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语言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读为前提,引入学习“文”和“言”的情境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加讲究韵律、对仗等,所以古人经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古文,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很少见了,但是诵读仍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初中生为什么学不好文言文?主要是对课文没有语感,连基本的句式都读不成,怎么可能正确解读课文呢?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音乐美,学生也愿意读。学生喜欢读、背《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程度绝对高于《拿来主义》和《“友邦惊诧”论》。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促使知识类化。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情感:1.朗读时特别注意异读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加点字读 wú;“孰为汝多知乎” 加点字读zhì。又如:“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2.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停顿时一般的原则就是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和语气词以及关联词后面要做适当的停顿等,如“晏子/使楚”“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等。3.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加强课文的背诵以便加强语感。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前提,在掌握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通常情况下,笔者让学生的背诵穿插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根据板书的先后顺序、或者根据课文内容由难到易等顺序来背诵。在文言文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一般板书都是反应文章的精髓部分,这些既能够体现文章的结构,更能够体现课文的重难点。文章不论长短,一般都比较生涩,如果完全让学生课后花时间来背诵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背诵出需要背诵的部分,既增强了学生背诵的信心,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也成就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捷径。
背诵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说明性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来背诵,如《核舟记》的重点段落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背诵;记叙性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人物的情感变化来背诵,如《桃花源记》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背诵;议论性的文章可以抓住论点,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来背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背诵。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关键句、文言句或者文章的脉络来背诵。
二、以文为主,学“文”中带动习“言”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写作特点、文章中心等知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个层面上和作者对话,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学习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时,先设置“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把握写作中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和理解词句,解决语言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之间讨论或者举手示意全班交流。
比如讲授《曹刿论战》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研究这样一个问题:“齐鲁长勺之战中,两国的军势相差很大,鲁国与齐国作战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可结果却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个胜利与曹刿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那么,曹刿究竟有哪些性格使得战争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体现他这些性格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通过讨论加深理解文本,加强对文本的朗读,文章主旨自然可见。
三、在掌握“言”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的感悟
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是差距很大的。文言字词的意思和句法结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学生特别注意和掌握。教师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归纳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四类文言句式,并可以借此知识点,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这些文言现象。另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上的资源和古汉语字典加以解决,若还有疑问,可以加上符号,寻找机会请大家讨论或者教师帮助,以此来扫除字面上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笔者一般要求学生预习过程中将课文抄在古文本上,空的第一行将书下的重要字词解释抄在本子上,空的第二行是预备让学生课后做翻译作业的,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将教师所补充的难字词解释直接添加在空行处。学生在抄写的同时,可以把不理解的词句结合相关材料先努力翻译。如若还有问题,可以做好相应的符号,课堂上共同探讨。碰到难度比较高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案的题目,做到“先预后设”。第二步是课堂上互相交流对比,着重在分析发现古今的异同上下工夫。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是课后归纳积累,鼓励学生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笔记。
篇2
关键词:初一;学生;英语;书写习惯;问题;措施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形,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初一学生英语书写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加强对初一学生英语书写习惯的研究,培养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一学生英语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1.书写不规范。英文的书写包括很多部分,例如字母、单词和词汇,还有由单词所组成的句子等。在英语的书写过程中,字母书写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在初一学生的英语书写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在书写时字母超出表格之外、字迹潦草等问题,影响了书写的美观,同时也降低了书写的效率。正确的书写可以保证书写质量,保证书写的美观。
2.家庭作业的书写不认真。初一的学生对家庭作业还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因此在英语家庭作业的书写过程中,呈现出质量较差、不认真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男同学,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字迹马虎,单词缺少字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用数学或语文作业本进行写作,难以保证英语作业的质量,降低了英语学习的
效率。
3.学生的书写兴趣下降。由于在初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单词的储备量,所以大多数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让学生抄写单词和课文。作业形式的单一,造成学生的书写兴趣下降。大多数学生认为书写的内容过于枯燥,就会慢慢地对英语书写和英语课失去兴趣,在写作业的时候表现不认真,只追求速度,不保证质量,造成学习的效果越来越差,阻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培养初一学生形成良好英语书写习惯的措施
1.教师要以身作则,练好基本功。作为英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就必须给学生树立榜样,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行。英语教师要自觉地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英语书写水平。在教师队伍中,要定期开展英语书法比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在意识上加强对学生的灌输,树立“练字如做人”的观念,使得学生养成很好的书写习惯,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
2.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初中英语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书写的学习中,要加强趣味性。教师要注意改变作业布置的形式,避免因为书写内容的单调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设计新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练习,增强学生的趣味。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字母填空、单词造句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奖惩措施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改变学生的认识。计算机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但同时对人们的书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教师在电脑上制作课件,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作业,导致书写的能力下降。书写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以目前的情况,学生书写的状况不容乐观,因此,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意识,让学生提高对英语书写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综上所述,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保证英语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芹.要重视小学生英语书写习惯的培养[J].商,2013(07):296.
篇3
论文摘要:英语习语的“不定性”会产生出许多临时变体,这给国内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学习困难;同时英语习语浓厚的文化色彩与其语义上的隐喻性又是造成学习难度的另一大因素。文章提出英汉词典对英语习语文化信息处理时应正确关注:对应词中的文化色彩、例证与例证翻译中的文化味及文化背景的注释。
一、习语的可变性与英语学习者的对策
虽然习语是相对固定的复合词汇单位,但许多习语有变体形式,对学习者来说颇具难度;另外,人们在使用习语时,常常为了更好地达意,或为了追求语言的睿智与幽默而即兴对它改头换面,或增词、或减词、或替换、或改变结构等,由此产生出许多临时性的变体,这更给学习者造成了理解与使用上的障碍。
习语虽然可活用,但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的变体中都保留着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渊源,有典故,了解这些关键词是掌握习语变体的关键。因此,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对英语习语的成因有一定的了解,对各种变体的掌握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例如,掌握习语to fight like Kilkeny cats的关键是地名Kilkeny:据说从前Kilkeny这地方的士兵以观看两猫撕斗为乐,故此习语意为“殊死搏斗”。知道Kilkeny为所指,该习语再怎么“变”,再怎么“活”,读者都能一眼识破天机:
It was a Kilkeny fight.
They looked like Kilkeny cats, ready to fight to death.
The city became another Kilkeny when the rabble collided with the police.
如习语the writing on the wall可被如此活用:
Don’ t you see the writing? It’ s coming~.
I saw the trace of coming disaster, like the Babylonian finger on the wall.
You wait and see ; there was writing on very wall.
知道writing, Babylonian finger的来龙去脉会很容易理解以上三个句子的。
二、英汉词典对英语习语文化信息的处理
习语虽有多种变体,但其中许多变体是使用者的即兴之作,且有其特定的语境和特殊的语用功能。词典中收人的习语的变体通常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被“规定”了的形式。词典无需也无力对所有可能的变体提供描写。词典所能做的是正确合理地描写习语,提供充分有效的文化信息,让读者在掌握词典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达到理解与活用的目的。
无论语言学家们强调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有多重要,许多国内读者仍然倾向于使用能够快速理解词义的英汉词典。在对习语的描写上,英汉词典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显而易见。习语是语言中民族性很强的一个成分,通常以比喻的方式来表情达意。不同的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产生出对同一经验的总结,但因其方式不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在理解上的障碍。英汉词典对英语习语提供汉语对应词的方法使英语习语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直接联想,并进行对号人座,找到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习语。另外,习语的文化局限性很强,其形成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常常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宗教事件,而英汉词典用读者本族语来解说文化成因的方式显然比单语词典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在英汉词典中提供习语的文化信息应注意有效性与针对性,使之真正调动读者的积极性,达到正确理解与活用的目的。为此,笔者建议英汉词典在描写习语时应从对应词的提供、例证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的注释上着手,通过提供恰当的文化信息来帮助读者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使读者能坦然面对习语的各种变体,且能恰到好处地活用习语。
1.对应词中的文化色彩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是文化局限词,其中的习语作为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条件的产物,更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许多习语背后有着悠远的故事,文化味颇浓。英语习语的文化味如果能在汉语对应词中体现,使二者在语义基本对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重现,让汉语读者能够通过对英语习语文化色彩的玩味达到理解目的。英语习语的文化色彩在汉译中体现可采用直译的办法,但这种译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习语,只能用于翻译容易通过字面义来理解实际意义的习语,以及已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习语。如: to pull sb’ s chestnuts out of fire—代某人火中取栗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人人到,说鬼鬼到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ivory tower—象牙塔
大部分的英语习语都通过比喻的方法指称,习语的字面义常常让读者不知所指,而习语的喻义则有时会误导读者,使其望文生义。在这种情况下,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可以使读者把习语的字面义与喻义对应起来,通过解读字面上的文化信息,更好地理解习语的真正所指。如:to cut the Gordian knot—断戈尔迪之结;断然地解决棘手的问题
baptism of fire—炮火的洗礼;初次考验
feet of clay—泥足;缺陷
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临头的危险
the new Jerusalem—新耶路撤冷;理想的境地
2.例证与例证翻译中的文化味
用Kasimi的话来说,例证的主要功能是展现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习语作为复合词汇单位,其产生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在语义上多以喻达意,在语法上常有悖于正常的语法规则,其用法比一般词汇更具难度,更需要用例证来说明。
自创例或引用例在英汉词典中的使用各有优势。自创例语言简单易懂、针对性强,适用于学习型词典,但常为说汉语者所造,可靠性有待推敲;引用例是对语言使用的真实记载,主要来自较权威、可靠的口头或书面材料,真实反映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向读者展示多彩多姿的文化图景: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学、民间习俗、艺术形式等,但引用例取之不易,且经常篇幅过长,并时有针对性不强,为例而例之嫌。但权衡二者,笔者认为对英汉词典中的习语提供引用例优于自造例,原因有三:
(1)英语习语难度大,意义特殊、语法不规范,文化局限性强,引用例可保证权威性和精确性。
(2)引用例常来自名家作品,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吸引读者,提高其阅读兴趣,增强对词典的信任程度。
(3)引用例是对语言真实使用的证据,展现语言的本土环境和文化语境,反映本族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习惯,因此,更具信息量,更具教育性,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以下一例来自(英汉大词典),其中的例证为引用例,很有文化气息:
in full force①完全有效,在全面实施中:At the time-soxship was still in full一in Italy.当时意大利尚在全面实施新闻检查。②充分发挥威力:the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in its full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最严重阶段。
引用例在提供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展现英语习语的文化语境上功不可没。而英汉词典对习语例证恰到好处的翻译亦能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下两例来自《综合英汉成语词典》。
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大哥(指美国、美国政府或典型的美国人)。" Not content with his own naffve religious machinery ,the British bourgeois appealed to Brother Jonathan, the greatest or-ganizer in existence of religion as a trade, and imported from A-merica revivalism(F. Engels," Socialism ; Utopian and Scien-tific" , Special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Edition of 1892)英国的资产者…不满足于他本国的宗教机关,还求助于当时宗教买卖的最大组织者“乔纳森大哥”,从美国输人了信仰复兴运动……。
( as ) poor as Job穷得和约伯一样;一贫如洗…/Having entered his first ministry under Louis Philippe poor as Job, Thieisleft it a millionaire.(K. Marx,“the Civil War in France",ch.I)梯也尔第一次当路易·菲力浦王朝的大臣时,穷得和约伯一样,而到离职时已经成了百万富翁。以上两个例证均为引用例,文化色彩颇浓,而例证的译文亦颇具“洋味”。若把Brother Jonathan在例证中译为“美国人”,或把as poor as Job在例证中译为“穷得象叫化子”可能就少了些许文化味道,也不会在读者脑海里造成那么深刻的印象了。
3.文化背景的注释
概括说来,在英汉词典中提供习语的文化背景好处有三:
(1)帮助理解习语。
(2)激发学习兴趣。
(3)扩展知识面。
篇4
摘 要: 习语是英语的精华,掌握好习语是二语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必要前提。在习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英语习语词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习语词典简单地将习语看成词汇化多词单位。为弥补传统习语词典的不足,让词典在习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认为词典编纂工作人员必须有效地利用认知语义学对习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和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改善传统习语词典例证单一的缺点,创新习语词典释义模式,采用意义驱动多维度释义模式。
关键词: 习语词典 认知机制 句法灵活性 多维释义模式
习语(Idiom)是英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习语是英语教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衡量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英语习语词典是习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是人们理解和掌握习语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习语词典例证单一,释义模式老旧,未能充分显现出习语结构特征和意义认知特征。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为习语研究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结构,习语的心理表征和词汇单位的心理表征一样的观点受到了人们的质疑”(Langlotz 2006:10)。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习语词典显然没有跟上习语研究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导致广大英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对习语词典的利用率低,学习习语和教学策略单一。如何让习语词典在习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习语词典编纂工作者要积极吸纳认知语言学对习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习语词典编纂过程中采用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使其更符合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在习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习语的定义和分类
1.1习语的定义
长期以来,不同语言学家研究习语的角度不同,对习语的定义不尽相同。Langlots综合前人对习语的各种认识,初步将习语定义为:an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uction that is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lexical items and has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a phrase or semi-clause, which may feature constructional idiosyncrasy. An idiom primarily has an ideational discourse-function and features figuration, i.e. Its semantic structure is derivationally non-compositonal. Moreover, it is considerably fixed and collocationally restricted.
初看起来,该定义似乎很全面,但仔细分析,与其说是给习语下了一个定义,不如说是在描述习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复杂的定义对习语词典的编纂无太多实际意义,同时对广大学习者和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更是要求过高。为方便学习者学习和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我们不妨采用研究者对习语达成的共识――“一个表达式必须同时具有字面义和习语义才能算作习语”(骆世平,2006:5)。在词典编纂过程中,我们不妨采纳陆谷孙教授在《牛津英语习语词典》的序言中对习语的看法――习语“是个宽泛旷漫的概念,凡词的组合在意、趣、神、色各方面有异于参与组合的词的本身时,均可算入其中”。
1.2习语的分类
习语的传统分类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1)按来源分类;(2)按结构分类;(3)按功能分类”(骆世平,2006:24)。这三种分类各有优缺点,但它们对习语词典编纂作用不大,因而并没有在习语词典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国内外已出版的英语习语词典,大多采用按习语中心词字母顺序排列方式,如《牛津英语习语词典》、《朗文英语成语词典》、《柯林斯英语习语词典》和《剑桥国际英语习语词典》等。我们以《牛津英语习语词典》为例,在kick和red两个主词条下,各习语仍然采用按字母顺序排列:
get a kick from/out of sth as red as a beatroot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in the red
kick (some/sb’s) ass not have a red cent
kick the bucket on red a alert
kick the habit the red carpet
kick your heels a red face
kickin the teeth a red herring
kick over the traces red in tooth and claw
a kick up the backside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kick up a fuss, row, etc. red tape
kick up your heels
kickupstairs
kickwhen they’re down
kick oneself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词典用户迅速查找有关习语的信息,但其弱点一目了然:(1)忽略了多数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syntactic versatility);(2)无视多数习语意义的可分析性(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3)缺乏对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cognitive mechanism)的体现。
Gibbs和Nayak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习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大多数习语的“习语的意义(并不是它们的字面意义本身)和语境中比喻意义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一定规律控制,这种规律可进一步解释习语句法的灵活性”(1989:133)。二位学者通过实验向我们证实了大多数习语是可分析的,并进一步将习语分成三类:(1)不可分析的习语(nondecomposable),如by and large, kick the bucket;(2)可正常分析的习语(normally decomposable),如button your lips;(3)不可正常分析的习语(abnormally decomposable),如carry a torch。
Nunberg, Sag和Wasow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建议将习语分为习语性组合表达式(idiomatically combining expressions)和习语性短语(idiomatic phrases)。
以上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关于习语新的分类方式充分显示了大多数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和意义的可拆分性,对习语词典宏观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结构特征和意义认知方式不同的习语进行分门别类,既有利于更精确地反映习语在实际使用中的真实面目,又有利于教师和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2.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习语和词汇一样结构固定,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习语词典将习语简单地视为词汇化词条。我们现以《牛津英语习语词典》中lay down the law为例,该词典关于这一习语的注解如下:lay down the law (informal, disapproving) giveorders and express your opinions in an unpleasant, aggressive way, often when you have no right to do so: He came in here this morning and started laying down the law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 Who does he think he is?
这样有关lay down the law这一条习语的例证显然过于简单。该词典中对几乎所有习语所给的例证都有这个特点,完全忽视大多数习语在实际应用当中句法结构灵活多变的特征,对习语的表征过于简单化,显然是对词典用户误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如下几个例子:
Her father laid the law down when she came in at 4 a.m.
The law was laid down by her father before she was even twelve.
His laying down of the law didn’t impress anyone.
大多数习语都和lay down the law一样,具有结构上的灵活性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认知语言学诞生之前,Fraser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对习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就指出语是“比单语素词汇条目更加复杂”(1970:41),并根据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提出习语固定性等级(Frozenness Hierarchy):除少数结构完全固定的习语外,大部分习语都有出现成分重新组合(reconstitution)、成分分离(extraction)、成分位置更换(permutation)、增加词语成分(insertion)和增加语法成分(adjunction)等句法结构变化现象。
Langlotz的专著《习语的创新》(Idiomatic Creativity)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全面讨论了大多数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多变性。通过大量实证,作者验证了“习语不同于词发挥功能的途径,习语构成语言编码前认知微观模型”(Langlots 2006: 289)。通过对习语句法结构灵活多变背后的认知基础的讨论,习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使习语句法结构灵活多变的一面能够在习语词典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习语词典对于广大教师和学习者来说,是要发挥真正的语料库作用,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习语的各种变体,习语词典例证的选取必须多样化,充分体现习语句法结构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3.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
K?ivecses和Szabó最早从习语的系统、习语的概念、习语义的理据和习语的认知机制研究习语,他们提出三个主要观点:(1)习语的本质是概念性的;(2)习语是系统性的;(3)多数习语的意义由内在的认知机制驱动。
按照二位学者的观点,大多数习语的意义是可以推导的。与习语意义推导最密切的认知机制是隐喻、转喻和常识,这些认知机制的功能是把知识域、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联系起来。以英语中hand一词所表征的概念为例,要充分理解和hand一词有关的习语,学习者必须理解和该词有关的特殊认知机制,包括:
(1)常识中,hand有关的功能;
(2)常识中,hand有关动作的意义;
(3)转喻中,hand代表人的一个动作、行为;
(4)转喻中,hand代表一个人;
(5)转喻中,hand代表一个人拥有的技能;
(6)转喻中,hand代表人对某物的控制;
(7)隐喻中,hand free比喻人行动的自由;
(8)隐喻中,holding sth in hand比喻对某人、某物的控制,对某物的占有,对某物的注意。
如果弄清了hand表征的概念的认知机制,学习者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下和hand有关的习语:
sit on one’s hands (deliberately do nothing)
put one’s hands in one’s pockets(deliberately do nothing)
turn one’s hand to something (tackle some project)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very easily)
join hands with somebody (cooperate with a person)
…
需要指出的是,习语义的理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至少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认知机制。常识、隐喻和转喻这三种主要认知机制往往相互作用,驱动了大多数和hand有关的习语意义的形成。在习语义的形成过程中,究竟哪一种认知机制占据主导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习语认知机制的提出实际上确认了习语意义的可分析性,而习语意义的可分析性是解释习语性的重要因素,为采用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通过习语的构成与相关因素的互动而推导习语义的过程”(骆世平,2006:252)――应该及时在习语词典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字母编排习语词典的做法。
4.习语词典释义:意义驱动多维释义模式
意义是“语言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驱动因素”(章宜华,2009:234)。因此,在习语词典的编纂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意义这个轴线,应用一切与建构多维释义框架有关的意义元素(包括常识、隐喻和转喻),建立实用的多维释义模式,即习语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在习语词典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习语的中心词为主词条,首先解释中心词的字面意义,提供该词常见常识意义。在此基础上,主词条下的习语细分为核心习语、隐喻习语和转喻习语。
4.1核心习语
Grant和Bauer提出判断核心习语的两大核心标准是不可拆分性(non-compositional)和非比喻性(non-figurative)。此类习语普遍具有结构固定性和意义整体性,如:at large, by and large, kick the bucket, red herring等。习语词典编纂工作者可以通过考察此类习语文化来源的释义方式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该类习语。
4.2隐喻习语
所谓隐喻,“就是将相关实体分成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通过两者之间的某种相似特征进行比较,以获得特别的语言效果”(章宜华,2009:65)。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它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认知方式和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类心智概念系统的形成。在英语习语中,概念隐喻随处可见,如:FIRE这个概念可以表示:
ANGER IS FIRE (e.g. 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
LOVE IS FIRE (e.g. 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
IMAGINATION IS FIRE (e.g. 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
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 (e.g. I need someone to stoke my fire.)
ENTHUSIASM IS FIRE (e.g. 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
释义该类习语时,词典编纂工作者可以通过增设“隐喻框”(Metaphor Box)的方式,将与中心词有关的常见隐喻概念分类,在不同类别下列举相关习语。另外,英语中还包含大量和FIRE有关概念隐喻的习语,如:Smoke was coming out of his ears. She carries a torch for him. Her imagination is on fire。 The killing sparked off the riot. 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Don’t be a wet blanket.等。这类习语可通过词典参见系统,帮助用户将习语意义和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联系起来。
4.3D喻习语
转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概念或事物,而是根据具体的时空联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章宜华,2009:69)。英语中,以转喻为认知机制驱动的习语也大量存在,以HAND为例:
HAND CAN STAND FOR AN ACTIVITY (e.g. tie someone’s hands behind his/her back)
HAND CAN STAND FOR A PERSON (e.g. ask for somebody’s hand)
HAND CAN STAND FOR A SKILL (e.g. have a hand in something)
HAND CAN STAND FOR CONTROL (e.g. gain the upper hand)
释义该类习语时,词典编纂工作者可以通过增设“隐喻框”(Metonymy Box)的方式,将与中心词有关的常见转喻分类,在不同类别下列举相关习语,并尽可能多提供反映习语句法结构灵活多变的例证。
采用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既可以避免人为地割裂习语间内在的语义联系,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和转喻能力(metonymical competence),有利于用户总结和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异,有利于用户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英语习语。
5.结语
词典编纂创新是词典发展的灵魂。词典编纂工作者只有紧随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并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让词典焕发生命力,成为学习者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助手。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义学的发展,为习语词典编纂提供了全新的可借鉴的编纂模式,对习语词典的编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习语词典要尽量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特点设计词典的体例结构和组织词典信息。释义方面,隐喻、转喻和常识这三种最常见的习语意义认知机制应该通过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做不仅从全新的角度将语言的意义、结构和人脑的认知特点联系起来,而且利用打破传统的通过语言形式解释和学习语言意义的固定模式,使语言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在例证方面,习语词典应该更多地体现出大多数习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习语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词典编纂创新,习语词典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帮助教师和学习者对不同类型的习语区别对待,并使用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学习习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Fraser B. 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0,6(1):22-42.
[2]Gibbs, R.W. & Nayak, N.P.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Idiom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100-138.
[3]Grant, L. & Bauer, L. Criteria for Redefining Idioms: Are W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25/1:38-61.
[4]K?ivecses, Z. & Szabó, P.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1):326-355.
[5]Langlots, A. Idiomatic Creativity[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6]Jennifer, T. Oxford Idioms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 (New Edition)[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7]Nunberg, G., Sag, I. A. & Wasow, T. Idioms[J]. Language, 1994,70(3):491-538.
篇5
关键词:十二生肖 习语 文化特征
十二生肖,俗语叫做“属相”,是用来表示人们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相当于西方的黄道十二星座。英汉习语是英汉语言的精华部分,其中不乏关于十二生肖内容的。它们非常形象、生动,反映出不少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考察它们的起源、含义等可以看出英汉语言的一些文化特征。
一、子鼠。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个习语的英语释义为having,or earning,barely enough money for one’s needs.它源于。西方国家的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教堂是人们常去的场所。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节日,教徒们一定要去教堂作弥撒的。由此产生了这一成语,字面含义为“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自由,这个字面含义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因此,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可译为“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二、丑牛。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像闯进瓷器店的公牛).这个习语用来指鲁莽的人:a rough or clumsy person who says or does something to anger others;a tactless person.“china”一词一定注意要小写,因为它是指“瓷器”,而不是“中国”。陶瓷原产于中国,将其传播到欧洲的波斯人用china来称呼瓷器,一直流传下来。请看此习语的例句:While the wife was out, the husband tried to cook a meal in the kitchen, but he was just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妻子外出时,丈夫下厨做饭,结果弄得乱七八糟。)
三、寅虎。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武的象征,被人们称为“百兽之王”。汉语中包含“虎”字的习语比比皆是,比如: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头蛇尾,狐假虎威……如果你想把这些习语翻译成英语,要注意有些译文当中不能出现tiger这个单词,这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类型决定的。西方认为狮子是勇猛、力量、刚强和胜利的象征。英国也用狮子来象征自己的国家,狮子是英国王室纹章上的一个动物。汉语当中的成语“狐假虎威”译成英文就变成了“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虎头蛇尾”则要译为“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英语中有关“狮”的习语多于“虎”的习语。下面是一个有关“虎”的英文习语:Have a tiger by the tail.它的含义是:to get involved in unexpected trouble or danger; to find that the person you are hunting is much more formidable than you had supposed.(抓住老虎尾巴去惹老虎而又指望不被咬着,那是办不到的。)
四、卯兔。as timid as a rabbit: as scared (frightened) as a rabbit. Rabbit是指兔子呀,但这句英语习语译成汉语却成了“胆小如鼠”。这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民族文化特征中喻义相同、喻体不同的典型例子。“胆小如鼠”出自《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后来人们以“胆小如鼠”或“胆小如鼷”形容胆量极小。英语中“rabbit”被看作是“胆小鬼”的代名词。
五、辰龙。“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文化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神话传说中的“dragon”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里喷火。“dragon”是凶恶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龙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皇权象征。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因此,汉语当中关于龙的习语一般都是褒义词,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翻译这些词时应该采用意译法。“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可直译。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的“龙盘虎踞”可译为a tiger crouching and a dragon curling.
六、巳蛇。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子。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是很恰当的做法。你手执一根棍子,有弹性的木棍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中有蛇,它会受惊逃避的。Snake in the grass.(埋在草丛里的蛇,指隐藏的危险人物)是一句英语习语。例句:He looks honest, but he is actually a snake in the grass.他看上去老实,实际上是背后搞鬼的坏蛋。成语“画蛇添足”是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与这句成语含义基本上对等的英文表达是Gild the lily,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剧《约翰王》: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把纯金镀上金箔,替纯洁的百合花染上粉彩…多么徒劳,多么愚蠢。
七、午马。A dark horse: a person or thing whose true character and worth is unknown but may be better than is thought. Dark在此不是指颜色,而是说爆出冷门。此语源出于赛马运动。19世纪,英国政治家杰明•狄斯雷斯在《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比赛刚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全场为之狂呼。不料在接近终点时,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马从后面奋力追赶上来,风驰电掣地把两匹良种马抛在后面,领先抵达终点,夺得了冠军。“A dark horse(黑马)”一语后来被广泛用在体育赛事和政治竞选中。
八、未羊。A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a worthless or disgraced member of a family(害群之马).黑羊毛因不能染色,没有白羊毛价值高;白羊毛混杂黑羊毛,也会降低其价格。所以,用“a black sheep”比喻无用的东西或有辱门楣的人。It is a small flock that has not a black sheep: In every club or party of persons there is sure to be at least one shady character.(害群之马,无处不有。)
九、申猴。猴子一般被认为比较友善温和,经常出现在很多文学、电视和电影作品里。中国文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以及外国文学中的角色Monsieur Eek和Curious George都是例子。英语中有一个与猴子有关的习语是make a monkey of oneself,它的含义是to make an exhibition of oneself,指“做蠢事,出洋相。”
十、酉鸡。汉语的“杀鸡取卵”与英语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含义相同。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伊索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鹅。这只鹅每天为他下一个金蛋。但他很不知足,就决定把鹅杀掉,以为如此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蛋,结果一无所获。现比喻只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喻体不同。
十一、戌狗。狗是英美人的首选宠物。英语中有句古老的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条狗都有出头的那一天。相当于汉语中的谚语:瓦片也有翻身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中就引用过这个谚语:”The cat will meow and the dog will have his day.”
十二、亥猪。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的珍珠丢在猪的面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反过来咬你。)这是上帝的告诫:不要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不会欣赏的人看,也就是汉语所说的:不要对牛弹琴。
追寻英汉习语的起源,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习语。这不仅可以引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历史、民俗等,从中领略人们的智慧与幽默,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蒋 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2.
[2]杨金菊:《论英汉俚语的语言文化共性特征》,《韶关学院学报》,2003.2。
[3]侯海宁:《英语习语大典》,中科大出版社,2001.3。
篇6
关键词:技巧;练习;差异;习惯;习语;能力;机会
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进行交流。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因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最本质的特点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我们正是用听、说、读、写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英语教师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学英语和用英语时,英语潜在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比如:上课沉默寡言,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在交际活动中,想法很多很好,苦于无法表达等等。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在学习中忽略表达思想的技巧
虽然我国的课本经常修订,每个一段时间都吸收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汇,词汇难度也不断加深,但是其逻辑思维结构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自己去掺进表达思想的技巧,那么逻辑思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比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复杂的思想。七年级课本有这样一句话“Nexttohehotelisasmallhousewithaninterestinggarden”.意思是:旅馆旁边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有一个有趣的花园。其实要表达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这样说:Nexttothehotelisasmallhouse.Thehousehasasmallgarden.这样化难为易,既避免因句子太长出现语法错误,又能恰到好处的把意思表达出来,易于表达,也易于理解。
二、没有真正的替换练习
如果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或英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传统的英语替换练习不是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下的替换,而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比如:Iloveyou(我爱你),按我们的替换方法就是把you换成her,my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没有什么意义的替换并没有启动思维。句子的基本结构没有变,若听不懂Iloveyou,肯定也听不懂Iloveher。如果替换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toyou等,或者给对方讲讲电影《泰坦尼克号》,告诉对方那就是love——爱,这样以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清楚,就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直到对方明白为止。
三、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习惯表达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从描述上来讲,西方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中国人正好相反,从时间上说,西方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中国人是按自然地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在描述一个东西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差别需要平时的留心才能掌握。
四、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待于养成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gofirst,或Go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you。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经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slowly,walkslowly或Rideslowly。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五、习语掌握的少
什么是习语呢?说白了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像北京人说“盖了帽了”,外国人很难理解,这就是习语。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难的东西就是“习语”。和美国人交流时,若能适当的运用美国习俗,对方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很爱与你交流,并把你当做朋友。因此,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多记住一些习语是非常重要的。:
六、缺乏猜测能力
听不懂是说不好英语的原因。之所以听不懂,往往在于缺乏猜测能力。如果能把对方的心思猜透,不用开口就明白了,在沟通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试想一下,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能“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要说什么。猜测对学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七、练口语的机会少
咱们中国人把英语当成了一门学科来学,花在寻找语言规律上的时间太多了,真正动口的机会少的可怜,很多学英语的人又不善于创造语言环境,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过“舞蹈是跳出来的,汽车是开出来的,游泳是游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练口语的机会少,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如果不开口说,就永远不会说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方面。俗语说:熟能生巧。要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要加强说的量。而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随意砍掉或随便应付新教材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活动。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逐渐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中国人学习口语时,提倡背句型。这只是学习口语的初级阶段。要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必须在背熟大量的句子之后,多开口。否则,仍不能说好英语。
参考文献:
1.方亚中《实用英语语言表达技巧》
篇7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组课文是以人文主题编写的,而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论是单元导语,还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往往表述得“模糊、宽泛、空白”,“语用学习”目标的模糊、宽泛甚至是空白,往往导致单篇课文教学时学习语言活动的缺失。
“学习活动”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课文特定情境下的听说读写活动,还包括阅读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运用等。教师应组织有序递进的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策略、方法学习阅读,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活动的推进,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亲历学习过程,从而有效达成学习语言的目标。
一、细化目标,螺旋上升
课标提出的有关学习语言运用这一目标是立足语言这一原点的,“语言文字”和“文本形式”组成了“语用学习”的两个层面。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运用字理、结合字义归类识字。如特别的谋篇布局,总分结构式、首尾呼应式、按一定顺序写、内容的过渡等;如典型的段式结构,段落不是词的随意堆积、句子的简单连接而成的,是精心的搭配、有序巧妙的组合形成的。如精巧的句子样式,文中一些句子既富有表现力,也蕴含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如新颖的描述方式,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等。
以学习活动的推进来有效达成学习语言的目标,首先需要细化课时学习活动的语言学习目标,从较低层次目标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循序渐进落实学习语言运用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建立在上一个目标学习的基础上,体现学习的有序、扎实。
1.识字教学层层推进。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的教学中,其中一个学习语言的目标预设为“运用字理,结合生活实际,识记形声字‘挂、伙伴、暖,等”。这一主目标的落实分别分解在复习导课——看图猜象形字,运用字理认识“阳”;初读交流——以“伙伴”为例引出“形声字”的定义,运用这一方法猜猜“甜”的意思;研读析文——想象说话谈感受,抓住“温暖”一词,在研读中再次渗透形声字的识记方法;复习巩固——归类复习形声字组成的新词。如此实施,层层推进,将本节课识字的主目标逐一落实到了每个环节中。
2.段落样式点滴渗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学习语言的一个重难点就是初步体会总分结构段落的构成方式,学会用总分的方法介绍一个地方。如何化解这一重难点?先重锤敲击第4自然段:读后谈感受,感知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接着迁移发现:文中哪一段的结构与之相似?以此进一步巩固对总分段落的认识。最后模仿运用:结合课文第2自然段,创编总分结构的段落。
诸如此类,在第二学段教学中,我们在着力于段落教学时,应立足文本,分解主目标,让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有机地渗透“构段”方法的迁移,学习把段落写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3.描述方式化为无痕。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我们将学习语言目标预设为“学习用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将学习活动的目标分解为感知场面描写,整体把握概括写,先从“面”上叙述,再从“点”上描写,点面结合;理解描写方法,在读中发现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大象的聪明灵气、善解人意,揣摩”用动词传情”这一特别的描述方式来描写“点”;转述具体事例,融入语境,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为人做按摩”“和人开玩笑”,借助动词来讲述;迁移场面描写,利用文本空白处,尝试运用“动词传情”来迁移描写“写一写当时大象跳完舞,向人行礼谢幕的场景”。以上四个环节,围绕”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这一核心语言学习目标,教学中依次呈现“感知、理解、转述、迁移”子目标,把本课时核心语言学习目标巧妙细化,无形中为学习活动的安排导航。
二、遵循规律,有序推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言学习目标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序推进。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既有综合性的特点,更有实践性的特质,只有如此,才能凸显以学习活动推进来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
1.感知性学习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把握文章、段落概貌,力求内容上知大意,结构上识大体,对文章和段落形成总的印象。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的学习中,先请学生逐段读课文,再出示四幅插图,同桌合作按故事内容摆一摆顺序,最后将四幅插图的内容串起来说一说。图文对照,读一摆一说,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将语言实践活动落到了实处。
2.理解性学习活动。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包括以领会理解为主的理解性阅读,如理解字词句标点的意思,既有表面的意思,也有透过表面深层的含义,包括以“赏读”为主的评价性阅读,如比较阅读、个性化阅读、拓展阅读等,也包括以发观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创造性阅读,如提出问题、融入想象等。
3.积累性学习活动。阅读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理解后的好词佳句好段,积累典型句式段式描述方式。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品读想象的基础上对诗文进行背诵积累。最好的评价,就是运用。在评价这项积累性学习活动时,就应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会在一定的话境下去恰当地运用这些诗句。
4.运用性学习活动。阅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描写记叙方法的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得到内化和提升,运用是阅读的极致。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根据“学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小说中人物形象”这 语言学习目标,将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分成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几个步骤,设计几个有层次的、具象化的学习活动:圈出特别的标点,补充省略号中的心理活动;想象补写桑娜抱走两个孩子之前的心理活动。
三、让学于生,从教向学
海格德尔说,教学的本质就是,“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让学”的重要一点就是“让实践”,就是善于给学生指点实践的门径和方法,即”授之以渔”。
课堂学习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理想的课堂学习活动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将教师的教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需要确立“教学”到“让学”。
1.导学。“让学”需要先学,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从引导入手,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学《花钟》一文中,在研读第一段时,根据第一段总分结构的特点,围绕问题“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展开学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感知总分构段这一方式,更感受分述部分句式的表达特点:巧用关键词,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开放的写法。理解、体会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读读、说说、想想的学习活动中一次次感受用关键词来描写的好处,把分述句写具体、形象这一学习目标水到渠成。
2.放学。“让学”需要放手学,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延伸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学”“分享学”。在教学选学课文《黄果树听瀑》一文中,为体现选学课文的教学价值,放手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游记散文的特点,即语言表达极富渲染和形象化,而且富有变化,如对瀑声的描写,将形象化描写与联想性描写相结合。设计聚焦的是游记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比较等学习方法自主感受、体会“用联想表达感受”,积累游记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从而使语言表达、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等教学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
3.用学。“让学”需要运用学,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归结实践,引导学生“习得学”“享受学”。如教学《蜜蜂》一文中,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怎样写蜜蜂后,落实迁移写:先自主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表示法布尔做实验的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再读体会法布尔在写实验过程时,不但写怎么做的,还写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把他的整个实验过程写得非常生动;迁移写法,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观察加联想。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5-01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在对文本细节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学生回答出问题,教师便一语带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节探究是学生对精要语段进行研读,近距离接触语文,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分析和学习,这也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抓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真实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结构,落实语言教学,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处的时间叙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分析出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在阅读时需延缓语气,表现出父亲的坚持。结合文中对父亲外貌的细节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为什么给父亲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
篇9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方法探讨
引言:
现在,初中英语老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英语的交际性。他们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提高使用语言的技能,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语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英语交际的理解和应用,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 英语语法的重要意义分析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对英语语法并不是很重视,更多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英语句型的讲解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使得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得不到系统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因此,初中英语老师应该将英语语法的教学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 初中英语语法学习的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普遍认为语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英语语法,只要会做题目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在英语学习中,背诵英语课文与识记英语单词确实非常重要,但是英语语法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为了加强初中学生的语法学习,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法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语法的积极性,强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法知识的渗透。
三、 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探讨
1. 为学生创设英语语法学习的情景
英语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教学意境,虽然语法的教学更多的是理论的讲解与分析,但这依旧需要良好的意境进行课堂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殊阶段,在语法的教学中借助情景进行学习,可以让英语学习的课堂更为生动。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这一点在时态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时间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总结。
2. 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语法学习同样需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因为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充分理解的语法知识,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地进行分析与讨论,相互借鉴,学生之间彼此的思维进行碰撞,多种角度去理解和归纳英语语法,这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去掌握语法知识,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目的。
3. 提高英语教师的语言素养以及教学水平
语法教学对英语老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英语老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养,还必须有不断学习和自我知识更新的意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累英语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法学习效果。
4. 使用归纳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归纳法的好处是可以给予学生一个较为明显的、清晰的印象。比如在语法教学中,不定代词的学习就可以使用图标的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展现。通过表格的形式,老师可以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不定代词的用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不定代词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归纳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而且通过老师对于归纳法的运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日后的英语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可以灵活运用。
篇10
关键词: 语文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操作方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哪儿来?当然来自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学习时就再也不会感到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操作。
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它是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因此,导语激趣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学中常使用的导入方法有:(1)直接式导语。教师运用直截了当的语言,从旧课的教学内容直接转入新课;从已知转入未知;从一种文体转入另一种文体;从一位作家转入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前后衔接承转紧凑,过渡自然,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2)悬念式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重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于寻求答案的欲望。教师通过设疑,设计问题,激起学生的深思,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唤起学习语文的情趣。(3)趣味式导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饶有风趣的故事、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几句抒情的诗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这样便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为学生上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基础。(4)情景式导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者用其他手段,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产生急需熟悉课文的内驱力。情景导语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如果掌握不好教学语言,就无法把课讲得精彩、明白、生动、有趣,自然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讲课逻辑性强,分析就有条有理;语言简明了,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讲话生动形象,就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感情真挚、充沛,就能打动人心,感人肺腑,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终生难忘。可以说,掌握好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还要具备特殊的示范性。
当然,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必须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3.教学方法要多元化避免单一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大多不喜欢上语文课,就其原因,每篇课文都是字词预习、介绍写作背景、分析段意、提炼写作目的、总结写作方法,老是这一套,真没意思。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避免教学程序化,力求教学方法多元化,让学生经常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教师可只指导学生作反复诵读,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与优美的语言风格,而不一定加以具体分析;有的文章,教师可出一些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展开讨论、辩论,从而理解课文;有的文章则可分角色组编课本剧,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获取知识。
一句话,只有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喜欢语文教师。
4.设疑置问激发求知兴趣
设疑置问激发求知兴趣,可以吸引学生寻根问底,深入语文学科的内核。设疑置问宜采用的方法有:
(1)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设疑。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用旧知推导新知,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断增长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例如,同样是写月光如水,为什么《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的是“泻”字,而《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的是“照”字?教师可为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于平淡无奇处设疑。许多文章,乍一看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第一遍,不知其中奥妙,感觉索然无味。此时,如能引导学生寻根问底,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设疑。
(3)于深层寓意处设疑。语文名篇中常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寓意丰厚,或结构精巧,或韵味优美,或饱含哲理,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教师就要抓住机会设疑置问,提高学生兴趣。
简言之,教师经常设疑置问,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5.引进活水鲜血,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因为课本受编辑出版的限制,不可能每年都重编,不可能选入最新时文;同时,受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收入教学需要的全部内容。实际上,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是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前的经典美文,虽经典,但部分文章缺少时代气息,缺少时代精神,师生总是在过去的生活气息中徘徊,时间长了,肯定会让人觉得乏味。如能结合课文内容,引进一些活水鲜血,如紧扣教学目标,扩充阅读一些最新的新闻及科技文章,讲一些名人故事,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人体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更多地联系起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精神亢奋。
6.提升习题的难度、深度、广度,激发学生兴趣
练习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极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切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练习设计,一套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匠心独运的反映。教师准备的练习设计一定要精彩有效。所以,语文练习或作业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完成,激不起学生思维活力,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若过难过深,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仍不得其解者,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使他们感兴趣。只有那种有一定深度、难度、广度,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解决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过深过浅或过易过难都不能满足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精心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7.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特殊的作用。经常获得成功,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心情愉悦,兴趣就易于产生和提高。经常获得成功,并不意味着未遇到过困难;但是,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之后获得成功,会使人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兴趣。
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讲评作业时,要请优等生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这样便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 上一篇: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
- 下一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