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幼儿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幼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 批评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巨镜,让人更加真实的认识自己,在批评中获得进步。在幼儿成长阶段中,任何过分偏重或轻视某方面成长的教育,都可能对幼儿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杰尔士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
一、“批评”从“心”开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象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他(她)们的个性“万千”,被称为拥有“一百种语言”。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养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性,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使他们愿意接受批评。有些孩子是吃软不吃硬,只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以心交心,循循善诱,慢慢地他们一定会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通过榜样的魅力进行“批评”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幼儿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成为幼儿的学习顾问,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孩子持以信任、平和的态度,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行“批评”教育
让幼儿学会接受批评,靠单一的言语说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要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寓批评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可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我们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兴趣点,平时教师多讲一些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童话故事。我们搜集了许多相关的故事,诸如《小老鼠过生日》、《不听话的小山羊》、《小熊看病》、《爱美的小公鸡》、《“这本书是我的!”》、《狼和小羊》等等等等,并将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断积累,汇编成册,使幼儿在听听、说说、辩辩的过程中,正确道德观不断强化和内化,从而逐步使幼儿愿意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运用“批评”的艺术使其快乐成长
“人非圣贤,俗能无过。”孩子难免会犯错,然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把榔头,重重的砸下来,脑袋嗡嗡作响,幼儿瞬间被砸成了一个闷葫芦;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枚巨针,深深地扎进幼儿稚嫩的心灵,非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在幼儿的心中留下累累伤痕;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不着边际的风,孩子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一下子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让孩子获得自我更正错误的权利,更好地让孩子收获自信,感受快乐,获得发展。
五、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
家园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对幼儿的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成效,也使家长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剪纸艺术;开展
一、引言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它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鲜艳的色彩、神奇的变幻,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正如前苏联着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剪纸艺术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培养创造性。所以,将它引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利用剪纸艺术,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皮亚杰在建构理论中提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的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美国生态教育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包括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这些表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环境设置的重要。因此,将剪纸艺术融入幼儿教育教学环境中,当幼儿跨人园内,踏进院厅,映入眼帘的是融入了剪纸、年画、编织艺术为一体的吉祥背景,走廊里有喜花剪纸、花边剪纸、福寿花剪纸、窗花图案剪纸、团花剪纸等;活动室里有各种植物、动物、人物的剪纸。这些浓厚的剪纸氛围让幼儿深入其境,使环境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辅助因素,做到“让环境说话,促进幼儿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从幼儿最熟悉的生活开始,以幼儿兴趣为切人点,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开展剪纸活动,让环境和游戏结合,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积累了剪纸的基本经验。此外,不定期地展示幼儿剪纸作品,让不同差异的幼儿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自信点”,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无限”地展示幼儿园剪纸艺术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真正体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剪纸活动的探索。
三、利用剪纸艺术,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感知运动性决定其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做中学”。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局限,他们的自发活动往往处于有目的和无意识的状态中,他们常常不能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不能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判断和选择对其身心发展有益的问题,更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剪纸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我们从识别剪纸符号入手,帮助幼儿掌握多种剪纸所需的折叠方式,以及剪纸的基本剪法,给每一个幼儿独自探索的机会。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引导幼儿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核心的问题概括化,让幼儿易掌握,会举一反三,让幼儿迁移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在操作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迁移技能并不断探索。再者,剪纸需要对事物细心观察。所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随机观察习惯。如外出活动时观察路边景物等,进行剪纸素材的积累。同时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及观察相似物品,这样能帮助他们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
四、利用剪纸艺术,培养幼儿的自主创作意识和能力
在剪纸活动中,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强化幼儿创作意识和行为的心理氛围。剪纸活动必须以幼儿的意愿为主导,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没有统一的模式的创作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自然就很愿意释放他们全部的想法及能力。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在于儿童从一个好教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而这个奥秘在剪纸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我们我们要尽量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的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应该让幼儿大胆动手创作,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尽量用一种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去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标准,对幼儿的创新更要给予鼓励、支持。我们的作用就是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不断的启发、引导。大胆放手让幼儿自主想象、自主创作,使他们在在自主、独立的创作过程中创造美、体验美,获得成功感和自信。
篇3
关键词 撕纸艺术 幼儿教育 教学活动 实践探索
撕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中一块朴实又闪光的美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有着清新活泼、健康且富有创造性等特点,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造型以及美丽的色彩。在欣赏这种美的过程中,通过各感官同时运作,可以让儿童更好地赏析与理解这些独特的作品,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一、撕纸课程与幼儿年龄的特征
在开始撕纸这项课程的时候,应把握儿童生理以及心理特征,将撕纸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于儿童身心发展基础之上。从儿童的绘画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以及写实期,同样儿童撕纸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幼儿四岁之前,即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这一时期给他们一张纸,会被撕成各种不规则的纸片或是纸条。这个阶段,幼儿所反映出来的是最初的各类形象,动作不受视觉的控制,手指、胳膊简单、机械地重复动作。撕出来的形象是幼儿视觉中的特殊形象,这一阶段的撕纸行为叫做“涂鸦期”。
2.四岁到五岁,这一阶段幼儿撕出的是他们想象中的一些事物,例如撕出一个圆形,像太阳,撕出一个方形,像是手帕,撕出一个三角形,像是小红旗等。随着心智的不断完善,逐渐撕出自己想要撕的形象,开始具备有对象基本特征,但对撕出作品的大小以及比例并不讲究,且不完整,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象征期”。
3.五岁到六岁这一时期。幼儿身心不断成长,他们的撕纸形象逐渐向写实的方向发展,可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以及生活的环境,甚至能够根据自身的感受来撕出熟悉的生活情境与人物。例如撕出一座房子、一朵花、一棵草、一个人等。这样阶段我们称之为“写实期”。
二、撕纸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针对幼儿进行撕纸艺术教育,需要的是把撕纸、绘画以及粘贴捆绑在一起的一体化教学,需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任务来选择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讲授。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维和开展思想教育的必要手段,同样也是巩固知识以及配合其他教学手段的方法。讲授通常可分为讲述、讲解与讲评等。
2.谈话。谈话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依据现有的经验与知识,经过推理来获取新的认知办法。例如在撕纸活动《蝴蝶》中,幼儿们在撕出蝴蝶之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不同的线条来对蝴蝶进行装饰,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类活动在达到教育目标的同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对蝴蝶进行装饰时,有效发展了会话能力,培养了欣赏能力。谈话法一般应用在美术知识传授、对作业的讲评、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以及启发幼儿的创造情绪和想象力等。
3.演示。这一手段是利用直观材料与手段让幼儿获取较为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幼儿对学习对象与理论知识的理解方法,是撕纸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培养幼儿观察、想象、思维与教给幼儿学习方法、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示法一般与讲授或是谈话法配合,利用图片、教具、幻灯片等实物进行说明,印证传授的知识或是由教师进行具体的操作示范,被广泛地应用在撕纸教学中。让幼儿依据老师规定的要求进行观察,主动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基本的美术能力。
三、撕纸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应遵守的基本要求,不论是在备课、上课或是辅导中,都应彻底贯彻教学的原则,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开展撕纸教育的原则除了应遵循教育学中所要求的科学性与思想统一性原则、直观性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启发原则、巩固原则、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之外,依据这个学科的教学目的与规律,还提出了以下四个原则:
1.审美。①要应用美学的观点,对幼儿开展审美教育,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区别美和丑的能力。②结合教学内容,在实际的审美教学活动中提高幼儿审美能力。③运用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当中的美来感染幼儿。
2.直观性。①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幼儿们对对象进行直接观察,认真认识对象。利用直观的教具、范图、模型等帮助幼儿掌握知识。②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幼儿观察方法的正确性,养成对实物进行深入观察的习惯,同时提高其观察与认识事物的能力。③在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时还应将美感与形象感知联系到一起。
篇4
所谓审美意识的教育,能对儿童起到陶冶情感、训练感官、培养高度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审美教育过程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儿童产生不由自主的愉快情绪,乐此不疲地进入学习状态,甚至将认知过程本身作为一种快乐活动的过程,并由此更自由、更自觉地去获取认知信息。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学校就注意教育过程中美学思想的灌输,他们除了直接设立缪斯教育(即音乐、戏剧等艺术教育)外,还通过其它教育环节和教育本身的行为规范、讲授、课堂氛围、人际关系等,来使儿童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过失的习惯,从而喜爱和谐与美的节奏,习惯于温顺与亲和等等,同时通过优美的教育过程,让学生接受教育者要传输的各种知识、德操、技能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不仅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还注意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来影响儿童,他所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位于优美的环境之中,在校内墙上描绘了壁画,周围栽上了各种花卉,让儿童在一种审美的境界中完成学业。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此问题愈加重视。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非常强调以艺术化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觉,以促进教育过程的审美化。他说:“教学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法国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认为除了以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视、听、触觉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内在感觉。他称为“共通的感觉”。他这种“共通的感觉”指的就是审美想象力。卢梭认为儿童如果没有审美想象力,他们面对日出的彩霞、灿烂的黄昏,就不能看出这些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这些美。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通过艺术化的教育,可使每个人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斯宾塞则认为,没有审美价值,教育过程就失去了一半的美好意义。蒙台梭利则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般说来,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所以要通过美,并在美之中为了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教育”。他说:“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与活生生的实际,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而六艺中的“乐”即专门的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乐是用来“修内”陶冶情感的,是用来增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孔子通过本身的审美体验和教育艺术实践,认为艺术不仅可使个体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享乐,而且更能使人顺利地学到知识,获得教益,提高内在修养。因此,虽然礼教是当时的主要教育内容,但他不是以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强制性的训练来达到目的,而是借助于诗歌的激发和音乐的熏陶,借助于美的形式和感染力来实现。为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教育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宋代朱熹强调“乐教”的重要性,注意以歌舞、吟诗、讲故事之类使儿童“乐学”。明代的王守仁也曾主张围绕伦常道德给学生讲历史故事,故事书则要配有图画,诗歌要有韵律才易于记诵。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教育家们,还是东方的教育家们都非常注重施教于乐,在教育过程中融进审美意味,既能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又可促进儿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塑造。
艺术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之重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本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在日本,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并称三大科学。许多综合大学都开设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在美国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大学达上千所。我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艺术教育必将越来越能被社会和人们所重视。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生艺术教育的开端。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即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同时又是在后天的实践和经验中建构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动力结构,而在这个动力结构中,教师是一个重要链条,因此教师本人的艺术素质直接影响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而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化和形式化,而且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中过多追求技巧的传授而没有把潜在的艺术素质纳入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隐性的审美熏陶对儿童的影响。一个教师内在审美要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它既包括教师的一般知识素养、教学技巧、能力,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风貌、情感、意志等。要真正把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使幼儿的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应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以能胜任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重任。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其次,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再次,提高幼儿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是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而教师的艺术素质不应单纯停留在艺术表象上,而应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提高对幼儿教师艺术素质的要求,切实保证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全民族艺术教育之根基。
篇5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参考文献:
①乔卫平,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78
②拉塞克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腾守览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78页。
④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早期教育[J]2002(3)
⑤[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
篇6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目标就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现阶段有些幼儿园在教育上过于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艺术教育,这是与幼儿教育的发展相违背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重视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能够促使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科学的幼儿教育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对孩子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都应该从小着手培养。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幼儿园为了一味迎合家长心愿,只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艺术的教育,造成了孩子怕学厌学等不良后果。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趣味性教学,以它特有的味道吸引着孩子,在玩中学,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智力,也能迅速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艺术在幼儿阶段主要包括歌唱、舞蹈、美术、制作等方面。歌唱是音乐美的表现形式,在歌唱和欣赏的同时,使幼儿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够促进幼儿在德育、美育方面的发展;舞蹈是通过运动与表演训练幼儿的形体,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并能够释放情感;美术能够让孩子提升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制作需要幼儿动脑设计、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艺术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涉及到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地球村幼儿园的孩子通过艺术的熏陶,不管是在舞台表演上还是与人交往中都表现出落落大方的自信,这是孩子最初的能力形成,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养成。为幼儿提供一个艺术教育环境,必将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幼儿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主要能力,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制作都要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手、口、眼、足、脑等身体部分的协作完成一项任务,同时也包括了幼儿之间的合作完成任务,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训练,从而培养了这种能力。艺术教育也是如此,通过手脑的并用,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去检验理论,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让幼儿去感知生活、了解生活和社会万物。同时幼儿之间也需要协作,特别是在制作和画画中需要幼儿之间的配合才能做好,其实也是一种合作能力。到地球村幼儿园参观的同行都会说我园的环境优美,但我园优美的、儿童化的环境大都是孩子们共同参与建造出来的,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老师与幼儿一起完成的作品共同装点着美丽的地球村。
三、训练幼儿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中的各科都能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而绘画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为显著。幼儿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展示才艺,激活思维,因此也可以说绘画是最能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项活动。幼儿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了想象,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幼儿去观察事物,让幼儿更好的去理解事物,当幼儿发现喜爱的事物时,会有一种喜悦的表情,这时就可以问问幼儿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对哪里感兴趣等,这样便于幼儿在平时可以积累一些对事物的认识,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感受事物,并用自己的表现方法画出来,这就是创作。幼儿的作品都是孩子在日常观察放飞梦想的结果,利用大脑加工后,进行了大胆的想象,通过长期的练习后,孩子的想象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开发幼儿大脑智力
制作(创编)活动是一项开发幼儿智力的活动,让幼儿手脑并用,在大脑中形成的方案,用操作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园幼儿的制作(创编)活动主要是软陶泥制作及奥尔夫音乐创编,这两种活动都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制作软陶泥,可以做成基本的图形,如建筑、水果以及动物等不同的物体,很具想象力。制作(创编)是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制作的过程开动大脑,长期开展下去,既能锻炼孩子小手的肌肉群,又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又例如,我园奥尔夫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师生们通过歌唱、节奏、游戏及创编,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领悟和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地球村幼儿园正是着眼于育人这个根本,从艺术教育上下功夫,既为孩子学习艺术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和发展孩子们的各种潜能素质,培养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当然,通过艺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幼儿园加大投资力度之外,还需要科任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我们要摸清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再结合教学的实际设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边霞,刘丽玲.关于幼儿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2]陈晓萍.异质同构与幼儿艺术启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篇7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意义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意义
(一)社会文化背景
如今,外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幼儿处于各种观念形成发展的最佳期与关键期,更容易受到强烈文化艺术的刺激影响。长此以往,民间艺术的传承,最后将被人们渐渐淡忘、所剩无几。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教育尤为重要,使幼儿通过欣赏、交流、感受、了解、体验民间艺术独有的魅力,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国学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各个阶段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个性,提升艺术审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民间艺术作为国学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幼儿教育使国学文化成为伴随其一生受用无穷的艺术和道德财富。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
(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目前幼儿国学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能缺乏方法盲目跟风,在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元素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民间艺术的元素才能逐渐渗入幼儿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对艺术创新和审美观的构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形象生动、引导欣赏
幼儿的形象思维强,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图画、新奇的物品和精彩的花纹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中。例如:
1.戏曲艺术
活动开始前拿出准备好的京剧脸谱,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随后播放京歌给幼儿欣赏。它京剧相比,京歌是含有京剧的音乐元素在内,更加现代化,易于幼儿理解。当幼儿相对熟悉京歌的曲调之后,再引导幼儿欣赏纯正的京剧,这种鲜明的对比会更加强烈,加深印象。
2.纸的艺术
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纸,从而引申讲解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简单讲解剪纸的制作方法,引起孩子们对构图、剪纸等技巧的兴趣,让幼儿视觉上感受其镂空、通透的特点,从剪出的精美图案美萌发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3.中国著名瓷器———青花瓷
主题活动“青花瓷”中,首先引导幼儿欣赏富有中国浓郁气息的瓷器———青花瓷,让幼儿了解青花瓷色调、装饰与花纹等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栩栩如生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孩子对青花瓷的喜爱,也初步了解其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三)学贵力行、知行合一
在美术教学中,丰富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民间艺术开发和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和空间,保证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有:1.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剪刀、彩笔与纸,以及启发孩子的思路,让孩子自由发挥,他可能剪出各种常见的事物。2.在京剧鉴赏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当幼儿通过京剧、京歌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后,再通过开展动手设计、绘制京剧脸谱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对京剧脸谱不同颜色、线条、花纹的特点了解不同人物脸谱的特征,并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脸谱创作中大胆地用“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进行尝试。
(四)创设环境、耳濡目染
《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开展幼儿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将经典艺术创作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例如:进区牌、家园共育、家教专刊、走廊、窗户、楼梯等。进区牌上装饰中国结,或用书法和国画技法点缀装饰;家园共育;教室走廊布置上,在窗户上贴剪纸、讲台上摆设瓷器、墙壁和走廊上张贴国画;提供美丽的范本作品、建立民间美术角等。
三、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鉴赏美的能力
幼儿审美观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构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淀过程。通过将中国元素引入幼儿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初步了解传统艺术之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民间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幼儿的手脑并用、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为适应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引导幼儿大胆创造。
篇8
关键词:竞争幼儿教育 心理矫治
Psychologica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Shanmin
The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in KaifengKaifeng Henan
Abstract:At present, talent competition has amounted to turn white-hot, and our country owns a relatively rich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and brutal. This paper i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 and how to get children's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ng to push them and teach correctly in order overcome the negatives , and giveing the parents a key link.
Key Words: competitio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Psychologica correction
幼儿艺术教育广义上是指对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书法、棋类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我国的大中城市,这种活动开展的比较普遍,参与者众多,且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重视。这也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现象,表明物质生活步入小康的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注重对幼儿的艺术培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招生、招聘过程中,有一技之长的考生和应聘者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外,有些机构相继推出的少儿才艺表演栏目,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此环境下,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报名者门庭若市,使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
不可否认,做好幼儿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会有很多的益处,但是众多家庭不切合实际,不顾自己家庭、孩子的客观条件,一窝蜂的都去学艺术,也有一定的弊端,说不定会因此“囚住童真”,影响孩子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家长的心理又是如何呢?现做以下分析。
1、不加分析思考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因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那种不顾家庭、孩子的实际情况,或者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被动的参与其中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表现。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孩子的喜好,周边的艺术氛围等均存在差异,对一部分家庭适合的艺术教育不一定适合另一部分家庭。所以家长的从众行为带有盲目性。这种心理导致的最后结果是使孩子的艺术学习半途而废,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心态浮躁的功利心理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压力下,不知不觉的会产生浮躁心态,功利性盛行。功利心理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为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不可否认,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是这种因素不能无限制的放大,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显现出了不应有的功利性。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远的讲是为了使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近的讲,能够在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如果家长以这种功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并在无形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将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将来发展。
3、感情愧疚的补偿心理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年轻的父母终日打拼在职场,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所能给予孩子的亲情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心理上对孩子怀有愧疚的心情。在这种心情影响下,有些家长为了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补偿,便想方设法的对孩子进行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培养或对孩子提出的冲动性要求也尽可能地满足,甚至达到有溺爱之嫌。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艺术类的学习就成为了首选。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有的学器乐,有的学美术,有的学棋类等等。更有甚者,是全方位的参加各种艺术类学习班,最后导致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的结果,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望子成龙的攀比心理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还直接体现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盲目和他人攀比的问题。他们看到社会上一些演艺名人、体育明星,身着光鲜,经济地位显赫,也就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成为明星一族,也就不加考虑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学习奋斗。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幼儿教育基本的原则,不仅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以上心理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不好的负面效应,因此应引起家长的格外重视,以达到正确培养孩子之目的。
1、认识幼儿成长规律
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正确培养和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严格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按照幼儿的不同发展时期为其选择教育内容,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教育。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揠苗助长。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环境状况,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去考虑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2、用童心思考问题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和尊重儿童。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有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处事行为。家长要对幼儿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幼儿的作品和处事行为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评判。而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要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摒弃名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让孩子学习艺术完全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长大以后顺利的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决不能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谋取功名的手段,更不是为了追赶时尚,为了不落人后的“面子工程”,是为了升学加分、攫取钱财的捷径等等。如果不把这些功利目的彻底的摒弃,就会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产生误解,思想观念出现偏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不可急功近利
篇9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同时保持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艺术教育不仅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幼儿的广泛喜爱。通过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幼儿的理解、鉴赏、表现、创造等方面能力,同时还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含义及现状分析
现代幼儿艺术教育要求幼儿教师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孩子的艺术学习,从而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含义描述如下:“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的宗旨是让幼儿通过技能的学习来促进他们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实的幼儿艺术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家长或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能依据幼儿成长发育的规律开展教学,只是一味地急于求成,重视幼儿艺术才能的培养,却忽视了 在艺术素质和修养方面的培养。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改善幼儿艺术教育现状。
二、如何提升幼儿艺术教育效果
1. 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幼儿艺术教师,不应仅仅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艺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而忽视对其审美体验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每一个幼儿艺术教师都要通过积累学习经验和实践方法、吸收正确的价值观,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与风格。
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转变角色,让幼儿成为艺术教育真正的主人,把学习活动的权利真正还给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育效果。
2. 灵活施教
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当春天到来时,幼儿对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带他们走出校门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让他们亲自感受泥土的气息和芬芳。
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依据自己的想法,结合自身感受,或用绘画、诗歌、音乐、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艺术教育形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提高了其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帮助幼儿积累了经验,为今后参加艺术活动打下了基础。
3. 寓教于乐
艺术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跳舞、唱歌、绘画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实质是幼儿表达与宣泄的过程。寓教于乐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游戏融入到其中,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教育活动的效果也会非常明显。例如,当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经常会对地上的影子感兴趣,有的会站在那里欣赏影子,而有的则会相互追逐影子玩耍。
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针对影子展开一系列的游戏教育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都处于兴致勃勃的状态,虽然教师并没有依据惯例详细地讲解和示范,只是用简单的三言两语作引导,但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幼儿的参与热情高,教师也会感到十分轻松,这就是游戏在幼儿艺术创造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4. 有效沟通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仅仅单方面依靠教师和学校很难实现。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互补、互相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互协作的家校关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经常与家长交流与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教育模式,努力争取家长配合学校的幼儿教育工作,为家长提供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
三、结束语
总之,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幼儿全面终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艺术教育要注意结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3-0123-02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人们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丽,了解人生哲理。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基础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发展方向,只是通过枯燥的教学讲解的话很难让年龄较小的幼儿园学生理解,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寓教于乐。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渗透措施,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民间艺术文化简述
1、概念
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或文化的集合。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民族的不同的民俗、民风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民间文化艺术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能够让更多普通的人理解、喜爱并产生共鸣,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更适合于用在对低龄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合于幼儿园教育的民间文化内容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而是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比较适合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第一,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了一些民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第二,民间音乐,主要是一些民间的童谣、歌谣、民族歌曲等内容;第三,民间戏剧,包括一些民间戏剧、舞蹈、皮影戏等;第四,民间美术,主要包括泥塑、画画、折纸、剪纸、刺绣、编制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选取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适合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意义
1、增强教学趣味性
由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年龄较小、知识面狭窄的刚刚进入学习生涯的幼儿,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不可能像初高中教育一般更多地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趣味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有了最直接的一种意义,即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一些民间技艺如折纸、画画、泥塑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幼儿园学生来说比一般的识字课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升华教学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对幼儿园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塑造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就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升华,将这种教学行为上升到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民族艺术文化熏陶。只有从小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学生才能够被培养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起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这种教育与文化的渗透能够让教学不仅意味着教授知识,更意味着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教学的最崇高理想。
3、促进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许多艺术文化形式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这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就接触并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就更有可能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工作,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未来某一种民间文化的继承人。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下已经有所体现,例如,我国的戏曲文化目前就有许多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加入到戏曲学校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更有许多学生在国家举行的戏曲文化比赛项目中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与文化的结合,可以让祖国的下一代充分了解国家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文化继承者,避免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失去继承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继续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素质训练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都依靠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首先就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训练。由于许多幼儿园教师是刚刚毕业或者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不是十分丰富,因此首先可以安排教师到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地或者教学地点进行学习,让教师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让教师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改变关于民间艺术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民间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较为灵活,因此可以有效地在课程中进行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例如,教师在引入课程时,可以通过一小段的民间文化艺术引入,比如说在认识数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剪纸形式将这些数字制作成漂亮的剪纸形式展示给学生,既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很好地利用了民间文化艺术方法;或者是在学习某一个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皮影戏形式向学生还原故事情节,再让学生观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不仅新颖有趣,更能够通过一种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专门教授学生一些不同内容的民间艺术文化,例如专门开设剪纸课程,从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讲起,逐步教学生学习剪纸艺术,最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剪纸等需要使用工具的课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3、创造民间艺术文化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开朗的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也离不开一个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可以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一些比较有名的民间艺术代表作品,通过合理的环境结构创造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民间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创造一块学生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展示区,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也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文化环境。
4、在交流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为频繁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关心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开导,教师在这些丰富的交流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内容,让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争抢东西而吵架,老师必须要进行调解,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严厉的批评或者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塑造一个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向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孔融,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61-63.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