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手工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手工艺现状

篇1

关键词:泥塑;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前言

泥塑,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塑造的模型,也称之为“泥人”。泥塑工艺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在制作工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戏剧经典、服饰搭配,泥塑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浙江省临海泥塑而言,这一手工艺的发展已经达到成熟状态。本研究为笔者关于东南沿海传统手工艺保存现状研究的开端,旨在从泥塑工艺保存现状审视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临海泥塑工艺目前保存较好,技艺纯熟,然而该工艺正呈现“独门”传承的趋势,逐渐消失在临海人的视线与记忆中。泥塑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笔者希望通过对临海泥塑手工艺发展的情况作出细致的描述,同时展示该工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传承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临海泥塑手工艺的保存现状

临海杜桥老城区街道上一户不起眼的人家里,就藏着一位做泥塑的高手――朱吕贵。这位老先生年过七旬,已经坚持从事泥塑艺术创作长达60余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所创作的泥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人称“泥人朱”。

就在一个仅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个黑色的玻璃柜占据了整面墙。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色彩鲜艳,华美动人。近观这些泥塑时会发现,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这些彩绘泥人从头到脚以及衣褶均线条流畅,笔触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精致灵动,栩栩如生。

在色彩绘制上,泥塑采用大红,大蓝,正绿等鲜艳的色彩,色泽光滑,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在测光的照射下,泥塑呈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彩夺目。

细观人物的衣冠,衣服及腰带上的花纹尺寸和色泽均一致。勾勒花纹的笔触细腻流畅,简练灵动。每一个泥塑作品,无论是远观、近看还是从细节着眼,似乎都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每一尊泥塑的灵感均来源于一段历史典故。朱吕贵平素酷爱观看戏剧,对京剧更是情有独钟。他的泥塑作品大多以京剧中的典型人物为塑造对象,加之以情境模型的渲染,将戏剧中的精彩场景定格,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007年9月20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国镇江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邀请赛,获得了“绝技奖”。他的作品婺剧《十五贯》还获得2008年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朱先生的泥塑作品为他迎得了无数荣誉,而他本人却说,他最感激的,是泥塑创作带给他的充实与愉悦。

三、泥人朱的学艺历程

朱吕贵自幼喜爱玩泥巴,经常和哥哥逃课到学校附近的寺庙。兄弟俩把书包往门口一搁,就在寺院门前开始挖土,把泥土运进寺庙后就比着神像的样子捏。这一捏,就是60年。这60年里,兄弟俩遍游临海乡间、邻县三门等各地雕塑神像,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兄弟俩逐渐掌握到塑泥人的技巧,捏起泥来一拿一个准。在成年后,他曾跟随父亲做过戏帽,就在这项工作中,他竟也无意间将戏剧人物的服装烂熟于心,为后来创作泥塑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来又当过油漆工,为色调搭配、均匀上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72岁的他从事此艺已近60年,由于天性聪颖好学,善于钻研,又经长期磨炼,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套泥塑绝活,在临海沿海一带名气很大,人们戏谑地称他为“烂乌泥”。

朱吕贵泥塑以取本地沿海平原地表下深1.5米的纯净青丝泥土为原料,掺水经过一小时左右反复捣炼,直到韧软为止。然后按人物大小上泥积坯,再按照人物个性表情、衣纹折理刻划装塑捏出各类人物形象,再经火烧熟,上色即成。

三、手工艺的传承

当问及手艺的传承时,朱老先生说,自己有四个儿子,但时逢,捏泥人就成了封建迷信。在这种情况下,又谁敢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泥塑呢?就这样,四个儿子错过了学习泥塑的最佳年龄,后来,四个儿子有的进了公司,有的做建材生意,竟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这一手绝活。

儿子没有继承朱老先生,而年轻人因嫌弃这传统手艺又苦又累,赚钱又少,没人愿意学。朱老先生对这手绝活快要失传的现状很担忧。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再加上眼睛又患有白内障,视力比早几年有所下降,记忆力也不如前。再加上政府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所以,他很希望这个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但学泥塑最好是从十二三岁开始学起,而现在的父母谁愿意把孩子的学习精力放在这老手艺上?除此之外,还要孩子有此方面的禀赋和很好的耐心,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得好的,也不是花3到5年的时间就能够学好的,因为除了泥塑创作外,还需要了解戏剧艺术,比如要对戏文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对人物的着装要烂熟于心等,而这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朱老先生说,他曾应临海文化馆多次邀请进城彩塑各种人物,进行展览和宣传教育,得到好评。1996年,他的泥塑作品还在北京的故宫进行过为期两年的展览。当问及是否有将泥塑安置于博物馆展览的想法时,朱老先生笑谈说,如果手艺无法传承,至少要将这些泥塑流传下来。

篇2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传统手工艺;应用意义;应用方法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总是会想要尝试一些新观念、新风格,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会不断回味过去,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传统文化想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现代服装设计的样式多种多样,各种风格也有很多,但是很少会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服装,为了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思想,进一步促进现代服装的创新与发展,有必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在传统手工艺中找到创新灵感。

一、传统手工艺的种类

在远古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产生了手工艺,不过当时人们主要是用于御寒护身的。最古老的手工艺的缝制工具就是将兽骨或者兽角磨成类似于针一样的器物,然后用马尾和鹿筋把兽皮拼接在一起制作成围腰的衣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深化其文化内涵,提升整个服饰的韵味,同时也可以增添现代服装设计的活力,激发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联想,设计出新颖的服饰。而且在服装制作环节应用传统工艺(如嵌、滚、绣、绘、织、挑、染、批、盘等),可以使整体的服装风格改变,可以是既典雅又清新的风格,也可以是华美又艳丽的风格。传统手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种类:

(一)刺绣

在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中,刺绣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种,刺绣主要是采用丝绸、布帛、化纤等材质,通过钢针用一些彩线(如丝、绒、棉等)进行上下穿刺活动,最后组成花纹、文字和图像。刺绣工艺在我国手工艺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很多地方也是以刺绣闻名,广为世人所知,我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苏州的苏绣以及四川的蜀绣。其次我国民间也诞生了很多刺绣作品,而且这些刺绣作品都各有各的特点,这也使服装的装饰更加丰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刺绣艺术的工艺越发精细、复杂。

(二)印染

在传统工艺中,印染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工艺,在古代也被称为“染缬”,这种工艺主要是在染色后可以显示出花来。染缬在古代有很多工艺,其中绞缬、蜡缬、夹缬等是较为常用的3种工艺。在西周时期,我国染织工艺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礼记》等书籍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而且国家也会指定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染色、丝织等工艺,其中楚国还特别设置了“蓝尹”工官负责靛青的生产,由此可见,当时丝织、染色等工艺就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而且得到了很高的重视。扎染、蜡染等工艺也是从古代流传到今天的,目前在民间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东晋时期的绞缬印花绢是保存的最早的实物。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由于扎染、蜡染等具有自然朴实、健康清新等特点备受人们欢迎。

在传统手工艺中,除了刺绣以及印染等主要工艺外,还有多种工艺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1.减法。去掉布料上部分经线或者纬线,然后制造成镂空、抽丝的样式。2.加法。在面料上加贴补、衬、垫,或者在面料上加盘、绘、钉等。3.同时应用加法、减法。同时采用雕补、抽绣等工艺。4.直接作用。在衣服上直接进行编、织、钩等加工。具体的传统手工艺主要包括钉、绗、编、印、盘、挑、揽、织、雕、补、绣、抽、拚、垫、抽等15种,目前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会常常用到这些传统工艺。

二、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服装设计师未来努力的目标应该是有机融合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式,这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主流趋势,只有不断传承、融合传统设计理念才可以设计出颇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进而培养更多优秀的本土设计师,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传统工艺可以为服装设计师提供创作的自由感以及灵感,使设计作品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传统,而且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以及满足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提炼增加传统手工艺元素,可以更加展现服装的形式美、内涵美。相信未来服装设计发展方向主要是融合、创新世界文化,就是指非洲文化、欧洲文化、亚洲文化等相互融合。我国本土服装设计师应该不断深入地研究、整理、挖掘传统手工艺要素以及本民族文化,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目前我国国内很多人都存在崇洋的心理,很少有设计师会在自己的品牌设计中运用到中国传统手工元素,更少有人会利用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品牌。目前,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在我国国内淡化、消失,很多年轻人因为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并没有仔细研究传统手工艺,进而导致一些传统手工艺失传。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创新方式,有利于振兴我国自己的品牌服装。

三、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手工艺的方法

(一)刺绣的应用

刺绣也被称为针绣、绣花、丝绣等,传统刺绣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朵奇葩,该种工艺一直流传至今。刺绣文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有很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满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提供了很多设计素材。简洁、质朴是现代服装设计追求的时尚风,但是常常会让人觉得单调,在服装设计中采用刺绣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产生雅俗共赏的目的,进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以及观赏价值。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时装、毛衫、牛仔以及童装等服装中都广泛应用到了刺绣工艺。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在保留、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过程中,应该组合各种刺绣方法不断完善、创新服装设计,这样才可以为服装设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扎染

扎染工艺主要包括染色、扎结两部分,主要是为了仍然保留原来扎结部分的颜色,然后染色还没有扎结的部分,最后就形成色晕以及皱印,深浅不一、层析丰富。织物结扎得越紧、越牢靠,其防染色方面的效果也越好。通过扎染工艺不仅可以使一般的普通扎染织物有一个规则的纹样,也可以染出构图更加复杂,颜色更加绚丽的工艺品,给人一种稚拙别致、新颖古朴的感觉。而且在扎染工艺中会通过对比分析青白两种颜色突出服装的古朴韵味,让人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现代服装设计在应用扎染工艺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自然化、生活化、休闲化设计,让人感觉更加随意、自由。

目前现代服装设计的造型基本上大同小异,往往偏向西方设计风格,很少会在设计中突出我国传统艺术,因此,在现代化的服装设计之中传统工艺有着重大意义,所以应当对相关设计工作的进展和基本情况等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深层次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师应该充分认识、学习传统手工艺,在传统手工艺中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更多本土服装,并为今后包含传统工艺的服装设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为相关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丙滔,车莉.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J].学术研究,2014.

篇3

关键词:宝庆竹簧;器形;传承

一、宝庆竹簧概述

自古以来,具有“岁寒三友”与“四君子”之称的竹竞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文化艺术载体。而处于湘西南的宝庆更是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代表发挥到极致,在竹器的工艺美术制造中独树一帜。

宝庆,今湖南邵阳市。因地处湘西南,气候温和湿润,故而适宜竹子的生长,其中以楠竹最为繁茂。而作为竹子中最具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也必然成为了制作宝庆竹刻的上等原料。

二、竹簧器形制作技艺

竹簧又称为“翻簧”,首创者是明末清初宝庆竹刻家王尚智。竹簧器形是宝庆竹刻的载体,其传统手法是先设计好图形样式,然后根据图形样式的要求制作出木模具,将选好的竹簧皮蒸煮使其变软,趁热置入模具内并扎紧成型,按模具进行捆压。

竹簧竹刻分为制簧、器形、刻簧、装饰四个部分,其中器形作为竹簧竹刻的载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形的成型工艺十分复杂,一个器形整个流程大约有十几道工序,需要少则十几天,多则数月才能完成。

首先是制胚,利用其它相关的材料制作成胶合或镶嵌竹簧的胚胎,一般常用的是木质材料,又被称为“木芯”。

其次是开角与配色,开角俗称清“刮角”,是器形工艺中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指在竹簧材料与“木芯”材料结合之前,需要把竹簧边角磨刮平整。由于竹子生长的年代不同,而且竹簧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色差,所以在胶合之前需要经过适当的配色,这样成型后才能达到精美别致的视觉效果。

再次是胶合或镶嵌,就是把制成的竹簧材料与“木芯”结合在一起的工艺。竹簧雕刻作品的装饰技法关键在于“贴簧”,因此胶合工艺效果显得至关重要,包括:浸簧、刨平、晾干、涂胶、平压、磨刮、锯割、上胶、捆扎、磨平、胶底和封边等。胶合压制分为两种,即热压和冷压,热压方式因为效率高,效果好,所以较为常用,在压制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时间、温度和压力等技术标准,压制时间最少为24小时,之后才能松开模具。镶嵌工艺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浸簧、刨平、晾干、平压、磨刮、锯割、开口、组装和定型等。

最后是定型打磨,经过压制之后,基本上就能够获得成型的器形。一般需要经过打磨处理,从而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打磨分为粗磨和细磨两种,粗磨一般采用80孔至120孔的水纱布,细磨则要求水纱布达到600孔以上,打磨处理要求手工艺人掌握适当的力度,从而避免破坏竹簧。

三、发展现状

作为拥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宝庆竹刻,其精美的造型、润泽的色彩、丰富的题材、独特的手法让它这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竹文化史上点睛的一笔。逐渐形成与金陵、嘉定竹刻并驾齐驱的明清竹刻三大流派格局。2006年5月,宝庆竹刻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虽然竹簧竹刻自1915年至今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得极大的赞誉。但由于竹簧器形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因此往往容易被手工艺者所忽略,导致现在制作器形的艺人越来越少,出现了竹簧器形技艺慢慢失传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竹簧材料短缺危机的产生,江西修水和铜鼓等地的楠竹成为宝庆竹簧材料首选的替代品。这使得竹簧制作的连贯性及地方特色性遭受到了极大的考验。新的艺术样式和理论的引入,加上市场化的冲击,使得我国的艺术格局呈现出多样化。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这个大家都讲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高速化的时代,这些因素相应的成为了制约竹簧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宝庆竹簧目前正逐步走向衰落。

四、创新传承

宝庆竹簧的技艺断层与流失只是中华传统民间手工艺文明现状的一个缩影,而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并采取相关措施:

1.适当地打击竹砍伐在现代工业中的使用。新型工业竹制品并没有像竹簧那样要求苛刻,深加工的楠竹附加值明显高于竹簧,用于建筑市场的楠竹粗加工业获得较以往更大的收益。通过打击竹砍伐在现代工业中的使用,使得竹簧竹刻原材料供应扩大。

2.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可以思考将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与互联网相结合,建立互联网+传统手工艺文明。互联网与手工艺的结合能够促进传统文明的合理配置,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去认识、了解它们。开放了民间手工艺学术研究信息,方便大家的了解与收集。

3.全民直播的火热时代,社会需要正能量的学术研讨交流来拯救直播市场内容的乏味空洞与低俗。将手工艺放置在直播的平台下,不仅能够让更多新生代的年轻一辈了解它,而且能够作为很好的影视资料媒介留存下来,不至于失传。

4.微信平台推广,建立“传统民间手工艺文明”微信公众号。进行传统手工艺文明的软文,配以拍摄的影视图片资料,例如手工艺人制作的过程。并进行我最喜爱的竹簧作品投票选举,通过网络拉票,掀起一股传统手工艺热潮。

5.全国高校增设传统手工艺美学的选修课程或是社团,通过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并壮大。从而为宝庆竹簧器形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为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现代设计,使现代设计更具文化内涵与民族底蕴。

6.发起微博话题讨论,谈谈大家对传统手工艺的想法与看法。了解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审美情趣,从而赋予传统手工艺鲜明的时代特征及情感寄托。

7.进行传统手工艺保护众筹,每人花费一块钱让手工艺人制作竹簧,然后从中抽取一位众筹者拍得这项手工艺品。这样不仅将能够极大地调动手工艺人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广泛引起公众对于保护传统文明的重视。

五、结语

传统民间工艺传承人的一生是孤独寂寞的,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现代文明社会中,能够拥有对传统工艺的情怀实属难得,手工艺品不仅仅是一段时间的累积,更是手工艺人自身情感历程的升华,反映了手工艺人对所从事事业的执着,更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事物的出现迅速取代了旧事物。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于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艺术财富过于冷漠,出现了民间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的局面,这在中华文明传承史上是个巨大的缺憾。而宝庆竹簧是邵阳人民思想、情感与劳动孕育的结晶。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永不再生的珍贵艺术资源。研究宝庆竹簧器形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金燕红,刘文金,胡秀云.邵阳“翻簧竹刻”传统工艺初探[J].工艺与技术,2014(02).

篇4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 保护 传承 创新

当前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正脱离传统行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正被机器所制造的产品取代,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探索出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道路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下民间手工艺的存在现状

近些年来,对于民间手工艺的关注和研究大多集中于那些已经萎缩或者濒临消失的品类,因此,“拯救”之声鹊起,我们也确实发现,承载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大部分民间手工艺品类,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被挤到边缘的位置,苟延残喘。作为研究者,我们却没有对这些代表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给予应有的及时整理、总结和研究,导致它们在生存的时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之时,呈现出或者自生自灭,或者慌不择路的被动而无奈的样态。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能够发现,民间手工艺由于始终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一种体现人类本能要求的载体,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它也在逐步完成着顺应时展的自身改变,并以其特殊的样貌,执着地伴随着人类不断前行脚步,固守着人类始终不变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家园。

二、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必要性

民间手工艺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承载民众生活理想和追求,体现民众生活状态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植根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中,一方面具有与生存时空不可分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质来自人类的本能要求,所以在时间的沿袭承继,空间的拓展转变方面,具有应对变化的能动性。

三、上海市民间手工艺存在现状调查

在这次对上海市民间手工艺的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先后走访了上海市朱家角古镇与上海市新场古镇,以实地走访的调查形式与上海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沟通,了解他们当下的工作生活状况。

上海市新场古镇花灯艺人李政,今年64岁,是上海杨浦区人,平时做些立体的动物彩灯,剪纸,画京剧脸谱等。“我小的时候我外公经常做一些花灯,尤其那时杨浦区元宵节每年都会举办灯会,外公就会帮忙做一些花灯以供装饰用,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做花灯有了极大的兴趣,我就跟着外公学。可以说,我的外公是我走上这条路的启蒙老师,再到后来,外公年纪大了就不愿动手了,我也就接替他的手艺。”当我问到他是否以前一直在做这门手艺时,李大爷告诉我说他是退休以后才开始正式到新场这边专门的店铺做这些小玩意的,他以前在杨浦区群众文化宫宣传部门工作,在工作中也时常接触这些东西,但当时完全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有时候他们文化宫办的手工艺培训班,以及杨浦区的一些社区文化站,平凉街道那边经常邀请他去上课或参加培训。“现在退休了嘛,没什么事,做些小玩意也是我的爱好,打发点时间嘛。”李大爷爽朗地笑了笑。

跟李大爷聊起他的其他爱好,李大爷告诉我他还喜欢看书,并说他看得杂。但是对于中国的古典小说,如三言两拍,镜花缘等这类书籍却情有独钟。“干我们这一行就必须得多学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比如看我现在正在做的这桃木剑,从小把它挂在小孩脖子上,可以避邪的。”

当被问到平时生意如何时,李大爷嘿嘿地笑了下。“生意,平时就没什么生意。除了等到春节,中秋节,元宵节,庙会时候生意好点,一般到我这儿来拿东西的都是批量地要的,零售的几乎没有。你比如在1994年时候,那是上海每年都要举办黄埔旅游节,现在改为了上海旅游节,黄埔旅游节办了3年,我那时就为这个旅游节做了大量的花灯彩车,进行展览。”“那你平时的收入怎么样呢?”“还可以,就我个人来说,现在我有退休工资,因为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是事业单位,退休工资还过得去,所以现在生活还不错。另外,最主要的是做手工艺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我平时又不打麻将,偶尔看点书,生活过得也还算充实。”李大爷说。

(一)上海市对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情况或不足之处

从大的社会背景背景看,社会的转型使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人出现断层。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而首当其冲的是来自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人问题。国家人口主管部门宣布,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相应地进入了老龄化时期。那些负载着较多较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的传人,都是几十岁的老人了。衰老与死亡是自然规律,现在已进入了传承人的衰亡高峰期再加上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包括青年放弃传统的农业及其副业工作而从事现代行业,另外机器替代品的出现给传统手工艺品带来了挑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技艺行业,这就使得许多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在我们此次去往上海市朱家角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民间手工艺人认为政府或者社会的公共部门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宣传保护力度还不够,现在开着店铺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打发业余生活。

(二)当下的社会环境公众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认知情况

当前,青年人纷纷脱离传统手工技艺行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需要查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许多青年人大多不愿意再继承祖上的传统行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他们大多认为捧祖先的饭碗老土和没出息,传统的手艺活程序比较繁琐,在收入上不会比外出打工来得多和来得快,而且现在出门打工正成为一种潮流,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展面临无人继承的危险;(2)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出打工乡亲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见闻了外面的精彩和充满诱惑的世界,这使他们在乡村里再也呆不住,一呼百应,纷纷外出打工闯荡,甚至到省外离家更远的地方。虽然在家制作手工艺品的生活成本会比到城里打工的生活成本低,并且赚的钱也不会少,但这并没有吸引力,也就无法拉住他们的心;(3)有部分农村的青年人考上了大学后,将来更是不大可能回来老家从事传统行业,他们大多会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目前农村里每年考入大学的青年人也在增加,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认为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会比从事传统手工艺活有前途,就算是传统手工老艺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继承父辈的传统行业,而期待他们从事现代化的工种。

四、建议

(一)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应当积极发展传统手工艺品产业,保护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人需要动用多方面的力量,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创办工艺品工厂,通过将传统民间手工艺推向市场化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传统民间手工艺发展的经济利益前景,就会有人愿意来从事这个行业。此外,传统民间手工艺也应当依托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产业,如可以形成o2o的线上与线下的发展模式。中国现在有数以亿计的网民,传统民间手工艺也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在互联网平台上推陈出新。如可以类似于做成当下时兴的网购发展模式,甚至还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向订购者通过视频的方式表演亲手制作的过程,使得消费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所购物品的制作过程,甚至还可以在线与民间手工艺人一道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作为从事民间手工艺人来讲,这既是一个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的方式,也是向外界宣传民间手工艺的途径。

(二)社会

社会应当重视对于传统民间技艺的宣传与保护,出台相应的社会政策保护民间手工艺人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给从事民间手工艺人,比如对于青年人愿意从事传统民间手艺工作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奖励,对于一些已经多年从事民间手工艺行业的手工艺人还需要额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使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加潜下心来进行传统民间技艺的开发与创新。此外,社会也应当加大力度对民间手工艺进行宣传,如可以在一些在传统的中国节日里面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社会公众场合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展示,到一些高校里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表演。一方面可以向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提升社会对于民间手工艺的了解,让在当下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从事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行业,或者喜爱中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

五、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也需要走进人们的视线中。不应该被当下钢筋水泥所构建起来的大都市给湮没。同样,从事传统民间手工艺人也不应该成为老年群体的或者社会边缘群体的代名词,他们同样有赋予新时代鲜活生命力的必要性。只有我们不断尝试走进它了解他,我们才会发掘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找到一个共同的文化归属。

参考文献:

[1]龚佳怡.基于O2O平台的传统民间艺术商业模式研究――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经济论坛.

[2]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保护问题探析――以闽南永春漆篮技艺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14.

[3]吴秀梅.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市场开拓――以王星记.经济谋略.

篇5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术;新农村;继承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经由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愈加闪动着光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手工艺术,诸如陶瓷工艺,织造工艺,染绣工艺,雕刻工艺,具体到泥塑,皮影,风筝,窗花,刺绣,涉及到多个行业,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大家馈赠友人的常选之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件件机器制造的标准划一的工艺品。

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在新农村中面临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一)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代“快餐文化”和利益至上的功利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认识性逐渐单薄,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是由于传统手工艺术操作简单,一把剪刀,一支毛笔,一把刻刀等都可以完成一件艺术品,吸引力不强,没有所谓的秘诀深藏其中,在现代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不占有任何优势。二是由于只关注挖掘出来的手工艺术能带来多少利润,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手工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即使传统手工艺术得以继承,由于人们单方面认为其最终会被取代,而消极应对,最终导致手工艺的湮灭。

(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冲突

当前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受到各种思潮的强烈冲击,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舶来品的出现,导致传统手工艺品被追求时尚、钟情现代艺术的青年一代弃如敝履。而同时市场经济也令各级政府对待开发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陷入一个怪圈――哪种艺术带来的利润多,我们就大力推广哪一个,哪一个知之甚少,就直接置之不理,任由其自生自灭。这就导致某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被过分开发,似乎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斥着他的影子,从而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民间艺术也随之变得廉价。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受限

一是传承人员受限。一方面,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形成过程中,通常这一技艺只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域和固定人群之中,诸如师徒等,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基本上都是只掌握在少数技艺高超的能人巧匠手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很多农村青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员选择性不多。二是传承方式受限。不少民间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少能著书立说,绝大多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一代一代传扬下去。三是传承时间受限。有些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难度系数高、耗费时间长、收入却与努力不成正比甚至是反比,诸如刺绣、剪纸、雕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有些甚至要求学习者拥有某项天赋,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无人想学,无人愿学,无人坚持学,这就使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着实令人堪忧。

二、促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传扬的思考

(一)挖掘地方特色,建设优势产业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国拥有很多充满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诸如天津杨柳青,苏杭的刺绣,江西瓷器,浏阳烟花等等,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本地区所存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充分发挥农村老艺术人的潜能,活化手工艺术资源,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独辟蹊径,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将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吸收农村分散劳动力,将劳动力引流进当地的发展之中,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还解决了众多农村闲散劳动力的难题,一举两得。

(二)构建传统手工艺术继承和传扬机制

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出自千千万万的人民手中,对于它的继承和传扬,也不能单单是政府单方面的强制措施,我们应该搭建起政府与农村共同参与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手工艺术保护实验区,对现在留存的一些古老的手工器械,场所,书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和传扬,可以组织村民一同观看传统手工艺宣传片,或者开设手工艺术课程,鼓励大家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术展览活动,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加深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理解。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将传统手工艺术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点,发掘出地方特色和手工艺特色,形成有强大吸引力的民间艺术体验区,充分发挥民间手工艺术的经济价值。通过产业建设,吸收一批手工艺爱好者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将手工艺术打造成一个地区品牌符号推向全国,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从而实现手工艺术的突破发展。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不断尝试,打造品牌艺术形象。将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实现传统手工艺术的再一次复兴,还要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效益和艺术并举,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篇6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旅游系,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传统手工艺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并为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提出多种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手工艺活态展示、主题文化游、产业化发展、系列推广、电子商务运营、影视媒体技术应用等.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59-03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重点应用性课题:基于旅游兴市战略的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01407193)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活态遗存.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以此定义为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两者之间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强烈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烙印,和其它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形式更为丰富,表达更为多样化,趣味性强,更易于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开发空间广阔.

2 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

伴随着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作为其中的重要类别且数量众多的一类,也实现了保护、传承与初级开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保护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放到重要位置来抓;派发工作人员实地调查走访,收集资料,进行登记、整理和目录汇编;建立并定期公布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名录,具体名录见表1,目前秦皇岛共有市级以上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22项,代表性传承人13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书籍、图画、影像资料进行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定点展示、下乡演示、技艺传授等方式进行活态传承;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以“文化遗产日”、传统民俗节日等为契机进行主题鲜明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宣传活动.

通过分析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可知,入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51项,主要集中于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这样几个子类别,其中传统手工艺项目最多,占到项目总数的43%.22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大致包括食品制作技艺、酒类酿造技艺、艺术品制作技艺项目等,这些制作技艺都是基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并具有浓烈的地域色彩.其中,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项目13个,占到了传统手工艺项目数的60%.说明饮食制作技艺精湛,种类多样,名扬城乡.

部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昌黎皮影、传统榫卯、贝壳画、沙画、剪纸等传统技艺积极参加民俗文化节、庙会、传统手工艺展等活动,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部分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产业化开发,例如“杨肠子”手工艺制作、山海关浑锅、卢龙粉条传统加工技艺等已经开发出了成熟产品,且成为秦皇岛的畅销商品,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

虽然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例如保护投入有限;尚未制定专项保护规划;项目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各自探索开发途径,缺少共同开发的平台等.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项保护与开发规划,为旅游开发搭建共同的平台,形成文化合力和经济合力.

3 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

3.1 活态展示馆模式

建设展示皮影、绣花鞋、剪纸、砖刻画、葫芦烙画、水印木版画等艺术品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馆.展示馆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手工艺品器物展示、手工艺品制作展示、手工技艺参与体验、手工艺品衍生销售.手工艺品器物展示可将原材料、制作工具、半成品、成品、精品以及获奖作品等进行收藏和展示;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可利用科学的场景复原方法,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模拟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原生态环境,通过营造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氛围将抽象的技艺有形化,并在旅游旺季或节假日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演示和教学;手工艺参与体验可由手工艺人或工匠现场指导游客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可让游客购买半成品材料带走回家体验;手工艺品衍生销售可将制作完好精美的手工艺品进行展示并销售,通过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展示馆还应辅以图文展示和专业讲解,例如图文介绍每项手工艺的流程;针对青少年教育活动的专业讲解等.

3.2 主题文化游模式

根据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种类特点,可推出“非遗食品制作技艺游”、“非遗酒类酿造技艺游”、“非遗艺术品制作技艺游”等;根据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推出针对不同市场的主题游.例如针对青少年旅游者推出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手工艺非遗项目教育游”,组织青少年参观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非遗项目产业基地等,安排非遗志愿者宣传和展示保护非遗项目的途径与方法,鼓励青少年亲自体验并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并以比赛的形式展示制作成果,评选手工达人,激发青少年的创作热情.又比如针对家庭旅游者推出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为主题的“手工艺非遗项目体验游”,或“手工制作技艺工业游”,亲自品尝、亲手制作、亲临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山海关浑锅,可设置一至两家体验店,在店中旅游者不仅可以欣赏和学习到山海关浑锅的制作过程,还可以通过自助的方式自己挑选和搭配食材以及决定食材的多少,DIY浑锅制作.

3.3 产业化发展模式

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传承人及手工艺人的生产生活经费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保持自身活态,最大限度地与当代社会接触和融合,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可考虑对观赏性和参与性兼具的手工艺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例如建立产业开发基地,运用绣花鞋、砖刻画、葫芦烙画、水印木版画等制作技艺制作创意新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便于收藏的纯手工精品,创新产品的同时,注重打开市场销路,努力使精品变为畅销的品牌商品.对已经实现初级产业化开发的非遗项目,例如“杨肠子”手工艺制作、昌黎皮影制作技艺、青龙豆腐丝制作技艺、山海关浑锅、老二位饺子制作技艺等要重视产业升级,进行文化挖掘、产品研发、加工制作场所改造、多样化营销,努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同时产业基地或制作工场可从特色建筑、特色工艺、特色产品、特色参观、特色制作与品尝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

3.4 非遗项目系列推广模式

由于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比较集中,因此可以考虑就非遗项目较多的几个子类别进行系列推广:针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非遗项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季,重点推出昌黎“三歌”表演;针对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尝季,重点推出老二位饺子、赵家馆饺子、潘氏风干肠、“杨肠子”、桲椤叶饼、山海关浑锅宴、青龙豆腐宴、干红葡萄酒等;针对艺术品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季,重点推出皮影、绣花鞋、剪纸、砖刻画、葫芦烙画、水印木版画等制作技艺.三大系列活动在秦皇岛旅游旺季依次推出,让旅游者零距离接触秦皇岛当地非遗项目,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3.5 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引入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采用网络营销的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通过网络了解顾客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低成本,扩展市场.可考虑在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等认知度较高的网络交易平台上建立秦皇岛传统手工艺品网上商城,由专门机构负责运营和管理,将开发较为成熟、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手工艺品推向全国市场.注重商品的研发与创意,将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开发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的礼品.同时使经营收益更大程度地回归传承人,实现个体受益、整体发展的目标.

3.6 影视媒体技术应用开发模式

在大众文化中,影视无疑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来说,影视传媒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你听我跟你说》、《那山、那人、那狗》、《花腰新娘》、《青果巷》等不少影视作品都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了一方水土的声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增加了非遗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当地保护非遗项目的实力.因此,可以诉求于影视媒体技术为保护非遗项目服务.秦皇岛可以邀请专业电影制作公司策划制作高品质的非遗题材电影或折射非遗文化的电影,并且可将电影展映与观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的常规项目向旅游者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杨国荣,宋玉红.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4).

篇7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融资渠道;现代化的营销体系;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96-01

民间手工艺是一种与民间的生活、风俗等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忙碌追求高水平的生活时,民间手工艺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如何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立足发展,不被时代所遗弃呢?第一,推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带来了收益。第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手艺,它是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渊源!因此,如何将民间手工艺按产业化的思路发展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间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难

目前,在民间生存的这些手工艺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资金的匮乏很难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攒下的钱,来维持手工艺的生产,融资相当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决定了生产者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从政策上,民间手工艺的资金辅助体系不完备,缺乏相应的政策及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销路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品技术的革新,但是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却相对落后,民间工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民间工艺很难找到常规的销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直接销售,有的只能通过关系进行介绍。

(三)缺乏继承人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从事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对民间手工艺发展感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民间手工艺的人才供给危险日益加剧。

二、民间手工艺传承与产业化的途径

(一)树立保护民间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开拓融资渠道

在我国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民间手工艺对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使人民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民间文化的价值,提高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转变思想,带动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其特色文化;开拓融资渠道,扩大民间手工艺的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树立保护民间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需要发展、需要继承、需要科学;对于开拓融资渠道,就要向民间手工艺的生产者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建立面向民间手工艺服务的金融服务渠道。

(二)培养民间手工艺的继承人才

如何走出民间手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当地应成立专门民间手工艺的培训组织,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艺的技术培训。其次,可以在技能学校中设置民间手工艺的专业课程,提高现代人对民间手工艺的认知度及学习意识。

(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

影响民间手工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现代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民间手工艺的长久发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现代化营销体系。

首先,实施品牌经营。日益进展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品牌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一般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而目前,我国民间手工艺真正实施品牌管理经营的较少,民间手工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象征。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要进行民间手工艺的品牌定位,将其推向市场,对其特点、品质、文化等给予明确的界定。

其次,建立合理的营销渠道。我国民间手工艺的销售方式滞后、渠道较少,与现代化的营销渠道有着很大的差距。要想让我国民间手工艺走出民间、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就要建立合理化的营销渠道。

篇8

如果说真有上帝的话,上帝给人创造的这两只手就是万能的、很了不起的。有一句话需要一直记在心头:手工技艺将和人类共存、共亡。这个世界上一旦没有了人和人的双手,也就没有了手工技艺。只要有人在、手在,手工技艺就会永远在。这跟我们的语言是一样的,世上只要有人在,口头语言就在,就有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在。

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要加强,创新不能操之过急,尤其是分门别类的手工技艺,都有它们独特的发展规律,总会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向前迈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让它们消亡。现代化的发展,反而给我们增加了一种力量,那就是坚持要把手工艺传下去的动力。不要认为它把我们的手工艺抛弃了,或者损坏了,反而它让我们懂得手工艺绝不能停滞,必须向前,按照手工艺多年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

手工艺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伴随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发展。有的工艺效果立竿见影,但有的工艺则要十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有成效。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提出一个口号,大家都认真对待,这是对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把“创新”或“工匠精神”变成很普遍的口头禅,就不一定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就是说把它移植到所有的行业、技艺中,也并不一定是准确、合适的。

工匠精神的提升和发展,不能当成一场运动,不要成为一阵风,更不要成为一种忽悠的做法,我们要认真地、分门别类地做实事。手工艺里的各行各业分得很细,专业的绝活要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色来发挥它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并且无论怎样创新,也不能离开母体原有的形态、工艺、独具的特色和基本技能。

玉雕、玛瑙雕、琥珀雕、煤精雕,事实上现在很多工艺几乎都在使用电动工具进行创作,但是我们的设计思维不能像电动工具那样发展,一下子飞跃到脱离了母体,我们的很多构思与思维活动必须保留传统的、精髓的东西。我们常常说绝活,说的就是手艺中那些最精妙的手法所显示的独具匠心的智慧。实际上在一些细微之处、要害之处,电动工具还是用不上,只能靠手去完成,因为电动工具是不听“匠心”使唤的,只有手工才能显现出“鬼斧神工”。

但手工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很多民间智慧都是用窍门与智慧去战胜劳力的辛苦,以此来改善生产的进度与产量。民俗从来都不是保守的、守旧的、原生态的。民俗本身,特别是民间艺人、手工艺人、传统的匠人,他们从古至今都在创新。即使是家族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也是在不停地创新,并非千百年不变,但这种创新是缓慢的,是在母体里逐渐进行的。今天由于现代化、工业技术、网络化、数字化手段的出现,必然推动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加速前进。

但一切手工艺都要考虑社会需求,如果某种手工艺对人们无法产生任何作用了,从实用价值、观赏价值,甚至收藏价值都没有了,自然会像许多古老文化事物的境遇一样,被时代淘汰。因为作为文化主体的民众已经不需要了,它自然就会消失。但只要人们还有需求,技艺有价值,即便已经失传了,也得重新补救修复。

补救修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借助文献,通过有形的资料进行恢复与修复;一种是没有资料了,这种就需要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合理创造,从口头相传的片段中去修复。我们也恢复过某些失传百年的文化形态,甚至还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化形态。这都离不开手艺人队伍里能工巧匠的多渠道“文化记忆”的传承,其实在古代,也一直有这种方式的传承和发展。一旦离开了这些“文化记忆”的传承,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手工技艺”的创新。任何胡编乱造和模仿代替都是对创新的亵渎。

篇9

做民族手工艺的保护,如果只从纯文化、纯经济的角度,一般不具有可持续性,想要有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同时具有发展的眼光,而且有文化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当地手工艺人的传承和非常高的文化自觉,自发的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播种者,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才能营造出可持续手工艺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传统民族手工艺发展现状

中国政府已将手工艺作为民族文化而重点保护与扶植。1997年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对手工艺产业的保护政策着重在品种、技艺、人才方面加以保护,其中尤其重视人才的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拿出巨资用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的保护工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协助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高级工艺美术师的评审等,并根据有关政策给予大师政府津贴。

我国手工艺少数民族的主要省份分布在海南、云南、广西、、贵州、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少数民族手工艺繁多,2007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普查调研报告,累计的数据一共是1584个品种,56700个花色。上下涉及到家具、服装、首饰、配饰、茶具等多种类别。

2011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调查,印度整个国家最大的出口不是IT行业,而是手工艺,手工艺行业在印度支撑了7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因为这样一个有持续、基于本土文化发展出来的行业,使印度非常多的区域的手工艺者保有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和可观的经济收入。

我国的民族手工艺发展,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保护立项而得到政府的主动扶持.但是,如果还仅仅是停留在被动的保护阶段,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什么是文化的自觉性及其重要意义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向欧美学习、借鉴,逐步地输入西方“现代的”技术、制度与价值观念。但到了上世纪后半叶,中国与亚洲其他社会,都普遍出现了向民族文化认同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在现代化上普遍取得成功之际,恰也是新一波全球化成为大趋势之时,显然,全球化与“全球的现代化”是有一定的关连的,更有意思的是,当全球的经济一元化成为世界趋同的大力量时,却出现全球的“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态势。先生的“文化自觉”就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时刻提出来的。

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便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

“文化自觉”,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按照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因此,真正的保护应该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才是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根本。

在多数的情况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总是作选择性地接受,且必然会加以改造,也因此出现了多元性的“文化转型”也即“多元的现代性”。总之,在现代性构建过程中,文化是无法缺位的,问题只在于本土文化在文化转型中的自主性的高低与多少。

原来一个以“时间”为度向的“现代性问题”,在全球化脉络里,已转为一个以“空间”为度向的“全球性问题”。现代性问题涉及传统与现代二者之关系,全球性问题涉及的则是全球与地方(本地)二者的关系。全球化则不是全球淹没了地方,反是激发了地方(民族)文化。

英格莱哈特(R.Inglehart)和贝克(W.E.Baker)于2000年发表了他们的世界价值观的调查(包括65个社会和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报告中发现大规模文化变迁和继续保持独特文化传统的证据,他们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以西方文化普遍化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与日俱增的一致性,而是文明多样性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通过积极地重新创造和重新吸纳非西方文明模式而得以实现的……。经济发展倾向于将不同的社会推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上去,但是,这些社会并没有互相靠拢,而是行进在各自传统形成的平行轨道上”。

篇10

关键词:关系手工艺设计 4C原则 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02-02

1 引言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说,城镇化对当下的中国都是大趋势。粗略预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每年将有13亿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人口总数也将在2030年跨过1亿大关。城镇化不应该只是基础设施、住房和城市规划所导致的结果,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和有机的过程,是政治、人口、经济、政策、思想、社会和文化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的重建,而是某种程度上的个人自我认同在文化和心理学上的复兴。

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需要生态意识,而且需要探讨多年来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的文化和心理连续性。除此之外,后者还有助于平缓不可避免的城镇化转变进程所带来的不安和困惑,因为伴随城镇化进程的还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巨大变化。然而,大多数的城镇化研究关注对象的硬件指标,如经济(Jacobs,1970; Kirkby, 1985; Scott,2008)、工业和政策(Davis&Henderson,2003),、人口(Davis, 2011)、城市规划(McCarthy&Knox,2005),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即在巨大变化过程中的心理适应问题。讽刺的是,人应该是城镇化所关注的核心,而不是对政策规划这种欠缺实践性内容的过度关注。城镇化是一个从国家的角度对包含经济、产业、政策、人口和城市规划在内的大问题,但微观社会文化环境需要通过人类明确网络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的方式来定义。文化心理学(Shweder,1991;Berry,1999; Kovecses,2003)和环境心理学(Ba rker, 1968; Gifford,2007)的相关研究表明,适应新的环境是一种从物理环境到心理状态的交互作用过程,文化元素在环境改变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手工艺产业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并探索关系式的概念以实现青海省互助县土族自治县(称为互助县)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阶段的研究中,关系式设计的概念通常以4C原则来定义,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社群(commun.ty)、情境(context)和连接(connection)。关系这个词语起源于两个汉字的拼音,是用来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概念。不同于其他研究中的业务资源和利益,在本文中,关系不仅是不可或缺的创建无形秩序的框架,而且还是对过去和熟悉感在文化和心理上的维系,这将在城镇化转型期间通过工艺品促成与新环境的亲密关系。

为了验证这个新理论,在2014年,我们对与青海省互助县当地工艺零售商合作的10个民间工匠进行了开放式家庭访谈。由于篇幅限制,在本文中我们从10个访谈中选择了1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探讨民间工匠和当地零售商以及非专业的设计师之间是如何相互受益,并逐渐适应城镇化进程的。本文还将从工艺品设计、城市规划、情感与心理适应这几个可能会促进工艺及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对关系式设计和4C原则的影响及应用进行说明。

2 手工艺设计联盟与个案研究

互助县的工艺和设计的联盟值得关注,因为它构成了城镇化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互助县的工匠和设计师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具体模式。如今,互助县零散的工艺品制作经历着从手工艺制作经济到以市场为核心的城市经济的转变,涉及到车间和工厂、工匠和设计师,这为手工艺与设计的联盟打下基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这个过渡阶段其实并不令人惊讶。

在当地工艺机构的帮助和指导下,可以实现本地手工艺人产品的展示、大量营销、订单签订等,也可以被视为互助县工艺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因当地民间工匠聚集的工艺品社群而闻名。手工艺社群主要采用民间工匠和设计师在生产过程中双向合作的生产方式,主要产品包括土家族文化工艺品,如土家族特色服装、刺绣,以及其他衍生品。手工艺社群只有八个全职员工,其中有三个人负责工艺制造和生产,同时也担任设计师,给在家中工作的工匠提供市场定位;四人负责业务和市场,负责从民间工匠那里收集工艺品;还有一个负责手工艺社群运营管理的领导,同时也从事工艺品设计及给民间工匠制订培训工作等计划。

一般而言,待嫁的土家族女孩需要准备一套土家族刺绣服饰作为嫁妆,代表好运、财富和幸福。但对李发秀(Li faxiu)而言,用针线为自己缝制嫁妆的习俗在城镇化引起的生活方式快速改变中消失了,既幸运又讽刺的是,她们的母亲为她们制作了嫁妆,就像李发秀(Li faxiu)为她的女儿制作嫁妆一样。李发秀(Li faxiu)惋惜地说“土家族刺绣会随着母亲们的离开而消亡”。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土家族刺绣被赋予了当地文化的标签,吸引游客购买,李发秀(Li faxiu)的手工艺品被外国游客和专业的工艺品收藏家所熟知。她还与手工艺社群的设计师合作,探讨如何对传统土家族刺绣作出改变以延长它在城镇化中的生命周期。由于当前土家族民族服装只出现在某些正式的场合,造成这种服装占据过多劳动力成本和过长的生产周期,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李发秀(Li faxiu)和设计师团队致力于将传统刺绣的实用和功能特性转换为现代刺绣的装饰性和以生活为中心的特征,更好地与城市环境下的新生活方式进行匹配,如刺绣钱包、刺绣手机套、刺绣戒指和旅游商品等。

3 “关系”和4C原则

3.1 关系:创建隐形规则

关系意味着人、物、环节以及自然等之间的联系,尤其适用于描述个人或集体社交网络的动态性影响。陈小平(Xiao-Ping Chen)认为关系不仅指人际关系,它也是国内成功商业模式的一个关键条件。在成为新城市居民的民间工匠中,大多数是女性、老人或文盲,没有了手工艺,他们更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文化的DNA深入他们的骨髓。另外,当进入新的环境,我们需要对他们持续进行关注,特别是那些只精于手工艺技能的农村人,在这方面现在已经有了较多深入的研究。

要想从社会关系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关系是“一个重要和决定性的元素”,最近,它横跨中西方学者的界限逐渐成为没有额外文字解释的词语。在国内外文献中,关系已经巩固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有效范式的地位。尽管对于关系有多方面的意见和见解(Jacobs,1982; King,1991; Xinand Pearce, 1996; Farh et al., 1998; Lin, 2001; Gold et al., 2002; Chen andChen,2004),但几乎没有关注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商业中的关系意味着资源和利益,而在本文中,我们把手工艺品制作看作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促进与新环境之间亲密关系的文化和心理上的连结。城镇化转型期间通过工艺品。不同于陈小平(Xiao-Ping Chen)的对关系的解释“关系是中国本土构建的产物,是一个非正式、具象的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遵守着相关社会规范的这样一个隐形心理契约,如维持一段长期的关系,相互承诺、忠诚和义务”,这里的关系,不论是指实物工艺品制作还是城市规划,或是情感维系,都是作为一种隐形的规则而存在,而并非严格地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可以指人与物之间通过手工艺的连接,进而减轻变化所引起的焦虑感和陌生感。黄(Hwang)将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情感型、工具型和综合型。这里的关系更接近于第一种类型。

3.2 手工艺可持续性的4C原则

4C原则包括两个方面,来自外在客观世界的社会和沟通的维度,由刚性、不可避免城镇化后果来决定;环境和连接的另一个方面是内在主观系统,由当地文化的可持续性和工匠的心理需求所共同决定。

手工艺必须找到一种在消费的社会和城镇化中存活的形式来寻求发展和壮大,而设计思想是实现可持续性转变的有效工具。工匠和设计师之间的相互通信维持商品和文化之间的平衡。工艺社群中的设计师也扮演着销售者的角色,他们了解市场需求,也熟知专业的设计方法,可以促进手工工艺到工艺品的转变。此外,设计师涉足民间工匠领域将对之后的产品市场推广有很大的帮助,然后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适应消费者的文化。另一方面,民间工匠在创造具有原始当地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工作中显然更具优势。然而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不仅是工匠与设计师之间的沟通,手工艺设计社群也很重要,它能提供一个将当地劳动力转化为利润的交易平台,以及作为一所培训学校为手工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

根据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在具体环境中,人类的精神生活与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有着紧密联系。文化体验作为自我塑造的基础,是个人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匠每天都进行“自我探索活动”(Dormer, 1997)的手工工作,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有意义的实践生活中工作,他们将更好地生活在一个从过去到现在持续过渡的世界中,更容易在城镇化进程不稳定的改变中清晰地识别自我。事实上,以旧方法做工艺品的这种活动,是在遵循着隐形的规则,并在其中建立个人生活,重新描绘个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除此之外,环境原则将利益驱动商品模式与文化驱动产品模式区分开来,确立了手工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其他收入渠道的民间工匠们从旧的手工艺制作生活方式中得以慰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