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教育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美育寓于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美育以直观形象感染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给让孩子参加了不同的课外特长班:有的学画画,有的学书法,有的学唱歌,有的学跳舞......由此看出,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是越来越被重视。事实上,美育不单单是一项活动,也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美学主要是情感的教育。让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这就是一种情感。是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让孩子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对自我充满信心,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学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美育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每天晨会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感人的事迹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文书曾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来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他说,美育的个体塑造功能,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个体。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具有高雅的审美能力可以抚慰和激励人的精神,会使人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困惑、压力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内在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文化建构积聚着和谐社会的内凝力,在审美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审美理想、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则可以通过这种审美理念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感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构,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至于社会整合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在活动中引起感情的共鸣,还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作为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常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而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刚从菜园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无论是随意堆在桌上的闪着诱人光泽的水果,还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那丰富的色彩、有意却似无心的形态,都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比如画头像,既要让学生懂得人像的美,又要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既是对人物的外貌及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又要表现其身份地位、民族属性、精神特征、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对工艺课情有独钟,在工艺课中充分展示学过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美术课中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对形和色的审美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的服饰、怪异的打扮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这种观察由表及里,渗透着美育教育。可以说,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育正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美育教育的。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师是引领者和施行者。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他的学生,教师规范的言谈举止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在学生的美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成为学生的美育的引导者;其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师应把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美感人。此外,教师还应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优雅的仪表、正直的品行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导师。
篇2
关键词:区域特色;民间艺术;中小学美术
发展以区域特色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首先,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是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形式和作品,例如印染刺绣,花灯风筝,剪纸年画等。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民间艺术文化深厚。河南省的广大农村更是有着广阔的田野以及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可以被用来进行美术教学。把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融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
(一)创造审美体验
黑格尔有这样的一句话:“美是自由自在的存在”,正所谓创意来源于对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想象。要让学生该换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的美,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真切的社会环境中。
1.色彩与形象感知
河南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里,牡丹花城”的美誉,每逢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洛阳牡丹的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花瓣层次丰富,硕大饱满,花色九种不同,红黄白等风貌各异。美术是一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时至牡丹花开,当地老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牡丹,观察牡丹的生长结构,花瓣形态,枝叶朝向等,分析花色变化,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并指导他们根据合理想象进行创作。或用不同颜色的牡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插花练习,或用色块拼接描绘花朵及枝叶等。美术课程中,更多的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在提高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同时,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色彩的应用在模仿中形成,小学生对色彩的识别依赖于对具体物体色彩的联想。位于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以其亮丽浑厚的色彩、巧妙的对比,个性的表现,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木版年画使用的颜色不多,一般只有两组。一组是红、黄,这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中的两大原色。另一组是属于间色的绿、橙、紫。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组合和互补色并置的手法,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感染力。在同学们欣赏当地年画的同时,给他们一些民间年画色彩的搭配要诀:红靠黄,亮晃晃;红搭绿,一块玉;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让学生们在模仿年画用色的同时,利用这些朗朗上口的色彩搭配口诀加深孩子们对颜色的搭配记忆。年画艺人以其独有的视角创造出造型简洁夸张的人物,动物和花鸟的组合,夸张的表现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2、美术欣赏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课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受到审美启发,获得审美愉悦,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水平。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存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每件美术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缩影。安排学生在龙门石窟进行一节欣赏评述课,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受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造像大多飘逸脱俗,而唐朝的雕像已经变得仁慈可亲,具有一定世俗化的特征。很多造像往往以现实人物为范本,也有很多是力与美的化身,如:佛陀、天王和力士。同时受到唐代审美风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造像大都体态丰满,面相圆润而端庄。这时,可在学生对历史史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也可对有特色的石窟像进行分析。如;奉先寺造像。它具有全身比例不协调的特征,除卢舍那大佛,其余的雕像都是头大而身子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雕像的欣赏,反而形成人物独特的特色。美术不仅仅是对客观物体的简单描绘,更是对人物神态的深刻把握。这一节欣赏评述课在教会孩子们美术专业知识外,也增加了他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当地民间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牛刀小试
地处中周大地的河南拥有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剪纸的民风极为普遍。就其风格而言,总体讲是质朴、粗犷、大气,洛宁剪纸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艺人的演示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学校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做现场演示剪纸,让学生了解学习传统艺术,珍视传统艺术。这种做法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和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已有先例,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曾聘请被誉为剪花娘子的陕北剪纸艺人到课堂上做现场示范。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对于简单的剪纸等民间美术形式,由于它的制作程序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亲自动手,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如同城市的学生大都有机会看画展一样,农村的学生在传统节日里可以参观或者参与民俗活动。节日里的各种民俗活动会利用彩塑、绘画、剪纸等来营造节日气氛,增强表演效果,这使得区域民间美术形式在民俗活动中集中展示出来,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篇3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学科建设
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用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的造型艺术,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其使用对象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宫廷工艺美术而言的;从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逐渐进入了很多艺术院校的课堂,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的美术教育体系,对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文化创作的主体看,传统文化通常涵盖三个方面,即宫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其中,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一直作为所谓的“正统文化”被历代官方重视,如,在古代艺术史、美术史上,我们常见到的就是这种现象。民间文化是社会普遍文化,孕育了宫廷文化、文人文化,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社会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造型艺术,是广大群众物质创造活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一些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正在迅速消失。而部分缺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滋润的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潮流和物欲的满足,对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知和认同,甚至排斥传统,其心灵状态和生存意义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寻求文化根基。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课程,而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从专业建设方向上确立一个长远的保护机制,通过民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保护、传承人才。设计艺术学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无论是就学科建设的时间看,还是就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看,都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所以,为早日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快改革发展。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规划的制订、专业方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环节的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内容。而在调整专业方向上,从现有的资源和社会需要看,民间艺术设计可以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民间的匠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适合社会生活的工艺品,所以,实际上,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而且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关注民风、民俗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适合适用于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尝试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设立,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也适应了设计服务市场需要的目的,还可以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的人才。所以,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而对于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建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设计艺术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以补充和完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品类极为丰富,包括传统的陶瓷工艺、金属工艺、家具工艺、雕塑雕刻工艺、剪纸工艺、年画工艺、玩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环保、节能的价值,其造型与装饰、色彩与材质、工艺技术、构造原理、设计与装饰原理、文化寓意与哲学理念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在当代的许多著名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对于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是对设计教育艺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首先,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的设计专业教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脸谱文化与服饰文化的象征寓意,民间文化中的奇异造型所体现出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源头活水。其次,这些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品为当代的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设计案例,其设计思路、设计元素都可以为设计者所借鉴。但从目前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看,很多直接运用西方的文化元素或者照搬西方的产品设计概念,可见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同和兴趣,与民族文化形成了心理隔膜,陷入了知彼而不知己的畸形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缺失日益显现出弊端。当然,西方的优秀设计作品应该受到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土文化、学习西方设计的方法和文化资源,西方的每一项成功设计也是艺术家在吸取本土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那么,对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积极、大胆地汲取国外设计的方法和经验,对其接纳、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必须认知、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才不会舍本逐末。因此,在设计学科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计专业教育才会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多元化、民族化设计观念的年轻设计师。也只有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纳入设计教育体系,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升当代设计产品的内涵。因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的开设,将会为建设更具有时代性、特色性、科学性、民族性的设计艺术学课程体系提供有效补充,是当代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新趋向,这样才能逐渐消弭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其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据调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培养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有的说是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这些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我国民间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学生在学习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认真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认识本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了解民族文化常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提高技艺的同时,自然地丰富了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实在。
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为设计艺术学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在学科科研方面,可以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建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基地,开创艺术设计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开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将成果引入教学,为学科与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很多高校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进而运用于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师结合其所处地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满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萨满剪纸工艺、高句丽壁画等科学研究项目,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美术教学,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并设计出了具有民族意蕴的作品。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获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分别开展了“以设计带动河南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河南泥玩具对现代吉祥物设计的启示研究”“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途径”等专项课题,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子课题《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南卷》的调研、编撰工作。201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又被遴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试点院校,并于2016年初至今,承担了四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工作,目前已进行了四期(木版年画工艺、剪纸工艺、陶瓷工艺、民间泥塑工艺)的培训。在培训中,依托设计艺术学科,根据培训主题,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并引导设计专业学生参与,逐步加深学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最终达到引导学员、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设计道路的目的。综上所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至少可以在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学科科研三个方面为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所以,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建设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科学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既是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又是对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补充、完善,也是时代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颜新元.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在高等美术学府、艺术研究院开设“民俗艺术研究与设计”专业的设想.美术研究,2005(4).
篇4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圆锥曲线 技术手段
一、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困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与技术越来越成为难以分离的伙伴,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各门学科的重要内涵。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也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如虎添翼,生机勃勃。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评价的标准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高考仍然是各个学校的主旋律和“生命线”。沉重的教学任务不容许我们花过多的精力利用课堂去掌握先进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允许我们用太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去整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技术辅助教学只有在“来人听课”的时候才会发挥它的“神奇而美丽”的作用。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水平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再加上教育、教学任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技术。
2.条件的限制
现有各种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比如投影、电脑、TI图形计算器等等。
3.高考的现实
高考明确规定: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器不准带入考场,也就是说,所学、所考的内容根本不需要用到技术。所以平时也就用不上或者不敢使用技术。
以上3个原因归纳成一句话: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势不两立”。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交互式电子白板既有黑板方便书写的特点,又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连,操作简便,交互性强,还能与多种教学资源友好联接。它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这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我个人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教室,既减轻了老师备课的沉重负担(准备1节使用现代技术的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改善了老师的身心健康;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既增加了1节课的容量,又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是一场“数字教室”的革命。
三、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它们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论和统计学等各个分支(经典案例因篇幅所限,不作一一介绍)。每天和我的学生一起享受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同时深刻体会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数学学习的巨大帮助。
教学设计案例――圆锥曲线的共性探究
1.目的要求
(1)从天体的运行轨道、平面截圆锥所得的截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和二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等4个方面揭示圆锥曲线的统一性;
(2)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圆锥曲线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3)将技术手段和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探究圆锥曲线所具有的普遍规律。
2.内容分析
在《解析几何》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分开教学,孤立地研究他们各自所具有的性质。其实,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很多方面的性质是统一的。本节课将从理论和应用2个方面来揭示他们的统一特性。
理论方面,利用技术手段,从2个对顶的圆锥被平面截得的截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二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曲线形状看出圆锥曲线确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应用方面,以高考题等典型习题为例,通过灵活的技术手段改变题目中相应的参数,观察、推理、归纳,从而发现:抛物线所具有的一些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往往椭圆和双曲线也同样具有,反之亦然。通过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如果没有灵活的技术手段,这些探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3.教学过程
(1)引入
在浩瀚的宇宙太空,许多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如图1)。精彩的动态画面,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求知状态。
(2)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为什么被人们统称为圆锥曲线?试观察课件2(如图2)。
任意改变截面的位置,分别会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由于课件做得巧妙,学生定会恍然大悟而且兴趣昂然)。
(3)从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来看(先复习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观察以下课件3(如图3~5)。
拖动一个点改变e的大小,观察曲线的变化,学生定会感到非常惊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
(4)从方程的形式来看,观察课件4。注意下图中的每一个结论是否是充分必要的(如图6)。(让学生到前面来连线)。
(5)应用举例1
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任意拖动点F和点A、B以及准线上的一个动点,立即得到结论:相切。
如果将抛物线改为椭圆和双曲线,结果将如何呢?(也让学生来探究)。
(6)应用举例2
(7)应用举例3
经学生探究发现:无论焦点弦如何变化,点A、O、C始终共线。
(8)应用举例4
技术的利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抽象的图形变化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但是技术本身不能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要真正得到完整的答案,还需要严密的推理、细心地运算和规范的表达。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否认技术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应用举例3和4要从电脑状态切换到白板状态进行详细的推理和运算,建议例3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完成,例4留作课后作业。
(9)小结:本节课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平台,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运动和变化中发现不变的规律,再归纳出结论。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并通过严密的推理和细心的运算,定能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发现圆锥曲线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4.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它信息技术平台的(如投影、电脑、网络、TI图形计算器等等)比较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不妨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和基于多媒体投影的课堂教学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通过对比,深刻体会两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异。
5.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建设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平台引入课堂后,多媒体电脑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建构了一个类似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可以直接在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上进行标注书写和各种人机交互操作,教师不用改变“板书+讲解”的教学行为,弥补了所有其它技术平台的缺憾。交互式电子白板也一定深受英语、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的欢迎,因为书写、标注,插入图片、声音和视频,快速擦除、内容回放以及局部放大等等功能使得老师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出神入化,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篇5
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现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必然,并且经实践证明,这种授课形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是通过计算机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素材进行优化整合,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展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载体。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高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带去一种新颖、醒目的感觉;它强而灵活的操作、高密度大练习量的优势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它的动画和形象图面能把老师用语言和模型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巧妙处理。灵活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学会学习、不断创新之目的。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把被感知的事物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色彩、画面、音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精神焕发,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持久,思维更活跃,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所学习的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幻灯片,以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一段名言"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而一切代数问题又都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因此,一旦解决了方程问题,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作为本节课的引言,但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介绍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面对学生疑问的目光,此时继续播放课件,出示NBA赛场精彩图片,有飞人乔丹飞身上篮的镜头,有姚明精彩扣篮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里,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哇——"、"啊——"的惊叹声,还有几个热爱球类运动的同学与别人侃起了NBA风云榜、NBA精彩赛事等,这时的场面有点失控,所以抓紧时间出示有关姚明简介的课件,因为许多同学都是很崇拜姚明的,于是教室一下子静了下来,大家都很有兴致地认真阅读起来。阅读完简介,了解了姚明之后,此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思考问题:"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姚明所在球队为了争取较好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球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询问学生:"大家思考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学生的兴致正高,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都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思索问题和学习新知的过程之中。
2.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规律和概念,并形成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在此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一节时,当时有一道这样的例题: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向东走5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
对这个题目,学生很快确定了应该以校门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但是对于三个同学的家的坐标却不容易顺利找出,这时使用电脑进行动画演示,按照题中所给条件,使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利用线条移动的方法动态地把三个同学的家的位置顺利呈现出来,非常直观,学生既找到了点的位置,又掌握了做这一类题目的方法,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并且让学生感到一目了然,使课堂教学"动"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课件,活化学生思维
直观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但它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画面上,而是建立在直观的形象上。七年级学生虽然是中学生了,但依然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处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阶段。教材上的数学例题一般都配有一些直观的插图,但这些图片毕竟是静止的、抽象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根据少年学子好动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静为动,活化思维,使抽象的图案变得栩栩如生。
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因为数学课本中所能举出的例子毕竟是有限的,且是静态的,若能巧妙地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比如在刚刚学习过的"多边形"一节中,首先用幻灯片出示交通标志牌、砌墙用的长方形的石头、蜂巢、地板砖表面的图案等,问学生:"从这些图形你能抽象出什么平面图形?"由于这些实物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所以很快就激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且立即找出了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投入到了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当画面上出现一个按正五边形建设的城市广场图和浙江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图时,学生的兴趣更浓,好多同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思维一下子打开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就为整节课的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4.运用多媒体课件,巧设问题情境
篇6
一、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学会使用理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一般是由点、线与面等出现的书屋组成,对于数学公式与定理的理解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大于理性,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很容易遇到困难。特别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数学教师使用了“灌输”的方式,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大量的知识,同时还配合了一些练习题或者试卷。学生在无法充分理解数学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地解答数学问题,而且大量的练习题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象,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有效的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且通过声像技术等展现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质疑。例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可先搜集一些有角度以及没有角度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做成对比的形式,随后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后就能够发现两者的区别。此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一段《海绵宝》的片段,提醒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寻找与角相关的图形,并观察此类图形的相似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图形,如正面的海绵宝宝、桌子以及椅子等,都是有棱角的。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就可在黑板上写出角的名称,还有大小的划分,同时还需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画出一个角。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对角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结合自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最终顺利的画出了角,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数学现象,突破教学重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其能够形象的呈现出数学现象,而且能够具体的表达出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知识的发展规律,使出现的知识变得而更加具体,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与难点。例如在讲授《角的度量》时,教师往往会指导学生画角、量角以及对比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教学工具,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无法看清量角器上的刻度,假如教师给每位学生都演示一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此时就可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这一部分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借助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不同部分,还可对不同部分进行变色,由此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随后教师就可演示如何使用内外圈来量角,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量角与画角的技巧。而在讲解《圆柱体的计算》时,教师同样可通过课件来演示,将圆等分切割,拼成类似与长方形的图形,通过cAI课件动态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还可播放一段动画,将(将圆柱底面等分为32份、64份……)使学生了解到,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近似与长方体。通过此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点问的联系,从而将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成功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65-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这对教育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教学中已不再仅仅涉及教师、学生和教材,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对于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由于部分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尚小,往往忽视部分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才可以更好地予以解决,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一事实。虽然实际操作问题在小学数学中仅占很少部分,但有条件的课堂还是应尽量落到实处。另外,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后,往往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得不到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
1.2 无法突显教学主题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还不够,往往因其含有一定的技术性而对其过于依赖和重视,忽视多媒体本质上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使用的目的是帮助教学活动更好开展,课堂的中心仍是课本知识的核心内容。由此出现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件制作得声色并茂,花样百出,却也往往缺失了内涵,不自觉将课堂的知识重点排除在课件之外,学生虽然容易被丰富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但无法掌握到知识的精华。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由于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因而主观扩大课堂信息量,在课件中添加过多的知识,或者拓展过多的课外趣味数学题目,使得整个课件的中心被淹没,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抓不到重点,致使整个知识体系复杂无绪。
1.3 多媒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多媒体作为一种高级教学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较之传统的黑板必定有着更大的效用,而部分教师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虽然也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但本质上和使用黑板开展教学并无太大区别,多媒体成为代替黑板书写文字的工具,课堂知识仅是由黑板转移到多媒体上,在内容上却并无新意,至多会添加入一些图像等,使得整个多媒体课件看起来不过于单调,而并没有实际意义。而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还缺乏探讨,如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演示功能等使用频率还不够。
2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
2.1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个别辅导以及分组辅导功能,对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进行指导,使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在课堂上,需要学生自主操作方能顺利进行并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比如,一些运用计算机自动运算的题目,便可让学生亲自使用计算机,明白是如何自动求得计算题结果的。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将一些题目的演练过程较详细地呈现出来,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题目运算步骤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学会自主探究同类数学题目的运算过程。
2.2 明确教学主旨,提高课堂效率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使课件内容与课本知识的核心内容相贴合,以便突出教学主旨。切不可过于注重多媒体课件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主旨的展示,出现黑白颠倒现象。同时,还应充分使用多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借助多媒体较为直观的形式,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理解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如果借助多媒体,通过直观演示物体的平行移动和旋转,便很方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因此单纯让他们进行较抽象的识数和简单计算时,他们很容易走神。但通过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物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被调动起来。在识数时,可以将数字转化成同等数量的小动物或者气球等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并借助这些形象的事物教给学生数数,便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讲解简单的加减法时,也可以在加减号两边分别放置不同数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数数来得出结果,并在这一过程中明白结果是如何求得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
2.4 加强重、难点教学和讲解
使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安排详略得当的课件。由于课件直观的形式,很容易借助一定的记号,将重、难点部分标注出来,使学生可以醒目地明白哪些地方应该重点掌握,认真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还可以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比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对于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仅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较难理解;但如果借助多媒体,先展示圆柱这一学生已经熟悉的图形,并通过将圆柱体切割为圆锥体的演示,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借助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过渡过来,那么学生将容易掌握和记忆,并能快速正确运用。
2.5 借助多媒体,丰富反馈信息
多媒体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予以反馈。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借助多媒体展示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之前单纯的理论教学有着较大差别,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掌握和领悟的程度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反映情况反馈回来。
比如,在讲解四边形的周长时,为检查学生对于四边形周长的学习效果,可以使用多媒体设置这样两个图形:一个是正规的四边形,而另一个则是在此图形上挖去一个小的四边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学生很容易会认为后者的周长会较大,这便可从学生对于图形的反应中很容易得出。显然,学生的这种反馈情况表明他们对于四边形的周长问题还不能拓展理解。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对挖去的四边形进行边长分析,便能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认识到实际上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可见,多媒体教学可将学生的反馈情况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与教学活动同步进行,提高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效果。
3 结语
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应通过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教学主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重、难点教学和讲解,以及丰富反馈信息等,不断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程度,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毕海霞.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4):
[2]齐杰伟.浅谈多媒体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J].学周刊,2011(1):176.
篇8
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的内容,并且给人以立体的感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技术中,那些枯燥、比较乏味、相对静止的教学资料经过多媒体的转化,就变成了极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和更具吸引力。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和可以感觉到的知识,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情景和一些比较美的图画,甚至一些影音材料,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层面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加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与愿望的目的。比如我在讲《春天》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关于春天的花草,春天的各种美的照片,还搜到了一个关于春天的短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种音乐中朗读课文,体会美妙的春天。我还找到了名家的朗诵,让学生领略到名家朗诵的风采,沉浸在美好的春天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产生美好的审美体验。学生在学过这一课后,都意犹未尽,许多学生纷纷拿着课本仿佛沉浸在美妙的春景之中,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分析综合、处理与控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和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与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也就是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以展示那些看起来比较枯燥、比较乏味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更为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就是重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是重难点。
三、着力陶冶思想情感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不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特定的情景来发挥它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具体情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给同学们找一些精美的朗诵、具有教育意义的短片、精美的图片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升华。
四、全面拓展维空间
篇9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艺术为主并结合其他一切审美的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才能成为社会的高级人才。美术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在今天小学教学中,不少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同学生相处,一起畅游美术知识的海洋,一起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从而去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美术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一、初中美术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普及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
初中美术教学是一种普及教育,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地发展,不能偏废,顾此失彼。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为了克服过分专门化的教育倾向,我们要建立一种宏观意识,广泛建立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初中美术教学融入到各个学科系统当中。
1.建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把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舞蹈教育、体育教育、文学教育等艺术教育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局限于一门学科的孤立的教学方法是不足取的,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以下两个做法:一是鼓励学生同时参加美术、体育、音乐、文学等兴趣小组和其他综合性的文艺活动。音乐、舞蹈中强烈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有利于绘画时画面意识的表现,能增强绘画和审美中的节奏表现技法;文学中的想象也会有利于画面意境的表达。二是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我们把音乐、文学等知识与造型艺术结合起来讲解和教授,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画面中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强烈的形式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一样表达了梵・高的心声。又如,在第三册构图知识的传授中,我把构图与写文章的布局谋篇做一比较,使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2.建立美术教学与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的联系,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新途径。比如,在介绍画家达・芬奇时,我们总会提起达・芬奇反复画鸡蛋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达・芬奇并不是个天才,更不是天生绝顶聪明的画家,他的成长过程是靠勤奋好学和艰苦探索而获得的,从而给学生上了一课励志教育课。在介绍毕加索时,我将毕加索一生的经历与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然后提问:“20世纪给全人类最大负面影响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回到了世界历史当中。学生们通过思考回答:“20世纪给全人类最大负面影响的事情是战争,战争在当时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困扰。”最后我对学生们讲:“毕加索用手中的画笔反映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控诉法西斯的暴行,成为一个捍卫和平,维护正义的战士,因此受到全世界人民,全人类的爱戴,他的艺术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理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这位画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他的作品自然会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下去理解和把握。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表达形式和内容
在初中阶段,学生知识结构趋于严谨,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约束增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受到了制约。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一切发明创造将失去原有的动力,一切艺术作品将黯然失色。很多学生做作业时只动手不动脑。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个坏习惯,我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在书中找不到答案和例图,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业。在“图案设计”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动物图案的设计制作过程,接着以此动物为原型很快画出另一个式样,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出若干不同的此种动物图案,形式要多样,但动物的基本特征不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改变了对于教材答案的依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想象力得到提高。
三、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实施首先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开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的智力活动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我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都向他们展示自己平时的各类美术作品,并且经常在课堂上做示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创作本来就应该在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中完成,如果过分严肃或者过分克制就很难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当这些有意义的创作活动被学生当做一种负担或者被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时,他们更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无限乐趣便会荡然无存。课堂是狭小的空间,教师富有趣味的讲解可以使这个狭小的空间充满生机。在保证教学秩序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使教学语气变得随和而富有人情味儿,并且经常把教材的中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讲授第三册中的“构图知识”时,让学生描述自己家里客厅、房间的家具摆设情形,说出这些布局方法和构图原理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而且课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美育;教师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1]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实践与审美行为息息相关。作为审美教学的前沿,艺术设计专业本该将美育理论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内不少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美育缺失与美育偏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美育教学实践经验,研究如何将美育渗透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力求走出一条美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探索之路。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脱节的问题
(1)教学思想的认知错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和美育的关系不甚清晰,存在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美育意识。他们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分数、就业率挂钩,简单地将高分、好的就业岗位当作衡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审美人格的培养,直接反映在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即过分夸大技能的作用,作业的评分标准主要是看手绘表现、电脑制图或模型制作的效果等技能表现,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传达着“只要技术好就是学得好”、“只要技能高毕业就不愁没个好工作”的观点。二是美育概念模糊。有些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混为一谈,忽略两者的区别,认为艺术教育即美育。他们的误解影响到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审美观的生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存在审美偏差,分不清美丑,误将流行当成美,指丑为美;有些学生设计作品非原创,到处都是拼贴别人作品的痕迹,却自认为是后现代的美;有些学生作品低俗无趣,却自以为是先锋前卫。三是美育层次偏低。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虽然对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人格的培养无任何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看,尚属于浅层次的审美教育。
(2)美育理论背离教学实践。20世纪初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育人的目的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此一致,教学实践应贯彻以情动人、陶冶学生性情的培养方式,但很多时候却是美育理论却背离教学实践,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是照本宣科,硬邦邦地讲理论讲概念,教师讲得很疲惫,学生却没兴趣听,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是变成一种煎熬。有些教师情感培养不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虽顾及学生的情绪,但教学成效依然不理想。有些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某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什么,沉醉在作品的美感世界不可自拔,台下学生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下老师,眼神迷茫,讲台好像一道鸿沟横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眼中美的事物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美感效应并未发生。从根本上说,以上各种情况都是漠视情感教育,忽视个体人格健全、情感和谐培养的表现。可见,教学实践若脱离了人的需求与发展,脱离了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便难以做到入情、入理、入心,离开情感的教育无从谈起。
(3)美育偏离德育。著名的美学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必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2]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倡导“大善大美”、“寓善于美 ”,美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偏离德育的美育是有缺憾的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美育应该“与智育相辅而行”,互为补充,通过审美教育传播正能量,进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到人生追求。但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些教师纯粹地谈美感,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少涉及伦理道德。例如,土豪金流行之时,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中都充斥着亮眼的金色,很多学生视其为美,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高频率地使用。教师讲评学生作品时,一般会强调单一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丑,重要的是看如何搭配,甚少提及土豪金背后隐喻的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有些教师打着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幌子,对学生消极的价值取向和扭曲的人生追求视而不见,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心理尚不成熟的学生错误的信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教师顽固的认知,增强他们的美育意识,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自身的发展和创新,真正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举措
(1)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美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个性突出,有自己的主张,喜欢表现自我,喜欢被人关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高科技较为敏感,推崇时尚流行另类的美,思想不成熟,容易冲动,讨厌被人说教,讨厌被约束,不喜欢按部就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比较排斥。此外,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偏低,不喜欢思考,依赖性强。我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不读书?”学生回答:“因为老师会讲。”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分析,掌握了学生脑海里在想什么,他们寻找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根据这些特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模式,从审美方面入手,借美育突破师生之间的壁垒,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2)重构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渗透。教学内容源自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主要以教材知识的输出和技能的培养为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材的很多知识像是设计案例已过时,而苦心训练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电脑制图也由于辅助设计软件的升级换代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对此,教师需要重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同时转变教学思路,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符合审美规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性情,升华人格”。[3]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情绪变化,以学生为主,教材为辅,注重学生的眼光和心灵的培养。课程可以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国内外与本专业相关高新技术和理念,还可以加入经典案例重新解读的环节。此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同一门课,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应相同,美育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例如,同样是《设计素描》这门课程,若授课对象是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课程应偏重结构素描的训练,通过展现产品构造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授课对象是视觉传达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程应偏重创意素描的训练,通过想象力的练习。为学生打开一个直觉的意象美感世界,拓宽学生的眼界,激活他们创作的热情,对学生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美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有趣、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建筑设计史》这门课程某一章节的设计中,我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调研了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在调研现场,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美的体验与震撼,之后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调研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在网络和书籍中查阅到相关的资料,小组成员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对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最终完成了课题,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授自己的课题。讲完后,我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细节部分进行补充,对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后来又围绕这些古代建筑在当今社会再生的问题做了专题讲座,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在自己的调研基础做一个古为今用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依赖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了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热情,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科技发展到今天,单一的教学方法愈显陈旧,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显示了它的生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寓美于教,将审美情感融入其中,进行美的体验和熏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场地丰富,不仅有多媒体教室、机房、画室、模拟实验室、校内实践工作室,还有校外实践基地和写生基地等场所。因此,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元素,以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营造了鸟语花香、诗意盎然的审美氛围。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景观环境中,现场讲授每种入眼的植物名称、特点久搭配,该景观设计的要点、特色等,真实场景的再现,直观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作业环节,学生先在机房电脑上绘制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来到了校内实践工作室,利用其中的工具设备,制作出微缩的园林景观模型,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情境,唤醒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升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人格。
(5)完善评测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完善现有的评测机制,教学成效不应以分数多少、就业率高低、技法的好坏作为衡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将美育纳入评测中。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美育的实现与否应作为评测的依据。在教学质量评测中,我们应该多问问这些问题。教学的所有环节,美育是否一直渗透其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认识美、感受美、辨别美、鉴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的审美人格,树立了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单一的评测机制不适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评测机制才有可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戎.美学概论[M].齐鲁书社,1992:423.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