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篇1

一、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一生。

孩子的第一老师就是家长,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都是取决于家长的辅导.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接受上特别敏感.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的世界就是学的动作行为.所以说,孩子与什么人在一起,他就会向什么人学习.特别是早年他在家乡里跟了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一起时候所养成的习惯.还有,家长每天对小孩的学习情况都要进行问候关心。家长时刻要问自己,自己对孩子的批评多,还是赞美多?在教育例子中,天天被赞美的孩子比天天被批评打骂的孩子学习都好。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很容易在大人的批评下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走向厌学和叛逆。当孩子厌学的时候,就需要从心理支持上去解决问题。

相当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最大支柱。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就会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就有静心学习的精神支持。相反,一个混乱的家庭环境里面,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好爸爸好妈妈不容易做啊。阿绩之前换了几个学校,学校环境因素不稳定。家庭因素也不稳定。父母之前不在孩子身边,造成他心理的创伤。行为变得比一般孩子更精明和狡猾。你发现吗?他模仿和学习生活实物(如开电视,骗你去哪里实际不是去那里等等)他很早就会了。这个是他自己自强心理的表现。当他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开始建造自己的城堡起来,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简单的说就是自私心理的培养。想做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人能阻止。无论你怎么打骂,他无所谓。这个心理习惯已经早年养成。所以,孩子成长的第一因素和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校方面的教育没有因材施教,这个基本上很难做到,因为学校学生多,老师少,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小孩。另外就是成绩差的孩子如果被老师划分成差生的话,那阿绩在那个学校就完了。绝对没有翻身的机会。

三、孩子本身是调皮的性格。好动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新事物,只是思考的问题不是在正事上,而是在捣蛋和玩上。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1)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A)生活中以教育引导和启发为主,不要以命令口气去教育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去严厉责骂或批评,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做错事情,是大人教得不好,还是别的因素。另外要转移角度去思考孩子做错事情后该怎么去引导让他做好。家长要往好的方面去为孩子想,虽然做错,但是也算是孩子的一个经验教训。以道理去说服孩子。只要家长的态度和善了,小孩的几年来的心理障碍会慢慢解开,他也会慢慢感受到家长的爱的温暖。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般小孩子的心理是她喜欢谁,他就听谁的话。谁表扬他最多,他就喜欢谁,做事情就来劲。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处在被批评被骂成是笨蛋的时候,那个人真认为自己是笨蛋了,最后完全没有自信心。大人如此,何况是小孩。所以你要开始练习,每天早上表扬阿绩一次。每天他放学回来也要表扬。无论怎么样,你总要找些事情来表扬。无论他做对了一题很简单的题目或作业,你都要去看并且表扬。天才是靠表扬出来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利用孩子的玩成为他们学习的方式。

(B)抽空陪孩子聊天,讲故事,不会讲也要买本书来读给他听,这个可以增进母子间感情和增强他的语文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用力的去逼他背诵没用的,过了就忘,甚至他都不背。还不如给他讲故事。讲小孩子读书有好成绩的故事,或者一些伟人的故事。童话故事等等,这个对孩子的世界观教育很重要。睡觉前关了电视讲故事给他听。建立一个好孩子的观念给他。让他去以好孩子的榜样去做事情。养成习惯。28天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

(2)不要轻易变换学校环境和生活环境。孩子的适应能力没有大人那么强,他要长时间去建立他的人际关系。(老师、同学、朋友、邻居等等)对孩子来说,都会影响到他。

(3)家长与学校班主任密切联系。不要误以为把所有的教育都推给学校。熟悉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与老师实话实说,共同想办法。这能让老师重点去关注阿绩。

(4)与孩子建立朋友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大人在孩子面前要守信,以身作则,做错事情也要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以家长为学习的榜样。从小培养,长大了他就知道怎么为人处世。

(5)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跟孩子一起学习是调动孩子学习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6)养成孩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可以提高语文的成绩。日记可以是一句话或几句话,记述今天看到了什么,看什么电视节目,想到了什么等等。开始的时候要好好指导,要一个月左右才可让他独立作业。

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4.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篇3

关键词:家长 教师 沟通 理解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25-01

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与家长沟通更是一门需要用心的学问。家长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儿童的合作伙伴,在培育幼儿的过程中承担着“主育”角色,争取“家长参与”已是各幼儿园加强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素质的交流沟通,不仅可以塑造一个新时代家长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达到学校、家庭教育的一种默契,一种最有效的育人合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艺术非常重要。

1 理解沟通定义,合理有效进行

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如果信息或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完美的沟通,如果其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之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良好的沟通与意见一致混为一谈。因为人们常常把良好的沟通错误地解释为双方达成协议,而不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

2 发挥语言魅力,巧妙运用表扬

林肯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喜欢表扬。”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家长尤其喜欢听别人表扬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家长都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未实现的理想的继续,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出色的、最优秀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通过孩子的出色表现来增加父母的荣耀。所以,家长在心底里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也就有了俗话中的“癞痢头的儿子自家的好”。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投其所好”。

在与家长交谈中,教师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巧妙地使用语言,讲究说话的艺术会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首先,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会感到教师是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孩子的,都期盼孩子健康的成长,家长就会愿意与教师交流来解决问题,而不会对教师不服气,不信任。其次,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主题,侍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如小雨的妈妈得知小雨在幼儿园里“闯祸”了,忐忑不安地等待教师的批评,而教师先不渲染小雨“错误”,而是谈一些其它的话题,让小雨妈减少了心理顾虑,然后再与其共同分析并找出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再次,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幼儿毕竟是幼儿,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保持沟通平等,争取家长支持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这也就说明尊重家长,理解家长,这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谈的必要条件。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师应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这样家长乐意与老师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比如有一次我在跟薇薇的爸爸谈话时,我就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她的爸爸是一家石材厂的老总,十分健谈,我们首先是聊孩子的情况,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他的事业,他把他的发家史以及他是如何管理他的员工等事情一股脑儿地说出来了,尽管我对于石材的事情一无所知,但我还是非常耐心地听他讲述着每一件事,并时不时地点头、微笑。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又抱着一种很负责的态度,跟我探讨如何更加合理地管理小一班,我听了后受益匪浅。其实,有许多家长素质都是很高的,他们见多识广,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而耐心地倾听也会让家长觉得你很尊重他,自然而然他以后也会尊重你。

4 丰富沟通方式,达到多效沟通

除了接送时交流、家访、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等常用的交流形式外,教师应尽可能地根据不同家长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例如:

对于由祖辈接送的幼儿,便条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它的内容自然真诚而有意义,虽然只有教师的寥寥数语,却可以把孩子的情况传达给家长。如XX小朋友今天很能干,能主动帮老师收拾玩具,而且吃饭吃得很好等都可以成为便条的内容。这样的好处在于有些祖辈相对年龄较大,有的不识字,有时表达不清楚,这样可以避免交流内容的不正确性和不及时。

组织家长开放活动,如运动会、亲子游戏、生日会等。在活动中,一方面让家长通过参观、观摩,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另一方面也促进家园之间的配合、协作,彼此学习到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家长,我们还可以通过信箱、班级QQ群、校信通等与家长进行交流。好处是不受时间约束,可以在下班时间交流,交流的时间空间比较大。

常言道:“快乐与别人共享,快乐可以增加一倍;痛苦与别人分担,痛苦可以减少一半”。其实说的就是交流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的重任。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家园合作,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莉.与家长沟通的艺术[EB/OL].2005,12.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47-01

一、“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现实意义

教会学生美术学习方法是是美术教育终极目标之一。美术教育如果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美术教育就具有价值。美术教育价值的实现首先是由美术教育目的来描述的,其次是由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具体实施达成的。因此,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教育目的描述将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美术教育目的的实现是由美术教学活动来达成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学习与学习美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客体上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地位,后者一般在理解上学习者存在受支配和安排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我们仁慈地赋予他们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只有认识了学习的建构性,才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所在。教会学生美术学习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主动探讨美术的学习方法,达成获得对美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所以,教会学生美术学习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凸显得尤为重要,不但体现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主体建构者意义,而且是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最终归宿。

二、小学美术学习方法举隅

1、兴趣――技能――成功。教学中,一个教材是否具有这样的魅力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调动、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如:《泥塑脸谱》的教学,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比赛,花两分钟的时间用彩泥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捏出各种各样形状奇特的泥饼。然后提出如果我们把他们变成脸谱的话,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学生“哗”的一声惊呼,因为学生塑出的形状有很多在他们看来与脸谱相差很大的。而脸谱的风格是怎么样的?传统的脸谱和自己做好的造型怎么结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脸谱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设想。然后又出示风格各异的脸谱作品让学生欣赏,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没有直接给学生接触脸谱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想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过程的不同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生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经验。有了兴趣,有了技能方面的提高,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体会到了创作表现的喜悦。

2、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美术属于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学生的美术更是一门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指引。假如孩子们要画一个快乐的人,那么老师是不是要指引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呢?小学生的美术也属于一种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虽然小学生尚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可以通过美术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快乐生活的真谛。这体现了小学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巨大的关联。总而言之,老师和家长在欣赏孩子的美术作品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学校和家庭。孩子所画的美术作品必然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如果孩子的美术作品色彩鲜艳美丽,那么说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美好的,是积极向上的,老师与家长的教育是得当的,孩子对这个社会是信任的。反之,如果孩子的作品黑暗冷淡,则提醒老师、家长是否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而这正是小学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体现。

3、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魅力,不同的年级都有与学生认知相配套的美术课程。美术教育就是教人体验生活的乐趣,它的魅力在于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体验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美术课程内容多样,授课形式轻松愉快,能够让学生的对其产生学习热情,并且美术课程的设置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现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促使学生增大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儿童在学前的涂鸦阶段是天生艺术能力的表现,进入到学校后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能在绘画中表达自我想法。美术教学可以使他们通过颜色和线条表达情感,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绘画可以使儿童发现乐趣,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篇5

摘要: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日趋攀升,这也包括对校外教育、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强烈期待。尤其是素质教育理念、美育教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校外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美育教育职能和特殊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构建既符合公众期待,又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机制,成为我们校外教育机构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校外教育 舞蹈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8-02

相对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活动,校外教育机构与全日制学校在职能、运作及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差异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深入地研究这种差异,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异,从差异的探究中,探寻出新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可以有效服务于校外教育机构,特别是校外艺术教育的模式来。

所谓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教育模式是当下教育界广泛运用的一个术语。作为一个概念,教育模式所要表现的有两层意涵:当一种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运行程序和方法,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形式,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形式、教育层面、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力图去抓住关键要素,并进行简洁的概括归纳,而后形成了策略和程序,这就是教育模式。就此意义来看,教育模式就是人们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产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理念溶于一体的实践模型。再从实践层面上来认识,教育模式就是由一定课程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是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意识、观念和整套操作方案的总称。

由此可见,教育模式对于教育实践除了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还有实际的实践意义,对校外教育机构来说,这种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更是急需进行探究并尽快形成。

在形成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的繁复过程之中,有三个环节是连环相扣的,认知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创新是出路。认知的深浅,将决定实践的成败;实践的成败,将作用于创新的可能;创新的可能,又将影响新一轮的认知。那么,如何寻找到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付诸于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本文拟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

少儿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少儿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是让少儿在舞蹈中感知美与愉悦,从而激发少儿自身的创造潜能,舞蹈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美的桥梁。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刘范先生认为:在理论上,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3个范畴:感知、表象、概念。人的实际的种种认知,都由这三者所组成。儿童认知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动力变化,包括各个认知成分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认知结构的质变,是它的主要认知成分的更替。认知发展的动力来自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性,主要的发展动力是直接性认知与间接性认知之间的矛盾。

刘范先生的理论让我们得到一种启示,就是要巧妙地利用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结构的动力变化,为我们校外教育模式所用,使之成为推动少儿认知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校外教育模式的形成。

如何主动、有作为地进行“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是“渡河之舟”,如在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一段独舞,让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体会、模仿,再进行塑造与表现。这个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接的认知、直观的感受、到形体的模仿、情感的体会的过程,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并运用了认知的力量、动力,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潜能,实现了“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

实现“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符合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发展程序。设想,如果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直接采用间接性认知,这就是使用“注入法”,直接模仿理性知识与舞蹈技能,这就失去过渡的铺垫,缺少了“直接性认知”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直接观察的教学训练,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这将违背认知事物、认识发展的规律。

“直接性认知”与“间接性认知”作为艺术教育技艺培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所强调的是让孩子在感知中去发现自我,感受美,然后不知不觉当中开启身体和情感的天性,从而调动自身的潜能,这也是艺术教育模式形成的基础之一。

校外舞蹈教育就是一种构建少年儿童认知的美育过程,让孩子参与舞蹈的过程,自然地挥洒自己的天性,而不是机械地仿效和无意义地重复成人的东西,是将自己作为认知中的动态对象,用肢体动作融入自己的认知活动,感知美的世界。

二、“技艺型教学”向“审美型教育”的转移

当我们都认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让少儿在舞蹈中感知美与愉悦,激发少儿的创造潜能的时候,我们就要正视目前我们校外舞蹈教育存在的重“技艺型教学”,轻“审美型教育”的问题。

少儿舞蹈教育在中国发展非常快速,让我们看到了少儿舞蹈教育的各种难度与精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动少儿舞蹈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舞蹈教育越来越强调技艺化,而渐渐偏离了少儿舞蹈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这与当前艺术教育的定位以音乐(含舞蹈)和美术为内容的教育与教育手段的采用有一定的关联,即强调教学生学一种技艺、会一种本领。依照这样的教育要求,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就会倾向于技艺型的。但今天我们在探讨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时,是不是应该调整我们的思路,回归本体和宗旨?探讨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我个人更强调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少儿的情趣,让他们感知、体验美感。我们都知道艺术教育活动的作用不外乎有四个方面:一是能有效地促进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二是促进智力发展;三是促进身心发展;四是开发创造力。那么,我们的舞蹈教育也不能例外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学会技艺似乎比较容易,但要在实践中让孩子们学会感知美,并不是唾手可得,因为,我们的校外教育机构确实是比较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而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以现有比较功利性的艺术教育形式为例,在师生的互动这个教育评价形式中,老师多以好与差来界定艺术教育的成效,这样传统式的划分评价,确实束缚了学生美的能力的开发。再则,不太强调艺术与生活关联,弱化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基本处于技艺学习的窠臼中,难以从技艺的学习过程中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这样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艺术技艺水平上升,艺术感受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没有教会学生审美的判断能力。凡此种种现象,说明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实践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艺术教育实践亟需进行改进,需要形成一种技艺培训与审美培养并举的实践性校外艺术教育模式。

那么,校外教育机构该如何进行这一个“技艺型教学”向“审美型教育”的转移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少儿舞蹈教育的认知,提升我们的认知,即开发少儿美的感知能力,发挥少儿纯真的天性,比把少儿训练成舞蹈的“工具”更为重要。我们所要寻找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适合少儿天性与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受舞蹈的快乐,在快乐中舞蹈,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动作。所以,我们要紧紧扣住艺术教育实践环节这个关键,实现从“重视技能模仿”到“审美教育体验”的转移,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舞蹈教育才能达到我们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将“技艺型教学”“审美型教育”进行融合,设定可望可及的教学目标、途径、方法,使技艺的教学始终突出美育的内涵,使审美的情趣与内涵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切忌揠苗助长,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自己规律、年龄段的特点,且不可订立难以企及、脱离孩子特点的审美标准。同时,要将“审美型教育”适度提升,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学会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操修养。

实践在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中,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合情地实践,对于受时空所限的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活动很重要,而在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中,实践还需有规范、有规划、有监督。

三、“收敛式回归”向“发散式张扬”的跨越

当我们紧紧抓住少儿舞蹈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我们的舞蹈教育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创新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会有一种想突破原有艺术教育模式的真切渴望。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下,实施艺术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校外艺术教育的全新要求,如果缺乏创新,艺术教育就会失去活力。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来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校外教育术教育模式,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思维导向,也才能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校外教育艺术教育模式结合起来,体现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特质,这对校外教育实现理念到实践的跨越,有着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果说,“发散式张扬”是校外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的运作方向,是校外艺术教育模式的推进器,那么,“收敛式回归”则是对其运作方向保障、完善推进过程,起着不断矫正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收敛式回归”所表现出的工作稳态与“发散式张扬”所呈现的工作锐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发散式张扬”的占据较为高端和表现强势的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可得知,人们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两种重要方面。因为,发散性思维能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有其辐散性、求异性,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而收敛性思维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却也存在位差,但不是对立概念。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科学地利用、进行互补式利用。

目前,我们的校外艺术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教育模式,大多还困守、自闭在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框框套套之中,如何实现以“技艺的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观念跨越,就是新时期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众所周知,传统的校外教育艺术教育教育模式认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能够做到教会学生技艺,获取要领,就是完成教学活动。部分老师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技艺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而忘记了少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所教授出来的学生就会成为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或是复印机,与有创新意义的目的相差甚远。

要实现“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应该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培养、训练。在课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孩子的眼睛去感受舞蹈,用孩子的情感去理解舞蹈,用孩子的身体去体会舞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例如,校外舞蹈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女性教师,许多家长不愿意男孩子去学舞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孩子长时间地模仿女性老师的动作,在人格的形塑方面会出现性别的偏离。那么,如何纠正这种偏差呢?我认为,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动作模仿,就要多从男孩子的心理和特点出发,让男孩子多看一点男性的舞蹈资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的动作与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判断选择接受男性之美,充分感受男性身体与舞蹈的自然对接与联系。第二步是激发让男孩子的想象,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不要限制他们的发挥。第三步则是启发他们对舞蹈的内容和美的理解,当孩子对所表现的舞蹈有了亲身的体会,他们就会自然而然从身体和动作里散发出男孩子应有的健康之美。我们的舞蹈教育,就是要让如男孩子在接受舞蹈教育之后,突显男孩子的阳光与健壮,而不是接受舞蹈教育之后,弱化了男性特征,增加了女性化色彩,而“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将会给予我们舞蹈教学新的思考。

要实现“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还得考虑将多种感官的刺激与感受进行交汇,以启迪学生的创造力。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已有的先进的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多种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能看、能听、能动手的全新教学情境。

创新,作为校外舞蹈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应该讲求师与生的互动、将日常训练与教师辅导,使之融为一体;应该凸显技艺与情操、技艺与艺术修养的相辅相成,使之内化为创新的原动力。

四、结语

教育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全日制学校的探索仍在进行,仍未形成或仍未完全形成,而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刚刚起步。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认识校外舞蹈教育,我们就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模式的产生,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而教育模式的实质就是让人们易于把握教育规律的一种最佳方式,它将简明高效地为人们提供一种把握教育规律运行的程序或者步骤。教育模式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认识的一种理性操作策略,是帮助人们尽快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途径。既要符合规律,又要可操作,对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教育模式更显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转贴于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

篇7

关键词:家庭;孩子;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高年级的学生连最简单的注音也不会。写一张请假条,短短的50字中竟有十多个错别字,可见语文基础知识非常差。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发现一条规律,这些语文成绩差的学生,90%以上是低年级语文没有打好基础。因此,打好语文基础,孩子的一生将受益无穷。而孩子要学好语文,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的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一些家长对孩子读书寄予过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通过阅读能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修养等。所以,家长在读书的问题上特别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比如,孩子总喜欢看轻松的漫画,而家长则希望他们看有教育意义的书。所以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对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在孩子读书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强调三个基本观点:

其一,读书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或者说,读书首先具有娱乐功能。娱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娱乐活动,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孩子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特别需要这种娱乐媒介。家长如果硬将其发展为一种单纯的教育工具,那么,孩子对它的态度就会像对待任务一样,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与家长布置的作业而已。

其二,书籍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儿童成长需要体验艺术。所以,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家长应注重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

其三,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质的学习,即在满足娱乐需要的过程中,无意中学到一些东西,即传统的寓教于乐。虽然无意中学到的东西对孩子很重要,但并不会因为重要就改变了阅读的性质。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

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我认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1.父母与孩子一起看书,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孩子的榜样。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并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必须自己热爱阅读。自己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如果儿童经常看到家长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喜欢阅读。教育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读有所思,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2.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精心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的书。

3.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对孩子的引导。一本图书买回来了,不能只扔给孩子自己看就算了,毕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先对孩子描述图书的精彩之处,甚至用比较夸张的朗读引起他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兴趣上来了,他就会喜欢上这本书,对于书中内容的吸收也会特别快。

4.经常与孩子交流。与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起阅读和创作(如编故事等),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讨论和交流。如果孩子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的问题。同时,在家里最好常备一些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当儿童提出问题时,引导儿童从书籍中寻找答案。启发儿童讨论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1.为孩子打造书香环境。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力。一要以书柜代替酒柜,酝酿书香的环境及气氛,利用家中的书,设立“家庭图书馆”。二要为孩子准备一张有台灯的新书桌,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桌,孩子看书的时间会增加,读书习惯也会逐步养成。三要尽可能为孩子准备独立的书房,提供一个通风、光线充足、干扰较少的学习场所。

2.定期买书或借书。教给孩子利用儿童图书馆的技能,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在孩子小的时候,每次买书都带着孩子,商量好买什么书后,把钱交给他,让他完成模仿父母买书的过程,这样做比父母从街上带回一本书更能让孩子满足。孩子稍大后,告诉孩子要买正规出版社编辑的书,最好是少年儿童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或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这些技能看似简单,但如果孩子觉得困难,就会放弃选择图书和借阅图书的机会,影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3.合理安排时间,家长每周可为孩子安排一次或数次专门用于阅读的时间。

4.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读物,和儿童讨论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读物,哪些是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读物,并以此为标准选择读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读物的权利。如果为孩子订阅报刊,请孩子自己选择。

篇8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的概念,通俗点来说,它就是如同即兴演讲,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伴奏者现场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内容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歌曲的旋律做出理解,并且在大脑中快速形成和声与音型的配置,随即在钢琴键盘上弹奏出来,弹奏出优美的旋律的同时还渲染了气氛,可以说,要想学好钢琴即兴伴奏,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还要对和声、视唱等有所了解,这意味着对当今幼儿教学教师在艺术方面要求更高了。钢琴即兴伴奏之所以受到幼儿教育的重视,是因为通过即兴伴奏将音乐完美地展现出来,是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的,还能唤醒幼儿的艺术细胞。钢琴即兴伴奏在幼儿教育中地位显赫,也凸显了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界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对于幼儿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钢琴即兴伴奏也是如此,它不仅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幼儿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钢琴即兴伴奏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也就是美育,是一种发现美、创造美、体现美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钢琴即兴伴奏又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一种方式。钢琴老师弹奏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和不断变化的旋律,幼儿听到这些动人的旋律,是很容易被吸引住的,而且能够凯斯感受和意识到音乐的美,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美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还有,由于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键盘弹奏出来的音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能够推动幼儿心底的波澜,奋发向上,也可以使幼儿在湖光山色的音响中陶醉。

三、钢琴即兴伴奏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之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因为即兴伴奏所弹出的音乐内容多样,旋律也各有秋千。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愉快舒畅,雄壮的歌声使人精神振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又是最能影响人的情绪的一种艺术。它有着悦耳的音响,动人的旋律,是最容易吸引孩子并为孩子所喜爱的。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它是以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和谐的乐音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情操,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品德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是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再者,钢琴即兴伴奏有着动听的旋律和触及人的内心情感的魅力,容易引起孩子的喜悦,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感受音乐艺术美的同时,渗透、凝集在即兴伴奏中的思想感情美和道德情操美也能为孩子所感受,对孩子起着陶冶教育作用。这些感受都是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就主张:“如果进行音乐教育,就应该从孩子出生之日起,让他听最美的音乐。”他很重视婴幼儿的“内在的能力教育”,他认为,“婴幼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在接触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中成长,并把那些反复出现的一切事物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能力。”还有,有的人自幼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例如钢琴即兴伴奏教育,他们成年以后,没有从事钢琴伴奏专业的工作,可是他们有很高的音乐艺术修养,音乐艺术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是可以肯定钢琴即兴伴奏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四、钢琴即兴伴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有着动听的音响、生动的节奏、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绪特点,是一门善于抒发和激励人的感情的艺术。而幼儿园的孩子是很活泼好动的,其思维丰富,感情多变,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情绪也是变幻无常的。但正是幼儿这种好动多变的性格,与钢琴即兴伴奏教育有着相互吻合的特征,孩子的”多变“与钢琴即兴伴奏的”即兴“是相互吻合的。

在自然界中,百花盛开,树木成材,都有个适时的播种期,那就是使种子得以生根发芽的恰当时机。幼儿时期开始进行音乐教育,也正是播下音乐种子的良好时机,而钢琴即兴伴奏又是最适合的音乐教育形式。幼儿喜欢即兴伴奏,天真纯朴的感情乐于接受即兴伴奏,这些都是音乐得以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以培养音乐家为教学目的,因为幼儿的钢琴即兴伴奏教育只是唤醒幼儿的音乐细胞,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教育艺术孩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由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教育和教育者、学习、劳动、美、集体、道德和信念。从这本书中我可以窥探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一隅,虽小却足以让我思考良久。

《教育的艺术》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学校教书的点滴记录,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艺术的教育。

1给孩子爱与理解的教育

关于教育和教育者这一章,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理解。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可能正是缺乏对孩子的爱,才出现了如今新闻上报道的屡见不鲜的老师虐待学生的现象,真是令人痛心!我想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老师才会愿意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对学生内心的了解,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不付诸实践,就会变成谎言和废话。教师是否会问问自己,了解自己的学生们每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吗?知道自己的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吗?一个好教师应该爱学生,能在跟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找到欢乐,了解学生的心灵,从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2教给孩子思考的教育

学习的问题应该是被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一说到学习,便离不开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本领在于善于教给儿童思考……”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总是在授课时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嚼烂了再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接受这些知识,但是,弊端在于学生不需要再进行思考了。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再愿意去思考,怀着老师总是会将知识讲透的观念,开始愚钝地死读书。这样一来,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能思善辩的学子,而是一个个只会死记硬背的读书机器。那么如何教给学生思考呢?教师在阐述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多摆事实,少作概况。摆出事实,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行分析和对比。对于学生来说,自己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更有成就感,他们也会更愿意进行思考。

3让孩子进行手工劳作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描述到:“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就划给他们一小块地。他们在地里种上冬小麦,冬春两季照料麦地,到了秋天,进入四年级之前就收割麦子……”这样的劳作对于巴甫雷什学校的学生们来说十分常见,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来说却是无法实现的。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没有那么多地给学生去种,另一方面,学校不重视学生的体力或是手工劳动。我想这也是如今社会普遍不重视劳动的原因。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一些手工制作课,但这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课标的任务,流于表面,也不长久。对于教育来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里的体力劳动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劳动,而是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手工劳作,在手工劳作中竭尽全力开动脑筋。比如不看说明书拼成一个立体模型。投入了脑力的手工劳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大脑,培养学生对手工劳动的热爱,从而增强他们课业上的自信心。

4启发孩子领略美的教育

美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书是领略美的一种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在书的世界之中,意味着领略思维的美、享受文化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青少年通过书看到并认识世界和自身,青少年在书的世界里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巴甫雷什学校里有很多的藏书,各种类型应有尽有;同样地,在中国的很多中学,甚至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供学生免费取阅。观赏图画是另一种欣赏美的途径。在青年时期观赏图画作品可以丰富、发展情感的记忆,培育理解美的素质。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一些学校意识到了图画的重要性,于是学校宽敞的走廊里,挂着俯拾皆是的绘画作品。

5集体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集体素养的教育意义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在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会相互影响和相互“感染”。比如说,A班比B班对数学更感兴趣,那么这不是由于A班的学生比B班的学生更有数学天赋,而只是由于在A班有三、四个极爱钻研数学的学生,这些极爱钻研數学的学生吸引了其他学生一起钻研数学。在青少年的世界里,同龄人的影响往往比教师苦口婆心说的话更有效。老师就算每天对学生说无数遍“多研究研究数学吧”也抵不上把学生放在热爱研究数学的集体中一天更能使他热爱研究数学。这就是集体教育的意义所在。

6给孩子树立道德理想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童话剧;表演;交往;个性品质;教育作用

童话剧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是幼儿园课程开展的一个全新模式。童话剧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为孩子选择了很多适合他们的童话剧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指导孩子进行表演游戏。童话剧教育是最完美的童年教育方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孩子参加童话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一种社会技能。所以说,童话剧不仅有娱乐作用,更有教育作用。

一、童话剧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心灵呼应的媒介。而孩子之间的交往更是直接的情感流露。但是现在的家庭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有许多大人的宠溺,要什么有什么。这些因素往往使孩子对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同伴交往,产生了一定的陌生感。

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而童话剧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及夸张编写和演艺出的适合孩子欣赏的剧目,通过童话剧的表演活动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交往的机会。童话故事与孩子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契合的,童话故事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告诉给孩子,当孩子在听童话故事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孩子交往的童话故事来进行教学,积极挖掘童话故事中的交往意识,并能将童话故事中的交往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迁移、进行合理使用。比如,我们小班时开展的童话剧《迷路的小鸭子》活动中,让孩子充分体验了小鸭迷路后的无助,一个人孤单寂寞、伤心的情绪,从而使幼儿产生积极交往的心理需求。再从另一面思考:你会怎样帮助丑小鸭?你会对丑小鸭说什么?小鸭得到你们的帮助,心里感到怎样?通过理解故事内容使孩子了解积极交往带来的快乐体验,并将帮助他人的经验及时迁移到同伴关系中。

二、童话剧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这些都说明人如果没有了自信心就一切都垮了。正式颁布的《幼儿园规程》也明确指出了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目标。如,社会目标:“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利用童话故事来帮助孩子消除胆怯害羞等心理障碍,让孩子树立只要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信心。再通过童话剧的表演,让孩子在自己扮演角色、表演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幼儿园的孩子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段,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强盛,喜欢模仿身边的许多东西。我们利用童话剧表演,让孩子看有关交往能力的童话剧表演,通过学习故事、对话练习、合作表演、合作制作表演的道具、合作游戏等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从而增进自信心,让他在童话剧表演中体验到自信与快乐。在区域活动中,娃娃家、糖果店、菜场、银行、星星舞台等这些都是让孩子进行合作性的游戏,要合作性地进行表演。充分让孩子自己摸索如何与人交流,加上教师的指导,孩子会很自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童话剧《金色的房子》中培养了孩子友好合作的品质,平时经常有小朋友报告教师谁谁欺负我、谁不和我玩、谁抢我的东西了等等,通过表演童话剧《金色的房子》,小朋友知道了小姑娘不让同伴进她的房子,她一个人唱歌,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玩觉得很无聊,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有好东西一起分享,自己才会更快乐。从而使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不能只考虑到自己,也要学会和同伴分享、合作。要欢迎别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甚至有的孩子放学时要邀请同伴到他们家去玩,培养孩子愿意与人交往、愿意与他人分享、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童话剧让孩子放飞艺术的梦想

当孩子沉浸在一个充满童话、艺术气息的环境中时更能激发他们对艺术创造的灵感。梦想存在于艺术中,艺术缔造孩子的梦想,童话剧便是这样一个载体,让孩子在童话的艺术中开创幼小的梦想。童话剧对孩子的创造表现力具有促进作用。童话剧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表现力。比如,在《小河马有用处》的表演中,我看到孩子们对小河马的几次心理活动的表现所用的肢体、脸部表情都不同。第一次是躲在用绿色椅子作为草丛的布景后面抹眼泪,后几次只有脸部表情的变化,没有了抹的肢体动作,有的是坐在了地上,有的低沉着头……第一次表演时,华羽晨(化名)小朋友尽管没有真正流下眼泪,但加上了抹眼泪的动作,就使表演逼真、生动了。小小的童话剧表演,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角色表现能力、思维的创造力。一部优秀的童话剧不断以艺术的优雅形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价值观、未来的梦想。同时,它也是一把钥匙,让孩子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开启未来属于自己的那部人生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