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专业心得

篇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很好地开发、锻炼,其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灵感的产生仅仅是一瞬间。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听老师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灵感磨灭了。此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讲解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这些文学常识进行记录,学生只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却没有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品读,在考试阶段,老师也是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背诵下来,并没有涉及到阅读鉴赏之类的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对文学作品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不能良好的沟通,老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忙碌地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在沟通中学习。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只有跟得上时代需求,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误解,致使其专业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日渐式微,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基于此,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存在较大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人才,突出专业基本功,着重人才对于汉语言内涵的积累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但现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要求并不局限于听说读写等基本功,更多的是希望人才具备多种才能,尤其注重人才的创新与应用。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培养学生的学识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钻研得更加深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而言,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深度研究。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陈旧

当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还较多地沿用比较传统的模式,基本上仍是由理论、文学与语言三个模块组成,重视人才的精神世界和文字工作能力的培养。社会需求的实践性品位压过了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性品位,促使该专业从理论品位转向实践性品位,从而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下的社会需求产生较大的裂痕。从今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滞后与社会新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1.理论与现实并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种文科专业,想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现实并重。在实际的学科设置中,不能够仅仅包含理论学科,还应该加入实践性强的学科,而新闻学科正好具有这种作用。新闻写作包括社会万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培养的最佳渠道。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实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课程设置,加大应用实践方面的课程,大力推广经典教育;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应用能力。

2.注重精品课程开发,创造专业精品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但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能力以及地域特点进行特异性的建设,不可盲目跟风。既要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部教材的编写,鼓励教师自己编写特色鲜明、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也要制订近期与长期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精品教材建设计划,采取校外优秀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一套灵活机动的教材建设体系。

3.建设一支多元融合的高等教师队伍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学队伍。对于高校而言,想要进一步建立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多元融合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基本前提。首先,高校要加强对优秀教学人才的吸纳,并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其次,高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外出进修、在职读博等,使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获得提升,培养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专业想要贯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篇3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培养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有利于常规实践教学走出困境,也有利于师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第二课堂是研究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提升各方面创新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可以让他们产生对学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素质。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能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篇4

关键词:胜任力;汉语言文学;教改模式;应用研究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关注知识分子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迫切需要从人才目标、培养理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满足新时代语境下的改革诉求。

1任力理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斯宾塞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将人的素质比作一个冰山模型[1],为胜任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点。知识、技能作为“基准胜任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倾向于文化修养与人文素养,注重品德修养、文人情趣的积累。面对社会文化转型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要从自身学科定位上,突出中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中文人才要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说话、能写作。为此,立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从倡导学生实践能力养成上,注重知识创新、强调沟通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究知识传承与获取的辩证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任力导向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模式构建

胜任力模型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打破传统片面追求“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育格局,立足于教学过程,从对文学经典知识的学习与传承中,优化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知识体验中来接受和内化。

2.1注重人文性、应用性学科导向,优化课程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顺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上,要突出人文应用型培养特色。当然,不能为了强调“应用性”而削弱课时,而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写作、外国文学等为主体课程,同时,再延伸和增加其他学科课程,如民间文学、中国思想史、电影赏析等,构建出极富人文精神的新课程体系。另外,在汉语言专业特色教育上,要强调方向分流,对于追求学术性的学生,可以强调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等;对于倾向于汉语言应用方向的,可以增加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训练、人际沟通学、商业策划等课程[2]。多种课程的分流,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来选择。

2.2拓宽教学途径,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在教学改革中,要立足当前教学体系,深化和拓宽实践教学渠道。(1)引入“知能攀登工程”所谓“知能攀登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强化自身综合能力。一是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科教学计划,通过分期学习、成绩目标对照来修完相应学科课程;二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主要从制定读书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引入必读书、专业拓展类图书种类,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爱好、方向来拓深专业素养,为高年级的学科分流创造条件;三是对基本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上,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同能力等,并从能力提升计划与对照中来渐进养成;四是对自我素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依据本系所制定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纲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来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并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2)深化国学诵读教育国学课程是增强人文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良好学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国学课程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突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如开展各类国学系列课,让学生从国学诵读与讲解中,熟悉和了解国学文化,突出古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观看国学主题影视作品,如《孔子》、《墨攻》、《赵氏孤儿》、《孙子》等影片,从国学影视评论中来深谙其真谛。另外,邀约省内国学学者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排练国学话剧、情景剧,诗歌朗诵会、诗词交流会等,让学生从古人、古诗、古文化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读书可以知礼,为营造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利用每学期假期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之纳入到阅读制度建设中。每个学生每年要阅读五本书,包括人文类书籍3本,其他专业书籍2本。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细化读书笔记内容,如读书概要,名句经典文摘,读后感等;平时开展读书交流会,特别是在年度读书交流、班内读书研讨会中,帮助学生总结读书心得。(3)注重“四项能力”训练,突出人才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要注重“四项能力”教育,即写字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现代办公能力。强调学科教学实践性,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色。在写字能力上,一要避免错别字、不规范字的出现,二要突出字体书写的专业化,特别是对未来可能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更要从最基本的“三笔字”即钢笔、粉笔、毛笔三种专项书写技能培训上来突出学科专长。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常用的公文、应用文写作,以及相应层次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开展写作能力竞赛活动,应用文写作比赛等,从中评选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增进相互交流与学习。说话能力重点体现在普通话表达、即兴演讲等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通过组织辩论协会,每学期定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从自我才华展示中锻炼心智,提升自信[3]。现代办公能力主要是基于现代就业环境需求,突出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如办公软件的学习,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

2.3强化教改探索,改进教改评价

教改工作是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围绕胜任力理论要求,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实际,在制定教改方案过程中,要突出各教研室间的交流与合作,着重协同好三方面问题。一是明确教改内容,各任课教师要积极献言献策,全面查阅相关专业期刊、书籍,集思广益,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注重引入外校、外聘学科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商讨教改策略。二是注重教改方法创新,特别是结合文科类课堂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如引入学生登台讲课,鼓励学生自编情景剧模式,开展课堂诗歌朗诵鉴赏会、诗词研讨会;在语言类课程上广泛搜集和整理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三是注重教改监督与考核评价,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是推进教改工作的基本保障,针对师资考评工作,设置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扶持青年教师胜任岗位;针对学生评价,拓宽评价渠道,创新评价方式。如引入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评价,转变过去侧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查方式,适当尝试开卷考试,即兴口试、现场转向小论文等方式,突出学生自主性,增强学生应用素质和能力。

3结语

胜任力是基于岗位需求的个体职业能力,其综合素质决定了未来的工作绩效。基于胜任力理论,来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路径,要突出教学目标、教改模式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兴趣、性格特质,从强调学生职业适应力、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上,实现学生自我素能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充分对接。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徐东北.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4(05):56-58.

[2]田会云.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6(10):29-32.

篇5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著的评析乃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仍以袁行霈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小说戏曲占八章,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各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小说戏曲占六章,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各占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合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清初白话小说”(主要是《醒世姻缘传》和李渔)、“清中叶小说戏曲”(主要是《镜花缘》和蒋士铨)。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主要方向均为明清小说、戏曲,而其中又以小说为主。这样就出现了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交叉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程讲述什么内容,而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又应该讲述什么内容?对这两部分重合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如果都以小说为主,那应该怎样侧重?

基础课和专题课教材的性质与范围:“基础课教材有述有论,以述为主;专题课教材有论有述,以论为主。”就是说,专题课虽然也有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比基础课有所拓展和深化;专题课论析的成分居多,尤其是有争议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方面。明清小说研究课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内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一种是全面综合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宏观的史的规模和性质,涉及到的作品比较多,包容面广,力求提炼和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我们既要讲述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明代短篇小说,又要讲述主流小说史之外的其他小说,比如“剪灯三话”系列、《石点头》、“才子佳人”小说系列、《阅微草堂笔记》等;另一种是突出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即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明代小说重点讲述“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清代小说重点讲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通过对具体作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兼及某些相关的文学规律阐释。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阅读很多作品,一些在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的作品,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阅读,涉及面过宽就容易流于空泛,反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名著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研究一些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作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教师多年在明清小说方面的研究心得。有一些问题,有些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则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在具体课程讲述中,我们应该既介绍共识,也不回避分歧,在摆出各家观点之后,任课教师一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也只好实事求是地存疑,以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艺术方面的欣赏,教师也只是提供一种角度、一种感悟、一种体认,重要的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经过文学院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明清小说部分拟讲授内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文学专业课中关于小说部分一共38学时。总课时工54学时,留下部分课时讲授明清戏曲、明清诗文,其中关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最多也只能安排6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几乎无法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只能放到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中去讲解。因而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主要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两表对照可以看出,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尽量避免与明清文学专业课重复。专业课已经讲过的,专题课尽量不再讲述,专题课是专业课的深化。以第十二讲《红楼梦》与《甄执》为例,一部是屡创收视历史记录,网络播放量已突破20亿,独占鳌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学作品。只要是细心的受众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本课要结合《红楼梦》与《甄执》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学生搜寻《甄执》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以期通过时下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71-02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肩负着传统中华优秀语言与文化的使命。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课程难学、难懂,言语陌生,枯燥乏味,犹如天书,缺乏社会实践的结合,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要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无疑是个挑战。以下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出发,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耐心引导,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体现。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古代汉语》知识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学识服人,以德服人,以身立教。

具体而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让学生阅读古典文献。但很多学生课后很难自觉执行。因此,由于学时有限,可利用每周的读书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要求每周有专门时间用于交流读书心得),指定相关篇目,要求学生与教师一同阅读经典。我们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句读,到字形、字义,以及注解,详细阅读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一部分。又如,在强调《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序法的重要性的同时,教师可先背会540个部首,并会书写小篆字形,并掌握每个部首的字义。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以身作则,对文献与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及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志向。

二、地缘优势,特色教学

福建方言的纷繁复杂在全国是少有的,福建境内有七大方言区: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这些方言内部的复杂性、特殊性在全国方言中也是罕见的。闽语的存古性(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特征)也例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中,闽南方言素有“古汉语的活化石”的美誉。华侨大学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处于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包围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

在古汉语课程授过程中,一些古汉语词义往往至今仍保留在闽语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方言作为例证,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母语的了解,也能加强对古汉语词义的认识。例如,古汉语“走”的意思为跑。除了通常教师采用的字形讲解(甲骨文、金文、小篆“走”),引用《说文》等字典辞书及相关文献作为辅证外,我们还会以闽语作为例子,让几位闽方言区的学生用方言读“走”tsau。只要有方言语感的学生,立即能意识到方言中的“走”为“跑”之义。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行走、走路”之义的则用“行”。这些都恰好与古汉语词汇中的语义相吻合。

因此,在课堂上偶尔使用方言,可以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节课堂气氛,亦能让非闽语区的学生感受闽语的魅力,从而对学校所处的区域产生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用闽南语吟诵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音与闽音之间的联系。

三、情景表演,亦娱亦学

教材中的一些文选涉及的人物较多。若单纯采取教师讲授的形式,有些学生对故事情节印象不深,从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是提不起兴致,无法跟随教师的思路阅读或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选取了几篇文选,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了解。

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所选的《段于鄢》一文为例,该文主要讲述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但当中出现的人物关系,称谓比较多。有时容易让学生无法找到称谓与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郑伯与庄公,武姜与姜氏,公共段、段与大叔,子封与公子吕,等等。若直接从文段第一部分讲起,逐个解释,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而无自己的思考。因此,可采用先让学生找出文章所有人物及称谓的方式,再引导学生梳理出这些人物的称谓缘由,最后让几位学生分配角色,分别扮演文中出现的相关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在情景表演中,可以让学生用白话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学生直接读教材、照本宣科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翻译文言语句。了解学生易出现的知识点错误,从而在表演之后有针对性地纠正这些错误。例如,有些学生在表演中直接将“羹”解释为汤或肉汤。这也是其他同学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抓典型,可以有效避免同类现象的出现。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对于古代文选改为话剧的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在学校举办的文化节中,有些学生还选用了来自《左传》或《战国策》的故事。这也是对教学成效的一种证明。

四、经典诵读,培养语感

作为古代的书面语体,古汉语记载了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然而,很多学生在未接触《古代汉语》这门课前,都自然而然地将它与中学文言文联系起来。而作为一门语言学课程,若过于偏重语言学知识点的讲授,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教材的选文看,前两册主要集中在先秦的文献,由于时代较久远,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因为无法流畅阅读,相应地,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很薄弱。

诵读是提高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达到“厚积薄发”。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在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单元都设立了诵读环节。有时利用课前的10分钟,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相关段落。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还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建立联系,贯通古今

《古代汉语》这门课似乎实践性不强,与学生个人的联系比较弱。学生往往认为没有切身的体会,也无实用价值。然而,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因此,古今汉语之间并非完全没有联系。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储备,带动他们对古汉语的掌握,这需要一定的技巧。

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第一和第二单元(涉及词的本义、引申义、汉字结构等)通论的理论性较强。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可以首先提出让每位同学认识自己姓名。这种认识不是文字书写上的认识,而是每位同学名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汉字构造、来源的认识。尽管名字一直伴随他们近20年,但当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时,几乎没有一位同学能在不具备古汉语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即对自己姓名中出现的字形及词义做出分析。这样的提问方式,立刻让学生意识到古汉语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个人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水道渠成地引出第一、二单元通论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课后还交流自己名字字形及本义等相关问题。教师课后应做功课,通过查阅《说文》等相关文献,将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先做出分析。在课上,虽然由于时间限制,无法一一讲解,但可以举几个让同学们耳目一新的例子。例如,以同学名字中带“雅”的名字为例:

许慎《说文解字》:楚乌也。一名O,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楚乌也。一名O。一名卑居。秦谓之雅。楚乌,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鸟部曰。 ,卑居也。u此物也。郦善长曰。按小尔雅。纯黑返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返哺者谓之雅乌。尔雅曰。O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庄子曰雅贾。马融亦曰贾乌。按卑居之为壁居。如史记卑耳之山u齐语壁耳之山。卑壁同十六部。卑俗作鹎,音匹。非也。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从隹。牙声。

从以上文献看,“雅”的本义当为乌鸦的一种。今天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正确,合乎规范;高尚,美好;这些词义应当都属于假借义。因此,从同学名字所使用的“雅”词义来看,自然不会是本义,而应当是假借义。

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词义虽然存在迥别的情况,但更多是存在联系的。要建立古今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不要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六、实践教学,学以致用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多方尝试,开展多种实践性活动,将藏书楼、各类书院、各种名胜古迹中当作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基地去,真实感受古代的氛围,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例如,通过校外联络,我校与厦门市华侨博物馆、泉州历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均有相关的联络。在为期两周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利用几天时间专门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实习基地。而结合古汉语学习的特点,通过参观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古代汉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古代汉语》在《孟子・告子上》一文中,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此处的“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尽管在课堂上,对“豆”的本义和假借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大体了解了古器皿的大体外观,但是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通过参观华侨博物馆,在馆藏的近7000件文物中,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这些直观的认识无疑是课堂教学之外很好的补充,具备课堂教学无法完全达到的效果。总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长期以来,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模式都借鉴中文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文秘的课程设置长期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仿。在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对学生的认知、理解、技能等相关能力的把握不具备系统性。这些问题导致高职文秘专业在培养理念上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发展体系。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迅猛,高职文秘专业建设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

高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具有完善的专业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时,要以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需求作为现实依据。高职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面向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各种类型的企业也不断壮大,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现阶段,我国有2000万以上的文秘工作者。据有关的市场调查,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稳定,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却比较紧缺。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文社会才市场中文秘专业人才的供应与需求的比率已经达到1:2.7.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没有饱。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文秘这个职业仍将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职业。

因此,高职文秘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作为现实依据,高职文秘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胜任本专业工作。在社会发展的举出上制定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如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社会过程中,加入文秘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引导学生主导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企业的职业要求。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定期完成一定的实习心得,实习心得可以作为实训教育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发现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培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与企业合作基础上,学校可以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培养的机会,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文秘专业课程的建设

高职文秘专业的发展要以专业课程的发展为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职木梳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作为模型,只是在相关的课程进行细微的调整。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社会要体现文秘专业的特色,符合文秘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律,同时也要体现文秘专业的发展科学性。课程设置对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文秘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作用以及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念。此外,一些高职院校贪大求全,设置各种课程,增加了文秘专业的课程容量,但是很多课程与文秘专业教育发展关联不大。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文秘专业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理念,创建新的课程模式建设方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侧重技能培养,专业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才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提升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还要提升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因此,高职文木专业教育要转变课程设置模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教育的有效性,主动创新文秘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四、小结

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式和目标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规律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走上正轨,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时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迅速,职业教育也出具规模。而高职文秘专业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的专业。高职文秘教育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也为各个企业和单位培养了大量专业素养强、知识技能功底扎实的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承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创建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办学特色[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陈建军.高职高专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篇8

迎新晚会赞助策划书范文  一、活动主题

文化传播系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在九月又要拉开序幕。文播系人才辈出,常年活跃在商院的各个舞台上,每年的迎新晚会精彩纷呈,可谓百花齐放,歌唱、舞蹈、小品、相声,一年比一年出色,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也受到商院的老师同学们的追捧。为了迎新晚会能够顺利进行,我们真诚的希望能够与您合作,在你我之间能够达成一个共识。

二、活动简介

1、活动目的:

迎新晚会意在给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展示本系的风采,令新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系部,更快的融入到文播系这个大家庭中,更好的了解大学生活,更好的规划大学生活,同时,把大学生积极向上、青春活力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以学长学姐的风采展望自己的未来。

1、活动时间:

20xx年9月

2、组织机构:主办:文化传播系

承办:文化传播系团学联合会

3、活动地点:

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

4、活动对象:

大一新生以及大二大三的部分学生

三、市场分析

1、在学校宣传有良好的性价比,可以用最少的资金做到最好的宣传。

2、化妆品的消费群体以女性顾客为主,文化传播系以女性学生居多,这是区别于其他系的突出优势,在这里进行宣传是最佳选择。这里的消费群体集中,针对性强,产品品牌容易深入人心。

3、在学校,贵店的竞争对手有女娲日化、颜如玉、(女娲对面的忘了名字,回头补下)三家竞争对手,甚至包括三楼的奥娜spa会馆,与他们相比,贵店的地理位置处于弱势,在校内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是最佳的宣传法则。

4、文播系的学生们以宣传见长,我们的专业包括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同时,我们有系部的广告协会、摄影协会、文学社等竭诚配合服务。我们会发动各专业的学生及协会策划各种活动,为您展开强劲的宣传攻势,使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四、宣传手段

1、为您策划一份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入人心的宣传单,主要以宣传贵店的特色为主,即通过测试皮肤,为顾客搭配相应的美容产品,改造肌肤上的缺陷。并将宣传单发放到各班教室。

篇9

    首先在教的层次上,作为主体的教师被要求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方面,置身于信息时代,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迅速更替已经越来越成为主导潮流。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以往以书本、教师为中心、为权威的教学模式,一本再优秀的教科书也不能够穷尽知识和信息,一个再博学的教师也不可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素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单一的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场所。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学生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分析、截取于己有关、对己有用的知识。这样,教师的把握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因为信息的容易获取而改变,而且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仍要以“教”为主,但教师要明白自己要去教什么,怎样去教,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及时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新心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二,教师必须把教学重点向现代转变。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注重介绍19世纪之前的文学,20世纪的文学经常被一带而过。但实际上,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我们是最接近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已成为“地球村”,外国文学课通过文学将学生与世界沟通起来,所以应该注重20世纪文学内容的讲解,大大扩展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现代色彩,使学生形成开放的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这更符合时代潮流。

    在教学方法上,第一,教师需要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并应用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高科技逐步运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日益受到大专院校的欢迎和青睐。幻灯、投影、电脑、电视等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调讲解,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运用多媒体避免了板书耗时长的不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视觉与听觉的整合,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内容,配以教师的讲解与强调,学生也容易接受。当然,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以多媒体教学为辅,有限使用,主要还应该以文学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体现文学的魅力。而不能把充满想象的语言的艺术变为定格的图像艺术。第二,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获取信息很容易,围绕一个主题,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加工整理,既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毕业论文,乃至走向社会后的文案工作做实践性准备。当然,这也需要老师有深厚的知识修养,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把控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不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必须抛却以往的标准化试卷,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外国文学的测试完全成为标准化测试,那就是要让学生必须放弃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而采用教材上的观点,以便与题库中的标准答案相符合。从而使这门以传播外国文学知识为辅,旨在培养学生开放视野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沦为题库的奴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位着名的日本教授曾说:什么叫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自觉的,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只需凭借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按照自己个人设想的方向去充实自己,造就自己……大学老师从你们的考卷中,希望更多地看到你们独立的思考、探索和新观点。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摒弃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模式,而应采用多元评价标准,构建出由平时的作业、小论文、闭卷考试、课堂表现、创新实践、网上讨论等辅助教学活动组成的综合考核体系。其次在学的层次上,主要指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0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获得成为己有,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认知作用,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创见。教学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后,外国文学教学才有望如学者王卫平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幽默;技巧;教学;学生;运用

幽默是一种美,幽默的语言,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语言的审美价值,是语言中的上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能引人思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情,使知识的传授生动有色。运用好课堂幽默,教师应拥有一颗幽默心。缺乏幽默的课堂,是难以奏出激昂的交响乐来的。那么,身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幽默起来呢?我经过几年的努力,对教学中运用幽默的技巧有了点滴的心得体会。

一、准确理解教学幽默的内涵

幽默是一种颖悟,是闪耀的火花,而灵活的教学机智则可以开出绚丽的幽默之花。教学幽默是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幽默感,就其本质来说,它的表达方式是同生活幽默紧密相连,一脉相通的。可以说,没有生活幽默就没有教学幽默。但由于情景场合的不同,教学幽默又不等于生活幽默,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要受到课堂教学的需要及其规律的制约,它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服从于课堂教学。因此,它应该是经过教师从生活幽默中采撷、筛选、提炼出来的更理想,更富有趣味性,更能引发学生产生意味深长的愉悦轻松感觉的言论行为。而生活中那些庸俗猥琐,甚至含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是与教学幽默不可同日而语的,根本不能让其“混入”教育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教学中正确的把握和运用幽默,决定其表达方式。

二、讲究教学幽默运用的时机和场合

教学幽默是教师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体现,它是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教师个性特征相结合的结晶,而不是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且到处可用的“万金油”。许多讲究教学幽默的教师,在庄严肃穆的场合,在学生产生躁动行为时,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般都不轻易运用教学幽默。如果用之,就显得与整个气氛相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良行为的扩散和蔓延,成为学生新的衅事之源。

因此,教学幽默的运用,必须讲究方式和时机的协调统一,身份与场合的和谐得体,既不可矫揉造作,画蛇添足,故作姿态,乱用、滥用幽默来博取学生的笑声,又不能为幽默而幽默。诚如老舍先生说过:“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必不可少的。”

三、注重学生接受教学幽默心理的探究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摒弃了低级趣味的油腔滑调,以诙谐的语言,以玩笑的方式隐藏着对事物的严肃态度,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对教师的幽默态度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知判断。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时对教师蕴含在幽默言行中的含义并不能真正领悟,甚至会发生理解上的障碍。遇到这些学生,教师与其过于讲究教学幽默,倒不如开门见山,直率明了一点好。另外,有些学生多疑敏感,性情乖戾,心胸狭窄,他们对教师的幽默容易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和厌恶行为。

如果在教学中不了解这一点,教学幽默非但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有损于教师崇高的个体形象,对学生接受教育心理的形成带来不利因素,甚至走向它的反面。

幽默没有现成的公式。幽默需要创造,需要出奇制胜。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的技巧性,博大精深,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表达方式,都要把握火候,精心设计。教师要让学生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激发起创新的潜质,不能仅靠现代化教具,更要依赖于教师的语言技巧来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的迸发,最终使学生在幽默的课堂氛围中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贾凤玲.幽默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M].河北教育,1996(05).

[2]张河川.马克吐温的幽默技巧初探[J].社会科学版,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