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艺术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艺术素养

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缺失

一、文化素养及其意义

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文学、哲学、历史等。龙应台1999年5月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素养理解为是人在涉猎了这些“共业”,即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之后,所具有的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体现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的内在品质。

文化素养的灵魂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准则。龙先生对文化素养的意义还曾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她说: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美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地对“美”的顿悟;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困惑;历史,沙漠玫瑰的开放。你没有看见沙漠玫瑰从第一天到第七天的复活开放的过程,你就无法理解它的美丽与价值;鉴往知来,对于任何东西,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如何判断它的未来?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文化素养于社会、于人或人生的意义由此可略见一斑,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素养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1、文化素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与提高文化素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精神力量,进而培养其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

2、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和认知水平,使人具有较强的辨是非能力。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在人生的旅途上才可以坚忍不拔地执著追求,才会怀有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无私地付出。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人格保障基础。

3、文化素养可以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艺术设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法,还要具有相关的社会经济基本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古典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成果等领域的知识。这里还包括对美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掌握了这些,可以很好地解决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文化等关系。

4、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设计构思的灵感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以其辉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直接体现,是诗、书、画与哲理的完美结合:苏州的沧浪亭,取意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李商隐的“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等等。由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陈,不仅容易使作品生动、深刻、有内涵,且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天,这些优秀文化仍然作为设计师设计的渊源甚至灵魂。

5、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设计者得到社会的了解和认同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一名设计师,能够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目的、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精神,是最基本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语言、文字、文学与社会知识。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大都具有深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底蕴。靳埭强曾做过十年裁缝,后在香港大学中文部攻读设计课程,从其影响设计界的《平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等著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设计者向社会展示自我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文化素质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美学、艺术、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历史的渊源是艺术设计者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而就目前艺术设计和教育的现状来说,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需引起社会、教育者和设计者的重视。

1、设计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之一。而这种发展的表象之一就是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性特征在逐步消失,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而缺乏民族性、主动性、多元性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充斥大街和媒体的犹如孪生姐妹般的各类广告、招贴,不仅缺乏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成为设计文化的垃圾。而靳埭强先生在1986年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之所以在当时众多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标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中国银行”的标志图形为中国圆形古钱币与中文“中”字完美的结合,整个标志形象浑厚、庄重、通达,表现了中国银行资本实力之雄厚,服务之周到的个性和内涵,并融入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精神与形象营销的当代市场战略于一体,展现了中国银行走向世界、再创辉煌的面貌。就中国的艺术设计而言,众多的民族文化故事和传统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源泉与文化背景。设计师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并将这些传统的东西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文化理念,不给人以简单的复古,是中国设计和中国设计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篇2

目前人才的适应能力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艺术类扩招的速度更是逐年上涨,这使得艺术类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只要专业成绩过线,即便是文化成绩很低都能被录取,促使成千上万考生纷纷走上“艺考之路”。然而,艺术人才自身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较窄,而高额的学艺成本让多数艺术生不愿降低姿态,从基层做起,这与当前社会提倡的大学生要一专多能的要求相违背,因此缺乏人文素养的艺术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

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不清是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通过对某艺术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仅仅听说过或是一般了解;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听说。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却不太明了。大约50%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30%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既没想法,也没行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养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素养底蕴的深浅,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二)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

校园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打造人文气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活动难以落实。二是,校园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授课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这种多而不精的低效工作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三是,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校建设人文校园时没有突显出人文素养蕴含的教育意义,忽视了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等问题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途径和利用资源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极少有开设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大学内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院校不同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文化的优势,院校人文氛围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更是减少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途径。艺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重视实用性,偏重于职业教育。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人文教育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是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人文教育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在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艺术类院校可在教学楼内张贴引导学生奋进的名人画像,通过设置艺术名家风采画廊和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展板,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张贴温馨提示,通过文化设计彰显人文关怀和营造温馨氛围。人文校园的打造在营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类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将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内心。随着大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自身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和艺术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本质上真正实现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增设人文课程

院校要针对艺术生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增设人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进而大力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篇3

[关键词] 艺术;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82-02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 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 短腿”人才。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 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 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提升自身情感素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 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春芳.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渗透教育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4):127-128.

[2]蒋雪非. 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06(7).

[4]朱海英.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57-61

[5]贾红安. 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 学术论坛,2011(6): 217.

[6]代兰平,黄萍,等. 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养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76-177.

篇4

1.1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的知识是否丰富、素质是否高尚。因此,人文素养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举足轻重。

1.2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下品质:首先,他们拥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其次,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最后,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要道德品格。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以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所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九大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高等艺术院校。研究者对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文化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以及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需求状况、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馆藏资源的建议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对人文素养清楚的仅仅只有16%左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有97%的被调查者能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被调查者的人文社科知识却较为匮乏,绝对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能达到及格线。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待提高。

2.2价值观、人生观定位较为模糊,多方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60%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个人主义较强,没有很好的团队意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时,被调查者67%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到提升文化素养中去。可以看出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非常大。

2.3该校各院系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

被调查者大部分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种类的文献,对于电子资源更是了解甚少。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周到图书馆不足3次的占54%,而在查找信息的途径调查中,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只有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馆内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借阅量也较少。这些数据就表明了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对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

3图书馆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优势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任。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具有专业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信息资源所传达的意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其他外来文化;帮助他们提高批判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

4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4.1优化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古人的读书活动多与山水相伴,古代的藏书楼、书院也因此常置于优美的园林之间,使自然环境与学者的精神生活、内在情感相互融合,文人骚客们从风水的灵性中汲取了源源不息的养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灵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现代图书馆应该借鉴,力求把馆周边的环境建设得清静优雅[3]。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多多体现艺术风格。该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改善馆内布局,增加优美字画,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

4.2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不再像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是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借助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例如有关文学、影评、名人讲座等等,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图书馆。另外,该馆举办馆报,每年的图书宣传活动,书评活动等来进行知识获取,传播,交流作用,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4.3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履行一切服务职能的基础,夯实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出来。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决定着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的高低。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重专业书籍和轻人文社科书籍。我馆的人文社科书籍还是较为丰富,如果能够加大宣传和推广,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了解我们的馆藏资源。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服务付诸实施的一系列具体行为,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承载体,是服务文化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只有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才能做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保障,才能构建和谐图书馆服务文化[4]。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从广大读者的角度出发,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原则,以读者为服务中心,合理解决规范管理与融洽气氛、重点服务与平等阅读之间的矛盾。

5结语

篇5

首先,通过传统绘画欣赏,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站在它的面前,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与宏阔的气象,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博物院,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通过书法教学,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在楷书学习中,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然后,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学习悟性很好,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写字大胆,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磨炼出意志,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就练不好行书,因此在书写前,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下笔肯定,不能优柔寡断,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画眼(即视觉中心)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不仅绘画、书法如此,世事也如此,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莫不具有全局意识,不为个人小利益,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6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实际表现

(一)人文知识贫乏。首先是基础人文知识贫乏。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够,且忽视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笔者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写一份简单的请柬、申请书等,在格式、用语上也常常出错,甚至是写同班同学的姓名都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在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反映学生在写自己的作品简介时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行文错字连篇。其次是艺术人文知识的贫乏。具体表现在对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层,认识比较肤浅。

(二)人文精神淡薄。具体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笔者长期工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能够亲身体会到学生中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风行;学生往往对艺术追求自由、个性、张扬以及特立独行存在误解,加上社会上各种消极文化观念和不良习气的渗入,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三)审美眼光低下、创新能力缺乏。审美眼光指对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的形象说法,即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锐敏眼力。他们在生活面前能看到―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足,往往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缺乏高雅的审美趣味,访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影视明星的了解远远比对艺术大师的了解更多更清楚。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未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适当的督促和政策性引导。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艺术类高职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认为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人文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的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外在氛围上的不良影响。在商品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和功利思想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技能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而受到重视,而人文素质满足不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愿望,所以常常被轻视。整个社会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轻视,极大影响着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提升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全面理解艺术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方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结合,转变“技能本位”的教育观,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建构“技艺相融”的艺术类高职教育观,即技术教育与艺术人文教育相融合。

篇7

关键词:艺术素养 技工院校 专业 课程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构成离不开科技的基础,同时还需要以现代的艺术思维去表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技工院校艺术专业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支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基础,而系统化、自我话的艺术素养则是贯穿艺术教育始终的主线,在培养学生艺术实操技能的同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从事本职业需要的艺术素养,对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一、技工院校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当前技工院校艺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实践人才和艺术人才,这既是技工院校的艺术教学的主要特点,又是其艺术教学的根本目标。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导致大部分技工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如各类艺术类设计软件的应用等。同时学生在周边环境的引导下,也会更多地注重自己实操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地认同只要学好常用的艺术类软件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忽视决定个人职业艺术道路长短的艺术素养的学习与培养。具体表现在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较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自我理解不够深入。

二、技工院校加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指出培养更多新时代的高级技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仅限于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更多地也对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技工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能够在学校讲练结合中学到相应的操作技能,满足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面对就业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仅仅依靠所学的操作技能很难在个人的职业道路发展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学生的艺术职业生涯终究不能够长久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加强技工院校艺术类操作技能教育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个人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技工院校艺术类学生状况

根据笔者对身边技工院校艺术类高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进入技校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原来学习艺术类学科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艺术类普通学校,还有一半左右是普通文化课类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与普通院校擦肩而过 ,大部分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也不高,进入职业技工院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学生在校学习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其中也有许多学生想奋发努力,将来有所作为,因此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教师所受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以前的不足,但往往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主要原因有:1.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深入地学习各个艺术类专业的精髓。 2.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没有更好地把个人艺术修养放在一个更好地地位。普遍地认为专业的学习就是学习常用的软件,这些可以从技工院校的一些艺术类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

四、对技工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认识

1.形成“艺术修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目标共识。

改变艺术课程本身课程组织的传统模式,按照课程任务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形成实用性的课程。同时对学生艺术素养课程加以强化,开设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艺术素养的课程,更多地组织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素养和认识的艺术活动,使艺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化,精彩化,让学生在无意的课堂中不断增强艺术的认识的修养。

2.改变现行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多角度的学生观

在普通的技工院校课程考核和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最终成绩来评价相应课程的好坏,致使学生在心理上以课程本身为重,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要丰富学生的考核评价形式,不仅仅通过课程的好坏去评判学习的好坏,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艺术素养的增长,在课堂上下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等进行统一的综合衡量,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五、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探讨

1.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应该结合本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更具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加以重点的投入和培养,在课程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形式,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优秀毕业生的艺术发展状况展示,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工作室等,程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不仅仅可以增加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形成专业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艺术的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2.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学科课程和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竞赛活动,各种艺术展览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艺术之中,能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乐趣、艺术的神圣魅力,由此拓宽学生的艺术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改变教师教学思想,增加教师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篇8

【关键词】 人文性、技术性、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43-02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统一到它的人文性为主的性质上来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应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使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与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从造型艺术角度,丰富对生活的认识,并具有初步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在这个基本性质的影响之下,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实验教材的逐步实施,对人文性的突出逐渐在教学中明显凸显,已成为教学理念中的的主导倾向。但问题的另一面页随之逐渐暴露,就是:美术的技术性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至于蕴含于其中某些科目的准确性要求,更是无从谈起了。这样就似乎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美术是一个可以随意放任的东西,不像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戏曲、舞蹈等那样严格,似乎可以随意为之。这种印象发生于教育由知识技能性转向人文性转轨过程中。它的存在使得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一类属于美术本体的东西,逐渐失却了它在造型表现中的制约作用,由原来对作品人文性的表达形成支撑的基础地位,转到了可有可无,甚至于感觉对形象表现有障碍作用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暴露了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矛盾,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应该个矛盾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而且是业内人士所共知的。

对基础美术教育人文性的强调。这是目前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界的主流,由技能性教育向人文性教育在理念上的转轨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它必先考虑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接受能力问题。但是如果面片面的强调人文性,而忽略了技术性一面,又会损害美术语言作为本体的东西,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解的偏差,这个矛盾潜含在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不设法解决,势必要影响学生对美术的正确认识。如何协调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关系,协调到什么程度,必然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际上,任何一种艺术理念的表达,在它的人文性的背后,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技能性的强力支撑,否则,造型语言的形象表现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便失去了基本的表现手段而无从呈现。这是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己虽不能亲手去做,但却需要理解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要知道画家为什么能在画面上将一个形象表现得这么好,他是怎样表现的?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如忽略了技术教育,我们便无法在学生与画家作品之间架设一道鉴赏的桥梁。学生对美术方面的人文性的理解也就只能留于浅表面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以获得一个较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协调这个矛盾,不能使之偏彼一方。

为了协调和解决矛盾,我们首先需要看一下这个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拟从两个方面去看。

1 美术教育阶段性的存在导致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在基础美术教育领域内表现的特殊性

美术技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而且每一个阶段对人文性的强化程度与知识性和技术性的要求皆不相同,这是美术作为一个艺术学科不同于其它艺术学科的地方。别的艺术学科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也有阶段性,但从学习情况看,其教学中对技术性要求的严格程度是前后一致的。也就是它对其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强调也前后一致的,无论学生多大年龄,教学要求并不而改。如戏曲,在声腔上绝无放任的可能,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排除这个艺术形式的传统因素,对教学所产生的制约作用。实际上每个艺术门类也都有它的传统,也有艺术流派,这一点与其他艺术形式是一致的。但 美术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美术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教学传统的制约。它承认美术技能发展的阶段性存在,如学前阶段,基础美术教育阶段,高中和师范学校的有由得重点的普及阶段以及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阶段,从教学情况看,这几个阶段的要求差别很大,只有后两个阶段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注意了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统一。而在基础美术教育阶段,则只注意学生人文性感受的表达。而忽视了与之相应的造型技术的严谨与提高。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观点:如强调技术性会扼杀一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何不利用美术学科自身的其他功能。降低对技术的要求,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美术产生兴趣,加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因此索性承认各种学法,作为教师,也不必要像戏曲教学一样,严格唱腔的准确性,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情况鼓动学生按自己的感觉唱下去。这就是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技术知识愈加不重视。

从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阶段,基本上是学生以美术作为语言表达形式,用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新颖的思维创意和画面表现。到了初中阶段,则以知识丰富多彩的美术现象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绘画练习,对技术性的要求也不高,只是遵守基本的绘画步骤即可,从小学到初中,对人文性的重视和技术性的淡化是同时倾向,而带来的不良情况是:学生不会用美术的眼光,从美术的角度看生活,看艺术作品,并对之作出美术角度的评价,原因则是,学生缺乏进行美术思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大多只能从文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这样一个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我们所接触成人画家的作品中,造型因素是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存在,是艺术家综合运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鉴赏它的一个方面,不去研究它与其它方面的有机联系,就无法感知它在美术作品形成中得作用,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我们承认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强化在教学上的作用,同时我们又要看向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关系。即以单一的,散乱的,薄弱的知识接受与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需要得整体联系所形成的人文性之间的矛盾。而对这种整体性联系的认识,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是很难理解的,这样学生所掌握的单一的美术知识,也就无法达成我们对其内涵的人文性的认识理解,所以必须正视这个矛盾,努力在教学中使一些单一的知识训练能发挥整体作用,我以为这是我们基础美术教育中应该强化的地方。

2 关于怎样协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基础美术教育教材的结构特点中找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即从技术性知识的整体联结入手。

关于教材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知识技能中心点所形成的单元结构,但单元结构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属于并列式结构。或可这样说,整套教材中潜含着一个知识的整体联系,充分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和知识技能与接受者的年龄学段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教材的结构特点,这种关系必须依靠授课教师的梳理和组合才能显示。而且随着学习知识的多少,这种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阶段性,不可能一下全部完成。但如果教师不做这项工作,那么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散的,如不织成网就永远起不到整体作用。如小学段的色彩知识,从三年级起步 ,散见于四五年级的教学单元中。有如造型语言的知识。这些知识充其量是作为一些造型元素而存在的,对这些元素能不进行综合运用,能否进行综合运用,是这些知识能否在绘画和鉴赏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而能否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关键有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组合部分知识,关键是从人文性和整体性的高度去完成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不是单纯的单向的练习。像游泳训练,进行单项练习而不整合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别从人文性和技术性两个角度概括一下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协调统一在形成美术素养的意义。

篇9

课堂教学寓教于学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反映的范围非常广,宇宙之大,芥豆之微,千里之遥,万年之长,文学都可以反映,不受任何限制。它既能状物,又能叙事;既能抒情,又能议论;既能绘声,又能绘色;既能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又能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甚至影视综合艺术的表现力还要强无数倍。但是,面对这门如此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让学生从何学起,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才恰当。其实,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循序渐进地教授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再指导学生去组合这些常识,文学艺术教育这块“堡垒”还是不难突破的。

初中一年级在讲授“选材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时,就可以拓展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层次,使学生初步明白作家写作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集中,必然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以虚构和想象,而不是对生活原样照搬,否则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为以后学生树立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审美观奠定基础。

在初中二年级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古典到现代的阶梯状递进。古典诗词重点讲授它的和谐连贯的音韵美与整齐规则的形式美,淡化和现代生活相隔太远的意象,突出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美好印象,又避免他们因年龄小、学识少而对“意象”纠缠不清,重复前人穷经皓首的老路;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则重点讲授它题材的广泛性、形象的多样性、情绪的包容性等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现实与朦胧、直觉与形象、感受与文字等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心艺眼,这以后更系统地感知诗情画意、诗风艺苑播下“种子”。

初三的“小说”单元教学,是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教学容量可以扩充到课本容量的三到五倍,结合影视文化,从课本内容延伸到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等,使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一个粗略、大致的框架,激发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远望文学艺术殿堂之门,为高中阶段更深入了解文学语言艺术作好“引航标”。

课外活动添柴增温

课内学习掌握的文学艺术常识,由课外活动来巩固和强化,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即生活”、文学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文学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结局改写

学过的记叙文,由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改写结局,互相交流,并且说出自己改变原文结局的意图和目的,经过教师点评,学生明白得失,积累创作经验。

简编原著

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偏远农村初中学生没有条件去大面积汲取营养。但让持有不同类型作品的学生简编原著,在年级内、校内结集交流,可以加大普通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面积”和机会,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评论文学形象(人物)

对于没有图书馆,缺少阅览室的乡村学校,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接触与了解主要依赖“电视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各抒己见,人尽其言,在互相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形象的塑造程序和“打磨”难度,并在写作过程中借鉴。

小小说竞写

把小说的创作弱化为记叙文来布置,适当增加人物塑造和锤炼的份量,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展开竞写,锻炼创作能力,感悟“艺术源予生活,略高于生活”的内蕴,培养艺术感触细胞,促进艺术素质的提高。

手抄报制作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让造型艺术(线描、上色、排版)与文学艺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机会展示自我风采、赢取尊崇之荣,会激发其他同学的良性“攀比”心理,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谚语征集比赛

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中方言谚语有其独特的、不可取消的功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方言谚语,不断扩容,除了增加学识以外,还训练出一双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的慧眼。

教师素质居高垂范

在常规教育渗透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施文学艺术教育,则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不但文理皆通,还要艺体兼修,具备相应的艺术审美修养水平,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达到影响学生、居高垂范的目的。

向学生推介新书、新作

面对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的文艺世界,初中学生往往不辨良莠,有“饥不择食”的倾向。作为教师,首先挑选、鉴别出那些优秀的、精彩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自己积极创作新品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些影评、剧评文字,积极投发,让一定数量的“铅字”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双赢”之道。

制作原著人物动画

篇10

【关键词】文学艺术作品;“穿越”含义;原因;意义与作用;问题及措施

如今,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穿越”现象,很多的知识穿插在一起,但很多知识人们不懂,人们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到读懂这些很困难,因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那些难懂的词汇,网络词语也运用到了文学艺术作品中,这些现象,是对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不尊重,对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亵渎。

一、穿越作品的含义

穿越小说是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情爱多为主线。穿越小说是穿越时空小说的简称,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情爱多为主线。穿越小说集成了玄幻、历史和言情三大小说类别的要素,自成一体,后来还有反穿越,即从古代穿到现代。

二、“穿越”作品出现的原因

(一)外国小说对中国的影响。“穿越”作品其实最早出现在外国小说中,小说中大多体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体现了对自由的向往。许多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在穿越作品中得到了实现,外国作品的盛行也激发了中国对于穿越作品的重视。

(二)女性对小说的需求。穿越小说大多的观众是女性,因为穿越小说中大多是以爱情题材为主,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纯粹单纯的爱情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人都特别物质化,许多人都在现实中得不到美好的爱情,所以她们都喜欢在穿越小说中寻求自己的理想中的爱情,去感受她们的情感。

三、穿越作品出现的意义

(一)寄托人们的感情。穿越作品大致分为两类:玄幻和言情。玄幻类无外乎男主因某种机缘穿越到某个时空,从原来的一事无成,成为救世主,攀登人生的顶峰;而言情类则大多是女主穿越来到男主身边,因其与众不同,被男主一见倾心,谱写一段恋歌。无论是哪种都是一部分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现实中的不如意,或者说是对现实某种感情的绝望,到书中去寻求慰藉。

(二)出现新的小说题材。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新一代人的思想,已不再拘泥于之前的一贯方式,天马行空是现代人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因此,衍生了一系列的穿越类题材的小说或者影视剧。

四、穿越作品存在的缺陷

(一)穿越作品中抄袭严重。随着一部作品的热播,其它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它同类作品的出现,所以许多作品都跟风创作,其中的情节都差不多,故事不断重复,许许多多宫斗剧中都会出现相同的桥段,如“九王夺嫡”等情节。没有一点点新意,虽然说现在网络平台上言论自由,十分的开放,但是胡编乱造也不是可行的,这就导致了许多作品质量出现了问题,读者容易感觉到疲劳,久而久之,大家就不会在关注了。所以大家应该注重作品的内涵,作家应该提升自己的下作质量,为大众读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这样也能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

(二)穿越作品中缺乏内涵。有许多网络作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再编出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奇怪的情节来博得大众的眼球,而忘了去思考作品的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没有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无法让读者身临其境,所以读者就不把这些作品当做精神物质来享受,而是用来打发时间。作品中内容空洞没有实质的内涵,这个问题十分严重,需要大家注意。

(三)穿越作品中语言、结构不完善。往往穿越小说语言上的毛病是矫情做作,虚假,说话拖泥水,许多语言运用了许多朴素的语言,像是拉家常一样,但是过多的拉家常的话会让小说的语言特色减弱,而失去了大家对小说的兴趣而小说结构的安排中,情节安排的不合理,不紧凑。

(四)穿越作品中对历史不尊重。因为穿越作品中有许多的胡编乱造,所以对历史有许多误解和歪曲,对历史时间和事件了解的不够透彻,有的严重的甚至会把朝代和人物张冠李戴。穿越作品中的许多人都特别有才,常常是诗词达人,但是他们都是被作者杜撰出来的,这对大家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给他们传递了不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也不能被亵渎,古典文化可以被借鉴和运用,但是不能被乱用。

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 穿越作品中一定要保证原创。以前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作家斟酌很久之后才开始自己的写作,才开始进行下去的,他们那时候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非常的有阅读价值,非常的有意义,有教育人的作用,有教给人道理的作品,但是如今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枯枝烂造的,他们不去理会作品是否给人们带去积极性作用,而是随意的“穿越”,凑字数。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一定要保证作品的原创,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作品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积极性作用。

(二)文学艺术作品中应该提高文化内涵。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随着广大群众的眼光的改变,如今的人们更喜欢光怪陆离的作品,人们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作品,不去理会作品的内涵,既没有营养,也没有可以读的必要。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中一定要提高文化内涵,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自己了创作的原因,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让人们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兴趣。

不能只为了搏得人们的眼球而去胡编乱造,让文学艺术作品越来越少。

(三)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让作者做出更加优质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他们做出来的“穿越”作品,有人看才会继续做下去,说到底,就是因为有人看他的作品,有人愿意去买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再关注作品的质量,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会不断的做出更加无聊的作品。归根到底,就是广大群众对作品的不在乎,以为什么样的作品都可以看,并且越不符合实际的作品越好看,他们更不在乎作品的质量,那么作者就更加不在乎了。所以,广大群众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一定要提高,学会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让那些胡编乱造的作品没有人看,没有人买,那些作品的作者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这样,对于文学艺术

(下转第5页)(上接第2页)

作品的更好发展起到了积极性作用。

(四)开展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交流活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每个作家与每个作家的艺术守法不同,写的作品也不近相同,他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写作品的特点。所以,让这些作者坐在一起,让他们经常举办一些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活动,让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摒弃自己的弱点,让其他专业的作者去评论另一个专业作者的作品,就会让作者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就会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穿越现象”的存在,有两个方面去讨论,一个是好的方面,一个是不好的方面。对于好的方面,我们要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作家去学习,去进步。当然,对于不好的方面,不仅关系到了作者本人,还关系到广大的阅读群众,群众学习兴趣的热诚,让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就要求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海田.当下小说“情节荒诞”与“消极实写”的两极倾向――关于“穿越”、“魔幻”及“非虚构”现象的思考[J].文艺评论,2012(7):51-54

[2]陈龙.当代“穿越”审美意识研究――以现代“穿越影视作品”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