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

篇1

2011考研复试国家线:广东中山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查询

2011考研复试国家线于3月底公布。2011中山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正式公布:

类别 报考学科门类(专业)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学术 型 哲学[01] 320 45 90 经济学[02] 360 55 90 法学[03] 320 50 90 教育学[04] (不含体育学[0403]) 315 50 180 体育学[0403] 270 40 110 文学[05] (不含外国语言文学[0502]、艺术学[0504]) 350 55 90 外国语言文学[0502] 350 60 90 艺术学[0504] 320 40 90 历史学[06] 310 50 180 理学[07]A线 (含数学[0701]、物理学[0702]、化学[0703]、地理学[0705]、生物学[0710]、教育技术学[077001]、环境科学与工程[0775]、分子医学[077721]) 300 45 80 理学[07]B线 (含大气科学[0706]、海洋科学[0707]、地质学[0709]、力学[0772]、生物医学工程[0776]) 280 45 70 心理学[0771] 350 60 90 工学[08] 270 45 60 农学[09] 300 45 80 医学[10] (不含基础医学[1001]) 310 50 180 基础医学[1001] 280 45 170 管理学[12] 340 60 90 专业学 位 金融硕士[0251] 350 60 90 应用统计硕士[0252] 300 45 80 资产评估硕士[0256] 350 60 90 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 320 50 90 法律硕士(法学)[035102] 320 50 90 社会工作硕士[0352] 350 55 90 教育硕士[0451] 300 50 9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 350 55 90 翻译硕士[0552] 350 60 90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0651] 310 50 180 工程硕士[0852] 270 45 60 临床医学硕士[1051] 口腔医学硕士[1052] 公共卫生硕士[1053] 护理硕士[1054] 药学硕士[1055] 310 50 180 工商管理硕士[1251] 180 50 110 公共管理硕士[1252] 180 55 110 会计硕士[1253] 320 50 120 旅游管理硕士[1254] 160 50 100 图书情报硕士[1255] 300 50 100 工程管理硕士[1256] 160 50 110 单独考试 法医学[100105] 320 50 180 卫生检验与检疫[100420] 320 50 180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320 55 90

篇2

学校地址:福建省三明市荆东路25号

办学层次:全日制本科

办学类型:公办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一、学校概况

三明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福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2012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现有42个本科专业(可授予学士学位),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福建省教育厅闽台合作项目和接收外国留学生学校。2017年面向全国28个省份招生。

学校位于海峡西岸福建省新兴工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三明地处闽江之源,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故里。三明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被誉为“闽师之源”。三明是革命老区,辖区内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县)等全境12个县(市、区)均属中央苏区;改革开放后,三明还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沙县小吃”闻明海内外。

学校占地面积1312亩,各类建筑面积约33.5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13.11万平方米。藏书220.39万册(含电子图书99.7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838.45万元。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应用基本满足办学需要。

学校现设有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鞋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海峡动漫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已建成校级研究所12个。共有教职工931人,其中正高职称70人,副高职称202人,中级职称370人。专任教师69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72%;高级职称占39%。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学院

美术学(师范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鞋类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海峡动漫学院

动画、产品设计、动画(媒体创意方向)

教育与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类)、音乐学(非师范类)、小学教育(师范类)、学前教育(师范类)

国际学院(中外合作项目)

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方向)、土木工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方向)

海峡理工学院(闽台合作项目)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向)、工程造价

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光电子技术与应用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资源与化工学院

化学(材料化学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

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类)、商务英语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贸易经济

二、专业简介

(一)美术类专业

1. 美术学(师范类)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美术教育理论 与方法、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 色彩透视学、解剖学、美术教育实践(见习、实习)装饰设计、书法篆刻、电脑辅助设计(绘画、设计)等。

篇3

首先,祝你们都能顺利地通过高考!嘿嘿。知道吗?你们都是好样的哈!接下来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下我所在的这所学校——防灾科技学院。听到这个学校的名字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是不是?“防灾”?防什么灾难呢?其实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仅有的哦!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呢)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学院现设有地震科学系、防灾工程系、防灾仪器系、灾害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基础课教学部、体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共10个教学系部。学院围绕国家防灾减灾事业需求与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学类、地质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以及金融学类、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十几个一级学科的专业群。

这所学校主要是为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还记得青海玉树地震吗?还记得海地地震吗?还记得日本地震吗?……地震每天都在世界上发生,而预报地震却还是那么困难。作为防灾科技学院的学子,我觉得很骄傲,我可以在这里学习到更多的地震知识。即使我学的是会计学,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对灾害预防知识的学习。这所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以防灾为目的,为减轻灾害服务的。拿我所学的会计学专业为例吧,会计学专业的方向是灾害资产评估。目前社会上做会计工作的有很多很多,但是是灾害资产评估科班出身的却极少极少,而这方面却急需专业的人员。所以说在这一方面,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占优势的。其他的专业也一样,都因为与学校的主要特色结合在一起而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再说一说我们学校的地理优势吧。学校其实是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但我们用得更多的地址是北京东燕郊,也就是说这里也算是北京的一部分吧。从学校去北京很方便,半个小时的大巴公交1.2元,很便宜哦,还是上高速呢!从车上下来就到了著名的朝阳区,也就是站在了北京的中心大道上。那里地铁四通八达,特别方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毫无交通压力。喜欢看风景的同学还可以乘坐双层巴士,或是长尾公交,1元的车票坐上一上午可以转好多的地方呢。

在学习上,学校实行双及格线,也就是说期中考试成绩占期末成绩的20%,加上平时的考勤分和作业分占期末成绩的30%,必须达到30分才有资格参加期末考,否则直接重修。参加了期末考,但是成绩必须达到60分才能通过,否则40分以下的直接重修,其他的可补考。应该说学校对于考试还是很重视的,考试时的严格程度可与高考相媲美。不过这也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任吧,对我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篇4

1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历史悠久的“万金油”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历史悠久,由于原先各大院校都在中文系下开设该类专业,所以又被简称为“中文专业”,为方便行文,以下将这类专业简称为中文类专业。中文类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等几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得最为普遍,毕业生也最多,在这里着重介绍。

中文类专业只需三两间教学楼,五六位任课教师即可办学,但开设容易教学难,教师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一本院校以通识教育为主,重在学术能力和文化修养、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趣味的培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悠久,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文科的中国文学门,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北大中文学子的特色是责任感和破旧意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落实到实践层面,便是在文学写作和文艺批评上的责任感。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北大中文人总有一种破旧、创新意识,引领了当代的文流。现当代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大多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复旦大学:地处经济中心上海,学生思维活跃,在吸收前辈学术成果的同时,关注现当代学者的研究,且广泛关注国外前沿理论和观点。如今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维并举”的格局,教学、科研成就均居全国前列。艺术硕士戏剧专业(MFA)硕士点的设立也是一个创举,是中国内地首家培养文学写作人才的专业学位项目,由著名作家王安忆等人担任教学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来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几代人薪火相传,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大任,最终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本科教育设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在国际上学术交流频繁,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

南京大学:文学院可追溯至1888成立的基督教汇文书院与1902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史底蕴可见一斑,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两个专业。

四川大学:科研能力很强,中文系下设汉语史研究所、汉语言文学研究所等。同时本科成立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是川大文科类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保研率极高。

除此之外,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中文院系都非常有名,历史悠久。

重点高校中文系的教学体系一般侧重于文学基础和通识教育,普通高校或行业类高校则更多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下足了工夫。如运城学院设置了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东北财经大学设置了汉语言文学(公关文秘方向)等。师范类大学一般都招收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类学生,如辽宁师范大学。

三本高校很多具有校企联办性质,所以会针对企业需要来开设专业,如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

2新闻类专业

大众传媒的主力军

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传媒行业的急速发展,新闻专业可以说是最热门的文史类专业。如今已有超过500所高校开设新闻专业,每年有超过3万学子报考新闻类专业。

在这类高校中,以传媒命名的高校有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前者校友遍及大江南北,央视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出自该校。后者许多毕业生留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南方传媒机构,广受业界好评。这两所学校硬件条件非常好,如中国传媒大学建有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除此之外,一些综合大学的新闻专业在业内也久负盛名,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可以说是国内的新闻学领军者,人大毕业生遍布各大媒体,还有不少进入国家机关从事宣传工作。

开设新闻类专业的理工科学校,往往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少向新媒体及网络新闻方向倾斜,如华中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据河海大学老师介绍,学校常会提供一定的经费,供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去拍片子,并自己完成后期制作。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得以增强,可以满足传媒行业要求采编播全能的人才标准。

此外,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带有明确的行业属性,如吉林大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新闻方向)、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等,这些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又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普通二本批次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如鞍山师范学院、渤海大学等,主要为地方的企业单位输送宣传人员。二本院校的软硬件虽然比不上名牌院校,但其在教学案例上广泛运用当地媒体的事例,跟当地媒体合作紧密,因此比较有针对性,当地媒体在录用人才时也会适当考虑此类人才。同时该类院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独立采编新闻,完成短片的后期制作,故也有不少毕业生供职于当地影视公司或选择自主创业。

新闻学专业也是各大独立学院的宠儿。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独具特色,吸引了大量高分考生。南广学院设备先进,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优秀师资,经常邀请行业名师到校开讲座。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大学生影像节。在专业设置方面,它是中国第一家拥有新闻学(葡萄牙语新闻、法语新闻、西班牙语新闻)专业的院校。其他外语类院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也开设了双语新闻。此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等,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实践,如视频剪辑、短片拍摄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到报社、电视台实习。

3法律专业

做个时尚的法律人

几乎所有的文科类院校和综合院校都开设有法律专业,其中以“政法”命名的学校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在更多被归为财经类大学),它们是“五院四系”中的“五院”。另外的“四系”是指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这些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同时热衷于开展各类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会议等。由于名声在外,国际的学术交流也非常多。

在其他高校中,清华大学的法学专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此外,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老牌院校的法学专业也实力不俗。这类院校往往拥有大批优秀师资,其中有不少是海归学者,硬件设备好,建有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等,也会有专门的模拟法庭供同学们进行实战演练。

行业类高校如今也纷纷开设法学类专业,且与就业紧密结合,独具特色。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经济法、金融法、民商法、国际经济法专业,充分利用财经类学校的学科优势,这类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财经和法学双重知识结构,往往可以到对口领域就业。医学类院校的法学专业,往往与卫生法、医事法有关,如天津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辽宁医学院等。时下医疗纠纷频发,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必然抢手。此外,大连海事大学开设海商法专业,也是独树一帜。

对于独立学院的法学本科生来说,就业的确要相对困难一些,不过可以通过读研究生来弥补第一学历的短板。时下各大高校都在大规模招收法学硕士、法律硕士,读研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毕业前通过堪称“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那么就业也不在话下。如果你报考独立学院,又痴爱法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经济类专业

“钱”途无量的复合型专业

经济类专业是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很多学科,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开设经济类专业的学校琳琅满目,专业设置也各有特色。

财经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往往是强势专业,这些财经类大学有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杭州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这些学校不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师资力量雄厚,并且得到财政部的支持,是地方性的财政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该类高校硬件优越,对外交流密切,学生去国外做交换生的机会较多,毕业生前景看好。

很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同样实力雄厚,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始终在各种排名中名列前茅。在金融学方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优势明显。而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对外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十分看好。这些综合性大学学科发展完善,为经济类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空间。不少高校建立了经济学基地班,部分课程用英文授课,学生保研率非常高,综合素质好,也有很多出国的机会。

如果你对某一领域(如医药、体育、传媒方面)非常感兴趣,也可以选择一些小众的特色经济类专业,很多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了这类专业,因为招生规模小,且形成精英教育模式,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光明。如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农业生产中的生存力运动规律和生产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经济学(传媒经济管理方向),将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以经济学为核心,跨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三个学科,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传媒,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高校开设的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迎合了如今体育行业领域发展的需求,是不错的新兴专业。

5工商管理类专业

知行合一的调度哲学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中的一个大类(即一级学科),这个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即二级学科)很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劳动关系等。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一般是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再根据成绩和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大家可根据个人爱好,再选择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方向。在校期间,不要只学一个学科,可以再辅修一个其他专业,如计算机、法学、物流管理等。此外,应该尽可能地学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课程。只要学得“精”和“专”,不愁没有好的发展。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毕业生,才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目前全国已有近千所公办院校、独立院校、民办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那么,在这么多院校中,我们应该怎样来选择自己的报考院校呢?根据教育部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求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一级学科,其下的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为工商管理类下的二级学科):

篇5

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开设通识课程,其动因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更加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领导才能的通用人才和领军人才。因此,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应势而生。其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Et渐突出,迫使高校从培养专才向培养具有一定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三,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机会增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分类方式必然对我们产生影响。但是,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实现途径是什么、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是什么关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深人思考,就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向前进了。一个新概念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课程变化和教学制度创新。任何创新都需要实践检验,并及时修正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由通识教育概念产生出的通识课程开发、设置和推广过程出现了3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一些新课程缺乏严谨的开设论证;二是课程分类不严谨,缺乏系统整合;三是课程只增不减,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通识教育是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概念范畴。它不是否定专业教育,而是在肯定专业教育的同时,针对专业教育可能产生的知识和思维狭隘陛提出的补救策略,并由此上升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对生活、对社会的责任放在大学教育目标的首位,把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看得比专业性更加迫切。它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规定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和渗透性,思维方式的兼容性和创造性。另一种是通过课程开发的方式,根据特定教学需求和目标,开发专门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途径往往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在开发、建设我国本科教育通识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长期办学积累的经验,挖掘和继承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资源和传统,整合各类公共课程,不能叠床架屋,不断增加课程类型和数量,让学生疲于奔命,成为课程学习的奴隶。在“通识课程”这个名称出现之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公共必修、公共选修等公共课程体系。一些学校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等。但在增设通识课程时,一些学校没有把原有的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技能课、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等加以统盘考虑,通过整合不同名目的公共课程群形成统一的通识课程群;而是增设了一类新课程——“通识课程”。学生既要修满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的学分,又要修满通识课程学分,还要修满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和素质技能课的学分,导致通识课程内涵非常混乱。我围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问,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整合设计。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学科交叉,形成多元知识结构和多维思考方式,因此重点不在于开发新课程。而在于认真设计,明确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数量和类型规定。我国目前的公共基础课程都是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选。按照通识课程的理念,就必须尽量减少具体哪门课或哪几门课的规定,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在规定类型的课程中自己选修。例如“两课”,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结合我国法律、国情、文化、民生中的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开发新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模式。如果我们厘清了通识课程的性质和内涵,就会发现,通识课程就其本质看,就是为本科生建立多元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基础课程。所谓基础就是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具体地说,基础知识包括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的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律及公平公正意识、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缜密的思辨素质;基本技能包括身体技能、电脑操作技能和交际技能(演说和书写技能,外语交际技能)。我国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应该属于通识课程系列,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课程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观。此外,我国高校还建立了大学外语系列、计算机系列、体育系列等公共课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通识课程的理论视野,重新定位和统筹整合现有的各类公共基础课程,形成一个目标清晰、结构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在当今信息无限丰富的时代,哪些知识需要在大学课堂传授、这些课程分别归属哪个学科、一位大学生可以选修一个学科方向的几门课程,这些都应该有合理的规范和严格的审核。

二、西伊利诺伊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一)西伊利诺伊英语专业简介美国的高校评估机构把美国高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全国性高校;第二类是面向全国,以授予学士学位为主体的文理学院;第j类是以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为主体的区域性大学;第四类是以授予学士学位为主体的区域性学院。美国的区域性大学分为东北部区域、中西部区域、东南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每年都有专门机构对高校进行评级。一级(Tier1)表明办学水平最高,四级最低。本文选取的样本是西伊利诺伊大学,属于第三类中的一级,对我国地方性综合院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西伊利诺伊大学地处美国中西部地区,有学士和硕士授予权,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其英语专业隶属英语传媒系。这所大学1899年创办之初是州立教师培训学校,所以英语传媒系既秉承了传统,有英语教育专业,又开发了语言文学和传媒两个专业。其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副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四大类,英语专业毕业要求是完成42门课程。其中通识课程2¨],占课程总数的50%;专业课程14门,占课程总数的33.3%;副专业课程共6门,占课程总数的14.3%;任选课程1门,占课程总数的2.4%。该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电影,以及创造性和论说性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写作、阅读和思考技能。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院顺利学习和专业机构深造打下基础,也为毕业生进入需要清晰思路和有效表达的各行各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西伊利诺伊英语专业通识课程简评西伊利诺伊大学的通识课程是“GeneralEducationCourses”,分为6类:第一类为语言交际技能,需选修3门(大学写作1级、写作2级和演讲入门);第二类为自然科学和数学,需选修3门(可从生物学、化学、地理、地质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课中任选,其中一门必须带实验);第三类为社会科学,需修满3门,可从人类学、经济学、人文地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女l生研究等学科的基础课中选修);第四类为人文艺术,需修满3门,可从美国非裔研究、传媒、交际、英语、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研究、美术、音乐、戏剧等基础课程中选修(外语属于外国语言文学部分,不是必选);第五类为多元文化研究,需选修1门(有60门课程供选择);第六类为健康知识,需选修2门,可在游泳、网球等运动课程中选修1门,另在健康科学课程中选修。以上是学校规定的本科生通识课程选修要求,每位学生需修满l5门。由于英语系隶属人文艺术学院,该学院要求,除完成以上学校规定的通识课程之外,学生还要完院规定的6门通识课程:自然科学和数学增加,社会科学增加2门,人文艺术增加3门。L3J西伊利诺伊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由3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科平台选修课程(DepartmentalElective),指英语系内部三个方向开设的可供全系学生选修的课程,对专业课程的选课要求如下:1.5门专业核心课程:英国文学简介、美国文学简介、世界文学简介、评判性阅读与写作方法、高级研讨。以上课程是规定性的,本专业学生必须选修。2.5门专业选修课程:1门文学形式课程(从诗歌形式、小说形式、美国电影类型等l0门课中选),文学史(从女性和文学、电影历史等17门课程中选),1门社会正义课程(从黑人小说、边缘文学、后殖民文学等l0门课程中选)、¨]文学或语言学理论课程(从文学和修辞理论、修辞语言、电影理论及评论等6门课程中选),1门职业发展讲习课程。3.4门学科平台选修课程(即英语系为语言文学、英语教育、传媒三个专业共同开设的选修课程),其中2门必须是高年级课程。该校英语专业的一个特点是,学生必须选择一个主修专业,一个辅修专业。这种要求本科生同时拥有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规定,既兼顾了通识教育理念,又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形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可以说辅修专业选修规定是西伊利诺伊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辅修专业课程要求完成6门相关专业课程。英语系向全校及本系学生提供的辅修专业有5个方向:英语、英语教育、创作、新闻、职业写作,英语系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跨专业选修其他学院开设的辅修专业,比如经济类的辅修专业。各个系开设的辅修专业也有明确的选课指导,有必修和选修之分。西伊利诺伊大学作为一所区域性综合大学,其生源和师资素质和美国一流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其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渠道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它更注重课程的通识I生和基础性,更注重构建学生宽泛却不一定深入和前沿的知识结构。它不是通过提高课程的专业难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是通过提高专业课程的宽度来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它的课程规定性大于美国一流大学,只有1门课程是不作任何限定的任选课程,其目的可能是为了避免学生因选课不慎,影响毕业而定的机动学分。专业课程内容则更多的是大跨度的基础知识和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它的毕业要求课程总量与耶鲁大学相比,超过6门。它通过规定较大的课程数量,迫使学生广泛涉猎,形成开阔的知识结构。可以说,西伊利诺伊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是:具有现代大学人文素养和就业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

篇6

白素(1967—),女,汉族,河北西安市人,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体态语是人际交往中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沟通符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互动交际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体态语符号系统的组成和释义,本文拟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浅析中西文化中的体态语折射出文化差异。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体态语;中西文化

体态语是指用身体动作来传达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和文化信息的一种非言语交际手段,由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身体姿势和变化构成的一个图像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言语交际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占有重要比重的体态语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其表达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民族特征,因而不同民族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就产生了。符号互动论中的“符号”是指带有意义的事物: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互动”则是人们面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主观反应。作为一个微观社会学的理论派别,符号互动论注重符号的沟通问题。

1.符号互动论同体态语的契合点

作为对符号互动论形成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阐释了符号互动论思想。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来进行的,人类可以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依靠符号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但是,前提是交际双方对使用的符号有共同的意义理解,所以意义是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最明显的符号系统就是语言。人们通过接收或发送信息来实现人际间的交往,通过对符号的编码和解码来表达和理解思维想法。同时,非言语交际:面目表情、手势、语音语调等同言语交际共同完成发话者思想意义的表达;而受话者对话语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他对发话者言语符号和非言语暗示赋予的功能和价值。符号之所以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是因为它所属的群体的人同意其代表的象征,而且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没有必然联系,具有任意性并且随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中西体态语差异浅议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中,美国萨莫瓦(Larry A.Samovar)等采用体态行为这一术语,并把体态语分为外表和衣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接触语、气味语和副语言。由于篇幅有限,现就体态语中广泛应用的几类进行对比,拟探讨不同体态语中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2.1衣着场景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情境是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包括行动主体、角色关系、行为、时间、地点和场合等。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表达出确切的意义。所以,一个符号在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比如,在婚姻的殿堂里,西方文化中婚礼的地点一般都在教堂或较为安静的地方来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新娘的礼服通常选用不露肌肤的白色连裙装,头戴白色花环,象征纯洁和忠贞。新郎一般穿深色西装礼服。中国的婚礼一般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阔的院落或酒店,突出热闹和喜庆的气氛。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象征亲热和幸福,于是人们把婚姻或庆祝的场合布置得红红火火,家里到处贴满红色的喜字。中华民族传统的婚礼服是选用大红色的凤冠霞帔,喜庆、吉祥,其源自满族服装和旗袍。

2.2身体动作

符号互动论的中心观点是,“人类特有的互动是传媒符号及各种内涵的载体,刺激的意义来自与他人的互动,而非刺激本身所固有。”一个人在其行动中对意义的使用包含着一个解释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如何对待意义的问题。所以,误解这并不是刺激本身的意义扭曲,而是互动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的迷失。此外,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美国学生发生了一点小冲突,由于双方的外语都不熟练,有点势不可收。见美国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V”的手势语,中国学生便更怒了,认为对方在挑衅。事后才知道手势语“V”在美国文化中表示双方和解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是胜利的意思。各国手势语的含义千差万别,理解错了就会产生误会,发生冲突。“翘大拇指”在中国是夸奖的意思,在英国和法国是要求拦车搭乘,在希腊是“滚开”的意思;“摇头”通常表示否定,但在土耳其、保加利亚、伊朗等过表示肯定。在符号互动中,人们彼此理解手势,并在理解过程所得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2.3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可以展示丰富的情感,是人类内在感情和态度在外部集中表露的信息符号。但我们从不同文化氛围人脸上读到的内容可能与从相同文化氛围人脸上读到的内容完全不同。在欧洲西部地区,扬眉通常是向熟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但在日本,扬眉是则认为是轻桃的、不庄重的表现。另外,在西方文化中,微笑表示赞许和认同;但是在日本人看来,微笑可以混杂着尴尬、害羞、不舒服和惊讶等多种感情,甚至可以同笑来表示厌恶和悲痛;俄国人则认为在公共场合向陌生人微笑是可疑行为。在美国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西方人“害怕”的表情在东方人看来是“惊讶”;西方人“厌恶”的表情在东方人看来是“愤怒”。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表达感情的面部表情上存在差异,西方人是从整个脸来解读对方表情的,东方人则更注重眼睛周围的表情,这可能导致对相同面部表情的不同理解。

2.4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体态语中最能表达心态思维的部分。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人们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并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西方国家在谈话中会有频繁用眼神交流。他们把眼神的接触当作诚实、率真的表现,而缺乏眼神交流看作是不真诚,轻蔑,恐惧和心不在焉。美国人相信这样一句成语“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does not look you in your eyes.”(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而在中国,人们打招呼的时候确实也会看对方,但是仅仅会持续几秒钟,尤其在晚辈听长辈谈话或下级听上级指示的时候,洗耳恭听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表现。在印度,成人在赞美小孩时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看,否则,其他的人会认为这个人的眼睛充满了邪恶,企图引诱别人。在异性谈话之间,西方文化中双方的眼神的互动是一种友好和尊重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盯着一个异性看久了,即使用欣赏的眼光看人,也会使对方生气并认为对你产生强烈反感。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注视交际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日本人的目光的投射点一般是对方的颈部并认为眼对眼的谈话是一种失礼行为。

3.结语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正确的使用体态语可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别人的意图,避免文化误读。在符号互动理论指导下的体态语交际则凸显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互动性和社会性,提供了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探源视角。(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及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J.法斯特.体态与交际.孟小平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5.

篇7

关键字:文艺学;学科;建设;

一、我国文艺学学科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新式教育,起步见迟

文艺复兴与启蒙主义思想在欧陆的传播,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18世纪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更是直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逐渐成为近现代西方教育的焦点。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统治的最黑暗时期,专制主义日趋加强,闭关锁国愈发严重。直到1840年爆发,近代中国才在一片悲怆中前行。随着的兴起,学习西方教育体系、设立新式学堂成为教育领域内的潮流之举。新式学堂纷纷仿效西方近代教育体系,采用西方教学形式,从过去的重视经史子集、明经科考转向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关注。可以说,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深受西方近代教育影响,但由于我国近代教育起步较晚,学科体系建设并不是由内而外自然形成,使得我国文艺学科建设先天发育不足。

(二)前景不明,发展堪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各大高校连续多年扩招,不少文艺学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由于文艺学学科并未在本科进行设置,许多人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不如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即便知道有这个专业,潜意识里仍认为与理工科相比,文艺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面宅、实用性不强,发展前景堪忧,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文艺学在招生时生源便严重不足。另外,那些已经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中青年教师,也深受社会上物质主义的干扰,失去开拓创新与文艺批判的勇气,影响文艺学建设。

(三)文化差异,中西有别

与西方庞大但有序的哲学体系一致,西方的文艺理论脉络清晰,结构森严。与西方相比,我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文艺学学科的建构却并没有形成严谨的体系。

这与我国文化的自身特点有一定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庞杂,深受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西方讲求思辨、理性与逻辑的传统不同,中国文化讲求意境、意象、余韵、含蓄,随心而至,较为模糊。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许多文艺理论散见于文学作品中,即便是类似于《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品》等文论专著,也几乎就事论事,不成体系。

二、关于加强我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科理念、首重观念创新

文艺学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想把文艺学学科建设好,首先需要的便是转变"重经济轻文化"、"重实用轻理论"的功利主义思想。

文艺学学科建设者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文艺学学科建设既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与弘扬,又要看清未来发展方向,为每一次生产技术与人类社会大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加强基础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1.进行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迷恋"指标量化",科研机构鼓励"数据说话"。沉重的科研压力使很多人疲于应付,无心教学。但是,文艺学研究不比理工类专业,容易出新成果、新专利,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每年都能生产出重大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刘勰毕生也只得一部《文心雕龙》。所以,文艺学科研评估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当代更难出文艺理论大家。同时,要不断提高文艺研究者的待遇,这种待遇不光是经济与物质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从事文艺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

2.强化专业培养

首先,文艺学专业作为文学专业,要看到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要看到它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文艺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性特点。

其次,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不同,它要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在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文学实践,要纠正文艺学偏向于理论研究而忽视文学实践的局面,加大专业实用性,有利于文艺学生源质量的改善与文艺学学科的未来发展。

(三)重视学术思潮、融汇东西文化

进行文艺学学科建设,不但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要重视发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关注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和最尖端,还要立足于我国当代文艺的建设实践。在文学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作上,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下到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从而引导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作为一国之软实力,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坚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以外,还要将文艺学学科建设视作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艺学不光要在国内继承发展,还要承担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文艺学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迈出国门,"走出去",要让中华民族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文艺美学思想让世界认识,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四)重审相关学科、纵横有序发展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扩大视野,关注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发展,要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学术思想中吸取有利自身发展的因子。要特别关注哲学思想对文艺思想的启发,如儒家文艺观讲三纲五常,讲伦理道德观,其文艺思想也就要求文以载道,言志抒情;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于是其文艺观便崇尚自由、讲求虚静。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定、虚空、空静深入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血脉。秉持着这些文艺思想的文学实践也就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色,对丰富我国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当代实践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由三部分组成: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当前我国文艺学研究的发展状况而言:

首先,严谨的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定性定量分析法的介入。定性分析带来的是逻辑归纳与演绎法,定量分析则要引入数据统计与测量。引入适当的定量化分析,有助于文艺研究者获得较为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比经验直觉定义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文艺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定量分析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要根据文学实践进行合理利用。

其次,要注意文艺学建设中的一些偏差,如很多高校或科研单位注重对古代文论的梳理与研究,对现当代文论研究不多。另外,一些文艺研究者又喜欢直接套用西方文艺理论,比如将浪漫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直接拿来分析现当代作品,并未进行本土性、民族性创新发展。

第三,文艺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促进文学实践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文学形式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文艺研究者要重视我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力量,要看到网络对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带来的影响。要在文艺研究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当代文学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这才是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结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它的心理学基础是1912年始创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学生不仅应将学习情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教师更应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因为学生对语言刺激的仅应是综合的,而并非单纯借助语句分析等特殊刺激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程晓堂教授也曾指出:应该把语言作为整体来学习,因为意义和语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实现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1.紧扣单元主题,确立分课话题

英语是语言,语言的知识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语篇、情境的。通过话题的提出,我们进行的语篇再构和语言训练就有了完整的语言环境。语言知识的训练必须以单元为单位,以语篇为媒介,以话题为导向,来帮助学生推进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首先要做到解读单元主题,确立分课话题。

2.围绕单元话题,优化板块组合

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编排的,不同板块的内容虽然在形式上各具风格,但它们一般围绕单元话题展开,教师要以话题为导向,将单元的各个板块串联起来,优化板块组合,形成单元整体教学。在组合板块内容时,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相近内容的组合;②注重词、句的整合;③ 注重新知识与活动方式的融合;④注重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

3.制订单元目标,细化分课目标

教师要在充分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引领下制订分课课时目标,使各课时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各课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每一课时任务是单元任务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单元目标的落实是分布在不同的40分钟里,且各有侧重,或以单词学习为主,或以语法学习为主,或以语篇学习为主,或以听说能力培养为主,或以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4.针对不同课型,选择教学方法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主要有“语篇课”“对话课”“综合课”“课外阅读课”四种课型。针对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语篇课”中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培养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将听和读、读和说、读和写等结合起来,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螺旋式上升。在“对话课”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听说法导入新授的单词和功能句型,再从整体上感知对话要点;在活动和情景中练习和巩固本课时重要的单词和功能句型;设置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单句谈论相关话题,从而实现语言知识到语言运用的过渡。在“综合课”中可以围绕单元话题,设计若干小任务,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适当拓展运用。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或任务评估学生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学习情况。“课外阅读课”,紧扣故事素材,强调理解;注重模仿表演,强化体验。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英语的阅读水平和范围,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每个课时的教学各有侧重,又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单元整体设计中,要抓住课时之间的关联,使各课时的教学活动都能围绕单元话题形成系列教学活动。

5.设计主题作业,关注作业衔接

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设计,关注分课作业的衔接; 分层设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趣味O计,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单元主题作业的类型可分为“自助餐”式作业、创编式作业、实践型作业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应用型人才;学术英语

不少学者就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蔡基刚,2011;丁仁仑、戴炜栋,2013;束定芳,2011;文秋芳,2012;王守仁,2012;杨慧中,2012)。

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所面临的学分压缩、课程稀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蔡基刚(2011)主张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转移,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让四、六级考试从大学英语教学领域退出成为一个社会水平化考试。丁仁仑、戴炜栋(2013)提出建立“以综合英语为基础,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束定芳(2011)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大学英语仍然应该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秋芳(2012)认为,随着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全国范围整体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更趋向两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有效交际的能力培养,从课程论视角提出对策:“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王守仁(2012)提出大学英语的“三性”通过三大模块体现,即工具性对应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业性对应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人文性对应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诸项研究的焦点之一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纵观各家之言,不难发现如何定位大学英语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评价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评价大学英语的现状、如何评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一、影响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三个变量

1.如何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有进展、待突破”(刘贵芹,2012)。刘向虹(2011)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评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校园环境等对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多维度的积极评价。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问题。

深化大学英语改革应围绕“五个以”,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保障(刘贵芹,2012)。把大学英语改革当成事业来做,将之作为一项系统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刘向虹,2011)。扎扎实实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杜绝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找准问题,把握关键,才能少走弯路,收到改革实效。

2.如何评价大学英语的现状

毋庸置疑,大学英语教学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欠科学等诸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有效解决正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

虽然有部分高校仍然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授予挂钩,但不能据此判断大学英语仍以应试教学为主,并将问题都归咎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为取消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经过多轮改革,对教学的积极反拨效应正在显现。对考试结果的使用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注是考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考试的基本属性。同样,人们不会因为有作弊现象而谴责考试。

有人以目前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断言大学英语仍以应试教学为主。这一观点有片面性。教材的编写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这是不争的原理。目前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词汇选择和复现上与《教学要求》词表保持一致,本无可厚非,且可视为一大亮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命题以《教学要求》词表为指导也是正确之举。因为教材和考试共用一个词表而断言教材倡导应试教学难免在逻辑上有不通之弊。

3.如何评价《教学要求》

全局观察、局部入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放在国家教育层面进行全面观察,不应局限于一个地区、一类院校,这样就可以避免片面的认知,从而避免保守或偏激的理念。在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时,则应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在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实施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未必适用于“985”和“211”以外的部分高校,反之亦然。这也就是《教学要求》确定“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原则的初衷。

以对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评估为例。如以生源质量较高的“985高校”和“211高校”为参照,认为全国的大学新生英语水平已达到或超过《教学要求》所设定的基本要求,进而提出重新定位大学英语课程,彻底放弃《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起点,则不免有片面之嫌。在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存在的学分压缩现象也未必能反映其他高校的实际情况,至少笔者所在学校就完全不存在此类问题。因此,基于局部的、片面的情况而对全局作出的判断往往是有缺陷的,抑或是错误的。

大学英语目前面临着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或者说是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工具作用和人文效应。《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是清晰的、正确的,目前国际视野定位只是根据时展趋势对其进行的细化和诠释,而非重新定义。作为统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要求》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着眼于“985高校”和“211高校”或“985”和“211”以外的部分高校。

《教学要求》中的三个能力要求针对全国的大学生。“985高校”和“211高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设为教学起点或培养目标,而“基本要求”恰当地反映了部分“985”和“211”以外的高校中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全面取消“基本要求”或拔高“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观点可能源于对大学生英语水平不切实际的判断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二、“四年一贯制”的培养“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1.改革概述

上海政法学院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干,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文科院校,面向全国招生。

按照上海市教委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整体部署和上海政法学院“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为适应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学校实施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工作。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办学目标定位以及各学科专业需求等实际情况,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积极、稳妥、科学地推进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要求》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建设具有“上政”特色的“四年一贯制”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彻底改变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被动局面,摈弃“一本教材、一个模式”的常规,实现大学英语教育功能的合理回归,将大学英语建设成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应用技能、专业英语知识、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四年一贯制”大学英语成为“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使英语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推动力。

大学英语教学面广量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轮改革应根据学校实际,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对新问题、新挑战,要积极、稳妥、科学地推进,保持主干教材基本不变、选课模式基本不变、学分计算基本不变,在现有框架内,做好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几篇文章,走内涵发展之路。

2.课程性质

大学英语是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的公共基础课程,以《教学要求》为指导。课程定位是:以学校的发展战略为指导,服从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文科院校的大局,在以法学为主干,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中,突出大学英语学科特点,主动对接学校主干学科的优势,着力综合文化素养、外语应用技能以及国际视野的培养和拓展,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他们的学业深造、未来发展提供后劲,为培养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总目标服务。

以“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原则,基于上海政法学院学生英语水平实际,从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求出发,瞄准《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减少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对大学英语的限制影响,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遵循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术性定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上海市和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主要训练学生各学科通用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专门学术英语以特定学科领域为内容,主要注重这一学科的特定语言和工作场所的交流技能。

4.课程体系

探索“四年一贯制”大学英语教学路子,以学习需求分析为依据,做好课程模块设计,有机结合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摆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等困扰,为他们学业深造、未来发展奠定英语基础。

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课程组成。

核心课程为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主要培养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课程包括学术听说、学术阅读、学术报告展示和学术写作等。为使英语水平较低的新生能够尽快进入核心课程学习,第一学期设置通用学术英语过渡课程,内容包括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等。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实施。课程为必修性质,在第一学年开设。

选修课程为专门学术英语课程和通识英语课程。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侧重于特定学科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和交际策略的教学。通识英语课程培养学生通晓本专业国际规则,掌握学术交往中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的技能,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容忍态度,以及本民族认同感。大学英语涉及本校2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专门学术英语内容包括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等,由各二级学院负责教学。通识英语课程内容包括英美社会与文化、学术中跨文化问题、英语公众演说、英美文学等,由外国语学院负责教学。专门学术英语课程和通识英语课程为选修性质,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

5.能力目标

A级:参照《教学要求》,交叉搭配“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两个等级目标;

B级:参照《教学要求》,交叉搭配“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等级目标;

C级:参照《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

6.教学模式

本校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建设,保障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施条件。

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估是根据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对学生学习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形成性评估重点考核学生以团队合作为形式、以项目研究为核心的学习情况。在形成性评估中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相互之间的评估。

终结性评估是课程结束时进行的基于学生课程表现的学业成绩考试,主要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专门学术英语阶段不宜采用同一份试卷测试不同专业学生。

对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教师对自己开设的课程的自评和对使用的教材的评估,对课程目的的了解程度和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的情况的评估。

针对“四年一贯制”大学英语教学路子,结合学校已有的各项考核制度,配套建设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重,形成性评估有效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终结性评估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8.教师发展

教师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要帮助学生获得其专业领域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语言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专业学习。

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生师比合理。通用学术英语阶段按每名教师承担3个教学班(2个B级班+1个A级班或C级班)、每个年级设36个教学班计算,共配备24名教师。

从实际出发重新核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除课堂教学之外,面授辅导、网络指导和第二课堂指导的课时等应计入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量。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在职称评定等政策上给予大学英语教师适当倾斜,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

按照新设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要求,以课程模块为导向,结合教师专业方向和科研兴趣,组建若干课程教学团队,先期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为全面推行“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储备人才。

三、结语

以培养“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四年一贯制”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教学要求》为指导,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学校实际,响应区域要求,放眼全球化和国际化,既关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又注重学生学术素质、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有待在汲取其他院校、特别是同类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4): 609―617.

[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J]. 外语界, 2011(1):21―29.

篇10

1 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语言学家Swain(1995年,1998年)对加拿大的法语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该假设认为,学生在口语、写作等输出活动中,为了将意思表达清楚,他们必将经历一系列的语言形式的构建、尝试和改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流利度,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有助于学生反思、控制并进一步内化语言。

在Swain(1995年)的理论中,“输出”有三大功能。一是“注意或触发”功能,学生在输出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足,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学习存在问题,就会注意相关的输入。二是“验证假设”功能,意思是,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输出来验证自己的先前假设。三是元语言功能,即学生可以运用目标语来分析自己或者他人输出的目标语。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国内的“输出”理论研究仅仅集中在英语教学方面。王奇民(2003年)从对比的视角来探讨输出理论和中西教育模式,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以及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顾琦一(2009年)对输入、输出研究尚存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前景。 刘岩(2010年)融合了任务型教学法和意义型输出教学法,提出了“任务型输出教学法”并阐明教学思路与方向。然而,就影响范围和教学效果来说,当属王初明(2005年)倡导的“写长法”写作教学改革。“写长法”是王初明对输出假设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结晶。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自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1985年)根据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理论”以来,大量研究数据证实,输出可以对二语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Angela(2008年)从教学策略的视角对输出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重点介绍了输出活动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阐释了词汇、对话、阅读、写作等输出的教学策略。Smith(2009年)对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进行反思,提出一个新概念“teacher-researcher”。他提倡教师应利用自己的身份来收集一些无需亲自实践的数据,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Stacey(2009年)基于输入和输出理论,探讨了其在篇章分析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提出,输入和输出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一系列不同文本的分析。

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建设性,给后来研究者以较大的启发与帮助,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借鉴。但就总体而言,研究大多停留在现实意义的探讨上,缺乏全面、深入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3 高职院校“输出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3.1 “输出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的概述

基于Swain(1985年)的语言输出假设理论,本文提出“输出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的发展影响性更大。培养学生的说、写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以“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明显缩短了输入到输出的距离,缩短了表达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周期,使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说、写表达性技能可以得到系统而有效的训练,在国际护理人才市场中凸显其自身的优势。

3.2 如何构建“输出导向型”的英语教学模式

(1)教师任务。

首先,教师设计的输出任务必须真实并符合学生语言发展水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前设计口头、笔头或综合性的表达任务。但这些任务必须语言难度适当,且具有交际真实性。其次,提供恰当的新输入材料。这里输入材料的适切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与输出任务的吻合度越高,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再次,提供适当的输出帮助。传统教学遵循“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理念,仅关注学生的机械性实践训练,整个流程缺乏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环节。输出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时需要细化具体步骤和内容,以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最后,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反馈。目前,“教师对学生完成的输出任务评价空泛”已成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学生进行口头报告之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口头报告的内容,以便充分考虑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与此同时,也要设计相关任务来确保其他听众的有效参与。

(2)学生任务。

首先,尝试完成输出任务。既然是“尝试”,学生只要做到能够说出自己在输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列出其不足之处,他们的任务就算尝试成功。其次,寻找并学习新语言材料。学生应根据输出的任务要求,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材料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准备语言的产出活动。输出任务的类型和规模都不尽相同,任务一旦牵涉到两人或以上,就必须配备协调人。协调人应确保均匀分配工作量和顺利开展任务。最后,展示并共同欣赏输出成果。学生既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又要学会欣赏和共享其他同学的输出成果。只要报告人、教师和听众各有贡献,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就能形成合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评估重点。

首先,评估的内容应重点关注语言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单纯测试词汇和语法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就不能再出现在考核试卷中。其次,“用语言做事”考查的是学生综合应用各种语言技能的能力。这些综合技能包括了听和说、读和说、听和写、读和写以及读和译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综合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必须确保说、写、译等主观题评分的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信度。以输出为主的说、写、译等主观题的评分比客观题评分复杂得多,但决不能因此而使用不利于目标语言习得的选择题来进行输出活动的评估。

4 结语

当前,国内语言学已充分肯定了输出的重要性,但有关输出的理论研究仅局限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真正的实际研究还不够深入。该文基于Swain(1985年)的语言输出假设理论,探索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输出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对加快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创新价值。“输出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以“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明显缩短了输入到输出的距离,缩短了表达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周期,使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说、写表达性技能可以得到系统而有效的训练,在国际护理人才市场中凸显其自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Angela R. Output Strategies for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Theory to Practice[J].The Reading Teacher,2008 (6).

[2] Smith C.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in a major research project: Experience of input and output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5).

[3] Stacey W.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Textual Analysis with Input and Output Activities and an Input-to-Output Approach[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9(3).

[4] 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In Gass S,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rowley,M:Newbury House, 1985.

[5]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Cook. C. & Seidlhofer, B.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 Swain, M. 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flection [C]//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顾琦一.输入、输出研究路在何方[J]. 外语学刊,2009(5):157-160.

[8] 刘岩.任务型输出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尝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72-78.

[9] 王初明.以写促学中的词汇学习[J].外国语言文学,2005(1):1-5.

[10] 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中西教学模式比较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