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

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未富先老;人口机会窗口

作为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结果之一,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老龄化也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作用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大多国家也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形势,因此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降低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养老保险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济高速发达,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已具备了应对老龄化压力的能力,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区域间人口老龄化差距明显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由东向西的区域差异特征。显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也比农村地区更严重。说明在选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城乡、区域间的特殊情况。

(三)2000-2025年间“人口机会窗口”期会始终打开

“人口机会窗口”指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先于老龄化的速度,在生育率下降的早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孩子数量的下降速度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几十年后,老龄人口才会逐步超出未成年人口,在这一人口转变的进程中,会造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构成形状,使得劳动力供应充足,社会负担也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人口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①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2030年之前,由于老龄化的速度慢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而人口的抚育比也较低,因此这段时期为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基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应利用这个机遇期来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一)老龄化导致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

人口抚养比包括老年赡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赡养比是指老年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表明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目前,国际上通常将0-14岁的人口定义为少儿人口,15-64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口。很明显,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赡养比的不断提高(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老年赡养比仅由9%上升至12%,而从2020年至2050年老年赡养比将从14%上升到25%,相比之下少儿抚养比将稳步下降。在发达国家,少儿抚养比自1950-2010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老年赡养比自1950-201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表2)。总之,在老龄化背景下,世界人口负担系数总体将呈现赡养比不断上升,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及总抚养比整体上升的态势。

(二)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人口老龄化导致赡养比不断提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劳动人口也越来越少,相应地缴费人数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以我国为例,从1998至2005年,各级财政针对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资金支出约在4000亿元,3600亿元左右为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在2006年,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贴9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为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9.2%和42.3%②。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养老保险改革中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资金的匮乏问题,逐年扩张的基金缺口正在使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出挑战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它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企业年金规定投资于银行存款等流动性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这种投资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基金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三、国外应对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德统一以及提前退休人口的持续增加,德国的法定养老金开始趋于萎缩,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不断加重,因此德国进行了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手段的养老保险改革。

首先,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为解决不断增加的养老金领取人数与缴纳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一直在不断提高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同时,降低法定养老金的替代率,德国政府正设计将退休员工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逐渐由53%降为2020年的46%,到2030年降为43%。

其次,鼓励支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德国政府为鼓励雇主和雇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2002年1月起,允许雇员以工资转换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补充养老金,同时政府对企业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相关补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再次,继续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德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同政府的社会政策密切联系,政府组织、规划和推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为养老保险的持续运行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同时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制定和适时推出社会保障政策,对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监督。

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体制较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制度的创立和成长也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比如德国完善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法定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及在老龄化趋势下引入的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并适当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

(一)养老保险制度应定位于保障型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互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养老保险无疑也具有这种功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必须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建立一个统一的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而非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发挥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还可以发挥其收入再分配和激励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所追求的。

(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家庭养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都是建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撑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分散保险责任,给予公民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广覆盖的原则,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年金可以保持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因为寿命延长而下降,鼓励个人购买商业性储蓄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市场化步伐

虽然安全性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要求,但在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要做到安全性,而且要实现保值增值。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除银行存款、国债、股票等品种外,国家还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优惠,让养老保险基金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出现了由政府部门投资到私募基金公司投资运营的趋势。私人运营的社保基金具有灵活性和盈利性,体现了市场作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挑选相关私人基金投资公司运营部分社保基金,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通过市场化道路不断壮大社保基金规模实现保值增值。

五、小结

为了应对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对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必要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通过坚持保障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注释:

①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②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2]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4).

[3]杨燕绥,李学芳.“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

[4]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科学参考,2011,(34).

[5]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篇2

王恩平(1988.05-),男,汉,河北秦皇岛,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金晶(1991.06-),回族,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常态,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更多的来源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协调、不适应造成的矛盾。本文通过阐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厘清我国在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选择,旨在更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公共政策,政策选择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不单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处理好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因此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以及在经过了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灾难后,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从1962年到1970年,净增长了1.6亿人,达到8.3亿。而“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开始进入老年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有所贡献,但是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规模大,老龄化增速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老龄化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并且根据数据研究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老龄化趋势在大体上是难以逆转的,人口老龄化将常态化。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相比,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下,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更加可行的,适合本国发展的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类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一段时期人口过度增长的结果,改变生育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作用,即使现在改变生育政策,也不会发生根本上的逆转。同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不全是其本身带来的,更多是因为现有制度与人口结构不适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从公共政策方面进行改革,调节公共政策来协调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将是常态,需要提出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应对,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及商业人寿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的转变阶段,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在现实实行过程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混账管理”,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因此形成大量“空账”运行,出现挪用个人账户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当前个人账户空账累计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但是个人账户实有资金2703亿元,空账金额高达2.2万亿元。据社会保障国际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

2.养老保险金缺乏保值增值性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并且,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银行利率,存放银行只会造成养老保险金的贬值,是社会财富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效率。

3.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加上保费欠缴的情况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退休政策及其弊端

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规定:一般来说,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退休必须是男年满55周岁,女满45 周岁。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2000年老年抚养比为10%,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60.3%。

劳动年龄的上下限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提高改变。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的上下限是50年代根据当时的条件确定的,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全中国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1.2岁,比起世界平均年龄低了将近10岁。如果继续按原定的上下限执行,以后将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比、总供养比和老年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上升的不利局面。

(三)、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弊端

1.“现收现付”为主的筹资模式使医疗保障面临未来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但个人账户积累能力有限,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积累。实际上,主要是依靠统筹基金的现收现付制,而对其他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也主要是现收现付制。根据医疗保险理论,现收现付制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而在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果医疗保险基金主要依靠现收现付制筹集,每个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负担将不堪重负,最终将带来保险基金紧缺的危机。

2.服务提供上的问题

我国虽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医疗机构、人员、床位数最大幅度增加。但仍然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势头。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出现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住院难”问题已证明这一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现主要为:(1)重治轻防;(2)病人不合理流向;(3)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特别是高新技术手段、药物的超标、过量使用。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我国医疗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且增长迅速。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加剧我国医疗资源和卫生费用的压力,甚至导致医疗保障体系的崩溃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人口红利的政策选择

35年前年轻人口是老年人口的六倍,人口转变带来了“第一次人口红利”,支撑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崛起。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加上健康老年人口参与对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让健康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掘老年人消费潜力,从内部发掘社会发展潜力。积极促进老年人健康宣传,树立健康理念,延长老龄人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寻找能充分发挥老年人特殊技能,丰富经验的工作机会。例如,退休老年人对年轻人进行特殊技术岗位的培训。不仅能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创造社会财富的机会,还能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提高自我养老和消费能力。

人口红利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大就业参与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两次人口红利的对接。如果利用好人才资源,“第二次人口红利”将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改变。

(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基金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家公债,这虽然是一条营运途径,但其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大打折扣。要想使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可以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放宽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限制。政府应制定适当政策以引导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投资,如住房贷款、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其次要积极推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从而提高基金投资效益。第三要坚持专业化运作,委托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作。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

养老金入市也是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投入市场难免存在风险。广东省率先开始了千亿养老金入市的尝试。

(三)、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以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开支,也可以通过征收烟草税、发型彩票等方式增加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渠道。

(四)、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必须承认,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延长退休年龄会带来两个积极效应:一个是净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一个是领取养老金总量的减少。这一多入少出,从整体上减轻了社会负担,有利于高度老龄化国家挺过老龄化危机。

虽然目前遭到多方反对和质疑,但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在相关政策的具体制定上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多元化,多层次的弹性退休年龄结构。有的特殊行业,例如矿井工人,具有危险性的行业,由于挑战身体极限,若和一般职业一视同仁采取相通的退休政策,则显得有失公平和平等。有的行业例如律师,教授等技能、经验、智慧和阅历型的职业,没有受到年龄的限制,甚至年龄越大对社会越有价值,贡献越大,不能因为僵化的退休政策而使社会失去宝贵的社会价值。

(五)、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WHO曾经于1990年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性目标提出,联合国也于1992年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呼吁全球共同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羸弱之消除,而是指一种体格,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年人群不仅是社会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要构建这种状态,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老龄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尽管老龄人口的劳动力会随着年龄削弱,但却不会因为60或者65岁的到来而立即消失。并且,人生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不同的潜在可塑性,虽然老龄人口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但是在知识经验,阅历尚占有很大优势,所以说,老龄人口中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挖掘的重要资源。老年人可以参与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中,老年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阅历丰富的,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年轻人进行指导和引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例如有经验的,在某个行业有成就的退休老龄人可以通过给年轻人上课,传授经验,不仅能大大提升社会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能使老年人得到社会认同感,提高晚年生活的意义和质量,重塑了老年人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正面认识自身价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而且对社会来说,积极老龄化也就是“生产性的老龄化”,老年人可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继续发挥余热。

篇3

一、中国M型社会正在形成

所谓的“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富者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随着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

众所周知,中产阶级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最稳定的社会类型是橄榄型或倒U型。但是M型社会正在出现……

一个社会里有多少人是中产阶级?有多人只是自认是中产阶级?大前研一给那些自认是中产阶级的提出了3个问题:一、 房屋贷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置房产)?二、 你打算生儿育女吗(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三、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生孩子也不敢)?这三个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不再是中产阶级了,富裕和安定,正离你愈来愈远……

根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统计,去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沦入中低收入阶层。在这个新形态的社会里,如果企业与个人都不展开自救,政府又继续往错误的方式施政,恶性循环下,社会的失业率和物价将年年上扬,收入永远跟不上物价,整个社会对于未来,都将失去积极性。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关于M型社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基于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大前研一认为日本已经进入了M型社会。

在中国由于房价的持续高涨,医疗改革的失败,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房价、交通能源上涨的速度,一套房消灭一个百万富翁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两极分化,中间断层的M型社会结构,所谓中产阶层无疑是一个真实的谎言,通过分期付款,银行贷款消费的“中产阶层”抗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

在我国:最高收入及最低收入的群体差异高达10倍,而一般国外标准约为5~6倍左右。有69%的家庭年收入在3~5万人民币之间,贫富悬殊差别很大,原地踏步就会变成中低阶层。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某些行业的从业者一个月的收入超过普通行业从业者三年的总收入,即便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所谓中产阶层,还不够买上海外环内,北京五环内的普通住宅1个平米的居室。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写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催生的诸如世界服装巨头H&M、ZARA,以及平价汽车吉利等品牌的成功,淘宝购物的盛行,山寨家电的普及,近日劳斯莱斯推出了399万元车型,上海一地当天便预定30多辆,也暗含了M型社会营销转型而带来市场“蓝海”。

当消费者日益向贫富两极分化而中国市场日益萎缩时,消费品企业如何实现增长呢?快速便捷时尚以及个性化定制、奢华、具有体现社会地位的产品与服务,将越来越受到欢迎,例如经济型酒店莫泰168、如家、七天的成功,高端游艇、宾利豪华轿车卖断货便是证明。

二、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由柳洪平创建。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

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9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四分之一。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这样对以新婚群体、婴幼儿为主要市场的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今后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结婚群体减少,出生率不及死亡率,学校招不满学生,企业将面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困境。如何提前做好准备,进行转型,适应未来的市场特征,将自身的技术优势、或品牌优势延伸到“银发群体”成为一个趋势。

银发群体的不断出现,将在医疗护理、药品保健、旅游观光、健康餐饮、交通出行、健康食品、娱乐服务将面临一次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上海的冰火工坊的巨大成功,说明了老年人的市场潜力,以及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三、剩男剩女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大城市剩女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媒体和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所谓剩女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就是不泡妞。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她们有充实的干劲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剩女的级别

25--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

28--30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

31--35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

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当尊为“齐天大剩”。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婚庆消费、家电、房地产、家居、家纺、孕婴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家庭消费的增长,许多企业对此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商机和危险。

而在另一方面,剩男问题也将出现,目前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男女比例已经出现严重失调的状态,比例超过115:100的警戒线,剩女问题之后将紧接着是剩男问题的出现。同样对提升内需带来了严重的阻力。

可是我们现在的家电企业、房地产公司、家居家纺机构,都在做什么呢?除了使用惯用的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渠道收购战外,对自身未来的前景缺少前瞻性的把握,如此多的剩男剩女问题,将严重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显有企业通过公益活动或者公关活动,来解决剩男剩女婚姻的问题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松下电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家电巨头,超过技术导向的创新公司索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把握,已经对未来社会结构发展趋势的把握,在日本的松下家电专卖店,往往都用一个婚前咨询中心,有专业社会学工作者,为前来访问的情侣、新婚夫妇、剩男剩女、甚至是老年父母提供贴心的指导和意见,告诉从恋爱到婚姻、生育抚养子女、夫妻间沟通等一系列的咨询,得到了日本广大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和欢迎,日本想到这些问题,需求帮助往往会去松下电器专卖店,这样提升了松下和客户保持长期紧密关系,更关注到客户的终身问题和情感所在,往往来的客户都会成套购买松下的电气设备,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由解决了许多大龄男女婚恋、社会和谐发展等社会问题,成为世界500强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民众的支持。

而我们众多的消费品企业在做什么呢?忙着圈地?忙着圈钱?就是没有在忙着圈消费者的心智与情感。值得深思,随着这一问题的凸显,谁先以服务导向的,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和体验的企业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松下。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新型老年公寓;新疆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近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已经在近些年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疆老龄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省区;二是老龄化来势猛。老年人口以每年4.36%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已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三是“未富先老”。我区人均GDP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属于典型“未富先老”地区;四是高龄化老人比例高。目前新疆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28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95%,属于高龄化地区。据调查统计,城乡“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中,50%以上常年患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30%左右的“空巢”老人则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带给新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凸显。其中最基本的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最直接的是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加重劳动人口和社会负担等。在此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龄化进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福利机构养老的缺陷愈加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人对养老机构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切促使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养老应运而生。

二、发展新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从比较优势中理解老年公寓是解决当代老龄化问题的良方之一。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1)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2)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3)服务专门化、系统化,使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真正实现我国提倡的“五有养老”;(4)老人仍拥有自己的居所、配置自己喜欢的家具,让老人既有“家”可归,又能享受一般住家无法享受到的配套服务。

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成为新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新型老年公寓的示范作用可以辐射到养老体系的各个层面: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新型老年公寓由于身临改革前沿是一个探讨养老社会化的实验平台。新的经营理念可以加速养老福利型向社会化养老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供养型向康复型转变“注入型”向“自我造血型”转变。

第三,新型老年公寓对促进本地区文化水平和服务形象对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表明,人口老龄化使新疆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养老模式亟待创新和完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新型老年公寓管理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质,更注重在养老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独具匠心地把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形成“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双重服务模式,使养老在传统意义上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实现这一想法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提高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优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职责。从优化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和职能,明确职责。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程度,不应以机构的所有性质为依据,而应以社会需求和解决养老问题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对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实现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不论谁提供公共服务,都应受到同等待遇,都会得到政府补贴。这不仅会提高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改善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会鼓励更多的私人或市场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弥补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足。

(二)注重观念革新,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经营管理行为。

1.以人为本变一般化管理为人性化的家庭式关怀。新型老年公寓分不同区位以满足不同状况的养老需要。不同区位要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家庭式关怀作为服务标准。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老年人的亲情交流中。

2.树立“老年人也是财富”的思想变“消极养老”为“余热生辉”。新型老年公寓为所有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创造发挥余热的机会和平台,充分体现“老有所用”。公寓引进“教育养老”机制坚持“老有所学”学了本领再“用”,形成良性循环。

3.树立市场意识摈弃旧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新型老年公寓有自己的养老服务产业,走自己养活自己,自我发展之路。

(三)走养老服务专业化的道路。其一,实行准入制度。当前应尽快出台老年服务的相关法规,规范服务市场,严格就业门槛,实行资格考试,从业人员通过考试后方可从事相关职业。其二,加强学校教育。随着养老形势日益严峻,未来对老年服务专业人士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学校教育应契合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大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力度。其三,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培训。如社区、各职业学校也可以开辟这块阵地,从事培训,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以上方式,老年公寓养老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就能得以储备与保证。

探索“现代养老”之路中,健全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将给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低碳的服务关怀。新型老年公寓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软硬件建设,将更多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多的资源集约化、精简化,从而积极应对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关于中国老年公寓养老发展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2007年3月。

【2】赵一贫、王哲:《新型老年公寓及其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示范作用》,《中国民政》,2006年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篇5

事实上,营销人关心的许多热门话题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市场营销人需要明白老龄化所带来的启示,使组织及时对老龄化带来的变化做出反应,同时通过合理设计经典的4P来与年老顾客群建立并维持巩固的关系

“当我64岁的时候,你还会需要我,抚养我吗?”39年前,Paul McCartney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年,他64岁了,一个被大众认为该退休的年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事业不但没有褪色,反而发展得更快了。而且,这种情况在现今社会十分常见。据说,在二战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把80岁才看作是老年的开始,这比世界人均寿命还要多出3年。

世界人口年龄统计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变化,例如,越来越长的寿命,越来越低的出生率,等等,这些变化都改变了人们对“老”的定义。有关这些变化的统计数据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比如德国和日本,据估计,这两个经济强国在未来25年内,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上升到差不多50%。至于美国,只要移民率能够继续保持现有的水平,老龄化的问题就能稍微放缓。

事实上,营销人关心的许多热门话题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

由于老龄化而引起的人们对保健的日益关注。

一个庞大而不断增长的富裕老年人消费群体促使着“新奢侈品”消费的出现──更高质量、更高品位的产品和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较后的年龄阶段重回校园进修,提高自我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业。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市场营销人需要(1)明白老龄化所带来的启示;(2)使组织及时对老龄化带来的变化做出反应。可以说,建立及维持年老顾客群的忠诚度对于所有消费品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这件事说比做要简单。著名的潮流预言家Faith Popcorn指出,二战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因此,任何和年老有关的词汇对他们来说都将是一种侮辱。他们希望他们特别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但同时又不希望被别人看作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市场营销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经典的4P来与该群体建立并维持巩固的关系。

产品(product):简单易用

对于大多数消费品而言,简单易用是关键的。LG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长者的手机,这款手机体型较大,键盘字体较大,方便阅读。

Frog Design(为众多大品牌如苹果、索尼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员Gretchen Anderson建议说,企业尤其要重视产品的功能,使用天然材料以及好看的颜色会使产品对于长者来说更富有人性化。

价格(Price):让购买持续到未来

与未来的长者们维持一个巩固的长期关系的最好办法是现在就把他们包拢进来。对于那些提供高级奢侈品的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要为潜在顾客提供一个可以建立和发展品牌联系的入门价格,当这些顾客的富裕程度随着年龄逐渐增加时,再为他们提供他们能够购买的一系列高价格商品。例如:

高级汽车制造商,像梅赛德斯(Mercedes,生产奔驰等高贵豪华轿车)很早就以中等价格的车型来吸引他们的顾客,同时随着顾客消费能力的提高提供不同价格组合的商品。

在发展中国家,标准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试用包或小袋化妆品、个人护理品,和其他一些奢侈品。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他们就会选择完整的包装和支付全价。

在印度,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消费品公司的洗发水销售主要来自一次性使用的小袋装。

在金融服务业里,定价就是金融服务企业的商品,提供早期的低利率(便于长期锁住顾客)可能是金融服务企业获取重要的、能够适应年龄结构变化的市场份额的常规方法。

渠道(Place):维持传统的渠道,改良新的渠道

为了提高效率,很多公司推出了顾客自助渠道,例如互连网和电话服务中心。到目前为止,对于消费者来说,自助的新渠道无法成功地替代传统渠道。而且,效率──从衡量完成一项交易的角度来说,对于长者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们通常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交易。因此,那些拥有多种渠道的企业和组织(例如银行、保险公司)必须注意维持足够的人工服务以及面对面的服务。

对于新的渠道,例如互联网,网络适用性规范的领导者Jakob Nielsen说,虽然互联网丰富了许多长者的生活,但是大多数网站并没有遵守网络适用性规范,并因此增加了长者操作的难度。事实上,长者操作互联网的难度是年轻人的两倍。到2025年,大多数长者将会懂得使用电脑,因此,设计出适合长者使用的硬件和软件将会变得非常重要。

促销(Promotion):适应年老阶层

“那些传统的关于长者的说法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在人们活跃的生活方式了。” 在2006年3月出版的 Parade 杂志中,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Susan Moses如此说。

相应地,了解到这一点的营销人将会把“高龄公民”、“上年纪的人”或者“老人”这些称呼改换成新名词:“活跃的长者”,“经验丰富的人”,甚至还可以称为“上天的恩惠”。

营销人应该制定沟通的内容然后使用专注于这个阶层的媒体,并和这些强大的媒体联合,比如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AARP),是合作营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将因此变得非常具有竞争力,因为这些机构(例如AARP)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他们会员的认知。

一个没那么激烈而又具有潜力的竞争领域是口碑宣传促销,这种通常用于年轻人身上的营销方法同样适合长者。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编织了广阔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同时被看作是明智可靠的信息来源。

等待的命运

我们知道在应付不可避免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多机会和风险。对于那些始终不相信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人,可以考虑一个最终的想法:不仅仅是经济成熟而稳定的国家会出现老龄化问题。中国,一个被认为将成为经济头号强国的国家,在年龄结构上可能会出现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的变化。事实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中国社会会迅速老龄化,所以,和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建立纽带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篇6

光大保德信银发商机于8月12日发放现金红利,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0.5元。据数据统计,截至8月12日,今年以来共有61只开放式股票基金参与分红,但已经分红的股票基金以老基金为主,鲜有2013年之后成立的次新基金。因此,成立于今年4月29日的光大保德信银发商机股票基金也成为最年轻的一只分红股基。

分析认为,上半年市场环境并不乐观,7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才渐有起色,该基金成立百日就能以优异的业绩分红,一定有良好的布局。对此,基金经理王健表示“光大银发商机自4月29日成立以来,以改革红利为市场主要焦点,在改革受益的主题中围绕国企改革、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相关标的的研究与布局,关注股价进行充分调整而基本面获得改善的养老主题相关行业中的优质龙头,积极把握投资机会,结合市场情况稳健建仓。7月末以来,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改革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所以,在建仓期根据市场脉搏进行的预先布局价值开始初步显现”。

看当下的市场不难发现,传统的趋势价值投资风格难以适应如今的市场结构,越来越多的主题投资基金能够更好把握结构性机会,同时也能让基金管理人更加聚焦。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深化,2014无疑又将是主题基金大显身手的一年。在2013年,主题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了22.83%,大幅超越股票基金指数和混合基金指数,显示出主题投资基金在众多基金中高人一筹的选股能力以及更好的业绩回报。而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养老主题的潜力几乎毋庸置疑。“其实不用拿什么官方数据,你只要环顾周围越来越多的银发老人,算算自己家里各位老人每年花费,就会很容易感觉到银发产业的强大支撑力”。业内人士讲到。

篇7

一、闲置劳动资本增多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有很多劳动力会被迫闲置起来,因为他们自身的发展落后于科技的发展,由于无法驾驭新生的科技力量而从某些行业里被淘汰。其次就是科技力量的提升导致产品增多,不再需要原有工人的数量,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岗位,所以下岗裁员成为必然趋势。再有就是在竞争中各个单位和行业管理理念落后或是资金周转不灵等原因导致企业瘫痪,企业的员工便失去就业机会而成为需要社会救济的对象。闲置劳动力数量的上升是多种因素合在一起的结果,这种现象与经济增长速度、企业管理模式、通货膨胀、科技发展、国内有效需求的增长等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并且许多员工还被延迟了退休年龄,他们占有了许多有利的岗位,造成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于是年轻劳动力就被闲置,同时,既使年老的、有经验的员工提前退休离开岗位,也不会有新生代的工人来接替,主要是由于青年员工缺乏锻炼和行业经验,这就出现了北方很多大型企业高薪聘不到合适技术员工的局面。而企业为了生存和有效发展,会返聘这些有经验的老员工重回工作岗位,这造成了非正规员工对青年员工的挤兑,也使许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从毕业就失业,产生了许多高学历的闲置人员。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太大的负作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只是暂时现象。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之一,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提供出实际社会价值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他们的转移、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关注。他们的转移主要是指农村中从事农副、农耕的劳动力,具有富余时间或者无法再从事本行业而由开始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在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可用耕地逐年缩小,农村劳动力的活动范围也随即缩小,这样便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城乡结构的改变,许多乡村、乡镇便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按照此经济策略,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而城镇地区的产业五花八门,许多无人肯干的脏、差、累、苦行业本地无人愿意从事,于是为外来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乡村的劳动力入住城里后,经济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尽管不如当地人的收入和地位高,但是毕竟比在农村从事体力劳动要轻快得多,或者比起在农村已经无所事事来要强得多。

此外,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巨大影响。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般情况下倡导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只有遭受重大水灾、干旱、火灾等突发事件无法再生活下去时,才会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有一点活路,他们都会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加之封建社会把走街串巷的经商看作是最低档次,纵使在城镇已经开起了小商铺,也认为是不安分守己生活方式,总之,他们认为务农是最踏实的行为。因此到了今天,许多农村劳动力仍然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本职工作,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也造成他们在心理上惧怕转移。而现在,国家政策以及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扭转了这一局面,农村劳动力不再固守农村这一狭小的地域,城镇也放宽了准入门槛,并且出现了照顾民工生存的工会、帮扶机构、农民工子弟校等,这些都无疑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造成了影响。随着我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相关经济政策的出台,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地发展,许多城市的开发带动了城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比如城市建筑行业为周边农村的钢筋水泥等相关企业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另外,从事城镇工作的劳动强度也明显低于农业劳动或与农业劳动强度相当,而有时收入却远远高于纯粹的农业劳动。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同时,我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但经济收入的悬殊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国家人口管理制度放宽的条件下,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

三、推迟退休对当前劳动力质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增长趋势。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过去的百分之七上升到百分之八点九。根据最新预测,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百分之十六,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其实,推迟退休直接的目标就是延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社会作用。人口老龄化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压力。因为一旦退休人口剧增,政府对退休基金支出会增加,最终会导致入不敷出,还会引起养老退休金巨大亏空的问题,从而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市场上有效劳动的减少,因为他们挤占了新生人口的出生权力和生存空间,进而引发社会生产能力的下降,因为市面上出现的都是中老年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使年轻人得到更多的老年人的指点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熟练劳动力,进而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为弥补劳动力供给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年轻人为挣得生存和工作的机会必然在老龄人口所不具备的条件上下大功夫,例如提高自己受教育的水平。其次,实际工资和物价上涨的压力提高了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这需要稳定国家的财政政策。再次,延长退休年龄虽然在短期内会使现在的就业岗位减少,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想解决就业矛盾不能以提前结束老龄职工的工作权利来给年轻人倒地方,而是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日益增大。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当下老龄化时代到来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革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上改革退休制度的大趋势。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必然会增加就业劳动力数量,但由于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导致市场劳动力总量并没有改变。推迟退休的本质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它直接影响到青年劳动力和中老年劳动群体内部的利益分配。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会产生很多影响,比如降低制度赡养率,退休年龄提高,则退休人口相应下降,就业人口相应增加。还有提高基金积累水平,退休年龄提高,则延长其缴费期间。最后减轻支付压力,缩短制度支付养老金的时间。但提高退休年龄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并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就业压力,员工的退休不会为市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机会,但劳动时间的延长无疑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此,应将养老保险中提高退休年龄的影响归纳为收入效应、支出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四方面,前两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正效应,而后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负效应。实施推迟退休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国在改革退休年龄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发现和解决由于推迟退休而可能引起的各种问题。同时,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项目,运用科学的方法协调配置老年劳动力资源,加快延迟退休年龄立法进程。由此形成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外资的流入也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利用外资创造了条件,而外资的大量流入弥补了我国国内资金的不足,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邢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办公室.劳动保障科学技术成果汇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476-513.

[3]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43.

[4]邓大松,王增文.我国人口死亡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变化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2).

篇8

世界各国的人口,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都或迟或早会经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在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在出生率下降的初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这样,会形成一个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几十年时间。总人口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多,老人与儿童少,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也称为“人口红利期”。

国家总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在人口学上,一般把总抚养比小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口红利”。但较早实现人口转变的欧洲国家,人口转变因经历时间较长,因而“人口红利”效应并不明显,例如,丹麦的人口转变始于1780年,到1930年,人口才达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人口转变的历程较短,往往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人口红利”效应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从1950年至2050年这100年间,总抚养比为先升后降再上升。1950年的总抚养比为61%,然后逐渐上升,至1970年的总抚养比达到最高点79%,然后逐渐下降。到1990年,总抚养比降到50%,人口机会窗口开始打开。到2010年,总抚养比降到最低点40%。此后,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总抚养比将停止下降转而开始上升。到2030年前后,总抚养比回升到50%,人口机会窗口开始关闭。可见,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从1990年到2030年,持续时间为40年。到204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将上升到与1950年时一样,为61%。

人口红利的是与非

然而,能不能说总抚养比小于50%的时期就一定是人口红利期?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其一,由于抚养老年人与抚养儿童所需的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个老人的费用,相当于抚养2―3个儿童的费用(取其平均数为2.5个儿童)。为了比较抚养负担,我们可以把老年抚养比换算成少儿抚养比,即把老年抚养比乘以2.5这个系数,就得到少儿抚养比的负担。举例来说: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为40%,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各占20%,那么我们可以换算为:20%+20%X2.5=70%,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总抚养比相当于70%的少儿抚养比。

因此,一个总抚养比为40%的国家,可能比总抚养比为50%的国家的抚养负担更重。举例来说:A国少儿抚养比为10%,老年抚养比为30%,总抚养比为40%,相当于10%+30% X2.5=85%少儿抚养比;B国少儿抚养比为40%,老年抚养比为10%,总抚养比为50%,相当于40%+10% X2.5=65%少儿抚养比。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B国的总抚养比虽然高于A国,但B国的实际抚养负担比A国轻。1950年和204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虽然都是61%,但实际抚养负担有很大区别,因为1950年的抚养负担以少儿抚养比为主,而2040年的抚养负担以老年抚养比为主。

可见,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虽然高于50%,但如果老龄化程度很低,也可以说处于人口红利期。例如,虽然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是从1990年才开始,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龄化程度只有5%左右,因此仍可以说那时中国处于人口红利期,经济也快速发展。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阶段,表现为:一是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抚养系数比例迅速下降;三是家庭人口规模减少,家庭户数大幅度增加;四是总人口就业率和家庭就业面提高,促进了人均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虽然低于50%,但如果主要由老年抚养比组成,也不一定处于人口红利期。例如,虽然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才关闭,但到本世纪2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很高,已不能说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了。2015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红利”阶段的转折点。此后,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上升,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人口老龄化加速将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二,人口学角度提出的抚养比是理论抚养比,而不是实际抚养比。实际抚养比应是非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如果失业率过高,劳动年龄人口不能充分就业,那么劳动年龄人口与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一样都是被抚养人口。人口红利的收获不仅需要有一个相对年轻和丰富的劳动力人口,而且需要为这样一支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还要将已经收获的人口红利投资于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开发。

就业压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2009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约为1200万个。从劳动力供给看,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资源超过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610万人、城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60万人、未能升学的城镇初高中毕业生280万人、需在城镇安置工作的复员转业军人50万人。同时,全国还有上年结转的登记失业人员800多万人、“农转非”200万人、企业下岗需要转岗就业等人员100多万人。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达2400多万人。总体看来,2009年劳动力供求缺口达1200万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意味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成为被抚养人口。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

一个国家处于人口红利期间,其人口有如下三个特征为发展提供机遇: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且劳动力价格低廉,从而使得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结构较年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会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人口学家经过计算认为,在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一个单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年至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了20.1%,带来经济增长速度2.3%,同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8.6%左右,相当于人口转变对人均GDP增长贡献在26.8%,即四分之一强。

然而,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而获得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少儿人口减少,从而减少了内需,而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中国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普通消费品,是需要绝对数量的人口来消费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0岁―14岁的人口有12539万,5岁―9岁的人口有9015万,0岁―4岁的人口只有6897万,下降速度极为迅速。少儿人口减少,也是中国市场内需严重萎缩的原因之一。

第二,由于需要抚养的孩子少了,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工作,妇女劳动参与率过高,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生育率下降过快,少儿抚养过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没能充分就业,一部分人口红利被浪费掉了。

第三,人为地降低生育率,会加剧将来的老龄化问题,而严重的老龄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导致经济减速,是亚洲四小龙和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都经历过的发展过程。经济学模型显示,老龄化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可能会下降0.115个百分点。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 国家行列,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但实际上,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也就是“未富先老”。通过计划生育实现的“急刹车”式的人口转变,为我国创造的“人口机会窗口”从1990年到2030年,只有短短的40年,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年以上。在获取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承担人口老龄化提前和急速到来的后果。今天的人口红利就是明天的人口负债,加速到来必然也将加快其结束。

人口红利其实是一种“透支消费”。一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相平衡,就不会有透支消费。一个国家的平均每对夫妇生2.1个孩子,就达到了人口的世代更替水平。如果生育率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就是一种“透支消费”,也称为“寅吃卯粮”。现在只生一个孩子,做父母的比较轻松,因为节省了抚养孩子的费用和精力,这可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或预支。透支消费在未来是需要连本带息偿还的,其结果必然是加重了未来人口的负担,透支未来的可发展潜力。

篇9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企业 社会”、“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三个阶段,在保险方式上从“社会统筹”到“统账结合”,保险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完善,在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导致支出远大于收入的矛盾日益加剧。

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存在着历史欠账,新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老人”需要相当数量的养老金支出;二是在就业压力下,一部分劳动者提早退休;三是人均寿命普遍延长;四是企业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五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狭窄等等。因此,具有条件享受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金不断增加,而政府和社会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无法实现同比例扩大,二者之间形成矛盾体。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每年以1 000多亿元的规模在扩大。直接的后果是离退休老人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最终将制约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与健康发展。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解决养老问题的优势条件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解决养老问题,关键是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积极的姿态和得力的措施去应对,要让老年人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使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有能力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发挥作用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着“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该文件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意义上,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作用,要求保险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是保险业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商业保险公司必须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着力解决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体现出独特的作用。

(二)国家积极支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一个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从客观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在2006年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对于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加快向养老服务业渗透的步伐,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

(三)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应该包含养老服务内容

一直以来,中国保险业在“经济补偿”与“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但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面对的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要求保险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发展社会和人民急需的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这些要求,找准了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既明确了保险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保险业延伸服务,实现服务功能完善的必然要求。

鉴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社会对于保险的需求,是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决定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必将不断拓宽。保险业应该也必须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高度谋划工作,针对养老方面的保险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目前,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保险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但是解决的也仅仅是养老金的问题,对于养老的服务问题还没有真正触及。在现今和未来社会,依靠子女提供养老服务的可能性日益减少,而原有的养老机制也在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成立商业养老保险服务公司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可行选择。

三、抢抓机遇,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一)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中国统一

目前,党和国家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务院相继召开会议进行专项研究并下发《若干意见》,系统阐述了保险业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的保险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应该讲,保险业已经进入到又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时期”。

在保险业加快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商业保险公司要主动抓抢机遇,巩固好业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在服务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发展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恰好符合这一发展思路。

在我国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轨时,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将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目前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 2020年将达到2.4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

按照人生成长特点来讲,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是一生财富积累最丰厚的时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有能力支付养老金。商业保险公司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展,可以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又快又好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实现。对于庞大的老年人口来说,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周到、完善的保险服务。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盈利机会和盈利空间。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既拓宽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实现商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突破常规思维,以超常规的措施来保证和促成。在全社会都在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而积极努力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加快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宽,是商业保险公司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备向养老服务领域渗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释放的活力正在成为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在市场地位、服务网络、财务实力、人才队伍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具备诸多优势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满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内含价值高的业务,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断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转型。要确保商业保险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公司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完善服务的能力。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和资本运作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转贴于

(三)建议商业保险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设想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商业保险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应该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议采取参股、收购、策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在保险产业链条中增加老年服务产业,这也符合商业保险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定位上,要突出养老和敬老的主题,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以满足、改善和丰富老年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出发点,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在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为老服务”的宗旨。

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国家相关的专项老年人社会保险基金;二是公司运用自有资金;三是有养老服务需求并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群众的消费资金;四是吸纳社会上有爱心人土的捐款资金。同时,还可以针对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资金筹集方式。如,对于农村老年人,可以将其个人使用与经营的责任田转让给土地经营组织,形成责任田养老资金,发挥“责任田”的养老保障作用。对于城市贫困老人,可以将其拥有的房产作价入股到养老服务机构,以此作为养老资金的来源(此观点来自于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田雪原)。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兴办产业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可以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具体运作模式上,积极争取政府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集中辟建高标准的老年社区为着眼点,投资参与社会养老公益建设。老年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会员制租住、产权发售及公寓式整体出租等多种方式。对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有较高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可以有偿提供公寓式养老服务;对于具有较高消费水准的老年人,尤其是以“侯鸟式”异地养老的特殊人群,可以为其提供购买产权、短期租住、长期预租等多种选择,建立乡村度假屋,满足其阶段性自由灵活入住的需求。只要这些新型养老项目配套设施完善、经营理念先进、服务功能健全,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老人的养老需求,市场供求将相当大,必将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2.

[2]李宝库.老龄社会和孝文化[J/OL].人民网,2006—03—07.

[3]田素雷,李惠子.中国感受到人口老龄化压力[J/OL].新华网,2006-02—23.

[4]李鸥.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导向与制度安排[J].社会保障制度,2005,(11)。

[5]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S].2006.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旅游创意 ;人力资源开发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语境特征

新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语境。因此,研究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特点,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表现如下:

(1)、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 据统计数据,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我国60岁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远高于总人口6.6‰的自然增长速度,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2)空巢比例高,保障较滞后 ;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当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达49.7%,农村空巢及类空巢家庭达48.9%。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趋微,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极为不足。

(3)地区不平衡,城乡倒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的阶梯特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42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态势将会持续到2040年。

二、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老年人的旅游消费行为尽管受到自身的心理、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与适龄工作成年人相比,摆脱了工作束缚、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年人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年轻人由于受工作所限,用于旅游的时间一般不会太多。现代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老年人不必整日操持家务。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于是出现了很多的"空巢家庭"。因此,老年人的空闲时间非常充裕。

(2)有较强的购买能力

随着居民收入的整体增加与养老保险制度等的健全,为老年人外出旅游奠定了越来越好的物质基础。除了老年人自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外,做儿女的为了孝敬父母,也不惜支出让父母外出旅游;一些单位还专门组织老年职工旅游。

(3)有强烈的旅游欲望

现在的老年人多数是在物质和文化相对匮乏的年代度过的自己青春,一直缺乏机会满足自己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外与中青年相比,多数老年人已上无赡养责任,下无抚养义务。因此,当他们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中解脱出来时,便会爆发出极强的补偿愿望,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过得充实幸福。

三.当前我国老年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起来的特殊产品,由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构成,它们是旅游业竞争的核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规模巨大,但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目前发展还不完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缺乏专业性

当前我国专门设置部门针对老年游客服务的旅行社不多,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专业化需求;饭店与宾馆住宿业缺乏适合老年人的软硬件设施,不能为老年旅游者提供相对舒适的休息环境及贴心照顾。在饮食方面缺乏针对老年人的餐饮菜单及菜品设计;针对老年人旅游专门提供的交通工具对安全、舒适等问题稍欠考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二)旅游景点的老年旅游产品设计针对性不强

我国很多旅行社设计的老年旅游产品没有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行为特征。而旅行社为了经济效益会安排过多的景点和购物点,以致行程紧迫,从而对老年游客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旅游景区在规划时较少考虑到老年旅游群体对旅游景区游览的特殊要求,这使得老年人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无形中多了很多限制。

(三)老年旅游产品市场较为混乱

同其他群体类似,老年游客对旅游产品六大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需求,其消费行为也值得关注。当前,还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游客的旅游产品店。大多是与其他旅游群体共用一个旅游产品店,这给老年旅游者购物带来了不便。并且由于旅游市场的不规范,以次充好,强买强卖来欺骗老年游客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可见,老年游客的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老年旅游市场的突破路径:旅游产品创意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就是创意,而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创意的主体--创意人才。因此,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语境之下,老年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旅游产品创意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本文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构建了系统的旅游产品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一)自我开发

自我开发主要是通过本人主动去参加相关培训;到高校进修;阅读相关资料等途径来知识储备,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另外注重体验生活,生活是旅游创意和产品内容的源泉,体验越深刻,创作质量才会越高。

(二)职业开发

首先,旅游企业应该为旅游创意人才提供系统性、实战性培训机会。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也可塑造创造性的思维心智。其次,旅游业工作内容丰富,可以通过岗位轮换,拓宽工作领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释放人才的创新能量。

(三) 管理开发

1. 外部招聘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内部培养固然重要,但利用外部渠道进行寻聘,则可能更快地激发企业的活力,达到最佳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效果。

2. 维持与挽留

每一个员工的需求不尽相同,开发者要结合每个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激励。例如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创意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等作为股份入股;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对创意人员应持宽容的态度,允许犯错,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意动机和激情。

3. 企业文化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会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为员工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更大平台。企业文化不仅能使人才留住,它终极的目的还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氛围,让员工与它一起发展。

(四)社会开发

1. 高等教育培养

高等教育是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的基础环节,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强当前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高校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系统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大胆突破,扭转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科交叉,将文学艺术学科与经济管理类学科有机融合。

2. 理论研究支持

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旅游理论结合,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来分析旅游人才问题,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体系还不成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严重滞后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完备而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体系为支撑。

3. 国家政策倾斜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要依照当地地方特点,对旅游创意人才施与合理的优惠政策。另外,一些旅游企业自身缺乏创新能力,经常抄袭、模仿某种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一些独特、新颖的旅游产品,最终导致新品不"新",独特不"独"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产品创意者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旅游创意人员有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法制环境,保护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建宏,创意型旅游人才培育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旅游报 2012,12版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

年2月23日发行

[3]凌丽琴.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对策[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