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工科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工科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软件工程;精品课程;CDIO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建宾(1963-),男,云南昆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郑丽伟(1979-),男,山西五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D04)、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北信科大软件工程专业试点改革”(项目批准号:京教函[2009]630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47-03

软件工程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性学科,有关软件工程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信息社会不断增长的软件人材需求同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优质专业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1,3]随着软件工程学科的日益成熟,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与环境、考核评价方式等)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和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4,5]因此探索适合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想-设计-实施-操作)是200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航天系发起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CDIO委员会)制定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其教学大纲满足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对工科教育的要求。教学框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系统和先进的,已在合作成员院校的机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工程专业得到成功应用并对全球工程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2,6]当前CDIO在我国各相关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7,8]CDIO的理念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载体,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以实现科技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双重教育目标。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构想、设计并实现,最终拿到社会上去运用,强调要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这种理念,需要参照国际领先水平的CDIO工程教育大纲并结合软件工程教育实际进行一整套的改革,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改造,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

课程组重视教学改革,组织教师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实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CDIO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

为了实现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课程组根据CDIO大纲和标准,改革传统课程大纲的内容和结构,设计了CDIO课程大纲模板,再此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课程实际,在学科知识传授、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团队与沟通能力、系统建造与调控能力四个层面系统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及实现途径。

2.教学方法改进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CDIO教学框架下的教学模式、支持活动、目标实现方法,并针对软件工程不同知识单元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教学方法。

3.教学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师指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局限性大,知识更新慢,与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课程组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企业界最佳实践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将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形成特色,并通过专题讲座将反映学科前沿的新观点、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软件工程发展动态和面临的挑战。

4.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课程组按照CDIO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传统实践环节实施工程化改造,通过课程实验强化个人与职业技能,基于角色的团队项目活动来实现工程能力、协同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完善生产实习制度,为学生提供在软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建立起课内实验、课外团队项目实践以及生产实习三级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5.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评估系统进行改革,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包括考试、实验、项目实践、研讨报告等多个要素。课程组通过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作品和报告等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领导能力,使学生们变得更有责任感,由此引导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进步。

6.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

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实现了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软件工程教学网站和CAI课件,建立符合软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和主动学习支持环境。

二、网络教学环境条件建设

课程组近年来引入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构建了课程建设网站和专题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访问相关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下载资源等多维学习活动。经过几年的运行,学生从参与创新活动逐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学成果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建立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教师进行多元化教学网站建设,研制软件工程专题学习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教学环境和软件工程共享资源库,开辟技术文档中心、UML专栏、CASE技术、ALSD技术、资源下载、在线教学等六大板块,还为用户提供信息反馈的留言板、聊天室,以及能够发表自己经验及各种意见,进行专题讨论的技术论坛。下载专栏提供了CASE工具、资料文档、实例与试题、其他资源四大类下载分类,其中包括软件设计文档标准、软件开发文件编制指南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IEEE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I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Java编程规范等编码标准、中英文案例文档、讲稿、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网上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软件工程相关的书籍、网站,供学生进行扩展学习。

教学网站的创建使学生能够在INTERNET网上进行学习,而不受到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课程组教师研制的精品课程网站和软件工程学习网站提供教学大纲、教案、电子教材、CAI课件等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资源、交互式CAI课件和教学网站的有机结合,为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媒体和课件开发

教学媒体是构建任务驱动学习环境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除了提供传统课件所具有的知识点内容外,还提供了多个任务实例的动画演示,特别强调了交互式练习工具的提供。学生首先通过任务实例的动画演示获得基本的知识,然后使用交互式练习工具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交互式CAI课件为学生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任务驱动学习建立必要的支撑环境。

课程组是针对重要,以及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开发交互式课件2套:用户界面设计CAI、软件工程CAI,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此外,对现有多媒体课件进行求精、挖潜、规范化、统一化,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既适合课堂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样注重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解决实际软件开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

本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还要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此,笔者推行“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软件技能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实践为载体”的CDIO教学模式以及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组合式教学,积极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任务中进行主动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学以致用。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实施上,笔者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研讨报告、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生产实习五大环节:

(1)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教学组织上,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分为软件产品与过程、管理、传统方法学、面向对象方法学等四大块内容,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软件工程基本概念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授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讲授方式采用概念讲授、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学中做”组合式教学模式。

(2)研讨报告作为重要的考核环节,主要安排学生汇报英文案例研究和团队项目实践的学习成果,对软件项目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展开讨论。通过热烈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有关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效果。

(3)课内实验是为了巩固课内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安排4个课程实验“小任务”和一个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小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开发工具。提高编程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职业技能。

(4)软件项目通常是由一定规模的项目小组来完成的,软件工程师不仅需要完成个人的工作任务,还需要与项目组成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课后团队项目实践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外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开发系统的能力。做法是布置课外团队案例分析和项目开发实践任务,将学生分为5~6人的开发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一个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软件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和活动,以及团队合作的各种角色和任务,让学生熟悉团队开发的基本模式,获得协同开发的经验。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员需要与项目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反复沟通以确定需求;项目组内必须定期自行组织召开协商会议,就项目进度、模块接口等管理与技术问题进行非正式的沟通和磋商;每个团队需在课程结束前提交规范的项目文档报告,并准备2场研讨报告。通过完成工作量不小于150个小时的项目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紧迫感,综合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发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主动学习,践行“做中学”,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软件工程理论抽象,内容广泛,综合性实践性强。为了解决在校生缺乏企业和社会背景、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的问题,学院与太极计算机公司(信息产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合作建立起校外软件工程实习基地。所有学生须在该基地开展为期1周的软件工程生产实习,了解IT企业的真实环境,获得软件工厂和企业系统开发流程和软件“黑盒”测试的实际体验。

本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CDIO教学目标框架下课程教学的阶段划分、教学模式、活动、目标与方法,并根据课程知识单元的教学特点,选择各个知识单元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各门课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的组合教学方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验并收集教学效果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课程组充分发挥教师的计算机特长,有效利用互联网环境,开发在线教学及资源下载网站,实现教案、课件、辅助教学素材的共享,以及在线学习、作业提交、练习等在线功能,为师生提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考核办法

有效的考试与评估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进步,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强化对工程设计档案和软件设计作品这类基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考查了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创造力和领导能力。

为了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笔者开展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强学习效果的检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闭卷考的单一考试模式,采取期末考试、实验、平时表现、研讨报告与“大作业”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法,将学生完成实验和“大作业”的文档、报告、软件等实践成果作为考评内容,并加大在总分中的比重,通过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上机逐一检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确保“大作业”的完成质量,同时提高考核方法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考核方法为:第一,课程总评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考试、实验和平时成绩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考核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40%、20%和40%。第二,考试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的理解与应用。第三,课内实验主要考核实验过程(20%)和实验报告(80%)。第四,平时成绩的考核由课程小作业(10%)、大作业(70%)、出勤(10%)、研讨报告(10%)四部分构成。其中大作业的考核成绩由资料收集大作业(20%)、英文案例研究大作业(20%)和项目开发实践大作业(30%)的考核成绩累加而成。研讨报告有2个,各占5%。

五、结束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教师引入国际先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实施软件工程CDIO教学模式,深入浅出地讲授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强化实践教学,强调课程知识模块间有机联系和综合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双重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技能、人际交流能力以及CDIO系统建造与调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刘乃琦.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5).

[3]全蕾,陆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9).

[4]满君丰,陈莉,文志诚,等.质量工程实施进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3)

[5]林楠,李翠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0,(24).

[6]张桦,温显斌,王劲松.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方向转化,是专业课程建设由微观向宏观发展必由之路。文中讨论了课程群及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和设计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课程群,为新的教学计划的改革和修订奠定了基础。

1.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

高校每年都在进行着一些重点课程的建设,并且有很多教学研究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展开的,对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来说,这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更加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每一门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更加全面的构建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课程群的内涵有多种讨论[1],概括起来,课程群是指在教学计划中,内容上有关联、性质上相接近,满足同一专业的多门课程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群体。

在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整合,删去陈旧内容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统一协调处理各门课程对某一相同知识点阐述上的差别,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建设所达不到的规模效益。

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主要针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模块等进行宏观的指导,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应用宽泛的专业,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局限于石油行业。毕业后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而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特色,也应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群建设应该在已有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协调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

为此,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中,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必修或指定选修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专业方向;而信息处理课程群和测控技术课程群为学生辅助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1)专业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此处所谓的数理基础课程群,不是指工科学生通识性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而是指为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通识性基础课之后进行的相应数学物理基础课程。

具体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等。通过课程群建设,协调开课时间和开课内容,使得这些课程与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2)专业基础课程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侧重学生对电工、电子、通信经典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各门课程间衔接比较紧密,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作为一个课程群,各主讲教师需要在每学年结束前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讨论各门课程下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群的整体效应,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3)专业课程群――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主要包括电子线路CAD、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及电子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者的事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基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从事电子技术设计及应用打下良好能力基础。

(4)专业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

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等。信息处理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在课程群建设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研究并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协调处理好各门课间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带给学生明晰的处理过程,进而掌握原理知识及概念。

(5)专业课程群――测控技术课程群

测控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论导论、虚拟测试技术及应用等。测控技术课程群侧重加强学生在测量控制和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知识修养,引导学生在测量控制技术上取得初步的基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在课程群建设中,合理分配各门课的学时,安排好课程的先后顺序,协调处理好各门课程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关系,力图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给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5.

[2]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8-81.

[3]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篇3

当前,许多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针对这一现实,××县全面启动农村科技信息工程,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取得了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以10%的速度递增的良好效果。

一、健全服务体系,确保信息直通到户版权所有

(一)抓机构建设。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村建点的思路,成立××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明确为事业性质,划给2个事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配备科技人员,规定了七项职能,每年安排2万元事业补助经费,装配了数码相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刻录机、喷墨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安装了宽带,建立了局域网,制作并开通了“××县科技信息网”。同时,启动了乡镇信息服务站和科技信息服务点的建设,落实了专门人员负责,与县科技信息中心签订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及目标责任合同。乡镇、专业大户配备了电脑及相关全套设备,选配安装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实用技术软件,实现了拨号上网。截止目前,已在24个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15个村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点,以县科信息中心为枢纽、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为骨干、村科技信息服务点为基础的科技信息体系基本形成。

(二)抓规范运作。××县农村科技信息工程严格做到了“七有”:有一套电脑设备,有一套专家系统,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规章,有统一的服务合同,有统一的标识标牌,有统一的信息栏,有统一的技术服务。按照县科技信息中心服务于乡镇、乡村站(点)服务于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业务工作,实行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县科技信息中心为乡(镇)、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制定了统一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其性质和职能,各站(点)在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开展服务,乡镇信息服务站的设备所有权的50%归县科技局所有,乡镇服务站每年向县科技信息中心缴纳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县科技信息中心根据乡镇的要求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服务。小康示范村科技信息服务点配备的设备,科技信息示范户享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并为当地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其所有权归县科技信息中心,由县科技信息中心与各乡、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签订合同,严格实行目标管理。

(三)抓优质服务。在信息传递上,力求做到“新、实、快”,确保让农民以最便捷的方式,不出乡(镇)就能了解全国各地的最新信息,不出村就能学习最先进的实用技术,坐在家中就能直接接受专家的指导。网络建成后,随时大量产品供求、病虫害防治及种养新技术信息,上网学习成为了乡镇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民的首选,全县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共有360余人通过科技信息示范工程学会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有近2.5万人次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和技术,有3000余农户通过网络和专家系统掌握了1至2项致富技术,有7500余人次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从事经营流通,有800余条专利技术、产品供求信息通过网上,帮助客户上网查询经济技术信息1300人次,进一步拓宽了各级干部和农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通过现代信息高速公路逐步缩小了区位空间距离,先后有广东、深圳、徐州、阿坝等地有关部门查阅我县的网站,咨询××黄羊、银花、石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产品信息,很好的推介了××的知名品牌。大部分乡镇将网上采摘的信息利用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种养新知识,市场信息,有力推动了新科技的普及和运用。

二、搞好“三个结合”,努力实现增收富民

(一)科技信息工作与“三村”建设相结合。始终把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作为“科技兴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各试点村均建立了科技信息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发送各类科技信息,开展业务查询,使村民们大开眼界,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幅度减少了因技术原因造成的损失。流坝乡金台村二社的科技示范户李新琼不仅自己依靠科技信息发家致富,还主动为大棚蔬菜、食用菌生产和黄羊养殖业主提供咨询服务,拓宽了产品销路,增加了收入。该村村民还通过上网查询各地劳务需求信息,成批有序的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务工收入近万元。准确便捷的信息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法宝。

(二)科技信息工作与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把科技信息工作作为示范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示范建设村的科技含量,先后在13个示范村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并以站(点)为依托,利用黑板报、简报、培训会议等方式普及和推广实用科技、最新农业信息,确保户平有一名掌握2至3项实用技术的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占总户数的30%以上,十个试点示范村中90%的劳动力掌握2至3项实用技术,科技示范户占总农户的50%以上。

(三)科技信息工作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围绕××黄羊、××金银花和××石材等重点产业,狠抓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搞好信息跟踪服务,搭建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平台,把农村分户经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缩短时空差距,改善区位劣势,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围绕国家“863”计划《××黄羊新品系选育研究课题》实施,加快新品系培育和新技术推广,按照“园区+基地联农户”的运作模式,推进××黄羊产业化发展。二是抓住被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金银花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的机遇,以金银花gap核心基地为中心,依靠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抓品种选育,标准制定,全力打造××金银花品牌。三是按照“三集中的原则”,围绕××石材等特色资源的加工,通过招商引智,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以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秦巴山区核桃绿色食品开发标准化栽培》为重点的核桃产业发展科技专项,抓低改技术推广和优质品种选育,加快科技基地建设。五是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知名的品牌优势,着力抓优质水稻栽植、优质茶叶栽植和观光农业开发等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壮大绿色产业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创新运行机制,增强科技工作实效

始终坚持市场法则和效益原则,大胆创新科技开发机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为富民兴县提供科技支撑。

(一)创新投入机制。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坚持把科技三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逐年增长。建立××黄羊、优质生猪、石材工业版权所有科技开发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科技项目,鼓励金融部门扩大科技贷款规模。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开发科技项目,聚集民间资金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和个人逐渐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在科技信息工程建设中,县上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列支专门经费,用于科技信息中心建设和乡村科技信息站(点)建设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事业补助费,用于网络建设和维护,确保信息工作正常开展。

(二)创新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县级领导联系拔尖人才制度,逗硬落实技术、物资、资金“三配套”和工作实绩、职称评定、职级待遇“三挂钩”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承包、技术服务,使科技人员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县三洋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由18名畜牧科技人员筹资创办,投资350万元建成无公害生猪科技养殖园,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委派畜牧科技人员实行包片联户,与50多户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收购合同。该公司年可产外二杂母猪5000头,年出栏无公害生猪4万头,年创产值30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建成100个优质仔猪基地村、20个dly优质肉猪基地乡。县上出台了《××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安排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隆重表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近年来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

(一)创建工程测量实验室

从1998年开始,我院就开出工程测量(非测绘类专业)这门课,当时只是有4台仪器、(2台水准仪、2台经纬仪)。到2005年,我们测量实验室购进了微倾式水准仪24台和光学经纬仪24台,另购进国产全站仪一台。此时,我院已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6个专业开出了工程测量课。2007年,由于专业的发展和仪器更新的需要,进行了实验室扩建,新购自动安平水准仪40台、电子经纬仪40台、全站仪2台(日本产索佳牌)。到此时,我们工程测量这门课从课堂教学到实验、实习,水平都大幅提高。2010年,再次扩建实验室,新增全站仪20台。2011年又扩建了实验室,增加电子水准仪10台,2″级光学经纬仪10台,新增GPS接收机3台,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经费超过100万元。

(二)编写测量教材、教学参考书

在2006年和2010年,课程组史兆琼老师编写出版了《土木工程测量》和《建筑工程测量》及配套的习题本,实验指导书,实习纲要,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测量》 获2011年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三)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内容上,把普通水准仪与自动安平水准仪结合在一起。主要介绍自动安平水准仪,实验也是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经纬仪部分将光学经纬仪与电子经纬仪结合在一起。以介绍电子经纬仪为主,而且用电子经纬仪做实验。实习中,每个小组都配了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基本思路是起点高,尽早让学生接触新仪器,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用已经过时的旧仪器和老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考试考查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尝试,期中,考理论题,期末,考实际测量项目(如:四等水准测二站),让学生自己测量、记录、计算,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四)举办各层次测量技能大赛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经常举办院级、校级测量技能比赛,提高了学生的测量技能。2010年,在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上,我校获水准组和全站仪导线组两项集体一等奖(大赛仅设了这两项)。

(五)结合工程项目安排测量实习

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测量实习,2008年测江夏区民族村地形图,2009年测量京山丁家冲1:1000地形图(1.05平方公里)。2011年6月,由课程组负责人带建工技术10级5个班去京山县测量实习,真刀真枪测量1:1000电子版地形图,半月测了8.3平方公里,质量满足设计部门要求。受到业主单位“湖北广信集团”和用图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好评。

二、课程定位及目标

(一) 课程定位

本校办学定位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生源在湖北,本科490分左右。根据以上情况,本课程的定位:为专业培养打牢理论与实验基础;培养相关专业学生能胜任工程建设中的各种测量工作。

(二)课程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测量仪器使用,能测绘地形,进行施工放样和工程量(土石方)的测量与计算。

三、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 掌握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1︰500)地形测量的全过程;

3. 各专业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施工测量方法。

(二)难点

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测量在工程上的应用。

(三) 解决办法

1. 通过理论教学与课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员的计算能力和仪器操作能力;

2.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一周的地形测量实习,使学生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1︰500)地形测量的全过程;

3. 运用多媒体、录像资料、交互式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而直观地介绍各种施工测量的方法。

四、课程教学条件改善

(一)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主编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授课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实训教材二套,即《土木工程测量》(含习题及实习纲要、实验指导与记录),书刊号:ISBN 7-5083-4440-5,于2006年8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笫一部分为基本仪器、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地形测量;第三部分为施工测量;第四部分为测量新技术。为了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还编写了与本书配套的《测量习题与实习纲要》、《测量实验指导与记录》。习题部分主要为各章的计算题,图表结合,既能保证记录、计算的规范化,又能养成学员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实验指导部分,详细介绍了每次实验的目的、任务、精度要求、操作要领、步骤、记录计算方法,以保证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能独立地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实验任务,促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实习纲要,详细介绍了实习项目、时间、目的、任务和要求及应上交的实习成果。经过几年来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教材的使用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同行专家的好评,销量非常好,已印刷多次,现准备再版。

《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一套(含习题及实习纲要、实验指导与记录),书刊号:ISBN 978-7-5629-3108-9,于2010年4月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是应独立学院土建类系列教材的要求而编写的,在《土木工程测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革:1)与时俱进,增加了全站仪、桥梁工程、管道工程测量等章;2)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一些常规的编写方法,方便教学,例如将三、四等水准测量编入第二章,使学生学完等外水准测量后就学习三、四等水准测量,水准仪连续使用更为熟练,并且将不同的观测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印象更深,掌握更牢;3)将视距测量编入第三章,学生学完竖直角测量以后马上学视距测量,更能体会测量竖直角的作用,实验课直接进行视距测量,非常方便。该教材的教学效果、使用效果良好。《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于2011年荣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二)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此,课程安排有理论教学、课间实验教学和综合实习教学三个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2.《建筑工程测量》实验教学大纲

3.《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4.《土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 : 每学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日历。

1.《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日历

2.《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日历

教学参考书: 每学期向学生推荐3套有价值的较新的教学参考书, 作为教学辅助资料, 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推荐的参考书有:

李生平主编,《建筑工程测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白会人主编,《土木工程测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许光、王晓峰主编,《建筑工程测量》,中国电力出版社。

(三)课件

为了配合本课程的教学,制作了一套配套课件,其内容丰富,图片真实、生动。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1. 仪器设备

测量实训仪器设备齐全:测量实验室现有J6型光学经纬仪24套、S3型微倾式水准仪24套、2〞级全站仪23套、电子经纬仪40套、自动安平水准仪40套、仪器校正台1、007数字水准仪10套、精密水准仪10套、J2型光学经纬仪10套、GPS接收机3台。实验室管理人员具备维修光学经纬仪、微倾式水准仪和排除仪器故障的能力,确保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2. 实验、实习场地

测量实训场地充足: 校区占地1413亩,校区内地形丰富,有山有平地,道路曲折,适合各个不同专业的各种实验和实习,如校区内设有附合水准路线、角度测量等实验场地,也有闭合导线、线路测设、坡度测设等实习场地,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方便。与此同时, 学校还设有京山绿林镇、武汉江夏民族村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两处,2008年6月完成民族村1:500地形图200亩, 2009年6月完成京山丁家冲1:1000地形图1.05平方公里,2011年6月完成京山绿林镇、空山洞、丁家冲1:1000地形图8.315平方公里。通过完成实际生产任务既检验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很受学生的欢迎。

(五)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设施,每个学生宿舍也都安装有电话和网线,学生可在宿舍、图书馆或计算机机房使用校园网访问学校所提供的网络服务。学校还订购了大量的网上电子资源,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提供经典的网上资源,方便学生自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

(一)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每次课最后几分钟布置下次课的复习题、预习题、作业及预习范围,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老师提问,用以检查学生复习、预习的情况,通过提问——回答——点评的互动过程,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目的。

2. 精讲课程内容。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讲透本次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化到一个新的层次。精讲时既采用课堂讲述、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①实物教学法: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通过对实物的讲解,较为直观的使学生掌握知识。

②演示教学法: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③视频教学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视频教学法。

④多种媒体教学法: 对新技术发展及其他信息量较大、而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则通过给学生做简要介绍。这样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又可得到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

⑤ 课堂讨论法:对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3. 现场教学法。

在讲授“施工测量”时,到施工现场结合实际讲授。

4. 生产实践教学法。

在学生综合实习阶段,直接承担测量生产任务,通过生产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测量技能和综合素质。

5. 组建测量学生社团

成立《工程测量协会》这个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学习测量知识,训练测量技能。

6. 开展测量技能比赛

开展测量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方法灵活多样,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在平时成绩中,作业占30%,课堂提问占30%,随堂小测验占20%,课堂讨论占10%,期中考试占10%;期末进行综合能力的测试,采用面试的形式,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而且要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平台是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可视化、软件研发智能化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军队工程建设客观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对于提高军队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

主席明确指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抓紧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军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为牵引,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革正在全军掀起。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通过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拟建项目进行军事、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论证评估,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推进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资源数字化

鉴于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所涉及的信息涵盖范围广泛,涵盖了军事、经济、社会、环境等同项目相关的各个领域的范畴。因此,需要对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信息进行技术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分类化、规范化。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资源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军队工程项目基础数据库,主要收集与军队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各种材料价格、原材料的分布、人力资源情况等基础资料和文件资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拟建军队工程项目调查研究的效率。二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数据库。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相关文件集中体现了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及运用的军事经济技术手段,反映了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建立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归档整理制度,明确文件归档规范,保证文件的全面、完整和准确性。三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科研数据库,集中收集军队和地方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创新、科研成果等资料,方便可行性研究技术人员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拓展应用领域,推动技术难题的解决和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水平的提高。四是建立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数据库的查阅管理系统,构建多种查询模式,方便快捷的检索到相应的资料档案。由于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性,需要建立相应的查阅权限制度,对于等级较低的资料档案,提供军网查阅和下载功能,方便利用;对于等级较高的档案资料,建立审查查阅制度,注意保密。

2推进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可视化

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可视化,主要是建立信息网路管理系统,畅通信息管理渠道,优化层次结构,运用信息网络实现对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效管理。目前,由于可行性研究涉及的范围广,涵盖了不同军种、不同部门的各级单位。并且军队工程项目的立项的权利往往集中于审批部门和单位,导致了层级结构限制、信息资源不透明的情况发生。同时,主管单位了解军队工程前期工作情况需要通过听汇报,看材料的方式收集,由于人为因素和部门利益,在无形中也形成了对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因此,改变这种管理现状,必须以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可视化为依托。一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涵盖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各个领域,实现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智能化、精确化、规范化,主管单位能够通过数字化网路全面及时的掌握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的现状,了解军队工程项目需求情况,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情况,军队工程项目的评估决策情况,不断延伸项目管理的触角和维度,提高对军队工程项目需求分布、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单位和个人等资源运用、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规范等情况进行全局掌控效果,通过“汇报了解”到“数据了解”的模式转变,不断提高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水平。二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系统应当包括可行性研究范围的全过程,覆盖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按照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设置相应的管理节点,充分反映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流程,规范相应节点的主要内容。要求在各节点处能够反映出相应的审批单位和业务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能够清晰了解可行性研究文件审批意见等核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管理水平,保证了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强化了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和审批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意识,推动了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保障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

3推进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开发智能化

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开发智能化,主要是指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手段,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的便捷和高效,开发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以简单、全面、专业为原则,以可行性研究专业理论为基础,整体考虑军队工程可行性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构建智能、科学、规范的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是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环节。一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模版的标准化。根据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职能权限、阶段划分、专业分类,构建对应的可行性研究文件的模版,方便技术人员通过关键内容的输入,能快速生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高了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效率,防止漏项情况发生,保证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全面性。二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数据计算的自动化。由于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涵盖范围广、运用的评估方法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等定量分析方法。把涉及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计算方法和基础参数集成于一体,建立运用软件,通过数据的输入,即可根据军队工程项目和数据类型,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基础参数,自动生成结果,降低了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难度,旨在克服技术人员在计算运用方面的缺失,保证了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准确性。三是构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衔接的规范化。由于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避免封闭发展,防止发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涉及到工程方案、总图布置、投资估算等内容,涉及到工程造价和设计等相关工程专业及对应的工程软件,需要结合各类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做好软件之间的衔接工作,形成相互之间数据资源的对口链接。如在投资估算方面,建立同工程造价软件的衔接,满足工程投资数据的传输和运用。在工程设计方面,建立同工程设计软件的衔接,满足工程设计数据的识别和衔接,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资源高度共享。另一方面,建立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同信息化平台的衔接,即已经完成的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通过网路信息平台实时录入到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系统,方便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和成果。第三方面,建立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软件同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链接。把审批通过的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进行整理归档,通过网路信息平台录入到军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数据库中,方便查阅及二次利用。

作者:马飞 徐伟 单位:后勤学院研究生二队 95879部队营房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张刚林(1976-),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电信系,讲师;陈威兵(196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电信系,副教授。(湖南

长沙41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45-02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也是一个聚集和储备高新技术人才的地方,其不断增长的用人标准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很多高校学生接受着和现实行业发展存在差异的传统型教育,知识结构并没有根据新的形势进行相应地调整,也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环境,更得不到进入通信企业实习的机会,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行业不对口,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1]

目前本科院校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依然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是研究型人才,这一套教学体系和指导思想对于“211”院校和一本等资深的老牌本科院校来讲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对于像长沙学院这样的新升本没多久的二本学校来讲却不太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条件都不能和名牌本科院校相比,如果依然走他人走过的老路,那么学生在市场竞争上一定处于劣势,而且在当今大量扩招、人才过剩的情形下,还会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职业中专来讲,本科有自己的优势:学生素质好,培养时间长,基础扎实等,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也要求技术人员对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调研,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职业中专的培养模式和传统本科院校培养模式之间取长补短,找到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与定位

1.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科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通过对湖南省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湖南省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在此条件下长沙学院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方案。

(1)组织教师对周边地区的通信工程人才需求与就业要求进行详细而周密地调查,以产业技术为参数,勾画出就业能力―知识―技能―课程详细的内在关系图,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去中兴、华为、思科等主流通信企业调研考察,了解这类企业的应用型岗位的用人要求,同时还对他们的渠道、服务商、运营商人才的培训体系做深入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充分吸收他们的成熟思想,适当地加入企业现有的培训课程。

(3)学校从联通、电信等运营商,中兴、思科等设备制造商聘请专家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委员,定期开展座谈探讨专业建设与发展,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定位

长沙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身定位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其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服务于学校的大方向,所以长沙学院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通信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通信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通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且具备解决通信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2]专业的建设应该突出“应用”,既要遵循一般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意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突出通信理论教学和通信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通信工程科学教育和通信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

1.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对原本科院校和企业中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进行较大程度地修改,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课程、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为龙头,逐步对通信工程专业原有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要求。

(2)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和重点,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多媒体学习、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争取在4年内有10%~15%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达到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上,进一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好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就业与职业竞争力,以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能力。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通过课程建设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师资水平。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一步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和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减少总学时、强化基础,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4)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买和制作多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或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免费“拿来”企业中知识更新快捷、内容通俗易懂、反映真实技术潮流发展的高质量企业电子课件,以内容置换形式积极加以使用,并通过免费在线考试平台,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实现教考分离和教材国际化。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在应用型本科提出之前,本科教学中的实验基本环节与实际应用环境相脱离,如通信工程专业课的实验基本是以实验箱的形式完成的,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能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对整张通信网网络层次上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参加工作后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任何好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笔者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的经验并做了较大地改动。

(1)按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认识实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将集中实践从32周增加到40周,课内实验从过去的28时增加到约480课时,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60周以上。此外,通过课外的开放性实验、各种行业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超过60周以上。

(2)对于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电路等专业基础课,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箱形式开展验证型实验,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掌握。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的基础技能,为学生以后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做好准备。

(3)引入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专业实验室。学校在2008年通过思科公司的捐赠项目和采购建立了数据通信实验室,满足了数据通信、路由交换、网络安全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2009年通过与中兴公司校企合作建设了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实验室,满足了现代交换原理、光传输、移动通信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

(4)针对已建设的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商用设备实验室,专业老师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以数据通信设备为硬件基础配合WEB技术开发出一套远程实验系统,通过和网络中心的协调,学生可以在寝室、教室、家里等任何一个能接入网络的地点登陆实验室设备进行真实的实验,教师也可在课上讲解原理、协议、操作等知识时,同时登陆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验证,及时加深学生印象,最大程度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三个实验室互连互通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商用的全网通信系统,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活动,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环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ystemView和NS2开展一定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具备科研能力,为他们考研和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结束语

构建应用型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改造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使得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学校内以最短时间理解通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说明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上各个行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并且该专业的招生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人才,他们很受就业单位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以及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时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能一成不变地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高校应该努力变革自身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学校的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较多,而总授课时数却是有限制的,因此,缩减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课时,简化课程教学要求,调低专业难度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简单肤浅的皮毛而已,并不能深刻理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公共基础课程占用了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的课时,学生在入学后没有很快地接触到相关的课程,对课程没有很多的认识,因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生不能积极地进行各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活动。除此以外,各课程授课过于独立,各自都是自成体系,导致学生掌握的零散知识点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系统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的弱。

现如今,各个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讲授,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课程教学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衔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连贯性。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内容和形式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纯粹的理论知识讲授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实践操作的内容很少,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个高校在实践课程上,主要是老师在讲授,很少重视学生的自己操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不够,而且在动手操作的课程上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

(4)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 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注重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首先,为了使学生能够综合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各个课程安排中,要紧密联系并有逻辑有计划的循序渐进进行课程排序,比如:同时进行的几门课程要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先安排的课程必须对以后的课程学习有指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避免各个专业课程教师讲解内容的重复性。为了使学生在硬件与软件上的协调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开设综合的课程,使学生有体系化学习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授课和师资方面的问题,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的实现,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只是客观的次要的条件,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才是重中之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实践经验足、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而又与时代同进的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就决定了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是掌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只有努力的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保障学生的就业率。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发现试验中的问题,进而主动的找到改进措施,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有针对性。通过综合性的教学以及实验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其次,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实验中学生很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动手实验而学生单纯观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心理,动手能力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老师的指导基础上要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三、举办设计竞赛,用以提高学生动手和实际参与能力。由于荣誉和奖品的激励,参加比赛这样可以在同学们中激发大家的实践积极性。

(三)合理的协调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选择

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教授的课程,确保学校课程开设的根据是市场的需求。课程的内容上要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讲课,保证学生能紧跟市场的潮流。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以课程的设置为依据,在教材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出教材的与时俱进,舍弃不符合时代内容的教材。

(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设备

当然,除了保证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和教材课程改进,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一而必须紧跟时代的需要与市场的变化。学校可以争取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建立起现代化的教学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一定要充分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给予学校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方主体,在学校的教学设施的适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遵守基本的操作指引,爱护教学设施,保证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比较高,学校一定要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支持,保障学校建立起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维博,王海滨,叶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J]2010(10)

篇9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文化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与实践

无线通信产业是技术驱动的高科技产业,技术的变革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产业的基本面貌。要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信息人才,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断创新。电工电子和信息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决定性影响。在新形式下,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就必须与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融合,通过对课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改革,使课程能够贴近技术的演进与变革、贴近产业的现状和趋势。

为此,本文将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充实与完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展本课程的建设,力求打破传统,为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为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的信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师资队伍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而言,承担课程的师资队伍发展主要遇到两个瓶颈问题。首先,高校教师与社会接触少,不能在一线体会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就无法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教授这门课程。其次,现行体制下,高校教师主要分为主事科研型与主事教学型。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讲,两类老师各有优势,如何把主事科研老师对新技术的把握和理解与主事教学老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品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两种应对方案:

建立师资队伍“再教育”计划:充分利用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科研机制。通过有步骤、分批次地将教师送往这些单位从事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项目,使教师能够从中把握无线通信产业的现状,了解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完整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老师可以把相关的新技术带到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A2011-18)资助课

建立科研促教学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从本课程的发展需要出发,选取与课程相关度较大的科研方向为重点融合对象,构建起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强本课程教师和从事相关科研方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与信息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相比其它较早的基础课程,本课程既要突出基础理论,也要结合现有技术的发展,突出与新技术的关联性。因此,本课程体系的要素要结合新技术的现状与趋势,调整授课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而不落实处,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转贴于 教材重组与完善:本课程教学任务重,覆盖面广,包含了数/模电路、电路分析以及基础信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此,根据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加大教材重组与完善的力度,方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模拟电路被数字电路取代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趋势,在教材建设中,对于模拟电路的教学可以重点关注基本原理和物理概念,不做复杂的理论推导,以优化课程各内容的比例。

课件优化与提升:对于本课程的课件,不仅要保障课程的生动性,更要结合这门课程所关联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特征,把新技术的本质内容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具体实现系统都可以拆解为具体的电子电路模块,课件优化时,就可以用分层结构,利用仿真模拟工具,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解析出实现系统的微观电子电路结构,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的充实与完善

众所周知,电工电子与信息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基本原理、概念较多,内容非常抽象,比较枯燥和晦涩。因此,教学方法的充实和完善非常重要,需要结合目前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相关产业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地讲解,让具体而抽象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便于学生理解。

结合案例教学: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都有具体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以把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概念纳入案例场景,通过案例讨论或者研讨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电路中的锁相环技术在各类无线通信系统中都有应用,但如何应用,共性和差异在哪里,都可以结合案例分析。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提出某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实现框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构建具体仿真平台,完成该技术的实现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10

李斌红为授牌仪式致辞。她表示,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在国内外急剧变化的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也迎来新的机遇。在从重视低成本大规模的“平面扩张”转向强调差异性多元化的“立体递进”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仅要优化“品种、品质、品牌”的产品组合结构,更要提升“技术和组织”的跨界与协同资源组合能力,因此,面对全面、开放的市场竞争,供给侧改革创新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肩负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纺织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职责,长期致力推动行业发展、产业升级、企业进步,持续不断地通过流行趋势研究与、产品开发咨询、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检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专业服务,为促进全行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开发贡献力量。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中心’和‘纺织面料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李斌红在致辞中说道,“两个中心的成立,将对推动纺织新材料应用研究、纺织人才培养和产品开发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纺织新材料是纺织产品创新的基础素材,是纺织纱线和面料创新的核心。据介绍,此次成立的“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中心”将以新型纤维的可纺性研究、工艺优化、纱线结构创新与纺纱技术改良、面料时尚风格与功能设计等为目标,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快速开发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成为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的孵化器。

创新型设计人才是企业产品开发的灵魂,强化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人才服务体系成为全行业共识。目前,我国纺织面料设计师普遍具有纺织技术专长,但在流行色彩应用、时尚风格设计、品牌策划与市场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7年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的推动下,国家社会与劳动保障部设立“纺织面料设计师”新型职业资格。9 年来,通过连续开展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和鉴定工作,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新一代纺织面料设计师。而此次成立“纺织面料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将重点用于纺织面料设计师人才培养,进一步为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与资格鉴定提供设施完备的教学考评基地与创新实践基地。

另外,在同期举行的“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成员日 ―― 走进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活动上,来自行业协会、企业、院校的专家和代表们对行业宏观经济形势、流行趋势与产品开发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纺织前沿技术进步与企业开发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产业发展部主任、《纺织导报》主编董奎勇,对“中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展望”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纺织工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包括了五大发展目标、六项重点任务、四个重点工程和五项政策措施,并就其内容作了详细分析。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主任、《纺织导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宝建分别从色彩、灵感源、织物呈现效果、风格演变以及使用的关键纱线等方面,对2017S/S SPINEXPOTM纱线产品流行趋势进行了详细解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分析师陈小倩进行了题为“2016年一季度中国纺织行业运行情况”的主题演讲,以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纺织行业的景气感受、运行指标、市场需求和运行质效进行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