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的启发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孩子教育的启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孩子小时候对事物的认知性不强,这就需要父母的提醒与帮助。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习惯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忽略了孩子成长,依然对孩子指手画脚,当然会让孩子厌烦。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3、家长要会索取“爱”: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
4、不要开口就下“命令”: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不要开口就是下命令。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要让他感觉受到了尊重;
5、签一份“保密合同”:和孩子签了一份 “保密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可以知道的,哪些是属于孩子的秘密,然后双方违规会怎么样;
篇2
关键字: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方法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一、 传统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缺陷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过度的重视技巧性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给幼儿带来的美的感受和创造力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被扼杀,孩子过早地被条条框框约束起来。总结起来,传统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缺陷:
首先,传统幼儿美术教育习惯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在幼儿园之中普遍存在,幼儿园教师已经在长期的幼儿教学中形成一套规范式的教学方法,幼儿美术教育流程化倾向非常严重。幼儿都具有尊重权威的心理和习惯,教师采取这样的美术教学方式会给幼儿造成这样的认知:只有老师教的才是对的,凡是和老师教的不一致的都是错误的,这对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习惯灌输方法教学的幼儿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规范就显得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幼儿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难以得到发展。
其次,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过分重视美术技巧的培训。幼儿美术教育定位在对孩子美术技巧的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对基本功的联系。很多老师衡量幼儿美术作品的好坏时采取与范本的相似度作为标准,这使得幼儿绘画作品没有生机,死气沉沉。处在幼年期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对大多事物保有好奇心和探索心,教师过早将孩子这种爱玩的个性扼杀在枯燥的美术教学中,对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是一大阻碍。
最后,很多幼儿教师对孩子的辅导力度不够,导致幼儿在课后处于完全放任状态,大多数美术教师注重课堂自主绘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辅导,这使得很多孩子的构思能力和整体布局能力相比于自主绘画能力来说根基薄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是一件好事,但是幼儿美术教师也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适时地引导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把握主题,传递思想,真正地通过美术的学习陶冶情操、锻炼品格。放任式教学只能培养出一些空有技巧、没有灵魂和思想的画作,这样美术教学的本义就丧失了。
二、 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表现出的问题,我们应该总结原因,找到有效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让孩子对美术创作产生激情。儿童在十岁之前,绘画是其表达情感、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愿意拿着彩色画笔在纸上和墙上进行涂鸦,很多父母看到这种情况会急于阻止孩子进行这种行为,以防他们将家里弄得脏乱,但是孩子这种涂鸦行为正是其创造力的直接体现,孩子将其脑中丰富的想象通过彩色笔表现出来,父母不宜阻止孩子这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绘画的空间,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将其脑中的想象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这种看似毫无章法、杂乱不堪的绘画正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其次,在绘画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去感受自然风光,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孩子春游、参观、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点滴和自然风光的美丽,这可以使孩子脑中形成很多立体、丰富的形象,为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创造平台,如果孩子不能和自然亲近,仅仅靠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显然是不行的。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文明中,完全感受不到自然的美好,幼儿美术教师应该想办法弥补孩子这方面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城市的孩子去农村之后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地里的大豆、玉米他们觉得神奇,植物上的毛毛虫他们觉得新奇,因为他们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着实让人啼笑皆非。
另外,美术教师应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深度的剖析。了解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美术教师才能采取得当的措施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绘画能力,为幼儿综合素质的形成打好基础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是幼儿美术教学的宗旨。所以,教师不能一味注重美术技巧的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术学习的乐趣,如果孩子整个美术学习过程都是模仿别人的画作,那么孩子学习积极性肯定逐渐消失,在综合考虑幼儿的身心状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让美术教学充满乐趣和兴趣,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幼儿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不应该给他们设置过多的束缚和压力,天性的解放才是创造力的源头。
最后,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实现技巧培养和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技巧培养可以保证幼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枯燥单一的技巧教学方式又会让幼儿产生厌烦、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创造力的发展毫无好处,因此,启发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前提是掌握幼儿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启发。比如,将美术教学寄托在游戏的形式上展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帮助幼儿掌握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小树,然后启发幼儿将自己想到的果实的样子画在树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去画,然后教师可以对小朋友所画的鱼进行技巧的辅导和改进,这样在这种热烈和快乐的氛围中,既能够使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章锦.浅探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
[2]邢春香.浅析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
[3]郑益乐.创新能力从幼儿抓起――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0
篇3
关键词:舞蹈教育少儿舞蹈创造力模仿探索即兴
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生活的发展。英国科学家黑克舍说过:“在每一项伟大发现的背后总是伴随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造力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儿童时期是人的生命进程中思维、学习与创造最活跃的时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一切未知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善于幻想和想象,是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创造力的培养需从少儿开始。
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涵盖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尤其在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的作用。通过舞蹈教育,让孩子参与舞蹈情境和情节的设定、动作的编排以及表演,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想法,激发孩子们发现、探索的欲望。这对少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一、我国少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从学龄儿童学习舞蹈的情况看,年龄越大,学舞蹈的人就越少。每个正常的人一出生就会手舞足蹈,在学龄前常会在大人的欢笑中伴着音乐高兴地跳着自编的舞蹈。“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舞蹈这门综合艺术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自从接受正规舞蹈教育后,本对舞蹈感兴趣的孩子逐渐害怕上舞蹈课,甚至在舞蹈课上失去原有的信心,以致不再对舞蹈感兴趣而放弃进一步的学习。这是什么原因?经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两点:第一,现行的少儿舞蹈教育方法是“口传身教”,其主要表现为对动作的模仿,同时贯穿着强化式、强制式、封闭式训练,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上行下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个动作、一个组合。这种教育方法虽然是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者也习惯将舞蹈作为一个固定要领灌输给学生。但殊不知这一切可能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展,使他们渐渐地丧失了主动性而滋生了依赖性,不知不觉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单一的模仿让孩子感到枯燥,尤其对于模仿能力和舞蹈条件较差的孩子来说,动作不及别人快,舞姿不够优美,容易使他们丧失对舞蹈的兴趣。第二,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就是为了锻炼形体、培养气质。当他们把孩子送往舞蹈培训班学习后,希望老师在训练中对他们的孩子严格要求,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基本功有没有长进,上过几次舞台。若孩子在这方面表现不佳,家长可能就认为孩子不行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丧失学舞蹈的信心。传统的舞蹈教学过多倚重于动作模仿学习的接受学习方式,忽视了孩子发现学习的方式,这种偏向影响了孩子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学习的兴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位于主体地位,并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的形成。通过创造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它比一味地模仿更能让人心情愉悦。
二、少儿舞蹈教育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需要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是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境界。通过舞蹈教育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变化。
传统的舞蹈教育重点在于动作的模仿和训练,但模仿不等于创造,模仿会让孩子们渐渐产生依赖的惯性,不勤于动脑,不善于动脑。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被动状态下,大脑易于疲劳,思维相对迟缓,并易于产生抵触情绪。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舞蹈教育者们真正需要思考改变目前陈旧的、不合理的舞蹈教育观念,消除舞蹈教育的种种弊端,改革不适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少儿舞蹈教育,将少儿舞蹈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在少儿舞蹈教育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一)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在愉快的心情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应充分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潜能,让他们学会表现自我,敢于表现自我。无论学生表现得怎样都应该给予鼓励,这种敢于表现的精神,最终将引发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创造天性。
(二)让孩子回归自然
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邓肯对少儿舞蹈教育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让孩子们到我的学校来就学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意识到蕴藏在自身之内的这种力量,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心中强大的热情,激发这种实际存在的美的因素。”她称这种方法为“唤醒灵魂”。为此,她经常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海边奔跑、跳跃,到自然中去感受浮云的飘动、禽鸟的飞翔、林涛的起伏、树叶的摇曳,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难以遏制的内心冲动,从而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种创造冲动正是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结果。
(三)进行“即兴”舞蹈训练
“即兴”是在人的无意识过程中,瞬间对“客观事物”的感触而发生兴致,进入表现的状态。所谓“即兴舞蹈”是舞蹈者随自己的兴致所至而手舞足蹈。它的艺术表现如同诗人的即景叹吟,画家的即席挥毫泼墨,在艺术表现的内因上是一致的。即兴对人的行为而言,是人的本能,是人感受“客观事物”的最初本性,即行为手段。如:当孩子还在母亲的怀中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那些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听到动听的音乐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舞动全身,这些都属即兴舞蹈。即兴是创作的伴侣,创作往往有某个即兴引发。在即兴状态下能让人意外地发现新东西,并通过感悟到的新发现,由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挖掘创造潜能。那么如何进行即兴舞蹈的训练呢?方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种方法。
1.引导孩子通过=对舞蹈元素的运用,调动出他们自身的动作
舞蹈是一门传情达意的艺术,而任何风格的舞蹈的情感表现都借助于动作的时间、空间、力量三要素的变化来帮助完成。让学生在理解并把握三种元素在动作中的运用过程中,培养投入的状态和探索精神,挖掘创造潜能,并为他们在即兴中做到传情达意打下基础。
(1)时间元素:体现在节奏和速度上。节奏在音乐中常见的有2/4拍、3/4拍、4/4拍,可以让学生配合节拍的长短用跺脚、扭臀的方式表现,也可两人一组相互用相同或不同的身体部位碰触,来把握身体的节奏感。速度指动作的快慢,训练中可让学生配合有巨大反差的音乐进行运动,也可通过启发学生不同情绪的表达来训练他们动作速度的运用。如:做一组动作,当表达情绪较平稳时动作速度会较平缓,表现兴奋、高兴或激烈时动作速度会较快。
(2)空间元素:空间划分按身体不同部位与地面的接触可分为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让孩子认识三维空间,可通过做静态舞姿的方式,一维空间用膝部及膝部以上部位着地做各种舞姿;二维空间则脚着地做任何舞姿,身体离开地面的舞姿在空中为三维空间。待学生认识三种空间后,通过限制在一种空间里的运动训练挖掘他们自身尽可能做到的动作。如:要求只在一维空间做流动,运动过程中老师不断启发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触地面,并体会接触时其他部位能产生的动作,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能发现无数的一维空间动作。每种空间分别得到训练后再综合训练,即空间变化的训练。让孩子感悟动作在空间的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
(3)力量元素:动作的力度也是舞蹈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微风、强风和台风的不同,感受力的不同,也可启发学生以生活中的各种用力的感受来进行变化,如:尝试客气地向对方伸手表示“请给我”时动作柔和,而表现生气或命令时,同样的伸手动作却干净、有力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对力度的把握可使动作产生出不同的质感,在舞蹈中表现不同的情感张力。
有了分组练习作为基础,再让学生进行综合变化练习。在即兴过程中,老师在适当的时间提醒学生三种元素的变化,让学生对舞蹈三元素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清晰。同时,学生们为自己发现了如此丰富的动作而心情愉悦,并对本身能力产生了自信感,从而增强创作的欲望。
2.道具应用练习
让学生将一个普通的司空见惯的物品做道具,进行充分运用。如:用一件长袖上衣做道具,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穿在上身,脱下来后用手拿着。通过尝试和探索,发现它能遮在头上当帽子和伞,可套腿上,脱下来可用两腿夹着,也可一个袖子套手臂另一个袖子套腿,还可以两个人每人穿一个袖子等等,方法应有尽有。同样,用不同样式的凳子做道具,通过与凳子不同的接触方式可做出各种意想不到的造型和流动动作等等。学生们通过训练,从一种司空见惯的道具中发现了意料之外的用法。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不断有新发现需要积极思考、探索和尝试,无形中发展创造思维,开发了创造潜能。
3.情境联想练习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感觉进入设定的情境中,用形体将老师提示的情节表现出来。如,在山上玩,突然天下大雨,进入一个很黑的山洞避雨,一只蝙蝠飞过被吓了一跳,凉风吹到身上,又冷又害怕。第一遍老师先不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即兴表演,不管学生表现怎样,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接下来老师以设疑方式,带领学生通过想象对每个小情节进行深入地分析。如,老师问:在山上玩得非常开心时突然下起大雨,此时的心态怎样,会怎么做,山洞那样黑进去时会不会作思想斗争等等。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再通过即兴表演展示自己的所想。此时,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在瞬间迸出来的动态和形象的舞姿,及时表扬,及时再现,及时总结,以好带差,以强带弱,共同提高。
4.音乐即兴练习
刚会走路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时,毫无约束毫无限定,这种音乐即兴叫“非限定性即兴”。若舞者根据某个音乐和某个要求的限定,在未经构思的情况下,即刻用舞蹈动作做出反应,这种即兴就叫“限定性即兴”。“限定性即兴”需要孩子们对舞蹈元素有初步认识后才能运用。我们面对天性好动不喜受约束的孩子们,在进行音乐即兴时既要运用“非限定性即兴”方式,又要运用“限定性即兴”方式。训练方法为,首先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有特色的,能刺激他们舞蹈的欲望和创造冲动的音乐。第一遍,由学生自由表现由音乐带来的感受和冲动——“非限定性即兴”;第二遍,在老师的情感启发和要有元素变化的要求下进行即兴——“限定性即兴”。在“限定性即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启发学生把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情感变化与舞蹈动作时的时间、空间、力量三种元素的探索有机结合。有音乐的刺激、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启动自己一切感知器官,在快速的思考中,去想象、寻找、表现。
5.不同场景的即兴练习
当孩子们在排练厅已得到一段时间的即兴练习,学会探索挖掘新动作后,将他们带到不同环境,在老师有意引导和启发下,激发他们进行即兴舞蹈。如,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放飞心情去感受自然,此时,因愉快心情的驱使和老师的诱导,他们会毫无顾忌地以舞蹈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快乐。此时林中的花、草、树,海边的沙和浪花都是他们借以表达心情的道具。不同的环境能给孩子不同的刺激,带来不同的感受。通过即兴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敏锐的思维和反应能力,并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四)在编排节目时让学生参与思考和创造
编舞是对舞蹈知识技能的重组,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舞蹈整体构思到舞蹈形态的捕捉,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思考与创造无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编排节目时已有自己的构思,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同,不管怎样先给孩子们的想法予以肯定,再谈谈自己的构思和这样构思的原因,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让孩子懂得如何构思一个完整舞蹈。在编排动作过程中,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参与创造,创造中教师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可让孩子从一个点、一个事物、一个动作联想到多方面的事物或动作,如,编排舞蹈《扯笋笋》,有一段是表现孩子不同的扯笋状态和动作,老师先让孩子自己编,然后再整理。过程中老师设疑:在扯笋时的状态怎样,笋多吗,在哪个方位,怎样扯?等等。通过启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动作的创编中。结果孩子们编出来的神态、动作各异,非常新颖,有些动作竟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孩子们也因为参与了动作创编,因而在自我表达和表现方面得到了满足,体会到了创造带来的乐趣,这样自然就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结语
在这个知识经济竞争和人才科技竞争的21世纪,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若能将孩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索和发现,变技能技巧训练为潜能开发训练,变纯模仿为创造,那么舞蹈教学将不仅会受到更多孩子的欢迎,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孩子创造潜能,增强孩子的创造力,这对孩子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彼此相容、纯洁友爱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暖房。为此我们的老师从幼儿入园第一天起就引导其喜欢与同伴交流,初步培养幼儿谦让、友爱、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学会文明的交往方式。注重给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相互接触、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幼儿身处在幼儿园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群体营造的愉快向上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感染和鼓舞,感到温馨快乐、感到关爱和支持,孩子们也就更加愿意来幼儿园,这不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而且有效的促进了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所幼儿园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儿童乐园,最主要的取决于是否有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在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方面工作:
(1)、 加强师德教育。教师是环境中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创设,一是依赖于教师自身形象的完美和品德高尚,二是教师要怀有一颗爱心,三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环境建设中,我们重视加强了师德教育。
(2)、 要求老师在幼儿面前保持美好的形象,要谈吐文明、举止大方、衣着文雅、待人热情,自己的言行给幼儿以美好的感染。
(3)、 要求老师热爱幼儿,做孩子的好“妈妈”,好朋友,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爱的清泉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他们的心里播下友爱的种子。
(4)、 要求老师深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中去,了解幼儿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正当权利。现在,老师们非常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的进步。如每次组织活动都表扬那些有进步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强自信心。教师坚持启发诱导的教育,正确对待孩子发展中的问题,杜绝了讽刺、挖苦孩子及体罚变相体罚的现象。
(5)、 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在诸多的人际关系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因素。因此,我们不断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培养友爱、互助精神,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一、创设自主、自由的活动环境
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是幼儿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的桥梁。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应有利于幼儿自主、自由地活动。过去幼儿不愿来幼儿园,就是因为环境对幼儿的限制过多;活动室和小学教师一样摆满了桌椅,留给孩子的活动空间很小;玩具要有老师发放,幼儿没有选择的自由;活动内容要由老师安排,幼儿只能服从。这样状况极大地压抑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有利于幼儿充分活动,我们搬走活动室的一部分课桌椅,腾出一大块空间供幼儿活动。在室内设置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区,包括:认识区、音乐区、绘画区、积木区等。幼儿来园后,除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外,可以在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因为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做,违反纪律的现象少了,孩子之间的矛盾少了。幼儿情绪愉快,精神放松,专心致志于正当的活动中。因此还培养了幼儿自律、自主的精神。
二、 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体现教育意图,启发幼儿思维,吸引幼儿参与,激励幼儿创造。因此,我们在创设学习环境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教育性。围绕当前的教育目标,结合教育活动设计环境,使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春天到来时,结合春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室布置反映春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墙壁,设春天的自然角、动物角……使幼儿在环境的接触中,获得有关春天的多方面的经验。
(2)、 环境的启发性。即能够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启发思维,吸引他们动手操作。墙壁上,还常常布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吸引孩子们去思考。绘画区里,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孩子的大脑、手、脚都积极活动起来,培养了幼儿有益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 环境中幼儿的主体性。即能够反映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愿望,幼儿的创造。因此,我们让幼儿参与布置环境,使他们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
三、 创设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学习,绘画能力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逐渐在逐渐发生巨大变化,主动性教育逐渐在改变教育活动,而作为我国教育的“始点”,幼儿教育正在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自身发展做出自身的改变。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强烈的审美观,对于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基础性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而绘画则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一项学习内容,从多年的教育实际来看,绘画始终是美学教育的基础,通过一幅幅充满童真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孩子性格养成的特征,既可以拓宽儿童的知识面,又可以有效开发儿童智力,对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因此,在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单纯的以临摹训练为主,以画得像不像为评价标准,时间一长,孩子变得被动和依赖,逐渐对绘画失去兴趣,长此以往,绘画对幼儿的智力培养逐渐失去作用。
鉴于目前幼儿学习的改革特征,很多教育专家逐渐提出开放式绘画教学的可行性,立足于幼儿本身对于绘画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让幼儿本身享受一种自由自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赋予属于自己思想中的绘画颜色。而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绘画的活动中,将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幼儿将在教师的带领下,放松自己的思想空间,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属于自己成功的快乐,因此,开放式幼儿美术教育值得在幼儿教育体系中进行积极的推广。
二、营造宽松自由环境,塑造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主要是指在三周岁以下的孩子,处于之一年龄的幼儿,通常喜欢乱涂乱画,在自己面前的画纸上,常常不会呈现规则的形体,画得面目全非,而对于这样的绘画作品,幼儿还会按照自己的思想感觉,指出所画的事物具体所指。在传统教育体系下,这样的绘画过程,会遭到教师的指责,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发。开放式教育所追求的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表达,对于这样的绘画过程,教师应该主动去鼓励,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让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去接近绘画,体会创造美的无穷乐趣。
对于幼儿创造的每一幅画,教师不能完全用成年人的观点和标准去评价,应该体会其创意,寻求乐趣,多去鼓励,多多赞扬,让幼儿享受一种成功的绘画心态,主动去享受绘画带给自己的全部乐趣,这些对于孩子性格养成和人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二、寻找绘画兴趣点,着重养成幼儿的绘画习惯
幼儿的注意力一般较差,寻找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点,有助于绘画活动的进行。兴趣是美术创作的基石和动力所在,教师应该在美术活动中,首当其冲地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启发幼儿在活动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绘画热情,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发挥各自的美术创作潜能。
由于一种天性的使然,孩子们刚刚一接触绘画的过程中,都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面对千姿百态的任务、动植物和自然风景,总会按照自己的观察,得心应手、栩栩如生的把它们描绘出来,而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主要地工作就是积极引导孩子们如何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的能力,鼓励幼儿最大程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美好事物。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美术练习,幼儿可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乐趣,再加以必要的鼓励,可以让孩子们的画面充满童趣,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在教师的适当帮助下,自己动手成功完成。例如,在笔者曾经教学的幼儿园某小朋友,因为性格孤僻,不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愿意与小朋友做游戏,美术课也不敢自己动手。一次,美术课画小鸭子,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他赶紧用自己的小手捂住纸,不肯给我看,身旁的小朋友纷纷说:“他画的画太难看了”。我蹲下身子,轻轻推开他的小手,看到纸上只有一个圆圈,立刻装作惊讶地说:“哇!你画的小鸭子的头真圆啊!比别的小朋友画得都好看,如果再画上眼睛和嘴就更好看了!”孩子听了我的一番话,眼睛立刻闪亮起来,点点头,不声不响的开始画小鸭子的眼睛和嘴巴,等他画好后,我在全班的孩子面前表扬了他,而他也非常兴奋,从此以后,每次画画都特别认真,各种活动开始主动参加,因此,一幅作品的成功创作和教师的适当鼓励,让一个孩子找寻到人生的自信心,对于其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四、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个性特征进行思维启发
绘画是心灵与个性的一种流露,幼儿的天性非常活泼,心灵和个性的迸发具有无形性、自发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因此,在孩子的绘画中要充分调动个性的元素融入。缺少个性的绘画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丝情感的浪花,在绘画的整体过程中,教师都应该主动去观察幼儿的心理活动,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去进行主观探索,从而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由于观察能力的欠缺,幼儿的绘画自发性显露后,事物的呈现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师应该在幼儿的实际绘画过程中,多启动启发式的浮动,通过提出问题、心理暗示和伏笔联想等方式让幼儿能够去寻找到绘画的元素,逐渐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路维度,创作出具有真实个性的美术作品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用传统的约束方法去束缚幼儿的思维,好的美术作品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无法成功的展示出来,为了实现绘画的完美性,通过游戏等互动方式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运用幼儿喜爱的益智类游戏、儿歌、故事、听音乐等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幼儿的深层次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自由绘画,从而可以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线索,可以作为幼儿思考的起点,逐渐铺设一条属于孩子自己的思维大路。神奇的创造其实不是很难理解的,在幼儿的思维空间上播洒一些神奇思维的种子,在他们的内心中会逐渐开出神奇的花朵,并且借助绘画的形式逐渐表现出来,给孩子创作想象得空间和创造的余地,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这样的思想活动过程,让无形变成有形,孩子们的大胆创作,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观念,将未来的花朵改变的形态万千。
结论
幼儿学习绘画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在开放式绘画过程中,要注意放手,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给他们自由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开放幼儿绘画活动的空间和绘画主题,引导幼儿自主绘画,对孩子用心做出的画,将会立足幼儿的角度去体会和思考,多多给予必要的鼓励性评价,孩子将会在绘画的一片天地里,驾驭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向建秀,在美术活动中英爱引导幼儿边讲边画[J]成功教育,2011,(09)
篇6
美术教育本身即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运用如下方法:重视启发式教学,唤起幼儿对生活与自然的敏锐感受与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运用美术造型中诸多表现手段,拓展幼儿视觉审美的创造空间;让幼儿轻松自由无拘无束地作画。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想象力 创造才能 艺术
教育,面临着一个教育观念上的挑战。长期以来,儿童的美术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把孩子当作被动的接受客体,当成“一张白纸”,教学中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这样的教育观念无形中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妨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为美术教育寻求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操作方式,使之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适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艺术史家奥班恩指出:“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显然,创造性已被看作是艺术的一种最高追求。艺术教育本身即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就是说,不但要重视对孩子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和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健全的艺术素质是现代美术教师的职责。为此,就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谈几点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重视启发式教学,唤起幼儿对生活与自然的敏锐感受与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笔者认为在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从单一写实的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即采用启发式教学,努力开发孩子的艺术想象力,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唤起幼儿对生活与自然的敏锐感受与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这样,孩子的创造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
如设计《蔬菜王国》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先用故事的形式启发幼儿: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蔬菜王国,那里住着许多蔬菜小人。这些蔬菜小人的头呀、手呀、脚呀都是蔬菜组成的,就连鞋子、裙子、项链、武器等也都是用蔬菜做成的。当然,蔬菜王国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士兵、厨师也都是蔬菜啦!小朋友,我们来画一画这个有趣的蔬菜王国好吗?比如画一个好老好老的南瓜国王,画一个漂亮的豌豆公主或者帅气的胡萝卜王子、土豆士兵。试一试,一定很有趣!这种童话式的故事既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孩子们立即表现出画《蔬菜王国》的强烈兴趣。这时,教师启发孩子回忆一下曾在绘本中看到过的国王、王后等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蔬菜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然后将蔬菜与人物形象进行联想、创造,画出生动有趣的“蔬菜王国”。于是,各种各样既有生活原型(幼儿对生活与自然的敏锐感受被唤起),又有创造性表现的《蔬菜王国》图产生了。
又如用“娃娃读画”的形式让幼儿欣赏抽象画。出示一幅抽象绘画(保罗·克利的《无题》),让幼儿海阔天空地遐想,要求幼儿用简短的有情节的故事的形式把你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孩子们对这种形式充满了兴趣,纷纷积极参与,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精彩纷呈的表述出现了。
幼儿1:晚上,有一辆汽车开着五颜六色的灯飞一样开过来。突然,司机觉得车开不动了,原来他们到了沙漠,轮胎陷进沙里了。
幼儿2:火山爆发了,天空闪着红光。小鱼和海贝赶紧钻到凉丝丝的果冻里去,真舒服呀!后来果冻变成了水晶玻璃,小鱼和海贝就变成了宝石。
幼儿3:山洞里住着一个怪兽,他喜欢坐在漂亮的石凳上,看他的士兵用弓箭射山洞顶上的蝙蝠。
幼儿4:大海的底下有一条黄色的大鲨鱼正饿着肚子到处找东西吃,鱼宝宝赶紧躲到珊瑚丛里去,灰色的章鱼笑嘻嘻地请大鲨鱼去尝新鲜的汉堡包。
幼儿5:午睡醒来,五颜六色的小鱼开始在深海里做游戏;螃蟹和海螺要到沙滩上去玩;一艘帆船正准备出海;大海多美呀!
这些充满想象的表达,以成人的情理标准来衡量是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然而,它们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童活动的发展认识,其中蕴含着儿童对生活与自然的敏锐感受,正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儿童鲜花般的内心世界。
二、运用美术造型中诸多表现手段,拓展幼儿视觉审美的创造空间
对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个性等因素,采用美术造型中诸多表现手段的尝试,(如线造型、色彩造型、水墨造型、版画造型、纸材造型、废物造型、明暗造型、构成设计、手工制作以及壁挂、装置造型等。)包括各种材料的充分运用。这些材料的来源广,工具简便,且制作简明易懂,效果好,符合幼儿喜爱新奇事物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最能激发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如设计“用树叶来画画”这一教学内容(实物版画):先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和寻找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树叶的形状,(它们有的像小树、金鱼的尾巴、蝴蝶、花朵,还有的像小朋友的裙子……)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把树叶进行组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画面,然后在选择的叶子背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拓印在画纸上。这种方法即符合幼儿的游戏心理,增进了幼儿与大自然的交流,又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热情,同时,拓宽了幼儿视觉审美的创造空间。
三、让幼儿轻松自由无拘无束地作画
自由轻松地绘画即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多彩的想象,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创造。如此,可以防止幼儿陷入只是技巧重现的狭窄空间而不至于泯灭创造个性;可以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和萌发想象。
比如设计“奇妙的音乐”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先出示几幅大师的画,要求幼儿在原画上添加枝叶或稍作改变,表现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体现音乐真“奇妙”。教师用谈话启发、引导:画画的人可不能每时每刻都绷着脸,认真得不得了。相反,画画应该是件很快乐很轻松的事,就好像做游戏、听音乐一样。我们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并让这种开心转变成幽默、快乐的符号体现在我们的画中。
现在,就让我们来和大画家开个玩笑,和他们合作一幅画吧。我们可以先照着大画家的画模仿,然后把你自己想到的和特别想画出来的内容添上去。如果添得合理,改得巧妙,会使你的画变得更有趣、更好玩哦。
篇7
关键词: 幼儿语言 教育教学 实践效果 有效对策
一、幼儿语言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综合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很多幼儿园,语言课基本上成了品德教育课,甚至包括许多语言类故事也是如此。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把一些小学语文知识变换形式加以灌输,往往忽视了幼儿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一些概念化的理念常常被僵化地“注入”。尽管一些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也有创新,注重对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进行了各方面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由于大环境的限制,老师不得不对幼儿审美情趣作表象的感知和引导性培养,没有从幼儿潜力出发,有效激发幼儿的情感动因,促使幼儿在广泛兴趣的支配下进一步领悟生活中的美感行为,以语言交流的方式运用于实践过程中。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们在一些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不能把教育重心放在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方面,造成学前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味讲解,有时讲得很费力,但孩子们的接受效果却一般,教师出于种种原因,还是依然如此这般地讲解,仅满足于传统的知识性传授,只强调单一角度的正确记忆,却忽视有效感知;只注重幼儿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解,却忽视对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激发;只安于把知识传递给孩子们,而不思变换方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每次的语言教学活动后,教师认为教过了幼儿应该学的东西,孩子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心里没底。一些老师命令孩子们反复学习,却不顾及幼儿学习知识的情感动因的触发。当前的幼儿教材很丰富,但对于其中蕴藏的深刻价值,幼儿教师不能用最浅显、规范而艺术的语汇进行简单描述,致使孩子们往往只知道必须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很难挖掘教材传递给孩子们的“如何观察事物”,不能正确引导幼儿较好地开发智力,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在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取新知识,逐步充实自己,勤于锻炼思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重点要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幼儿自由想象,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培养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扩大每一个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就是要依据孩子们的合理需要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要一切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决不当混饭吃的职业先生,因为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如果贻误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则必将受到良心的谴责。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时刻想着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时刻在愉快的情绪下产生广泛交流学习的热情,一定要让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得到快乐。当前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学习积极性和幼儿园的环境有极大关系,只要孩子们有愉快的情绪,接受各方面知识的效果就显著,语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收效不是太理想,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幼儿语言教学的最佳途径。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社会对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语言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幼儿语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语言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等角度,广大幼儿教育者应该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的环境问题,以及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对策。
三、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
篇8
1.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源泉,值得引导挖掘。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好奇的天性来激发其兴趣,从兴趣培养孩子的爱好,使其能具有创新的思维理念。将所有能运用的工具像有生命般地展现,比如我们生活中日常见到的东西,例如颜色各异的塑料袋、各种各样的树叶、碎布条、甚至是头发、鸟类的羽毛等,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具使用,使这些看似零碎的物品通过一定的方法创新结合,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及关注,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2.美术教具实际上是启发幼儿思维的一个支架。就目前而言,开展幼儿美术的教育意义的本身也是为了能激发孩子对美的感受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这种基础下,教师能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具,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适当适时的指导,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孩子的潜在创新及想象力。
3.美术教具的使用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孩子们只有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上才会加以关注。所以,使用各式各样、颜色丰富、图案鲜明的美术教学用具,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用美术教具来吸引孩子,使其不容易产生乏味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美术教具的简介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教学的用具包含种类丰富,但也要明确其选择性,所选用的美术教具必要具有安全性、目的性及特定性。所选用的美术教具要能明确教学的目的,最恰当地得以使用才能使美术教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手工类的美术教具手工类的美术教具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以及以自然形象为基础的各式各样的器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及规则,对一些纸张、碎布、各类绳线等,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手工折纸、剪缉、粘贴等进行有规划的塑造形象,这样处理后可以简单地表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姿态。使用手工类美术教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展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这些美术的作品可以是简单立体或半立体的,也可以通过各种材料的混合使用做出较为复杂且创造力十足的作品,使孩子的感观直接表现在作品中,激发其兴趣及创造的想像力,启发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手工类的美术教具应该具有色彩多而不繁,形式上多样变化的特点,在材料上的选择也应该注意要丰富,但不能失去其原有的协调美。
1)实体图片的美术教具实体的图片应该是在美术教具中使用最广泛且最多的教具,主要是使用现有的实体图片和通过教师的指导提供具有可仿塑性的图画,欣赏经典的图画名作或各种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孩子在接触美术的第一时间里感觉到美的存在。这种教具使用不但方便而且制作起来不复杂,也不会受时间等综合条件的限制,一次制作可以长期保存使用。实体图片的美术教具要求画面清析且颜色分明鲜艳,可以通过丰富的颜色来刺激孩子的感观,启发孩子的兴趣。
2)电脑多媒体类的美术教具计算机对孩子而言也是非常不错的美术教具。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学期中的学生还是学前期的孩子而言,它都是不可少的教具之一,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课堂必备的用具。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结合多媒体的功能,制作图像及声音并存的有趣内容,提供给孩子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
三、美术教具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篇9
幼教专家阮琴认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幼儿园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但真正的衔接决不是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是要教授多少具体知识,而是要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这才是幼小衔接的焦点。
幼小衔接应注意5个习惯的培养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
(3)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4)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5)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期”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营造环境;多元教学
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化环境,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可取代的。陶行知说过:“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其次教师本身也是教育的一个载体,它必须有很好的教育品德,这样有利于幼儿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园所、家庭和社区是幼儿教育的三个不同教育环境。《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社区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一个参与者。只有挖掘园所、家庭、社区在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得到一致性,我们的幼儿教育才会得到实质性发展。因此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也都对孩子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家庭环境,社区资源信息
1.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家园共育它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每次家园信息公布前都会请一些家长写一些有关在家庭方面的一些心得和育儿经验,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育能更加有深层面的发展。家长们都写出了自己最有经验的育儿心得和体会,同时也可以让我班家长共同来学习和借鉴家长们之间彼此的经验,一起来分享,这样也符合了我班家园协同的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我们平时把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实践的,我们每次都会有计划的请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写一些在家中如何教育孩子的体会,有些家长谈到了,培养孩子首先从思想品德上着手。首先,孩子从小让他有集体的观念,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礼貌。其次,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对孩子是爱护,而不是溺爱。坚持正面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另外还要和孩子培养感情,抽出时间陪孩子玩,再从他的兴趣爱好方面来培养。如,学习围棋、讲讲故事,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还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好动的现象,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也对有些家长提了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爱好来培养,教育的方法可以多样形式,但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一致的、明确的。其目的是共同培养好我们的孩子,让更多的家长来参与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
2.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载体,使幼儿园更贴近社区,我们平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取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平时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作为资源,已经成为我们幼儿园的必修课了,在工作中我们把社区、家庭和幼儿园的资源有效的结合了在一起。 幼儿参与社区游戏,是孩子们认识社会、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的一个大课堂,让孩子可以吸收社区带来的教育信息,其中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我园处在一个具有江南居住的特定环境,有湾延的小路,周围有小桥流水,环境清静而优美,有完善的绿化设施、健身设施,社区文艺大舞台,各种社区的设施和人文景观,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我们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如,我们根据社区的周边的环境开展了游戏“ 娃娃家”、“理发店、”“小超市”、“绿杨馄饨店”、“小舞台”。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游戏的经验都是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也从中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多样化,促使幼儿成长发展
1.直观教学的趣味性能启发幼儿掌握知识
科学证明: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而传统的教学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严重阻碍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它具有直观性,趣味性,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我们就运用了这一教学科学理念,进行了科学的教学。如在“磁铁”教学中,因为磁铁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住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的喜爱。我们进行了操作游戏“小猪和妈妈亲嘴”,让幼儿通过操作直观有趣的了解磁铁的原理,幼儿尝试了利用磁铁不同颜色,使小猪和妈妈能亲嘴,结合了直观、形象、趣味,使幼儿了解了磁铁同色排斥的原理。幼儿在老师引导下对磁铁不同颜色进行了摆放,知道了不同颜色放一起是相吸的,同颜色放一起是分开的。幼儿玩磁铁不是只是单纯的玩耍,而且要有知识的建构。正如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兴趣。我们教师运用磁环用颜色区分进行操作让幼儿了解磁环会飞的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幼儿都进行了操作从中发现了磁环会飞起来的原理,幼儿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启发和掌握知识的运用。
2.教师在教学中的赏识作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赏识教育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和必要的,而赏识教育体现了我们教师对幼儿的人文教育和关怀,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体现,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首先,赏识不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等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无限度地对孩子一切方面“赏识”,孩子的心理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时,孩子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梦幻,而不愿去面对现实。其次,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非常行之有效,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适时的运用赏识教育,采取表扬、鼓励、微笑,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来说都至关重要,平时我们哪怕是一个点头、肯定的眼神,都会对幼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对他们的作用很大,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多给我们的幼儿自尊和自信心,让幼儿稚嫩的心灵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