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设计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设计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般情况下,合法的教育机构应该具备三证: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及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不幸的是,98%以上的培训班都处在无照经营的状态当中,也以少数的一些培训班打球,以公司或工作室的名誉来进行招生及培训。究其原因,美术高考有很大的季节性,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也就三五个月,加之教育,工商,公安部门未能协同打击,为培训班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广阔空间。只有少数规模做大了的培训班,集训期学员两百人以上,为了拥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已才去申报三证。拥有三证的培训班,从学生的管理及教学上来看相对比较完善。而学员在30人以下的培训班,很多连用一张A4纸打印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其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这应该是贵州省美术设计类生源质量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人员的技能及师德良莠不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傅一桶水,徒弟一碗水”,教学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学生水平有直接关系。为了方便表述,本文将培训班的教学人员分为:教授型教师、少壮派教师、艺术家教师、高中美术教师和业余教师几个大类。教授型教师,特点是大学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培训班的校长及主讲教师;学员的专业基本功相对较强、培训班的规模不大、学费高、基本没有管理、录取率不高,办学时间长,师德很高。教授型教师的优势是长期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技术功底、以及在美术高考改卷中的话语权使得光环魅力无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生源数量相对比较稳定,在教学过程中以教给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而不以应试为目的,所以录取率一般,但是学员一旦进入大学,学员的优势,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劣势也比较明显,教授在大学中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教学及创作任务,能分给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肯定有限,在白热化,职业化的竞争中,他们主观上为了自身的名誉,也不愿意培训班过于发展壮大,所以一般维持在20-50人的规模。学费较高,一般2000-3000元每月。少壮派教师,特点是专业能力较强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在校大学生担任主讲教师;学员的应试能力非常强,只要经过2到3年的发展,他们的规模都能在50名学员以上,是培训班的中坚力量,学费高,有管理及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录取率高。在“考起大学才是硬道理”的快餐文化中,“学生的成绩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少壮派教师以满腔的热血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学当中,他们研究各个学校的考题,以及各种能够快速提高考试分数的方法与技巧。而且他们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心理上易于与学员沟通。所以学生的画面效果及考试能力在短期内会得到明显提升。学费方面的特点是在开办培训班的前期,学费较低,一般为500到1000元每个月,而当他们名声大起来,规模变大之后,学费会大幅度提升,有的甚至会超过教授型教师的学费。培训班的名声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为了培训班的招生名誉,少壮派教师的师德也不错。艺术家教师,特点是创作能力较强,一般由一名到三名艺术家组成,学员数量少,录取率低,学费低,办学时间短。这个群体的教师,艺术创作能力较强,一般是35岁到50岁之间,在经济上和名声上还未成功的职业艺术家,艺术气息浓厚,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调查中发现,一开始他们带了三五个喜欢画画的学生,在高考中好像基本都考起大学了(含三本及大专),在未扩招的年代里,这是很成功的战例,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下,他们投入到美术高考的培训潮流中,结果基本都因为艺术家性格上的某些特点、没有管理,学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缺乏考试能力,所以,录取率较低。一般3年以后。又恢复到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带三五个学生的状态。这个是教师群体的师德有待考量,比如教师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或性关系的案例,时有发生。高中美术教师,特点是只以自己所在高中的高一高二学生基础培训为主,生源数量稳定,学费低、培训班办学时间长。高中美术教师,占着其天时地理人和的诸多优势,生源以自己学校的美术爱好者为主,因其是中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学校里,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美术高考的培训的集训上,平时收着较低的学费,用业余时间做最基本的基础培训。高二结束后,学生就背上行囊,家中经济条件好的,到北京、杭州、广州、重庆进行专业培训,经济条件一般的,也会选择到少壮派教师的培训班参加集训。只有数量极少的,家中经济条件极差的,才会选择跟原来的老师继续学习。业余教师,特点是,年龄两极分化严重,学员数量少、录取率低、学费低,培训班寿命也是两极分化严重。这个群体的教师,年龄较长的,一般是美术爱好者,画了三五十年的画,有不少的收藏,不懂教学,因学员数量少,也无需太多的管理,凭着几十年的人脉积累,倒也有十来个个学员跟着他画画,培训班寿命很长。年龄较小的,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美术爱好者,家中经济条件不错,对艺术有狂热的爱好,是一位或某几位大艺术家的狂热粉丝,租个房子就开办培训班,开口闭口学师,临摹大师的作品,梦想成为大师,培训班的办学时间,当然可想而知。
三、解构了的单一教学,向技术化、职业化方向畸形发展
扩招前美术考前培训班教学的培训方式是:以美院附中,或大学开办的正规教学为主流,民间散落的少量美术考前培训为辅的方式。但扩招后,附中培训模式面临着:扩建、资金、教师数量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与日益增长的美术考前培训需求形成主要矛盾,民间美术考前培训,在这样的市场前提条件下,也就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发展及壮大。原有大学招生模式是凭作品报名,通过初试复试方式来进行人才选拔。但这样的方式,招生成本过高,效率过低,非常不适合大规模的考试要求,所以中国所有的大学招生,被迫走向了“极简主义”的道路,原有的写生方式,被改成了默写或画照片,以节约模特费、静物费及静物的购买、保存及摆放的人工成本。在高考指挥棒的挥动下,近十年来,不管是贵州的美术专业联考,还是各大高校在省外设立的校考,都遵循这样的模式。贵州的美术考前培训也向技术化、职业化及教学的多样化的方向迅速发展。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授型教学的培训班为代表,因为是教授上课。所以基本能遵循艺术教学的规律,让学员逐步从静物、人物,风景的临摹、写生中逐步地进行艺术基本功训练。相对来说,这一部分学员,基本功相对扎实,进入大学后也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技术化、职业化的教学模式,以少壮派培训班的教学为代表。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以他们在教学上,完全自主安排。在缺乏课程规划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完全针对高考,服从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他们研究各大美院及其他高校考试的试题、高分试卷,及快速提高画面效果的速成法。传统教学法,在它们的解构、重组下,变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方法。比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完全忽略石膏几何形体的写生及临摹,学员从学拿铅笔开始,就直接学习考试的内容----头像临摹,并且,把学习及考试进行了全新的编码,比如贵阳XX美术高考培训班的素描秘籍就这样写到:高分卷的评分标准:紧抓构图、结构、黑白灰。第一,抓构图(5-10分钟)上下左右安排好、三庭五眼要标准,眼睛位置最重要。第二,抓结构(20-30分钟)卡准骨点及转折,三条线:眉弓底线、鼻底想和下巴底线……第三,抓黑白灰(50-60分钟)画好明暗两个系统。暗部,用6B铅笔打底,2B、3B铅笔反复画。亮部用H或HB铅笔反复画……第四,……如此“精细”的编码,特别是对于美术这样一个讲究感觉的学科,对于学科的理论建构,应该说进了一步。但对于当下多数的美术考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除了教会学生会背头像外其他没有太多好处。有一位考生,考的是川美的校考,头像写生,他站在正面的位置上,却“写生”出了完美的侧面头像,结果,这位学员经过3个月的“背诵”学习,考起了川美。在色彩教学过程中的编码,更是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地步。比如说画一个苹果,老师会先教你画一个上大下小的苹果外形,然后将这个苹果分成8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老师调好的色彩,学员只需要将这8个色彩填到相应的位置。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的学员,只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就可以画出一个个完美的苹果,从单个苹果的效果上来看,不少超过老师画的效果,甚至达到范画的水平。换句话说,学生学的不是“美术”,而是填空。老师调好的颜色,价格当然很贵,在考试前,一个32格装满颜料的颜料盒,300元1盒。而同等体量的颜料。绝不超过20元。努力学习了这样精准编码的学员,可以仅通过2到3个月的专业学习。完全可以考起专业美院或重点大学。但是这样的教学,“缺失了附中对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艺术设计 推进 解决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一、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篇3
这一切并不是缥缈的美好愿景,而是我校学生一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回顾学校近两年发展中的每一天,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教育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
教育信息化落脚到办学层面就是校园的数字化,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基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及大数据三大技术领域,与课程、课堂建设紧密结合,以数字化提升教育的品质、品位,让师生在数字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教育以人为本的魅力。我们积极倡导数字化的教与学,最终形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一、数字化课程与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载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提倡教育民主,教育民主才是个性化教与学的根源所在。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整合的探索,积极推动教育民主进程,培养个性张扬的符合未来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学习者。
首先,将数字化本身作为课程内容。在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开设机器人必修课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我们提供“3D打印技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利用计算机建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其次,将信息技术嵌入其他课程之中,突破原有课程疆界。我们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开设“创意美术”选修课程,先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再利用写真机、激光雕刻机、木雕机、拷贝机等设备呈现实体作品,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还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设“注意力训练”选修课程,以iPad为媒介,辅以注意力训练软硬件设备,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品质。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聚焦“智慧课堂”建设,利用课堂教学生成的数据,科学把握学情,针对学生的学指导教师的教,其目的是使课堂更生动、教师更智慧、学生更自主、教学更有效。iPad交互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就是对未来和当前“智慧课堂”的探索。
iPad交互式教学是在苹果服务器后台支持的条件下,基于完全的课程数字化,融合丰富的媒体材料,结合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展开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iPad进课堂是一种新鲜的尝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实时性的操作,让原来沉闷的课本“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
2013年9月,我校率先在生物学科尝试运用iPad交互式教学模式,随后,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师也自觉加入实验行列。
2014年11月,我校在高一年级部分班开展英语学习改革,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升实际学习效果。例如,在“词汇速记”教学环节,学生人手一台iPad,利用零碎时间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游戏闯关、任务驱动、自我检测、相互挑战来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前测、中测和后测,对比测试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平均成绩提升36分,成绩涨幅最大的学生提升55分。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自发地使用iPad加入学习,英语学习热情高涨。
“翻转课堂”是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本该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录制成若干个拥有独立教学目标的微视频,放在数字化平台上,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及时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提前“备学生”。课上更多的时间,师生围绕教与学的矛盾点进行互动、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我们特别搭建了e校助手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师生在线交流提供便利。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翻转课堂并不只是时空的翻转,更是教与学结构的翻转;翻转课堂实验要跨越的并非技术的鸿沟,而是思想的障碍。
为此,我们成立了课程数字化研究室,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辅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保障,以团队的形式分阶段、分课型、以点带面地开展翻转课堂实验。
2014年5月,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会在我校召开,教师们呈现了两节翻转课堂实验课,这是我们对翻转课堂的初步尝试。目前,我们正在高一年级的每个班中挑选一个学科开展翻转课堂实验,在期末复习阶段尝试复习课的翻转模式,下学期力争实现翻转课堂初步常态化。
二、数字化校园中的人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要解决好人的信息化问题,人的信息化建立在数字化的体验基础之上,其核心就是教师对数字化“教”的体验和学生对数字化“学”的体验。
面对数字化教学时代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我们通过参与式培训使教师贴近数字化教学,并以此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开展办公软件新增功能培训、成绩分析系统培训、LED大屏幕操作方法培训、SMART白板使用培训、数字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培训等,通过参与式培训增强了教师的数字化体验。在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培训与展示紧密结合,培训与实践交错进行,培训与科研交相呼应。开展微视频录制培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培训、教学模式培训、教师公开课培训等,教师培训后还要举办教学展示活动,将培训与实践转化成案例,以科研带动教师实验能力的提升。
随着数字化体验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主动开发利用学校数字化资源。在前不久学校举办的教具创新大赛中,我校物理学科两位教师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自制教具中的关键部件,不仅提升了实验效果,更为学校节省了上万元的资金。
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数字化学习,我校心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利用心理分析软件生成每个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分析报告,学生根据分析报告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在73门校本课程、34个社团中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及活动。
传媒社团学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他们自发录制微视频《舌尖上的十四》,制作宣传片《大十四》,参演校园情景剧《有梦想就有奇迹》,自编自演MV《爱》,所有的一切只为表达他们对数字化校园的钟爱。学生们还自发录制二分钟铃声,在铃声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每一段铃声都蕴含着独立的个性化思考,讲述着一段段成长的故事。
我校机器人社团成立于2013年9月。2014年3月,社团学生参加了“2014 FLL世锦赛天津地区选拔赛”并获得冠军,后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世锦赛选拔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成功来自教师数字化“教”与学生数字化“学”的相得益彰。
三、数字化环境与文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体验”与“人本”是数字化校园不可缺少的属性,缺少这两个属性的数字化是没有灵魂的,只能是空洞的概念。在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的过程体验。
数字化校园应该是读书人的伊甸园,快乐的阅读者在数字化的便利和书籍的芬芳间从容跨越,开启人生的种种可能。我们将数字图书查询机摆放在学校大厅,在数字化与书籍之间架起桥梁。过去,在没有数字化手段特别是网络之前,就算你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着一本你特别想读的书,你也不知道到底哪天才能到达那里。有了网络带来的数字化阅读之后,身体力行的跋涉并不是必需的了,弹指之间你就能到达那里,一按键就能找到你曾耳闻或心仪已久的书籍,想看书就这么简单。
数字化校园应该是知识“旅行者”的目的地,足不出校,逛遍大千世界。我们利用数字博物馆丰富图书馆的立体阅读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与各大博物馆的远程对接,学生可以坐在大屏幕前“走进”博物馆,360度的全景视图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手指触碰可以在任何场馆间来回“穿梭”,你若对某个藏品感兴趣,亦可“驻足”仔细端详。海量信息有了生命,你想要的一切就在眼前。
学校大厅的触摸屏通过多点触摸技术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拖拽、放大等播放控制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再一次让学生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体验者。
2014年,我校网站被评为天津市首届优秀校园网站,源于其国际化的清新设计风格,源于其中英文版的国际视野,源于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手机定制版,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大数据在后台进行统计,为网站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持。数字化校园更需要紧跟时代脉搏,2014年3月,我们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紧接着,各职能中心、年级管理部、学科组、备课组、工作室纷纷自发建立微信群,数字化的工作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iPad交互教室、3D打印体验中心、创意工场、科学工场、苹果课件制作中心、3D音像中心等数字化环境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校园文化的灵魂、教育信息化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