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

篇1

关键词:华阳宫;壁画修复;修复理念

Abstract:In 2000,the restoration concept such as less intervention,protect existing murals original state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rescue and migrate endangered murals are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storation of murals on the HuaYang Temple historic building group of Ji’nan for the first time.In the process of the second restoration,comply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storation concept, based constantly absorbing western cultural relics restoration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toration concept such as unchanged the original,the less intervention, mainly prevention,discover the murals content completely,safety, recognition,maneuverability of restoration material and records the restoration archive completely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2009.

Key words:the HuaYang temple;the restoration of Murals;the concept of the rest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0-38(4)

1前言

华阳宫古建筑群位于济南市东北郊华山南麓,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带。北依华山,南临镜光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是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体。华阳宫古建筑群由华阳宫、泰山行宫、净土庵、关帝庙、三元宫、净土庵、玉皇宫、龙王庙、三皇殿、观音殿、三教堂、棉花殿等古建筑组成,是一处集佛、道、儒于一体的历史宗教道场,现存单体建筑36座,祀神建筑21座,建筑面积2 600m2。同时,在建筑的墙壁上遗留有五百余平方米的古代壁画。

华阳宫,因位居华山之阳而得名。华山,又名“华不注”山。“华”,古通“花”,“不”即为“夫”的本字,读如“跗”,“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山东考古录》引伏深《三齐记》)。金代以前,华山至鹊山之间是一片,与大明湖相连,史书称谓鹊山湖,又称莲子湖。华山独峙,旁无连附,水中倒映,如水中芙蓉,而故称。华阳宫是古建筑群中的一组建筑,因其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所以建筑群整体概称为“华阳宫”,又因殿宇众多,神像各异,被古人称为“济南巨观”。关于华阳宫的始创年代,史料中无详细记载。明代学者王象春在《齐音・元阳子》一书中记载:“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一书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细为注解,携之修真于华阳宫”。这是有关华阳宫最早的记载。从地理上分析,华阳宫具有山、湖、泉、河之优势的风水宝地。早在远古,山东民间崇信鬼神,秦汉之际,皇帝多次来岱举行封禅大典,方士借机把济南地区发展为道教圣地。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东汉时,山东道观祠宇星罗棋布,而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当中有华阳宫,可见华阳宫是济南地区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至金代,史载于金兴定四年(1220年)由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拓建,从此香火绵延,经久不衰,渐成规模。至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为崇正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仍改为华阳宫[1]。从建筑遗存上看,明代有过大规模的重修和拓建,清代又作修葺。根据建筑上遗留的落款,民国期间,部分建筑仍有维修,油漆、彩绘、壁画均作了重绘或补绘。

华阳宫古建筑群遗存的古代壁画,现存面积五百余平方米,其绘制年代还有待于具体考证,但是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绘画内容、艺术风格和建筑的历史变迁可以推断,壁画的制作年代应不晚于民国初期,最早的时期应为明代中后期。华阳宫古建筑群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四季殿、元君殿、十王殿东殿、十王殿西殿、泰山行宫山门、观音殿、三教堂、关帝庙前殿、关帝庙后殿、棉花殿、三官殿、三皇殿等12处建筑内。华阳宫古建筑群作为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体,遗存了多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单体,而且大量的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构件、建筑遗迹、石刻、碑刻等文物散存于华阳宫内,而最具艺术特色的建筑壁画在华阳宫的12处建筑内密集的分布,显示了华阳宫的建筑在建造之日起就形成了绘制建筑壁画的风俗习惯。

华阳宫古建筑群遗存的大量古代壁画,从形成之初就因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被重绘、补绘、维修或被破坏。2000年,从文物部门开始管理华阳宫古建筑群始,到2009年全国范围内的壁画保护修复技术逐渐成熟,济南市引进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的壁画文物修复人员、技术、设备,第二次全面展开对壁画的保护性修复,间隔十年,壁画的保护修复理念更加全面、规范、科学、统一。

2济南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首次保护修复的理念

在2000年开始的首次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其修复理念是,坚持尽可能少干预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原则以及濒危壁画的抢险迁移的原则。2000年山东地区壁画保护修复的技术、人员相对匮乏,虽然一些传统的壁画修复工艺也能够勉强应对简单的壁画病害,但是面对如此大面积需要修复保护的壁画,在当时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十分困难。大部分建筑如四季殿、十王殿东殿、十王殿西殿、元君殿、关帝庙前殿、关帝庙后殿、三教堂、三皇殿、棉花殿和观音殿内的壁画被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只是在墙壁的表面以塑料布封存,防止在建筑维修的过程中伤及壁画本体。其中四季殿、十王殿东殿、棉花殿等建筑内的壁画有一部分已濒临损毁的危险,在建筑修缮过程中不铲除处理墙壁的地仗层,对这些墙壁地仗层做了暂时的封存处理,即,对壁画采取最少干预原则和保护留存现存壁画实物的原状与历史信息原则,许多处濒临消失的壁画得到了原样保留,为后人的再次保护修复提供了可能。

三官殿内的壁画,由于整体建筑损毁严重,不得不实施落架大修。内壁遗存的大量壁画已经被揭取下来暂时收藏于库房内,而且在维修过的内墙壁上预留了重新安装复位的空间。这使濒危壁画抢险加固与异地迁移的原则得以实现,从而为以后壁画的原位保护修复提供了便利。

3济南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再次保护修复的理念

2009年,国内壁画保护修复的理念、技术逐渐成熟,全国范围内的壁画修复工作逐步开展。2009年6月,济南市引进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的壁画文物修复技术,济南华阳宫第二次全面展开对壁画的保护性修复,其保护修复理念更加全面、规范、科学、统一。这次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从壁画病害的前期调查、修复方案的设计制定、具体修复工作的实施落实入手,贯彻了严格、科学、合理的文物修复理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及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方法、规范,本次保护修复工程在遵循中国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同时,不断消化吸收西方的经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用了以下原则。

(1)不改变原状原则。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保留壁画的原始历史信息,保持原有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做法,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的修复。作为文物修复的最基本原则,不管是“修旧如旧”的原则还是不改变原状原则,都是在华阳宫古建筑群的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的基础性理念。

(2)尽量少干预原则。凡是近期没有危险的壁画本体,应尽量少干预,必须实施干预时,只对有害、危险部位进行尽可能少的干预。当壁画材料老化变质程度已经很严重,且速度很快,如不对它进行保护已无法保存下来时,才采用修复材料对其进行直接干预。

(3)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壁画病害的进一步加剧、发展以及新病害的发生,尽量采用不直接接触壁画本体的保护方案。一般保存状况较好、画面完整、材料强度较高、老化变质不严重的壁画,都把重点放在改善其所处的环境上,隔绝危害壁画的外界因素,以预防对壁画的潜在危害。

(4)尽可能完全显现壁画的画面内容。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病害中,以白灰覆盖遮掩壁画的画面占最大比例,因此还原、显现壁画的画面内容是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壁画修复的直接目的是保存现有画面的完整性,尽可能显现壁画的所有内容,并且在延缓壁画老化速度、延长壁画寿命的基础上以利于陈列展示。

(5)安全性原则。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不会对壁画材料造成进一步损害,不会引入新的危害因素,也不对邻近文物造成危害,修复使用的化学试剂、仪器设备不能对壁画以及操作人员产生危害,使用的修复材料应该经过局部试验后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使用。

(6)可识别性原则。壁画的本体任何不可避免的增加必须与该壁画的外观有所区别,并且要有一个现代标志。地仗层在补配过程中,新作地仗层与原地仗层有颜色、高度上的区别。画面的颜料层如果需要补绘,颜料的颜色、材质不能与原画面混合,应该达到既特别相近又有所区别的效果。对于壁画文物修复,西方遵循真实性与可辨识原则,而中国传统修复方法,是从文物的美学价值出发进行“补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补配。博物馆中展览陈列的器物修复大多采取只补全外表,表面并不做出与原器物外表一致的效果,因此外观和内部均可识别。经修复的古代书画和某些特殊文物虽然在外观上接近于原始状态,但在现代科学工具的帮助下,还是可辨识的。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坚持相似不相同的原则,即既保持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理念,又借鉴了西方的文物修复中真实性、可辨识性并存的原则。

(7)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符合文物修复可逆性的条件,所用化学试剂、修复材料原则上应当具有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所有试剂材料不会破坏壁画的历史、艺术、科技信息。应选择无色、透明、无光泽,具备适当的粘接力和渗透力,对画面的颜料层和地仗层无任何损害,并且具有可逆性的材料。所有材料可在以后需要再次修复的时候能够最高程度的去除,材料本身及其分解物不致破坏、削弱壁画原有的结构、材料和机械强度。加固剂、封护剂和防霉试剂应具有较长时间的有效期和老化期,老化后的产物不会对壁画的材料和结构产生损害。

(8)壁画保护修复记录资料具体翔实,准确完整。记录内容包括壁画保存现状的记录;修复过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在修复过程所发现的有关考古、艺术、工艺、制作材料和其它重要的信息,并以文字、图片、照片和摄影等形式来多方面记录;实验区域的情况;各种分析测试所使用的仪器、方法、结果、报告及采样部位的记录;实际修复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方法、工具、效果等;修复方案、修复具体操作步骤及修复后的总结报告;修复前、修复过程和修复后的工作日志、工作记录、阶段性总结等。

4济南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两次保护修复的理念对比

2000年和2009年,在文物部门组织对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保护修复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国国内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得以贯彻实施,而且在第二次保护修复的过程中,西方的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引入并与国内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得以体现。两次修复理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若干的不同之点。

首次保护修复,与当时壁画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修复技艺能力相适应,主要坚持了少干预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原则以及濒危壁画的抢险迁移的原则。第二次保护修复过程中,同样也坚持了上述原则。这两次保护修复过程中,都积极贯彻了最小修复干预原则,这是它们的共同点。首次修复工作过程中,这一原则针对壁画保存濒危、修复技术较弱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最小干预”为原则,尊重文物的“历史稀缺性”,避免壁画的不恰当修复;而在再次修复过程中,技术力量的加强使得壁画本体的修复顺利实现,在研究了壁画的制成年代、制作工艺、结构特征之后,确认有足够技术能力修复这些濒危壁画的情况下才进行修复。这两次修复过程中,相同、相似的文物修复理念可以归结为:保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与完整性。

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在2000年首次保护修复过程中,由于受到修复技术与条件的限制,对濒危壁画本体的抢险迁移为主要理念,对其它壁画采取了暂时性的物理性封存。可以说,这些理念与当时的客观状况相适应,不仅仅是修复技术力量不足的体现,也是保护壁画的暂时无奈之举。

在第二次保护修复过程中,修复理念较之上次已逐渐细化、深入、延伸、发展,其保护修复工程全面覆盖当前文物保护修复中体现的各项原则,成为山东地区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中完整的、全面的贯彻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理念的规范化、系统化、统一化的系统工程。

尽可能完全显现壁画画面内容的理念是结合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病害类型,针对壁画在期间被白灰覆盖的实际情况而率先提出并且要在修复中一贯坚持的,在这一原则下,壁画的具体内容能够通过去除覆盖白灰层而清晰显现并且为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研究提供基本条件。对于多层壁画同时重叠存在的现象,则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四季殿东墙、西墙两处壁画,表层晚期的壁画颜料层已经大部分老化、起翘而脱落,不能分辨出壁画的具体内容,只有边框部分还能依稀显现,因此以显示下层早期的壁画内容为主。元君殿处的壁画有多层重叠现象,表层画面层被白灰覆盖,因此晚期的壁画保存仍然完整,下层早期的壁画虽然仍然能够在局部确定存在,但是不能为了追求显示早期的壁画而去除表层的壁画,因此保存并展示表层晚期的壁画而不盲目追求下层早期的壁画内容即是修复原则。

安全性原则和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是基于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而提出的。在壁画病害调查、材质分析过程中,要采用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力学强度仪、色度仪等分别进行形貌观察、壁画材质性能测试、色彩饱和度确认等,准确了解壁画制作工艺、病害成分及成因、保存状态。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壁画的清洗试剂、地仗加固材料、地仗灌浆材料、颜料层加固材料、防霉杀菌试剂、颜料层封护材料等,以及使用的溶剂等化学试剂,要求不能具有剧烈的毒性,确保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易于操作,简单方便。这些试剂材料是区别于首次修复过程中使用的,试剂材料的性质特征直接影响保护修复的效果,因此安全性原则以及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是区别壁画首次保护修复工作而提出的新的理念。

可识别性原则作为西方文物修复中的基本理念,不同于中国传统文物修复中补全、复原的做法。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修复,从美学角度上看,所要求的是“远看看不出,近观可识别”的原则。融会贯通后的可识别性原则,是既能体现出国内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的补全、复原原则,又能达到破损处修复后与原作有一定差别,修补处与原画面内容并非浑然一体无法辨别的效果,体现出文物原有部位与新作部分的区别。中国传统文物修复工作中缺少修复前的方案制定、修复中的程序记录以及修复后的报告整理等,无法准确的掌握了解所修复文物的历史状况并为以后的修复者留下文字性的记录。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在再次保护修复过程中坚持每一修复步骤都有全面、完整、准确、详细的记录,相比首次保护修复工作,壁画的保护修复记录档案得到了加强、细化,形成了规范化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并进而提升为壁画保护修复中的普遍原则和理念。

5结语

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在两次保护修复工作中,贯彻了相互联系、逐渐发展、递进深入的文物修复理念。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理念,在华阳宫的两次保护修复中得到了不断深化、细化、拓展,并且根据壁画的实际情况,具体应用于修复过程中。在第二次保护修复工作中,西方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与国内的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相结合,提出了适应于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保护修复的各项原则。无论是首次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中尽可能少干预、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以及濒危壁画的抢险迁移的修复理念,还是二次保护修复工程中的不改变原状、尽量少干预、预防为主、尽可能完全显现壁画的画面内容,坚持安全性、可识别性、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全面完整的记录保护修复档案等修复理念,都最大程度上与壁画的保存状况、修复技术水平相适应,这一系列举措,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物修复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文物修复;理念;青铜器

前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样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给后代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后代人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不同的损坏,所以文物修复工作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本文结合国外文物修复理念,对文物修复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支持进行分析,并提出文物修复的相应措施。

一、中外文物修复理念差异

欧洲较为成熟的文物理念开始于20世纪初,意大利的布兰迪在《文物修复理论》中提出可逆性、可辨识性、最小干预等文物修复理念,这些理念成为欧洲国家文物修复的基本理论基础。而在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中提出了文物修复的范围,中指出在进行文物修复时要与原文物形成区别,也要有现代的标记。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都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和必要的历史研究。文物的残缺部分需要与文物保持和谐,同时也要与原文物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需要对这一区别进行控制,尽量将区别保持在最小程度。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的文物修复一般都采用“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复理念。也就是在文物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尽量恢复文物的原貌。中外文物修复理念哪一种更能在文物保护中起到优秀的效果,需要在文物修复的实践中进行检验。

二、进行文物修复所需要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支持

由于国内外的文物修复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文物修复工作者一般是根据自身对文物修复理念的认识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但是由于不同文物修复工作者对文物修复理念的不同理解,那么文物修复程度就会产生差异。本文以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为例,对文物修复问题进行分析。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窑藏、墓葬、遗址。这三种情况下的青铜器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透气度以及酸碱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青铜器的腐蚀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出土的青铜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面存在着颜色不同的腐蚀物,大部分的青铜器腐蚀较为严重,而也有保存较好的。根据所存在的环境情况,可以将青铜器分为水坑和土坑两种。处于水坑中的青铜器由于处在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埋藏坏境中,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较好。土坑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山东、河南以及陕西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器表面覆盖这厚重的皮壳,对于这类青铜器表面的物质并不需要进行干预,只需要进行防腐工作就可以。也存在一些青铜器在出土和埋葬过程中受到挤压而导致变形或者发生破碎,对于这类青铜器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较为困难,也是修复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

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文物出土时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不同环境下出土的文物进行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才能跟好的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文物修复前,最好利用仪器进行检测,利用X射线、电镜微观扫描以及金相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文物信息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详细的信息,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中,既需要修复理念也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的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三、针对文物特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因病施治

文物具有两大功能,分别是研究和教育功能,对于文物来说,无论是修复好的,还是没有修复好的,都具有这两类功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物的研究过程,但是由于文物的不同情况,要想使一件损坏腐蚀的文物实现研究和教育功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利用某种固定方法可以解决的。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要根据文物的损害程度、腐蚀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文物的修复,也就是说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工作者需要根据文物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和方法。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是根据文物的特征来决定文物的修复方案,而不是套用某一套标准,只有最适合文物特点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文物修复方法。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对于文物的修复,既要遵循文物修复理念中的“恢复原貌”、“可识别性”、“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也要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采取各种方法。这主要是因为文物修复的原则性是死的,但是不同文物质地不同,破损程度也不同,需要修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面对不同的文物,需要利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三)不能以唯美为标准

现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物,所以在进行文物工作时,往往会使保留有历史特色的东西消失,这些并不符合“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同时文物修复工作者更不应该为了追求审美而导致文物价值的损害。文物保护的真正目的是全面、真是的保存和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同时文物也是靠这些信息来表现它的价值的。

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同而导致的。比如在唐朝人们崇尚以胖为美,所以在唐朝的绘画作品中,大多为胖美人;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崇尚以瘦为美,因此在广告、影视作品中大多为瘦美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在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不能以自身的主观因素来改变文物本身表达的观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表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保护好文物。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文物修复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文物修复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中,要吸取国外文物修复理念的精华,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再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也就是说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要做到对文物的全面科学的研究,要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的使文物恢复原貌,既能在满足美感的同时也要与文物修复理念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将文物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保护好它应有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武干,秦颖,黄凤春等. 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铜器锈蚀产物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

篇3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它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世界文化发展,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建筑的现状

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来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斗拱穿插,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斗拱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二、保护古建筑的主要内容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等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一)古建筑保护首先要保存古建筑的本体,古建筑包含的许多历史综合信息只能依赖建筑本体而存在。

保护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等。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它的特点,不仅反映了建筑制度,也反映了社会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及思想信仰等。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关键是保护古建筑本身的原状。《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二) 古建筑的“原状”应是其最后建成时的原来状况。

确定是否为“原状”应经过充分的勘测调查,分析哪些是原有的部件,哪些是后变的。可以从本建筑中找依据,也可从建造时间、类型、工艺手法等方面找例证。近现代文物建筑因变化不大,可以保留现状,但古建筑往往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原状”已被改变歪曲,有的甚至已经过破坏性修理,其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大大减少,这样的现状就不能保留,而应把破坏性修理的东西去掉,恢复本来面目,正确再现历史的精华。

(三)要保存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

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四、古建保护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一)许多传统的工艺在不断的丢失。尤其像许多濒临灭绝的“行业”例如俗称“作”(木、瓦、扎、石、土、油漆、彩画、糊)的各作之中还有细分工。有些就濒临失传只有其名,没人见过更没人会做了。而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技法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把这些技能“行业”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传承,并为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有效地服务。也是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五、古建筑保护传承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关于“保护标志”。对地面上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建筑,古塔,古桥梁,石窟寺和石碑等确实能起到明示,“保值”的作用。所以这项工作应坚持完善并随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断增加,现场树立标志一定要及时,不能滞后。

(二)关于“保护范围”。它应当是动态的管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10―20年需对保护范围进行复核,而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进行调整的应进行调整,并依据《文物法》进行保证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是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与思路进行工作而不能只抱着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办法来对待文物保护中的新问题,新动向。否则的话无异于刻舟求剑,闭门造车。

(三)关于“科学技术档案”。20世纪60年代要求对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较准确的评估。要求对碑刻有拓片,要求对壁画有临摹本(足尺原大临摹本)要求有详细的照相记录,要求有工程用得测绘图纸其精确程度是一旦原物毁坏,根据图纸可以复建。这是一件技术要求全面而工程量极大的工作。当时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今天开来仍是一件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不难看出测绘工作是保护工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亲手测绘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结构研究工作才能深入进行。这就对我们的测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绘图的发展。我们应更全面的详尽的对研究对象以及古建筑进行了解,进行测绘。以便与更好更全面的进行研究与保护。

篇4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合成染料;辅助纺织材料;染色工艺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52-04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遗存有大量的古代纺织品文物,无论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土,这些古代纺织品以种类繁多、色彩绚丽闻名于世。青海都兰吐蕃大墓位于古丝绸之路南道上,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物,特别是众多的纺织品文物,相较于其他出土纺织品的重要唐代墓葬,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敦煌藏经洞及莫高窟K130、陕西法门寺地宫等,其品种更为齐全、纹饰更为精美,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品种,有锦、绫、罗、绢、纱、缂丝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锦等均属首次发现。由于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通畅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唐代纺织品的织造工艺较之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种类也更加繁多,其装饰风格在继承中国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吸收了中亚、西亚装饰艺术的精华,图案远比前期更加丰富,这为研究唐代纺织品织造工艺的发展及装饰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探讨“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纺织品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极易遭到损害,出土的古代纺织品更加难以保存。2013年,我们对吐蕃大墓出土的较为珍贵的70件古代纺织品进行了详细的信息调查,发现这些纺织品全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有的更是几种病害共存,因此亟需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而染色技术正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染料染色的国家之一,早在史前就已应用天然染料染制纺织品,并力图使染色产品有良好的染色牢度。在一些古代史书中,就有关于练漂、染色的记录,并且很早就有从事染色的专门机构。从大量出土的纺织品实物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染色技术。当时的染色分为石染和草染,而草染因其着色能力强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时植物染料的色谱已相当丰富,达数百种之多。

100多年前,纺织品染色都是使用天然染料,当时染色湿处理牢度较好的纺织品主要是用媒染染料染成的。自1856年珀金发明化学合成染料以后,人们才逐渐采用各种合成染料来染色,当保蒂格于1884年发现不经媒染处理就可以直接染上棉纤维的刚果红以来,合成染料得到了飞速发展。合成染料以其优异的染色性能、众多的品种和廉价的成本逐步取代了植物染料原有地位,成为现代纺织行业的主导。①

一、纺织品保护修复中染色技术的作用与必要性

多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保护修复原则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在大量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和方法,对加固修复中辅助纺织材料的染色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认识,合成染料已逐步取代天然染料,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染色工作间,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染色工艺,并采集了大量的色彩标样。在我国,合成染料染色技术也有大量的应用实例,但对染色技术总结和研究还不够完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实际操作中对色泽的把握只能凭借经验,没有色彩标样加以参照,这也是我国纺织品保护修复今后需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有机质材料的纺织品文物,由于其材料理化性能的特殊性,极易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病变,特别是已受到地下环境的侵蚀糟朽严重的出土古代纺织品,本身质地就十分脆弱,纤维强度较差,多数都需要进行加固修复。纺织品的加固修复有别于其他材料类型文物的修复,方法和材料要求也更加严格,现在国际、国内基本多采用与文物本体材质相同的辅助材料配合针线法修复,就是将性能优良的丝、毛、棉、麻等纺织材料经染色后,作为纺织品文物的补缺、背衬托护、表面覆盖、连接缝线、立体纺织品文物支撑的表面材料等修复辅助材料,经拼接、针线缝合后,对文物起到连接支撑和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作为保存容器材料和陈展背景使用。

对比文物原色彩经染色后的纺织材料,在纺织品文物的修复中或用于取代缺失的部分,或用于加固支撑,或作为连接,能与原件有所区别,可辨识地恢复了文物的原来状态,保持了修复过程的可再操作性,同时在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基础上,使色彩和纹样得到连续。染色技术的使用,让补缺与原件在色调上形成统一,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因修复对原有纺织艺术品在视觉上的干扰,产生和谐美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艺术效果和审美观念,保存了纺织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

二、纺织品保护修复中合成染料的选择及特点

染料的选择是染色工序中的重要环节。合成染料根据其性质及应用方法可分为若干类,但由于古代纺织品修复的特殊要求,在选择染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染料及染色工艺对纺织品文物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害,决不能因染料及染色工艺给文物带入新的污染源;其次才是根据标样文物纤维的类别、色彩、保存现状、保存环境等条件,选择均染性好、高固色率、高色牢度的染料。在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一般使用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直接染料用于染色棉麻等纤维素纤维,酸性染料用于丝毛等染色蛋白质纤维,活性染料配合不同的添加剂可染色以上两种纤维。

篇5

关 键 词:修旧如旧、可识别性、均衡原则、原状维护、复原重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历史建筑是建筑情感传达所营造出的遗迹精神。历史建筑是有思考、情感、精神和社会功能的场所,是一个回忆往事的地方,一个哀悼的地方,一个沉思和集会的地方。我国建筑师齐康先生指出: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

历史建筑的发展史贯穿了建筑艺术的发展史。历史建筑的创作涉及到社会、政治、民族、历史、文化,其影响力自然高于一般建筑。因而,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把纪念性景观/建筑比做建筑中的诗,是因为纪念性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基于纪念性景观丰富的表现性。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纪念性景观也有了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新的表现。其精神实质与表现手法都与传统的纪念性建筑有了明显的不同。

1.项目解读

“东清轮船会社旧址”位于大连西岗区胜利街35号。旧址南邻胜利桥,与桥之间有一座小广场。北邻通往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团结街,该街的东西两侧建筑均建于沙俄统治时期(日本俗称“露西亚町”)。现在是大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俄罗斯风情一条街”。会社旧址是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的首座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和大连市首批重点保护建筑。

1.1历史建筑背景研读

1902年始建,作为沙俄东清轮船会社办公楼。1906年9月至1908年9月,该楼曾作为大连民政署治所。日本统治期间成为日本侨民图书馆馆舍。1945年后,这里曾作为东北资源馆的办公场所,解放后作为大连铁路局工人家属宿舍。1996年市政府拨专款对原建筑进行修缮,1997年完成。修缮后的建筑作为大连艺术展览馆馆舍至今。

“东清轮船会社旧址”具有德国民居风格的欧式建筑,主楼地上2层,屋顶为阁楼,地下1层,整体采取自由式不对称手法,墙体作多边形凸出,其上高戴尖顶,屋面开老虎窗,山墙上部开半圆形大窗,红砖白石相间筑砌墙面。另有走廊可通向主楼后面的副楼,副楼地上1层,附设地下室。整个建筑挺拔俊秀,乖巧活泼,错落有致,已被列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建筑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

1.2修复目标考量

会社旧址始建于1902年,已有百余年的建筑历史,最近一次的修缮时1996年,距今已有13年,目前建筑本体存在以下问题:

(1)主楼、附楼屋顶瓦面松动,局部破损、漏雨。

(2)屋顶木架劈裂现象严重,封檐板、望板因漏雨局部朽损。

(3)门窗有糟朽,油饰严重褪色,且局部龟裂、起甲、脱落。

(4)电照线路老化,没有保护措施,隐患很大。采暖管线锈蚀,管件漏水,难以正常运行。

(5)木地板、木楼梯、室内抹灰都急需维修。

2. 历史建筑修复原则

2.1 修旧如旧原则

在修缮的同时,又要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通过一定修复的手段,将所要修复的历史建筑从建成到修复前整个存在历史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的面貌来实施修复。这里指的阶段性面貌包括历史建筑在那个阶段的建筑功能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结构体系、室内装修。

2.1.1建筑表面随色做旧到修新如旧

由于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过于强烈的变化难以被接受,罗哲文先生提出随旧油饰断白的手法,强调“乍看起来不刺眼,仔细一看有区别”的方式。这和梁思成先生的“补牙理论”相似。

2.1.2主体结构修旧遵循西方修复方式

对主体结构、永久性材料。如砖、石和主体免对建筑外貌傲大的改变。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既石质、木质结构,包括油漆也都是重新调换、油木构件等应该采用修复的部分要与原来的有鲜明对比,有可识别性,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上都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2.2识别性修复原则

采用修复建筑的手法时,强调整体的一致性,修复部门带有细微的可辨识性。从根本保护目的来讲,可识别原则与我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是一致的。

2.3现状保护与原状保护原则

在原状已无可考或是一时还难以考证出原状时,或者由于恢复原状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强的技术力量,而目前还不能进行时所采取的措施。

保持文物现状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中对这一原则做了进一步诠释:“原状多指古代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

2.4历史遗迹复原重建的评价标准

保护措施取决于价值取向,只要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相容,无论加固、防护、修复,还是迂建、重建,都是合理的选择。

3. 具体修复实践

3.1楼内平面修复

会社旧址主楼的楼内平面为自由的不对称形式。室内布置为一个主要大厅,附属房间三面环绕。西侧和东南侧为重点文物库房,东侧还存一间文物修复室。大厅有时做为临展的库房。一层平面的主入口在南面中间部位,从南门直接进入大厅,大厅的东侧有接待室、楼梯间、卫生间、会客室和去往附楼的通道,西侧有馆长室。

二层平面从东侧的楼梯间上来便是大厅,楼梯的南侧有贵宾室,北侧有特展厅。在建筑结构的空当被充分利用,封闭成财会室、工作人员办公室。

3.2建筑立面修复

“会社旧址”是主楼地下一层的墙体与基础也就合二为一。门下辅以花岗岩的五级台阶及花岗岩的台阶侧墙。门的两侧有红砖白石的墙垛。门的上方还有半圆式的券窗及用花岗岩雕刻的门柱、券脸石。

北外立面的平面形式东侧有折脚,中部和西侧平直的形式。在立面上,地下室部分完全暴露在外,全部用花岗岩块石砌筑。一、二层的墙体砌法形制基本同南面。北面中部一层置上下两樘对开式木窗,二层置对开式半圆形券窗,檐口石上置山花向前的悬山式屋顶。北面东侧外跨一层有连廊和一扇窗,其上为四坡屋面。东侧二层屋顶也为四坡的屋顶。北面西侧则是由西面转过来的木结构外廊台。

东立面的平面位置略向南扭,立面的地下室部分完全暴露在外,全部用花岗岩石块砌成,没有门窗设置。墙体到檐口石的砌筑基本同南面,一、二层的顶部各置山面向前的庑殿式屋顶。瓦面中间一层设老虎窗,二层立烟囱。瓦面也采用青色板瓦做成阴阳合瓦,檐头用蝴蝶瓦和滴水,交角部位只用一层筒瓦压住两面,没有戗脊。

西立面的平面位置是前部西南角做成抹角,中部廊房是三角形,后部西北角做成石台阶。立面的基础部位与南面相同,西南部位的房屋墙体、木窗也与南面风格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抹角斜面的两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石柱,檐口石上又用花岗岩块石砌成半圆式的券顶,青色瓦面置于它的两侧,瓦面正中都开老虎窗。

3.3楼内结构及木构架

“会社旧址”地下一层,地上含屋顶共三层。地下室高3.9米,一、二层均为4.15米,三层是木屋顶,高差较大。地下室为钢筋砼结构,一、二层为砖混内框架结构形式,三层屋顶部分采用木结构。

室内木构架主要用于屋顶部位,主楼梁架采用人字梁结构,做成四坡木架的形式。然后在它南面的东侧随墙体采用抹角梁做出一个八角攒尖并西面出抱厦的木构架,在南面西侧利用四坡木架的偏角横出了一个山花向南的悬山式屋架。在中间,利用屋架的空当做出了三个老虎窗。在背面的中部同样利用屋架横出一个山花向北的悬山式屋架。在东面依主楼木架的东北角向外推了一步,形成了上下层的三角形侧面屋顶。西面的北侧同样利用屋架顺出了一个山花向西的悬山式屋架。

东西两侧的耳楼及连廊、附楼同样采用木结构,并随着墙面的形式变化。东面做成了三面出老虎窗的坡屋顶,西面南侧做成了一个悬山式的屋架。所以说,“会社旧址楼顶”木构架做得非常巧妙、极具变化。在两侧耳楼、廊房的烘衬下,真是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6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文化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文化旅游所涉及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诸如一些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等,因此旅游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专家们高度专注的问题。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一。前不久我们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慕名专访了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罗老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和他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令我们折服。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文化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文化旅游所涉及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个方面诸如一些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等,因此旅游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专家们高度专注的问题。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社会各界对此认识不一。前不久我们就“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慕名专访了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罗老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和他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令我们折服。

长城情缘

走进罗老的家,敬意油然而生,房间的每个角落里都摆满了书籍,在这里能找到一切关于古建筑方面的书。而眼前这位头发已花白的老人为了中国的文物事业在这里奋斗了一辈子,今天虽已年过八旬,但他还时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古建筑保护领域专研奋斗着。采访罗老,第一个话题自然也离不开长城。罗老谈起长城,津津有道、侃侃而谈,一股学者大家风范。他坦言“从小就知道长城,可真正了解长城是从修长城开始的”,从罗老的言语中我能感到他对长城的那份特殊情感,也能真正感觉到他将保护古建筑工作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1952年,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向民众开放,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而八达岭则成为罗哲文修复长城的第一站,就这样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长城八达岭段就修复竣工,这次修复,使罗哲文对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个古建保护专家,他对中国最大的古建筑――长城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研究长城成为他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一项事业。通过实地研究,罗老对长城提出了新的观点:过去认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他和专家考证后认为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新疆。过去认为长城是秦始皇开始修建的,罗老则指出,长城的修建始于楚国。后来,罗老的保护领域从最初的保护古长城扩大到各类的建筑,他意味深长得说“这也是恩师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他认为文物包括的范围很广”。谈起自己一辈子的工作,罗老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当前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现代文物保护的领域又扩大了,扩大到了近现代的建筑,甚至当代有价值的建筑也应该保护下来,因为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文物古迹遗产的保护是不能断代的。”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辅相成

中国是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现在又面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又面临着新阶段的困难。研究了一辈子文物的罗老对待这样的问题自有独到的见解。“旅游和文化不可分,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旅游发展要依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作为资源;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依靠旅游发挥其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失去了文化的旅游就像一个空壳,华而不实。”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国的旅游家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珍贵文物资料,他们把祖国的文物与名川大山、地貌特征都一一记载下来,如《水经注》、《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因此,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绝对不是矛盾的。在过去,一提文物就只是保护,但是保护后的文物发挥出作用才是文物保护的目的。文物具有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旅游”才能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反过来用“旅游”来体现其文物的价值。中国的长城,既是中国文物,又是世界遗产,运用的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就充分揭示了旅游与文物的内在关系。美国总统里根先生站在长城上无不感慨道:到了长城才体会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创造不出这样伟大的奇迹。由此可见,旅游行为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了它的价值。同时,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文物的保护。文物古迹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了文物古迹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古迹风景。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从长远看,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是在一定时期也会存在矛盾。从旅游部门角度入手,发展旅游就势必进行旅游区的开发,比如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宾馆、饭店等,这样破坏了原有的保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或是一些旅游部门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诸如此类的问题屡屡发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困难。

罗老认为:虽然两者之间有矛盾,最根本的问题是旅游部门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部门没有协调好,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罗老意味深长地说:“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去支持、维护。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也不利于旅游发展;对文物只保不用,即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那么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怎么做到两全其美。罗老总结到“要做到两全齐美,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后的防线就是把它们规划好,一个规划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完成与实施,这样一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规划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搞好规划就是对文物、风景最好的保护。”

篇7

【关键词】漆 醇―醚―树脂联浸法 高级醇法 保护

2016年8月,笔者随成都市考古所及蒲江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发掘了蒲江县蒲砚村的3座战国时期船棺葬。3座船棺皆被盗扰,棺内器物损害严重,原随葬器物及位置已不慎明晰。其中M3墓保存较好,出土漆1件,漆谋砻婢裸黑漆,装在铜之上,因完整的发掘报告未发表,初步估计为戈或戟的模残长约60厘米。漆脑阈嘌现兀漆皮与木胎脱离严重,漆胎的糊布、灰地子糟朽。

一、糟朽原因

该漆奈木胎漆器,由于木材本身极易受到损害。其糟朽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是外部保存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内因

1.木材的缩胀导致木材变形。木材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当纤维素分子和半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吸附水后产生膨胀,若吸附水散失则产生收缩现象。由于木材自身特性,干湿缩胀在各方向上不一致,且木材内外的水分分布不均,当环境急剧变化时,会造成木材表面和端表的裂隙多形态扭曲、翘曲,长期反复作用使木材发生形变。M3由于早年被盗,墓室内原有的平衡环境被打破,地下水侵入船棺内,漆乃处的相对稳定的环境遭到破坏。

2.材质结构细胞发生变化。当原有环境被破坏后,在地下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木材内的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逐渐流失,导致其细胞壁的强度严重下降。细胞壁依靠自身强度已无法保持原有形状,只能依靠其中所含的水分来维持。随着水分的散失,木材细胞壁发生收缩塌陷,水分蒸发形成的表面张力加重了细胞壁的变形[1]。

(二)外因

1.地下水浸泡。过量的水、高温高压、化学物质的存在以及长时间的浸泡都会使木材纤维发生降解,其中的多聚糖还原成单糖、糖醛和其他水解产物,木材中含有的酸也起到催化作用[2]。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缘,地形复杂,高温多雨,M3为战国时期墓葬,其出土的漆脑诘叵滤的作用下损坏严重。

2.地下水中所含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酸溶液与碱溶液作用于木材可使其强度降低,盐在水中可水解为强酸或弱碱,盐溶液对木材的影响实质上是酸碱的影响,酸碱对木材影响较大,它可加速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而造成木材腐烂[3]。经测定蒲江船棺周围土壤呈弱酸性,且在墓地1千米外的桔林中发现盐井遗址,可知M3中的漆母朽严重的原因。

3.各种生物腐蚀。墓内潮湿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滋生的温床。细菌在漆纳峡苫竦梅岣坏难料,生长繁殖极为迅速[4]。微生物和昆虫是木漆器生物腐蚀的两大来源,微生物包括木腐菌、着色菌、霉菌在内的以木材为食并对其产生腐蚀的真菌。昆虫主要有天牛、象鼻虫等,它们不仅咬食木漆器,且排泄物也往往为有颜色带细菌物质,既影响器物外观,又腐蚀其内壁[5]。蒲江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在1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在80%以上,如此优渥的生存环境,细菌、真菌滋生迅速。

二、现场保护

蒲江船棺葬周围土壤呈弱酸性(PH值在6左右),墓坑底部距现代地表约6米,低于成都市常年地下水位线,因而棺木出土时为水浸状态。考古发掘打破了已形成的平衡状态,呈饱水状态的漆牟豢杀苊饣岢鱿炙分散失,进而发生干缩变形。因此对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而言,首要工作是保湿[6]。在考古发掘现场我们首先对漆慕行记录工作,然后用墓室中的积水轻轻地洗去漆谋砻畚铮最后用潮湿的棉布将漆陌裹,外面再包裹两层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包装好后装箱送实验室做保护处理。

三、脱水定形

对于饱水漆器,首先要排除器物内过量的水分,并保持器物原来的物态不变,所以要进行下一步的脱水定形。对于漆器的科学保护,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成功了多种脱水定形方法,如自然干燥法、明矾脱水定形法、聚乙二醇法、蔗糖置换法、醇―醚―树脂联浸法等。它们各有利弊,自然干燥法成本低,但处理周期长,不适用于降解厉害的漆器。明矾脱水定形法脱水效果好,经济方便,但会加深器物颜色,增加器物重量,且明矾易产生潮返现象。聚乙二醇法可使脱水、定形同时进行,但用时较长,器物颜色会加深甚至变黑。蔗糖置换法能很好的保持漆器原貌,成本低廉,但其强度不够,糖处理后有黏度,易吸引害虫[7]。

醇―醚―树脂联浸法是我国在处理饱水古漆器时常用的脱水定形方法,虽然乙醇处理漆器时对漆器有一定的影响,但此法适用于小件器物,且处理器物的质感、色泽、形状方面均令人满意。醇、醚为有机溶剂,易燃易爆,使用时须注意操作规范。具体操作方法为:通过渗透作用使乙醇渗入到木材细胞中,替换木材组织细胞中的水,再用乙醚替代出乙醇,最后让乙醚挥发掉,树脂则留在器物中,起到加固作用[8]。由于乙醚表面的张力很小,挥发速度快,从木材细胞中挥发出来时,不致引起细胞的崩溃,也不会引起器物的变形。因醇―醚―树脂联浸法对漆牡闹柿俊⑸泽、形状均无影响,该法才应用于此次的脱水定形中。

四、加固与修复

为了保护器物,再现文物原貌,需对文物进行加固修复,M3中的漆某て诖τ诘叵滤浸泡及各种酸、碱、盐物质腐蚀的环境中,若不进行保护,该漆奈薹ǔて诖嬖凇R虼耍本着不改变文物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我选用高级醇法对其进行加固修复。

大家所熟知的甲醇为低级醇,相对含碳量较高的则为高级醇,高级醇一般是指高分子脂肪族酒精,对低分子量材料具有稳定作用。利用甲醇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亲水性,置换出木材中的水分子,再以高级醇置换甲醇,使失水后的木材纤维壁得到高级醇的加固而不致坍塌[9]。该方法是纯物理方法,不涉及任何化学反应。并且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利用高级醇与甲醇共溶原理,通过改变置换溶液的浓度,还可使甲醇置换出器物内的高级醇,再用水置换出甲醇,水又重新替代了降解木材成份的原有空间,使器物器物重新回到饱水状态。作为“可逆性”加固材料,保护加固工艺简单,用时短,资金投入少,对保护加固设备的要求也不高[10]。漆奶寤不大,可置于恒温箱中进行。

此外,对于大面积漆膜的修复可采用漆片或聚醋酸乙烯脂溶液灌实的方法[11]。具体做法为先将糟朽的糊布、灰地子残余部分清理干净,用漆片或聚醋酸乙烯脂溶液灌实,确保在修复阶段残缺的漆膜不会脱落,待器物固定后,对漆膜残缺部分进行填补,使其色调一致。M3的漆脑诘叵滤的浸泡下,漆皮脱离胎壁,漆胎的糊布、灰地子等局部糟朽,漆皮残缺严重,采用此方法修复可很大程度上复原原貌。

五、后期保养

脱水定形、加固修复是对出土的饱水漆木器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而漆木器的保养主要是创造良好环境和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外在因素对文物的不利影响,延长文物的寿命。可以说,前者是治病,而后者是防病[12]。

(一)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

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对漆器的长期保护十分不利,湿度过高容易滋生细菌,湿度过低则使漆器干裂变形。该漆某鐾r水分过高已超过其保存湿度值(一般相对湿度为43%~68%),在存放柜中放置除湿器,控制使其达到最佳湿度,并为漆牡谋4嫔瓒ㄗ罴盐率度。

(二)防虫、防菌

霉菌虫蛀是文物两大害,漆器也不例外。漆器收藏前应先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同时收藏时也应格外注意,若发现器物上有虫蛀、霉菌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将受感染器物隔离、灭虫、消毒[13]。对该漆奈颐遣捎萌芤憾旧狈ā

(三)防光

阳光及各种灯光中的紫外线对漆器有损害,紫外线与氧气反应可损害其强度和色度。光线中红外线有显著的热效应,易被物体吸收,转化为它的内能,从而引起脆裂[14]。一般要避免阳光直射,照度尽量控制150lx以下,漆男薷春笾苯庸橛诳夥勘Q,光照因素无需考虑。

此外,还应注意防尘、防有害气体。

六、结语

本文以四川蒲江战国船棺中出土漆奈例,简要介绍了饱水漆器的保护方法,分析了漆脑阈嗟哪谝蚝屯庖颉=樯芰讼殖”;し椒ǎ采用醇―醚―树脂联浸法进行脱水定形,采用高级醇法进行加固,最后说明后期保养的注意事项。脱水定形和加固修复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了其中一种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只是尽量满足保护要求,尽可能的扬长避短。我国所需保护的漆器众多,保护漆器任重道远,笔者期待今后有更好的保护方法应用于漆器保护中,使大量精美漆器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金曹军,赵树中,吕春林,杨伟.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饱水漆木器的前期保护工作[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2004(01).

[2][3]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宋迪生.文物与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6]方北松,吴顺清.饱水竹木器漆的保护修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04).

[7]张岚.出土漆木器的保护方法[J].四川文物,1997(04).

[8]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9]韦荃.高级醇加固饱水木器的可逆性实验[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01).

[10]韦荃.高级醇加固饱水漆木器文物获得成功[N].中国文物报,2006.

[11][13]聂静.汉代漆器工艺及保护[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21.

[12]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文物;保护;开发利用

文物是中化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撑推动民族信念和民族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探古求知的文物旅游自古有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与旅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近些年,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旅游潮。人们在欣赏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逐渐热衷于观赏物质和精神人文景观。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拥有众多的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遗址、遗迹在全省星罗棋布。在山西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文物承担着主要角色,发挥着强大优势和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山西省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凝结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无形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山西省文物资源丰富,如能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必将促进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必然降低,进而严重影响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可见,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以文物的保护为前提,在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wWW.133229.CoM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物合理利用。

1.1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这是因为:

(1)文物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物载体,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实物,它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文物存量非常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各类文物的遗存,不论数量多少,珍贵与否,都不可再生,毁坏一件就少一件,所以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它加以保护,上无愧于前人,下流芳泽于后世。

(2)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其利用便无从谈起。只有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才能谈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保护文物是前提,要以“保护为主”。

保护好文物资源,使其免遭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目的是要对文物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鉴、教育和旅游四大作用。①史料作用:可以证实文献的记载,修正其谬谈,补充其缺失。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则是研究与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②借鉴作用:文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从中不断吸取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③教育作用: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与生动的教材。文物的教育作用形式是多方面的,举办展览,丰富观众知识就是有效措施。④旅游作用: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文物景点是许多旅游城市发展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如山西平遥利用集古建筑风貌和晋商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平遥古城,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提高了平遥的知名度,并使外界了解了晋商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山西其他许多地区,也拥有许多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可是由于保护不力,损毁严重,只是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没有形成著名的旅游景点,使历史传承下来的文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此,为了发挥文物重要作用,合理挖掘其内在价值,我们必须首先保护好文物。但反过来,文物保护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单纯对文物进行保护,而没有充分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发挥文物效用,与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相适应。

1.2 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

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不会造成文物的破坏,相反还会促进文物的保护。“合理利用”是一个内容宽泛、层次丰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负载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纹饰及其他文化内涵等)发展文化产业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载体,文物的展示、展览、服务于旅游和地区经济发展,兼作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发挥文物“合理利用”的丰富内涵。从根本上说,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这是因为:

(1)合理利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文物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珍贵文化资源。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现文物的价值和功能,并发扬光大,启迪世人。此类合理利用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唤起人们对文物的热爱,加深对文物价值的理解,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毋庸置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利用文物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遥等地,充分发挥文物优势,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提高了文物资源知名度,使相关的旅游景点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护,解决文物保护中常遇到的经费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能够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无论哪种效益,都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这样,“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不矛盾的。对于文物的保护开发,我们既要反对不利用,又要杜绝滥用这两种极端观点与举措。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平衡点,这既为文物保护工作搭建平台,又为文物利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文物旅游事业的非科学发展对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困扰

正如前文所述,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但是,日益火爆的旅游业对文物资源出现越来越重的依赖,造成了对文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加速了文物资源的损耗或破坏,突显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使文物保护工作遭受阻碍。

(1)文物过度利用,给保护带来紧迫的压力。一些地方利用文物的时候,没有保护计划和措施,对文物只重使用,而不注重保养维护;任由游客对文物随意碰触攀折踩踏,而只有当明显的损坏甚至毁灭性的破坏出现时才加以注意。特别是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地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限量地接待游客,使有些文物景点游客的接待量超负荷而使文物产生不能承受之压力,而且一年365天全天候开放,没有给文物喘息休养的机会。

(2)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随意兴建旅游附属设施,既破坏了文物景点所在地的整体环境,也增大了文物受损的可能性。例如一些地方的使用部门为了增加效益,在文物遗址周围过分开设旅游附属设施,有的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违章建造游览项目和经商摊点,增加了文物受损的可能性。

(3)文物保护单位的权属模糊而使文物得不到较好保护。许多文物景点分布在由非文物部门管理经营的旅游景区内,管理权与监护权,使用权与维修权脱节,利益与义务分离,致使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更有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出租、转让或将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企业捆绑上市,致使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如山东曲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府、孔庙等连续发生严重的文物毁坏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 实现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寻求发展与保护利用的最佳契合点

文物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已成为保护和利用文物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物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才能为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样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保护与利用相矛盾时,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协调发展,树立文物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1)文物旅游事业的开展,要遵循在有保护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对文物的合理利用。近几年随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些县将文物景点分出来给了旅游部门管理,出现了只注重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物景点环境的保护。有了文物、古文化遗址资源,才会有文化、文物旅游,才会有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文物和文物遗址是主源,旅游业和地方经济是支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长流不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但发展旅游不能以文物古迹被破坏为代价,否则不仅会造成文物资源的损失,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文物保护法,遵从“五纳入”要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主要从5个方面对各级政府文物(或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2)加大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大力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文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强调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应融为一体。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两个途径:一是保旧,即整治文物资源的周围环境,使被周围建筑遮掩的文物重现身姿。如大同华严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近年来其周边建有许多商业建筑,几乎将古建筑全部“围困”,仅有不宽的通道通往寺门,政府对“围困”华严寺的商铺进行拆迁;太原市古建筑文物中黄庙和开化寺,迎泽区采取迁厂、迁民的方法加以保护,并有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开发利用;唱经楼,杏花岭区将采取拆除周围建筑的办法予以保护。二是建新,即修复一些“只留其名,不见其形”的文物,以待展现更多的人文资源。如太原拱极门遗址,杏花岭区将进行延长拱极门旧城墙遗址进行开发;平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指导思想,强调物质与非物质的整体保护,提出了从古城、街坊到地块院落、建筑单体4个层面的控制体系,将古城定位为“以文化为核心功能,以旅游为主导产业,以当地居民为主要社会支撑,集文化、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因此,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文物古迹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得到了妥善保护,并计划适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平遥的城市改造建设工程,很好地解决了“建新与保旧”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为文物保护工作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篇9

1.1立法缺位

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领域,从历史建筑登录,到保护管理,再到修复技术规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专门从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设计单位和检测单位。立法的缺位,造成了保护的随意性;专业保护部门的缺位,放纵了为谋求地方利益驱动的失控“开发”。2004国发办9部委18号《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工作的通知》,这说明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已得到了我国的重视,我们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1.2缺少财政支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曾经说过:“历史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性的社会资源,保护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企业资助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助。”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财政支持方面无疑是混乱的。在这个方面,国外有大量先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法国文物保护的经费开支中有15%是用来保护遗产的;意大利每年拿出大约20亿欧元用于文物保护,还在法律中规定,将彩票收入的8‰作为文物保护资金,同时在税收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事业的政策。

1.3保护路径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主要做法是确定保护级别,划定保护范围,限制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体量以及建筑风格。这种保护方式是静态的、消极的,它只片面的强调了保护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存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使得保护变成一句空话。另外有些城市在旧城改建的过程中无视历史建筑的价值,遗憾的将其拆除。这两种极端做法无疑对历史建筑是致命性的破坏。

2国外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

2.1日本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经验

1970年以来,日本逐渐加强了对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时至今日,日本对古建筑的保护已自成体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2.1.1历史建筑的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生活模式不断变化。历史建筑的原有格局很难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面对这个问题,日本提出了“动态保存”的概念,即历史建筑适应当代功能要求的同时又不失去其原有时代的风貌特色,改建时采取保存外壳更新内部的方式。在原有墙体的内部重新筑一道承重墙体,将两墙用螺栓与树脂相连,下部做连续的桩基,从而对内部空间进行灵活布置。目前国内也有旧建新用的不少实例,但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细节措施,导致不少历史建筑在后期使用时受到或多或少的破坏。

2.1.2对历史建筑技术与营造方式的保护

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有其独特的方式,以“假古董”伊势神宫为例。伊势神宫(NaignShrine)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它是崇拜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种神灵的社屋(见图1)。神道教与日本人民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自7世纪起神社实行“造替”制从持统天皇(686年~697年)至今1200年期间已重新修建了60次。为了保证伊势神宫的原汁原味,每次“造替”都使用相同的材料,并且用地后面保护了大片的桧柏林。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一批继承古代建筑技术的工匠,使得这种古老的建筑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站到我们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造替”制度无疑与我们所倡导的历史建筑保护要遵守的“原真性”原则相悖,每次重建的神宫都是“假古董”。但是,在日本人眼中,他们所保护的并不是历史建筑本身,而是要保护古代的建筑技术与营造方式。在这点上,日本人是智慧的,在历史建筑保护上他们参透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建筑上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但是很多优秀的建筑技术与营造方式已经失传。虽然我们在尽全力保护历史建筑,但是由于岁月的磨砺、自然的侵蚀以及人类的破坏,历史建筑最终逃不过消亡的宿命。对历史建筑技术与营造方式的保护是对历史建筑最根本的保护,日本这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1.3历史建筑的模型再现

为使后代能够全面的了解明治时代的社会和文化,日本人将明治时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集中移建在名古屋郊外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取名为“明治村”,见图2。在明治村中,日本人将西方文化巧妙的与本地风俗相结合,几乎所有的西洋式建筑都有“和式”居室,大多数西式建筑的屋顶,也都是日本的“合掌”型结构。在这里,人们看到了已经消逝了百年的社会,了解了过去日本怎样进行维新,清楚的看到了日本清晰的发展道路,这是很值得学习的案例。我国有很多毁掉的古建筑,在有条件时,适当的复原,重现历史,未尝不可。

2.2美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经验

过去几百年,美国不但在经济、科技方面有长足发展,同时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也已形成独自体系,美国成熟的保护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2.1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协作

在美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中,美国政府起着控制的基础作用,政府通过立法、财政等一系列手段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与此同时,美国各地方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历史保护组织比如保护联盟、历史协会、社区组织等,这是美国历史保护的一大特色。这些组织在地方历史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美国设置了四个层次的机构,内政部是第一级主要负责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第二级的国家公园局负责政府决策的和文物登录最终审核;第三级的周立历史保护办公室和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实施规范及相关地方准则并为具体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第四级是实施保护的人员,他们切实的将历史建筑保护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建筑保护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内容涉及文物定义以及类别的划分、文物保护机构及民众在保护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对文物保护的经济支持等方面,使美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更加规范。

2.2.3参与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基金会

很多历史社区都有基金会,其内建有专项的保护基金和循环基金,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资助。这些基金会的基金有的来自个人,有的来自地方企业,还有的来自其他基金会或者政府组织。社区基金会关注于整个社区的福利,包括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很多历史社区中,社区基金会已经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主要经济来源。

3我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发展方向

3.1历史建筑的创造性再利用

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丰富的建筑资源,以更好的为当代或未来社会提供多样。建筑再利用是建立人与建设之间的一种相融并存的可行性,它不仅维系历史意向的连续性,而且将城市遗产再次融入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日常经济、文化生活中,提供服务,体现价值。

3.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济大学常青教授认为: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考古学修复原理的简单运用,而且应该是一种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策略和方法的保护性设计。历史建筑不同,所处环境、使用状况及建筑本体也会不同,也理应有不同的保护利用策略。目前,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只有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分级和保护技术措施的分类,缺少对各种策略适应关系的论证。须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信息的保护,制定保护技术。

3.3加强公众参与

我国历史建筑的数目很大,单纯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提高公众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的参与度,这样便将位于民间数量庞大的历史建筑融入了人民群众中,而通过对历史建筑提供经济刺激———即作为历史建筑的所有者,如果愿意对其所有文物进行修缮重建等项目,可以通过申请审核体系获得一定的基金或者税收抵免优惠,从而为普通民众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打下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对公众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从而为普通民众参与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打下技术基础。

3.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历史建筑建造时间、结构、材料构造与工艺做法千差万别。多数情况,都是由普通的修缮公司和没有专门培训的工匠承担这类建筑的修复任务。结果,修复变为了破坏,历史建筑雪上加霜。有的城市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特意引进国外先进力量来参与这项工作。但是国外的修复技术和操作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具体历史建筑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借鉴美、日两国的做法,在高等院校设立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及其相关的专业,培养一批精通历史建筑技术与营造方式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4结语

篇10

【摘 要】通过对曲阜孔庙启圣祠内、外檐彩画的材料、制作工艺及保存现状的调查分析,进行了保护修复实验,基本了解了启圣祠现存彩画的病害原因及保护修复流程,为今后孔庙启圣祠彩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

古建筑彩画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重要的装饰技艺,又是有效的保护手段,伴随着古建筑流传了2000多年。由于时间、环境、工艺等原因,彩画出现了颜料起甲、脱落,地仗空鼓、脱落等病害现象,影响了建筑的总体美观。因此,如何对古建筑彩画进行保护修复,延长其寿命,成为当下文物保护行业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如何在“先救命,后治病”的同时,坚持文物本体的原真性,是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问题。对待古建筑彩画的保护与修复,要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病因,来制定科学技术方案和工作流程,选取适宜的仪器和材料,不能教条地对待。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也要兼顾传统材料和工艺的应用,经过反复试验,选择最适合的保护与修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历史信息、艺术价值再现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一、前期调查

曲阜孔庙启圣祠是孔庙西路的主体建筑,建于清雍正年间。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启圣祠的内外檐与前廊均绘有彩画,为清代官式做法。内檐彩画除四周大额枋为旋子彩画外,均为金龙和玺彩画; 外檐彩画全部为旋子彩画,但从纹饰及保存状况分析,其时间要晚于内檐的金龙和玺彩画,与内檐四周大额枋上的旋子彩画属于同一时期。前廊彩画均为旋子彩画,其时间与外檐彩画属于同一时期。

启圣祠外檐彩画由于年久失修、自然老化和人为损害等原因,保存状况很差,而内檐彩画由于受大气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保存状况要好于外檐。外檐彩画的病害种类较多,程度较严重,主要是:地仗层剥落,彩画表面积尘、结垢、鸟粪覆盖,颜料层脱落褪色、龟裂、空鼓、起翘、剥离,金层脱落,铁箍与木结构脱离等。内檐彩画主要是年久失修、自然老化,主要病害是积尘、裂隙,局部有地仗脱落、颜料剥落,有少量的起翘和剥离,贴金脱落,金胶油老化渗出,彩画空鼓等。

根据对曲阜孔庙现场环境和彩画病害的调查分析,制定出彩画保护修复的实验流程图如下。

二、彩画保护修复实验

经过现场调查和对传统工艺的分析研究,分别在启圣祠的西稍间外檐和内檐各选取一处约30×50厘米的区域进行实验。选择这两处是因为它们在该区域内的彩画病害具有代表性,且部位隐蔽,实验后不会对彩画整体造成影响。在实验前,首先对彩画绘制病害图,针对病害类型筛选修复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具体过程如下:

1、彩画表面初步清理

清理彩画表面浮尘是保护修复的第一步。对于彩画表面的浮尘,一般采用软毛刷清理,再配合吸尘器吸灰,就可以除去大部分灰尘。需要注意的是,除尘前应先将实验区周围的灰尘除去,避免二次污染。在对启圣祠所选的实验区进行除尘时,首先对其周围梁架进行扫尘,然后利用软毛刷、毛笔、吹球和吸尘器,对实验区的彩画进行细致的清扫,清扫时按照从上到下、由内及外的顺序,以防二次污染,这样除尘效果理想。需要强调的是,对彩画表面未经加固的脆弱部位处理时一定要谨慎小心。

2、彩画颜料层、地仗层预加固处理

对于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掉片、局部濒临脱落的部位,应先进行预加固处理,以防止脱落。加固剂的选择尤为重要,应选用渗透性良好、抗老化能力强、对木构件无损害、对环境无污染的材料。目前广泛使用的彩画加固剂有AC33、 B72、聚乙烯醇缩丁醛,因其获取方便,操作相对简单,同时能有效地对彩画进行加固,缺点是并不适用于所有彩画。相比之下,运用传统材料作为加固材料更安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小,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制作困难,不易操作,同样不适用于所有彩画。鉴于此,在启圣祠彩画的加固过程中,因条件所限,运用传统材料动物胶加固相对困难,因而使用了AC33。具体操作方法是:对于颜料层脱落、起翘部位,用毛刷沾取10%的AC33溶液涂刷,上下涂刷两至三遍后,待其渗入,将宣纸贴附于加固部位,压平,吹干。对于严重裂隙、起翘部位,则选择用热蒸汽机对其热蒸,之后注入 70%的AC33,待其渗入后,将宣纸贴附于加固部位,再用刮刀轻轻压平。结果表明, 用70%的AC33溶液粘接性较强,对彩画表面颜料层起翘、裂隙部位的加固效果较好。

龚德才先生指出,在对无地仗彩画彩衣堂进行加固时,采用改进的B72配方进行化学加固处理,同样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他在常熟严呐宅彩画加固时还采用了传统材料白芨和明胶,白芨胶具有特殊的粘度特性,成膜性能优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乙烯醇,而且白芨和明胶亦是彩画制作的传统材料,用于彩画加固相对安全,也无触摸掉色现象[2]。因此,在彩画加固材料的选用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并不是某一种试剂均适用于所有的彩画。还有加固处理对彩画后期处理也非常重要,所以在选择加固剂时一定要非常的谨慎,无论是选择化学试剂,还是传统材料的加固剂,都要保证在后续处理过程中的兼容性。

虽然化学试剂方便快捷,但是老彩画的制作毕竟都是采用的传统工艺,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建议尽可能使用天然蛋白质类胶液,使用材料尽可能接近原材料。

3、彩画的清洗

彩画的清洗是以不破坏木构件的彩画层及其地仗层为准则,所使用的化学试剂不可溶解彩画层及地仗的原有粘合剂,所使用的清洗试剂也不可残留在彩画及地仗层中。然而运用化学试剂是目前彩画清洗的重要手段之一,乙醇、丙酮、水、乙酸乙酯、EDTA、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是彩画清洗过程中常用的化学试剂,不同彩画的清洗所用的清洗试剂也不同,在彩画的清洗过程中,要根据彩画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清洗试剂。

我们在启圣祠内、外檐实验区域内,分别用2A、3A、4A溶液对其进行清洗,均出现掉色现象。随后采用EDTA进行实验清洗,最初的清洗过程中有大量的污垢渗出,显露出绿色颜料层,但随之发现EDTA对颜料层依然有腐蚀作用,有颜色脱落现象。最后则选用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清洗后用去离子水清洗附着在颜料表层的表面活性剂泡沫,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清除表面污垢,清洗效果很好,并且对内檐彩画金层部位清洗同样有效。通过以上清洗实验的效果对比,表明表面活性剂适用于孔庙启圣祠内、外檐实验区域彩画的清洗。

对于因地仗脱落的木构件,直接选用了去离子水进行清洗,清洗后用棉球蘸去木构件上的残留水分,积垢部位用竹签剔,效果理想。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曾在实验室中对故宫养性门14#小额枋采用激光清洗,其效果明显[3]。龚德才、王鸣军先生指出,在彩画清洗中利用天然植物清洗材料茶皂素热水溶液,采用传统书画装裱常用的毛巾热敷清洗书画的方法,使用清洗液进行清洗,相对于化学试剂,这种清洗方法更安全,并且能有效清除彩画上的污染物[4]。

在对彩画进行清洗时,应根据彩画的保存现状,选择相应的清洗手段。利用化学试剂清洗迅速快捷,但容易使试剂残留在彩画中,对彩画造成二次污染。使用传统材料清洗彩画相对安全,但效果缓慢,并不适用于所有彩画。因此,对于保存较好的彩画,其表面结垢可以使用化学试剂,对于化学试剂无法去除的结垢可以尝试激光清洗,而对于无地仗彩画表面结构的清洗,则建议使用传统材料作为清洗试剂。

4、空鼓部位回贴

对于彩画的空鼓,画面比较平整且面积低50%的,采用注胶回贴处理,注射器针注加固剂到画面底部,补充外力定型。注胶材料选用天然或高分子聚合物。对于超过50%以上的大面积严重空鼓、剥离、形成波浪的褶皱画面,最好采用揭取方法,以方便对地仗的整平和对地仗的整体加固处理[5]。通过对彩画揭取回贴,能够对老化酥粉的地仗层有效加固,回贴效果好于针注加固效果。

对于启圣祠内、外檐彩画空鼓部位的回贴处理,我们使用蒸汽机对彩画空鼓部位进行热蒸,使其表面软化。热蒸后,将40%的AC33溶液注入到地仗层中,待其发挥粘接作用时,用宣纸贴附于空鼓部位,压平。操作中发现40%的AC33溶液对较严重的空鼓裂隙部位没有太大的效果,粘接性不强。因此在第二次加固中,我们加大了AC33的浓度,热蒸后将70%的AC33溶液再次注入地仗中,待发挥粘接作用后,将宣纸贴附于回贴部位,用刮刀压平,空鼓部位有效回贴。试验发现彩画回软后,注入70%的AC33溶液粘接效果较好。

5、地仗补配及沥粉贴金

由于古建筑油饰彩画所使用传统材料、工艺的局限,以及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的破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而传统的保护修复方法,只是将已风化的油饰彩画铲掉,依样重绘,不仅去除了原有油饰彩画的所有历史信息,而且新的油饰彩画往往还与古建筑本身的风貌不谐调,影响了古建筑的整体外貌。

目前,对于古建彩画的缺损部位,一般情况下,小面积画面缺失部位采用对称拷贝修复原则,进行补全。对于画面上小的掉块、空洞等,可以直接使用传统腻子进行补全、做旧、沥粉、贴金,使整体画面色彩谐调一致。

对于启圣祠彩画缺失地仗的补配,我们选用了最接近原材料的油灰地仗(油满+猪血+砖末)进行补配,效果理想。

在进行地仗的补配时,建议参照原彩画使用的地仗进行补配。

对启圣祠内檐彩画沥粉缺失部位,同样采用了彩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方法,沥粉材料为70%土粉+3%光油。用老筒子对沥粉脱落部位依据纹饰走势进行沥粉,待沥粉晾干后,将清漆用软毛笔刷于沥粉处,清漆半干时,便可贴金。用软毛笔将金箔涂刷于沥粉处,待金箔彻底粘上后,贴金结束。参照保存相对较好的彩画,贴金时采用了库金,效果理想。

6、补色(全色)

彩画补色的处理是为了体现彩画的艺术效果,要符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能和古建筑和谐统一。对于有缺失和褪色的彩画,应选取彩画颜料保存较好的部位,作为色彩平衡的依据。补配过程中,建议使用原颜料。但是原彩画使用的颜料,对于目前来说非常稀少,不易获得,因此,目前全色处理多使用国画颜料、矿物粉颜料。

启圣祠彩画颜色补配过程中,主要使用了现在的国画颜料,有钛白、赭石、藤黄、巴黎绿等,对于画面缺失的白色线条、 墨线图案、绿色颜料块分别进行了补色,整体效果比较理想,基本恢复了画面的完整性。

颜料的选择对于补色来说至关重要,在进行补色之前,建议先检测出原彩画颜料的化学成分,以便在补色过程中选择更接近于原彩画的颜料,以达到整个画面的色彩统一和完整,这样既保留了画面朴素的风貌,又保证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7、封护

彩画表面封护是保护修复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彩画表面整体进行封护,从而使处理过程中颜料层未能均匀加固的部位得到比较一致的加固效果,同时增加彩画本身抵抗风化的能力。

古建筑上的彩画出现老化现象,最主要因素是光的照射,光可以使颜料褪色、高分子材料老化降解。目前防止老化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封护材料中添加适量的紫外线吸收剂。经对防变色、防老化检测和老化实验,证明了UV-9(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具有可靠性、耐久性,对紫外线有屏蔽吸收作用[6]。

在彩画传统工艺施工中,最后一道工序为罩光油,此步骤可视为现代彩画保护中的封护技术。

在对启圣祠内、外檐的封护过程中,结合目前国内一些彩画封护的案例,我们选用2%的B72丙酮溶液涂刷于彩画颜料表层,涂刷3遍,以起到保护颜料层的作用。

龚德才、何伟俊在对常熟严呐宅的彩画封护时,选择了以青蒿、狼毒、茶皂素等中草药为主的防治剂,采用滴注和喷洒法对木构件白蚁进行封护[7]。这种封护方法对于彩画来说虽然安全,但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古建筑彩画封护。

在彩画封护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彩画的保存现状进行筛选。运用传统材料进行封护,对彩画相对安全,但不易操作。传统材料的使用地域性特征明显,不易获取。对于化学手段进行封护要慎重,新材料和新工艺都要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是无害的,方可使用。

三、小 结

1、在对启圣祠内、外檐彩画清洗过程中,采用的化学材料为常用的有机挥发化合物,不会对彩画产生影响。清洗过程以机械处理为主,化学处理为辅。在封护中使用B72和加固使用AC33,有大量的实验先例,具有可逆性,其效果较为理想。

2、对空鼓部位的回贴,采用了借助热蒸汽导入化学试剂的方法,70%的AC33溶液粘接性较强,较好地完成了空鼓部位的回贴。

3、在颜料的使用上,由于原彩画使用的矿物颜料现在已非常稀少,且不易获得,我们使用了现在的国画颜料。

4、在补全地仗、沥粉和贴金上,采用了传统彩画的制作工艺。补全地仗使用麻灰,沥粉选择70%土粉+3%光油,贴金金箔为库金。

5、孔庙启圣祠彩画保护修复实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验的步骤方法,尤其是清洗、回贴方面比较适合实际情况,较好地解决了彩画的清洗、空鼓、皱褶等问题,为今后孔庙启圣祠彩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

此次实验是在曲阜孔庙的领导大力支持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马琳燕老师、承德市文物局王福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深表谢意。

————————

[1][7]龚德才,何伟俊等:《无地仗层彩绘保护技术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1期。

[2][4]a.龚德才,王鸣军:《传统技术及方法在江苏古建彩画保护中的应用》,《文博》2009年6期; b.马琳燕,田小平,崔敏侠:《古建筑彩画修复补全的方法和理念》,《文博》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