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鉴赏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符合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在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应同时具备或追求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不仅要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也要符合社会要求多元化人才的方向。而现代艺术恰好与其他艺术不同,它不需要为任何事服务,而是仅仅为艺术而存在,其作为时代的产物,更要求其受众拥有时代性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观念。当学生在学习现代艺术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思考,并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这个特点刚好符合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与其要求恰好契合。
(二)能够满足学生情感及心理的需要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在受到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后,由于自身的情感心理意识并不健全,很容易产生焦躁、困惑甚至抑郁等状况及问题。而现代艺术中的情感教育在一些时候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因为其具有疗伤的作用。现代艺术之所以能够触及高中学生及青年人的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代艺术有着独特的气质,能够使学生在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释放情绪,消除不良的心理问题。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其良好的教学引导,通过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将作品的情绪及故事传达给学生,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正面情绪。由此可见,现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可以促进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现代艺术不像古典艺术那样具有繁琐的体系,也不再单调死板,充满着随性甚至反叛的气息。现代艺术不愿被束之高阁只可远观,而是充满温度的处于神坛之下,使学生能够去碰触去了解,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能从现代艺术中得到最直接的美育。现代艺术通过其注重情感而非技巧的特点,使得艺术与学生无障碍交流,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能够提高视觉素养与辨识能力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现代高中生接收到的图片信息越来越多样化,但面对各种各样的图片,难免导致青少年的视觉素养较为落后,阻碍了美育的发展。高中生生活在读图时代,虽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到现代艺术,但绝大多数却并不能正确理解或者说根本看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将其价值加以阐述,将艺术鉴赏努力与读写等齐平,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在浩瀚的图片信息中学会欣赏美。
(四)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修养
审美素养的内容主要分为审美观念、审美领悟、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造。目前高中生的家庭成员当中,父辈对于现代艺术的欣赏水平几乎为零,甚至有的家长还会出现对于现代艺术的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现代艺术课程的缺乏。美术馆、博物馆等虽然人人都可以进,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欣赏人群年龄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高中美术鉴赏课程需要通过长久的更新,来提高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素养及水平,通过学生扩散到家庭,进而潜移默化至整个社会。
二、现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基本原则
(一)正面导向原则
现代艺术门类庞大,作为高中生很难完全掌握现代艺术的精华之处,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偏颇,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现代艺术中存在身体艺术(艺术创造者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等不太适合高中生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当担负起选择与导向的责任,将充满正能量的,在高中生接受范围之内的艺术思想传授给学生,不仅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也可以避免南辕北辙的不良影响产生。
(二)客观评价原则
客观评价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对现代艺术的鉴赏做到公正客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的评价规则,而现代艺术却认为将那些所谓规则作为铁律要求人们服从是不应该的,所以现代艺术往往以一种自由和不羁的形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来龙去脉,了解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然后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从而做到对现代艺术鉴赏的客观公正。
(三)激发创造力原则
将现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其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习前人对艺术的领悟,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教师应当注重将现代艺术中重要的新潮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这个多元的多变的世界。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的授课方式,将现代艺术全面的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了解的欲望,在分析了该艺术品的特点之后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作,将学生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通过整个创作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燃起对现代艺术的好奇心,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
大学音乐鉴赏课是一门素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提升审美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规范的体系,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无法很好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许多学校《音乐鉴赏》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教学计划不统一,教学内容安排混乱;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仍然有很多老师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学设施缺乏专门的音乐教室,实践活动明显不足;诸多原因致使教学效果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对象特点
音乐鉴赏在普通高校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所面对的是对音乐有一定爱好,但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的爱好也局限于浅显易懂、热情洋溢的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接触很少;并且有不少学生选修音乐是凭着一时的兴趣,在上课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迟及音乐知识学习的深入,兴趣便悄然减退。这些因素都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所以,根据大学生选课的目的与态度,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就一定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特点,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避免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的完善
音乐公选课的开设目前较普及的课程有《音乐基础知识》、《外国音乐鉴赏》、《通俗音乐鉴赏》,但很少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戏曲音乐鉴赏》、《中国音乐史》等课程开设,上述课程的涉入,其目的是把学生引进高雅音乐殿堂的同时也不忽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2、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所选教材非常难统一,有些甚至是照搬音乐专业教材,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目标有较大距离。因此,选用教材时应选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计划”的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等。
3、授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
在我们公选课开课前,可以用一节课时间去做问卷调查,了解授课对象的音乐素质现状,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具有识谱视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但还有一些甚至是乐盲,其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问卷调查可以较全面的了解大部分同学的兴趣爱好等,教师便可根据对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从而避免了盲目教学的后果。
4、教学计划的改革
根据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的调查,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将课程内容分为及部分,或几个历史时期,将历史背景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音乐作品的难易、类别、年代、国家、等性质分开,在教学中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中到外的原则,让学生听懂理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中大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音画视听冲击,可以看到作品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乐器,甚至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是中国民族音乐,以《茉莉花》为例,就可以将各地区茉莉花调的曲调和歌词进行比较;同是交响曲,也可以将中、外交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具备从多侧面、多视角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拓宽了普通教材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5、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情境教学
展示一幅画,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展开联想,将其讲述成故事,然后挑选较符合的故事情节,来欣赏音乐作品,将更加便于理解。
2.体验教学
我们借鉴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体验中,会给学生一些打击乐器,像沙锤、锣、碰铃、木鱼等乐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音乐。
3.多媒体运用
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更好的选择,它使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展示音乐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调动感官器官,为大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4)
[2]庞琳琳.初探我省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09(6).?
[3]陈景来.以人为本优化音乐教学——浅谈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
篇3
【关键词】艺术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政策要求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步入全新的阶段,并且以迅猛的态势向前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背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高校教育教学迎来新的机遇。新技术的学习与适应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成为高校教师面前的新挑战。2019年底肺炎疫情爆发,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高校教师要深入思考,以创新的思维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高校以实践类课程为主,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此,从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四个方面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提高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从宏观上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深刻阐释了“立德”与“育人”的精神内涵和本质要求。在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公共课之外,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开设诸多艺术专业课程,如《戏剧表演理论与技巧》、《中国民间舞》、《色彩》等。有别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学生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实践创作、排练演出等方式接受专业学习。这种以实操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但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精才艺、善应用”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是当代艺术高校的迫切需要。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地点一般设在排练室、琴房、舞蹈间、画室、剧场等实践区间。受疫情影响,教师不能以面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是否一切艺术实践类课程都只能就此停止呢?笔者认为,空间的受限并不能完全阻止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线上教学不妨一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以道德修养为先领,树“德艺双馨”为榜,立“品学兼优”为样,培养政治思想健康向上的有德青年;二是以知识理论为基础,拓宽视野,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以审美达情为特点,培养学生美感形象的思维构建,提高其艺术品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虽然在技能学习方面受到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师无法当面亲授,但仍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建立线上教学互动机制,引导学生加强思政教育;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指导建立学习合作,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教学新方法,建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完善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制。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以“术”唯一,更要以“艺”为先。这里的“艺”,既包括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又包括知识底蕴、审美能力。高校教师应以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精神要义为契机,学以致用,转换教育观念,培养“美”“德”“智”“体”“劳”兼佳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
新模式“关联课程”是指在专业建设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具有核心-拓展、理论-实践、先设-后开等关联性的教学课程。为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专业性,教师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情况下,遵循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规律,与其他“关联性课程”建立合作联动机制。这种“联动机制”包括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在表演专业建设中,《表演理论与技巧》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其为基础,建立包括《台词》、《形体》、《声乐》在内的核心课程体系。为拓展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围绕“核心”课程开设《导演基础》、《编剧技巧》等,建立“拓展课程群”。“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存,相互补充,构建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联动机制”也包括实际教学中教学融合、借鉴和共享。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间不易及时掌握关联课程的教学进程、内容、方法、特色等。“听课”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教师很难达到互相听课的便捷、自如和灵活。与线下授课相比,开展线上授课,时间和空间更为灵活。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教学风格、课程特色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师能够及时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合作教学。“联动机制”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观课”获悉课程的教学进程,及时调整自身课程教学的内容,做到相互促进和统一;二是通过“感课”真实感受教学氛围,根据课程的关联特点找到共通性,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做到各有风格,相得益彰;三是通过“思课”发现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关联课程间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有效。新形势下应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机制,高校教师透过“关联”作用相互补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
较理论课而言,艺术实践类课程更加开放、自由,具有较强的体验感。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训练劳逸结合,获得身体和精神的放松,不易造成因长时间久坐而形成的“课堂疲劳”。线上教学在构建授课环境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对于艺术实践类课程而言,这种局限性更为突出。如《表演理论与技巧》的线下教学设在排练室进行,教师能够有效组织实践活动促成学习的“动静结合”。然而,将课程转为线上授课,原本的当面亲授变成了“隔屏相望”,教学效果经受着考验。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一言堂”,“互动教学”和“寓教于乐”才是良策,活泼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勇于创新方法,积极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一是掌握和把控教学节奏。教师提前对教学进程和效果进行预测,将重心放在课程主要内容上,运用“课程先导”和“生活实例”阐释教学主体和重点,运用游戏训练、合作讨论、问答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程难点,做到深入浅出。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做到寓教于乐。二是增强网络空间意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名师讲座,艺术赏析等。新时期下的线上教学更要求教师具备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提炼信息要义,正确处理教学目标的统一与网络资源多元的关系,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注重实时教学互动,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的延续性。总之,教师应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要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讲解的细心,授课的耐心和育人的恒心。线上教学更加重视学习反馈,教学活动要有专业性、开放性、互动性。
四、完善教学体系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
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观念。伴随着传统教学观念“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思想,常出现“强压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适得其反。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解放,思维多变。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教师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将“我要教”转变为“你想学”。转变观念是提升线上考核评价质量的前提,也是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的先决条件。课程考核评价具有三个方面特征,即双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双向性”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观测和评析,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考查。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需建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套体系。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反馈,做到“教学相长”。“科学性”是课程考核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综合要求。首先要对标培养目标,设计具体可行的考核实施方案,确保考核内容能真实反馈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再者,要结合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综合研判。针对共相性和特殊性问题要分别作出不同的分析,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要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以此做到考核评价的客观有效。最后,考核评价的设计以普适性为原则,内容和形式不能因人而设。“系统性”是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本质要求。联动、整一和功能决定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系统、完整和稳定。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路径。
艺术实践类课程开展线上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非无计可施。高校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网络教学需要,提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在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方面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于雪,张跃伟.疫情下线上教学考核评价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10):1-5.
[2]郭英姝.线上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0,(11):62-63.
[3]郭琳.“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知识,2020,(08).
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因素与对策
在高中教育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艺术佳作进行欣赏分析与评价,领悟艺术品的美好精神内涵,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感受,认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艺术素质,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养,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平衡综合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与推进,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不再是选修课程,美术鉴赏课程被重视起来,美术鉴赏课程也加入了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的名单之中。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预期,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察觉这些缺陷的存在,并且积极反思,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高中教育中美术鉴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现今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较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这决定着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及心理品质。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传统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有着深厚的影响,因受到传统教学中美术学科的地位影响,关于美术教育的进修和研讨的机会极少;
第二个方面: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对新课程、新内容的响应程度不高;
第三个方面: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美术鉴赏的实际内容十分丰富,但仅靠课本所罗列的极少数的的作品,甚至不能窥其全貌,这对美术鉴赏教育工作是极大的阻碍。
2.学生关于美术鉴赏的基础较差
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使得学生每个个体对于艺术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差别巨大,各种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原因都影响着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教育中对美术鉴赏课程的不重视的积累下,严重影响着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安排,繁重的考试课占据了绝大多的教育时间,并且受到高考的影响,学生的考试课负担极重,挤占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时间。
学校、教师对美术鉴赏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每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美术鉴赏课是自由活动课,是自习课,但不认为这节课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针对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探析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已深深感受到对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工作的反思与探索的迫切性。因此,提出以下对策以用探讨。
1.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诱导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学习。
对艺术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视觉上的色彩、线条等传达给人们信息,艺术是有机融合了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产物,比起更为抽象的数学等学科,它更直观,更加形象化,这更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通过增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对艺术家生平的了解,吸引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主动了解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这个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了解艺术流派特点等等。
2.增加鉴赏内容,完善教材
高中美术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色彩与线条,鉴赏的来源主要是鉴赏教材。教材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工作的帮手,两者相辅相成会有更好的效果,一本好的教材甚至可以抵得上半个老师。所以教材的丰富程度、完善程度对于教育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
但面对现在市场上各式各样的鉴赏教材,教师就需要精挑细选,为学生挑选更有优质的教材以供学生学习,但教材的内容终究是有局限性的,一本书完成不了美术教育工作,这就需要美术鉴赏教育工作者的补充,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适当挑选更多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于美术鉴赏某个模块更加深度的了解,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3.将艺术鉴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艺术鉴赏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领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书本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发现艺术其实并不遥远,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感受到艺术其实就在身边。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感受的能力,交流获得对一件艺术品的不同感受,丰富内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艺术鉴赏所带来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三、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不仅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还希望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们的文化艺术眼界,激发学生对艺术品、对美的敏感触觉,鼓励学生们对个性思维的表达,促进个人发现自我兴趣、爱好,甚至发掘自我艺术天赋等等,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篇5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实践;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艺术品位,开拓学生独特眼界,开发学生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观的一门课程,同时还具备高中教学的理念要求,如创造性、科学性、真实性等,这些正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高中阶段开展美术鉴赏课程已成为时展的趋势。
一、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现状
目前,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已被推行,但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却仍很单一、很传统。据了解,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开展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或是开设了也没有把其当成授课的重点。以下列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现状:(1)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2)没有领悟到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性。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没用领悟到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意义。学校虽然开设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却把教学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业绩方面,并没有给美术鉴赏这门课提供足够的时间、设备等资源。在家长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多数家长一致认为,孩子的时间不能浪费在美术鉴赏这种非高考科目上,应该多抓高考科目。对学生本身而言,就是学习压力太大,在高中学习任务较为繁重的阶段已无法分出精力去领悟美术鉴赏这门课程了。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学生及家长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知与接收是很必要的,因为很多美术作品都有它自身所蕴含的意义,其意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细心领悟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开展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其次,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压力,于是开展美术鉴赏课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最后,美术鉴赏是一门充满想象、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并富有创造力的课程,然而这方面的知识对高中教学时尤为重要的,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抽象思考,还能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这个艺术文化浓郁的社会里,美术鉴赏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与不一样的视角。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人文素质;教学初探
引 言
美术鉴赏是人们通过自己特定的审美感官,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领会与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美术鉴赏是一种以视觉为引导,联系鉴赏主体的人对鉴赏客体的作品进行感觉、认识、理解并产生情感判断,达到鉴赏者与创作者对生活的共识和共鸣,是鉴赏者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中美的真谛来认识和把握人生命运的过程。[1]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美鉴赏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是我们目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对美术鉴赏育课程进行教学初探。
1.明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
美术作为人类追求、创造美的活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如何面对美术作品?从美术的特有性质和角度去认识、分析、体验、评判,将对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探索延至深层,从美术活动的生理、心理分析上确定鉴赏的审美意义、方法、性质,完成鉴赏活动,这便是我们美术鉴赏的精神活动之所在 [1]。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对美术作品如何鉴赏、怎样鉴赏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鉴赏美术作品的意义,首先是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的智慧及创造力的认识、学习和继承,进一步认知人类自我的发展进程。其次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鉴赏过程是一种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别,肯定真善美,鄙弃假恶丑,审美能力、艺术素养、精神境界也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面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就会深感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增强热爱祖国的热情。再次是通过不同的审美层面、审美内容、审美方法、审美途径,使审美鉴赏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必须认识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新的要求,加快研究和探讨现代审美鉴赏教育已在美育活动中凸显出来,这反映出社会各方面对迅速提高各类人才审美素质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提高自身审美素质的内在要求。[2] 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同时,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诱导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鉴赏教学关键所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
美术的范畴比较宽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摄影、工艺等方面,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通过这么庞杂美术系统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是一个考验。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2.1根据课程的性质,制定灵活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考虑到美术鉴赏课程性质,而简单的把美术鉴赏课程分为中国美术史部分和外国史美术部分。把鉴赏课程当成史论课程来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繁多,时间紧张,老师自己上起来找不到重点,满堂抓,上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美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或有些老师干脆把《美术鉴赏》课程作为《美术欣赏》课程授课。美术鉴赏不同于美术欣赏。“鉴赏”具有鉴别、甄别的意思。“欣赏”,一般不包含鉴别。“鉴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带着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来进行观赏,“欣赏”乃是人们对美术作品带有一种肯定赞誉的态度来观赏。[1] 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在内涵上也不同,美术鉴赏的内涵比美术欣赏的内涵更广泛,其具体要求也更高一些。欣赏是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赏析,其基本态度是肯定、赞许并为之感动。鉴赏是在一定层次的要求下对艺术作品进行鉴别、批评、赏析。它首先要求主体对作品作出是非判断,在仔细识别与知晓某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鉴别,然后才对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作出肯定、赞赏或批判、否定的表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不妥的。作为新世纪的人们不仅要能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鉴别复杂的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决定对这些作品取何种态度。[2] 在教学过程中,又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对逸闻趣事的好奇心,专门挑拣一些作者的趣事津津乐道,或对作品只是简单的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于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等等很少涉足;虽然不同程度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但大大的消弱了学生对美的评判,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文素质及人格的培养。因此,我们上《美术鉴赏》课程,首先要打破美术史论课程一贯的教学大纲,分门别类的形式制度适合美术教育普及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2.2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内容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生动性
《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灵活性。
首先需要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美术的概念。美术又称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是运用造型手段反映生活“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3] 这里的“美丑”是一个宽泛的含义,主要是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而不是表象的,外在的。
其次,把美术鉴赏相关知识与代表性的作品结合起来讲解,学生能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对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的介绍。首先要对徐悲鸿个人简介及在美术史上重要性有一个介绍;其次是其代表作品;再次介绍《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品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所体现的创作者思想情感等等。通过对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理解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们的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也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人格的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让学生把握对某一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鉴赏不能简单的从作者个人经历,或单独的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等来分析,而要把该作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历史长河中,结合当时的审美价值观,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进行评价,才能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鉴赏,把握蕴含在其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实质内涵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
3.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样性
《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素质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多样性的教学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以多种教学方式穿行教学。
《美术鉴赏》是视觉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一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积极和动性性,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
一方面先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例如我们展现一副美术作品,不要急于去告诉学生作品是什么,作品展示的是什么,作品的语言形式、创作者表达的意图、思想情感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联想、分析、判断,然后再加以补充,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富有生动性。要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去传达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去想象、通感美术作品,比如在介绍摄影黄山的时候,让学生看了作品之后,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芳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想象微风浮过脸庞,学生就能感受、体验到黄山的自然美,得到美的享受,身心都会感到愉悦,教学也在愉悦和享受中不知不觉的结束。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直观性使学生直接感受美术作品,利用作品的震撼力和冲击力直接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营造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的特色和魅力,与美术作品达到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中,通过收集资料、制定多媒体幻灯片、手工制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会和乐趣。
结语
总之,《美术鉴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师要使该门课程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效果,通过《美术鉴赏》,普及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健全人格,从而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生.美术鉴赏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5.
篇7
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类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限定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则是根基每个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特点为学生开设的拓展类课程。两者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用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基础,想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首要的任务是明确课程的设置也是教育完成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我们不仅要确立课程目标,还可以根据其确定出课程设计方向,这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组织和选择。设置艺术公开课的目标是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艺术的了解达到对艺术的感知,培养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通过对艺术品的分析、鉴赏、评价来提高审美观,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对于公共艺术课程内容选择应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由于学生自己本身具有的艺术知识和对艺术的兴趣不同,对于公共艺术课程开课的课程内容将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来自由选择,为满足大多数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可强化巩固普及艺术知识。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科种类和内容丰富,对于教师本身在对知识进行深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用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
2课程开设
针对学生们所学专业不同,学生们的文化艺术的素质养成教育形式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侧重点。高职院校里的学生专业多样,需要使公共艺术课程达到良好的效果需增加艺术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锻炼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就更应该注意在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与专业对口的艺术类实践课程,达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限定性选修课程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为学生奠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任意性选修课程以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线。例:我校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具有提高性质的任意性选修课。这些课程有的是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或在艺术方面有所追求的学生开设的;有的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设的,比如我校开设的“惠山泥人”地方文化特色类艺术实践课程;有的是为特定专业开设的、体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课程,比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工业造型设计”类课程,使模具设计从单纯的数控设计转为机械与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舞蹈形体训练”课,在给学生讲授相应的舞蹈基本知识外还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形体训练;“书法鉴赏与实践”课,让学生在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同时,进行课堂的书写实践练习;“手工装饰画”课则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手工艺设计方法融入装饰画的设计实践练习中,这些理实结合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丰富了学生的修养,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课程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这能更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强化学生们的认知实践与动手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贯彻国家艺术教育政策法规,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感情,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重塑信心的机会和平台,切实提高综合素质使其终身受益。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舞蹈艺术鉴赏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书法鉴赏;教学设计;热情的调动
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教育部将书法鉴赏等8门课程列入选定性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这类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无法得到切实普及和提高。因此,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提高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迫切。
一、学生对书法鉴赏课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
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书法鉴赏课,认为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所学的专业技能关联性不大,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
1.课程设置边缘化,得不到重视
高职院校的课程以职业规划为重点,侧重于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相对边缘化,导致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包括学校和老师。尽管书法鉴赏已被列为选定性选修课,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除了更严苛的教学条例和更严格的评分机制之外,并不能令学生真正意识到书法鉴赏本身的价值所在。于是乎学生即便不敢无故旷课,课堂上也是各有所思,无心听讲。对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上并无本质性的改善。课程所占的比重、教学环境及教学团队等都有待改善。学校大多无法配备专业的书法教师,即便有也并非为书法鉴赏课专门设定,教师往往身兼数职,精力有限。事实上,越是像书法鉴赏这样教学中困难重重的课程,越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对课程做出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出准确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才能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
2.专业性强,学生望而却步
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以书法及其主要书体的发展为脉络,或以历代名家名作为主线,容易变成一堂书法发展简史课;要么过于侧重实践训练,变成一堂书法训练课。而事实上,书法艺术的特质又要求会鉴赏,必须二者兼顾,缺一不可。如此一来,书法鉴赏有太多内容要学习,而教学时间又很短暂,学生基础又很薄弱,课程开展困难。在教学中知识点往往都是点到为止,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掌握,无从消化,最终望而生畏。
3.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枯燥乏味
一方面,书法鉴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都为书法发展简史,或为名家名作赏析。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互动,注意力涣散。另一方面,课程多为合班上课,人数多、教学空间有限,教师很难组织实践性课题,学生得不到书写的体验,无从领会书法的个中奥妙,技能体验和分析赏鉴得不到有效统一,课程显得空洞乏味,教学目标亦无从实现。
二、书法鉴赏课在苏州工艺美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1.专业特点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包含六大专业,分别为环境艺术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视觉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装饰艺术专业、数字艺术专业。这些艺术设计专业虽然与中国传统书法没有直接联系,可无论从审美体验上,还是艺术实践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师资配备
相较于普通的高职院校的条件限制,书法鉴赏的老师往往由没有经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普通文化课教师兼任。苏工艺作为一所专业的艺术设计院校,其师资配备专业性较强。同时,学校设有专门的公共艺术部门,对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但是,课程的从属地位及课程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决定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各自为营,缺乏统一设计。而且担任课程的教师还兼任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工作,精力受限。
3.学生情况
苏工艺的学生大多也没有书法基础,缺少书法欣赏的基本涵养。但他们都经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经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相较于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普遍动手能力较强,对于书法的实际书写操作体验更容易掌握,感受力也更敏锐。
三、书法鉴赏课的教学优化
1.正确对待书法艺术
正确看待书法艺术,是开展书法鉴赏课程的前提。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高深莫测。可对于学生而言,书法鉴赏并非要培养书法家,只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在此基础之上再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书法应当是平易近人的,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以汉字为载体,是一种汉字的书写形式。从我们认字开始就一直和它打交道,我们只需放平心态,跟随它一起去感受笔墨间的灿烂,浓淡间无声的韵律,具象中抽象的神秘。对于书法艺术的体验,也可在平时的汉字书写中指导学生多感受字体结构与章法布局的奥妙。
2.密切与专业的联系
苏州工艺美院的专业特性使得书法鉴赏课程的开展得以与专业产生更多的联系。教师也可利用自身专业性,使书法鉴赏教学与设计专业产生更多关联。例如,书法中的字形结体在园林规划中的运用,传统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等创意表现,都能有效体现书法艺术在设计专业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欲望。
3.优化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部门的存在及其专业的教师团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及职能。在教学组织中应形成以公共艺术部门的专业教师为核心,其他兼任教师为辅助的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和研究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授课深入浅出
书法鉴赏的目标定位并非要学生掌握所有的书法知识和表现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使其爱上书法,才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对书法艺术审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书法鉴赏的教学中,选择合适有效的切入点,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体会,最终实现知识的普及。如传统书法艺术讲究用墨,在书法中有“墨分五色”的说法。在墨的运用中精心调配墨色,并结合巧妙用笔就可以产生浓淡深浅等不同的层次,这种墨与色的巧妙安排在平面设计中也常被借鉴,由此产生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好地展现书法在当代生活中的运用,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使他们有效地掌握了书法鉴赏的方法。
5.教学形式灵活多变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课的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鉴赏教学是美术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美术鉴赏教学是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美的事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其教学方式十分灵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求发现最适合美术鉴赏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案。
一、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鉴赏未能体现作品的人文性
在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从讲解作品展现的艺术手法方面来阐述,却忽略了作品里蕴含的人文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时,着重介绍的是他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写实艺术风格,却忽略了此作品描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而这则寓言故事所表达的坚持不懈的乐观精神,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受重视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重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美术鉴赏课往往会在学生考试来临前夕被其他文化课程的老师所占用,而家长也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深受家长的影响,心思只愿花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及顺利升学上,对美术鉴赏教学毫无兴趣。
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无须“裁判”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中,不存在对与错,教师应允许更多不一样的理解存在,包容学生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师在讲解维纳斯女神断臂雕塑时,有的学生认为有残缺也是一种美,有的学生则会认为拥有完整双臂的维纳斯会更美丽。
二、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欣赏美
美术鉴赏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习鉴赏方法,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发现美、领悟美。美术鉴赏课堂若只是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品的美也无从鉴赏,因而,教师因有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教导学生如何鉴赏。例如,教师在讲解敦煌莫高窟艺术时,就应利用投影仪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图片,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敦煌的神秘色彩。
2.重视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家长和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的不重视,是学校发展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阻碍。因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与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学生作品展览和作品鉴赏大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只有发现了美术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鉴赏课程的兴趣,引导其对作品进行自主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关云,王俊刚,关红梅,等.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2]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 上一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
- 下一篇:农村托管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