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言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语言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语言文化

篇1

    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深刻的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而脏话,则是语言中非常特殊的一种。它是某些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停的丰富变化着。怎么才算是脏话呢?语言学家韦津利列出了一些核心要素:第一、这个词必须有冒犯性,“桌子”“树”不能当咒骂词,因为冒犯不了任何人。第二、咒骂词需要特定的冒犯性,不能太温和。第三、该语句必须触犯一项禁忌,把任何一样被视为私密的活动拉到公众领域。第四、咒骂词必须有意造成听者的震惊或愤怒或不自在。第五、该字词必须实际存在。第六、仅仅“实际存在的东西”并不够,它必须是众人广泛同意为“粘湿恶心的东西”。[1]具备了这些,基本上就是脏话了。

    你并不一定能够在字典里找到一些脏话的解释,但是它却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人们通常告诫小孩不能说脏话,然后这种警告却像是暗示一样,提醒孩子如何使用脏话。基本上,除了一些日常用语外,小孩子最先学习的往往都是脏话。不仅是小孩,人们在接触或者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最先学会的除了打招呼外就是脏话。

    那么,脏话对人们的吸引力在哪里呢?首先,脏话的使用是让人们表达对对方的不满、仇恨、蔑视等负面情绪。虽然骂人是可以不带脏字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良好的教养以及文化水平,普罗大众在激动的时候选择通常都是通俗易懂的脏话。其次,骂脏话满足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脏话通常都带有禁忌和敏感的词汇成分,不能够摆在台面上来正大光明的使用,于是骂脏话有了一种像偷情一样的。最后,脏话能够让人们充分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舒缓压力。

    比如这样一段对话:

    A:小王和小李分手了。

    B:操,真的假的?

    A:我是这么听说的。

    B:操,你听谁说的呀?靠谱么?

    A:我听小赵说的呀。他亲眼看见的。

    B:操,我就知道小王他妈的不靠谱。这种人早分了好!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东西。B是一个喜欢说脏话的普通人,但并不能证明其文化水平不高或教养不好。因为他说话的对象是朋友,而不是父母老师或者陌生人。这段对话中的“操”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充当了惊叹号的作用。前两个“操”字表达出B的惊讶情绪,后一个“操”和“他妈的”表达出他的愤慨之情。其实和“我的妈呀”“天哪”这样的语气差不多,而一个“操”字简短有力,于是为人们所喜用。

    如今,很多脏话,如英文中的“FUCK”和中文里的“操”“”等,其实已经失去了它原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多的时候,这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被人们当做口头禅使用,甚至也可以成为加强语气的助词。有这么一个笑话是说,世界上举行了一个讲故事大会,要求参赛者用最简短的话讲述一个最复杂的故事,结果一个中国人获得了冠军。这个中国人讲述了一个人在周末骑着自行车去郊外玩,骑车上山,看到了山上山下的风景以及看到风景是激动和开心的表情。下山时,由于自行车闸失灵,导致他不慎摔到了沟里。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只有两个字“”。每一个“”的语气、重音、长短等都不同,这个词可以被赋予任何的含义,短短两个字,却比任何语言都更加生动精彩。你几乎可以想象出,那一声声的惊呼,都伴随着怎样的姿势动作,用了怎么的语气,表达什么意思。脏话用到这样,也就不脏了。

    二、中日英三种语言中的脏话

    脏话除了情绪上的表达以及发泄之外,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及性格特点。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当然也有自己的脏话。我们可以从中文、英文、日文这三个语言中的脏话来分析出各自民族的一些文化风俗以及民族传统。

    (一)中文中的脏话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其载体——中文也丰富多彩。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因为地域的广阔,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特色的脏话:如:北方的“滚犊子”,四川话的“瓜兮兮”,广东话的“顶你个肺”等等。但是,不管什么的地方,中文里都有一些相同的脏话,与性有关,对象是对方的母亲或者祖宗:“”“你的”“他妈的”“十八代”。

    “”这句话非常的普遍,普遍到被称为“国骂”,并且还有一个非常隐晦的称呼“三字经”。当有人以非常暗示性的语气提到三字经的时候,你所能想到的肯定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为何喜欢使用这句话呢?台湾作家蔡康永认为,这句话的逻辑是“你cao了我妈,你就或多或少地做了我爸。那为了打败你,我只好奋力挖坟、不顾尸臭地去的祖宗,这样我才能或多或少地也做你的祖宗,凌驾于你爸之上。胃口好的话,有些人愿意cao到对方祖宗十八代。”[2]这种抢着当别人的爸爸的心态是非常原始化的,来自于原始社会对生产力和战斗力的争夺需求,这也体现在人们喜欢自称“老子”。

    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孝思想。儒家文化无疑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它所提倡的忠孝礼仪廉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人们对父母、宗庙怀有非常尊敬的心情,因此,将极其不敬的语言使用在对方的父母、祖宗身上便是对对方最大的侮辱,比辱骂对方本身要厉害的多,也就达到了骂脏话的最大目的。而并非单纯的想要当对方的父亲或者祖宗。除此之外,廉耻之心和禁欲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性是非常隐晦,私密的事,不正当的性行为是非常可耻的。所以,用最可耻的方式对付对方最尊敬重视的人,“”这句脏话骂人的威力可想而知。

    (二)英文中的脏话

    与中文相同的是,英语也喜欢用与性相关的词汇骂人,如“fuck”“cunt”等等。而与中文不同的是,英语喜欢辱骂对方本身,而非对方的母亲或者长辈。英文中的表达一般是“fuck you ”或者直接是“fuck yourself”。这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在美国文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为了达到脏话的最大目的,一般都是针对个体本身。

    除此之外,和中文有很大区别的一点在于,宗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在西方历史上,神权是超越皇权,超越人权的。英语里的脏话(Profanity)一词最初含义仅用于表示渎神、亵渎神圣,或随便的提及神的名义(渎神的说法或赌咒)。所以英文中的脏话很多包含有上帝、地狱、恶魔等宗教因素的词汇,如“God damn it(天杀的)”“go to Hell”(去死/下地狱吧)”、及“damn you(去你的)”等脏话,并且,在某些表达不满情绪的时候,连“Jesus Christ”也是可以当做脏话的。

    最后,在美国,种族歧视历来是一个大问题。历史上,白人对黄种人和黑人的歧视非常严重,特别是针对黑人,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脏话,如“nigger(黑鬼)”。这种类型的词汇对于黑人来说,则比性辱骂要严重得多。但是,随着美国反种族歧视的声音越来越大,nigger这个词也被严禁于公共范围内使用。

    (三)日语中的脏话

    我们最熟悉的日语脏话,应该算是“ばかやろう(八格牙路)”,在很多题材的电视剧中,都能听到日本兵这样叫骂。但其实,这句话就是混蛋的意思,比起中文的脏话,简直不堪一提。还有“ばか”“あほ”“ボケ”等,都是笨蛋,呆子、蠢货等意思。除此以外,日本的脏话还喜欢批评人的外表,比如“ぶす(丑女人);“でぶ”(肥猪);“にきびだらけの顔”(满是青春豆的脸);“外足(そとあし)”( 罗圈腿)。

    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本就没有脏话。日本是个很有礼貌、阶级制度严谨的国家,所以他们拥有一套非常复杂严苛的语言体系。敬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称谓、动词的形态都要根据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日语中的“做”“给”,对地位比自己低的对像表达“给予”的意思时可使用对词“やる”,例如给动物食物,或给植物淋水;但是如果对自己身份平等或高级的对像使用“やる”的话,便会带有冒犯的意思。还有,第二人称“你”,“贵様(きさま)”“きっめ”“てぇめ”等,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你这家伙”“你这个混蛋”之类的意思。所以说,日文中并非没有脏话,只是因其语言系统的特殊性,可以在不使用不雅文字的情况下,达到侮辱和轻蔑别人的效果。

    当然,事实上,日文中也有很多不雅的词汇,只是被禁止于书面和电视媒体中。所以,仅是通过媒体和书面来了解日文文化,而并非实际体验过的,一般就接触不到那样的脏话。

    三、结论

篇2

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

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

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

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汉语由于没有单数、复数的问题,但西方国家语言则存在单数、复数的问题,因此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困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表示,他在给小说《夜的眼》取名时,更加看重这个名字的神秘感和多层次含义,如表示为夜本身的眼或夜行人的眼等,具有模糊的表意,给读者更加充分的想象,然而这篇小说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翻译工作者更关注的问题时“眼”是单数还是复数。结合小说《夜的眼》所表达的意境可以看出,“眼”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因此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但这也体现出汉语与西方语言存在的差异。汉语语法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表意也主要是靠语言环境进行理解。西方语言语法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且表意更加精确。西方语言造句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将词、分句等连接起来,使语言结构更加完整。如主句和从句会采用who、what、taht等连接起来。在西方语言中,介词是比较重要的词句连接形式,如to、in等,而汉语则可以直接不用介词或省略介词。另外汉语在表达时,更加注重意会,且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在利用汉语进行表达时,会留给听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且因果有序,以还原事物的初始状态为目的。而西方语言在表达时,需要明确主体对事物主次的分析,通过确定重点,再进行表达。

2中西文化语法语境差异

在中国语言文化中,人们在进行某一句词语、句子的理解时,需要结合该词语、句子与其他词语、句子的关系和语言环境等。汉语思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人们难以直接根据语言单位本身明确该语言的意思。在西方语言文化中,每一个语言个体都存在独立性,每一个句子则是由独立的个体连接和叠加后,产生意思,因此西方语言主要是通过个体综合后,理解句子的意思,与语言环境及其他个体的联系并不紧密。汉语主要是通过对整个大环境的理解来分析每个个体的含义,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而西方语言则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理解,来看待整个大环境的表述意义,对环境的依赖性较低。对环境依赖性较强的语言有汉语、日语、韩语等,对环境依赖性较低的语言有英语、德语等。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进行交流时,双方信息主要是通过语境进行意思的传达,并注重维护交谈氛围。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区进行交流时,在不同的交谈氛围中有非常明确的语言边界,如工作与私人生活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且交流状态比较直接。在中方文化教育中的人群,会难以适应西方文化教育人群的说话方式,会认为他们说话过于直接,不考虑听者的感受,而西方人则会认为中国人说话模棱两可、难以理解。人们在利用汉语进行表达时,需要听者明确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即听者把握着双方的信息交流,而在西方文化中,交流比较直白,则是由说话者把握着双方的语言交流。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汉语文化更加注重意会,西方语言则更加直白,两种语法在语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3中西文化语法思维差异

汉语属于象形语言,西方语言属于有声语言,本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别。由于汉语是从具象的事物中演变而来,因此汉语思维具有明显的具象性特征,而西方语言不具有形象化特征,因此其主要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等特征。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常会采用具象且感性的语言描绘事物,形象的传达该事物给人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汉语中关于颜色的词语比西方语言要多,表明汉语对事物的形容更加细致和形象。西方语言文化中,更加倾向抽象的意义表达,如“Shehithimontheface”,该句话是指“她打了他的脸”,具有比较抽象的层次分析特征。在汉语思维中,人们对语言会采用比较感性的思维进行理解,西方语言思维中则更加注重客观的分析,属于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

4中西文化语法表述差异

在汉语环境中,人们需要对所有的词语、句子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分析后,才能够对整个表达有更加明确的理解,而且汉语的表达属于先后顺序,具有循序发展的特征。在西方语言环境中,人们通过词语、句子准确的表达和句式的形态等,进行对整个表达的理解。中国人在刚开始接触西方语言时,会难以适应西方语言的语序和结构,如汉语表述“某教师学识渊博、讲课细致,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而换做英语语序则为“学识渊博、讲课细致的某某是一位受到广大学习喜爱的教师”,该句子可以看出汉语格局与西方语言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别。汉语表述具有时间流淌性特征,而西方语言表述则具有空间静止性特征,因此翻译工作者为了汉语的动态性,在汉译英时,经常会采用动词翻译英语的介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整体思维,从大方面逐渐思考到小方面,且小方面之间有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另外人们在汉语思维下,主要是以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在西方语言思维下,人们还会从物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人们在利用汉语写文章时,文章的形式、结构等都可以以作者的主观意识进行改变,具有比较随意的特性,如作者在表达一件事情时,可以直接采用一句话将该件事表达清楚,对于逗号、句号的要求并不严格。而在西方语言文化中,对句号、逗号的要求比较统一,主要是由核心动词确定句界。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将原句句式改变为具有动态性质的汉语句式,让汉语思维人群更加容易理解该句子,并增添阅读的流畅感。

5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工作者想要做好翻译工作,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如思维差异、表述差异等。中西方语言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而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中西方语法差异性的影响较大,其中英语注重语法严谨和逻辑分析,而汉语注重意会表达,差异比较明显。

作者:罗燕 单位:江西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肢体语言 文化差异 手势语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等等。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西方的许多肢体语言在我国也已经被认同,还有一些被普遍适用。比如:西方人往往指胸口来表示“我”。大拇指朝上,表示“好”;但大拇指朝下则表示“坏,糟透了”。还有用大拇指指尖与食指指尖相接成O形,伸直其余三个指头,表示OK,即“正常”、“顺利”、“没问题”。伸出食指和中指成V形,表示victory(胜利)。如果招手示意别人过来,他们是伸出手,掌心朝上,捏拢四指,前后弯动食指。

当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肢体语言其含义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不过,很多肢体语言表达的含义还是一致的,比如,点头表示: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眉毛上扬表示:不相信或惊讶;避免目光接触意味着: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摇头表示:不同意;鼓掌:赞成或高兴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分类来说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程度上所存在的差异,了解从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我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动作一样,意义不同(the same action,different meaning)。如下例:

1. 跺脚(stamp one’s foot):在中国人看来,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比如说:气得直跺脚。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不耐烦,比如:give a stamp of impatience(不耐烦得跺脚)。

2. 目不转睛地看(look with fixed gaze):其中文含义是:好奇;有时是惊讶。比如,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公园里的猴子;他目不转睛的看着科幻书上的飞碟等等。而这个短语的英文含义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比如:Under his intense gaze she felt uncomfortable.(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使她觉得很不自在。)

3. 拍别人的脑袋(padding one’s head):中文含义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疼爱的表现,但是对成年或青年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则会引起反感,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比如:那个淘气的小家伙拍了拍老人的头,引起了破口大骂。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安慰;鼓励;钟爱。比如:Father padded my head to encourage me.(爸爸拍拍我的头来鼓励我。) He padded the dog’ head to show his care.(他拍拍小狗的头以示关爱。)

4. 鼓掌(clapping one’ hands):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在中国人看来,表示表演者或演讲者的谢意,双方一齐鼓掌来相互表示友好感情。比如:演讲者和听众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在英语国家中,表演者或演讲者鼓掌则表示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的表演感到骄傲,自己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比如:She clapped her hands in great delight because of her success in the performance.(她为自己表演的成功热烈的鼓起掌来。)

5. 嘘嘘声:汉语含义是反对;责骂;轰赶等,比如,那位演员表演刚刚完毕,台下就响起了一片嘘嘘声。那个人刚做完报告,听众中就发出了一片嘘嘘声。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要求安静(to keep silence)。比如:The baby is sleeping. He putshis middle finger to his mouth and makes the small noise to keep silence.(孩子睡着了,他把中指放到嘴边发出轻微的嘘嘘声要求保持安静。)

二、同样意思,动作有差异(the same meaning ,different action)。如下例:

1. 叫别人过来(ask someone to come):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put the head toward someone with the fingers downward waving several times.),而美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put the hand toward someone with the center of the palm upward,shaking the index finger back and front)。美国人的这种肢体语言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侮辱,或挑衅,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2. 开玩笑时用的,表示丢人,没羞。(to show someone is shameful ,usually used in joking)中国人伸出食指在脸上刮几下,而美国人则是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表示吃饱了的用语:中国人用手抚摸后轻拍自己的肚子(touching or padding one’s stomach gently )表示自己的肚子里已经装满食物了,不能再吃了。而美国人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put one of the hands to the throat,with the center of the palm downward ),表示吃到这了,食物已经到了嗓子了,再吃就要吐出来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动作。(中国没有或西方没有的某种肢体语言。)如下例:

1. 在美国,咬指甲(snap one’s finger),表示担心,不知所措,心中有重大的思想负担(worry about something,upset,or heavy burden in mind).

2. 在美国,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withone’sbig finger toward one’snose,other fingers together waving),表示挑战,蔑视(show one’s contempt or aggression.)

3. 在美国,摇动手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shaking one’s index finger,other fingers fixed together),表示: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warning)

4. 在美国,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put the arms on the chest,hold the fist tightly,and with the big finger downward,shaking.)表示,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be against something or somebody strongly)

5. 在中国,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point the index finger to the nose)表示“是我”,“是的”(It is me ,or I have done this.),但是,在美国人看来,这是比较滑稽可笑的。

6. 在中国,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put the opening head over the mouth)表示,正在谈论秘密的事情(talking something secret).

7. 在中国,两只手递东西给客人或别人(pass something to others with two hands),表示尊敬(respect).

8. 在中国,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two index fingers coming nearer slowly in front ofoneself)表示:男女相爱;匹配良缘(two people fall in love).

……

以上举的例子并不全面,但是可以说明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并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在长期的发展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对比。研究肢体语言有助于对语言及文化的研究。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肢体语言不过是某个国家文化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它有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忽视它,就会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话语非常重要,而,在正确的情境下正确地理解肢体语言能够及时揣摩出说话人的真正含义,促进谈话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祝玉.欧洲文化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文化意蕴 方言俗语 连云港

方言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一种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它具有口语性、通俗性、简练化以及形象化等特点,和标准语有较大的区别,只在某些地区使用,是一个地方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丰富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生动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有些方言已经淘汰消失,但有些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方言俗语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比较完整地表达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由于方言俗语受到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方言俗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方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和研究方言俗语产生的地理、文化背景。从方言背后的民俗习惯、社会观念和审美观文化等角度去研究方言俗语更能体现语言的价值。文章通过对收集到的1000多条连云港方言俗语材料进行分析,重点从农业生产劳动、气候气象、生活哲理和封建迷信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展示连云港当地丰富的内在语言文化信息。

一、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气象气候

连云港古称海州,现为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县市接壤;西与徐州新沂市、淮阴市沭阳县毗邻;南与淮安市涟水、盐城市响水两县相连。连云港历史悠久,素有“淮口巨”“东南名郡”之称,是中国海港之一,有着底蕴深远的人文历史环境,下辖四县(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区(连云、云台、新浦、海州)。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农民的生存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天气等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所以,气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逐渐改变了当地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产生了大量与气象气候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精练、语调活泼上口的方言俗语。

此外,连云港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常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连云港人民以海洋捕捞、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为生,需要长期关注气候的变化,所以,方言俗语中会大量出现诸如“雨、雾、风、霜、阴、晴”等气象词以及“夏至、三月三、九天”等节气词。他们通过对气候环境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展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场景。如:

打春你别欢,还有三十大冷天。九尽花开寒不来。三月三,路上行人把衣单。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上浮云走,晌午晒死狗。春天有雨西边亮。有雾晴三天。东南雨不上来,上来漫沟崖。夏至水门开。六月北风当时雨。交九东北风,就有雨后跟。云台山搭桥,大雨像瓢浇。有云盘山腰,下雨在今朝。

二、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

连云港地区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使生物种群落兼具南北特征,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花生、林木、瓜果等农作物。海州湾渔场是中国渔场之一,盛产带鱼、鳓鱼、黄鱼、加吉鱼、刺参、扇贝、鲍鱼、对虾以及海带等经济海产品。

方言俗语在反映区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将中国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连云港勤劳的人民在常年的农业劳动中创造了很多与节气联系起来反映农时、耕种等农业生产规律的俗语。如: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五九六九,满湖插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棒头胡子嘴,怕干又怕水。枣树发芽,快种棉花。立夏三天遍锄田。大麦不过芒种,小麦不过夏至。立秋三天镰刀响。处暑萝卜白露菜。秋风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豆黄种麦,麦黄种豆。豆三麦六,菜籽一宿。蚕老一时,墒沟张虾。十月三场雨,麦扎九条根。三月雨泼泼,稀疏麦变厚(稠)麦。好种出好苗,癞种癞葡萄。要吃大头蒜,不过八月半。桃三、杏四、梨五年,大枣当年就见钱。

此外,连云港面对大海,渔业发达,所以方言俗语中有大量和渔业生产有关的俗语,表现出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大棒糊冻绿豆打,老咸菜就蟹渣”最能体现连云港人曾经的饮食习惯,兼具山东地区喜吃玉米和海边人以海鲜为主的饮食特点。此外还有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诙谐幽默的俗语,如:

吃咸鱼蘸酱油,有钱补鱼网(多此一举)。//黄鳝上沙滩(不死一身残)。//烂网打鱼(一无所获)。//嘴里没味吃咸鱼(正合胃口)。//鲈鱼探虾毛(没安好心眼)。//马鲛鱼嘴硬骨头酥(嘴硬心软)。//卖鱼的不带秤(抓虾)。//蛇吃鳗鱼(比长短)。//王八吃花椒麻爪了(着急)。//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网中抓鱼(笃定)。//瞎子摸鱼(碰机会)。//蒸鱼不沾水(凭的一口气)。//竹篓里的泥鳅(滑的很)。//捉鱼拦上游(先下手)。

三、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生活哲理

劳动人民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们从生产生活中凝练出来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在简洁的方言俗语中沉淀下来,代代相传,成为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这些蕴涵人生哲学的方言俗语既在道德层面上指引、教育、劝戒和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集中反映出了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社会生活中的人民有感于一些社会现象和命运情感等问题时往往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来表达。反之,后人从流传下来的方言俗语中同样也能了解到当时当地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情感状态。

连云港方言俗语中有大量反映社会生活哲理的词汇,包括人们的处世态度、道德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例如“宁跟讨饭娘,不跟宰相爹”这一俗语直白地表达了当地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温暖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远远胜过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环境。另外,大量方言俗语也表达了当地人眷恋故土,热爱家乡的情感,如:“金筐银筐不如自家粪筐,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下面列举了一些独具连云港乡土特色,充满人生哲理的俗语:

现喂鸡不下蛋,狗伸舌你不动,鸡跷腿乱慌忙(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工作,不能把当前的事情往后推)。//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人(互相帮助)。//莫笑穷人穿破衣,十年河东看河西(尊重他人,善待处于困境中的人)。//慢不慢,强得过站(做事情贵在坚持)。//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打断骨头连着筋(家庭和睦团结)。//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在咀上(学会谦虚内敛)。//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江山轮流坐,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变幻莫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遗传重要)。//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庸至上)。//杈头有火,锄头有粪(生产劳动一刻也不放松)。//喜勤喜懒,喜早喜晚,就看你的胆(要勤劳莫懒惰)。//细水长流,吃穿不愁(注意节约、勤俭持家)。//借死不借生(宁愿借房给死人办丧事,也不借给妇人生产。因为逝去的人洪福已满,带不走什么。新生小孩洪福大,担心把家里的福气带走)。//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年纪大的人身体弱,不宜在外逗留,以免发生意外)。

四、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宗教迷信

方言俗语中有一些以宗教迷信传说为内容的俗语,如: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宁欠阎王债,不欠小鬼钱。牛魔王请客,尽是妖。阴阳先生送老子,早晚是手底活。阎王叫你三更走,你活不到天亮。

这些都说明民间对鬼的敬畏和由此产生的一些思想行为。连云港地区有着长期的宗教文化发展历史。民间有敬畏、供奉亡灵避灾祈福的习俗,它们以俗语的形式存在于方言俗语中,并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保存了下来。

五、结语

方言俗语除了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以外,还具有传承文明、铭记历史的作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方言俗语。俗语的词源意义及衍生义包含着古人的传统观念,记录着各时代文化的发展变化,是历时文化在共时层面上的保留。方言俗语中出现的都是老百姓生产生活当中的常见事物,后来经常被用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能让人从中了解该地区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且从中体会到这些方言俗语所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和民间智慧。

连云港方言俗语的传承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当地劳动人民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思维习惯以及风俗习惯。本文从连云港方言俗语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劳动、气象、生活哲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乡土文化深入民间,连云港传统文明源远流长,古老文明在当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普通话的大面积推广,很多鲜活的方言只保存在某些欠发达的地区和老一辈人中间,导致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方言逐渐流失。另一方面连云港方言俗语博大精深,其中包涵的更多的文化信息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更为深入的发掘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谭志满.土家语俗语的特征及文化意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姜莉.连云港市新浦方言词缀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袁圣敏.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文化信息解读[J].晋中学院学报,2009,(2).

[4]丁爱侠.江苏赣榆方言词汇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2).

[5]王萍.连云港方言俗语与文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5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篇6

摘要:语言是文化生存、发展的载体,探讨中英恭维语差异也就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存在着恭维对象、恭维内容等多方面,对此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对恭维语深层次下的文化积淀予以把握。

关键词:中英恭维语;跨文化交际;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源于不同文化区人们之间的各种交往,这包括物质方面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的交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跨文化研究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兴起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跨文化交际研究更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一环,这就涉及到本文的论题――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本文将从恭维语及其文化蕴涵、中英恭维语对比以及跨文化交际下的恭维语差异分析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恭维语及其文化蕴涵

一般来说,恭维语就是指甲方(讲话者)对乙方(听话者)本身所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是拥有的某一物品等方面的赞扬,恰当使用恭维语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中尔姆斯(Holmes)曾在文章“Complimenting in Speech”中谈及:恭维语是指因他人尤其是听话者具有说话者和听话者均予以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如品质、性格、技能等),而以明示或隐含的方式向其表示赞许的一种言语行为①。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理解:首先,恭维语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起着剂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其次,恭维语的形成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甲方(说话者)的称赞和乙方(听话者)个人素质良好或者所拥有物品的优异;再次,恭维语的使用包括明示或隐含两种手段;最后,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一般是人的外貌、所拥有的物品(appearance and possessions)和乙方(听话者)所取得的成就或者本身具备的能力(ability and achievements)等。

恭维语是一种语言行为,而语言是一民族文化与习俗的载体与积淀,因此我们对中英恭维语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中西方社会文化的研究。中英恭维语的使用与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是人们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的差异。自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以来,“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就处不在,这也影响着人们现在的言谈举止;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就十分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从而造就了两国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②。其次在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中国十分倡导集体主义观念,西方则是强调个人主义,如“positive or ambitious”的生活态度等,这也使两国恭维语走向了不同发展方向。

二、中英恭维语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下讨论中英恭维语异同,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内涵,以便于整体全面地把握。首先是中英恭维语对象和内容的对比。在恭维对象方面,中国人很少恭维自家人,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在外人面前表扬自家人,比如妻子工作顺利,善解人意等;中国人在进行恭维中往往还要进行自我贬低,如“你做的真好,如果是我,根本没有做成功的可能……”,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面,即人际交往中的“贬己尊人”③;西方上下级恭维中一般是上级恭维下级,比如企业老总对某一员工说“你干的太漂亮了,继续努力!”。在中国恭维语的运用中,一般是下级恭维上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拍马屁”,如果上级恭维下级的时往往是贬义,如“你最好收敛一下,做事情不要太锋芒了!”等。在恭维内容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恭维语使用话题包括外貌、行为、素质以及成绩等,其中外貌和成绩在美国恭维语中使用较为频繁,而中国人在使用恭维语时一般是根据具体事情而展开,如看到别人写的字,一般说“你写的字真漂亮,以后你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希望多多指教”;当男性对女性存在爱慕之心的时候,一般会恭维女性的外貌、打扮等;关于性话题,中国人基本上不进行恭维,西方(尤其是美国)则十分普遍等。

其次是中英恭维语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对比。在表示谢意方面,中国人关系越好,说“谢谢”的次数越少,或者“谢谢”可以理解为两者关系生疏的表现,而西方则很频繁地使用“谢谢”一词。比如一女生想拒绝追求她的男生,使用“谢谢”等恭维语和恭维行为的应答语来表示二者关系的生疏。此外,在应答对方的恭维行为时,中西方语言中的“贬义词”和“褒义词”经常混合使用,比如甲:“张大爷,过年了,这两只鸡是我孝敬您老的”;乙:“你太客气了!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啊”。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乙在接受甲的恭维行为(包括恭维语)的时候,以“责备”的方式来进行答谢,这正是礼貌的一种说辞。这在下个对话中也可以反映出来,甲:你做的饭真好吃;乙:哪里哪里,献丑了。西方则不一样,他们一般使用“谢谢”予以回复。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恭维语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情况下,我们对中西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需要从深层次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语言使用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在上面我们也进行了简要论述。首先是中西价值观的差异。所谓价值观,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④。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主要存在处理人际关系、对于集体持有态度、隐私、竞争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构建人际关系网,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人很重视集体的作用,西方人则强调个体的能力;中国人一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西方人则倾向于保持个人隐私;中国人强调随大流,追求共性,西方人则强调人性的展现等。这些都导致中西方恭维语使用差异的存在。

其次,中西方在审美观方面的差异。所谓审美观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具有的普遍性观念意识,它不仅反映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创作者的艺术作品当中,并且将随着社会时期以及社会群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⑤。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的心理反映。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含蓄的美,而西方人热衷于直白的美,这也就表现在恭维语中西方人的正面回答以及中国人的间接回答。此外,中西方语言使用的差异也影响着双方恭维语的使用情况。在对恭维进行回答时,西方人倾向于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5,中国人则倾向于以沉默来默认赞美之辞。

四、小结

在跨文化交际条件下探究中西恭维语的差异,需要了解中西方恭维语下蕴涵的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中西方恭维语使用中在恭维对象、恭维内容、恭维语应答策略以及恭维语的类型和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整体、系统、全面地把握。

注解:

①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5.

②在后面本文将进行详细阐述。

③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

④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 Walues[M].New York Free Press,1973:358-361.

⑤邹启华.西方审美观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影响[J].高职论坛,2006(6):40.

参考文献

[1]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中;文化背景;词语运用

英语作为国际的官方语言,也是中国高中必修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学习英语这一门语言,内容不仅仅包括学习它的词汇含义、语法结构、写作技巧和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及人文精神,因为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所以高中英语教师要以学习西方文化背景为教学目标,着重对词汇方面进行讲解,如俗语、习语或者固定搭配,其中含义的不同,会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整体。本文就高中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的重要性,提出如何提高关于词语的文化背景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高中学生理解英语词汇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生对于文化背景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高中教学也逐步融合了对文化背景的教学。但由于现实压力及学校升学率的硬性要求,高中阶段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学生所了解到的内容极其有限。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其中并没有将深入学习文化背景知识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所以学生对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上缺乏一定的平台,学习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词语的具体分类与特点

在广义上对英语词语进行理解,并按照文体学的概述,可以将英语词语分为:谚语、俚语、成对词、三词词组、俗语、熟语及习惯搭配等。在英语中,谚语类似于汉语的歇后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如“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中文翻译为“倒翻牛奶,哭也没用”。三词词组主要指三对固定的词组进行结合,常用在固定的讲法中,如“Eat, drink and be merry”,中文意思为“及时行乐”。而从狭义上对英语词语的特点方面进行理解,有以下方面:一是,英语词语具有长期的使用性,有些谚语的历史甚至达到了上千年,如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人生苦短,艺术长久);二是,有固定的结构,其中固定性与使用性成正比,对该词语的使用性越强,则结构越固定,也越能被学生所接受,如Like cures like(以毒攻毒);三是,有整体性的语义,要准确理解英语词语的含义,必须从整体上去探索,因为英语词语在不同的句子环境中有不同的语义,如“ It rains cats and dogs”,众所周知,单词cat的中文含义为猫,单词dog解释为狗,那么这句话可以被翻译为“雨下了猫猫狗狗”,但这样的表述肯定是错误的,通过结合语境与英语词语的整体性,正确的中文翻译应为“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

三、提高关于词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具体策略

1.增强词语中文化背景的补充

高中英语教师应把中西方语言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牢固地掌握好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自身对知识进行无限量地补充,再通过多种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介绍给学生,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2.加强词语中文化背景的教学

加强学生对词语中文化背景的运用,可以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中。如,把文化背景的知识概念融入英语课堂中,再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为牢固。

(1)从讲解单词方面,英语教师在讲授中要对词的意义和内涵着重讲解,这样能减少学生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错误理解,并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如,英文单词“cowboy”,在汉语中虽被翻译为“牛仔”,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英语文化中“cowboy”来源于美国早期的西进运动,主要描述具有英勇强悍、无敌勇敢的西部草原上的男士,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对学生理解单词的影响之深。

(2)从讲解价值观念方面,因为地域差异与人的个性差异,学生在理解一些词语时往往习惯融入自己的情感、经历,如“Chinese mother”,中文解释为“中国母亲”,在中国对母亲的描述是非常伟大又尊敬的,认为中国母亲是勤劳、善良与慈爱的化身,但是从西方国家的理念中,母亲是生养孩子的一个个体,生养完后母亲仍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抚养孩子成年后,可以不再履行抚养义务。

3.开展词语中文化背景的活动

牢固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及记忆,增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感知度,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或者会议讲座等方式。如,在周末为学生开展一个名为“自主研究型英语词语学习”的活动,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资料、看书、复习等对自己喜欢的英语词语进行文化上的研究和探索,教师则可以在一旁进行引导,并适当鼓励学生观看英语原声电影,多阅读英美原版的文学作品及听英文歌曲,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增加对词语的记忆力。

综上所述,在英语中加强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的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并仔细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语言的影响力,通过增强词语中文化背景的补充、加强词语中文化背景的教学及开展词语中文化背景的活动等策略,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促进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娜.基于《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因素导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侯娟.关于Face你知道多少?[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2):76-76.

篇8

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就必须查找影响初中生翻译水平的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人执教十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指导,这不仅是因为翻译是当今考试的必考题型,更主要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实际的口笔头表达和运用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1.加强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的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比较欠缺。在英译汉时,翻译出来的汉语让人感觉别扭,贻笑大方。如:it is now thought that the more work we give our brains, the more work they are able to do. 学生的译文是:现在被认为,我们给大脑的工作越多,他们能干的工作就越多。其实正确的译文应为:现在人们认为,我们的大脑越用能力就越强。很明显,英文原句中的单词浅显易懂,句子结构也不复杂,但比较一下前后两次翻译就会发现,学生的译文不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更不足的是没能掌握汉语的行文规律和表达习惯,使人感觉僵硬晦涩。反映出学生对汉语言本身的表达习惯就没有一种认同感。这种翻译水平的欠缺,应归结于母语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在加强英语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汉语素质的培养。

2.对比英语和汉语的共性和异性,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英语和汉语都是一种语言,因而它们之间有着人类共性所决定的语言共性,这是英汉双语得以互译的前提。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反映了这两种语言的共性。但同时,英汉语言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即印欧语系和东亚语系,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方面又存在着很大差别。所以,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对这两种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探寻并逐渐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规律,牢固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巧,尤其是应着重培养学生选择词义、同义词(组)替换,适度引申和词性转换等技巧,以便顺利地翻译好一段语篇。

3.从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角度出发,用语感的暗示性来提高翻译能力

语感,是指在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词达意能力,从而减轻翻译的难度。如翻译"对我们来说学好英语很重要。"为"it' 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学生很容易能根据已学的句式感受它的表达。这说明,语感好的学生能从已知词或词组及语境身上感受到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翻译过程。

4.通过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加强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 文字; 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历史渊源可追根到古代中、西方社会的自然环境间的不同。中国由于地处北半球温带,地势东低西高,其气候特点是封闭式的季风性大陆气候,正因为中国大陆的这种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造成了中国的古人们生活异常艰难,考虑事情时也总是把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因素包含在内。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就是从这种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事物的哲学思想中应运而生。同样,由于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开始习惯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以及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逐渐形成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阴阳论,比如,天和地,男和女,强和弱,正和邪等等。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皆因阴阳的交互作用。汉民族的先祖们深谙对立统一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因此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英美民族则与汉民族全然不同。英美的祖先们的生活在海洋,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不是压抑或恐惧,相反,他们试图去战胜和征服。正是这种战胜,征服的强烈的欲望给英美民族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以动力,并促成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天人相分”的观点正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形成的,在他们看来,宇宙万物都是对立的——支配与被支配,主动与被动。人,则是主动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是绝对的。在考察事物时力求合乎逻辑,他们会对事物进行详尽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英语和汉语的交际用语(包括表示感谢、道歉、寒暄,以及电话用语、请求与表示邀请等)上。

1 称谓语言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交语言中的称谓有很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汉语中,常用于对亲属的称谓,习惯性的泛化于非亲属身上。例如,年轻人称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平辈“大哥”“妹子”(多见于中国北方);称与父母平辈而年龄比自己父母小的人为 “叔叔”和“阿姨”;若年长则称为“伯伯”;甚至还会出现“爷爷”和“奶奶”。但在西方国家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应用于社交。因为,西方语言中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的形式,只用于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例如,英语课文中经常提到的“Uncle Sam”。

2 答谢语言

一般来说,东方国家的人们很介意关系的“生”或“熟”,尤其是家庭成员(包括远房表亲等)通常避讳“讲客气”。因此,在西方国家中常用的“谢谢”这个词语,在中国家庭中常常会让家庭成员听起来觉得较为生分。而在西方国家中,“Thank You”这一词语几乎用于一切场合,甚至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也绝不会因此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产生距离感。无论是端茶倒水,还是亲自下厨、珍馐款待;无论是顺便帮助,还是有心壮举;无论是细细欣赏,还是高声赞美——事无巨细,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下,随处用到一声“Thank You”,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还能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基本需求的回答习惯。例如,我们在自小学习英语时老师曾经多次提到的事例:外国友人问及是否需要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XXX?),若想要,就不必推辞,应当回答“Yes please”,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人通常习惯地客气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本来心里有所希望,但最终却被友人误解,认为这就是所谓的“No,thanks”,而闹出不少笑话。各类关于语言文化的趣闻大多出自于此种类似例子,由此可见一斑。

3 隐私问题

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为了表示关心,经常会问到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等一些问题,而西方国家的人则认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他们对此类问题比较反感。如果你冒昧地问人家的年龄,别人可能会回答这是秘密。为什么人家不愿意谈及自己的年龄呢?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精力充沛,希望自己青春永驻,进而对自己的实际年龄守口如瓶,这种现象在妇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人为了表示关心,经常会问:“你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或“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这些寒暄性的话语在西方国家则成了刺探别人隐私或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

4 招呼语言

“你吃饭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这是中国人日常在打招呼时习惯性的问法,但你跟西方国家的人也这样说,他们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话题是西方国家的人通常打招呼的常用方式。

5 介绍用语

英语初学者通常都喜欢问:“What’s your name?”,但对于它的用法却不太明白。实际上西方国家的人在谈话时,通常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来,谈话对方自然也就马上回应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面谈、填写表格等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也只会说“May I 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给被问及者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22

篇10

关键词:语言;文化;禁忌语

学习外语不仅要学习语言,而且要了解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来说,了解文化的同时,要着重了解对方国家的喜好和禁忌。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存在共同点和相异点,因此,语言中的禁忌语也有互通和不同之处。

一、英汉语言中禁忌语的相同点

一些敏感的、不快的话题是英汉两语中普遍的禁忌语,如说死亡、疾病、天生缺陷、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工资、信仰、财产、犯罪等。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之。

如说疾病,对于很熟的亲戚或朋友,中国人也会委婉地说,以免让患者或病人产生不悦情绪,对于不熟的人一般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英语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替代词:如西方人用B.O.代替狐臭body odor;C.C.代替癌症cancer;V.D.代替性病venereal disease;a slow learn 代替愚蠢的学生 a stupid student。

二、英汉语言中禁忌语的不同点

由于中西方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的不同,英汉语言中也存在许多不同点,如果不加以学习,运用不当的话就会闹出笑话,甚至影响两国友谊及今后建交。为了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学习中西方语言差异及其禁忌语是十分必要的。

如称谓,西方直呼他人姓名是十分普遍的,我们在西方电影中常看见儿子直呼爸爸名字,或者爷爷和孙子的名字是一样的,只是在叫爷爷时前面往往加个old,在西方很少有人称呼爸爸的朋友uncle,他们都会在名字前加Mr.以表尊敬,这一习惯如果应用于中国则会被认为无礼,不懂礼节,在古代就是犯了大忌。古代的中国在称谓上可以说是相当严格了,尤其是对于皇上的称谓,庶民如名字里有和皇上名字相同的字,必须改名,否则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