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心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孩子的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健康心理 自我教育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基于此,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尤为重要。而学校的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健康的新观念出发,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变化,认识和理解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变幻沧海桑田,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否则将被淘汰。而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究竟是哪些呢?
从学校教育来看:学生在学校方面的压力很大,在学习上的竞争程度并不比成年人小,每天他们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从家庭教育来看: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有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深,所以对孩子教育只重视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和身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因而诱发了孩子不健康心理;还有就是父母们本身的素质低劣,不重视自身的修养,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社会教育来看,多年来,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似乎成了整个社会社会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使学生们遨游在题海里,无暇顾及其他,所以经常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影响孩子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社会传媒充斥着太多凶杀、、打斗情节,演绎了许多视生活为儿戏的故事,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禁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对他们形成和发展健康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孩子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来看:由于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身理和心理发展水品的不平衡性,即身理早熟,而心理发展滞后的。这种不平衡性,更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把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牢记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品质。因而,只有具备了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坚持正确的行为,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孩子深刻认识自我教育在人生中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大意义。于是我们通过校会、班会或者师生共同写日记交流的方法,让孩子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尊重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到五讲四美,遵守社会公德,做个好少年。长期坚持,磨练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高尚的灵魂!
自我教育是以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核心。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有了正确的爱好,就成功了一半了。”的确,孩子在某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追求成功的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挠,他也能坚持,然后勇敢地去面对的。这对磨练孩子的意志,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好处。
篇2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阴影 教育管理
一、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
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随其父(或母)生活的家庭。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婚姻法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形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一方因故早逝,又重新组合的家庭。有的由于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出生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夫妻在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认识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而离异,还有的由于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分离。虽然离婚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婚育家庭过渡的社会趋势,理性的离婚是对不幸家庭婚姻的解脱,是值得倡导的,但不论是理性离婚还是非理性离婚,孩子是无辜的,都会给无辜孩子在情感、心理上造成伤害。据社会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单亲家庭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感。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
单亲家庭的这一特殊群体,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和家庭的存在,无疑是他们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自卑忧郁心理
孩子在失去父(或母)之后,自觉无颜见人,情绪低落,陷于极度心理痛苦之中,由此变得孤僻、自卑,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如:我班一名幼儿,由于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照顾生活,父母很少给予疼爱,孩子在幼儿园情绪一直低落,沉默寡言,经常自己单独玩耍,胆子特别小。
(二)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对抗情绪,或孩子在经历了亲人早逝带来的痛苦和不幸造成,有的家庭由于父母不和,家里天天像战场,闹得不可开交,孩子得不到片刻安宁,给心理上造成不安和恐惧,这种不幸的遭遇和环境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烙上阴影,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有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
(三)消极心理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例如我校一幼儿父亲整天沉溺于麻将,母亲成天梳妆打扮、唱歌跳舞、寻欢作乐,都无心关心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被当作“累赘”踢来踢去,其幼小的心灵被蒙上阴影,以致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失去生活信心,在校也无视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一切都无所谓。
(四)仇视 报复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对父母离异充满憎恨,特别是第三者插足而组建的家庭,孩子的憎恨情绪久而久之对心理产生不良作用,这种憎恨逐步表现在对家人、老师、同学的敌对情绪,怀疑身边的人,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以极端的手段来宣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内心平衡。
三、单亲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
单亲孩子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和母爱,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了不好的教育环境,以致走向极端,步入误区。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有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往往会更加怜悯孩子,千方百计给予孩子情感补偿,啥事都依孩子,一切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父(母)一概予以满足,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是单亲家庭中又一极端方式,有的单亲家长不是对自身原因进行总结,常常因自己原因或孩子做错事就大打出手,对孩子施与暴力,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一般具有恐惧感,脾气暴躁,自控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这种扭曲性格将会不断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就容易做出离家出走,流浪、自杀等极端行为。据国家犯罪调查证实,青少年犯罪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
(三)金钱教育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达到了小康水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或是要求家长买东西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毫不吝啬地为孩子铺好金钱大道,父(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手大脚,不劳而获的恶习。
四、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不管是什么原因,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孩子是社会的希望,社会、家庭都应特别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一)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对单亲家庭环境的认识
如果孩子已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长要勇于面对,勇于正视,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事实,一旦让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亲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里感到快乐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单亲家庭家长要特别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对家庭的认识和给予孩子愉快的家庭氛围,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没有理由让他们感到不幸,要及时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及时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心理压力也比一般孩子大,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多交朋友,可以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学校有些孩子说一些刺激性的话,家长应该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集体的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同学的友谊和温暖。
(三)从小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分外娇惯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是害了孩子,家长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四)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在单亲家庭里,不管是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有接触和交流,感受更多父母之爱。鉴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就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多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五、学校和社会都应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篇3
[关键词]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分析 教育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在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这个期间,青少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因而就出现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的要求是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主要表现形式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头脑简单的产物。表现形式常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企图标新立异,言行与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是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二、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影响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1.青春期生理特点带来的影响
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由于身体加速成长,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载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使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
2.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心理开放性带来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像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与同伴在一起。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喜欢自作主张,强烈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心理半成熟现状带来的影响。青少年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矛盾的,他们处在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较大,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固执和极端化。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社会认同。因此,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也促成逆反心理的产生。
3.社会支持系统造成的影响
(1)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环境具有特殊意义。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且是潜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心理和物质的关注过多,尤其是对孩子的要求过多,超过了他们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同时也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青春期少年进入初中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的缺点,从而反抗情绪增加了。
(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小学儿童心目中,教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其次,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公正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比如,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对于“差生”则疾言厉色,教师本身对待不同学生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于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更易产生逆反心理。“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3)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班集体对孩子逆反心理也会有影响,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在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与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就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个性的对立与冲突就不可避免。有些学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但又没有可交流的对象,这时他们会试图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吸引同龄人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态的行为来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应对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心理,不利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合理转化。
1.正确教育者的观点,充分尊重被教育者
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带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失为好办法。
认识到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后,我们一定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匹配,出现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控制孩子的不良心理。经过合理地调适与疏导,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转化的,这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42.
[2]檀明山.学会平衡学会调适.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210.
[3]郭念锋.发展心理学.民族出版社,2005.230.
[4]费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篇4
一 教师要储备全面、健康的心理知识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授知不仅要“精与髓”,更要“博”。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必须对知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吸取。首先要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多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情况,还要多阅读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学著作,了解启蒙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生长规律,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每日工作笔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去寻求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方法,确保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只有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钻研才能逐步让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积累并且丰富起来,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更高的平台洞察孩子们平时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引导,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粗暴化、武断化。这个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终身坚持的过程,把它日常习惯化,定期探讨,再融合相应环境材料、对象,升华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行为。
二 成为生活有心人
进行各项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之前必须着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 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四 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篇5
糖糖是满了6岁,妈妈觉得他不太懂事、怕受欺负留下来多读一年幼儿园的男孩子。刚来我们班时,恩恩不和任何小朋友说话,上课永远只坐最后一排最左边的位置,不喜欢回答问题,也从不和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会让人忍不住的怀疑,他会不会有些自闭。10月我们上了比比课第一单元第一节《悲伤与快乐》,我们让孩子们画一件让自己悲伤的事情和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糖糖画了一张让人震惊的画,在他的画上有两个圆圈表示的白云、一架直升机、一辆坦克和9个战斗而死的流着鲜血的人,画面形象栩栩如生,把人物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让恩恩来解说他这幅画,他只说:“把他们全部杀死就很快乐”。看了糖糖的画和听了他的解说,我的心里特别的紧张和担心。由于恩恩拒绝更多的表达,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会画这幅画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我们只能通过画画来了解糖糖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画《我的幼儿园》、《我的家》、《游乐场》等等。在《我的家》这幅画里每个人做着不同的事情。通过和糖糖断断续续的交流,我才知道画里的糖糖在玩电脑、爸爸妈妈在分享美食、奶奶爬楼梯到楼上照顾妹妹。画里的糖糖没有人陪他玩、陪他说话。和在幼儿园里一样孤独,而和他交流只是一台电脑。我明白了糖糖不愿意说话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家庭。后来我和糖糖的家长交流了很多次,原来有了妹妹以后,一家人花了很多心思在妹妹身上,觉得恩恩大了,有些忽略他的感受,也没去思考过糖糖不愿意说话和与人交往的原因,糖糖发的恩恩喜欢上玩游戏“我的世界”,比比课里就是画的令他感到开心的游戏情景。一次次的交流,糖糖的爸爸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多陪陪恩恩。
在幼儿园里,糖糖依然不喜欢说话,和他交流也是爱答不理的。我知道糖糖喜欢画画,所以我坚持用画画和他交流,糖糖不开心时,我告诉他:“不想说话时,可以不说话,如果愿意的话,就想用画画的方式告诉我,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不开心”。糖糖很快就会画出他伤心的样子,有时还会画出不高兴的原因,然后我们一起来试试我们比比课里学会的应对办法,看看会不会有用,在我们一起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我还会故作夸张,常常逗得糖糖大笑。三个月的比比课学习,恩恩改变了很多,愿意和我说话了,我们的交流不仅仅在画上,也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了。我想只要家园携手,共同努力,用心倾听糖糖的心声,糖糖会一定会变得乐观开朗。
和孩子说话,最重要的是用心观察、认真倾听,为孩子提供全心全意的陪伴。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轨道,拥有同一频率,才能被孩子接纳,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智慧;尊重;宽容;关心;耐心
我做了近十年教师及班主任工作,接触过许多家长及问题学生,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成长不是单靠学校能完成的任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校的联合教育、家长育子水平的提高更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有诸多认识偏差:有的认为把孩子生下来,养大了,就算完成了任务,成才是孩子自己的事,坚信“树大自然直”,或是认为学生的成人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自己推卸责任,从而思想上放弃了教育孩子成人的责任;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小就给孩子稚嫩的双肩挂上沉重的行囊,揠苗助长,他们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只关心学业,不关心学生的年龄需求,造成学生过早产生对学习的厌倦,乃至对家长的抵触;更有言语粗鲁,行为暴躁,对子女的说教与自己的言行反差较大,从小就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他们意识中没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育子责任。诸如此类认识的偏差,表象上就产生了:不负责任的父母、不懂教育的父母,造成学校教育的被动和子女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然有些家长把教育自己的孩子当成终身的事业,从孩子呱呱坠地,就以美好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细心呵护,用百倍的细心和智慧撑起孩子人生的天空,在携子成龙,教女成凤的传统育子目标的引导下,把子女逐步培养成了既成人又成才的美好人生旅途,在家庭教育这块沃土上绽放奇葩。
听听我可爱的孩子们成长心路的故事或许对家长有所帮助。
一、让孩子在特定环境中学会感恩
故事1:
每当假期,我都会在家玩,上网,躺在床上看电视。但从去年我改变了,变得截然不同。我会上辅导班好好学习,会在家里給父母做饭,也知道体谅心疼父母了。是什么让我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和母亲一起打工的日子让我明白父母的辛苦,让我懂事,让我长大。
火热的七月天,不动浑身都是汗。我就坐在椅子上看着我的妈妈那么辛苦的工作,汗如雨下。眼里的泪已经装不下了,我咬着牙强忍着,起来帮妈妈。
自那以后,我长大了。
二、尊重孩子的感情、他们不会无动于衷
故事2:
我坐在公交车上忐忑不安,心想:回家挨骂吧,玩到这么晚。正想着,手机响了。是爸爸,接吧。“你去哪儿了,都几点了,还知道回家啊”,爸爸急躁的声音传来。
我挂了电话,看着车窗外,窗户上突然出现老爸生气的脸,揉揉眼,什么都没有。
今天的公交车特别慢,走走停停。
老爸的电话又来了,我手一哆嗦,挂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手机又响了。“你到哪了,用不用我去接你”“快回来,等你吃饭。”电话那头语气平和。
下车,看见老爸站在车站,我跟着他慢吞吞的回了家。
“爸,我错了,你骂我吧。”
“别说了,快吃饭吧,包子都热好了。
我低头吃着包子,不知是热的还是烫的,眼泪掉在了碗里。
“唉,没事,知道回家就好。”
爸爸对我的尊重和理解,让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爱的沉重。教会了我要怎样回报这样的爱。
故事3:
从小,每次出门,母亲总是会嘱咐我“要小心啊”,然后目送我远去。回家,母亲总是会问我:“饿不?冷不?想吃啥?”然后进厨房,桌子上的菜都是我爱吃的。母亲对我无微不至,我感谢母亲。
一句呵护,一声关怀,总能抓住我的心,是感动让我顺从。温柔之后,我也变得哑口无言。
母亲的温柔是我幸福的源泉,在爱中长得的我更懂得爱和关心。
三、智慧的父母成就健康的的孩子
故事4:
七月的天,很炎热,树上的知了也哑了嗓子。
我在客厅吹风扇,看电视,妈妈在厨房做饭。
一会,妈妈端出两碗面条,放在茶几上。说:“你选一碗。”我看了看眼前的两碗面条,一碗有一个荷包,一碗没有,我选择了有荷包的那碗。
吃着吃着,我看到妈妈的碗里竟然有两个荷包。
妈妈看了我一眼对我说:“看人看物不能看表面,要看内在。”
这位母亲用她的智慧教育了她的孩子该怎样看世界。
故事5:
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很和婉,也很聪明。
记得高二的时候,每两周回家一次。到家后,时间都用在电视上,家务都抛在了脑后。
母亲下班回来,看到我还在电视机前,什么都没说,下厨房做饭。
一会母亲说:“闺女,和你商量个事行不?你能去买袋盐回来不?”
看着妈妈在炒菜,我想:噢,没盐了。我说:“行。”
可当我把盐买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烧好了菜。
我不再说什么,赶紧钻进厨房。
篇7
关键词:家长;教育方法;中学生;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
6.应试教育科目的具体学习方法与技巧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并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家长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向孩子传播和教授学习方法。
篇8
一、做父母的责任
这是最重要的,你应该为你的孩子负责,尤其是对一个男人,你说我负责挣钱,我会帮助带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父亲。尤其是说“我会帮助带孩子”,这样的父亲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首先,带孩子和教育孩子是你的责任,既是母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做父亲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其次,如果你不把孩子视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也不可能教育好孩子。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今年高中快毕业了,有一次说到孩子,他说:我不喜欢带孩子,孩子从小都是他妈妈管,我有时候给他买点东西,隔几个星期,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玩。我这个朋友就是一个责任心比较差的父亲。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建立做父母的责任心。你要想到,从孩子出生,你就要始终不愈的履行你的责任,你要使你的孩子心身健康的成长,你要使他快乐和幸福,你要为他将来的幸福负责。你要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或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
你想做一个好的爸爸和妈妈,你也建立了自己责任心,但你有没有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孩子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一出生就必须开始(说胎教也可以,但玄的成分就比较多),家里种盆君子蓝、养个小狗,要想养好和种好,都不容易,上书店去买本书,经常去找别人请教、观摩。我们说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人也很怪,我有个邻居,他从市场上买盆花,他马上到处去问,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上什么类型的肥料、上哪去买,早晨几点钟搬出去为好等等。可他有个孩子却从来没有问过怎么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我试着告诉他们两口子,他们听了都不以为然。终于到了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我的邻居来找我说:你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我哪个“小子”气死人了,作业不好好写,天天在外面闹。这是一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观念和意识。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
还有一种父母有很强教育观念和意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们也很负责任,很早就在设计教育方案,看看在城市里有许多这样的父母,从小让孩子学钢琴、电子琴、舞蹈、绘画、放学后去上各种“奥赛班”,小小的年龄每天要赶几场。这些父母非常辛苦,其结果可能是“对孩子关心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孩子的心身遭到更严厉的摧残。
有些父母看到这样的方法不好,怎么办?有不少父母开始崇尚“自然成长”,什么是“自然成长”,他们也说不清,大概就是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自由发展,让孩子多玩(自然教育法并不是这样)。这同样是放弃了对孩子教育的机会。
二十世纪发展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了很多、很深入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应用也很广泛和成功。到美国去的很多人都发现,美国人生下来就和心理学家打交道,因为教育孩子必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要得到心理学家的指导。所以,做合格的父母必须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孩子的教育从出生时开始,但教育绝不是盲目的。
三、情感上的准备
做父母在情感上要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你可能说,情感上怎么准备,难道我在情感上不接受我的孩子吗?不仅仅是在情感上去接受孩子,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学会了爱孩子,你能不能使你的孩子从出生后都能得到充分的、适当的爱,使孩子在父母的爱下健康的成长。对所有人的爱(包括丈夫或妻子)可能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责任,但对孩子的爱既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义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你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知识上和情感上去积累经验,从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去培养下一个孩子。
很多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告诉我,当孩子马上就要离开父母的时候,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带孩子,他们留下了很多的愧疚和遗憾。对于刚刚做为人父母的年轻朋友们,你们不希望在十八年留下这么多的遗憾和愧疚吧!知道怎么去爱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任何书本上的知识不帮助可能你的。几乎是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孩子就需要得到母亲情感的温暖和照料。所以,在孩子出生前,你在情感上应该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再努力的去学习和体验。(张仲华)
篇9
关键词:周末家庭教育问题学生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05-01
家庭教育是社会化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孩子受到的首要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可以说学校与社会教育取得的成效好坏与家庭教育关系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是终生教育,从出生、上学到工作、甚至到退休,家庭教育自始至终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静心思考一下,现家庭教育基本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措施,取得什么效果,都没有衡量标准。
1.问题学生的界定
之前流行“双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等叫法,慢慢被取缔了,因为会伤害学生自尊心,不利于心理正常发展。人们有意识地回避,随之便用“问题学生”来代替,似乎既可以用来概括这类学生。那么,究竟什么学生算是问题学生呢?现初步分类如下:第一,就是其心理健康介于心理健康和异常之间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人格的个体差异上与正常学生反差较大,具有不良品质的学生。一部分不知要学什么,无目地性,另一部分虽然学习能力可以,但行为品质不好。第二,心理、行为基本健康正常,但学习力非常困难,上课听得懂,做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
2.问题学生与周末家庭教育的关系
中学生身心“早熟”日趋明显,而且个性较强,不同程度地存在优越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等,富家子弟特征极为明显。来自单亲家庭或家长“管不了”或“不会管”的“后进生”较多。现如今,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都与周末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有很大关联。据有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20%的中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有18%的中学生有轻度症状,有5%的中学生有中度症状,有2‰的中学生有重度症状。由于父母对子女从小引导太少,沟通不够,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没有花心思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及时、有效及有计划的教育行为。
3.周末家庭教育策略
(1)周末时间定期关注和教育学生
在有效期内,家长才是父母,别在最关键的那几年偷懒,否则后悔莫及。该教给孩子的规则、独立、责任和习惯一定要趁早,有些家长嫌管孩子麻烦;有些家长平时没时间陪孩子,出于补偿心理就对孩子无限宠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重要,长大了再来管就可以。小时候不舍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长大了管不了,这就是许多家庭教育的现状。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中学时期,越大越难纠正,有些甚至会根深蒂固地伴随其一生。
(2)引导学生周末参加劳动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都应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如,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对孩子来说,学着干活儿,既是劳动,也是游戏。要使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引导时父母需有耐心和时间。家长在周末时间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很容易就错过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懒惰。所以,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学习自理入手,引导他们干一些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事情。
(3)引导孩子认真完成周末作业,并适当进行兴趣特长培训
有能力的家长可以抽时间辅导孩子写作业。那么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呢?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辅导环境。因为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应当单独为孩子设置一个辅导学习的房间,防止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二是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教育孩子。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不能动不动就呵斥,这种行为容易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会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作为家长,应当积极鼓励孩子,可适当提醒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孩子找到解决困难问题的思路,从而跳出困境。长此以往,就不会轻言放弃,孩子的独立坚强品格就会凸现出来。
篇10
父母角色应有区别
家庭中,父母双方经常争论“到底谁该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哪一方占优势”。冯纳教授的研究表明,实际上,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当,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仅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们在各方面对孩子的角色影响也有区别:孩子的自我价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问题,都是父亲影响大于母亲;在亲子关系方面,母亲的影响远甚于父亲。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
冯纳教授说,许多调查表明,“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经济条件”、“父母学历高低”等都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直接影响,但父母的社会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特别是夫妻关系的质量对孩子的影响尤甚。
一般来说,夫妻关系好、家庭稳定,孩子的快乐程度就高,也绝少会出现心理问题。而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或者离异,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中,有24%无法接受“父母离异”这个事实,需要接受心理咨询;而如果父母离异后再婚,那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比例就急剧上升到47%。
亲子需要优质时间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父母(特别是父亲)往往因为工作忙而很少有时间跟孩子相处。因此而有愧疚心理的为人父母者大多以为,尽量多挤时间跟孩子相处,就可以“补偿”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冯纳教授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在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在于相处的质量如何,即要用优质时间进行亲子活动。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心理。特别是工作繁忙的父亲,更应想方设法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妻子要积极鼓励丈夫参加抚养孩子,教会丈夫尽快进入育子角色。
要50%投资在家教上
这里的投资指的是家庭为了教育孩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时间等的总和。冯纳教授说:“我参观过中国的幼儿园、学校,父母出许多钱让孩子上那么好的学校,真羡慕这里的孩子。”但是,中国的父母大多以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其实不然,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必须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气。冯纳教授指出,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文:沈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