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基础理论

篇1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在祖国的土地上、地底下和水域里,都保留着极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遍布各方的文物古迹,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使人们看到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曾属于世界前列的历史;看到我们的先人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所以,保护好、使用好这些珍贵文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是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千秋事业。

一、文物的使用与保护

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应通过文物、博物馆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文物的保护和使用是密不可分的,保是前提,用是目的。保是防止自然力或人为的损害,保持文物的原状不改变。保护不好就使文物丧失价值而不能使用,保护好了不用也发挥不出文物珍贵价值的作用。使用与损坏又是相关的,不合理的使用必将导致文物的损坏。但也不能担心文物的受损,而一律不准使用。对文物保护应持积极的态度,消极被动的保,并不能确保文物的安全,只有积极主动大力发展文物保护技术,才能保障文物的妥善保存,并为使用创造条件。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它不同于普通的物可以再创造。故对文物不可与一般的实物同等看待,随意使用。文物的使用,应以不损害文物为原则,当使用与保护发生矛盾时,首先应考虑保护文物。对有损于文物安全的使用,应予制止。只有保护好文物,才能使文物长期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文物使用的有效期限应是久远的,不仅是供当代使用,而要供世世代代继续使用,这是文物使用的特殊性。人类文化遗产所负担的使命,不是仅为某个历史时期或一代人服务,所以文物要永久保存下去,尽力延长它的使用期限。由于受文物保护技术水平之限,还未能创造安全使用文物的条件,盲目使用会造成文物损坏。在此情况下,只要积极做好使用文物的技术准备,待条件成熟后再使用。文物的使用,主要体现在:1)为科研、教学、出版等提供实物资料。2)通过陈列展览,普及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知识水平。3)通过参观展览,给人们以美得享受,陶冶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文物作为民族精神和传统的象征,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丰富源泉。但有一种对使用文物的误解,认为文物既然也是物,就该使用,甚至认为是废物利用。所以把不少古建筑当做旧房屋,用来办工厂、开商店、当仓库;拆毁古城墙,用古砖铺路、盖房、砌猪圈;对出土文物不经科学养护,未创造较好保存环境,就任意观赏展出。如此使用,实属破坏文物。属于文物的古建筑、纪念建筑,是可以作为建筑使用的。但都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古建筑、纪念建筑用作博物馆、文物保管所或园林游览区,在保证不改变建筑物原状的前提下,为了观众和工作的需要,可以增添一些服务性建筑和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暖系统、卫生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要求这些设施建筑在不明显暴露的地方。新建的服务性建筑,要与古建筑的风格协调,不能因设置现代化服务性设施,而改变了古建筑或纪念建筑的原状。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使用,突出表现在旅游方面。旅游事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但同时带来了旅游公害。在风景游览区建宾馆、饭店、机场、公路,破坏了景观风貌,也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威胁着文物的安全。博物馆是文物的主要收藏保管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把文物保护管理好,通过对藏品的科学研究,运用陈列展览的形式,向人民进行宣传教育。博物馆是以实物向社会开放的,如果博物馆的藏品只是关门收藏,不提供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博物馆就失去作用。博物馆藏品的使用是收藏文物的目的,而藏品的保护是使用的基础。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对博物馆藏品的使用,日趋迫切广泛,文物的积极作用,越显突出。如馆内陈列、国内巡展、出国展览、临摹复制、鉴定考察、教学观摩、科学研究、照片供应、影片摄制、电视录像等方面,都要求使用文物。文物的使用与保护的矛盾则更为尖锐,频繁而不科学的使用,给文物带来威胁和损害。为了刚好地发挥文物价值的作用,充分满足各方面对使用文物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应把建立有效的文物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的文物保护技术,放在首要地位。只有加强文物科学保护,才为使用文物创造条件。严格执行以保护文物为主的方针,方能把保护与使用统一起来。对必须进行陈列、巡展、复制、摄影、观摩的文物,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采取安全措施,在确保无损文物的前提下使用。为了让人们既能欣赏文物,又避免文物受损,可以用文物的影像、复制品等,代替文物原件,则不必经常直接动用文物。博物馆应将藏品整理编目,编制出各类藏品的目录和卡片。系统地将馆藏文物,尤其是珍贵的一级文物,制出完整的照片、拓片、幻灯片、录像带等,以便提供使用。

二、文物保护科技力量的培养

博物馆、文物保管所均不是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在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技术力量、科技情报资料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应注意开发调动社会上的科学技术力量,吸引更多的自然科学家和各学科技术专家,关心文物保护科研事业。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队伍,我国当前的现状与实际需要是极不相称的。培养文物保护专业科技人员,充实文物保护技术力量,继承传统的精湛技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物保护科技人员的培养,从多方面入手。1.提高科研骨干力量。现职从事文物保护科研工作的中年科技人员,是我国文物保护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承担着繁重的保护文物的使命,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做出了贡献。要珍惜骨干力量,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应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学术讨论会、专业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研究班等学术交流活动,沟通情报,相互启示,共同前进。同时要关心他们的知识更新,广开知识视野,注意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让这批骨干力量,保持旺盛的科研活力,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加强对青年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在为数不多的文物保护人员中,青年占多数,除在保护文物的实践中锻炼外,要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特别要继承文物修复老师的优秀技艺,为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文物保护技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培训的方式可以有:1)举办专业性强的短期培训班。如书画装裱、铜器修复、古建筑测绘等专业培训班,边学习边实践,使接受培训的人员,能掌握某一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2)举办文物保护技术专修科。委托有关高等学校或文物、博物馆系统与高等学校合办文物保护技术专修科,学制两年。培养现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包括文物保养、文物修复、古建筑修缮方面的青年技术人员。系统地学习文物保护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通过考试合格者,可授予大专毕业学历证书。应逐步做到这是文物保护科技人员的起码学识标准。3.培养文物保护技术的后备力量。国家应在有关高等学校正式开设文物保护专业,选拔推荐那些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方面学习成绩皆优,且热爱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青年,学习这门新兴的学科。并创造条件做好招收文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准备,培养一批文物保护技术的高级人才。目前已在一些高等学院正式设置了博物馆学专业或文物博物馆专业,应将文物保护学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未来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必须是重视保护文物,并通晓文物保护学基础理论的专门人才。4.文物保护知识的科普教育。凡在文物、博物馆系统工作的一切工作人员,都应接受文物保护基础知识的科学普及教育,定期举办短期轮训或讲座。做到人人参加,不仅保管人员参加,陈列设计、美工制作、考古发掘、讲解宣传、征集编目、图书资料、编辑出版等部门的人员也要参加,就连行政后勤人员也不能例外,使所有文物、博物馆工作者,都重视保护文物。文物受损的重要因素是人为,但除有意犯罪者外,多数是缺乏对文物重要意义的知识和保护文物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运用报纸、书刊、电影、电视、幻灯、中小学教育等宣传手段,向人民传播文物保护常识,启发人民保护文物的自觉性。让珍惜爱护文化遗产的高尚品德,在全民族发扬光大。把中华民族先辈创造的灿烂文明,万世相传。

篇2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45-04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朝着更高的目标进发之时,我们不得不回过头珍视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历史遗迹、文化遗址,抑或是一件件文物,都代表了当时的民族、社会、政治状态,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显示了人类文明进程的轨迹。对它们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就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甘肃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万多处,品类繁杂,分布分散,抢救保护难度很大。根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甘肃省共完成文物保护维修工程450余项,主要包括莫高窟北区岩体加固、全省中小石窟加固维修工程、高台骆驼城遗址防洪工程、永登鲁土司衙门旧址、天水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武威白塔寺遗址保护维修工程等,基本做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持单位安全无险情,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文物保护工程监理是文物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文物保护又加了一道保险。只有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监理,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一、文物保护工程监理概述

我国现代建设工程中的监理工作起步较晚,而文物保护工程中更晚。工程监理不仅仅是过去的监工那样主要工程质量技术的监督,而是对整个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设备等全面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它对于一项工程完成的效果好坏起重要作用,对于文物保护工程尤为重要。在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中,根据,《文物保护法》及文物工作方针,结合甘肃实际,我们一是坚持抢救性保护,亦即“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集中有限的财力首先抢救维修濒危病险文物,除对病险严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外,还组织实施了全省中小石窟调查、长城资源调查等专项调查和救险保护,有效减少了文物险情,确保了文物安全;二是坚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先行”的原则,是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达到开放条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双赢;三是不断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省文物局相继制定了《甘肃省文物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实施细则》、《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管理办法》。截至目前,甘肃省共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两家,乙级资质单位五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单位三家,二级资质单位五家,文物保护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单位两家,乙级资质单位五家。

文物保护工程监理是为了适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借鉴新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而引入的,在国内业界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的文物保护监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从最初不被社会所认知而最终被正式纳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法规。监理工作已成为文物保护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监理队伍也不断壮大,为这些监理队伍和人员的不断发展、成熟,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要想做好文物保护监理工作,就必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物是不同的,比如说不同时期的人的装扮(服饰、头饰、发型体态等)、住房(结构、材料、造型)、审美观念、文化等都有所不同,早期的砖石建筑,特别是雕刻品如造像、石碑、经幢以及建筑物中的附属艺术如壁画、早期的彩画等,它们所用的材料、绘制方法、泥层结构等都有所不同。文物修复是项严谨的工作,而现在的修复者没有扎实的历史和文学基础,往往会在修复中脱离历史事实、随意篡改,致使文物修复面目全非,失去了文物修复原来的意义。因此 ,在文物保护监理工作中要做到最少干预性、材料一致性和匹配文物建筑修复必须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等原则,从严把握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在古建筑进行修缮、保养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恢复原状或保存现状的原则不变。

近20年来,甘肃文物科研成果在省内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充分发挥壁画保护,土遗址加固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央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的病害壁画保护修复工作,新疆交河故城土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实验性加固保护工程等。

二、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程监理

(一)什么是监理

监理单位必须与建设单位签订合法书面委托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建设单位的合同关系。

建设单位应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三个目标全面控制、管理,掌握监理单位相应的权利,如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与验收,进度控制的分析与检查,工程计量、支付的审查等。明确合同内容中的“三控”要求。

监理一定要进行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做到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各项联系工作,凡涉及建设工程合同的执行事宜,均应通过监理单位完成。对监理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等实施管理、汇总和移交。

2004年,国家建设部和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均发文规定:“委托工程监理,自2004年2月1日起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必须包含安全监理内容。”尚未包含安全监理内容的,建设单位和监理企业办理补签手续。正式明确监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安全施工监控。

监理单位的职责:作为独立与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双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外的第三方,受建设单位委托管理监督承包合用的履行,维护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双方的权益,协调各施工单位之间的交叉作业,做到不互相影响、不产生矛盾、不影响工程进展。

监理的工作依据主要是法律法规和承包合同,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工程的实施。

监理工作的特点:公正、独立、自主的开展监理工作。

监理应执行的标准与规范:规定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程序、内容和范围。设计工程专业技术方面,应当执行其相关的国家现行强制性标准、规范规定,建立结果应符合其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监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监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不仅有一定的工程经济法律知识,还应有较强的社会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具体而言,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品质素质: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工作的责任感。

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具有充沛的工作精力,能胜任工作。

知识素质:应有扎实的相应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对相关规范以及相关强制性条文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对新材料、施工过程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应具有检查验收、检测方面的知识。

能力素质:即工作和协调能力,具体指观察和识别事物的属性,分析事物相关关系,处理和协调内部与外界、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协调能力;能用妥善而恰当的方法处理监理实施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具有文字表达能力。

另外,作为领导应有实干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精神和牺牲精神;不耻下问和雷厉风行的精神,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且具有预见性;精业务、懂管理、善协调和能自控;要有自信、自尊、自重、自爱;要做到“四勤”,即腿勤、嘴勤、手勤、脑勤;处理问题要讲究方法。

(三)监理人员的职责

1.监理人员的职责

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检查承包单位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设备及其使用运行状况,并做好检查记录;复核或从施工现场直接获取工程计量的有关数据并签署原始凭证;按设计图及有关标准,对承包单位的工艺过程或施工工序进行检查和记录,对加工制作及工序施工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担任旁站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告。做好监理日记和有关监理记录。

2.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履行的职责

负责编制本专业的监理实施细则;负责本专业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本专业监理员的工作,当人员需要调整时向总监提出;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涉及本专业的计划、方案申请、变更并向总监提出报告;负责本专业检验批,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及隐蔽工程验收;负责本专业监理资料的收集、汇总及整理,参与编写月报;核查进场材料、设备、构配件的原始凭证、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及其质量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对进场材料、设备、构配件进行平行检验,合格时予以签认;负责本专业的工程计量工作、审核工程计量的数据和原始凭证,检查承包单位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设备及其使用运行状况,并做好检查记录。按施工图设计及有关标准对承包单位的施工工艺过程或施工程序进行检查和记录,对加工制作及程序施工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应当明确日常的检查和质量控制管理承包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责任。必须通过承包单位的相关质量保证体系中的责任人员,开展监理工作,提出问题所在,绝对不能直接指导工长、施工员或其操作者,监理工程师有责任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这是监理工程师的义务。

3.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

总监理工程师工作必须抓住大事,抓好大事,自始至终遵循公平、科学、诚信原则从事监理工作,项目总监重点对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安全监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确定项目监理机构人员的分工和岗位职责;主持编写项目监理规划审批项目监理实施细则,并负责管理项目监理机构的日常工作;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并提出审查意见;检查和监督监理人员的工作,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进行监理人员调配,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应调换其工作;主持监理工作会议,签发项目监理机构的文件和指令;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进度计划;审核签署承包单位的申请、支付证书和竣工结算;审查和处理工程变更;主持或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调解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合同争议、处理索赔、审批工程延期;组织编写并签发监理月报、监理工作阶段报告、专题报告和项目监理工作等;审核签认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资料,审查承包单位的竣工申请,组织监理人员对待验收的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参与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主持整理工程项目的监理资料。

(四)监理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经过充分分析和研究工程项目的目标、技术、管理环境以及对参与工程建设各方面等的情况了解后编制。编制每月、每周进度计划,这样由大到小,层层细化,逐步落实到具体事件,以此实现对施工方进度控制监理的工作目标。监理方通过积极的控制和及时的应变,也会相应地实现各个时期的预定目标,也就能够实现工程修复建设工程总工期目标控制达到建设方满意。

第一,编制原则。监理规划编制必须具有明确具体符合项目要求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监理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真正能够知道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第二,编制依据。主要是建设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审批文件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设计文件、技术资料、监理大纲、委托监理合同文件以及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合同文件。

第三,编制作用。是项目监理机构全面开展监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是监理单位的主管部门对监理单位进行静态分析、管理水平、业绩考核、动态检查和了解评判时的依据资料之一,是建设单位真正实施工作的第一个深刻信任度的文件,可以间接确认监理单位水平。监理规划是否完整、清新、全面,既确认监理工作是为业主服务,又体现公正第三方的主场、观点等。反映监理工作的活动过程也是监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避免监理工作的随意性。通过监理规划编制可以看出监理单位的水平,可以作为监理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评判监理单位第一个深刻信任度的文件,更详细地明确监理合同不明确的部分(如工作内容、人员数量)等。

(五)监理规划的内容

当工程项目特殊时还应增加其他内容。工程项目概况一般包括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工程数量、结构类型、开竣工时间、施工总天数、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总体要求等。

监理工作范围:承担建设项目划分确定的工程项目范围为业主委托工作范围划定监理范围。

监理工作内容:应根据监理工作界定的范围制定监理工作内容,应按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分别编制。

监理工作目标:是指监理单位承担工作项目投资、工期、质量等控制目标,按监理合同控制的工作目标为控制目标。

制定安全监理方案:在开工前召开普法学习会,会议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及《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直到考核合格为止。监理方控制施工人员普法学习的出勤率和考核合格率。古代战术法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修复文物建筑就应未开工,先用法律知识武装思想,懂法知法才不犯法,只有让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法律观念。审查施工组设置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方案和专项施工方案。对专项施工制定建立安全施工细则。制定安全监理方案:文明施工、安全工程进展、安全防护、安全用电、安全管理等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安全管理目标制度、安全工作巡查制度、安全工作自检制度、措施制度、安全监理日志填写规定、安全监理月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隐患安全体系(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工种班组长,兼职安全员)持证上岗等。

监理工作依据:建设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审批文件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设计文件、技术资料监理大纲、委托监理合同文件以及与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合同文件。

项目监理机构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施工许可证已获政府部门批准并签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施工环境能够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文件已备齐。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已经项目监理机构审定总监理工程师已经批准。施工现场的场地、道路、水电、通讯和临时设施以满足开工要求,地下物查明。测量控制桩已经监理机构复验合格。施工人员已按计划到位,施工设备,料具已按需要到场,主要材料供应已落实。

合同管理工作: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监理方要积极参与并协助与各施工单位进行合同谈判,合同签订等工作,以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身份审核合同条款,提供合理科学的意见或建议,使各施工队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理方通过参与这项工作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各施工队的合同特点和内容,有利于监督双方面的履行合同条款。监理方要监督施工单位将合同约定的工程范围和内容全部完成,按照补充合同约定的时间按时完工。监理方也要做到认真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工程项目全面的合同管理,公正地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信息资料管理工作:信息资料是对工程重点阐述、管理和建档非常重要的工作,监理方自开始介入工程为建设单位服务,就重视信息资料的管理工作,除了做好监理工作信息资料、管理的同时,还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项目部按照规定收集、整理与工程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开工日期:项目总监签发开工报审表并报建设单位备案,委托监理合同规定工程开工报审须经建设单位批准时,工期自批准之日起计算。

(六)第一次工地会议主要内容

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介绍各自驻场的主旨、机构、人员及其分工,建设单位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宣布对监理工程师的授权,建设单位介绍开工准备情况,承包单位介绍施工准备情况,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准备情况提出意见和要求,总监介绍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研究确定各施工过程中例会周期、地点、主要议程。

(七)对承包单位的实验室进行考核

主要包括试验室的资质等级及其试验范围、试验室的管理制度、试验室的资格证书、本工程的试验项目及其要求。

(八)工程材料报验

工程材料、构配和设备(包括建设单位采购的材料都要报验申请表,并附上相应的准用证明等有关资料),报监理审核确认。承包单位应报有关部门鉴定确认的有关文件。

(九)项目监理机构在设计交底前应做的工作

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质量要求以监理监督进行承包单位按图施工。凡参加该工程的建设施工监理各单位均应参加图纸会审。

(十)施工图设计会审的主要内容

施工图纸是否已经齐全;施工图纸是否符合已批准的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内容规模和标准;从功能上看能否满足生产和使用功能要求;设计说明书是否齐全应遵循的规范及技术要求是否正确;对施工技术上的要求是否合理,可行经济是否符合现场的施工条件;在安全、防火、消防、道路设计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各专业、专业设计配合是否协调,与外部条件是否能衔接;设计的地震烈度是否符合当地要求;如为几个设计单位设计图纸,相互间有无矛盾;总平面图与施工图的几何尺寸、平面位置、标高等是否一致;地基处理方法是否合理,建筑与结构是否存在不便施工的技术问题。

(十一)制定监理程序的原则

制定工作程序一定要正确、先进、高效,真正体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目标,提高工程项目效率控制程序要简洁明确,程序数量要精减到最低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符合项目建设和项目监理特点的监理工作程序。在制定监理工作程序时,要按照工作开展的先后次序明确每一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内容,进行主体、工作时限和考核(检查)标准。

(十二)事前控制、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结合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旅游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09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将旅游业定位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面确定了旅游业发展定位和方向。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景区的贡献功不可没。事实上,无论国内外,旅游景区发展均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景区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全国各地纷纷探索与创新旅游景区发展、经营模式,其中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举措之一。由于我国特有的产权制度,旅游景区产权归属国家与集体,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便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之一。自从1997年湖南省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出让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经营权,开启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先河以来,各地掀起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 全国至少有20 多个省(市、区、县)的400 多家旅游景区采取了经营权转让的方式。总体而言,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促进了我国旅游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践如火如荼的同时,学者们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1-11]。这些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景区的经营管理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仔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它们的研究结论明显缺乏一致性,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如有些学者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赞成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相反,有些学者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实现企业化经营,由于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从而会出现杀鸡取卵行为,从而可能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反对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此外还有些学者只是从相关理论对旅游景区权转让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其有利有弊,从而对是否可实现经营权转让持中立态度。我们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转让、怎么转让、转让后怎么办等,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系统、有机整体,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考察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前后全过程,有几个核心问题值得特别关注,概括起来为“二价值二机制”。将这“二价值二机制”认识清楚后,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经营权转让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大有裨益。

二、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核心问题

1.价值取向

由于旅游景区的性质、区位、功能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同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现有观旅游景区经营权是否可以出让问题的争议很多程度上即源于此。认为不可出让的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不能被市场化,而认为可以出让的学者认为资源具有价值,出让后可实现市场化,更能体现资源的价值。我们认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应从旅游景区本身的价值取向出发。根据旅游发展的效应,大致可将旅游景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划分为以社会功能为主的旅游景区、生态功能为主的旅游景区、经济功能为主的旅游景区等三种基本类型。确定了旅游景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后,该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出让就显得十分清晰了。毫无疑问,以社会功能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景区,如城市公园、公共游憩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宜进行经营权转,还是应由政府出资维护经营,将其作为社会福利性质的场所供居民进行参观、休闲、娱乐、教育等活动;以生态功能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景区,如自然保护区等,也不宜出让,应由政府部门经营管理,严格控制容量,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以经济功能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景区,如民俗村、主题公园、乡村旅游旅游景区等,我们认为完全可以进行经营权转让,实现企业化经营管理,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功能,提高旅游景区发展的经济效益。

2.价值评估

在明晰了旅游景区价值取向、明确了旅游景区是否适合经营权转让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与难点就是对旅游景区的价值进行评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方法,但目前还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既然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以经济功能为价值取向,并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其价值评估应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通过市场方法来评估旅游景区价值不失为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察,旅游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属于资产评估,评估旅游景区经营性资产的获利能力,这种获利能力应通过市场供需来确定。市场评估旅游景区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构建指标体系(稀缺性、奇特性、美学性、可进入性等等)、专家打分、市场供需分析、建立基本基准并比照等等具体内容。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研究成果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他们的论据是旅游景区的价值可能被低估或被暗箱操作。我们认为这并不正确,因为以上现象并不是旅游景区经营区转让直接导致或特有的现象,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甚至更为严重。旅游景区只是经营权转让,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转移,合约到期后,旅游景区产权最终归属国家,即国有资产,通过经营权转让实现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往往会提高旅游景区经营性资产获利能力,从而致使旅游景区价值增值。

3.监督机制

对旅游景区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后,政府与受让企业签订合约,实现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许多研究成果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实现转让后,经营企业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旅游景区破坏性开发。我们认为,旅游景区遭受破坏根本原因不在于经营权转让,而是监督机制的缺乏。如果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没有实现经营权转让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存在破坏现象,如当地居民的破坏活动等等。相反,我们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如有一套良好、健全的监督机制,能有效防止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杀鸡取卵”行为与其他破坏行为发生。受让企业对旅游景区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反而有利于旅游景区资源保护,开发与保护同时得以实现。实质上,湖南凤凰古城景区经营权转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10月15日,凤凰县人民政府将凤凰古城景点受让给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签署了《湖南省凤凰旅游风景区经营权转让合同》。合同规定,凤凰古城旅游公司每年拿出经营收入的2%用于文物古迹的维修费,政府派10名专业人员参与公司管理,监督《文物保护法》的执行情况。在2001-2006年,凤凰古城旅游公司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达3957万元,用于环境保护的经费达50万元。本着“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文物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一是对南方长城的城墙进行了修复;二是对黄丝桥古城墙进行了加固,新宾实施古唐城恢复工程的前期居民搬迁、拆迁、安置工作;三是加强古城内的消防保护、防雷防护等工作。通过经营权转让,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修复和保护。考虑到旅游业的综合性,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形成多层次监督体系。该体系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的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行政主管各部门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社区公众与媒体监督、旅游者意见反馈与投诉监督、经济手段监督与制约。由此形成法律法规制约政府和企业、政府制约企业、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制约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政府和企业、旅游者制约企业的全方位的监督保护体系,实现旅游景区良好、有序发展。

4.协调机制

旅游景区是一个多利益主体的共同体,在经营过程中,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时有发生。我们经常会听闻到旅游景区经营过程中受让企业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与冲突、地方居民破坏道路等公共设施,使旅游景区旅游活动无法开展等事件,也有政府与受让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愉快,相互埋怨、指责等等。如果出现矛盾与冲突不能通过协调机制来快速、有效解决,一方面矛盾与冲突可能加剧与恶化,另一方面对旅游景区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显然对旅游景区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加上旅游业本身关联性、综合性极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对旅游景区经营与发展均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旅游景区经营协调机制的高效率,应成立专门协调实体机构承担协调任务。该机构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组成,具体成员包括不同利益相关者主体(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居民、协会、游客等),通过他们的声音反映旅游景区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谋求旅游景区发展共同利益最大化,构建和谐旅游景区与旅游社区。

三、结论与展望

从国内外情况看,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中国特色旅游发展之路,是中国旅游研究特有课题,既具理论价值,更有实践意义。它的成功与否,对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进而对我国整个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该课题的研究,既要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国际旅游发展一般特征、趋势等,更应扎根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旅游发展阶段、特征、现实情况等特殊情境,做到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中国旅游研究特色。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转让、怎么转让、转让后怎么办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进行多学科整合(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等)、多视角着眼(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特有国情、旅游景区功能与发展价值取向等),不断丰富、完善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理论研究,指导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践。以上论述的四个方面是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核心问题,拿出来分析,望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希望能引起广大学者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经营权转让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现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有序、和谐发展,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高满意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钟泓.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探讨风景名胜区开发和管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21-24.

[2] 霍孟杰.对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125-127.

[3] 王凯,谭华云.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对边远旅游地影响的实证研究――湖南凤凰旅游景区(点)的案例分析[J].旅游科学,2005,19(4):38-43.

[4] 郑向敏.旅游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亟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J].旅游学刊,2005,20(3):11-12.

[5] 阎友兵,成红波.旅游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131-135.

[6] 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92-96.

[7] 阎友兵,王琳.旅游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6):100-102.

[8] 谢茹.试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35(4):50-55.

[9] 范.我国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中的制度安排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9-43.

[10] 李爽,袁书琪.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探讨[J].福建地理,2005,20(3):24-27.

[11] 黄安民,赵黎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利益权衡与协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58-63.

Some Core Issues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at a Scenic Spot

Su Lu-jun1, Huang Fu-cai2, Li Jian-zhong2

(1.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2.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s one of important way to attraction,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of tourism attrac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some controversy of literatures, thinks should be value orientation, value assessment,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ur core aspects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to regulat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ensure the rapid,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ttraction,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for majo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Attractions;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粟路军,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

篇4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锦州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Abstract:The cultural heritages in Jinzhou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rich varieties, abundant types, wide distribution and unique features. Th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endowed with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s. They are the results of the working and cre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erefore concentrate the wisdom, emotion, ideal and desire of them and reflect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tradition in Jinzhou Area. Consequently, to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s in Jinzhou Area, evoc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asonab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m are of significant meaning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uilding of Jinzhou Area.

Key words:Jinzhou area;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4-23(6)

作者简介:于富业渤海大学历史系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教研室主任

崔向东渤海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锦州历史悠久,其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及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锦州地区不仅有众多的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以致部分文化遗产丧失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可见,了解锦州地区独特的地方文脉,对于科学保护锦州地区的文化遗产并应用于东北振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至关重要。

一、锦州地区文化遗产及其特性与价值分析

(一)物质文化遗产

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在辽西乃至全省范围内都占有重要席位。本文对目前已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如下:

1.古遗址类

锦州地区古遗址类文化遗产共计20处,包括省级6处,市级14处。其中省级古遗址类文化遗产包括:大吴台新石器遗址(新石器)、蛇山子汉墓及遗址(汉)、琉璃寺西山遗址(辽)、新立辽代建筑遗址(辽)、镇边堡城址(明)、清柳条边遗址(清);市级古遗址类文化遗产包括:沈家台遗址(旧石器)、小二道河子遗址(新石器)、大荒地新石器遗址(新石器)、四道沟遗址(新石器)、花尔楼商周遗址(青铜时代)、西鸽子洞山春秋遗址(青铜时代)、朝阳寺山商周遗址(青铜时代)、甘家屯遗址(青铜时代)、架子山遗址(青铜时代)、水手营子遗址(青铜时代)、三台子遗址(青铜时代)、松杏明清战场(明、清)、道光廿五遗址(清)、镇远关(清)。

2.古墓葬类

锦州地区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共计6处,包括省级2处,市级4处。其中省级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包括:前山十六国墓地(魏晋)、龙岗墓群(辽);市级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包括:汉贝壳墓群(汉)、门家窝堡墓葬地(汉)、东花汉墓(汉)、张杠墓葬地(辽)。

3.古建筑类

锦州地区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共计18处,包括国家级5处,省级6处,市级7处。其中国家级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包括:广济寺古建筑群(辽至清)、奉国寺(辽)、崇兴寺双塔(辽)、广宁城(明)、北镇庙(明至清);省级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包括:八塔子塔(辽)、广胜寺塔(辽)、班吉塔(辽)、闾山观音阁(清)、北镇鼓楼及城墙(鼓楼建于辽,城墙建于明)、李成梁石碑坊(明);市级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包括:老爷岭圣清宫(唐)、古塔寺砖塔(明)、青塔寺(明)、辽东边墙(明)、辽东长城龟山段(明)、白厂门二台子墩台(明、清)、新立屯关帝庙(清)。

4.石窟寺及石刻类

锦州地区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共计6处,包括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4处。其中国家级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包括:万佛堂石窟(北魏);省级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包括:新立石刻(辽);市级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包括:田园子石刻(辽)、小阁石刻(辽)、蛇盘山多宝塔及摩崖造像(元、清)、乾隆碑(清)。①

5.近代建筑类

锦州地区近代建筑类文化遗产共计4处,包括国家级2处,市级2处。其中国家级近代建筑类文化遗产包括:纪念馆(1959年)、锦州市博物馆(1953年);市级近代建筑类文化遗产包括:张三丰祠(2000年修建)、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1999年修建)。

除此之外,产于锦州义县的一亿三千万年前的鱼化石、三叶虫化石等、北普陀山、青岩寺、笔架山等都是锦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文学: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省级,2006年)。民间舞蹈:辽西高跷秧歌(国家级,2006年)、义县社火(国家级,2008年)、义县大榆树堡竹马舞(市级、2007年)、义县双井子旱船舞(市级,2007年)、古塔回民舞狮(市级,2007年)。传统戏剧:辽西木偶戏(国家级,2006年)、锦州皮影戏(省级,2006年)、黑山皮影戏(省级,2007年)。曲艺类:黑山二人转(国家级、2006年)、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国家级,2008年)、陈派评书(省级,2006年)、锦州评书(省级,2007年)。民间美术类: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2006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国家级,2008年)、凌海民间剪纸(市级,2007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制技艺(省级,2006年)、沟帮子传统美食制作加工工艺(市级,2007年)。民俗类:医巫闾山狐神信仰习俗(市级,2007年)、满族佟氏家族“拜影”祭祖习俗(市级,2007年)、新立屯关帝庙会(市级,2007年)。③

(三)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特性

1.民族性

锦州地区的历史是和少数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其历史文化遗产民族烙印深刻,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锦州地区众多的民族导致该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构成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内容的多样性。如医巫闾山的辽代龙岗墓群、奉国寺、崇兴寺双塔、大广济寺塔等。明末崛起的女真族建立的清,统一了全中国,留有锦州清柳条边遗址等。 辽宁地区不仅留有大量带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色浓郁,锦州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古塔回民舞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烙印,体现了辽宁地区人民独有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审美情趣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地域性

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从宏观上讲,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其他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相比较具有自身地域性。以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塔为例,“辽西现存古塔64座”,是辽西走廊上一个显著的历史和地理坐标,它们是辽西地区独特的环境、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习俗的反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与朝阳宏观寺刺绣,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绣花”,通常是以家织布和各种彩色丝线,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有服饰品,如虎头帽、绣裙、绣鞋等;有日用绣品,如荷包、门帘、枕顶等;有喜庆节令绣品,如盖头、嫁衣、戏曲行头等,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而朝阳宏观寺刺绣以绣佛像为题材,最初由寺内喇嘛兴起,现今刺绣工艺已由佛门居士带到民间,朝阳市章吉营子村已有80余名村民学习和掌握了刺绣佛像工艺。可见,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十分明显。

3.悠久性

锦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锦州凌海市沈家台镇宋家屯村保存下来的沈家台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代表。锦州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延伸,并已深深扎根在锦州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之中。

4.继承性

锦州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从物质文化遗产看,锦州地区的遗存从历史上看没有中断,有人类以来锦州地区就有了历史遗痕,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的延伸,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留下了与人类历史、文化有关的各种遗存,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纵观锦州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就能清楚地看到锦州地区的历史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同样具有继承性,它们被世代相传,如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它囊括了上自虞舜,下至清末的数千年历史,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状况的百科全书,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生活等情况,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完全是依靠民间的传承得以流传和保存,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赶快去抢救、整理,从而使它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5.文化融合性

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杂居相处,加上移民的不断涌入,从而使锦州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区,民族的不断融合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从而使历史文化遗产带有明显的文化融合性这一特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它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又反映了汉民族生产、生活内容,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④

(四)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从学科研究上看,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社会学、历史学、美学、人种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价值。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越高,它的利用价值也越大,我们就越应该努力把它保护好,利用好。

1.经济价值

锦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一是指其本身的经济价值,二是指遗产所说明的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意义,三是指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经济价值,大小不一,有的价值连城,无法估算,是国家的无价之宝。谁能说出大广济寺塔值多少钱?所以,我们主要分析文化遗产与历史上某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关系和意义,这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可移动文物类和古城遗址类,其中的出土文物对经济价值的研究更为具体。将来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是遗产直接的利用价值,但不只是旅游业的收入。

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永久的经济价值在于:一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游人观光,旅游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还可带动锦州其他行业的发展。二是可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外国和内地的资金到锦州投资,加快锦州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有助于扩大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三是保护好锦州的文化遗产,可大大增加锦州的知名度,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增加锦州的无形资产,提高锦州产品的附加值,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无所不在。在锦州地区,其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化石文化、佛教文化、民居文化、建筑文化、满族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等。

3.历史价值

锦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锦州古代居民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文明物证,是锦州历史的真实记录,记录了锦州历史的发源、发展、变动、大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这里面所蕴涵的种种信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共同梳理着锦州历史的脉络。

4.艺术价值

锦州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所以,锦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锦州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石窟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

以上简要分析了锦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当然还有其他价值,如纪念价值、教育价值等。由此可以看出锦州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

二、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

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要遵循原真性保护、原整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其中原真性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对锦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维修,要保存其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貌,要保护它所遗留的全部历史信息。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要从整体上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我们既要重视整个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同时又要注重“单体”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锦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而言,一方面我们要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不被破坏,能够稳定地保存下来传给后代;另一方面,要把历史文化遗产当做可部分修复的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维护修理,使其能够保留下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积极培养传承人,使锦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保护方案决定于保护原则对于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官方保护。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领导和政府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官方保护力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十分重要。锦州地区各级政府应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安排专业人员从事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研究、开发工作。管理部门应将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作为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普查方案,组织开展对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锦州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使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法,对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支持,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项基金,力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专款专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积极筹建具有锦州特色的文化遗产展馆,以展馆的方式对其进行科学保护。

其次是法律保护。我国现行对文化遗产约束的法律条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在进一步的审议和修改中。对于锦州来说,当务之急是发挥本地区的能动性,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颁布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强调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强法律的保护力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不法现象的制止、处罚和依法制裁的力度。

再次是教育保护。在保护锦州地区文化遗产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教育保护的起始点。一方面,加强小学基础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锦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可以编制有关锦州本土文化的儿童读本,从小学开始,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重视高等学校教育。锦州地区高等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护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结合自己的优势,搭建一个研究与保护的平台,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科学的、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需要强调的是,渤海大学历史系自2006年开设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以来,已经建成了文物修复室,招收了近200名本科生,该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先后协助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锦州市旅游局、大连市群众艺术馆展开文化遗产普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锦州市相关部门完全可以与渤海大学历史系合作,为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

第四是民间保护。民间百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和不法商人的利诱下,普通百姓往往失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和对本民族身份彰显的重要性,一旦有利可图,随意开发、转让、毁坏等现象即层出不穷,使恢复和保护难度增大。因此,锦州市要加强民间保护、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加大宣传力度,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自发、自觉的保护意识;成立民间艺人协会,常年组织活动,使锦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演绎、传承和发展。 ⑤

第五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流动的,它自己并不能自我保存,其传承载体必然是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品的直接保护,也有通过保护民间艺人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间接保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实施活态保护。锦州市政府可以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每年给予其生活补贴,培养年轻学员,为年轻学员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能。

三、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利用

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的利用要以文化为基础,始终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实现锦州地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能脱离文化主题。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要重现锦州地区的历史风貌,要重点突出其历史文脉,保持其文化特色,发展与锦州地区文化特征紧密联系的旅游产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相互依存的,保护也是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利用的物质前提,脱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保护的目的并非只是单纯为了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究底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对锦州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恢复,为文化遗产的发展赢得资金,形成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具体的利用对策如下:

第一,全民参与,发挥锦州地区文化遗产社会服务之功用。目前,我国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国“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锦州地区文化遗产属于此类,应该对其深挖掘、精加工,服务百姓,服务社会。在节庆期间,锦州市可以凭借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巡游、表演等形式加强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利用,从而实现其艺术价值。

篇6

[摘要]文章简要梳理了进入本世纪以来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概况,总结了山西旧石器考古发展的特点,初步分析了制约山西旧石器考古发展的因素,指出,今后必须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联合全国同行的力量,除了继续在原有工作区域开展阶段性、立体式工作外,还需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行山西麓以及中务山南麓等旧石器考古与研究的薄弱地区展开调查、发掘和系统研究工作。

本世纪初,王建、人先生曾对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与研究进行全面回顾,梳理了山西过去近80年的旧石器考古发现,总结了上个世纪山西旧石器研究的特点,在展望部分,他们指出,21世纪,山西旧石器考古应该加强区域文化研究,针对不同区域展开长期而系统的旧石器考古与科研工作,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同时建议加强我国旧石器考古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统一而完备的田野考古模式和学术研究操作规范。进入21世纪已有10余年,山西旧石器考古有了一些新收获,学术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很有必要对这十多年的成果做一次归纳总结,以便了解山西旧石器考古这些年的进展与工作特点,作为后续开展野外工作与深入研究的基础。

从区域划分的角度看,10余年里,山西旧石器考古区域的分布情况是:吕梁山南端,以柿子滩S1地点为中心的遗址群的大规模调查和重点发掘;汾河谷地,集中在汾河中下游,以丁村遗址(54:100地点)为中心的丁村遗址群;太行山西麓南端,以陵川县为主要区域的洞穴遗址的调查与试掘。

1.吕梁山南端

1 980年代柿子滩遗址被发现,并进行试掘,收获颇丰。

进入2000年后,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主导,在吉县清水河两岸进行了拉网式野外调查,核查、新发现旧石器晚期地点25处。2000-2007年,前期选择了20个地点进行试掘,确定了以高楼河为中心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分布区;后期重点对S9、S12、S14、S24等地点发掘,这四处地点不仅出土数量庞大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烧骨、烧石、石磨盘及磨棒、鸵鸟蛋壳装饰品等,还在S12A清理用火遗迹3处,S12C清理用火遗迹1处,S14地点清理用火遗迹17处。

2009-2010年,配合临吉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文博学院、吉县文管所联合从大田窝村至高楼河村一线6公里范围内展开大规模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地点近50个,重点对S3、S5、S13、S26、S29、S47、S67等地点进行了发掘,其中S29堆积厚,文化遗存丰富,出土各类文化遗物极其丰富,并清理出用火遗迹285处。发掘显示,以S29地点为中心,柿子滩遗址群的又一个人类活动中心区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与上述发现相匹配的发掘简报大多数已经发表(2009-2010年配合基本建设的野外工作除外),此外,研究者对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进行了功能分析,探讨了粟作农业起源,分析了穿孔器的钻孔方式及穿系方式等,这些研究都与微痕实验数据分析与比对密切相关。也有个别属于基础性研究,主要是楔型细石核的类型学分析,并讨论了吕梁山南端细石器文化与太行山西麓细石器文化传统问题。

研究者对s9地点出土的石磨盘和磨棒进行了表面残留物的提取及淀粉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石质工具主要加工草本和栎属植物,同时把石磨盘和磨棒的微痕分析结果与先期试验数据比对,显示它们也用来研磨颜料和磨制装饰品,这类石质工具的功能较为多样。通过对石磨盘、磨棒的功能分析,结合S9地点的工具类型、绝对年代数据等,研究者得出了值得关注的结论:占据S9地点的史前人类已经出现了半定居模式,而且处于粟作农业起源初始阶段。无疑,S9地点可作为探讨黄河中游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

柿子滩遗址群数量上的扩充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吕梁山南端毫无疑问是山西旧石器考古现在与未来开展野外工作的重要区域,也是探索华北细石器文化发生、早期现代人流动、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的重中之重。与吕梁山隔黄河相望的是陕西黄土高原南段,宜川县龙王迪遗址与柿子滩遗址遥遥相对,文化遗存面貌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柿子滩遗址东北方向,有同样处于吕梁山南端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薛关遗址,文化面貌与柿子滩遗址有相似,也有差异,年代与柿子滩S9地点相当。从已有的发现看,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南端可划出一个细石器文化圈,这里将是进行细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2.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比较集中,一个是汾河上游古交旧石器遗址群,一个是汾河下游襄汾丁村遗址群,此外,在靠近黄河左岸处还有零星旧石器地点。

古交旧石器遗址群自20世纪调查并对其中的后梁地点试掘,此后并未开展更多工作。2013年古交遗址群的王家沟和后梁地点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古交李家社和石千峰地点进行核查,获得少量石制品。

2012年12月,在襄汾县上鲁村石沟砂场发现了属于同一件人类枕骨的两块化石碎片,2013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中心人研究员等前往石沟砂场考察,决定对这里实施抢救性发掘,由此拉开丁村遗址群新世纪野外工作的序幕。

2013-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主导,沿汾河两岸并向原来丁村遗址群范围的东北往南方向的黄土台地扩展,一边对石沟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及周边调查,一边在襄汾县城南大运路周边开展大规模调查,并选取重点区域如老虎坡、九龙洞、过水洞等进行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重点体现在两大方面:1.在黄土台塬地新发现旧石器地点50余处;2.改变了对丁村遗址文化遗存的埋藏认识,由原来的河流搬运埋藏转变为原地黄土层堆积,由此,在新发掘地点发现人类打制石器现场等现象就成为可能――九龙洞遗址A区和B区均发现了人类打制石器现场,老虎坡清理出疑似石铺地面或原料储备区。

野外工作开展的同时,以人研究员为首的丁村遗址考古队及时整理出土资料,争取尽快将发现成果以简报形式先报道出来,并开展了丁村遗址群埋藏环境预研究等。

丁村遗址发现60周年之际,由人研究员主编的《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78-1980年丁村遗址群发掘报告》正式出版,陈淳先生高度评价该报告是“继往开来的鸿篇巨制”,是“旧石器考古研究一座新的丰碑”。这部报告全面披露了丁村遗址1978至1980年全部地点的石制品测量数据及简图,为考古界同行乃至对旧石器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最详实的检索资料,报告内石制品分类方法亦是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参考和借鉴。

3.太行山西麓南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太行山西麓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的黄金期,此后却陷入沉寂。2012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重新启动了对太行山西麓旧石器考古工作,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晋东南:其一,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流域旧石器地点调查,对部分洞穴遗址做小面积试掘;其二,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在沁水盆地的下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便建立深入、系y研究下川遗址的基础。

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陵川县西瑶泉村进行调查,试掘了后河洞和麻吉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共出土各类石制品、动物化石、烧骨、烧石和石块等近3000件,在后河洞清理出一处残留用火遗迹,麻吉洞清理出四个灰烬层。与之相关的简报和石制品综合研究已初步完成。

2014年,杜水生教授等在下川盆地的富益河圪梁和牛路地点发掘77平方米,出土了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石叶、细石叶、石磨盘、砍砸器等石制品,清理火塘6处,发现大量用火遗迹。经过对挑选的木炭样品进行年代测定,获得13个测年数据,由此可知下川这两处地点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4万年前,最晚可能延续到了距今1万年前。

太行山西麓南段自北而南发现了10处旧石器洞穴遗址,还有多处旷野地点,其文化时代几乎全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检索这些遗址或地点,以晋东南盆地的晋城地区最为集中,然而多年来整个太行山西麓的旧石器考古和研究工作几乎完全停滞,重新启动该区域的旧石器调查、主动进行课题式研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杜水生教授在沁水盆地的发掘与研究就属于主动课题式。

除了前述三个大区域,西侯度遗址2005年的发掘及后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值得关注。

经过简要梳理,进入本世纪的15年来,山西旧石器考古与研究工作具有明显特点:

1.以某个区域为主,集中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无论是吕梁山南端以柿子滩遗址群为中心,还是汾河谷地以丁村遗址群为中心,都是大规模调查与探沟式试掘和重点地点的发掘相结合,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新发现的地点不断增加,一方面出土文化遗物不但数量增长,质量上也有突破。这也反映了我国考古学发展的新特点。

2.以某个区域为主,相关研究不再满足于撰写报告或简报,更追求对考古资料的深入阐释。遗址埋藏学研究、石质工具的生产全过程分析、遗址年代学深入研究等等被引入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中,不仅注重出土器物分析,也重视与之相关的背景(context)探讨,立体式、系统式研究正成为旧石器以至我国考古的新理念。

3.借助实验、微痕分析等手段,同时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石器研究方法,对考古学材料的研究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分析与阐释,一步步实践着透过考古学材料见远古人类的考古学研究目标。由此,对遗址,对石制品,甚至是动物化石标本,都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认识,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野外工作与室内研究同步,拓展了考古工作者对区域内遗址群,实质上是对古人类活动及行为方式的认识。

很显然,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山西旧石器考古的侧重点是在汾河流域和吕梁山南端,虽然在太行山西麓南端也做了一些工作,中条山南侧靠近黄河岸边也有零星发掘。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行山西麓中段及周边区域曾经有不少重要的遗址被发现,有些还进行过发掘,如许家窑遗址、峙峪遗址、后沟地点,可是在进入新世纪后,这里的旧石器工作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不得不承认这是山西旧石器考古人的遗憾。这些区域未能开展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力量的欠缺。加强旧石器考古后备力量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旧石器研究人才成长,是山西旧石器考古未来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山西旧石器遗址或地点的数量居全国之冠,从旧石器早期到中期到晚期,均有代表性遗址,在探讨人类起源与演化、早期现代人起源及流动、细石叶工艺发生、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等等学术前沿问题上都非常关键,山西也是讨论我国北方旧石器晚期工业多样化的重要区域,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向外延伸出多个子课题,因此,加强山西旧石器考古与研究是每个旧石器考古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