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方法

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方法论、发展趋势、脉络、价值

A中图分类号:G40 - 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方法学是1637年由笛卡尔提出的哲学观点,并在西方得到广泛的推崇,笔者将其基础定义理解为;一门学问采用的规则、方法与公理,一套可实现目标的做法及一种特定的做法。美国韦氏大词典[①“韦氏大词典”作为《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的习称,参考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1492页。]①对方法学的释义为“在某种知识领域上,对探索知识的原则和做法而作之分析。”方法学的通用概念是:在某一门学问或所要探索的知识领域上,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以方法学为理论背景的各科科学学问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结构体系,譬如医学方法学、法律方法学、设计方法学等,学问的方法学包括能够支持这些方法之准确性原理。而美术教育的研究,应该也有属于其本身的方法研究体系,即美育方法学。且所涵盖了一系列已编撰好的美术教育建议方法,包括标准美育信息材料,正规教育程序、工作表与图像工具等的总和。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融合方法学体系的美术教育发展原理,并非单一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某一办法,它是一种具有学术方法精神的理论知识背景,是科学态度与人文背景有效结合的成果。笔者将它视为美术教育学科学术拓展的命脉。要使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规律化、妥善化,首先以统计学为基础,整合了近年来有关美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信息材料与相关文献,美育研究论文及著作内容分布;

表1 20 年来中国美育研究论文和著作内容分布

以思想史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中国美育思想史、西方美育思想史和美育思想史是三大主要内容。美育思想史著作的写作范式表现为以美学思想史为蓝本,分别阐明每一位美学家的美育思想。在此类著作中凸显出古今教育的差异。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以讨论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而近现代美育思想的论争焦点在梁启超、和王国维。西方美育思想则重点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上。这些著作提出;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论开启了中国美育的道路,同一时期的王国维基于西方哲学的“知、情、意”三分法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基于当时的西方教育发展成就与国情推动了美育的制度化。[[1] 王晓旭,孙文娟,郭春宁.1990年-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 [J].美育学刊.2011.6(2);1-11.][1]21世纪以后对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几乎是90年代的3倍。学者们以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为中心,进行深入解读与现代性阐释。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南宋程朱理学为基础的论文代表,如潘立勇在《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中提出,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继儒家的传统命题。

以思想史作为美育研究方法的例证不在少数,近年来逐渐攀高的中国美育思想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趋势,这种改变是源于以思想史为研究方向,推进了美术教育研究多元发展的应证。以思想史为切入点的资源整理方法是最普遍的美术教育学科方法论途径,有助于为美育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知识。也概括了一部分以伦理社会发展为背景的美术教育知识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

以原理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原理的研究方法是美术教育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支脉,它与美术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原理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内在属性,它将观念与动态程序连接起来,并形成一种规律。原理是模式的导论,尽管我们不断更新研究模式,但始终需要原理作为支持,另外,原理决定了可行性,使研究对象不脱离社会与自然环境,而这种无法避免的种种联系,使美术教育原理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细化与规范原理的内容,深入原理的内在属性,将使美术教育方法论更实际切入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

正确的教学方法,受多方因素制约:第一是正确的美术教学任务或目标;第二是优秀的教材教科书;第三是教学执行者―――教师的全面素质;第四是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认识和思维全面情况。这四方面原理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制定和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学方法是属于静态性质的方法,有一些教学方法则是动态的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发现法”,意即,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有关材料,亲自去发现结论或规律而成为“ 发现者”;即为动态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将这两种方法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王雨中.美术教育方法论.[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7.7(99);175-176.][2]原理的认识角度能够启发引导发现与建设方法,并促进合理改善美术教育教学体制。

美术教育原理研究方法还涉及了美育的性质与任务;内容与形式。从检索结果看,近十年不少学者在原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有一种开拓性的共识。如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的《艺术感觉与美育》( 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凌晓蕾主编的《艺术美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爱萍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 年) 等,都认为美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它通过美开启人的心灵,以一种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对人的内在素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行为则是美术教育的实践形态,在高校中展开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的现行体制中,美术教育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式。[][1]

以实践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应证这种方法论的基础正是实践活动,同样,在推进美术教育研究的进程中,实践活动仍然是验证学术知识的重要途径。

以《美国哈佛大学课程体系改革考论―――哈佛通识教育( 美育类) 实地考察报告之二》[[3] ,傅晓微.哈佛课程体系改革考论―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二. [J].美育学刊:美育实践研究.2011.6 (2):51-60][3]为实例,研究高等学院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美育实践方法研究提供参考。美育类课程作为哈佛新课程体系的缩影,从以“学科”为分

类标准,到以“需要”为分类标准; 从重理论研究方法,到重审美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连接”大学院墙内外、学生现在和未来,实现了从美术教育到审美教育的跨越。

尽管美国和世界许多高校把哈佛核心课程体系( Core Curriculum System) 视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模板,但哈佛最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动因,恰恰是看到这“模板”显在和潜在的弊端。哈佛大学摒弃全球众多高校趋之若鹜的核心课程体系,追求更完美的课程体系,既来自俯视全球的霸气和视野,又来自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这些哈佛精髓,完全可以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找到同样的文化元素。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积弊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积极因素。

哈佛课程体系改革是从自身多维认识到实践过程的衍化,再次宣告了它放眼世界的雄心,从研究实践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中国在1990 年先生逝世50 年之际,李祥林的《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导者》指出,蔡先生曾言: “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FsthetischeErziehung 译出,为从前所未有。”真正从理论上使美育系统化,在实践中做出显著成绩并有广泛影响。[][1]而当下国内不少学院的美育体制改革也常以旧识推新学,但新学并非是由当下美术教育现状所催进的学术研究方法,实为扩充研究方法而学习、引用、采

纳的诸多办法,其结果大多是改变了学术

路径,而未改变学术研究的大格局。意识

表22009年哈佛新课程体系

寻找美术教育学科交叉点研究方法

有关于寻找学科交叉点的方法,一直是学者们推进学术的重要办法之一。现也有 “跨语境”美学的研究方式可成为美术教育学科探索研究法之参考。如比较受推崇的《高居翰中国美术史文集序》,它说明了学术研究可通过外来参照系的对比发现自身研究领域的盲区。近年来比较显著的学科交叉点是美术教育与语言语义学,美术教育与统计学、美术教育与生态学、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美术教育与图像学、美术教育与现象学,而相对传统的学术焦点是美术教育与文学、美术教育与哲学、美术教育与社会学、美术教育与逻辑学等。

以寻找学科交叉点的美术教育学术研究方式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学科内容,并为找到新的学术领域和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从美术教育与学科交叉研究分布法的要义来说,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是学术价值的体现。在这种研究方法逐渐成型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如:李欣人在《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中指出,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人性复归”理论的提出。赵伶俐《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和创造》偏向于科学化、量化的研究,把美育目标所体现的观念意识和知识分解为一系列的行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在懂得和了解基本的美学、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运用美的规律去进行自我人生的理想设计、形象设计和生活设计的方法。[][1] 但也有弊端,如范景中教授就曾经担忧“这种研究以常识碎片的拼凑而扼杀了美术史的魅力,也淹没了智识的光芒,导致了巧取之伪问题泛滥意一时”。而在美育与学科交叉分布研究方法的观念里,可以以笛卡尔在《论方法》中提出的四条理论作为依据:1.普遍怀疑,将一切可疑的知识圈出,剩下绝对正确的内容。2.将最复杂的事物转化为最简易的事物,例如将精神实体化为思维,将物质实体化为广延。[①笛卡尔“第一哲学”特有的哲学术语。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 即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长宽高, 凡是物质必然占据空间 , 这就是广延 。]① 3.用综合方式从简单事物中,获得复杂事物。4.尽可能累计全面,复查周全,以确定毫无疏漏。这样的思维虽未必适用于美术创作,却可为美术教育方法学系统的形成提供参考,如,将第一条用于学科交叉点的寻找过程中,可相对减少无关知识对学术主题的干预;第二条则利于我们看清多维复杂事物,直击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质与核心;第三条则利于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知识体系相互碰撞、促进与发展;最后一条则适用于检验学术成果,为成果的实践和学术价值的体现创造可能。

2.5 美术教育部门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

近年来不少学院致力于学科探索,潜心研究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教法,也有的部分学者特别关注师资建设。在美育课程的目标方面,李开玲、孙景曾在《大学美育课程论略论》中从美术教育的大局观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美育目标论与课程论,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有三个: 第一,现代化的忧思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教育的使命; 第三,促进生存方式重建。美育课程的功能层面,邢云提出了美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认为美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特别突出的有孟繁梧从师资的自然状况、素质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艺术教育科研能力、更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从艺术管理的课程设置来建设美术教育的新学科。艺术管理[arts management or arts administr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辅助学科,它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和学院制美术教育普通学科相比,它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管理者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艺术家营造富有成效的创作环境,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另一方面,要将由此而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其艺术体验准备条件。在过去2000多年里,艺术家曾自行担当这个责任,而当艺术创作及其展示成为一种生产与营销机制时,人们认识到,艺术组织的领导与管理需要专业技巧。[[6] 曹义强.艺术管理的观念与学术状况.[J].新美术.2007.3(28);4-15.][6]“艺术管理是一门将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与管理学结合的操作性学问。艺术管理者需具备商学、财经、经济学、心理学方面的技巧,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个观点是2007年由曹义强教授所提出的,以他将学科建设中的普遍方法与艺术管理学科特性结合所得出的学术观点来比较我们在以常人方法学取向的角度研究美术类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极易忽略学科的特性,我认为曹对艺术管理学科观念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回顾一下常人方法学的特征有:1. 行动的权宜性( conting ency) 与规则的说明价值。2. 行动的场景组织与局部索引性。3. 行动的反身性和可说明性。4.研究方法的“独特适应性”。[[7] 周斌.教育研究中的――常人方法学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21):9-13.][7]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是学术者不可忽略的要素,在美术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常人方法学,但常人方法学并非作为我们学科发展的拼图之一,而是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参考。且无论是以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学科发展角度出发,或者依照社会功能变化的不确定性,在美术教育部门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中,仍需具有潜在随机性。

3.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趋势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趋势十分明显,1.逐渐脱离纯理论的研究方式向实践迈进。2.是针对院校性质的改善内容、目标、教材、方法、评估体系。3.是对美术教育与美学关系的进一步深入。5.隐性课程体系与交叉学科的开拓与探究。6.随着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类意识的改变,发展数字化和实验性教学。对于美术教育研究的发展而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在《高居翰中国美术史集序》里,我们发现跨语境研究为美术和美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这种外来的参照系往往能照亮容易处于盲区的问题与领域,高居翰善于默记大量的图像,他对视觉材料的评述,具有图文互证的效果。

从总体趋势来看,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成为一个单一途径而迅速发展,但从方法学的角度看,它们并未形成一个具有稳定性规律的方法体系,常态单一的方法无论是来自于东方的哲学观照,还是出自于西方思维的能量,都无法满足美术教育研究发展的未来格局,避免学术者尽可能不落入一种本位主义,如致力于完善美术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可综合文献与数据整理,结合社会学、统计学和哲学等探索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与结构、普遍特征与内化逻辑、理序与稳定数据、变化与自然反应等,以至于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本身集成一套具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体系,对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方法具有创新、预测、评估等功能。

篇2

一、引入“快乐”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就是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创造教学兴奋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享受美术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快乐。

(1)音乐式教学引导创作气氛以及灵感。围绕美术课的快乐教学,把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通过直观的音乐刺激和引导,使学生在形式多样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和技巧,在音乐中感受美术作品中线条的清晰、笔点如音符般的灵动,作品整体如音乐中的意境显现等,实际教学效果相当好。

(2)启发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一堂成功的美术课,聚焦式或启发式的开局就能引人入胜,聚人眼球,教学中应充分研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相应设置焦点,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教学焦点上,并对本堂课新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获取信息。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而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在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制作和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美术教学媒体多样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物象,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进而使学生从全方位全感官的获取教学信息,有助于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快乐教学效果。

二、加强“能力”教学,挖掘培养开发学生自身潜能

认识源于观察,内容源于想象,实体源于创造,虽然不经过全面系统的训练,一样能粗描概括这个世界,但这不等于就具备乐美术能力。面对初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的具有比较明显的意识性和情绪性,同时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等特点,所以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力培养训练是相当必要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生学会“看”,并且是“整体地看”,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互为关联、互为参照的秩序关系,其大小、形状、方向、前后、色泽等都在视觉的互相比较中得到最终定位和确立。教学中,应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方面入手,立足学生便于观察记忆,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美术教学需要鼓励并不断促进学生的幻想,通过意境营造和引导,让学生想象过去和未来;想象身边环境、存在的事物;想象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梦想渴望;想象自己化身等等,教学中,应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孩子进行场景延伸想象训练;设置特定事物,进行形态变换想象训练;设定故事的概况,进行内容想象训练;同时配合手工课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倡导发扬DIY精神,将瓜果和道具物品根据他们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制作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等各类东西。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听从于教师。学生就会只有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画。因此,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创作出自己心中的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和加强美术教学中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

三、开创“灵魂”教学,注重方法突出艺术文化内涵

而今的美术课对学生来讲不只是简单的基本技能为内容主体,从审美角度对作品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教师应通过将各种资源有机的融合一起,多种方法的将“读文化、点灵魂、释内涵”运用于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热情。

(1)从文化的角度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代表的社会人文和文化特征,加深对历史文化以及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如凡高的《向日葵》欣赏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梵高本人的生平,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了解影响凡高一生的重要事件。结合上述,让学生在整个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真真欣赏梵高《向日葵》的作品表达和文化含义。

(2)从内涵的深度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要实现美术课的良好教学效果,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所选择的美术作品就必须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作品所包含的内涵提炼出来,渗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深度。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美术教学

网络美术教育资源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寻找到适合课程教学的资源是充分发挥网络美术教育资源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运用策略。

一、网络美术教育资源运用的意义

在高校美术课程教育中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能够扩大美术课程的知识面与信息量,增强美术课程的趣味性,让美术课程更加直观、形象。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够将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艺术与技术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实现从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到多元化互动教学的转变。高校美术课程中网络教育资源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往的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理论过于严谨,思维方式死板,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网络教育资源与高校美术课程整合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反思,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力。

二、网络美术教学资源的运用策略及方法

1.在素描课程中的运用

在高校美术素描课程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高校素描课程就是利用美术绘画技巧研究造型规律,养成专业绘画习惯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素描课程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素描教学,并且进行相关的解说,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还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素描的绘画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资源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素描的各项构图与绘画知识。如,教师在进行构图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对不同的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领悟构图的要领与技巧,从而体会到整体构成的多元化。又如,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透视教学这一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仅仅凭借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讲授,学生很难彻底理解。而利用网络资源就能将透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画面具有立体感。

2.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以往教学模式中的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只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获得相应的能力,并没有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理性的知识远远多于感性的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格式的资源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让美术欣赏课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营造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另外,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抓住美术作品欣赏的关键点,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

3.在色彩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尤其表现在对色彩的学习上。虽然有的学生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但是关于色彩的专业知识仍然十分有限,鉴赏能力一般,观察方法不得当。如果这一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遇到阻碍。特别是在高校美术的色彩写生教学中,学生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化以往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以提升学生在色彩知识方面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色彩写生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色调训练、色阶训练等知识点。一般情况下,上述知识点的教学通常只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普通教具进行讲解。而利用网络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则可以将色彩写生中的内容都囊括其中,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便于学生领悟和感受,进而提升其对色彩的辨别能力。利用网络美术教育资源,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能够更加准确地领悟色彩所表达的情感。

三、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美术教育资源,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美术教育资源,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网络美术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谭传芳.浅析地域性美术资源在地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美术向导,2013(5).

[2]王东方,聂磊明,郑小强.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关于美术理论课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考.大舞台,2010(12).

篇4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纲要》又告诉我们:“幼儿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资源,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美术教学中注重废旧物材料再利用与操作方法,能够指导儿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和手工艺品,学会走进生活并美化生活。

关键词:

学前美术教育;废旧物;实施与操作

一、废旧物材料再利用的一般方法

(一)观察与感知

观察与感知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会观察,锻炼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丰富儿童表象感知经验,使儿童学会逐步将感知信息中蕴含的符号语言和艺术语言感知吸收,逐步内化到自己的体验储蓄中,并且逐步迁移到实践活动操作中。所以我们提供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感知活动对儿童的感知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教育者所提供给儿童进行观察与感知的作品要尽量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作品的表现形式要具有个性语言,提供的优秀艺术作品要与学前美术教育年龄特征和实用性相匹配,能够调动儿童的感官能动性。教育者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儿童勇于感知、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逐步指引导儿童感知发现和识别美术作品中的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构图、造型、色彩和作品表现的均衡、对称、统一、变化、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学会识别和感知这些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会观察,把观察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把感知内化为自身的潜在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引导儿童体验生活,艺术回归于自然,大自然和生活给予儿童艺术创作的无限营养,在学前美术教学中逐步培养儿童观察和感知能力。

(二)发现与探究

发现与探究是针对在观察与感知的基础之上儿童对美术类作品的表达方式,制作方法和实践技能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点、性能、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的发现与探究。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与工具材料和作品充分接触的机会,鼓励儿童敢于接触、体验和大胆的尝试,使其能够初步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逐步启发和引导儿童产生对材料的创作愿望和意图。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学会逐渐从无目的的观察感知到有目的发现探究。在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儿童的个体表现,深入观察每个儿童在艺术表现时的实际问题,引导儿童自主解决问题。

(三)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

构思是以表象为基础把头脑中的表象经验与材料有机结合,“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见表象经验的重要。比如:面对生活中废弃的各种包装箱(牙膏盒、香皂盒等),这些被人们废弃的材料能被我们设计制作做些什么呢?我们课间吃的冰果棍收集起来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吃过的坚果壳能做些什么呢?这种根据对材料固有的材质美,能够采用与之相适的加工方法并且能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能充分展现材料的美,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充分注意材料的质地、软硬和纹理,设计和展示材料的点、线、面等形态特征。根据以上认知进行设计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并能够赋予废旧物材料以崭新的艺术创想和生命力。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是儿童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观察感知、发现探究的基础之上对“废旧物”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相关的操作方法的掌握、制作与创作表现。教师要在制作与创作表现前阐明要求,引导学生把临摹与独创结合起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氛围。

(四)赏析与评价

所谓学前美术教育中对儿童作品的赏析与评价是指儿童对自身作品的自我品评和对小伙伴们作品的品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儿童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的过程。教师在赏析与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儿童学会自己讲述作品的制作思路和制作过程,是儿童讲述对自己作品的认识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欣赏的眼光,在作品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和优点,善于鼓励儿童,教师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有利于儿童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五)拓展与总结

对于学前美术教学来说实施后的拓展与总结显得格外重要。适当的拓展与必要的总结是学前美术教学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要回头看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准备情况,教育者是否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是否了解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否熟悉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否对活动的内在与外延有更多的认识、对活动材料的熟悉情况、活动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场地设计的是否符合安全环保的原则、活动中儿童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愉快、是否能坚持完成作品、完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教师的活动指导和示范是否熟练准确、能否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等。

二、创意雪糕棍教学活动实施与操作环节

(一)对废旧物材料的观察与感知

引导孩子们收集雪糕棍,收集的雪糕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的废旧物材料。人们往往在使用过后就把之抛弃,通过长时间的收集过程我们逐渐对雪糕棍有所观察,这种观察与感知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逐渐丰富儿童表象感知经验。通过观察了解到雪糕棍是木制材料,长度不同。长一点的有二十厘米左右,还有十六七厘米的,中等长度的有十一二厘米的,短一点的有七八厘米。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材料,使儿童学会逐步将感知信息中蕴含的符号语言和艺术语言感知吸收,进而形成儿童的知识储蓄体验并且逐步内化迁移到实践活动的操作中。通过对雪糕棍的认识可以对雪糕棍有所了解,方便在我们以后再设计和制作时作为经验。在进行下一步针对雪糕棍的设计与制作具体操作之前我们提供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感知活动对儿童的感知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学前教师应该尽量提供优秀的成功同类艺术作品给儿童进行观察和接触,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观察和感知的机会,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动手来摸作品,更加有利于儿童形成感知经验。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的发现、感知和识别雪糕棍制作的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线、形、点、色以及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等。作品表现的统一、对称、均衡、变化、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教育者所提供成品的雪糕棍创意作品要尽量富有丰富的色彩,在设计样式上要多样性,在制作方法上要具有典型性的特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要与儿童的阶段性发展一致,能够调动儿童的感官能动性。教师还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雪糕棍的创意引导,引导儿童设想自己的雪糕棍能用来做什么呢。

(二)对废旧物材料的发现与探究

对现有材料———雪糕棍和成品进行发现与探究,是针对在对雪糕棍材料以及对它的成品作品进行观察与感知为基础。将要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点、性能、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发现与探究。进行雪糕棍材料的制作时配合使用的工具材料有:乳白胶、丙烯、剪刀、画笔、塑料布等。了解这些工具材料的具体特点和使用方法。比如,乳白胶的使用安全,用什么工具材料涂抹乳白胶,剪刀的用途在于可以剪不太坚硬的雪糕棍,这个部分是需要老师或者是家长参与并给予帮助的。丙烯是在作品基本成型的时候进行着色用的颜料。通过具体的操作与研究儿童对工具和材料有了明确的认识,逐步引导启发儿童产生想要利用雪糕棍进行动手制作的愿望和意图。这一过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逐步引导儿童有想表现的欲望,引导儿童逐渐从无目的的观察感知到有目的的发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看看谁对材料还不太了解,工具运用的不熟练。教师需要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帮助儿童解决实际发现的问题。在动手制作之前要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与儿童进行交流,要强调安全是所有制作过程最重要的。

(三)对废旧物材料的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

这个过程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前面的两个过程都是为这个构思与创作的过程服务的。雪糕棍可以制作成小房子、各种小家具、树木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儿童对材料的收集情况进行分组,一般可以3~5人一组,这样既考虑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儿童的性格特点,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协作。以制造雪糕棍小房子为例子,首先要让小组设计一个既简单又新颖的小房子的形象,教师要帮助儿童讲解小房子的基本构造,每个块面的具体制作方法。第三步才是动手制作,一般来说制作的过程要注意几个问题:在制作之前要先准备好一块能够在上面操作的塑料布(塑料布可以有效的防治乳白胶与其它物体的粘合)。雪糕棍相互之间粘贴要用乳白胶,乳白胶一次涂抹的不能太多,要干一干再互相粘贴。粘贴时要注意上下对齐,如果没有一次成型会给以后的组合带来很大的麻烦。粘成一片后要用重一些的书压在上面定型(一般定型的时间以两天为宜,一定要放在背光处,否则在太照射下雪糕棍一定会变形的)。整个制作的过程是手、脑、眼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如何能团结协作,统一意见是儿童在制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四)对废旧物材料的作品的赏析与评价

孩子们辛苦制作的形形的小房子做出来了,雪糕棍变废为宝了,孩子们很兴奋,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还会说“这个地方是我做的。”“那个地方是你做的。”“哪个地方是你做的呢?”小伙伴们相互赏析和评论着,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和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教师则是要用欣赏的语言来鼓励儿童,鼓励儿童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制作的整个过程和制作的感想经验。引导从儿童的作品中发现美,掌握创造美的方法。也可以为作品举办一个小小作品展,这样会大大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五)拓展与总结

通过整个针对废旧物材料———雪糕棍的再利用拓展到环保教育,雪糕棍是用木头制成的,而木头是砍伐树木制成的,树木的过度砍伐直接影响了环境,在对儿童进行整个活动的总结的时候提倡———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同时对已经产生的废旧物材料———雪糕棍进行回收再利用。引导儿童了解利用雪糕棍制作其他手工作品的方法,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剩下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沙发、椅子、树木等等。在进行总结的时候鼓励儿童大胆创新,勇于想象。针对废旧物材料———雪糕棍的再利用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观察与感知”、“发现与探究”、“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赏析与评价”、“拓展与总结”是整个废旧物材料再利用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这门课程中还可以渗透对自然界的观察。应该如何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环保理念等,都是对课程的拓展,要把教育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

作者:段浩然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孝祥.美学基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1-36.

〔2〕沈金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40.

篇5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

与其他科目不同,美术教育涵盖的内容最为广泛,它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绘画,还包括建筑设计、雕塑艺术、设计等。对于小学的美术教育来说,当前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如绘画课、书法课、手工制作课等十分有趣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美术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更早确立自己的兴趣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内容的广泛性对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二)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美术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苏醒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渗透审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三)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尽力迎合他们的个性发展,把他们的兴趣点尽力吸引到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上来,用美术教育来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和视野,用美学的教育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能够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完善。

(四)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当今时代最提倡的就是素质教育,那种靠死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素质教育的号召声中,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首先,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要想画出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先进行深入的观察;其次,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绘画和构图的过程就是空间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最后,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手工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创设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各种不同的水果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假设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果超市,学生的面前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鼓励学生走进“水果超市”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水果,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选中的水果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进行语言的描述,阐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首先,应该依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擅长之处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划分,使小组成员能够和睦相处;其次,为了提升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以创立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或课堂游戏,比如在小组成立之初,教师鼓励每一个小组画出自己的吉祥物,每组只准备一张纸,第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五笔左右,然后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往后,直到组内的最后一位同学画完,属于本组的吉祥物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积极调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当前,我国的美术课的上课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就开始作画。这个过程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观察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各种能力和素质正在培养当中,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漫画人物表情》时,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一些表情图片后,让部分同学上台进行表情模仿,此时台下的同学应注意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并概括他们表情的特征,在观察时间过后,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进行作画,选定一个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表情。然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猜一猜每个同学画的表情是属于谁的,评出同学们心目中最棒的小画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不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教授《童话中的城堡》时,首先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美丽的城堡的图片为同学们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城堡的美丽,然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不同的城堡的特色和绘画技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梦想中的城堡,并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

(五)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自信心和自尊心正处于建立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一幅画都是他们对自我的表达和对世界的认识的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绘画更多样化的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肯定积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绘画技巧与技能上的评价。同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童心和童趣,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孩子的作品。

三、小结

小学美术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审美教育渗透其中、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等。针对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作者:张秀荣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育;透视

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甚至是国画,我们如果想要在一个平面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事物的实际情况,那么物体的远近大小一定会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可以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透视方法。那么,我们研究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推进高考基础美术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在高考基础美术教育过程当中进行透视教育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正文进行重点的讨论。

1.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

1.1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升作品的质量,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帮助上。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透视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国画、油画、还是素描当中,都是通用的,只要能够领会到这种手法的精髓,学生就可以自主的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并且学生在学习透视的同时,也会接触到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到一些启发。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极其有效的,它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的正面影响,这也是学校为什么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1.2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

透视这种艺术手法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焦点,如何在图像中模拟出人的视线,如何将事物的大小与事物距离人的远近结合。只有做好了这几点,透视手法的应用才算是成功的。这个过程更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将这些深奥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的应用好此类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还在于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了透视手法,学生们不仅仅会对这种艺术手法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将在透视手法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其他的各个方面,解放自己的思想。这对于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因为这一点,我国的各类学校也应当加大对于透视手法的教育力度。

2.如何进行在高考基础美术教育过程当中进行透视教育

2.1鼓励学生多多观察

我们应当从观察、思考、创作这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透视教育。具体而言,我们首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多多的对生活当中的失误进行观察。毕竟,从根本上来讲,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为了学好透视手法,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视线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出物体究竟需要进行怎样比例的远近大小缩放才算是合理。

2.2引导学生多多思考

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程度,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多多进行思考。从根本上来讲,只有深入的对于这种方法进行思考,学生们才可以对这种方法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够在自己的创作工程当中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在进行透视的教学时,不应当仅仅是将透视的基本原理概念之类的东西教给他们,而是应当交给他们遇到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样当他们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才可以独立的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讲过的东西。

2.3帮助学生多多创作

我们为了进行透视教育,还需要帮助学生过多多的进行创作和练习。为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对这种手法进行理解,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多多的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帮助他们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才可以慢慢的加深。具体来讲,我们多带他们去林荫小道、著名建筑等处进行写真创作,并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对进行几次练习,学生们的水平自然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究竟能提高多少,就要看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勤奋程度了。

结语

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好地成绩等方面。我们为了达成这三点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多多思考、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帮助学生多多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创造力;想象力

1学前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养成

通过学前美术教育,实现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养成,需要学前美术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思想上转变固有观念,我们应当明确,学前美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绘画技巧,不在于绘画技能的传授,而在于使学生在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活、自然、文化和社会。在以往的学前美术教育中往往通过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相似度,来判定学前美术教育的课堂效果。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美术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天性的发展,因此,在创造力的养成过程中,学前美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心理活动、情感体验以及个体人格特征。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进行个体体验。例如,在以“仲夏交响曲”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学前美术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到田间地头去,到公园广场去,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感受仲夏的季节特征和特殊氛围。回到课堂上,学前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同器官的直观感受转化为美术作品,转化为视觉艺术效果,转化为学生独特的对美的表达。学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彰显,在教育内容和理念上的自由多样,最终体现在学生美术创作的个性化。创造力的养成需要学前美术教育工作者采取多样且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求学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以“太阳”为主题的学前美术教学中,学生对太阳颜色的描述是多样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就太阳而言,它本身就存在中午是白色,落日是黄色,晚霞是红色的现象。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三原色,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三棱镜,在学前美术教育中融入科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对世界的认知。

2学前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养成

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这种对生活的升华与引申离不开美术创作的想象力。想象力具体体现在对美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在创作者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之中。幼儿时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没有定式的时候,这一阶段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并没有受到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思维上很跳脱,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描绘各种事物。例如,在以“蚂蚁”为主题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认知的基础上,侧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蚂蚁想象成战士、探险者、搬运工,尝试从蚂蚁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把树林想象成蚂蚁世界的宇宙和外星球,把蚂蚁窝想象成四通八达的城市。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养成,不能拘泥于对色彩的运用、对线条的把握,学前美术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他们的作品,从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学前美术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的衔接和课堂节奏的把控,通过有条理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美术作品。

篇8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1.幼儿现实生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3]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幼儿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和体验,积累经验,建构新知。源于幼儿经验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满怀热情和智慧去探索、发现和尝试。因此,幼儿园一方面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广泛收集照片、图片、录像、书籍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美术表现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幼儿的精神生活需要借助美术教育得以升华。

“儿童具有生动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包括真、善、美。”在孩子的视野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我们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想像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儿童美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他们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显露。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等形式将内在流动着的思想以及感受一一表现出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技巧训练,而是以美术为手段,解放幼儿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追寻幼儿的精神生活,选取与幼儿的生命律动合拍的对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灵感受,帮助幼儿丰富和扩展精神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美术教育形式生活化

皮亚杰说过:“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在美术情景中学习。”生活本身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包含大量学习美术的机会。凡是幼儿每天经历的衣、食、住、行、学、玩以及与人交往等实践活动,都是可被利用而且应该恰当被利用的美术教育契机。因此,美术教育不能游离于生活情境而抽象说教或机械操作,教师应精心??设现实的生活化情境,丰富幼儿美术教育形式,让幼儿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

1.利用环境熏陶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环境熏陶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若能为幼儿创设富有美感的环境,就会给予幼儿启发,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欲望。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营造,通过实物、图片的收集、展示,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各种途径,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生活化的美的情境,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中,教师通过环境布置、作品展示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年画布置活动室、走廊,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

2.利用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华美术教育。

主题活动中的生活话题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可成为幼儿美术生活化教育重要形式之一。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大胆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自我表达,激发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如主题活动“我骄傲――我是上杭人”,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观看图片、录像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再用写生画、拓印画、装饰画等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这些秀丽的风景。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能,还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篇9

1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因人生阅历不够等,遇到问题不能正确客观的看待问题,遇到事情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往往感性成分超过理性成分,容易意气用事做出很幼稚很冲动的决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在青少年以后的成长中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同学之间的一点小摩擦就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肢体冲突;当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时,就会控制不住流露出骄傲的神情,相反,如果在生活中和学业中遇到不顺,又会怨天尤人,对自己失望。高期望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青少年自我消沉的原因。除此之外,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也是造成不健全人格的重要原因。

2美术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2.1美术教育发现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帮助学生进行情感调节

美术学科没有严格的考试等硬性要求,对于学生没有强迫学习的压力,所以这门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美术课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世界名画,还可以听老师讲解一些名画中有趣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们得到身心上的放松。而绘画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在美术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和赞赏学生。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学生加以关注和赞赏。

2.2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在美术作品评价方面,我们要转变以往那种光以美术作业画的不好,或像不像的单一划评价,转为过称性的,综合多元的评价,以此体现美术的多样性、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如此,并不是只存在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钻进死胡同,使自己陷入误区。产生偏激的思想,而是将很多问题事情都看开,告诉自己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2.3美术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心,促进青少年人际交流

在美术课堂,教师往往会讲一些艺术史,向学生们介绍艺术史上一些伟大的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们,这些艺术家大多充满自信,很多艺术家一开始的藝术作品都是被当时的权威否定的,但是这些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及其的自信,自己开画展,丝毫没有因为权威的否定就放弃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学生们在听了这些故事后,很多学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又自信了一点。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更需要自信,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绘画作品自信。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自己内心的艺术品,升华自己的内心。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从其他学科中无法获得的体验。美术教育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了解世界,看到世界的阳光面,从而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用艺术提升生活质量,让生活充满美好。

2.4美术教育中美术的纯粹陶冶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

美术作品依靠美的形象打动人。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不仅欣赏作品中艺术形式美感,还可以体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在感情,比如在欣赏伦勃朗的《夜巡》时如何把前方战争的激烈,骑士们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紧张氛围表达出来;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她高擎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幅作品让每一位观者都能体会到战争的无情,人民对于自由的渴望。诸如此类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它们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净化和陶冶的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美术课没有严格的考试要求,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及过重负担。美术教育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一位台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强弱有关。内外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以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篇10

关键词:美术 教育 素质 教育 探索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一、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美丽的热带鱼》、《树叶贴画》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 4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二、增设特色课,提高教学效率。

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 以点带面的教学。

由于特色课是一种表演技能型教学,所以在特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重点能够展示表现技能的本领,从工具使用到技法、技巧等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用这方面知识、技能自 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理解艺术处理及表现能力的展示方式。如中学生创作、书法、图画、手工制作等等。通过中学生创作完成想象画、插图、添画、设计等一系列的零散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培养求异思维开发智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

未来的世纪将创造竞争的世纪,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还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美好的当今世界,他们还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更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还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是他们的智慧和美感,美术知识和运用表现美的头脑及双手去创造、去建设的。因此,才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这美的种子,使他们现在成为爱美、会美、外表美、能创造美的一代鲜花,在祖国这块大花园中竞相吐鲜开放,促进我国群星灿烂、英才辈出时代的来临。

四、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业余美术辅导是课堂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学 校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和课堂教学统一,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其不受大纲和省编教材的限制,在使用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环境上具备着灵活性。统一性是在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同课堂美术教学一样。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技能,掌握表现方法 ,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训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特长人才。二是培养兴趣和艺术素质,让学生通过培训,发展和提高多种能力,并使一些素质优良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培养。这一教学形式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正因为是业余辅导,所以有着自由选择时间的可能,一个学期,一个月,一年,也可能到高中,到考艺术院校为止,这也是一个培养特长人才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