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32-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要改变当前写作能力课程教学方法,将实用性融入到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实践写作能力。

一、将基础单一的写作课程改变为写作系列课程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设置中,往往针对写作的就是一门课程,课程多为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课时量少的有限,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更是难以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应有水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质量,深化学生写作能力,高校在写作课程设置上就要摒弃单一基础写作课程模式,将单一写作课程转变为大学四年都有的习作系列课程。如大一阶段课程设置为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奠定写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写作思维运行,写作结构生成,写作语言的巧妙运用等写作基本方法,为以后写作系列课程奠定基础。应用文写作则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办公、文秘等日常实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为学生毕业从事相关办公室工作打下良好的写作文字功底;大二时写作课程进一步提升为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新闻写作基本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服务。文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著作的写法以及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要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陶冶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大三阶段为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的验收课程,掌握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学会在写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的设置为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实践工作服务;大四写作课程针对就业导向继续安排相应教学工作。从大一写作课程贯穿至大四,使学生学期由浅入深,既具有阶段性特点又不失连续性特点,随着写作范围的扩大,学生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要树立自我写作意识,写作能力强,毕业之后成为各单位争抢的“笔杆子”,做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

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方法

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传统一成不变的单纯讲授式或是填鸭式。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成功的案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品范例教学法。将名家的作品范例与写作课程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摇身变得生动而有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加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直线上升。如将古今中外的大家文学作品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分析大家写作方法,是学生真正深入到文学作品本身,充分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灵魂,感染文学灵性魅力,学生的情感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其文学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对写作理论的学习更会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新闻写作的教学更要选取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同学生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理解。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更要在教学中分析经典范围,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规范学生写作方法。

采用多种写作课程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高校多媒体设备在近几年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彻底改变“一个讲台,一本书,一个老师,一节课”的历史,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声音、图像感受写作课程耳目一新,在学习中充满新鲜感,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实践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途径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深化改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的实践训练。单纯的课堂教学实现不了根本的写作能力提高,根据写作课程设置的阶段性,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写作实践练习。如大一的基础写作课程,学生每次课后必须完成写作任务,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将写作成绩作为当年评优考核关键科目,使大学生自主强化写作基本功。大二的新闻写作训练,我们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做新闻写作练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一经录用给予物质奖励等方法。大三开展课程论文写作训练,对于所学课程要求多篇论文,不同视角写作形式考核。学生通过大量写作训练,潜移默化的将写作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有效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评估体系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有效、客观的写作作品评估体系。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但是没有对其作品进行评估,那么写作也只能流于形式。有效地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可以使写作教师随时了解其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这更是对学生写作方法、技能的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评估随时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在评估方式上,学生写完作品时要对自己的作品先期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写作学习小组讨论、互评,最后与老师评价意见相结合,这种评估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自觉做好作品修改,升华自我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以社会需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目标,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课程改革,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下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个人写作素养和写作兴趣在写作能力培养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理工类高校普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之时,正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面临就业压力急于改革之际,文秘、新闻、传播、广告,一波又一波的中文类新兴专业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剥离而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设立之日起就面临着两个困境:

    1.面对就业市场,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解决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目前,就业率成为衡量一个专业优劣的主要尺度,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注重对高校各专业就业率进行的专门调查和教学评估。在这种形势下,能够迎合目前社会需求的专业往往成为高校的强势专业和热门专业,而那些社会需求量较小、核心知识不明显、对口职业较少的专业逐渐成为冷门,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此之列。据统计,“200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为0.63万人,2007届失业0.7万人,2008届失业0.84万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连续三届(2007~2009)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1]麦可思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这对于刚刚兴办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面对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现代大学史上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自1910年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是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设立时间最长、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的基础专业之一,在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中都是基础专业和核心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办学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优势传统。而理工类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上都与上述两类高校存在差距,例如,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资料积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术水平不高,办学经验不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理工类高校,尤其是非211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早已形成优势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夹缝之中,拓展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关乎其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上述两个问题其实质是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理工类高校培养的中文人才能否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能否走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困境,在与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为此,我们应从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理工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决定理工类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核心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除教师和新闻出版以外,大都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根据表1可以看出,语言应该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中均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由于在法律、管理、经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除了“传统的博学多识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基础之上,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也成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3]。

    市场经济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复合型、应用型,而大众化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这种形式下,“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完全必要的”,对“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型人才等等,应当具有明显不同的培养质量要求”[4]。因此,理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而在这一方面,理工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资源,它特有的各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师资力量和知识背景。因此,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能够从事文秘、管理、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它有别于传统的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的研究性教育,更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懂经济、懂法律、懂新闻、懂文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中文人才。中文素养与中文职业能力的统一是理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价值所在,它既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不会丧失专业优势,这一点让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能应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又能在具有传统优势的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面前凸显后起之秀的特色和优势。

    三、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山东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即学科课程一直集中在文学和语言类课程上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上,选修课则是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间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这种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狭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向应用型与综合型的偏重,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既在课程设置上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大量增加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但是盲目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化,轻视中文素养的培养,会导致本专业学科优势的丧失。因此,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中文为主,设置科学合理、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兼具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学科综合性院校,于1995年设置文秘专业,2006年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校和学院围绕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论证、探索与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中文为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础。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群。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增加经济类、法律类、文秘类、新闻类的课程,逐步形成“中文”课程群、“文秘”课程群、“新闻”课程群、“经济管理”课程群等,体现未来社会对中文人才“宽口径”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2.改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文学类、语言类和写作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些基础课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综合的学识上,更体现在精神品格、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等人文修养层面。所以,“宽口径”并非用应用型课程挤压专业课,而是在重视其核心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重知识传授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对于文学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追踪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改变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局面,将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指导人生、认识社会、提升自我。对于语言类课程,改变过去只重理论和语法的现象,重视学生语感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工作能力”[2],国家职业汉能力测试(ZHC)如今也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对于写作类课程,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字处理工作,因此根据就业需要增加了各类应用文课程的写作训练,如:文秘写作、涉外文秘写作、财经新闻写作等,突出专长。另外,还外聘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以其实际工作经验传授写作技巧技能。

    3.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根据就业需要,设计模块教学。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在前五个学期年内完成,前五个学期集中学习文学、语言、写作三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等,夯实专业基础。到第六个学期开始开设专业技术课,并分专业方向教学,设置为两个模块———新闻方向和文秘方向。学生除了要学习秘书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公共专业必修课,还要在新闻和文秘两个方向任选一个方向,修够6个学分的课程,培养学生宽口径的专业技能。

    4.鼓励学生选修理工类课程或第二专业,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理工院校设立中文专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独特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我校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建筑、经济等专业师资力量强大,鼓励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就业需求选修工科类课程或第二专业。有计划地邀请理工类学院专家教授为学生做前沿技术类、自然科学类等的讲座,参加18学时的讲座记1学分,以此丰富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为学生奠定理工类知识背景。据相关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仅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而且逐渐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5]所以,培养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的中文人才,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可行之道。

篇3

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2](P80)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篇4

关键词:高师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4-02

一、制约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从宏观上可以将中国高校划分为:以985、211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地方院校(不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三个层面。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点高校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参照重点高校,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点,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地方院校呈现就业难、就业率低的状况。于是,如何调整办学定位,重新设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地方高校所面临的生存大计。探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高校关注的焦点。吉林省现有高师院校6所,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是重点高师院校,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和白城师范学院等是省属高师院校。这里所提及的吉林省高师院校,指吉林省省属高师院校,即通常所说的“地方”+“高师”。从吉林省高师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看,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学术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层次不高

作为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高师院校,师从于重点高校,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同为师范院校,但是与重点高师院校相比,二者的差距还是不言而喻的。从师资配备看,重点高师院校该专业教师具有高职称、博士学位、硕博导师资格的比例,是吉林省高师院校所无法企及的。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为学术型毕业生的培养提供了高水准的教学资源。从生源质量看,重点高师院校与地方高师院校的录取分数的差距不是十几分的问题,一面是尖子生,一面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生,在接受知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还要与重点高师院校相看齐,竞争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技术技能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欠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师院校老牌优势专业,专业设置历史久、录取分数高、专业优势感强,这都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主观因素。向高层次院校看齐,成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忽视了技能的提升。从办学目标看,高职类的技术技能型院校注重以主干技术的熟练掌握为主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高于地方院校。

基于上述,吉林省高师院校在学术型与研究型之间摇摆的精英式教育模式,以及同层次院校同质化办学模式倾向严重,使其既竞争不过研究型高校,与技术技能型的高职院校比竞争优势也不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学术型层次不高、技术技能型能力欠缺的瓶颈。如何针对自身条件,结合地区社会需求,打开瓶颈,构建适合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寻求再发展的契机。

二、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吉林省高师院校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的思想为指导,即吉林省高师院校应该对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这种自觉并不是盲目的悲观,而是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具有转型的自主能力和选择的自主地位。这里以通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以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和2013年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十年来文学院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构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调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是设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随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的逐步转变,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尤其是经由2009年培养方案和2013年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构建适合通师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调专业定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培养目标由单一教育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类别由教育行业,扩大到文化宣传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领域,使学生就业空间得到提升,为实现“多出口”就业提供了素质保证。

2.细化实践能力内涵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人才培养由“掌握基本技能”细化为“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文本阐释和教学管理等能力”。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2]。但是这种过于概述性的表述,从学生学到教师教都会感到无从下手,而且还会存在因个体差异性所导致的理解的偏差、践行的偏差,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概念的过于笼统,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细化为“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文本阐释和教学管理等能力”,这样就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达到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专业特点,强调并细化实践能力的同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人才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从而建立了“强化专业知识――践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位一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往更多关注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学生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会有新方法、新观点,并能以此进行创造革新的能力。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与其他高校竞争的不仅仅是学识水平、技术技能,更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能极大挖掘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预测毕业生未来工作潜能的重要标准,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项实践能力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要素,实践者如果没有这些技能要素,问题是很难解决的”[3]。通师文学院坚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的总体情况,掌握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素质和能力因素。对历届调查归纳整理发现,学生的专项能力不强,即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他能力相比偏弱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质量。于是,通师文学院根据课程性质,加强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训。

1.充分发挥实践性强的课程优势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实际能力培养。以写作课为例,以往教学虽然也注重学生动笔能力的培养,但是存在质量不高、积极性差的情况。对此,课程组根据课程性质,将原有教学计划规定的每学期3―4次大作文(教师要详批)调整为每周一文。在周初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本阶段学习内容确定写作内容,任务完成周期为一周,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完成大约15次写作任务。针对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课程组通过学生习作优秀案例分析、优秀习作展、优秀习作推送《通化师范学院校报》等形式消解学生写作惰性、提高写作质量,同时通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参加全国各类征文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写作积极性,实现由不愿写到乐于写。

2.挖掘实践性较差课程的实践潜能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较差的课程,尽可能挖掘课程的实践潜能,多给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通过国学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知识掌握;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兴趣。在这些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临场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立项,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为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学生情境实践能力

所谓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3]。如果把专项实践能力看做是下军棋的话,那么情境实践能力就是实战,考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呈现素质水准的实战能力。实践能力要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实践过程的真实性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作用。通师文学院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数据整理发现:65%的用人单位指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能力和与学生沟通能力不强的问题,突显毕业生情境实践能力不强。据此,通师文学院围绕课程性质,强调以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的情境实践能力培养。

1.发挥专项实践能力的基础作用

唐纳德・舍恩认为,专项实践是在情境和目标清晰的条件下,实践者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问题。[4]强调实践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真实的情境虽然具有种种不稳定因素,但是如果单看某一个点的话,还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情境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实习从我国创办师范专业开始就是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必须途径,是评估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师文学院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对情境的可控制性,训练模式由单一性转为多样性,利用教学实地观摩改进微格教学技能,在宽松氛围中训练创新思维,尝试“三段层递式”新模式。实现对学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的集中掌握,从而解决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对专项实践能力的要求。

2.关注反思性实践的创新作用

唐纳德・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是在情境不稳定的条件下,实践者以一种不确定性和艺术的方式努力探究的过程,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反思。[4]这就使反思具有更多的创新价值。为了使实践主体能力水平与环境条件相匹配,通师文学院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由8周调整为14周(2016年培养方案),为学生亲临教学一线提供时间保证。针对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登台次数受限的问题,通师文学院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以在岗教师的身份参与实习学校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反思 对话 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03.

[2](美)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推广,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网络覆盖城乡各地,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将自己大量的课程比如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特别是被称为“MOOC之年”的2012年,各国教育机构纷纷开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开放教育资源这一领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又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化,碎片化的时间也更容易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依据网络教育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也都能摸索出一些有益的学习策略。然而,提升自我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加深最后完成,特别是汉语言文学这种理论性强,组织实践教学环节有难度的专业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的平台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锻炼。因此,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和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必须一方面本着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能力为本位,向学生传授具有通用性的、可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结合网络学习的特征、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教学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经验的综合教学活动。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两种:一是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基于课程内容的课堂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作业(阅读、写作、讨论等)、实验、实习(设计),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各类校外基地实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二是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直接需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包括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实践环节。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需求。在教育“普教化”传统思维下,所有的教育模式趋同化,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相对是薄弱环节。在今天,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后,大学教育模式也开始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是研究和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理应走出‘象牙之塔’,建立起一种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树立一种与时展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1]“教育不能仅仅在教育内部,要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里考虑”[2],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核心专业,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已经是时代的共识。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实现从研究向服务社会生活、解决社会人文矛盾的转向,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企业产业转型加速,个人需要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保证个人专业岗位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的教育中,学生的生存状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同于任何一代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磨砺和职业经验,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呈多样化,有不满足于生活现状的,有的在大学甚至中学就开始创业的,有需要提升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有重新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的本身就从事着繁忙的工作,渴望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总之,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需要,因此他们渴望学习目标具体化、职业化,注重相应岗位的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前代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测试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后会难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得不另谋出路或待业。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合理化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级适用人才。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它不仅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但是无论是为了满足提升自己能力的求学,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只能走向一线工作岗位,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倚重理论教学,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养成,同时慵懒、浪漫、拖拉的名士气会带到工作中。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紧贴教育培养对象的基础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把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始终定位于融理论于实践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坐标系中,它一方面培养了汉语言专业学生严谨、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一方面促使教育目标“实践一理论一实践”最终实现。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是基于一定生活场景的精神实践活动,它可以组织学生接触具体社会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处理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具体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产生激情、意志、超越、合作、团结等心理正能量,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策略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下,学生已经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加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增加面对面情景交流的机会,老师也有更多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我调整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老师也能根据每个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面临的困境,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完成教育任务。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建构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就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育模式的特征

借助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的学习运动,经历了一个非常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2002年的开放课程(OCW)运动开始,后来又出现了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2012年,“从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这类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人们将这一类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称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3]。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掀起MOOC课程学习的风暴,我国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已经推出本校的MOOC课程,上海高校课程联盟也初步实现了上海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并可获得学校认可学分。因此,MOOC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开放性,由于课程教学在线学习,开放式获取知识,只要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透明性,以往的精品课程、公开课挂在网上可以供参观学习,但是由于无法检测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因此导致许多课程徒有虚名,实际利用率非常低。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过程成为可以随意检测学习者任何一个学习环节的透明过程。

由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变化,因此,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也必须追随它的变化,与时俱进,从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针对MOOC教学模式开放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参与者规模的可伸缩性(scalability)。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大量研读作家作品,不同评论家的学术争鸣,以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者鉴赏、评析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开发他们的无限认知能力,提升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话题的设置尽可能地贴近学位教育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因为教师提供的话题资源是学习者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如果偏离了学位教育的知识结构,太过于个性化,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在群体学习路径模式下,就无法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这种境况下,参与实践教学的学习者的规模和课程活动的覆盖面,就无法实现规模的超越性。美国高等教育记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在对开展MOOC的103名教授的调查中显示,如果话题设计的贴近学位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平均有330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注册,相当于传统课程授课人数的几百倍[4]。

针对MOOC教学模式透明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学习效果的可检测性(testability)。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实践过程指导教师根本无法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靠学生的自述或课堂的考核来完成,但是在MOOC教学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材料可以周为单位向前推进,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置测试内容、讨论版等环节,如果达不到老师设置的分值,学习过程将无法完成纵向推进,指导教师甚至可以随时获悉实践者在线学习的时间,这大大地改变了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考核的随意性和人情化倾向。

三、网络环境下发展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

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习者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制定以岗位需求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课程,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整合并逐步优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确保它与社会职业岗位能相互衔接和贯通。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以某种符号形式存在的理论知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重点讲述、掌握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熟悉符号系统,并解读符号的意义,都可以由师生通过视频课程、网络互动等方式,轻松完成,因此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

(二)逐步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

在目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职业能力滞后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已经使很多成人教育学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考核、监督和反馈模块三级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把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老师、实践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和反馈机制,既能调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比如,通过网络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课程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都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考核,监督它们进行的全过程;对于课堂外社会策略知识的实践,也可通过视频聊天或QQ群留言、微信和MOOC方式,与学生实践单位、工作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灵活的互动式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当做学生形成性考核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偏离社会岗位需求的情况能迅捷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优化实践教学计划。

(三)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实训平台

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等,可以在实验室建立模拟实训场景。但各级学校面临着实际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可利用的实训基地不足,且无法提供“全真化”实践场景。为此,应认真分析、挖掘当地社会的资源,开发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各地的报社、电台、杂志社、各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均可提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平台。它们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汉语言文学实践性教学更接近于从业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岗位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在流程操作过程中,对于岗位所需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产生切身情绪体验,从而避免了专业技能和社会策略技能训练的形式化。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应建立在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尽力拓展“课程、实习、就业”加校企联合培“3+1”的养模式,缔结校企联盟,让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展协同式培养,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逐步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封闭走向了开发,发展的重点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质量的提高。”[3]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世界带来的便捷、快速、丰富的服务项目,树立“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育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基于网络环境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016)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把握时代脉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周远清教育文存(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1.

[2]周远清.把握时代脉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周远清教育文存(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2.

[3]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一一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4]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篇6

一、学生专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把握中文系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了随堂听课、与任课教师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和专业素质不全面等问题。

第一,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认知消极。从随堂听课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倦怠情绪,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较弱。对于一些文学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大量的自主阅读是非常关键的,但学生存在不读、不思、不写的现象,导致对作品理解浅显,只知故事梗概而不知其他,只知人云亦云而缺少个性化的见解,进而导致课堂上师生无法形成真正的互动对话,一些讨论课效果欠理想;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学生注重记忆简单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对词组、句子、语言现象等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认识,而且学习功利性较为明显,对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课程的排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写作课程的学习,无论是文体写作还是应用文写作,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对教师的写作要求有抱怨的情绪。从上述表现来看,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行为倦怠,存在明显的专业认知上的消极。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欠深入。从随堂听课和课程考核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现象。文学类课程,每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评价等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课堂回答不全面或含糊不清,古典文学的历史背景知识较为欠缺,这些内容在课程考核时失分也较多。语言类的现代汉语课程,是挂科率较高的课程。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主要采取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每次内容讲解后都会有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做,但结果仍不甚理想。受访教师表示,这与学生日常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也与学生对文科理解上的偏差有一定的关系,如学生普遍认为文科题目主观性较强,只要答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即可,从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第三,专业素质不全面,核心能力不突出。笔者所在学院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能够独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新闻、出版、文案创意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文案写作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简言之,教学、科研、写作是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的三项能力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受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非常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来看,学生的专业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一,在教学方面,学生对作品的诵读、解析能力较薄弱。从教育见习和试讲环节来看,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但朗读作品欠缺感染力,解析作品缺少个性化的理解认识。从《语文名篇教学指导》课程的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设计欠明确,对作品内涵的掌握与讲解能力较欠缺。其二,在科研方面,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文献检索能力薄弱。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看,缺乏新意,思维狭窄,文献综述只单纯列举文献,缺少归纳、分析与评述。创新意识不足还表现在课程考核中,学生答题过多使用教材观点,富有创新性的个人见解很少。其三,在写作方面,学生文学文体写作多为虚幻题材缺少现实感,重抒情感悟缺少思考和论辩。应用文写作规范仍有待加强。此外,最能体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毕业论文存在逻辑混乱、表述不通、论证与观点脱离等诸多问题。

学生专业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既有基础知识掌握薄弱问题,又有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最关键的原因,是教师对专业核心能力认知上的不明确。从随堂听课和专业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教师对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力培养上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突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较欠缺,导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整体的综合素质并不突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和就业趋向,专业核心能力体系构成要素可归纳为阅读能力、诵读能力、写作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一是阅读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阅读是专业的基础,更是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选取、阅读方法科学与阅读效果评估三方面。阅读内容选取,即读什么,图书的选择往往影响着自身的阅读视野与思维格局。从学生阅读内容的调查来看,阅读多注重流行与畅销,视觉化倾向明显,网络小说、影视作品颇受欢迎,而经典原著作品很少有学生主动涉及;阅读范围较为狭窄,以专业图书为主,文学类图书较突出,很少涉猎其他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图书,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阅读方法,即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否科学有效,将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太注意阅读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更倾向于简介似的粗读略读,或者碎片似的拆解性阅读,缺少完整性、探究性的分析式阅读。至于阅读效果,即阅读的质量评价。从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作品鉴赏缺少个性化的深度思考,文本意蕴理解不透,国学经典一知半解,文化常识含糊不清。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距离。阅读能力欠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尤其对要从事教育职业的学生而言,阅读指导能力与作品解析能力的发展都与自身的阅读能力紧密相关。

二是诵读能力。学生应具备的朗读与朗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对师范方向学生来讲尤为重要。诵读,是在文本阅读的前提下,品读、鉴赏文本的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积累、语言表达、审美感受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个人的综合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讲,诵读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审美品位,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实用层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不理想,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现代文的诵读都存在缺少情感、节奏不准确、语速过快、语调无变化等问题,这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语言运用层面的不足。对于师范方向学生来讲,诵读教学能力是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1],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领悟,才能引领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因此诵读能力的培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三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征。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讲,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将会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极大优势,因此写作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从专业目标来看,学生的写作范围主要是基础写作、应用文体写作、新闻写作、文学文体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些写作课程连成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效果来看,基础写作知识掌握扎实,各类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写作格式掌握较规范但语言表达的严谨规范仍需锤炼,各类文学文体的写作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在立意、构思、思辨性上缺少新意与严谨。从写作结果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论证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新闻写作的实践练习如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等普遍较为薄弱。无论是个性化凸显的文学文体写作还是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等实用性写作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它是学生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专业核心能力体系中的最终体现。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高低等都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不是培养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否则它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并无区别,而是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其培养理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它仅存在于某些课程知识的质疑与研讨中,并没有全面渗透于所有的课程教学中,更没有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研究性学习能力欠缺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完善与提升。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力应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体系中的重要层面来对待。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能力与诵读能力是基础,写作能力是关键,而研究性学习能力是知识迁移与能力建构的充分体现,是专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点。四层面密切联系,共同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的重心。明确了这四方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则成为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等,着重从阅读质量的提升、课程教学与评价方式的转变、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用型师资培养等宏观方面进行,以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为培养目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与创造者。

(一)注重阅读质量,加强思维训练

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质与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教学实践来看,每位教师都会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但从整体效果来看阅读的质量仍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要使阅读素材多样化。着重从“读经典、读文献、读前沿”三方面进行,不仅能保证阅读的经典性与时代性,还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眼光。读经典既要读关注人类命运的永恒之书,也要读与课程紧密联系的权威性著作,这样就可保证学生的阅读格局与品位。读文献要阅读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保证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代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读前沿,即教师要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发展反馈给学生,如影响广泛的最新作品或语言现象、某些理论前沿等,使学生学习不致于脱离时代。二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方法。怎么读书,在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被充分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类的课程,使学生学会阅读。三要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采取读书笔记、在线问题交流讨论、小论文等方式,随时把握学生的阅读状况,为阅读效果提供一定的措施保证。阅读的目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建构。因此,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问题驱动下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二)实训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相结合,全方位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是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习与对知识的体验式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应用能力评定标准和训练方式,使实训课程与实践平台相结合,共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实训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依据专业核心能力构成体系,学校可开设中外经典作品解读、诵读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文案写作等相关实训课程,设计有效的实训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主体,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些课程要与一定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如诵读训练可与学院的基本素养提升“个十百千”工程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知识前提下,分学期循序渐进地开展诵读活动。经典作品解读课程与教育实习环节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注重教材作品中的解析与讲解能力等。实训是对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对能力的检验,两者充分结合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有效保障。二要以就业为导向,分层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中小学教师为主要选择,少部分考研深造,还有一部分选择国考或企业单位。学校可依据学生意愿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能力培养。首先,师范方向学生,注重培养教学能力,采取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中小学优秀教师示范教学、深入中小学体验课堂教学、个人试讲等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定期开展丰富的师范生技能大赛、诵读比赛、创意写作比赛、语文知识素养比赛等,为走上真正的教学岗位夯实基础。其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学校要真正落实导师制度,使学生在指导教师引导下逐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研究,或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与学习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国考等相关培训。结合学生参加国考等情况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分层次培养,并不是将专业人才培养朝技能培训方向发展,而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而顺利衔接以后的工作岗位。三要构建完善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入大量的人才。学院可依据学生就业趋向,与地方的中小学、政府机构单位、新闻出版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在实习单位中得以发挥与锻炼。此外,学校要注重文科实验室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采取工作场景模拟训练或实习锻炼,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运用,增强职业意识,提升各种能力。

(三)以深度学习与创新思维发展为导向,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注重课程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整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实践的主体间性关系”[2],但从多门课程教学实际来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并没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学生接受为主,考核方式一般为试卷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为3:7。平时成绩一般为三次作业成绩,文学类课程作业一般为读后感、赏析、小论文等形式,语言类课程作业多为基础知识的检查。作业内容倾向于识记性与主观性的知识把握。这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创新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课程设置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一要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以问题驱动,展开启发式教学,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要依据章节重点,围绕主题设计系列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与阶梯性,教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选择与运用能力。二要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展开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以讨论为主,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批判与论证进入学习,对问题追根溯源,对观点真伪论辩,提升批判思维能力。三要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采取形式多样的过程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能使学生将学习重心转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期末的突击复习。四要实行全课程学业评价方式。高校要将学生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的主要学习行为都被纳入课程评价中,包括出勤、课堂发言、作业、阅读报告、主题论文写作等,并科学设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权重。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关注重心从期末考试转变为课程的过程学习、日常的学习积累与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只有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变革的知识、科技和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3]毕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造就适应时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单纯的适应者。

篇7

作为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NO.1——开设最普遍。经济学门类根据面向领域的不同而分别倾向于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货币与流通和对外贸易等,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保险、财政学……虽然同是以经济学类为专业名称进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具体专业不同。这就是说,在具体分专业时,考生只能选择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弄懂拟报院校该类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目前以经济学类招生的院校中,专业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院校展台

篇8

[论文关键词]边远地区 中文课程远程教学

开放教育从2000年开始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榆林分校(以下简称我校)试点到2006年通过教育部终期评估,办学规模和质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但是基层教学点在远程教学方面还远远不能达到开放教育的教学目标,学员不能充分享受到远程教育带来的学习便利和学习乐趣。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和教学经验的相对不足,开放教育问题林立、质量难保、社会信誉有所下降。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领域的远程教学实践,试图给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的学习探索出一条与远程教学接轨的路子,让他们也能摆脱传统的学习模式,更便捷、更轻松、更有效地参与学习,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提升。

一、相关概念及其概念关系的界定

远程教学,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的教学方式,是现在也是未来重要的教育手段。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尤其是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是实现资源共享的理想途径;是传统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互融合,构建混合学习模式的切入点。

边远地区,顾名思义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一般是指地处偏远,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截至2006年11月,国家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就包含了陕西省榆林市所辖的四个县,即神木、横山、定边、靖边。而其他如府谷、佳县、吴堡等县的电大辅导站更是地处偏远,与分校所在地相距甚远。可以说我校作为分校一级单位,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在边远地区实现远程教学了。由此可见,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开放教育的教学是建立在远程教学手段基础上的,远程教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教育是实现远程教学所依托的办学形式,而边远地区这样一个地域环境无疑为其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带来了困难。

二、开放教育在边远地区的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历史已近百年,是文科中最重要的专业之一,无论是在满足社会需求、丰富社会文化,还是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基层教学点,学员专业选择面较窄,但学历提升的需求却较强,鉴于此,开放教育从试点伊始至今十多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生源数量一直保持稳中有升。但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观念需要更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成人教育的传统专业,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尽管已经将其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从原有的“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转变,但基层教学点教师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观念并未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基层教学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内涵亟待更新与提升。面对庞杂的中文知识,学员一方面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寄托于教材和教师身上;另一方面又由于急剧的工学矛盾,苦于中文专业课程知识的大容量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求。

2.教学设备还显薄弱。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目前基层教学点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不高,且计算机和学员数量比例明显不足。因此边远地区目前的远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大多是仅仅比邮寄纸质资料和磁带的函授前进了一步的邮寄光盘,实在体现不出开放教育的先进性。

3.师资力量有待增强。师资力量一直是困扰基层电大办学的难题。开展开放教育办学以来,随着专业和层次的提升,问题更加凸显。基层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上虽不是很滞后,但在专业技能和适应开放远程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

4.学习技能有待提升。开放教育的主体是自由、自主、个体化学习的学生,其实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师的灵活指导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因而,大部分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当面直接传授,而是隔着巨大时空距离,通过大量的中介物由学生自修来加以实现。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网上学习的技能。但是基层教学点学员对于此项学习技能的掌握普遍较弱,学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辅导课程对其加以提升。这无疑也构成了开放教育学员实现远程学习的一大障碍。

三、开放教育在边远地区实现远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开放教育发展至今,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尤其是我校探索出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教学模式对开放教育办学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边远地区基层教学点的教学现状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依然不容乐观。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中所做的远程教学探索加以整理,但愿可以对致力于远程教学的同仁有一定的启迪。

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观念。在开放教育实现远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开放教育的学习理念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部分转换,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也由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那些适应了传统教与学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远程教学方式。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就成为开放教育在边远地区实现远程教学的首要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开放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网络之上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自主学习形式,但教师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基层教学点的教师除了肩负着教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组织者等职能以外,还需解答学生关于学习方案和选课方案的咨询、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编写自学辅导资料,规划各种教学环节和组织、实施各种教学活动等。所有这些工作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更繁琐、更冗杂、更困难。从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学员来说,转变学习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先从思想上摆脱传统教育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愿意接受以自主学习为特质的远程学习方式,远程教学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

2.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根本是一般化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块的设计,主要手段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在学习的实践中培养、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完成学习重心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在首次授课时教给学员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这门课程,中省电大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网络中的各类资源也极为繁杂,因此我在制定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时特别给学员制定学习路径,让学员首先入对门,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制订适合自己的自主化学习方案,有了思路再找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各取所需,无疑是在繁杂的知识迷宫中找到了一条获取知识的捷径。学员可以比较轻松地理出头绪,抓住重难点,在教师和网络的支持下依据自身条件自主地完成学习。

3.充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提纲挈领地在教学中制订一套实用的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才能在课程资源和学员之间做好支持服务。其次,还要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要根据所任课程的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形成的对教学要素在一定时空中的合理整合,这种组合方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利用远程教学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多方搜集整理资料,从课程指南到重难点分析再到实践练兵,力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博得学员的认可、肯定。

4.教师和学员要形成良性互动。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资源、学生是构成教学进程的三个根本要素。在这三个根本要素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学习资源则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根本。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在时空上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必须有一种方式让师生之间产生一条强力纽带,产生良性互动,否则远程教学的效果就无法显现。我们目前所借助的平台除了中省市电大三级学习平台外发帖留言,参与互动学习外,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E-mail、QQ群与学生建立实时和非实时的互动,互动越频繁,互动的质量越高,越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5.开展与实现课件制作。在边远地区实现具体课程的远程教学,教学者还需从制作小课件开始逐步地摸索、实践。笔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的远程教学实践中,首先从课程设计入手,方便边远地区学员的学习,使他们既可以借助网络完成资源传递,又可以通过运用光盘、U盘解决互联网不畅的问题。与此同时,课件制作也是体现教师整体素质的一项工作,首先,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其次,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有较强的资源知识整合能力。再次,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和感知能力,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能既吸引学员又能有实质的指导意义。最后,还要有基本的计算机操控能力和制作课件的基本技能。由此可见,作为远程教学中的任课教师,其技能的锻炼并不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低,甚至要更高一筹。

篇9

【导语】

宁夏固原2019年4月自考时间:4月13日-14日。

2019年4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时间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4月13日(星期六)上午  4月13日(星期六)下午  4月14日(星期日)上午  4月14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课      12656 *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729 大学语文    00420 物理(工)    00020 高等数学(一)    02198 线性代数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英语顶替课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学  0804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0203 会计 专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6中国税制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56 成本会计  00043 经济法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20207 市场营销* 专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0177 消费心理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81 广告学(一)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41基础会计   30112 法律* 专  05679 宪法学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5677 法理学  00242 民法学  00223 中国法制史  00243 民事诉讼法  00244 经济法概论  00247 国际法  00261 行政法学     40101 学前教育* 专  12340 学前儿童发展  30002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09277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50114 汉语言文学 专  00535 现代汉语  00536 古代汉语  0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 写作(一)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50207 英语* 专  00596 英语阅读(二)  00831 英语语法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97 英语写作基础   50212 阿拉伯语 专  06755 阿拉伯语综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语语法  06758 阿拉伯语阅读  06761 阿拉伯文化概况 100701 护理学 专  02997 护理学基础  03179 生物化学(三)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03001 外科护理学(一)  02901 病理学  02996 护理*学  02864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3002 妇产科护理学(一)  00488 健康教育学  03000 营养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899 生理学    02903 药理学(一)    03003 儿科护理学(一) 90110 葡萄与葡萄酒* 专  02731 酿酒微生物  02735 葡萄酒工程学  02738 葡萄植物保护学  02736 葡萄酒工艺学 20115 经济学* 本  00139 西方经济学  00141 发展经济学     20204 会计 本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本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1 薪酬管理  05969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11760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      00937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   30106 法律 本  00230 合同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  00249 国际私法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167 劳动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58 保险法  00233 税法 30302 行政管理学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40102 学前教育 本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385 学前卫生学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0387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60102 历史教育 本 00774 史学理论与方法       40112 小学教育* 本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  00037 美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0 外国文学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本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 操作系统  04737 C++程序设计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7 Java语言序设计(一)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31 数据结构       82218 电子政务 本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90115 园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学  0789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427 园林生态学  07899 园林建筑设计 90202 林学* 本      04215 观赏树木学  04216 森林规划与设计 100702 护理学 本  03006 护理管理学  03200 预防医学(二)  03201 护理学导论  03004 社区护理学(一)  03203 外科护理学(二)  03009 精神障碍护理学    03007 急救护理学  03202 内科护理学(二)  03008 护理学研究     100805 药学 本  05522 有机化学  03023 药物化学  03034 药事管理学  02173 无机化学      03031 药物分析  03050 药理学(三) 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本  02194 工程经济  0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20208 市场营销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论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84 市场营销策划  00183 消费经济学  00186 国际商务谈判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本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48 建筑结构实验  02447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50201 英语* 本  00087 英语翻译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50408 音乐教育* 本  00730 中外音乐史  00732 简明配器法     90403 畜牧禽医* 本  02678 农业推广学  02794 动物遗传育种学  06698 牛生产学  05945 禽生产学  说明:带*号专业为宁夏高职高专在校生衔接自考本科、中职中专在校生衔接自考专科课程而开的,不接受社会生报考。 带的专业助学组织必须严格按照限定的报考条件招收新生。 ??

篇10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040125  09338课程设计与评价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9288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概论  09290初中语文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