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如何提高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如何提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如何提高

篇1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的世界,想要探究人生的价值,也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求内心的愉悦,每位学生的内心也有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的渴望,这些都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内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潜在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那么,就会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会更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素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目标,学生也将会受益终身。

二、课外阅读要有计划性

一是要定时,即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要定量,即保证一定的读书量。比如,可根据自己的课业实际,每天读完多少页书,必要时也可让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监督。三是要定计划,即在每周、每月或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读什么书、定时或定量的数额、如何读、如何实施计划等。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计划性并且有步骤地、长期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三、要掌握并能恰当运用课外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和略读是基本方法。精读,就是要认真深入地阅读文本,揣摩文本,鉴赏其精妙之处,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条件下,略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单快速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这两种阅读方法也不例外,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或交互结合使用。

其次,可以把检索、圈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作为辅助方法。检索,就是通过文献资料、网络信息储备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资料的过程。圈点,就是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可以帮助记录精彩段落和语句,加深印象,同时方便以后重温精彩。做批注,一般是指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写评语和注释。只读不记,印象肯定不深,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自发、主动地体悟、探究、反思,最终达到由阅读主体转化为思考主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把握好了课内的阅读学习,才会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渐拥有思考与探究的习惯,加深阅读思考的深度,然后再进一步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能力和素养,成为具有真正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外阅读者。

五、要精选课外阅读书目和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一般有着高水平的语言标准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想。这些作品,如果能够细致阅读,精心品悟,一般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性,还可以辅以报刊杂志,多方面涉猎。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意林》等,这些报刊的阅读材料篇幅较小,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内容或者贴近高中生活,或者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或者介绍成功人士的经历,且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六、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重视个人情感的融入,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学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要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寻求解读问题的新途径,即学会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篇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信息社会的迫切需要,而快速阅读又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更是促进听说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好地为中学生课外阅读提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快速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专题快速阅读讲座,定期进行快速阅读竞赛,定期举办快速阅读墙报专栏,还可办班级的快阅刊物。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快速阅读的积极性,又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可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呢?

快速阅读的核心在于:突破“音”读,变“读”为“看”;突破“点”读,扩大视幅。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训练,开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思维潜能,培养专注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综合素质。我的做法是: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这里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了两大方面。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同时,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道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

二、交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能把这一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由于汉字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一字一字的阅读方式,不管什么文章,都喜欢逐字逐句地理解,阅读速度较慢。因而,我们应转换思路,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精读,精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这种速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避免边看边读。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有边看边读的不良习惯,无论在看什么,脑子始终在“念”母语。这种方式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并且还极易疲劳。要想加快阅读速度,首先要改掉边看边读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只靠眼睛,即只是视觉阅读,在头脑中不要有发音的过程,克服一字一句默读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还要尽量避免重复阅读。不少学生经常重复阅读刚刚看过的字词和句子,总怕没看懂,复视的次数还相当频繁,即使一个熟悉的词也要复视,这也严重影响着阅读的速度。因此在阅读时要尽量避免复视,减少复视的次数。一直往下看方能加快阅读速度。

三、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教给学生学会浏览。

浏览是进行大量、广泛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社会的各类信息是在飞速增长,为适应这种新形式,只靠精读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学会浏览。浏览的目的是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它不要求记住文章的每个细节,不要求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熟练而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浏览技巧并不难。不少人在阅读时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只是熟练的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训练,如多浏览报刊、杂志,这样时间一长,浏览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学会浏览的关键还在于迅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即主题。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往往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每一段的第一句也经常展现出文章的主题。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先浏览一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对文章大体先有个了解,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扩大学生快速阅读的视野。

有选择、有目的阅读,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扩大阅读视野。一个学生在看文章时如果一眼只能看一个甚至不到一个词或词组,其阅读速度肯定很慢。而一眼能看三个甚至更多的词,其阅读视野就比较宽,阅读能力就较强,阅读速度肯定比前者快得多。阅读视野的宽与否,也影响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扩大阅读视野也可通过训练锻炼出来。如教师可用投影仪给学生训练。第一次给学生先打出一个字或词,再到完整的一句话甚至多句,一直训练到让学生一眼能记住多个词组,乃至一句或多句话。就像足球场上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一定具有宽阔的视野,踢起球来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扩大阅读视野,一眼多看一些字词是非常重要的。

五、让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也就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浏览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要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也逼迫着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

六、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读书,得进入心平气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纯洁、敞亮。同时,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渐渐扩大。

课外阅读是开放的,它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的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篇3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

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互相促进。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全面以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习惯,因此,必须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方法的检测和再指导,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学生借助与教材配套的读物和自由选择的读物,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开展说、读、思、议、写等活动,发挥主动学习,敢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1.加强配套读物的阅读指导

阅读文章时,可要求学生先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查字典辨音解词;其次设计一些需要动脑的小问题让学生细读,在书上画出答案或另行写答案。最后,结合语文书中的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如一年级学生阅读了《聪明的公鸡》一文后,可请学生联系《乌鸦喝水》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对于文中含义深刻或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标出,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这样,配套读物的阅读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不可忽视。

2.加强推选读物的阅读方法指导

由于学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其阅读能力也参差不齐,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①读与思练剑,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③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扫清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④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的洁净,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三、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语,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交流心得,学生根据计划安排,自选课外读物,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开故事会。定期举办课件读物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品语表达能力,故事会可先分小组评讲,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现的机会,然后评出优秀故事员到班上参加比赛。

3.知识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采用抢答形式,说出其中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实践证明,在实施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培养,阅读课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期盼感,为完成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4

一 打造适宜的阅读环境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很难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宽松的阅读氛围与环境。

环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阅读文化”包括一种客观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一种内在的心理环境。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师生共同在班级建立“小书屋”;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设立集体的阅读记录单,及时将学生的集体阅读内容、阅读成果反映出来。如:学古诗时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学生明白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写作也就不难了。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能使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大千世界。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明白书在人类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学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明白由于自己的见解不同,对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会有不同的了解。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怕艰苦、认真努力的人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将这些名人名家名言有关读书的话作为标语,贴在教室里。

师生可以结成书友,进行合作阅读,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课外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因此,应有别于规定教材的学习,教师应给学生以宽松的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如不对课外阅读提出高要求,阅读地点、阅读时的坐姿、座位的选择等组织纪律方面可以灵活机动些,让学生在身心轻松的状态下全心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 增强内容方法的指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因当前,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从而不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让学生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首先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阅读,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有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愿望。有些课文是长篇名著的节选,并且每册教材的附录中都有与本册课文相关的名著简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还可利用阅读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中学生阅读》、《语文报》、《读者》、《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篇5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发自内心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言传身教,让学生乐于读书。学生对老师怀有崇拜的情怀,喜欢模仿老师,这样经常跟学生说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读书对自己的影响,学生会很佩服。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榜样效力,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故事吸引,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老师可以通过利用故事的机会向学生介绍故事的出处,这样引起学生的关注,带动学生去阅读。

二、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的特点以及阅读能力的不高,在阅读的时候大多会走马观花,没有捉住重点内容来阅读,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因此我们老师就要指点好学生,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尝试阅读带来的收获。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上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而且要指导学生去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农村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想读书但是却没有找到书去阅读,我们老师应该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1、利用资源,保证阅读来源。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班级可以建立图书角,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将图书库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去借阅书籍,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安排,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阅读,可以利用班级图书角,也可以到学校的阅览室,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家里的藏书等等,

四、完善机制,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生最喜欢老师家长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老师应该建立一些有效的机制去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使他们能有信心有兴趣去继续阅读。

1、开展活动,促进阅读。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精心引领 推荐书目 适当训练

读写结合

在高考语文能力层级中,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索等是难度较高的能力等级要求,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及深入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文本很难有明确的梯度划分,因此学生往往也忽略、不重视文本的深入阅读,这就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带着学生、伴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只有教师率先示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个性思考。

一、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

知识改变世界,读书丰富人生。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认真而细致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可以开拓思考空间,可以陶冶审美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么语文学习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能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学生,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更快些、更顺利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课外,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师所倡导的方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也有他们关注的热点、热门书籍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自发性阅读,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了解他们喜欢的作品,把握他们的脉搏,与他们在阅读上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学生、鞭策学生去看更多的书,以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学生大量地阅读,思维会大大超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会加大,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使学生能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课外阅读能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力求文质兼美,既要重经典,又要兼具时代性。一本好书能使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内在的一种人文情怀。

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层次的,可以是主题阅读,也可以是专门阅读,比如杂文之类的文体阅读,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主的专集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散文小说诗歌类”“传记类”“艺术社会哲学类”等类别向学生推荐作品,或者分成:“小说”,比如四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金庸作品选读等;“散文”,比如《论语》《古文观止》《文化苦旅》《我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等;“戏剧”,比如关汉卿、王实甫、、莎士比亚等作者的作品;“诗歌”,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泰戈尔诗选》《余光中诗选》《普希金诗选》等;“传记”,比如《马克思传》《居里夫人传》《拿破仑传》等。把阅读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熟悉民族历史,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真正领略优秀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或者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先睹为快”,让学生在这些书的引导之下,主动购书、看书,并且互相之间交换书籍、交流阅读感受等,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从高一起始就应该教会学生做阅读的“减法”,就是说要让学生重视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在极短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抓取文本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能分清主次,抓住核心内容(主题、结构)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章的效率。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想学好语文,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学,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地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不妨把考纲上“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印发给学生,这些要求虽然指向考试,但是它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能力点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有意识地加以重视,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散文有散文的要求,小说有小说的要求,两种类型都要抓,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鉴赏阅读。

四、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核心。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学生尽管也有收获,但是这种收获的多少无法检验衡量,只有与写作结合,为写作服务,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有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反之,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的人物进行思想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把交流的内容呈现出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语言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也就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达到高度统一的要求,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好每天的摘抄任务,不是简单的摘抄好词好句,在摘抄文字之后要有点评与感悟的内容。点评,主要是结合考纲的要求,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比如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要求与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联系起来,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学生掌握方法并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去开展阅读活动,在一次次的点评中不断积累阅读的感受与体会。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它带给人较多的触动与思考,学生通过“感悟”的过程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连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不仅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篇7

【关键词】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

高中阶段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全面掌握课本内容,老师还需要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的安排相应的报纸、杂志等丰富多样的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现行的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以其编排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时代性而深受高中学生的喜爱。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在课外阅读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推荐适当教材、创新阅读方法等方式,使得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向和阅读效率都有较大的提高,是老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培养兴趣,“点”出阅读习惯

Love is the first step to obtain knowledge.若要助力高中学生能力的提升,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对课外读物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不仅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需要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有意识的锻炼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在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4的 《Films and film events》单元中,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英语的能力,将电影的话题融入到了教材中去。如何依托教材,最大程度的拓展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我一直要考虑的事情。恰逢电影版《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是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播放的电影片段欣赏课。同学们在已经学过课文的基础上,参照课本中讲到的知识点去观赏影片,收获很大。这个时候,我趁热打铁,拿出了在学校图书室借阅的《Gone With The Wind》的原著,鼓励同学们去阅读原著,当时就有好几位同学争先恐后的拿走了原著,津津有味的阅读了起来。同时,我还教给同学们好的阅读习惯:精读和泛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要如何区别处理;辨别哪些是优美语句;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应如何断句……在培养了学生好的阅读兴趣后,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的被培养出来了。

好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好的阅读习惯则是理解英语的必要条件。依托课外阅读,“点”出好的阅读习惯,助力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推荐材料,“点”出阅读方向

More preparation may quicken the speed in doing work.好的阅读材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助力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第二步就是选对教材。纷繁多样的阅读材料、浩瀚如海的优美文章……究竟哪些是适合学生们来读的材料,这需要老师们下一番功夫。正确的阅读材料,才可以使阅读的目的明确、方向明朗。

在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3的《Understanding Each Other》一单元中,主要是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信息,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跨文化交流。如何让同学们了解庞大的世界村中不同的文化,这是一个很严峻的任务。这时,我想到了《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探险家、旅行家、探险、孩子几乎囊括了地球上大部分国家的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不是很好地让孩子们打开眼界,了解国外的渠道吗?我便为同学们推荐了这本杂志的英文版,冲击视觉的图片、简单易懂的文章、详实清晰的地图,无一不是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但是,如此信息量大的杂志如何让同学们有的放矢的阅读,是每位老师需要下工夫去取舍的任务。针对这一的情况,我便为同学们针对不同的期刊推荐了不同的文章供同学们去阅读,这样便为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

恰当的阅读教材、明朗的阅读方向,为学生课外阅读之路的开启扫除障碍。借助课外阅读,“点”出好的阅读方向,助力课外阅读内容的升华。

三、创新方法,“点”出阅读效率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兴趣和阅读材料是显性的必要条件,但这其中还有一个隐性的必要条件,那就是阅读方法的选择,这便是赢得课外阅读的第三步。在阅读时使用较为创新的阅读方法,助力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2的《Sporting Events》一单元中,教学目标的其中一个语言技能便是“Read a speech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s and two articles about sport”对于Sport,由于生疏单词过多,再加上同学们平时并不是过多的了解体育,在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吃力。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近些年在英、美等国学生中流行的“SQ3R”阅读法。“SQ3R”阅读法包括五步,分别是:纵览(surrey):首先大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提问(question):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read):对文章进行精读;记诵(recite):复述所看内容;复习(review):一定时间以后要及时回顾自己所看的文章。“SQ3R”阅读法的优点在于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去自主学习。我将这个办法推荐给学生使用,学生一改以前“看到英语就烦,听到英语就闷”的现状,大大的爱上了阅读。

站在教材的基点上去拓展课外阅读的高度,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推荐适当教材、创新阅读方法等方式,使得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向和阅读效率都有较大的提高,“点”课外阅读之“石”,“成”学生英语水平之“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习惯 英语学习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形象阐明,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益。英语新课标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知识和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英语阅读非常重要。但是,英语阅读在学生中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阅读不能持续,经常半途而废,以致收效甚微。因此作为英语老师的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课余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讨论,以期能使读者获取少许启发。

1.改善和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1.1积极主动参加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传统英语教学中,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枯燥乏味,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具备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学好的一门学科。通过开展英语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提高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日常生活的英文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这样,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进而养成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2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阅读障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阅读文章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体会到文章的主旨意思,进而影响对阅读理解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等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增加阅读的流畅性和愉悦性,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1.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巧,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将直接影响到初中英语教学的成败。初中英语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增设了阅读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阅读练习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突出实际功能。在这方面,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词汇的巩固力度,把握好词汇关,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词汇外,还应对现有词汇进行扩充,让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扩大词汇量。其次,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要从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学生足够的而时间,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2.加强教师指导作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意识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相结合,通过课内精读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文章,巩固词汇,锻炼阅读能力;通过课外泛读,使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语言基础知识进一步熟悉和加深认识,培养阅读习惯。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谈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2.1建立课外阅读小组,营造英语阅读氛围

教师要督促和帮助学生成立课外阅读小组,使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共享,积极营造一个好的英语阅读氛围,并鼓励学生多多交流一些在阅读中的心得体会,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另外,教师可以每周固定一定的时间,成立英语角,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应以引导和鼓励为主,切不可一味强制施压或者放任自流,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该让学生从最初的督促到自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2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完善奖惩机制

英语课外阅读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所以在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部分学生往往会不主动或者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和尝试各种方法激励他们,尤其在初期阶段,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所定指标和要求,并引进评价机制,增强竞争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实现由被动消极阅读到主动快乐阅读。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在一朝一夕,其成果也非立竿见影,所以教师要坚持督促和指导,积极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交流,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艳华. 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课外自主性阅读的习惯[J]. 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02).

篇9

关键词:课内外衔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文也不过三百来篇,仅依靠课内的阅读,即使学得再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进行阅读,也离不开在课外的阅读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如何以课内课文为依托,架设课外阅读的桥梁,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在课内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

如,在教W《女娲补天》一课时,笔者在讲完课文后对课文里所讲的童话故事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借机带领学生阅读了《女娲造人》一文,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难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导致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对此,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嫦娥》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2)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3)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表示疑问,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借机引导学生阅读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在课内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阅读积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利用选读法来让学生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有关部分来进行阅读。利用略读法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全文要点,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和精彩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牢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阅读,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满足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如笔者建立了一个QQ群,让学生都加入,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内阅读的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使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不断增加阅读积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阅读指导 语文教学 开展活动

俗话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课外阅读做了量的规定,还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做了指导性的规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那么,如何做好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需要,才会积极、有效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通过讲故事,把书介绍给学生。教师讲到动人的地方时,可暂停讲解,以激起学生“欲知后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第二,配合班级、中队活动,把书介绍给学生。如通过主题活动、赛诗会、故事会,把相关优秀书刊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为活动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参与活动,就能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二、结合语文教学,指导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不断探索,试图建立一个以课本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课内外阅读互相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系统。这既可为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又可将课外阅读作为巩固、运用课内所学知识的积极手段。由于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互相联络,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诱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可以把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中心内容一致的课外读物,先安排课前读,作为学习课文的铺垫,学完课文再提出新的阅读要求以加深理解。例如,配合《负荆请罪》阅读《史记》(小学生版)。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内容,即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不畏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但这些课文并没有介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史记》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第二,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知识有拓展的课外读物,安排在课文学过后阅读,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学了《三亚落日》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海上日出》;学了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西游记》。第三,对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外读物,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内进行。如配合《草原》阅读《野马西风》等介绍草原风情的文章,引导学生介绍文中草原人民的习俗和其他民俗风情。第四,那些与课文文体或文章的写作特色相同的课外读物,可结合读写训练相机进行,使学生触类旁通,进行读写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如配合《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大鹿岛游记》等游记文章,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的写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课文阅读,按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一般形式有:介绍读物、按要求共同阅读、读后讲述、专题讨论、读书情况交流、一分钟读书信息导报、集体读报活动等。

另外,为了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还可以与学校或少先大队的活动结合,组织以下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等。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二是提纲笔记,侧重于提挈作品内容;三是心得笔记,重点在写自己的阅读体会。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按照不同的年级,结合不同的读物,提出具体的要求。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习惯,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才能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刘桂珍. 书香沐浴人生 书韵丰盈人生――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3).

[2]丁海艳.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