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环境的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理环境的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理环境的办法

篇1

关键词:利伐沙班;静脉栓塞;关节置换术;效果

患者在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就是DVT。当出现DVT时,若不及时治疗将引发肺栓塞(PE)[1]。近年来,临床上已使用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由于是口服给药,患者易接受。本次着重探讨利伐沙班在关节置换术后对静脉栓塞的预防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的56例患者均是从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他们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经彩超检查确定均未出现DVT。患者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约在36.2岁。男34例,女22例。骨折类型分为股骨胫骨折与股骨头坏死两类。除了22例为股骨头坏死,其余均为股骨胫骨折,有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可比性。本组患者都是由同一组手术医师负责手术。术后为患者放置引流管,并密切关注他们的情况,记下48h的引流量。

1.2预防静脉栓塞

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预防,口服,剂量为10mg,1天1次。对照组在术后4-6小时皮下注射LMWH2000U,术后第2d起,剂量加倍,取4000U,1天1次[2]。另外,两组患者都应于术后第2d起开展相关的被动功能锻炼,均持续治疗2周。

1.3主要指标

DVT发生率,出血状况,术后伤口引流量等。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x2检验相关计数资料,并利用t检验相关计量资料。利用( ±s)表示相关计量资料。如果P

2结果

观察组DVT有2例,对照组有6例。可见,两组DVT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21)。对比术后伤口引流血量,两组并无较大的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术后情况( ±s)

组别 例数 DVT发生率(%) 术后伤口引流血量(ml)

对照组 28 21.4 226.1±37.8

观察组 28 7.14 212.5±29.3

P值 0.05

3讨论

根据临床实践证实,在行关节置换术后必须重视对DVT的预防。若不及时预防,极易引发DVT,其发生率将达到39%以上。另外,DVT还易引起PE,进而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它是导致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内死亡的一大因素。

对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要采取必要的术后预防措施。这将有效减少DVT的发生风险,并能极大减缓患者的痛苦。另外,还能为患者节省不少医药费。

当前,临床上运用的抗凝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三种,包括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凝血因子Xa抑制剂。低分子肝素(LMWH)属于肝素片段,平均分子量大约在4000-5000Da左右[3]。在临床使用中,该药的抗凝作用明显。另据相关报道显示,LMWH不仅能减少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风险,也不会提高其它重要器官的出血发生率。因此,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好,成为不少临床医师的用药选择。但该药仍有局限性,由于采用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患者难以忍受疼痛,不愿配合治疗。利伐沙班属于一种凝血因子Xa抑制剂,它的作用机理是对Xa因子产生抑制效果,从而切断内、外源的凝血途径[4]。这样,凝血酶将受到抑制,阻碍血栓的生成。该药采用口服给药,安全方便,患者更容易接受。由于该药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缺少相关的对照研究,因此,具体的临床效果与副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从本次研究可见,利伐沙班与LMWH的效果都不错,输血量、术后伤口引流血量等指标二者都无明显差异,但利伐沙班对预防DVT的效果更好。因此,两组药物的抗凝效果都较好,但利伐沙班采用口服的方式,患者更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绍贤,卢家灵,徐鸿育.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80例[J].广西医学,2011,33(1):41-42.

[2]刘 拴.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疗效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3):60-62.

篇2

关键词:河流治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法律意义

一、河流治理信息公开主要概况

国内河流污染情况愈发明显,并对我们生活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国内屡屡频发居民生活的社区被散发着恶臭味道的河流所包围的事件,更甚者因为部分居民集中水源河流受到污染,导致居民正常使用生活用水困难的恶性事件发生。2014年兰州自来水笨污染事件及其事后不主动公开治理信息,导致公众发生严重恐慌,破坏了居民正常生活等不良后果,结果对政府管理的不信任愈发加剧,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河流治理信息公开的重要程度与必要性。①信息流通关键因素在于让事实跑在谎言前面,而不是相反。让政府治理的信息流动起来,也是现代法治政府治理与管理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近些年,主动公开工作的作用愈发明显,然而,各地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主动公开的情况良莠不齐。其中,环保部门、水务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的治理方式单一化,未形成联合治理模式成为当今治理河流中存在的通病;其次,主动公开相关治理环境信息或治理河流信息,及其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处罚信息公开程度均不高,结合笔者调研部分省市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情况而言,环境部门治理信息主动情况不及时,更新信息迟缓等问题颇多。最后,从目前我国治理环境的局势上看,总体形势不乐观。主要还是表现在治理效果缓慢,治理后期因未能真正解决根源,信息公开不到位等诸多不利因素,引起的治理情况恶性循环等问题上。

二、河流治理信息不主动公开的影响

“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公众热议问题,且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力量不断发声的新常态,对政府的治理特别是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河流治理情况时,应多结合公众的力量,让公众积极参与。政府环保部门如不能在河流治理信息上转变思维,积极主动公开相关治理信息的话,不论在治理环境上,还是在其它政府管理领域,都将产生阻碍。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与基础,不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落到实地。我们深知闭塞的信息环境将混淆视听,让不真实的信息、谣言影响我们的生活,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将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透明公开的政府环境,即可将保护公众有序地生产生活。200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即在法律成面上,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②同时,也保护了公众自身健康权。环境保护部门不将河流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首先,公众无法得知政府环保部门是否真正落实治理环境职能或工作,降低政府公信力。社会实践中,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不仅可以通过新闻报纸传统媒介,也可通过手机及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获取信息。公众轻松获取各类信息不是一件难事。若政府不主动公开河流治理信息,公众很难获取最准确官方信息,结果受其它非正式的信息所影响,将导致公众不认可政府治理的成果,降低了公众原先对政府公信力,也不利于今后政府其它方面管理。其次,引发公众大量提起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河流治理信息作为政府环境治理部门职能范围之一,也成为主动公开的主要范围。本应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可能将公开意识转向依申请公开。依申请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公众有权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进行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根据以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政府环境保护等部门在受理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后,不少于15工作日,最多不延迟至30个工作日作出答复,否则,依申请政府信息的公民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众所周知,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将牵制政府部门较大的人力精力,若因受理信息公开过程中处理不当,再引发了相关对应的行政诉讼。结果,如此一系列信息公开处理程序后,亦将引起社会公众的热议,此时,政府相关部门将面对更多类似的行政诉讼。结果可想而知,环境保护部门将无多余力量真正放到治理环境,特别是河流治理的实际工作中。最后,环境保护部门不主动公开信息或降低治理河流工作的效率。前文提及到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的前提,公众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河流治理结果信息与实际河流情况进行对比,将有差错的部分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反馈,基于此,环境保护部门亦可通过公众的手段,协助自身工作,收集到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将河流治理工作开展更彻底,更及时。如果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不主动公开信息可能降低自身治理河流工作的效率,也将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

三、河流治理信息主动公开的积极意义

笔者坚持认可政府信息公开应以“主动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这一基本原则。对此,河流治理信息公开更应强调主动公开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特别强调了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其中,要点明确了“推进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督导检查建设单位公开环评信息”等要求。③这些工作要点也成为了各地区陆续推出的政务公开公众要点中环境保护内容的主要内容。据此,足以说明了环境信息公开重要性,河流治理信息公开的紧迫性。河流治理信息公开作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一方面,理应受到重视。政府环保部门主动公开河流治理信息,也将推动我国阳光政府的建设,推动法治中国不断深入发展,有益于全面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健康权。

作者:林正海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注释:

篇3

我国环境治理路径的选择历程

虽然是提倡“去国家化”,但是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仍然承担了环境治理的绝大部分责任;只是这个时期市场机制的引入与发展,调动和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拥有了自己的部分主动权,要求与政府谈判,对管制所带来的成本进行分析,呼吁与政府共同治理环境。3.1992年—至今,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已经达到了最严重的状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十四大开始我国的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的行列中,但仍然不能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导主体,而只是参与主体;公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等要求也已经成为了环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目前政府对公民社会的控制也逐渐地放松了,“经历了一个从堵到疏”,“从简单禁止到适度开放的过程”。[2](P205)因此,现阶段我国所走的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路径。政府的主导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且在环境治理中的力量有所增强。市场和公民社会在环境治理中的力量也逐渐地发挥出来,但是相当薄弱,仍然只是作为参与环境治理的一个主体,并不能成为完全代替政府来治理环境,只是政府失灵的必要补充。

我国环境治理与环境善治的差距

将上述我国环境治理路径选择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环境治理的现状,与环境善治的基本要素及衡量标准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环境治理离“环境善治”的距离很远,对照环境善治的四大标准,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差距。首先,环境善治要求政府得到公民的信任和支持,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行使自己的职权,同时也要考虑到公民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环境治理的现状中,我国政府部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取得政绩,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从而滥用权力,允许一些会给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继续生产和发展,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了政府公信力极差,使合法性和法治性都遭到了质疑。其次,环境善治的合法性要求环境治理过程中要认真地协调好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促成各主体之间能够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共同治理环境,从而使环境治理活动能够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支持。而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力量最大的,起主导性作用,而市场和公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受政府政策的控制,力量较为薄弱和有限。虽然三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够开展合作,但是从总的来说缺乏彼此的信任而合作很少,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因为利益不同而产生冲突。

首先,我国政府官员习惯于“暗箱操作”,对于环境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出现了突发的环境危机时,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愿意或不及时向当地居民和上级政府说明情况。其次,虽然从2008年5月1日起就开始正式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于强制超标、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公开四大类环境信息,并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我们要看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公开自己的信息。第三,环境善治要求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成为能够与政府抗衡的治理主体。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忽略了公民社会的参与。政府把自己当做是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事必躬亲,缺少了自己和其他环境治理主体的沟通合作和协调。二是公民社会本身的不成熟。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又比较缓慢等弊病,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环境NGO都对环境治理参与严重不足。三是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多数民众缺乏参与环保的意识,对于参与环境保护态度也比较消极。

首先,由于“政府本身官僚体制的影响,如:创新不足、灵活有限、信息失真、缺乏竞争压力等,以及利益不相关性、责任感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进行环境和资源管理的动力不足”[4](P24),导致了环境治理的效率相对低下。其次,市场应该承担着环境治理最大的责任。但是市场的本质就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有时企业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并不管对环境造成多大的污染。第三,我国公民社会力量较为薄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比较淡薄,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感,因此,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也较低。

从稳定性看,目前我国的环境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经常发生一些环境污染和环境危机的事件。从公正性来看,环境善治要求我们不论对于任何人、任何地区要实行环境公平、公正。但是我国的环境治理却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于那些能够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率的企业给予纵容和支持,对于他们的任意排污不给予一定的处罚和惩治;二是环境决策方面存在的不公平。我国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人群采取“一刀切”的原则,表面上看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应根据当地和大众人群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环境决策。三是从公众方面来看,也存在着不公平。“一是社会上的富人在占有较多环境收益的同时,却不太愿意尽环境保护的义务”[5](P42);“二是当代人为了自己的需要,过分攫取资源,杀鸡取卵,削弱了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与条件”[5](P43),这对于后代人对环境及资源的享用来看也是不公平的。

环境善政走向环境善治:我国环境治理的新路径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要达到环境善治这个目标还有较远的距离。虽然目前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但是政府主导得不够到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显然继续走目前的这条道路是不可行的。那究竟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径才能更好地治理我国的环境呢?环境的道路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该学习西方走多中心治理环境的道路。所谓的“多中心”包括了空间上的多中心、主体上的多中心和权力向度上的多中心。它强调了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这三大主体都处在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环境治理的“三极”;其治理环境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领导谁、谁命令谁的问题,权力的运行向度不再是自上而下了,而是上下互动的治理过程;它是以成熟而又繁荣的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作为基础,强调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主体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能够相互协调和合作,是环境善治的前提。必须承认多中心治理这条路径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与我国不同,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都尚未完成,公民社会并不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并不适合多中心治理,理由如下:首先,多中心治理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主张在环境治理中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这对于从环境治理一开始并长期依赖于政府的中国来说,并不适用;其次,多中心治理理论要求市场及公民社会在环境治理中处于能与政府相互抗衡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阶段,经济体制化还不完善的中国来说,市场所要发挥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公民社会也处于正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并不成熟。因此,这对于市场和公民社会并不发达的中国而言,想要实现市场及公民社会成为环境治理的一极地位根本是不可能,想要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更是不可能的。第三,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多中心治理是基于西方个体本位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它的真正精神在于“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合作观念,这意味着对处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照抄治理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6](P60)因此,目前的中国尚不具备实现多中心治理的客观前提。#p#分页标题#e#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 会计信息 质量影响 对策

一、新时期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公司治理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如果把公司治理当作是环境,那么财务会计就可以被当作是系统,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公司的治理环境,董事会能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完善和健全公司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很多企业一般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个人,同时国内的企业董事会中来自于外面的董事会的比例比较少,很多控股股东的代表参与到董事会中,而这些人员也是企业的经理人员,这样就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制约经理人的行为,董事会无法发挥具体的作用。

(二)管理者是否诚信度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信息的全面公允披露和阻止故意隐瞒或进行盈余操纵的根本保证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诚信度。一个管理者能够以身作则地非常诚实地执行公司内部的各种规范制度,完全没有作假的心思,那么企业的内部员工也会受其影响变得非常诚实首先,这种严守几率的内部控制氛围可以很好地降低财务报告的出错率,从而大大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员工的诚实性、道德观以及胜任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制作会计信息的都是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所以他们的看法和诚信度对于信息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职业素质不好的会计人员不一定会按照会计规范来做事,那么他所制作的会计信息一般不会真实地体现出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结果。加入内部控制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一定不会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达标,最后直接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起决定作用的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会计准则内使用了不正确的会计政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职责划分、内部授权规范影响了对会计信息质量

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问题需要由职责划分来明确。不相容职务指的是同一个人担任了能够产生舞弊情况和掩盖其错误的职务。职责划分就能够通过核对、审查以及相互制衡来大到避免舞弊的目的,同时能够降低产生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授权批准指的是要在经过授权以后才能产生交易,如果没有经过授权或者超出了授权范围的交易是不允许产生的。设置企业内部授权规范可以表明各个阶层员工的权限以及职责,如果信息质量出现问题是由授权问题导致的话,那么对应的员工就需要对此负责,这样能够避免公司的财务报告出现虚假报告的情况。

二、变化内部控制环境,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管理者以及员工应该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度以及员工是否有内部控制思想都是内部控制是否起到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加入管理层非常诚实公正,把内部控制制度看的非常重要,就可以有效避免产生舞弊情况,从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如果管理者非常关注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那么就能很好地避免漏报和虚报等情况的产生。同时,员工也能够很好地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思想,主动地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舞弊情况。

(二)完善公司治理,防止内部人控制

企业能否得到好的治理的关键取决于监事会、股东大会、经理层以及董事会之间的权利以及相互约束机制。要想完善公司的治理,防止内部人控制,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全面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其次,在董事会的结构下面O置审计委员会,这些审计委员会的主要主要组成部分是外部董事;最后,全面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完善董事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三)加强人资管理,改善员工素质

这里可以分析一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一种可能性是故意发生的行为,相关会计人员在内部员工或者管理者的授权以及威胁下,为了一些私人利益而不按照会计规范操作,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企业需要使用具体应对办法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另外一个原因是非故意发生的行为,因为相关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或者工作中出现失误等因素,没有按照会计标准来实施工作,做种制造出有瑕疵和漏洞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等,这种请款下,公司管理者需要加强对于相关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控制内部控制的一种特别的方法,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很好地帮助治理者有效制约内部控制正常,保证各个程序的有效运行,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最终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具有独立的特征,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责应该从以前的差错改正错误转变到针对企业的管理提出评价、研究以及管理策略的方面来。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可靠,改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内部控制环境。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一定能够为相关的会计人员提供非常完善的工作环境,这样能够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采集、归类、记录以及汇总起到保障作用,有效的归类和汇总能够真实反应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以此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分析[J].知识经济.2016(21)

篇5

【关键词】环境税 一般环境税 直接环境税 污染产品税 水资源税

一、环境税的概念

环境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至今没有被广泛的接受的统一定义,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由此可以设立独立型环境税制度,其中包括:一般环境税、直接环境税、污染产品税、水资源税、噪音税五个方面。

二、我国征收环境税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现行税收体制总体对环境问题注意不足

税收是国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但现行税收体制总体来说对环境问题注意不足,虽然有一些限制能源消费和污染的条款,但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形式比较单一,受益面比较狭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力度不够,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环境保护税缺位

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即环境税,而环境税在环境税中处主体地位,它的缺位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于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因此,我国需要进行环境税制改革,建立环保税制迫切并很重要。

三、征收环境税对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可以解决环保资金不足的难题

开征环境税并将税收收入专项用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解决我国环保投资不足的一条途径,设立环境税,可以保证治理污染的费用有稳定点来源。征纳关系一旦确定下来,纳税人都要按税法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的缴纳税款,用税收来筹集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体现了国家的法律意识,可以保证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有稳定的来源。

(二)征收环境税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开征环境税,建立环境税收体系,运用减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以及洋垃圾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可以突破绿色壁垒,通过税收政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现环保环境的目的。

(三)环境税是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条途径

环境税可以导向企业转型,随着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环保产业也从单纯的污染防治扩展到包括环保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了环保技术转额昂和交易,环保咨询,生态保护开发经营,低公害产品,洁净技术等领域的综合型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带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面,缓解企业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压力,环保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我国征收环境税的设想和建议

(一)开征环境税的两种方案

1.开征独立型环境税――直接污染税

独立型环境税是指在维持现有税制税种不变以及完善和调整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项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引入和设立的环境税税种。我国有必要将环境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而不是附加于其他的税或费。

从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来看,主要有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其中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根据征税对象,分为空气污染税、水资源税、污染产品税、噪音税等税目。直接污染税的具体税制设计如下:

(1)纳税人:废水、废弃、废物、噪音的排放者。

(2)计税依据:实际排放量。

(3)税率:采用定额税率,税率根据削减的边际处理成本确定,如目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制定的税率可以定为1.26元/kg。

2.作为附加税――一般环境税

一般环境税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程,该种税可以直接加在城市维护建设税上,称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环境附加。具体税制设计如下:

(1)纳税人:凡是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

(2)计税依据:纳税人应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不包括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加征的滞纳金和罚款等非税收款。

(3)税率:初步可以确定为三税的1%到4%之间。

(4)管理规定:参照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办法执行。

(二)开征环境税的其它工作

环境税收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的在现有的税种中设立一个单独的环境税问题,它涉及到环境法规,税收征管体质等方方面面,要使环境税顺利开征,发挥作用,首先修改环保法律规定,确立环境税的法律地位和开征的法律依据;然后改变环保部门的管理体制,消除环保部门的反对;再次及时开展税制改革试点研究,并且实施时需要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最后按照环境问题各方面的严重性,如资源的稀缺程度,污染类型的严重程度等因素逐步开征,才能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刘传江,候伟丽.环境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有机废气;治理;吸附法

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有机废气的排放量和排放种类日益复杂,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如何有效治理有机废气的污染是治理环境的重中之重。环保科研部门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尤其是有机废气治理,目前已经研制出了较为有效的治理方法,如废气吸附、高温破坏、臭氧结合分解等。下面对这些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1、目前常用的废气处理方法

1.1热破坏法

热破坏法是现阶段各个单位使用比较广泛的废气治理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浓度含量相对不高的有机废气,能够直接进行火焰燃烧和催化燃烧。

所谓直接燃烧法,是指有机物在气流中直接或者辅助燃烧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有机物含量不高,若没有辅助燃烧时就没法进行燃烧,此时在满足适当的条件下使用直接火焰燃烧法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处理效率。

催化燃烧法也就是借助催化剂来加快有机物的分解,让有机物通过高温燃烧后达到破坏结构,这种技术也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理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催化剂的存在,有机废气停留在催化床层调料或者图层时间过长,减少了催化剂的有效表面积从而导致了处理效率的降低。同时,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有机废气都适用,因此催化燃烧的推广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高活性的催化剂仍然是限制催化燃烧技术提升效率的主要因素,未来重点是研究更高效的催化剂。

1.2吸附法

吸附法由于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去除效率高;第二,净化彻底;第三,消耗能量少;第四,工艺成熟,便于推广等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设备庞大,处理技术上还不完善,遇到胶粒物质,吸附剂发挥不出作用。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那些低浓度高通量的有机废气处理,使用这种方法处理废气效率高低的关键和吸附剂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要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吸附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密集的细孔结构;第二,具有较大的内表面积;第三,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第四,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第五,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耐高温高压性;第六、吸附剂硬度要高、不易老化,耐压不破碎。现在已经研究出来的吸附剂主要由活性炭、氧化铝等,净化效果比较高。

1.3吸收法

吸收法是目前环境工程的废气处理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废气还能将其转化为有用产品。此种处理方法由于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处理技术成熟;第二,设计和操作经验丰富;第三,适用性强等优点,在环境大气污染重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机物的污染。但是对于有机废气,由于其水溶性相对较差,所以应用不太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处理有机废气时,必须在应用过程添加吸附,以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

1.4光分解法

所谓光分解法,是指有机物在特定波长光照的情况下能够自动进行分解,这种方法对于处理环境有机物的治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主要常用于废水的处理,在气体有机物的分解处理方面应用较少,是未来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使用光分解法对气体有机物进行分解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其一,受到适当波长的光照射时,有机物能够直接进行分解;其二,在光照作用下,还必须添加催化剂,才能将有机物进行分解。日本曾经有专家专门研究了利用紫外线进行光分解,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比较好,可以快速分解有机氯化物以及氟氯碳,而且有机氯化物更容易被分解。

1.5电晕法

所谓脉冲电晕法,是指用一种脉冲电晕放电的方法,来产生高能电子等非平衡物质,利用其对有机物进行破坏,将其变为无害物质。国内外对于这种这种方法的处理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分解过程如下:第一、首先产生自由基,它具有强氧化功能。第二、用自由基去碰撞有机分子物,将其结构破坏分解。第三,第一步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与第二步过程中产生的小碎片基团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被分解为CO、CO2、H2O。去除有机废气物效率高低与结合键能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1.6臭氧分解法

所谓臭氧分解法,是指使用O3对有机废气进行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净化地面的废气,操作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多用于分解土壤中的一些非挥发性的有机废气物。例如:土壤中常见的那些多环芳香有机物、酚、杀虫剂等,如果在处理过程中用O3做为载体,结果能使有机物中的细菌减少99%,最终达到环境要求标准。

1.7等离子体分解法

所谓等离子体分解法,是指利用等离子体的化学特性,对于烃类难以分解的气体进行分解处理,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该方法过程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部:第一步,超高温加水分解。使用此系统的基本目的是急速加热等离子体,使其温度迅速上升到100000C,然后与水蒸气进行接触进行分解;其二,排气急冷。使用此系统的基本目的是迅速将高温进行分解的气体降低到800C以下,以防止二噁英类再合成。整个系统装置组成包括如下:供给装置、等离子体的发生装置、反应炉、冷却罐、除害塔和排水处理等。

1.8生物膜法

所谓生物膜法,是指将微生物固定附着在多孔性介质填料表面,将受到污染的空气在其中进行生物处理从而除去污染物的办法。处理时不仅能将空气中的污染物除掉,还能对其进行降解或者被空隙中存在的微生物耗用,最终转换为CO2、H2O及中性盐。这种生物膜法用来处理污水的技术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但是对于有机废气处理及时在国内外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并未取得广泛的应用,还亟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2、展望

现在,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公害,治理非常困难,目前已有的有机物治理技术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加快新技术的研究,选择更好的治理方法,是解决废气污染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必须重视以下两点:其一,重视治理技术的实效性。不能仅在实验室研究,而要将其应用推广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二,重视治理技术的环保、节能和低廉性。不能治理了现有的废气物,又产生了另外的废气物。同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治理的过程还要考虑其节能与低廉性,争取早日实现有机废气的高效净化,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易灵.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1,30(5).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74―01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而环境问题的解决,首先寄希望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尤其是要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出现了不少有关环境问题和工业流程问题的题目,诸如水污染及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等。下面谈谈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准备实验,有的放矢

中学化学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说明Cl2、HCl的毒性,向学生指明这样做的目的。而Cl2、H2S、SO2、浓H2SO4、HNO3等性质的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学生的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据此可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的排放量与工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推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吸收后才能排空,否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样结合实验情境,因势利导,环保教育就水到渠成,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以巩固被唤起的环保意识。比如对于NO2的制取,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在盛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加入1ml左右的浓硝酸,然后立即用带有导管(导管中间用一橡皮管连接,在橡皮管上夹一个止水夹)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导气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可看到红棕色的NO2气体立即充满试管,打开止水夹,NO2气体则通过导管进入NaOH溶液中,这样有毒的 N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转化为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此改进使实验简单易行,也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建立起环保意识后,开始了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

二、联系化工生产,拓宽知识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普通硅酸盐工业(特别是水泥)、金属的冶炼(特别是高炉炼铁)、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石油的炼制等都可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而且这样的讲解,也便于学生联系实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1. 接触法制硫酸

接触法制硫酸的尾气中含有SO2等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SO2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与支气管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SO2造成土壤、湖泊、河流的酸化,严重污染了环境。这样就使学生意识到尾气必须净化回收。可启发学生从SO2的性质出发选用合适的吸收液,然后指明:我们一般用氨水来吸收、生成的亚硫铵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这样一举两得,既避免了污染又充分利用了原料,进而向学生指明:从化学角度来看,只有暂时未被利用的物质而无不能利用的“废物”。

2. HNO3制硝酸

HNO3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NO和NO2,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污染。NO能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转变为NO2。NO2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造成肺损伤,引起胸闷,眼部灼伤和头痛。著名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其废气中就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为了消除其对大气的污染,变废为宝,我们常用碱液去吸收,使之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些化工产品。

3. 制水泥

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并损害肺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严重的伦敦和纽约烟雾中就有粉尘,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目前水泥厂都装有除尘装置,将回收的粉尘与粉煤灰、煤渣混合制成建筑用墙砖,实现废物利用,又减少了普通粘土砖厂的土地用量,既提高了环境质量,又保护了土地资源。

4. 炼铁、炼钢

篇8

经常组织会议的人都有这样一条经验:每逢需要讨论和表态的时候,第一个发言的人非常重要,起了为“合唱”定调子的作用。后边的人往往就跟着前边的调子哼哼,俗话叫“顺竿儿爬”。这就是情绪的感染力。把气氛营造到那儿了,与会者就得说会场气氛所能允许的话。

奥运期间,看完球赛,大家借着酒力痛痛快快地倾吐了一番对足球的不满,此后许多天我的屋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恶劣的“臭球情绪”。我想这几个人还会将这股情绪传染给更多的人,这就叫“情绪污染”。

人在外面易受坏情绪的污染,带着满肚子闷气、嘟噜着脸回到家,摔摔打打,看什么都不顺眼,立刻便将坏情绪传染给全家,整个晚上甚至连续几天都不得安宁。同样,在家里怄了气,也会把坏情绪带到外面……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外在的或内在的神秘因素搅扰心神,现代人的情绪反复无常,比运气乃至天气的反复无常,还要来得古怪和不可理喻。情绪又极容易相互感染,闭塞人的心智,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情绪病毒就像瘟疫一样从这个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搞不清从哪儿开的头,也不知将到何处停止。其传播速度有时要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传染还要快,被传染者常常一触即发,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会在传染者身上潜伏下来,到一定的时期重新爆发。

坏情绪的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损害,绝不亚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危害。现代人很容易就携带上各种各样的情绪病毒,现代商品社会也像依赖商品流通一样刺激和推动着情绪病毒的流传。常见的一种情绪病叫“浮躁”。人的个性完全淹没在世俗的潮流之中,生活被日益浓烈的市场气氛所笼罩,人格和行为都趋于市场化,整天想的就是怎样把自己推销出去。看苗头,估行情,不断地顺着社会行情进行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这样活着怎能不累,怎能不被同化?

还有一种时代的情绪病叫“没意思”――活着没意思,死了也没意思,结婚没意思,不结婚也没意思,干活没意思,闲着也没意思……“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情绪病毒的产生是心理平衡机制失调所致,也就是心理防卫机制遭到破坏。高度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早就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开始下力气治理情绪污染,想出各种办法帮助人们清除情绪病毒。

篇9

从世界各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验来看,采取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也是最为长久的办法。作为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税费自然而然地被赋予重任,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就目前而言,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我国主要是依靠环境保护收费,缺少专门针对排放污染物、破坏环境行为征收的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收费特别是1978年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环境保护收费与环境保护税相比,无论在规范性、强制性上,还是在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上,其都要弱于环境保护税。因此,针对我国环境保护税费制度中存在的缺陷,2013年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2014年6月,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我国政府再次提出了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将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改为环境保护税制度,发挥税收在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综上所述,在我国环境保护费改税己是势不可挡。

.......

第二章环境保护税费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环境税费的理论基础

外部性理论是环境保护税费的理论基础,外部性是指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体现出来的影响。根据其产生影响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其中正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是指个体的经济活动增加其他个体或社会的利益,而自己却得不到相应的利益补偿,即私人利益率小于社会利益率;负外部性又称外部不经济,是指个体的经济活动损害其他个体或社会的利益,而自己不用为此支付成本,即私人利益率大于社会利益率。负外部性理论是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环境税费的基础理论。环境负外部性表现在企业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企业不需要为此支付相关费用,即其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就会导致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而选择在大于社会最优产量的产量下从事生产。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忽略了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节税费关系理论

收费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另一种形式,也是税收不能替代的。收费具有灵活性、不稳定性、非普遍性。其中,灵活性是表现在形式上、时间上、标准上的灵活,可以为某一特定事项的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过渡性的征收标准;不稳定性是指收费是针对特定的行为或特定的管理对象收取的费用,如果该行为或对象发生变化或消失则收费也会变化或消失;非普遍性是指付费者是特定的,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享用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应当付出费用,而未享用的群体不需要付费。税收和收费都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将税收与收费相比较,税收具有收入的稳定性、征收的强制性、征收对象广泛等优点。但是,收费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一是收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存在特殊的作用。私人物品的提供由市场价格所决定,纯公共物品的提供采取税收的方式,准公共物品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采取收费和收税的方式提供。二是收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收费体现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合情合理,也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用物品的配置效率。

第三章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收费制度分析.......13

第一节我国环境保护收费制度的现状.....13

第四章江苏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的实践及启示..........23

第一节江苏省基本情况分析.......23

一、江苏省自然环境特点..........23

二、江苏省社会环境特点..........23

第二节江苏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的分析......24

第五章环境保护税费比较与选择........28

第六章环境保护费改税的思路与制度设计

第一节环境保护费改税的指导原则

我国环境保护费改税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应当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税在我国的开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针对性较强,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由于环境保护税要求的专业技术较强、征管难度较大,幵征新的税种势必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当循序渐进的实施环境保护费改税,把对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税费制度现状,可以先将较为成熟的排污收费项目实行“费改税”,并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进环境保护税的全国征收。

第二节环境保护费改税的总体思路

我国目前没有独立的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种,只有在一些税种中涉及环境保护,如资源税、消费税等,在行政收费方面主要以征收排污费为主。通过前文分析,我国环境保护费改税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对于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两种改革方案:一是全面费改税。即把所有的环境保护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取消相应的环境保护收费。其优点在于改革彻底、一步到位、导向明确,将所有排污行为纳入到征税范围;其缺点在于需要磨合的时间比较长,应对的挑战比较多,如污染物种类众多,污染源相当分散,在排污征收方面要求的技术性较强释。二是分步费改税。即以全面的费改税为总体改革目标,但具体分阶段实施。

.........

篇10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应对策略

中国长三角地区地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但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亟待解决。

1 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2]例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发展迅猛,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此外,由于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膨胀,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汽车尾气、化肥农药等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另一环境污染源。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突出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1.1 大气污染

长三角地区的的大气环境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属于轻污染级,但是在工业集中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大气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秸秆焚烧等,这就决定了长三角地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夏收、秋收时期是秸秆焚烧的高峰期,大面积的秸秆集中焚烧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霾污染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大量的煤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城市烟尘造成空气中臭氧和细粒子大量增加,再加上金属冶炼、矿物燃料和化肥农药等污染行业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得长三角地区的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酸雨控制区之一,整个上海、浙江和江苏南部都属于酸雨的重污染区。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会破坏植被生态系统,阻碍森林生长,造成植物果叶脱落,江河湖水酸化则会影响鱼虾生长进而导致死亡,另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影响其使用寿命,造成经济损失。此外,城市空气中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如引起人体中枢神经受损、肺部损伤或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2 水体污染

长三角地区湖泊众多,水网稠密,水资源极为丰富。从自然地理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可分为三个流域区:长江干流区、太湖流域区和钱塘江流域区。”[3]丰富的水资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同时也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污染,“调查显示,除长江、钱塘江干流的水质保持良好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余中小河道水质污染均很严重”,[4]其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的排放。长三角地区的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黑臭和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有机物污染使得多数河流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并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此外,大量生物所需的氮、磷等元素排入河流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既影响水质也破坏生态系统,对周围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湖泊如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都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趋势,如2007年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事件曾一度造成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短缺。

1.3 土壤污染

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5],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量耕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被非农占用,致使该地区耕地资源浪费严重,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例如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45亩下降到2009年的 1.41亩,上海市耕地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7.83万公顷。”[6]目前,耕地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耕地土壤污染更是令人担忧。为了追求更多的农药经济效益,长三角地区注重调整农业结构以促进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化肥农药施用过多的情况,致使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硝酸盐和有机物大量留存,而未经处理的各种污染物的无序排放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因此导致了该地区土壤质量劣化、养份失衡,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整个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地威胁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2 应对策略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污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依然严重。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借鉴。

2.1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根本对策。目前,长三角地区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条件极为有限,而且长三角地区每年用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费用极为庞大,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显现,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节约资源,改变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要引进环保新技术,并加强自主创新,同时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节能型产品、技术的投入;政府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少、污染小的特征”[7],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其与传统企业进行技术互补交流,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并鼓励企业自觉使用环保新技术,使企业更加注重绿色经济效益,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树立带头使用环保新技术的典型,带动其他企业使用环保新技术。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政府或某个企业的责任,“而且是国民经济的整体战略部署,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实现一场新的产业革命。”[8]

2.2 完善环境立法

完善环境立法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法律保障。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加上有效的法律实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污染行为。目前,长三角地区不仅贯彻实行了国家环境法律法规,而且还根据地区特点,制定了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贯彻实行中仍然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惩处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长三角地区应尽快完善环境立法。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有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单位的具体责任和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保证法律的威慑力,达到立法目的。在法律中明确各级单位的具体责任可以避免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可以打消行为主体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心理。其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都能得到有力惩处,同时还要对执法不力、包庇违法者的人员进行问责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目前,我国环境法律对违法行为主要把罚款作为行政处罚手段,情节严重才会加以刑事处罚。很多企业的违法行为达不到刑事处罚程度,而所交的罚款数额远远没有违法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多,因此很多企业宁愿接受罚款处罚也要无视相关法律规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污染环境。要杜绝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处罚力度,“可以采用适当实行取消罚款总数额上下限,改为每天罚款总额的上下限,”[9]只要违法行为不停止,就不断累积罚款,累积到一定数额就对其处以刑事处罚,这样高额的违法成本一定会另众多环境违法者望而却步,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2.3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突破口。长三角地区有着相似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和接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放性和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特点,因此,长三角地区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区域合作。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各城市都存在独善其身的问题,不仅对于不是本地区的污染问题不闻不问,而且对于影响到本地区的跨界污染事件也推脱不理,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甚至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应该动员和团结各方面力量,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改善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而努力。首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共同诉求,暂时抛开分歧,,以共同实现区域内的环境治理为目标,用最大的诚心和信心加入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合作中去。其次,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长三角地区应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彻底改变按照行政区划条块管理的现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跨地区环境管理体制,可以“参考美国的加州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管委会(SCAQMD),建立起长三角区域的环境管理委员会,授予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的权力”[10],这样便可以打破地区限制,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优势。同时,还应该建立区域环境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环境突然变化的直接信息,以便在污染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采取行动,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3 结论

总之,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依然严峻,集中体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虽然这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高度关注,而且各城市都已采取相关措施力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效果甚微,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长三角地区应尽快完善环境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确保各种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都能得到应有的惩处。最后,希望区域合作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治理环境污染的突破口,各城市突破地域界限,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通力合作,定能使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得以改善,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

[2]吴晓璐.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D].复旦大学,2009,1.

[3]刘伟.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26.

[4]赵倩.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9,24.

[5]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4.

[6]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4.

[7]刘明铭.长三角利用外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46.

[8]倪伟清.贸易自由化对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