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

篇1

关键词:股骨骨折;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

股骨是人体内长度最长、负重最大的管状骨,股骨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发生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感强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1]。长期实践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调查发现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导致疾病康复时间延长[3]。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本课题研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纳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组织损伤;③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④同意参与本n题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脏器损伤;③年龄>75周岁;④拒绝参与本课题研究。本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7∶37,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8.9±2.1)岁,骨折原因:车辆撞击36例;高处坠跌28例;机械碾压15例;直接暴力打击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为94例患者发放,评价94例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该问卷共对患者的依从性做出三级评价,分别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部分依从为患者在医生或家属的劝导下能够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不依从为患者拒绝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本课题研究为94例患者发放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经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本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从,29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部分依从,14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不依从,将依从患者设为研究1组,将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设为研究2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年龄、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等。获得两组患者详细资料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研究由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人员使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型指标,采用χ2检验指标间差异,P

2 结果

2.1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均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P

2.2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独立性因素(P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发现能够对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上述研究结果与廖灯彬[4]等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课题研究具体分析发现:①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现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高,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骨折后早期康复护理意义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渊博,能够更加充分的认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难以承受早期康复护理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加之经济收入低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继而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疼痛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发现疼痛能够对患者内分泌和心理情绪产生影响,继而会对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产生恶性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7]。④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存在密切关系,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开展的护理服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无正确认知或对护理服务不认可就会影响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认知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继而会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8]。

基于上述现状,本课题研究认为骨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侧重点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上述因素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此外,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家属方面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属能够辅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复护理。

对本课题研究所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48-49.

[2]车加丽,徐红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术患者恢复状况的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05-506.

[3]严素敏,黄少娟,杨延斌,等.早期康复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5):15-17.

[4]廖灯彬,叶霞,刘晓艳,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3):1-3.

[5]吕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4,4(6):909-911.

[6]吉丽.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10(9):1161-1162.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18-02

1 前言

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综合型的护理人才,对工作者的情感要求较高。我们对本院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案例式康复护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训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研究过程

2.1教学对象。以我校2007级三年制高级护理专业570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平均年龄为21岁,教材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康复护理学》。

2.2教学方法。授课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选择康复护理学中适合的章节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授课。2种教学方法的课时均为24学时。

2.2.1传统教学法。教师首先讲授理论课,然后在实训课中进行示教,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后进行课堂测试,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2.2.2案例教学法。①课前选择案例设置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教师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讲授主题,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案例,收集相关资料。②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取先分组讨论,再推荐代表发言的方式。争取做到一人发言,大家补充,相互启发,共同受益。③讲评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总结点评,指出本次讨论中运用的理论知识和难点、重点,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及思路,引导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④课后复习。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发言和教师的讲评内容对案例进行思考,总结自己的体会并写出总结。⑤考核方法。教师对作业做出评语,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拟定8项指标,每项10分,理论考试作为辅助评价。共发放调查问卷570份,收回有效问卷516份,有效回答率为90.6%。

2.4结果,见表1。

3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3.1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在教室这一安全的环境中,对以后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康复护理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考核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3.2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案例教学法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式教学,它能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可自由辩论,有利于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而且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使学生对相应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3.3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案例及问题交给学生,让其自己分析,给学生发挥个人创造能力的空间。在案例讨论中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反思、调控的能力,以逐步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篇3

【摘要】 目的 介绍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缺损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性,使之早日回归社会及家庭。方法 对104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结果 脑血管意外患者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大多预后良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言语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是降低病残率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可以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康复 护理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104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36例,脑梗死6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8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46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64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中西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2.1.1 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 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大便者60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喟饭时应环境安静,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 防止并发症:脑血管病人卧床时间较长我们定时给患者变换和扣背。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每次约5分钟,以利痰液的排除,防止发生坠吸性肺炎。在翻身过程中防止拉伤皮肤,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者铺厚海棉床垫或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督促协助患者定时洗澡、勤更换内衣,剪指(趾)甲,同时定期给病人做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临床资料中有6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我们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要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疏导工作,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科学的态度指导病人就医和进行功能锻炼。

2.3 及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护理

2.3.1 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以往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只注重挽救生命,往往忽视早期功能锻炼。对临床资料84例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证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早期协助功能锻炼对降低致残率、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2.3.2 稳定期:当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临床资料60例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灵活性及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织毛线、捡豆子,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2.5及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

对脑血管意外伴失语的患者46例。护士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初交流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逐渐练习发音吐字。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进行说话的32例患者应从学发音开始,然后常用熟悉的单字练习,不完全性失语8例患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感觉性失语:临床资料6例患者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相结合的方法,如让病人梳头可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病人就会理解。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波等刺激的训练。 转贴于

2.6出院指导

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将回家修养,医护人员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医疗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因家属的悲观失望或家庭琐事等影响病人的情绪。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参加整个康复过程,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家属了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及护理知识,学会动态地观察病情及一般护理技能、功能锻炼方法及心理调试,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使其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1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72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2例患者能完成自理,4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患者36例能完全进行交流,10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1]: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的配合其它康复护理。

杨忠珍[2]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计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从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

康复理论认为[3]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更好、更快、更大程度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能使肢体的肌张力达到平衡,通过肢体的被动主动活动,可理顺肋骨、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相应皮质脑血流量,减少应用性萎缩及畸形发生。所以早期实施有计划的康复运动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康复护理与传统护理因方向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护理模式不同。传统护理采用是替代护理,康复护理注重于改善功能,变患者被动为主动,帮助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的功能,以替代丧失的部分能力,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康复护理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康复知识技能的介入,是实现残疾预防和康复主要措施。护理工作者通过对康复科学的学习、研究、探讨、掌握康复护理技术措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质价值。

5 小结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祝凡,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篇4

家庭病床主要照顾者需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主要照顾者心理护理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关键词]家庭病床主要照顾者;健康教育;知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56-03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护理人员在家庭成员的配合下,为在家中休养的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的一种护理形式,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条件下的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我们对共和新社区部分家庭病床主要照顾者的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120例家庭病床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为:家庭病床患者的家属;主要照顾者(承担患者的主要照顾任务);年龄大于等于20岁;照顾时间大于等于1个月;意识清楚,与研究人员沟通无障碍。在纳入的照顾者中,男性46例(38.3%),女性74例(61.7%)。年龄范围是20~65岁,平均年龄为(42.0±3.2)岁。120例主要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配偶33例(27.5%),子女52例(43.3%),保姆35例(29.2%)。文化程度:文盲10例(8.3%),小学13例(10.8%),初中50例(41.7%),高中(中专)25例(20.8%),大专及以上22例(18.3%)。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与患者的关系、文化程度);第二部分为健康教育的内容,共4个方面,即疾病知识、家庭护理方法、治疗和康复护理知识、心理护理知识4大类共17题。采用单项选择,填写时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只回答“是”或“不知道”,统计时按每项的累计人次计算构成比。

1.3 统计学方法用SPSS14.0建立数据库,用SPSS14.0作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疾病知识方面(编号1~4),疾病的常见症状回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合计达90.0%,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不正确例数最低,为20例(16.7%),疾病的诱因和可能的并发症的正确与基本正确率较高,分别为94.2%与95.8%。家庭护理方法方面(编号为5~8),安全防范正确和基本正确的合计比例达90.0%,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技能不正确例数为26例(21.7%),患者饮食护理知识的不正确例数最低18例(15.0%)。治疗和康复护理知识方面(编号为9~12):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比例最大,为60.8%,远高于基本正确及正确比例,康复运动注意点不正确比例也达到42.5%,疾病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与疾病的防治方法的正确及基本正确率也分别为80.0%与77.5%。心理护理方面(编号为13~17),对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和患者情绪的观察的不正确率分别为24.2%和25.8%,患者不良情绪的应对及自我放松方法及技巧的不正确率更高达47.5%和42.5%,照顾者自我情绪的观察的不正确率也高达33.3%。见表1。

3 讨论

家庭病床护理效果最终离不开家庭成员的配合。从表中可以看出,疾病知识这一部分在整个调查表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基本正确率”,说明80%以上家庭病床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对疾病的知识有较好的了解,对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时症状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护士在上门做治疗护理时经常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讲解和教育的部分。

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主要照顾者在安全防范、饮食护理、应用药物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得较好。但对被动关节运动、长期卧床患者如何进行床上活动、如何预防肺部感染等技能部分欠缺,提示在上门做家庭治疗护理时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照顾者进行护理技术指导,还要注意通过演示、示范把抽象的不直观的护理知识直观地表达出来,以利于患者和照顾者更好的掌握。

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康复 影响因素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16-02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LIDP)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从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因素分析,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康复护理措施。

1 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因素

据国内外研究,LIDP患者的康复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病人的一般生理状况、文化程度、社会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

1.1 年龄: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35~55岁为LIDP的好发年龄。不同年龄段患者LIDP的康复效果有显著差异,即中老年患者和青少年患者康复效果不理想。这提示我们,在对LIDP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更加重视这两个群体的指导和支持。

1.2 体重:关于患者的体重,特别是肥胖与LIDP患者康复的康复之间有直接的重要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存在分歧。但形成共识的是,患者控制体重是促进其康复并保持健康的必要措施。

1.3 文化程度:研究表明,患者受教育程度与患者康复效果差异明显。这是因为文化程度的高低间接代表了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差异。这说明: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其对治疗护理措施的理解及对疾病的认识。

1.4 疾病状态与LIDP康复。

本调查结果显示,多平面突出的患者康复效果最差;而发病年限和发病次数与LIDP的改善显著相关。因此,应加强病变节段多、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的康复护理。

1.5 日常活动与LIDP康复。

平常是否进行活动与LIDP患者目前的康复效果并没有影响,但在LIDP的预防中能起到作用。这提示我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1.6 家族史与LIDP康复。

研究表明,没有LIDP家族史的患者能取得更加理想的康复效果。这是因为,作为LIDP发生、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与自身免疫和脊椎外周软组织发育有关,而这二者又与家族的遗传基因有关。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致病原因进行对症护理,特别是结合中医护理技术,采取相应的功能锻炼、饮食调护、环境处理、针灸推拿、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有利于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提高疗效。

2.1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实验已经证明不同知识水平的患者之间康复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其康复效果的有力保证。要对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知识,能自觉地在治疗中和出院后康复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提高最终康复效果。

2.1.1 使患者掌握正确的卧姿、站姿、坐姿以及功能锻炼和腰部护理。患者应经常平卧在硬板床上,减轻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应绝对卧床至症状明显改善为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离床后应佩戴腰围;站立时上身要保持直立,行走时身体重心的移位要保持平衡;避免久坐,坐时背部靠于椅背。

2.1.2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使其掌握正确方法,包括:直腿抬高锻炼、脊柱练习、慢下蹲运动、快慢步交替行走、太极拳等。锻炼原则是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动作幅度逐渐加大,持之以恒,坚持锻炼。

2.1.3 腰部护理:做好腰部护理是防止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基础,患者应特别注意腰部的保暖、防寒、防潮。

2.2 针灸推拿。

反复发作的腰腿部疼痛与功能障碍通常是LIDP患者面临的主要困扰。研究发现,针刺不仅提高痛阈而减轻疼痛,而且还直接刺激局部炎症区,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水肿,达到活血化瘀、解痉松肌,从而改善全身症状。

2.3 饮食和起居环境的调护。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可将患者分为血瘀型、肾虚型和寒湿型,并根据其分型采取不同的饮食调护、起居环境处理。

在饮食调护上,血瘀型患者应进清淡饮食;肾虚型患者宜食温补暖性食物;寒湿型患者以偏温燥之食物为主。

在起居环境上,血瘀型患者居住环境温度宜保持在18~23℃,可早晚用温水泡脚,泡脚后按摩涌泉穴,或饮热牛奶;肾虚型患者尽量保持居室偏暖干燥,温度不低于20℃,以使阳气得助而阴寒自除;寒湿型患者居室要求保暖,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光线充足,可多外出晒太阳,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2.4 心理护理。

LIDP病程反复,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导致患者心理波动,情绪变化。所以,护理人员应向患者阐明心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4

[2] 唐彦,彭新静,赖杏元,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75-76

[3] 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601-1602

篇6

【关键词】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08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7.042

脑卒中也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突然,常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狭窄、闭塞、破裂,进而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中可以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脑卒中患者的致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2]。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次我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眩晕、呕吐、偏瘫、惊厥、意识障碍等,同时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机体其他系统患有严重疾病的、有精神障碍的、不愿意配合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1.4±2.7)岁;病程1~3 d,平均(2.0±1.3)d;试验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9岁,平均(62.1±2.5)岁;病程1~4 d,平均(2.4±1.1)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患者院外护理由受过专职培训的家属规范护理,参与护理的家属要定期返院接受相关护理的培训,护理人员定期电话随访或入户随访指导。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会因为身体行动障碍而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压抑、沮丧、苦闷、消沉及失望等,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甚至部分患者出现自暴自弃,拒绝临床治疗和抵触开展护理工作[3-4]。因此,护理人员应尊重理解患者,多为患者着想,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多接触病友,让患者能理智面对自身病情,积极康复训练,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而更好接受治疗和护理。(2)认知护理:患者由于缺乏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识,容易出现各种紧张情绪,如焦虑、不安等,所以护理人员应利用面谈、座谈会等方式来详细告知患者相关的脑卒中知识:脑卒中的发病先兆常包括:头晕,尤其是突然不明原因出现眩晕或跌倒;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无力或一侧、双侧肢体不自主抽动;暂时性讲话不灵活吐字不清或智力、个性发生突然变化;意识暂时性丧失或存在嗜睡症状[5-6]。常见病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吸烟、不健康饮食、年龄。预防:控制血压和体重,控制糖尿病,调整膳食,戒烟,降低异常血脂,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注意事项:一旦发生脑卒中征兆,及时就医;切忌仰卧位,头应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切忌自行服药治疗。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告知患者护理干预的作用,让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3)康复训练: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能让患者更好的恢复,让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分阶段和分步骤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让其掌握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首先护理人员应培训其掌握变换和关节活动训练的正确方法。其次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坐位维持性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其尝试坐起训练、移动训练、离床训练、独自站立训练、重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等。当患者具有坐位状态平衡能力时,说明其可以独自完成部分日常生活自理。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处处为患者着想,耐心细致,经常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4)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按病情不同阶段进行科学指导。若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伴有吞咽困难时,应采用鼻胃管喂养;若患者意识清醒伴进食时有呛咳发生的,应给予糊状饮食;若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的,应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严格控制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和总热量,严格控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控制体重。(5)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作用、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告知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服药后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c)-0178-03

Impa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life quality of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LING Shao-mei PAN Bao-huan WANG Gui-lian LU Miao-ying FAN Xi-mei

Department of Urinary,Burn and Plastic Surgery,Shunde District First People′ Hospital of Foshan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life quality of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Methods 96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from July 2013 to February 2015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was 48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burn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t the same time of giving routine nursing.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up for 6 months after charged.The life quality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life quality in two group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Large area burn;Life quality

烧伤为临床重症,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时采取抢救措施,改善患者预后。针对烧伤患者的治疗首先是提高生存率[1],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让患者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生活是烧伤患者治疗的最终目的,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应重视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综合康复护理是从全局性、整体化出发所采取的一种全面康复护理措施,陈玉等[2-3]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对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烧伤后社会融入度等均有重大意义。为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康复效果,选取在我院就诊的9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2±1.9)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21~69岁,平均(43.6±1.5)岁。两组研究对象烧伤面积均>50%,所有患者均已排除认知障碍、心理障碍、心脑血管疾病和严重并发症。此次研究经过烧伤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及亲属签字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烧伤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综合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出院后均跟进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让患者了解伤治疗的相关知识和用药方法等,遵医嘱常规留取检验标本并进行各项检查。

1.2.2 观察组 ①临床护理:患者入院应热情主动的向其介绍科室环境和病房设施,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氛围,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患者因对病情不了解、对治疗没信心引起的不安、紧张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注意患者烧伤创面是否出现感染,观察尿量颜色和24 h出血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酌情处理[4-5]。指导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易消化食物,饮食应温饮,少量多餐,禁生、冷、油炸、刺激性及易胀气食物,禁烟酒,注意饮食卫生。②心理护理:烧伤患者基本上都是突然发病,心理上没办法很快接受因为烧伤带来的各种不便,难免有恐惧、烦燥、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语气应温和,态度应和蔼,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劝患者,尽量减少和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后给予适当心理疏导,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如患者出现睡眠紊乱、噩梦和激惹反应时,说明患者存在烧伤后的应激障碍,可采用镇痛和精神心理治疗促进患者恢复。经过一系列心理疏导让患者正确认识烧伤愈后,由恐惧变坚强,由悲观变接受,由被动变主动。面部烧伤患者应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正确重塑“自我”形象,提高生活质量[6]。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准确,尽可能减少外界刺激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帮助患者和亲属保持正面乐观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③功能康复:根据烧伤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和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尽早开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早期可先从床上锻炼开始,根据患者身体适应程度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依次训练坐立、站立、行走、进食等,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详细讲解,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关节松动和肌力练习,患者可取平卧位,抬起双手,对双侧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内翻、外翻,活动10~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15次,两侧交替进行。鼓励患者每天根据身体承受程度坚持腕关节和肘关节的功能训练,活动10~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15次[7-8],两侧交替进行。不接受治疗的患者应着重强调康复的重要性,可安排康复效果显著的烧伤患者与其交流,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出院时,指导患者注意衣物的选择,贴身衣服应柔软、透气,避免上身过紧或布料粗糙,功能锻炼应注意活动强度,避免再次损伤,如有特别不适应及时复查。

1.3 观察指标

采用烧伤专用健康量表对患者躯体、心理、社会和一般健康状况进行生活质量评分。躯体评分包括患者的独立活动能力、角色活动和手部功能改善情况;心理包括患者的体象和情绪控制情况;社会包括患者的家庭、朋友和性生活适应情况;一般健康状况包括患者的外貌、皮肤敏感度、疼痛程度等。量表分5个等级,每个等级0~4分,最终得分=该领域初始得分/该领域可能最高得分×100,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9]。

大面积烧伤部位瘢痕完全平复,没有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和疼痛、瘙痒为治愈;大面积烧伤部位瘢痕基本平复,仅突出0.5~1.5 mm,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好转,偶有疼痛、瘙痒为显效;大面积烧伤部位瘢痕稍微平复,突出为1.5~2.0 mm,毛细血管扩张症状减轻,仍有轻度疼痛和瘙痒症状为有效;症状、体征均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3 讨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活动日渐增多,由此造成的烧伤事故也屡屡发生[11]。随着烧伤治疗和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也逐步提高,烧伤患者的死亡率正逐年下降,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留下的瘢痕、畸形及功能障碍带给患者的沉重生理、心理负担对烧伤患者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开始被医学专家关注[12],医学工作者对烧伤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不断研究后发现,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大面积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康复护理是从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对其病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13]。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实行康复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皮肤护理等,减少粘连、软化瘢痕、减轻疼痛和瘙痒,促进创面愈合,如患者康复效果明显则可以减少整形手术次数,缩小手术范围、降低整形手术难度。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疏导可以促进患者更快地适应角色转换,树立正面乐观积极的心态,令患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的社会理解和支持[14],提高患者在社会的支持利用度,促使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自我护理。本研究中的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并没有明显差异,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经综合康复护理后,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其心理从应激状态逐渐转变为坦然接受、乐观面对,心态良好,并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有效提升了康复质量;另外,经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残余功能得到了锻炼和改善,有助于各项生活能力的提升,因而也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科护理工作的新模式。 方法 通过分析康复科患者疾病特点,治疗要求,心理特点,康复科护理现状,结合康复护理工作专科发展的需求,审视我科以往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护理工作模式。 结果 制订新的护理工作模式使护理工作更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有利于康复科护理向专科发展,更适合康复患者。 结论 在实行新的护理模式后,患者康复理念改变,康复知识知晓率提高,康复护理技术使用能力提高,患者心理疾病发病率大大减少,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 康复科护理,护理工作模式

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的护理工作模式雷同与其他科室,沿用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没有向康复专科护理发展,科室护理人员的康复专科知识薄弱,已经不适应康复科的专科发展,满足不了患者康复的需求。现在康复医疗正在积极的专业化,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康复专科的发展。我院成立康复科已经三十多年,以前科室护理一直使用其他科室使用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前几年实施了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去年又调整护理模式,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优质护理工作,虽然护理质量提高了,但发现我科医疗与护理上出现断裂面,特别在我科扩建后,随着康复医疗走向专业化,医护之间的断裂面增大。针对这种状况我科制定了新的护理工作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选择2012年4-6月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本院康复科病人1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36例,年龄19-86岁,平均(59.64±9.75)。选择2012年9-11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后本院康复科病人15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105例,女50例,年龄28-84岁,平均(60.26±9.20)。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护理工作模式

2.1 配合科内开展的团队工作方式,护士积极转变临床护理观念,参与康复工作团队中,按照护理工作程序,实行康复护理:评定病人的残存的功能和能力,做出护理诊断,设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前“替病人做,帮病人做”为主的护理方式,实行“教育、支持病人做”,帮助病人制定决策、控制其的行为、使病人获得康复知识和技术。同时及时协调病人、医师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积极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治疗方案在病房的实施,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2.2 使用规范的健康教育流程,针对患者实施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护理。

2.3 工作制度的弹性变化。由于白日患者在治疗区进行康复训练,白班病房几乎是空的,针对这情况,我科1)调整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病人在病房的时间做好护理工作。2)白班分派护士到治疗区协助治疗工作,加强安全防护和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增强与治疗师的互动。

2.4 把康复护理技术固定到护理工作流程中。培养护士使用康复护理技术的工作习惯,确保康复护理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语言和吞咽功能的评定,心理的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使用并教学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吞咽功能的训练,有大小便护理问题的使用并教学二便护理技术等。床位责任护士跟踪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的实施和学习训练,做到患者入院时有评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住院中有持续的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实施情况有动态的反馈,出院时有护理评估和结果记录,出院后电话访问一到两次。

2.5 加强科内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每周业务学习一次,每月护理查房一次,并要求护士参加科室医生和治疗师的学习;康复技术由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主管护师带教,要求人人过关;主管护师参与病历讨论和新病人查房并制定和修改、完善护理计划。床位责任护士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和实施结果的反馈。

2.6 增加质量控制护士的人数,配合护士长监控科室的护理质量。我科有床位62张,设立两位质量控制组长负责科室的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科室护理质量监控的持续性。

3 评价指标

3.1 住院患者护理服

务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入出医院的接待,护士服务态度,护士的专业知识,护士的仪表,护士的专业技术,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护士等。

3.2 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康复治疗知识,康复自我护理知识,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饮食知识四项,每项包含四至六题问题,每项中的问题答对50%以上者为知晓。

4 数据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进行两组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比较,见附表2

组别 例数 康复治疗知识知晓率 康复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知晓率 饮食知识知晓率

讨论

1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护理工作模式是为了满足病人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量等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本与院、本地区符合国情的护理工作制度[1]。其的核心是护理模式,合理、适当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护理模式,反之则会阻碍它的完成[2]。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不同的护理模式,决定了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不能雷同临床的护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在迅速的发展,各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在陆续建立或扩展,康复科的护理工作也必然在发展,如何使护理工作适合康复专科的开展,并能促进康复专业的发展,引起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必要和必然。

2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可加强工作团队关系,保证患者、医师、治疗师以及护士间有效地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温馨、有效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积极促使患者主动“动起来”,保证康复训练在病房中的持续性,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真正受益。我科在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替代护理”模式,帮助患者,完成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一般是被动接受各种护理及康复治疗措施,不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中,进行工作模式的改革后,护理组改变以往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护理组的主动作用,掌控着患者的一切情况,能及时反馈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协调工作团队的各方的需求,使患者认识到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的、主动训练和坚持使用正确的康复理念,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融洽了医护患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3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提升了护理组的素质 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内涵来满足工作的要求,拥有高素质护士的护理组,其的整体素质必然更进一层楼。改革前我科护士的康复护理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康复护理技术,多是被动执行康复医师的医嘱工作,对治疗师的工作不熟悉、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专科护理满意度差。工作模式改革后,护理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从而提升服务内涵,患者重视到护理组的作用,治疗团队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科室业务水平提升,专科在有序的发展,患者的满意度增高,康复护理技术被应用、推广,患者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76~84岁,平均年龄79.3岁。早期发病7例,中期29例,晚期24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各种认知能力进行性减退,情感淡漠及明显痴呆等。所有患者均按照老年痴呆临床诊断标准确诊,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全面的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2周为1个疗程。其康复护理干预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多存在有人格障碍,易产生焦虑,急躁、易生气等不良情绪[2]。因此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不能存在歧视心理,主动与患者交流,多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流时语速要放慢,声音要低,用词简单,交流中可配合手势,便于患者理解。态度要温和,耐心倾听,切忌用刺激性的语言,当面谈论嘲笑患者。鼓励患者做喜欢做的事,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对于有孤独感表现的痴呆患者,多关心患者日常生活起居,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1.2.2 生活护理 痴呆患者因为认知能力低、定向力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较差。因此应当给予细心、周到的生活照料,从衣、食、住、寝、便为重点:①衣:选择宜脱易穿衣服,将衣服按先后顺序放置,便于患者取用。轻中度患者鼓励其自我照顾为主,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②食: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吞咽、易消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关注患者饮食习惯,老年痴呆患者进食常常不能控制,因此每日要定时定量。③住:老年痴呆患者因居住环境的改变会感到孤独,恐惧,因此患者的住址应尽量固定,床不易太高,床上用物要柔软、舒适、避免放置危险物品(如剪刀、热水瓶等)。④便: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大小便习惯及时间规律,要定时提醒如厕,每日清晨空腹饮温开水一杯后30 min做腹部按摩。预防老年便秘。有时会出现二便失禁,及时清洗污染的衣物。不要责怪患者。⑤寝: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告诉患者睡前少饮水,热水泡脚等促进入睡[4]。

1.2.3 康复训练

1.2.3.1 认知功能的训练 将6O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查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查组采用认知行为训练、居家生活训练、定向训练,以集体方式进行,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1 h/次,每周5天,12周为一疗程。

1.2.3.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包括刷牙、洗脸、穿衣、吃饭、如厕等,对表现好者给予表扬,不断强化锻炼,养成有规律生活习惯。不可伤害患者的自尊心,以鼓励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每一点进步。

1.2.3.3 注意力及记忆力康复训练 让患者认识常用的物品、水果等,提问亲属的名字。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陪他们同唱他们喜爱的歌曲。

1.2.3.4 语言障碍训练 教患者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循序渐进。采用患者进行唇及口型运动,与患者口语对话,采用物品名称的命名、词句和读书、计算、记忆等思维方法去刺激大脑增强记忆,整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能力。采用日常能力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上升比对照组明显,观察组有3例发展为中度痴呆,对照组有7例发展为中度痴呆。2组治疗前后MOCA、MMSE、ADL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老年痴呆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减退,并伴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负担,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延缓老年痴呆的病程,改善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痴呆被确诊,康复护理就应尽早执行,对轻症病例应尽可能延长并保持其自理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对重症病例应加强护理,保证适当营养,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参 考 文 献

[1] 许沛虎.中医脑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68.

[2] 赵小转.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全科护理,2009,7(5):1215.

篇10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