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过程评价方案的研制
1.1研制过程评价方案的指导思想
研制过程评价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全面育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艺术设计教学要求为依据,从而制定适合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方案。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所沿用的结果评价方式,随着人们对教育功能研究的逐渐深入,逐渐认识到结果评价的致命弱点,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只是针对教学完成后的结果进行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评价。但是按照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成为新的评价方式。
2.过程评价的原则
2.1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过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肯定学生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战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激励过程可以引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励学生们找到自己在学习中最合适的发展位置。
2.2创新原则
鼓励创新是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讲评、自评、他评、小组评价的方式,实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评价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而且,主动性也会增强,进而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2.3综合原则
过程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过程评价要与结果评价并重两者不能偏颇。要对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要将三者统一起来进行三体一位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在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注意到学习过程是反映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原则。
2.4全过程原则
评价是一个过程,从全过程来看,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对设计全过程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从设计想法到设计成果。全过程也有阶段性,从阶段性来看,过程评价关注每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包括在每一阶段中,激发创意和实现创意的效果。两个阶段互相促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字数学习的能力。
3.过程评价方案的内容
过程评价方案包括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教师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指导教师通过填写设计教学过程评价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三部分。学生评价包括: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小组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激发创造型思考的能力,是对每位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评价,由组长负责评定和填写。自我评价是每个学生在完成设计作业后的自我评价和总结。
4.过程评价成绩的计算方法
艺术设计教学的载体是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设置了多课题与大课题评价,多课题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一门基础课由多课题组成,课题之间相互独立。大课题评价虽然课题少,但是涵盖内容多、知识点多。在过程评价中,将众多评价分为四个部分,能更方便得对过程评价进行实施。其中第一部分为教师评价分,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知识点进行分值设置约占成绩的60%;第二部分是学习态度,主要是出勤,占总成绩20%;第三部分是小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小组中做的贡献,约占总成绩的10%;第四部分为讲评,约占总成绩的10%。大课题评价以个人作业为主,以老师的评分为主。其中教师评价分占80%,学习态度占10%,讲评占10%。
5.过程评价工具
在一门专业课程中设置多个设计课题,每一个课题反映一个知识点,通过多个点的评价完成対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在大课题评价中设置不同的评分点,逐点给分,最后汇总成总分。过程评价评价包括:
5.1.教师教学过程进展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展记录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部分,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问题全面记录在教师教学进展手册中。
5.2小组合作评价表
针对小组活动,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记录的量表,由组长负责记录。
5.3.自我评价表。
篇2
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宗旨,以学校为基础,重在普及,激发中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展现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活动主题:在祖国怀抱里成长
四、参加对象:全镇中小学生
五、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镇中小学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万岁”合唱比赛。
1、以校为单位组队参赛,人数为60—100人,服装统一。
2、每队选唱2首歌曲,曲目紧扣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万岁”主题。
3、各学校以录像光碟形式参赛,2009年9月15日前报中心学校。
(二)*镇中小学校园排舞比赛
1、以校为单位组队参赛,人数为40人(男女生各20人),服装统一。
2、可选成品排舞,亦可创编组合。
3、各学校以录像光碟形式参赛,2009年9月15日前报中心学校。
(三)新创文艺节目展演活动
1、节目必须是本校新创,形式不限,内容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性、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各学校以录像光碟形式参赛,2009年9月15日前报中心学校;城区学校巡回到各校评比,评比时间10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活动时间及安排
与*美育节同步,并于9月集中举行一次艺术节展演活动,同时进行总结表彰。
七、奖项设立
(一)*镇中小学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小学校园排舞比赛,分别设一、二、等奖。
(二)新创文艺节目展演活动,设一、二、等奖,并特设优秀创作奖。
篇3
1.使学生会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分析
重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试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什么叫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二、新授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例如:解方程5x+6=3x+10与解方程ax+b=cx+d。
解:移项,5x-3x=10-6,ax-cx=d-b,
合并同类项,2x=4,(a-c)x=d-b,
x=2。当a-c≠0时,
x=.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方程的解法及其步骤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步,从2x=4与(a-c)x=d-b中求出x不同,其中2≠0是很明显的,所以得x=2。而a-c必须指明a-c≠0时x=.
例1解方程ax+b2=bx+a2(a≠0).
解:移项,得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因为a≠b,所以a-b≠0,方程两边同除以a-b,得
x=,x=a+b.
注意:方程的解是分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b(x-b)=2ab-a(x-a),
去括号,得bx-b2=2ab-ax+a2,
移项,得ax+bx=a2+2ab+b2,
分解因式,得(a+b)x=(a+b)2。
a+b≠0,x=a+b。
三、练习
练习:P90中练习1,2,3,4。
四、小结
本课内容: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五、作业
作业:P93中习题9.5A组7,8,9。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4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会运用韦达定理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根之和及两根之积会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能力,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渗透整体的数学思想。
(三)情景态度,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及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会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求根方式
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方程中的系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求根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求根公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根公式是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为本节课根与系关系的推导作准备。
二、猜想二次项系数为1时根与系数的关系
问题2: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x1、x2,则有x-x1=0且x-x2=0,那么(x-x1)(x-x2)=0(x1、x2为已知数)的两根是什么?将方程化为x2+bx+c=0的形式,将能看出x1、x2与b、c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方程两根为x1、x2,通过将(x-x1)(x-x2)=0的左边展开化为一般形式得到方程x2-(x1+x2)x+x1x2=0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b=-(x1+x2),常常数项为c=x1x2,学生独立观察后并讨论后,发现两根之和x1+x2=-b,两根之积为x1+x2=c。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三、猜想并验证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问题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二次项系数a未必是1,它的两个根和积与系数a有怎样的关系呢?
说明:学生有可能利用问题的猜想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转化为x2+x+=0的形式得出猜想:x1+x2= x1x2=。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教师追问:如何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师生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设x1和x2是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所以
x1= x2=
x1+x2=+
x1+x2=-
x1・x2=×
x1・x2=
从而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x1x2。
和系数a.b.c有如下关系:
x1+x2=- x1x2=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学生利用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形给出证明,应当予以肯定。
四、练习:巩固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根据一元二次议程的根与系数有关系求下列方程两个根x1、x2的和与积。
(1)x2-6x-15=0 (2)x2+7x-3=0
(3)5x-1=4x2
师生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求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也可能出现根与系数关系,在(3)是可能没有整理成一般形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订正。注意学生运用韦达定理时必须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设计意图:加强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认识,并进一步熟悉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练习: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面后根和与积
(1)x2-3x=15 (2)3x2+2=1-4x
(3)5x2-1=4x2+x (4)2x2-x-2=3x+1
师生活动:四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交流,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做,不要怕出错,出错后马上纠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认识。
五、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
(2)我们是如何得到根与系数关系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
六、目标检测设计
求下列方程两个根的和与积。
1.x2-4x+7=10
2.5x2-2x=x+3
3.2x2=3x
篇5
关键词: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一体化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对理论的重要性有了过多的强调,就导致在学生学完之后没有多大的用处。我们以往对电力电子的实践教学,最多把多媒体引入教学,严重的对这门课程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直观的效果,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也因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长期以来学生们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畏惧的心理和厌学的情绪。高职院校作为服务站在社会服务的功能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以,当前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能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1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
1.1课程设置理念。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用电子元件进行对变换的电能进行控制。开设本堂课程的的主要目的就是站在运用的角度上对电力电子器械的工作性能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和巩固,然后把学生所学的的知识运用到电力电子的主要内容当中通过对变流技术能够进行透彻的分析,最后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去。因此,提出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对课程的教学和建设进行不断的推进和发展,为了对学生的基本性能进行不断地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为最基本的目标,从而形成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系统方案。一体化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理念当中,应该结合并且遵循学院的各方面的企业,并且对专业的标准相符合,以及对职业的资格相符合。学院和企业的不断结合是为了高职院校的一个平台,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这个平台来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研究。并且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企业对各岗位的要求,搜集专业的毕业生岗位按照这些岗位的要求来合理的设定课程的内容。来不断的满足专业的标准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设计的课程内容。能够符合职业的资格也是在设置课程内容与中级和高级维修工的职业技能的鉴定标准。1.2课程内容的设置。一体化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新颖的设计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当中,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使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进行,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实际的行动为驱使。在课程的设计当中要能够使学生对组装、配置、试验、检修、维护电路的技能进行熟练的掌握为重要的目标,能够使学生获取中级以及高级维修工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中心,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历年的提高为具体的方向,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的教学环境下,聘任专、以及兼职的教师,都要充分的对本门课程中的包容性和理实性以及专业性进行展现出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习环境的差异以及学习内容的区别,分别在一体化教室、校内的模拟工作实验室和校外的实验基地进行合理的区分开,校内和校外的场所进行合理的共享,可以充分的对学习的技能进行提高,能够对教学的包容性充分的展现出来。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要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围绕着各方面的岗位职责进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学引用专业的要求的同时,要与工厂的实际的电路相结合,把专业的考核作为课程中考核中的其中一项,从而体现出教学的专业性。
2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1实施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让学生们对专业的教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实现对枯燥以及非常抽象转变为通俗易懂,而且也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充分的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不在进行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且能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同时把在实训室学到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当中,也能对这门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逐渐的对自身对点的恐惧进行消除,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行不断地提高。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当中,运用独特的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要以图片、动画、多媒体以及设备为一体,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发挥的主管能动性,全面的调动在课堂上的思维,实现教学不断的创新,并且使学生和教师都要同样的收获。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统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重视起来,让学生对电力电子的基础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为后期的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解决相关的各种问题。2.2实施效果。要从课时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原有的教学实践为每节课2学时,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学生很少有时间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更没有办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在第二次上课时,前面讲的知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现在把所有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成4课时,这样学生听完之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实训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中的验证,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能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的效果也非常的明显。从班级的成绩来看,一个班45名学生,有96%的学生已经对所有的电力电子器件的知识进行掌握,有98%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搭接单项半波、桥式电路,有90%的学生已经学会搭接三项半波桥式电路,有92%的学生已经了解调压、斩波电路,更有85%的学生已经对触发的电路掌握的比较深刻。绝大多数学生都比往年在教室中上课掌握了更多的电力电子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理实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广泛的进行应用和推广,并且有效的将实践的教学和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起来,也就成功地突破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界限,他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操作以及社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融合,师生双方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形成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基础进行培训为核心的一整套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洪庆.“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150-155.
[2]阎文兵,孔超,姜绍忠,徐清.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0):101-102.
[3]陈兵飞,杨碧石.高职“电子技术”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导的改革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12):109-111.
[4]赵飞燕.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133-136.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择其简单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疑点: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恰当”二字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四种方法各有千秋,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最适当是本节课的目标.在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前提下,以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或者说是用简单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本节课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一元二次方程是通过直接开平方法及因式分解法将方程进行转化,达到降次的目的.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是将高次方程低次化经常采取的.是解高次方程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平方根的概念为直接开平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符合形如(ax+b)2=c(a,b,c常数,a≠0,c≥0)结构特点的方程均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为配方法奠定了基础,利用配方法可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配方法和公式法都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后者较前者简单.但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是独立的一种方法.它和前三种方法没有任何联系,但蕴含的基本思想和直接开平方法一样,即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方程的左边易分解,而右边为零的题目,均用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3x2=x+4;
(2)(2x+1)(4x-2)=(2x-1)2+2;
(3)(x+3)(x-4)=-6;
(4)(x+1)2-2(x-1)=6x-5.
此组练习尽量让学生眼看、心算、口答,使学生练习眼、心、口的配合.
(2)解一元二次方程都学过哪些方法?说明这几种方法的联系及其特点.
直接开平方法:适合于解形如(ax+b)2=c(a、b、c为常数,a≠0c≥0)的方程,是配方法的基础.
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是公式法的基础,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较配方法简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因式分解法:是最简单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但只适用于左边易分解而右边是零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都蕴含着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思想方法.
2.练习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1)(x-5)2=36;(2)(x-a)2=(a+b)2;
此组练习,学生板演、笔答、评价.切忌不要犯如下错误
①不是x-a=a+b而是x-a=±(a+b);
练习2.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10x-11=0;(2)ax2+bx+c=0(a≠0)
配方法是解决代数问题的一大方法,用此法解方程尽管有点麻烦,但由此法推导出的求根公式,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通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此练习的第2题注意以下两点:
(1)求解过程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2)需分b2-4ac≥0及b2-4ac<0的两种情况的讨论.
此2题学生板演、练习、评价,教师引导,渗透.
练习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练习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2-3x+2=0;(2)3x(x-1)+2x=2;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3x(x-1)+2(x-1)=0,
(x-1)(3x+2)=0,
x-1=0或3x+2=0.
如果将括号展开,重新整理,再用因式分解法则比较麻烦.
练习5.x取什么数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解:由题意得3x2+6x-8=2x2-1.
变形为x2+6x-7=0.
(x+7)(x-1)=0.
x+7=0或x-1=0.
即x1=-7,x2=1.
当x=-7,x=1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学生笔答、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调书写步骤.
练习6.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选择直接开平方法比较简单,但也可以选用因式分解法.
(2)选择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学生笔答、板演、老师渗透,点拨.
(四)总结、扩展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公式法是最主要的,最通用的方法.因式分解法对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据方程的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
(2)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中都蕴含着由二次方程向一次方程转化的思想方法.由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的转化是解高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1中B1、2.
2.解关于x的方程.
(1)x2-2ax+a2-b2=0,
(2)x2+2(p-q)x-4pq=0.
4.(1)解方程
①(3x+2)2=3(x+2);
(2)方程(m2-3m+2)x2+(m-2)x+7=0,m为何值时①是一元二次方程;②是一元一次方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四种方法练习1……练习2……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六、作业参考答案
1.教材P.2B.1(1)x1=0,x2=;(2)x1=,x2=;
2:1秒
2.(1)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a+b)][x-(a-b)]=0.
x-(a+b)=0或x-(a-b)=0.
即x1=a+b,x2=a-b.
(2)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p)(x-2q)=0.
x+2p=0或x-2q=0.
即x1=-2p,x2=2q.
原方程可化为5x2+54x-107=0.
(2)解①m2-3m+2≠0..
m1≠1,m2≠2.
当m1≠1且m2≠2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篇7
一、 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和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能够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能够比较不同版本教材中情境创设的异同。
3. 通过了解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的目标,能够思考不同的数学教学价值观。
4. 能够思考算法优化的标准,并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二、 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 数学组每位教师独立解答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问题,不集中,由每位教师自己抽时间书面解答问题,时间约2小时。
2. 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出的问题答案,时间约1小时。
3. 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老师听课。时间约40分钟。(也可以上一节新课,再上一节练习课)
4. 评课与交流。(1)结合听课笔记,独立写出评课提纲,时间约15分钟;(2)数学组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时间约45分钟。(一个年级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学教师,可以在独立写出评课提纲的基础上,先进行年级组数学教师交流,并确定一人代表年级组到交流会上发言。最后,全体数学教师评课交流。)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 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注:以下带有“*”号表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 根据你们学校使用的这套教材,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之前,有哪些经验、知识、能力与之关系密切?
2. *你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内容,应该在哪一个年级进行教学?查一查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一下它们是安排在哪一个年级进行教学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3. *如果你去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你会通过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出要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吗?还是直接出示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师生共同解决?为什么?
4. 如果你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并想创设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你会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你会用一个怎样的算式,作为第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让师生共同来解决?你用的第一个算式是进位乘法,还是不进位乘法?为什么?
5. *查一查不同版本的教材,看一看这些教材中用到的第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什么?这些算式中的两位数有什么特点?从算法多样化的角度看,在计算这些算式的结果时,哪些算式容易出现多种算法?哪些算法会少一些?为什么?
6. 阅读下面三个版本的教材,看一看它们各用了哪些现实生活的情境?你喜欢哪一个情境?为什么?
7. 上面三个版的教材中,每一套教材都创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的要求先提出问题,有的在情境中还有对话。
(1) 你在教学时,会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情境与对话,表达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如果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下同),你是否先要求学生根据买书的情境和人物的对话,说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如“已知一套书是12本,每本书是24元,买一套这样的书一共要付多少钱?”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利弊?
(2) 根据教材体系,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你会先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列算式吗?为什么?会有学生能够列出算式24×12吗?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有些学生不能列出24×12的算式,可能是哪些地方遇到了困难?
8. 你觉得,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24×12=?这个计算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下面的这些计算方法学生有可能出现吗?
(1) 24×12=24+24+…+24(12个24相加);
(2) 24×12=12+12+…+12(24个12相加);
(3) 24×12=24×10+24×2;(4) 24×12=12×20+12×4;
(5) 24×12=24×3×4;(6) 24×12=24×2×6;
(7) 24×12=12×4×6;(8) 24×12=12×3×8;
(9) 24×12=24×20-24×8;(10) 24×12=12×30-12×6;
(11) 24×12=24÷8×12×8;(12) 24×12=12÷6×24×6
(13) 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9. *你觉得,上面的这些方法都能够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说出它们的实际意义吗?比如对于24×12=24×10+24×2这样的算法,可以解释为:10本书是24×10(元),2本书是24×2(元),所以24×10+24×2表示了12本书一共需要的钱数。你觉得,上面六套教材的情境中,哪一个情境更能够解释上面这些算法的实际意义?
10. 如果有学生只是用上面的加法计算,也就是用24个12相加或12个24相加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288,对这样的学生你怎么进行评价?你会表扬他们吗?为什么?你认为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方法,他们还会用加法进行计算吗?为什么?有位教师认为应该表扬,并且用了下面的评价引导语:“你很了不起,很有耐心与毅力,做了一般的同学与老师都没有做的事。你也很清楚什么叫乘法,用的方法是万能的,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但你的计算方法的步数比较多,请你与其他同学交流,看一看他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你认为更好的方法。”你觉得这样的反馈评价语言合适吗?为什么?
11. 在解决24×12这个题目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会要求学生至少要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结果,还是只要求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为什么?
12.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计算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也就是算法多样是不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还是只要求能力强的学生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先要求用一种方法计算出结果,并进一步思考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是对一个学生集体来说的,还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的?
13. 在上文中列举了解决24×12的13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的是具有一般性的方法,运用这种思路可以解决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如上面的第(3)种方法:24×12=24×(10+2)=24×10+24×2,它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问题化归成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和。这种思路是带有一般性的。而像第(5)种24×12=24×3×4的方法,只是适合这个两位数能够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这类计算问题。运用这种思路就不能解决像29×13这样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带有特殊性。你认为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带有一般性的方法,还是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带有特殊性的方法?为什么?
14.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有些方法具有一般性,有些方法带有特殊性?你觉得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类有什么教学价值?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分类?
15. 浙教版教材的编排中,先创设了多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从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入手,展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请你先读一读下面的教材,再回答问题。
(1) 在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28×15后,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比较23×19与28×15的大小?
(2) 让学生计算23×19与计算28×15在算法多样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有什么好处?
(3) 你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把23×19的竖式计算的三步过程都展示出来吗?为什么?
(4) 以前的教材常常会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法则,现行教材一般都不出示这个法则,你觉得有必要出示计算法则吗?出示笔算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利和弊?为什么?
16. 下面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要流程,请你先阅读,再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流程一:
1. 复习旧知: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
出四个题目:24×6、24×10、16×20、16×4。让四个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独立做。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2. 引入新知: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学生用竖式计算24×6的基础上,在乘数的十位上写上一个数1,从而使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题目(1),变成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题目(2)。
3. 展开新知:教师与学生一起重点研究第(2)个算式,研究第二个乘数16十位上的1应该怎样乘,逐步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乘的顺序,积的定位。
得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三条法则: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笔算法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做练习,以便能够较好地应用法则进行计算,能够巩固技能。出题目时,从不进位到进位,从一次进位到两次进位。如让学生计算12×34、34×13、76×58等等这样的题目。
5. 回顾小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6. 课外作业:布置学生做课本上或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课堂教学流程二:
1. 创设情境,明确待解问题。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问题:某种饮料一箱是24瓶,买这样的饮料16箱,一共有多少瓶?请每一个同学都估计与猜测,大约是多少瓶。并把自己估计的数写在纸上,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说明,你估计与猜测的结果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学生得出需要计算:24×16=?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都安静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24×16=?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找到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尽量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梳理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如果你在小组里发言,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准备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反思与梳理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4. 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学生的计算结果与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时,要一个一个轮流发言。一个同学在发言时,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倾听,并作适当的记录,主要记录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每位学生尽量不要重复其他同学已经说过的方法。
5. 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结束后,组内的同学要讨论与整理,把自己组中的计算方法加以归类,并指定一个同学向全班进行汇报。
6. 全班汇报,汇总归纳策略。
让部分小组的代表报告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原来自己小组中没有想到的计算方法,可以记录下来。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 24+24+…+24=384(16个24相加);
(2) 16+16+…+16=384(24个16相加);
(3) 24+24+…+24=192(8个24相加),192×2=384;
(4) 16+16+…+16=192(12个16相加), 192×2=384;
(5) 24×2×8=384;(6) 24×4×4=384;
(7) 16×4×6=384;(8) 16×3×8=384;
(9) 16÷2=8,24×8=192,192×2=384;
(10) 24×10+24×6 =384;(11) 16×20+16×4=384;
(12)
(13) 24×20-24×4=384;(14) 16×30-16×6=384;
(15) 16×10+16×10+16×4=384;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特点: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老”问题来解决。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
7. 回顾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是:猜测结果—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一共有384瓶。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常常会学到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 你觉得,在第一个教学流程中,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为什么?如果没有,教师在引导中起了什么作用?
(2) 你觉得,在第二个教学流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想出很多计算方法吗?如果能,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产生多种计算方法,教师起了哪些作用?
(3) 比较上面的两个教学流程,你觉得主要有什么不同?用第一个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教师,他们可能想追求什么教学价值?用第二个流程的教师呢?
(4) 如果让你给这两个教学过程写上课堂教学目标(分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进行阐述),那么,你分别会写出哪些目标?请你写一写。
(5) 如果一位教师基本上采用流程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另一个教师基本上采用流程二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这两个教师教学的学生可能会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6) 上面两个不同的教学流程都是新课教学,当新课教学结束时,就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来说,运用哪一个教学流程学生的技能会更熟练?一般的教材都在新课后,还安排一节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当再上一节练习课后,学生的运算技能是否还会有差异?为什么?
(7) 教学流程二中所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买饮料),是否比前面六套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更容易实现算法多样化?更容易解释每一种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为什么?
17. 下面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你觉得学生可能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价值?
问题:小明在解决“三(1)班共有36人,如果每人要买27本作业本,那么一共要买多少本作业本?”这个问题时,列出了以下的竖式,他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1) 如果每人买7本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
(2) 如果每人买20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
你觉得,一个班级中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会重新列竖式计算,来解决上面的这两个问题?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会利用上面的竖式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利用上面的竖式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8. 学生如果用竖式计算45×67=?,那么要多少步计算才能正确计算出最终结果?如5×7=35(第一步),4×7=28(第二步),28+3=31(第三步)等等。学生可能会在哪一步出现错误?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发生这种错误?
19. 你觉得,让学生多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是不是就能够让学生正确和熟练地计算?如果让学生机械做题,会不会因枯燥乏味而注意力不集中,正确率下降?
20. 在文学中有一些句子,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是完全一样的,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歌唱家在家唱歌等,这样的句子称为回文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中,也可以利用回文的思路,让学生探索与练习。如对于算式21×24,从左往右读是二十一乘二十四。从右往左读是四十二乘十二,即42×12,两个算式显然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算式,但21×24与42×12的积会相等吗?可以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21×24=504,42×12=504,所以21×24=42×12。我们不妨称这样的算式为回文算式。又如,对于算式63×48,从右往左读是84×36。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是也会相等呢?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也会发现63×48=3024,84×36=3024,所以又可以得到一个回文算式63×48=84×36。让学生探索:①请先写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再从右往左读得到另一个算式,算一算,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如果有人说:“任何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把这个算式从右往左读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乘法的算式,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一定都是相等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②下面的这些等式成立吗?算一算。42×48=84×24;36×42=24×63;14×82=28×41;76×34=43×67;26×93=39×62。③什么样的两个两位数相乘,可以使得从左往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你能找到这样的算式吗?动手找一找。
你觉得,让学生去解决上面的问题,除了能够进一步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技能外,还有哪些教学价值?
21. 你能够证明下面的这个命题吗?试一试。
命题:如果a、b、c、d是四个数字,ab上面画一条短线,表示由a、b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那么等式ab×cd=dc×ba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c=bd。
2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中,也有像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的回文算式吗?如等式132×42=24×231成立吗?如果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写出一个类似第21题这样的命题,并对命题进行证明。
本刊将在2012年第3期继续刊发“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算法多样化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二),敬请关注!
篇8
方向与路线》-单元测试9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根据描述,下面的图形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本题5分)以学校广场为观察点,学校教学楼在北偏西45°的方向上,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3.(本题5分)如图,以雷达站观察点,鱼雷艇的位置是(
)
A.东偏北60°
B.北偏东60°
C.东偏北75°
D.南偏东60°
4.(本题5分)如图,以学校为观察点,超市在(
)方向
A.北偏西30°
B.西偏北30°
C.南偏东30°
D.东偏南30°
5.(本题5分)体育馆在学校的东偏南35°的方向上,学校在体育馆的(
)方向上.
A.南偏东35°
B.北偏西35°
C.西偏北35°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看图填空:
小明从家出发,沿____偏____方向____米到学校上课,放学后沿____偏____方向走____米回家.如果他每分钟走50米,来回共用____分钟.
7.(本题5分)猫能捉住的老鼠是____.
A:白鼠;
B:黑鼠.
8.(本题5分)超市在学校的____,
商场在书店的____,
电影院在医院的____,
银行在市政府的____.
9.(本题5分)车站在学校东偏北40°的方向上,这是以____为观测点,从____的正____方向开始,向____偏转____°的方向上.
10.(本题5分)下面是小明放学回家经过的路线.
请你说说小明放学回家的路线.
小明从学校出发向____偏____45°的方向行____米走到少年宫,再向____行____米到电信大楼,再向南偏____°的方向行____米到电影院,再向____行____米到人民广场,最后向____偏____60°的方向行____米到达自己家,小明的家在学校的____偏____40°方向.
11.(本题5分)小红家在学校____方____米处,小明家在学校____方____米处,小刚家在学校____方____米处,小丽家在学校____方____米处.
12.(本题5分)如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1)公园在广场的东面____千米处.
(2)电影院在广场的____偏____方向____千米处.
(3)商店在广场的____方向.
13.(本题5分)长春市在北京市的北偏东60度,距离约500千米.那么北京市在长春市的____偏____度,距离约____千米.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1路公共电车从起点站向西偏北40°行驶3千米后向西行驶4千米,最后向南偏西30°行驶3千米到达终点站,根据描述,把电车行驶的路线画完整.
15.(本题7分)我来当导游.
(1)小利从家出发到目的地的路线是:小利从家出发向____方走到____,向____方走到公园,再向____方走到____,最后向____方走就到目的地了.
(2)小利准备从目的地走到动物园中途休息,他们该怎么走?
16.(本题7分)看图填空:
(1)兰兰从家向东走了150米,又向____走了____米到公园.
(2)军军从家向____走了140米到商场,再向____走了____米到医院,再向____走了____米到体育馆.
(3)说说乐乐上学的路线.
17.(本题7分)(1)观察并填空:
学校在小明家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公园在小明家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2)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图上标出相应的位置.
少年宫在小明家的正南方200米处.
体育馆在小明家的北偏西45°,距离300米处.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居室空间设计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日趋火热,如何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用型设计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是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这些都必须依托实践实训来完成,实践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物化和深化,作为提高设计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它的却是容易导致设计艺术教育形式的不完善。所以,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的现实困境阐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方案。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专业的密合度不够。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学中还是以写实造型为主,与设计的结合,与室内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甚少,如专业基础中的“三大构成”将其极富创造力的课题凝固成简单的公式,将其对形式的感悟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细化分割为琐碎的几何计算与枯燥的手工制作,这都是对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思维的灭杀。专业课也只是局限在二维的表现上,三维模型设计制作,材料,工艺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很少,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自然设计作品就空洞无味。
(二)实验资金极其短缺。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连年扩招,教学以大班授课为主,很少有学校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组建实训实验室,造成一室多用,没室不用、实训即放羊的现象,造成学生老师怨声载道,严重背离教学大纲。
(三)缺乏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如今的职业院校老师除了教学还要搞科研、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放在提高自身实践教学上,更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践经验进行指导。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内容缺失,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弱化。因此急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笔者熟悉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为例。
《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以工作室为载体校企结合、服务社会为目标,积极主动与学校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公司进行对接,模拟公司设计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际居室进行方案设计,面对面与客户接触,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从最初的测量——设计等一系列过程,最后由客户和业内人士进行评价。各分组设计单位以不同风格、不同户型、不同理念的作品诠释对居室空间设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方案的设计并及时与客户沟通,已有部分设计作品的方案被客户所采纳,其方案在局部调整后就可以付诸实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设计装修思路与想法,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明确的设计方向,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从实际案例来调查、分析、研究设计方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转贴于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必备的几个方面
(一)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在基本理论讲授完成后,学生从有关方案的信息收集、周边环境的分析、实际空间的考察与测量、设计计划的制定、设计方案的确定、设计方案的施工与实施、客户对设计作品的肯定,要学生参与其中,将学生从“被学习”中解放出来变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实际问题解决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样学生既了解整个的设计流程,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一切力量,要大大地扩展学生的眼界,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提倡个性发挥,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计方案中,学生可以大胆创造,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形成思维碰撞,可以运用造型奇特的装饰、不和谐的材料搭配的和谐空间。引导其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具备设计个性。
(三)提前社会接轨,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协调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面对面与客户交流沟通,制订设计方案、做出施工方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实践方案是运用分组合作的手段来完成的,大家进行分工协作,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大家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设计师用设计手法来表达,更需要语言沟通。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对方案的讲解,培养其方案表达能力。努力打造成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四)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
如果没有内涵的设计一定是过目就忘的、空洞无味的设计,特别是作为一个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生,更应该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教育,使自己的设计语言苍劲有力,意味深远,丰富多彩,这样的设计师才是设计市场紧缺的。
篇10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许多设计院校对此类课程进行改革的尝试,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将不能及时理解消化,教学效果也受影响。此外,近年来,国内高校开始大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动态模拟、声像配合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参考信息,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这种把声音、图文、影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设计理论。然而,以上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从以往的板书理论授课发展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用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始终忽略了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是一门十分活跃的现代设计艺术,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不断更新和发展,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当代艺术设计课程不仅要讲授相关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研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创新和设计交流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设计思维。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所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开展学生演讲,方案共同讨论,教师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方案,从而形成教学上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一)增加师生知识量,挖掘学生设计思维
传统的设计类教学往往是由教师讲述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随后加以经典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欣赏国内外优秀设计图片,但是知识信息量相对有限。案例研讨教学方法的引进较大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传统设计类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加入案例研讨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吸收教师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到图书馆和网络等处广泛收集图片、案例等信息,构思自己的草图方案。然后,在特定的课程时间段,由教师组织在班级内进行案例研讨教学,即在专业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学生阐述自己的草案,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来研讨,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点让所有人学习与参考;对于设计草案不足之处,由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来完善。这种案例研讨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仅仅由教师单个评价学生设计方案的局面,改变了传统仅仅由教师单个给出更改意见的情况。案例研讨教学讨论自由,每个学生充当裁判和教师的角色,大胆表达各自的观点,各抒己见,在辩论、旁听等探讨过程中,以多种角度,收集和积累更多的间接的知识,促使自己设计的思维的提升。
(二)增强自主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案例研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到讲台上论述自己的方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黑板上表达出来;讲台下的同学既是设计方案的完善者,也是问题的提出者,他们会根据方案可行与否提出各种问题,要顺利的完成这个环节,学生就必须在课前有足够的准备,查阅大量相关设计的信息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设计主题预先组织完善。这样的设计准备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改掉以往艺术设计创作中大量抄袭,不加思考的陋习,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走上设计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设计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在设计方案研讨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个人偏好等发表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新颖有创意,有的观点会具有片面性,甚至有的观点会有偏激倾向。但是经过课堂反复共同的探讨与比较,各自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改正自己设计的缺点,完善方案。对于个别学生思维短时间转变不过的,老师也可及时发现和耐心引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出各自的设计个性。因此,只有通过设计思维的碰撞,才能培养学生的设计个性,产生设计创新的火花。
(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设计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