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环境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环境艺术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酝酿下,由多民族美术文化相融合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点。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对现代环境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民间美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入手,对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居民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国居民的审美取向与行为方式。因此对如何将传统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以及民族情感,融入到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中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随着西方文化逐渐对我国艺术思想以及思维方式造成影响,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传统民间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融合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美术从民间衍生而来又根植于民间。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以及源泉,是艺术心理的发端。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部分,不仅包含了我国传统艺术语言以及文化符号,而且凝聚了我国人民最为纯粹最为质朴的艺术思想。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态,具有多变性以及独特性的特点,其美术造型风格多样、造型各异,且自身艺术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审美意识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面临着现阶段中国传统本土文化逐渐迷失的问题,对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元素、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进行挖掘与提炼,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从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满足我国居民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性新型学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环境艺术主要指的是构成人类生存空间并进行美化的系统化设计,是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的设计过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人文、生态、经济、艺术等多个方面[2]。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这就需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仅要尊重文化传统,还应当顺应时展趋势。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艺术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居民对精神文化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要求社会环境中各种物件体现出相应的整体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整体性艺术,对空间关系、形体关系以及色彩关系都有所把握,具有统一性艺术化特征。
2)现代化特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单一性的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设计师在开始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在赋予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一定的声光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为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了现代化特征。
3)情感化特征。现阶段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逐渐向情感化设计偏移,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关注居民实际需求,集中力量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情感设计基础上对设计手法进行探索与创新,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同时,设计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4)民族化特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单方面强调设计的现代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也导致我国居民失去相应的民族文化寄托。因此现阶段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逐渐开始将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赋予相应的民族化特征[3]。
三、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型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元素主要起源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是人们通过对生活进行总结从而绘制出的图形与图案,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并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传统民间美术的视角进行分析,造型运用是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造型与图案可以满足人们差异性的观赏与使用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运营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艺术设计可以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进行创新的同时,结合实际设计需求,从而推动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讲究意形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成了积极性的影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宽其现实作用与历史意义。与此同时,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各种意象与符号也都具有深刻蕴味与意义,这种意象与符号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2、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是二者相融合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设计作品纹样、色彩等传统民间美术方面的视觉传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艺术精神基础上,在融合的过程中既应当考虑传统民间美术色彩、造型上的视觉表达,尊重原有艺术形式的秩序与韵律,也应当深入考虑对艺术设计气韵的营造。在融合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上的拷贝与复制,而应当借由传统民间美术创造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应当对整体设计的韵味与气质进行把握,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民间美术的灵魂,从而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灵动性。
3、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创新运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符号进行提取、转化与重构,从而突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定式,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演绎。尽管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但其在审美情趣等方面仍与现代元素有所差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合理的加工。并通过对传统民族美术元素进行解构与重塑,使其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应当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合理的改变与创新,从而有效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当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同现代化设计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冲突时,应当明确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滞后性,在有机运用的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化先进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4、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地域元素
地域性与民族性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考虑,通过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且符合区域性文化环境的设计作品,从而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6]。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出地域性的风格与特色,还应当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进行考虑。将地域性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塑造出既符合传统民间美术审美观,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物。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元素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演化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认知,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将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元素加以应用,在充分联系设计实际的基础上,对地域性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进行融合。
5、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材质上的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冲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原有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创造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新空间是设计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选取设计材质上,可以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造物造景经验,充分利用设计材质的自然属性,对设计材料的自然美感进行有效地提炼[7]。这就要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当地特有的材料以及人工资源,在尊重地域性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特有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开发与创造,从而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民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艺术内涵需求越发强烈,将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为民众的艺术情感带来寄托,并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水平。
作者:李盖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皮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22:137-138.
[3]袁磊.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184-186.
[4]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何静.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4,02:87.
篇2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创建绿色生态城市要与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这一现状相结合,通过积极扩展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节约有限土地资源与能效资源,充分运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能源,推广可再生资源性强,具有降温、保温、隔热性能的家居建筑设计,以达到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目的。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上,通过将生活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推广沼气的使用普及,利用新能源节约技术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对住宅建筑形体与空间形体进行革新。
3.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性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美学要素组合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83-01
一、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因此环艺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性。
再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和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旨在创造合理、舒适、优美的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在设计美术学中,环境设计集形式美、功能美、艺术美于一体。 环境设计利用各种形式美造就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视觉感受。在环境中的设计应该首先让人在空间流动中产生视觉观感,再经由空间中的虚实在造型、色彩、尺度、比例等方面产生形状各异的空间心理体验,最后达到视觉上的美感。
二、美学
美学是指通过绘画、色彩和版面展现自然美感的学科。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映。
美的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满足”这个美的本质,克服了以前许多美学家把美的属性当作美,把美感当作美而引起的诸多问题。
三、美学要素组合和应用
(一)空间组织造型要素
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是确定环境基本形体和线形的设计内容,设计时以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为依据,考虑相关的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的身心感受。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 现代空间组织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 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二)美学色彩要素
1、色彩的运用因空间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空间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所以在满足色彩不同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性格的体现,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2、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大小、形式而变化
大的空间多采用深一些的色调,以增加的重量感;反之,应采用浅一些的色调来增加空间感。
3、色彩的选择应根据空间的方位而定
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别,因此,可利用色彩来进行调整。如朝北的房间常有阴暗沉闷之感,可采用明朗的暖色,使光线转趋明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可采用中性色或冷色;朝向东西方向的房间有上下午光线的强烈变化,且光线的温度较高,所以迎光面应涂刷明度偏低的冷色,以便综合自然光线对它的影响,整个房间以冷色调为宜。
4、色彩的选择应注意使用者的偏好
一般来说,在符合色彩搭配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爱好和个性。这种爱好和个性是因人而异的,是受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影响的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法选用一些类似色和陪衬色进行合理搭配,并用一些对比色进行点缀。
(三)光
光照是指环境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光照除了能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的采光、照明要求外,光照和光影效果还能有效地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因此, 环境艺术设计把设计美学发挥的淋漓尽致,而环境艺术设计自身中的美学横跨了多个领域,从单纯的空间设计美学到多层次的、向其他领域延伸的美学,使环境艺术设计正真成为“美”的代名词。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每个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彩。环境艺术设计以自身的美学与丰富的艺术手段让人们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美感,能动地为人们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大概只有正真体会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才能悟出一个道理――生活。
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 审美素养 培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艺术设计相关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其所带来的室内装饰行业的持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过,就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录取的学生都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术类考生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美术基础能力并在高考前参加美术联考,但事实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激烈,很多不是美术类的考生也能被录取到艺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对于各个中学及高考考生家长而言,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需要寻找升学出路,最好莫过于选择报考一个市场前景尚好、容易就业的专业,而火爆的房产及室内装饰行业自然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对象,于是很多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就这样大批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属于“大美术”范畴,对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事这方面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状态、能否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入状态很重要。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想要在专业的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的确有点难度,也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在刚入校的环艺专业新生中开展绘画基础技能培训活动,利用周末重点培训非美术类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术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的绘画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即便是美术类考生,也未必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以笔者从事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育很有必要,同时为了顺应学情现状,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充实和调整。即便不是单单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多非美术类学生,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应该和必须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和市场状况,对基础课程教学作出相应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环艺设计和装饰行业还暂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是必然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前景大,因此更应当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与以培养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须强化基础课程教学,而教学改革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尽相同,同时各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工作的造型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专业方向上,其侧重程度和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就环艺专业来说,其对美术基础的整体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术类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更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提升,也即审美素养的积累,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于不同专业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总体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术基础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并具有较高水平,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开启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和积累。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例如环艺专业中的建筑方向对速写和立体构成的依赖相对大些,故基础课的教学即以基本满足其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立足点,素描基础课程也不必在临摹作品上花费太多精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明暗关系、懂得欣赏为宜,等等。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所属各方向虽然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都应当主动打好美术造型基础并以此提升自我审美素养,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有效推动针对当前学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提出了培育h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媒体大环境的变化,给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法,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软件及网络应用技术,并注意完善各项技能在作品中的适用性。艺术设计专业是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型艺术学科,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专业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是发展趋势。学院应该整合数字媒体、动画以及移动传媒网络等业界公司的资源,创新教学,探索在高科技和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科技、人文等学科交叉式人才培养架构,使艺术设计教育突破以往的局限,也使毕业生在团队合作、实践能力、新媒体观念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一)创新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合理设置新媒体课程,课程体系优化与完善。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所以传统艺术设计理论体系需要增加、创新、融合新媒体内容,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根据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交互性特点,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多层次、动态性等特点。如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状况不同,选择进行集中式教学或融合式教学:在有师资力量和技术条件支持的情况,选择集中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增设专门的新媒体的相关课程,在相对充裕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讲授新媒体理论及技能,课程设置上要有新的课程以适应新媒体数字时代,除原有的广告、包装平面设计等,影视动画、影视包装、网络广告设计、多媒体交互艺术等课程也应加入到课程设置,类似网络多媒体在很多院校都已形成了独立的相对完善的学科;如果师资力量或教学条件有限,可以在原有设计课程中增加相关新媒体的内容,进行融合式教学,融入式教学的优点是教学安排灵活,实用性强且节约教育资源:如电脑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软件新功能的讲解或增加动画类新软件;广告设计课可增加如影视广告设计制作、游戏广告设计制作、网络广告设计制作等;广告策划课可以增加新媒体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如网络广告、移动媒体广告、户外视频广告等。
(二)引入行业标准的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新媒体技能与技巧。当课程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掌握了较完整的新媒体知识,并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可以在课堂内导入与市场接轨的实践项目,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了解,并在完整的设计流程和团队合作中培养专业素养。成立新媒体工作室,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实践活动,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制作中,引导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些年,国内各种有关数字媒体的设计大赛很多,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项目,教师可以规划切实可行的设计题目,将具体的教学过程与大赛设计内容相结合,把设计大赛的题目融入设计教学过程,把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导入鲜活的设计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设计创作。在这样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设计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真实的设计过程,必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将来独立进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整体观念。高校发挥专业学科设置齐全的优势,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建立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媒体专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学院专定期邀请国内新媒体行业的资深人士、专家进行讲学、交流活动,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媒体理论研讨及创作实践活动,充分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让学生能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学校还可与新媒体制作公司或相关行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或专业教师参观学习,对整个行业有一个概念的认识。同时,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利用寒暑假,派送学生或专业教师到新媒体行业相关企业学习,参与实际案例的操作。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审美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欣赏和审美不只是外形设计方面,更多的注重设计中所包含的艺术水平和效果,这就要求设计师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和实用的融合,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带给人们美的同时,对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要将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不断的渗透到房屋设计、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助力城市化发展。
一、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要素
(一)地域环境概况。一个地域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气候与地形等方面。从我国整体地域环境来说,在环境设计理念上,多与大自然相融合,追求大自然山、水、植物等融合美。南北方由于地形与气候的差异,南方气候温润,植被丰富,建筑多出现假山、花园池塘等,而北方地势平坦、气候干燥,建筑多数气势蓬勃,设计整体形成了中主对称之美,所以地域环境的差异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影响不同。[1](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手工业与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贴近自然,希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影响了环境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三)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社会政治文化制度是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制度时期,皇权至上,例如故宫的建造,正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产生了中主对称的审美特征,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影响不同,在古代受到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观念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多追求自然的原始美,而如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二、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一)顺应人们需求的人性化理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个人房屋设计、城市绿化美化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从人们的现实需求出发,开展人性化设计,既做到方便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又要融入当地风土人情。[2](二)人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生态,造成了资源枯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要融入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促进群众的环保意识的觉醒。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三)主体参与的多元化理念。如今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或环境、建筑、规划和监测等部门的事,涉及的内容广泛,这就需要众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在以环境设计师为主体下,开展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另外,还要注重社会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反映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三、现阶段环境设计审美的特征
(一)依据现实需要的多层次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第一,人民群众作为受益群体,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确保群众使用便利与舒适,例如在广场上,要注重选择花草,在建筑物上要多选择雕塑类;第二,要注重美感,充分利用好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搭配,让群众充分享受视觉之美。[3](二)空间设计的关联性。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对象众多,小到屋内设计,大到城市规划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在保持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到空间的多样性,不可急功近利,例如杭州西湖周围的建筑设计繁琐复杂,限制了西湖的发展,然而南方的园林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发挥的淋淋尽致。(三)贴近群众需求的实用性。实用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终极目的。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考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注重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例如城市公园中的长凳,在符合公园环境的前提下,要满足人们休息的需要,还有城市中的垃圾桶设计,既要体现出城市的特色,更要注重垃圾桶的使用功能。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审美特征需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注重人性化、可持发展以及多元化参与,促进环境保护。
作者:宗伟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思傲.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报,2016(24):103.
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美学;理念
一、室内设计与美学的基本概念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艺术结合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三、美学原理在室内造型中的应用
(1)室内造型的整体性。室内造型是一个完整的而相互和谐的整体。在同一室内空间中,天花板的造型、墙壁的造型、家具的造型,要有统一的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假如同一空间的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假如同一空间的造型缺乏完整的和谐良好的比例,合宜的平衡时,必将使室内效果繁杂零乱。(2)室内造型的类别。室内造型分为结构性造型和装饰性造型。结构性造型主要是以建筑物的构架为主要范围的造型,以及装饰结构中所需要的造型。如为了将建筑物中的梁柱等结构遮挡起来的造型,以及装饰间隔等所需的造型。通常这一类结构性造型多数都处理成较为简洁的形体。装饰性造型是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增加室内的装饰气氛,而在吊顶面、墙面、以及室内的视觉中心处设置的格调、有韵律的造型体和面;或者以家具、固定设置和摆设为主要对象的造型。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继续、充实和加深建筑设计的内涵,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篇8
一、 关键要素艺术化设计
(一)现实要素艺术化设计
《完美有多美》以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为开篇,影片的主创者以艺术化设计、高度拟真,现实地打造了一名将近不惑之年的普通修理工的“不完美”的人生。选择这样的一名普通修理工作为影片主角,显然颇有深意。影片以这样的平凡视角下的艺术化设计,一方面,昭示了中国电影艺术化设计的跨界意识开始渐渐觉醒,另一方面,亦将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普通工人阶层与普通工薪阶层的状况,进行了同样高度拟真式的刻划――家庭、父母、生存、梦想等重重压力交织之下的几乎不堪重负,男主角亦因此不得不借酒浇愁。在这些现实要素的巧妙艺术化设计之下,男主角出离现实的诉求也就自然应运而生。而与此同时,打开男主角心门的那把钥匙亦就此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横空出世。这把钥匙的出现,既标志着男主角现实世界的有意识游离的开始,又标志着男主角平行世界的o意识臆想的就此开启。
(二)情节要素艺术化设计
影片中的情节要素是艺术化设计的重头戏,尤其是情节过程中的视觉艺术表达,更是举足轻重。在影片时空对比的快节奏转换之下,情节要素的表现力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弱化,为避免这种情况,本片的主创者艺术化地一方面减少了旁白参与,另一方面则以强对比色强化了画面的冲击力,并借此艺术化地为这部影片增添了由画面所强化的出彩的整体艺术表现力。这部影片牢牢地抓住了当代青年的普遍求荣求显求富求贵的心理诉求,以男主角这一特例加以展开,以众多高级道具艺术化地铺陈出了与现实世界反差对比都极为强烈的平行世界,同时,更以奇幻的艺术化设计,浓墨重彩地强化了男主角、关键道具、场景等之间的对比度,从而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情节要素强化的更易沉浸的现实幻境。尤其是影片中的情节要素的想象发挥,更是为观众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意象式升华。
(三)门要素艺术化设计
门要素既是这部影片中的最大亮点,又是整部影片中的关键要素。门要素既牵系着现实世界中的温暖亲情,又牵系着平行世界中的所谓完美人生。因此,门要素显然是整部影片成败的关键所在。门要素的一端联结着现实,另一端则联结着幻境,任何一端的失败对于整部影片而言,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影响。同时,门对于中国传统意象而言,具有着超越其表象的许多可以引申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的认知。[1]从影视艺术视角而言,门要素的艺术化设计,既是一种现实世界代入幻想世界的中介,同时,又是一种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在心灵深处的深度融合,恰恰是这种心灵合一的深度融合,才实现了以幻想游离现实,以幻想规训现实的直指心灵的隐喻意义。而一旦这一门要素面临消失,则男主角便不得不在现实世界与平行世界之间作出何去何从的终极抉择。
二、 时空转换艺术化设计
(一)组镜式时空转换艺术化设计
《完美有多美》一片中的艺术设计堪称完美,影片前半部分中的现实要素、情节要素、门要素等的艺术化设计,均为时空的现实与幻境间转换提供了最佳铺陈。而从平行世界的意义而言,这部影片更以全新的镜头组接设计与全新的视觉形象设计,将时空转换加以艺术化,从而为观众展现了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般写意的人生非常态。这种以幻境表现的人生非常态的生命体验代入,之所以能够令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亦在于平行世界艺术设计与现实世界艺术设计的艺术化无缝弥合。当然,在关键要素艺术化设计阶段,这部影片的艺术化设计还仅仅表现为一种所有影片中都存在的物性与物象,而进入时空转换艺术设计阶段,这种物性与物象即已悄然转换为一种艺术化图符式的象征表现。主创者更以艺术化设计的思路,将主观镜头、运动镜头的转场应用于时空转换后的平行世界,更强化了平行世界中的沉浸感。
(二)多重蒙太奇式时空转换艺术化设计
在影片的现实世界中,男主角的的生活叙事较多以常用的叙事蒙太奇艺术化地加以表现,这种表现将人物置于环境氛围之中,更加强调事件的逻辑关系与因果关系,重在表现影片中男主角眼中的单调、乏味、无聊的生活。而在影片的平行世界之中,男主角的臆想化的生活冲突则以表现蒙太奇的艺术设计技法加以艺术化表达,以突出男主角身份地位在环境氛围中的那种喧宾夺主性,同时,亦以这种蒙太奇技法凸显了周旋于两个世界间的男主角的那种身份地位巨大落差的戏剧性影视效果。[2]例如,在平行世界中,男主角的生活场景中艺术化设计的画像,即在背景中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用以强化男主角平行世界中极不寻常的身份地位,同时,亦以这种刻意的画像形式,为男主角在影片中的身份地位附加一层更具象征性的意义。
(三)格式塔式时空转换艺术化设计
时空的穿越与转换,是这部影片的艺术化设计的最大难点。纵观世界影坛,将这种穿越拟合为幻境世界中的形式且令其能够在观众的视知觉中生成,才能堪称是最为完美的艺术化设计。因此,这部影片采取了平行世界的逆格式塔式的同质异构技法,这种技法的应用,显然是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影片中的幻境世界,仍然是与穿越前的现实世界的同质世界,只不过是男主角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异构式的天壤之别,这就使得种种男主角穿越前的仰求不得,变成了穿越后的委身俯就。这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化设计,为幻境世界影射现实提供了强大的 能量,从这种意义而言,幻境世界其实已经俨然成为现实世界异化的动力场,而幻境世界亦在这种动力场的时空转换过程之中,变得亦真亦幻,进而在观众的心灵深处已经将二者合而为一,成为一种心源性的“既完美又不完美”的矛盾着的统一体。
三、 现实幻境艺术化设计
(一)拟真幻境艺术化设计
艺术化设计的真谛,就在于根据剧本的有限文字描述,释放给观众无限的基于各种表现手段的完美的视觉呈现。《完美有多美》中近乎完美的时空转换的逆格式塔式视知觉完形,为影片的进一步的意象化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知觉基础与心理基础。显然,幻境需要一定的拟真性,因此,影片中男主角所进入的现实幻境,采取了多重艺术化设计,其中既有与现实高度拟真的同质化场景,亦有臆想化的奇幻场景,这些臆想化的奇幻场景,在主创者高超的创意之下,既美轮美奂,又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力,为整部影片插上了意象化腾飞的翅膀。同时,正是这些奇幻艺术化视效,为男主角平行世界中的性情改变,以及人生的大起大落书写了完美有多美的平步青云后的反思与诘问。[3]由此观察,中国电影中的艺术设计,事实上已经开始触及到了电影工业的灵魂内核。
(二)视觉画面艺术化设计
不得不说,后F代电影工业的批量式生产,已经将现代电影工业发展带入到了一个难以自拔的误区当中。后现代电影工业的发展,其实更应关注于影视艺术作品的内涵,更应以艺术化设计,将电影的情节故事之美、视觉画面之美、音效拟音之美等,以艺术化设计之手深度融合为一种美的更佳形式的释出呈现。例如,在本片中,故事之美恰在于近乎最低阶层的一步登天,而这显然是许多当代年轻人毫不隐晦的终极梦想。影片中的男主角自然亦未能免俗,由现实世界中的倍受奚落惊天逆转为幻境臆想世界中的炙手可热,从心理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绝大多数当代年轻人都怀揣着的式臆想,从而为本片展开了远超电影本身的故事之美。同时,视觉画面的艺术化设计,更将那种现实世界之中无法实现且可遇不可求的奇幻性,以无穷的张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4]
(三)臆想虚拟艺术化设计
《完美有多美》中的现实幻境,显然是基于真实世界臆想下的虚拟式建构。影片中的这种拟真现实的艺术化设计,恰恰为幻境的真实性提供了强大的客观保障,同时,亦为观众的短时快速自愿沉浸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怂恿力。而这一切,事实上都是影视艺术设计实践活动的成果。这部影片以艺术化设计为观众诠释了一种启示录式的警世性――完美有多美。可能在每一位观众心目中的臆想都不尽相同。而事实上,人无完人,事无完美。因此,完美到底有多美,恐怕在这个世界上都找不到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从《完美有多美》这部影片之中,显然能够看到,臆想中的完美即便成为现实,也不见得真的就是完美。这部影片以艺术化设计,为观众营造了一场强烈对比现实的幻境,同时,亦旨在忠告观众,珍惜当下的人生,那些风光无限的表面成功,或许并不值得羡慕,惟有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完美。
结语
从艺术设计视角审视《完美有多美》,我们看到,艺术设计的最根本的目的绝非西方发达国家的批量式电影工业模式,而是中国电影的精雕细刻模式。因为,以艺术化设计之力必将获得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美学意义与美学价值。从这种意义而言,《完美有多美》显然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化设计作品。这部影片中针对现实幻境的艺术化设计,更是令观众们获得了既移情且沉浸式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赋予了观众幻境规训现实的现实主义意义。所谓“物忌全胜,事忌全美”。真正的完美其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是并不存在的,其仅为人类美好愿望的一种逆现实折射而已。人生总有缺撼在,当下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排。正如影片的最后,当完美变成一种禁断式抉择的时刻,观众才幡然猛醒。
参考文献:
[1]王之润.影视艺术设计之色彩运用[J].青春岁月,2010(16):23.
[2]唐金娟.TED学习模式下的《影视艺术专题》微课程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51.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儒家美学;思想;价值
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要有我国的艺术设计特色,而我国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造物的价值观念形成,使得造物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始终与我国社会共存共兴。时至今日,没有被时代淘汰,主要是其吸优吐劣的自我升级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及其哲学根源,让儒家美学思想更好的为当代代环境艺术设计服务。
一、设计理论价值
1、“仁”是基础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仁”是在思想上积极催人向善的因素。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爱人”就是以人为本的有力支撑。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艺术性上要以人为基础,要服务于人。反之,设计师也无从谈起合理的设计理念。
2、“礼”是标准
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礼”是维系封建社会秩序、共生和谐的道德规范与保障。“礼”的最终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礼”以固有的数字、颜色、纹理、式样、陈设等形式展示在各个角落,维护着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宗法。“礼”作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设计理念由过去服务于封建法统的角度,而演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设计中的材质、数理、装饰样式等元素,达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设计理念
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个固有思想流派的专利,但却是每一个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为完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国哲学思想。追求环保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讨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存在着对人本身和看待自然两个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实践价值
无论是中国古典风格、还是当代的新中式风格,都是利用中国元素中的图腾、花纹、色彩、陈设等外观装饰形式来营造环境艺术设计的外观表现。
1、“和”为贵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和”为贵是儒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平衡观念和内敛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内容实质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世间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一直伴随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响着社会。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折中、平衡、内敛的主体趋势,这一趋势也应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参”
“天地人相参”集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观念,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同时,倡导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应对态度。儒家美学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长期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其辉煌的历史,也会在未来散发出吸引人的光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动的自然环境当中,应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这以理念不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强大自身,影响外界的方式,是对“修齐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设想。然而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设计教育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源伟人,更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教育祖师。所以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对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影响尤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对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应该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积薄发”的循序渐进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和其他科学一样,不能速成与复制,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2、消除“见利忘义”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礼教、政权要求就是两个字:“忠”和“义”。在商品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创造科学、艺术、合理的环境,来获得劳动报酬。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专业技术上应具备相应的高度,同时在职业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职业精神”
儒家美学思想创造出中国的儒雅高尚“士”阶层、日本的忠勇忍义“武士”阶层、韩国的“贤人”阶层。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教育中,儒家思想强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思想上要有独立的人格、踏实的作风、诚信的态度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
儒家美学思想是我国历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潜流。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对外影响和传播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等体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颜文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C].见: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学与社会现代化[C].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汤常鸣儒家文化对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价值[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审美角度;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建筑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文化是人文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个地区吸引外来资产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取决其文化的产出。文化建筑,历来是表达城市地域特征、文化特点,展现人文精神的载体。
如何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们对于这一类建筑的使用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是设计领域长期研究的课题,因而、深入了解文化建筑的艺术特质,掌握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势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无论是审美还是其他活动,都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文化建筑及其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绝对不能仅仅只是建立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才能赋予文化建筑更长久的生命力。
1.审美、文化建筑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1关于审美
审美、是客观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它更多来源于人们的心理活动,同时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作品创作中,审美活动既有助于设计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时又可以辅助他们更准确的把握受众的心理,使创作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其“天人合一”艺术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属于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文化建筑包含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展览建筑、文教建筑、纪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环境的风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国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准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见表1)。
1.3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建筑的设计是功能-艺术-技术的空间组合,三者应达到高度的统一。优秀的建筑设计不能脱离总体关系孤立地进行,应将它融入特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
(1)在建筑设计的环节中,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以环境来作为衬托,结合整体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相应的标准,通过物质手段的辅助以及美学原理的分析,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当下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室内以及室外环境。
(2)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可以实现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价值,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环境氛围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层次的要素和特征。
(3)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将人作为设计的根本,设计的主要理念必须要围绕着为更多的民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来作为根本。
(4)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要有调整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必须要能够照顾到视觉秩序,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装饰人的存在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只有将各方面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2.从审美角度来考量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综上所述,文化建筑物的环境是对建筑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是建筑内涵的深层次的表现。我们从审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考量的话,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入手进行探讨:
2.1审美主体更趋向于大众化
①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大众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也正是传达和弘扬了这种大众文化。②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社会文化,抑或是公众的需求,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作为文化建筑,也必须要顺应这种趋势,力求创设出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为公众营造出更为宽泛的空间。从艺术的宽泛概念来看,一切都应该是艺术,而文化建筑应该是将普通的生活当作一种人文景观,从大众的生活之中寻找灵感,从而去展示人类生活中不曾被留意到的美。
以桂林木龙湖景区为范例:景区交通流线序列为入口、小广场、游客观演台,一次穿越花鼓楼、木龙塔、水榭,最后走过古城墙回到入口广场,因而、景区交通流线也是完美的景观流线。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范围的文化建筑,还是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都必须是与民众的生活相关的、符合他们的审美观念,并可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休闲场所的。
2.2信息传达手段的多元化与建筑的人性化
(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获得了空前的发展:①传播的手段和速度都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那种单一的信息交流方式被打破,呈现出一种网状的态势。⑦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了一起,从而传输的介质和载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③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可能会带来的视觉信息传播,不仅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民族以及国界,这种传播方式甚至对以往的那种自上往下的传播格局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网络关系之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信息的交流中。
(2)范例分析:①现代剧场在传统的“观赏与被观赏关系”这一基本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观演互动融为一体的亲密空间。②在桂林新区建筑群大剧院、博物馆等设计中,室外设置大面积的前广场组合水景景观和建筑小品,使建筑内外空间流动,用设计手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促进其城乡的文化交流。
(3)上海大剧院(图2),是中国传统图腾的现代诠释。地基是方形的、屋顶是拱形的,象征“天圆地方”。侧墙正面装有玻璃,面向广场,可以使人们饱览全城景胜。
2.3文化传达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量信息,它具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特征。所谓的限制性信息,是指它可以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而非限制性信息,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本身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它需要用自身的感觉来体会,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又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很大的模糊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得到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必须要传播的文化信息肯定不是限制性的确定信息,而是这种非限制性的,正是这种非限制性的、模糊的信息,才更需要人们去不断的联想。
(2)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根据人与建筑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而人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他的感觉和品味很难做到高度统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覆盖范围又非常的宽泛,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对于文化建筑所传达的信息,没有必要整体把握,仅仅需要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或者最主要的一点进行感受和分析。
例如,上海东方东方艺术中心(图3):似五瓣之莲花,中心外壳通透,三个音乐厅如珍宝般地被装在里面,外壁点缀有七彩陶瓷珍珠。整个建筑充满活力,如流动的曲线般优美。
2.4审美是一种直观性的活动
视觉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形式。与人的其他感官相比,视觉手段更加的直观,譬如说和语言相比,视觉具有图像优势,所以,审美活动的直观性也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要注意的特点,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手段来传达的信息,通常都是通过视觉手段实现的,可能也需要其他的视听媒介和设计图像的方式对整体的观感进行传播,从而完成对作品的影响。
例如,东京艺术大学演奏厅:设计注重其周围的神社和树木的历史以及信仰精神方面的环境。该厅设计时,使用木头、石头、皮革等材料,并采取了独特的尝试,当顶棚过到最高的15m时,光线从上面泄下,如同置身森林中的广场,从“森林”中释放出全部的音乐。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建筑的审美主体更加趋向于大众化。而大众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人们的生产活动而变得更加美好。所以说,虽然审美是主观的心理活动,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民俗习惯、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客观因素。环境设计各要素问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得文化建筑物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体现出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体现人与环境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洁,仲利强.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9,(04).
[2]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1).
[3]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J].艺术研究,2011,(3).
[4]最新建筑设计详图资料集.文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5]体现国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创作,2005(03).
收稿日期:2013-4-16
作者简介:兰波,女,本科,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建筑学专业,现从事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工作,1982年至今,在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其问,1993年任建筑师,1998年任高级建筑师,所设计的工程多项获得省级优秀工程设计奖及入选中青年建筑师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