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

篇1

我镇2011年经省国土厅批准的增减挂项目,涉及刘浅、枣林、李庄、金桥、庄墓、张圩6个村居,19个自然村庄。在市、县第二、七批次初验基础上,加快推进第五批次金桥村村庄复耕进度。同时对照县委下达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工作职责,经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就我镇2012年土地整治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完成2011年增减挂任务

1、3月30日前完善刘浅、李庄、张圩、庄王、枣林五村村庄工程任务,确保省国土厅验收通过。

2、加快金桥村村庄复耕进度,严格按照县委规定的序时进度完成任务,确保省国土厅验收通过。

3、金桥村增减挂项目完成时间计划

(1)、2012年2月15日前将启动王户、鲍大郢、沟东三组村庄复耕工程(并留取照片)。

(2)、2012年2月29前启动刘户、徐小庄两组村庄复耕工程(并留取照片)。

(3)、2012年3月15日前启动鲍小圩、前后马、薛庄三组村庄复耕工程(并留取照片)。同时做好王户、鲍大郢、沟东三组村庄复耕工程镇领导组初验工作。

(4)、2012年3月30日前做好刘户、徐小庄两组村庄复耕工程镇领导组初验工作。

(5)、2012年4月15日做好鲍小圩、前后马、薛庄三组村庄复耕工程镇领导组初验工作。

(6)、2012年4月22日前邀请县国土局等部门对金桥村王户等8个自然村庄复耕工程进行验收。

上述复垦村庄必须严格照规划设计和时间要求,做到安置有序,拆迁完整,整理达标,过程无误,验收过关。

二、2012年整体推进、占补平衡、高标准基本农田整体推进项目申报任务分解

1、根据我镇土地利用现状,2012年申报刘浅社居委整体推进项目,刘浅社居委位于合阜高速路两侧,村庄主要集中在高速路东侧,全村10个自然村庄,土地总面积6214.9亩,其中村庄面积574.42亩,水塘面积506.2亩,未利用土地面积444.1亩(田埂),农田整理估测净增耕地7﹪。其中8个自然村庄分别是梁桥组19.96亩、刘浅组53.22亩、大鲍圩167.75亩、袁小圩27.23亩、施户组66.14亩、姚大郢105.34亩、葛大圩44.62亩、蒋户组90.16亩。

2、依据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我镇2012年申报县级废糖以及未利用土地占补项目400.0亩,任务分解分别是庄王社居委80.0亩、李庄村50.0亩、刘浅村50.0亩、侯集村50.0亩、杨湾村40.0亩、枣林村40.0亩、徐岗村30.0亩、张圩村20.0亩、金桥村20.0亩、薛桥村20.0亩。

3、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我镇特殊的地形地貌2012年申报李庄村高标准化基本农田示范项目,项目区面积7787.6亩,其中耕地面积5606亩,水塘面积645亩,未利用土地面积617.8亩(田埂),农田整理估测净增耕地15﹪。

三、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申报完成时间

1、整体推进项目:2012年2月29日前完成对拟申报村的土地利用现状、村庄现状、房屋结构、面积情况、居住户数、人口数等进行全面调查核实;3月20日前完成对拟申报村组入户调查、到村、到组不定时召开会议,征求村两委和群众意见、拟新建村庄选址、建设房型、户均面积、货币安置等情况;4月30日前落实规划设计单位完成项目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县国土局审查后入库;5月30日前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测绘勘测定界,经审查核对无异议后,编制项目区规划设计、预算方案上报县国土局;6月30日前完成建新区规划设计方案两上两下征求意见。

2、高标准化基本农田项目:2012年2月29日前完成对拟申报村的土地利用现状、村庄现状、水利设施利用状况、当家糖面积、实际可耕地面积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3月20日前完成对拟申报村组入户调查、到村、到组召开会议,征求村两委和群众意见、4月20日前落实规划设计单位,完成项目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县国土局审查后入库;5月20日前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测绘勘测定界,经审查核对无异议后,编制项目区规划设计、预算方案,上报县国土局;6月20日前完成高标准化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方案两上两下征求意见。

3、占补平衡项目:2012年3月30日前完成对拟申报村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利设施利用状况、当家糖面积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4月20日前完成对拟申报废塘进行调查、到村、到组召开会议,征求村两委和群众意见;5月20日前落实规划设计单位完成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县国土局审查后入库;6月20日前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测绘勘测定界,经审查核对无异议后,编制项目区规划设计、预算方案上报县国土局;9月20日前完成废糖工程施工任务,申报县国土局验收。

四、工程施工方法

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每个项目工程均交给复耕所在村的村民理事会或者招投标企业进行施工,施工期间的工作协调由村民委员会负责,所产生的隐蔽工程由镇隐蔽工程领导组负责丈量登记,并当场签字确认。

五、组织领导

经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庄墓镇土地整治工作领导组。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国土所,邓卫伍兼任办公室主任,国土、规划两所全体工作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服务。

六、奖惩规定

1、2011年增减挂项目:在顺利完成增减挂项目且经上级部门验收合格情况下,根据《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政策规定,经镇土地整治领导组研究同意,镇工作领导组负责复垦区的拆旧面积、建新面积、复垦面积、复垦质量、验收情况、群众矛盾化解等6种标准核发工作经费和奖励资金。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并无群众上访且通过上级相关部门验收。镇工作领导组、国土、规划所每人奖励3000.0元,如果能够在规定时间前完成所有工作任务,每人追加奖励1500.0元;同时奖励给按时完成拆迁任务、建新任务、复垦任务、且通过上级相关部门验收无群众上访事件的村每名村干部3000.0元;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村每亩600元工作经费(打入村帐)用于村公共、公益设施建设;

2、整村推进项目申报:依据县入库确认村庄净增耕地面积,每亩奖励村工作经费300.0元;镇国土、规划所每人奖励工作经费1000.0元;

3、占补平衡申报项目:依据省厅验收确认面积,每亩奖励镇国土、规划所工作人员每人每亩100.0元,奖励项目所在村居每亩300.0元;

篇2

一、项目区概况

该项目区位于乡西南部,北连水库,东与本乡大李村、村相连,西与造甲乡接壤,有圩里45户185人、井上40户128人、邢东30户106人、邢西22户291人、上冲26户100人、下冲29户124人、苏岗35户120人、万岗30户115人、陆岗35户134人、门南35户134人、程户31户114人、门东27户101人、33户134人、洼何50户165人、李岗42户150人等15个村民组,该项目区总面积14946.3亩。

二、项目区范围

本项目总面积14946.3亩,经过认真测量各类占地分别为耕地9139.53亩,园地12.83,林地817.28亩,村庄1006.96亩(包括9.55亩特殊用地),农路223.25亩,坑塘水面2249.58亩,农田水利用地56.3亩,田坎1141.87亩,水库261.9亩,未利用地36.8亩,通过村庄复垦和农田整治,可净增耕地1524.5亩。

三、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

1、按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对本项目区的村庄进行迁并,把空心村庄进行村庄复垦整理。原村庄占地997.41亩,新规划宅基地面积按每户180㎡—200㎡标准计算,加上宅前路及主干路共占地253亩,可净增耕地面积744.41亩,复垦面积占原村庄面积74.63%。

2、原村庄周围的农田进行规划平整,格田成方,达到本地耕作水平,经平整后,可增耕地面积114.49亩。

3、对原村庄周边的废塘、废沟进行整理,整理后可净增耕地面积628.8亩。

4、对未利用地进行复垦整治,复垦后可净增耕地36.8亩。

5、规划设计该项目可净增耕地1524.5亩,占本项目区总面积10.02%。

四、效益分析

1、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占补平衡措施提供新增耕地储备。

2、按我乡耕地平均年产值计算,新增耕地可净增产值126万元。

五、新增耕地使用

1、本项目整理后的新增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非农建设占用。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Abstract: China is one more littl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1.951 billion mu, 1.59 hectares per capita, only about 43% of the world average p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quickening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expanded rapidly, plus sandstorm erosion, flood destroyed factors, national farmland have been reduced trend. And, in the future a quite a long time, our country of the de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trend. To increase the available land,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plow land of, the main outlet li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land consolidation of experience, is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arrangement work must adhere to a basic principle, and also promote our country land arrangement work in health a effective way.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reclamation;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土地整理的目标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恢复后的土地应优先用于耕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土地整理是针对已利用土地中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使田、水、路、林、村的布局和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挖掘出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复垦是对已利用土地由于工矿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或损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使其重新得到利用。二、二者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同。土地整理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土地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小。土地复垦需要破坏部分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重新布置,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三、二者追求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下面谈谈土地整理项目如何规划的问题。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应运而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指运用资金,通过工程的方式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进而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效益的活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有如下几个原则:一、要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适宜性评价和限制因素分析等,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工程布局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现对项目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二、要充分预测人为扰动土地及其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并使之尽量朝着有利于长期利用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三、必须考虑到采取何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达到可行性规划的目标,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具有前瞻性,所采用的工程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规划的失误。四、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正确处理好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五、土地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整理的土地的用途应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确定。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一般从技术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整理和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对在土地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效益评价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因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公益性的,要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评价。可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收入—成本分析法,把方案中的投入成本与其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假如收益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种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否则说明不可行。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时,要求要有公众的参与,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主要对比方案进行描述,阐明被采纳或未被采纳的缘由。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包括排灌方案的比选、田间道路布局方案的比选、土地平整方案的比选、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的比选,等等。

下面谈谈土地复垦方面的问题。我国土地复垦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从自发、零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复垦阶段。下面就露天矿复垦技术的问题谈几点我的看法。露天开采对土地的影响有挖损、压占、占用、污染四种形式。露天矿区土地复垦的效果与矿区景观规划密切相关。矿区景观是矿区土地退化控制与再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矿区景观规划,可将矿区的生态重建与区域规划连接起来,做到整体协调考虑,分块有效治理。露天矿区农业复垦景观主要体现在排土场,包括外排土场和内排土场,闭坑后大约占到矿区总面积的80%左右,应根据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部进行复垦和再利用。各种工业场地在矿山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但矿山闭坑后,将失去应有的主体功能。这部分曾被占用的土地,应根据新的规划要求,进行拆迁、改造和再利用的方案选择。露天矿最终要留下一矿坑,其处置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填埋矿坑,恢复到采矿前标高。二是按照行成的矿坑台阶高度进行绿化。三是如有一定的矿坑积水,可改做水库或蓄水池用。四是如有重要观赏价值,可适当修理,作为旅游或教学用地。露天矿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除以农业利用为主的复垦外,还应考虑因采矿显现的地质遗迹或矿山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综上所述,露天矿土地复垦的程序如下。首先,系统分析露天矿山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其次,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全面调查,查清矿区生态环境背景,对矿区环境现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与评价。最后,提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实施具体的土地复垦措施。

结束语

土地整理是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长远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对采矿等人为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因地制宜恢复到期望状态的一种行动。其中,对矿山破坏土地的复垦是我国土地复垦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土地整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详细规划,是落实土地整理规划,保证土地整理活动按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是科学指导土地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规划》,于凤桐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技术土地整理开发整理

引言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区域规划、开发整理后土地面积和权属重新划分等各个方面。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因此测绘数据是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是决策正确的基本保证。因为测绘工作贯穿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所有过程,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地籍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要做好统一规划开发,具有一定的规模性、统一性、整体性。对于那些不规则的界线进行裁弯取直,避免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权属界线,为了利于将来整理后土地重新确权定界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准备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包括地块界)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同时,地籍测绘也是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调查补充。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在国家测绘部门所提供的测绘资料大、中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上,都是通过土地的利用现状调查,利用航片、调绘片编绘所来。在土地的开发整理所有过程中反映了更为详细又准确内容的专用地图和地籍图,是在土地的使用现状所做好调查成果基础,要再次调查与补测、修测后编绘的。为了能够满足土地开发整理后重新划分权属界线和面积的需要必须进行一次准确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必须让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的使用者甚至是四邻参加,取得他们的确认、签字,以免日后出现纠纷。

1.1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

在该阶段,对项目中的地形地貌,旧村的复垦以及旧城中的改造所涉及的搬迁人口以及损失评估,旧城镇的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所有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林地、坟墓的分布、面积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都是有这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所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建设计划的审查审批、前期的工程方案优劣判断、工程详细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工程的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土地的开发控制、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分别为环境管理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电力管理部门等提供不同的属性信息,供其决策、设计、协调,作出最迅速、最准确的反应,监督实施情况,控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控制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主要就是提供数据给两个方面:一个就是项目监督控制部门比如城管部门、规划监督部门、农田是设施监督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随着现代土地开发整理制度的日渐成熟,这项控制及协调工作可由统一的工程监理部门来代替完成。二就是该工程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应按照专业测绘单位所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和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施工测控就可,对测量中的专业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除了施工过程中所牵扯到很复杂的如沉降、变形观测等有时要专业队伍施测外,一般的施工单位的自有力量均可完成。

2、工程测量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2.1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

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依据与支持条件就是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理想的测绘成果上还要附加这些要素,反映开发整理区域的地形、地物、交通、水系、境界、房屋、人口等各方面的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2.2节约投资

土地开发整理是投资相当大,工程施工过程要严格根据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来控制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从一开始就要为资金的节约、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套精确、详细的工程项目测绘成果,必须具有现势性,充分的反映开发区域内的一切现状,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准确的效益分析、概(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2.3规范工程行为

土地开发整理一定要遵守每种施工验收规范,而这些规范所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有科学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也一定要严格根据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3、几点体会

(1)合理的明确好测图比例尺。起伏变化少和一些地势比较平坦地区的土地在开发整理项目一般要求就是1∶200就可以符合各方要求;而起伏变化多、地貌破碎、通视困难的区域应该达到1∶100。

(2)合理的布设高程网点。平坦的地区一般都可以60m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的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不能大于40m。

(3)关键点测量必不可少。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地窑等量注面积及比高。

(4)主要就是要充分详细。测绘的效果图上除了所反映居民地、林地、园地、沟、渠、水系和电等各方面的现状地物及其使用年限外,还有一些旧村复垦、旧城的改造地方,也是要统计出各户的房屋面积、新旧的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园地、林地树木的种类、年龄、面积,坟穴的位置、数量等。

(5)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

4、结束语

现在国土资源部所提出数字国土计划,利用先进的软件、全野外数字化测量系统和机助成图系统等来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以及必要的现场属性调查数据、更新测量、更新资料,基础信息的现势性和可用性就会大大的提高。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文军.双辽市农民集体所有权确权登记实践探讨[J].吉林农业,2011(3):60-61.

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与展望

前言

土地整理,最早提出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世界各国由于地域、文化、国情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对土地整理的内涵理解也存在差异。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1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

1.1 确定规划的方案

进行土地整理之前,首先应当确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具体实施时应当做到准确无差错,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针对重庆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土地整理的分区原则将重庆市划分为四个土地整理区:城郊农地规模整理区、山地农牧综合整理区、丘陵坡地整理区、三峡生态整理区。(1)在山地农牧综合地区,进行合理布局,以小流域作为整理单元,在流域内部要对田地、道路、树林和村庄进行全面衡量。(2)城郊农地规模整理区,与重庆市关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对于原来做出的城镇规划进行合理的修改,把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进行重新划定。准确绘制出乡镇与村庄的驻地规划图,同时要做到三集中,即: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由村庄向小城镇及重新规划村方向集中,由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3)三峡生态整理区,注重生态恢复,逐步增加绿化率,实施有利于生态恢复的措施。(4)山地农牧综合整理区,对于闲置用地进行彻底清查,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对城镇的外延进行控制,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紧张问题。(5)对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合理用水,合法用水,在输水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耗,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投资资本。

1.2 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筑物设计

根据重庆市的现实情况,建筑物设计在农用土地整理项目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水闸、水渠与水池、泵房以及涵管与渡槽等。只有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置和准确设计,才能够将土地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在以下几个部分得到足够重视:(1)现阶段,土地整理设计方案还没有完备的相关规范部分设计方案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参考有关路桥工程相关标准以及农日水利工程设计规范;(2)参考实际工程中所得到的设计成

果。由于详细设计资料比较缺乏,有些建筑物的标准很难确定,比如说漫水路以及简易人行道等,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同类设施,把它视为参照标准;(3)增加设计资料的积累量,以便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对于长期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来说, 养成逐渐积累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定期整理分类资料,通过这些方法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设计水平;(4)要注意应用定型产品的应用,引用标准的图集。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厂家都能够进行定型产品的生产,一些行业内部

也发行了标准图集,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能够直接应用,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遵循一定的的工程绘图原则

根据统计后期工程量要求以及绘图人员习惯为依据,在进行绘图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1)在图纸上建立多个图层,对不同实物对象进行存放,通过对图层基木属性的控制体现同一实物共性,便于工程量统计以及后期修改;(2)在实际绘制的时候,严格按照实际尺寸的比例绘图,这样就能够在打印图纸的时候,更容易展现比例严格的图纸;另外注意控制图纸中的文字大小,利用换算绘图比例以及出图比例,确定选择某一范围的字号,以便他人进行识别,对于同一字体同样也要注意这一原则;(4)典型的地块图纸当中,应该将指北针方向标明,可以适当省略现状底图以及将线条变窄宽,将规划成果强调出来。比例尺要在图纸中体现出来,要标明主要的尺寸,并且还要给出地块纵横断面图。

1.4 在规划图中要实现色彩效果

一般情沉下,规划图的设计是由项目区地区位置、地方规划的目标、对地区内的水资源情况、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情沉几个方面,规划者经过综合划定,最后在图纸上反映出最后成果。因此,规划图一定要十分干净整洁,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各设计成果反映出来的结果在设计阶段的不同时期,所选择的显示比例也可以是不同的,不同的比例也就要有不同的颜色配比要进行表示。在颜色的选取方面,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在绘制分界线和轮廓线的时候,建议选择调色板中的基本颜色(红、蓝、绿、品红、黑色),底色主要采用黄、青、254色;(2)采用基木色来绘制主要的线路,如村界、项目区界质线,这样可以在图纸中将这些线路清晰地显示出来;(3)结合实物的特征,在图纸上选择对象木质色将对象表示出来。这样一来即使看不懂图例的人也能够看懂图纸;(4)对于不同规划对象之间的区别,通过采用合理的线条宽度将其表示出来,同时应当注意在使用中线条不能够有太大宽度变化,否则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5)对象的

不同特征通过用不同线型来表现,以达到同色不同物的效果。

1.5 统计工程量的快速方法

在对土地整理进行规划设计阶段,完成规划图之后,要及时统计各项工程量,一般情沉下在规划图中进行以下三类:(1)对“点”型建筑物进行统计,统计主要针对一些比较小的建筑物设施,如管理房的个数、井的个数、变压器的台数等,可以通过直接关闭无关图层查取准确数量。(2)对“线”型建筑物进行统计,统计主要针对田间路生产路、高压线低压线、沟渠的长度等。可以通过关闭无关的其他图层全选需要统计的对象并复制选择空白地区并粘贴以单线型式将统计对象平移相连点击“绘图一边界”命令,创建一个封闭的边界点击“工具一查询一面积特性”命令,查取边界的周长,此周长即为所求的工程量。(3)对“面”型建筑物进行统计,统计主要包括河道面积、田地面积等。可以通过点击“工具―查询―面积”命令来实现该查询,或者可以采用连续线沿某区域绘制封闭线,可以通过点击“工具―查询―面积特性”命令来实现该查询。

2 展望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土地利用上,逐步提高了土地合理性与高效性,并且对农副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越,国家每年都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土地状况的改变方面。以重庆市为例, 在2009年开始逐步启动土地整治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土地整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公共设施的水平,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最终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人地关系更加和谐的效果。

3 结束语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己经成为必然要求。在土地整理利用上,要采取科学合理方法来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使土地整理能够更合理的发挥其功能,使得土地整理在未来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林波.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践[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赵华甫,吴克宁,王自威等.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J].资源科学,2011(5).

篇6

关键词:土地整治;分区;对策;黄山市

一、前言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重要指南,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分区是在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这些子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和工程措施相对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子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黄山市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开展该区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明确各分区土地整治方向,对增加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全市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等都意义重大。本文在明确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域功能、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区域发展趋势等因素对黄山市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分析适宜各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并提出完善区域土地整治的相关对策,旨在为黄山市今后开展土地整治活动提供参考。

二、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

(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大规模实施农村土地整理与补充耕地相结合的土地整治项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严格落实耕地补充任务,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任务,保证等质等量足额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镇发展用地占补平衡指标需求。

2011~2015年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总规模35286.30公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200.00公顷。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业综合 开发项目”和其他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2011~2015年期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00.00公顷,经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城乡建设用地整理规范有序推进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重点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逐步推进自然村落的撤并与整合,发展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从自然聚集、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配套建设转变。加大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厂矿改造力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得到优化,环境得到改善。

2011~2015年期间,整理农村建设用地214.52公顷,建设美好乡村409个(省级中心村90个、市级中心村16个、自然村303个)。

(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适度开发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避开生态脆弱区和退耕还林区以及水土流失区,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有效补充耕地数量。

2011~2015年期间,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502.82公顷,补充耕地322.69公顷。

(五)土地复垦稳步推进

加大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利用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确保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40%以上,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恢复和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2011~2015年期间,全市土地复垦规模83.48公顷,补充耕地43.39公顷。

(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废弃工矿用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耕复绿、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为打造“和谐、生态、宜居”黄山创造条件。

三、黄山市土地整治分区

(一)城市功能拓展区

该区面积33255.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4%,主要分布在屯溪区和黄山区,共11个镇(街道)。本区位于盆地及河谷地带,城镇用地和大型工矿用地集中,是黄山市社会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中心区域,是未来城镇建设发展区。该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大、农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长期的开发建设和工业生产,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土地整治方向以城乡建设用整理为主。加强旧城、“城中村”、工矿企业用地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基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充分挖潜现有建设用地潜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二)中部平畈岗丘区

该区面积92739.9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58%,主要分布在歙县、休宁县和徽州区,共12个乡(镇)。该区位于盆地及丘陵地带,区内有部分中心城镇和文化旅游区,工业企业分布相对集中,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耕地面积比例较大,农业生产基础好。

土地整治方向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产、稳产、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

(三)北部山地旅游生态区

该区面积426000.9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02%,主要分布在黄山区、休宁县、黟县境内,共37个乡(镇)。该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带,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和太平湖均座落于区内,区内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良好的、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对发展黄山旅游经济和维持黄山市生态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整治方向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坚持土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在不影响生态修复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荒草地和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修建和完善灌排系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太平湖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调整并优化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歙县东南部山地环境恢复区

该区面积133715.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2%,均分布在歙县境内,共18个乡(镇)。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以山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征,新安江贯穿东西,有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重要的经果林生产基地和黄山贡菊原产地,但是长期的开垦耕种,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

土地整治方向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主。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恢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对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实施生态移民;适当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整治中禁止开发25°以上坡耕地,积极开展以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退耕还林、植被培育工作,力争将该区建设成为“新安江山水画廊”。

(五)阊江及新安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山地区

该区面积282126.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15%,主要分布在休宁县和祁门县,共27个乡(镇)。地貌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4.2%,是黄山市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水资源丰富和水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

土地整治方向以生态保护为主。以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阊江及新安江源头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结合月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优化农田水利设施,适当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一般农地整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强散乱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优化林种结构,稳定深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四、土地整治对策

(一)强化规划管控引导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后,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严格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类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测监管和考核评价,将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土地整治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土地整治项目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地整治;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减轻社会资本投资主体的税费负担,对投资土地整治的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土地整治决策模式,政府部门一方面参与土地整治的决策,一方面在政策和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帮助。由技术部门负责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认真征求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收集处理后,按照结果制定工作目标,并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参与实施后监督工作。

(五)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时,要加强地方特色建筑保护,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对古村历史风貌造成不利影响;在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要保留传统文化景观用地,并将其确定为禁止建设区,同时保留原有乡土、民俗、休闲等用地。

参考文献:

[1]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

[2]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14).

[4]黄晓阳,金晓斌,郭贝贝.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4(03).

[5]郑治文.释放土地整治机制创新能量[N].中国国土资源情报,2012-08-27.

[6]蒋胜强.长沙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融资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昌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的土地综合整治绩效分析——以昌邑市龙池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0日

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成立与发展,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因此,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工作势在必行。但是在实践中,当前土地综合整治的利益分配格局存在严重的弱点,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对立,使土地综合整治难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甚至可能危及全局的发展与稳定。通过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条件下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分析,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区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模式,可以为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服务,为更好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项目概况

国家确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km2。至2012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达400多万亩,保障了过去1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耕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研究的对象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北濒莱州湾,东与柳疃镇接壤,西与寒亭区央子镇毗连。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7公顷,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项目区位于昌邑市龙池镇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6′18″-119°18′07″、北纬36°56′31″-36°58′09″。项目区范围为:东至靶杨路,西至丰产河,北至大莱龙铁路,南至柳龙路。

二、绩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是特尔菲法。本研究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特点及征询他人工作经验,也采用特尔菲法对绩效指标分配权重。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组织多领域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次指标权重分值做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将反馈结果汇总加工整理,得出指标权重。

1、专家意见收集。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标,对指标性质进行定义,综合汇总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意见征询表。(表1)为了使收集的专家意见既全面又具代表性,我们选取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系统内事业单位及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业务处室的25位专家进行了指标权重意见征询。通过详细介绍本研究写作出发点及目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指标权重分配问题,各专家明确了待咨询的任务,并给予了支持和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20份。

2、特尔菲法分配权重。用特尔菲法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轮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当均方差大于5时,进行下一轮赋分,并置信区间为95%给定各专家取值区间,进行第二轮打分。

第二轮共分五个步骤:第一步,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第四步,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最大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最小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因为出现负值,不能采用2倍均方差);第五步,计算权重值,最终确定土地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表2)

(二)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确定。(表3)根据专家打分和对大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分析,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级。结果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优秀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优秀水平,综合分值(M)M>85(分);良好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良好水平,综合分值(M)70

(三)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表4)

(四)结果分析。龙池镇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综合分值(M)=80,即项目绩效结果为良好。项目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相对于成本而言,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益,评价结果与项目施工单位、管理单位与评审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与项目实际状况也较符合。

存在问题的方面主要是资金拨付和后期管护情况,重要的是缺乏民众的热情,民众对项目工作的理解认识不够,并且部分工作因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群众的不满。虽然知道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的好事,但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的情绪,难以让民众积极投入配合到这项工作上来,有的农民甚至会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村民也能做,为什么一定要招投标让外地人来做,群众还有不同的意见等等,容易使组织实施者陷入被动状态。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建议

(一)公众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发现,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阶段、公众意愿收集与处理阶段、初步设计方案提出阶段、初步成果审查与完善阶段、设计方案的公众认可度评价阶段及设计方案公示阶段。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过程更多融入了公众参与机制,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较好地满足农民使用的需要。公众参与设计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会将规划成果向公众公布,让广大群众了解规划成果的具体方案,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实施奠定坚固的群众基础,也能为今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的实施、监督及成果的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保障。

(二)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型整治模式。在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同样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公众的不满。因此,在以后的土地综合整治中,要以改善村庄和区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套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整治模式。其整治基本要求是,针对整治区内影响生态环境最显著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农田林网、护坡林草带,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退化土地,加深耕层,改良土壤,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此模式适用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较重的丘陵山区和因工矿等原因造成土地污染、环境恶化区域的村庄。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整治: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天地人合一:建设乡村“生态农场”;“三位一体”: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主要参考文献:

[1]鲁政发[2008]46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测绘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土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就要加强测绘工程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一、概述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明确的用途与目标,通过采取经济、行政、工程技术与法律等手段,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从而提高土地集约产出率与利用率,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现阶段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二是调整用地结构;三是归并农村居民点;四是沟渠、道路、林网等综合建设;五是划定地界,明确权属;六是恢复利用废弃土地;七是在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具体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以及其现状

随着近几年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特别是关于测绘工作的部分,不按标准进行,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甚至有些测绘成果是伪造出来,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进行。加强测绘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水平,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走上健康的轨道上来。

三、测绘工程在土地整理中的特点分析

(一)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一般地形测量中,通常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通常是画成网格式测量,依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他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展开。在成图后,根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在这中间,就已经存在了一个假设,就是点与点之间的变化不能有较大的起伏,一定要是平缓的,然而实际中这种情况很少,为了追求精度,画密网格是经常采取的措施。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土地开发整理的测量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关键点,不事先画定网格。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边坎边、坡顶。

(二)坎上坎下均测。在地形测绘中,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脚线、坎顶的标高与位置,尤其是缓坡坎,注明坎底线和坎顶线的标高与位置,有时尤其重要,由于土方计算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

(三)细部测量注明。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树木、坟穴、房屋的新旧程度与面积、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后期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

四、测绘工程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综合性强,必须建立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因为测绘数据是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是决策正确的最基本保证,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施工放样和竣工复核等环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开发整理的实施必须通过测绘获取现状地形地貌资料,调查确定其权属,绘制所需基本图件。测绘的作用举足轻重,准确详实的测绘数据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先决条件,测绘工作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不同于地形测绘,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工作比常规的测绘工作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量的统计及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测绘工程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

(一)规划设计阶段的测绘

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阶段,需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沟渠等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进行详细调查测绘,以使决策和设计迅速、准确。这一阶段对测绘的要求最高,内容要求比较详细,是设计单位编制设计的依据,合格的测绘成果能够保证设计的完善与准确,而成功的设计不仅能保证设计的优化、合理计算投资、准确地进行效益分析,还能更好地指导施工作业,也是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的依据和竣工验收的比照。具体地说,这一阶段的测绘主要是对项目区范围内的现状进行勘测,并绘制项目区现状图,进而以现状图为基础底图设计编制项目区规划图。

(二)施工阶段的测绘

这一阶段测绘主要是为施工服务,主要提供数据给工程监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监理部门以测绘信息为标准对施工进行监督控制。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对点位进行加密重新布测平差,制定方案报监理部门许可后平差成果即可使用。

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施工,但是,在施工时,由于勘测设计资料不详尽,导致设计与实际自然条件不符,无法施工;为推广先进技术、采用先进工艺、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工程投资;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文物或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及自治区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不可抗自然灾害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影响等原因,需要局部修改变更设计,这就要对项目区进行局部测量,修正补充原测量成果和设计方案,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做局部变更设计,然后施工建设。

(三)竣工验收阶段的测绘

这一阶段进行测绘的目的是反映项目的完工现状,检查项目是否全面按照批准的设计完成了建设任务,是项目竣工复核、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当工程竣工验收时,需要进行测绘工作,这时测得的数据是作为存档之用,同时也是对规划、设计、施工提供科学的数据证明,证明其设计是否符合当初规则的要求,施工是否按照当初设计图来进行的等等。这些测量的成果和数据为以后各管理部门进行工程相关信息的查询及管理养护提供管理资料。

(四)在测绘工程中使用3S技术

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为土地的开发和管理的数据采集以及监督管理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快速的、高精度的对各级控制点的坐标、GPS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进行测量,不需要点间通视就能够高精度的对各要素进行高质量的控制测量。还需要用有关对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等方面,所使用的数据具有高准确性,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有效、准确、快速的数据支持。

在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中,地理的信息系统(GIS)在最开始就是建立与地籍的管理和土地的数据库以及土地管理等有关系统的规划与管理等相关的土地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土地进行调查、登记、统计与评价,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在城乡土地管理领域,还建立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大系统,为城乡土地管理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绘工程在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使我国的基础地理信息的资源不断的丰富。为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的系统提供了相对比较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我国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孟雷.工程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的应用浅析[J].科技创业家,2011, (8).

篇9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公路建设及运营所造成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当前,公路建设者所关注的重点仍是具体工程指标,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及景观建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路生态环境问题,美国于1965年制定了《公路美化规定》,要求新建公路必须对两侧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建设;日本于1965年颁布了《日本干线公路环境保护法规》;瑞典国家公路局在公路规划与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建成运营的管理与养护阶段,都要求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公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而在我国,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则是近几年才被引起重视的新问题,所以如何提升我国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方面,仍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出现高填深挖的情况,一条公路越长,通过地区的生态系统越复杂,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破坏程度就越大。如植被破坏、通道阻隔、生境隔离、改变自然群落演替方向、个别珍稀濒危植物受损、外来种和林业病虫害侵入等。修筑路基产生坡面或不稳定边坡通常路基建设或开挖路堑或修筑路堤,需要挖土填方。因此,许多路基边坡为坡面,或为堆积边坡,这些人为坡面或堆积边坡,造成地质不稳定。挖方取土对土地造成毁灭性破坏由于大量挖方取土进行路基填方,局部土地受到大规模的机械开挖、翻动和取土,岩土层受到移动、变形,改变了原有土体的自然结构,土壤植被系统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临时设施及活动场所破坏地表自然生态系统施工设备及材料堆放场、弃渣场、工棚、临时加工场、仓库、便道、施工单位临时驻地等施工用地因压实、分隔、挖损或践踏等,表土层与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噪声污染公路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种类较多,如路基填筑时有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平地机、风钻等;桥梁施工时有柴油打桩机、卷扬机等;公路面层施工时有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振动棒等。这些噪声对施工场地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村庄、学校等敏感点产生相当的噪声污染。公路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行车噪音和振动我国人口众多,公路沿线的村庄和居民较多,公路街道化的趋势发展很快。公路上行车噪音和振动对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日益加重,现已出现了不少居民因公路运营车辆噪音问题与交通部门打官司的情况。公路沿线尾气污染公路运营阶段,汽车排放大量尾气,在公路两侧形成一条由CO、NOx、Pb、Zn等形成的污染带。研究表明,日交通量12000量以上的高等级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不宜种植农作物和发展林果业,更应杜绝蔬菜和食茎作物,以降低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路面光反射与光污染公路运营阶段,光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行车对司乘人眼反射刺激,二是夜间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三是路面对强烈日光的反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传统的公路建设强调满通功能的要求,忽视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生态公路的理念渗透到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设计阶段公路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骨架和灵魂,在公路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路线设计方案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路建设能否与环境协调,能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路线设计方法已很难满足公路高速发展的要求。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数字地面模型(DTM)以及公路CAD等技术的发展为公路设计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地上、地下三维空间环境分析、模拟,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沿线资源、生态敏感点和工程经济等因素,实现路线优化设计。具体做法有:尽量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填挖土方工程量,保护植被和树木,尽量放缓土边坡,减少土地冲刷,为昆虫、动物预留通道,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干扰,适当增加桥、隧数量等。施工阶段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采取各种整治措施将公路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是解决公路建设与土地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工程复垦是指在自然土壤破坏前有计划地将表土层采集、堆放以供今后恢复被破坏土地的生产之用。生态复垦在工程复垦之后进行,主要是根据复垦后的土质情况以及当地气候条件,通过种植农作物、植草或植树等方式充分利用复垦后的土地,以恢复植被,避免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做好边坡生态防护。公路建设过程中,边坡是植被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量地表完露,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导致水土流失、滑坡、滑塌等灾害。所以,边坡生态恢复与防护是公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好边坡生态恢复,可在坡面上因地制宜地栽植绿色植物,以使其起到水土保持、稳定边坡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以及边坡高度、坡率,边坡生态恢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1)直接植草或植树;2)喷播植草;3)骨架植草;4)土工合成材料植草。减少施工期间的环境污染。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减少临时用地面积,缩短使用时间,工程结束后及时对临时用地、施工便道等恢复地表植被或土地原貌。公路施工期间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施工单位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施工制度,做到文明安全生产。

同时做好公路生态绿化施工。必须结合公路特点,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植物在水土保持、保护路堤和边坡、净化空气、防尘、降噪、改善公路范围生态环境和交通安全方面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组织公路绿化施工。运营阶段公路运营期间,汽车是主要的污染源。由汽车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为此,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如:禁止噪声超标车辆上路,公路穿越医院、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时,修筑隔音墙等降噪设施,定期检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以经济手段鼓励使用无铅汽油,制定严密的危险品运输规程。此外,虽然基本的生态防护措施已在施工期完成,但由于时间变迁、气候影响等原因,仍可能出现滑坡、边坡滑塌、水土流失等灾害。因此,运营期间还必须对沿线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此同时,公路运营阶段还应重视再生利用路面建设与改建工程的废渣弃料。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里程的增加,我国面临着改建路面工程废渣和弃料巨大的环境压力。沥青材料用作路面时,它对明排水与地下水均造成污染,特别是沥青路面上挖除或铣刨下的废料,污染更为严重,不可随意丢弃,应有序集中堆放并掩埋,待数量足够时,再生利用。从而达到有效保护河流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的目的。

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存质量的今天,建生态公路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代表着和谐公路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公路理念为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关系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生态公路与公路生态环境建设重在实践,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环境的有机统一,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博园、规划设计、生态恢复

正文:

1. 背景

近年来,园博会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都加入了承办园博会的竞争中。园博会不仅是一次园林的盛会,更成为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向世界展示城市实力的一个机会。

北京市政府获得了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举办权。政府希望通过此次园博会的举办,扩大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交流合作,传承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促进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夏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组织了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我院的规划方案取得了方案征集的优胜。

2. 现状

园博园选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与历史文化遗产卢沟桥为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园博园西南象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

现状用地构成简单,除了西侧的鹰山公园外,主要包括现状建筑垃圾填埋场及部分林地、园地和村镇居住用地。鹰山、起伏的填埋地、泄坑、平坦苗圃地及村庄地构成了场地丰富的地形空间。园博园规划面积267公顷,将近60%的面积都是建筑垃圾填埋场。

3. 挑战

3.1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

基址原为建筑垃圾填埋场,土壤稳定性差且十分贫瘠,把这片废弃地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将是对这片土地的完美修复,同时也是对环保与生态理念的一次完美诠释。然而造成的破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复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生态恢复措施。

3.2 园博园建设与新区发展的关系

园博会的举办无疑会刺激该区域的发展,这也是选址的意图之一。如何让园博园在该区域中发挥绿地的先导作用;如何让园博园在今后的发展中持续的焕发生机,这都是在规划设计初期就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3.3 如何布展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兴趣

以往园林展会的展园布局形式是一种集锦式的景观,每个展园虽各有特色但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差,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何构建一种展园布局秩序,使这种秩序给人以舒适的游览体验,使整个园区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片段式的拼凑。

3.4 展会后续利用问题

以往很多经验是,展会过后园区便立刻失去光彩,处于艰难的经营状态。所以,后续利用也成为了在规划初期就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应该在规划之初就对土地、建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4. 针对挑战的对策

4.1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策略

选址用地内现状生态资源状况呈两极分化:西部的鹰山森林公园植被茂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群落。而东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恶劣,寸草不生。填埋场土壤污染严重,土质疏松,易形成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是园区安全隐患。永定河长年断流,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河道两侧土地沙化,沟壑遍布。

4.1.1针对鹰山的修复策略

针对鹰山森林公园,主要以保护为主。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植被,在原来不足的地方进行补植。

4.1.2针对垃圾填埋区的修复策略

针对垃圾填埋区,首先进行基址稳定的分析与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1)初步压实

(2)明确填埋建筑垃圾的性质和降解情况,确认是否含有其它的生活垃圾。纯粹的建筑垃圾沉降速度会较慢。

(3)采用灌浆等技术使被压实建筑垃圾产生固结作用。

(4)需要建设建筑的地块,须打密度较高的深基础桩。

(5)最终覆盖层的高度不少于0.8米。

(6)在最终覆盖层上覆盖蚓粪土进行生态复垦

4.1.3针对永定河道的修复策略

针对永定河道,利用永定河两岸的河滩地形形成湿地区域,一方面形式美丽的湿地花园作为园博园展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避免过大的水面对水量的需求,增加风景层次和生态资源的多样性。

4.2产业及城市结构与园博园发展的协调互动

4.2.1 园博园在城市中的作用

在北京整个城市区域中,园博园位于北京总体规划西部生态发展带上,是西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博会的举办将充实和完善西部发展带的生态发展战略;加快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带动南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整合周边资源,促进北京西南的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加快南城发展的战略决策,为全国城市和谐发展提供典范。

4.2.2 园博园与城市友好互动

在园博园与科技园交接的部分规划创意产业走廊,形成园内外功能与气氛的统一。规划多条景观绿廊,配合可以园区的规划结构,打通科技园与园博园之间的绿色通廊。

4.3 规划结构与展园组织方式

从设计之初的思考到方案成形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由宏观到微观递进的微妙变化。所有一切的原点是基于我们对于这片土地的原始认知。

4.3.1 规划理念

我们希望现状以垃圾填埋场为主体的用地基址,通过生态恢复手段以及园博会的举办,发展为美丽的城市新区。由此,我们提出的规划理念为“化蝶”。我们希望被人避而远之的垃圾填场能够羽化成蝶,化身为美丽的园博园。

4.3.2 设计结构

在综合分析了现状条件以及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决定采用自然曲线与规则直线相结合的骨架体系。将两者结合更充分的将园林变幻的空间感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将园中的曲线形想象为“行草”,将直线形比喻为“折尺”,提出“折尺+行草”的规划结构。中国园林不拘一格、收放自如,既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但又不狂放,恰如书法中之行草。中国园林中的构景要素,山、水、树、路、建筑又遵从于一定的比例和尺度,恰如传统工具之折尺。园博园构图将此两要素叠加,以“折尺结构”控制全园,以“行草结构”活跃空间,形成折尺与行草相依相融的总体结构。

4.3.3 展园布置形式

在确定路网水系的同时,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展园的布置形式。笔者认为展园的布置需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

1、 从空间结构上,如何让展园有机的融入园区,而不是简单的并列重复或者片段拼贴。

2、 从游人心理上,如何可以不断的唤起游人的兴趣,不易产生审美疲劳。

3、 从方向引导上,如何让人能很好的辨明方向,不迷失在众多的展园之中。

在接下来的设计中,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通过对展览空间序列的不同组织方式的研究,将其优化、有机结合,最终采用组团串联的方式。将展园组团布置于主路两侧,各组团内形成完整的回路,拥有各自独立的公共空间。这种布局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各展园以更系统、更有机的方式组织起来,且方便各组团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成为不同主题的展园区,使展览变得更具趣味性。

以此种布局模式为基础,我们根据用地条件为每个组团赋予不同的主题,颠覆了以往画地为牢、自由发挥的展览形式。以不同的主题要素为主线,相同主题表达的展园相对集中,由对其感兴趣的参展省市和组织设计营建,将国内、国际、不同地区交融在一起,打破以往按地域分区的做法。这样,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新的趣味点产生,避免审美疲劳。

最后,在方向引导上我们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1、 将主要展园组团布置于主园路两侧。主园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路,形式上是自然曲线与规则直线相结合,主题上是一条以中国园林发展历史为线索的道路。分为六大区域,以时间为序列对中国园林的不同发展时期进行展示。展示采用现代化形式,融入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手段。

2、 采用制高点控制的手段来引导方向,使园区在视线联系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各大主要组团的公共空间内放置不同造型的生态塔,突出科技环保理念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于方向的有效引导。

整个园区的规划过程就像是展开了一次充满逻辑性的推导,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不停的反复相互验证,以试图找到最令人满意的解答。

4.4展园后续利用模式

吸取现有各国园林展会后利用的实践经验,从三个层面考虑对会后利用的规划。

首先,景观层面的调整。会后对园区景观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园林博物馆及主展馆两座大型建筑为会后保留建筑,同时对各展园进行选择性的保留,拆除的展园改建为绿地。减少硬质铺装的面积,增加绿地面积,营造更为宜人的生态环境。在沿京周公路一侧增设出入口,加强园区与城市的联系。

其次,功能层面的调整。在后续利用功能策划方面,则根据各区域在展会期间不同的功能,同时结合城市周边用地性质,将展后的园博园进行合理分区,各区给予不同定位。并结合各分区落实五大基地的建设。

最后,考虑展会期间与展会后交通需求不同,为了满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及今后的使用需求,园区在会后将新增出入口五个。展会期间的临时停车场归还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停车方式采用地下停车。会后各功能分区内形成独立交通体系,方便使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