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茶道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茶道的知识

篇1

关键词: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保教并重;开放思维;情感态度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怎样合理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活动前: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活动目标。区域活动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活动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幼儿可以通过穿珠子、用小勺喂食物、夹玻璃球或不同形状的积木等来达到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区域活动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目标。如,幼儿可在“神奇的口袋”里摸不同质感、形状、大小的物体,还可以用它们开展各种拼图活动,既学习了数学形状概念,又锻炼了触摸能力。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性,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绘画时从单一的简笔画到添加背景画到主题画等等。操作内容难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使区域活动真正促进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活动时:注意观察,了解水平

1.细心观察幼儿活动

教师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发现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什么,分析幼儿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难点,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

数量上、质量上是否满足适合幼儿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区域

环境。

2.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

间接指导可以通过学具、材料。如,中班幼儿的拼图活动,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经将6块拼图拼得很熟练了,兴趣点已经降低了,于是教师及时更新拼图9块、12块,使幼儿产生新的挑战,产生新的探索学习热情。幼儿在活动时出现对活动不感兴趣时还可以假设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们还可以怎么拼呢”“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呢,再试试看”“怎么搭会更高呢”等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3.适时、适度指导幼儿活动

适时地掌握指导活动的时机。一般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缺少材料、学具和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教师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适度的指导要给孩子留思考想象的空间,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让幼儿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发现,从而解决问题。

三、活动后:交流评价,提升经验

篇2

一、活动前的指导策略――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活动前的指导分两类,一类是老师显性的辅导,一类是环境资料的隐性辅导。老师的显性辅导指活动开端前,老师要对区域进行简略介绍,先提示孩子了解活动室中有哪些区域及各个区域都有哪些活动资料,这样孩子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活动中有哪些资料能够为其所用,如:在数学区“配对”操练中,让儿童知道有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对配、稀有板与数形的配对,有圆点卡与数字的配对等,让孩子提前有心理准备。环境资料的隐性辅导是暗含于资猜中的,不一样层次的资料能给孩子提供充分探究、质疑的空间。在选区、进区过程中,我们通过环境暗示的手法,表现其特殊、潜在的引导功用。

二、活动中的辅导战略――调查需要,了解水平

1.以调查、鼓舞为重。学习区域活动,是儿童自立的活动,因而,老师的辅导以调查、了解为主,以鼓舞、尊敬为重。调查的内容:一是看活动环境是不是能激起儿童学习爱好;资料的投进是不是适合不一样发展水平的儿童;学具的数量是不是足够等等。二是重点调查儿童的学习、探究情况。

2.以直接辅导为主。以单个化学习为特色的区域活动与团体教育活动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老师的辅导战略不一样。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老师的辅导以直接的为主。这种直接辅导,第一是以学具、资料为前言。如儿童在智力拼盘活动中,当老师调查到大多儿童兴趣己降低时,要及时投进更多的图像,使儿童从资猜中取得探究学习的新热情。第二是以疑问为前言。当儿童在活动中,呈现学习爱好疲软时,老师能够假定疑问,引导儿童去持续探究、去发现。如“或许还会有隐秘呢,再试试看。”“还能够拼出什么样的图画来?试试看!”等等,激起儿童持续学习的愿望。

3.以当令适度辅导为要。当令,即何时介入辅导要灵活掌握。通常是在探究的疑问难以深化时,缺少资料、学具时或孩子产生纠葛、疑问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撑与帮助。适度,指老师辅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通知儿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如建构区里,小明正在用长方体小积木为小动物搭建一个动物园的围栏,围栏利用拐角两边靠墙,一条边他全部用了红色的积木,另一条边他用了红黄红黄的规律来搭,积木是竖立着并紧挨着排列了很长的一段,但是搭到最后一段的时候,红色和黄色的积木没有了,同样大小的长方体积木只有绿色和白色了。他犹豫了一下后,开始不加选择地接着搭,但是很快又推倒了,还没完成就想离开。教师这时介入应该是一个合适的时机,目的是帮助幼儿完成搭建任务。老师支持和指导幼儿的方法有:拉开积木之间的距离,进行等距排列;增加一种颜色的积木,如红、黄、绿排列;将积木从竖着排列变成横着排列。如果拉开积木之间的距离,使之增加长度,这是数量守恒;如果增加一种颜色,就是模式排列的扩展,使幼儿从原有的AB模式扩展为ABC模式;如果将竖着排列变成横着排列,那就是在运用非标准化工具进行测量时,单位长度与总长度关系的一种测量经验。而对幼儿来说,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用不着讲很多道理,只要他采用了自己能够接受的方法,并且非常乐意地完成围栏搭建,就能获得发展。

三、活动后的辅导战略――引发感触,提高经历

当儿童在学习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究、学习后,老师在必要和允许的情况下,要安排儿童沟通体会与收成,共享高兴与成功,并把有些要害性经历加以提高。这时,关于老师的“评估”,首先,是鼓舞性的。如“你把彩珠串得真长。”鼓舞儿童专注学习,坚持学习,有头有尾地完成一项使命。第二,是激趣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开展价值,而一时还没引起儿童兴趣的活动,可通过老师启示,激起儿童参加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才能、爱好有偏的孩子进行引导,使孩子爱好指向更广泛些。第三,是评论性的。学习区域活动的沟通,更多是评论性的,围绕一个儿童都感兴趣的疑问进行团体评论。如 “有啥方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等疑问可以使儿童思维火花在互相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使有些要害概念得到学习。因而,师生间评论式的沟通是极有意义的。

篇3

关键词:区域活动;观察策略;指导策略;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70-02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校学习的重要模块,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语言发展、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实施以来,幼儿教师的区域活动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指南》的出台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与促进意义,如何在《指南》背景下充分发挥观察与指导作用,灵活高效开展区域活动,是目前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棘手任务。诚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对幼儿健康目标、语言目标、艺术目标等的实现都很重要,在《指南》背景下优化观察与指导策略,促进区域活动高质高效开展已然迫在眉睫。

一、善用多元观察策略,以“观察”促“指导”

1.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要求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想实现区域活动的优化开展,要重视多元观察策略,做好观察工作,从而实现以“观察”促“指导”。而想做好基于观察的活动指导,了解观察与指导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要遵循以下观察要求:一是观察要具有计划性。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即观察对象是个别还是全班,观察的时机、观察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有秩序地列出来。二是遵循目的性原则。观察必须有一定的目的,不可盲目随意观察,即教师要根据区域活动主题、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确立观察重点、难点等。三是观察要有客观性。观察要尊重事实,不能靠主观臆想以及自身经验。四是观察要有系统性。也就是说,观察要反复、系统、科学进行。

2. 教师要巧用多元化的观察策略

观察是指导的基础,对指导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说,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观察法。这个方法是最普遍的观察方式,它简单易操作,十分随意,所获信息较为直接、原始。该观察方式主要包括两种观察策略,即个别扫描法及全班扫描法。前者是指教师对全班幼儿学习状况进行观察,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幼儿进行观察。例如,幼儿A总是在区域活动中萎靡不振,参与性差,这时教师便可通过对幼儿A的直接观察,找到科学的指导与促进策略,帮助其提升活动自信。二是清单观察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列清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目的性较强且全面。三是系统观察法。该策略需要做记录,并通过记录进行系统观察,达到观察与指导的目的。

二、善用接受指导策略,推动活动高效开展

1. 基于区域活动的规则强化常规指导

所谓接受指导策略,就是对学生进行“讲解――接受”式的活动指导,这一指导策略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作用,帮助幼儿实现语言组织、语言优化、语言运用、语言智力等语言发展目标。诚然,接受指导策略的第一步便是制定活动准则,制定迎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规则,以此来强化常规性指导。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活动规则不仅包括基本物质活动规则,也包括幼儿人际相处规则。鉴于此,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指导规则时,既要处理好幼儿与活动材料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整个区域活动的关系。例如,在幼儿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制定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共同分享等活动指导规则;在幼儿与活动材料关系处理方面,可基于不同材料的用途进行系统讲解,使幼儿正确使用,杜绝浪费。

2. 巧用随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随机指导是幼儿区域活动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策略,它属于语言类的接受性指导策略。巧用随机指导策略,可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及探索求知欲。具体方法是:一是巧设疑问,提高幼儿探索的深度。幼儿的探索属于浅层次的,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探索。二是帮助幼儿解决活动难题,激发幼儿探索信心。教师的指导与激励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幼儿的自主活动遭遇瓶颈时,教师要及时出现,并通过恰当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当然,教师可以巧用启发式与建议式的指导策略,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点到为止”,以此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信心与勇气。三是巧用评价,确保活动质量。评价是提升幼儿活动质量的一种指导策略,有助于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借助暗示指导策略,构建自由活动场景

1. 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进行暗示指导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与活动的自由度也更大,但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要“作壁上观”,任由幼儿“自由”活动,而是需要进行一些暗示性指导,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性,使其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选择的活动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促使幼儿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不同操作;活动材料要尽可能丰富多彩,以吸引幼儿眼光,持久地保持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关于层次性,教师在放置材料前要对材料进行科学、系统的长期观察,将材料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细化”,凸显材料的层次性。这样,不同认知能力的幼儿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

2. 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强化引导

鼓励幼儿对自身区域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化、有效记录,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控幼儿探索活动中的诸多事宜,还能促使教师基于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由于幼儿数量较多,教师对幼儿进行一一指导明显不现实,通过引导幼儿对过程进行记录是帮助幼儿留下活动痕迹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自身活动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幼儿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还为教师以后的区域活动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资料与数据,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四、无痕整合观察策略,实现灵活化指导

1. 观察幼儿学习能力,实施引导式指导策略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高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以及信息记录能力不尽相同,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系统、有意识的观察。当然,在具体的观察中,教师应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区域活动内容、学习探究的特点等找准观察点进行观察,这样系统有效的观察方式才能使教师逐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特征,继而对其进行引导式的指导,提高幼儿活动质量。例如,在“不倒翁的秘密”探究中,一些幼儿只是停留在对不倒翁娃娃的肆意玩耍上,而并没有探究意识与能力,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式指导:“娃娃为什么不倒呢?大家可以拆开娃娃看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其探究能力。

2.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巧用针对性指导策略

《指南》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等原则,特别对“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进行了强调。鉴于此,教师要时刻观察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认知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强化,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区域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诚然,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观察其活动现状,并对不同情况的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信心。例如,在制作万花筒的活动中,有的幼儿拿到几片载玻片,很快就能顺利粘贴,而有些幼儿尽管很认真地在制作,但半个小时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可以为其制定步骤图,让其照图一步步完成。

五、结束语

总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区域活动不再是一种教育摆设,而是一种能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推动幼儿智力发展以及陶冶幼儿情操,使其进行自主科学探索,并形成独立人格的一种绝佳教育途径,理应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想让区域活动更有效地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组织、观察与指导的作用,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实现精准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篇4

一、明确指导重点,选择观察流程

(1)伞状式流程。教师以某一区域为中心带动周围区域来实施观察,新出现的主题或矛盾较多的区域是教师观察的中心和重点。如我班新出现的游戏主题“出版社”中,图书出版的页面分工和故事主题、页面内容等,对幼儿的协调合作性要求非常高,而且还涉及制作后的销售问题。“经理”管理起来问题纷杂烦多,幼儿易各持己见,难以开展活动。因此,笔者则对这一主题实施定点观察,引导经理带大家通过讨论协商开展工作,逐步解决各个问题。先讨论“画什么故事?是现编还是用以前听过的?故事里该画些什么情节更吸引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故事分几页画,每页画什么?由谁画哪一页?最后由谁收集装订?”在图书制作成功后,再讨论“由谁销售?可到哪些地方销售?该如何推销才能让客人买?”通过协商讨论,帮助幼儿把复杂的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进而深入解决,在这基础上,对其他的游戏主题进行扫描观察,在“中心”与“四周”的关系中,分清主次,同时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2)钟摆式流程。在各个游戏主题都玩到一定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教师以几个相关主题为观察重点,来回于既定的两三个区域实施定点或追综观察,而对其他区域也进行远距离扫描。这适用于几个不同的游戏主题,也适用于同一游戏主题的不同方面。如大酒店游戏玩到一定程度时,笔者便以设计师、厨师、服务员为观察重点,引导他们创新设计、烹煮、宣传服务互相配合,如设计师将设计的新菜谱及时送到厨房烹饪,并及时与服务员商量如何向客人介绍、宣传新菜;服务员及时将客人的要求反映给厨师、设计师,以便尽快满足客人的要求,使幼儿的合作协调能力大大提高,而对于娱乐室、温泉室、小卖部、收银台等实行扫描式观察。这样教师可以较为详细而全面地了解幼儿在这些联系密切的游戏中的互动情况,为进一步指导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作准备。

(3)卷地毯式流程。在活动中教师对每个游戏区域都给予关注,巡回进行扫描或追踪观察。这一流程可以综合了解各区域情况,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测查时常用到。这一流程的特点是面面俱到,但在具体实行的情况下,在面面俱到的同时应有条不紊追踪观察的线索,使观察有所侧重点。如在测查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就应针对幼儿使用的语言,在各个游戏间进行巡回扫描或追踪观察,有系统、有重点,如厨师与服务员的对话、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顾客与收银员的对话,否则会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使观察结果流于表面。

(4)自由式流程。在游戏开展中,某个游戏玩了一定阶段,常出现游戏的发展、情节停滞的现象,这时,教师可用“自由式”流程观察。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趋势,促进游戏发展。教师可以不受线路的限制,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如大酒店游戏玩了一定时间后,生意渐渐冷清,大家都被新的游戏所吸引去了,大酒店游戏出现了停滞状态,但我却发现厨师们仍热衷于煮菜,只是一盘盘美观漂亮的菜煮好后放在厨房无人问津,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回忆参观酒店自助餐的情况,在我的启发引导下,服务员把这些煮好的菜一盘盘在餐厅的大餐桌上摆成“花”“火车”的形状,开展自助餐活动。这一新的活动形式马上吸引了不少幼儿,使大酒店的生意恢复了红火,促进游戏发展。

在上面这些流程中,较常用的是伞状式、钟摆式、自由式这三种流程,它从新游戏开始―游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游戏进一步深入发展等一系列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游戏的观察指导,为促进游戏发展,开发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二、引导游戏主体,巧妙指导游戏

(1) 游戏介入法。这也是大家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即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法又可分为“平行式介入”和“交叉式介入”。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和幼儿玩相同的游戏材料或情节,提供示范作用,常用于游戏能力弱的幼儿。如与能力弱、游戏意识弱的幼儿一起到旅行社当游客,随导游到机场坐飞机,到处游玩,使他们在了解掌握每个游戏的游戏玩法、坐飞机的程序等的基础上,了解集体游戏的游戏规则,感受到集体游戏的乐趣,引导幼儿从每次游戏的无所事事,从破坏型人员逐渐转变为合作型、参与型游戏人员。交叉式介入是指教师主动参与或接受幼儿邀请参与游戏,通过与幼儿的互动,来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这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教师作为顾客到大酒店点菜、到超市买东西,教师作为游客到旅行社游玩,作为观众观看民俗表演团的表演,这些都能让作为工作人员的幼儿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隐性地指导幼儿游戏,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积极性,发挥幼儿创造性、主动性,促进游戏的发展。

(2)材料提供法。这种方法是教师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如我在大酒店游戏中提供了纸和彩笔,便有孩子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画画,那画些什么呢?在我的鼓励下,幼儿设计起新菜,于是,大酒店游戏中便多了个设计室,使幼儿的合作难度系数又进一步提高,从厨师与服务员的两方面合作到设计师、厨师与服务员三方面协调,为他们的协调合作提出新的更高难度的要求,即设计师新设计的菜谱要与厨师交流,请厨师烹饪;也要与服务员交流,告诉服务员该如何向客人宣传介绍;服务员要将客人的要求及时告诉厨师、设计师,请他们设计、烹饪。这同时也为大酒店游戏注入了新的创造力和活力。通过材料提供法,游戏情节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帮助幼儿进一步完善和迁移经验,提高游戏水平。

(3)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鼓励”“邀请”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例如在开展“地瓜干加工厂”的游戏活动中,刚开始时,幼儿扮演“地瓜干加工厂”的工人,他们生产了大批量的“地瓜干”,后来却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而老师则在这时扮演一个参观者的角色,问幼儿这些地瓜干是否要进行包装,然后再拿到商店中卖?于是,游戏的情节进了一步,一部分小朋友开始包装“地瓜干”,一部分则把包装好的“地瓜干”送到即将开张的“闽西干店”中卖,而有些小朋友则当上了售货员和顾客,一系列的活动把游戏推上了。幼儿玩得开心、玩得快乐。由此可见,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有机引导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角色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与幼儿的互动,提高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三、畅述游戏体验,积极游戏讲评

游戏的讲评是组织指导游戏的重要环节,它能对游戏起导向作用。教师对游戏的成功讲评可为幼儿下次活动时发展游戏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提高游戏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游戏的讲评中,可把游戏的评价变为“分享快乐”,重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尽量做到注重游戏过程而不注重游戏结果。从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愉悦的程度看幼儿对游戏活动的体验;对游戏的想象力、创造性的表现和反映的知识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从与伙伴交往中看幼儿是否具有组织能力。在评价中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实际体验出发,展开讨论。

篇5

[关键词] 高护生;医疗事故;举证倒置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161-03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护理行为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是高奉献、高责任、高风险的特殊工作[1],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护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迫在眉睫。本调查旨在了解高护生对基本医疗法律知识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为提高高护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护意识提供科学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大专护生100名,其中,在校高护生50名,临床实习护生50名,均为女生。

1.2 研究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级、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10项选择题,每项选择题10分,共计100分,内容主要涉及医疗事故的概念及分级、举证倒置的概念及实行实践、护理差错与医疗事故概念的区分、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概念的区分以及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及来源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答对率的比较

对两组高护生答对率进行秩和检验,uc=2.276>1.96,在校高护生与临床实习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的认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高护生医疗法律知识答对率的关系(n=100)

2.2 两组高护生有关医疗事故及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两组高护生在医疗事故概念及举证倒置实行时间等法律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高护生对医疗事故及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的知晓情况(n=100)

2.3 两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需求情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认为非常需要医疗法律知识的高护生共35名,占总人数的35%;认为需要的高护生占58%;认为无所谓者占7%;无一人认为不需要(表3)。

表3 两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需求情况的比较(n=100)

2.4 护生获得医疗法律知识的渠道

36名高护生通过课堂了解医疗法律知识,26名护生通过新闻、网络获得,30名高护生通过医院获得,其中,实习高护生为25名,占83.33%;8名护生的医疗法律知识来自家庭或社会。

3 讨论

3.1 相当部分高护生的医疗法律知识薄弱及意识欠缺与高校护理教育有关

本校高护生仅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而且《护理学基础》及《护理管理》中涉及的法律及医疗事故内容相对欠缺,所占课时数少且授课内容枯燥,因此学生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深刻。本调查显示,17%的高护生不了解举证倒置的概念,而德国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公民法》两门课程,总共140学时,占全部理论学时的5%[2],本校93%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的需求强烈,因此,学校可聘请附属医院护理管理者开展有关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让护生了解护士的职责范围、患者的基本权利以及如何避免护理过失,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3]。当然,高护教育法学课程的不足与目前仍无一部完整的护理法规及较系统的可供高护生使用的法学课程专用教材有关[4]。

3.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护生医疗法律知识教育的可行性

本调查显示,83%的高护生了解举证倒置的概念,但仍有67%的高护生不完全明白医疗事故的概念,7%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持无所谓态度。大多数护生认为单纯讲授法律知识枯燥无味,应该用真实的案例来讨论分析,让大家各自查阅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有文献报道,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助精神及学习兴趣等方面与传授式教学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生动、客观和针对性强等特点,便于理解及加深印象,如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护士是否负责任等,通过真实案件中主人公发生的事件及处理结果,更能增强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对于高护生来说,在其独立护理行为开始之前应了解自身行为的社会要求及社会规范,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后果有必要的预见,以避免无意识违犯法规现象的出现[6]。

3.3 实习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的总体了解程度较在校高护生好

高护生对于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是否立足于临床实践,且与临床带教老师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和应注意避免的方面有关[7]。带教老师在护生进入医院实习前应组织其学习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的原因及处理等相关法律知识,这样可让实习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提升自身素质,这对于预防差错事故,防患于未然起着重要的作用[8]。

作为新时代的高护生,应自觉不断学习医疗法律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9-11]。同时,护生还应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前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红娅,洪成波,孙一勤,等.国内护生证据意识研究的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11):3013-3015.

[2] 李敏,孙霞.护生实习中潜在的法律隐患及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24(11):193-194.

[3] 赵正慧,郑雪,罗婕,等.实习护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认知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10B):16-18.

[4] 樊桂莲,梁爽,张梅,等.新形势下护生在实习中期发生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109-110.

[5] 刘芷颖,曾丽芳.实习护生医疗法律知识认知程度及存在的法律风险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19):74-76.

[6] 陈莉军.实习护生法律意识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46-47.

[7] 张卫飞.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减少外科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及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2(7):44-45.

[8] 窦娟花,申洪娇.培养护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4-1755.

[9] 莫碧娴.新形势下儿科如何开展临床带教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1,24(8):103-104.

[10] 徐贵红,徐桂梅,潘莹.妇产科护生实习带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37,151.

篇6

关键词:道德价值观;研究方法;德育

一、研究方法

本文拟尝试性地利用现有研究模型,对日照大学城六所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结构的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日照大学城六所高校学生1000名学生为对象,采用形容词选择法,由被试者在提供的道德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五个形容词,并按符合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回收有效问卷960份,有效率为96%。问卷回收后进行统一编码,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道德价值目标的选择。问题是“什么样的道德目标在我心目中最有价值或最无价值”等,是个体道德价值观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决定着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也表明着高校学生的道德价值追求。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道德目标价值取向,列出了20项正向道德目标和20项反向道德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从有关道德目标的调查结果,可得如下启示:

第一,高校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道德目标前五位依次是孝顺、自信、责任心、守信、诚实。孝顺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现代高校学生最为认可的道德目标,这说明高校学生都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这与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但是研究也发现社会所提倡的另外一些道德价值目标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已不受重视,例如,“简朴”(第18位)、“忠贞”(第19位)等道德价值目标在当代高校学生心目中均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勤俭”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已被排在最末位。第二,从高校学生对最无价值的道德目标的排序上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恶德词中有阴险(第1位)、虚伪(第2位),说明高校学生可能最讨厌对待别人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背后陷害别人的人。而另外一些行为,如顺从(第16位)、懒惰(第18位),虽然也不值得提倡,但是由于更加偏重于自身,而没有较明显的干扰到别人,所以高校学生将它们排在不太令人讨厌的位置。

(二)道德价值动机的选择。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追求某种道德生活目标”等。即便追求相同的道德生活目标的人,其道德动机可能也是不一致的。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动机取向,我们列出了20项正向道德动机和20项反向道德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可得如下启示:

第一,从这些道德动机上可以看出,对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道德动机是人格高尚(第1位)、带来幸福(第2位),这说明高校学生选择某些道德目标的动机主要是指向自身的,即选择了符合自身原则的道德目标从而可以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并完善自我。第二,从高校学生讨厌恶德或恶行的原因上可以看出,他们最讨厌的前三位的原因都集中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上,如损人利己等。而自我陶醉(第18位)、贪图享乐(第6位)等单纯的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而出现的恶德或恶行则被排在了较不重要的位置上,这说明高校学生认为满足自身欲望但并不伤害他人的动机虽然讨厌但并不如蓄意伤害他人那样令人反感。

(三)道德价值手段的选择。问题是“我应以什么样的手段或方法去实现我追求的道德生活目标才最有价值”等。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手段取向,我们列出了10项正向道德手段和10项反向道德手段供学生选择,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高校学生选择的这些最可取的行为手段上可以看出,他们最为欣赏的手段是勇于负责。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敢做敢当的人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并取得更高的社会评价。本次研究还发现,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太受人重视,如见义勇为(第9位)、大公无私(第10位)等。第二,从排名前三位的手段(阴谋诡计、不择手段、阳奉阴违)中可以看出,某些居心叵测,表里不一的行为方式最为高校学生所厌恶。而另外一些行为手段,如默默无闻(第10位)、谦恭顺从(第8位),被高校学生排在了较不令人讨厌的位次上,说明高校学生对这些行为手段的容忍程度较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以理解的。

(四)道德价值效果的选择。问题是“我(或者他人)的道德行为是否产生了有价值的效果”。为了调查高校学生对行为效果的认同程度,我们列出了10项正向道德效果,同时,列出10项反向道德手段让学生选择,并分别按其效果的强度排列,并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团结和谐、彼此理解)是他们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可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些只为了他人的效果如榜样示范(第9位)、他人快乐(第10位)被高校学生排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这说明高校学生还是希望自己实践道德最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2)与高校学生最希望看到的道德效果相对的,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效果是人际关系的不融洽,这同样能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些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道德行为效果,如自我表现(第10位)、自我损伤(第8位),则被排在了较不重要的位置上。这都说明了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实践道德行为最终是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德育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道德目标系统。从当前高校学生对道德目标的选择上看,社会所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目标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已不受重视,尤其是“勤俭”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已被排在最末位,这是高校德育系统应该警惕和注意的地方。高校应该提供机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动机。调查结果显示,“追逐金钱”、“升官晋级”等动机较不让人讨厌,这体现出高校学生对人们和自身追逐金钱和权利的欲望上的容忍,也反应出社会上的官本位潮流与拜金主义的盛行也影响到了高校学生对道德的选择。现在许多学生甚至认为通过做投机取巧的事情而获得钱和权是有本事的。学校德育系统要警惕学生在金钱和权利欲望上的过度膨胀,给与正面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手段。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已经不太受人重视,而“明哲保身”等手段则最让高校学生所理解。高等院校德育系统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开展宣传和实践活动,并设计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分享和助人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养成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好习惯。

(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效果。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是他们最希望达到的效果,高校学生更加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对双方造成影响,促进人际和谐,而非单纯地为了自己或为了他人。高校学生应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切身体会到道德的正面效果,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实践道德可以最终利人利己,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同步观察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和2的实验内容。两个实验采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将两个实验合并操作同步观察,两种装片,一目了然。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一、实验材料的处理

1.洋葱幼根的培养

剥去老皮,稍去老根,置于玻璃槽内,注水以浸没根基部为宜。25℃左右下约4~5天根基部即长出大量2~3 cm长的幼根,提供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

2.低温处理

在实验前1天,待幼根长出2~3 cm左右时,将实验所需材料移入4 ℃冰箱中,继续诱导培养24~36 h。

3.苯酚品红的改良

母液A:取3 g碱性品红,溶解在100 mL的70%乙醇中。母液B:取母液A 10 mL,加入90 mL的5%苯酚溶液。取B液45 mL,加入6 mL冰醋酸和6 mL的37%甲醛,此为苯酚品红染色液。改良苯酚品红:取10 mL苯酚品红染液,加入90 mL的45%冰醋酸和1.8 g山梨醇即可。

二、方法步骤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采用“统一时间”“同步操作”的原则;

2.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间组进行,按表操作,上课时,在第一时间剪取根尖解离;

3.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实验设计方面的探究;

4.采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两组间对比观察。

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按照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设计,经过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展示了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显微观察效果的确很好。

参考文献:

[1]郭丽红,王淑静.提高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效果综合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3-14.

篇8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气压弹道碎石术;护理

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疾病之一, 大约10%的BPH患者会同时并发膀胱结石,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下尿路梗阻,排尿不畅、残尿过多使尿中的颗粒物质发生沉淀,再加上感染因素而最终形成结石【1】。我科于2005年7月-2010年12月应用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加经尿道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患者 5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年龄58―81岁,平均68岁。均有BPH典型临床表现,其中30例并发尿潴留。IPSS评分16―29分。所有病例均经直肠指检和经腹前列腺B超以及PsA检查证实为BPH,经过腹部B超和KUB检查证实并发膀胱结石,合并脑溢血后遗症1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8例,肺气肿2例。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1)术前常规准备;(2)术前皮肤准备;(3)肠道准备;(4)患者多为高龄男性,常合并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注意询问病人是否经常服用抗凝药物,应先治疗合并症,控制感染,配合医生嘱病人停药,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5)戒烟戒酒,禁止长时间的室外活动或高强度运动,注意保暖,保证睡眠和休息;(6)术前1d做好术后预用药品的皮试试验,术日备好膀胱冲洗装置,备床头心电监护、吸氧以及其他急救设备;(7)指导患者放松训练、深呼吸,术中截石的训练及术后膀胱功能的锻炼等,早期进行肛提肌锻炼,以减少术后尿失禁的发生【2】。

2.2 心理护理

老年人适应能力差,情绪稳定性降低,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及交流是关键,我们耐心细致地讲TUPKP加经尿道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手术方式及其优越性,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取得患者理解,主动配合手术,使之认识到手术的必要性和配合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3】。介绍手术成功已恢复病例,让病愈者亲身诉说,可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①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及意识状态的变化做好记录,术后心电监护12~24h。②常规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③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冲洗液的颜色、性质,根据冲洗液的颜色调节冲洗速度。④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异常及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相应处理。

2.3.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2.1出血常在术后24h内出现,多由于术后继发性出血与术中止血不彻底,膀胱内压力持续增高以及其他导致腹压增加的因素有关。特点是膀胱持续冲洗液的颜色深如血 。因此必须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估计出血量,认真做好记录。如发现引流液颜色为深红色,伴有小血块,经挤捏仍引流不畅时,可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冲洗膀胱,以促通畅,并可适当加快冲洗速度,直到引流液颜色变浅为止。若患者出血量多,膀胱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严重者则出现休克时,应立即停止膀胱冲洗,加快输液、输血速度,按医嘱给予止血药,并协助做好膀胱镜检查止血及清理血块的准备工作。

2.3.2.2电切综合征(TURS)为最严重的并发症, 是由于汽化电切术中冲洗液经创面大量快速吸收所引起的以稀释性低钠血症及循环负荷加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4]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血压突升或下降甚至昏迷、心力衰竭等,须警惕电切综合征发生。一旦发生要及时处理,按医嘱应用强心利尿剂、输入高渗盐水等。本组无1例电切综合征发生。

2.3.2.3膀胱痉挛的预防及护理,膀胱痉挛的发生与手术创伤,导尿管的留置、膀胱冲洗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痛、烦躁、膀胱憋胀感,膀胱持续冲洗液滴速减慢或停止,有液体至尿道溢出,冲洗管有波面回升,此时应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冲洗液是否滴速过快,温度是否过低,冲洗液要适当加温,用20-26度的冲洗液可以明显减少膀胱痉挛的次数[5]。遵医嘱使用6-542、英泰青(双氯芬酸钠)塞肛,缓解膀胱痉挛,或局部给予热敷及足部按摩可使膀胱肌松弛,从而使痉挛疼痛减轻。

2.3.2.4短暂性尿失禁,术前进行提肛肌功能锻炼,术后采用定时夹闭尿管的方法,在拔尿管前1天进行,同时进行提肛训练,每天2组,每组100次,每次收缩不少于3s,采用此种方法可以锻炼内外括约肌的功能,缩短前列腺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病程[6]。

2.3.2.5感染的观察及治疗:患者为老年多伴有基础疾病,术后卧床,活动量小,有的伴有吸烟史及心肺疾病,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如痰多不易咳出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天,冲洗液可加温后使用(25℃为宜)。患者留置尿管加之术后免疫力低,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因此必须监测体温、尿常规、血常规及有无膀胱刺激症状,保持会的清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尿管护理及尿道口的消毒,按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3.2.6其它并发症,①褥疮为防止术后出血,要求患者避免用力翻身,因此,护士要每4h给病人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动作,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背部及骨突部可垫软枕,及时更换脏、湿的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②便秘为预防便秘,防止术后用力大便而导致出血,常于术后给予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并指导病人多饮水,适当床上活动,多吃粗纤维丰富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软化大便及轻泻的药物 。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期间指导或协助患者活动双下肢,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未下床前在床上每天定时按摩双下肢,作踝关节的伸屈活动,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手术创面无明显出血后鼓励患者下床适当运动。

2.3.3三腔气囊尿管护理

术中放置的三腔气囊导尿管起压迫止血的作用,要固定好,防止扭曲脱落、保持通畅、防止堵塞。术后重视对尿管的护理,常规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冲洗速度根据冲洗液颜色而调整,冲洗液以室温(20~26℃)为准,温度过高,加重出血;温度过低,易诱发膀胱痉挛。若患者自觉腹胀、有憋尿感,引流管无液体引出,提示有血块或组织碎片堵塞导尿管,可挤压引流管,或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反复冲洗,吸出残留血块,以保持冲洗通畅。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术后3~5d尿色变浅即可拔出尿管,拔管前应先夹管,行膀胱功能锻炼,当患者可夹管2小时以上时,便可拔管。拔除导尿管前要告知患者拔管后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疼痛和排尿困难,使患者有心理准备,消除顾虑,拔管动作要轻柔,拔管后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内冲洗的作用,勤解小便,避免腹压增高,防止继发出血。拔管后要加强巡视,拔管当天避免下床,观察有否排尿困难、尿失禁、出血等并发症,如有尿失禁,一般是暂时性的,要指导患者进行缩肛训练。

3出院指导

①嘱病人勿吸烟、饮酒,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营养调配,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注意休息,②预防便秘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多做下蹲仰卧屈髋动作,定期按摩腹部,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灌肠;③预防泌尿系感染,不憋尿,多饮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增加排尿次数以减少尿液对创面的刺激,注意会卫生。④ 常做缩肛运动,每天坚持做300次,分三次做,以锻炼膀胱括约肌的功能;⑤ 术后3个月内禁,不提重物,不骑自行车,避免久坐,防止盆腔充血引起前列腺窝创面大面积脱痂的再出血【7】;⑥定期门诊复查。

4 小结

TUPKP加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术在BPH并发膀胱结石的治疗中,疗效确切、损伤少、安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准备工作,术中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严密细致的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尤其是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三腔导尿管的护理,是早期发现问题、避免护理并发症,可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利于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90.

[2] 朱建英,症文婷,王筱慧等.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术后暂时性

尿失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3―815.

[3] 范晓玲,李润兰.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术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8:22~24.

[4] 秦晓涛,卢一平.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症[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1):60―62.

[5] 王卢萍.膀胱冲洗液温度与膀胱痉挛间关系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7,17(5):19.

篇9

【关键词】 导乐分娩;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镇痛

产痛令众多产妇畏惧分娩、缺乏自信、使子宫收缩和宫口扩张不协调, 导致产程进展异常, 增加了剖宫产率。无痛分娩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医学发展需要。因此, 本院产科从2011年4月开始, 尝试导乐分娩配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用于产时镇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临床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例2011年5~11月在本院分娩的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明显产科禁忌证、自然动产、宫口开大2 cm产妇,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采用导乐分娩配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镇痛分娩;对照组无任何产程干预, 实行传统方法待产分娩。

1. 2 方法 观察组于宫口开大2 cm, 宫缩规律, 间隔3~5 min 1次, 每次持续30 s以上产妇难以忍受宫缩痛时, 实行导乐分娩配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进行镇痛分娩。即由1名有分娩经验有责任心的资深助产师与家属共同陪伴分娩全过程。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助产师耐心指导产妇各个产程的分娩方法, 来配合助产士顺利分娩。同时帮助产妇解除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给予精神和感情的支持和鼓励。使其在温馨的氛围中完成分娩。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镇痛。操作导乐仪之前应先为产妇讲解:导乐仪镇痛对母婴无任何副作用;告诉产妇使用导乐仪的感受:用上后会有一种酥酥麻麻的感觉, 比较舒服。导乐仪有A、B、C、D四组传导贴, 分别贴到人体手腕部和腰部的位置, A组的两个传导贴分别粘贴于左手虎口部和腕部横纹向上三横指处, B组的传导贴贴在右手相同部位, 必须将相同颜色输出贴贴到同一个手臂上。C、D组嘱产妇取侧卧位, 传导贴粘贴于T10-L1的位置(由脐部水平划线至腰椎, 脊椎两侧各旁开3 cm, 将C组传导贴的底端粘贴于脐水平线5 cm处), D组传导贴粘贴于距C组垂直向下5 cm处, 可使用胶带粘贴好防止脱落。必须将相同颜色输出贴贴到同一水平线上。按治疗参数调节按钮调整电流强度, 以引起手部肌肉轻微震颤, 手型无明显变化为宜;腰部以产妇承受感觉主诉及临床观察为主。对照组不加任何干涉, 也不实行陪伴分娩, 实行传统方法待产。

1. 3 镇痛疗效评判标准 导乐分娩配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镇痛后疼痛表现为0~3为镇痛效果显著, 4~6为有效, 7~1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50例中, 一般在使用导乐仪5~15 min开始发挥镇痛作用, 腹痛缓解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疼痛剧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产程比较 观察组50例第一产程平均3.5 h, 第二产程平均1 h, 第三产程5 min, 总产程4.5 h左右;对照组50例第一产程平均8.8 h, 第二、三产程分别为1.1 h、4 min, 总产程平均9.9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50例平产分娩41例, 阴道难产5例, 剖宫产4例。对照组50例平产分娩25例, 阴道难产14例, 剖宫产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能减轻产痛, 且安全有效。分娩疼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忍受的疼痛之一, 目前产妇精神状态对分娩过程影响很大, 尤其是初产妇, 对分娩缺乏正确的认识, 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 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易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紊乱, 可致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机体对外界刺激敏感度增强, 产妇的痛阈及适应性降低[1]。因此分娩镇痛在产科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分娩镇痛技术是通过有效刺激人体自身分泌的镇痛物质-阿片肽, 阻断来自子宫底、子宫体和产道的中枢神经疼痛信息传导通路, 从而使非常剧烈的疼痛迅速降到产妇可忍受的轻微疼痛, 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这样就缓解了产妇因疼痛引起的分娩恐惧和焦躁情绪, 使产妇能保持较好的体力, 这种镇痛在第一产程显著有效。疼痛缓解后, 减少了产妇体能消耗。由于采用非药物镇痛, 不抑制运动神经, 避免了对腹肌、肛提肌的抑制, 使产妇充满信心、全力配合分娩, 使其产程更短、更安全地完成自然分娩过程。导乐分娩配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镇痛分娩能有效缩短产程, 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了临床分娩服务质量, 利于优生优育。

分娩是一个较复杂的生理过程[2], 除了与产力、产道、胎儿有关外, 还与精神因素有关。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 可使产妇精神高度紧张, 产程中大喊大叫, 使体力严重消耗, 导致宫缩乏力, 产程延长, 产后出血增加[3]。导乐陪伴分娩通过对产妇的耐心指导, 心理上给予安慰, 精神上给予鼓励, 产妇的亲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 有效缓解产妇焦虑、恐惧和烦躁的情绪, 从而使产妇在温馨的环境中, 顺利度过分娩期。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率, 让产妇平安分娩, 顺利分娩。

综上所述, 导乐分娩配合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镇痛分娩效果良好, 既能减轻产痛, 又能加速产程进展, 操作简单方便, 对产妇无任何机械性损伤, 满足了不同产妇的心理需求, 缩短了产程, 减轻了产妇的痛苦, 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得到了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 使平产分娩明显增加, 降低了难产和剖宫产率, 新生儿窒息, 产后出血亦明显减少, 是安全有效的分娩方法, 在产程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隗洪进, 张爱思.“一对一”全程陪伴责任制助产4013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60): 359-360.

[2] 陆瑞光.全程陪产加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1): 32-33.

篇10

【关键词】茶艺 茶道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王业强.漫谈“茶艺”与“茶道”,蚕桑茶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