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体系

篇1

财产保险公司

摘要:保险公司有一句名言:“成于价格,败于服务”。客户服务是一个涉及公司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多方位的工作。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兴衰存亡。本文探讨其在体制、人事、制度及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其客户服务质量的改革措施。

保险客户服务是指保险人在与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接触的阶段,通过畅通有效的服务渠道,为客户提品信息、品质保证、合同义务履行、客户保全、纠纷处理等项目的服务及基于客户的特殊要求和对客户的特别关注而提供的附加服务内容,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1]售前服务是为潜在的消费者提供各种有关保险行业、保险产品的信息、资讯及咨询,免费举办讲座,协助客户进行风险规划、为客户量身设计保险等服务。售中服务即保险买卖过程中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协助投保人填投保单、保险条款的准确解释、带客户体检、送达保单、为客户办理自动交费手续等。售后服务即客户签单后为客户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包括免费咨询热线、客户回访、生存金给付、保险赔付、投诉处理、保全办理等。

保险属特殊服务行业,它较一般的商品其服务性更强。保险表面上买卖的是一纸合同,其实质交易的却是一种服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服务贯穿于整个保险活动中,是保险的生命。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兴衰存亡。要客户购买保险就必须要他信任保险公司,要他信任公司就必须要他先感受到公司全面贴心的专业服务。目前,广大消费者对保险的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保险知识的普及也还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对保险还在抱观望态度,再加上各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服务也就成为客户投保时的首选,因而保险公司对客户的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投保客户从一个公司转向另一个公司的原因,70%是服务质量问题;对客户服务不好,会造成94%的客户离去;没有解决客户的问题,会造成89%的客户离去;每个不满意的客户,平均会向9个亲友叙述其不愉快的经验,其亲友友会向别的人谈起,因而怠慢一位顾客,至少会影响40位潜在客户;而一个满意客户则会带来8笔潜在生意,其中至少会有一笔成交,且其成本是吸引一个新客户的1/6。[2]可见,优质的服务有利于增加客户对保险的了解和认识,缩短保险公司与客户的距离,增强客户的信任感,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树立保险公司的良好企业形象,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好的客户服务使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要,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续保率、增加新保单,降低公司经营成本,为保险公司带来销售,创造利润。所以,优质的服务,是一种“双赢”策略,即顾客满意、企业获利。相反,低劣的服务将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形象,流失原有客户群,导致保户退保、断交保费、拒绝续保以及失去客户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上都是先上规模,后上管理,服务跟不上的。双流支公司作为其下属公司也不例外,其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其体制、制度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服务,就必须从人事、制度、管理、文化、体制等这些根源抓起。

篇2

关键词 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145-02

1 当前城市污水处理的状况

随着我国政府和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建了大批的污水处理场所,污水处理成效显著。同国外相比,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的投入较大发展快速,但同时也看到在污水处理的效率与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仍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任务依然繁重。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上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资金的缺口很大;污水处理场所的建造和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的配备和布置上存在缺陷,导致在污水处理能力与效率方面不能很好的利用,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偏低;在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上过于陈旧,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应用力度不够;对再生水资源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其有效的利用;在对城市污水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与处理方面的监管工作应当受到重视。

2 污水处理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

污水处理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主要是在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工程中,要将城市污水输送到处理厂需要建设大量的管网,在管网建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开挖作业,这就会对土地植被等造成一定的破坏,打破了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同样会对环境产生干扰,会产生大量的噪音,主要是由污水处理设备设施发出的。其产生的噪音会对厂区的工作人员以及附近的居民产生较大影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可能引起疾病。由于污水的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氯等,在对它们进行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氯气等污染物,这些带有恶臭味的气体如果处理不好逸散到空气中,将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也更加关注,而由于污水处理所带来的影响必须有合理的解决办法,保证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在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同样是较大的污染源,在实践中,通过处理产生的污泥量一般是所处理的污水总量的1%~2%之间。由于城市污水的总量巨大,产生的污泥量也是巨大的。在污泥中沉淀了大量的有毒重金属物质,如汞、铅、镉等,它们会对处理厂附近的土壤、水体等产生严重的危害,沉淀在污泥中的各类寄生虫和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好会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也会对收容处理后污水的水体产生不利,如果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没有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就被注入收容水体,会造成水域的大面积污染,对水体生态产生严重的后果。

3 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法

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主要运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吸附生物降解法、生物膜法以及氧化法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各具特点,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活性污泥法技术运用的是生物处理技术,通过进行氧化作用对水体有机物进行分解达到对污水的初步净化效果,在处理后将活性污泥从净化混合物中分离除去,这样使污水的水体达到澄清的效果,由于其处理的能力强净化的效果好,在实践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也较多,不足之处是这种技术在能耗方面的消耗较大,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成本也较高。这种技术在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对比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这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努力减少其能耗应放在突出的位置。吸附生物降解技术是根据活性污泥技术进行的改进,相较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技术,该技术在处理工业废水中难以降解的物质和高浓度的污水时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使水体净化取得更好的效果。生物膜技术是污水生物处理中的重要技术,这一技术的原理是当污水触碰到生物膜时,水体中的微生物在介质的表面生成为生物膜,这样微生物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溶解掉并将其吸附和转换,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氧气来源于大气。生物膜技术由于其具备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污泥量较低,不需要占用过大的场地,运维管理也比较方便,处理效果好效率高,因而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对城市的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时,氧化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当前它也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在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对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水的净化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在氧化法中包括化学氧化、催化氧化、湿式氧化等方法,可结合具体的污水水体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4 污水处理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在进行城市污水处理中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进行相应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城市污水处理问题上,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任务大,在建造过程中要做到尊重科学合理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小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设备设施的投入上要做努力使污水处理的工艺程序向着低能耗高效率的方向前进,提高项目人员的素质,提升污水处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加强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污水中资源的回收和处理水的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实现水质的改善优化,处理过程中也要关注相关的资源与能源因素,采用低碳环保的技术方案,减小处理污水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伤害,可以在城市节能减排规划中将污水的回收利用纳入进去。建立环保治污专项资金,以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在污水处理的投入上也要与城市的发展相一致,既要避免资源的浪费也要防止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从各个方面对污水处理与城市环保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治污效果。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为城市居民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叶绍晖,黎树清,舒振华.浅谈城市污水处理及环境保护问题[J].科技促进发展,2011,2:177.

篇3

一、体育舞蹈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一)体育舞蹈的概念及功能 

1.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按舞蹈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结构,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和维也纳华尔兹五种;拉丁舞包括桑巴、恰恰恰、伦巴、斗牛和牛仔五种。它内涵丰富,融舞蹈、体育、艺术、音乐、服饰于一体,把体育的刚健雄壮之美与舞蹈的优雅多姿之美柔和到了一起。 

2.体育舞蹈的功能 

(1)健身功能 

体育舞蹈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比一般运动更具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参加者在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练习舞蹈动作,不但可以刺激人体内脏器官,还可增强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机能,减缓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2)审美学培养功能 

体育舞蹈的盛会是进行社交活动和自我审美教育的场所,可以陶冶情操。参加者应把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和举止美和美的环境结合起来,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风格尽情地展现出来。摩登舞更加庄重典雅,华丽多彩,舞蹈动作流畅、旋转性强、重心起伏跌宕,男士表现绅士风度,女士尽现高雅气质。拉丁舞相比摩登舞,舞步更加欢快活泼、节奏更加热情奔放,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无形中进行了自我审美教育。 

(3)生理学功能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适量跳舞能缓和肌肉、神经的紧张,达到安定精神、平静心态的效果,并且促使大脑更好地休息。选择在旋律优美、节奏明朗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时,心率在 120 次 /min ~ 140 次 /min之间为宜,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长期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人体心肌纤维增粗、心脏重量和容量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脉搏输出量增加,提高供血能力,为全身输送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4)形体塑造功能 

体育舞蹈锻炼的参与者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美,纠正各种不良习惯,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艺术美,取得自身形态更加完美的效果,这与该项运动的风格特点有关。摩登舞和拉丁舞这两大舞种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摩登舞着重强调男士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形,女士要求端庄含蓄,稳重典雅;拉丁舞在要求男女舞伴保持良好身体形态的同时,还着重强调动作洒脱轻盈,充满激情和活力。[4]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脂肪含量减少,体态更加刚健优美。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三)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当前,法学理论界主流还是认为对于体育舞蹈作品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认为体育舞蹈表演与戏剧、舞蹈、杂技等著作权客体相似,完全可以成为作品,并受《著作权法》保护。“孔雀公主”杨丽萍带领她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却又一次使舞剧“开屏”:该剧已在全国26个大中城市成功演出了201场,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好的6个第一,并摘得了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最近《云南映象》艺术团又漂洋过海,出访南美多国,已经成功地走向世界。作为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标志性的精品──《云南映象》,正在遭遇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与尴尬。随着它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市场效益的良性运转,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借其品牌而谋利的行为涌现出来。目前,国内有10余家单位和个人已抢注了不同类商品的“映象”商标,“云南映象”通用网址早已被人捷足先登,表演形式也被其他舞剧竞相模仿。[7]虽然至目前为止,在我国暂时没有出现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案件,但是我国的体育舞蹈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体育舞蹈从业者每年都会创作很多舞蹈作品,包括竞赛表演作品。而户外体育舞蹈运动竞赛表演“实质上也是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一些作品刚一问世,马上就有若干个克隆作品出现,从而影响了体育舞蹈作品知名度的提升。体育舞蹈创作者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了。正是由于舞蹈编导和演出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我国体育舞蹈界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于舞蹈编导。影响了体育舞蹈这个课程甚至是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法律对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 

为了保护舞蹈作品原创者的著作权以及演出单位的表演权不受侵害,我国于1990 年 9 月 7 日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并于 2001 年 10 月 27 日进行了修订。《著作权法》中对舞蹈作品做出如下定义:“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著作权法》第 36 条中明确规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演出组织者组织演出,由该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进行演出,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 46 条中明确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第 1 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第 2 款、未经合作作者許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第 3 款、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第 4 款、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第 5 款、剽窃他人作品的;第 10 款、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三、我国当前侵犯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几种主要形式及主要原因 

(一)我国当前侵犯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主要形式 

体育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相对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讲,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对体育舞蹈动作的认定缺少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对于体育舞蹈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较为普遍的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作完全不改变,或仅仅只改编其中部分技术技巧性较高的部分。 

(2)改编部分舞段及作品名字,但体育舞蹈动作及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3)盗用原作音乐,并使用原作中的部分动作创作新的体育舞蹈作品。 

(4)形式上的改编,将原有的独舞、双人舞等改编成集体体育舞蹈。 

(5)组合型“编导”,这一类型一般是将几段风格相近的体育舞蹈重新编排,再配以新的音乐。 

(6)将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或演出内容盗录下来进行翻版。[9] 

以上这些都没有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就对原创作品进行篡改,这样的篡改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有些篡改者并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体育舞蹈作品是一种无形资产,原作者很难控制和占有,体育舞蹈作品背后带来的巨大利益与利润就给了侵权者侵权动机。 

(二)体育舞蹈作品被侵犯主要原因是 

1.体育舞蹈自身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对舞蹈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舞蹈作品的保护是否以存在舞谱或其固定物为必要条件。也有争议体育舞蹈是否属于体育范畴,而认为“体育比赛不是作品”。[10]美国、英国、法国都规定,如果没有固定物,舞蹈作品便不受保护。日本的著作权法规定,没有固定物也同样受保护。我国对舞蹈作品的保护同日本类似[11],舞蹈作品在我国受著作权法保护。但需注意,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舞蹈作品并不是指现场表演的舞蹈,而是指舞蹈的动作设计和编排。对于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法律和国外法律基本都持肯定态度。但是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属于一个新兴课题,体育舞蹈是否属于舞蹈范畴,是否属于体育表演范畴,体育表演是否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中著作权法保护,这些问题在理论界尚存在一定争议。 

2.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创作群体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当代的体育舞蹈从业人员普遍持有一个心理,即自己创作的体育舞蹈作品如果能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肯定,而忽视了其中法律赋予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在此种情况下,创作者无法意识到其自身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也就更无从谈及其应以何种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了。法律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它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较小,这也是舞蹈对自己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识淡薄的原因。也正因为这种相对淡薄的法律意识,造成了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很容易被侵犯。 

3.我国体育舞蹈从业人员创新意识的缺乏 

体育舞蹈作品容易产生雷同,而出现雷同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主要趋势,任何行业都在进行创新改革、推陈出新。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以身体为载体,诉说着人们的情感,承载着故事和哲理,更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想法和经历、所处环境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那么所编出来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不同的。只要编导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编排,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编排,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创新。而之所以出现很多人模仿和抄袭其他舞蹈作品的现象和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 

4.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研究人员知识产权分配不明晰 

在高校中,有着大量的体育舞蹈教师和学生,由于教学的需要,高校从事体育舞蹈的教师和学生常常会自己编排一些体育舞蹈作品用于教学和日常练习。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舞蹈作品”,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否属于教师的工作职责,舞蹈教师所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其个人的智力成果,属于个人作品还是职务作品。学生表演舞蹈作品是否享有相应的权利。学校在利用这些舞蹈作品时是否应该给予创作人员报酬,这些问题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造成高校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分配不明晰,影响了高校体育舞蹈创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分析 

为了适应艺术市场的新环境,促进体育舞蹈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在于: 

(1)探索建立行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构包括法律与相关条例规定的制定,这样既能够改善现状,又能够尽量追踪行业的违法行为。针对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和艺术本身的特点,出台行业管理条例,制定行业内的行为规范。在行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当中应包括知识产权的登记制度。知识产权的使用及许可制度。知识产权的版税收费标准及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措施。 

(2)普及法律知识。强化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可以从三个层次加强:其一,中国舞蹈家协会与各分会对舞蹈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带作用。因此,在舞蹈家协会系统当中开展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学习与集中培训,宏观把握和探讨舞蹈作品著作权现状问题的解决措施对优化法律环境有重要意义。其二,针对行业内部隶属不同类型艺术院团中的体育舞蹈团队进行普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合同签订、权利归属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做法。其三,将知识产权保护課程纳入体育舞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这是提升知识产权法普及的重要实现途径。建议将体育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课程纳入到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当中,设为选修或者必修课,并确保课程在教学当中的受众范围和接受程度。

       (3)探索成立体育舞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保护体育舞蹈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对舞蹈本体的创新,还需要给予法律上的维护和保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舞蹈自身的创新和法律上对于舞蹈著作权的保护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体。由于国家版权局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只是对总体的一个说明,而不是对个体的一个主要体现,所以很多行业出现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团体,这些团体由一些专门的法律人士和相关行业的人士构成,是对该行业著作权保护的一个具体实施。音乐和舞蹈都是艺术门类,音乐是由音符的形式构成,舞蹈通过动作、姿态来体现,但是也可以用舞谱的形式来记录,所以说成立舞蹈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团体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知识产权也在国家保护的范畴,对于体育舞蹈的发展要有宏观的调控,一味的放任只会让对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混乱。创新是体育舞蹈健康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结合着舞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意义的创作,再辅之法律上的保护和约束,体育舞蹈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运动2010-2014年发展[Z] .2010.01. 

[2]武培英.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EB/OL].中国国际专家2004一06一01. 

[3]李龙梅.浅谈体育舞蹈的功能[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 

[4]黄宽柔.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于忺.拨开舞蹈作品著作权重重迷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12-14. 

[6]汤卫东,于善旭.体育竞赛表演的作品属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9(4): 15 -17 

[7]吴辉,魏小毛.《云南映象》呼唤知识产权立体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12-07(T00). 

[8]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J].体育学刊,2001, 8(4): 14 -16. 

[9]江毅.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艺术研究,2012(1) 

篇4

关键词:

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立体保护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95-02

1 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及其法律保护现状

(1)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

“老字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根据商务部2006年《“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的规定,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居民服务等众多行业,多数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本身是历史沉淀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金字招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老字号。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著名的字号(或品牌),历代传承的良好信誉,精益求精的技术,独特工艺(或绝活)和传统秘方等方面,这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经营理念较陈旧、产品创新不足、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企业内部问题恶化,再加上企业改制推动不力、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旧城改造拆迁不利等外部环境影响,大部分老字号企业举步维艰。现存的1600多家老字号,20%长期亏损或者已经倒闭;70%勉强维持;只有10%经营状况良好。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老字号转制成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不少企业仍存在产权不清问题,造成“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涉及老字号的侵权案例也越来越多,使得老字号问题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老字号”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商业元素和传统文化,具有着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值得我们再次挖掘、传承与发展其品牌的知识产权价值,这有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

(2)我国法律对老字号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我国法律对老字号没有特殊的保护机制。目前的法律保护途径表现为既有法律、行政法规,也有部门规章,还有位阶更低的一些行政文件。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商标法》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不得与他人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企业商标实行注册在先的原则,最先申请注册的人,如果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他人未提出异议,就拥有优先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其禁止权的范围是他人未经其许可不得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从功能上来说,老字号属于商标范畴,具有一种独占的排它性,可以作为商标受到法律的保护。

②《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在《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其审查的范围和对象是在所属行政区域领域内同行业中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名称。“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误解”的不予登记。但没有明确他人注册商标在先使用是企业名称登记的禁止条件。企业名称必须具备字号(商号)和组织形式两个必备要素。企业名称专用权具有一种区域性的排它作用。通过实现对企业名称的登记管理,保护企业名称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根据我国在1993年9月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之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包括:“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和“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一种有目的的排他性,例如,知名商品特有包装或装潢使用权是防止仿冒、混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利,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竞争秩序。

“老字号”的商标主要受《商标法》的调整,商号则主要受《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调整。为避免搭便车、傍名牌、用与老字号外包装相近似的标识进行销售的不法现象,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有效地构筑了对老字号的法律保护网。此外,驰名商标涉及到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和弘扬,已经有许多老字号品牌被列入驰名商标之内,由国家工商管理局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规定》给予特殊保护。这些规范的内容莫衷一是,并存在交叉或空白之处。正因为法律资源的分散化,在实践运用中就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

2 武汉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1)武汉老字号企业的发展现状。

据调查统计,武汉“老字号”企业原为125家,目前只有51家“老字号”企业保持经营。经过多年发展,围绕“老字号”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武汉特色的商品及服务,武汉“老字号”在满足消费需求、丰富群众生活、倡导诚信经营、延伸服务内涵、传承和展现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商务部最新公布的“中华老字号”名单中,武汉入选的老字号企业仅19家。武汉老字号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和光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老字号丧失品牌美誉度;其次,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老字号受到较大冲击;最后,跨国集团公司垄断经营,老字号市场日渐萎缩。因此,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后危机时代,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传统地域文化和技艺的“老字号”企业利用品牌优势振兴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武汉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①商标保护的问题。

未注册商标抢注的问题。老字号发展和传承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商标来保护,防止商标被抢注是老字号面临的首要问题。商标是区分不同的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区别性标记。注册商标无疑享有商标权,理应受商标法的保护;未进行商标注册的,商标易被抢注,导致老字号的商标维权异常艰难。如“福庆和”、“老万成”在国内,“五芳斋”在澳大利亚被抢注等商标纠纷频发。

“老字号”被作为企业名称擅自使用。“搭便车”、“傍名牌”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企业品牌混淆与品牌淡化,丧失品牌知名度,从而严重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也影响了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的正常行使。如“冠生园”在南京、上海、武汉等地都有企业同时使用。即使有些老字号企业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但受诉讼的拖累,也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

②商业秘密保护的问题。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他人所知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由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的经营管理信息和技术信息。老字号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总结而形成的不外传的独特产品配方或制作工艺等,是“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流失,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泄露商业秘密的途径主要包括:在职工流动过程中泄露商业秘密,接待外来人员参观、考察时窃取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密制度混乱流失商业秘密等。

③专利保护的问题。

专利保护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注重专利技术开发。由于缺少对企业已有技术、产品的挖掘并通过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导致竞争对手无偿占有和运用;另一方面缺少高技术含量的专利技术。有些老字号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缺少通过专利制度加以保护的新技术、新产品,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

(3)原因探析。

①相关法律规定存在漏洞。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保护老字号的法律法规,缺乏老字号的保护机制。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现有的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与其实施办法均没有对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的法律冲突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在解决冲突时,使在先权力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权利被侵害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

②经济利益的驱动。老字号在市场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和公众熟知度,受到消费者高度信赖。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抢注或仿造产品牟取暴利,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造成品牌混淆与品牌淡化,品牌价值和品牌效益逐步流失。

③管理体制的欠缺。国家商标局是授予商标权的唯一机构,各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属的商标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只是对商标的正常使用秩序进行管理,均无权批准或授予商标,但可以对本辖区内的企业的名称进行登记和管理。因此,现行的分级登记管理制度,导致他人可以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行业将老字号合法地进行登记注册,出现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3 破解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策略

(1)宏观上,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统筹运用。

武汉市作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加强规章制度对接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长效机制,尽快着手制定一套统一的保护老字号的地方法规,加强对武汉“老字号”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政府对武汉老字号企业的扶持发展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引导老字号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工作,组织对老字号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定价,并解决品牌归属问题。支持老字号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并给予政策优先和相应奖励。鼓励老字号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在维护、丰富和提升老字号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吸纳创新因素,促进对“老字号”品牌无形资产的充分发掘和战略性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企业名称、商业秘密的行为。引导和支持老字号企业加快在境外商标注册,并为老字号企业跨行政区域维权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引导和支持老字号企业不断加强自我维权意识,提高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微观上,老字号企业应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立体体系。

①强化商标保护水平。第一,老字号要防止商标的抢注。一方面,强化商标先行意识,重视域外保护,积极主动地注册和维护商标;另一方面,适当构筑防御网,普通商标可以注册联合商标,驰名商标可以注册防御商标,既有防止消费者误认来源的作用,又有防止淡化自己商标的作用。第二,老字号要积极发展为驰名商标。驰名商标在我国享受跨类别保护,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之大,有助于老字号获得更充分的保护。第三,挖掘老字号经济权益。将“老字号”的冠名权进行公开拍卖、转让或有偿使用,或以字号的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嫁接,重新激活闲置商标,避免被注销或抢注的命运。第四,保护老字号企业名称,核心是保护字号权。将企业名称权和字号权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有发展电子商务需要的老字号企业,尽快注册网络环境中的域名权,预防恶意“搭车”抢注的不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第五,加强国际市场监测。定期进行市场追踪监测,及时反馈侵权信息。企业一旦发现商标在他国或其他地区遭抢注,利用法律手段尽力抢救。

②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水平。形成一套完整而周密的保密措施,老字号便有了长盛不败的基础。首先,老字号企业要建立保密制度体系。企业应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重要的档案、文件、图纸应专人负责保管,防止他人以盗窃、利诱、胁迫等手段获取本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其次,老字号企业要规范对人员的管理。对于接触企业秘密的雇员,因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严格雇佣合同管理,应要求雇员在工作和离职后一段时间内应承担保密义务,否则将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防止人才流动带走企业的商业秘密。最后,严格对外交流上的保密管理。对外技术转让合同中应增订保密条款或另行签订保密协议,参加展会时不应突破保密的底线,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③强化专利保护水平。梳理现有的专利产品和项目,研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以专利保护为依托,实时地将老字号企业的最新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申请相应的专利注册,以期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对于企业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不易被解密的部分,采取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对于容易被解密的部分,可以考虑申请专利保护,使其保护进入稳定可靠的状态。此外,我国现行的《商标法》尚不保护立体商标,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原可以作为商标申请的设计,可以转而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参考文献

[1]郑海味.论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J].新西部,2009,(8).

[2]黄尚刚.武汉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9,(2).

[3]谭阿勇.中国传统“老字号”法律制度之探析[J].中国市场,2008,(2).

篇5

[关键词]档案信息服务 保护 网络化 隐私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83-02

引言:档案信息作为一种原始信息,是记录隐私的重要载体,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和隐私权保护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了知识经济环境的产生和信息网络环境的形成。现在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应用已遍及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且继续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在改变档案信息收集、整理、贮存、传递、利用的传统模式的同时,使隐私权保护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档案信息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也即档案信息的网络化。这是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多媒体掌上终端、智能手机、数据库系统联接到一起,将信息空间、生活空间融合为一体,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奇特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获得多种多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而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是实现这些服务的关键。当然,如同西方的一句谚语一样――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组成,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方便的同时也给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具体而言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资料隐私权、通讯隐私权、身体隐私权和领域隐私权。身体隐私与领域隐私权属于有形隐私权,本人易于控制且法律对于其保护也比较全面,不易受损,即或受损也有法可依可得到有效的法律救助。资料隐私权和通讯隐私权属于无形隐私权,个人不易控制且相关的立法也不全面,因此易受损害而且往往无法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在网络环境里无形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被人们称为“网络隐私权”或“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基于网络技术,个人资料可以被无限复制转载,弄得面目全非,更甚者则被心怀叵测者获取,利用这些隐私已达其造谣、诬蔑、诽谤、诋毁当事人名誉的目的。侵犯隐私权活动日益严重,用户对网络不由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对各种法律规定的归纳,能动的隐私权包括控制权、获取权、知悉权、修改权、抗辩权、安全权和利用限制权。很多国际组织与国家政府都在对传统的隐私权保护政策和法律进行调整,以提高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力度。1998年欧盟《个人数据处理和自由流动中个体权利保护指令》正式实施,规定了当事人享有接触个人资料的权利、更正、删除或封存个人资料的权利和拒绝利用个人资料的权利这三项权利,这大大有利于保护网络隐私权。

二、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中产生隐私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收集过程

档案中往往包括公民的重要个人信息,具有保密性。虽然档案法对保密档案的管理利用和解密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其对个人重要档案信息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事实上,在档案馆自行收集公民的档案过程中和档案所有人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的过程中,最易发生隐私权问题。尤其在网络化的今天,通过网络收集个人资料已成为收集档案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且具有快捷化、自动化、详细化等特点,隐私权问题也就日益突出。

如今档案网站在接受访问时往往要求用户提供若干个人资料,档案网站利用追踪软件可以持续掌握用户的网上行为,判断他们的档案信息消费特点。当然,采用先进技术收集公民个人资料并非出于恶意,但是,有些档案网站在用户毫不知情或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收集个人资料,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就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无论对当事人会否产生伤害,也无论是否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利用网络这种先进技术收集公民个人资料必须严格限于法定的职权范围。其次,欧盟《指令》第10条规定,收集个人资料应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档案网站收集个人资料必须遵循“告知原则”,这是档案网站应尽的义务。

2、传输和贮存过程

网络本身就是虚拟的,其安全性存在很大风险,并不十分可靠,这是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中可能产生隐私权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在网络与应用技术的发展迅速的同时,与安全技术对抗的技术也层出不穷,而不断出现的应用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促进安全技术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安全技术总是滞后于其对抗技术的发展的。

由于对抗技术的存在,在网络传送个人资料、共享个人资料的某个环节或者在贮存个人资料的过程中,第三方(如电脑“黑客”)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对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害,使之泄露。如果第三方出于恶意直接侵入档案网站的用户数据库,观看、篡改、传播网站上的个人资料,那么这种行为必将对当事人的隐私权造成侵犯,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包括财产方面,更包括精神方面。因而为个人资料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与非技术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各国也先后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如澳大利亚有如下法律规定:除非能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禁止计算机互联、特别是通过链接、合并或下载包含有个人数据的文档;禁止从第三方可查询的文件中建立新的文档;禁止第三方掌握的文档资料或个人数据与包括档案馆在内的公共机构掌握的一个或多个文档资料进行对比或互联。

3、利用过程

档案信息服务中可能产生隐私权问题的第三个原因是不恰当地利用个人资料。由于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包含公民若干个人资料,具有不可告知性,那么档案利用就极有可能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如果涉及隐私的资料被恶意自由利用,就会使社会公民产生生活危机感,造成一定的混乱,影响社会安定。这往往与档案馆对个人资料的常规使用和档案馆的管理职能相关,因而控制和防止此种侵权的难度较大。比如,当事人为某一特定目的提供个人资料,而档案馆却出于业务需要未经当事人同意而用于另一目的,这在无意中也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隐私权问题的干扰。

4、管理的滞后性

第一,人文管理滞后。现在的网站大部分存在严重的漏洞,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人才十分匮乏。由于多数单位对此并不重视,其网络管理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安全培训,甚至很多站点的管理员都是新手,在操作中漏洞百出,很多服务器至少有3 种以上的漏洞可以使入侵者获取系统的最高控制权 。第二、组织管理滞后。现代信息环境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安全与效率在本质上是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在追求安全与效率兼得的过程中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今天的信息操作环境高度分散、高度复杂,传统的组织管理已变得力不从心。所以,构建一种制度法规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三、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中保护隐私权的建议

依法治档是使公民隐私权在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过程中得到保护的必由之路,在档案信息服务中为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笔者有如下建议:

1、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网络环境下,建立安全的档案制度屏障,事关重大

首先,要制定一定的规范,来限制个人资料的收集。必须通过合法的途径收集当事人个人资料且需在与当事人达成合意的目的范围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使用和披露;其次,资料收集和使用机构务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保障所收集的个人资料的安全性,包括资料在传输过程中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再次,

对档案借阅、保密、鉴定、销毁等各种制度和要求要作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第四,对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进行相关培训,且需细化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得从事档案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成为专、精、强的专业高素质人才;最后,设立专门机构对档案中个人资料进行保护,由相关专业人士组成该机构对有关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中个人资料的隐私权事务进行管理,这将有利于维护公民生活稳定,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大安定。

2、为网络环境下档案安全提供技术屏障

安全技术作为对公民档案信息中个人资料有效保护主要措施,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通信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 1.通信安全技术。在保证通信安全方面。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技术:一是,档案信息加密技术。它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最核心的技术措施。档案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的,它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安全保护。 2.档案信息确认技术。它通过手段,以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为依托,向档案电子化管理发展,促使档案信息长期保存已是必然趋势。确保档案信息长期存取的关键是建立一种结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用于管理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的信息,这就是常称的保存元数据。

3、依法治档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公民在权利遭受侵害时可依法得到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别国做法,明确规定权利人被侵权的救济方式,规定其可向侵权人请求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其中,对于物质赔偿的损害赔偿范围既可是法定数额,也可是实际损害赔偿数额,依权利人选择。

4、加强行业自律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立我国档案信息服务行业的行业自律体系颇为重要。应当充分发挥档案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的作用,在业内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规定对公民“档案信息网络服务中隐私权”的保护政策,将此政策作为最低标准以期达到行业自律,有效地保护档案中公民的隐私权。

结语: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人类的是知识和信息量的大爆炸,而档案信息是众多信息中最基础的一类,因此在档案信息服务中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各类部门、特别是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自律,以保证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部门能够更加健康、安全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

篇6

吕艳芹 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100300

【文章摘要】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家,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文物资产。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成立发挥着保护文物资产的能量,政工工作的展开指导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运作。但就现状而言,政工工作的成果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提高政工工作的效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力度。

【关键词】

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效率;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水平的追求也日益突出。“盛世古董”的现象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愈演愈烈,人们对于文物的经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关注都达到了空前的提高。由于文物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特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工作正是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职能所在。其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效率则是提升其职能的关键措施之一。

1 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职责是对文物进行保护并管理,而做好保护和管理的工作在于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政工工作正是要以人为本,对人的思想展开教育工作,团结管理所有从业人员端正文物保护管理态度,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技术, 凝聚向心力,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政工工作的质量松散、效率低下,就会造成管理所从业人员思想散漫,工作懈怠,缺乏责任心,丧失奋发拼搏的动力,对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将会造成一个重大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文物资源的存在价值,给社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损失。因此,政工工作意义非凡,不可或缺。

2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效率的措施

2.1 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

政工工作人员在给其他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思想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加强对自身修养管理,积极锻炼身体,树立健康向上的光辉形象,增加对文学素养的提升,掌握语言的魅力, 从而提升自身的凝集力和人格魅力,为政工工作的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增强政工工作的实用性能

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更强劲的实用性能。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帮助职员在文物收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提升信念、加强自身管理、增加信心、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更方便且更有意义地完成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职能。

2.3 树立政工工作的榜样性质

一个群体都需要一个首领,而这个首领都需要能够成为所有人的榜样。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榜样的能量绝对不可以小觑。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惰性,而且这个惰性发生的时间不是那么容易受到人意志力的控制。但是对于意志力更加坚强的人来说,也就更加容易控制一些。榜样的作用在这种时候,就可以起到一个激励的意义。可以通过无形的感动,达到有形的共鸣,凝聚起职员群体的意志力,在产生懈怠情绪的刹那,形成愧疚的心理,再在瞬间转化为完成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动力。榜样也是一种荣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也是利的一种。人人都想成为榜样,也就促进了大家都想成功的心理,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工作的热情也会达到空前的,对于质量的要求也会满足哪怕更苛刻的条件。政工工作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员工自发的完成和实现比之政工工作强制的要求和实现,效果可想而知。

2.4 注重身体的锻炼

拥有一个好体魄,对于提高文物管理所的政工工作效率尤为重要。但是当锻炼身体这件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时,往往更加容易被所有人忽视。现如今,年轻人对于体能的锻炼较之老年人来说,有着明显的差距。但作为文物管理所组成的主要成员,其所占比例绝对是重中之重,而老年人占的比重实在是太过轻微。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职员并不少见,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身体健康的要求绝对不低。因此注重自身体能的锻炼对于政工工作的要求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5 与时俱进的完成政工工作

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作为指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政工工作也需要完成与时俱进的蜕变。以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更着的管理工作,将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工作效率滞后,找不着责任人等。只有采取先进的指导思想,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提高管理工作以及政工工作的效率。

3 结合法律法规,扩大宣传教育

文物的价值包含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种。而随着文化价值的提高,其经济价值也水涨船高。但相对于其文化价值而言,人们更重视它的经济价值。因此,有一部分人为了钱财,罔顾法律法规,铤而走险,贩卖文物。而也有一些人,缺乏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诱惑,而走上这条不归路。因而,政工工作需要结合法律法规,加强和扩大法律知识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4 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推广

加强文物基本特征等一些简单知识的普及对提高政工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优势。有些文物的发现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发现文物的人并不见得就懂得文物的价值,也不见得就了解到所发现之物就是文物。因此,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推广,对于文物宝物管理所的重要职能的执行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政工工作的目的正是为管理所职能的实施提供帮助和指导。所以加强文物知识宣传普及也是提高其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

5 结束语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政工工作效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文物的存在, 为人们了解过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佐证的依据;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提高了政工工作的效率,就是提高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和收集,方便了文物的管理,使人们更容易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文物,了解到文物的核心价值,了解历史的辉煌,了解到前人的智慧,为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 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政工工作[J]. 经营管理者,2013,07:342.

[2] 赵秀颖. 浅谈政工工作中的人本化教育和管理[J]. 东方企业文化,2014,21:210.

[3] 霍海霞. 浅析我国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史志,2013,21:241.

[4] 杨坤. 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价值工程,2013,17:134-136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137-03

[作者简介]史玲( 1978-) ,女,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由于其保护和传承靠的是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继实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资助措施、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及“退出机制”等作了相关规定。但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环境仍很艰难,通过法律保护传承人,不仅可以调动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况

从2001年开始,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程。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明确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并规定了传承人的“退出机制”。《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也于2015年2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文化部已命名和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共1986人。截至2013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认定和命名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713多人。在文化部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辽宁省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别是27人和11人,男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女性。目前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刘振义(辽宁鼓乐)101 岁,年龄最小的周丹(沈阳评剧)也已经45岁了,年龄跨度达56岁,38人当中年龄超过60岁的有26人,占总数的68%。由此可见,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状况不容乐观,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保护立法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就在于传承人的培养。《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虽然对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认定和退出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仍然需要细化,如缺乏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培养机制,缺乏对传承人补助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缺乏对传承人的传承工作进行考核奖惩措施,没有实现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动态化管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以完善传承人培养和保护机制,从而调动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

(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断层趋势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生存问题,还有传承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通过传承人的传承而得以发展。可以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在辽宁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高龄者占很大比重。然而,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精良技艺的继承和创新,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而目前大部分掌握各种技艺的人年事已高,如海城喇叭戏传承人、辽宁省铁岭市朝鲜族农乐舞等,传承人后继乏人、断层现象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难题,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难以传承的内在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变迁等外部客观因素。另外,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工作,或者因为传承人的 “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保守意识的影响,年轻人也难以找到师傅,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复杂,学习并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而且掌握技能后还可能面临收入低无法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单靠项目传承人个人的努力,会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实现顺利传承。因此,积极保护现有传承人和培养后备传承人已刻不容缓。

(三)扶持传承人资金投入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任重而道远,最主要的是需要资金支持。2005年以来,辽宁省财政逐年投入大量资金,各市县也投入相应资金支持传承人培养。文化部对国家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人1万元,辽宁省文化厅给予省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3000元的补助经费,这些只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中极小的一部分,仍无法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导致其进行传承活动的积极性较低。虽然《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规定了省、市、县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但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生活贫困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大而支持资金又有限的情况,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仍难以为继,甚至许多抢救性保护工作都无法开展。

(四)传承人培养途径单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非物质性和活态性等特征,传承人的培养主要通过家庭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途径较为单一。现阶段,辽宁省虽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但仍未形成常态。目前虽已建立一些传承基地和传习所,但是数量较少且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制定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上是对传承人的保护,辽宁省虽然已有38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1人,但是缺少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动态管理,缺少相应的规范管理办法。目前,很多省先后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河北省还推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年审制度,每年对传承人的传承情况进行评估,实行动态管理。辽宁省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立法和实施的经验,制定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暂行办法,从而实现传承人保护规范化。在内容上,为了保证传承人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更好地传承,应细化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条件及相关条件的认定制度,并且严格退出机制的执行力度,对于满足退出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经过相应评审考核后及时执行退出程序。

(二)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首先,加大经费投入。建议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3―5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标准应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其次,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立法对经费使用进行管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省、市、县政府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虽然加大了省、市、县人民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扶持力度,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未制定经费投入的相应标准和长效的投入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因此,建议制定行之有效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应涉及如下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补助经费、传承人补助经费、传承基地补助经费、组织管理经费、宣传经费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进行细化,明确标准,并对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预算、申报、审批及管理考核、使用和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第三,按照“社会参与”原则,多元化开拓资金渠道。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逐步形成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对于企业及社会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捐赠和赞助,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声望

提高传承人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提供更广阔的传承空间和更有利的传承条件。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使之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中能够代表所有的传承人发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积极建言献策。授予传承人名誉称号,每年定期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表彰大会,对作出一定贡献的传承人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突出贡献奖”“大师”“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还可以通过博物馆购买、收藏、展示当代民间大师的工艺精品等方式,使传承人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创新培养途径,壮大传承人队伍

当前,培养传承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瓶颈。辽宁省应借鉴国外和其他省市的经验,创新传承人培养途径,探索具有特色的传承手段和方式。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制定传承人个人带徒传艺制度,使传承人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主要内容包括:传承人带徒传艺获补贴的标准、传承人带徒的职责、考核和奖励的标准等。另一方面,建立传承体系,搭建传承人培养平台。传习所、传承基地是培养传承人的重要路径,应加大力度提高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如海南省将黎锦技艺在技校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黎锦技艺专职人才;北京市将京剧作为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济南市将山东快书、鼓子秧歌、泥塑等引进了中小学校。通过学校教育,使传承人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向结合,可提高传承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还应支持传承人开办传承机构或培训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免费提供场所,鼓励传承人面向社会招收学徒,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培养一批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同时,为了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对接受传承者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

(五)为传承人提供社会保障

除了对传承人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还应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首先,应提高传承人医疗保障标准,建议给予60岁以上的传承人等同于机关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传承。主管部门还应该安排他们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使传承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控制和降低因为生命健康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风险。其次,对生活困难的传承人,应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传承工作。

(六)加强传承人档案和数据库建设

由于一直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视不够,因此建立传承人档案将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建议在文化部门的协助下,由档案部门通过对传承人的调查、走访、登记等各种可行的办法,为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传承人档案应将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载体有机结合,尽快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库和数据库。

篇8

论文关键词 网络侵权 消费者权益 立法制度 网络购物

一、 网络购物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购物,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买实销,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之上的一种购物过程。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在网络上相关信息,消费者通过网络了解,经过双方对买卖的沟通确认,买方(消费者)支付,卖家(网络经营者)确认发货,最终消费者取得商品或者服务,而网络经营者获得货款。这个过程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快递或物流公司的介入,成为买卖成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不同于传统的购物,消费者在实际收到货物之前不能对其直接进行验货,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省时、便捷的购物方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尤其是一些大型购物网站的建立,网络支付方式的快速方便,全民网购逐渐成为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4年7月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9.8%。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2.5%。

新兴事物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维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适用领域还是传统购物,一些法律空白使得网络购物消费者维权于法无据。虽然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上侧重于对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及个人信息受保护权的保护以及对于格式合同的滥用及举证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一些更为具体的措施仍需要进一步在立法上予以规范,来进一步解决网络维权难的问题。

二、 网络购物中常见的侵权问题

因网络购物的虚拟性,决定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中承担了更多的风险,知情权、隐私权、消费安全及公平交易权的可能会在网络购物中受到侵害,常见的侵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者的知情权

网络购物的虚拟性决定了在网络消费中,消费者主要依赖于经营者自身对其商品或服务的描述,这本身就是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进行不实的虚假宣传,或者通过刷信用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欺骗消费者。消费者的知情权面临挑战。虽然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第20条中,对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经营者如实提供商品或服务信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网络购物中,购物过程的虚拟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消费者处于“弱者”地位。

(二) 消费者的隐私权

网络购物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提供消费者的支付信息,个人姓名、电话及邮寄地址等等个人信息,信息安全也成为网络购物中侵权的常见问题。这里的隐私权其实也包含了消费者个人在线支付账户的安全问题,此时如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很有可能导致财产损失。除此之外,一些商家利用便利条件,收集消费者的相关个人信息来转让,进行牟利。因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平时一些垃圾邮件或者宣传广告会大量浪费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则受到了极大的侵犯,且存在追责难,举证难,甚至连责任主体都难以确定,极大地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三)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但在网络购物中,由于无法真实的鉴定货物是否符合质量安全,达到质量标准,所以在收到货物后,消费者面临退换货方面的问题。我国2013年新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网络购物中经营者应当承担的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就是为了保障在网络购物这一特殊购物环境中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但这其中还存在问题,商家会推卸相关责任,不积极配合消费者的退换货要求,人为地设置障碍,要求消费者承担不合理的举证责任,甚至于通过一些格式条款免除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退换货成本大大增加,导致一些消费者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损失。而且,因为当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监管的缺失,消费者在维权时往往无法获悉网上经营者的真实信息,更无法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且是否适用欺诈、假冒伪劣等双倍返还价款的处罚,如果适用,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相关维权渠道。

(四) 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或者服务,所造成的消费者人身或者财产损失的追责问题,也对网络购物这一新兴事物提出了挑战。由于职能部门在监管上的缺失,网络购物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存在争议。在之前的网络购物中,就出现过三无的减肥药致人死亡事件,消费者追责难,且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 对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

针对网络购物中常见的侵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笔者对我国的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立法及制度完善

目前我国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购物的专门法律,相关立法的规定缺乏针对性。我国应当在消费者权益立法中加强对于网络经营者的告知义务、隐私保障义务及7天无条件退换货义务(除特殊情况不适用无条件退换货的情况)作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其义务的标准以及违反相关义务后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应当建立起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制度,建立起电商经营的强制性准入门槛及信息登记制度,或者对于网络经营者收取相应的保证金,从制度上确保消费者相关权益的实现,使消费者的维权的责任主体能够明确。对于侵犯消费者相关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二)建立网络维权途径

网络环境的复杂和开放,造成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现实距离较远,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我国解决网络购物纠纷常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投诉,这种方式一是缺乏强制性,而且消费者在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时,往往会举证困难,相关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在网络上建立第三方的在线调解或者快速仲裁机制,使网络维权方便快捷,通过在线提交相关信息,免去现实仲裁或诉讼的累赘。当然网络维权途径的建立要以相关的保证金等制度为前提,以使相关赔偿责任可以实现。

(三)加强相关行业自律

行业的发展关乎行业内具体商户的发展,一个发展成熟的行业,也必然是行业体系相对成熟的行业。作为网络购物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来说,如果想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其自身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成熟的行业有其自身的行业标准,市场准则一样,网络商户也应当建立起这样一种行业自律体系。通过推广成熟网络电商平台的经验来使网络购物这样一个新兴的事物,新兴行业能够尽快的发展。目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商行业的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行业自律协会,指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进行行业管理,既有利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也有利于电商行业权益的保障,实现共赢。并且在产生纠纷或者侵权行为的时候,其行业内能够形成一套快速的解决或者协调理赔程序,配合网络维权途径,更好更快地解决纠纷。这不仅有利于电商的自身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国家的行政监管

目前网络购物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介入不够。对于网上商家的资格审查并没有专门的机关,也没有全面适用的办法和意见。我国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曾经推行过对于经营性网站的管理办法,通过工商行政部门的介入,对经营性的网站实行备案登记。这个比较好的例子对于我国网络消费的国家监管提供了借鉴意义。一是要确定专门的行政机关,对于网络经营者的信息和资格进行审查,审查后进行备案,以备发生纠纷之时,消费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商家的信息,避免出现维权无门。二是对于网络经营者的资格审查应当制定具体的办法,类似于实体商家的资格审核需要办理工商登记,对于经过行政机关审查的网络经营者,颁发一定的资质证明。三是加大政府机关对于网络经营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行为的执法力度。对于网络中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严厉惩罚。同时因为网络经营其本身对于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政府的行政监管应当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篇9

【关键词】 博物馆 藏品 保护措施

我国有着较多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人们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1]。伴随着我国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在博物馆藏品保护方面面临的情况呈多元化与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1 藏品概述

藏品是博物馆从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出发,以自身的性质为基础,所搜集保藏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2]。对于博物馆藏品来说,其不仅仅包含古旧的文物与各类标本,同时还可以包含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先进的工农业产品。从藏品的含义来看,能否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

从藏品本身的层面来看,由于其受到自身材质所具有的缺陷性以及历经埋葬等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出现自然腐蚀等方面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消失,这就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措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情况来说,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博物馆藏品保护基础条件亟待提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的保护措施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技术方面较为落后,导致一些藏品存在着自然损坏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藏品入藏以后,只要不出现被盗的情况,就是藏品保护工作的全部。藏品在博物馆内,虽然从本质上减少了出现人为损害的几率,但是这些藏品由于还处于自然环境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下一些条件的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损害,如空气污染或者虫蛀霉变等等。如青铜器类的藏品容易被有害锈侵蚀出现断裂,书画类藏品容易因为潮湿出现霉变或者虫蛀等情况。简而言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基础条件对文物藏品保护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3]。

2.2 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藏品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我国存在着专业保护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基层博物馆为例,一些博物馆根本就没有设置过专门从事馆内藏品保护的工作岗位,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博物馆中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或者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兼职藏品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藏品保护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就会影响到对藏品的保护,通常只会在藏品入库前做一些简单的清洁或者消毒工作,至于所做的保护措施是否会影响到藏品内部的结构或者藏品寿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又如有的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时,所采用的新材料与新工艺没有经过试验,也没有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鉴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说明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2.3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来看,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管理工作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细致的工作,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藏品的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就容易对藏品保护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以我国现有的基层博物馆为例,多数都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需求为基础确定了包括保管人员岗位职责、藏品入库管理等方面的藏品保护体系,但是体系在作用发挥上,往往会由于体系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或者由于缺乏必要规范化管理,或者由于新上岗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等,都导致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博物馆藏品保护需要资金的支出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不断的提高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水平[4]。文物藏品的保护需要包括库房设备等多类条件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资金匮乏必然会导致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事业的费用纳入到本级的财政预算中,国家用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财政拨款应随着财政收入的提高不断增加。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基层博物馆中,保护经费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县级博物馆为例,普遍存在着业务经费较少的问题,加之博物馆自身创收能力较差,因而使得一些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总之,对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应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个不足以外,还存在着诸如藏品保护研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5]。这就需要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工作中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进而有效的提高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效果。

3 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

结合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这些包括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的处理。

3.1 提高藏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对文物进行保护,这就要求藏品的库房建筑以及保管设备应具有安全性、坚固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博物馆应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如加大对恒温恒湿等现代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中的应用等等。同时,博物馆还应做好藏品保护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伴随着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藏品保护信息化成了藏品保护措施中的必要组成要素,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博物馆应通过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健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的发挥博物馆藏品所具有的作用。

3.2 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整体素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藏品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集合。这就要求博物馆应不断提高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6]。一方面,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对已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对现有藏品保护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有效的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外来技术与外来人才的引入,有效的充实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3.3 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的优化,应以良好的藏品日常管理作为基础,通过规章制度的操作来实施科学管理。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基础确定合理的措施,进而实现藏品保护的目的。藏品保管工作人员应根据博物馆具体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为基础来确定保养计划,进而确保库房能够发挥其在藏品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中,还应关注藏品的修复工作以及藏品的日常养护工作[7]。对于藏品保护工作来说,修复作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藏品保护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修复藏品时,应坚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重要藏品修复应由博物馆的领导、文物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文物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修复工作。

3.4 采用多元化的资金解决方式

从资金解决方式看,除了要各级财政提高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应确保专项经费专用的实现,避免出现资金挪作他用情况的发生。同时,博物馆应借助各方社会力量,不断的提高自身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在国家确定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取得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在工作中广泛的争取国际组织、团体以及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个人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支持,提高“藏品保护基金”设置的几率与运作效果。除此以外,我国的博物馆还应积极的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将博物馆推向市场经济的方式,多元化的取得经济收入,进而有效的缓解自身在资金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综上所述,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多种藏品保护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博物馆或者相同博物馆的不同时期,应从自身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合理的藏品保护措施[8]。并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动不断的对藏品保护措施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藏品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发挥博物馆藏品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越.浅议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设计、宣传教育与服务问题——以西安博物院为例[J].西部学刊,2013.(7):49-51.

[2]陈崇志,传承.浅谈博物馆藏品工作——以南宁市博物馆为例[J].传承,2013.(7):120-121.

[3]李文琪.对藏品及藏品保管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3.(1):49-54.

[4]马丽双.关于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87.

[5]江郁之,梁洁颖.美术馆藏品管理与保护的规范化建设[J].美术,2013.(3):119-121.

[6]谢军.浅谈民族博物馆文物的征集、入藏及保护[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24-127.

篇10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97-2

藏品是博物馆从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出发,以自身的性质为基础,所搜集保藏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对于博物馆藏品来说,其不仅仅包含古旧的文物与各类标本,同时还可以包含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先进的工农业产品。从藏品的含义来看,能否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有效地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

从藏品本身的层面来看,由于其受到自身材质所具有的缺陷性以及历经埋葬等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出现自然腐蚀等方面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消失,这就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措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情况来说,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博物馆藏品保护基础条件亟待提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的保护措施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技术方面较为落后,导致一些藏品存在着自然损坏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藏品入藏以后,只要不出现被盗的情况,就算完成藏品保护工作的全部。藏品在博物馆内,虽然从本质上减少了出现人为损害的几率,但是这些藏品由于还处于自然环境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损害,如空气污染或者虫蛀霉变等等。

(二)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藏品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我国存在着专业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基层博物馆为例,一些博物馆根本就没有设置过专门从事馆内藏品保护的工作岗位,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博物馆中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或者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兼职藏品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藏品保护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就会影响到对藏品的保护,通常只会在藏品入库前做一些简单的清洁或者消毒工作,至于所做的保护措施是否会影响到藏品内部的结构或者藏品寿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

(三)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来看,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管理工作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细致的工作,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藏品的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就容易对藏品保护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以我国现有的基层博物馆为例,多数都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需求为基础确定了包括保管人员岗位职责、藏品入库管理等方面的藏品保护体系,但是体系在作用发挥上,往往会由于体系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

二、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

结合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这些包护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地处理。

(一)提高藏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对文物进行保护,这就要求藏品的库房建筑以及保管设备应具有安全性、坚固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博物馆应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如加大对恒温恒湿等现代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中的应用,等等。同时,博物馆还应做好藏品保护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藏品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这就要求博物馆应不断提高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对已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对现有藏品保护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有效的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外来技术与外来人才的引入,有效的充实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三)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的优化,应以管理良好的藏品日常工作作为基础,通过规章制度的操作来实施科学管理。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基础确定合理的措施,进而实现藏品保护的目的。藏品保管工作人员应根据博物馆具体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为基础来确定保养计划,进而确保库房能够发挥其在藏品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中,还应关注藏品的修复工作以及藏品的日常养护工作。对于藏品保护工作来说,修复作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藏品保护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多种藏品保护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博物馆或者同一博物馆的不同时期,应从自身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合理的藏品保护措施。并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动不断地对藏品保护措施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藏品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发挥博物馆藏品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子庄,晓贾. 试析博物馆藏品[J].中国博物馆. 2007,(02).

[2]宋向光.应重视和完善博物馆藏品借用工作[J].中国博物馆,2012,(04).

[3]杨海峰.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保管[J]. 中国博物馆,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