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笔记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概论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专业素质 培养 教育 能力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调整上得到了完善和空前的发展,学科建设日趋齐全,已经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六大门类,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但由于招生方法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问题,有的设计专业,特别是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外语、数理水平差,知识面窄,综合能力不强,影响了今后的发展。不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差,敬业精神不够。尤其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劳动,缺乏学习自觉性和毅力,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不少学生憧憬、追求西方艺术家“风度”、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生活懒散,唯利是图。群体协作意识淡薄,缺乏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有的直接影响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1.改革招生制度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按宽口径,多技能,高质量的要求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应该从源头上着手,要改革现行的招生制度。现行设计类程式化的招生很难检测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有的考生是因为文化课不行才报考设计艺术的,不少学生美术基础较好但文化素质较差,后劲不足。工科类入学的学生也存在文化课成绩高,但缺乏创造精神和较好的艺术修养。设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招生制度有一定的关系。招生制度是指挥棒,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选拔办法,将考试由技能选拔转向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够条件的高校不给招生,要制定条例加以制约。
2.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人类历史的传播者,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工作内涵则更是决定了他们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人类历史的传播者,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导者,是设计教育的实施者,更是创新人才的培育者。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要博学多才、品行高尚,并具有敬业精神。要以丰富的学识教育学生,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既然投身了教育就要热爱教育事业,就要把全部的关爱倾注于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兢兢业业、为教育奉献一切。教师的工作是不求回报的,他们自身树立起的典范形象永远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创造能力、科研能力、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等。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认真备课,对教材要有透彻地理解,授课中不能有丝毫含糊。还要注意传授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不仅学习如何做学问,而且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3.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充分发展个人潜在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最快乐和最有用的人。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品性和健康教育,品性、健康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所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健康人格是培养垮世纪人才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更是如此,只有把学生从被动的、被教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具有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更多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在学生出现失误时,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应该采取交流、谈心等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或工作中的失误而歧视他们,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受到别人尊重,就会显得特别自尊和自信,工作学习中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一旦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识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他们潜在的能力。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艺术设计教师而言,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和开放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所以,开发潜能,激发创造欲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3)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学生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竞争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习,还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企业和社会承办的一些公开的比赛。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能在竞争中获胜,无不施展开自己浑身解数。大家你追我赶,逐步形成了拼搏进取,不折不挠,积极求胜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树立起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信心,培养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艺术设计是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的,一个大型的设计项目的完成,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是由一个自发组织形成的设计团队来操作,便能集思广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外来词,它的涵义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世纪,学生必须学会在群体中的合作能力,自身才会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点往往强调成功主要靠个人奋斗,那是不全面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是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我们尤其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因为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才会有发展自己的契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培养良好的接受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设计素材。让他们知道,生活之中无处没有设计,逛商店,旅游,参观博物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设计的素材。数码相机,笔记本要经常随身携带,把所看到的启迪思维的实物、设计亮点随时拍摄记录下来,回去后经常加以归纳整理,材料的积累对学生以后的创作设计是很有好处的。此外,要善于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当今世界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量层出不穷,各种信息和资料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来说,及时发现信息,准确把握信息,是激发灵感,激发创造欲,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
5.培养从事设计的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养成勤于构思,善于构思的良好习惯。艺术设计艺术的创造关键在于构思,构思是设计创作的灵魂。要善于从一个物体、一个信息激发出创作的欲望和灵感,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设计对象的空间布局、现场条件以及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要素综合考虑,运用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其进行构思,并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理想的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作品,要学会在固有的创作基础上拓展思路,标新立异,创新发展。
6.培养市场分析和调查研究能力
有些学生习惯于闭门造车,对施工现场、材料行情、专业发展缺乏了解。要鼓励学生经常下工地,与工人及施工人员打成一片,了解不同材料的使用特性和应用场合,熟悉一定的施工工艺,懂得一些基本的结构和做法。随着我们国家与国际的不断接轨,设计市场得到蓬勃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国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经常作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或材料市场了解新材料的行情,了解各类材料性能及价格。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主动权,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以保证圆满完成设计任务,使自己在设计领域内充分施展才能,引领潮流。
7.培养良好的设计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表现能力及丰富的表现手段。当设计方案确定下来以后,设计师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主要是靠直观的设计图纸语言来体现自己的设计方案,必要的时候可以制作模型,以达到直观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平日里苦练基本功,包括手绘、CAD图,效果图的制作等。现在的学生书生气较浓,一是羞于和客户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二是不善于和客户交流,存在不耐烦,不细心诸多问题。要教会学生与客户交流的技巧,克服骄傲自大的心态,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设计构思传达给业主,也可以进行笔上交流,网上交流,增强理解和沟通,以得到客户的信任和理解。要让学生明白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与客户的交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专业设计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还需要重新定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范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设计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等,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最后做到学业技能、个人品德、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只有这样,艺术设计学生专业素质、思想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篇2
[关键词]教育 设计 理论
当前艺术设计学院的理论课,包括艺术概论、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等,大部分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阶段。从本质上说,这种以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方式与设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包括理论老师都认为,理论课只培养理论专业人才,只培养对理论感兴趣的人才,不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考研成为挽救理论课命运唯一的救命稻草:要考研所以才学理论,如果不考研就不用学理论。姑且不讨论将理论考试作为考研敲门砖这种形式本身的对错,单就这种逻辑来推想,一旦不重视创新的学习理论的研究生毕业后再来培养设计人才,那设计创新岂不是毫无指望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设计创新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被培养,作为常识性的理论课无法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它不得不采用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事实是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技能课,都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教会学生创新,教育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创新能力。任何一门课程,只要能够激起学生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在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理论课的性质和其他课程相同,它没有理由回避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设计院校内也有一些改变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尝试,其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是将理论课改为艺术(设计)欣赏课。据了解,这种做法甚至已经被制定在某些高校的教学计划里了。大量的影像资料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理论课教学环节并迅速成为主角,课堂因此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气氛良好,学生兴趣浓厚,表面上看师生双方皆大欢喜,但这种弱化理论性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大概还是值得商榷的。这基于以下两点:第一,作为低年级的大学生(理论课通常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尚不具备自觉思考的能力,缺乏老师引导的影像资料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反思层面,成为创作的参考,而是最终成为一种以课堂方式完成的娱乐,我曾经在工业设计史课堂上用过《故宫》作为教学资料,虽然在播放前也曾反复强调它与课程内容的关系,但在看的过程中,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在前几分钟内迅速下降,以至于最后总能看到睡着的学生。这些既不需老师讲又不需学生做笔记的资料不大可能通过他们的大脑自然地转化成创新能力。第二,艺术欣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比如女性对于时尚天然比男性敏感,用课堂来普及艺术(设计)常识,或许不会比互联网、艺术展或博物馆的效果更好。课堂可能会帮助学生确立某种审美趣味,但现在更多的理论主张趣味无关乎标准。这样教师还剩下多少可以讲,学生又有多少可以记的?表面上看,这种改革的确更新了“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是将“只需要老师讲和记笔记”变成了“老师讲不讲无所谓,记不记笔记无所谓”,最终变相地取消了理论课的意义。在实践中能够为此提供证明的是,艺术(设计)欣赏课取论课其实并没有降低学生的逃课率。
和其他专业技能课不同,理论课的意义在于思考,其魅力也在于思考。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为“创新能力就是把思维能力作用于外界付诸实践的能力”。离开了思考,不仅理论课毫无意义,而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帮助。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李乐山教授曾说;“我不知道怎样把学生能教成天才,但我知道怎样把学生教蠢。老师上课灌得越多,学生就变得越蠢。要使学生不蠢,必须发挥他们的能力。”对于理论课来说也是如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将教师的职责从传承知识转变为引导思考,这就是改革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具体到教学环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考虑:
首先是加大激励机制,营造思考的氛围,使学生勤于思考。录音机式的记笔记其实是学生逃避思考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思考缺乏动力,学生认为思考不思考无所谓。这种思考惰性的产生可能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整个教学环境都相关,比如学生从小学就习惯了听课记笔记,或者看到周围同学都在轻视理论课等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任课教师的态度与倾向。可以设想,如果在低年级的考试性质的理论课上,学生发现上课紧张思考与上课不思考、课后背背笔记的后果完全相同,那他毫无疑问会选择更为轻松的后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激发学生思考的首要前提是,有必要加大激励机制,迫使学生意识到思考关系自身利益,不思考就会影响成绩。许多人可能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不能强迫学生,他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在西方大概是行得通的,因为西方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目前我国的中学阶段还是集体灌输式教育,如果对这些刚刚跨入大学的学生们突然“断奶”,那只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因此这一看似家长式的做法目前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自觉思考的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来奖励上课积极思考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试卷命题来体现教师对思考的重视。
其次是加强课堂互动,激发思考的乐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坦白地说,思考无疑是紧张而枯燥的,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尤其是对于平时接触大量感性材料的设计系学生来说,单纯地强调思考甚至会让他们觉得有违日常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所幸艺术(设计)理论并不完全等同于哲学,它在思辨的同时需要经验和感性的支持。对于教师来说,巧妙地设计角度来引导思考,是完全有可能让学生忘记思考的枯燥的。比如以生活中的题材作为切入点,或者从多媒体资料中的某个细节入手,或者联系其他专业课程中出现的作品等等,这些都容易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让学生不由自主进入到思考状态。此外,课堂讨论也容易促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说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种纵向的互动,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一种横向的互动。课堂讨论主要是一种横向互动,相比于纵向互动,它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交流的平等性,因此在思考时会更从容,也更易打开思路。在讨论题的设计上,能结合设计实践和社会实际的讨论题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如讨论“中国传统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杭州城标设计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郭庄如何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等;在讨论形式上,事先布置的有资料准备的讨论比较具有可行性。比如要求学生准备不少于20张有说服力的图片等。课后根据讨论形成小论文,以补充课内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学生对讨论中与自己相异的观点非常敏感,对讨论中争议的焦点格外有兴趣,他们绞尽脑汁推敲自己的想法,全神贯注盯住别人的漏洞,迫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准确,同时更
渴望得到教师的总结点评。显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所享受到的思考的快乐是无法以教师唱“独角戏’’方式获得的,也是简单的笔记所无法记录的。
再次是强化思维训练,规范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思考。对于艺术或设计系的学生,还有一种逃避思考的方式,而且更为常见,那就是用经验代替说理,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思考方法,如果说以记笔记来代替思考最终是取消了思考,那么以经验代替说理的后果是使思考无效;持前种方式的学生可能做不到自觉思考,持后种方式的学生则谈不上善于思考。正如前文所说,艺术和设计系的学生因为接触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他们往往会夸大感性的作用,在思考的时候省略推理过程,直接用经验代替说理,用现象代替本质,他们不明白批评“不仅包括评价,而且包括推理评价,主要在于巧妙地利用充分的理由来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常常不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力气去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他们的理由是:“我觉得什么是艺术那什么就是艺术”,这就混淆了个人感受与理性判断两个层面。表面上看,这种思维方式似乎也动过脑子,但实际上比单纯记笔记的危害性还大,尤其是对设计系的学生。因为设计是一种商业行为,它需要展示设计者的思考过程,用说理来打动客户,这些客户大多数不懂设计,他们不会为设计者的自我表达或某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买账。要使学生能进行真正有效的思考,理论课还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即教会学生思考。这一方面要传授某种思考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进行规范的思维训练,通常这两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是同时进行的。比如比较法是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通过比较能判断优劣,通过比较能深入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由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展示对这种思考方法的运用,如比较“艺术”与“设计”,先陈述两者的不同,再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最后总结这种不同对于创作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运用比较方法的三个基本步骤:陈述事实、探讨原因和评价意义,这一阶段通常是由教师单独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教师是半介入的,由教师提出比较的对象,分步骤训练学生使用比较法。这时候要选择尽可能小的比较切入点,能让学生尽快找到答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如“比较18世纪设计师韦奇伍德和19世纪设计师福特在设计方法上的不同”。第三个阶段教师基本不介入,主要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比较对象,将比较法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比如要说明二战后意大利设计的本质,可以通过对比哪些国家的设计?要说明19世纪末德国在设计领域内的特殊贡献,可以对比同时期哪些国家的设计活动?这一阶段要向学生说明,找准比较对象是得到正确的结论的前提,这需要不断地试错和摸索。经过这样从接触到熟悉、到实践三个阶段,就为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思考方法打下了基础。
篇3
关键词:广告学;课程;教学设计
广告学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课。然而一谈到理论课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为什么呢?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经历特别。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入校的时候多是文化上线,专业排名。专业考的是素描、色彩,文化要求不高。常年背着画架东奔西跑地参加各个高校的校考,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个性强,喜欢形象思维,对数理化英语等没有太大的热情,其他理论课程更谈不上喜欢。原因二,是专业培养目标给学生的导向性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艺术设计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广告业务、商业美术、展示空间设计、网页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其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所以学生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为设计而生的,会做才是硬道理,至于理论课程学不学无所谓。原因三,专业教学计划理论课少,设计课为主体。大量的设计课程中夹杂着两三门理论课程,学生看到的不是理论课的凤毛麟角因而重要,而是理论课星星落落纯属点缀,可有可无。在这样的情绪包裹之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要吸引学生热爱广告学课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只要翻翻教材,密密麻麻的的很多文字,关乎广告的概念、功能、要素、研究对象、历史、原理、策略、管理等诸多方面间或一些图片,学生的直觉就是头痛、无趣。如何让学生从这种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让学生发现广告学之美?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下面结合多年讲授视觉传达专业广告学课程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1.明确课程地位作用、教学目标
(1)广告学课程的地位作用
以东华理工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广告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艺术设计史之后,它通过从总体上全面介绍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及广告事业发展规律,要求学生初步建立起广告研究的整体观、系统观,基本掌握广告的写作技巧,熟悉广告运作的基本流程等。为学习后续课程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以及进行广告设计打下基础。
(2)广告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边缘科学,它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广告活动的过程与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该课程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较,集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为一体。其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两部分。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广告的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掌握广告的概念、广告的分类、广告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理解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原则;学会广告研究的基本方法,广告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为更好地开展传播与营销活动打下基础。能力目标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四个方面。分析能力指的是根据调查资料迅速准确地进行广告定位的能力。创造能力指的是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广告业务的能力。组织能力指的是开展广告活动的基本能力。写作能力指的是撰写平面广告文案、广播电视广告脚本的基本能力。通过课程作用地位目标的明确,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走出对广告学课程认识的误区,了解课程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统领作用,广告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前后关系,广告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发现广告学课程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纯理论课程,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
2.建立课程资料库
授课之前,老师应该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料库,包括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广告作品集(涵盖学生作品、业界广告作品、经典广告作品等)、参考书目、广告杂志、设计网站等。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老师应该把这些课程资料信息提供给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为这门课所作的充分准备和认真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浏览这些资料加深对广告的感性认识。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案、课件的公开。由于教师课堂上的信息量较大,学生一边要记笔记,一边要听课,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学生拿到老师的教案、课件后,可以要求学生打印教案,在上课时根据老师的讲解在教案上做一些笔记的补充,让学生从繁重的记录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随着老师上课的节奏了解广告的世界。
二、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和学习方法不得要领有关。作为广告学教师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入手交给学生一些贴近生活的广告入门方法,使得广告的面孔不那么生硬。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学习方法。
1.成语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购买一本成语字典,养成经常翻阅理解其内涵的习惯,同时要学会把成语转化为画面。当诸多成语在脑海中扎根的时候就很容易从成语中获得画面或文案的灵感。例如,做打印机的广告,要突出以假乱真的逼真效果,就可用成语亡羊补牢,或狐假虎威。只不过画面中的羊圈破损处补的是打印的栅栏,而狐狸前面的老虎不是请来的,是打印机打出来的。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广告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高深莫测。
2.改编法
主要是改编艺术作品,加入自己的广告思维。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平时对艺术作品要广泛涉猎,这一点对艺术类的学生不难,因为他们长期就浸泡在艺术的染缸里。艺术作品包括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广告作品等。例如,在为艳遇中国这一中国现代生活用品品牌做广告时,为了表达古典与现代的混搭,东方与西方的融合概念,有人用了歌剧白毛女的一个镜头,画面中白毛女,手里举着的居然是一个网球拍。这样的组合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新异感。还有人让埃菲尔铁塔穿上了中国的剪纸,凯旋门上挂上了中国的对联。这都是改编艺术作品的简易做法。
3.故事法
指的是学生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当然这个故事应该与产品、消费者关联,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故事可以从生活中来,也可以进行夸张处理。例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妻,某日中午下班回来,妻子发现丈夫耳边有香水的味道,妻子是不抹香水的,面对妻子狐疑的眼神,丈夫必须给妻子一个合理的解释。整整一个下午丈夫都在思考香水的来历,终于他发现罪魁祸首是电话。原来办公室一个女孩抹一种新型香水,当天上午煲了很久的电话粥,香水味道沾在了电话上,而丈夫在女孩之后用了电话,于是耳鬓有了别人的香水味。都是香水惹的祸,这个完全脱胎于生活的故事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香水的广告?善于收集生活中的自己或别人的故事,会给广告创意带来不少好点子。
4.新闻法
指的是关注新闻事件,并使它为广告服务。不过要注意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依托新闻做广告,否则效果不佳。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从而使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新闻一出,广告人马上就作出了反应,支付宝说:“从夏季到冬季我们都不负期待。”摩托罗拉说:“正因为你独一无二,才值得世界选择。”奇酷手机说:“愿意用7年时间,想象你彼时的模样。”利用新闻还要注意新闻应该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
5.词语连缀法
即让学生自己随意构思10个左右的名词,然后在其中选择3~4个词,使其具有广告意味。这种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既是益智的游戏,又是产生好广告的方法。例如,在飞鸟、向日葵、风筝、鱼、创可贴、刺猬、沙漠、书、玫瑰、左岸咖啡馆、派克笔、石头、伞、罗马表、郁金香、鹦鹉这些词当中选择石头、玫瑰、沙漠。一个学生的创意是沙漠的一块石头上有一条缝隙,缝隙里长出了一朵玫瑰。广告语:李宁,一切皆有可能。又如选择飞鸟、鱼、创可贴。产生的创意是鱼与飞鸟相恋,鱼一次次跃出水面,飞鸟一次次扎进水中,只为与对方相遇,结果鱼和飞鸟都伤痕累累,广告语:某某创可贴,一直懂你的痛。关于广告入门的方法很多,但是仅仅上述5种方法就很容易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其实是鲜活的生活,只要做有心人,好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创意让生活充满乐趣。
三、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就像一个人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期待。笔者以为广告学第一堂课不要直接进入具体的章节,而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生动展示课程的内容全景(整体框架),老师的授课特点、方法、唤醒学生潜在的广告能力,培养学生全新的广告意识。为此本人的第一堂课以《广告魅力》为题,主要分为提问环节、案例分析环节、创作体验环节、教师总结环节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广告的认识与看法:“你喜欢广告吗,为什么?你最喜欢的的广告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广告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批评或认同,要用专业的知识做一些客观形象的分析,提升学生对广告的再认识。例如,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的学生谈到自己不喜欢脑白金广告。老师的回应是:“我也不喜欢这个广告,但是我们不喜欢的广告未必不是好广告,好广告的标准是是否说服了目标受众产生了购买行为。脑白金在业界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准确地把自己定位为过年过节送礼的最佳选择,迎合了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的传统,同时通过重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形成了受众的条件反射。学生由此明白成功的广告不是单纯以自己是否喜欢为标准的。
还有的学生谈到自己喜欢公益广告,不喜欢商业广告。老师的回应是: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商业广告做得像公益广告。顺势讲一个黑松汽水的广告。广告里讲述了年轻人A不小心把街道上的一排自行车推到了,他没有离开,而是很认真地扶起每一辆自行车,另外一个小伙子B经过,很热心地帮助A一起扶自行车。故事结束时打出黑松汽水字样。整个广告就像一个公益广告,表面看与黑松无关,但是给受众树立的是黑松的公益形象,在同类产品进行选择的时候,受众会因为广告带来的好感而选择黑松。对学生提及的每一个案例,教师都要能够进行专业引导,由此让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广告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案例学习广告的方法。第二环节,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广告作品,通过学生的直觉解读和老师的拓展分析,让学生看到一个他们所不了解的美丽的广告世界。案例的展示要注意典型性。有平面的,有影视的,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媒介广告的特点;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提示学生中外广告在文化、广告表现上的差异,并发现中外广告各自的优劣;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呈现广告的历史延续性;有合法的,有违规的,明示广告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有优秀的,有失败的;有存争议的,有好评如潮的,意在让学生对广告做出客观判断,在好广告中发现奥秘,在差广告中吸取教训,对争议广告不一棍子打死;有广告人的,有学生的,让学生看到学界作品与业界作品的不同。有摄影作品,有手绘作品,要学生明白学好广告需要懂摄影,有绘画功底,懂得图形处理。总之,通过大量案例把关乎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做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让学生看到广告学课程的博大精深,鲜活与神奇。第三环节,抛出一到两个小的选题,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广告创作。选题可以设计广告语,也可以构思广告故事。并进行现场比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广告能力。例如,让学生为中华豆腐构思广告标语(其原创是“慈母心豆腐心”)。
授课者先要介绍产品基本情况:中华豆腐,一种盒装豆腐,面临其他品牌豆腐的竞争,压力很大,而且各种品牌的豆腐在品质、口味上大同小异,如果一味强调其共性口感如何如何好似乎很难取胜。第一,提出任务要求:请广告撰稿人针对豆腐的主要消费者,为盒装中华豆腐设计一句广告语。第二,帮助学生梳理豆腐的特点:软、白、营养、便宜等。第三,引导学生思考中华豆腐的主要受众母亲的特点:温柔、贤惠、慈祥、善良等。第四,要求学生找到母亲与豆腐的共性:温柔、心软。第五,提示学生围绕母亲与豆腐的共性设计广告语。完成这六个步骤后,从未学过广告的学生设计出了不少好口号,可以和原创比美。例如,慈母情,豆腐心;豆腐润口妈妈润心;妈妈总是将易碎的我们捧在手心——中华豆腐;中华豆腐细腻仅次于妈妈;有一种爱来自妈妈的温柔,有一种温柔来自中华豆腐。这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学生体验了广告标语的简易创作过程,优秀广告语赢得了大家由衷的掌声。第四环节,教师针对整堂课的内容,学生的表现做小结,告诉学生:其实,广告完全可以产生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效果。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生活,关注周遭人群的心态,磨砺自己的思想,入木三分地去观察你所要表现的事物,并且善于学习,以人为师、与书交友。如果我们想要走入一个阳光灿烂的广告世界龙飞凤舞,意味着必须为此倾注你的时间、热情,去越过一个又一个有时平板单调,有时又妙趣横生的山路;有的时候你可以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成为一个思考者,更多的时候,你必须化腐朽为神奇,使自己陷入一种策划或创作的冲动之中…上述总结为下一步广告学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基础。
四、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广告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理论与实务两部分。笔者以为可以做以下章节的整体安排。知识领域1:广告基础知识知识单元1:广告魅力知识单元2:广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知识单元3:广告概论知识单元4:广告起源与发展知识单元5:现代广告业知识单元6:广告基本原理知识领域2:广告业务与运作知识单元1:广告调查知识单元2:广告策略知识单元3:广告创意知识单元4:广告创作知识单元5:广告经营与规制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以及为了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的重叠,教学重点放在广告知识领域一:广告基础知识。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案例解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完成,要花较多的课时讲通、讲透,使学生把握广告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广告的对象性、广告的概念、分类、要素、基本特点、功能;古代及现代广告的形式、中国近现代广告的发展、世界广告发展进程;现代广告对传统广告的发展、现代广告的价值观;广告定位理论、广告的传播理论、广告营销理论等。教学难点放在知识领域二:广告业务与运作部分。因为后续会开设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所以知识领域二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其轮廓,把握其要领、关键知识点,明确其重要性,不必面面俱到。其中广告调查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自行选题与老师提供选题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旨在使学生了解广告调查的定义、任务,理解广告调查的特点,掌握广告市场调查的程序、方法、技巧、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范围。广告经营与规制环节要求学生熟读广告法规,并在课外收集与法规相关广告案例,分小组做成PPT讲解各组对广告法规的认识与理解;广告策略环节,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给出大量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做到可以运用理论分析案例,也可以为理论找到案例支撑。创意、创作环节,导入目标驱动法,选择往届或当年大学生广告大赛选题,要求学生把广告创意基本原则、方法、广告创作基本理念贯穿到现实的产品、企业、服务中去,并在指定时间完成平面广告或广告脚本,之后以提案会的方式进行模拟答辩,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职场仿真体验。
五、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考试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判断学生学习广告学课程的效果不是他死记硬背了多少理论,而是他是否真正理解了理论,能够用理论思考广告现象,解决广告问题。因此笔者以为闭卷考试的方法不适合广告学课程,特别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考试总是闭卷,靠死记硬背,也是艺术类的学生不喜欢理论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卷笔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学生可以带书本、笔记、老师的课件、讲稿,但是不可以带手机,同时必须独立完成。题量要适中,题型可以有选择、填空、判断改错、分析、简答、论述、创作等,重点放在分析题、创作题部分。考核点要能够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针对广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运作规律、基本策划创意制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除了考试之外,还要加强过程管理。要把学生的考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评中去。作业环节要认真设计,可以把个体完成的作业和团队完成的作业结合,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作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例如,可以导入课外头脑风暴广告创意作业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给定选题,进行多次广告讨论,最终形成涵盖广告过程、广告分析、平面广告作品、影视广告作品在内的广告创意成果。不仅如此,还要求小组制定专人讲解本组成果,接受由老师学生组成的模拟专家组的提问。之后进一步完善小组方案,定稿。以上的考试和平时考核方式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可以较为准确地考量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考试的过程、作业的过程都成为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的过程。特别是课外头脑风暴广告创意过程,还成为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大学生代一段美好的记忆。综上所述,是笔者关于广告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朴素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上了广告课,广告看上去有了一些美。
参考文献:
[1]张金海等.现代广告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2]李宝元.广告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2
篇4
关键词:墓园规划;墓园景观;墓园文化;墓葬形式;植物规划;墓园风水
墓园作为一种传统的纪念性景观,一块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绿地,其中凝聚着古老
的文化和信仰。国外墓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已经相当的成熟。国内墓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纪念性景观研究中会有所涉及,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墓园建设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的控制,将墓园建设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营造园林式墓园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一、 墓园的概述
广义墓园是指从人类对自身死亡墓葬意识产生以后,生者为死者建立的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墓地。狭义墓园也指公墓,是用园林的形式设计,具有一定的设施、规模和数量的墓穴,它是近现代出现的一种墓地形式。
墓园作为一个生死对话,承载记忆的场所,具有强烈的纪念性特征、象征性、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性。现代墓园运用空间艺术和设计方法,构成了不同空间和场所,营造墓园特定的环境气氛。
二、 墓园文化的解读
(一) 、宗教文化
墓园文化与古时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交织着地域性
的宗教文化内涵。在中国,儒、道、佛的丧葬观深层地覆盖着墓园的思想。 在西方是神学教义的影响很深。
(二)、风水文化
墓园文化其中风水文化是最典型的一种体现。最早使用“风水”一词的《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的标准是:“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以风水择定墓地作为历代普遍烙守的丧葬历法。
(1)、山:
龙脉就是山脉,对基地或穴位来说就称来龙、来脉或后龙。要求山势层叠深远,要“重峦叠嶂,秀丽森然”,不宜孤峰独秀,最好后龙背后还有少祖山、祖山几层。
(2)、水:
水在景观方面也很重要,在风水理论中提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山主静,水主动,是互为对比和衬托的。
(3)、地形:
穴区四周尤其是前面,要有一定的长宽面积,所谓“福厚之地,雍容不迫”,“地
贵平夷”,也就是“堂局”或“明堂”要求平坦宽敞,足以安排寝陵中前后院当和各
个殿座。
(4)、土壤
土壤的质地、色泽、含水情况亦须测验。
(5)、植被
“寝陵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树木繁茂与否和风水好坏分不开。
(三)、墓志、墓碑艺术
“墓志”是指埋在墓中的记有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
“墓碑”的出现当在墓志之前,真正的墓碑始于秦汉。有碑、有表、有志、有铭、有颂,这就使得墓碑和墓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墓园文化形式,墓园文化更加多彩。
(四)传统墓葬形式
传统墓葬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崖葬、塔葬等。
三、 墓园规划设计
墓园规划设计要打破那种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
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墓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一)、选址
墓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任务。位置选择是指选好墓园与城市的相对位置以及适宜的自然条件的地点。选址必须符合国家对墓园选址用地的有关法规要求。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情况,符合城市近远期总体规划的安排。为方便城市居民安葬、悼念死者,位置要选在交通方便的近郊。自然条件选择上,地形多选山岗丘陵地带,同时要求有一定的平坦地面。地形处理多采用逐步上升,以台阶的形式形成墓园的主景,使人产生仰视的观赏效果。要调查周边水源的种类,如河流水,还是水库水等。水源地起到收集自然雨水的作用,所以不能选在城市饮用水源附近。植被条件对墓园的选址也很重要,原有植被生长茂盛,就容易形成墓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规划时,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
(二) 、墓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1、 师法自然,营造绿色环境。
墓园的规划应当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形等要素加以人工
规划。尽量保持和不破坏原有的山势和自然风貌,创造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的环境。
2、 墓园园林化。
墓园是具有特殊功能和特征的景观,应表达庄重肃穆、简洁素雅的纪念性气氛为
主调,但还应当具有园林外貌特征,满足生者对环境的要求。运用自然山、水、地形、
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和手法,营建亲切、宁静,可以为前来祭奠的人们提供休息、冥想的场所。
3、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的人的需要。
墓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人群的要求,提供多种选择、多种规格的
安葬方式,同时要考虑不同比例,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尊重当
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规划。力求当地特色的墓园环境。
4、传统墓园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墓园在重视绿色环境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墓
园能够体现丰富的文化气息和现代科技特征。
5、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留有发展余地。
墓园要统一规划和布局、合理区划。由于墓园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所以要进行分期实施,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三) 、墓园面积规划
1、墓园所需面积
以火葬为主的城市必要墓园面积:
M=C X A X (N-B)
M:墓园面积
C:园路、广场、建筑、植被占地系数((2-3)
A:每个墓穴占地面积
N:城市本地居民户数
B:城市本地居民有墓的户数
2、墓园的规模
每个墓园的面积,要根据土地利用、后期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10公顷以上,20-50公顷为宜,小城市的墓园面积小于10公顷的,或以骨灰寄存为主的墓园,面积不受限。
3、墓穴总面积与墓园面积比例
墓园中墓穴所占的总面积,一般不超过墓园总面的1邝。
(四)、墓园分区规划
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空间,以下说明分区的设计要点。
1、入口广场区
需要一个强烈的到来感和迁移感;合理的停车位,积极创造墓园内徒步的倾向;
设置导游信息介绍,包括场地位置,场地地形图,特殊纪念物的位置(以媒体技术优先);足够的空间组织人流。
2、服务区
采用生态环保型建筑;服务性建筑的位置要有可达性;有大型的聚会和为长期的预约提供的场所;提供纪念品及祭奠用品出售。
3、墓园区
墓园区设立在风水好的朝阳带,并成为主体;通过步行体系贯穿墓园各区;各区划分高、中、低档;墓座密度合适,满足穴位需要;考虑排水,防止墓穴积水;墓体、墓碑设计根据亡者生前喜好及家属愿望设计,不可格式化。
4、纪念区
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各种规模的纪念活动;创造冥想和纪念氛围;以下各区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而定进行设置。
5、森林缓冲区
以当地优势树种和松柏类植物混和种植,形成视觉上的季节变化,营造一种围合的空间感;从地形顶点的视觉作为一种优势点,意为升到“天堂”;考虑生物多样性,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地带。
6、水景区
全年保证有水,并且不对饮用水源产生污染;扩大空间感;创造听觉和触觉体验;
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场所。
7、开敞空间
墓园中的开敞空间为整个区域提供了非常好的风景视觉;大部分面积里处于缓和斜坡;充当“外部空间”作用,用来加强区域的空间转换;为狭窄区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些保护。
(五)、墓园景观空间构成
墓园景观空间侧重于通过空间环境渲染或影响殡葬活动者的情绪,具有特殊性。
空间由“线”和“点”两种类型组成。“线”为引导人们活动(如办理丧事、祭奠等)提供条件,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在活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如墓区道路),“点”
是指供人们停留的“结点”(如广场、祭奠场、小游园等)。
主要划分:
1、道路划分空间
2、植物划分空间
3、建筑划分空间
4、植物、道路和建筑综合组成的空间
各种实体共同组成一个空间最具有表现力,使墓园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可以产
生较好的效果。
若干有特色的空间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丰富的连锁空间。采用“步移景异”、 借景等手法扩大了空间感,把有限的视觉范围扩展到无穷无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墓园道路规划
墓园的道路规划要充分利用动线空间景物的展示规律,使各墓区(点)前后呼应,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把独立景点连贯成完整空间序列,形成一个统一、变化的空间体系,以获得良好的动态景观。
墓园道路是连接园内各墓区、墓点的纽带,又是引导人们观赏风景的导游线。道
路系统设计要根据墓园的规模、各分区的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道路的分
级要求。主要道路具有引导作用,要做到易于识别方向、通畅、便于集散。主要道路可以通车,同时考虑车行和人行步道分开,车行道以不干扰人行道为前提,丧葬车行道要考虑出入方便以及至墓区的可及性;依照地形地貌及习惯形成的次级道路,合理进行布局,次级道路考虑无障碍设计,减少台阶,以坡度削弱高差,方便轮椅和推车通行。根据道路所在的墓区环境和功能要求,选择路面的材料、质感、形式、尺度,研究路面的寓意、趣味,使路面很好地成为墓园的组成部分。
(七)、墓园小品规划
墓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墓穴形式表现出来的。墓穴、墓碑的制作、安放都能体现艺术性。墓碑是墓园特有的景观小品,在墓穴、墓碑统一安放、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提倡设计的多样化,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及空间,又使墓园更加美观和艺术化。
为了增加墓园的整体视觉效果,可在园内设置一些其它的景观小品,以达到锦上
添花的目的。包括墓园导游图、简介牌、标志牌以及指路牌等各种形式。展示小品也
可结合园椅、园灯、山石、植物等统一布局,使其融为一体。
(八)、墓园植物规划
墓园的植物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师,才能营造好的植物群落。墓园的形式各有不
同,其选用的植物也会因不同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而有差异。
1、选择寿命长的植物
墓园中常选一些树龄较长的植物以表示逝者永恒之意。这类植物常见的有松柏、
银杏、黄连木、樟树、苏铁、南天竹、楠木类、榕树等。
2、选择可以避邪的植物
墓园内种植避邪的植物,由来已久。目的是为了求得死者在阴间能够平安,这符
合中国人的心理。这类植物主要有:垂柳、桃、梧桐、柏等。
3、选择与宗教有关的植物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存在不同的。同一民族也有不同的人,
这些人生前信奉宗教,在死后也希望能够在其坟墓周围种植与宗教有关的植物,以表
示其虔诚的信仰。在墓园植物选择时要考虑与宗教有关的植物。这些植物主要有:菩
提树、贝叶棕、婆罗树、荷花等。
4、选择常绿树种
常绿树种具有坚强和万古常青的寓意。是营造墓园纪念性气氛很好的植物材料。
除松柏类植物以外,可以在墓园中选择的常绿树种的种类很多,如冬青、罗汉松、白
兰、石楠、广玉兰、蚊母树、含笑、青冈、十大功劳、杜鹃等。
5、选择赋有人格化的植物
根据逝者生前职业和其喜爱的植物,选择与之相应的赋予人格化意义的植物,也是墓园植物选择的一个特点。如生前是知识分子,则可选择具有文人色彩的“岁寒三友”、“四君子”、紫薇、丁香、桂花等植物栽植在墓旁;如生前是教师,可以选择桃、李,表示“桃李满天下”的寓意;如果是军人,可以选择木棉。
植物配置上还要注重色彩、姿态的选择。墓穴周围可以选择一些草本植物,作为点缀。色彩丰富的草花可以活跃墓园肃穆的单一气氛。草本植物以宿根花卉为主;也可以根据死者家属的意愿布置花卉。
四、 案例――厦门市海沧文圃山墓园设计
2008-2009年笔者在厦门市海沧文圃山墓园项目设计中,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全面地接触到具体的墓园规划设计,包括细部的具体功能分区分地块的设计,以及每个墓碑的艺术设计创意。整个项目的过程也是学习墓园基础知识,总结国内外墓园的发展史和特征,在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天泉佳境陵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墓园的宏观规划上笔者进一步最后落实到墓园详细规划设计,结合具体地域文化,具体项目概况进行项目的理念规划,具体的分去设计。设计过程也是笔者对墓园景观这个景观分支的一个初探过程,一个提升自身综合专业素质的过程。
(一)、墓园项目概述
海沧区政府希望通过文圃山墓园项目的建设,以解决海沧区东头山烈士墓、海沧区内各农村骨灰堂异地搬迁和散布在海沧各处山林的墓地归整搬迁问题,统一整治现状散落在各村的墓穴,集中提供部分永久墓穴,以免村民乱葬骨灰,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管理,也消除了清明扫墓焚烧纸钱带来的森林火灾隐患。
墓园的规划范围为73公顷,线形基本上沿山体等高线走。规划区位于海沧区文圃山南麓, 地处海沧区中部蔡尖尾山片区,西面与龙海角美镇相邻,南面正对古楼水库,距海沧行政中心约7公里,距海沧大桥约8公里,距新阳工业区约6公里,距海沧港区约12公里,距角美镇约14公里,距青礁慈济东宫约2公里。
(二)、墓园位置现状分析
1、风水分析
文圃山依山面水,周围群山绿荫葱葱,园内小溪婉转穿流而过,汇集成古楼水库。风水学上有“山聚人力水聚财,有山有水是宝地”之说,规划地块正合“经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之意,是一处构筑墓园的风水宝地。
① 按照“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准则对基地评估:整个基地的左右山脉即在左青龙、右白虎非常清晰,前(南)有水库即湾池,谓之朱雀,后(北)有丘陵(背山),谓之玄武。
② 按照朝山、案山、明堂、文峰四个元素进行评估:基地前面具备了朝山和案山,东南方向有一山丘即文峰,且基地大、中、小明堂明显。整个基地“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和“朝山”、“案山”、“明堂”、“文峰”同时具备,实属罕见的“藏内抱水”上等吉地。③ 基地的西北方向有水溪流出,出水口方位就是一个缺口,正是冬季寒冷北风侵入的大门,“煞气”乘虚而入。
2、地形分析
规划地块属丘陵地貌,北侧依山,东南侧为古楼水库,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73公顷,山体约占面积的68%,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规划范围内最高点高程为146.2米,最低点高程为25.7米,相对高差约120.5米。
3、景观资源分析
景观资源优势:
规划区南面为古楼水库,水库面积很大,水面较为开阔,周围群山环抱,绿荫葱葱,可作为区外重要水景加以利用。区内则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其高低起伏,风景各异,为墓园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水体景观。
景观资源劣势:
古楼水库大坝北面的海沧爆破器材仓库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园内林分结构单一,树种较少,缺乏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种给此区景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4、现状植被分析
规划地块地处丘陵山地,主要为野生植物,全园约百分之三十区域为经济林,主要以龙眼、柑、柚、蕉等为主,其余大部分为山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树种单调,除了经济林,只有一个乔木层,以少数几个先锋树种占优势,如马尾松、相思树、木麻黄、桉树、杉木等,郁闭度不高,林下灌木、草被也不茂密。
(三)、墓园规划
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散满山坡的卵石,加以环境处理,创造出“仙石”、“寿石”、“灵石”等景观。 (2)地方特色原则:通过分析闽南地区的自然人文因素,追寻与厦门相关的文化精神并贯穿全局,将历史、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形成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小品、墓地等人文景观,又兼有现代园林风格。
(3)以人为本原则:满足人员流动、车辆流向的功能要求,适应来客扫墓、祭扫、游览的需要。 (4)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保持原来这片土地的自然景观特色,重视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保证生态功能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正确处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的方针。
规划理念――
墓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固有特色的墓园文化、殡葬文化。本项目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遵循风水、融入文化、在突出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的基础上,把墓园打造成以纪念为主题,以文化为根、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优美环境的墓园“公园”。
总体布局――
整个文圃山墓园规划结构为两轴、四区。起伏的地形和变化的山脊,蜿蜒穿插的溪流,形成了墓园丰富的空间结构,聚散有序,疏密有致。
1、两轴――指“华夏”、“天衢”两条景观轴线。“华夏”轴线为全园的景观主轴线,亦是整个园区的脊梁,形如“龙状”,体现华夏文化、闽台文化,包括以“思、根、孝”为中心思想,突出同根同源文化的同根文化广场,河洛文化平台,祭天坛,炎黄景观平台,龙字碑等景观节点。“天衢”轴线位于西侧山谷之中,以天地为轴,体现“天人合一”、“世事轮回”的观念,为通天的衢道。
围绕两条轴线,错落有序地布置与中华民族起源或闽台民间传说有关并在闽台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女娲补天、三皇五帝、妈祖、保生大帝等。以及布置代表民族文化的人物和故事:郑成功、施琅、孔子、老子等;布置象征民族情结的龙、凤、麒麟、龟等吉祥物和琴棋书画等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布置太极、八卦、河洛图、生肖等代表传统民族文化的符号以及佛、道、儒、法家思想里的典故。这些景观元素为墓园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奠定基础。四区――入口区、英烈区、福寿区、康乐区。
(四)、分区设计
(1)、轴线布局
华夏轴线―― 为墓园的主轴线,形如龙状。起点是两根 “九龙吐珠”的华表门柱,暗喻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气势宏伟。由此向北拾级而上通过“人之门”――同根文化广场――“地之门”――河洛文化平台――祭天坛――“天之门”,最
终到达炎黄景观平台的 “龙”字碑。
天衢轴线――为陵园的副轴线,同时也是一条景观水轴。天衢轴线由林荫小广场沿溪流渐渐向上,经天门、天桥、天池,达到“天缘阁”,在阁后是一弧形的功德廊,寓意人类历经一番辛苦,终至天界,从此功德圆满。
(2)、各分区布局
各功能区内巧妙运用园中园的设计手法,丰富园区内容,赋予墓园祥和、宁静的氛围。墓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墓园做成一个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大公园,通过依山造势、就地取材的手法,利用墓葬区的合理布置,墓碑的艺术化处理,结合植物景观和园林建筑小品的穿插,建一座墓园“公园”。
入口区
西入口为主入口,位于古楼水库西北面,包括林荫神道、入口牌坊、大型生态停车场。通过林荫神道,穿过入口牌楼,正式进入墓园。
英烈区――位于陵园的中部。分为办公服务区、烈士陵园,名人园、 众贤园。
其中,烈士广场,硬质铺装占地5312平方米,总占地11200平方米,位于华夏轴线东面,同根广场的东北面,与华夏轴线相平行。广场纪念部分呈几何规则式布置, 规划通过在鲜花丛中笔直向上的轴线通道和层层升高的台阶,以及烈士情景雕塑、升旗广场和烈士纪念碑等形成庄严、肃穆的轴线。
福寿区――本区位于陵园的西面,墓葬的规格相对较高,环境较好,利用山上奇石,辟建高档的名石名木景观。根据各自不同的特色和情趣,分为“福禄寿喜”园、“奇雅秀锦”园、“玫瑰”园三个园。 各个园区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彼此又不孤立,充分反映人们希望“福禄寿喜”同至、“奇雅秀锦”共赏的美好心愿!
康乐区――康乐区作为普通的墓葬区,包括安逸堂、康乐园、泰宁园三部分。
(五)、植物景观规划
闽南地区对神灵的崇拜之一就是自然崇拜,素有崇拜榕树与樟树的习俗。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须鬓垂地,苍莽粗壮,给人一种神秘感。樟树在闽南被百姓视为“神树”,受到民众祭拜。本次陵园植物规划中选此两种树种作为主要基调树种,守护逝者安息。其余可供选择的基调树种有:南洋杉、白玉兰、大叶紫薇、尖叶杜英、荔枝、扁桃、凤凰木、麻楝、人面子、芒果、鸡蛋花、假苹婆、木棉、洋紫荆、乌榄等。
地块以及各园区分界之间选择防火树种作为边界卫护,例如火力楠、珊瑚树、麻楝、细叶榕、木荷、油茶、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台湾相思、红椎、厚荚相思、半枫荷、秋枫、白颜、蝴蝶果、吊瓜木等等。
主干道两侧以春花植物和秋果植物为主,让清明、冬至两节上山祭拜的游客有景可观。开花植物一般选用白色(纯洁)、黄色(高贵)、兰紫色(幽静)系列。开白花植物有广玉兰、白玉兰、含笑、石楠、丁香、葱兰、鸡蛋花、凤尾兰等。开黄花的植物有黄蝉、黄花槐、决明、黄馨、金丝桃、野生菊类等。开兰花的植物有紫荆、大花紫薇、木槿、二月兰、紫藤、马缨丹、紫玉兰、鸢尾、鸭紫草等。观果类植物可选择:假苹婆、黄果榕、小果铁冬青、火棘、红果仔、构骨等等。
(六)、墓葬规划
1、墓葬形式
根据不同功能区和小园的主题,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采用不同墓葬形式,具体包括:
花坛葬――花坛葬每个墓穴仅占地0.2平方米,是节地葬的典型,同时价格也较经济。花坛葬的特点是将骨灰盒深埋花坛中,根据花坛大小可以存放不同数量的骨灰量。
草坪葬――是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将骨灰或骨灰盒与芳草为伴,让生命起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同时达到美化环境,节约用地,移风易俗的目的。
树葬――树葬是以人们认养绿地的方式,种植一些个人喜欢的树木,将亲人骨灰撒于树下。
艺术葬――既是一座座纪念墓碑,又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艺术品,给后人舒心的视觉感受。生命结束后,用艺术墓碑雕刻形式表现自我,不同的人生具有不同特点,它是逝者生前职业、特长、性格的再现,自然呈现为一座特殊的公园。
壁葬――将骨灰盒嵌在具有传统艺术元素与特色的墙壁内,充分利用空间。分室内壁葬和室外壁葬两种,本次规划中室内壁葬主要位于安逸堂内。
统葬(过渡时期)――传统殡葬文化深入人心,要转变人们对新型殡葬方式的采纳,肯定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力的宣传。因此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山形地貌、对视觉景观的影响选择合适位置,小比例的布置传统墓葬,并通过新旧形式的对比让更多人了解新型墓葬形式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促进新型墓葬的发展。
骨灰寄存――作为殡葬改革的一大新举措,对海沧区十二个村的骨灰寄存进行集中管理,节约土地,节省开支。
2、墓葬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以及坡度、汇水、景观敏感性等现状分析以及各功能区的主题来合理规划各墓区的墓葬形式。总的规划原则就是坡度陡的地方以树葬(覆盖表土,形成郁郁葱葱的陵园界面,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壁葬(结合挡土墙景观设计)、花坛葬为主;坡度平缓、地势开阔、沿车行主干道两侧的区域以艺术葬、草坪葬、花坛葬为主,结合植物造景,是重要的公园式陵园景观体验区域;水边以树葬为主,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视觉敏感度低的地方因为被观看到的几率比较低,不会对整个陵园视觉景观造成污染,所以可根据地形考虑部分传统葬;而视觉敏感度高的地方要以树葬、花坛葬为主,让人们满眼绿树鲜花,对陵园有全新体验;靠近陵园边界的区域也以树葬为主,形成边界背景风景林带,同时在偏僻地段因被观看的几率低亦可提供局部传统葬。不同习俗安排墓葬区。
(七)、道路交通规划
车行主干道:在马青路段的古楼农场和青礁慈济宫中间新开路进园区,从马青路起点过安逸堂广场前至东入口的道路为红线宽10米的两车道柏油路,其中7米为车行道,东侧为2.5米宽的人行道,西侧为0.5米的路肩,满足清明节爆发性的车流来往。
车行次干道:一级次干道为红线宽6米的环陵园路,人车混行,为陵园的主要人流疏散线,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墓园进行祭拜。二级次干道,行车路面宽4米,位于陵园的西面,南端接主干道北段,北端接一级次干道的西端,形成一环路,满足消防功能。
人行游步道
分为登山游览梯道、步游登山道和滨水游步道三种形式。
登山游览梯道主要指华夏轴的登山道,宽6米,由本地石材砌筑,中间设休息观景平台。
步游登山道主要是连接各园区交通有内环步道、外环步道。外环步道主要是穿越整个福寿区和康乐区,与车行主干道在水库东侧相接。内环步道主要是沿着“天衢”轴线布置,通过同根文化广场,和外环步道的东端相接。
滨水游步道位于滨水休闲区,根据现状地形1~2.5米宽不等。
停车场
文圃山陵园距厦门市区较远,停车场计算需考虑多种车型。面积计算依据【G•K•N(F÷M)•R】公式。G:高峰时游人数(日游人规模按清明节游人数的平均值5000人次/日计÷0.85);K:乘车率(80%);N:停车场利用率(80%);F:单位规模(轿车17/台,小旅行车24/台);M:单车容纳人数(轿车4人,小旅行车12人);R:交通比例(轿车占90%)。
根据清明节的人流量,规划范围内拟建8个生态型停车场,规划总面积为20737。
整个文圃山墓园力求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的、带有墓园浓厚文化气息的公园式墓园。
结束语:
当今人类社会对人生观的体会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的体现。现代墓园的发展正努力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墓园不在是那种给人阴森、恐怖感觉的墓园,而多的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围。墓园公园化的理念成为当前墓园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活人从中获得崇高启示与人生感悟的哲学公园,是一个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的人文互动系统。
参考文献:
【1】诸华敏.现代殡葬文化建设概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3】付超,刘艳红,辛宏宇,赵挺.荷兰景观与规划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刘滨谊等.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8】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