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总结

篇1

【关键字】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2011年2月7日,福州市鼓楼区法海路1号法海寺发生火灾,烧毁该寺大殿及法堂。2011年5月2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余庆桥发生火灾,该大桥完全烧毁。文物单位接连发生火灾,充分暴露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作为,深刻吸取火灾事故教训,认真分析辖区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督促文物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全力预防文物单位火灾的发生。以南平为例,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3处,这些文物单位大多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木拱廊桥、众多寺庙和宗祠都是木质结构,大多地处偏远的农村,一旦失火,损失惨重。

1 2011年,南平文化、消防部门联合对全市47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逐一进行了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到位。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到位,未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不懂得文物的火灾危险性和重点部位,没有掌握消除文物火灾隐患、处置初起火灾等基本技能。

1.2 建筑耐火等级低。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都为木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木材干燥,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势迅速蔓延。

1.3 消防灭火设施配置不足。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失去了灭火的最佳时间,特别是离消防站较远的文物保护单位,道路崎岖,现场消防用水不足,即使消防车到达现场,也无法正常开展灭火救援。

1.4 在建筑内使用明火和大功率电器。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香烛和长明灯进行祭祀活动,一旦香烛和长明灯翻落很容易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内还住有居民,平时需要使用液化气和大功率电器,且防火意识较差,加之不良的用火和用电习惯容易引发火灾。

1.5 电线未穿管保护。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电线已老化,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已对电线进行穿管保护,但是居住在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居民私自对线路进行改动,造成部分电线未穿管保护,一旦电线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火灾。

1.6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虽然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配置了消防设施,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平时没有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甚至不会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无法使用现有的消防设施有效进行灭火。

1.7 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违章搭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人员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违章搭建,从事生产和生活作业,且这类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对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生火灾后容易蔓延至文物保护单位。

2 各地发生的文物保护单位火灾,已经对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笔者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文物保护单位防火工作要点:

2.1 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文物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制定场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督促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2 加大文物单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隐患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期对文物单位内的电线进行更换;禁止在文物单位内使用长明灯、祭祀香烛、液化气等明火;禁止在文物保护单位内堆放可燃物品如柴火等;尽量不要让居民居住在文物单位内,杜绝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尽量不要在文物单位内安装大功率电器,杜绝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禁止在文物单位内和周围违章搭建,确保文物单位与周围建筑有一定的防火间距。文物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指导文物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依法督促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文物单位,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协调解决。

2.3 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文物保护单位应当设置消火栓、消防水池和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器材,偏远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尽可能配置消防水泵,成立义务消防队,提高火灾自救能力,木质结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后的蔓延速度极快,必须依靠单位自身的消防设施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尽可能的减少火灾损失。经济条件较好的文物单位还可以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上海市政府在部分木屋毗连区安装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多次火灾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火势蔓延得到控制,甚至直接被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扑灭。

2.4 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应当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防火意识,定期对文物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其次,应当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灭火能力,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正确使用已有的消防设施灭火,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

2.5 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投入。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安排人员管理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只是一味的强调工作重要,确没有资金投入,那么文物保护工作也只是一纸空文。

篇2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物,保护文物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为了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大力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力倡导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但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视开发建设,忽视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很多群众都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使得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经常盗取文物,给文物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战争的洗礼受损非常严重。比如古代历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损毁严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维修。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从而使得文物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护技术。同时,由于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而且修复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另外,我国文物单位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文物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保证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除此之外,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建立文物保护监督部门,强化对下级机关的法律监督,让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旦文物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负责人的责任,把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并构建立体执法体系网,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镇老市区,因此,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重点关注城镇老市区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同时,在具体的建设规划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尽量避开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文物进行及时维修,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争取做到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从而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技术含量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历史特征,尽量不改变文物的原始面貌。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摒弃以往的传统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来对文物进行修复。针对古建筑来说,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文物档案系统,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又能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文化保护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出现懒散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资金筹集力度,保证文物修复拥有足够的资金;再次,文化保护单位还应该加强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淘汰。

(五)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8:159-160.

[2]刘建美.陕甘宁边区文物保护工作述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1-57.

[3]文晓丽,王静.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篇3

为进一步摸清我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全面掌握我市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状况,增强保护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我市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好地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的

(一)摸清家底,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

(二)在此次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各地核定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为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遴选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好准备。

(三)培养一批基层文物工作者。通过开展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锻炼和培养一批热爱文物保护工作、熟悉文物保护工作、从而更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层工作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摸清当地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做好调查登记,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今后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准备;对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摸清其所有人的姓名、住址和收藏情况,为以后征购做好准备。

(二)此次文物普查对古代建筑和革命文物保存比较集中的古村落应加以重点调查,做好详尽说明,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做准备。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三)对原已普查并造册登记的文物进行核实,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早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因经济建设或自然灾害而遭破坏和损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应作书面报告。搞好馆藏三级文物的鉴定确认工作,由市文化局组织三级文物鉴定小组对全市11个博物馆(纪念馆)的三级文物进行鉴定、确认。

三、组织领导

报经市政府研究,成立宜春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负责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指导、协调、联系和相关文字资料及表格的设计、印发等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培训、指导和资料的发放与汇总等工作。

四、工作安排

(一)时间安排: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为期一年,从20*年8月15日至20*年8月15日。

(二)步骤、方法和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3个月)。成立组织机构,培训骨干,查阅资料,制订具体方案等。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以县为单位,各县(市、区)至少要有四名文物工作者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各县(市、区)以受过培训的文物普查骨干为基础组建普查队,普查队以文博单位专业人员为主,并抽调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退休干部(教师)、地方志、党史办、旅游单位等人员参加。普查队成立后,着手查阅当地文物志、地方志等文献,制定当地的普查方案。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6个月)。主要工作:一是宣传访问,实地调查,登记造册,整理资料。各普查队深入乡村、街道,进行实地调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认真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并在实地走访工作结束后,做好资料的汇总造册,上报所在地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做好文物建档和遗失文物的核实工作。各文博单位要仔细清点所藏文物并按文物等级登记造册,同时由各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将文物数量汇总后报市文化局;对自然灭失的文物要及时注销并标注原因;发生文物被盗或丢失事件要及时报案,并按紧急事件处理程序及时向上级文物行政部门报告;文博单位法人代表离任时,严格实行审计制。

第三阶段:综合评估阶段(2个月)。主要工作是对普查成果进行综合研究,评估普查文物的价值。在普查的基础上,各普查队要选择当地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当地文物行政部门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报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对能征购的民间收藏文物要确定清单,及时征购,由博物馆收藏。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向国家捐赠文物,对捐赠珍贵文物者,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急需维修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制订维修方案,筹措经费,及早维修。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资源要制订相应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个月)。主要工作是市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和验收,召开总结表彰会,举办普查成果展览。迎接省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市文物普查工作的检查和验收。

(三)经费安排:各县(市、区)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解决。文物收购费、奖励费、维修费及展览费等费用由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财政解决。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地要把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搞好协调。

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文物保护;应对措施;管理体系

1 工程概况

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是国道主干线G25长深高速公路过境南京市的环线段。项目环绕了南京城市经济最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起点与南京长江三桥南岸接线、绕城公路、宁马高速公路相接,沿牛首祖堂风景区南缘布线,经江宁开发区后,东跨秦淮河,穿过江宁科学园,经上坊东侧向北,沿青龙山西侧布线,于麒麟塘山附近与沪宁高速公路及在建的长江四桥南岸接线相接。

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所经过的雨花台区、江宁区,山环水绕,形胜殊异,其发展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散布在地下、地面的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遗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有限责任公司与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本着 “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紧密配合,大规模、系统性地对沿线文物进行富有成效的发掘和保护,为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基础。

2 绕越高速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分析

1、绕越建设方与文物保护部门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为了正确处理好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绕越项目公司从项目前期开始就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配合文物保护的配合工作。同时南京市博物馆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重点建设项目服务,针对绕越越高速公路为南京市重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合理调配文物考古队伍,选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一线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2、加强领导,强化全员文物保护意识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浩大,如果缺乏全员文物保护意识,也许一个挖掘机手就能毁掉一个千古文明。为了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与文物保护同步发展,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前,项目公司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方针,自觉遵循“设计时最大限度的避让,施工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作原则,高度重视地下文物保护,指派专人负责协调文物保护事宜,多次与文物部门人员深入工地逐标段、逐文物点共同检查、落实文物发掘、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项目公司在施工招标前便向文物部门提供了图纸,协助考古队对工程沿线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文物调查,考古人员发现众多的文物点。

其次,施工招标中,要求施工单位在签订相关合同时,要与保护文物挂钩,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发现古代器物等疑似物品时,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项目管理公司和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同时,将施工期间对文物保护的实绩,作为各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绕越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上严格考核。

第三,在项目开工后,项目公司、项目管理公司不仅下发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还邀请南京文物专家给施工、监理单位员工进行文物保护知识讲座。上到标段经理,下到挖机司机,三百多人学习了地下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从现场现象判断是否有文物埋藏的简单方法。这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施工人员先后主动上报了4处遗址现场。例如,在江宁谷里发掘的南朝大墓本不在考古调查确认的文物点预告范围内,由于建设单位和考古部门在施工队伍中开展过多次文物保护常识讲座,当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一面规整的墙体――大墓封门墙后,立刻按要求向考古部门反映,项目公司也在第一时间在现场插上旗帜,采取了封闭保护措施,确保了考古工作圆满完成。

3、落实文物保护经费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工程建设发掘文物的费用由业主承担。对此绕越高速公路项目公司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市博物馆对于绕越建设项目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收费,在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基础上,在保证有效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收费,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互惠双赢,绕越高速公路项目公司拨付了专款作为文物考古保护经费。

4、为保护地下文物,绕越高速公路优化调整设计

“最大限度的避让”是高速公路建设保护地下文物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因为避让不但是对地下文物最好的保护,而且亦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绕越公路东南段为集景观、旅游、生态为一体的六车道高速公路,其西南部初拟线路走向为南唐二陵、祖堂风景区。为了避让,绕越项目公司聘请设计部门重新选择路线走向,调整了线路纵断面,采用低路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南唐二陵、祖堂风景区的影响。

5、在规模施工之前抢救文物

沉睡千年的地下文物,很多属于未知范畴,具有不可预见性。为了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与国家文物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总方针,在绕越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基本线位确定后,绕越项目前期主管部门就邀请文物管理单位携手对全线进行实地调查与勘察,全面了解地上、地下文物的分布情况,对沿线所有的遗址、遗迹和墓葬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科学发掘。文物抢救工作未结束,宁可暂缓施工。表面上看这样会影响施工,实质上是为大规模施工创造条件。

篇5

【关键词】文物保护;全民参与;社会氛围

随着社会文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在享受文物遗产无穷惊喜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文物保护问题。规模巨大的文物群体的有效保护不能单纯凭借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员以及政府支持,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才是进行文物保护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能够提供文物保护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也能够适应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来探究与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相关问题。

一、文物保护与全民参与的内涵

1.1 文物保护与全民参与的基本关系

社会文物是由社会公众制造的,应该由公众共同所有。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不间断地进行文物的制造,进而为后代储存了大量的文物遗产。而这些文物遗产见证了历史与文化的曲折与发展,诸多重见天日的文物都向人们证实了人类文明的魅力与精神,因此社会文物需要严密的保护。同时,社会公众与文物之间的关系并非表面而暂时的,而是全面而持久的。人类的精神需要必须依赖于其对文物的全面保护,否则就会产生抑郁、仇杀等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公众应该积极主动地对文物进行保护。总之,社会文物由人类创造,由人类所有,由人类保护,由人类共享。

1.2 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实质

尽管文物保护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与主导,但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社会公众是保护历史文物的基本与主要力量。只有全民具有高度认可的文物保护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文物保护才能得以全面贯彻。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主要是指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它的实质是指公众全面保护某个区域在历史发展中所出现并保持至今的证据与痕迹,这是对历史价值与自身价值的正视与肯定。全民参与文物保护是以政府作用的为基础的必要补充,也是文物保护全民性与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二、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必要性

2.1 全民参与能够影响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能够为后世保留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留存下来的社会文物却不断减少,因此文物保护的责任也愈发重要。而仅仅靠政府与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是无法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的,更需要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来保护这些重要的历史见证。但是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人都是功利性地对待文物遗产,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当薄弱,甚至会以文物毁坏来换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有必要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全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厚实的基础;营造全民文物保护是对专业技术保护的弥补。

2.2 社会资源能够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物遗产众多,文物价值巨大。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并确认九十多万处的非移动文物点,以及将近一千三百处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物保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以资金支持为例,虽然政府拨款能够给予文物保护工作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仍然无法全面解决文物的保护与维修任务,而向社会大众募集资金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资金与人力支持的严重缺乏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和资助。

2.3 社会现实要求全民参与文物保护

近年来,我国所发掘与确定的文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更加严格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而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文物不断增多的客观现实要求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任务。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物市场也逐渐进入极度繁荣时期,文物价格更是上升至惊人的水平。而由于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改变以及法律知识的相对缺乏,有些人受到文物买卖的利益诱惑,做出一些破坏文物的自私行为。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社会氛围的有效措施

3.1 政府给予必要支持,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人们较为薄弱的文物保护意识严重阻碍了其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相关部门也缺少对公众进行教育的资金、物质以及人力支持。因此,政府必须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文物保护宣传与教育专项资金,并形成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同时,必须将文物保护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政府应该从小对中小学生灌输保护文物的思想,通过历史课程、免费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政府应该为专业人员与一线人员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保护文物的技能;政府应该提高社会各领域人才对文物保护的认识,通过旅游讲解普及保护文物常识;利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的宣传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只有具备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文物。

3.2 壮大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构建全民文物保护防线

以往的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涵盖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乡(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村业余文物保护员,也能够充分发挥人们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我国原来的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政府必须在城市区域建立新的市、区、居委会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并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同时,必须在县区设法恢复以往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的功能,并给予工作人员实惠的福利与薪酬;另外,政府应该加大以上两类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的监查力度,以便实现防微杜渐的效果。

3.3 建立文物保护民间团体,肯定平民的主人翁地位

民间团体是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中介组织,它能够合理利用各方力量的协作优势,以实现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自主性、组织性与制度性。相对于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具有数量可观的资金支持和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实施文物保护。因此,政府应该培养广大群众对于历史文物的主人翁地位,并最终实现文物保护的民有、民治、民享。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并协助群众建立文物保护民间团队,并给予他们完全的管理与支配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阻碍文物破坏的勇气,也有助于表达公众保护文物的意愿,提高公众对历史文物的主人翁地位,进而提高这些民间团队对文物的保护能力。

3.4 保障文物保护参与者的利益,扩大其对文物的享有权利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历史文物本身就来自群众的创造,而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与公众的利益。政府应该建立详细、全面的文物保护平民数据库,以使文物保护参与者享有更大的文物保护福利,例如给予文物保护参与者更多的参观优惠与福利。同时,政府可以树立全民参与文物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来唤起更多民间文物爱好者的响应与参与,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当地政府法律与执行力等联动机制的形成。

四、总结

总之,社会文物是由人民创造,由全民所有,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文物保护权益共享。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实质就是人们自发保护某区域历史发展的证据与痕迹,是对政府保护的合理补充。由于公众的不同参与形式对文物保护与发展有不同的效果,政府力量无法完全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文物保护需要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J].东方收藏,2012,(09):28.

[2]张郁,张丽琼.营造全民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J].人民论坛,2009,(5):19.

篇6

关键词:遗产保护;真实性;玉树然格寺;修缮

正 文

我国的文物保护制度初步形成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后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法规,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 处,建立了重点文物保护制度。这是一个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体系的历史时期,之后逐渐发展为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体系之中。1982 年,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这标志着我国名城制度的创立。其后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期间相继有《曲阜宣言》( 2005 年) 、《西安宣言》( 2005 年) 、《北京文件》( 2007 年) 、《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2009 年) 等国内及国际文件出台。相继于此,我国多个省市亦出台了省市级文物保护规章条例。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相对成熟的遗产保护理念不断输入,在总结过去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的概念与理念不断扩展、延伸: 从早期的保护单体建筑发展到现在的保护历史城镇、历史街区; 由保护名胜古迹、纪念性建筑,发展到保护传统建筑、乡土建筑。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化: 由保护建筑实体,延伸至保护其历史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民俗传承。

我国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规章及倡导文件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保护修复的相应理念已有所探讨。如《曲阜宣言》,该宣言着眼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实际,提出学习借鉴国外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是必要的,但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的照搬,而是要经过消化吸收、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运用”。《曲阜宣言》还提出了“‘原状’应是文物建筑健康的状况,而不是被破坏、被歪曲和破旧衰败的状况。衰败破旧不是原状,是现状。现状不等于原状。不改变原状不等于不改变现状。对文物建筑原状的解读以及判定等诸多问题,“真实性原则”都有着切实可行的解决。真实性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在文物修复中的贯彻与应用要求所有修复方案、保护措施均应建立在对文物建筑现状真实、详实的勘研之上,它要求在建筑本体构件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评定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保存、传承现状文物建筑所蕴含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信息。

雷丽芬在《当下我国城市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危机与思考》中谈到“建筑遗产本应是建设顶级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差异化的世界城市过程中最有支撑力和不可替代的资源,然而,当我国面临城市建筑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冲突之时,人们更多地向眼前的经济利益倾斜。当下,我国建筑遗产面临城市发展带来的建设性与保护性的双重破坏,加上国民与政府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认识以及建筑遗产保护的意识浅薄,使得我国城市建筑遗产面临随时断层的危机。”

高宜生在《真实性原则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提到我国的建筑遗产也面临诸多生存危机,如盲目的开发建设对历史文脉的割裂,各地盛行的“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等现象。

下面将以青海玉树高原寺庙文物保护为例,反应在高寒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的实现。

然格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小苏乡境内,所在地名为江西村然格卡,距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约 200 多公里,距江西村约 20 公里,海拔 3776 米。然格寺所在的环境非常优美,从寺院的选址来看,其东临珍那山,南望然帮山,西邻贡多当泽山,北依叶然拉泽山,周边群山环绕,如莲花盛开,而然格寺就坐落在这莲花盆地里,极为殊胜。

然格寺现有现有桑珠颇章大经堂、新大经堂、空载佛塔、转经筒殿、阎王护法殿等大小不等的殿堂 5 座,还有 37 处传统僧舍,以及各类佛塔、察察房十余座。另外,目前还有正在建设的接待房、大厨房以及僧舍 32 座等寺院建筑。这些建筑以大经堂为为中心,随山势高低自由布置,错落有致、主体突出,再加上周边山林的护拥衬托,具有藏传佛教寺院自然古朴、宛如天造,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征。2010 年 4 月 14 日,玉树地区发生 7.1 级强烈地震,然格寺受到地震破坏影响,纳入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玉树州文体广电局委托,对然格寺部分建筑进行了勘测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原址抢救保护修缮方案。其中,总负责人始终秉承文物保护“真实性”原则,强调在修复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留寺庙建筑的原始特征,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彻底的研究了玉树地区寺庙建筑的原始施工及构造以及所用材料的研究。

然格寺文物建筑的整体保存状况不一,有只需加固修缮的,也有整体较大面积坍塌恢复重建的。其中,桑周颇章大经堂受地震破坏及年久失修,存在屋顶漏雨和墙体开裂,壁画也有较严重的开裂。空载佛塔顶部塔刹歪闪,屋顶漏雨长草,残损较为严重。转经筒殿残损相对较为轻微,但屋面开裂、漏雨的问题依然存在。另外,阎王护法殿、普巴护法殿因地震前就残损严重,再加上地震破坏作用,整体或局部大面积坍塌,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僧舍大多整体保持较好,主要存在屋顶漏雨、椽木糟朽以及门窗构件缺失的现象。

从整体评估分析来看,大经堂后的山体存在滑坡以及水土流失的现象,院落土质地面雨季排水不畅,道路泥泞,给寺院建筑造成一定的威胁,给僧众带来不便。修缮的难点是阎王护法殿的恢复重建,因地震后清理了原有残损墙体和构件,也未有照片记录,只能靠现状剩下的残垣断壁以及当地僧众的解说来恢复。

在修缮的过程中要求尽可能保存原有构件材料,需补的构件要与原构材质规格相似,所有更换的构件必须标识修缮年代,具有可识别性;必须按传统工艺材料、工艺做法修补,加固补强部分要与原结构、原构件连接可靠;新材料、新技术必须考虑可逆性。所有大木、小木油饰都要进行除尘以及去垢的工作,并根据文物修复“最小干预”、以及“可识别性”原则,补饰油饰彩绘。

小结

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项目,它涉及历史、文化、技术、工艺、时代特征等诸多内容的研究。其中,真实性原则是古代建筑成功修复的重要原则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贯彻文物建筑修复的真实性原则,重在建筑遗产修复前及修复中对现状真实、详尽、精准的勘察与研究; 重在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所留存的诸如做法、工艺、艺术等信息的详尽记录与价值评定; 重在对文物建筑所包含的各时代价值丰厚的文化信息的发掘、研究与传承;重在维修档案的科学建立四大方面。玉树地震后,更大范围的引起了高原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宗教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工作,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尽最大努力,通过对传统施工工艺、构造、材料的巧妙应用,恢复及保留了青海玉树地区寺庙的历史特征。

篇7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1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从未停止过,其中,考古就是一项文化保护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其破坏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光线,光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客观存在,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和危害最为严重,而且紫外线还是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二是温湿度,温湿度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很大,通常相对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器物自身结构产生收缩现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产生裂纹等破坏;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于微生物、霉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泽发生变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质成分容易与微生物的分泌物发生反应导致色变,从而破坏文物的本来品质。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环境下容易受到损坏,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保护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辅助,尽量恢复文物本来面貌,以及延长文物使用期限的过程。之所以要重视文物保护,主要是因为文物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2.1文物的史料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是今人与祖先对话的载体,堪属国之无价瑰宝。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继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抢救保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保护等,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以后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习俗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2.2文物的考证校勘价值及其不可复原性在考古发掘现场,如果出土文物因抢救及时且得以科学的、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的文物就能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为后期的文物复修与考古研究提供科学、真实的资料。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是我们能够借以得知当时时代风貌和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资料,且可以用来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勘,考证版本,对于恢复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2.3文物的实物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考古发掘现场所发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发现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够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和骨骼特征,同时对于研究人类的演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实物代表的是特定时期人的生命和灵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对以后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的一种利用。总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遗存,各类形形的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与人文信息,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研究价值都是非常高的[1]。

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措施[2]

3.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所谓“不改变文物原状”,在考古专业、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中是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就是指,不改变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该文物发掘时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文物原有的形态及其制作工艺,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尽可能的去还原、去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第二,加强对文物发掘现场原貌的保护。在考古发掘现场,不仅只有文物,包括现场内的各种东西,以及所处的环境,尽量少干扰[3]。如此一来,可确保文物现场可再处理,有助于对文物现场进行取样,方便后续文物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选择适宜的现场文物保护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经提到了,历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为了保护好考古发掘现场,确保文物不被破坏,在选择文物保护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即与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长期耐久性;其次,选择的材料性能要佳。3.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步骤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般包括以下5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调查工作[4]。在考古现场文物发掘的过程中,应当事先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包括该区域内及周边的环境,通过查阅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料,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文物埋藏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应涉及温度、湿度、空气状况,这对于整个考古方案的进行以及时间进度的合理掌控至关重要。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后,制订可行的方案。根据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后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还需要准备为保护方案顺利开展实施而必要的设备、材料。第三阶段,建立临时库房。在考古发掘现场,通常情况下,考古发掘前期能够发现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多是一些杂物遗物,当然,对于这类遗迹遗物无须过多浪费时间,这一段时间非常宝贵,应当尽快在考古发掘现场附近地带建立临床库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即将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根据所掌握的各类信息,事先建立一个相对易控的环境空间。第四阶段,历史文物的现场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关键,也是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因为文物在出土时,处理条件比较简陋,所处环节也不容易控制,虽然文物提取只是将其送往临时库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环境控制的过程非常关键和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第五阶段,对临时库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将文物科学包装起来。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运输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损坏,尽可能将每一个文物保持在最佳状态,也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文物所处历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艺状态。因此,对于文物的包装及相应的设计非常关键,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密闭且稳定的环境,以相对合理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让文物从临时库房运抵实验室的一段时间内,减缓空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侵蚀。3.3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对策第一,湿度控制。在考古发掘现场要严格控制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围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太快而损害文物。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干燥剂来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第二,密封处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地下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与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开放的大气环境中,大气中的水分、温度、湿度、阳光等都会直接对文物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密封处理,避免文物与大气直接接触,氧化。第三,避光保护。可见光中的紫外线对于文物的色泽等有着很大的影响[5],所以文物出土后要进行遮光保护,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进行包装保护。

4总结

文物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瑰宝的保护和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考古发掘的现场开始进行保护,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113-117.

[2]王允丽.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2004(6):166-171.

[3]杨璐,黄建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2-45.

[4]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72-75.

篇8

[关键词]承德外八庙;石质文物;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06-01

一、承德外八庙石质文物概述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及寺庙群,世界文化遗产,承德外八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承德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现已不存)、殊像寺、罗汉堂(现已不存)、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石质文物达近百件,多为碑刻、石狮、石象、石雕艺术构件等,这些石雕构件造型优美、雕工细腻,充分展示了清王朝统治昌盛时期的文化、艺术水平,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但如今,承德外八庙的多处石质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出现剥落、断裂、残缺,普陀宗乘之庙石象从腰部出现通缝,随时会断裂;须弥福寿之庙门前石狮半个脸剥落,右前肢顺纹理开裂,成了名副其实的“残疾者”,东山门石匾字迹难以辨认;溥仁寺慈云普荫殿丹陛石风化严重,高浮雕几乎成了平雕,而且越来越严重;这种自然损坏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价值和传承。

二、石质文物病害原因

要制定石质文物的保护政策,首先要了解文物病害产生的原因,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质文物自身材料特性

承德外八庙绝大部分的石质文物在创作之初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绝大部分都是承德本地盛产的鹦鹉岩(凝灰岩),只有少量石碑采用北京房山产的汉白玉。通过对鹦鹉岩的分析测试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确定鹦鹉岩为酸性的火山碎屑岩,SiO2、Al2O3、K2O高,CaO、MgO、Na2O低,矿物相主要为石英和铝硅酸盐矿物(高岭石及沸石),占95%以上。比重、硬度小,颗粒细小,易于雕刻;但是岩相变化大,固结程度低,孔隙度高(46.6%)、吸水性强(吸水率达5―7%),强度低,火山玻璃及岩屑含量高,抗风化能力弱。由于鹦鹉岩的机理优美、材质细腻、易于造型雕刻等特性,多用于室内外建筑的须弥座、栏板望柱、石碑及雕刻艺术品。

(二)气候原因

承德市处于暖温带和寒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燕山山地气候,降水充足,平均降水量为542mm,最多可达1500.2mm;昼夜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9.5℃。。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承德地区由于降水多而相对凉爽,被清朝历代皇帝作为避暑胜地。但这种“避暑优势”对石质文物的保存却有着严重的危害。绝大多数的石质文物都是露天保存,石材表面受到较多的降水影响,加之鹦鹉岩自身特性,同时较大的昼夜温差也加大了石料的风化速度、让大量可溶盐类淤积在石料表层。当这些盐类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石料表面产生化学作用,造成石料碱化、酥粉脱落,严重时会直接发生层片状脱落,让碑文类文物的字迹弥漫不清、石狮石像等雕塑发生致命性破坏。

(三)人为原因

承德作为旅游胜地,人流量较多,而这种人为原因也对石质文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景区周围游客众多,车辆排放的尾气和人为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破坏了区域的原有自然小环境。近年来整体环境恶化带来的较多酸雨天气,也加剧了文物的溶解和脱落。

此外,在早期的文物保护之中,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也是造成石质文物损害的重要原因。在早年的石质文物损害处理之中,主要采用的是浇灌方式。在面对风化、剥落、鼓起的石制品修复时,主要采用水泥进行浇注,从而加强石料本身的坚固性和抗腐蚀性。但这种方法也呈现出严重的弊端。水泥浇注部分与原来的石料材质有较大差异,难以实现融合,且这种相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明显,部分采取水泥浇注的碑体出现明显新旧石料的断裂,程度严重于石制品的自然风化。部分地区的旗杆基座、鼎炉基座采取水泥浇注,如今却断裂明显、鼓起严重,甚至已经危害到了建筑物的安全。这种错误的修复手段,也是如今承德石质文物病害的原因之一1。

三、承德外八庙石质文物保护对策

在了解了承德外八庙石质文物基本情况及病害产生的原因之后,结合承德外八庙实际情况及相关资料内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

(一)健全档案资料

为了完善外八庙石质文物保护措施,有必要健全全面完整的资料档案,对每件石质文物的建造年代、所选材质、目前现状、病害成因、发展趋势、修复计划、保护措施、数据监测、三维扫描图像等项目建立档案卡,为石质文物长期保护打好基础。

(二)及时进行保护,降低自然损害速度

承德外八庙石质文物是已经存在的文物,因此材料选择上不可更改,因此只能根据材料的特殊性进行补救措施,从而减缓文物自然损害的速度。如尽量避免石制品的露天摆放,针对无法移动的制品或必须露天摆放从而保持整体景观美感的制品,可制作玻璃防护罩或临时防雨防雪棚进行保护。玻璃防护罩或临时防雨防雪棚虽然会影响景观的观赏,也破坏了景点的古典美感,但是从文物保护的长远角度而言,却是最能够亡羊补牢的措施。

(三)制定旅游限制措施,降低人为损害

在承德外八庙景区之中,重要的碑文区已经通过设定游客隔离线的方式避免游客进行抚摩,从而减少人为损害。但在许多露天摆放的塔基鼎座、石狮石象等,却缺乏相关的保护。因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游客防护工作,通过加设防护栏、玻璃罩等方式,减少游客的触摸、刻画、题字等损害。

其次,也可根据区域的环境情况,对游客进行限制。如设定进入游客上限,从而避免环境超载;在酸雨、沙尘严重的天气之中,可对部分重要文物景区进行关闭,加盖防雨防风布进行保护,在灾害天气过后再对游客进行开放,从而减少对石质文物的损害。

(四)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保护水平

石质文物的保护最为依赖的就是科技水平,前文提到的措施只能减缓文物损害的速度,尤其是鹦鹉岩质文物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必须采取针对性方案。由于凝灰岩的主要病害为开裂和泛盐,应采取粘接和脱盐的方式加固,例如清洗、裂缝灌浆、细小裂缝勾缝处理、局部修补及表面防风化处理等措施。若要实现文物修复、长久传承,应当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发明创造出更多的材料保护方法。如新发明的细菌科技就可以有效用于石质文物的保护。如孙延忠等发现2,自行筛选的枯草杆菌-Ⅱ能够有效诱导碳酸钙结晶,而当这种细菌获得更多的养分后,能够加大碳酸钙的凝结亮。这种方法能否有效修补石质材料的石料空隙,加大材料的密度,从而提升抗风化、抗腐蚀能力。同时,细菌还能够进行有效进行有效除污,如异化硫酸还原菌和异化硫还原菌就能够有效清除石制品表面的黑色污垢,还能增加石料的稳定性3。这种细菌在石制品的保护和修复之中,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实践验证尚在观察和研究之中。

四、结论

石质文物是承德的特色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针对近年来石质文物损害严重的情况,作为文物工作者的我们应当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为保护,从而在减缓文物损害速度的基础上实行更好、更长远的修复,才能充分发挥出文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于秀敏、于秀玲。细菌保护石质文物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9)。

[2] 吴海涛。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风化腐蚀模拟实验[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

[3] 孙延忠。微生物技术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述略[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注释

1吴海涛。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风化腐蚀模拟实验[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41。

篇9

摘 要 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文明程度。文物承载了国家的历史,也是现代人们了解以前的时代甚至是远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工具。文物有很多分类:按时间分类、按质地分类、按来源分类、按价值分类、按社会属性分类,从这些分类就可以看出如果要了解以前朝代的发展,熟知文物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意味着文物的所有者需要很细心同时又要非常有爱心的保护这些文物,不让这些文物受到不该有的破坏。本文从相关部门加强对非国有文物所有人的思想教育和将工作联系实际,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文物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 加强思想教育 保护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很多的家庭也都非常富有,这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收集自己喜欢的文物。一些人收集到自己喜欢的文物固然是好事,但是若不好好的珍惜爱护这些文物岂不辜负了自己对于文物的喜欢。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非国有文物持有人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些文物,推进对文物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思想教育力度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当地人民的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到保护文物是自己分内的职责,而不是保持淡漠的态度。

(一)每个月都要安排政府干部、党员参加对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指导学习,除非有特别的情况,均要做到每个人都要到现场。只有干部、党员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群众才能实心实意地学习,实心实意地做好对文物的保护。

(二)在指导人民群众保护文物时应该请一些自身的文物保护专家亲身示范,指导每一类的文物应该怎么保护,怎么清理,这样才能让非文物所有人的对自己拥有的文物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保护文物。

(三)由于学习的人民群众很多,这样就可以按时间按小组学习。将人们分好组,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时间是大家都能空出来的时间,这样既可以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也能学习如何让保护文物,一举两得。 将工作联系到实际

在开展对人民群众的教育活动中,应该牢牢的将工作联系到实际,而不是只会干巴巴的开一些会议,老百姓受罪,干部们也受罪。

(一)不走过场形式。会议的作用是能够使人民群众了解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只要他们知道了这些,会议的作用就起到了。剩下的就是党员、干部们的工作了。他们需要实地考察当地的文物所有人情况,将文物的情况如实汇报。有关部门则需要排除专业的文物保护专家上门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和清理,并且指导文物所有人如何妥当的保护这些文物。

(二)开展文物所有人思想教育的会议。文物,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文物的意义也在一朝一代的更替中凸显的更加重要。文物,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了解历史的工具,也是我们现在对于古代一些技术的保护。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状况。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为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断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说,文物在一个国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非国有文物所有人能够很好的保护和爱护自己拥有的文物。 总结

文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高额的价钱,更体现在对于文物的研究。将文物研究透彻的话,能够说明很多个别方面的个别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把微观研究的结果与宏观的结果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宏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通过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状况,可以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运用人们不断认识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能动地协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文物的价值也在一天天的变得更加重要起来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时展的特点,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文物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说,保护好文物是每一个文物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梁岩妍,薛晋锡.文物法律保护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以公民对文物的文化权利需求为视角[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10

一、历史保护区的更新

1.保护区的划分

库车县城规划区内现共有30处遗址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9处。包含龟兹古城大遗址核心保护区,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萨克萨克历史文化街区、试验城历史文化街区、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科克奇买里——欧尔达巴格历史文化街区共5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48.5公顷。在这一层面,主要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的风貌特色。以地块为单位进一步评估现存建筑的价值、特色,保留或拆迁改造的经济社会成本,进而细化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控制要求。对构成保护区风貌特征的历史建筑、街巷、植物、传统文化空间等要素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的措施,并围绕保护建筑要素和城市风貌特征要素制定城市设计层面的规划控制导则,确定拆迁改造力度和时序。

2.重要单体的保护

针对库车城区内18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场所;县域内27处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根据道路和建筑现状,详细论证划定城区内18处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的保护区划,并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和保护建议。整理、补充完善库车城区周边的27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要求。

库车民居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建筑造型优美、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库车地区现存的古代民居建筑表现出优美的造型、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在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人们总结利用自然环境的经验,吸取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点,发展出本地区的优秀民居。库车传统住宅院落沿街巷两侧排布,多为合院式的内向型布置。建筑采用土木作为结构材料,朝院外一侧为素面墙体,朝院内一侧开门窗,并多设置外廊作为室外与院落的过渡。库车老城区对原住居民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具有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适当降低居住密度,在室内添加现代化设施,就可以形成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既可以保持传统的社区构成,又可以减轻社会动迁的改造成本。

根据在老城区内全面的入户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保持着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是一家一院的,院子里的绿化都很好且依然是家庭活动的中心。部分居民也已经在房子里安装了抽水马桶等,获得了较满意地居住环境。根据随机抽样访谈的结果,大部分居民均表示,只要老城区内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他们都不愿意离开。库车历史文化遗产可观赏性较强,并与自然景观关系密切。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展示利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当地旅游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山水格局保持了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库车建城于天山南麓渭干河和库车河水系的交叉地段,北倚却勒塔格山。穿过库车历史城区的乌恰河和盐水沟,是库车城市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目前盐水沟在城区段内水量较小,河床长期;乌恰河河床内也因长期干涸而开垦为农田或建造了民房。但由于河床与两侧高差数米,因此河流的边界仍然十分清晰,反映出了真实的历史环境信息。老城区内道路体系保持了清代的格局,但部分街巷没有沿用传统路名。将老城区现状平面图与库车民国年间的“库车县街市图”相对照,并结合历史文献、《库车县地名志》的记载和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可以确定老城区内80%以上的道路保留了下来。

历史城区内,除天山路和实验城路打破了原有道路体系外,其余新修道路基本都沿用原有道路的大致走向。如建设路等与龟兹故城东城墙平行,没有干扰历史信息。现存的大量民居建筑均是在历史过程中,由原住民自发营建的。即使年代稍晚的建筑,也大多沿用传统的建造方式和传统装饰,较完整的保存了清代风貌。为了更准确地判定清代老城区范围内现存建筑物状况,我们对每户进行了入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7大项30小项。共调查12000座建筑,6000余户,采集数据近20万项。整个调查区域内的民居均以一层为主,个别加盖二层楼(老民居也有),均为院落式。主要居室设于院落的一侧,或成曲尺形布局,也有的围成三面。建筑本身采用平屋顶,外廊式。结构大多以木构梁、柱为主体。外墙用土坯包砌,上作平顶,门窗用木质材料。在建筑细部处理上,不但有当地惯用的雕刻装饰,同时吸纳了许多中原建筑的做法,反映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和。部分民居有着一、二百年的历史,形式、材料、技术做法特点突出。但即使年代稍晚的民居,也多真实的保留着这些古老的传统。

二、历史城区利用开发

库车历史城区内清晰的保留着城市不同阶段的历史遗存,尤其是汉唐故城内的哈拉墩、皮朗墩、萨克萨克墩等重要的文物古迹,是汉唐时期内王宫、宫苑、佛寺的重要遗址。曲折的城垣和高大的墩台,也是空间上的重要景观要素。虽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地的人们对这些文物古迹的历史毫不知情,几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更未予以强调和突出,有的地方还在慢慢的被蚕食。相比汉唐遗址,老城区受到的关注度略高。库车县文物管理部门在2008年,对库车老城区314国道南侧的清代子城城墙遗址进行了局部修复和环境整治。通过修复北面、东南面城墙本体和铺设青砖路面,培植绿化带等,使沉寂百年的清代古城墙遗址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对于同为城市重要组成的外城城墙遗址、十字街等,并没有予以同等重视。

目前城区内开放展示的文保单位只有4处,城区内开放展示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作为博物馆使用的林基路纪念馆和库车王府,作为宗教场所使用的库车大寺,这些多由文物局负责讲解。但其缺乏统一的展示规划和管理机构。其中,林基路纪念馆和库车王府博物馆属于库车县文物管理部门管理。库车王府的其余部分分属库车王和旅游公司使用,库车大寺属于统战部管理。老县衙主要作为林基路纪念馆宣传,没有强调其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库车大寺和宗教法庭、库车王府虽然已经对外开放参观,但也是孤立式展示,没有将其与城市整体的展示结合在一起。在老民居的展示利用上,主要是由文物局主持修缮加固,旅游局负责联系接待,由政府与户主签订旅游接待合作协议。目前的开放试点有高台民居(霍加老总住宅)、大法官住宅(阿不都瓦依提卡孜阿吉住宅)、警察局长住宅(尼牙孜阿吉住宅)等3处。由于目前开放的民居数量较少,展示解说和活动特色不突出,彼此间缺乏串联且与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有机联系,利用效果并不太理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