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才培养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人才培养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安思政人才 培养理念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3-0069-02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起着为公安工作提供方向指导、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的作用。做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政治建警、思想育警、文化强警战略,可以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持。目前,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来看,公安机关对从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对从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又比较欠缺,造成了公安基层缺少高素质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承者与实践者的现象。有鉴于此,研究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出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具有较高层次的复合型公安人才,服务于公安实践的实际需要,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
培养高素质的公安思政人才也是深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需要。当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专门研究,并加以解决。例如,如何进一步探索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总结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克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随意性,体现科学性?如何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体现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整体性原则,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如何运用文化新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进一步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重大课题。这些问题对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同时也对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公安实践的现实需要。从公安思政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一个教育和培养理念的问题。培养理念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方向与成就。下面是对当前公安教育中公安思政人才培养理念的详细分析。
1.复合型人才
21世纪的公安思想政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应以培养复合型的公安人才为目标。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融多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要求公安思政人才不仅具有宽广而厚重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结构和素质构成。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构成具有多重整合的特点,这种整合不是多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简单重叠,而是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形成复合交叉的知识结构。这种复合交叉的知识结构,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学科内部的交叉知识,如政治伦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安管理学等知识。复合型人才应当作为公安思政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2.厚基础:融合多学科理论基础的知识结构
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高层次的复合型公安人才,其学科理论基础宽广,涉及了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安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复杂的知识结构必然要求公安思政人才首先要博采众长,努力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也可以区分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哲学、法学、心理学等知识领域:二是相关的公安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侦查学、治安管理学等公安学知识领域。
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如此宽广,每一学科都深入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融合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对其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并加以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研究领域,形成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有了自己学科的理论基础,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才有自己理论视野,具有公安特色。
3.强能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能力结构
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能力培养。在人才的智能结构中,能力是核心,因为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具有能量,才能发挥其作用。具体说来,公安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更新频率加快,要适应发展的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必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合格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
(2)研究及创新能力
一个合格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及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要掌握从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及创新能力。
(3)调研及研判能力
调查研究方法是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中,有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总结,要求从业民警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总结材料、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研判工作方向和趋势的能力。
(4)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中,有大量的文字材料需要撰写,要求民警不仅具备基本的公安应用文写作技能,还要有撰写通知、简报、报告、讲话稿等对理论水平要求极高的文字写作能力。并且,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公安民警,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个性:公安思政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着参谋、助手、管理、协调、服务等重要职能,其能力建设是整个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既有一定综合性,又有极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就是公安思政人才从业必备的思想政治工作职业素质,是公安思政人才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公安思政人才的个性化教育也是特色教育。突出特色,就是要紧紧抓住“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公安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警务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培养新型的公安思政人才,必须从培养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加以重新构建。
在当前的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作为核心,强化警察职业道德的培育与塑造,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警察自身的价值目标,实现警察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公安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公安实践的需要,以提高公安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复合型公安人才。
5.善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公安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创新既是公安学发展的动力,又是现代公安思政人才的评价标志。不论是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中,还是人才的智能结构中,它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在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公安思政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有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勇气:第二要有创新或者创造性思维,要有善于分析的发散性思维方法:第三要有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培养。就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来说,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是公安思政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构成。
6.优素质: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新世纪我国公安思政人才必须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本文的分析可知,新型公安思政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会通哲学、公安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在能力结构上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调研及研判能力等多种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最后要在人才素质方面最终体现出来,成为公安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安思政人才素质的培育主要包括:忠诚意识的教育、宗旨意识的教育、警察意识的教育、职业素养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健康心理的教育等等。素质教育的功能就是“构筑精神支柱,催生精神动力,激励人才奋发有为”。这种功能就决定了它在整个公安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以知识和能力创新为标志的时代,公安思政人才的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培养、激发公安民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和战斗力”,这也是公安思想政治实践工作对公安思想政治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公安实践中,公安思政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高超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而这些能力素养的具备,必然依赖于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贯彻。
综上所述,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理念可以表述为: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善创新、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公安思政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教育思想理念当居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基本的培养方式,从此意义上讲,教育思想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灵魂。只有在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公安实践的现实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龚正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汽车类专业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a】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9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于汽车工业产品的需求量激增,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引发汽车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为了提升汽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技能素养,汽车类专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依托校企优势资源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确保毕业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及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百色职业学院自2014年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来,校企双方勇于创新,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作用,促进校企合作互惠持续发展,逐步创新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背景
(一)汽车行业战略性目标转变。我国是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在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的刺激下,国内汽车类企业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改进技术,革新企业经营理念。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虽然拥有诸多优势资源,并在汽车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公司成立较晚,更多情况下依托于五菱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制造产品的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公司必须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发散思维能力,渗透汽车行业新型战略性目标,开阔学生专业学习视野,进而培养出创新型技能人才。
(二)企业岗位高技术人才欠缺。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类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性,纷纷重视新技术的引进以及研发应用。然而,由于大部分汽车企业研发团队专业水平薄弱,创新意识欠缺,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研发效果;企业技术管理者对于新技术掌握存在困难,致使技术推广与管理凸显漏洞,阻碍企业产品的开发制造;企业技术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且安于现状,新技术应用较为随意,进而制约产品预计效果的发挥。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大型汽车类企业,对于高技术人才需求量激增。而汽车类高技术人才在社会中呈现出供不应求现象,以及汽车类高技术人才在汽车企业间频繁流动,致使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面临部分岗位高技术人才缺失现状,因而公司可以借助与百色职业学院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公司培养“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原有模式制约性因素凸显。近年来,校企合作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的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有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性不足;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较为保守,院校专业师资优化整合力度薄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投入的人财物力有限,针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缺少关注与指导。这导致培养出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其思维较为死板教条,临场应变能力欠缺,问题解决缺乏创新,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百色职业学院需要正视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原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发挥校企优势寻找适宜的解决对策,制订行之有效的模式创新计划,校企互助实施完善计划,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关注模式构建准备工作。百色职业学院与五菱汽车公司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双方需要注重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视立足校企实际情况,全力挑选校企骨干精英力量,建立专门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广泛吸纳业界人士建议,深入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模式成功经验探索分析,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资料整理研究,充分依托现已形成的运行模式,汲取模式实践凸显的成熟理论经验,制订具体可行模式构建方案。
(二)把握人才培养个性差异。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校企双方需要相互密切配合,全面把握人才培养凸显的个性差异,正确分析掌握人才培养层次,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百色职业学院意识到专业人才层次性培养的必要性,针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设计促进个性专业人才培养的详尽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分层次培养目标;建设适合不同学情学生专业实践基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需要积极参与学生个性差异把握工作,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岗位,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重构专业整体教学体系。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相互配合,打破原有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重构新型专业整体教学体系。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开发,选择易于学生内化的专业特色精品课程,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聘用校企专业技术精英前往指导实践教学,突破守旧的大班模仿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注重指导教师的亲临指导,给予学生广阔的动手操作空间。同时,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时,企业配备充足实践设施,提供实训相关经验技术指导,遵照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流程安排训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的管理能力。
(四)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严格的专业教师选聘准入标准,大力加强汽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培养工作;挑选校企技术精英人才,组建专业技能答疑指导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实践与管理能力;重视高技能人才的适时引进,聘任知名资深专家担任专业教师,吸引企业技术精英执教指导;鼓励教师参与职业资格考试,重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组建,打造专业实力强劲的兼职教师团队;制定全面的专业教师激励制度,定期针对专业教师开展业务考核,设置相应的业务考核奖惩措施,促进专业教师业务提升热情,提高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果
(一)革新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新式教学模式。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选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融入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创新应用分段式教学理念,突破传统集中式实践教学限制,借助分段分散式实践教学形式,结合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开发开放式层次型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为清晰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逐步增强,引导学生明确知识汲取内化作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资源采购布置,发挥校企精英人才的执教实效性,利用组间互动手段利导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同时,依据校企发展现实状况,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相互对应,不同阶段之间衔接紧密,从而呈现出层次性专业教学,并运用阶段专业理论知识指导阶段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对于已学专业知识的深度消化,使得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高效提升。
(二)推行校企联合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衔接。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双方联合办学,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互配合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案,一起致力于专业教学改革解析,一同开发打磨专业教学内容,彼此协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相互间通力配合,发挥彼此间资源优势,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实施,进而实现汽车类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校企联合办学,使得学生既完成了学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又实现了企业岗位的亲历实践,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环境,便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企业实现岗位技能人才补充。
(三)凸显订单培养优势,满足公司人才需求。百色职业学院构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注重以订单式教育为抓手,制定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出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特点,依照岗位需求特点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对于公司的基层岗位,注重焊接、涂装、装配类等操作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订立,针对公司工装开发以及设备维修等专业技术岗位,综合考量专业技术岗位从业要求,制定相关订单式培养目标,通过既定目标的定向引领作用,构建出工序流程及工艺、生产技术以及档案资料管理等最基本的模式。对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基层及专业岗位骨干与管理人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更为严格,因而培养出的各层次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技能更为具体全面,拥有的管理能力更为强健,可见,通过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公司不同岗位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o.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张晓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8)
[3]杨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3)
[4]贾广敏.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桂教职成(2015)];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3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市场化媒介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颇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考生青睐,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两年间,全国高校新增新闻类专业216个。面对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井喷式”扩张,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必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之不足
(一)、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就业市场现状
众所周知,传统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往往是面向新闻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并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的综合型新闻人才。其面向的就业单位一般为传统媒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然而反观我国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不难发现其人才需求标准可谓“苛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年以上知名媒体工作经验”,诸如此类招聘条件可窥一斑。此外,传统媒体大多为体制内媒体,其用工需求量本身相对较少,《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统计表》显示,新闻出版业当年就业人数为1.50万人,仅相当于批发、零食业就业人数的3.51%。在如此份额小又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受学历所限,根本无法在当下的传统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更毋谈未来之职业发展。
(二)、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导致学生产生“就业挫败感”
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正在面临以下窘境: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接受的就业观定位是面向传统媒体的传统采编岗位,同时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往往是对口传统媒体,因此学生更习惯于在传统媒体中进行顶岗实习,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也更为熟悉;然而学生在毕业之后却因“门槛”限制,不能够进入此类媒体工作。憧憬与现实的矛盾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就业挫败感和自我价值观的怀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碰壁后经历一到两年的彷徨期,最终选择放弃寻找新闻专业相关工作。如此恶劣的就业形势,迫使高职新闻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建立何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当下高职高专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构建市场化媒介观
(一)、媒介岗位定位取代媒体组织定位
转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高职新闻专业就业市场疲软”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在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后,不难发现,高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求的核心技能符合当下许多文化传播岗位的需求。例如文化传播公司中的视频编辑工作,影楼的摄影、图片编辑岗位,婚庆公司的节目策划、编导工作,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的网络编辑、内刊编辑、宣传策划岗位。当我们将就业定位着眼于就业市场中一切与文化信息传播相关的岗位时,会发现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前景竟然如此广阔!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接受的就业观念往往相对传统,教师本身就认为新闻专业学成之后理所应当进入传统媒体。这种错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入学教育时即传递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亦会潜移默化地反复被强调,故而学生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偏离的就业观就不足为奇。
因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从转变自我观念入手,消除传统的基于媒体组织定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面向就业市场的媒介岗位定位理念。同时,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导入市场化媒介岗位定位理念,在随后的三年授课与实训渐次深入,从而使学生牢牢树立市场化的媒介观念。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市场化媒介观
媒介岗位定位取代媒体组织定位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开拓就业市场的重要举措。下面笔者将对就业市场中的媒介岗位进行分层梳理,从而找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的职业岗位路径。
第一、新闻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新闻传播媒体中的记者、编辑、编导等工作岗位。与传统媒体中的职业岗位相同或相似。但是这里可以包括市场化媒体和新媒体,如新闻网站、手机新闻内容运营商等。
第二、文化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市场化媒体中的采编、制作、策划、创意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已延展为各种大众文化信息。
第三、群体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企业中从事内部、外部宣传的岗位,如内刊编辑、宣传干事等岗位,也可以是企业的外宣或媒介公关部门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再仅限于新闻、文化信息传播,而是面向市场与客户进行企业相关信息的传播。
三、改革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构建
践行市场化媒介岗位理念的最重要手段是将其贯彻落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日常授课中,从而构建一套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删除一些知识理论课程,大量开设技能训练课程。同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及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适时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课程。笔者在调研毕业生时发现,一些毕业生就职于传媒公司,这些公司作为某些电视台的内容供应商,大多承接一些外包节目。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传媒公司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受众喜好,才能与电视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职于这些公司的同学不但要具备节目策划、编辑、主持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洞悉市场的媒介素养和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在充分调查学生与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媒介经济、媒体公关、媒体运营和媒体市场调查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一些新型市场化技能。
此外,教材改革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普通本科新闻专业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上已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新闻专业必须拥有适合自身授课特色的教材。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编撰校本教材,通过一至两年的试用,不断完善教材体系,进而完成出版发行。
(二)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当下,多数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与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开展协作。市场化的媒介观要求我们把合作的目光不仅聚焦新闻媒体,还要与市场化媒体如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媒体调查公司以及一些企业的信息传播岗位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学生在日常顶岗实习中就能了解未来工作的性质,熟悉未来岗位的各项技能,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巩固学生的市场化媒介岗位观。
在高职新闻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开展社会服务往往被大多数学校所忽视。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在校内建设完备的实训室系统,方便实践教学。然而实训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教学,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不少工科类高职专业都开设了对外服务或技术培训,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工科专业,充分利用新闻专业的实训室系统。例如建立工作室,可以承接电视编辑、视频拍摄、广告策划、期刊排版等校外项目,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又可以创作社会效益,提升院校品牌。
【参考文献】
篇4
1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组织核心成员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解的僵化。根据与大多数人力资源部培训负责人的交流得知,除去企业的高层领导不谈,企业的广大中层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都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几乎都抱着“凡事只需要听领导的指示就好”的想法,没有组织公民意识,也没有肩负着企业文化建设责任的意识。这恰恰又是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理解并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整个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才凸显了企业培训工作的一大不足。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而轻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价值观,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要想将这些价值观具体落实在人才培养工作或是其他职能工作中,就必须结合企业实际,立足企业文化建设,制定相应的职能工作理念。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太过于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建设。在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如果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树立上只是形式上与企业战略相匹配,而未表现其独特的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不完善并难以持续的,从而使企业战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结合度低
具体来说,没有设置较科学的培训项目,导致新价值理念在提出后,新老员工都没有机会接触和理解,从而导致在变革时期企业文化没有在员工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现状
1人才培养理念缺失
人才培养理念是企业文化精神层的一部分,从属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企业特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方针。人才培养理念的设计、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人才培养理念可以理解为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从组织的内部环境讲,代表了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和标准;对于企业外部来讲,则代表了企业领导层对于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于组织重要性的理解,会相应地拓展表现出企业的人才价值观。许多企业提出了相关的人才战略,但是,没有细分出落实在相应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人才理念。特别是因为该理念的模糊,导致了人才培训体制建立的滞后,反过来体制的缺失进一步阻碍了良好的人才培训理念形成。
2培训人员专业性不足
从专业性上讲,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于员工的培训疏于计划,多忙于事务性的管理之中。而且对培训部门所承担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没有充分重视,甚至忽略了利用培训来促进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的契机。这样一来,培训部门的管理人员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位工作要求。
3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
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四成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培训内容与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精神关系不密切。因为缺乏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没有把宣讲和传承企业精神作为企业的培训内容,而是单纯按照上级的要求设置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结合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并向新员工很好地传递企业的精神和个性,导致新员工缺乏对企业的价值认同,阻碍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进程。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调整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1.1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在组织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即必须明确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以组织全员为培训主体的思想应作为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并集中反映在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中;二是表里一致原则。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建设企业文化必须落到实处,通过开设有效的培训项目向员工传达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文化建设工作的形式主义;三是差异性原则。教育培训部门应在确立培训理念前做好培训需求信息收集分析工作,与其他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积极沟通,共同研究和决定未来的培训方向。
1.2企业文化建设变革措施。
一是总结人才培养工作的精神内核。树立人才培养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应树立该理念对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加大新理念宣传力度。企业业务转型期的培训理念建设,可以通过开会、研讨、咨询等方式加以推行。首先,要对中高层管理人员传输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思想,明确企业的细分人才培养指导方针。其次,要注意基层管理人员的思想也应转变与更新。特别要注意的是,教育培训部门人员对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因为他们是培训开发工作变革的最终实施者,理解和认可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才能跟上企业转型的需要。
2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原则和改进措施
2.1人才培养制度变革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的制度层是一个系统的结构,不同的职能会相互影响。在进行企业人才制度变革时,应注意与其他相关制度的相应调整与配合,如果人才培养制度没有和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将会产生组织内耗,妨害长效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二是持久性原则。企业在进行制度变革时,应考虑到制度建设具有的稳定性,因为制度一旦制定实施,就不便随意调整更改,否则会损害企业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制度的变革不能操之过急,应结合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循序渐进,不断反馈纠偏;三是与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原则。企业的人才培养制度必须紧密结合经由企业文化建设而树立起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企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价值进行制度设计与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制度变革不会偏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会浪费因培训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
2.2人才培养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是组织新员工培训,加强企业文化精神宣讲。新员工面对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如何找到“融入组织”的方法。组织文化的相关培训会让员工更系统地了解组织的价值观。通过组织新员工培训,帮助新员工意识到他们是企业的一分子,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向他们传递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新员工中倡导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风气,并配合企业的培训项目,帮助员工成长;二是健全沟通反馈机制。转型期培训体系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沟通与反馈机制,在培训实施前、实施中、实施结束后都要进行实时的沟通,以便及时反馈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纠偏。培训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培训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沟通,是沟通的两个主要方面。应科学地收集学员反馈的建议,使得培训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不断对培训制度细节进行完善;三是培训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将培训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强化企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公信力,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更深刻的影响力,促进企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产学研;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76-02
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具有高的需求,担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克服传统教育的桎梏,在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是高校一直努力探索与奋斗的目标。
黑龙江大学是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革新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科研与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优良的教育教学大环境,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为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深入、切实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改革是新时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1]。
一、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
人才培养机制是多要素间互为联系,作用的复杂培养系统,是有效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功能。适应社会技术与经济发展进步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源于美国教育界[2]。教育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是高校与社会深度有机融合、推动经济与技术发展、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机制。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究是与现展要求密不可分的。也是高校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担负高等教育任务的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与科研活动、生产劳动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有效发挥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3]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与国内高校基本相似,集成电路专业是一门对科学研究、设计与创新、EDA工具应用等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是涉及多产业链的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高精专产业。技术更新与发展飞速,仅依靠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环节中的技能传授,来培养高质量人才,会有一定的差距。有限的经费投入与昂贵的EDA工具相制约,出现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滞后于重点高校与产业应用的问题,易导致人才培养中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部分脱节。
产学研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是该专业与国内集成电路各产业部门、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协同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实践一条适应集成电路科研与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即教学为根本、产业与科研为支撑、产学研互促、协同共进。
二、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变革中形成,人才培养不再只是高校的任务,高校、产业、科研机构三位一体,三者间不同的社会功能与资源在各自优势上进行协同、互补与优化,产业与科研机构既是培养人才的有效平台,也是人才应用的终端。由此,三者协同为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是符合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实施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产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行为,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致力于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将专业所在领域的优势资源有效融合,推动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集成电路产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为基础,通过细致调研与深入剖析,根据集成电路专业对应用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基于产学研结合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优势,优化并修订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培养要求的目标。培养目标与要求仅通过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和实现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二)推行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4],是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的提升。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平台的建设,多角度地将专业的科研项目、产业与科研机构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主要开展基于专业科研项目模拟的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科研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子任务为驱动,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要贯彻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与集成电路产业、科研机构共建实践平台
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形式,积极与集成电路产业及科研机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通过与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合作共同开展生产实习培训工作,在集成电路行业发达的北京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感性认识,开拓其专业视野,使其意识到专业发展的优势,提高他们的专业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也增强了与产业机构的联系和技术交流。我们以产业与科研机构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并推荐优秀毕业生。
充分利用实习周期,设计全流程、多方位的实习环节。从专家培训与就业指导开始,整个实习涉及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研究所、EDA公司、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公司。借助于优质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与现实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就业的深入认识。
(四)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是教师,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保障。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避免教师忽略行业的发展动态,他们能够更新并掌握科技发展新动态与就业风向标。在产学研模式下,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对集成电路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易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
院系积极组织开展与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科研院所等专家进行交流的活动,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将前沿性的专业技术动态与信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可以直接或间接、多角度、多层次发挥作用。
(五)健全资源共享机制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高校的财政拨款与项目经费很难购置或更新所有集成电路实现流程所需的软硬件工具与设备。以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为思路,积极与产业和科研机构共享优质资源,协调教学设备与科研设备的使用,建立集成电路设计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关于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思考
通过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的背景,紧扣产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发展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产学研的优质资源,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与就业能力,最大可能地扩大集成电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受益度。为提高人才培养机制的效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作为主体环境,决定着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定、实施过程,如要取得人才培养的最大化成效,高校在宏观政策制定上要给予支持。良好的合作政策是对产业与科研机构的吸引和鼓励,有利于产学研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
其次,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在人才培养周期的往复循环过程中,如何始终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保持创新意识与增强创新能力是关键问题。如果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评价体系与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相违背,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实施就会缺乏力度。
综上,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专业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以传统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设计与生产经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互补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产业与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优质教育环境和资源,以解决专业建设中的资源不足问题。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正发挥优势,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之道是高校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闫鹏飞,蔡庄,王鹏等.黑龙江大学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 快产学研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 产业化,2007,(12).
[2]张海国.产学研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以襄 阳职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
篇6
就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纷纷成立了产学研研究中心。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展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从而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使用人单位和学校达到了互惠双赢。何谓“订单式”培养?它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目标是达到理想就业。财务信息化人才是当今社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必备的工作人员,但不是每年都需要招聘,因此签订稳定的订单式培养计划不现实。为达到理想就业的目标,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另辟蹊径。如一般单位的财务与业务部门大多需要既懂得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与以经营财务软件为主的软件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合同,并建立以人才需求单位的名字命名的“虚拟论文格式”班,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先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几经磨炼,条件成熟后即使日后不被用友软件公司录用,也可很快转入到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其他需求方。该校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经验证明,由于软件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全面培养,使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了不同单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一、“订单式培养”有的放矢
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定评估标准。一方面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场地。该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很早就建立了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给予了大量的建议和指导。经过专项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用友公司还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学习和免费培训的机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财务信息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软件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开发和社会的广泛应用,相对于“学科式”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计划、统一评价标准、学模式而言,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符合人才“订购”方按需所求。
二、“订单式培养”注重岗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用友软件公司的“销售部”和“售后服务部”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因人员流动快,故每年都需要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补充,通过大二在校学生到用友公司的暑假实习反馈和带队教师对ERP人才能力的实地了解,该校重点加强了财务信息化“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校不断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特别在“用友班”的校内实践教育课上,注意在校学生的沟通能力、市场策划和开拓能力、销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在课后让学生们通过“企业管理学社”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纷繁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出色的ERP管理人才,根据ERP管理系统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辅修课内容上增加了物流管理基础课和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课程。“订单式培养”信息化人才更加注重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克服社会力量办学,“学科式”人才培养的体制单一,投资渠道单一的弊病。订单教育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互动。学校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珠海用友软件公司考察。然后,与该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用友班”教材的联合编论文格式写与背课的有关事宜的讨论。“用友班”用联编教材对照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教学及实训的操作,每周用友软件公司会派专职培训教师为“用友班”的学生讲课一次,既讲专业、讲技能,又讲企业文化,讲员工素质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
在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环境下,会计电算化逐渐成为会计领域中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实现高职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体系环境下,中小企业电算化人才需求的有效分析,实现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导向的定位
在现阶段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其人才需求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其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大,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电算化专业人才;第二,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能力担任企业中的会计核工作。因此,在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环境下,应该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进行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为企业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依据[1]。
(二)在高职院校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就可以得到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强化,很多学生不经过岗位职能培养就可以上岗。应该为学生构建专业化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理论基础,充分满足行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2]。
二、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调查
(一)人才经验成为企业人才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主要包括了实务工作、理论工作等,在这些工作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各个企业中的会计人员需要进行核算工作的确立,将实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从而对会计人员、企业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而且,企业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会过于注重人才的工作经营,希望他们已进入企业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免去公司的培训成本。
(二)会计企业中高级会计人才稀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扩大,而且跨国企业以及外国企业纷纷在国内建立了公司,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发展状态,因此,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应该充分认清市场的发展变化,充分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学历背景,还应该强调其在会计市场中的实践经验,通过教师行为的综合性分析,强化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学生的实用能力。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实践,从而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而且也应该构建综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提供稳定依据[3]。
(二)合理完善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体系
在引入会计点算化课程体系中,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项目执行中的标准,构建教学实践,实现课程项目与教学效果的有效展现。在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层面上,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对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运行的现状,构建专业化的科研学术机构,定期的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从而使人才培养呈现出理论化的发展。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设计互动化的教学活动,提升教育应用理念下的发展空间,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提供良好支持[3]。
(三)人才培养方式应满足时代的发展
在专业性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充分满足时代的基本需求,教育人员除了利用教学时间之外,还可以鼓励院校教师及学生参与到企业中,进行电算化工作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充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为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素养及基本价值[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及人才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在原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认识到电算化培养中的人才缺陷及基本不足,并在学科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完善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社会基本运行现状的分析,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满足社会环境下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中,也应该做到在立足于社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国家关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恩景,韦丽青.会计电算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业,2013,05:272-273.
[2]程养林.构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3,08:114-116.
[3]赵绍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2辑)[C].2015:2.
篇8
关键词:高职 管理类专业 现代学徒制
目前,人才培养知识难以习得、学生顶岗实践能力缺乏、企业资源利用不足等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此同时,招工难、用工稳定、劳动者收入、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这四者又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引入管理类专业,进行探索并实际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指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与技师联合传授的基础上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方式,它强调通过教师与师傅合作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培养质量,是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企业和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1 “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主要的特征是: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立法保障、提供资金补贴和行政管理来推进学徒制。其次是学徒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它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最后是企业专门机构参与学徒培训。国外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
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有待完善。同时,在相关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地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受教育体制改革和行业办学方向转变的影响,学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时,难以借助行业的力量指导和干预其人才培养活动。因此,我国要想进一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逐步解放思想,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与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和发展自己。
2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起,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同相关企业合作,采用订单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如,2010年该校与广东雪莱特光电股份公司合作开设物流管理联合培养班,培养面向光电行业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操作模式是从大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校企双向选择,结果选中了34位同学,组成了准学徒制的物流管理联合培养班。该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时考核合格者可转为正式员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工学交替式”的教学模式,把课程改变为每学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在企业培训实习,培训实习期间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工资。实践证明,这种准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由于增强了企业的培训力度和“师傅”的责任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有针对性,极大提高了实习效果。而且,物流管理联合培养班的实践为该校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012年,该校分别与佛山科勒有限公司、广东新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校企共同发动企业的员工报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经过学校精心的考前辅导,结果有150人顺利通过考试被录用为该校学生,以企业为单位开办了3个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班级。该班采取以课程和师徒实训项目为纽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专业交流与互动。该班于今年3月份正式开办上课,上课的时间、地点根据课程内容及学员上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佛山科勒有限公司班开设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制陶工艺”等课程,广东新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了岗位需求的“生产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课程等。
3 高职管理类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院校始终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其办学宗旨和理念。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人才培养质量。仅以高职管理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在学徒制的实行过程中,常因管理理念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保障措施等原因导致其管理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实际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需要。同时,受生源户籍、学生年龄结构、校企协同机制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高职管理类专业在探索和实行现代学徒制时困难重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的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对构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高职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造,转变观念,摆正师生关系,增进专业交流与互动,以期尽早实现高职教学管理的转型。同时,在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联合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进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1 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
一直以来,政府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体制运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引领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还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因此,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国家必须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立足本地发展实际,逐步提升其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其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国家要鼓励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同时还要广泛了解高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项目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国家还要进一步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其积极参与进来,并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证企业从中得到实惠。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过程中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尴尬,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度和认可度不高,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可以积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双赢之道,充分发挥各自专长,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4.2 选择专业
在进行专业试点选择时,高职院校必须综合各专业的特点,选择最优专业进行改革试验,以提升其试行效果。要想保证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整合其现有资源,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并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管理保障机制。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类专业,现代服务类专业和先进制造类专业更宜作为试点专业,试行效果较好。同时,学校还可以对一些重点建设专业和专项资金扶持专业进行科学引导,以便高职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
4.3 逐步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
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类型,它综合了学校教育、技术服务、生产技术研究与企业培训的特点和优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在应用现代学徒制时,必须突出其职业特色,以职业教育规律为原则,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必须遵循全面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
5 结语
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次伟大创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的一致努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之法,探索出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2]苑大勇.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趋势研究:基于开拓者项目的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3]杨海存,夏金星.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1).
[4]孙志诚.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探索[J].才智,2014(09).
[5]谌莲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8).
[6]高葵芬.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试点的基础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4).
篇9
1.完整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高校除了系统地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培养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这些技能除了操作性的技能外,还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表明从业者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才是各项技能的运用和展示。所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中进行完整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职业道德教育是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下,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订单企业对培养对象有特别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的特别要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高校需要从硬件上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特定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从软件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符合企业的各方面要求。所以说,职业道德教育是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应该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3.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订单式培养中校企合作可持续的关键。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会定向到订单企业去就业,因此,这些学生到企业去之后的表现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后续发展。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本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也会增强订单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信心,这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长期展开。因此,高校需要制定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划,依据订单企业的价值理念、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4.保险专业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的推动。我国保险业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已经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一个黄金机遇期,从业人员队伍的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国家正规的保险本科学历教育培养的大批的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保险管理人才可以及时充实到保险从业人员队伍之中。另一方面,保险属于国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保险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内容。
二、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
1.诚信理念。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保险合同的射幸性决定了诚信经营是保险业的生存之本,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最大诚信原则既是签订保险合同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贯穿保险合同执行全过程的基本原则。只有信守承诺、诚信以待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才能保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将诚信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
2.责任理念。保险经营的对象是风险,而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经营就是一个不断承担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险经营者具有高度的责任理念,承担起为社会各领域建设保驾护航的社会责任。在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责任理念的培养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精神风貌,担负起推动民族保险业跨越式发展的重任。
3.服务理念。我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理赔难”和”销售误导”成为行业的痼疾,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因此,保险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摒弃原来粗放式的依赖价格战的经营模式,将经营重心转到注重服务上来,在全面提升行业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实现差异化服务、特色服务,将服务的理念根植到全行业从业者的心中。因此,在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加强对学生服务理念的培养,只有用真诚、实在的服务才能永久地赢得客户的信赖。
4.规范理念。保险合同是有名合同,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规范经营、合规经营成为保险经营管理的一条法律准绳。在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经营的理念,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整个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保险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应包含法律观念、规范经营等理念的灌输和培养。
三、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难点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具有经济补偿、损失分担以及社会管理等职能,但是保险经营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保险经营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未来保险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性,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能正确地作出取舍。可见,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体在组织中永远只是一份子,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妥善处理好两者的矛盾能反映出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是一个合格职业人所必备的良好素养。保险作为一项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多方的经济利益,甚至会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很多保险营销人员在利益面前不能正确地进行选择,见利忘义,导致出现了对客户的销售误导等行业痼疾。
3.团队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保险经营管理中团队的力量不可忽视,因此,一般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团队发展了,个人才能得到提升。在追求团队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团队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从业者尤其是团队管理者要有正确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而保险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以这一点对于保险本科教育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2005 年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2007年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2008 年学院又投资120 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 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