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的共性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与设计的共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
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转贴于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使用和评判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参考文献[1]温 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4.
[4]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5]杨 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篇2
室内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是将在建筑空间基础上加以设计达到改善环境和体现风格的目的,运用人体工程学、建筑美学等原理对建筑物体进行二次设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结合,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使人们在高强度压力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能够放松和减压的环境,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家居环境。在现代都市中,大部分的建筑物都市水泥混凝土材料,并且材料都会选用了冰冷的材质,比如玻璃、钢筋等坚硬的材质,会给人以距离感,并且长期生活工作在此,使人们思想压抑,并且生活压力促使人们越来越想要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居住的房间。因此,仅仅满足人们的居住性已经不能够达到人们对于家居的要求。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是要满足人们把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放在第一考虑,是室内空间环境更加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同时,也要考虑人们的空间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把握好空间尺寸,严格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设计出合理的设计作品。
功能性与艺术性如何能够同时体是我们所面对的家装问题,因此,空间的合理划分以及如果从美学角度去整合科学技术的成本,就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其目的却是造物,功能是产品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因此产品的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的需求,室内环境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空间环境,其构造基础是以科学为依据,功能性作为室内设计的基本属性,已经作为室内设计中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其特点也是艺术设计共有的特点,室内设计的实质就是用美学原理去整合科学技术的成果。而精神生活的满足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性范畴,比如说室内色调、氛围、环境视觉效果等。我们可以想象下,不同的灯光就会给整个室内环境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材质、形状、色彩等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艺术感受。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需要满足三个特征:装饰性、生态型、发展性。我们在选择设计风格与家居装饰品时,不能够仅仅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要对其外形提出更高要求,满足精神需求,增加其装饰性,包括其色彩、灯光、材质和陈设等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遵循设计原理,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重复与渐变等艺术表现手法,给人强烈的稳定感、韵律感、节奏感等视觉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在满足业主的需求基础上进行设计,每个人的心理变化都有所不同,因此,设计时不能够仅仅依据设计师个人意愿进行设计,要从精神层次出发,达到设计目的,带来设计效果。艺术性表达方式中包含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为生态型,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和大自然相融合,贴近生活的生态性艺术风格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现代家装中很常见的景观鱼缸、景观盆景等,都是将大自然的生态性与家居环境相结合,使人们得到一个放松的悠闲的生活环境,比如现在家居很多都会有露台、平台等空间,人们会选择在这些区域中种植摆放各式盆景和花卉,可以随时的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使身心得到放松。创造一个环保的生活环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室内设计的重要显著的特点。
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不仅仅提供了居住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并且,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着不同的变化,人们会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时期的生活环境、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来选择空间居住环境,因此,一尘不变的空间环境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追求。所以,在进行空间二次改造的同时,我们应保证其发展性,给它留有能够变动的空间,这也是其艺术性非常重要的体现。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理念都有着相应的变化,这就更加需要要求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过程中,满足其必要的空间可移动的发展性原则,体现出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理念的变化。功能性与艺术性作为室内设计中重要的两个属性,功能性是最为重要的,其艺术性是在满足其功能性基础上来体现的。首先,设计作品如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比如说不能够到达一个功能分区合理、功能实用性合理等,那么,即使再具有艺术性,也是一个不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作品,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室内设计还是应该以实用为本,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其艺术性。其次,艺术性现在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由于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日渐追求,室内空间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形式。但是艺术性是实用性的补充与延续,它是不能够脱离实用性而单独存在的,他们只有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地位,被消费者所认可。
然而,当代很多的设计时仅仅从其美观性出发,往往忽略了其实用性的基本特征,创作出很多富有美感但是缺乏实用性的设计,他们仅仅是从大胆创新方面考虑,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在视觉表达上能够传递出新奇的感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其不合理的方面,当然,对于追寻设计感而忽略了实用性的设计是不符合建筑学与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所以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进行设计之前,应该了解业主的心理需求,从其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出发,了解其生活爱好、特殊需求等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对其赋予必要的艺术效果,做到功能与艺术的交融融合。结语:功能性是室内设计的主要方面,艺术性是实用功能性的补充与延续,如果做到设计出符合生活环境需求的设计,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个人需求与爱好,满足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要求,在享受美的同时,一定要满足其实用功能,因此,在我们生活中,室内环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如何打造出一个功能合理,风格独特,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生活环境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者:戚久琳
篇3
关键词:汽车造型 数字化设计 手工艺术 逆向设计
前言
我国汽车工业正进行跨越性发展,制造和生产技术在国外硬件设备的保障下基本得到解决,而汽车设计则面临技术手段更新和人才紧缺的局面,特别是自主品牌的设计问题尤为突出。上海乘用车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奇瑞汽车设计有限公司等都面临这样的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工业设计作为汽车设计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手工艺术表能力,将美学很好地体现在汽车形体上,并结合现有的先进数字化设计方法及加工技术,使设计更具时代性。在汽车设计中动手能力培养主要指逆向设计的油泥模型制作,早期只是手工制作,而先进的制作方法是手工和数控加工技术完美结合,既能体现人的感知,又融合了设备加工的精确性。
1、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领域,通过基于产品描述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数字化产品模型并在产品开发过程应用,到减少或避免使用实物模型的一种产品开发技术。在汽车数字化设计中主要使用的软件是ALIAS、CATIA和UG,也有少部分使用PRO/E软件设。数字化设计具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1)造型准确、周期短、减少设计过程中实物模型的制造。传统设计中需经过反复多次的“手工模型-设计论证-修改设计-修改模型”的过程,这不仅耗费物力、财力,还使得产品研制周期延长。数字化设计则在制造物理样机之前,针对数字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可排除某些设计不合理性;(2)易于实现设计的并行化,缩短设计周期。相对与传统设计过程的串行化,数字化设计可以让一项设计工作由多个设计队伍在不同的地域分头并行设计、共同装配,这在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与速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手工艺术
本文说指的手工艺术不是中国传统的剪纸、木雕、纸雕、陶艺、编织、刺绣等手工艺,而是从事产品设计、美术与技术结合的手工艺术。手工艺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艺术家通过手工艺术设计制作出精美的小批量的产品。在现代手工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塑、首饰、陶瓷、玻璃和产品设计初期。目前在工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手工艺术来表产品设计的思想,如:手工制作产品的雏形,特别是形体比较复杂的产品,如电动工具、交通工具等。艺术类的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和手工制作技能,一般的课程都有模型制作的要求,材料有木材、金属、塑料和油泥等。早期阶段交通工具设计课程,主要是手工制作阶段,学生测量车辆的实际尺寸,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找到设计点,手绘表出设计意图,用木材或者密度板制作出模型,只借助最简单的钻铣床,其他全靠手工挫、打磨,学生用手工制作的模型表了设计思想。手工制作模型的周期太长,最后的效果也不够理想:模型太重、尺寸偏差大、表面不光洁、形体准确性无法把握。这种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数模无法利用,只用于效果图的表,和所做出的模型有比较大的差异,模型无法准确表设计者的意图。
3、逆向设计与模型
逆向设计是充分融合手工艺术和数字化设计的优点,发挥了手工艺术的创造性、数字化设计的准确性和快速性。逆向设计过程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实物样件或者模型表面进行数字化处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并利用可实现逆向三维造型设计的软件来重新构造实物的三维CAD模型(曲面模型重构),并进一步用CAD/CAE/CAM系统实现分析、再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过程。逆向设计通常是应用于产品复杂表面的设计,例如汽车设计、摩托车设计和游艇设计等。对于原创的工业设计产品来说,设计师在逆向设计过程中手工艺术制作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模型是数据采集的基础,后期的数字化设计主要是数据上修正和曲面光顺。制作模型的方法有很多,在交通工具方面主要采用油泥模型制作,前期是1:5小比例模型,后期是1:1的等比例模型。
逆向设计的过程:手绘表出设计意图,通过ps软件设计出三视图,按照三视图的轮廓绘制1:5的AUTOCAD平面图,通过激光切割出轮廓模板,利用高密度泡沫材料制作型芯(如图1),粗敷上油泥,敷贴时要用力适当,既保证油泥层与层之间的贴合又不使整个模型因用力过大而变形,直到敷贴的油泥使模型超出初设计轮廓线2~5mm时为宜。
外形的初步形状通过粗刮完成(如图2),到造型准确并留有1mm内的余量。精刮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审美观和视觉差带来的各种艺术效果进行,力求使整个车身表面曲率过渡平稳,表面光滑(如图3),完成车灯、格栅和门线等各个细节。
在油泥模型上贴上对焦的专用MARK点(如图4),利用光学三维测(如图5)将iges文件导入UG等CAD软件,获得截面线和轮廓线,进行曲面建模(如图6)。将3D文件导入渲染软件,设置材质和灯光,渲染效果图(如图7)。
4、油泥切削机加工与模型
一直以来,汽车油泥模型主要依靠的是油泥模型师的手工制作,虽然表现力比较丰富,但缺点在于制作周期较长,曲线不精确,加工精度低,做出的模型左右不对称,逆向设计后的数模没有充分利用,模型比例太小,无法准确评判设计。随着数控技术发展和三维测量技术的改进,出现了大行程的油泥切削机(如图8)。以CNC铣削为原理的油泥模型自动切削机,将三坐标划线测量机与CNC数控技术结合,形成加工尺寸很大的CNC加工设备,其铣削力不大,适宜泡沫和油泥的铣削,其加工精度比较高,能加工大行程量,制作周期比较短,效率高,性价比高,具有手工制作油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油泥切削机的加工过程:按照逆向设计后放大到1:1的三维数模,对加工位置和加工余量进行分析,编制加工程序和生成刀具路径,并对各刀具路径进行防碰撞、过切检查和模拟加工,验证路径的正确性,通过后处理生成适合于本机读取的NC代码。首先加工骨架泡沫,一次性完成表面负余量切除,余量一般是-5mm,保证表面油泥的缚贴;泡沫的加工结束,把准备好的油泥缚在加工好的泡沫上,等待油泥变干继续加工;油泥的大进刀量粗加工,在电机功率、机器钢性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较大进给量,最大切除多余油泥,表面留0.5mm的余量执行精加工和轮廓线加工程序。如有必要可重复执行精加工程序,提高表面光洁度。油泥在加工完毕后,需要模型师根据加工完成的模型粗糙度进行修改,直到到要求。利用该设备来制作等比例模型,完善整个逆向设计的过程,实现了传统手工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篇4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艺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世界众多的教育家对艺术教育都尤为重视,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的教育当中,艺术本是达到目地的一种方式,而并非是一种目标,艺术的教育目标是使人变得更有创造力、想象力,同时将艺术适用到生活和职业当中,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性就已达到,必要性也显现出来。”笔者身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的一名考官,通过自身在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工作岗位上多年的经历,结合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考察收集论据及解决方案,阐述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服务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普及;服务;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教育,并不断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专业潜能不断得到提升,展示个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培养良好情操及人格奠定坚实的根基。当前全国的艺术培训中心鱼目混珠,多种不同大小规模的艺术培训教育在全国遍地开花,大到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培训基地合作方、YAMAHA音乐培训学校;小至出租民宅,地下室无照办学;无论是哪种办学方式与环境,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有学可教。师资力量方面更是参差不齐,所以更凸显了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服务的重要性。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领跑者,不仅是培养艺术复合型英才,更应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中发挥规范、促进完善艺术教育培训市场,为社会学生们能接受到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
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以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为社会艺术教学工作做好引导、督促、挖掘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的后备力量,让每一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爱、学有所通、学有所用、学有所展。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接受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积极督促与严格要求各地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合作机构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做好学生与专业、学生与家长的良好桥梁;让其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五、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服务不是一项短期的形象工程,而是长期有效实施的常态化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国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研究、探索、更新而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等教育;艺术设计;隐性知识;共享;分析
中图分类号:J023文献标识码:A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Implicit
Knowledge Share in Art Design Education
ZHAO Wei, LI Yan-hong, TIAN Xiao-mei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个蕴藏着大量隐性知识的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师生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未公开(隐藏在其个人大脑、思维习惯和行为过程中)的艺术创作手法、思维方式、心智模式、个人经验、价值取向、灵感直觉、个性气质、内在修养等。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有的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等特点,隐性知识的共享变得更加举步维艰,导致隐性资源的浪费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学科发展潜力的损失。因此,挖掘隐性知识的巨大宝库,揭开隐性知识的层层面纱,是每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意义
“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追求的境界,更是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灵魂,这便注定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程序和刻板的模式,因而,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独特的安排和精心的、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方法和技巧。因此,隐性知识的共享不但可以激发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同时,隐性知识的良性循环也能提高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师生的专业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另外,从宏观的角度也可以提高高校的整体知识存量,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分析隐性知识固有的属性知识的主要特征是形式多元化;难于理解,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难以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交流与转化速度相对较慢;获得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等;高度个人化和其受环境约束使得人员、环境的变动会导致隐性知识的不适用、变更和消失等。
(二)施教者方面的因素
1施教者传播知识的能力
隐性知识对个人是有依赖性的。受教者传播知识的能力和艺术专业修养直接决定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质量和数量,也是隐性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教师除具有本专业具体的知识技能外,还应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教育表现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受教者达成学习上的共鸣,使艺术的法则、规律以及教育媒介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知识文化等内容惟妙惟肖、动情传神地深入受教者的心灵,最大程度发挥知识的价值。
2施教者知识共享的意愿
施教者在开发自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中势必会支付一定的体力消耗、精力消耗、时间消耗和转移工具费用消耗等;隐性知识的共享意味着该知识的拥有者的垄断优势削弱或丧失;同时,良好的课堂秩序,受教者能否配合施教者进行教学活动也直接决定了施教者隐性知识共享的热情和积极性。
因此,施教者的知识转移意向、对知识的保护意识和对受教者的心理认可程度等都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受教者方面的因素
1受教者的接受能力
受教者对新知识的洞察力、敏感性,对新知识的前瞻性和艺术产品的市场潜力等预见能力,知识保持能力等与隐性知识共享的程度成正比。受教者的解码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领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智商,即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速度和进程。因此,隐性知识转移率与受教者的自身知识存量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
2受教者的知识接受意愿
受教者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往往因个人的差异和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导致故意拖延、被动应付、虚假接受等隐形知识共享受阻的情况的发生。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受教者积极投入与参与,没有受教者积极的响应隐性知识共享困难或失败,也容易使艺术设计教育陷入普通教育机械灌输的误区。
(四)隐性知识共享渠道方面的因素
1组织制度的影响
学校组织制度对教师隐性知识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制度和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影响两方面。一方面,国内高校教师评价并不关注知识的总量,而是知识的显性化程度,即高校在人才招聘、职称晋升、奖励等方面片面夸大了学位、科研成果等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价值。这种教师评价的实质就是仅关注了教师知识转化螺旋中知识的外化和组合的过程,而忽略了知识的社会化和内化过程,致使“发现的学术”成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知识的上行与下行存在不必要的时间差,导致信息不畅,或转化失效。
2组织文化的影响
高校的组织文化代表了一个高校的价值观,从隐性知识共享的角度来看,高校的组织文化决定了师生获取和搜索知识的方式以及开发和共享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是否重视增强师生间的知识共享意愿,是否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共享的平台和渠道,也是影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研究
(一)从施教者的因素入手
1营造新型艺术教学环境,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首先,要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在艺术教学中,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艺术类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出发,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学习过程。
最后,营造“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法环境。艺术教学诚如庄子所说“口不能言,有道存焉于其间”,就是告诉我们受教育者需要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因此教育者就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不愤不启”,“引而不发”教法运用,引导学生凭自身的感觉和操作进入艺术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2倡导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显的探究行为。作为一种“考虑”,它是内隐的;作为进行“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它是外显的。反思性教学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包括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自我反思模式强调教师对教学的自觉反思,有利于挖掘和发现高校教师隐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个体向群体进行传播成为可能。
(二)从受教者的因素入手
1施教者要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者进行“悟性”的培养
可以举办设计作品展览、邀请知名设计师进行专题讲座、对艺术品进行鉴赏或品评等活动,要求他们在“视听能力”、“想象能力”上下功夫,在“思考”上有突破,使其养成勤于探索,用心去体验,刻意感悟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可以为每个教师的艺术创作专长和个人资料归档,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方向、知识结构、兴趣以思维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施教者;或针对于某一特定问题与该领域比较擅长的老师进行沟通和探讨,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2培养受教者的自学能力,加强社会实践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授之以渔”的归宿。
在现代的艺术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学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参观设计工作室、出版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使之在实际的设计任务中提高设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以此弥补课堂知识教学的不足,为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从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因素入手
1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隐性知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的关键,是隐性知识有效共享的决定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引导下,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才能让学校中的每个成员切实感觉到彼此间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知识交流,建立起师生自发交流和协作的文化,真正打破等级观,提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使得学校中的每个成员敢于在学术问题上自我表现,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只有在这种交流和学术的争论中才能促使知识的创新。
2搭建隐性知识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
如果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将经验和新的整理、归纳、总结,那么隐性知识共享将会衰减或弱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效率。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或者建立一个论坛、一个博客,让学生尽情发表对艺术作品、艺术理论的独特见解,也可以将设计作品便于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空间的分离会使学生以最轻松、最自我的方式面对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扩展了艺术视野和思路,加强了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修养的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探讨中得到借鉴,科学合理的将知识运用到下一次授课中,使得隐性知识得以共享和积累。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和薪酬制度
教师的努力需要得到学校的承认和认可,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薪酬制度有助于增强施教者发掘、转移知识的意愿。学校应向着“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方向努力,可由督导、同行、学生各占相应的比例,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等指标为其打分,结果分为ABCD四个档次,执行不同等级的课费标准。将数据存档、归类,为教师日后评职、培训、晋升、调职和降级提供依据和标准。
4创建学习型组织
高校要注重创建学习型组织,强调师生的终身学习,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从失败和经验教训中学习。这种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有助于不断提升高校师生转移和接受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缩短相互间的知识距离,提高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效果。其次,高校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建立容忍风险的机制,允许教师个体多样性的存在,以确保教师个体的学习提高,乃至整个高校学习能力的提高。除此以外,高校还需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加强利用高校本身的社会资本,做到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并重。
当今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正处于教学转轨时期,重视隐性知识共享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师生追求突破性创新的专业态度及相应的艺术设计感受力和表现力,对转变教育思想以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擅于挖掘自身的隐性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实践当中去,促进隐性知识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因此,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乔闻钟,郭岚,廖方伟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5)
李冲,王前高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隐性知识管理的视角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8)
程晋宽美国大学教师工作量浅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06)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2002,(07)
篇6
关键词:公众审美;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底线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55-02
一、公共艺术与公众审美层次的复杂性
公共艺术设计即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环境下进行的艺术创作及周边环境的配套设计。其中“公共艺术”是对这类设计内容的界定与形式的说明,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词在于“公共”二字,这种艺术设计形式无法脱离公共的概念,它是一种面对“公共”的设计活动,其评判都是由“公共”大众完成,而结果会对“公共”社会产生影响的设计,所以“公共性”才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只有“公共性”的问题解决了,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受。
“公共性”很好的对公众审美意志进行了阐述,公众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公共艺术设计师设计要以“公共性”作为前提要求,要充分考虑公众审美的情感,而公众审美又是一个主观的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情感领悟,这种差异化的结果是由多方因素所决定的,例如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等。这种审美层次的差异就为公共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保证公共艺术作品情感精神得以表达,同时又兼顾大众不同层次审美的审视,是设计者必须关注解决的,这种公众审美层次的差异会带来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对设计作品的鉴赏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有必要对公众审美层次进行探索研究。
二、公众审美与公共艺术的对立与统一
“公共艺术”本身是一个艺术形式,但不局限于一个形式问题,这是由于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而公共性问题面对发起者、受益者广大人名群众的时候就不得不引入公众审美的问题,审美属于美学范畴,就审美观点构成美学体系,审美是一个由物质转向精神层面并不断提升的审判过程,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它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存在对大众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的作用表现,它随大众主观需求和认识的改变而改变,这种统一的公众化的审美暂且可以称之为大众审美,它是符合一般大众在一定时期下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评判要求的。
所以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成败由公众审美情趣的高低决定,从创作与接收的两个方面分析,公共艺术都要回归到公众审美下加以看待:首先公共艺术符合一般艺术问题的研究方式,都是“按照现代艺术原则与美学理论构建而来的矛盾修饰法”而试图走出“现代主义模式”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艺术定位”问题;其次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要超出一般的艺术范畴,将其置于公共环境受公共社会的审美批判,它们的出现也就决定了公共审美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必然内在联系。这就需要我们走出“经典美学”,回归“大众审美”,重新理解公共艺术“公共性”问题。
公共艺术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可以看做是公共大众,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质和精神需要,这种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设计者的个人意志表达,设计者不得不把大众感知纳入设计考虑因素,其次设计作品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大众的评判,公众审美意志在此时发挥着至关重要在的作用,这种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设计表达和设计存亡,而自由的舆论评价批评也有利于公共艺术设计创新作品的出现和避免不合理设计的出现。
三、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反思
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所在时期公共大众主流审美情趣。公共艺术设计为公众服务,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地,具有功能性的公共环境空间,它的“公共性”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和目的。由于审美的个性化特征,必然不能达到所有人对于一个事物的认同,同样在同一时期下公众的审美情趣是有层次区分的,但在同一时期总有一个相对主流的设计风格样式被大部分大众所接受,这就是公众在这时期下的审美基调,同样也是设计师设计反映审美情调的底线。公共艺术设计受“公众趣味”“公众审美”的驱使,所以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是一种交互关系,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要兼顾大众审美层次,同时也要以教化大众,提升大众审美层次为目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应该以大众审美为依托,有的放矢,在宣扬个人设计的同时兼顾大众精神承受能力,但是有些所谓前卫的,新潮的艺术形式是难登也不应登入公共艺术设计的大雅之堂的。所以,公共艺术设计底线是需要的,那些实质借公共艺术败坏社会风气,降低公众文化品味的设计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正如袁运甫先生所说,“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它和纯粹个人艺术喜爱不同。”
篇7
关键词:城市雕塑;设计方法论;公共性
公共艺术是一个广义的词语,不特指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自由领域。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主要为社会主体的艺术活动服务,包括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等装饰物,及影视作品等。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空间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运用不同的材质表现其自身的形态,并包含某种认识观念和觉悟。城市雕塑以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来进行创作,不是简单的将现有的雕塑作品直接置入城市环境中,而是蕴含一定社会精神内涵的。设计方法论是认识设计和改造设计方法的理论手段。城市雕塑是美化环境的同时,将大众认识和体验社会作为一个利益和责任的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方论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即创造性与公众性之间找寻平衡点,以此来实现公共艺术的设计最终目标—设计出真正归大众所享有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要把公众放在第一位,从真正意义上向民众贴近,向民众关心的问题贴近。从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解读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会得出四点共性的方法:
一、扩而充之
顾名思义就是使范围、规模等增大,对设计对象或设计构思加以扩充,增加其功能性因素,附加价值、外观形状等。基于原有状态下的扩充内容,在城市雕塑构想过程中会引发新的创造。美国著名雕塑大师克拉斯•奥登伯格,他的作品是全世界波普艺术中唯一被流传下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他所关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将这些物品放大,做成立体。如作品《衣夹》,被放置在周围高楼林立的广场中央,高达13.7米,极富吸引力。这样的城市雕塑是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放大,贴近大众生活,有着独特的现代抽象之美。当设计师将日常生活中最为寻常的物品以超常的尺度放大,并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将其置于开放空间中时,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间的距离被拉近,就达到了“艺术即生活”的境界。在商业区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摆放巨大的手提袋雕塑,采用扩大的表现形式,引人注目,恰如其分。设计主体通过扩大的方式,弱化了传统设计对象的崇高感,使城市雕塑更好地融于周边区域性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打散重组
打散重组,即散开、重新组合。通过打散对设计对象做出改变,组成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新个体。重新排列组合设计物的形态、结构、顺序和因果关系等内容,在城市雕塑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牛头》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他将自行车打散,用其中的车座和车把巧妙地重组了一个牛头,后来演变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成品雕塑。在设计实践中,重新组合设计对象,极易产生新的联想。如位于哈尔滨市友谊公园的主题雕塑《冰城琴韵》,它是由银色吉他,金色提琴和红色琵琶三种乐器组合而成,展现了时代的特色,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设计主体将设计对象具有特色的部分打散重新组合,不仅可以增强城市雕塑的功能规划和寓意,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更好的树立城市形象。
三、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指转换,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转换设计物本身的某种成分和设计构思途径,以其他的方式逾越现状、冲破习惯性认识,来达到新的设计目的。《马桶》是奥登伯格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转换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马桶,使用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材料,将原本光洁坚硬的陶瓷马桶,变成了一堆柔软的材料,使作品产生了非凡的效果。这些松松垮垮的物品,改变其本来的属性,在看到这样的作品后,人们会重新看待周围的事物。将设计对象进行材质上的转换,有效地改变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体验,使观众的最初感受遭到了新的挑战,激发了人们探索新事物的热情。这样的城市雕塑不再是设计主体的主观情绪表达,而是可以激活人们已被束缚的灵感的体验。在城市雕塑作品中,采用转换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对象与观看者产生距离感,从而令人们产生新奇的心理感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拉近与公众的对话,这也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目的性所在。
四、笙磬同音
笙和磬两种乐器同时演奏,有相互补充的效果,笙磬同音比喻关系和睦。公共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即作品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存。城市雕塑从其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公共事务的目的性。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设计对象与公众的互动,吸引公众并激发与之交流的欲望,给公众以美的体验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其公共性,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最终目的。公众与城市雕塑作品发生互动,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由感官而引发的心理层面的感知性互动;二是由行为而引起生理层面的参与性互动。心理层面的互动发生在人的心中,生理层面的互动表现为肢体动作。每个民族都有关于神鬼幽灵的传说,美国内华达州高速公路边的一组幽灵雕塑很好的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在疲惫的长途驾驶中,人们会因为看到这组雕塑作品开始谈论自己所听说过的神鬼故事,更有可能会下车亲身扮演一下这个人人畏惧的角色。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终体现出来。不仅人与设计对象可以互动,设计对象材料间也可以互动。传统材料(金属、木艺、石材、纤维、玻璃等)、现代材料、综合材料,材料不同,传达出来的语义也不同。有的材料单独使用、有的材料相互使用,其目的就是通过不同材料与艺术间的互动,创作出不同的作品。《球》是世宗会馆前的一组软雕塑,作品是用胶皮和综合材料制作而成,通过多种材料间的互动,引发公众的思考,表达作者的观念。将城市雕塑与公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人、公共艺术、城市才能和谐发展。
五、结语
公共艺术中的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设计方法论不能够走单向的研究路线。从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出发,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满足设计主体的创造性要求及设计的合理性为立足点,研究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由此将思路打开,分析研究设计主体、设计对象、社会公众三者间的关系,找到创造性与公众性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倾听市民公众的意愿,创作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为大众服务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10).
篇8
[关键词] 动画 公共性 个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4
引言
哈贝马斯提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大众报刊取代了具有批判意识的文学家庭杂志,它们牺牲其政治与公共事务内容为代价以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集体,“阅读公众的批判逐渐让位于消费者‘交换彼此品味与爱好’” ,因而“文化批判公众”变成了“文化消费公众”,即纵的公众,这样,文学公共领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消费的伪公共领域或伪私人领域。哈贝马斯所强调的公共领域之消失,对当代动画具有启发价值。动画片中所表现出的公有现实,是观众对于一部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动画作品构建出怎样的虚拟世界,若没有公共性真实价值作为基底,这部片子的思想只是空中楼阁,成为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从国内动画发展现状来看,创作者一贯主张追求作品个性,对作品注入大量主观内心感受以至于抽象理念,这种个性之上的理念确实从某一方面帮助作品区别于其他动画,使其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但是另一方面,忽视动画的公共性价值使得动画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心灵沟通出现越来越大的障碍,并最终导致中国当代动画的困境――无法与观众沟通。
一、伪公共性与公共性真实
显然,创作者也意识到当代动画面临的困境是因为其作品失去了公共性,在动画中加入搞笑宠物角色,尝试请明星配音,模仿学习国外优秀动画,利用动画周边产品宣传,正是试图恢复动画公共性。我们不可否认在种种努力下的中国动画确实恢复了某种公共性,但是这种公共性并不是基于观众心理的公共性,而是以市场广告,消费,浮夸作秀等商业化的方式来获得的某种伪公共性。将市场与动画片公共性划等号是错误的理解,在动画片《兔侠传奇》中可以看出,虚构的理念与僵硬教条化的道德标准使观众无法对作品的思想与价值倾向做出回应,片中角色性格带有创造者虚浮造作的主观意念,表现了梦幻的一面却忽略了内在价值,简单的情节设计与为求个性而生硬添加的角色个性并不具有公共性的价值真实,尽管该片在成功的广告推销策略下获得一定票房,但是这种运用市场广告单纯追求票房成绩而产生的影片只能具有伪公共性,同时这也是绝大部分国内动画不足以冲击国际市场的通病。而同样获得良好票房成绩的香港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咋看之下这部片子似乎情节简单,角色性格单纯,但是整部作品充分展现了生活的美好,通过表现生活一点一滴的细节邀请观众自身意识参与到片子之中,当观众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动画现实化的表现出来并构建出一种新的虚拟现实时,必定会乐于接受并加以响应,社会文明主体意愿即公共性便体现于此。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可以看出动画公共性所背负的意义,即公共性真实。公共性是人类社会结构形成之后萌生的观念,具有超越个体的意义。作为动画中的公共性真实,不能单纯定义为表现社会结构。动画作品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其本质是必须表现超越个人的普遍意识。而正是这种超越个人的意识才能使动画艺术摆脱无法与他人耦合的尴尬。从社会结构中发现公有现实,并由创作者来表达公有现实才保证了其动画作品具有公共性真实。所谓公有现实,金观涛提出,“公有现实可以指事实或一件事情,一种现存的文化符号,或一种意识形态宰制,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是可以和它耦合的。”当一部动画试图去表现公有现实,实际上是创作者唤起观众的参与意识,使观众在动画作品中感受到公共性现实并愿意参与进作品精神中进行互动。此时,公共性足够真实有效即是保证了观众与动画作品耦合的普遍性。
表现公共性真实与追求伪公共性是当代动画创作者经常混淆的两个价值概念,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辨析当代社会的普遍需求和公共意志,避免为追求公共性而浮躁喧哗的表面作秀,把发现普遍的主体精神作为动画公共性的真实本质问题。
二、个性扩张下的动画艺术更加需要呼吁公共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越发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怎样使创作者个性化的主体精神具有公共性成为动画精神探索的一部分。我们不妨将社会公共性比拟为一片土地,个人的主体精神是播种在土壤中的种子,无论种子最终成长为矮小的灌木或是高耸的大树,它们必须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这片土地是社会多元价值的框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社会化存在作为其生存的绝对依托。同理,动画艺术的公共性就是一片土地,是容纳成千上万种个性的基础框架。虽然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其独特的个性使动画脱离冷漠客观的说教式纪录片,但我们必须承认动画创作有其最广泛的公有现实,没有这个基础,动画艺术就成为了创作者直率无意识的欲望发泄,各种不同的价值冲突最终会导致观众对动画的疏离。
日本动画能形成现在百家齐放的盛况就是遵从了公共性框架下的自由发展,从当红动画作品《火影忍者》,《海贼王》到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蒸汽男孩》等诸多影片,其风格世界观没有任何相似性,但都没有忽略社会公有现实,其创作者认识到社会与人的公共性价值,并在作品中不遗余力的进行演绎,这使得日本观众面对形形的故事设定仍然能够强烈的看到日本社会特有的精神,这是将日本动画与其他国家动画区别开来的精神,同时也是吸引不同国家观众观看日本动画的民族风格。而在中国获得高收视率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以“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作为特色,并不给动画强加入虚拟的价值观念,坚持“让观众开心之余,表现一些勇敢、机智、有爱的东西,看着舒服就足够了。”(喜编剧黄伟健)该片中的很多情节,能够唤起与黄伟健同龄人的集体回忆,使这部片子超脱一般儿童动画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对低谷中的中国动画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创作者应该在引起观众共鸣的公共性感情之上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使观众能够参与进动画思想中获得乐趣,同时又能够超脱动画本身以反思自己生活。
三、结语
从国内动画艺术发展现状来看,公共性由于创作者对其认识理解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发展相对影片个性来讲相对迟缓。但是公共性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观众的普遍情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关注,我们有理由期待创作者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会积极将自我感受提升为公共情感,将公共性作为动画作品与观众与社会互动的有力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越.当今我国动画发展"虚"与"火".[J].电影文学,2008(05)
[2]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十一郎.世界动漫艺术圣殿.[M].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吴晓华,女,河北石家庄,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
篇9
一、传统书体风格
“飞白”书法中的“飞白”是一种特殊笔法,据传是受了工匠们启发,用帚子蘸白粉刷字,后对笔画中丝丝露白的枯笔,泛称“飞白”。自汉魏宫阙题字,飞白便被广泛采用,并为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唐张怀瓘《书断》上:“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1]“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俱精白。帝王将相亦多擅飞白,唐太宗酷爱王右军飞白。1.飞白之美在书法中,使用“飞白”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仅产生笔画美,也体现了一种艺术美。无论是王羲之、王献之秀美清丽的飞白,还是颜真卿、怀素飘逸洒脱的飞白;无论是单字笔画虚实相生的飞白,还是整体而言,一跃千里之势的飞白,都体现着书法作品中独有的特色。2.飞白之用飞白经常在行书和草书的横、竖、提的笔画中部或者尾部。使用时注重意境和气韵,以少胜多、以精胜多,长短适宜、承接自然。如果能挥洒自如,抓住传统文化精髓的“神”气,会使平面设计作品更加鲜活,视觉效果更具有冲击力。
二、传统书法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书法艺术与设计艺术有许多共性,都遵循着艺术美学的原理。1.共性的构成元素“书法艺术主要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文字的基本笔画是点、横、竖等。而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包括笔画在内的世间万物形象,都被提炼为点、线、面。在创作的过程中,设计师将自身对设计对象的理解,结合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将某个灵感运用某个设计形式重新整合。所以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有着共性的构成要素。2.共性的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均衡、节奏、韵律,是设计艺术与书法艺术共同所遵循的。书法家通过对墨色的处理、笔画的建构,将书法艺术的韵味与内涵表现出较强的艺术美感。平面设计的原则以人为本,美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精神享受,是客观世界中人们对事物的共识。设计将对美的情感物化到造物中,具象与抽象,实用与审美相得益彰。另外,书法艺术自身也具有设计意识。从笔画书写到篇章布局,无不体现着疏密、浓淡、虚实等对比关系。3.电脑模拟书法绘画效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电脑模拟书法效果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与设计作品,两者结合如行云流水般和谐,表现的更加富有内涵,使信息传递更为准确。如图3所示,笔者为铜陵市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设计的马年画册《万马奔腾》中运用了软件中的飞白笔刷,经过反复斟酌多次合成,赋予独特的视觉效果,使画册的“形”、“意”相统一,提升了作品的文化价值。
三、“飞白”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飞白书”发展到现在,有了全新存在的形式。人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的消解和转化。将“飞白”的立体感、节奏感、力量感、速度感,应用于国画、民间工艺、及现代设计作品中。1.标志设计中的“飞白”表现形式标志设计是一种图形艺术。大部分标志为了便于认知与记忆,将文字进行符号化处理。兼具文字与图形的表意符号,对设计师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将“飞白”的传统书法与标志抽象的个性相结合,独特、醒目,令观者印象深刻。但是书法中的“飞白”笔触具有偶然性,若在设计中保留这股灵气与生机,需正确的诠释标志的内涵。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应用,深化对作品对象的感知,增强“妙不可言”的体验感。2013年,徐州市为塑造城市形象、传达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新时期的城市精神,广泛进行标志征集。在官方公布的多个入选标志中,皆采用了“飞白”的形式。例如,图4方案1中,将草书飞白“汉”与徐州的首写字母“XZ”组合,以汉画像“车马出行图”记载徐州历史的变迁,以书法表现出龙马精神经济腾飞的繁荣气息。图5方案2中,主体形象为湖水、祥龙、彩带,组成“汉”字,传达出龙腾八方、天府之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徐州城市内涵。2.广告设计中的“飞白”表现形式广告设计大体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或有助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或与广大受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当今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的诸多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其独特的设计主张,提倡将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理念与形式相融合。运用自己的设计语言,传达对中国书法墨色的感悟,阐释了东方语境的独特美。具有创新设计的产品是物化情感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新载体,从传统书体“飞白”中汲取精华,在黑白墨色、虚实相生的笔画中,笔墨之气与人达成情感共鸣。审美性、传播性、传承性赋予现代设计新的人文色彩。
参考文献:
[1]姚灵.东汉中后期草书艺术的地位[J].中国文化研究,2014(3)
[2]刘牧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析招贴设计对传统书法的借鉴[J].大众文艺,2014(1).
篇10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的主题,应该充分的依托于该城市的历史文脉。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应该依据它所在的环境和场地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而且所选取的素材必须要是公众所熟知的。例如,武汉的大禹神话园就是以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传说中,武汉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大禹作为古代先贤和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大禹神话园根据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广泛的神话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像公众展现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苦经历,体现了武汉地区悠久的治水文化。这从本质上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武汉人民的古往今来的治水记忆,从而使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获得广泛的公众认同感。此外,主题确定后反过来也能帮助我们对于城市地域文化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深入诠释已有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汉的洪山广场楚风浮雕壁画,将楚文化元素符号完美的融入之中。通过对楚文化图像和文物的形式及艺术特点进行拆解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个以楚文化为主题的独特城市景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看见相同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
二、公共艺术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形式语言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选择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这些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不仅仅是简单点的将历史进行重现,而是在没有背离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历史精神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要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纪念馆《纪念雕塑》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的基础上,又运用写意、夸张等表现手法,深刻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痛苦与无助,直击人心,让人铭记历史。而对于构成风格的作品,则要更多地从形式感和语言层面去表达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铁壁画的《京华神韵》以人物剪纸和中国传统花纹构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华国粹京剧文化。通过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构成语言,充分展示出了地道的北京京剧文化特色。在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赋予作品十分独特和强烈形式语言,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艺术家的独特语言与公众审美眼光背道而驰,那么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公共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三、饱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是对公共精神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不能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上,还应对文化元素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表达和传承,并且和当代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现代人精神追求。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让公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十分直观的感受,并能产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城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是对于“公共性”的诠释——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和公众接触十分紧密的艺术形式,必须和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代并行,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人文思潮、文化观念和审美眼光的变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不仅要发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历史的情感,并将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通过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向公众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城市文化中不能言喻和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东西。通过公共艺术来表达恰当的精神思想,能使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深层性,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