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康复护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康复护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康复护理方案

篇1

老年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疾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为使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高质有效,探讨最佳的护理模式,笔者对居家、养老院及老年公寓的3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跟踪观察1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经综合评价即收集病史、神经心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老年痴呆的患者(排除有其他疾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梗死性痴呆19例,阿尔滋海默症13例;年龄66~89岁,病程3个月~2年;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1.1 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对32例老年痴呆患者分别采用MMSE、Barthel表进行护理评估。MMSE共19项,1=回答或操作正确,5=错误,7=不会,9=拒绝回答,全部答对总分30分。量表内容包括对时间、地点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复述、阅读理解等方面。主要统计所有记1的项目总和,文盲组17分,文化程度<6年组20分,文化程度>6年组24分,低于此值的为认知功能缺损。Barthel共10项,进食、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下楼梯、上厕所自理=10,稍依赖=5,较大依赖=0,完全依赖=0;洗澡、洗漱,自理=5,稍依赖=0,较大依赖=0,完全依赖=0;床椅移动、平地行走45 m,自理=15,稍依赖=10,较大依赖=5,完全依赖=0。结果:正常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1.2 确诊后,32例老年痴呆患者采取的护理模式为以下3种[1-2]:居家者为1组,有15例,采用居家为主的护理模式,即患者在家中休养,主要护理工作由家庭成员或亲属承担,部分家属也采用日间雇人护理。康复门诊医护人员接到申请后,上门对其家庭和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制订完善的治疗方案及康复护理计划。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护理,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修改完善康复护理计划,并对家庭照料者进行护理指导。家属在日常如有疑问,也可通过电话和来访咨询求得帮助。居养老院者为2组,有10例,采用功能制护理模式,即主要护理工作由管理人员承担,护士负责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居老年公寓者为3组,有7例,采用扶助照料型居住为主的护理模式,即患者居住在老年人集居的住宅,设备齐全,条件较好。公寓内配有管理人员和专业医务人员,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及康复护理,医务人员每天定时查房,动态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时实施最新的康复护理计划,并指导患者、管理人员和自愿照顾者积极参与。

2 结果

2年后患者的病情转归差异有显著性。护理效果最佳为3组,其次为1组,再者为2组,见表1。

3 讨论

3.1 3组MMES增加了9分,Barthel增加23分。说明扶助照料型居住的护理模式集家庭护理和功能制护理之长,其一,保持了家庭的温馨氛围;其二,老年朋友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交往、沟通、鼓励、监督,尤其是健康的老人自愿扶助患病老人,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得到最大的拓展,生活又产生了动力和活力。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为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营造了一个积极、安全和富有感彩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2 1组MMES提高6分,Barthel提高18分。说明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全面康复及回归社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这种居家为主的护理模式,其一,可使患者保持与亲友的联系,在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得以康复,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3];其二,家属心理和经济负担得以减轻,国家的医疗费得以降低,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3];其三,家属积极配合与参与康复护理,责任心强,对稳定患者情绪,鼓励监督患者坚持训练,配合康复治疗起重要作用;其四,康复门诊的专业人员,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服务水平高,康复效果好,同时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访问,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护理,而且成为患者与外界交往的重要途径。

3.3 2组MMES降低3分,Barthel降低6分。说明我国此类的社会福利机构人员配备还不能满足老年患者的需要,护理工作还停留在流水作业式的功能制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使老年痴呆患者缺少与人情绪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心理上的抚慰,老人精神日渐颓废,依赖性增强,严重影响了自我照顾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Kolan W,Skiam G.对老年痴呆行为给予以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干预.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2,15(2):81-96.

篇2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篇3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3-02

目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持续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侯群,包括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的肌痛型、猝死型等,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然而,部分病人在确诊有冠心病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或者仅在医院作短期应急治疗,加之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差,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及存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做好冠心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很重要。但社区护理需求量大,服务质量高,具有连续、综合、个体化和预防保健为主的特点,所以,做好冠心病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需要严密的程序及管理,具体如下:

1 发挥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要向群众普及卫生知识,转变不良习惯,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仅凭专(兼)职医护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积极主动与社区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在群众中的纽带作用,首先,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保健知识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向社区提供宣传资料,让他们充分利用小黑板、墙报、宣传栏或口头形式进行宣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卫生宣传的声音,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宣传墙报。通过多方面的普及宣传使居民真正地了解患冠心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在每季度召开社区主任例会时,对社区工作进行交流、评比总结,优者给予奖励,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冠心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加强饮食指导。饮食不当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宣传教育冠心病患者在平时饮食习惯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量摄入,少吃动物脂肪,减少胆固醇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减少胆固醇在人体内生成,降低血胆固醇。忌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排骨、五花肉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一般占总热量的60%-65%为宜;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不少于1克,以植物蛋白为主。少食盐、食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可使血容量和血压升高,均可增加心脏负荷,不利于冠心病的恢复和治疗。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水果蔬菜,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酸形成,降低血中甘油三脂的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防止血栓形成。保持大便通畅,禁烟戒酒,保持正常体重,避免发胖,原来比较胖的要适当减肥。

2.2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床上休息不活动是错误的。适当的锻炼对于冠心病病人的恢复是有利的,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促进侧枝循环,增强体力,降低胆固醇,还可增加生活乐趣,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运动方案,锻炼可增加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活动。应采取散步、体操、太极拳等运动方法,但不能过度疲劳,其活动度以不引起心慌气喘为度,不宜增加心脏负荷。运动时心跳增加次数每分钟不得超20次为宜,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会诱发心肌梗死。运动前要先活动一下身体,如举臂、伸腿等,锻炼结束放松活动,不应立即停止活动,更不应锻炼结束后马上上床休息。不宜在寒冷的环境中锻炼,将头部及胸部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会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引起心绞痛。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后2小时内锻炼,也不能在运动后1小时内进餐或浓饮。另外,注意保持修养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2.3 加强用药指导:药物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要保证药物的疗效防止药物的副作用应注意:首先向病人详细说明病情,讲解用药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因为冠心病患者多数服用的是扩血管和活血化瘀的药物,这些药物能促进心脏血管的侧枝循环,有效的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而这些药物作用又是在长期服用后才能见效,指导患者遵医瞩服用,不可随意停用或增减;在用药过程中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教会患者自测脉搏,脉搏<60次/min,出现恶心、呕吐、视力障碍或黄视等症状说明洋地黄中毒,应迅速停药立即到医院就诊;使用抗凝药阿斯匹林时应饭后服用,出现牙龈出血、呕吐、黑便和皮肤出血点时立即停药;使用利尿剂应注意观察尿量,出现异常及时就诊;服用硝酸甘油可引起头痛、头胀、面红,药片若受到光照、加热、受潮及储存时间过长,其功效受到影响,应保管在避光的金属盒中,病人外出是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居家时硝酸甘油放在易取之处,定位放置,家人也应知道以便发病时及时取用。遵医嘱定期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等,为及时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2.4 病情发作时的急救处理:冠心病居家时发生心绞痛,注意保持镇静,首先让患者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同时让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和消心痛、速效求心丸等,如果发现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往往12小时内甚至1~2天。范围也广,伴有恶心、呕吐、胸闷有窒息感,心跳不规则,甚至发生休克等症状,可能发生不全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病人是在家里发生,应首先告知家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及家庭急救措施。发作时,应先让病人平卧;保证病人安静休息,以免病情恶化,可先给病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口服速效救心丸等使之止痛,家中应备有氧气袋,可先给病人吸氧气,立即打120,准备送病人去医院。若症状仍不缓解可再次含服,若连续时间大于30分钟疼痛仍未缓解,应考虑发生心肌梗塞,一旦怀疑有心肌梗塞,应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有条件的及时吸氧,测心率、血压,待病情稍稳定后再转医院治疗,转运病人时瞩病人不可用力,尽量避免多搬动。有时心绞痛、心肌梗塞症状不典型,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复性牙痛或上腹部疼痛以及出现原因不明的不适时,切不可忽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心电图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3 建立档案,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社区应筛选出患冠心病的人数,对所辖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健康调查摸底,筛选出患冠心病的人数。首先制定好统一的表格,挨门逐户去登记。由于社区工作的特殊性要采取解释、劝导、说服的方法,使之配合社区人员的工作,并建立了管理卡及档案袋以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方便冠心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总之,社区服务要与居民建立持久的服务关系,以预防为主来导向整个社区护理服务,使之预防和保健全面实施,做到了地位上、时间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实惠;方便了病人和家属,密切护患关系,促进护患思想沟通,使患者感受到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对冠心病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再轻信一些不当的广告宣传,懂得了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在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护,自我保健,掌握平衡饮食,合理摄取营养,并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冠心病患者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护理。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38

[2]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2

篇4

养老服务是个老话题。可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越来越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热点话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2.02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在北京,到去年底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279.3万人,差不多每5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养老已成为整个社会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

11月15日,以“整合全球资源 服务中国长者”为主题的北京国资诚和敬首届老龄产业高峰论坛在2014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举行。论坛特邀请来自日本、美国、德国顶级的专业养老机构专家,针对养老的现状及趋势、养老社区试点进展、创新应用、养老项目运营和管理的智慧、旅游平台与养老康复结合等话题进行深度交流与研讨。

各方支招,智慧养老落地有方

论坛上厚乐居公司董事、日本木下集团CEO 福元均先生带来主题为《社区型精细化养老在中国落地》的演讲。

福元均介绍说,目前日本式的护理城市构想主要以养老设施为基地,除了服务居住在内的老人,还能辐射周边社区,给半径5公里以内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医疗、咨询服务,承担社交中心等功能。老年人与社区居民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福元均特别强调,支撑日本护理行业的是“O・MO・TE・NA・SHI”精神(待客之道)。这个精神来自日本茶道“一期一会”,“一期”表示一生,“一会”意味着仅有一次机会,日本人相信每一次茶事都是唯一,必须付出全部心力,真心真意地对待它。日本介护者以这种精神尽心尽力伺候好入住老人,还关注老年人生活的整个家庭,希望整个家庭都通过介护服务可以更加和谐、融洽。

美国养老社区服务机构(ASC)首席运营官丹尼尔・本森(Daniel S. Benson)从老年康复专业的具体案例,由浅入深描述了美国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理念。ASC的“奥古斯都小屋”为失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居家环境。其内部设有客厅、小厨房、洗衣间,老人可以从事自己熟悉的简单劳动,比如叠衣服、烤东西。还有怀旧角,挂着旧军装,摆着旧玩偶,鼓励老年人回忆旧时光。嗅觉是阿尔茨海默患者最后丧失的感觉,“奥古斯都小屋”的香氛机可以给住户提供很多熟悉的味道,比如烤蛋糕的味道可以提醒老人该吃饭了。

借鉴海外经验,量身打造解决方案

在瑞典养老护理业工作16年的英智康复医院关晓立院长就英智老年公寓8年的本土运营经验,作《英智康复――康养结合模式的运营经验分享》演讲。英智是国内最早成功运营“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机构之一,该模式在诚和敬养老体系内不仅为非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了专业服务,也为厚乐居和美瑞山品牌提供了强大的医疗支持。

篇5

结合我县实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办和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通知》〔〕6号)全国老龄办、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十部委局〈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4号)省老龄委关于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通知》老龄委〔〕5号)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州老龄办〈关于开展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知》府办发〔〕66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州老龄办主任会议的安排部署。拟在和、社区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全面抓好此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和精神慰籍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破解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依据国情,尊重民族传统,更新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方式、发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我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抓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养老模式

即:以老年人家庭为依托,以“家庭式养老院”为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分门别类地定时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服务。

二)服务对象

服务分为“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辖区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60岁(含60岁)以上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且身边无子女照顾、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镇老人;有偿服务”对象为居住在辖区的60岁(含60岁)以上且生活需要照料的空巢或独居老人。

三)服务形式

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几”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以家庭服务为核心,居家养老服务是以“钟点服务”为主要形式。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社会化服务。

四)补贴标准

1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的对象为享受无偿服务”老年人。其标准:每人每月给予2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费的补贴。每个社区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筹建开办经费由县政府给予补助3500元。

其资费按“社区牵线搭桥、受(助)双方自愿、提倡低偿资费”市场化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2个人购买服务的对象为享受“有偿服务”老年人。

五)申报程序

1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报批程序

填写《县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申报审批表》社区居委会通过听证核实,由本人或家属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提出初步意见后报镇政府,镇政府根据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和社区居委会的调查意见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经公示3-7天后报县老龄办审批。县财政局按照县老龄办审核上报补助的金额,将服务补贴经费拨给县老龄办,县老龄办根据镇政府上报情况再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费下拨,由镇社会事务办落实到有关社区居委会并组织对其补助对象实施服务。

2个人购买服务(有偿服务”申请程序

填写《县居家养老个人购买服务对象申报表》社区居委会将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所需服务项目或要求,本人或家属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通过由社区推荐符合条件的助老服务员公开竞聘的方式,双方自愿的原则下,社区协助提供市场化的有偿服务。社区居委会有义务对其服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六)服务队伍

着力打造专职助老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队伍。镇政府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社会单位员工在业余时间利用专业知识、技能、体能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负责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将设置的居家养老工作岗位作为“公益岗位”予以开发,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与实施下岗再就业和“低保就业联动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专职服务人员主要从“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和“低保”未就业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纳入社区公益机构统一管理。各试点社区应设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组织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和实施。每个试点社区由县再就业办安排1至2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县政府对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给予适当的启动资金补助,镇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

七)责任分工

负责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宏观管理和制定全日制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方案,1县老龄办是全县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协调部门。并对方案实施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核定居家养老有关资金的拨付。

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2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负责助老服务员的招聘、考核、调配、补贴兑付等工作。面向老人直接开展面对面服务,做好助老服务员的选派、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奖惩、服务质量监督等具体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领导

篇6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行政干预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54-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alization of “successful aging society” in Shanghai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A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issues in older peopl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society. The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ere proposed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successful aging society” in Shanghai.

KEY WORDS aging society;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的一个突出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其中80岁以上的达到1 600万,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其中80岁以上将达到2 400万,显示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其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严峻。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 426.93 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67.32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70 %,而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2.47岁。换言之,平均4个上海市民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在部分中心城区这一比例更高。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会带来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很多的社会问题[1]。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人口健康素质越低。上海75%老年人患至少1种慢性病,20%的老年人活动能力受限,40%的老年人每2周到门诊1次,8%~10%的老年人每年住院1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健康素质的反向作用是我们将面对的双重挑战,也是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动因。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将实现的主要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宏伟的目标,本文试图从行政干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探索该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应对方案,为上海早日实现“成功老年化社会”提供借鉴和思考。

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干预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人口健康素质的迫切性,制定若干干预措施。

推动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医疗护理等上门基本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是指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新型医生。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医疗或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又可减轻家庭负担。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护理需求,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医院内延伸到医院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这种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制度,在我国还发展得比较缓慢。目前主要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开展起来,但还不具规模。我们希望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医疗护理等上门服务,并为无内设医疗体系的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希望提高家庭医生的普及性,使这项便民措施惠及更多老年人,通过住院医师全科医学规范化培养,提高家庭医生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广泛、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

鼓励开设老年病科和安宁舒缓疗护病区

由于老年人各种细胞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老化,因而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老年病的病因往往不十分明确,而其病程长、恢复慢、累及多系统、缺乏有效治疗、预后差、收益低的特点,使得许多医院不愿开设老年病科。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三级、二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加强老年病的治疗和研究,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另外,上海部分区县开设了老年医院,如杨浦区老年医院、静安区老年医院、黄浦区老年护理院等,以诊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特色,以精湛的技术、诚挚的服务为广大病员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所以政府需要引导部分医疗机构向老年医院、老年护理院转型,如部分中心城区的二级医院,簇拥在医疗资源过剩的区域,可以考虑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和对象,加快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对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应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安乐”地接受死亡[2],这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这不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也出于减少卫生资源浪费的考虑。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1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而在美国,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可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患者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在生命的最后1年,实行临终关怀者比没有施用者少用2 737美元,在最后1个月少花费3 192美元[3]。可以推知,我国如果推广临终关怀,必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政府应鼓励开设临终关怀的安宁舒缓疗护病区,减少医疗支出,体现生命尊严。

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和数据库

老年病通常都是常见病、慢性病。我国卫生部等15部门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2-2015)》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确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耗费大,致残、致死率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问题确实需要“关口前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提供社区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管控与咨询,改变慢性病患者去三甲医院配药的观念,减少稳定期患者去二、三级医院就诊的频率,以便腾出更多的优质资源给更有需要的病患。

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深入发展,上海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 系统的整体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档案并形成数据库,可以一站式提取患者在本市各级医院和体检中心所做各项检查的结果和治疗方案。在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同时,也减少了各项医疗的支出;在提高诊疗效能的同时,也给医患双方带来了确实的便利;在维护老年人健康管理数据的同时,也为老年人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卫生事业添上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鼓励社区医疗护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机整合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4]。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要鼓励社区医疗护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机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区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在内的一站式专业服务。制定老年护理院出入院标准,形成老年护理院、居家养护等合理分工、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

加强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养老服务的机制探讨和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政府养老为辅、社会化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据统计,我国养老福利机构现有床位170万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占0.8%。如按国际最低标准计算,我国现有老人中的5%需要机构养老,至少要700万张床位才能基本满足。另外,全国已建成的各种社会福利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管理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养老福利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美好愿望。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思想型人才,在养老服务的机制、模式、内涵上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改变传统的养老理念,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开拓出新型养老的服务模式。可以探索医疗养老的新型方式,所谓“医老”,努力探究其管理模式、运作体制、科技支撑、企业发展、与“养老”的互动、可能存在的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些初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论证。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我国的养老事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会被大量需求。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共参与运作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可以设置统一的培训机构,系统规范地讲解相关知识;可以拓展学习的课题,如:护理知识、心理咨询、法律保障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的考核机构,获得统一的养老服务人员上岗合格证,使养老服务行业更规范、更高质、更亲民。

拓展老年学科发展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强调应对慢性病流行的24字方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教育先行;高危筛查,目标干预”,即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与管理。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都有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不参加运动、心理失衡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当进行一级预防,正如WHO强调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以此改善老年人的整体健康及生命质量、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增龄性改变,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逆转其改变[5],真正做到《黄帝内经》所谓的“上医治未病”。

积极研究老年疑难病

目前,医学界还存在一些病因不明、治疗困难的老年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多脏器衰竭等。建议老年科积极开展五大方面的研究:① 老年神经精神病研究;② 老年感染与免疫学研究;③ 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④ 老年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⑤ 抗衰老的基础和新药研究。同时,建议相关人员加强适合老年人的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如新型膜剂、经皮给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制剂、新型吸入给药制剂、多组份中药新制剂等等,为方便老年人的医疗和生活而贡献智慧。

结语

上海是卫生改革事业的排头兵、“成功老龄化”社会的先行者,“努力延缓衰老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增加老年人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时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生命质量”将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努力,能换取明日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成功的老龄化社会、活力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李培林, 李强, 马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87.

李向东. 护理与临终关怀[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8: 33.

陈丽伊. 美国临终关怀的营利模式[J]. 中国卫生产业, 2006( 8): 48-50.

徐祖荣.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49-53.

俞卓伟, 李瑾, 马永兴, 等. 中、老年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促进保健的重要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24): 1851-1854.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延续护理;依从性;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03-03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发病率逐渐上升。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是常见的后遗症,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1~6个月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尤其是出院患者,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威胁[1]。我国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出院后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较低,康复锻炼不科学,导致康复效果较差。既往的护理在出院后就已终止,缺乏连续性。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依从性、生存质量等。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延续性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因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且其护理干预的安全性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因此本文收集的对象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②初次诊断为脑卒中;③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C)、脑血栓(CT)、脑栓塞(CI);④神经功能缺损

1.2 护理方案

1.2.1 对照组 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无后续护理干预。

1.2.2 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延续护理方案。干预方案共5周,4次系列的护理干预,分为出院前以及出院后2个阶段。出院前主要是护理评估以及健康教育,出院后主要是家庭访视以及电话随访。另嘱患者出院后如需要可以随时电话咨询。①出院前 出院前共进行2次系列的护理干预活动。第1次为出院前1周,对于研究对象实施小群体的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每次培训人数为10~15人,围圆桌座位,每次课程60 min,内容包括音乐放松、知识讲授、学习手指操、分享心得以及提问。音乐放松通过制作包括音乐、图片、文字的多媒体片段,展现自然风光、温馨生活、运动锻炼的图片等,激发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知识讲授包括脑卒中的发病原因与类型、对健康的危害性、复发的高危因素、发作早期的常见症状、发作后的紧急处理、情绪控制方法、饮食搭配、运动锻炼方法、血压以及血糖的控制方法、出院后的随访项目。带领患者在指导者的口令下进行上肢、手、手指的运动,锻炼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群的力量。每次课程均给每位患者1 min的分享心得时间,并可进行提问,指导护士对问题当场进行回答。第2次在出院前3 d进行访视,了解患者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情况,实施依从性指导并发放患者日记,包括健康训练、生活作息、饮食调整、正规用药、定期随访等内容。②出院后进行2次护理干预。出院后第1次于出院后第1周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是否达到健康目标以及出院指导的依从情况,鼓励患者记录笔记,并给予相应的功能康复锻炼指导以及咨询,筛查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指导康复锻炼。出院后第2次护理活动在出院后第4周进行,通过家庭访视的方式进行,内容与出院后第1次电话随访相同,重点是加强患者居家的康复锻炼,检测患者的Burnnstom分期。

1.3 评价方法

1.3.1 依从性评价 患者的依从性评价采用自制的出院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评估,采用封闭性提问请患者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调查,主要分康复训练、生活作息、均衡饮食、正规服药、出院复诊随访5个方面调查患者的依从性。完全依从为3分,大部分依从为2分,少部分依从为1分,未依从为0分。于出院后1个月和2个月末随访调查。满分15分,10 ~ 15分为依从性高,5~9分为依从性一般,0~4分为依从性低。

1.3.2生存质量评价 生存质量评价项目中的3个指标作为评价项目。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满分100分,61~100分为良,41~60分为中,0~40分为差)、手活动能力(采用九孔主试验时间进行评价)[2]、主观健康感受[3](AQOL)。主观健康感受采用等级积分法,很好计4分,好计3分,一般计2分,差计1分,很差计0分。得分越高则患者对健康状态的主观感受越好。

1.3.3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本研究选择门诊卫生服务、急诊卫生服务、住院卫生服务利用次数来记录患者再次返院的次数、急诊访问的次数、门诊访问的次数。

1.3.4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根据延续护理干预的不同阶段特征,设计了住院护理满意度和出院护理满意度两个评价指标,采用提问的方法,让患者对护理情况打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行×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对出院指导依从性比较

两组在康复训练、生活作息、复诊随访及依从性总分方面比较,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 < 0.0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3。出院前3 d两组手活动能力、主观健康感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两项在出院后12周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

2.3 两组对卫生服务利用的情况

两组再次入院频次、访问急诊频次比较差异不显著,门诊访问频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对住院护理满意度及出院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3讨论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因此预防脑卒中后改善功能恢复、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的护理多终止于患者出院时,患者出院后一般缺乏系统的护理干预。而对于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损伤脑组织的代偿,从而改善致残肢体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出院后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基础疾病的控制对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护理方式不能满足患者出院后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而延续护理干预是在脑卒中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的一种护理干预,分为院前部分和院后部分,两个部分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不可分割。脑卒中的护理主要包括疾病的管理、康复训练、预防及管理并发症、预防复发、出院护理等。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为提前出院的老年患者提供一种综合出院护理干预方案,随后,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多种疾病,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卫生服务的利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包括4个主要要素,方案包括住院教育及出院随访的系列护理活动,具有连续性,实施者经过专业的培训,护理人员、患者及照顾者之间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畅通渠道,干预方案能够有效评估和解决健康问题。

曾嵘[4]将延续护理应用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结果提示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蔡晓燕等[5]将延续护理应用于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的患者,结果提示延续护理可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的健康。储春霞等[6]探讨延续护理在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病人中的应用,结果提示延续护理能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崔金爱[7]研究结果显示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其血压控制效果。在本研究中,延续护理组的患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提示出院护理随访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出院指导依从性。患者依从性日记对患者起到了自我提醒的作用,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以及家庭访视均对患者起到了督促作用。从单向来看,依从性的差异主要是在康复训练、生活习惯、复诊随访这几个方面。出院前的小群体健康教育,出院后的两次随访,有效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出院后的生活习惯。饮食搭配的依从性两组均较高,差异不明显,这与我国传统讲究食疗重要性有关。对照组的复诊随访率不及干预组高,可能是因为在出院后12周后部分患者病情缓解或转向私人诊所、社区医院开药等有关。生存质量方面,两组手活动能力、主观健康感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DL差异不明显。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出院前两组的ADL评分基线数据均较高,在出院后12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个自我恢复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延续护理显著减少了患者门诊访问率。通常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被嘱出院后4周及3个月时复诊,但部分患者会因症状缓解、医疗费用等问题而忽视复诊。延续护理出院前的护理以及出院后的随访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康复锻炼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减少了患者再次住院、门诊访问、急诊访问的频次。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黄春桃,吴秋霞,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3-114.

[2] Mathiowetz V, Weber K, Kasman N, et al. Adult norms for the Nine Hole Peg Test of finger dexterity[J]. Am J Occup Ther, 1985,39(6):386-391.

[3] Hawthorne G,Richardson J,Osborne R. The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AQoL) instrument: a psychometric measure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Qual Life Res,1999,8(3):209-224.

[4] 曾嵘. 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 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1:247-248.

[5] 蔡晓燕,潘蓉,刘玉玲. 延续护理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1): 144-145.

[6] 储春霞,陆雁,倪杰. 延续护理在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病人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1:130-131.

篇8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日本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83-02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成功经验对于保证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善护理保险的社会职能,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状况

日本是当前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自197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系数由7.1%上升到2005年的2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576万人,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042年将达到峰值3863万人,到2055年,约2.5个日本人中就有1位老人。日本政府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为突破口,建立起了一套较有成效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展开了社会保障基础体制的改革,这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性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医疗保险基金赤字扩大化趋势及由此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其具体运作有以下几个过程:

1.采用全民强制性保险。日本在2000年制定了《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正式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同构成日本的社会保险体系。它由大约3300个地方政府来共同管理,其中的50%保险费用来源于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民众交纳剩余的50%保险费。政府以强制方式将年龄在40岁之上的老年人都纳入长期护理保险的范围内,要求其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用。保险人以年龄为65岁为界限分为两类,40-64岁老人承担保险金的33%,而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负担保险金的17%,所需费用从个人养老金中扣除。

2.多方位护理需求评定。需要护理保险服务,个人要事先在市、叮、村申请,由专业监管人员去申请者家中利用初级评估方法判断情况,对申请人身体、认知功能等多方面进行问卷式调查,由电脑技术整合后自动计算得出结果,确定申请者能否申请护理服务、需要何级别的服务。护理等级的认定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立”、“需要援助”、“需要护理”。被认定为“自立”,则不能接受服务。然后由护理认定专家组对案例进行再次核定,从而确定其能否取得相应的保险金。

3.双向自由护理方案选择。相关护理机构的雇员经过专业训练成为护理经理,他们可以辅助保险人及亲属选择合适的综合服务方案。考虑到护理经理选择方案时有可能倾向其所在机构的单方面利益,保险人及亲属可有权选择或更换护理经理,决定是否选取相应的护理服务。

4.细化长期护理保险等级。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及护理等级后,保险赔偿设定为6个级别,包括5级到1级和需要支援级。最高护理等级5级的服务对象是指身心均无法正常处理日常基本生活的患者。需支援级多指给保险人提供预防性援助,原则上不允许其入住专业护理机构。家庭看护分成1-2类,不但提供家庭服务,而且帮助患者洗浴或护理、辅助康复等服务。针对这一系列服务,服务对象只需承担护理成本10%。

5.提供个性化护理保险服务。护理保险服务包括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其服务内容有:日间服务、洗浴服务、康复服务、管理指导服务、生活护理服务、器具设施租用服务等等,共计数十项。服务机构对其接受保险服务的费用都有上限要求,并根据各种护理程度设定相应的服务价格。另外,护理保险还为接受居家护理的老人支付福利用具的购买费,如家庭中安全扶手的安装和台阶的改修等小规模住宅改建费用等。保险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护理服务,保证其在家庭内或社区中享受有效的医疗或康复护理服务,尽快恢复身体至可自行安排生活。

6.引入良性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福利机构在政策支持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随着与医疗机构的交叉部分的增大,两者之间的竞争加强。专业看护和部分非专业医疗人员在提供家庭护理服务时,同样存在利益交叉点。政府同时应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服务型产业,加入护理保险体系的相关环节,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在市场原则和竞争机制下,为参保人提供了多种保险的选择可能。有效的良性的竞争机制,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护理服务业的完善和提升。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于我国的借鉴

日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负担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费用,扩大了护理服务范围, 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护理服务,满足了各阶层老年人的需要,完成了老人从家庭护理模式向社会化护理模式的转变, 解除了国民老年后最大的担忧,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其先进经验也为我国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注重长期护理的产业宣传和人才培育。首先,应打破常规“子女养老”思想,使人们认识到选择专业规范的护理机构可以为给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使其真正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其次,为拓展老年长期护理市场,保险公司要培养掌握保险,医学,及社会服务等综合型人才,引进西方超前的核保、理赔、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岗前考核,考核通过方可以上岗,还要不断对在岗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全体人员的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在高等院校增设针对性的专业,培育新型高级人才,开展多形式、个性化的服务。

2.灵活设计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商品。一是在此项保险设立伊始,可部分均衡保费,这种保费制定的初期成本较低,可以吸引投保人员,有助于早期的推广。二是在投保方式上,针对不同的客户,可以采用单独或团体投保的形式。三是在保险分类上,我们可以发展有投资作用或有储蓄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险种,如治疗型、护理型、康复型、临终关怀型等。若公司提供团体长期护理保险,员工在多年后才申请服务的话,则保险具有储蓄性质,若保险金可随账户余额的变动增加,或当被保险人由于意外死亡时,家属可获得一次性补偿金。那么将促进护理保险收益增加,从而加快高级护理机构的建设,吸引更多投保人,形成良性循环。四是长期护理保险承担保险的是被保险人在院外治疗的相关场所中因接受所需个性化服务而产生的费用。通过对护理服务等级的判定,确定护理服务提供数量以及给付护理保险金额,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发挥政府政策激励性作用。伴随医疗改革,政府可提出长期护理法规,制定对应的保险法,建立监督机制,为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政府在护理保险的实施中,应允许保险公司和相关医疗机构作为主体自由地进入市场,如引民间资本入护理行业,建立民营护理设施机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既满足人们护理保险的消费需求,又能通过良性竞争提升产业服务水准,使中国真正走向“社会养老”,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政府还可出台税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缴税前列支出保费等,从而既能把可能的风险或损失转化为稳定的财务支出,使企业的运行更加规范,又能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4.鼓励发展企业团体长期护理保险。首先,雇员为避免退休后可能的长期护理的风险,在工作期间就应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其次,雇主为雇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既是雇员的权利、也是雇主的义务,这样既可以帮助员工解决退休后的护理风险问题,又可避免员工因精力受限导致的工作速率降低。总言之,团体保险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员工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负担,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加大同医院合作,提供全面准确护理保险服务。当购买者提出护理保险申请后,保险公司让其到指定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这时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若与医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医院可以尽量控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从而使保险公司获取详实的资料,为保险费的计算积累数据资料。此外,保险公司可以采用以直接的实物(护理服务)为主的供给方式,因为与实际费用和定额给付的方法相比,提供实际服务的方式能更好地满足被保险人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提高护理的效果,减少道德风险的出现,节约社会护理的经济投入。

6.创立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我国应该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机制改革、设施机构改建、资源重新组合等多种方式,兴建社区服务中心。同时逐步强化家庭护理服务,保证服务对象所接受的综合护理服务质量。家庭护理可以分为家庭健康护理和家政护理两类,多种护理方式的结合既可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康复,又避免了医院或护理机构护理产生的高额护理消费问题。

三、结语

老年长期护理产业是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给本国老年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证和护理服务,为我国起步较晚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提供了经验。我国应以它山之石结合我国现状,客观分析各区域人口及社会发展特点,不断扩充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实施内容, 坚持护理保险和护理服务的同时发展,以人为本,推动长期护理产业的发展,维持经济的稳定,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社区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Method:50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but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e Barthel index before treatment(V1),after treatment 2 months(V2) and 5 months(V3)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the NIM score difference and MBI scor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rthel index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wo and five months (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MA score and ADL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troke sequel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Daily living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Nan’ao People’s Hospital of Dapeng District in Shenzhen, Shenzhen 51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06

脑卒中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由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发病率、病死率极高[1-2]。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病症的不断重视,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改善,因此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存活者中约75%仍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生活负担[3]。社区康复对象主要是处于稳定期和恢复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了使患者在家中或者在社区更好的康复,社区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4-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所致,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直接回到家中,未能得到系统的康复治疗,恢复效果不理想,因此社区康复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影响作用,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5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研究。本次实验经过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实施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研究组中男15例,女10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8例;年龄46~80岁,平均(69.12±12.23)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7例;年龄49~81岁,平均(71.45±13.76)岁。两组患者病程均为30~180 d,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病例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按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有规律地进行康复指导,简单培训患者家属及医疗陪护的相关康复技能,并嘱咐监督患者康复效果,按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2)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由康复治疗医师和教育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对患者病症进行针对性访视,并根据访视结果制定患者康复方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让患者熟悉医疗康复护理团队以及完成患者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简单介绍康复流程,调动患者治疗的配合度,通过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②康复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肢位的正确摆放,辅助关节的活动训练防止出现痉挛现象,翻身练习,在床边坐起躺下的反复练习,上下楼梯训练,行走加强训练,站起坐下的反复练习,练习站立平衡,有助行器帮助的行走训练,站立重心转移训练,相关ADL训练;口面部肌肉功能强化,锻炼吞咽功能、言语引导;针对性治疗,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合适的作业训练,如滚筒、木钉板等手的精细功能训练。③对于有严重心理压力、焦虑的患者,要与患者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④定期评估患者自我康复能力和生活质量,给予心理支持疏导,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护理的治疗,有利于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V1)、治疗2个月末(V2)、治疗5个月末(V3)的Barthel指数,采用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包括小便、大便、如厕、修饰、洗澡、上楼梯等十项,满分100分。(2)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总分为100分,主要包括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价内容:反射活动、分离运动、共同运动、协调速度。(3)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M)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主要包括:面瘫、意识、手运动、言语、水平凝视功能、肩、臂运动等项目,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5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FMA、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NIM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水平凝视功能、手运动、言语肩、臂运动、步行能力、下肢运动等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尤其在手运动、步行能力、下肢运动等方面改善较显著,两组患者NIM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MBI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小便、大便、吃饭、如厕、床椅转移、步行能力、上楼梯、穿衣能力等生活基本状况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尤其在床椅转移、步行能力、穿衣能力、上楼梯等方面提高较明显,两组患者MBI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中的一大类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高,由于我国国情限制,患者治疗后直接回到家中康复,不能得到全面的康复,出现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造成其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生活以及家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脑卒中患者功能能否恢复关键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是指在脑内部损伤时,脑可以自行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挽救损伤的伤害[6]。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关键在于神经元,神经元破坏后不能恢停但脑组织可以通过学习使轴突发芽,轴突数量增加,离子通道改变,启用潜伏通路及代偿未受损组织系统等来使其恢复[7-8]。康复治疗能提高各项功能恢复的程度以及能够使患者更快适应环境独立生活,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康复治疗能够加速建立脑血管侧支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损伤部位周围健康组织的重组或代偿,可使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极大发挥[9-12]。早期康复治疗以住院康复为主,医师在住院期间照看患者,对提高患者功能状况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出院后就对患者的病情起不到改善作用,为了更好的康复,如果延长住院时间则可导致患者依赖性,造成与社会隔离以及增加经济负担等问题,但在没有适当措施的情况下让患者提早出院不合理且不可行。社区康复治疗弥补了早期康复治疗在家中护理缺乏的不足,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够独立锻炼,促进功能提高,使生活能够自理,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且社区康复的住院费用不高,又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对患者有很大利处。规范化社区康复治疗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康复治疗,通过对患者和家庭护理人员的康复教育和培训,让其在出院回家后能够坚持自我康复和锻炼。一段时间后康复医师定期上门或门诊随访,对患者在恢复中后期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康复治疗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13-16]。在社区康复中,社区康复指导者和家庭护理人员的共同参与,有较大意义。

本研究采用NIM标准来衡量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的患者和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的患者中,前者肩臂运动、手运动、下肢运动、步行能力等运动功能方面都有较大提高[17-19]。规范的社区康复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学习和训练。在康复治疗中通过正确摆放患者肢体,用适当的力度有规律刺激患者的关节肌肉,阻止不正常的屈曲模式,使肌张力趋于正常,促使患者肩关节运动和肩手功能恢复。患者进行的站立平衡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对防治膝过伸,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20]。对患者口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言语治疗,提高了患者的吃饭、水平凝视、言语等功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作用排解了患者的忧郁悲伤,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21]。

总之,社区康复能够康复患者的各项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令琼,,李俊等.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重庆医学,2015,44(12):1667-1668.

[2] Leys D.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erebral ischaemia is now just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ll has still to be done…[J].Presse Med,2017,46(1):1-3.

[3]张沛光,王文军,肖胜达,等.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4):508-509.

[4]李耀丽.系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36-1437.

[5]田凌,谢家兴,张静,等.社区综合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2):1467-1470.

[6]崔碧雪,宋琼,陈长香,等.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3311-3313.

[7]李阔.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后发生抑郁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28-3729.

[8]郭毅,吴凯运,高晓平,等.脑卒中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连续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5):16-17,21.

[9]李耀丽.系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36-1437.

[10]王青青.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物理治疗与功能变化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58,269.

[11]孙培云,高淑凤,焦丽琴,等.综合型医院与社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323-326.

[12]李擎,乔蕾,吴芳玲,等.个体化主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综合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51-1054.

[13]王雪,洪利.延续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8):1352-1355.

[14]郑丽维,张冬梅,许乐,等.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其主要照顾者知信行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68-169.

[15] Shah R U, Rupp A B, Mowery D, et al. Changes in Oral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Rate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J].Neuroepidemiology,2017,47(3-4):201-209.

[16]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等.自我管理对提高社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8):789-793.

[17]秦素萍,高雅琨,高静,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计划与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337-1342.

[18]张晓婧.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26-4727.

[19] Glozier N, Moullaali T J, Sivertsen B, et al. The Course and Impact of Poststroke Insomnia in Stroke Survivors Aged 18 to 65 Years: Results from the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StrokE (POISE) Study[J]?.Cerebrovasc Dis Extra,2017,7(1):9-20.

[20] Arquizan C, Bauchet L. Better Care of Stroke Patients, but What about Productivity and Hourly Wages of Stroke Survivors[J].Neuroepidemiology,2017,47(3-4):210-211.

篇10

【关键词】 养老产业 社区养老

2015年末我国 65岁以上人口约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10.5%,根据趋势判断,人口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将一直长期存在下去。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由单一的国家负担逐步走向社会化,再加上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转变、子女生活事业压力加大、老年人空巢率不断提高等原因,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日本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在政府引导下,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建设构建了较为成熟先进的私营养老服务产业,其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借鉴。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养老事业”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整体上是非营利性的;而“养老产业”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

一、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养老产业的形成阶段。在此阶段,由政府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产业指导,扶持养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的养老事业主要为民间企业不愿涉足的低收入阶层提供必要的服务,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尽量由养老产业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保证老年人的权益,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扶持养老产业的建立,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80 年代后期,养老产业的成长期。在此阶段,日本政府及相关企业开始重视和关注老年人的商品开发和老年市场的发展。日本厚生省成立了“养老产业室”。通产省作为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着手制定了“老龄商务伦理纲领”,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自律。民间养老院协商成立了全国性的中日两国养老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行会,其下设立了基金会,以备个别养老院倒闭时对入住老人进行补偿和救济。同时致力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职业资格制度。1987 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法”,并于1989 年进行了这两项国家资格的首次考试。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养老产业的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比如“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长寿社会住宅设计的指针”等。为引导市场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第四阶段,2000 年以后,养老产业的扩张期。在此阶段,改革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养老产业的扩张。继“全民皆年金”和“医疗保险”之后,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5个护理社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是日本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此,养老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日本养老产业的模式

养老产业是一项营利性事业,内容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一是老年住宅产业;二是老年金融产业;三是家务服务;四是福利器械用品;五是文化生活服务;六是其他相关产业。现已形成了老年住宅产业为基础、金融产业和家政服相结合、养老经营机构为主体的“三维一体”的养老模式。

(一)老年住宅a业

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老年住宅建设和管理、日本政府近20年内先后修订或制定了《老人福祉法》、《医疗法》、《护理保险法》、《高龄者居住安定确保法》、《住生活基本法》等法律;同时,地方政府也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推动民间力量参与老人住宅产业的投入。住宅产业分为多种形式,有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馆、三世同堂住宅、老人住宅的改建和整修等。

日本企业在建设和运营住宅产业时,非常注重换位思考,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想方设法研究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比如,居室的设计、卫浴的设计、座椅的设计、餐饮的配备等都交由专业的公司来操作。而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因此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问题外包给专门企业。住宅产业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类似“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企业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形态。

日本政府为保障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金融产品,如厚生劳动省、国土交通省联合金融住宅支援机构(JHFA,日本政策性银行之一)提供部分政策性贷款,利率低,零手续费,较同期商业银行贷款低 1-3个百分点;采用固定利率法,便于借贷者还款;还款期限最长可达35年,充分减轻购建者还款负担。

(二)老年金融产业与家政服务

其中,老年金融产业包括了终身保险、看护保险、特殊医疗保险、年金资产代管等,家政服务包括了家务服务、保健护理、登门洗澡服务等。其中,护理服务是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是世界上少数的推出“介护保险”、实行“介护保险制度”的国家,拥有标准化的介护制度,在养老护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而养老护理服务又贯穿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全方式。所以日本是把金融产业和老人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日本在2000年4月开始实施的《介护保险法》,丰富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鼓励老年人原宅居家养老,并且“介护保险”的资金采取“税收+保险金”的形式,保证了筹措财源的稳定。日本的“介护”是指对老年人、病人、残障人士的照顾和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护士和护工,主要从日常生活照顾、基本医疗保障、精神生活干预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按介护程度轻重共分为7个级别层次。

很多专业的养老运营结构业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倍乐生集团的养老院都建在老人们多年熟悉的市中心的住宅区,24小时看护,家属可以随时来看望老人;日医学馆(Nichiigakkan)的看护部门提供家庭护理、日内护理、失智护理、残疾护理、上门护理和洗浴等服务,还开展护理学校,并且销售出租护理设备,保健分部销售保健产品,并提供家政、配餐和私人护理服务;西科姆(株式会社SECOM)提供生活救援、二十四小时紧急通报、室内对外应急求救设施以及高科技监护老人身体状况的装置,以高品质服务老年人。

(三)养老经营机构的发展

现有的养老经营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构建了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娱乐为一体的服务网,切实解决了养老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对高龄老人和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照顾,极大地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

为了鼓励民间成立养老经营机构,日本于 2001 年专门成立福利和医疗服务机构(WAM),其主要职责之一:为符合条件的民营社会福利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低息或免息的长期贷款,并制定了详细的贷款方案,对贷款对象从性质、业务、规模、资本作出要求。目前,其支持对象主要有社会福利设施、看护服务机构、盈利养老法人等,贷款通过直接发放或金融机构发放,融资额度为项目总造价扣除已获得的补贴×系数(根据融资对象不同分 80%、75%、70%三种);融资期限在3年~30年以内,并且有6个月~3年的还款宽限期。

另外,商业银行还开发了针对医疗、护理机构建设、购买设备、运营所需资金的贷款。例如,瑞穗诊所辅助贷款产品,为经营诊所的医生个人或医疗法人,提供医疗场所建设、运转和设备资金,贷款额度根据有无担保控制在1000万~1亿日元以内,运营用途贷款期限为10年以内,设备购置用途期限在15年以内,同时,个人贷款人无需提供保证人,医疗机构需要法定代表人提供连带保证。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迅猛,且数量巨大。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远远解决不了养老问题,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养老才是根本路径。

1. 国家立法,确立养老制度。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但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养老制度、树立为养老服务的理念更为重要。日本政府为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行业规范,并通过产业指导、培训及税收等一系列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且相继颁布了《国民年金法》、《老年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护理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维护老年人权益,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所以通过国家立法,确立养老制度才能真正保障养老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养老设施。

在养老设施建设方面,一定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加快发展”的方针,政府要制定引导养老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等各项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在信贷政策上,各个金融机构在保证合理收益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大力创新,设计契合我国各层次、各类型养老服务类信贷产品;同时,对老年人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增强老年人消费能力,培育养老消费市场,为养老产业提供更大政策优惠,从而增强金融支持B老服务业的效果。

3、发展社区养老,细化养老服务。

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养老院根本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再加上较为传统的养老观念,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尤其重视社区养老的作用。日本推行的“小规模多功能型社区养老”值得借鉴,在老人的日常生活圈里(30 分钟以内),建设能够提供日托服务、上门看护、短期入住、夜间探视等全年全天候护理服的综合平台,一则在家里就可以接受来自社区的各种护理,二则可以接受日托服务、一起开展康复训练、一起开展娱乐活动,三则儿女前来探望也非常方便。在我国,应该通过财政拨款大力加强社区的服务职能,完善社区养老人员信息,熟悉养老人员情况,与医疗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增加娱乐设施,从而提高养老人数的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大力鼓励商业性养老机构开展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保健型等富有特色的养老服务,开展更为复杂、更为细化的护理,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

【参考文献】

[1] 时江涛.日本养老制度及养老产业现状[J].上海经济,2015(7)

[2] 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 李连芬.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创新,2016(4)

[4] 王宜梅.商丘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探索――结合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5] 蔡成平.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之路[N].中国老年报,2014 年1月20日第4版

[6] 赵毅博.日本养老保障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

[7] 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日本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贸易报,2016 年3月22日第9版

[8] 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9] 王桥.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