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理论导论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古学理论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考古学理论导论

篇1

考古

误解:考古学就是拿着铲子、铁锹挖土寻找文物。

该专业主要学习和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考古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过去的研究上,同时要进行田野调查,并且分析调查数据,需要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并非只是单纯地探宝、寻古迹。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

就业前景:考古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高等院校、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鉴定保护及历史类教学等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其中北大文物保护方向历史悠久,是考古学专业的翘楚。

电子商务

误解: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培养淘宝卖家。

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专业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们的关注,可不少学生误以为它只是一门为网络营销培养卖家的专业。其实,电子商务指的是商业贸易活动中,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学生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电子商务概论、国际贸易概论、营销策划、Web标准与网站重构、Flash Action Script动画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消费心理学等。

就业前景:可从事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建设和维护,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工作,专科学生还可以在呼叫中心从事电话营销、电子商务助理等文职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图书馆学

误解:图书馆学只是培养在图书馆里整理书籍的人。

图书馆学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图书馆学与档案学、文献学和目录学等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有所交叉,培养掌握图书资料与情报信息的收集、分类、编目、流通、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服务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现代图书馆管理日益信息化,绝非只是整理书籍那么简单。

主要课程:文献学概论、现代图书馆学、Java程序设计、电子文献检索、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与知识库、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

就业前景:就职于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大专院校、医院及相关研究机构;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就职,从事信息管理和开发工作。

推荐院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武汉大学是其中执牛耳者。

家政学

误解:家政学就是学习操持家务。

作为社会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家政学是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强化家庭成员素质、造福全人类为目的,指导人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感情伦理生活的一门综合型应用学科,它涉及家政管理、家庭教育、营养饮食、社区服务、家庭理财、生涯指导、老人护养、婚姻指导、消费策划等方面,覆盖面超越于传统意义的操持家务。

主要课程:家政学概论、家庭社会学、家庭营养学、家政管理学、家庭教育学、家庭护理学、家庭心理学、服饰美学、实际社交礼仪基础、饮食文化概论、居室装潢与设计等。

篇2

关键词:比较文学 危机 研究生教学 中西比较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大陆复兴之后,国内已陆续出版了多种主要以本科生或同类层次的人群为读者对象的比较文学教材。其中,比较重要的主要有乐黛云、陈、刘献彪、卢康华、孙景尧、方汉文、孟昭毅、谢天振、曹顺庆、刘象愚、杨乃乔等教授独立编著或与人联合主编的概论和入门类教材。(此外,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现任主任方汉文教授还独著有《比较文学高等原理》,该书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主要以博士研究生为读者对象。)与此同时,国内也陆续翻译出版了数部国外比较重要的同类著作,如:基亚的《比较文学》、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约斯特的《比较文学导论》及迪马的《比较文学引论》等。然而,“就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准备看来,我们似乎还没有一本真正是研究入门性质的书,没有特别考虑到比较文学研究生的需要而写的参考书”。 近年来,国内相关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中文系、外语系或比较文学系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已具相当规模。因此,在国内目前已有的多部比较文学概论或原理类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一本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专业基础参考书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此背景下,张隆溪教授独著的《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应运而生。张隆溪先生为国内著名的中西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者,曾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和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曾出版有《道与逻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及《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等著作;2009年荣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称号。他新近出版的这部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的“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系列中的一种。该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能为攻读比较文学的研究生以及对此有兴趣的其他读者,提供一部切实有用的参考书。本书尤其注重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研究方法,注意把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结合起来……力求为研究生和对比较文学有兴趣的读者们,探索研究的途径。” 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简明扼要而有的放矢,非常适合于引导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怎样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西方学者屡屡断言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研究的前途何在?我们怎样才能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比较研究?这些都是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和其他研究者们必须首先弄明白的问题,但要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却需要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史有所了解,要知道目前国际上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尤其是对于中西比较研究,我们需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明白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并且掌握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而《比较文学研究入门》一书正是按照这样一些问题开组织安排的。该书不到十三万字,主要分为“引论”、“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和推荐“参考书目”五部分。

在“引论”部分,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比较文学自19世纪在欧洲产生以来的历史,尤其简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整个历史状况和思想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比较文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作者指出,比较作为研究方法并不是比较文学独具的特点,而是在很多学术研究中得到普遍使用的。“因此,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特点,也就不在比较,而在其研究范围超出在语言上和政治上统一的民族文学。” 这一点与前几年聂珍钊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一致的,即“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以本国的视角所进行的外国文学研究理所当然的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以本国或本民族的视角所进行的外国国别文学研究,其实都是属于“比较文学”(当然,目前国内是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其命名的)这一大的学科范围的。比较文学研究既然有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就要求比较学者懂得多种语言,对不同的文学、文化传统有广泛兴趣和相当程度的了解。“不懂外文,完全靠翻译来研究不同语言和不同传统的文学,就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而把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和文字,可以说是比较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指出这一点应该说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比较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文系出身的学者一般在外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而外语系出身的一些研究者则对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和历史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这一缺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培养能够用两种或多种外语来阅读原著的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就显得非常迫切。

接下来,作者简述了比较文学研究在西方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其中,在谈到西方呼声不断的“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比较文学已死之说时,作者指出:“……宣告比较文学已‘死’,和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一样,多多少少是一种戏剧性姿态,是耸人听闻的夸张,是一种论证策略,其目的正是希望重振那被宣告已经死亡的学科…… 比较文学已死的讣告无论说得多么有戏剧性,其实都是虚假的,因为比较文学完全不会理会这类威胁性的预言和警告,一直存在下去。”作为一名在西方高校学习和执教多年的中国学者,作者此言可谓一针见血。他以真正国际学者的眼光,指出西方“比较文学危机”屡屡出现的真正原因是西方的很多学者把研究的范围囿于欧美的狭小地界之内,并特别批评了这种仍然把比较文学研究局限于以欧洲或西方为中心的做法。进而指出,“比较文学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在世界文学广阔的范围内,以全球眼光来欣赏文学创造之多样性和无穷的可能性。依此看来,东西方的比较或中西比较文学,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取得成果的机会。”

第二章题为《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与机遇》,重点阐述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而文化则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使东西方比较研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一个无可置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章开首就指出,要使比较文学真正有所突破和发展,就不能把西方理论和方法机械应用到东方的文本上,而必须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以东西方共有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基础,以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视野来研究世界文学。接下来,作者主要分析了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和克劳迪欧•纪廉的《比较文学的挑战》两部著作;进而批评了前者而肯定了后者。因为前者还主要的是以英国和欧洲为中心的;完全缺乏一个当代学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相反,纪廉的著作不仅充分承认东西方比较研究的重要,而且宣称从事东西方研究的比较学者们大概是比较文学领域里最有勇气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特别欣赏和认同纪廉的如下观点:东西方比较研究打开了东方文学的宝藏,使欧洲文学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扩展了研究的范围和眼界,所以,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这是“一种真正质的变化”。然而,张隆溪教授在指出中西比较研究正在和将要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同时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某些西方汉学家,还有某些治中国文学或历史的中国学者们,总认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传统独特无‘比’,所以,对中西比较研究,他们总是投以不信任的眼光。” 这样,作者不仅批评了西方一些学者狭隘的“欧美中心主义”,而且还清醒地看到了我们国内一些学者的固步自封和盲目自恋的心态。其实,这些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虽然拒绝进行比较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即夜郎自大、自我封闭。这种放弃沟通和交流的做法显然与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是不相适应的,而且有可能带来本可避免的文化冲突乃至其他更严重的灾难。

第三、四两章的题目分别是《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和《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在前一章里,作者以自己多年来的读书和研究经历,重点分析了弗兰克•凯慕德的《终结的意识》、彼得•布鲁克斯的《为情节而阅读》、帕斯卡尔•卡桑诺瓦的《文学的世界共和国》、戴维•丹姆洛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等几部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有关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著作。通过对这几部著作的分析,作者力图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为比较而比较上。被比较的对象首先要有内在的可比性,从而能够使我们找出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作者还指出,在确认西方的某些理论具有普世性之前,我们一定要避免将其生搬硬套到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时代和背景迥异的作品上。迁中就西或迁西就中的做法都是比较研究中的大忌。指出这一点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国内的比较研究中,尤其是在比较文学的初学者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为写文章而生搬硬套、迁中就西、为比较而比较的拉郎配式的做法。而从一开始就引导我们的学生避免这种毫无价值的比较做法、少走弯路,无疑对于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第四章中,作者主要解析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前辈们的几部重要著作,如: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杨周翰先生的《攻玉集》和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等中西比较研究中的典范之作,以兹为我们效法的榜样。因作者在书中对以上著作已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例析,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当然,我们今天的一般学者是很难达到上述三位前辈、尤其是钱钟书先生的高度的,张教授本人也自叹弗如。但他还是激励我们要多读书,勤思考,尽量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从事比较研究的能力。他认为,要想从事真正有价值的比较文学研究,只能勤于用功和思考,舍此别无他途,更没有捷径。“只有在多读多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在讨论一个具体问题时才可能左右逢源,从自己记忆积累起来的知识中,寻找可资使用的材料,并把它们组织起来,成功地回应时代的挑战。”

在以上四章之外,作者还另辟一章,列举了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其他研究者们应该阅读参考的四十八部基本中外文书目。这些书目都是近三十年来国内和国外出版的在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一些著作;其中大约有十六部还是2000年之后出版的。因此,阅读这些书目对于我们在新世纪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是会有不少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总之,张隆溪教授的这部《比较文学研究入门》是一部很见学术功底且极具针对性和实用的研究生教材。它不但非常有力地消除了经常困扰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危机”问题,而且通过分析几部经典著作为我们的研究实践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典范。针对性、可操作性、资料的翔实和国际视野是该书不同于国内已有的一些同类著作的几个显著特点。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使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生和其他研究者们获益匪浅并将能够为国内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注入一股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心理指导;创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择业趋向、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经济收入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上越来越重要,毕业生择业观不正确,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比较普遍,从而形成“有的学生没工作做,有的工作没学生做”的结构性失业的现状,这些现象反映在高职院校毕业生身上显得更加突出。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迎接市场的考验,实现自身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毕业生择业心理,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和择业心态。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三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然而学生到了大三都普遍比较懈怠,在学习上也放松自己,我们认为大三还需要学习两方面知识:专业知识和就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上的放松主要有两种心理导致:自负和自弃。自负的同学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专业上已经学的差不多了不用再学,自弃的认为反正自己专业也一般,就这样了吧。所有每在大三一开学我都会告诫学生不能在这关键一年放弃学习,对于自负的学生我们可以拿往届优秀的毕业生适当“打击”他们,让他们在专业上能强化和提高;对于自弃的同学我们要鼓励他们查缺补漏在最后一学年迅速弥补完善自己。我们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在专业上的困惑,比如我们系有针对性的给毕业生晚上开设一些软件辅导课和从企业邀请有经验的师傅过来给学生指导。

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知识肯定是比不可少的,我们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学生在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准备、择业程序、简历制作、应聘面试技巧和就业法律、落户政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等来训练他们的应聘技巧,克服挫折心理、自卑心理、“紧张心理”等不良的心态。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超前准备,提高素质,消除恐惧,增强自信。

二、天上不会掉馅饼

很多学生毕业时害怕找工作,不敢正视竞争,没有足够的勇气到人才市场求职应聘,不会认识和利用高职教育优势,不能发挥自身所长。有的毕业生甚至对就业不闻不问。很多人都有这种从众心理,而且这种从众心理具有传染性,会传染给周围同学引起情绪的连锁反应,这种心理主要有两种类型导致:胸有成竹型和消极依赖型。胸有成竹型的学生一般是家里已经帮助找好工作或者确实是专业优秀,认为工作也不是大问题的同学,他们在大多数同学应该找工作时候都会懈于找工作,而且会在同学中影响其他同学积极找工作。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遵守学校纪律,既积极找工作,而且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帮助其他同学介绍工作。消极依赖型的学生对于找工作非常消极,依赖心理强,认为最好是给他介绍现成的工作,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要通过就业形势教育他们当前就业的紧迫性,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督促他们积极主动的找工作,同时要给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见习实习岗位信息、组织小型招聘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三、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

学生在找到实习机会或者工作机会后,会由于不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出现工作不认真不努力的情况,这主要是有三种心理导致:失落、偏执、攀比。

失落心理主要是认为薪水待遇和自己期望的有一定差距!在市场经济下,高职毕业生择业观念日趋功利,学生择业过多地重视经济利益,往往把工作的经济报酬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很多同学读大学家里都是很不容易的供着的,一毕业他们认为应该会立马有很好的待遇。有一部分毕业生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实际,在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择业时滋长了虚荣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我们就要教育学生不要片面只看一时的薪水,刚毕业待遇肯定不好,主要看这份工作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有没有利,暂时没有更加合适的工作那么可以先做着积累经验。

偏执的心理是由于很多人都觉得就业时应该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否则就浪费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多数高职毕业生都希望从事本专业、管理等办公室工作,而不愿意从事销售、服务等工作。每次企业来招聘,学生一听说是招聘销售方面的都不愿意参加,殊不知目前就业市场中企业最缺的就是销售人才。我们通过主题班会、谈心交流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所有毕业生就业都专业对口是很不现实的。大学是训练思维、孕育思想的地方,而我们职业学院不仅学实用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点是我们和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只要让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哪怕他的专业是历史学、人类学或者考古学,他毕业后也完全可能比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懂得管理企业、比金融学专业的人更有机会在华尔街叱咤风云。对于一个优秀的、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毕业生而言,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他都将有足够的机会得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世上原本就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攀比心理表现在只为待遇不顾自身实际情况频繁跳槽换工作,失信违约。不仅因自己的朝三暮四影响自己前途,也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身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方面的优势,当然还要正视在学历水平方面的不足和差距,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把握时代需求和自身需要的结合点,把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精神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以你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为“两个基本点”,从这里出发,准确寻找一生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根据就业中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学会适时调整小目标。网上有人才测评系统,可以建议学生自己测试以了解自己职业性向。

通过克服这几种不良心理,让学生认清现实,务实择业,终生学习,主动适应。

四、“我的未来我做主”

教育学生除了不仅可以就业,而且还可以创业。对于创业学生中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创业过的学生感到很懵懂,创业过失败过的学生会有很强的挫折心理。对此,我们可以组织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观看《赢在中国》、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知识,熟悉创业政策和程序,增强学生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创业实践来锻炼自己,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他们梳理享乐与创业的心理矛盾,培养创业勇气,树立创业观念。

我们通过举办创业就业论坛,分别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在校生创业教师等来给毕业生交流互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和总结他人的创业经验,熟悉了创业的准备工作以及创业的注意要点,分享创业的经验和教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创业就业的能力,促进他们以后能够不怕挫折更积极地参与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69-70.

[2]韩威,祈金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55-57.

[3]赵北平编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邢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