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音乐功能论 游戏说 文化的祛魅 音乐教育 以美育代宗教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日渐成熟与完善,明确音乐教育应当采取怎样一个教学目标与方法,以及实现怎样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有责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共同思考的理论问题,这不仅是音乐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也应被视为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命题。音乐教育应具备怎样的功能?基于这些功能结合当下音乐教育的理论思潮与教学实践,从而得出音乐教育的终极意义与其要实现的目标。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人生的、社会的、艺术的多层次的音乐教育意义与目标有待于我们认识并实践。因此,以音乐功能论为纲,可以促进我们展开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

从东西方对于音乐功能的观念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即宣教功能、精神功能与情感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主要功能决定着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美学理想。

从音乐史发展的角度回溯音乐功能观,其宣教功能是我们首先要进行理论探讨的。任何艺术都具有基本的实用功能,如美术在其产生的最初阶段主要用于“象形”,是对对象在视觉层面上的记录;而舞蹈则主要和巫术仪式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巫”与“舞”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本就是一个字。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的早期功能是巫术与教化,而且这两大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是人类文化理性化进程的结果。从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念来看,艺术早期的功能均与巫术仪式相关,如洞窟壁画和原始乐舞都是巫术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人与自然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进与发展,巫术与原始宗教的仪式必然由一个“非理性”的巫觋文化向一个更加理性化、秩序化的道德文化方向进行拓展,亦即马克思·韦伯谈到的“文化的祛魅”。从西周开始,中国礼乐文化勃兴,中国音乐的文化形态也从巫术仪式的附属物成为道德宣扬的主体内容,并在西周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华文明的全面成熟与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在文化领域最为庄重与严肃的体现。应该讲“礼乐文明”源于商以前的巫觋文明,并加以理性化的结果,在对待音乐艺术的问题上,保证巫术仪式中音乐的表现性并赋予其道德教化的文化特性,从此音乐与道德宣教就结合在了一起,《尚书·虞书·舜典》中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音乐的感性、和谐特质成为人性教育的最佳途径。

而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尤其重视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论语·泰伯》中说:“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包括音乐)对于完善的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而“乐”为“六艺”之一,其重要性被儒家思想一再强调,如《论语·先进》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然而,对于音乐风格的品鉴,孔子也与道德品格进行了有机的关联,《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而对于音乐风格的批评方面,孔子认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应该说孔子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后来儒家学者看待音乐教育的观念,《荀子·乐论》中说:“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之足以辩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这种将音乐与道德宣教相结合的思想发展到了公孙尼子的《乐记》那里,应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乐记》不仅强调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为这种关系找到了一个美学范畴加以描述,那就是“和”。也就是说只有达到“和”的标准的音乐才是合手“天道”的,才是乐理的象征,“大乐与天地同和”。应该讲《乐记》很好地实现了音乐表现理论与教化理论的结合,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凡乐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实事求是地讲,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古典音乐理论以道德宣教为其主要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音乐美学理论与当时的视觉艺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我们再将视角转移到音乐艺术的精神功能,所谓精神功能即音乐艺术所能实现的音乐唤醒人类心灵,使人达到至善至美的永恒境界,亦即海德格尔提到的“精神的栖居”。艺术使人达到心灵自由,胸无纤尘的审美境界,这点在音乐艺术中也不例外。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老子·第十一章》曾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得出道家“法天贵真”的理论,强调心灵与审美无条件的绝对自由,“物物而不物于物”,具体到音乐艺术领域来说,至妙至神的审美境界不是通过刺激听觉器官而实现,与之相反,只有能与心灵与人生相契合的音乐,能唤起人类心底对于自由与人生的理解,才能达到音乐艺术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而庄子提出了“天籁”说,“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在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的音乐中,庄子认为天籁接近自然,最为抽象,也最能深入人类心灵从而带来灵魂的超脱与解放,即“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也就是黑格尔提到的“行而上的慰藉”。由此可观,中国美学典籍中十分注重音乐的精神功能,由音乐欣赏的过程转化为自由心灵的获取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最终目的与要求。

在西方音乐理论界,类似的观点同样存在。在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看来,艺术的起源在于自由的无功利的游戏。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分析了艺术产生的经历:“由需要的强制和自然的严肃性经过盈余的强制和自然的游戏,才能转变到审美的游戏。” “这种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形成的尝试终跃到审美的游戏。” “不满足于把审美的盈余纳入必然的事物,自由的游戏冲动终于完全挣脱了需要的枷锁,从而美本身成为人所追求的对象。”席勒认为人性是分裂的,这种分裂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的人。人要从自然人走向理性的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以心灵美,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使得感性和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对于音乐艺术席勒指出:“正如形式逐渐地由外部深入到他的住宅、家具、服装,后来开始掌握人本身那样,形式起初改变人的外部,然后改变人的内部。喜悦的无规则跳跃成为舞蹈,无定形的手势成了优美而和谐的手势语言,情感产生的混杂音响发展到服从节奏而变成歌曲。”因而艺术就从审美游戏中的审美外观的自由形式中逐渐摆脱了需要的强制,超越了物质的束缚,由自然的必然走向自由的表现,最终就独立地生成了。这实际上是从审美游戏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艺术的人类主体性、自由创造性、超功利性、独立自主性等审美特质,进而与艺术的“自由表现”的审美本质相对应起来,而且,在艺术的这个生成过程中,自由形式的巨大作用也得到了突出强调。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席勒认为艺术就起源于一般的“游戏”,而应该说,席勒认为艺术生成于审美游戏中自由形式的创造,或者说,艺术生成于创造自由形式以表现人性自由的审美游戏冲动之中。

然而艺术美学界对于艺术与自由的关系讨论不仅仅限于此,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融汇中西方艺术哲学的精髓,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人,诗意的栖居”,即只有领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真理,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同时代的法国存在主义艺术美学家让·保罗·萨特也提出“审美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艺术作品是自由的召唤”。

艺术的功能问题,除了以上谈到的两点,第三点我们也有必要进行讨论,那就是艺术的情感宣泄功能。音乐是抽象的抒情艺术,音乐的旋律美往往与人类的情感达成一种“异质同构”。20世纪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了“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继之他又补充道:“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实现的之感情的表现”。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根据克莱夫·贝尔的出发点是视觉艺术品所引发的审美情感,他说:“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切感受,唤起这种情感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大凡反应敏捷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其实这些观点已很明白地透露出了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即艺术品的形式因素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同构关系,从艺术美学发展的文脉历程来分析,这种观点多少受当时风靡美学界的阿恩海姆的“格式心理学”的影响,而克莱夫·贝尔只是在阿恩海姆的基础上将同构理论中的美的形式因素落实在了艺术形式的层面上而已。而20世纪著名的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也对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做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她最大的贡献在于给艺术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个命题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苏珊·格朗认为,艺术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表现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所谓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就是说艺术是对人类情感本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人类符号出现的,而在20世纪抽象主义艺术大行其道,从实践的方面印证了艺术形式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观点即“诗言志”也就是讲艺术的重要功能是抒发主观意志,而在魏晋南北朝时,钟嵘在《诗品》中首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提法是突破性的,昭示了中国艺术由“言志”转向了情感的抒发与表现。而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直接将中国古代美学的两个范畴“情与志”做了等同化的解释。同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畅神”论,王微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美学观点,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南北朝美学的脉络,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精神和文化建构。而在音乐理论方面,嵇康在其音乐美学名著《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本身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即“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这样的命题初看似乎是在讲声音与情感关系的割裂与疏离,然而如果我们详加考察就会发现,嵇康不是认为两者毫无关系,而是认为,音乐虽不直接与哀乐相关,却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而从这个角度看,声音与情感是有着直接的沟通渠道与内在联系的。嵇康提出“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感。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夫音声之无常哉?”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主体的本身。哀乐在欣赏音乐时所起的作用,即审美中主体本身的情感作用。而到了近代,鲁迅先生提出了“吭唷吭唷派”,这种肇端于劳动中情感宣泄的声音传达便可以定为早期的音乐表达,这种艺术的特质在现今的“信天游”粗犷、豪爽的乐音中还能看到文化的遗存。先生在其艺术功能的省思上,突出表现在美感教育,他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表达的主旨是抒感,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着“乐教”的意义。

音乐艺术的宣教功能、精神功能与情感功能是进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是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契机。从音乐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内涵上看,贯彻音乐教育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多元化发展及均衡发展,又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多重的社会与教育意义。应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开展尚不完善,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均衡,在不少中小学以及高校中逐渐被边缘化,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与反思的。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需要信仰与伟大人格的力量,缺失信仰与理想的民族在当下快速变化的文化景观下是十分容易迷失的,只有树立我们的追求与理想,社会的发展才能找到方向和驱动力。音乐教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以精神的方式引领我们,而且弥合了在迷失的社会中人性的分裂。伟大的音乐可振奋一个民族,如《义勇军进行曲》与《马赛曲》,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清醒意识到我们的历史责任,因此音乐教育的意义是多元性的。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肩负历史责任的,通过我们对于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与精神意义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在当今树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和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实现社会精神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加速和谐社会的创建。

参考文献: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2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意义;特点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幼儿在音乐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和知识、而其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基本素质。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儿童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儿童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字迹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和手段,掌握一些必要的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的总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外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以音乐为手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指除了教给儿童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感受表现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必须使儿童在精神与心灵等方面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举世闻名的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经典感言是:"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都一事无成"。人的成长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环境越优越越能促进人的发展。

(1)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2)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作用

音乐是美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能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正确的审美观点,是培养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一般地说,幼儿通过艺术形象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最难忘的,而音乐正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直接地影响儿童的感情,帮助儿童在无意识中认识周围的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经验。幼儿园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轻打型音乐、音乐欣赏等。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幼儿音乐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基本理论为指导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

(2)寓教于乐也是幼儿教育的特点。音乐教育具有娱乐性特点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中,学的高兴,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生活愉快的,具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音乐活动之中,把"乐"作为幼儿进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而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得到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3)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是音乐教育又一特点

篇3

关键词: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现实意义

1.引言

音乐是通过表演的形式将作者的情感进行抒发,让听众能得到感知,并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或是产生共鸣,因此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一定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得音乐教育变得意义深远。音乐教育不仅是为了抒发和激发某种情感,更重要的是丰富了音乐学习者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由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具有理论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

2.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的实际意义分析

2.1音乐教育能培养人的真善美

人们一直以来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而美的培养则是美育,音乐教育也是属于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能让人的心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管是哪种学科的教育,都有特点的教学背景和历史背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通过音乐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明白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的标准以及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对培养一个对社会有帮助,有道德观念、社会责任心的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音乐教育能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的方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经常到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情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从实践中进行感知,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方面,不仅有56个民族的音乐历史和音乐特征等方面的讲解,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知识,这些知识的讲解一方面能起到丰富学生知识内涵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为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感到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好的高尚品质。

(2)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也是情感宣泄的工具之一,很多作品的创造者都是以歌寄情,有爱国、爱党之情,有爱情、友情等类型的曲目,而且通过歌曲寄情,不需要语言就能很直观的感受歌曲的意境,也有歌曲是传达教育和精神品质为目的,因此多进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益处的。

(3)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现实意义,首先音乐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鉴赏、分析和研究一个作品,了解创作者的思维,在表演时引起共鸣,并能达到自己的情感与歌曲合二为一的思想境界,慢慢地就能依靠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能感受到这种音乐的魅力,以及所包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品质。其次是提高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通过长时间的欣赏和鉴赏其他优秀的音乐作用,一方面能让学生的心情感到十分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对鉴赏美的熏陶,渐渐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欣赏、感受以及发现美的能力,从而能创造出更多更加美好的歌曲,也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和谐。

2.2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音乐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学习音乐要能记好曲谱,要掌握演唱或是演奏的技巧,因此学生要有好的记忆力,;其次不管是表演者还是听众,对歌曲都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力,表演者不能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就不能很好地将音乐诠释出来,而听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配合,也就不能感受到这一作品的魅力,也不能与音乐产生共鸣,激起内心的情感,因此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做辅助。加上以往人们认为形象思维能力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小,因此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对人们重新认识到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加以重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音乐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感受更多美的事物,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在于音乐要表现出与众不同才能给听众新的感受,新的共鸣,如果同一个音乐作品,所有的表演者都是一个基调,就没有特色,而且音乐的结构、节奏以及内容情感等方面都是可以进行创新的部分,只有创新才能更有特点和摆脱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歌曲都采用改编的方式进行演唱,因此在音乐教育在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1)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通过对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管是身心、智力还是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音乐教育加以重视。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地方的音乐教育没有发挥其真正地作用。首先是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认为音乐课程没有主课重要,经常出现将音乐课取消,用主课代替的情况,虽然教师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升学问题,想提高升学率,但是这种举动,带给学生无形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其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师资力量有限,有些地方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甚至有的地方连比较正式的教师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教育了,因此不能让学生学习到音乐知识以及培养的相关能力都是有限的。最后是学生的学习观念有偏差,因此教师的不重视以及经常霸占音乐课,也给学生造成一种音乐课不重要的想法,慢慢地就忽视了对音乐的学习。

(2)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根据现状分析,发现现代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最重要还是人们的观念问题,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能死板的让学生学习主课,忽视小课的学习,虽然除了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会考音乐课,但是其他学生也是需要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的,陶冶自己的情操,缓解学习压力等,如果一味地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当学业完成后,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需要重视音乐教育。其次是学生的观念需要转变,不管是哪门学科,被安排学习都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和目的的,不能因为是小课就不重视,只要认真学习都能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加上音乐教学本身就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感知、探究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学生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学习,为将来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是社会和国家增加对音乐教育的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让农村或是偏远地区的学生都能进行音乐教育,让他们从小也能学习到音乐,进行美育,不仅让其能体会美的享受,也能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结语

本文主要对现代社会音乐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了解读,分别从真善美、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音乐教育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现社会的音乐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以期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业茂,音乐教育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15-19

篇4

一、音乐人类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也被称为“民族音乐学”,最早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它是“运用一般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观念研究人类音乐文化,把音乐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音乐的一门学科。”

音乐人类学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予以审视和研究,提倡文化相对论,从一定程度上保护并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从文化上去理解人类的各种音乐行为,并理解音乐在人类生活中与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艺术、宗教、技术、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因此,音乐人类学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学理论的局限,将音乐的理论意义扩展到广阔的全球人类生活的视野中。”这种研究音乐文化的新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扩展了音乐教育的研究实践领域,让很多人都意识到音乐教育的质量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来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二、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也都是以西方的文化知识观为基础的。我们引进了西方的作曲技术、记谱法以及音乐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的科学性、进步性以及严谨性。然而,这种过多注重西方音乐传授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学生学习“别人”不了解“自己”,对我国的传统音乐以及非西方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用西方音乐的标准来衡量其他音乐文化,普遍认为有和?的音乐才是优美的、高级的,从而得出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是低级的、缺乏可听性的结论。这样的思想意识严重阻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与西方音乐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平等的特点。

除此之外,我国的音乐教育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衡量音乐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一点也是受到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五线谱的出现和引入让我们看到西方音乐注重理性、讲究逻辑,将音符之间的关系量化,这也是西方记谱法的优点,它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演奏或演唱同一个作品时,不会出现节奏上的大相径庭,从而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及音乐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保障;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为主,用文字来“描述”音乐的记谱方法更是体现了较强的即兴性,为演奏者或演唱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想象和创作空间。这种文化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对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不能一味模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西方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表演技术的重要性,更应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内涵的能力,毕竟技术是音乐表达的手段并非音乐本身,过分注重技术层面的培养,势必会导致学生音乐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音乐人类学理念对我国音乐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打破了唯西方音乐理论为真理的局面。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可以使人们挣脱这种思想上的束缚,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音乐文化。其次,音乐人类学方法对在我国开展世界音乐教育有着重大意义,音乐人类学主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倡平等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开阔的学术视野使得更多的音乐文化进入音乐教育的领域,从而促进了以文化价值导向为依据来设置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同学们能够领略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音乐文化的风采。

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体现了人们的思想由“民族自我中心”的偏见发展为“人类为宇宙中心”的观念,对音乐的研究对象由“非西方民族音乐”发展为“全人类音乐”,并反映出学科背景及西方人的学科观念由“西方看世界”发展为由“世界看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人们开始注重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对音乐的认识已经摆脱了“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束缚,体现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特点,对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篇5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加之其心智、思想等尚未发育成熟,在理解事物的过程当中习惯使用形象化的思维,而音乐知识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为此,通过将游戏与音乐进行交互融合,能够有效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在通过充分调动其好奇心之下,激发出幼儿学习和探索音乐知识的兴趣。另外,活泼有趣的游戏也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以一种较为具象的方式展示出原本抽象、复杂的音乐知识。在通过带领幼儿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下,为其创设出轻松、自由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对音乐学习更感兴趣,进而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与成年人相比,在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方面幼儿表现出对周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且比较贪玩,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幼儿音乐教育当中,教师常常发现幼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等各种问题。而通过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将音乐与游戏相互融合的方式,使得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得以大大加强,幼儿能够通过参加游戏活动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教育当中,进而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不仅如此,在音乐与游戏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拥有更加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深节奏韵律感受

将音乐与游戏进行有效交互,尤其是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和感受音乐中的节奏、韵律等,使得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得以大大加强,幼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直接、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进而帮助其加深对音乐的整体认知。而教师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也能够增加同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思想情感,并对之后的音乐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

(四)提升音乐教育质量

无论是音乐还是游戏均属于娱乐型元素,而该类元素一旦出现便能够为人类留下深刻而持久的音响,教师通过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将音乐与游戏进行交互,其产生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在将音乐教育目标融入在游戏当中,并以活动有趣、生动立体的游戏方式展示出平面、抽象的音乐知识,大大降低了幼儿学习音乐的难度。而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渗入音乐,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的交互策略分析

(一)创设相应交互情境

在将音乐与游戏进行交互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多媒体以及其他各种教具为幼儿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帮助幼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进行《猴子爬树》的教育当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幼儿播放了一段西游记插曲《白龙马》的音乐,此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在西游记中,你觉得师徒四人中谁最厉害?”基本上幼儿都会回答孙悟空,此时教师可以由孙悟空引出小猴子,并一边播放《猴子爬树》的音乐,一边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做出几个小猴子的动作,如爬树、摘桃子等,从而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参与到《猴子爬树》的教育当中。

(二)精心设计音乐游戏

结合具体的音乐教育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音乐游戏活动,使得音乐与游戏的交互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仍然以《猴子爬树》的教学为例,该音乐教学的难点就是要求幼儿能够准确听辨出旋律的上行、中段和下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分别准备了做出爬树、摘桃子、吃桃子等若干动作的猴子纸偶,当播放出《猴子爬树》的音乐之后,在音乐的上行段,教师使用爬树的猴子纸偶,帮助幼儿明确此段旋律为猴子爬树,而在转换至中段时教师则通过“猴子要摘桃子啦”等语言提示幼儿旋律的变换,此时教师手中的纸偶也换成了摘桃子的猴子;之后,教师通过“听,猴子吃桃子了”的教学语言并将手中纸偶换成吃桃子的猴子,使得幼儿能够加深对该音乐中段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当音乐进入到下行阶段后,教师又将之后换成下滑的小猴子纸偶并做出滑下树的动作,使得幼儿能够明确音乐后段中猴子应当从树上滑落。而最后,教师通过再次播放《猴子爬树》的音乐,要求幼儿扮演猴宝宝,并根据音乐的上行、中段、下行适时做出爬树、摘桃、吃桃等动作,使其能够在活泼的游戏活动当中准确听辨出旋律的上下行。

(三)注重师幼的高效互动

为了能够将幼儿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出音乐与游戏的交互作用,教师需要注重于幼儿进行高效的交流和互动,在维护好音乐游戏活动规则与秩序的基础之上,多多使用引导性和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游戏活动,并且能够在活动当中有意识地完成音乐学习。比如,在《小猫敲门》的音乐游戏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扮演“黑猫警长”,让幼儿扮演小老鼠的方式配合完成游戏,要求幼儿做出能够表现老鼠形象特征的动作并认真观察教师做出的猫的动作;而在此之后,教师可以与幼儿相互交换身份再次进行音乐游戏活动,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还原之前其对于猫的演绎,并积极鼓励幼儿做出其他表现猫形象特征的动作,使得幼儿能够根据《小猫敲门》的旋律与歌词内容,学会表现其中相关角色的音乐形象,而在与幼儿的交流互动过程当中,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加深对该首乐曲的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将音乐与游戏进行交互,此举能够产生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其对于音乐中节奏、韵律等感受,从而实现全面提升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交互作用。因此在日后的幼儿音乐教育当中,广大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灵活多样的音乐游戏活动,并注重于幼儿的高效互动,从而力求能够将音乐与游戏的交互作用发挥至最大。

作者:杜晨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青少年宫

参考文献:

[1]谢湘娜.试论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与必要性[J].读书文摘,2015,(20):224-225.

[2]虞春艳.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分析[J].科普童话,2016,(20):995.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突破口,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体,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达到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感化、悟化、净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应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素质,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就对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几点阐述。

一、音乐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对客体美与丑的区别和判断。审美能力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完成。雕塑家罗丹说:“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两句话阐明了审美素养的两个层次,首先能够发现美,然后去感受美。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对应到音乐教育中,则是对音乐作品形式的感知和内涵的感悟。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极大的、高尚的、进步的审美价值、情感容量和思想内涵。音乐教育通过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要素,感染和激励受教育者,从而激起审美主体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学会如何去辨别是与非、美与丑、雅与俗等。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像普通文化课的讲述那样,获得“美”的知识和技能,更不是把‘美’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活动的参与,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能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虽然认知水平不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时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有富于探索的精神。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触发了他们的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又激活了联觉和想象。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无论是对艺术作品还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知识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对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具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文化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多学科综合特点,重视社会、常识、语文等学科中的历史、地理、自然、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及人文内涵,这对提高高职学生整体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欣赏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历史方面,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革命历程;在音乐方面,可以了解到歌剧这种音乐形式的种种特征;在美术方面,可以了解到背景画面是怎样和音乐有机结合的;在舞蹈方面,可以欣赏到各个民族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和舞姿;在文学方面,朗诵词、歌词又给了我们以文字美的享受。学生在参与体会音乐、品味音乐与其它学科交融的无穷乐趣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表现音乐,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教育质量,促成他们个性全面的、和谐的、整体的发展,进而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能力。例如:合唱排练、合奏排演、音乐剧排演等。在这些活动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角、主旋律声部的任务,有时又要求这些学生承担配角、副旋律、甚至是伴奏的任务。这种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要与他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时候应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所有学生都要有一种角色感,都应该把握适当的分寸。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而且,在音乐活动课程中,常常有许多辅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各种演出活动中,例如一场音乐会,要准备服装、道具等,要与场所、舞台灯光等工作人员协调,要为演出人员化装、为演出人员做后勤保障等。所有的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这种音乐实践活动的展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

通过欣赏音乐、演唱或演奏音乐、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表演,会给学生们的生活带来愉悦和欢乐。这种充满愉悦欢乐的生活,将消除他们心中的烦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保持稳定而健康的情绪,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由音乐构成的艺术作品既表现人们的思想,也表现人们的感情,同时勾勒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陶冶情操入手,通过欣赏音乐艺术作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联想、想象与共鸣,从中认知世界,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和塑造心灵。当学生沉醉在优美、健康的音乐中时,心理会自然地与音乐相融,逐渐地受到感染,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内在情愫,使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充满了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他们奋斗的信念和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会使他们运用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心态。

五、公共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情趣,打动学生的情感。这期间没有以往教师对学生严厉刻板的说教、说服和劝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中艺术情境的体验和艺术形象的感悟,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各种美的、高尚的和进步的文化和思想理念,从中获得自我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之中,树立起真、善、美的品德,储备着奋发向上的动力,培育起视野开阔、心胸宽广的品格,并逐渐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更好地抵制消极、庸俗低下的时尚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轻松和愉悦的教育形式来改变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当今的高校大学生,很多表现为过度紧张、过度兴奋、过度消极等,艺术教育充满着愉悦欢乐,这对于对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的健康情绪,具有别的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的作用。而且通过一些讲求整体和谐和互相协作的艺术集体活动的展开,还能够锻炼他们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奉献感、责任感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意识、综合素质,它的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继续发挥着它开启形象思维、强化适应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等方面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瑞.高等学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设置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音乐教育 艺术实践 实施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都将艺术实践作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的音乐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开展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

艺术实践的有效展开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音乐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艺术实践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学习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评价,从而不断的去改善不足,不断提高音乐专业水平。同时,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舞台风格,实现自身舞台形象的塑造与完善;其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多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和表现能力,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积累与丰富,在就业中占据更加明显的优势;其三,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丰富的兴趣爱好。艺术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音乐舞台的价值和魅力,使学生发自心底的热爱音乐,激烈学生勇于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去奋斗,为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艺术实践,学生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市场的发展形势,从而提高竞争意识,在压力下更积极的进行音乐创作。另外,学校展开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艺术实践课程的展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缩小与专业音乐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促进学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之前的联系,为学生争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实践可能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从而提高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开展艺术实践的有效措施

艺术实践活动可能会涉及到校外表演等内容,因此学生的安全和日常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艺术实践活动的讨论与规划,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计划。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对于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对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方面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而展开艺术实践活动。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够展开艺术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可能可能对艺术实践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和不安的情绪,为此,教学管理人员与学校宣传部需要对音乐艺术实践展开良好的宣传,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艺术实践活动最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每一组都有组长方便随时与学校、与教师取得联系,汇报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况,教师可根据这些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艺术时间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实践已经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任务,在不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巩固基础的音乐知识理论和音乐技巧尤为重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品质。每一次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需要对整体活动的结果进行汇总和评价,分析其中的长处和不足,提高下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水平。

高职院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主要分为校内艺术实践和校外艺术实践。为了不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展开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为此,学校方面应该充分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各种音乐表演比赛,音乐汇报演出等,鼓励学生转型组织一些音乐会、综合类艺术表演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见与其他学校联合举办的大学生音乐艺术节、音乐专业学生汇报演出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学校也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加义务演出、音乐义务教育等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或者组织学生展开不同主题的音乐艺术民间调研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音乐艺术发展的脉络,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从多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开展艺术实践的措施展开了分析,以期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勉,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睿.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3,(05).

[2]张蓉.一场歌剧排演引发的“蝴蝶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音乐学院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一瞥[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3]刘瑶.艺术实践在培养高校声乐表演人才中的重要性[J].时代文学,2012,(11).

[4]郝亚南.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6,(14).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日渐发展强大的21世纪,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理所当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在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还有净化心灵和教育等美育的功能。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能力的社会素质,并提高了人的品德修养,对人的审美评价与鉴别力、表现力、想象力、认识学习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与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到其他智力因素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一个人综合素质,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通过培养个体思维能力、社会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个体的素质,从而达到当前形势下的“育人”的目的,也即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并有效的影响着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使实施素质教育迈开了重要一步。但在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日渐显露,使我们在对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推进作用不得不进行反思与改进。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一)开设特色班

学校、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是做好培养每一名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只热心于做 “选尖培优”,集中开办音乐特色班。上课按“尖子”“苗子”的层次施教,以期能多选送几个考入音乐院校,而漠视了多数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二)轻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和设施方面来说,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没有明确音乐教学目标要求;不按国家规定开设音乐课程,不上足音乐课,或者课程表标上音乐课,实际上是改上其他课程。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资料几乎是零,音乐教育设备奇缺;音乐师资匾乏,有音乐教研组的并不多见,而校长或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对此却往往熟视无睹。

(三)一味追求竞赛获奖

一些部门为显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举办一些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多大关系的竞赛,学校缺乏正常的活动训练,临赛抱佛脚,早、中、晚练,节假不休,甚至影响上课也不在乎,以求通过少数参赛学生为学校撑门面,给自己争名声。过分追求获奖名次反而伤害了音乐教育本身。偏离了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面对音乐教育存在于素质教育中的不同问题,如何做到音乐教育满足社会需求,正确与学校教育结合,并通过音乐教育手段提高个人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以上情况不禁要探究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在正确地把握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音乐教育的创新,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素质教育。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教师、学生、社会氛围的综合体,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必须综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将音乐教育推上更高的台阶。

在协调音乐教育教师、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运用因材施教方法,针对层次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材、运用多样的教法和教学手段、并加强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方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要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学习,使之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创造式学习,关键问题是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情感体验,也要给学生创造很好的活动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尝试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走出一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触及人们心灵的教育。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对塑造高尚的人格,陶冶美好的心灵,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和素质具有强大的渗透作用和推动能力,人们在音乐活动的熏陶和感召下认识美、创造美,陶冶情操,使精神得到升华,以达到完美崇高的境界,音乐对人的智力发挥,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方面都有帮助,这就肯定了音乐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关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任务与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才有可能达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完美结合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程彬.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08.

篇9

论文摘要:在知识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更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先是对音乐实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提出了音乐实践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就课内音乐实践和课外音乐实践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冬夜读书示子律》中写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采取措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具有音乐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今后要走上中小学讲台的音乐教师,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音乐实践的主要包含内容

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在对象世界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予以表现和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修养。在音乐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含教育实习、学分音乐实践等。课外音乐实践主要是一些校内外节目的编排、策划、演出等。如果说,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的话,那么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深化和提高。没有严格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艺术实践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基。而适度、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检验和考查,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是就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感受,就是间接经验,为了将这种间接转化为直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例如我们对于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掌握了其大致的艺术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采风,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些音乐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一种本质的提高。又如我们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之前只觉得这部合唱曲气势宏伟,富于激情,但是只有我们真正演唱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被歌曲传递出来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所感染。这种审美感受,或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来亲自感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对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性的基础条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创新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音乐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着诸多的益处。在音乐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音乐实践中,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加入的冲动,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的展示自我,当他们对活动有着高涨的热情时,思维便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的钻研,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为推动、探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获得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只靠一个人是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予以完美的展现。学生们正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理解了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一场演出的举办,从场地的选择,到节目的设置;从人员的调配,到演出器材的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在大家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地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演出都难以进行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欣喜的看到了自己的对于这个临时集体的贡献,更在彼此的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需要的。

转贴于

三、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1.课堂实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切实培养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的增补一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例如当今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学,很多有志于从事这类相关职业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不得不放弃,如果学校能够组织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为同学们讲课,或者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意愿,主动地提供一些学习的渠道,那么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单是音乐系,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高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在了大四这一年,但是大四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缺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同时,仅仅靠大四一个学期的突击学习,也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能够在整个大学阶段中,用各种形式,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类教育,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四进行。诸如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要求的学习、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主要择业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行。再次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内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让学生们亲身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外实践——搭建各类音乐实践平台

课外实践作为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音乐实践基地。音乐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深化音乐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大多数师范类学校都有附属中小学,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这一最方便的基地却和音乐系学生联系的很少,很多学生反而要到学校之外的学校去实习。所以要正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之后,再对照相应的实际需要,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例如可以和一些歌舞剧院签长期的合作协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锻炼其应对任何问题的胆量和各种环境下进行专业表演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都是受益匪浅的。

同时,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类音乐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领导要对实践活动在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全面参与。例如对于音乐活动团体的支持,应当鼓励学习努力创建品牌,推出新人。每年予以专门的经费,在场地、器材、设备上大开绿灯,并委派专业的教师予以协助。对于经常参加公益演出、各类比赛的同学予以鼓励,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以此来带动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活动机制上,将活动的管理权交由学生会、团委、党支部等承担,策划、导演等权利完全下放,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力求全员参与。每个具体环节选定负责人,由负责人排练和组织演出。这样使学生强化了责任心、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协作能力,活动形式和内容推陈出新,管理与组织工作有条不紊,真正意义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实践的水平,甚至要与国外的学校进行交流,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为中小学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成为了高师教育工作者首要关注的课题。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需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结合,才能达到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培养标准。音乐实践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在一个新环境里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音乐实践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几点益处,对课堂音乐实践和课外音乐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音乐实践,大力开展音乐实践,因为这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环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仲.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J]佳木斯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0(8)

[2]容富艺.音乐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功能[J]山东艺术学 院学报.2008(04)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启示

1声乐艺术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具有的现实意义

? ? ? ?近年来,我国对于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而致力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向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国内音乐学术期刊的查询,主要论文有《歌唱教学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在文中作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和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主要不同点,提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要与音乐欣赏、艺术实践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在理工科大学中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问题,提出以声乐演唱技巧为辅、注重声乐欣赏,着力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的观点。《浅谈普通高师声乐选修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声乐技巧训练、声乐教材的选用及考核办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上述论文多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阐述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些理论,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在普通高校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重要性,从性质与特征、功能与意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力求为广大高校一线声乐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为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发展、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2声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 ? ?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已具有庞大的规模,纳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渠道,音乐学科的细分是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单一的理论课扩展到理论、实践、欣赏多种类型并存的课程,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了基础类与提高类课程。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力提倡教育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也融入了改革的大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这一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声乐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教育改革为音乐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所以当前的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情感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人声的歌唱是最真实自然、最完美、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这也是任何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都无法比拟的。难怪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人声的歌唱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声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声乐艺术给人带来的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得到升华,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力的人生态度。从普通音乐教育的整体上看,声乐艺术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自然基础,声乐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器乐、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音乐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歌唱。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无须进行机械操作,技术负担最少,因而简便易行、易于收效。在学习歌唱的进程中同时指导学生音乐欣赏、锻炼听觉,运用乐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正确的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技能训练中,包含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歌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觉、感受能力,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歌唱本身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歌唱教学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集体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声乐鉴赏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

? ? ? ?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能力。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发挥声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综合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优越性的声乐作品鉴赏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声乐文化传承能力,这是十分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雷默把对音乐(包括声乐)的鉴赏和文化理解放到了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教授艺术的内容和过程不仅来自许多重要的学科,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价值是等同的……从美学上讲,艺术作品体验与艺术作品创作同样有意义”。梅里亚姆在《艺术与人类学》(1964)中也讨论了艺术(包括声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包含四重组织模式:观念、观念导致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声乐作品)、结果对观念的反馈。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声乐作品这一结果做各种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作品源起的观念与对当代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然而,日常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人们认为西欧古典的音乐实践本质上是超过摇滚、流行音乐或先锋音乐的,是高雅的、经典的,而民间音乐的本质是自然的、简单的,说唱(Rap)的本质是坏的。再如,把流行音乐做好和坏的简单区分等。事实上,每一种声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声乐艺术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文化之间是不同的,而正确评价一种声乐艺术则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的某些知识。只有当声乐艺术置于社会的和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4结语

? ? ?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多元的文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在观念上和措施上都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而不是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