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修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艺术修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仅专注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失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严重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我国各高校应亟待解决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教育的培养。
二、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意义
1、文学艺术修养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见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修养来实现,教授学生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启发。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词汇、句式及表现方法,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语感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情感。此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立意论证、文章布局等技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文学与艺术传情达意,从而实现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
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篇2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语音艺术 规范 节奏 情感 适度
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学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要依靠语言去组织,教学过程也依靠语言去调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范例,语文是有形无声的范例,教师教学语言是有声无形的范例。语文教学的语言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学生才能逐渐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学习并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既然如此,那么语音作为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
一、语音的规范性
语音只有真,才能美。教学语音的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的多音现象、混音现象非常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仔细推敲、慎查,以求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如果语文教师常把“即使”(jí shǐ)说成jìshǐ,“而且”(ér qiě)说成ěr qiè,“磨面”(mó miàn)说成mò miàn,“猪肉”(zhū ròu)说成zhū yòu,这样,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可能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语流的节奏
语流的节奏是指教师讲课时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数学学科具有明显的知识层递性,呈纵式结构,可以在教师引领下,一步一个阶梯,逐层递进;语文学科却大相径庭,呈横式结构,因此在语流节奏上的要求更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要打破这种枯躁单调的催眠刺激,就要让教学语音具有节奏感。使语音语调高低、舒缓起伏跌岩,平仄多变,以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授课,使授课效果良好。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编排运用语言,使音义和谐,音韵铿锵悦耳,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兴奋,进而收到教与学良性互动。
三、音调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音的语调要极具情感性、启发性,语文教师授课时,要充满激情,饱含丰富的知识养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心会神凝,如饥似渴地学。反之,教师授课时,如果摆出一付庄严的面孔,不苟言笑,表情木然,语调平直庄重,象机器人那样按编定的软件程序机械地吐出一串串冰冷的音节,那么,就会自然地产生各种无形的“传染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渐渐销蚀。
因此,语文教师要依课文体裁特点,揣摩语言技巧,善用语气、语调把话说得甜美,富有情感;语气亲切,柔和,但不乏庄严感;语调低一些,但不失其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却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授课语调始终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激情,多运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口味。
四、音响的适度
篇3
一、正确感受歌曲情感内涵的原则
歌曲是乐谱和文字的结合,都有它自己特殊的风格、深刻的主题、饱满的情绪与情感。既是词、曲作家情感的寄托,又是演唱者情感的依据。一首歌曲的成功演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演唱者对歌曲理解的正确、深透与否,对于其表现得完美、动人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者有着不同的演唱效果,这是除了技巧上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情感表现的问题。
二、歌词与旋律相融合的原则
歌曲中的歌词与旋律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无论是感受任何歌曲,要想完美的感受,就必须注意到旋律与歌词的整体关系。演唱者对歌曲的感受既不能单凭歌词,也不能单凭旋律,而是必须通过全面,整体、全部的艺术手段综合感受,才能感受到整首歌曲的完美的情感内涵。演唱者对歌曲内涵的感受首先应从歌词指明的方向进行选择,进行转化,把歌曲表现的情感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演唱者在感受歌曲内涵时,不应从歌曲的一句音乐,一句歌词分散地感受情感,而应从整首歌曲、整个形象出发,去感受歌曲所运载的完整的思想感情。
三、歌曲情感内涵与演唱情感表现融为一体的原则
歌曲情感内涵与演唱情感表现,前者是根本,后者是补充。完美的情感表现,不仅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同时更能够用自己的演唱情感表现给歌曲增添更丰富、更多采的情感美。在歌曲演唱中,演唱者面对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歌曲,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进行再创造,都是为做好完美的歌曲演唱情感表现做准备的。歌曲是词曲作者对大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歌曲中的每个词和旋律都有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作意图。演唱者感受歌曲情感内涵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情感。为此,演唱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在感受歌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演唱情感表现的能力,使歌曲情感内涵与演唱情感表现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
声乐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是取决于演唱的情感表现,只有优美的嗓子和发声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的表现,演唱者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声情并茂的歌声是给予欣赏者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演唱表现最佳效果的体现,也是演唱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发声技巧,运用一切手段,使演唱者得以随心所欲地运用演唱技巧去表现歌曲情感是必不可缺的。
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及歌声更具有感染力,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从歌曲创造的整体意图到细微的情感变化发展,了解全曲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和歌曲传达给演唱者的各种情感信息。从而使演唱中的情感表现生动地刻画出歌曲表现的艺术形象。在歌曲演唱中要做到这一点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技巧与情感的关系
歌曲演唱艺术以人声为基本表现手段,演唱技巧是演唱之根本,没有演唱技巧当然谈不上演唱情感表现,演唱技巧优劣对歌曲情感表现有很大影响。歌曲演唱同时又是欣赏艺术,只有在科学发声方法基础之上的,具有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色、清晰的语言、灵活的艺术性,才能入歌而唱,更能引起富于情感艺术表现。演唱技巧对于歌曲演唱来说,是重要的,是基础,在演唱中强调情感的一切作用,强调一切情感的表现,都是演唱技巧的前提下才能存在。
情感表现是声音技巧之魂,它既以声音技巧依托,又赋予声音技巧丰富的内容,给声音技巧以情感表现的魅力。为了发挥正确和丰富的情感表现,演唱者不断地研究声音技巧,促使演唱者唱出优美的声音技巧去完成歌曲的情感表现。但是脱离了歌曲思想感情的声音技巧,则毫无美学价值可言,同时也达不到声情并茂的演唱目的。从演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演唱必须首先入人才能化人,歌声入人,才能令人神往。这既是演唱艺术的客观规律,也是客观欣赏规律。
只有演唱者的歌声与歌曲表现的需求相吻合,才能准确、真实、生动地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而只有当演唱者的内心情感体验与歌曲的情感内涵相融时,才能发出符合作品情感表现所要求的演唱技巧。要想达到上述的一切,演唱者,只有靠科学的发声方法,明确认识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把自己对生活和艺术长期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融入到情感表现的艺术创造之中,才能逐步达到情感表现成熟的阶段。
2、语言和情感的表现
语言是歌曲表现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歌曲的生命所在,离开了语言的演唱毫无意义,因为歌曲演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利用任何乐器做不到的语言去抒感。在演唱中,语言的准确性,是歌曲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语言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歌曲情感内容表达的正确性。因此,演唱者,学习掌握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正确的咬字和吐字,生动的语言表情方法,是每一位演唱者演唱情感表现的极重要的手段,是演唱者的基本功。
歌曲中的语言,它所依据的又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语言,而是日常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文学语言,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语言音乐化的艺术语言。它本身就包含着一定情绪和丰富的情感内容,这些语言应该真样表现,必须从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情绪和情感内容中去理解。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体。如果演唱脱离了语言,则仅仅是旋律性的曲调。
歌唱中语言与歌曲的情感内容和风格特点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也轻快敏捷;唱拖长的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圆滑相连;唱优美的抒情歌曲时,咬字吐字也十分柔和。语言表情应从歌曲作品的情感内涵出发,通过准确清晰的咬字,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言的色彩、歌唱技巧、并和歌曲密切结合起来,将语言情感表现,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3、文学艺术修养与情感表现
对演唱者来说,与情感表现有关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包括音乐欣赏与文学修养,以及其他艺术的修养。其中,与音乐欣赏的联系尤为密切,因为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是一个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等多种心理综合的过程。让自己真正关注欣赏,感受音乐,通过良好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趣味,对演唱者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绝对有益的。
歌曲本身就是文学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演唱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不但直接影响对歌曲的理解,也会影响对歌曲的情感表现。一个缺乏文学艺术修养的人是难以领会歌曲的情感内容,很难表现动人心弦的演唱情感。因此,要求自己多欣赏中外名著,在欣赏中,逐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对一个立志成为表演艺术家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歌曲演唱情感表现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与体验,它的成功与否受演唱者自己综合素质的制约。演唱者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生活、艺术修养,多方面培养对歌曲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演唱情感表现逐渐达到表演艺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邹本初著《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金明春著《声乐艺术》,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6年。
[3]于马刚著《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篇4
一、科学预设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题材丰富,风格众多,难易不同,内容不同,意境不同,艺术形象千姿百态。教学时,应充分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储备,把握不同古典诗词内容的深浅因素,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时,教学目标可如此确定。
1.认知下列生字:“采”“莲”“何”“戏”“间”“江”“可”“叶”“鱼”“西”等。
2.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3.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歌美在何处。
但是,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则应如此确定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其代表性词作。
2.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写景抒情的散文。
二、将情境引入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广度、深度和节奏,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快速激发学生诵读、理解、品鉴、背诵、默写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请看我执教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时的几个教学片断。
1.情境导入
课前,将从网络上下载的4-6张以荷花为主题的图片制作成PPT幻灯片,并打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的字幕,再插入贾鹏芳的二胡独奏《睡莲》为背景音乐。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上述幻灯片供学生观赏。如此,学生在欣赏美丽荷花画面、美妙音乐《睡莲》的同时,必定会随着PPT画面的翻转、音乐的旋律等仔细观看甚至低声吟诵这首诗歌。这个情境导入环节大约需时3分钟。
2.情境探究
鉴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文的下方配有美丽的荷花图片之缘故,阅读鉴赏时,教师无需另行设置情境,只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弄明白下列几个问题就行:(1)从诗歌的意思看,荷花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2)诗歌下面的荷花画面与诗歌中的哪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是一致的?(3)如果我们把诗歌中的第一句改成“毕竟西湖二月中”,是否可以?理由是什么?(4)请问,这首诗歌哪两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快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诗句。在正常的班级中,完成上述情境探究环节,大约需时20分钟。
三、全方位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元素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可谓篇篇都是流传广远、脍炙人口的,集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与丰富美丽的思想内容于一体的文学艺术载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识读与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古典诗词固有的节奏与韵律进行吟咏、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鉴赏其美丽的画面与意境,还要借鉴古典诗词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元素,熏陶学生美丽的灵魂,以期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古典诗词的文化品位,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美好情操,做一个“文也彬彬,质也彬彬”的有用人才。
比如,教学《江南》(“江南可采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山水田园诗时,应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先人在古典诗词中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是我国古代美好生态环境的浓缩。但是,近年来,由于有不少的人违背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对我们的地球母亲进行了贪得无厌的过度开发与索取,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这种破坏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那么,我们的后代子孙将来就只能在古典诗词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山水风光了。如此,则让上述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篇5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高尚的品德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尚灵魂的塑造者,其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应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远重于言教,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先拥有完善的品德和人格。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才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由此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对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语文教师最有利的武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丽的世界中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获得艺术享受。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渊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 “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 教师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造成学生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因此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转贴于
五、深厚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这样,既增加了语文课的艺术氛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在论及这条教师的教育素养时,中心思想是“了解儿童”。他说,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他认为,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教师在学校里就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他强调,要教育儿童,就必须了解儿童;要了解儿童,就必须学习心理学。
七、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具备其它某种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这一点对我们技工院校的老师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篇6
【摘 要】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美育”的推崇者,孔子将人性与道德、理想与现实具化到审美流变中,建构起以“仁学”为基调,以“文质统一”、“美善融合”为审美标准,以“中和之美”为集中体现的美本质思想,为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究孔子的美学思想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将会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弘扬以及繁荣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仁学;文质统一;中和之美;孔子美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的美学家,虽然他对于美的论述还只是停留在片断性的解释和缺乏系统性的、简单朴素的阐发,但其散见于各种专著、论文的美学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关于美的本质的重要问题,为日后美学及艺术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仁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涉及各个方面,其一以贯之的“仁学”理念是构建孔子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当然他的美学思想也毫不例外是其“仁学”思辨的衍生。
孔子“仁”的内涵宽泛而丰富,各种解释或定义都难以穷尽其某一侧面。在由弟子们收集整理、记录编撰的孔子言行集《论语》中“仁”字出现了百次之多,涉及或直接解答“仁”的言论也有十例之多。“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中对社会美、人性美的提倡和推崇以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中“爱众”思想的提出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和所奉行的最高伦理标准亦即孔子的“仁”。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与乐等艺术形式通过沟通情感、感发心志作用于社会伦理,产生怡养性情、提高修养的美学效果,从而唤起人们对“仁”以及“美善”的自觉追求。因此要达到“仁”的思想境界,做到“克己复礼为仁”,感召人们将“礼”作为封建等级制度应遵守的规范必须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及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孔子将“仁”视为识礼和学习音乐的基础, 认为不以“仁”为精神主宰的外在追求无异于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和价值。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孔子将“仁”、“礼”、“乐”并列突出,将艺术的社会效用再一次上升到重要的高度,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艺术修养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性。
二、“文质统一”的审美理想
文与质相统一、美与善相融合是孔子审美标准的立足点,同时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孔子的审美理想是构建在内容与形式完美协和之上的尽善尽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表形式的修养同样重要,“质胜文”或“文胜质”任何一方面的偏颇都将陷入外表的粗野或内心的浮夸,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有品德、有修养、有才能、有智慧才能称其为君子。同时孔子将“文质彬彬”这一弃“文”与“质”缺陷基础上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审美范畴由为人处世推广到文化艺术领域,强调优秀的文学艺术应该是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的完美统一体。
“文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认为文章或诗歌等文学艺术可以发挥抒胸志、阐抱负等社会效用,但是文学艺术要想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不仅要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度而且要协调文采辞藻等艺术语言以及形式的优美,才能“言之有文,行而久远”。同样,音乐要起到教化人的目的,给人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也应该有好的内容和形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论语·八侑》),《韶》乐实际上是一种为舜歌功颂德的乐曲,他广纳贤才、广施仁义,使得民众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深得孔子的赞赏。所以在孔子看来《韶》乐不仅在内容上符合善亦即仁的要求,而且在形式上也符合美的要求,故能做到尽善尽美。而《武》乐主要是对周武王武力征讨天下的描绘,其黩武的精神与孔子所提倡的“仁”、“礼”相违背,《武》乐虽能做到形式上的完美,然而在内容上却是缺乏仁善的。因此,在孔子看来,艺术只有在符合道德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文与质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发挥其真正的审美价值。
三、“中和之美”的美本质思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孔子提出“中和之道”,指出“中和”乃天地万物运行之根本,过与不及都将是不完善的缺失。所谓“中和”就是恰当的调和、节制与平衡,前文提到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亦是形式与内容基础上的中和,从而实现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表形式修养的统一。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含有“中正”、“平和”之意,“中”是把握度的界限,“和”则是多样性的统一。孔子是诗歌和音乐的离手,崇尚平和、雅致之音,认为《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则过,伤则不及,《关雎》令人愉快但不放纵,使人忧愁但不至于悲伤,恰恰达到了“中和”的境界。
另外,孔子“中和之美”的美学观还体现在其“中庸”思想上,他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中庸之德也,甚至矣乎。”“中庸”和“中和”的美学观念密切联系,即在矛盾对立中取得事物之间的和谐、共生。从社会安定来看,中庸思想要求和谐、有序,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调和、共处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在文学艺术领域也离不开“中庸”,所以也应有效运用“中庸”或“中和”的美学理念来指导创作,反对“过”,也摒弃“不及”,提倡“中和”——“乐而不,哀而不伤”,主张艺术要不愠不火、理性表达适度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孔子以“仁”为基础建构的“文质统一”的审美理想和“中和之美”的美本质思想不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孔子思想的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气质、提升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美学;教育;舞台
美育就是培育受教育者的欣赏品味,开发其创造潜能。对于演员来说,美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演员的美感,使其在舞台上能够生动的展示人物的形象。舞台表演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塑造出的意境和形象来表现情感、反映生活。舞台表演者要通过其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形体、眼睛、表情等恰当的表演方式,准确、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一、美感是舞台表演技能的基础
舞台表演的作品都是具有浓重感彩的,是人情感的表现过程。而情感的丰富与否又直接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及文化艺术修养有关。正所谓:“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培养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文学艺术修养。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是作者感知生活、提炼生活的结果,是对客观生活的艺术再现.
多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表演者的艺术感受、想象和表达能力。这种厚积薄发的学习方式是舞台表演者尽快成长起来的一个捷径;其次是思想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包涵生活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表演者必须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注意积累生活感受,才能与专业技术修养相辅相承,提高表演的品味及艺术质量。因此,在表演的训练中,表演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不断地从文学、绘画、建筑、运动等领域中广泛地汲取养料,在综合艺术修养水平上提高自己,学会用表演描绘世间丰富多彩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中缔结出璀璨的艺术之花。戏剧舞台上的假定性,演员揭示规定情境,在叙事的过程中,以语言为基本手段,用形体的动作以及行动的表象来讲述,无不靠演员表演的表现得到存在。观众是以演员表现取得约定俗成的共识,达到审美的感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话剧演员在拍摄电影电视剧时游刃有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二、画面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表演的整体感和画面感。除了角色定位和塑造,演唱技巧之外,作为演员,还需要舞台表演的整体感和画面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舞台表演的艺术美学作过这样的阐释,“舞台表演中每时每刻都应该存在着美。这种美叫它唯美也可,但它是流动的美、自然的美。它提升着观众的审美情趣,塑造着每个人纯洁、善良的灵魂”。舞台上的美是协调、不生硬、不做作的,甚至前奏曲、序曲、闭幕曲奏起来时,演员的幕后调度、布景和道具的摆放这一短短过程中都释放着美的魅力.
三、美感有利于形成表演风格
许多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培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它不仅表明演唱者对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利用自身的条件及专业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个人的风格。风格源于个性,它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主要标志。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的制约与影响。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环境际遇、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将有形无形地支配着表演者的创作思路。比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说起她的歌声,可以说其音域宽广而嗓音甜美,多年来她把自己演唱艺术的根深深扎在民族声乐的土壤里,同时也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运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时声情并茂的把握作品内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说:“我觉得一个演员的美是综合的,表现在她的修养、气质、学识等很多方面。其实生活中我的穿着是很随意的,但演出服的挑选我绝对在意,比如面料、款式、风格上既要有现代性又不失民族性,总体上应该端庄大方。观众喜欢我的歌,我更应该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所以在整体上的良好美感,也使宋祖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诗情画意”的美学——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
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无论从形式到程式,还是从结构到技法,都包容着十分浓郁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意味。一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史,就其核心而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台外化”的一种展示。受中国文化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总体是以“诗情画意”的演出形态作为其戏剧文化独特印记的呈现,并借此整体追求一种天人合一、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意境化。每当论及戏剧舞台表演的“诗情画意”,人们常常会在概念上习惯性地将其归结为一个形容词,宽泛地用来称誉那些给人以美感或有“如诗如画”抒情意味的剧作和表演。然而,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而言(特别是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者而言)“,诗情画意”就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美感或抒情意味”,它首先是一种表演艺术的规格和体制,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艺细节,一种唱念做打演出形态的依凭,一种塑造舞台人物不同形象、意蕴的特征与风格。总之,艺术的美也重视美感的培养,在平时的训练实践中,美学教育应该贯穿在舞台表演实践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洋,李伟.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成功(教育),2007(01).
篇8
关键词: 文化艺术修养 声乐 “品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的认知、把握和运用。
一、声乐的属性
从文化属性看,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在它的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是对人类最先听到、最先感受到的,是人类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难怪很多教器乐演奏的教师常向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像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也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大部分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赋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遐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其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源于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都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的歌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篇9
文学欣赏课程要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首先,概述了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其次,阐释了文学欣赏的特征;第三,探索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即,教师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发挥文学欣赏想象力。
【关键词】
文学欣赏;主体;教学模式;理念
文学欣赏课程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在这个主要阵地开展一定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文学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丰富文学感情体验,完善文学素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道德情操的最终目的。特别是当前的青少年一代,受到市场经济变革,社会不平等现象,等问题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甚至部分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现象。本文通过阅读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阐述文学欣赏的诠释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文学欣赏主体模式化教学进行探讨,试图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
1、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中提出: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
2、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中提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
3、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
通过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实际上是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二、文学欣赏的特征
1、《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2、《文学欣赏与创作》绪论提到: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
3、《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正是由于对文学特征有以上认识,并针对文学欣赏的特征和教学要求,我们逐渐发现: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特别是针对教学主体,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三、文学欣赏课中主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1、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文学欣赏教学理念是社会公众对文学欣赏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以往的文学欣赏课程可能存在着应付心理,教师通过选择教材作品,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学生则被动的按照教师提供的教材作品以及教学内容。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欣赏的概念和其特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教材内容的语言符号、文字信息去想象和体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感情愉悦和精神满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学欣赏课程中,并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对文学欣赏的兴趣。
2、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
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三大主要因素,只有正确认识这三大要素,将教师、教学内容、学生这三要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发挥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文学欣赏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生文学涵养。具体说来:(1)教师方面:作为文学课堂的教学者,他们是文学欣赏课程的主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师应讲授关于文学欣赏的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等等。只有教师将这些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并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文学欣赏课堂中,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学生想象。同时,相关讨论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没有标准答案,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促进学生形成个性思维。(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作品,是指文学欣赏课程中所使用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初期文学欣赏者,要选择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对于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具有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只有选择难易适合、内容丰富的教学作品,才能够促进学生很好的开展学习,并有效促进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学生方面:文学欣赏需要欣赏者发挥想象,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先天的、独特的优势。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思维,提升思维水平。
总之,文学欣赏模式化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的文学作品,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充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文学欣赏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文学涵养,达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迪光.文学作品欣赏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马跃,刘,王志伟.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4]袁勇麟,冯汝常.文学欣赏与创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何红梅,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新途径[J].文学教育( 中) ,2011 (9).
篇10
“你好,小程琳,我听说,你近几个月到广州、上海去演出。报上说你的演唱很受青年人欢迎呢!”
“哎,阿姨,别这么说。我这次到南方,除了演出,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和其他演员一起,到香港去录制磁带。”
“录的什么歌?”
“是侯德健回到大陆以后创作和新改编的歌曲。《酒干倘卖无》(注:《有没有空酒瓶卖》)、《我和你的明天》啦,《妈妈》、《新鞋子和旧鞋子》啦,还有《趁你还年轻》等等,一共十首歌。”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首歌?”
“嗯……都喜欢,”小程琳略一思索,“当然也有重点,象《酒干倘卖无》、《新鞋子和旧鞋子》、《趁你还年轻》,这些比较适合我唱。”
“你能……”还没等我说完,“哎,对了,还有《熊猫》!”小程琳突然一笑,睁大眼睛,伸出指头一点。她的动作顽皮又天真,把周围的人都逗乐了。
“如果青年朋友们要问,怎样才能唱好这些歌,你看该怎么回答他们?”
“这……”小程琳似乎为难了。过了一会儿,她认认真真地对我说:“只要观众听我的歌,这就足够了;只要观众喜欢听我的歌,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这十首歌最大的特点是,每一首和每一首都不同,都一样了就没意思了。让我说说一首歌该怎么唱,可我觉得,每个人对一首歌都有各自的理解,理解得不同,唱的风格也就不同。还是让大家自己去理解、体味的好。即兴而唱,才能抒发真情。为什么要强求统一的格式呢?……”
呵,她的意思,是不是犹如文艺作品的伏笔一样,都说白了,就没意思了?我心里琢磨着。“一首诗或歌,只有让人凭着个人的感受去体验其奥妙所在,才能达到韵味无穷的境地。”这是哪个行家的话来着?不过,这或许多少要使一些歌迷失望了。
“我今年才十七岁,我不想多说,只想多做,多唱歌给观众听。可别让我陷入这种窘境——有的电影还没拍完,就让演员谈拍这部电影的种种感受,这对我这样年轻演员的成长来说,是不是……”
她又顿住了话,低下头来开始轻轻弹起了膝前摆着的电子合成器。我望着她那沉思的面容,想着她这富有个性的谈话,心里不由得惊异:别看她还未脱童稚气,心儿可也不小了。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她正在越来越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那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这一趟出去,奔波了近半年,我感觉很累,要休息一段时间。当然,忘不了学习,忘不了排练新节目。现在,我正在向王昆老师学习专业,向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我还在跟侯德健学习英语、乐理知识、演唱技法……”
“对,她还是我的‘一秘’(意即“一等秘书”)!”一直在摆弄各种电子乐器的侯德健,来幽默地说。大伙儿L都笑了。
- 上一篇: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 下一篇:孩子早恋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