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正确地认识、欣赏、接受美也是难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同去寻找美,感悟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其实,教学活动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就语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就其性质而言,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其功能而言,又是多元化的,它包括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等等。《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广泛而深厚的,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是课本。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会美、文学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大多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特景观;“如积水空明”的澄澈月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原;“绿烟红雾,迷漫二十余里”的西湖;如优美画卷的春;激情奔放的夏;给人以成熟头脑的秋;温情秀气的济南的冬……这些自然景物的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深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文章中所描写的美去领悟其中理性的内容,最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语文课中的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感悟课文中描写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席慕容的《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愚公移山》显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勇气》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里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能发现、体味到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加强引导学生体味人情美

语文课文中的人情美的展现也是丰富多彩的。《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的手足情深,《背影》中深挚的父子情,《散步》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与小魏巍的师生情深,《一面》中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同志情谊,无不蕴含着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和感悟,潜移便能默化。

四、加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的一部分是劳动美,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语文课文中反映出来的劳动美,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更典型,更集中,也更为强烈和纯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美的教育,明确劳动美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现成的教材有的《回忆我的母亲》,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李广华孙西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锄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割麦。

五、加强引导学生鉴别文学美、艺术美

篇2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课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65-01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创设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认真诵读,体会美。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仅靠他人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会、揣摩其内在的意蕴。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短短几十个字,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这必须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层次地、深切地感受诗的形象,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然后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进一步感受诗歌声情并茂之美和人物情感之美,这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三)品词析句,鉴赏美。“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让人物美的长廊熠熠生辉。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一个伟人的人格之美那样感染人。在文艺百花园的人物长廊中,各色人物应有尽有。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审丑的过程中,对些包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应让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灵魂,为他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花木兰的英勇、忠孝的可贵品质而凝神动情,同样会为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感到不屑。这样在正面人物的身上看到真善美、在反面人物的身上辨出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关注、思考社会和现实人生,使学生在文学人物长廊里欣赏到什么是浩然正气,什么是卑鄙龌龊;什么是幸福安宁,什么是苦痛灾难;什么是精彩人生,什么是英雄末路,使自己的灵魂受到荡涤和洗礼。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功用,也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

2.让情感美的园地温暖如春。在审美的领域里,情感美犹如一块四季如春的园地,呈现着各种各样浓烈的感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领会蕴含文章中的情感之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最后一课》会令青春年少的学生热血沸腾;学《我的母亲》会让无视家庭的孩子肃然起敬。

总之文学之美是需要挖掘的,当学生采撷到了语言美的花朵,看到了人物美的光彩,沐浴到了情感美的阳光时,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

二、在实践中学语文,创造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大千世界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微生物、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包括活的人、行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宇宙、活的变化,这些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及史迹民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起行囊”在碧水蓝天下,在密林山谷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去“感受自然”,寻找“春天的踪迹”,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从而激活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询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在参与生活,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并在此过程中,释放了心灵,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观察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得到了协调发展。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美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由于新课改的深入实行不断的被生活化、新颖化、丰富化,渐渐变得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突出,这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不断加快的课改进程和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师的素质等发生了碰撞。可想而知,问题产生了。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教学方式

以前在没有多媒体等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老师只是通过教科书上的插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虽说成效不是很大,但学生的素质、情感等也得到了提升。而现在教学环境优越了,一些教师反而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太过重视形式,而忘记了最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以及优雅的情操。

2、教学内容

老师们在语文学习中,过分强调了自己的主观性,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细腻的情感等。是要求学生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以老师的思想和情感为准则。

3、教师涵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灯,如果老师的涵养出了问题,学生该怎么办?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外界的小学生。这必定会影响学生审美教育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类似情况:老师仪表不整,学生也就照葫芦画瓢;老师言语不当,有口头禅,学生也好奇学习。

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1、创新教学模式

以前都是老师讲,学生记。现在,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小学生由于刚进学校,对周围一切都很好奇。所以,首先应调动其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在学生阅读文章时,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即使与固定答案不一样,也不能否定,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对于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应及时纠正。再者,老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将一些文章和优美视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听、看、想的感官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小学书本中有很多的优美山水篇章、人物故事、古代诗词等,这些文章相较而言,都简单易懂。老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明白。另外,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时,可以多注意些优美的语句,如《桂林山水》中,用“静、清、绿”来形容桂林的水,用“奇、秀、险”来形容桂林的山,而且连用三个比喻句,“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进而形容山的奇特等。再者,古诗词中蕴含着独特的音韵美,只有用心观赏,才能挖掘其美的感染力。这样的语句充满了美感,多指导学生欣赏这类语句,有利于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另外,对于那些人物故事的文章,教师应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人物的品质。再让同学们亲自扮演文中的角色,让他们真真实实得感受主人公的品格。如《王二小》的故事,让同学们体味到王二小的坚强勇敢,爱国仇敌的精神;爱因斯坦的聪明;雷锋的无私;对母亲的深深孝义等。只有通过用心地感受,才能由内到外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3、不断的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神圣,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顶得过家长的千言万语。所以,老师应该保证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不论在衣着打扮,还是语言交流上都要大方得体,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模范。在教学上,更要认真备课,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丰富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老师要时刻明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学生指明道路。

4、鼓励学生去创造美

实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去发现美、创造美。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的去鼓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比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优美文章或者古诗词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不断的丰富想象的空间。另外,多让学生参加一些设计、绘画等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美。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我们要实行审美教育,就必须鼓励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否定,让他们多发明、多创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智慧的天空中翱翔。

篇4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趣;审美主导;审美接受

一、前言

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教学中美育问题的探讨也突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式,提出了新的课题,显示了新的水平。如韦志成的《中学语文美育》、曹利华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彭华生的《语文美育艺术》在研究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规律、制定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方略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也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符号的,这种符号并不能直接显示人和事物的形象。当我们阅读语言文字后,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依靠自己对人或事物的形象记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才能把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意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形象的间接性这一特点,要求语文教师灵活地运用美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去创造美的情感、美的意象。

2.情感的蕴含性

美感具有动情性,反映了主体对于对象的情感态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动与满足。美育的这种情感性,在语文审美教育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去挖掘、领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理论范畴———“味”。《文心雕龙•隐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也要十分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辨味、体味,要引导学生在读写活动中对语文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加以认识和审美,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启蒙的愉悦性

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处在学龄初期到学龄中期,他们接受的语文审美教育是启蒙性质的。对小学生去讲美学的理论知识、去作审美的理论分析,显然是极不恰当的,也是不受欢迎的。教师要努力创造具体、形象的美的情境和美的意象,还要十分注意采用带有直观性、形象性的一些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而且充满稚气的形式,去实施语文审美教育,使孩子们能以自己纯真的童心领略到审美活动的极大的愉悦性和趣味性。

4.方法的多样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灵活多样的施教方式方法。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依赖讲授、分析,有时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听得乏味,教师的劳动实际上是无效或低效的劳动,这种状况对实施美育当然是非常不利的。其实,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让学生“自悟”。“悟”是古代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理论范畴。语文老师要善于启发、点拨、诱导,促使孩子们去主动地领悟美的意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1.以美形育美德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描写了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这就为语文审美教育发挥“以美形育美德”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通过各种美的感性形象,如船长、诺贝尔等品质高尚的人物,桂林山水、西湖等风景如画的景物,莫高窟、兵马俑等凝聚智慧的艺术精品,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他们的思想情操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当然,真正实现这样“以美形育美德”的功能,还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诱导。

2.以美情导真善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审美教育具有“以美情导真善”的重要功能,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真善美,获取真知,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就能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充满感情地去领会教材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生活知识和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知识、文学常识等)。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3.以美善怡真情

我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年代初就指出:“教训在教育上是一个愚笨寡效的法子,感情的熏染,其活力雄于智慧的辩解。所以谆谆诏告不如使其自化。”(《文艺谈》)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语文学科充满感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就受到美的陶冶。这种情感的净化和美化,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以美育启智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语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能的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美育启智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颗具有丰富美感的火热的心,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焕发学习热情,从小就形成、发展一定的创造力,而良好的审美教育正是创造智力活动的重要的催化剂。

5.以美感润言语

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语文教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正确、纯洁、优美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时,要积极引导他们去领会语言应该怎样做到正确、规范,并且怎样加以润饰、美化。要努力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应该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现。在指导孩子们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发表意见、造句、作文时,要热情帮助他们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首先努力做到正确、恰当、合适、得体(这样就具有了朴素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学会作一点必要的润饰、加工(这是语言进一步的美化)。这些,就是语文审美教育“以美感润言语”这个功能的具体内涵。

三、教师的审美主导和学生的审美接受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其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而渗透、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审美教育,同样也包括施教与受教这两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只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互结合、相辅相成,语文审美教育才能有效地实施。其间,教师对学生的审美主导非常关键,具体表现在诱发审美情趣、示范审美实践、指导审美方法、组织审美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经常、反复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掀动他们感情的波澜,并使学生的兴趣和感情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他们就能获得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就能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文中往往包含着不少美的意象,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只是把它们看成各自独立的意象,而不懂得从意象的组合中去深入体会美的意蕴,获得独特的审美理解。教师应在这方面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启发,进一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这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发挥的审美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对学生审美活动的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中。教师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位特级教师指导三年级学生写《秋夜看月亮》的作文。她认真细致地组织了一次观赏秋月的活动。她掌握好观察时间,在月亮升起前十分钟把学生带到河边。在气氛的渲染方面,教师也作了精心安排,当明月升空时,她拉起手风琴,让学生一边看在云朵里穿行的月亮,一边轻轻地歌唱:“皎洁的圆月亮,银盘般的圆月亮,你可愿意和我们来玩有趣的捉迷藏,你呀满脸含着微笑,躲在云端哪一方?”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嫦娥》,更加感到悠然意远,流连忘返。这次活动以后,孩子们都用美好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美好的情境,这说明他们的审美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出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深深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取得这样的效果,当然同教师认真、细致、富有成效的组织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小学生的审美

接受心理学生的每一次审美体验,一般都包含着强化审美期待、开拓审美视野、积累审美经验的过程。通过反复进行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审美实践,学生就能通过耳濡目染形成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1.强化审美期待

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要进入审美体验,先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即审美期待。怎样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不少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鸟语》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各种鸟的图片,倾听各种鸟的叫声,然后问学生:“你们听懂了什么?”学生只会说鸟儿在唱歌,在说话,然后再问学生:“你们能从鸟儿的叫声中听出它们在说什么或唱什么吗?”学生露出困惑的表情。老师继续说:“其实鸟儿的语言可丰富了,你们想做它们的知音吗?”接着老师又说:“作者就是鸟儿的知音,你们想学会他的本领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审美期待就很快地得到了强化。

2.开拓审美视野

在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迈向审美体验的初始阶段。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创造条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去努力发现、领略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安排的诗歌《秋姑娘的信》和中年级教材中安排的散文《北大荒的秋天》,就可以让孩子们先自己去观察秋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然后再通过学文,展开想象,进入美的意境。

3.深化审美体验

同审美体验的初始阶段紧密联系、相互交错的是审美体验的深化阶段。在审美体验的深化阶段中,应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促进他们情感、理解的深化和升华。有位特级老师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然后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到了淙淙的泉水声,有的学生说听到了叹息与哭泣,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月光映水的美景,有的学生说看到了瞎眼的阿炳在泉池边拉琴的情景……老师在介绍了阿炳一生的坎坷经历之后,再让学生伴着二胡曲自读课文,然后再问学生:“你们又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出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听出了他对师傅的思念,有的学生说听出了他对命运的抗争。老师总结说:“这充满深情的琴声多么感人啊,因为琴声里融入了阿炳的心声!”接着老师又说:“作者不愧是阿炳的知音,他用与琴声一样有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这支二胡名曲,读了这一段段描写细腻的文字,我们仿佛亲临奏琴的环境,感受琴声的意境,更走入了阿炳的心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在实践中积累了审美经验,深化了审美体验。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教育方式。是通过对审美对象丰富价值的展示,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从而实现对学习者心理结构和性格塑造的影响,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

1.通过创设情景,形成审美教育的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言的魅力,得到美感的体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但这些内容大都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就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文中的画面。

2.采用互动教学,帮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还应当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美和鉴赏美。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是体现在教学中,教与学本身就是一种互动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要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过程中,推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篇6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美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显示了速度快,又显示来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这两个词既形象又贴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从而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美。

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开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后小山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三、培养学生在说写训练中表达和创造美。

一个人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他的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画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

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中进行审美教育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这种能力与其它审美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使教学上升到情感层次,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想象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丰富的审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

五、借助电教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巧妙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篇7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 德育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48-01

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学习语文这门课的兴趣不高,认为没有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重要,而一些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缩减语文课时,也不太重视语文的教学。然而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件和之前的药家鑫,马加爵等案例均表明了应试教育下的当代教育,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那些高校的优秀生尚且如此,而像技校生这样的,十五六岁的年龄,中考失败,信心受挫,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更需要正确的引导,重塑信心,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语文教学就承载着这样的功能,而且比单纯刻板说教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说服力。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技校这个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学生德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

一、语文教学对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学科是知识性、思想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就有“诗言志”“文载道”“文道合一”的说法。语文教材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或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推崇高尚美好的灵魂生活,或展示母子亲情和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精神,或表现对科学、真理的捍卫和追求,或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高尚的职业操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因素,通过赏析领悟,激情朗读、再现形象、理性阐发等手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德育课,它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把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里。

二、语文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名闻世界的著名企业家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的家书《天堂与地狱比邻 》用寓言、用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将孩子在无意中带进快乐的工作王国,自主的领略工作的美妙和魅力;文化学者余秋雨的《信客》为我们讲述一个消失了的职业――信客――最后一位从业者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信客,既是职业,又是人品又是信誉――职业和人物就是这样被融为一体,如果每个从业者都具有信客这样的人品和情操,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教材中蕴含的这些品质和精神的激发力、感染力是神奇而有效的,它寓教于形,寓教于情,寓教于义,远胜于刻板的理论教育。

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这个重物质轻精神,充满怀疑的时代,一些技校生也表现出只关心自己,只要求自我无限的满足,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心里不健康的人就算拥有了精湛的技术又有何用?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能更多地关心他人,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学会坚守自己的信仰,做一个善良,豁达、快乐的人,而不是变成一个只会赚钱,只会机械工作的冷漠机器。而教材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好雪片片》就能给我们心灵的滋养,一丝丝的慰藉。作者将目光聚焦在社会最底层一个流浪老人身上,他独特地发现:这个多数人鄙视、少数人同情的老年流浪汉还有这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老人真诚的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人,用“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四处流动”的温暖。读了这样的散文,我们是多么希望“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们是多么希望我们的身边时时飘落起这样美丽动人的“好雪片片”。在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这样的作品难道还不能让学生动容并有所感悟吗?

四、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生活情趣。技校语文中的审美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文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衰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如教学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读时要铿锵有力,要洒脱。二是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把语文中的间接描写变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达到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美的效果。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情感,主动感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三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再现作品的生活画面。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就着意引导学生从文中月色下的荷塘的描绘里感受美:“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洁白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四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美进行鉴赏,诱发学生咀嚼词句,摘抄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美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模仿美、表现美,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和通顺的美文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总之,审美教育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在技校课程设置中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这门课对培养新时代的合格技术工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情感价值观素质和美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

[2]《语文》第四版 2003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语文》第五版 2010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审美情趣

一、通过优美词句培养良好语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言节奏蕴含着音乐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美姿。语文美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上。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对丑陋的现象产生痛恨,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反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感受课文情景中美的情感力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课文里充分挖掘美的情感蕴含,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语文教学中这一客观事物指的就是情感的载体―教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作用,运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共鸣。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感到丑恶。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三、通过课文内容激发爱国热情

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7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一点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时期学语文是接受语言文化熏陶,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力量,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公共课,该课程以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发散思维性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能带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提高情商和职业道德。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创造。

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已经脱离层面上说教,应该是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本人通过实践,认为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教材,赏析作品,感受文本表层美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表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美”:从形式上说有文字美,意境美,从内容上说有外在美,内在美,语言美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鉴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紧扣着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为重点,写不同时间、环境下月的变化,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静。诗歌中描写了月夜下充满诗意的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海雾,江树。云雾弥漫下的江、天、人浑然一体,朦朦胧胧,这样一幅神话般迷人的月夜图,令人无限神往。沈从文《鸭窠围的夜》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带有湘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特异人生,全文具有原始的天然美。如散文第三段沈从文眼前的水上人日常生活我们都很熟悉“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各人蹲在仓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饱后,天已夜了。”“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生活过得非常踏实,毫无矫揉造作。所有这些白描的素朴文字,始终保持一种纯真、天然的元素,一切都还带有“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生动的自然性,原生态,充溢着生命的张力。这种美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的、环境的美。

2品位语言,深入探究,体味内在传统的美

大学语文教学重在赏析作品,通过文本内在的联系,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关键词句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以《鸭窠围的夜》一文为例,文中有说:“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毫不设防,让人们觉得很放松。作者在文本中重在再现了湘西物质、精神的“原生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倾向,物质的贫乏不算悲,水手、妇人们精神上的贫乏才真正应该哀戚。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这里的人们思想特别单纯,再现了自然纯真的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懂得“自然就是美”,才能长久,中国有古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现有部分学生的审美观稍有偏颇,穿吊带,描眉涂腮,装扮成人化,还有攀比心理,心思花在外表上,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审美观虽然不能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但至少代表一部分。

在《春江花月夜》的讲解过程中,紧扣15个写“月”的句子,4个写“春”的句子,12个写“江”的句子,2个写“花”的句子,2个写“夜”的句子,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明月相思楼”“落月摇情满江树”诗句里,可望见明月的处升、高悬、西斜、下落过程,看到长夜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这份执着的纯洁真诚的爱情令人感动。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现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的大胆追求。泰戈尔《在黄昏的时候》,“爸爸,我把自己丢失了”一个天真、纯洁、可爱的女孩形象,让作者不由把现实、想象、人世、天空融为一体,诗人的笔,惊人传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汲取了孟加拉民间诗歌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清新、优美的诗歌风格。

3学以致用,结合实践,传承传统美德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特有民族性心理和文学自悟力,拥有“很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要继承精华,发扬传统,大学语文可以作为最具传承性的工具,可以把国语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打开一扇窗,让国人了解世界。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留自己的东西,体现审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是一声问候都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这些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数不胜数。

冰心的《笑》,被称作中国现代“最初的美文”的,美就美在她捕捉了人类常见的神情——微笑,张扬了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整理—爱。人与人之间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什么矛盾、恩怨都可化解,社会也就和谐了。余秋雨《都江堰》中大智大巧、造福万民的专家郡守,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地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的母亲般的风险精神,都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北岛《回答》,透过文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美学特质,无畏的挑战精神让青年人热雪沸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字字铿锵,昂扬进取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冒险敢闯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人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 音乐之美 意象美 人文美 情感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一、让学生深入享受汉语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

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单就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这些都是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伴着语文,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伴着语文,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之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听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感受到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燕语,感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领略了“蝉噪林幽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三、让学生品味汉字的意象美

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基本笔画组成了活泼的汉字,组合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其次,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著,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四、让学生流连于作品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