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与康复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与康复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与康复的关系

篇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nder arthroscopy assisted habitual patellar dislocation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clinical effect.Method:The medial and revascularization of 27 patients with habitual patellar dislocation in arthroscopy were assisted descending of the lateral retinaculum release.Perioperativ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ients, psychological guidance,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health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given for them.Result:26 cases recovered well postoperatively,1 cases with delayed healing of incision (18 days).No hypostatic pneumonia, complications such as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Postoperative patients in hospital 5-18 d, average of 12.5 d.Follow-up of 12 to 24 months, an average of 18.5 months.1 patient because of fear pain in knee joint adhesion,active flexion was 20°and passive flexion was 110°.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with follow-up period without patellar dislocation relapse again, no limited knee joint activities, patellar stability was better preoperative, postoperative effect was satisfactory.Conclusion: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habitual patellar dislocation patients perioperative science, system,and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tor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and improve exercise capacity in general.

【Key words】 Arthroscopy; Patellar dislocation;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shui City,Hengshui 05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27

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上极与股四头肌建相连,下极为髌韧带附丽点,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参与膝关节的组成,在伸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髌骨不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髌骨脱位。保守治疗效果差,再脱位率为15%~71%,形成复发性、习惯性髌骨脱位[1-4]。手术治疗方式大致分为关节镜辅助下伸膝装置的近端重排、伸膝装置的远端重排、伸膝装置的远近端联合重排等[5-6]。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必须配合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完善的康复锻炼[7]。本院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术,治疗27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综合护理指导及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将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2014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关节科27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行支持带调整、MPFL重建术。年龄14~42岁,其中男19例,女8例;右膝关节16例,左膝关节1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发生髌骨脱位2次以上,术前均经髌骨恐惧试验、髌股关节45°轴位片、膝关节MRI证实存在髌骨不稳及软组织损伤,见图1;并经关节镜探查确诊,见图2。

图1 术前右膝关节MRI

注:髌骨外侧移位内侧支持带损伤呈高信号影,关节腔大量积液

图2 术中修复前关节镜下表现

注:图中见髌骨半脱位伴髌骨关节软骨磨损

1.2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由同一组经验丰富医师完成。常规关节镜检查,取前内、前外入路,观察膝关节内半月板、关节面及韧带情况。如有关节内游离体则予以取出,修整损伤软骨,半月板缝合、修复成形。辅助髌骨外侧入路,证实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异常,评价髌骨脱位程度。在关节镜检视下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动态观察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恢复。松解后仍有半脱位或脱位情况严重者,则行内侧支持带缝线锚钉置入缝合紧缩术,MPFL自体?N绳肌腱重建术等,见图3~4。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随访时间平均(18.0±5)个月,并对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图3 术后复查X片表现

注: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带线锚定缝合紧缩术后

图4 术中修复后关节镜下表现

注:关节镜术后髌股关节恢复正常吻合关系

1.3 评价标准 术前及术后均采用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Lysholm、Kujala以及Tegner评分。根据患者术前、术后的主观感受、活动强度恢复情况,患膝疼痛、绞索复发频率、稳定性的描述综合评价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F检验,以P

2 护理

2.1 心理疏导 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多见于青少年,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其次要面对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以及对正常生活的渴求。青春期心理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较大,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多数患者入院时因疾病疼痛、活动受限,存在不同程度抑郁、自卑等负面心理。通常情况下,在手术之前患者都会发生各种程度的焦虑情绪反应,而这种焦虑情绪,却又是在手术的不同阶段持续变化的[8]。责任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状态评估,根据结果进行多维度、个性化、全疗程的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围手术期及出院后不同阶段心理问题,结合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家庭环境选择适宜的心理干预措施。由家属及亲友协助,共同参与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焦虑及负面情绪,树立良好的心态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健康宣教 本病患者群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疾病的了解与接收能力较强。针对疾病群的特点,对患者从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功能康复训练及关节镜微创手术特点等不同角度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在不同阶段进行强化教育直到患者了解掌握,护士长和科室负责人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检查、督导,保证落到实处。

2.3 疼痛护理 运用术前镇痛及术后多模式镇痛措施进行疼痛规范化管理,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减少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9]。患者入院后正确客观的疼痛评估,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教育,使患者学会自我放松疗法及疼痛程度简单评价。术前1~3 d给予口服镇痛药,术后合理应用静脉镇痛药物并配合冰袋外敷及心理疏导等。冰袋外敷于术后24 h,以后在每次功能锻炼后即刻进行,3次/d,1 h/次,这样可明显减轻疼痛又能促进肢体肿胀消退。术后护理干预可以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使用,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10]。

3 康复

3.1 术后2周 支具保护,减轻肿胀、疼痛,促进下肢静脉循环,增强下肢肌力,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其中肌力练习应贯穿康复计划的始终。术后当天患肢感觉运动恢复后即刻进行踝泵运动。术后第1~2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直腿抬高运动。术后第3天~2周,患者继续以上练习并增加被动髌骨内推运动。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膝关节主动短弧练习(0~45°)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其次,指导患者扶双拐进行患肢不负重到25%自身体重负重练习,期间加强保护,避免摔伤。

3.2 术后2个月 逐步增强下肢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练习,膝关节屈曲要求达到90°以上。逐渐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在训练过程中适应性调整步态和姿势,完成将重心由健侧下肢向患侧下肢的过渡。此阶段对于患者康复极为重要,属于院外训练。患者惧痛及惰性心理明显增加,遵医嘱及家属监督能力差,极易出现关节粘连,屈伸活动受限。期间配合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关节腔抽液、玻璃酸钠注入非常必要。连续5次为一疗程,出院后长期随访指导,到出院后康复训练视患者恢复情况选择性去除支具及腋杖保护[11]。

3.3 术后6个月 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进行肌肉协调性训练、抗阻力训练、侧向踏台阶、匀速前后慢跑练习。同时配合康复科的各种功能训练仪器,如骑固定自行车,在股四头肌训练椅和网架上训练股四头肌和?N绳肌肌力等。此阶段是肌肉力量、关节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的关键时期,又因缺乏支具及腋杖保护,极易发生术后再脱位及意外损伤,因此切忌急躁冒进,掌握适度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4 结果

术后24个月膝关节情况比较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其中优22膝,良4膝,可1膝,优良率达96.30%。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价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稳定性增加,活动功能增强。

5 讨论

复发性髌骨脱位(Respectfully yours,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RPD)是指外伤性、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使髌骨周围的平衡结构受到破坏,髌骨反复出现向外侧脱位或半脱位[12]。常见的原因有: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或松弛,髌骨外侧支持带挛缩,髌骨发育异常以及高位髌骨,Q角异常增大和膝外翻,股骨髁的发育异常等,可在轻微的外伤或任何诱因下发生[13]。

篇2

[关键词] 膝关节僵硬;训练;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2-91-03

High-quality patient care and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SUN Yanl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Jili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angchun 130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are and th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Methods 157 cases with Fractur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ll of them Underwent internal fixation,79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7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to implement quality care. We compared knee flexion good rate,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knee flexion good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ining methods, duration, training frequency, precautions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level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are satisfaction scores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Knee stiffness; Training; Nursing

膝关节僵硬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下肢骨折后一种常见并发症,骨折愈合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发生率高达96%,关节附近的骨折术后发生率可达到100%[1-2]。 膝关节僵硬对患者的步态、功能及整体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关节强直,造成患者终身残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维持和恢复膝关节功能,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3]。本研究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观察对康复训练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骨折患者157例,均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02例,女5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平均(41.9±6.8)岁;病程12d~8个月,平均(2.7±0.4)个月,股骨髁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31例,髌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52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积极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患者实施连续的护理及系统的康复训练教育,由分管责任护士监督完成整个训练过程。

(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的膝关节屈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优良率比较[n(%)]

组别 n 优 良 可 差 优良情况

研究组 79 66(83.54) 9(11.39) 3(3.80) 1(1.27) 75(94.94)

对照组 78 49(62.82) 14(17.95) 9(11.54) 6(7.69) 63(80.77)

x2 8.95

P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康复训练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满意度(分)

训练方法 持续时间 训练频率 注意事项

研究组 79 74(93.67) 72(91.14) 76(96.20) 67(84.81) 97.53±16.89

对照组 78 51(65.38) 38(48.72) 49(62.82) 25(32.05) 91.08±14.72

x2 7.58 12.39 9.62 14.07 5.21

P

伸功能受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会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膝关节僵硬的预防、治疗方法、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认识到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在功能锻炼时能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2)康复训练指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降低关节僵硬发生率,并可有效伸长挛缩的软组织,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被动加主动的原则[4]。术后6h协助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锻炼肌肉紧张度,做踝关节屈伸活动,收缩运动的时间为5~10s,放松运动的时间相同,反复收缩,40~90次/d,分2~3次完成。术后3 d,将活动范围及活动量逐渐增加以达到恢复肌肉力量,加大关节活动度的目的[5],患者取仰卧伸腿位,收缩股四头肌,将患肢足跟缓缓向臀部滑动,使膝髋屈曲,足尖朝前,持续5s,放下肢体,放松肌肉5s,如此反复,40~60次/d,分2~3次完成[6]。功能训练的量的调节要以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为依据,标准为患肢出现疼痛但患者对疼痛可耐受。

1.3 评价标准

(1)将疗效评定为优、良、可、差四个级别,优为膝关节屈曲度在100°以上者,可参加劳动和工作;良为膝关节屈曲度在80°与100°范围内者,不影响日常生活;可为膝关节屈曲度在70°与90°范围内者,部分影响功能活动;差为膝关节屈曲度在50°以下者,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优良率=(优+良)/该组总例数×100%[7]。(2)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预防膝关节僵硬康复训练知识调查表对患者的康复训练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训练方法、持续时间、训练频率、注意事项。将每个方面知识掌握情况分为全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个等级。(3)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5个方面:服务形象与意识、护士工作能力、病区管理、健康教育、关爱与沟通,每个方面的满意度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分别赋予相应的分数,5分、4分、3分、2分、1分,该项调查满分为110分[8]。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膝关节屈曲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训练方法、持续时间、训练频率、注意事项等康复训练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和负重关节,有传递负荷、保存动量和提出供包括小腿在内的活动动力匹配的功能,膝关节功能的好坏关系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9-10]。股骨、胫骨、髌骨等相关骨骼创伤术后发生关节僵硬主要是由于肢体关节部位骨折、手术后固定时间较长、没有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等影响静脉和淋巴液回流导致局部瘀血[2],给患者的治疗及康复的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预防术后膝关节僵硬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康复训练是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本次结果表明,研究组膝关节屈曲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康复训练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膝关节僵硬是膝关节附近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骨折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有效护理措施,优质护理对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僵硬的预防作用较好,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度,更好的了解康复训练知识,护理满意度更高。

[参考文献]

[1] 章灵君.骨折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4,21(9):58-59.

[2] 楼绣华,高雯,吴凯琳.中药外敷联合穴位按摩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僵硬[J].护理学杂志,2013,28(12):40-41.

[3] 吕勤,盘雪梅.玻璃酸钠与CPM功能锻炼联合应用在外伤性膝关节僵硬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J].齐齐 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93-1794.

[4] 冯桂敏.早期康复锻炼在骨科膝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97-2599.

[5] 孙英霞,罗新,吕坤芳.下肢创伤骨折术后预防膝关节僵硬的功能训练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3):82-85.

[6] 李兴华,唐杰,周绪琴.骨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患者膝关节僵硬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03-805.

[7] 王晓梅,周会菊.优质护理服务预防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僵硬的效果[J].河北医药,2014,36(19):3019-3020.

[8] 郑丽娇,林凤英,李佩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4,28(10):3613-3615.

[9] 周笑珍,邓珍良.早期康复训练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0):154-155.

[10]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5.

[11] 刘翠芬,谢志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指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7):874-876.

[12] 黄淑明,兰树华,郑荣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的治疗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44-646.

[13] 段春华.优质化护理在膝关节病变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11-112.

篇3

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6例,术后对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的早期护理干预。

结果:护理干预后,76例患者,优46例,占60.53%,良22例,占28.95%,可8例,占10.53%,差0例,总优良率为89.47%。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应用外固定器的依从性,避免膝关节僵直的发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镜 外固定器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7-02

膝关节镜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1]。但由于膝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患者出院后感觉疼痛减轻,无不适,于是不遵医嘱继续使用膝关节固定器,而是自行想戴就戴,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进程。因而,对行膝关节镜手术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依从性,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6例,术后给予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同时,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7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为(53.26±4.57)岁。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镜术,受伤至行膝关节镜手术时间为1.5~3周。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耐心向患者讲解关节镜适用范围、创伤程度以及膝关节镜开展的成功率[2];对于心理情绪反应较大的患者,可以向其介绍同类患者应用膝关节镜治疗成功的病例,并让之与其沟通,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术后要坚持应用关节固定器进行功能康复,并向其讲解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必要性,以加强患者对膝关节固定器的了解,为提高术后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依从性打下基础。

1.3.2 康复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膝关节的生理特点,以及手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性。以避免患者因怕痛、怕意外而不活动,或因急于求成,运动过多等情况;同时,改变手术后需要关节恢复而不能进行锻炼的错误认识[3]。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膝关节固定器的原理,以及其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根据患者创伤情况、损伤类型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为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并定期对患者进行指导。

1.3.3 膝关节固定器护理。术后第2天应用膝关节固定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康复训练;首先护理人员遵医嘱调解好角度,一般第一天调解伸直角度为0度,屈曲为30度,然后将固定器置于患者患腿下帮助患者佩戴好,以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调整膝关节位置使其达到满意的屈伸角度。待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教会患者调节和佩戴膝关节固定器,以便患者出院后能自行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康复锻炼。

1.3.4 出院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时,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患者出院时多数膝关节症状已恢复,疼痛明显改善,患者对疾病的关注也有所下降,膝关节固定器的应用依从性显著降低,因而,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反复向患者强调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即使关节无痛,屈伸功能良好时,也一定要坚持应用膝关节固定器进行康复锻炼,以避免关节愈合不良而造成二次损伤[4]。并告知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同时,出院后定期以电话或登门拜访等形式对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的依从性进行调查,以督促患者坚持应用膝关节固定器,直到膝关切功能完全恢复。

1.4 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带依从性对膝关节功能评价。术后患者对护理干预应用膝关节固定器依从性强的有46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膝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可完全伸直,屈120°以上;依从性一般的19例,膝关节功能恢复良,膝关节疼痛症状有所减轻,伸直受限60°;依从性差的11例,膝关节功能恢复差,膝关节疼痛症状无改善,伸直受限≥10°,活动范围

2 结果

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应用膝关节固定器依从性强的,关节功能恢复好的占60.53%,护理干预依从性一般的关节功能恢复良的占25%,护理干预依从性差关节功能恢复才的占14.7%。

3 讨论

目前,临床多用膝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的损伤,其具有损伤小、反应轻、恢复快、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膝关节损伤后由于关节内和周围软组织出血等原因,易使关节出现纤维化,如不尽早进行锻炼,患者关节很快就会出现活动受限。膝关节固定器可根据患者康复要求,选择固定角度和活动幅度,以帮助患者膝关节功能逐步恢复。且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但目前临床中患者术后应用膝关节固定器依从性较差的,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还是存在不少,占39.47%,因而,我们还应加强护理干预,有效提高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应用外固定器的依从性,避免膝关节僵直的发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荣华,周英妮.膝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04):86-87

[2] 刘曼,卢丽.康复护理的干预对膝关节镜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9):276-277

篇4

关键词 经皮穿刺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康复护理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6; 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5-0018-05

据文献报道,40%~73%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1]。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如何解决和改善社区康复护理中的患者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社区中中枢性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经皮穿刺内窥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后胃肠营养方式下[2-3]接受12周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以探讨规范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状态的影响及意义。

1 对象

本文观察对象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系在社区中临床诊出的新发脑血管意外或颅脑外伤患者并已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的确诊。

1)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或颅脑外伤患者;病程为发病后4周~24个月;意识清醒;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在18~80岁间;有中、重度的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分)。

2)排除标准:活动性肝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患者;痴呆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昏迷者;首次发病4周以内或大于24个月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或颅脑外伤史且遗留吞咽困难症状者;原有其他疾患导致吞咽困难者;居住外地无法随访者;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聋、哑人;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本研究得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2 方法

2.1 康复护理

2.1.1 PEG术前的康复护理

PEG置管前应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消除患者对病情及手术的疑虑和悲观情绪。术前8 h起需禁食、禁水[3-4]。

2.1.2 PEG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

PEG术后应在患者的护理记录中记下置入体内的造瘘管的品牌、型号、管径和长度以及置管医师的紧急联系方式。置管后6~8 h内应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脉搏率、呼吸和血压)。这些参数可以提示有无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术后6~8 h内造瘘管可连接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袋内容物的颜色和量,如颜色见红、量多要及时告知医师。术后24 h~1周内应每天消毒造瘘创口处、更换敷料,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出血、肿胀、硬结和过敏反应等,同时轻轻旋动造瘘管外固定装置180°,确保PEG管至少有5 mm的移动空间,避免其与创面挤压过紧而导致创面缺血或发生“包埋”综合征。术后48 h内造瘘管固定应较紧以防出血,以后可稍放松以防止皮下组织缺血坏死,但需固定好以防止胃内容物渗漏入腹腔;术后2周后因窦道形成,可适当放松。不应在置管后10 d内去除造瘘管,而须在胃腹壁窦道形成后才能将管去除。8~10个月后可用内窥镜检查造瘘管内侧管口的状况及位置[2-9]。

术后要根据医嘱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3~5 d,同时积极祛痰、经静脉补足液体量。

2.1.3 术后营养供给与给药护理

术后6~8 h内禁水、禁食,防止误吸和呛咳。术后喂养宜在置管后6~8 h后开始,最好在24 h后滴入营养液;管饲喂养前后至少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且应至少每8小时冲洗1次以防止管道堵塞。营养液的配制应选用易被肠道吸收的营养物,原则上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及微量元素为主,如“能全力”营养液等。营养液的滴入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薄后浓、先少后多的原则。瓶装肠内营养液悬挂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8 h;袋装营养液悬挂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24 h。窦道形成后每天的营养液可使用50 ml注射器推注,每2~3小时供给1次(从早晨6:30~晚上21:30),每次可推注入200~300 ml(不要超过400 ml),推注时间应大于10 min,推注前后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而营养液的温度以保持37~40 ℃为宜。管饲时患者应采用30°~45°半坐卧位,这有利于食物进入小肠;管饲结束后应保持半坐位30 min,以避免返流。每当连接新的一袋(瓶)肠内营养液(匀浆)或对管道是否位于正常位置有怀疑时都应使用pH试纸来确定管道的位置,pH应

术后6~8 h后可以给药,但要确认给予的所有药物必须是液体或可研磨成细的粉末并与净水混匀,可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推入管道;每次给药前后都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对不宜(易)碾碎使用的缓、控释片剂和胶囊药物以及较易引起管道堵塞的药物,建议少用或以针剂替代[4-5]。

2.1.4 术后沐浴护理

患者可在置管24~48 h后或7~10 d后经医师复查确认无异常后再淋浴。造瘘口完全愈合后,造瘘口周围皮肤用肥皂水清洗就可,但冲洗前需去掉敷料,彻底冲洗以祛除残留的肥皂水并保持局部皮肤干燥[5-6]。

2.1.5 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当营养液输注速度很慢或冲洗管腔有阻力时,可能系营养液或药物在管壁沉积、使导管堵塞所致。此时可以用30 ml温热净水冲洗管腔并用50 ml注射器及时反复抽吸,以促使管腔内沉积物或凝结块松脱[4-6]。

2.1.6 防止导管脱落(断裂)和拔管时的护理

PEG置管后,如护理不当,偶可出现导管脱落或断裂。此外,因临床治疗安全性需要或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也需要拔管。为预防导管脱落或断裂,应妥善固定导管,在导管上做好标记以便及时发现导管脱出;另外,可在患者衣服上缝个小孔,导管从孔中穿出,用胶布或夹子将导管相对固定在衣服上,避免牵拉、折叠和弯曲导管以及由于导管晃动或牵拉等而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一旦出现导管脱落或断裂,要及时施行PEG置管更换术。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需拔管时,应使用内窥镜于胃腔取出造瘘管蘑菇头。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加压覆盖瘘口,2~3 d后即可愈合,但拔管后需禁食24 h[4-8]。

2.1.7 护理中应观察的其他异常问题

在对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和记录,同时还可能发现以下异常情况:①造瘘管管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渗液或有脓液等现象;②管口有血液渗出或大便发黑或有红色血液,考虑内出血可能;③导管滑出、插入深度变浅或皮肤出处刻度改变2 cm以上;④管口局部出现肉芽组织;⑤患者出现8 h以上的反复呕吐或持续24 h以上的恶心或腹泻、或胃肠积气或积液24 h以上,影响营养液或匀浆的摄入;⑥便秘3 d以上或大便干结5 d以上;⑦体重1周内下降1 kg以上或增加1 kg以上、或出现眼睑和(或)足踝水肿;⑧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或虚弱。如在护理过程中发现上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主管医师联系和沟通,从而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2-9]。

2.1.8 出院回社区后的护理指导

患者病情改善后可以带着PEG置管回家,但需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切实掌握造瘘管的护理及其技能:①应选用新鲜、高营养、温度适宜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制成匀浆以利消化,避免过于油腻、过冷、过热或过硬的食物;②推注用品应保持清洁;③指导推注的速度、量和温度,推注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管腔,每次推注入食物后应让患者坐起30 min以防返流致管腔堵塞;④指导患者休息、活动或沐浴时应将造瘘管固定在胸腹壁上,尤其是在沐浴后应该保持造瘘口皮肤干燥;⑤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相关医务人员取得联系。长期置管后PEG管会出现老化或渗漏,一般半年到2年需在原位更换造瘘管[5-6]。

2.2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社区中的中、重度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同意接受PEG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联系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由急救车转诊至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施行PEG,术后病情平稳后再转诊返回社区康复病房,开始接受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接受康复医院自制的营养均衡匀浆以保证营养和热量,同时接受为期12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其中,前8周每周指导训练5次、每次30 min,后4周每周指导训练1次、每次30 min;其余时间指导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康复护理和辅助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吞咽功能基础训练、进食训练、部分联合间接训练方法和代偿策略[9-12]。随访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且体温大于38.5 ℃并持续2~3 d,则暂停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2.3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13],对每例患者在入选时(w0)以及入选2周后(w2)、4周后(w4)、8周后(w8)和12周后(w12)的临床吞咽功能分别进行测评,同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吸入性肺炎和PEG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等相关指标。

3 结果

10例患者于发病(9.2±5.5)个月后入选,其中脑血管病7例、脑外伤3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2±16.8)岁,入选前共计发生过23人次的吸入性肺炎。无病例失访。10例患者在w0、w2、w4、w8和w12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分分别为5.0、4.7、3.9、3.1和2.4分,在w2、w4、w8和w12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平均改善值分别是0.3、1.1、1.9和2.6分;在w0、w2、w4、w8和w12时的平均体重指数分别为20.32、20.29、20.45、20.74和21.04,在w12时的平均体重和体重指数分别改善2.1 kg和0.72(表1)。

在整个随访期,仅有1例患者因吞咽功能改善而成功拔除了PEG置管,但共发生5人次肺部感染、1例PEG造瘘管管口轻度感染、1例PEG术后胃出血、2人次因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而堵塞肠管、1次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

4 讨论

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对社区中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提高其生存质量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应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14]。

对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但若采用补偿性吞咽手法或通过改进食物性状等方法仍然不能经口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的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患者,PEG是一种较好的经导管输入胃肠内营养方式[2-4,15-16]。本研究观察了在PEG这种胃肠营养方式下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效果。

本研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体重和体重指数等相关指标来衡量患者在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前后的相关功能和指标变化。从患者各阶段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以及12周后的体重和体重指数的改善值可以看出,规范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然而,因PEG置管这种胃肠营养方式在国内应用不多且多用于危重患者或在重症监护室内应用,故相关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护工对PEG造瘘管的管理和护理都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本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团队的医护人员也有一个从最初不了解PEG置管相关康复护理知识到逐步熟悉的过程,所以在研究初期出现了1例PEG造瘘管管口轻度感染、2人次因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肠管堵塞以及在研究中期出现了1次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通过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造瘘管管理和护理水平,这些现象可相应减少、甚至完全避免。

PEG置管后的康复护理相当重要。对康复护理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护工)甚至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普及基本的PEG置管后的护理要点、营养和药物供给方法、沐浴护理等康复护理知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16-18]。例如,本研究中的2人次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肠管堵塞就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导管皮肤处刻度改变2 cm以上引起的,而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也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营养供给前后应常规以25~30 ml净水冲洗、导致管腔堵塞和护工在每次给予药液或营养液后都会折叠橡皮管并用橡皮筋固定而最终导致管子折断引起的。这些异常情况在加强康复护理后均未再发生。

此外,在本研究初期有1例患者在造瘘术后出现了胃出血并发症,但因康复护理人员发现较早并及时采取了处理措施,未导致严重后果。另外,在PEG置管营养方式下,由于免除了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刺激以及胃贲门口处于自然开合状态,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次数减少、仅发生了5人次的吸入性肺炎,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也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19-23]。

参考文献

[1] Deborah JC, David G, Kalra L. Early assessment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J]. Stroke, 2003, 34(10): 1252-1257.

[2] 徐雪, 朱京慈. 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8, 22(9A): 2268-2271.

[3] 舒建昌, 庞春梅, 聂丽芬.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肠内营养的ESPEN指南[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16(5): 177-180.

[4] 闭献梅, 崔革兰. 瘫痪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经皮胃造瘘术后的护理[J]. 内科, 2012, 7(2): 205-206.

[5] 巫织娥, 梁艳娉, 郑丰平. 内窥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整体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 18(11): 107-108.

[6] 周红, 李咏梅, 王际容, 等. 脑卒中患者经皮胃镜胃造瘘术的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 18(11): 13-15.

[7] 张岖, 吴雪飞, 皱群招, 等. 护理干预在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7): 870-871.

[8] 陈冬梅, 梅彤林, 李随新, 等. 28例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后病人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7): 63-65.

[9] 周燕琴, 谢宝榕.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1): 152-153.

[10] 姜从玉, 胡永善, 吴毅, 等.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联合吞咽训练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12): 940-944.

[11] 方丽波, 王拥军.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5): 404-405.

[12] 韩瑞.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学, 2009, 30(12): 1381-1386.

[13] 胡瑞萍, 蔡德亨, 胡永善, 等. 吞咽困难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22): 3115-3117.

[14] Ma RH, Wang YJ, Qu H,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arly effectiveness of a stroke unit in comparison to the general ward [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 117(6): 852-885.

[15] 陈思曾, 朱景法, 刘森峰, 等.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与外科胃造口术的对比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17(3): 147-149, 152.

[16] 朱季军, 朱美玲, 林爱华.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 15(3): 167-168.

[17] Friginal-Ruiz AB, González-Castillo S, Lucendo AJ. Endoscopic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an update on the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nursing care [J]. Enferm Clin, 2011, 21(3): 173-178.

[18] Richter-Schrag HJ, Richter S, Ruthmann O, et al. 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a case series of 1041 patients [J].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 25(4): 201-206.

[19]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7): 443-445.

[20] 曾进胜, 李华, 范玉华, 等.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部位的神经可塑性[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7(2): 69-71.

[21] Liepert J, Hamzei F, Weiller C. Lesion-induced and training-induced brain reorganization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04, 22(3-5): 269-277.

[22] Ward NS. Neural plasticity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J]. Prog Brain Res, 2005, 150: 527-535.

篇5

关键词 家庭护理模式 精神分裂患者 康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迁延性、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精神疾患,5年复发率达80%[1],不按照医嘱服药等服药依从性情况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相关[2~3]。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家庭式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护理方法,并且使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使患者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接受护理,使患者有一个好的精神以及治疗环境。使患者能够通过患者家属与医院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使患者从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杜绝一切不利的因素,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均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分型不限;男女不限;年龄≤50(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医院提供单独的病房,并且家庭成员经过培训可以掌握护理的方法及心理护理的一般措施。更重要的是,患者家属能够协同医院制定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并且因为与患者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因此可以更好地督促患者按照康复措施实施治疗及护理措施。

家庭护理模式方法:①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庭照料者要定期以明确和开放的方式交流和分享信息,要保持密切的关系和良好的护患关系,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②护理人员应使患者和家属能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治疗和护理,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计划的修改,使患者能够进行定期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所需要的康复护理计划,评价修改计划,督促治疗计划的完成,并且注重患者的心理方面的变化及护理。③护理人员要对家属进行普通知识培训,家属已有一些基本知识,再次和家属检查一些家属是否掌握关于疾病的一些基本知识。④维持用药护理,通过相关的介绍和培训使患者及陪护家属能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正确的服药方法及作用。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病例介绍,使其了解持续用药的重要性。另外,要使患者家属妥善保管好药物,防止药物变质。还要注意服药的时间和方法及服药量,避免服药错误的出现,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患者及家属要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⑤心理指导,首先要使患者及家属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鼓励患者及家属,增加康复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避免常人对精神疾病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护理人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患者及家属,并且鼓励患者及家属与社会多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120例患者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都提前出院,经济费用降低,两组治疗后,对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进行比较,见表1。

讨 论

篇6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2~81岁,平均(61.5±3.5)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80岁,平均(60.1±3.2)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即康复科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护理的过程中注意保持病房的整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①开展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语或者偏瘫等,由于发病突然,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以及恐惧的心理,因此康复科护理人员应当积极的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及时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②并发症的护理。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且需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以及尿液的颜色等。还可帮助患者抬高下肢,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肢体运动,以免形成深部血栓。③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减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主要因素就是进行康复训练,在配合药物以及针灸等方法,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此外,肢体锻炼也相当重要,康复科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置以及被动,按照各个关节活动的范围等进行活动。此外,还可帮助患者按摩患侧的肢体,积极的协助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一般在发病四天后即可开始实施训练。有高血压或者脑出血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使用低盐低脂的食物,定期测血压,坚持长期服用降压的药物,并保持愉悦的心情,以此稳定病情。

1.3疗效判定护理治疗4个月以后按照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对患者进行评价,满分为66分,分数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恢复理想。日常生活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a基本痊愈的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91%~100%,病残程度为0级;b显著进步的标准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46%~90%,病残程度为1~3级之间;c进步的标准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18%~45%;d无效的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未超过18%;e恶化的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至18%以上。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均使用(x±s)的形式表示,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使用x2和t检验,当两组差异为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康复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6.4%,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7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52岁,平均(37.55±5.94)岁;其中单部位骨折30例,多发性骨折1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0~53岁,平均(38.51±6.12)岁;其中单部位骨折33例,多发性骨折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环境卫生、饮食干预及生活指导,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做好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功能训练结合骨折康复护理,具体步骤如下:1.2.1功能锻炼:①时间:骨折部位经治疗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运动量,确保患者功能锻炼连续不间断;②方法: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结合,患者主动练习为主,医护人员辅助进行被动练习;③部位:重点部位为患者骨折关节处,为提升功能锻炼效果,需对患者骨折部位临近的关节进行功能锻炼。1.2.2康复护理:①运动干预: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运动。定期进行患肢按摩;②饮食干预:制定营养膳食方案,鼓励患者补充营养物质;③出院护理:指导家属出院后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1.3观察指标:干预2个月后,采用本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克伦巴赫系数0.828)评估满意度,采用百分制,≥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本院护理效果调查表(克伦巴赫系数0.824)评估护理效果,包括功能训练、生活质量和康复程度,每项计10分,分值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固位加上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固位只是初步的治疗工作,为了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患者需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因此,医护人员需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计划,给予骨折患者有效的锻炼指导及康复护理干预。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是一种综合型的护理方法,近年来已在诸多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所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3]。功能锻炼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案,在骨折患者恢复过程中给予指导、监督和帮助,以促进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提升患者康复信心。骨折康复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案,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出院后护理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及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给予患者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的过程,能够缓解患者治疗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治疗自信心,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综上所述,骨折患者应用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4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人本模式;社区康复;老年护理

人本原理就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它强调以人为本, 主张以人为核心来进行管理[1]。由于老年人在其生理,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年慢性病病人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功能障碍率多和致残率高等特点[2],因此多数病人住院周期长且生活不能自理。有调查显示: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状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3]。如何为社区的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一个温馨有意义的社区康复环境,值得我们探讨。我中心作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5年以来,老年康复病区以创温馨病房为契机,在把好医疗质量关的同时,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践服务规范,通过不断改进护理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一套具有社区特点的人本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期间在我中心康复病区收治的309例老年慢性病病人,男164例,女145例,年龄在65~93岁之间。其中中风后遗症105例,恶性肿瘤6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老年性痴呆4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胆囊炎13例。

2 方法

2.1 人性化理念的学习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到五星级宾馆进行人本服务模式的培训,同时外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为护理人员讲授人本原理的课程,树立护理人员人本服务的理念。所有护理人员都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学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社区护理实践的本领。

2.2 运用人本模式理念开展三卡服务,与病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

2.2.1 入院温馨服务卡

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熟悉康复病区的环境(行动不便的可由轮椅推行),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责任医师、宣教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点,向病人及家属发放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为有需求的家属联系照护者。

2.2.2 住院和谐互动卡

除在走廊设立沟通板、意见本和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患方服务需求外,中心还安排了生日祝福、播放背景音乐、老年康复俱乐部活动等人文护理服务。据我们对2004年以来收治的140例病人调查发现,仅8%的病人有过子女为其过生日的经历,此举深受病友和家属的欢迎,极大的融洽了护患关系;在康复病区内每日定时播放以经典老歌为主的背景音乐,病人可自行调节音量,通过聆听音乐减轻病人的焦虑、调节身心疾病、镇静、降低血压 [4,5] 切实为病友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在老年康复活动室成立了老年康复俱乐部,室内配有沙发、电视、VCD、阅报栏,健康教育资料,多种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器械等,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求定期在老年康复活动室开展老年康复护理知识讲座、医患文娱联欢活动、专业康复技师指导等俱乐部活动,由老年康复病区医务人员和病友及家属陪护一起参加,鼓励有才艺的病人上台表演唱歌、讲话等,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病人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的能力,减轻对外界现实的疏远及陌生感。由于老年康复病区收治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为多、且住院周期长、家属负担较重,中心重点加强了对照护者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每月一次参与式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责任护士的个体化指导,提高照护者的护理能力。平时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病人的病情,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

2.2.3 出院及时回访卡

出院后根据病人所在社区及时与辖区责任护士联系,将出院情况转介到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并给病人及家属一张贴有责任医师照片的联系卡和社区护士的名片,记录有责任医师、社区护士的姓名、联系方式、服务内容等,社区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疾病的类型进行分层评估,确定随访的频次,定期开展随访干预,并提供24小时的小灵通保健咨询服务,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对未居住在中心辖区内的社区居民由康复病区的责任护士两周内进行回访,了解病人遵医行为以及病况,及时给予保健康复指导。

2.3 建立以病人满意度及服务质量为主的护理人员综合考评机制

康复病区每月开展病人满意度自查,社区护理科根据病区的特点每季对康复病区患者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以面访和电话访视为主。实行投诉一票否决制。

3 结果

人本模式的服务受到了住院病人及家属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康复病区护理人员已累计收到病人及家属的锦旗11面,表扬信45封,还收到发在杭州网上的表扬诗一首。目前来我中心要求住院预约的病人日益增多,最多时达二十八人。

4 讨论

4.1 人本模式提高了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人本模式注重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为病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得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社区护理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以获取病人的认可。在病人的信任中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不断得到提升。

人本模式强调要处处考虑病人的利益,注重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让病人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家庭的人文关怀。中心护理人员运用人本模式的服务理念,与病人建立合作的关系,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满足病人的保健护理需求,尽可能让病人作为主人公而自立,营造适合其个性的生活。

社区护理提供了便捷的就医环境,简洁的看病手续,经济的住院费用以及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据调查 ,病人认为人道主义方面的护理行为具有较强的关怀性[6]。因此,通过创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方便经济的人本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提高病人的主观满意度。

3.2 人本模式创造和建立了老年人有意义的生活

人本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强调人的社会特性,不以症状的消除为首要治疗目标,而是以创建病人的价值观和有意义的生活为根本目标,以伙伴关系取代了护患关系,病人不再被当作接受治疗的客体,而是成为治疗护理关系中平等的一方[7]。

护士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健康,更应该帮助病人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认识健康,注重精神卫生[8]。本中心实施的社区康复护理,提倡平等和尊重,重视老年病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3.3 人本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方向

老年病的护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社区护理通过开展以常住地使其长寿为目标的老年护理、家庭访问护理、老年人照护等工作,重点突出“支援日常生活”的核心理念,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多种问题,将是我国今后解决老龄问题的重点方向。

人本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可及的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在提升中心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就医,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不出门”的社区卫生基础服务格局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8.135.

[2] 蒋庆飞、李淑华、章肖平.慢性老年病病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16-317.

[3] 林伟.老年病康复医疗[J].护理与康复,2004,3(2):75-76.

[4] 张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105-107.

[5] 姚蕴伍 主编.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上册)[M].第l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7l.

[6] 邹宝俭.提升护理理念.融入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5.4(3):225-226.

[7] 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93.

[8] 梁立.提升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6.,5(1).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存活患者受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后期康复治疗[1]。笔者在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118例PSD临床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查综合分析确诊,符合尤黎明著[2]《内科护理学》中关于PSD的诊断标准。常规护理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8~79岁,平均(48.7±9.4)岁;脑卒中病程2~25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康复护理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36~79岁,平均(48.8±9.4)岁;脑卒中病程2~23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1例,出血性脑卒中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病程和卒中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入院后,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内科护理[3],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1.2.2康复护理组 ①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语言、和蔼的语气,耐心讲解脑卒中高危因素、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及时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治疗信心。②行为障碍康复:嘱咐家属或朋友多给予患者安慰、开导和鼓励,通过增加人际交流和适当的交际活动改善行为活动障碍,注意饮食和活动规律,积极参与患友组织的活动。③躯体障碍康复:根据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制定康复方案。床上训练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小幅度后大功能位”被动活动为主,以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早期坐位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应从小角度开始练习,防止性低血压。站立及平衡训练以床边站立训练、坐椅训练和双杠辅助站立训练为主,练习左右转动、侧弯和前后倾斜动作。步态练习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根据患肢功能情况而定,日常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松动运动、上肢抬高运动、腕关节背屈、掌屈、内外旋运动及拇指外展、内收及掌指关节和小指关节全范围运动及对指训练,手法宜轻柔,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给予强刺激。指导患者如何穿衣、如厕、自我训练、吃饭以及与人交流等日常活动,常规给予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30~40)min/次,2次/d;语言疗法治疗,30 min/次,1次/d。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动态对比两组治疗前、第一疗程末、第二疗程末以及第三疗程末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采用HAMD评分评价抑郁改善程度,以HAMD减分率对治疗3个疗程末患者进行疗效评定:HAMD减分率≥75%者为临床治愈; 50%≤HAMD减分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校验,组内不同时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

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均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第三疗程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第一、二、三疗程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见表1。

2.2抑郁改善情况

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的77.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抑郁反应具有发病隐蔽、病因多样和表现复杂等临床特征,轻微抑郁患者仅表现社会性退缩、兴趣丧失或情绪低落等[5],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重度抑郁患者会产生轻生念头、厌世或自杀倾向,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脑卒中的预后。

现代医学对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6],在生活习惯改变和心理承受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与脑卒中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躯体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规护理组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组能够明显提高ADL评分和NIHSS评分,总有效率77.97%,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但是,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三疗程末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心理障碍康复能够及时疏导脑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通过护患沟通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行为障碍康复能够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规律的饮食和社交活动能够改善睡眠障碍,从而提高行为功能能力。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的躯体障碍康复能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配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疗法早期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康复护理组能够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行为障碍康复护理和躯体障碍康复护理循序渐进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康复护理组显示第一、二、三疗程末分别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明显;同时,康复护理组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以树立康复信心,行为障碍康复护理以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临床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对照组77.97%,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在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王利民,杨希真,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0-81.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608.

[3] 董飞男. 康复护理干预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6-47.

[4] 高建国. 神经节苷脂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9-60.

[5] 颜雅玮.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M].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75-76.

篇10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相应护理干预 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多发于年轻人,在压力高的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升高,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学习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阶段,多数人可伴随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而康复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恢复效果受其情绪影响非常显著,因此,有必要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阶段患者的不良情绪,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保障康复治疗效果[2-3]。本研究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7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每组例数35例。常规对照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予以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注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评估,并针对焦虑抑郁情绪采取了相应的心理疏导护理干预,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采取相应护理干预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7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每组例数35例。其中心理干预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2.60±2.11)岁。患病病程1~7年,平均(4.56±1.67)年。常规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2.13±2.77)岁。患病病程1~7年,平均年龄(4.52±1.61)年。纳入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均接受系统规范治疗处于康复期,具备典型焦虑抑郁情绪,除外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两组资料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对照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予以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注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评估,并针对焦虑抑郁情绪采取了相应的心理疏导护理干预。(1)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病情介绍,以及介绍医院环境、主要医护人员资历等情况,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2)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等进行个体化的真诚的亲切的疏导和安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3)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状态的评估,介绍良好心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4)心理疏导方法。心理疏导的方法有引导精神分裂症患者宣泄不良情绪、正视病情、有效沟通、心理冥想和因势利导、介绍康复案例等,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状态。(5)开放式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接受封闭治疗是引起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所在,可通过开放式管理减轻环境封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造成的心理障碍,可通过定期组织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出唱歌和参加郊游等方式减轻其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干预满意率;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改善的时间;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分、简明精神量表评分;医疗纠纷。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5.0软件统计康复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据,计数资料通过χ2值检验后,采用[n(%)]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后采用(±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2.1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干预满意率

心理干预组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干预满意率更高,P<0.05。心理干预组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干预满意率是100.00%(35/35),而常规对照组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干预满意率是80.00%(28/35)。

2.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分、简明精神量表评分

护理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分、简明精神量表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心理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分、简明精神量表评分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分、简明精神量表评分分析(±s)

2.3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改善的时间

心理干预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改善的时间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改善的时间分析(±s)

2.4 医疗纠纷

心理干预组医疗纠纷为0,低于常规对照组医疗纠纷20.00%,P<0.05。

3 讨论精神分裂症在医学疾病的治疗中,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会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据WHO的调查,全世界精神分裂症患者终身患病率为38%~82%。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因素很多,临床表现以阴性为主,如患者相对冷淡、懒惰,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明显下降。而且,这种病有持续的特点,可能会复发[4-5]。另外,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并与外界隔离,这增加了社会功能、行为等方面的严重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几年这类疾病的治疗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患者病情越重,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所以,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可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当前单用药物和常规护理效果不明显。精神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6-8]。

康复护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重要护理内容之一。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逐渐康复。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自我意识有所恢复,大多数患者有病史。她们既知道疾病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懂得今后生活的艰辛。所以,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复杂而矛盾,患者疾病康复与知识水平、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性格、治疗水平、患者对疾病的态度等都有密切关系。也就是,疾病康复的喜悦,是快乐和安慰[9-10]。还有预见到带来的种种坎坷和忧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护理,患者容易出现过度悲伤、紧张、恐惧等情绪,影响治疗效果。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间自杀,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护患关系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一种引导与合作的模式[11-13]。护士仍是这一护患关系的积极方面。护理人员要积极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引导其寻找病因,总结疾病的规律,逐步认识疾病的本质。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能够告诉患者病理行为的后果。与此同时安慰患者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认识到恢复期是恢复独立生活的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余力,调整身心平衡。正视自己,鼓起勇气,树立信心,与医护人员合作,战胜疾病,使他们逐步过渡到身心健康,成为有益于社会或减轻社会负担的人[14-16]。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和自尊,在有效治疗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意识到康复是回归独立生活的阶段。只有逐步地克服依赖和适应环境,才能控制环境,成为环境的主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阶段,其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逐渐恢复正常,但不良情绪是影响其康复的关键因素[17-19]。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根源在于其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其社交能力以及日常生活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患者存在明显的受挫感和自卑心理,不利于其病情的进一步康复[20-22]。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护士可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满足其心理需求。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具有两种极端的心理。第一,对未来有信心,很少考虑未来的不利因素;第二,认为未来的生活相当复杂。她们担心病情复发,担心回归社会后不能适应环境,担心同事和亲友的目光不一样,感到低人一等,导致消极悲观,企图自杀。咨询过程中,护士应时刻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状态,仔细倾听患者的陈述,以关爱、同情支持的态度与患者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23-26]。因此,需要重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节。通过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具体特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调节,借助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心理状态的改善则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促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7-30]。

本研究显示,心理干预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干预满意率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心理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分、简明精神量表评分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心理干预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情绪改善的时间短于常规对照组,P<0.05。心理干预组医疗纠纷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促使患者精神症状改善,并缩短好转的时间,提高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吕奔.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1):191-192.

[2]邱森新.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护理方法分析[J].家有孕宝,2021,3(11):237.

[3]郭强.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0(8):115.

[4]范雁琴.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干预应用临床作用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3):136-138,141.

[5]刘云蓝.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干预的评价[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2(3):205-206.

[6]郭祥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7):102,107.

[7]朱丽平.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干预效果探讨[J].饮食保健,2020,7(8):217-218.

[8]李亚兰.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9):250,252.

[9]漫菲.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干预疗效[J].东方药膳,2020(4):240.

[10]朱紫颖,何卓玲,,等.人性化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88-189.

[11]朱月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93):68,78.

[12]裴亚云.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6):2824-2826.

[13]吉耘嵋.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191-193.

[14]刘绍娟.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康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科学养生,2020,23(7):262-263.

[15]韩春红.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康复期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9):259-260.

[16]张义兰.正念减压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及情绪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1(13):272.

[17]单玲玲.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影响[J].家庭医药,2020(1):299.

[18]李琴,邹文娇.系统心理疏导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1):136-138.

[19]廖凤芹,罗炳峰,谢敏,等.团体活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4):188-190.

[20]唐丽君,马菊琼.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饮食保健,2021(17):106.

[21]魏晓花,林敏,丁晓琴.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运用人文关怀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219-220.

[22]张海旭.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系统心理护理模式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360-361.

[23]孙静.人文关怀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5):234-235.

[24]马佳.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89.

[25]张峰,侯玉玲.综合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20-21.

[26]李翠.延续性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0):96,121.

[27]曾文娟,严菊俏,张瑞平.人性化关怀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1):224-227.

[28]杨霞.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护理探索[J].家有孕宝,20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