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RC楼盖;课程设计;MATLAB语言;楼盖手算校核系统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52
0 引言
RC楼盖课程设计是《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及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对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刘雁和邹小静分析了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2]。王强、陈慕杰和陈宜虎针对近年来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该课程设计改革的一些思路[3]。魏晓针对建筑学专 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旨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水平[4]。
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缺点,本文采用手算为主、计算机计算为辅的教学方法,编制了CDSSRC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课程设计计算过程的错误,并且加以干预与纠正,为后面的评阅打好基础,做好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学生可以提高对该课程设计的兴趣,还可以提高的课程设计质量与效率,在课程设计中少走弯路。
1 CDSSRC软件介绍
目前《混凝土结构》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停留于表面的讲解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猛进、可视化软件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对于RC楼盖课程设计的认识有强烈的需求,对于高校老师RC楼盖课程设计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以板书讲解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需求。MATLAB同时具备科学计算和可视化的优势,既能进行科学计算,又能开发出所需要的图形界面。如果用MATLAB来开发CDSSRC教学演示软件,可以发挥的这两方面的优势,使高校老师将板书、PPT和可视化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类似视频化的教学演示软件,相信会有助于提高和加深学生对RC楼盖课程设计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程度,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演示软件,简称CDSSRC软件,主要研究了RC楼盖课程设计的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计算结果以Excel表格的形式给出,软件界面如下图1所示。该软件,既可以帮助高校教师讲解RC楼盖课程设计的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2 RC楼盖课程设计的实例
(1)教学实例简介。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6.5kN/m2,混凝土采用C30, 主梁及次梁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板内钢筋采用采用HPB300级;课程设计要求如下:①确定柱网尺寸,柱截面尺寸,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②按塑性分析法进行板设计,并绘制板配筋图;③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次梁的内力和正截面及斜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并绘制次梁配筋图;④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内力,绘制主梁的弯距、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配筋图[1]。
(2)计算结果。CDSSRC软件计算结果和手算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
①楼板为(304.5-302.6)/302.6×100%=0.63% ,可以忽略不计。
②梁为(456.1-434.0)/434.0×100%=5.09% ,可以接受。
3 结论
本文通过手算和计算机计算进行了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实例,得出了如下结论:
(1)RC楼盖课程设计手算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该专业大学生了解《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手算的误差有时可以忽略,有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2)虽然计算机程序的计算结果比较精确,但不能完全依靠计算机,计算机计算只是辅助手段;建议采用手算为主、计算机计算为辅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RC楼盖课程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3)利用CDSSRC软件,教师为后面的课程设计评阅打好基础,做好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混凝土结构》(上、中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2]刘雁,邹小静.混凝土结构中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1):107-110.
[3]王强,陈慕杰,陈宜虎.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2013(08):74-75.
[4] 魏晓.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创新[J].教育界,2014(03):106.
篇2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环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69-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逐渐接近三成。这其中用于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约占到建筑能耗的30%~50%。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该比例还有进一步加大的措施。如果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同时也会间接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1,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3]。由于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耗能的大户,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进行节能设计和节能运行就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其中节能设计是系统能节能运行的基础。
培养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4]。作为培养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专业人才的对口专业,建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节能概念和节能意识,以便为其将来从事建筑节能工作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观念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实现。但相关理论课教学可能涉及的问题都是局部的,很难从系统整体入手揭示建筑节能本身的规律,而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为建筑节能整体观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节能概念的培养
我校建环专业的课程设计为综合课程设计,非传统意义上的完成单科的大作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大学前期所学的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程设计方法和原则,综合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同学独立完成针对某城市办公楼的建筑设备(通风、空调、供暖、锅炉房、制冷、室内给排水、建筑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而毕业设计是在生产实习与综合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完整的、实际的、建筑设备工程的设计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及深化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学生在指导教师和设计院工程师的指导下应独立完成供热(含供暖)、通风(含除尘)、空调(含净化)、制冷(含中、小型冷库)、中小型供热锅炉房(含热力站)工艺、小区给排水(含建筑消防)等建筑设备系统的工程设计,毕设的题目全部来源于设计院的实际工程。相对而言,毕业设计涉及的工程类型更广,学生受到的锻炼更广泛。
对某工程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其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冷热负荷的计算、空调采暖方案的确定、水系统与风系统的水力计算、房间的气流组织计算、设备的选型、控制方案的确定等。如何将节能概念贯穿在各设计阶段,是设计节能系统的前提。
1.确定冷热负荷时的节能考虑。单纯的冷热负荷计算看似简单,但学生在此阶段应该了解设计对象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体型系数、窗墙比等是否符合相关的节能标准;建筑物的朝向可能对冷热负荷的影响;遮阳对夏季空调负荷的影响;室内设计参数取值的高低,与能耗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加热工况下,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oC,能耗可较少5%~10%;在冷却工况下,室内计算温度每升高1oC,能耗可较少8%~10%。为了节约能源,学生在此阶段应了解在保证室内人体舒适的前提下冬季应避免采用过高的室内温度,夏季采用过低的室内温度。负荷计算完成后,通过各负荷分项分析,提出节能的改进建议。
2.系统的方案确定阶段的节能考虑。应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等因素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并确定适合所设计建筑物的空调系统方式、冷热源方式、以及空调系统控制方式。
在冷热源的方式选择上,应根据建筑的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的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尽可能地利用基于太阳能、地热、废热等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驱动的冷热源,减少电能的直接利用。
在选择空调、采暖系统时,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当地的气候特点、负荷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采暖及空调方式,达到运行节能的目的。对于公共建筑的高大空间的采暖,尽可能采用辐射供暖的方式。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体积大于10000m3的高大空间建筑,应采用分层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有集中排风系统时,应考虑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有条件时,可采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建筑物内的余热、余湿。
3.风管、水管系统、房间气流组织设计的节能考虑。风管、水管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尽量减少阻力损失,在管路通过不需采暖或空调的房间或空间时,相应管路需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冷、热量的散失。对于复杂或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应尽可能借助于数值模拟来优化空调房间的送、回风方式,以达到优化节能的目的。
4.设备选型的节能考虑。在空调系统中,冷水机组的能耗是最大的。选择冷水机组时,机组的COP值应满足标准的要求。然而,实际测试表明,冷水机组的COP随部分负荷的大小和机型的不同而变化。存在冷水机组在部分负荷下运行COP值不高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所周知,机组实际运行性能系数COP是由机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影响的,而通常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时,其外部条件较满负荷时优越,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在不考虑传热性能变化影响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环境温度的降低来降低冷凝温度、缩小压缩机的高低压力差以改善系统性能系数,COP最大能提高20%。
冷水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的要求,当空调负荷大于528kW时,所选择的机组不宜少于2台。
在供暖系统中,严寒地区的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选择时应保证单台锅炉的容量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以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重余热,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台(除小型建筑)。锅炉的额定热效率燃煤、蒸汽热水锅炉不小于78%,燃油、燃气蒸汽热水炉额定热效率不小于89%。
在空调系统中,一般系统设计输送能耗约占空调总能耗的20%,而实际运行能耗占到了空调总能耗的30%~40%。在系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水泵选择扬程过大,造成“大马拉小车”,高扬程的泵用于低扬程场合,便会出现流量过大,导致电机超载。若长时间运行,电机温度升高,绕组绝缘层便会逐渐老化,甚至烧毁电机。因此该环节中,要重视变频系统的选用。但也应注意到在冷冻水系统中,对于水泵选择变频技术固然有利于水泵运行节能,但是,过小的流量会造成制冷机效率的严重下降,而制冷机是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系统的用能情况。
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较大变化时,应考虑采用双速或变频调速风机。
通过上述各个设计过程对节能概念的灌输,学生可实现从课本上介绍的常规空调系统设计到节能空调系统设计的转变。经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设计环节的锻炼,在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节能设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这将对其以后从事暖通空调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将会有较大的帮助,对一些节能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会随着实际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加深,为设计更好、更节能的空调系统奠定基础。
三、结论
随着建筑耗能量的逐年提高,实施建筑节能已刻不容缓。建筑节能中的关键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是降低其能耗的基础。作为培养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建环专业,应从各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节能观念和节能意识。本文从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两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系统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设计节能系统,以便为其将来从事建筑节能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亿.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途径分析[J].新建筑,2008,(2).
[2]余晓平.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1.
篇3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按照“五个一流”的标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建设了《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经过2年的建设,课程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顺利并高质量地进行了实施,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印染技艺技能和创业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染整技术专业;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中职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64-04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桂教职成[2013]44号)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仁礼(1968.10- ),男,广西巴马县人,在职研究生班毕业,高级讲师、染整工程师、染色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主要从事染整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0 引 言
扎染和蜡染是我国民族印染技艺的瑰宝。扎染古称绞缬,织物通过扎捆、线缝、对折和串缝等防染技法,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蜡染古称蜡缬,古人以蜡画工具,饱蘸熔化的蜡液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靛蓝、茜草等植物做成的染液中浸染,染后除去蜡质,形成蓝白两色花纹织物。扎染和蜡染作品本身蕴涵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承载着传播文化的功能,从图案设计到手工制作都离不开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扎染、蜡染的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独具特色。扎染、蜡染作品既可制作围巾、方巾、衣服,还可以制作壁挂、屏风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今,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贵州安顺苗族蜡染,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我校染整技术专业一直把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融入专业教学中,为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进行文本开发,即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案和制作课件,再进行文本审核;同时开发课程资源库,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加强对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上,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体验民族印染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传承和保护民族印染技艺的意识及审美意识。中职学生在制作扎染、蜡染作品过程中,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自主表现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1 文本开发
1.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开发和建设《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必须开展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调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将该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是该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因此,制定《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标准,是该课程文本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1.2.1 课程定位
将《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定位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同时也适用于中职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民族服饰等专业的拓展教育,可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四学期两部分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艺中的扎染和蜡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民族印染技艺进行创业的能力。
1.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中职学校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染整企业人才需求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以扎染和蜡染基本技法为主线,紧紧围绕民族印染技法和民族印染图案两大特色,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而开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形成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1.2.3 课程目标确定
本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两大类,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
知识目标以“能描述、能识记、能解释”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技能目标以“能使用、会模仿、会操作”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情感态度目标以“能与人合作、能认真完成”等动宾结构形式描述。
1.2.4 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一为“民族印染概论”,内容分为“扎染发展历史认识”和“蜡染发展历史认识”两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二为“扎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扎染工具与材料认识”、“扎结基本技法练习”、“染色技法练习”、“扎染手机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图案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三为“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蜡染工具与材料认识”、“蜡染设计与制作”、“蜡染小工艺品制作”等三个学习性任务。项目四为“仿扎染、仿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数码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数码印花仿蜡染制作”两个学习性任务,将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
课程内容从易到难,从基本技法到技艺的综合应用,图案融入了《花山壁画》、《铜鼓纹》和《壮族绣球》等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元素,既是对民族印染技艺的传承,也有对民族印染技艺的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业意识。
1.2.5 其他建议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可行的建议,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保证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以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培养岗位技能”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以学生为本,操作体验和训练贯穿全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扎染和蜡染技艺的学习兴趣。教材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色彩应用和色彩搭配能力。教材还附录有学生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为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也称为课程整体设计,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基本信息及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与学习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进程及安排、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等11个方面。而教学进程及安排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时间分配等内容。本课程对三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覆盖了整个课程内容,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依据。
1.5 教案制定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般先进行教学设计,后编写教案,一份教学设计可演绎成不同的教案。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教学的内容文本,也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它解决“怎么上”的问题。教案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也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教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计划学时、课题、授课班级、使用教材等基本信息及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教学特色、作业布置等十个方面内容。本课程对四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写了教案,覆盖全部课时,一般是一次课(2课时)做一个教案,实训课4课时做一个教案,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详案。
1.6 课件制作
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通过课件明确任务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布置任务、演示操作步骤、提示注意事项、任务评价标准和作品展示等,经过课程建设,制作了课程的全套PPT课件,课件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配套。课件的制作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1.7 文本审核
教学文本主要是指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考核方案和习题库、全套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文本必须要经过评审这一关。评审人员包括了企业行业人员、外校同行教师以及修读学生各2~3名。评审人员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文本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建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较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根据评审意见,再次对相关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
2 教学资源库建设
2.1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是指教学规范必不可少的文本及教学使用的图片。文本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题库以及全套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资料;图片内容主要是教学、实训、生产等场景及扎染设备、蜡染工具、扎染蜡染作品等用于教学展示的图片。
2.2 动态教学资源建设
动态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课件、微课、操作演示和课堂实录等动态资源,除了制作全套课件外,重点制作了《T恤扎染制作》、《绣球图案扎染》、《蜡染》和《数码仿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微课,录制了《绣球图案扎染》课堂实录。此外,在校园教学资源网站上,还链接了学习扎染、蜡染的网址。
3 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建设
为《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将染整实训基地的原有的基础实验室改造成为了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配置了多媒体白板、特制的扎染中样染色机2台、扎染工具和蜡染工具各60多套,实训工位达到60多个,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为营造民族印染文化氛围,开辟了民族印染文化墙,介绍扎染、蜡染历史文化及实训室功能,设置了学生作品展示区。
4 “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质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表面上简单易教,实际上要把古老的民族印染技艺做到惟妙惟肖,并能娴熟地教给学生,实属不易。为此,组织专业教师赴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云南大理巍山拜访民间工艺大师,学习民间扎染技艺,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制定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校本培训及外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素养;通过开展业务学习、传帮带、教学技能比赛以及指导学生社团——“七彩染艺社”开展活动,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
5 课程教学实施及其效果
5.1 教学对象分析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安排理实一体化教学,第四学期安排生产性实训。
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对染整技术专业并不了解。通过展示精选的扎染和蜡染作品和介绍民族印染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充满好奇,就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过讲授、演示及播放操作示范视频,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进入学习。
而到了第四学期,学生已基本学完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对进入创造性较强的生产性实训充满了期待。教师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完成一幅幅扎染和蜡染作品。
5.2 教学方法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模式统领全过程,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将专业知识、制作流程、操作技能、基本技巧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第一学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立足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民族印染技艺、审美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生产性实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进行仿岗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5.3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如以《〈绣球〉扎染制作》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为: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提出任务布置任务实施教学评价。
5.3.1 学习情境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展示广西壮族绣球实物、多媒体播放学生制作的获得东盟教育联展优秀奖的《绣球》扎染作品,预设问题,师生互动,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5.3.2 学习目标提出
教师简要讲解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并提出要求,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5.3.3 任务布置
教师讲解制作流程后,播放示范操作视频,并强调安全操作事项,让学生清楚制作流程、操作技艺、操作注意事项、安全事项。
5.3.4 任务实施
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而每个小组里,每个学生均要求动手描图、缝扎、点色、 针缝、扎结、染色,但在色彩搭配、染色技能上可以小组互助、教师巡回指导及答疑;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学会了针缝扎法、染色技能,体会民族印染技艺的神奇和魅力。
5.3.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检测。先是小组内自评和互评。小组成员填写任务评价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对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卫生纪律、安全操作和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自评;组内成员共同对本组作品进行A、B、C等级评价。再通过小组作品展示,开展小组互评及师评。每个小组及教师对质量优秀小组用“笑脸”标签投票,评出小组第一、二、三名。
5.3.6 总结归纳
各小组长先简要总结本组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总评,表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的的良好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5.3.7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次学习性工作任务怀有极大的兴趣,在任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十分亢奋状态,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认为任务充满了挑战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制作出的《绣球》扎染作品质量效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印染技艺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完全达到了原来设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渴望成功,教师贵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对作品进行评价,大家都争着给自己打“A”等级。在小组间投票时,每组都渴望别的小组特别是老师把“笑脸”票投给自己。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同学极度兴奋,而“落后”的小组学生脸上往往会有所失望,老师觉察学生的微妙表情后,在总评时特意在语言上也给予“落后”小组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即发现这些学生得到肯定后,脸上表情马上“阴转晴”,而且对下一次课充满了期待。
5.4 教学效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开课以来,成为了染整技术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技能提升快,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自信;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民族印染技艺的魅力,从而喜爱民族文化,达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
6 课程建设成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并通过了企业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及修读学生的评审。课程教学得到了很好地实施,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经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及生产性实训,均能亲手制作、完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扎染和蜡染图案,并在中国-东盟教育联展中获得了优秀奖,2名教师的作品也获得优秀奖。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所创作的扎染和蜡染优秀作品,在学校染整实训基地的展示窗及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的展墙上展出,学生社团“出彩染艺社”成员的作品在校园中“热卖”,师生身穿自己制作的扎染T恤点辍了校园,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和专业名片。教师主讲的本课程中主题为《〈绣球〉扎染制作》的课堂参加由学校举行了“锦虹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区内著名职教专家评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获得了比赛二等奖。
与此同时,有三位参与《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教师,发表了4篇相关研究论文,参与了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了校本教材;创新性地制作了7个微课,并尝试把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图案与数码印花结合起来,在传承了民族文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篇4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1988年,夏尔(Shall)曾提出建构主义学习应具备积极性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四个核心特征。1998年,Roben-Jan Simons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应具备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两个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具有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特征。概括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基于真实环境的、积极的学习
学习者处在一定复杂的、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二)是目标指引下知识建构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原有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为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实现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可进行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起着引导、辅导、支撑、激励等的作用。
(四)是社会性的学习
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或请教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社会性的学习。
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导航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来表现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特征。
二、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一是提供一个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二是提供一个可以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的社会环境(如:聊天室、专题论坛等)。
(一)虚拟环境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符、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虚拟环境既能保留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也能排除现实环境中会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环境能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处于不同时空的场景置于同一环境下,也能创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或不能到达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符合规则的操作,虚拟环境系统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或行为做出相应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技术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环境
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给网络课程添加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论坛、BBS、聊天室等。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辅导、指导、激励的作用。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使网络课程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外,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式学习,使网络课程满足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三、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因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有以下的主要内容:内容提示、主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资料、测试评价等。转贴于
(一)内容提示
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提示性内容,如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主体教学内容
应按知识点进行组织,并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了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参考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但如何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进度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方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这样的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性地位。
(三)参考文献资料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就一门课程而言,其参考资源可能是无限的,但在课程的具体建设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要能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资源都包括到课程内容当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一方面有助于课程的建设开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参考文献资料的内容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能辅助学习者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相互联系的参考文献资料还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导学习者思考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所以,有效的选择和组织参考文献资料,可以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网络课程表现出累积性、社会性的学习特征。
(四)测试评价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控制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还应能自行评定学习行为。为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测试评价内容,在评价系统的支持下,测试评价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评定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者做出必要的指导。根据学习过程,测试评价内容应包括:课前测试、单元测试和课后总结测试的内容。课前测试内容用于在学习者进行学习前的测试,以此确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过程的建议;教学单元测试内容用于学习者完成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后,自我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达到单元学习目标;课后测试内容用以测定学习者在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后是否达到课程学习目标。针对单元、课后测试内容,评价系统允许学习者将自己的测试结果与他人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自身在整个学习群落中的状况,以便及时的调整学习目标;也可以将现有的知识与课程学习前的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信心。同过网络课程测试内容及测试系统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监控、测试、检查等活动,使网络课程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网络课程上述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才能使网络课程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
四、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
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帮助学习者顺利的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它与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是联系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主要纽带,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由它来帮助完成,因而对于导航系统的设计也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可以自定学习方式、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都需要有导航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借助于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网状结构进行组织,在网状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情况自定学习方向,实现发现式学习;借助于网络数据库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其学习的进程状况,形成自定学习步调的学习过程;借助于动态网页编程技术,使课程能及时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实现交互式学习;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的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实现社会性学习。
篇5
论文摘要: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网络教学的基本原则入手,阐述了网络课程设计流程,并对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开发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教师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的学习研究探讨,无疑会对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征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宽带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
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络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络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设计学习过程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方法
在医学、管理学等科学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注意应用案例的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定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积蓄力量。
9.以评价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动力
针对网络课程特点,我们建议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自适应测验的方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差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由课程的内在处理程序给不同的测验进行评估,做到学习评价的动态性和自适应性。同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使评价的作用尽早地体现出来,使之成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动力之一。
10.以电子学档案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
二、基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范围
1.学习内容支持的设计
学习内容支持是基于自主学习的网路课程设计核心部分,可以分为下面三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将学习目标分层次细化,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如课程学习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合理地传递给学习者。
(2)学习内容设计:在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时,首先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内容,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特点,反映教学规律,展示出知识结构的功能。同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网站中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内容呈现上,注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3)学习辅助内容设计:学习辅助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设置的提示性、辅内容,如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前沿,可以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了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确立学习目标。
2.交互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交互是在一种网络学习环境下,为了达到教与学或建立社会关系的目的而进行的双向或单向交流。使课程教学网站根据角色不同设计相应栏目,提供人机交互窗口,如疑难提问、交互课堂、课程BBS等,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师生交互。且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络的音、视频授课与辅导系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课程内容、难点的针对性辅导,还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就像在传统的课堂上一样,生动、亲切,使远程教学的学习环境更加人性化。
3.学习活动支持的设计
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研究与分析、专题探究活动,让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或设置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时,提供记录工具,方便学习者将活动过程中的感想记录下来。
4.评价反馈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评价分为两类,一类为形成性评价,另一类为总结性评价。在该课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网上讨论、调查、练习和章节测验等形式进行,且实施评价时,运用技术及时反馈。如某一网络课程的“在线测试”模块,学生点击进入后可进行学习效果自测;自测完毕并提交后,能够给出评分标准和考试成绩;当学习者做出错误选择时,给出适当的提示信息(但不是答案),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清问题,形成一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或给出错误分析,引导学习者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总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是期末阅卷考试,现已开始部分机考,逐步过渡到期末全部机考。
5.导航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设计清晰、明确、简洁的导航,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引导学习者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常见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浏览图导航、演示导航等,导航策略的设计应遵循明确、便捷、动态的原则。
三、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的关键开发技术
网络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各种软件技术来实现,教师掌握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将有助于网络课程的开发,下面就介绍几种有用的关键开发技术。
1.流媒体播放技术
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网络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和常规视频媒体不同,流媒体可边下载边播放。以宽带为基础,流媒体不仅可以进行单向的视频点播,还能够提供真正互动的视频节目,如互动游戏、三维动画等。
流是连续传输的数据,典型的流有音频流和视频流。一般而言,流采用类似于广播的方式,以恒定的速率传输数据,播放的时间与传输以及原始记录的时间是完全相同的。目前主要的流媒体文件格式有ASF、RM、MOV等。
2.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 8.0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是一款可视化的网页设计工具,是建立Web站点和应用程序的专业工具。它将可视布局工具、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和代码编辑支持组合在一起,操作界面美观、功能面板高度整合、功能强大,使得各个层次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都能够快速创建吸引人的基于标准的网站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用Dreamweaver及所选择的服务器技术来创建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从而使用户能连接到数据库、Web服务和旧式系统。
3.网页动画制作技术Flash
Flash有许多的优点:首先,它是基于矢量的图形系统,我们只要用少量向量数据就可以描述一个复杂的对象,占用的存储空间只是位图的几千分之一,非常适合在网络上使用。同时,矢量图像可以做到真正的无级放大,无论用户的浏览器使用多大的窗口,图像始终可以完全显示,并且不会降低画面质量。其次,它使用插件方式工作。用户只要安装一次插件,以后就可以快速启动并观看动画,不必像Java那样每次都要启动虚拟机。Flash生成的动画一般都很小,所以调用的时候速度很快。Flash Plug-in也不大,只有170k左右,很容易下载并安装。它还提供其他的一些增强功能,比如,支持位图、支持声音、支持渐变色、Alpha透明等。拥有了这些功能,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全部由Flash制作的网页站点。最后,Flash影片是一种流(Stream)形式文件,在观看一个大动画的时候,可以不必等到影片全部下载到本地再观看,而是随时可以观看。
4.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
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继承了SQL Server 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在多种平台中使用。
四、结束语
网络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使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在设计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时必须意识到,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工作,对于不同教学情境,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要给其提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资源,并注意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多向互动、便于合用等方面的优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和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国强.基于 Internet 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 2001(4).
[2]陈庆章, 张 健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基于 Web的教学课程的开发[J].中国远程教育, 2001(2).
篇6
关键词:学科竞赛;程序设计;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784-02
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为软件产业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的必然要求[1],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质量的标准之一[2]。然而,计算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显著差别使得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3]。同时,学生个体对于计算思维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巨大差异,这更加重了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围绕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这个目标,建设程序设计课程群已经成为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新举措。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一种以学科竞赛为纽带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模式。
1 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现状
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4]。多门课程整合为一个课程群,自成体系且服务于一个教学目标,同时,课程群建设介于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既需要对多门课程统筹安排,又要考虑管理层次的粒度。因而,程序设计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基础能力为目标,致力于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整合成一个整体,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而另设软件开发课程群整合与软件开发相关的课程。
课程群建设应当注重课程的知识重组,知识融合,是对单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等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5]。高校在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初期,需要对所有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按照层次和先后关系建立知识点关系网络,然后对各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进度计划进行了统一规划。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据课堂授课内容的进度计划重新组织实验项目,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并且安排了C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通过完成难度和设计要求均略高于实验项目的集中实践训练达到融汇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另外,配合学校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组织了程序设计竞赛工作组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JudgeOnLine平台进行训练。从而,形成了课堂讲解、实验指导和自主训练三条线共同作用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 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中的主要困难
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课程群建设规划之后,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感觉到运转不够灵便。通过各科任课教师和项目组成员讨论,发现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进度难以保障
计算思维的培养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不同。尤其是在入门阶段相当多的学生困难重重,跨不过第一道门槛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应该由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确定课程教学进度,但是,这样一来规划好的课程进度计划就难以得到保障。随着进度计划的一次次被动调整,授课老师们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失去对整个教学计划的掌控。鉴于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是授课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如果学校教务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把教学进度是否符合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老师们常常被迫为了赶计划而放弃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因此,建立一种支持课程进度灵活变化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2.2 课堂讲解、实验指导和自主训练三条线配合不畅
为了保持课堂讲解与实验指导的连贯性,通常安排授课老师同时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但是,在实验课上指导老师忙于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实验课后只能根据印象找到一些典型问题在随后的课堂上予以解析。然而,这些典型问题的代表性是不确定的。因为实验课上提问的主要是学习积极性高的那部分学生,不足以代表全班整体情况。更为糟糕的是,那些在困难面前渐渐退缩的学生成了沉默的一族,他们的状况难以得到显现。另外,借助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在课外进行程序设计自主训练的工作跟课堂讲解和实验指导更是很难有直接的相互影响。高校支持的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直接相关的学科竞赛主要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省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类)以及校级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事实上,这些赛事的竞赛方式基本是一样的,因此,高校建立了程序设计竞赛工作组,主要负责这些赛事的前期准备工作。工作组的主要精力在于引导学生参加课余自主训练,提供学习指导,赛事准备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没有跟课内工作融合成有机整体。
2.3 课程间的衔接工作困难重重
因为课程进度难以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安排好的课程衔接已经失去意义,必须在每次课程结束后重新研究课程衔接问题,而这又需要准确评估学生对于已经讲授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项工作不仅繁重,而且在授课过程当中,对于整体进度的控制薄弱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差异太大,课程衔接问题就成了难题。
3 以学科竞赛为纽带的课程群建设模式
为了应对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中面临的困难,需要一种新的跨越课程的建设模式。它应该能够迅速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并能据以对教学内容做出灵活调整,把课堂讲解、实验指导和自主训练三条线打造成互动运转的一根轴线,实现课程间的无缝衔接。借助于学科竞赛工作与程序设计课程群工作的直接相关关系,才得以提出以学科竞赛作为纽带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前期工作成果。
以学科竞赛作为纽带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模式以静态的知识点关系体系为基础,依靠例题、习题、实验项目和自主训练题目四个资源库,依据JudgeOnLine平台反映的学生学习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调整课堂授课、作业习题、实验项目和自主训练内容。
知识点间的关系有两种:层次关系和依赖关系。比如,格式化输入知识点包括整数输入、浮点数输入、双精度数输入、字符输入、字符串输入等子知识点。比如,简单程序结构知识点依赖程序入口main函数、printf函数、字符串、函数定义和函数调用等知识点。当一个知识点依赖的知识点过多时,可以把部分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新的知识点,然后利用层次关系简化知识点的依赖关系的描述。
例题包括说明性例题和实例性例题两种类型,说明性的例题用于解说某个语法知识,而实例性例题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说明性例题必须注明要解说的那个知识点,实例性例题必须注明要用到的所有知识点(尽量使用高层次的知识点)。实例性例题需要对题目背景加以说明,这不仅让学生理解程序的目标,也是使得枯燥的课程带有趣味性,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宜花费过多时间在题目背景描述上,所有的实例性例题最好选择在有限几个涉及知识面较广的背景下,每次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后一个例题可能能用到前一个例题的程序中的部分代码,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而说明性例题可以借用实例性例题中提到的某个概念作为背景,这要好于干巴巴的语法知识说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习题主要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使用来设置的,相当于让学生完成一些说明性例题。主要题型是选择题、改错题和程序填空题。这些题目的答题正确与否都可以用软件系统来检验。从而节约了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
实验项目是为了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设置的,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应该是最新学习的知识点和部分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实验项目的背景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验项目不宜过于复杂,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在1个小时以内完成为宜。如果题目比较繁琐,可以提供部分代码从而减少工作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通过一个个成功后获得的成就感培养起来的,一个难以完成的实验项目对于学生的积极性的打击是无法估量的。实验项目可以在JudgeOnLine平台上完成,以注释的形式随同程序代码提交设计说明,以替代实验报告。
自主训练题目的难度要稍高于实验项目。必要的时候,随同题目说明提供关于解题所要用到的知识的提示。这一类的题目的难度要低于常见的程序设计竞赛练习题,需要组织力量重新设计一批题目,或者降低原有题目的难度。
以学科竞赛作为纽带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模式的运行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每个周期包括备课、课堂讲授、课后习题、实验、课余自主训练四个部分。备课工作是以上一个周期中JudgeOnLine平台中记录的实验和自主训练的情况为依据,确定下一次课要讲解的知识点(包括要重复讲解的知识点),选择例题、习题、实验项目和自主训练题目,设计授课流程。有了前面已经建设好的教学资源的帮助,老师备课时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进度的控制上,使之既能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尽量跟上课程进度计划。当出现课程进度被学生整体学习进度严重拖后的情况,可以报请教研室采取处理措施。比如,安排教师利用周末时间给进展缓慢的部分学生做特别训练。如果授课老师在备课时发现准备好的教学资源有所不足时,可以报请教研室以组织力量根据新的需要进行补充。
4 结束语
从IT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质量的软件人才是产业迅速发展的支撑,因而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程序设计课程群承担着把入门的大学生送上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门人才道路的艰巨的任务。该文分析了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纽带进行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工作模式。这种建设模式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工作灵活运转,还能可以借助完备的系统的教学资源减少授课教师用于设计例题、习题等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的精力,使得他们能更好地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工作,更多地关注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进度的协调。为了完善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工作,下一步要进行的研究包括1)把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与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日常教学工作揉合成更加顺畅的整体;2)按照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目标的高低进行分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8).
[2] 周荣辉,郝晓枫,赵宏宇. 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思考[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8).
[3] 吴绍兵. 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1(16).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网络课程;网络平台
由于前驱课程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补差,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较多,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导致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按时完成。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探讨了课程教学文档区、课程作业区、交流讨论区、学生作品展示区及外部拓展链接区等内容的模块设计。明确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建设途径,分析了网络资源对传统课程的冲击及网络平台空间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探讨了适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和实践性的网络平台建设的方法。将网络技术与艺术设计传统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的互动性,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伴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需要将现有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设集文字教材、网络辅助教学课件、多媒体教材、网上教学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艺术设计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庞大的学习资源。该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依托艺术设计建设成果,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消除课程间重复内容,加强课程间联系,达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群知识体系的认识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加强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典型业务逻辑分析
该平台实现了包括课程群教学资源管理,交流共享,教师在线辅导答疑等主要业务及多项功能。
1.1艺术设计资源管理业务
平台管理员或教师将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负责在系统中课程群教学资源、竞赛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将使用SWF格式分课程、分章节展示软件开发课程群教材,形成阶段鲜明的课程群教材体系。既体现了课程间的关联关系,也充分保护了教师的知识产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选择艺术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该平台支持课程动态管理,实现对课程群课程的添加和修改,便于后续扩展和系统升级。
1.2教师在线辅导答疑业务
教师在线辅导答疑是架构一条师生交流的渠道,是该平台较为特色的业务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或课程的负责人进行单独提问;在指定时段或者闲暇时,被提问的指导教师上线即可在自己登录后的欢迎页面上直接看到学生提交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对指定的作品、竞赛、课程、论题,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还可以进行专题群体讨论,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特色。
1.3在线交流共享业务
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交流共享业务以专题讨论群体交流的形式体现,教师以共享的形式上传资料,学生可以自己的心得、疑问、作品,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在线交流共享业务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以辅助课堂教学,方便用户在使用该平台的任何时候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双向流通,构成“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交流形式。
现今,已实现了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模块、资源下载模块、资源上传模块、在线提问模块、导师答疑模块、论坛模块、管理模块等功能。
2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支持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该平台的用户表示层立足于整体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色彩搭配合理、风格清爽、界面友好、用户体验度高。通过权限管理可以将用户身份指定为“指导教师”或“学生”,通过课程管理可以添加删除指定的课程。主要包括系统首页、用户注册页面、用户登录页面、课程群教学资源浏览页面、资源上传页面、资源下载页面、在线提问页面、学习论坛页面、导师答疑页面、竞赛辅导页面等。管理员实现了课程管理和权限管理。
2.1数据库层的实现
数据库层用大量的以存储文字文档、图片作品、视频幻灯、设计案例等资源包的形式放置在平台上进行存储和共享,主要内容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幻灯、各章辅助教学图片、专业教学视频等,艺术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文件在此区域,为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不够完整、详细,艺术设计课程学时有限,同时部分教学内容也被适当的简化,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数据库层是为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授课资源,供学生课下整理听课笔记,弥补上课时个别教学环节没有听懂或忽略之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或系统地经由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对相关课堂教学通过进行二次梳理与加工,以弥补学时不足带来的影响。平台上传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专业训练素材、国内外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历届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国内外优秀的专业视频及相关行业前沿动态信息等。同时,支持课程类别的扩充、课程的增加和删除,一旦教学有所改进,教学平台上共享的资源和分类可以同步更新。全国各级艺术大赛的参赛竞赛消息以及相关设计社团活动信息、管理、浏览、上传竞赛辅导资料。
2.2教师在线辅导答疑模块的实现
业务逻辑层处于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位置,是用户表示层与数据库层之间的桥梁,在数据交换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交互作用。它将根据用户发送的HTFP请求完成数据检索和数据更新,主要处理用户管理、后台管理和前台管理等操作,并将结果回显到用户表示层。在线辅导答疑分为学生在线提问和教师在线答疑两个功能,针对具体的操作建立相关的业务逻辑类并提供访问这些业务逻辑类的接口,实现相关功能。学生成功登录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后,选定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者咨询对作品作业等的点评意见。指导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看到学生发送给自己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2.3资源上传下载模块的实现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资料上传功能,以不可下载、不可复制的SWF文件格式将自己负责课程的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也可上传活动信息、课程安排、教学通知、参赛竞赛辅导资料。具有针对性的辅导习题、参赛竞赛题目、扩充辅导资料等则以可下载、可复制的文件格式让学生在“资源下载”处进行下载学习。该平台附带搜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2.4在线交流共享模块的实现
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同行互动”。课程网络平台的栏目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参与机制,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特色的呈现,使学生能保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热情。参与式设计模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专任指导教师在学习论坛中担任各个论坛的版主,进行论坛类别管理、版面管理、用户登录管理、用户注册管理、帖子管理等。
篇8
关键词:针织服装; 设计; 工艺; 课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3] .浅谈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广西纺织科技.2009,4:75
篇9
1.1知识目标
(1)钻探设备器材的认识与运输。包括1)认识常用的钻探设备器材;2)掌握设备运输的常识与要求。(2)场地平整。包括1)掌握场地平整要求;2)掌握预防山洪等自然灾害知识。(3)设备安装。包括1)掌握钻机、钻塔、搅拌机等辅助设备的安装技术要求;2)掌握安全防护设施、器材知识;3)掌握防雷电及避雷针安装知识。(4)钻探记录。包括1)掌握原始报表记录方法;2)掌握岩心(土)整理要求;3)掌握钻杆柱组合知识;4)掌握钻孔设计书的知识;5)掌握钻孔质量指标要求;6)掌握校正孔深知识。(5)成孔作业。包括1)掌握钻探设备主要组成;2)掌握钻头的知识;3)掌握单管、双管钻具结构知识;4)掌握绳索钻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5)掌握钻进规程参数;6)掌握常用取土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7)掌握冲击回转钻进的基本知识;8)掌握水井成井工艺。(6)孔口作业。包括:1)掌握专用工具使用知识;2)掌握提引器使用知识;3)掌握高空作业安全知识。(7)孔内故障的预防与处理。主要指掌握常见孔内故障处理知识(8)场地恢复。主要指掌握场地恢复要求。
1.2能力目标
(1)专业技能。包括1)能制定运输方案和装车;2)能平整场地,修建安装钻探设施的基础;3)能根据场地条件修建泥浆池和循环净化系统;4)能安装避雷针和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5)能填写原始班报表;6)能整理和摆放岩心(土)样品;7)能标识岩心箱、填写岩心牌;8)能丈量、记录钻具长度;9)能丈量机上余尺;10)能根据工艺要求准备单管、双管钻具;11)能使用取土器取土;12)能组装调试绳索取心钻具;13)能使用孔口专用器具拧卸钻杆和钻具;14)能摘挂提引器;15)能摆放钻杆和钻具;16)能根据施工状况预防孔内事故;17)能使用惰性材料进行堵漏作业;18)能恢复施工现场(2)方法能力。包括1)具有科学精神、能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以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具有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3)社会能力。包括1)在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2)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3)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意识。
2课程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对地勘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与有关专家共同对钻探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后,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地勘钻探工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制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等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地勘企业钻探工艺的典型工作任务,对钻探工艺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知识进行优化和顺序化,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开钻准备工作;钻探记录;钻孔与取心作业;冲击回转钻进;水井施工;孔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终孔及简易水文地质观察。
2.2教学组织设计思路
(1)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组织、情景设计、提出问题、指导与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一般分组学习,在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下,收集信息,进行咨询和决策,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形式,学习钻探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职业素质。(2)教学内容合理序化。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钻探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对钻探工艺涉及的工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优化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合理序化,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规律。(3)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了引导文法、案例法、模拟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辅以较多的实例、实物、图表及实境视频等教学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2.3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在此过程中,探究、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别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3课程内容
篇10
【关键词】课程群;建设误区;建议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就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课程作为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形成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构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探索课程群的建设问题是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群的界定
探索课程群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课程群的界定,即课程群内课程的选择与安排。目前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群或课群的建设,但是课程群作为若干门相关课程的集合,实际由哪些课程组成课程群进行建设,各高校的理解差异较大。任何一种课程组合都有组合的目的和理由。目前比较多见的有科研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和教学型课程群。
有的高校将同一学科下不同研究方向上的若干门课程组合成强调科研取向的科研型课程群,通过整合课程资源,集中相关优秀教师和科研成果,打造学科优势,提升学校品牌。但是,课程群内各门课程往往归属不同院系,不容易进行整合,课程群的评估和管理非常繁琐,虽然评估和管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益。同时,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不是针对同一教育对象开设,而是针对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开设,学生们仍然还是学习原来的那些课程,对教学受益不明显。既然课程群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交易成本又昂贵,那么就没有必要以课程群建设的形式来实现抬升学科平台的目的。
有的高校为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根据问题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相关学科,形成攻关合力的问题型课程群。在院系划分和专业设置由学科取向向行业取向转变的大趋势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但是,学校教育功能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实施,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群作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主要是指向教学的,如何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来培养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科研早已从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如果要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来完成。
可见问题型课程群或科研型课程群虽然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充分,但教学意义不强,而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更有效率地实现功能或目的。
课程群界定的主流还是指向培养某个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活动。由于知识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双重趋势,在学科课程当中造成知识的交叠,同一类知识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课程之中。从学生角度而言,这种重复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果讲授教师的观点不一致,而又没有恰切的解释,也会造成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理解上的混乱。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来完善,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组合为课程群,因此,教学型课程群因其重要的教学意义应当成为高校课程群建设关注的重点。
课程群应是培养某一专业素质和技能所需要开设的课程集合,课程群的建设不能只见“课程”不见“人”,离开了一定的施教对象,课程间内容的整合因丧失针对性而失去意义,构成课程群的各门课程应有针对性,为同一施教对象所开设。所以,课程群是为了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纵向上有承启关系,横向上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从理论上看,这样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培养立体思维和整体观念,有利于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
二、课程群建设的误区
1.将建设优秀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重要目标
课程群建设有别于单门课程的建设,单门课程建设是从微观角度,对某一课程内容、组织进行建设,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而课程群建设则立足于课程群的系统性,在对课程群内容重组时,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更有效地整合师资、教学内容、实验实践资源等,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优秀课程建设有别于课程群建设,将课程群中的某门课程建设成优秀课程不能成为课程群建设的重要目标。
2.群内课程组合任意
课程群建设以立项的形式进行,但还处于自由申报、集中评审的状态,没有对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考评体系也不健全,课程群内课程的选择与安排容易出现投机的强强联合、强行联系,或者大杂烩、拼盘式的课程组合,并且难以直接甄别。这是课程群建设的焦点和难点。课程群建设基于系统角度,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建设的,只有基于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进行内容的整合、结构的优化等,才能形成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益,才能删除某一学科领域的重复知识、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
3.课程群建设内容过于宽泛
目前,一些高校课程群建设内容过多,涉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甚至专业建设等,内容过于宽泛必然造成难以抓住重点,虽然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有内在的联系,但其目标不同,着力点也不一样。这样极易造成课程群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间的混淆,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课程群建设是对其所含课程的再编制与新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它是基于课程群基础上的整体建设,目的是提高课程群建设的效率。
三、课程群建设的建议
1.注重群内课程内容的整合
- 上一篇:劳动力的再生产
- 下一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