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病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性腰病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性腰病治疗方法

篇1

[论文摘要] 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本 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1 常见临床综合征

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 发病机制

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 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

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 直接细胞毒性损害

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

2.3 免疫性损害

药物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后者产生抗体,导致免疫损伤。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其肾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并呈线形沉积。

2.4 变态反应性

变态反应累及肾脏,与个体敏感性有关,主要损害肾间质。

2.5 其他

有些药物损害作用是促使肾脏内结晶、血块、血肿的形成,使尿路发生机械性梗阻,进而损害肾脏。其他尚有代谢性、栓塞性、功能性和继发性肾损害。

3 危险因子

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既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能与剂量无关。无论属于何种类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也有其自己的规律。在某些情况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机会可大大增加,这些因素一般称为危险因子。其主要危险因子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的毒力程度强。②肾组织药物浓度高,尤其细胞内药物浓度高。③同时(或近期内)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④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和病理生理状况。

4 主要临床表现

4.1 服药史

根据服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可初步分析肾损害与药物毒性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

4.2 药物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可为各种肾病综合征

①肾小管损害综合征,多由镇静剂、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利尿剂、重金属等引起。轻症表现为暂时性蛋白尿,尿酸化功能减退;重症表现为肾性尿崩症。②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多由青霉胺、三甲双酮等引起。③间质性肾炎,多由庆大霉素、青霉素、醋唑磺胺引起。除表现为全身变态反应外,尚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尿、血尿、管型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⑤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见于多种药物应用不当。

5 诊断

目前国内无统一标准,大多属回顾性诊断。下列指标可供参考:①具有使用可能致肾损害的药物史、接触史,或具有该药物中毒的全身或局部临床表现。②有肾损害临床症状或原有肾脏病加重的临床表现。③由于许多药物累及肾小管,因此尿酶、肾小管性蛋白尿的检查常作为检查肾毒性的指标。必要时应行肾穿刺活检。④注意用药前、中、后的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多数患者经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后肾功能可好转或恢复正常。

6 治疗原则与预防

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②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③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掌握用药方法、剂量、疗程、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过量用药和用药时间过长。④对某些药物可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调整个体用药剂量。⑤减少药源性肾脏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立即停用致肾损害药物,保护肾功能。除停药外,对用药时间短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贮留,并促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⑥对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及其并发症,要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或抢救,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⑦药物研制过程中严格把关、降低毒性,也是控制药源性肾脏病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篇2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以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为主,而药物治疗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又加上低血糖症的症状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无症状而进入昏迷状态,非常容易因为临床上的误诊而导致严重后果,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不同程度地直接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本文结合我院40例老年2型糖尿病用药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的实际治疗状况,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用药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2±2.4岁,50岁以下患者1例,51-70岁患者31例,70岁以上患者8例,患者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23年,其中2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肾病,12例冠心病,11例心脑血管疾病,7例感染性疾病,均为药物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入院治疗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出汗、胸闷、心悸、乏力、面色苍白、饥饿感等等,严重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神志不清或者精神异常。

1.2 方法

对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严密监测末梢血糖。对于血糖> 3.0 mmol /L 患者,给予事物供应治疗,诸如糖果、水果等;对于血糖< 3.0 mmol /L 或症状较重的患者,立即给予50%葡萄糖静脉推注,注射液容量为50±10 ml为宜;对体质较弱、低血糖反复出现的患者,给10% 葡萄糖5%葡萄糖静脉滴注,待到患者的血糖监测保持在6-10 mmol /L,直至低血糖效应期消失为止。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ipp三联征。诊断标准包括:I,低血糖症状;II,发病时,血糖< 2.8mmol /L;III,供糖后症状得到缓解。

2 结果

本组低血糖入院的患者其中1例因败血症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经处理后

2 h以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治愈率达77.50%,有效率达97.50%。血糖基本稳定,无不良后果,详见表1。

3.1 年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较年轻人衰老很多,加之一些疾病的困扰,身体各组织功能的反应性已经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尤其是心脏、肝脏以及肾脏功能的衰退,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一般也较长,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在身体内代谢慢而造成药物蓄积,又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耐受力都明显下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身体影响较大,长此以往致使低血糖的发生。

3.2 不合理用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功能的衰退,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疾病,诸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脏疾病,在治疗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很好地遵照医嘱,极易无形中加剧药物的降糖效果,从而发生低血糖。根据对患者用药的询问和调查,还有一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是由于过量服药,服用降糖药过量或者服用的时间不对,是致使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之一。

3.3生活因素:主要是饮食因素和运动因素,患者自服药后进食少或长时间未进食皆会导致血糖降低,还有的患者是凭借自我感觉的主观判断认为病情减轻,没有遵照医嘱及时监测血糖,导致了低血糖。另外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原因和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如果运动时间错误或过量运动,就会加速体内糖的代谢,导致低血糖反应,尤其空腹运动。

3.4 并发症因素: 老年2型糖尿病是代谢类疾病,通常长伴有其他诸如高血压、肝硬化、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病变,引发低血糖。

4 护理

4.1 密切监测血糖:检测血糖是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患者的重点工作,主要检测时间为三餐前、午夜以及凌晨3: 00。血糖值偏低血糖或患者有异常反应症状时应及时征求医生意见,做到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4.2 合理用药,遵照医嘱:医护人员应在给药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清楚药

物的类型、剂量和服用方法,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患者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遵照医嘱用量,有任何问题或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可擅自用药。

4.3 生活护理:根据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这部分的护理工作也主要分为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饮食量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与患者的用药量保持平衡,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科学进食。每天热量不能超标,尊重少食多餐的原则,增加高纤维素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最好能够戒烟、戒酒。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时间选择最好在早餐或晚餐后1 h左右为宜,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每周5、6次即可。

篇3

【关键词】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 康复疗法 备战第十二届运会 运动损伤

前言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常见运动性损伤,主要损伤部位有膝关节损伤、腰部损伤,运动员损伤会大大影响比赛成绩的发挥,这对竞技体育的比赛来说是关键问题,在康复方面应该尽早进行应用施治,否则会在比赛中直接影响成绩的发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8名省级运动队男子速度滑冰队运动员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年龄19-30岁,训练年限8-16年。

(二)方法:跟踪、随访病例记录及现场观察。

收集整理部分省级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2010年至今常用的康复疗法,对多种损伤康复治疗资料进行研究,评估,归纳,分无效,有效和显著、其中对2010-2012备战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的运动员伤病康复、治疗实施中研究的内容作为主要研究指标。

二、结果

(一)腰部损伤治疗方案:速度滑冰是一项体能技术为一体的竞速性项目,训练强度大比赛激烈,腰部长时间承受负荷,容易造成腰肌老损、腰间盘突出和急慢性损伤。制订康复治疗方案如下:

1.急性损伤固定1到2天。立即冰敷15-20分钟;

2.每天坚持睡前热敷15分钟左右;

3.电针,伤后次日进行针灸一到两周;

4.手法按摩,神灯,砭石疗法;

5.功能练习,每天一到两次,时间根据伤情而定;

6.肾药物,肾主骨生髓,六味地黄丸,应用补肾药物调理脏腑,促进康复。

(二)速度滑冰运动员膝关损伤康复方案:速度滑冰运动员膝关节用长期处于蹲屈角度,且进行大负荷训练,易造成职业性损伤。

1.强化肌力与关节稳定性,增加身体素质训练课次;

2.电针,超短波,每天一次;

3.按摩;

4.功能性训练,依墙静蹲;

5.口服氨基葡萄糖;

6.功能康复:水下跳跃练习,陆地双腿蹲起练习,自行车台练习(有氧强度),坐姿伸膝(负重2.5-5公斤沙袋),橡皮筋拉力练习。

(三)康复疗法综合评估:备战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运动员伤病康复为主,研究结果:

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伤病治疗效果统计

康复疗法 适应症 疗效评估

按摩 腰、膝、关节肌肉损伤 有效、显著

针灸 急性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腰背筋膜炎 显著、治愈

砭石 髌骨劳损、髌尖末端病、踝伤、腰背筋膜炎 有效、显著

主要保障重点运动员,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应用治疗方法,如制订伤病恢复方案,确保对重点核队员全面保障。

三、讨论

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创伤腰、膝发病率很高,慢性病较多,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于伤病控制,改善机能,促进病情好转,有重要意义。

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慢性损伤以韧带、肌肉为主,采用中医按摩,针灸,电疗,显示有效与显著。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在治疗中指导作用要强化,疗法的应用对运动创伤应该多加关注,损伤程度,部位,一定要明确,对症施治。

砭石疗法,对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关节软骨、韧带损伤,膝关节翼状韧带损伤占总人数6/18人,腰部伤占4/18人,用砭石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有效、显著有效,均得到验证。

针灸治疗运动员的软组织急性损伤与腰扭伤,应用在实践中配合按摩效果较好。

四、结论

男子速度滑冰运动项目腰、膝伤病较多,病情很复杂,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备战重要赛事进行大负荷训练起到积极、重要作用,结果显示,多种伤病通过传统治疗方法应用,有效缓解及康复。

根据康复治疗方法应用,对于备战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有明显作用,是速度滑冰运动项目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在创伤康复与治疗方法应用学方面,提出的创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德仁.伤科疑难析释.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沈庆法.实用中医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篇4

【摘要】 目的:观察总结四联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对114例患者采用超短波并中频电、针刺、拔罐四联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3%。结论:四联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肯定,方法安全、副作用小。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超短波治疗仪;中频电治疗仪;针刺;拔火罐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较多。近年来,笔者采用超短波并中频电、针刺、拔罐四联疗法治疗11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4例均为门诊病例,男67例,女4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8岁;病程最短1d,最长5d。均有程度不一的扭伤史,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当疼痛剧烈时,可导致患者腰肌痉挛、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当疼痛剧烈时,可导致患者腰肌痉挛、腰部强直、活动功能受限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方法1:采用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治疗,超短波频率为40.68MHz,输出功率调至200W,两个21cm×15cm的板状电容电极分别于腰、骶部并置并用沙袋固定,电极与皮肤间距离为1~2cm,采用微热量治疗,每次治疗15~20min。

方法2:用电脑中频治疗中频电采用K8832-T型电疗仪,嘱患者取俯卧位,将两个18cm×10cm的矩形电极于腰、骶部并置,并用沙袋固定,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次治疗20min。

方法3:针刺。

方法4:拔火罐。选取痛点针刺并加拔火罐投入10~15min。

上法均以10d为1个疗程,每日治疗1次,每疗程间隔1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可从事轻体力劳动,生活能自理;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114例中,临床治愈59例,显效3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23 d,最短1 d;病变部位左侧21例(2例以腹内斜肌损伤为主),右侧14例,双侧8例,脊柱(腰椎后关节功能紊乱)7例。

2诊断标准

2.1主诉明显扭挫伤,可感腰部咔嚓响或撕裂,伤后即感一侧或双侧剧烈疼痛,可兼有臀部、下肢、腹股沟、腹后壁等部位牵扯痛,活动受限。

2.2体检患者呈强迫,腰肌痉挛紧张或僵硬,腰椎可有1~3个不等的病理性棘突偏歪,患椎棘突旁有深在性压痛,一般无神经根刺激体征,直腿抬高与“4”字试验可阳性。

2.3腰椎X光片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突或侧弯,有的可显示后关节排列紊乱或椎间隙和后关节腔左右宽

窄不等,无骨质改变,可排除关节突,腰椎峡部或横突骨折,以及结核、肿瘤等。

3治疗

1)病变部位在单侧多为腰部肌肉或筋膜损伤。多见于第12肋下缘,腰2,3横突旁有压痛。治疗方法:①患者俯卧,医者使用揉法轻揉患处,重揉患处上下段,点按胸10夹脊穴,骶棘肌附着处,委中等穴。②推臀扳肩法整复。③下肢顿拉法。患者健侧卧位,医者双手拇指按压病变部位上缘,助手握紧患侧足踝,瞩病人下蹬患侧肢,在其用力下蹬同时向后下方顿拉伸直,医者指下有跳动感。④用轻手法理顺肌肉。

2)病变部位在脊柱旁,为脊柱源性。青年可由外伤引起,老年多因肌肉无力,腰椎间盘变性后,使关节突关节损伤所致。患者有明显腰部扭伤史,伤后即感腰脊柱疼痛,严重者不能伸直腰,脊柱腰段后凸。治疗方法:①患者俯卧,剧痛者在腰部垫软垫以改善,医者使用揉法轻揉患处,重揉患处上下段。②患者俯卧,用一长布从双腋下交叉固定,助手双手握住患者双踝作对抗牵引出2~3 min,医者用闪掌法沿脊柱自上而下整复4~5次。③推臀扳

肩法整复。④用轻手法理顺肌肉。

4体会

1)腰部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由各肌肉协调完成,因此要熟悉各肌肉,临症时要辨证受伤的主要肌群。

2)认真听取病人主述,详细询问发病姿势,明确受伤原因,触诊时检查体征是否与病因相符。辨清病变部位,正确选用推拿手法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关键。轻手法具有向心性,利于静脉回流,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以达到适应手法治疗;推臀扳肩法可牵拉横突棘肌,松解粘连,改善腰1~4椎后关节间隙,整复错位小关节;下肢顿拉法可牵拉病变肌肉,解除痉挛;重手法则能舒筋活血,松解筋膜。

篇6

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均系门诊病人,均有明显腰扭伤史。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病程在3天以内45例,4~6天15例,7~15天5例(病程较长者为经其他疗法治疗无效而来此求治者)。病变在单侧60例,双侧5例;伴有下肢不适6例。

2 治疗方法

(1)组方:生川乌、生草乌、乳香、没药、炮山甲、木香、赤芍、红花各等份,研末备用。

(2)选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肾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钟。每次治疗选2~4穴,其中每次主穴必选,根据具体病情选1~3个配穴,随症配用。

(3)操作:灸前取生姜切成厚约0.3 cm的姜片,中间用中号缝衣针穿刺数孔,待用。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将姜片1枚贴于所选穴位处,上置适量药末和艾炷,点燃。片刻药气即可透入皮肤。病人感觉灼痛难忍时可将姜片略提起,稍候放下再灸,药艾燃尽,再另换1炷,每穴灸5壮,每日1次,5次一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有效:疼痛症状减轻,腰部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无效:1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65例中,治愈58例,占89.2%,其中大多只治疗1~3次;有效5例,占7.7%;无效2例,占3.1%。2例无效患者后经CT检查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96.9%。

4 典型病例

李××,女,41岁,干部,1998年10月25日初诊。4小时前因弯腰拾物时不慎,突感腰部疼痛不止,活动明显受限。查体:腰部呈强直状,活动不利,右侧第3、第4腰椎旁肌肉压痛明显。诊断:急性腰扭伤。取患侧阿是穴,配患侧环跳穴。在按上法治疗过程中,患者觉温热感向腰部疼痛处扩散,腰部有温暖舒适感,疼痛渐消,活动自如,1次而愈。2周后随访,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5 讨论

急性腰痛属中医“腰痛”范畴,多由外伤挫闪,用力失当或用力过重,致使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成。本法采用生川乌、生草乌舒筋散寒止痛;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赤芍、红花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止痛;炮山甲通经活络止痛,再通过姜片使热力温和持久,直达病所,起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和络止痛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单位:457321 濮阳,中原油田第三社区第二医院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基层医院内科常见病。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治疗上常规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采用脑脊液置换术,以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4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3~6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2~48 h不等,平均105 h。均有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无神经定位体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或脑池积血,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关于SAH的诊断标准[1]。

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少量置换组(A组)18例、大量置换组(B组)18例及一般治疗组(C组)18例,其中,A组男12例,女6例;B组男10例,女8例;C组男10例,女8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即绝对静卧4~6周、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解除脑血管痉挛及对症支持治疗。A组、B组在此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具体置换方法:严格无菌条件下行腰穿术;穿刺成功后测脑脊液压力,缓慢释放脑脊液;每次放脑脊液5 ml,再注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如此重复,A组置换总量20~25 ml/次,B组置换总量40~50 ml/次。最后1次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5 mg共5 ml鞘内注射。视病情变化,脑脊液置换每天或隔天1次,一般置换3~7次。全部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3、7、14、28天复查颅脑CT,观察积血吸收及脑积水情况,记录头痛及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

13 疗效评价 本组患者就颅压降至200 mmH2O以下时间,头痛明显缓解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急性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或脑梗死发生率及脑积水发生情况作对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的改变 少量置换组较治疗组在缓解头痛及改善脑膜刺激征方面疗效显著,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种并发症的比较 大量置换组和小量置换组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或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其他并发症 置换组住院过程中未见与腰穿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无颅内感染,未见因腰穿放脑脊液而引起的脑疝形成,说明此疗法较安全。

3 讨论

以往认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凶险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早期动脉造影(DSA)、动脉瘤切除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其治愈率大大提高,再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目前DSA检查、动脉瘤切除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尚不能开展,SAH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因此SAH后的严重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仍是造成死亡率无法下降的主要原因。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效果可靠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有大量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积血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氧和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裂解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2]。出血后血细胞碎片等对第四脑室诸孔的堵塞,脑底部、脑沟、脑池等处的血凝块及血液集聚、纤维蛋白、血红蛋白及活性物质对蛛网膜颗粒的堵塞,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蛛网膜下腔积血刺激脑膜引起脑膜的轻度炎症反应及脑水肿,以后可以发生粘连形成脑积水[3]。故尽早清除SAH是治疗和愈后的关键。据动物实验表明,只有在48 h内彻底清除积血才能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4]。

本组资料也显示,脑脊液置换可以明显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高颅压,脑膜刺激征等,可以明显地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病程,减少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但并不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未见诱发脑疝。我们认为对原发性SAH应及早行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可反复多次置换,其方法简单有效,只需床边操作,患者易于接受,能快速缓解头痛等症状,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1):60.

[2] 郭瑞友,毛永芹,于义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3):219221.

篇8

【关键词】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腰大池置管引流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对收治的36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配合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的治疗方法,采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脑室出血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逐渐加重。男25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59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8例,出血原因不明8例;丘脑出血18例,核壳出血12例;双侧脑室出血29例,单侧脑室出血7例,双侧脑室出血伴三、四脑室铸型25例,以三、四脑室出血为主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双侧侧脑室前角穿刺置管引流术,置入带有侧孔的14号硅胶脑室引流管,术中可轻柔抽出部分积血块,并可每次注入0.9%生理盐水10~20ml,冲冼脑室内积血,此时可见冲冼液从另一侧脑室引流管流出,说明引流管及室间孔通畅,反复交替冲冼至流出液较淡为止。术后返回病房,脑室引流管置于与外耳孔同一水平高度,以利充分低位引流血性脑脊液。术后开放引流6~12h后经一侧脑室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万U,夹闭双侧引流管,2h后同时开放引流。双侧交替进行,每日两次,连续3~5d。术后每隔1~2d复查CT,根据头部CT显示脑室内积血情况及引出的脑脊液性状调来整尿激酶使用次数,直到引出的脑脊液转为淡血性及CT复查示第三、四脑室无积血为止。在脑室外引流术后2d,把引流水平高度改为高出双外耳孔10~15cm。在术后3d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并向腰大池引流管内注入0.9%生理盐水10ml配地塞米松3mg作鞘内注射,同时关闭腰大池引流管,过2h后开放引流,每日两次,连续3~5d。当第三、四脑室积血清除干净,引流出的脑脊液逐渐转清时,可试夹闭双侧脑室引流管24h,若无急性脑积水及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可先拔除双侧脑室引流管。待腰大池引流液变清后夹管24h,临床无特殊变化,再拔除腰大池引流管。本组病例脑室引流管置时间5~9d,平均6d;腰大池引流管置管时间4~8d,平均5d。

2 结果

本组36例,随访6个月,根据GOS分级判定疗效。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25例;部分生活自理4例;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 转贴于

3 讨论

脑室出血是指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症。其发病率很高,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1]。一般脑室出血自然吸收消失时间要比脑实质血块快,但是一旦出血量大,特别是三、四脑室铸型者,脑室梗阻扩张,则可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甚至脑疝,危及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无论是保守治疗,单纯引流或手术治疗,其病死率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脑室出血直接造成早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挤压和损伤丘脑下部及脑干,形成脑疝,因此尽早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是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关键[2]。所以要争取尽早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尽早清除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脑脊液循环通畅,减少继发性脑损害。

本组病例均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并配合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的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先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可迅速有效地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并引流清除双侧脑室内的积血。配合尿激酶灌注先低位引流2d,这样可以使脑室内经尿激酶溶解的积血尽快排出。此时再抬高引流水平到高出侧脑室水平面10~15cm维持侧脑室内的正常压力,防止引流过度。本组病例均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是因为:单侧引流只能冲冼同侧脑室,双侧引流则可以交替冲冼,或一侧灌注一侧引流,从而加快脑室内积血的清除。而且,双侧引流时避免了血凝块堵塞室间孔,或一侧引流管因血凝块堵塞导致引流失败,颅压升高,病情恶化[3]。②、安全可靠。通过先行脑室外引流3d,可清除脑室内大部分积血,尽快降低颅内压,使颅内压平稳过渡到安全水平,此时实施腰大池引流术可避免早期高颅压状态下腰穿腰大池置管时诱发脑疝。③、采用侧脑室、腰大池双向引流更能迅速清除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从根本上防治交通性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缓解脑膜刺激症状,减少脱水药物的使用量。缩短脑室内引流管置时间,明显降低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引流,除了能减少因反复腰椎穿刺所带来的痛苦,降低逆行感染的风险外,其引流脑脊液比通过每次腰椎穿刺引流更充分、有效,能明显缩短脑室内积血,尤其是第三、四脑室内积血的清除时间,使丘脑下部和脑干等重要脑深部结构的受压得到更快地解除,从而更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的结和功能。可使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得到更快地恢复通畅,有效地防止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④、通过腰大池引流管作鞘内注射,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随时实施的优点。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具有抗感染,减少渗出抗自由基和抗脑水肿的作用。防止或减轻无菌性炎症及蛛网膜下腔粘连导致的脑积水,亦可防止或减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4]。同时也可避免静脉大剂量使用地塞米松引起的副作用。

为了保证有效地安全引流,进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时要注意:①、脑室外引流管宜选用质软、弹性好、管径较大的14号硅胶脑室引流管。②、若出现引流不通畅,大部分是因为血性脑脊液中小血块堵塞引起,可向腰大池引流管内灌注0.9%生理盐水5~10ml冲冼即可通畅,注意不要回抽,以免堵塞更严重。③、当脑室内大部分积血清除时要及时抬高引流高度,维持脑室内正常压力。引流量控制在300~400ml/d为宜,要防止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新的出血甚至脑疝的危险。④、术后要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保证引流通畅。

综上所述,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配合脑室内灌注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是一种治疗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高效、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能够明显降低脑室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1.

[2] 张子军,胡再虎.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1):56.

篇9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妇科千金胶囊,静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口服妇科千金胶囊,静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对照组38例:静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结果 观察组治愈44例,显效12例,无效2例,显效率96.55%;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8例,无效11例,有效率71.05%,(P<0.01)。结论 口服妇科千金胶囊配合静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155-01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与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急性者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影响生育。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无效果显着的治疗方法,疗效不理想,复发率高。2010年1月至12月,我站使用口服妇科千金胶囊配合静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站妇产科门诊2012年1月至6月诊治慢性盆腔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38例。均有性生活史,年龄在22-48岁;病程半年至6年,所有病例排除性病,治疗前一月未使用任何抗生素或阴道冲洗。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 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应用左氧氟沙星0.4+生理盐水250ml、替硝唑1.0+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qd,1周为一个疗程,第8天开始口服妇科千金胶囊(药物组成:千斤拨、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单面针、当归、鸡血藤),3次/天,每次2粒,共3周。连续治疗3个疗程,经期停服妇科千金胶囊。

    对照组;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用左氧氟沙星0.47+生理盐水250ml、替硝唑1.0+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qd,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抗生素,性生活及阴道冲洗。

    1.3 诊断标准  有急性盆腔炎史及反复发作史、不孕史,临床症状有慢性下腹部两侧及腰骶坠痛、不孕,月经异常及乏力或神经衰弱表现。妇检子宫可增大,呈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角及条索状物,囊性肿物或片状增厚,主韧带宫底韧带增粗、压痛,B超于附件区可见不规则实 性囊性或囊实性包块。(1) 

    1.4疗效判断

    显效:腰痛,下腹坠痛消失,妇检:子宫附件压痛消失,B超显示炎性包块、盆腔积液消失,双侧附件正常。

    有效:腰痛,下腹坠痛消失或明显减轻,B超显示炎性包块缩小,增厚的附件变薄,盆腔积液减少或消失。

    无效:腰痛,下腹坠痛及子宫附件压痛无变化,B超显示炎性包块无改变。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其治愈率,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着性差异(X2分别为42.35,18.80,P<0.01),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7例患者有恶心,呕吐,轻微腹泻,腹痛。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晕及胃肠道刺激症状。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其主要病变为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粘连,分泌物积聚。经期卫生习惯不良,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无菌操作重视不够,都是慢性盆腔炎发生的原因,部分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遗留的病理改变,并无病源体。本病可引起月经失调、白带增多、慢性盆腔痛,不孕及异位妊娠等。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经期、产后或人流后气血不足,邪毒乘虚入侵,损伤神经,迁延日久,气滞血瘀,渐积或影响气血,正气渐衰,无力驱邪,故病情缠绵,易急性发作,乃属正虚邪恋之征。

    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长,患者思想压力大,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愈率各家报道不一,效果均不满意。妇科千金胶囊中千斤拔祛风利湿、消瘀解毒、强腰膝,金樱根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二者药性平和,合用清热除湿之力尤着,同为方中君药,穿心莲心热解毒、凉血消肿,功劳木清湿热、解毒,二药同为苦寒之品,合用使全方清热解毒之力增强,而单面针活血、散瘀、止痛,以其辛温之性与功劳木、穿心莲配伍,可防二药过于苦寒而伤胃,又使全方药性更趋平和,无伤正气之虞,三者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二药合用既能补血调经,又能畅利血行而加强全方清热除湿、活血解毒之功能。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与当归、鸡血藤合用则能气血双补,扶正固本,使全方融扶正、祛邪为一体,三者共为方中佐药。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直接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或使腰椎周围软组织功能紊乱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属中医学“痹证”、“腰痛”范畴,多为慢性病,可采用针灸、推拿、牵引、穴位注射、外贴膏药、口服中药、硬膜外阻滞及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部分患者急性发病时,病情重,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数日不能入睡。笔者曾利用亚甲蓝和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剧烈疼痛患者十三余例,疗效迅速可靠,经过治疗,疼痛缓解程度均达70%以上,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 有慢性腰腿痛病史,在L4~5、L5~S1、或L3~4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在步行、弯腰、伸膝坐起等活动时疼痛加剧,屈髋、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疼痛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病程长者,其下肢放射部位感觉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CT检查确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病多由于劳累或不慎扭伤导致病情突然加重。

1.2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亚甲蓝联合利多卡因穴位注射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患者急性发作,疼痛剧烈,难以耐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亚甲蓝毒性很小,大剂量应用(>500 mg)时可引起恶心、腹痛等症状,可诱发肝昏迷,此药经肾脏排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为局部用药,用量极小,未见副作用发生,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应慎重应用。

1.3 治疗方法

取穴:患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者取俯卧位,两腿伸直,充分暴露腰部腧穴,用酒精棉球或碘伏液常规消毒穴位后,用20 ml注射器带7号腰穿针吸取亚甲蓝注射液1 ml(10 mg),利多卡因10 ml(0.2 g),以90°垂直刺入大肠俞1.5寸,提插捻转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3 ml缓慢注入穴位,继而将针缓慢退至皮下,针尖斜向上45°指向气海俞,进针约2.5寸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3 ml,继而将针缓慢退至皮下,针尖斜向下45°指向关元俞,进针约2.5寸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3 ml。注入药液后患者俯卧休息15~30 min。其他部位痛点部以上述药液配比方式配药后行局部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分析,以数字化评估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定疼痛等级,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让患者在自己认为感觉的疼痛程度相应数字处打“×”。如下图:

每一病例在穴位注射后再作记录,以测算出疼痛缓解情况。缓解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疼痛缓解程度=(用药前疼痛强度-用药后疼痛强度)/用药前疼痛强度×100%

2 结果

13例患者在治疗前疼痛等级数字化评估均为8~10,经针灸、推拿及镇痛药物等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仍为重度疼痛。经亚甲蓝合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后疼痛数字化评估降至2.5以下,属于无痛及轻度疼痛,疼痛缓解程度均达70%以上,疗效显著。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痹证”、“腰痛”的范畴,内因多为禀赋不足,肝肾虚损,久病体虚;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久劳,闪挫劳损,致使经络闭阻,气滞血瘀。治疗方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另有穴位注射、牵引、外贴膏药、口服中药、硬膜外阻滞及手术等方法,通常能取得可靠的治疗效果。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等治疗取穴以取足太阳和督脉为主,以行气止痛,舒筋活络。

穴位注射能刺激穴位起到疏通局部气血,缓解局部痉挛疼痛,对改善临床症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临床多地塞米松、维生素B6、维生素B12、复方丹参等药物,对慢性疼痛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对于急性剧烈疼痛效果较差。亚甲蓝与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穴位注射后,使局部皮下末梢神经髓质产生可逆性损害,导致神经传导阻滞,使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这种可逆性神经损害可持续半月,该药起效较慢,需3~10 h,应用利多卡因稀释,可延长局部麻醉时间,消除亚甲蓝注射后的局部灼热感,合用后可使止痛作用延长。背俞穴为髓核突出的部位以及神经走行的部位,这可直接对突出物和神经进行直接作用,使突出物减小,从而解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1]。

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剧烈疼痛,经初步尝试有较好的疗效,确切可靠,疼痛缓解后应用牵引、针灸等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