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篇1

关键词: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国际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85-03

中国的会计人才广泛分布在各行业、各领域,在全国人才资源总数中会计人才达到近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经济的舞台,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端会计人才。高端会计人才既要熟悉企业会计实务,又要能够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既要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又要能够解决复杂国际经济问题,。

一、国际高端会计人才现状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1.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C)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10月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1-6,是为了确保在全球范围内会计师的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同时又对教育方案的条件,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和道德与态度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并要求在2005年生效; 2004年5月,了第七指引《终身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后续发展计划》,到2006年施行。作为专业会计师的能力包括不仅包括个人技能和实用技能,还包括组织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个人的领导力、影响力、决策力等方面能力。

2.AAA(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美国会计学会、AICPA(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事务所等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起,高度关注会计教育,从会计人员的会计课程设置、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等多个方面对美国的会计教育提出建议,并出版了相关的主题报告等文献。

美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算机化统一考试,把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相应的变更,借助新的考试模式来评估准入水平的CPA的判断分析能力和业务技术知识。2002年Sarbanes-Oxley 法案出台,要求许多的CPA为各个层次的同事培训法案的意义并且要在审计委员会等会议上讲话,由此可见,在美国的人才培养方面,在会计教育方面,不但重视对高端会计人才业务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对其职业情商能力的培养。

3.日本的会计教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包括院校教育和企业后续培养。前者由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例如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大学和研究生院等构成,目的是为了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后者是企业对高端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让高端会计人才对不断更新的会计法规规章、会计理念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促进其发展,提高其水平。可见,日本与时俱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值得学习。

4.在CGA-Canad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 of Canad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一项全面调查结果分析中,对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的147项能力进行了排序,排在前八位的能力是:

可见,加拿大非常注重会计人才的能力,同时除了强调上述能力外,还要求高端会计人员CPA应该具有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软技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取得受到严格的控制,CPA的教育一是强调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二是强调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三是强调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相结合。并将继续作为的必由之路。在后续教育方面提出要求,要想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必须获得注册金融师以及工商管理硕士等资格,从而实现对会计的持续培养。

二、中国高端会计人才现状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高端会计人才缺口大,整体实力不强,并且会计人才结构失衡。

1.双语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匮乏。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许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能直接用外语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这就要求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必须有良好的英语功底,而中国的企业内的高级会计人才专业英语的素质低,不少会计人员看不懂英文资料和书籍,因此,要想将他们的专业水平推向国际化比较困难。

2.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素质应当适应市场新领域的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对自己要有准确定位,既要从低端的会计核算服务向单位的控制、管理、预测等高端服务转变,也要从基础账务处理向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资本运营等多层面转变;既要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操作经验,又要熟练运用国际商法及惯例、法律知识和资本知识;既要有本土化的工作胜任能力,又要有国际化战略经营管理的理念;既要具备对经济市场的收集信息、预决策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样的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在中国还很缺乏。

3.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单一,会计人才培养同质化。中国高校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黑板+粉笔作为传输知识主要模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应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对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也主要是停留在核算层面,忽视企业开展国际市场时对于高级人才的潜在需求;全球化的竞争格局必不可少的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全球化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必然要求高校在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要具有全球化视野,改变被动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企业在对会计人才后续教育时应具有国际视野。

三、借鉴国际经验提升中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式

高端会计人才在能力、学历、职称、知识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升中国高端会计人才的素质,转变高级人才的培养方式。

1.财政部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了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并且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规划从六个方面对中国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作出相关规定,一是目标任务方面,二是组织领导方面,三是学员选拔方面,四是培训组织方面,五是培训方式方面,六是淘汰机制方面等。2005年12月10日,财政部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了第一期针对企业类的高会人才培训班,至次,正式拉开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即高端人才培养工程的序幕。

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大型企事业单位培养的高级会计人才,既要熟悉市场规则又要精通业务;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内部控制,又要掌握国际贸易和金融法律;既要能够参与管理经营和战略决策,又要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既要能够解决复杂经济问题,又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2.明确会计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体系的结构优化。由于目前中国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所以造成了会计专业人才同质化、结构不合理局面,专业院校要有前瞻性眼光,改变目前这种创新型人才少而证书型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少而单一型人才多、熟悉国内市场的人才多而能够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少的局面,因此,各专业院校应切合实际,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并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师资等条件,分层次培养人才。

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理财、经营决策、国际商法及惯例、计算机及网络应用、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特别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有效改善。

3.完善课程设置,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递进式课程目标模式,将课程分解为“三类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基石,它为开展拓展型课程提供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型课程补充和外延的是拓展型课程,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发展延伸的课程是探究型课程。三种课程结构层层递进相辅相成,从而有效地促进会计人才能力的递进。

课堂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丰富和完善会计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实情采用多媒体会计课件教学,仿真企业实务教学,或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一方面注重基础会计的基本业务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设置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课程;还要注重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但要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当拓宽相关课程的设置,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英语又懂决策,既懂国际规则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注重人才培养机构的明确定位。目前高端人才的培养如对硕士、博士的培养主要面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注重人才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能够适应实务工作的需要,所以,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一方面要进一步凸现学科交叉优势,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向实务单位输送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端会计人才。

5.校企合作,跨国培养。高校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然要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企业是能力应用和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平台,是生产经营物质财富的地方,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才,才能真正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外,中国的企业已走向世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客观上要求培养熟悉国际规则的会计人才,这些专业会计人才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度,将学生送出国门进行跨国交流和培养,是一条比较直接比较有效的途径。

6.人才培养应该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从各国人才培养的做法以及中国的现状来看,综合能力是目前高端会计人才的主要缺陷,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在职后续教育,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面,都应该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所以,要改变目前的单一的培养手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方式不但要采取实践教学讲座,还要采取案例教学和交流教学等多种形式,努力把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对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提高高端人才的思想觉悟,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四、结束语

依据现状,在比较借鉴国内外高端会计人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凝练中国的培养模式,选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职业道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优化、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担负起中国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函.接壤国际会计版图[J].首席财务官,2012,(6).

[2]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高端人才培养讲究“三位一体”[N].中国会计报,2012,(9).

[3] 秦嘉龙.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思路[J].财会月刊,2009,(8).

[4]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Z].

[5] 郭永清.论中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9,(10).

篇2

1.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中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上缺乏互动和反馈的弊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表达,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又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话式的音乐教学中不是充当n堂内容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当前音乐对话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我国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即使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进入了高等学校中,开始学习音乐,但是由于我国在高等音乐教学方面缺乏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经验,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未来就业脱轨;还有就是由于教师和硬件设施资源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针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音乐专业课上班级的人数都普遍比较多,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对学生也不能进行正确引导,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对话式教育模式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展。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是当前对话式教育模式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国对于课堂改革十分重视,但是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流于形式。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介绍知识点,教师以讲为主,这种单调的、没有互动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音乐理论课提不起兴趣,不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也就不能重塑并提升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

3.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主体,尤其是在高校的音乐课上,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为课堂奠定基调,不要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音乐知识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时间、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主讨论,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对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合理安排课堂,不断提高学生水平。为了更好地在音乐课堂中贯彻对话式的教育模式,第一,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对话,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意见,与学生交换思想。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使知识得到深化、内化。第二,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作为高校的音乐人才,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往往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促进他们互相进步。

(3)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对话式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没有一个标准的固定答案。尤其是高校中的音乐人才,往往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意见、思想,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见解,彰显个性。

对话教育模式是培养优质音乐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对话教育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构成,从本质上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一流教师队伍 英语拔尖人才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许德华(1967-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吉林 白城 1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英语拔尖人才环境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79-02

目前,高等教育已趋于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已趋于饱和化,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前移到了高校之间、专业之间。对于普通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来说,就业竞争就是院校与院校之间的专业竞争,专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普通高师院校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现有人才的培养目标达到拔尖人才的水平,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一、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一流的教师。要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对于普通高师院校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有学者对武汉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关于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要求与实际差距最大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是师德修养。重点院校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之相比,普通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会更多。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普通高师院校中,由于扩招,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专业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教学理论薄弱,教学观念多年不变;同时,教科研意识淡薄,即使搞科研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够明确;教师主动学习、完善自我的意识不强;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只顾花大价钱引进人才,但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结果往往是“请来女婿,气走儿子”,没能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使人才在高校之间频繁地无序流动,给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高校培训经费的问题,各校的培训体制不健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经费及时间上的支持,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好多年,除了学历深造以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以外形式的学习,出国深造更是寥寥无几,这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在教师结构建设上,学历层次虽然逐年在提高,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更富有活力,然而有研究表明,学历程度和学生满意度是不成正比的。鉴于以上种种情况,英语专业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确是摆在普通高师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大课题。

二、一流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达到效果的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确保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准备的完善以及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对教材的准备程度。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如能结合集体备课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对课程再度学习、研究与设计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当教学被视为一种合力的效应时,集体备课备受人们青睐,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有利于群体智慧的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英语备课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优化英语集体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可解决教师在个体备课中遇到的理解上的偏差问题以及某些习惯上的发音错误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持续提高,教师还要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动机和行为, 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学会到会学和乐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方式很多,可派教师等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及教育科研研讨会等,还可聘请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作报告。这样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丰富了,教师会自觉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业务素质。教师的教科研活动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学校、学生和教师,教师为解决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研究,这会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参加教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教师加深认识现代教育本质观、价值观以及学生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教科研活动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科研活动能使教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与教科研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您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对于高校来说,没有科研,就无学术水平可言,高校就无活力,在国内外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必须吸引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活动,使教师能够体验到科研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科研工作对教学、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到“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各院校都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改进和提高课件的质量,增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率,使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课程都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娴熟,多媒体技术和语音实验室的功能还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教育中处于有利位置。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客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才能使多媒体技术成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技术平台。

(四)协调好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

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术会议、听课、访学、留学。(1)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的培训活动。参加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据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提高方面,63%的教师认为校外培训优于校内培训,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2)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外语界的学术会议,能增强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时代感,了解国内外外语界同仁们的教学和科研状况,接触和了解到本专业前沿知识。(3)组织教师到同类院校或重点院校去听课或访学活动。通过听名师的课、有特色的课等,教师会慢慢积累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水到渠成。国内的访学活动是借鉴国外访问学者制度,依据我国国情设立的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同时,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的职后继续教育形式,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这种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就地培养或交流培养。(4)依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引进一批在学术上具有一定造诣的高水平人才和有效利用外教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增进校际、国际交流和搭建语音语调标准化的平台,促进一流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海外兼职教授队伍和一流的外籍全职专任教师队伍。还可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使他们成为英语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从而为提高一流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办法,有利于推动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达到一流的教师水平。

2.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时俱进。英语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挑战。英语教学的环境、内容、方法、要求,甚至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外部环境因素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和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意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高师院校应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和科研上的竞赛活动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提高的动力,这是加强教师人力资源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使教师始终保持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英语教师也要不断进取,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以及对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从而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事关普通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普通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点,无论定位是什么,其中拔尖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在竞争中求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所以一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普通高校发展的必然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和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把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和高师院校的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建立更科学的可持续性的教师发展模式,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关桓达.大学教师形象期望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蒋华林.全球化背景下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大学:学术版,2011(1).

[3]郭玉玲.简论学校教育科研的作用与意义[J].教学与管理,2002(11).

[4]陈鹏.国内访问学者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1).

篇4

【关键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近年来,一矿正处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资金、技术外,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对此,一矿全面实施人才发展长远目标,加快人才引进工程,根据每年人才需求计划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自2009年以来共引进煤矿主体专业高校毕业生325人。随着每年引进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不断攀升。

1.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这种差异化的导学关系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并被逐渐推广至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展成为企业导师制,即将企业内部有丰富生产经验和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年轻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支持性关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导师制是企业快速有效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之一。一矿结合自身实际,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切入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以盘活现有人才基准,实行“导师带徒”和“矿领导一带一优培”制度,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建立导师与大学生职工的“导学”关系。目的是调动一矿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职工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签订师徒关系合同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快速有效提升大学生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的目标。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

一矿在人才培养体制探究过程中,积极推进以“导师带徒”和矿领导“一带一优培”为核心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的通知》、《导师带徒合同书》、《平煤股份导师带徒活动考核细则》,以及《关于选拔优秀大学生职工的通知》等文件,建立起有一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导师带徒。“导师带徒”培养模式以各战线副总工程师、各业务区(科)技术负责人、各队主管技术副职、矿特聘工程专家、技师、班组长、技术能手为主,带1-3名虚心好学、有上进心的中青年医护人员,按照一师一徒、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等形式,与所在单位技术人员签订师徒合同,在理论、技术、作风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帮带,按照缺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带徒原则,广泛开展岗位竞赛、技术比武,每季度对成绩突出的优秀师徒给予奖励,激励广大青年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提高素质,培养他们成才,导师制已成为了我矿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

(2)矿领导“一带一优培”。从井下各战线推选出一名在基层班组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由各战线副矿长重点培养。培养期间,随同各战线副矿长下井,值、带班参加有关会议,督促、检查、落实战线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培养期间,战线副矿长重点从“带思想、带作风、带技术、代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即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继承发扬一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传授他们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培养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

3.导师制的实践与应用

首先,明确思想。为保证“导师制”人才培养有效开展,确立了以“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走出四个局限、做好五个指导”的工作思路。就是以围绕服务矿井安全生产和科学发展这个中心,着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以培养一线青年人才为工作重点,大力培养一支以大学生职工为主,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精湛,一线经验丰富的青年人才队伍;走出四个局限即走出过去单纯的学徒制、教师制、培训制及为考试制的四个局限。导师对大学生职工实行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业务上指导、生活上教导、心理上疏导。引导职工摆正学习和工作关系,树立远大理想,瞄准奋斗目标,坚定学习信念,追求个人进步,创建美好人生。成为学有所成,成有所为的综合型人才,为一矿事业的大发展作出新贡献。

其次,择师选徒。通过择名师、选徒弟,建立导师师资库和青年人才库,使真正技术高、素质好、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和上进心强、基础好的大学生职工结成帮带对子,确立导师帮带关系。其中,导师带徒,坚持师生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结合成师生带教小组,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书》的形式确认,师徒协议一般以一年为限,报导师带徒活动办公室进行审核、备案、确认;矿领导“一带一“优培,通过从采煤、开掘、机电、通风四条战线,各推选出一名在基层班组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青年技术人才,安排战线副矿长“带思想、带作风、带技术、带管理”,重点培养半年。培养期间,随同战线副矿长下井、值带班、参加有关会议,督促、检查、落实战线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第三、严格考核。坚持“月考核、季评比、年表彰”的形式,形成一体化的考核管理体系。制定了由矿组干科牵头、各基层总支负责、区队考评、班组打分的考核制度。日常考核重点从下井出勤、工作能力、科技成果及技术革新、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获得荣誉称号等五方面进行。矿组干科及时收集基层区队上报的考核成绩,在一矿网站进行公示,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年度“十佳导师带徒对子”、职称聘任、评优选干的重要依据。同时,安排专人不定期深入到所在区队、班组和战线领导中间,进行动态考核,了解真实工作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逐步建立了矿、区、队、班组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4.取得的成效

篇5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日益看重对产业技术专精尖人才的看重。围绕实施企业“订单式”的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任务,如何实现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民办院校“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没有创新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保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与建设介绍如下:

一、“双师型”教师的自身能力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三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练掌握相关课程的内容;能胜任与所教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的指导;能够编写相关课程教材;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

1.创建条件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系8年来,已组建了一支以专职专任教师为主,外聘专任教师为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格局。系内的专职专任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其主体是学习型或学习研究型,因为他们走的是大学本科或本科加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然后到我校任教的模式,没有社会和生产实践的经历,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和教师素质本身受到限制。近几年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过校企合作,全系90%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并得到了企业的培训,如我校与北大青鸟合作,由北大青鸟对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在初级程序员、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三个模块进行培训,从而使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90%都取得了师资培训证书,并获得了北大青鸟教师任教资格。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得到了大连华信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海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实际项目培训。大连华信、中软国际,北京达内还为教师提供新技术培训,如物联网、云计算、手机移动开发软件应用等,教师们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后,能及时更新知识,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站在新技术的前沿。去年暑假,大连华信还接待了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二十几名教师参观华信公司,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为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提供了和企业交流的学习机会。

2. 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在“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专业课是由企业调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需要充分参与其中,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可以壮大师资队伍,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的担任兼职教师,对学校来说,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项目、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正是因为这样,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和项目经理到校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安排系内青年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教学,在此期间青年教师主要任务是向企业工程师学习,同时完成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青年教师初步获得了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实施项目案例教学

项目案例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践开发的经验。“双师型”教师对项目开发的流程有充分的了解和经验,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朱杰 《考试周刊》2013年 第47期。

2.浅析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易伟 李翠翠 汪筱苏 《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 第7期

篇6

[关键词] 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7- 02

0 引 言

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信管学科的博士学位。信管专业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学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2008年全国已有587所高校开办了信管本科专业,信管专业人才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下面选取了中美整体实力较强的8所大学,就其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就业情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1 美国大学的信管专业

根据2013年美国最权威的大学排名机构US News的美国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排名,我们选取了4所在国际信管专业排名中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文中资料源自4所学校网站公布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称为系统设计和管理(System Design & Management,SDM),设置在著名的Sloan管理学院,授予管理科学学士学位。课程总学分为123,必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入门、统计学思想和数据分析、大学生管理交流、管理的心理学实验室、企业财务会计、线性代数;限定选修课包括企业家能力和创新、财政理论、管理实施入门、供应链计划、制造业系统和供应链设计、市场管理、计算机和工程学问题解决方案入门、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精华、战略方案组织设计、软件商务、完整信息系统技术、战略方案以及组织因素、经济情报、战略结构和定价;一般要求的课程包括微积分、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课程、人文科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课程。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 & Decision 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2 国内大学信管专业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

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

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

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3 中美大学信管专业综合比较分析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 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国内信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有3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经管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固定,除此之外还有些实践类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美国大学也基本上包括这些课程,但是课程选择范围和课程内容更加广泛,社会实践环节更加深入,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开设了写作课、谈判课、表达分析和研讨课等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和社会的沟通能力。

总之,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自由、开放式的,这样满足了社会对信管专业要求。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借鉴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法,修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更好地提高我们信管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迎接社会的挑选。

篇7

关键词:广西 第三产业人才 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名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背景下广西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0C1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发展对外贸易的“桥头堡”,这种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赋予广西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使命,同时,带动广西在信息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旅游、餐饮、房地产、教育及文化卫生等行业较快发展。

目前,广西第三产业积极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正在建设一批既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又对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4大城市为例,南宁市正在打造“中国水城”、北海市正在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钦州市正在打造大榄坪综合物流加工区、防城港市正在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等等。这些既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又服务于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第三产业项目,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广西原有第三产业的带动,将会对第三产业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广西对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首先从用人单位情况看,2010年广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位数占全部人才需求单位数的比重分别为:2.32%、29.33%、68.35%,这表明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尤其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68.35%,比2009年同期的58.94%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其次从人才需求情况看,2010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需求量超过44万个,其中,第一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为2.02%,第二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为30.12%,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为67.87%,可见,2010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各行业集中度有新的变化,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由去年的13.64%下降至11.74%,批发和零售业比重由去年的14.31%下降至11.71%,这说明广西第三产业在人才需求上出现普遍上升的势头[1]。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广西高校培养第三产业人才所提供的机遇

上述人才需求的信息表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第三产业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广西各高等院校,是这次大机遇的直接受益者。在广西高校所获得的各种机遇中,办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的机遇最为明显,本文从最具潜力的几个专业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楼宇智能化专业获得脱颖而出的机遇

关于楼宇智能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兴起,而在我国,楼宇智能化只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目前世界上对楼宇智能化的解释很多,欧洲、美国、新加坡、日本及国际智能工程学会的解释各有不同,其中,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楼宇智能化分会对楼宇智能化的解释比较具体,它将楼宇智能化解释为: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和消防自动化等等,将这五种功能结合起来,再加上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和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这就是楼宇智能化,这样的楼宇就是智能化楼宇。

可见,楼宇智能化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必然结果。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东盟各国陆续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商务办事处基地,并且我国也计划将南宁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基地,同时,“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常态化,即“两会”在南宁的定期召开等等,都将促进广西房地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其楼宇建设与管理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与智能化结合起来,各建筑企业、监理公司、星级酒店、宾馆、写字楼、商场、医院、物业管理公司、停车场等单位将需要大量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以便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监理、测试、管理等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然而,现实中存在着社会需求发展而服务能力受限的事实。据调查,目前广西各高等院校的建筑学学科领域均尚未用“楼宇智能化”这一名称来进行专业命名,因而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能真正从楼宇智能化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在现有涉及建筑领域的专业中,其专业名称基本上设为“建筑学”、“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而且,现有的建筑学各专业,在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上也显示出不足,智能化的要素较为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要素仍然占据主要位置,这种旧的办学结构与办学理念限制了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限制了广西楼宇智能化的进程。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需要广西培养大量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这正好为广西各高校调整和优化建筑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建设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楼宇智能化专业在建筑学领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得以调整和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面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和运用等需求将会大幅增加,政府机关、企业及东盟驻广西各办事机构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必将日益增大。

然而据调查,在目前开设了该专业的广西部分高校中,基本表现为培养方向不规范、不全面、培养人数相当有限等情况,专业发展处于下坡状态,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不协调,只有改革和调整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正好为广西各相关高校发展该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现代物流专业获得以高技术平台为依托的发展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急需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的现代物流服务,这种服务要求物流公司的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实现自动化,要求物流公司拥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同时,要求物流公司提供电脑技术平台,通过这一技术平台,客户不仅能够下订单,而且还随时能够了解所托运货物在当时的空间位置、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等等,以确保物流业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这将导致该类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而目前针对广西来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有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与高技术的紧密结合,缺乏向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拓展,课程设置上大多局限于开设一些传统课程,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针对现代物流的特点来构建专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现代物流的高要求,使得广西各高校在该专业上必须做出调整和优化,这实际上是提供了专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四)金融工程专业得以在创新中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会使得更多东盟国家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等)到广西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广西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拓展其在华业务;而且,国内部分欲借广西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来开辟东盟市场的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进驻广西,广西的金融业务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对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并且,所需要的是新型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该类人才应该具备资产评估、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而且熟悉国家有关金融运行的方针、政策及金融财税法规。然而,广西目前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需求。因为多年来,广西高校金融学专业在办学模式上基本采用“经济学院模式”[2],即在课程设置上,较多注重对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将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来开设,金融学与经济学融为一体,而对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活动的教学关注不够,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综合能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新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广西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在创新中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五)广告专业得以在调整中更好地服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大型的全面服务广告公司和专业化服务广告公司落户广西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使得广西对广告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广告专业人才。有关学者通过对广西广告行业的调查和统计,发现目前广告行业里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是那些擅于用文字、声音、画面和美图来打动消费者的创意人员和最了解客户需求的AE人员(即Account Executive,指负责广告商和广告主之间一切有关业务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程度:前者达到所调查企业的93%,后者则达到91%[3]。由于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要求广告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广告专业技能外,还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情,以充分发挥广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然而,目前广西高校在该类人才的培养上还有许多欠缺,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社会需求同办学不足所形成的反差,给广西高校广告专业调整与发展、服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抓住机遇培养广西第三产业人才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几个热门专业,广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一)培养不同层次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

楼宇智能化是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文化理念提升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因此,广西各相关高校应该在建筑学的专业结构上,注重向这一方向倾斜,开设真正意义上的楼宇智能化专业。另据有关专家对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深圳、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4]。可见,目前需要培养比较多的专科生或高职生,因此,广西高校在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层次上,要注重扩大专科或高职层次的办学规模,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做好人才梯队培养的结构安排,以适应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培养宽口径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主要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应该是适用于社会各类信息部门的新型专业人才。因此,该专业总的发展方向是以信息交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为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1998 年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包括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为此,广西各院校在该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上,应该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突破原有的狭小界限,使专业建设与发展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之上。

在办学层次上,主要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结合起来。对于在职人员的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战略信息研究与预测、信息经理(CIO) 、高级系统设计与开发、高级信息经纪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专业信息咨询等方向,使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需要。

(三)培养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一是培养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知识背景的物流技术开发人才。现代物流公司要想实现整个物流运作过程的自动化,除了硬件设施要配套跟进以外,还要有高效的现代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这就要求物流公司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及网络专业知识。

二是培养具有规划与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能力的高级人才。该类人才的工作将能够通过公共物流平台,把从事零担运输业务的众多物流企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发挥广西物流产业的优势。

三是培养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国际物流人才。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国际物流涉及国际贸易业务,因此,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能够熟练处理各种国际贸易单证,精通国际运输的营运方式和运输流程、特点及有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掌握东盟各国出入境报关、报检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

(四)培养新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前那种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已经发生改变,而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活动已成为金融业务的重要内容,金融学呈现出微观化、实用化、技术化的特点,使原有的“经济学院模式”所培养的金融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因此,广西高校金融学专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金融学专业的学科结构,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能满足金融创新需求的资产评估、风险管理、国际结算、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科技、金融法律等方面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五)培养新型的广告人才

要培养出新型的广告人才,首先要求广西高校在专业结构上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把广告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其次要求广西高校在广告专业的专业方向上,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再次,在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将广告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有助于培养广告专业学生艺术修养、扩展知识面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复合型的广告专业人才。比如,侧重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应该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熟练掌握手绘创作技巧,并且会使用3DSMAX、ICA等绘图软件,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等等。总体说来,广西在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培养出适应不同需求的广告行业的创意人才、媒介人才、客户AE人才以及AP人才(即Account Planner,指客户企划人才)等各类专门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广西人才市场.2010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分析报告[EB/OL].广西人才网.省略/webpage/Article.aspx?ArticleID=31180

[2]滕莉莉,等.广西经济发展与金融工程需求分析. 区域金融研究[J]. 2010(2):84-88

篇8

论文关键词:二本高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师资建设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通过连续几年的扩招,迅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规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广大民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欲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探究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及二本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有专业门类的划分,也有能级的差异。基于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科学的人才结构应当是金字塔式能级结构,塔底是以接受应用型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塔顶是以追求理论创新和知识创造为主的研究型人才。

不同能级的人才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研究型人才为相关研究机构形成人才供给,应用型人才为其他公共组织以及众多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人才保障。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了我国近一半的财税收入,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①因此,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广泛性。而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广泛性,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为少数。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对不同能级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就应当科学地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正确地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个方面有所侧重,在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定位。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各高校错位竞争,也符合不同实力的高校承担不同能级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二本高校与其他重点名牌高校相比,在各种办学条件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二本高校要清醒地认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级差异,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中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对于重点名牌高校来说,在教育层次的分工上,应当承担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而对于二本高校来说,在教育层次的分工上,则应当以教学为主,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样,既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二本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二本高校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教学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如果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其教学活动就应当围绕着这一教育目的展开,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探究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既体现于知识层面上,也体现于德性修养方面,这也就从客观上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基于二本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二本高校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提升学术理论水平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工上,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二本高校的大学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要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本高校要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改变目前在师资建设上重视学术理论水平而轻视实践技能的状态。师资建设中强调学术理论水平,可以增强课程设置的理论深度,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二本高校的入学标准相对降低,其预设的学术标准客观上难以实现。而且,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广泛性,社会对高能级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毕竟为少数,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强调学术理论水平而轻视实践技能的状况,也不符合社会对二本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当提倡和鼓励教师服务于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并积极地为教师创造这样的机会,以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其实践技能,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理论,使二本高校的大学教育具有应用导向型的特征。同时,还可以从社会引进或聘请一些既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者加入或参与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来,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这样,有助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自身在以教学为本位的基础上,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活动服务于社会,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二本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

2.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科知识的拓展

高等学校是通过课程与课程教学培养人才的,课程与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既具有系统与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二本高校还应当进一步以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口径作为其人才培养的追求目标,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要主动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师资队伍自身的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做到既精通各自的学科专业知识,又熟悉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既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又具有广博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相互交叉和融合并体现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这样,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各自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重视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还应当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使高校师资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真本领。

3.提升师德素养的同时重视教育专业化建设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既应当强调知识层面,还应当重视德性修养,高校的大学教育应当成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型教育。

高等学校以教学活动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也就应当通过教学活动融入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学与育人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要取决于高校的师资建设。

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当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师资队伍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将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教学活动为己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和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智慧,还可以获得理想、志趣和信念等,学会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学习、做事和做人。

教育教学也是一种专业,二本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当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根据生源特点、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专业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以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篇9

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不再是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而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培养具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的人才观以及质量观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开拓创新等方面都在逐渐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中主要的竞争内容是人才的竞争,而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已经逐渐急切。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地方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对学生素质加以全方面提升,不断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1]。

1 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问题

1.1 拔尖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首先,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时,由于其中多数高校受到传统培养观念的影响,在进行教育实施的时候,已经习惯对学生使用大众化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的方式。虽然也有部分领导和教师对拔尖人才培养内容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对地方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式不断加以探索,但是当前,仍然没有在教育决策和管理中达到一致性,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施,只有在全校统一认识的过程中得到重视才能够得以有效实施。本科教学是普通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高校在进行教学水平考核时,其考核的相关指标都和高校的“科研水平”具有比较密切的关联,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因此,多数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将人才培养的资源、时间与精力都放到了科研项目中,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需要,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教学预期效果[2]。

1.2 硬标准化教育模式严重

在我国地方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在对人才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的时候,其相关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单一、死板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多数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关注标准化的内容,使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其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而没有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能够促使人才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具有创新发展的趋势,而处于模式化和标准化下人才培养很难成为创新型人才。

2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2.1 多种培养模式结合培养

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主要是按照一样的学科专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划分,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专业意识在逐渐增强,从而使得专业意识能够在学生人文教育以及工程技术教育中得以有效渗透和综合。而专业素质的教育,在很长时间内被应用到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但是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容易由于通识教育模式培养方面的缺失,使得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容易导致其中出现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发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严重的制约作用。但是在我国人才发展的模式实施中能够发现,进行专业教育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中长期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势,同时也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危机,故而需要在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通识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培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教育实施,使得学生自身具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可以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判断能力等能力。通识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全方面地发展,使得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具有博学和专业等多个方面的优势从而促进人才的全方面培养。

2.2 大力发展科研技术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紧密相关。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在进行学生教育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得学校的科研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在高校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在对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使得其科研成果质量逐渐提升,教师们也能够将自身研发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科学理念与知识,同时也能够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更加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的过程中,也可以对科研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加以巩固,促使教师的科研内容更加专业。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实施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路径,使得教育、科研与生产等方面内容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也逐渐促使高等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融合和必要发展;同时这也使高校对科研与生产的前沿问题更加有效地关注和重视,根据其中相关变化的内容,对高校教学内容逐渐更新和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学习专业知识内容的时候,同时对专业前沿的信息内容有效掌握,使得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时候,更加具有优势,也促使大学师生的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同时出于自身利益方面的考察,当前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已经逐渐出现重视科研项目而对教学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的特点,并且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扩招,使得教学质量逐渐出现下滑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能够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对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所必须的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和进步[3]。

篇10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其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本专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1126学时、60学分,占56.1%)包括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选修课(约530学时,31学分)、任意选修课(不少于350学时,1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l~2周、实习8~10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其中教育实践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为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课程方案》却没有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做特殊的、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很明显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从课程设置看,教育部很注重体育基础学科,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而且理论选修课较少、技术选修课较多。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只有10周),这一点与国外教师教育明显不同,比如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践课,其课时量远超过200课时,同时通过微格课程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师教育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其教学实践达到486学时。

2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由于西安体育学院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是体育教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对陕西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636学时、占23.9%)、专业基础课(548学识、占20.6%)和专业课(648学时、占24.4%)。选修课(828学时、占31.1%)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实习10周)。

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体育学院强调了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体现出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特点。必修课划分更为具体,但是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体育基础学科,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选修课也缺乏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脱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专门课程的开设以及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专题课程的开设。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前的培训主要是常规口令练习和中学校园集体舞练习,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和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培训。西安体育学院新修订的08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教学实习时间的规定、实习前培训以及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专门性课程仍没有得到重视。

3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