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篇2
关键词 专业课程 素质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培育同时进行,应该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实施的基本要求。我院的2017年《学院工作报告》也提出“构建由思政n、人文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程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大思政工作体系内涵建设和品牌铸造,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内容。”
本文试从《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大思政教育工作目标。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
1.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时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与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方案比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工程经济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1.2《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常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实现:
(1)知识目标。掌握建设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后续课程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估和房地产投资分析等经济分析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报告、投资咨询)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
(3)素质目标。提供课程教学过程,同时让同学们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高职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成“立德树人”与培养正确“三观”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
(1)思政理论教育。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其教学任务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和价值行为引导的思想观念系统,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日常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或学生社团为单位,通过日常管理、社团活动和各种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其他实践锻炼中达到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素质和价值期望。
3《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实践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政策性和思想性较强的课程,它饱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
(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三思而后行,市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无处不在;
(3)调查预测与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
现金流量的方向的确定――先有付出、再有回报,先有CO、再有CI;
(4)现金流量表中的“年份”含义――不唯书,“年份”实为“年末”;
(5)资金的时间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当金钱遇到时间呢?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买的没有卖的精,调整计息周期变化大;
(7)不确定性分析的原因――风险来自变化;
(8)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性分析为基础;
(9)问题树分析――原因表明方向,后果决定态度;
(10)期望值法与决策树分析――馅饼的后面有陷阱,期望值后有风险;
(11)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失败怎样成了成功之母。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同时展开、除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素养培育无疑也非常有利。
4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思
(1)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大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传授专业知识的“本职工作”上,以便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同时思政教育本身就教师需要具有过硬的思政理论与思政教育实践。不少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但他们的思政水平以及解决思政问题的能力不一定就高,又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起来?所以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2)加强专业课教师师德建设与修养培育。学校应该着重加强教师德育建设,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又怎么培养出有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个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动,与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思想政治知识一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形象气质、教学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
(3)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要与专业课程对接,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教学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参加课外活动比较积极,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将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各种各样的日常思政教育实践中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上课才进教室,下课就远离学生的状况。如《建设工程经济》专业课程就可以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中的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与《建设工程经济》课程中的方案创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财务评价、调查与预测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缩小与学生的距离,用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理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点,她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有必要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篇4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认证;协同育人;钢结构;教学模式
1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实施背景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我国的工程教育通过进一步转换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认证等多个手段来适应新工科的发展思路。2021年6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57所普通高等学校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由此可见,专业认证已成为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导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传统教师作为主导驱动教育教学的方式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与持续改进”这一核心理念。学生中心是指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成才是高校的最终目标,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和学校教育资源都要服务于这一最终培养目标,还要对全体合格毕业生进行达成情况评价;成果导向是指每一门课程的达成情况均要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又要支撑培养学生成才这一最终目标的达成,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要求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持续改进是指以常态化的评估来满足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是有质量的监控与反馈,并建立“先评价、再反馈、后改进”这一回环的作用机制[5-6]。
2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
2.1钢结构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钢结构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其质轻强度高、材质均匀、可靠性高、施工周期短、装配式程度高、回收利用率高等特征,特别适用于大跨度、超高层等工程结构,在土建、水利、道桥等行业中应用广泛。钢结构相关课程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增强独立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钢结构相关课程是土木水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前修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大部分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为例,该校针对土木工程、工程造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土木水利类专业,均开设了钢结构相关课程,包括钢结构基本原理、水工钢结构学、钢结构、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学课程设计等教学及实践类课程。钢结构相关课程均属于土木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也属于水利类专业的主干选修课。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分别于2010年1月和2021年1月通过专业认证并进入有效期。
2.2钢结构相关课程教育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1课程思政内容不够钢结构相关课程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专注于强调课程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而忽略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在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下,课程思政元素应贯穿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挖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对于钢结构相关课程,从专业课角度渗透学科发展与内涵,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抱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阶段,钢结构相关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不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至关重要。2.2.2理论讲授与实际工程联系不紧密钢结构相关课程是与实际工程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课,而现阶段大部分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主要包括绪论、钢结构材料、钢结构连接、钢柱、钢梁这五部分。一方面,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能与实际工程有机融合,课程没有工程实践环节,也没有相应实验室的设置,学生对于焊缝连接、结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等知识点,只能通过二维图片或者是3D动画对概念进行记忆,难以真正理解并解决钢结构工程问题,难以激发学生日后在工作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教材上的部分知识点较为陈旧,很多技术、方法较为保守,新材料、新技术更新较为缓慢,如水下焊接等相关知识点很多教材少有提及,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进入社会难以迅速适应行业发展。这些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工程缺乏联系,导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比较欠缺。2.2.3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但课程学时较少,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钢结构专业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侧面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讲授内容大部分依照《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突出规范的适用性与实用性,特别是涉及计算原理的推导过程讲授,内容相对枯燥且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显不足。另一方面,课堂往往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大部分时间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协同育人下钢结构相关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对于土木水利类专业钢结构相关课程,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钢结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关联图见图1。在讲授钢结构相关课程中涉及的各类标准、规范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研读标准、规范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也是一个工程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在讲授钢结构连接过程中涉及的焊接、螺栓等知识点时,教育学生要像微小的焊缝、螺栓一样,发扬雷锋同志的“螺丝钉”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人文情怀。钢结构相关课程中能够体现的思政元素非常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从学科专业发展中了解钢结构的发展历史与行家风范,巡礼伟大工程中映射的工程伦理与工程创新,体现工程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文素养。
3.2深化专业认证理念
专业认证理念包括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以及持续改进这三大核心理念,还涉及反向设计与正向实践的拓展性理念与周期性评价的关键性理念。基于专业认证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钢结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钢结构课程专业认证理念教学方法示意图见图2。随着诸多钢结构工程的建设,国家对钢结构工程运行维护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钢结构相关设计规范也多次更新,土木水利类钢结构相关课程也要改变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应的教学环节。
结语
篇5
2021年度,英语系计划围绕金课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奖酝酿、师范认证的筹备、培养方案的优化和修改以及科研团队建设这几个方面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推进教研室各项工作的稳步提升。
一、重点工作
1. 金课建设
(1)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完成《综合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
(3)主要措施:继续贯彻领导听课和同行之间的听课制度,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和授课教师互相切磋学习,及时沟通和交流教学经验;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定期组织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老师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商讨课堂内外出现的各种问题,实行因材施教;以现有教学成果为支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凝聚优秀教学成果,进一步促进《综合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实现“金课”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带动其他课程实现“课程精品化”的目标。
(4)推进计划: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交流教学经验、商讨教学问题,打磨申报书。
2. 教学成果奖酝酿
(1)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完成校级教学成果奖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項。
(3)主要措施:建设高水平的项目团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团队成员;制定系统可行的培育方案。明确时间表和工作任务,分段实施,定期检查,责任到人;持续推进培育项目的教学实践。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不断持续推进,完善成果、明晰创新点与特色、提升改革成效。
(4)推进计划: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分组进行项目团队活动,分解任务,分段实施。
3. 师范认证的筹备工作
(1)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完成英语专业自评报告和英语专业师范认证申请书的修改和优化
(3)主要措施:根据英语专业实际和师范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充分吸纳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英语(师范类)本科专业自评报告和申请书,为师范专业认证后续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4)推进计划:开学前,认证工作小组确定毕业要求和指标分解。开学后,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文字修改和优化。
二、创新工作
1. 教学改革项目申报
(1)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完成三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一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
(3)主要措施:改革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追踪学科专业前沿,结合应用型教育的办学定位,研究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及时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内涵丰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和汲取其他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适合我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究。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改革趋势,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成果向教学活动有效渗透与转化的良性机制;培育教学成果。紧密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形成明确的教改目标和建设思路,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秀教学成果;优化队伍结构。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训、进修和业务交流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改项目,提高教学水平,使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实现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建立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项目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把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本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4)推进计划: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培育和建设不同项目、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确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来推进学院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2. 课程思政
(1)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英语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三到五门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3)主要措施: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型人才;SPOC建设
1大数据的含义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大数据,从表面来看,它就是实时性较强、种类较多、数据量大的一个集合,但其真实含义不仅仅如此,大数据的深层含义是在众多错综杂乱的数据中,利用科学方法及时提取出有效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政府、企业等决策者提供潜在价值的数据。因此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这就要求《统计学》课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
2大数据为人才培养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于培养学生能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的专业技能;从数量的角度去认识经济变量及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科学。大数据现代信息化扩大了统计学的应用范围,为统计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1有效提升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
大数据时代出现前,只有当要分析某经济现象时,才会主动调查收集此方面的数据,且数据的收集只限于人工,查找一下有关的统计年鉴、权威性较强的经济报告等,遇到一些具体数据没有的,只能在文章中进行说明,用一些相关的数据去代替,所以说传统的数据收集来源存在不稳定性,且数据的可靠性较一般,这些特点对数据分析结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差。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数据收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数据的收集不再仅局限于人工,因为大数据的数据收集是建立在网民在互联网留存的信息,且数据收集更有针对性、数据质量也更为精确、数据的时效性更高以及数据更加全面。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收集,它更加省时、省力和省物。
2.2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传统的统计分析在分析总体的规律性时,由于数据收集的有限性,只能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推断总体的规律,其结果并不能全面、总体概括数据的整体情况。大数据的出现,为数据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利用现有的多种统计软件同时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对分析对象的了解更全面、更准确,为统计员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3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与思想教育长期相互隔离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你喜欢现在自己的专业吗?”“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等问题,但很多同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甚至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专业将来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对自已的规划就更谈不上了。这些问题都显示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存在着问题,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高校的思政教育通常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如《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1-4》,分别设于大学生的前四学期,作为公共基础课,总学时比例也很高,但由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不重视,导致这些课程没有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作用。高校的专业课教育虽然经过长期的改革及教师们的努力研究,专业课之间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讲解,但专业课教育长期与思想教育相脱离,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没有体现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辅相成作用,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失效。所以大学生的专业课与思想教育融合是势在必行的。《统计学》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解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从数据得出规律性结论的一门学科,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提供经营管理的咨询、决策、实施管理的工具。《统计学》课程一定要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发挥《统计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3.2SPOC建设不完善
2020年受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大高校纷纷改为以“网上授课”为主。在疫情期间,教师为了监督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不断地更新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推送网络资源,利用学习通、腾讯课堂等方式进行网络授课。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育的发展趋势。但疫情期间,《统计学》课程线上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统计学》课程的网络资源很多,但由于各大高校的学情不同,很难从现有的线上资源找到一个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网络资源,尤其对于民办高校学生来说,其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较差,很难固定找到一个网络资源完全与民办高校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培养应用型人才相符。除了向学生推送网络资源提前预习外,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考核学生在授课后其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也是非常重要。那如何能做到这些有效的监督呢?这就需要高校针对自己的学情进行课程SPOC建设,再以其他网络资源为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而现有的高校《统计学》课程SPOC建设还不完善,甚至有很多高校的《统计学》课程SPOC建设几乎为零。
4大数据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建设
4.1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建设
(1)理论授课的要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第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统计学定义、统计学研究对象、特点、统计学的起源和发展、统计学学科的性质等内容,它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为:认识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原始社会中只是有计数活动;到了奴隶社会为了课税和征兵,开始对人口进行普查、土地和财产进行统计;到了封建社会,秦汉、唐宋、明清分别对地方田亩和户口统计、土地调查和计算、人品登记和保甲制度;到封建社会后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分工细化,直到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第二,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来源有两种: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对于间接来源数据,融入“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为企业一些机密数据保密原则,遵守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对于直接来源数据,要“实事求是,对真实数据产生敬畏,做一个有思想不盲从的统计从业人员等”思政教育。第三,统计学的分析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其中推断性统计分析的参数估计引入“以点概面、从局部到总体”、假设检验引入“事物的对立面”等思政教育。(2)课程思政融入于案例和实践教学中。检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及是否能进行应用去解决经济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以生活熟悉的案例为载体讲解统计学各种分析方法在软件的操作,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自选一个身边感兴趣的现象作为研究。引导学生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审核和整理,此时融入“坚持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等”思政教育。在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时,融入“尊重数据分析的最终结果等”思政教育。在实训过程中,让每组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中某一问卷中的某一数据进行撰改后数据分析结果与未撰改数据分析结果相比,有何差别,引导学生们去认识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严谨、敬业、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热爱并有职业操守的统计职业人才。
4.2线上SPOC建设
《统计学》课程的SPOC建设针对校内线上资源建设,它的完善会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民办高校《统计学》教师,笔者认为针对我校的学情,此课程的SPOC建设包括线上微课、线上讨论、线上答疑的建设。线上微课视频是指通过“碎片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结合实例讲解,以教学视频方式呈现出来,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和时间短等特点。利用学习通等软件提前上传给学生,向学生布置任务,利用软件的一些功能,监督学生观看的时间,并设置在学生观看后,需学生总结出学习视频内容的心得,即理解内容、不理解内容,也可以提出问题及意见。这不仅可以监督学生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可以为教师后续的课程改革提出方向及依据。线上讨论主要是设置在每一章理论课结束后,在线上设计一些案例,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对所提出的案例任务进行线上讨论,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线上讨论的参与率及讨论效果给予学生平时成绩,也体现了各大高校对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项改革,侧重于平时学习的考核。而线上答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的一种答疑方式,教师可随时随地在线上看到学生的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答疑方式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反复学习和深刻理解提供了及时、较好支持,为其巩固知识和加强理解给予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瑞香.浅谈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国际教育,2020(10).
[2]方万里.统计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
[3]杨潇伟.大数据对高职统计学教学的影响[J].产学研经济,2020(11).
[4]唐谦.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学,2020(10).
[5]马斐斐,尚增振.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3).
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院;专题教学
一、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切实要求
随着高职类院校的扩大招生,以及报考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等情况,这些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为乐观。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新一轮挑战。所以,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在学生授课与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就业为主要学习方向的教育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应该围绕就业展开,以就业为主的核心教育要贯穿整个学生的教育生涯。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自身独特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掘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模式。
2.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也应具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属性和就业导向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方针。当前,就业导向不仅体现在院校办学的宗旨上,而且也体现在所有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即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安排在能够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能够体现职业内在特性的、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学要密切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中缺乏吸引力。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所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指定的,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还在于教师不了解授课对象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教育教学针对性不强。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思政课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应该更加倾向于就业能力和思想的培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课程每一个环节。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思政课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尽快走出困境,成为学有所需的实用性课程,重新成为各级领导和高职学生关注与重视的焦点,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4.是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思政课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导向的统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的培养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创业观。同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人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企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可行性
1.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企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与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以及其他课程一起承担起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突出能力本位,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践,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现实基础
目前,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下,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正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课程建设正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进行改革。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已经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
课改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探索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职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改革,应主动适应新时期现代化经济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高教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继续深化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学习和实行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学生能力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思想和能力的全面统一提高,逐步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思想政治培养为重点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新模式,让思想政治课在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萍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初探[J].职教论坛,2009,(12):54—56.
[2]金崇华.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145-147.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本调查问卷在期末教学阶段,向我校选修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生定向发放,并于课程结束时统一收回,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本次课程思政改革的执行效果。
(一)调查总体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1份,收回41份,有效填写41份。而且调查涉及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问卷调查的范围是比较全面的。
(二)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
1.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了解
这题的选项占比最高的是B了解,占比70.73%,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会计职业道德也越来越重视,发生在会计行业的案件多是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缺乏与不重视。所以目前应该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了解。其次占比高的是A非常了解和C了解一点,占比为14.63%,这说明还是要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的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必须熟记了然于心。
2.通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改革加强了哪些职业道德
如图1.3所示。这题占比分别为A爱岗敬业80.49%,B诚实守信92.68%,C廉洁自律90.24%,D客观公正80.49%,E坚持准则80.49%,F提高技能68.29%,G参与管理58.54%,H强化服务48.78%,从占比情况来看,学生认为我们本课程的思政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上述都涉及到,并且学生也学到了有关知识,也反映出后续还应该加强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内容,总体来看,通过这个问题看出本课程的思政改革内容是比较完善的。
3.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育增加了哪些法律知识
如图1.4所示。本题的选项占比分别为,A宪法41.46%,B劳动法63.41%,C刑法39.02%,D合同法78.05%,E物权法36.59%,F其他0%。多数的学生认为加入了合同法与劳动法,刑法、物权法、宪法等也都有加入,本课程对于法制教育的增加比例还是可以的,学生能接受的法律知识也是可以的,可能吸收的相关法制教育内容还需加强,这题的比例关系可以了解了学生对于课上一些内容的吸收情况,了解学生喜欢的是哪部分法制教育内容,再根据此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工作。
4.通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学习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如图1.5所示。本题的选项占比分别为,A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真实性占比92.68%,B加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占比58.54%,C保障员工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占比85.37%,D积极投入到有需要的地方热情互助60.98%,E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合法合规生产73.17%,F其他0%。由比例可看出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的学习收获还是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对于本课程的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学习收获内容,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这题是多选题,且没有正确答案,以上选项几乎都可以作为答案,无论是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真实性,还是加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又或者是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合法合规生产,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教学内容总结得出。通过问卷反馈,普遍认为本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改革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加强了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操守(85.37%),另一高票数的优点反映为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法律意识(75.61%)。这一调查问卷显示了本次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说明了本次课改在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方面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有效地通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这门专业课来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思嘉.会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智库时代,2019(11):278-280.
[2]李锡成.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济师,2019(11):177-178.
[3]徐海莉.基于《会计原理》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财务金融,2019(11):161.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4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更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随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新要求
首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把问题从心理层面提升到思想层面;另一方面,要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其次,党的十从国家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三方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和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更需要辅导员的共同努力,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内化为其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思政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主渠道,后者是主阵地,二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思政理论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涵盖了学生事务管理、成长指导、成才服务、素质拓展等方面,是对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有益补充。怎样才能将思政理论课和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教育主阵地的教育合力呢?作者认为在这两者结合中,辅导员发挥着纽带的作用,而辅导员承担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教学将成为连接两者之间最好的桥梁。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从事思政理论教学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虽然存在教育内容、形式和途径的不同,但在职业角色上却是一致的,都属于高校德育教师系列,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 辅导员承担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力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课堂,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和学习资源。
1.辅导员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和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诉求一致,成为其承担教学任务的前提
辅导员主修专业大多为人文素质类专业,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基本一致,如汉语言文学、心理学、历史、法律、教育学等等,而且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水平都达到硕士学历及以上,因此从专业和学识两方面均有能力承担相应的素质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成为推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最得力的手段之一,既统筹、整合了辅导员的专业,促进了辅导员专业结构的合理化,也有利于构建一支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工作的优秀团队,同时使选修课的设置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辅导员较强的感召力,为其承担选修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
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年龄大多与学生接近,易于沟通,加之辅导员与学生的朝夕相处,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如果再借助课堂,就能有效地利用以上的优势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与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务,解决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
3.职业导向使辅导员承担选修课教学成为必然
高校辅导员学历水平系硕士毕业生及其以上,这为其承担教学任务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对职业充满深厚感情的辅导员而言,承担教学任务无疑满足了其“教师情结”,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高校如果将辅导员能否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作为辅导员考评体系的重要指标,从薪酬体系、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很好的机制保障和支持,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和归属感。
三 辅导员承担选修课程的实践意义
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服务和对素质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对高校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可提供参考的依据和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有利于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课程化”的整体推进,形成日常教育管理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两者的教育合力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辅导员日常工作要像专业教师上课一样,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工作节奏要坚持,教材的稳定性与学生工作实际的变化性相结合,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就是学生的日常事务,内容庞杂,而辅导员承担素质类选修课正好与日常工作“课程化”相补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课堂,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平时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转变由专职教师负责课堂教育、学生工作者负责第二课堂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既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延伸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载体。
2.有利于高校素质类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由于选修课学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教师的要求势必更高,必须严格规范选修课教师的准入机制。作者认为实践中,可以在辅导员自愿申请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由教学部、督导专家组评审的试讲,试讲通过后方可承担教学任务,授课期间接受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和专家督导,对未达要求的辅导员和课程进行取缔;杜绝随意开课,相关教学部、教学主管部门要对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授课计划、任课教师进行规范和管理,要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做分析和评价,促进课程的不断优化。
3.有利于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职业幸福观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构建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体系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而辅导员通过承担教学任务,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体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长期稳定;二是健全的职业准入,推出有关辅导员培养、管理、考核的系列制度;三是拥有社会认可的地位和从业环境;四是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制,推行辅导员聘任、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职业通道。承担教学任务的辅导员,与教师一样,可通过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确定其学术水平,评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享受教师同等待遇;五是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相关科研、学术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实践与创新为辅导员提供了职业的发展路径,鼓励了辅导员从事这一职业的长期性和终身性。辅导员有了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愿景,可以更加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地参加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专注于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并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从而增强其职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制度设计科学合理,措施实施得力,并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就一定能开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2
篇10
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责任和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否高质高效地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新的形势下,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认清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偏年轻化,对工作认识不够深刻,流失现象严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年龄结构来看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轻队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工作职责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因此,思想负担较重,一部分人就时刻准备有机会转岗到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岗位上,一批本科毕业生则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之路,致使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2.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由于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使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思政教师甚至利用学校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校外从事兼职,这不仅不利于思政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钻研课堂教学,更没有办法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各项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受到影响,这样必然损害高校思政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其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3.思政专业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小,职称结构明显失衡。在高职院校里,有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他们所学的专业有的和思政能靠上边,有的则完全不是。这样,教师的理论素养明显感觉到不足,课堂效果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而对于高职院校,多数人会认为学生只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是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不重要的,了解一二就行,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他们都忽略了素质教育所坚持的方针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即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比较强,思想敏锐、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思想方法比较片面的特点,而高职的教育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就是都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从以上分析来看,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与思想政治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高职思政教师队伍就尤为重要。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明确职责、准确定位,以事业凝聚队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将相关职能的合理分化,制定内容清晰、范围恰当、目标较为明确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岗位职责,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科学定位。要根据思政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明确相关政策,逐步完善机制,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事业凝聚人,以制度促进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政教师队伍。
2.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学习,提高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对口的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专业性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密切关注所教授专业群的动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好能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政知识和高职专业群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继续坚持严格的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教师的学历、从教资格都应该以较高标准和严格要求进行选拔和聘用。在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进行培训过程中,要使他们关心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学科发展动态,以便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教育、培训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申报、参与课题研究,更好的从理论上把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更有效的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切实建立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深造、继续教育,在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滚动式的培养,才能彻底改变老教师退休后出现“断层”的尴尬局面。
总之,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重道远。但是我们要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会更加的完善,只要我们方向明确、目标明晰、措施得当有,就一定培养出一支理论素养高的思政教师队伍。
- 上一篇: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现状
- 下一篇:急性腰病治疗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