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指导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早期教育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早期教育指导

篇1

关键词 美国 儿童 早期教育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早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政策。

首先,美国政府提出要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美国卫生和福利部(HHS)开发了一个旨在评估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新的责任体系。同时,它还培训了大量的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教师。

其次,各州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美国政府建议在提高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质量方面,联邦和州政府必须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同时要求各个州为儿童早期教育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联邦政府为了帮助各州达到这些标准,允许各州在使用联邦儿童照料资金时具有灵活性。

再次,把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父母、教师和儿童照料人员。为了使儿童早期教育能够得到最新研究成果,美国教育部需同儿童的父母等有关人员建立其合作关系,以开发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

(二)早期教育教师。

美国相关研究证明发现,通过对早期教育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可提高儿童的早期教育质量,增强对儿童需求的敏感性及回应力。当早期教育教师至少获得与儿童发展相关的肄业证书时,整体教育质量、效果的得分很有可能会提高。 与那些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教师相比,接受过正式教育与培训的儿童教师,他们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验。一般认为,教师的受教育和培训经历反映了教师对儿童发展需要能否准确理解,以及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和善和技能。相关研究(Ashton,1996)证明,那些经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促进学龄儿童成绩方面具有优势 ,那些选择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效(Layzer等,1993) 。

(三)班级规模及师生比例。

史密斯(1999)发现小班教学还与儿童的主动性有关,可以提供机会让教师进一步延伸儿童的语言学习,协调儿童的社会交往,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提出最优化的学前教育机构班级规模普通班为15名儿童,特殊教育班应少于15名儿童。Lambert eta1(2005)指出,班级规模越小对儿童教学和成长越有用。

(四)家长参与。

弗雷德(1998)提出,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开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美国相关的实践研究也证明,家长直接参与早期教育,要比单独为家长培训影响更大。可见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早期良好表现影响深刻。因此,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政策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保障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为保障早期教育质量,颁布与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其不仅为早期教育立法,而且在教师培养、家长参与方面的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而我国早期教育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却相当薄弱。我们既没有制定高层次、高起点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比如《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也没有为早期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家长参与作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而缺失的法律法规制度又难以保障儿童早期教育的顺利实施。可见,我国应尽快制定早期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障早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早期教育教师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儿童早期接受成人影响最大就是父母和教师,因此早期教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接受早期质量的好坏。可见,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素质的早期教师。首先,要做好早期教师的特有素质培训,要培养教师热爱儿童、善于社交的心理特质。其次,要加强对早期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让其亲自参与他人指导的教学和实习,从指导教师得到指导和反馈信息。

(三)班级人数及师生比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提出早期教育的最佳班级人数,但是小班教学及高师生比却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可是,目前全世界能够达到1:7师生比的国家几乎空白。 班级人数多、师生比低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因此,减少班级人数、提高师生比是我国早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要使用闲置校舍改建、扩建幼儿园,增加幼儿园及班级数量,减少班级人数,二要提高早期教师的工资待遇,容纳吸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加强培训,增加早期教育教师人数,提高师生比。

(四)家长参与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可以增长家长在科学育儿方面的大量知识。因而,我国也应加强改善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措施。一是家长要在家庭内部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与早期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奖惩要恰当,在比较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二是幼儿园要定期邀请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活动,与家长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提高早期整体教育质量。

(作者:秦皇岛山海关南园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立新.美国政府对儿童早期教育资助概况.教育导刊,2007,(1)

[2]芭芭拉·鲍曼.吴亦东等,译.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早期教育的方案及实施

以鲍秀兰主编的《塑造0~3岁人生良好开端》、刘湘云主编《儿童保健学》、李荣萍等主编《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工作指导手册》为教材,编写适合各年龄的婴儿早期教育方案,并教育和训练父母来实施干预措施。早期教育组于42d开始至6月龄阶段每月来医院儿保科接受一次医生跟踪检查,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根据小儿不同年龄神经心理发育及体格发育规律,结合生长发育评估情况,由医生制定严格的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家长以家庭为中心,按照医生的指导对小儿进行运动,语言、适应性及社会行为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采用评估-指导-发展-再评估的不断循环模式,动态监测小儿生长发育。对照组则定期儿保门诊健康体检,两组婴儿均在6个月时进行气质测评调查。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200例6个月婴儿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气质影响因素的分布进行统计,气质维度测量值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t检验和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气质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200例婴儿当中,性别、孕期、产式、生产年龄、学历和家庭收入在不同气质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在这些因素对气质类型的χ2检验中,除学历和家庭收入外,其它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排除婴儿性别、孕期、产式、生产年龄等可能产生的混杂效应。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婴儿气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学历高和家庭收入高都对婴儿气质类型影响是偏向易养型,母亲学历低和家庭收入中等偏下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影响是偏难养型。考虑到低学历的比例为16.5%,中等以下收入的比例为5.5%,比例都较低,也可以在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影响分析中忽略这两者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影响

200例婴儿中,有56例为易养型,65例为中间偏易养型,19例为中间偏难养型,36例为难养型,24例为发动缓慢型。将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合并为容易型,将后三者合并为困难型,早期教育组婴儿容易型占44.0%,困难型占6.0%,对照组婴儿容易型占16.5%,困难型占33.5%。不同气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早期教育组婴儿气质类型更偏近于容易型,婴儿偏近容易型气质的可能性是对照婴儿的14.889倍。见表2.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维度的影响在200例婴儿当中,男婴111例,女婴89例,男婴中参加早期教育的63例,没有参加的48例。女婴中参加早期教育的37例,没有参加的52例。参加早期教育的婴儿活动水平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力分散、反应阀方面,均是对照组婴儿得分高于早教组婴儿,其中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反应阀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反应阀等五项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在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等五项维度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儿童气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在诸多家庭环境因素中,母亲学历低和家庭收入低等均对婴儿气质类型有一定影响,使偏难养型比例增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母亲自身文化程度低,所掌握的育儿知识不全面及养育水平较低,给婴儿提供适宜的教育机会及丰富的干预刺激少等所致。这也提示,各种家庭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到婴儿的气质类型。家庭是儿童生存的基本环境,尤其在儿童早期,家庭几乎是儿童发展的全部。气质是由遗传基因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结论有助于指导父母了解气质的影响因素,改善和消除不良影响,根据子女的气质特性采用相应的抚养策略,从而增强婴儿和父母之间的适应性,促进婴儿早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家长进行有效的科学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对婴儿提供适宜的抚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婴儿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

本组资料研究分析,在两组婴儿中,早期教育组的婴儿气质类型中难养型气质比对照组的婴儿发生率低,气质类型更偏向于易养型。两组婴儿在气质类型和气质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尤其在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反应阈等五项维度上,早期教育组得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更趋向于适中。因此,早期教育可影响婴儿气质的发展。

早期教育促进婴儿气质发展

儿童气质会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它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行为表现的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0~3岁是婴幼儿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脑重量增加,神经回路形成丰富,可塑性最强[3]。

篇3

我国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高度重视,不断规范和发展早期教育机构,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1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对早期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还未把0-3岁婴儿早期教育纳入国家规划,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使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早期教育机构的规范发展无从下手。

第一,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儿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对于如何收费、如何发展等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婴儿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第二,加大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而且有必要给予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政策倾斜,逐渐使其与3-6岁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协调一致。

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早期教育培训机构加大监督管理。早期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这使得早期教育市场混乱,不利于早期教育本质意义的实现。

2 早期教育机构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问题是目前早期教育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师资标准鉴定机构的缺乏都将成为制约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发展的因素,因此,规范发展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应把培养师资作为一项关键的工作。

2.1 示范性幼儿园0-3岁早教骨干师资的“培植”

示范性幼儿园不仅在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上比一般幼儿园有优势,而且示范性幼儿园对师资要求较高,对于教师专业技能与素养等都有很高的标准,因此示范性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有潜在的发展空间与外在环境。为此,0-3岁早教骨干师资的培植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

2.2 培植0-3岁早期教育骨干师资,根植专业引领的教育服务理念

根据0-3岁阶段婴儿发展的独特性,专业引领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儿童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与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0-3岁阶段婴儿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主要是通过对家长育儿实践的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以优化家庭生态微观环境,及时、适时、适宜地促进儿童充分发展。

2.3 加强和提升0-3岁早期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

把幼儿教育骨干教师培养为0-3岁早期教育骨干教师,以其优良的专业素质为起点,围绕幼教的角色定位,主要加强以下三点素质的培养:第一,早教骨干教应角色定位于0-3岁早期教育与服务的实践者和服务者,立足其3-6岁儿童教育专业素质,加强其“0-3岁教育信念与责任感”、“教育资源整合与资讯援助家长的意识与能力”。第二,成为有助于增强0-3岁早期教育科学性和专业性的专业共同体研究的实践者和支持者,发挥早教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应进一步加强他们“拓展与深入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第三,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指导者和培训者是早教骨干师资的重要角色,应进一步加强他们“0-3岁早期教育先行者、领头人的风范意识”、“自我效能感和引领、带动教师群体的感召力与指导能力”。

2.4 提供0-3岁早教骨干教师自主成长的平台

首先,充分给予骨干教师自主权,增强他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搭建0-3岁早期教育与家教指导实践、研究的专业平台,使教师们与幼儿及其家长更多地进行互动,使其保持一种共生相长的和谐关系,从而不断丰富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给予其更多的机会外出参观考察,参加更大范围的0-3岁早期教育的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并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交流互动,从而扩大视野,提升高度。

3 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0-3岁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篇4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产科出生的138例足月婴幼儿随机分为早教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在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使用儿心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以发育商(DQ)值表示,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DQ值差异。结果:婴幼儿6个月早教组和对照组的D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2个月和18个月早教组的DQ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尽早、长期坚持早期教育是提高婴幼儿智能发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婴幼儿 智力发育

基金立项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课题编号:A2003094

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2005年1~4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父母均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母亲无妊娠期疾病、出生无窒息的足月正常新生儿,经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37分,共计138例,其中男75例,女63例,两组婴儿按照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分为早期教育组(以下称早教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

早期教育组:按鲍秀兰教授的0~3岁教育大纲要求制订早期教育方案。从孕期开始在孕妇学习班上进行早期教育宣传,让孕妇对早期教育有初步认识,生后2~3天内在产科做NBNA测定,让家长了解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并开始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生后1个月起每月1次,6~12个月时每2个月1次,1~2岁时每3个月1次,1对1接受指导和保健常规检查。根据每个小儿发育情况,参考鲍秀兰教授的《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程淮、程跃主编的《同步成长全书》(天津出版社出版),制订早教方案,内容包括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言语、情绪和社会行为5个方面的训练,详细教会家长及其他主要带养者,并介绍以上书刊给家长参考。每2~3个月组织家长和婴儿均参加的趣味游戏活动。

对照组同样在生后2~3天内在产科做NBNA测定,生后1个月起每个月1次,6~12个月每2个月1次,1~2岁时每3个月1次由儿保科做常规保健指导。

效果评价:两组婴幼儿定期进行智能测试。工具,采用中国首都儿科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协作制定的0~6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儿心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个人社交5个方面。0~6个月,每个月1次;6~13个月,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测得的结果,采用发育商(DQ)表示。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比较两组DQ值。

质量控制:早教由医师、护师和幼师组成早教队伍,进行岗前培训,评估由经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专人负责。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早期教育组6个月时,DQ值为93.7±6.2,对照组为94.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及18个月早期教育组的DQ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常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人脑发育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是胚胎期,第二个是婴儿期,脑重量增加最快,树突发育和突触发生时期,人脑中神经细胞增殖期是从妊娠头3个月至生后1岁,此时期代偿能力最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过了此时期,神经细胞不再复制或再生,而维持神经细胞的营养、传导等支持细胞的增殖是从妊娠后期延续到生后2岁。在2岁以前,给予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提升儿童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行为。

近年脑科学的发展和婴儿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为早期教育奠定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和智能发育,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在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早期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国策。

本文报道结果与国内报道相同[3],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从新生儿开始是早期教育确实能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

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实施早期教育方案中,是根据每个婴儿不同的发育状况,结合实际月龄及婴幼儿智能发育规律,提供给家长一个详细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定期举办婴儿与家长互动的趣味游戏,同时指导家长如何结合家庭条件给婴儿提供和创造一个丰富和适宜早期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研究结果婴儿6个月时两组的DQ值差别不大,可能由于早教时间太短,未对患儿智力发育产生明显影响。而12个月和18个月时早教组的DQ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四川余文[4]、南京童梅玲[5] 等均对0~3岁儿童大脑潜能开发研究的效果评价结果也表明1岁时DQ早教级高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认为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尽早、长期地进行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大脑潜能发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主编.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 王亚娜,单晋平.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

3 裴菊英,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8)

篇5

关键词:早期教育 婴幼儿 发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17-02

早期教育,是指从零岁起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儿童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为0-3岁,在此期间对婴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对婴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持久性的影响[1]。为了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的影响,临床对65例婴幼儿从0岁起进行早期教育干预,并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监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30例均为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保健科体检的足月、自然分娩的健康新生儿。其中男婴78例,女婴52例。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2组新生儿的性别、健康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观察组新生儿均给予我院制定的早期教育方案。主要包括:①举办家长学习班,让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早期训练技术;②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主要训练婴幼儿的视、听、语言、运动以及个人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包括抚触训练、主被动操、亲子游戏、语言语音训练、微笑对视训练等,同时让家长掌握各项训练方法;③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指导,在1岁以内时每月门诊随访1次,1岁以上时每2个月随访1次。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早期教育干预。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以及智力智能的发育情况。采用Gesell发育商评定标准以及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MDI、PDI)。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格发育。每3个月对2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进行一次测量,2组婴幼儿在身高、体重、头围以及胸围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Gesell发育商比较。观察组婴幼儿的Gesell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婴幼儿(P<0.05,见表1)。

表1 2组婴幼儿Gesell发育商的比较(X±S)

2.3 智能发育比较。观察组婴幼儿的智能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比较(X±S)

3 讨论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因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只要适时地给予智力因素刺激,是会促进智能发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2]。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的状态体现,良好的环境(主要是教育)给婴幼儿各种感知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远期的效果影响会更为明显[3]。因此,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是提供和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为儿童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婴幼儿期是人体大脑发育的最为最要的时期,同时,此时婴幼儿的大脑的可塑性也是最好的[4]。因此,在此时对婴幼儿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婴幼儿的发育。而在早期教育中,家长是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主体。因此,对家长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是有效的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要让家长改变传统的育儿观念,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婴幼儿的过分溺爱。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婴幼儿与对照组婴幼儿在体格发育上无明显差异,但智力和智能发育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商和智能商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艳杰.婴幼儿早期教育126例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4):500-502

[2] 刘晓红,吕斌,朱相珍.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6):359-360

篇6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保健; 发展; 全面

[中图分类号] R1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儿童保健在0-3岁城市儿童及部分0-7岁农村儿童中已广泛开展,但仍有部分流动及农村儿童未进行系统正规的保健。保健,顾名思义,防范于未然,主要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又起到使儿童遗传潜能在体格、精神、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保健要系统化、正规化,并且把儿童早期教育内容融入到儿童保健日常工作中,及时指导家长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地养育儿童。工作中把进行系统保健且融入早教内容和只进行系统保健未融入早教内容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3.1.1~2005.12.31期间出生的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保健(按4:2:1体检)的1256名儿童中随机抽取317名作为研究组,191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性别、出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后天生长环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 研究方法两组儿童均进行系统保健,研究组在进行系统保健基础上,把早教内容融入每次体检中,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养育;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对儿童进行保健指导,不加入早教内容。两组儿童均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龄时采用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量表(CDCC)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评。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M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M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P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P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 结论

~儿童保健是要努力消除疾病和致病因素对儿童的危害,并努力保障和促进儿童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1]。随着社会发展和节奏的不断加快,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儿童保健的高度重视,儿童保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不单单只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而是有了更纵深、更全面的发展,如把早教内容融入日常保健中,使儿童在体格健康发展的同时,神经系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3.1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为儿童提供系统而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可促进其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2]。国内调查发现,儿童行为的偏离率高达10%-20%[3]。这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教育方法有关,主要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有关[4]。父母的育儿观念、育儿知识等均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的遗传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儿童在体格发育健康的同时,智能和心理等方面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3.2 开展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意义

3.2.1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父母育儿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增加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保健,满足家长日益提高的育儿需求,这也是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2.2 学科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城市儿童保健已由传统的系统保健发展到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等高层次的保健。

3.2.3 儿童发展的需要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2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全面发展情商、智商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宗涵.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5):267-270.

[2] 朱晓平,段娅莉,徐兵,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95.

篇7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3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说,早期教育是在婴孩最敏感的时期所进行的事半功倍的适时教育。80后年轻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了,而且随着早教机构的兴起,早教机构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呢,他们又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这些无疑又成为很多家长的疑问。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主要以各类早教机构为主,这些机构大都引入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如蒙台梭利、卡尔威特、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等。这些西方著名幼教专家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幼教市场,其教育活动在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盲目跟风,追求形式上的模仿,照搬照抄或者片面歪曲其教育理念。而这些早教机构大都打着国外先进早教理念的牌号收取高额的费用,让早期教育变为贵族教育,使许多家长望而生畏。如何能规范早教市场,引导家长们理性选择早教,成为非常重要的话题。

二、目前我国早期教育现状

1.法规缺失,早教机构良莠不齐且无人监管。目前我们国家对早教机构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早教机构只要在工商注册就可以开办运营了,没有准入门槛,没有质量标准,没有收费标准,没有外部监管,导致0-3岁早教机构实际上处于一种混乱的良莠不齐的状态。有些早教机构的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颇,甚至是方向性问题,这必将影响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

2.缺乏理论基础。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没有完整的教育方案,因而这种盲目开展的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隐患。早期教育的方案缺乏长期性、整体性,缺乏严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支持,对于如何在早教的同时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创造力、想象力并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等等都没有说服力。

3.缺乏专业机构。国内目前缺乏品牌型的长期早教机构,大多是以各种理念为导向的早教中心。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居多,缺乏正规专业机构,因此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4.缺乏专业的早教师资队伍。0-3岁婴幼儿教育涉及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医学、脑科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早教师资队伍。目前早教机构中的教师主要由3-6岁儿童的教师来担任,虽然有些教师经过了短期的适合0-3岁婴幼儿教育的培训,但这其实并不符合要求。

5.早期教育的知识难度过高。美国儿童阅读研究专家里查?┑?•安??德森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多数儿童的课外阅读过于复杂超前,很多文章和书籍已超过孩子的认知水平,对语言的阅读和理解兴趣的培养不利。儿童阅读书籍的内容应简单化、适合孩子口语表达,多选择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趣味短文和可供孩子们相互谈论的简单故事,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6.早期教育的成本高。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还没有出台规范早教机构收费的专门政策,物价部门也尚未将早教机构纳入管理范围,早教收费标准的制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据调查,目前早教机构的收费有的几十元一堂课,有的上百元一堂课。粗略一算,学下一套课程来得大几千。大学读最花钱的艺术专业,一年学费1.5万元,但每周至少上10节课,如果报早教班,同样的学费一周只能上两三节课,比高等教育贵了几倍。

三、对策建议

1.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早教机构管理

各级政府教育研究部门和立法机关加强对0-3岁早教机构教育质量与管理的研究,制定0一3岁早教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法规,以此来对各类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由社会和政府合力加强对早教机构的规范化监管。

2.培养专业早教人才

高校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0-3岁婴幼儿教养的专业师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继续完善育婴师职业资格考试,拓宽0-3婴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3.规范早教内容

国家应当抓紧制定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国家标准,用以规范早教市场。根据婴幼儿智力发育和培养教育的特点,合理制定早期教育内容。应侧重于合理指导婴幼儿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实践。

4.优化早教环境

要结合婴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势利导,决不能把早期教育理解为单纯的知识教育或课堂教育,更不能搞拔苗助长和掠夺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和婴幼儿身边所处环境的启发式教育功能,运用图、文、声、像等良好的感觉综合环境,提高其心智,开发其潜能。

篇8

一、孤残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孤残儿童福利和特教机构管理还没有放开,未走向市场,实现社会化。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直管直办的带有福利性收养和扶质的孤残儿童单位与特教机构,是国家与地方财政经费投入的主体,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出台“国有民营”、“民办公助”的相应政策与激励机制,特别是对特教机构在管理上还没有走向市场,实现社会化。辽宁省所辖区域内在这方面的发展指数几乎为零。即使目前对一部分孤残儿童由国办福利机构依照现行政策法规予以实行了家庭寄养(即养育),但实际上还是以养护为主要目的。

(二)在孤残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上,还未能如愿承担起对他们教育服务的责任,实现思想的教育效果。据调查掌握,大多数儿童福利院把孤残儿童的抚养放在了整体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把其治疗与康复放在了第二位,把早期教育工作放在了末位,这显而易见地忽视了孤残儿童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寄养在社会家庭中的孤残儿童,被协议委托寄养的家庭更是把抚养视为首要任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把“养、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工作人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养育儿童的专业技术培训,在用人上没有从制度上吸纳有知识的专业人才。从孤残儿童早期教育的角度上看,总体上还没走出“以养、治为主,以教育辅”的传统范围和惯方式,更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从服务理念上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小有所养”、“小有所医”的现状,且忽视了“小有所教”、“小有所为”,致使养育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孤残儿童的早期成长教育与自身发展工作滞后,其智力、技能不能得到客观有效地开发。

(四)社会对孤残儿童关注不够,没有形成规模,仅流于形式。

二、孤残儿童早期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改进和完善孤残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多种模式的孤残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促进其发展的激励机制与宽松政策环境。

首先,需要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从儿童福利行业以外的角度上去审视。在政府主导、国办示范、民办公助的大前提下,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即民政部门,协调财政、税务、工商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国有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如相似于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等孤残儿童养育模式,激励其社会民间组织机构(即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和国办儿童福利机构的深化改革的优惠政策。二是从民政部门的内部视角上看,需要民间组织、社区建设和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三个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从儿童养育组织体系、福利事务的指导、场所的建设方面,联合制定出台孤残儿童养育的社会福利支持政策,特别强调的是还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孤残儿童教育的行业标准,其中儿童早期教育的标准更需详尽与量化,以利于行业主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其次,是在民间组织、社会福利和场所选择与建设等方面,要尽快制定出台有利于刺激和鼓励社会民间举办孤残儿童养育机构的政策。一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要强化对种类不同性质的儿童福利机构的政策性引导、监督和检查工作。二是在财政支持上,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为儿童养育工作搭建“绿色”平台。三是在社区内选择所需场所与建设方面,也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不但要明确所需场所的布局、面积、结构和质量标准,而且还要详尽规定机构内部的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社工人员专业资格等量化标准。

(二)提高对孤残儿童教育工作的认识,强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质量。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身体方面;二是良好性格方面;三是智力开发。各级、各类儿童福利机构要把对孤残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服务始终,编制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的具体内容,量化标准。其次,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职工职业技术培训工作,请业内“专家”或“学者”举办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短期培训班,同时建立起符合专业工作的培训制度,根据需要编制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式。

(三)在孤残儿童养育服务中,应注重其早期教育,从而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开发。

1、注重把握孤残儿童启蒙教育的环节。无论是在“院舍”集中供养的,还是进入社会家庭寄养的,无论是残疾的,还是健康的,可采取分班,因人施教,也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启发式教育,并做好对每个孩子教育进展情况的跟踪记录。培养教育他们相互爱护,注意培养他们勇于吃苦精神,培养生活处理能力。

2、注重把握孤残儿童适应社会的引导教育环节。一是组织儿童走出院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认知上感悟社会新鲜事物对他们的影响与启迪;二是有组织地与院共建单位进行联谊活动。把院外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请进来,让孤残儿童和他们共同生活、学习、玩耍、交流感情、自然相处,使其在客观上最大程度地“汲取社会营养”,对社会有一个初放型的认识与适应。

3、注重把握对孤残儿童技能、特长和心理品行的培养教育。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结构、残疾程度、智商的高低、兴趣和爱好,可采取分班、分类进行文化教育,开展心理辅导。

(四)建立社会关注孤残儿童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满足孤残儿童的情感需求。

篇9

【关键词】加拿大;早期学习框架;安大略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92-05

在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中,加拿大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1〕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加拿大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童年早期的学习经历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自2001年起,加拿大政府为促进儿童的早期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在教育分权体制下,拥有教育自的各省、各地区纷纷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早期学习框架,用以指导本地的早期教育实践。本文以安大略省(Ontario)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B.C.省)的早期学习框架为例,略作介绍。

2007年1月,安大略省了《当今所有儿童的早期学习:安大略省早期教育框架》(Early Learning for Every Child Today:A Framework for Ontario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为托幼机构、家庭以及早期教育项目提供了课程框架和实践指南。B.C.省则于2008年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早期学习框架》(British Columbia Early Learning Framework),以引导教育者反思并支持儿童早期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本文将分析这两份文件中体现的儿童观及其教育原则、学习领域划分和目标表述,以供国内早期教育界人士参考。

一、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成人所理解的“儿童”概念,或是儿童形象在成人眼中的投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关于儿童及儿童发展的概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才能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实践。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自出生起便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B.C.省的早期学习框架提到:“年幼儿童是有能力并且充满潜力的;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并且有独特的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遗传特征。此外,儿童深植于丰富的、支持性的土壤中,并从中吸取营养。”〔2〕可以说,儿童具备了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如模仿能力、分辨能力及自我意识等。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儿童能够自主积累经验,获得发展。教育者有必要反思自己的儿童观:是将儿童视为“等待被知识填充的空杯子”,还是“需要照料和滋养才能生长的种子”?〔3〕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儿童观会导向不同的早期教育实践。依据加拿大早期学习框架的观点,儿童是天生有能力的学习者。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并创设支持性的环境,辅助儿童发展。

2.儿童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

儿童的发展有基本固定的顺序,具有连续性。新的知识或能力的获得总是基于已有经验的改变,而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又为将来的经验积累奠定基础。观察并了解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有助于教育者“决定何时进行干预,以及提供何种经验”,从而“设计对于儿童个体和集体均有意义的课程方案”。〔4〕

儿童的发展过程虽然都具有连续性,但是每个儿童均以自己独特的速度和方式发展。换句话说,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一种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早期学习。”〔5〕这种促进便体现在成人所创设的支持性的早期学习环境中。

3.儿童的发展受环境与成人的影响

安大略省的早期学习框架将儿童的成长或蜕变喻为“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灵活互动的舞蹈”。〔6〕B.C.省的早期学习框架明确提出:“在创造有质量的儿童早期学习经验时,年幼儿童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照料者对儿童的积极反馈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不该低估儿童所处环境的重要性——环境通常被称为第三位教师。”“在理想的情况下,环境应当成为儿童学习的动态表现,并且能够体现出儿童创造自己经验的能力。”〔7〕两省的早期学习框架既谈及环境的影响,又强调成人反馈的重要作用。与成人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主要照料者等重要他人的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成人是否回应,成人的回应是否适宜且具有创造性,对儿童经验的构建和重塑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原则

篇10

【中图分类号】R3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86-02

为了解我区婴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服务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拓展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现对儿保门诊就诊的婴儿家长进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10年1月1日~20010年12月31日到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和游泳的婴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由就诊家长自愿填写调查表,派专人收集。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180份。资料入机,利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婴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儿保知识掌握程度、儿保健康教育覆盖需求。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分布:42天婴儿占66%,3个月婴儿占15.2%,6个月婴儿占8%,8个月婴儿占6%,12个月龄占4.8%。家长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以下为45%,大专占32%,本科及以上占23%。

2.2 儿保知识掌握程度

①婴儿常见病知识掌握程度:知道佝偻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占45%,VD服用合理占62%,每天晒太阳超过1小时占56%,合理补钙占46%。知道辅食添加及时合理可预防贫血占48%,认为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62%。

②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能按需哺乳占72%,辅食添加过早占33%,4~6个月添加占51%,6个月以后添加占16%。辅食添加合理者占58%,盲目添加辅食占42%。

③早期教养知识:认为游泳抚触可促进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48%,通过跟踪体检和指导训练可促进婴儿大运动、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和认知交往者占75%。

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网络、电视占57%,宣传单、册占33%,育儿知识讲座占8%,门诊咨询占2%。

2.3 家长对儿保门诊健康教育的服务需求:早期教育服务需求占72%,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占66%,常见病咨询占56%,心理行为咨询占22%,婴儿护理知识占32%。

3 讨论

3.1 婴儿家长在早期教养方面知识欠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子女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需求日益明显,经过调查发现,婴儿家长对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相吻合,且婴儿家长学历越高,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越迫切。提示今后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增加有关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知识,并开办早期教育门诊,以满足儿童家长的保健服务需求。

3.2 婴儿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惑还是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知识,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喂养,保持营养均衡,以减少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这与家长所掌握的儿保知识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营养物质贫乏,而是家长的喂养知识和喂养行为不当。家长营养知识愈丰富,婴儿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率也愈低。

3.3 常见病防治不再是健康教育需求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已经不是婴儿家长关注的主要疾病,婴幼儿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等非感染性疾病却成为婴儿常见病关注和防治的重点。

3.4 心理咨询和护理知识不是婴儿家长健康教育的侧重,这与社会多渠道普及育儿知识有关,而心理行为问题在婴儿期出现较少,未曾引起家长关注。

3.5 本次调查65%的家长为专科以上学历,对孩子的养育非常关心,且家长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需求成正比,文化程度偏低的婴儿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相对偏低。只有家长接受了科学合理的儿童保健知识,才能配合保健部门开展早期教育、健康教育讲座等服务项目,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本次调查显示只有8%的家长从育儿知识讲座中获取儿保知识,说明育儿讲座举办较少,提示保健部门应向家长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讲座机会,普及儿童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 :1周惠联、游春华 儿童保健门诊的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6):418-419.

[2] 田立新 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良好开端、聪明成长”项目.基础教育参考,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