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发展趋势

篇1

食品安全问题解析 

当前,我国较为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含四大问题:第一,农药过度使用,粮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大米及各个蔬菜在种植时因生长需求常常需要使用一定的农药及化肥等药剂,这些药剂若在使用时缺乏对剂量的控制,出现过度使用,则会导致食品受到大面积的污染,农药残留于蔬菜当中,并在日积月累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农药残留物,给食品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亚硝酸盐是食品中的致癌物,而这也表示过度使用农药及药剂将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许多风险。第二,食品生产者缺乏法律意识,大多数食品生产商在生产食物时都未意识到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性问题,甚至有相关生产者出现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使得食品的安全性令人担忧;第三,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当前我国大多数包装食品均会添加一定的食品添加剂,为的是提高食品的口感,同时也达到防腐的目的,因此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添加不同功效的添加剂,单有少数加工部门在使用添加剂时,并未按照食品添加标准来严格操作,对各色素、防腐剂等物质进行随意添加,使得食品安全缺乏保障。第四,添加非法物质,许多生产商为获得更多的利益,会采用吊白块、三聚氰胺等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加工当中,使得食品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食品检测的发展趋势 

免疫学检测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检测原理是通过抗体和抗原之间所产生的反应以及结合免疫技术来达到食品检测目的。这项技术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选择细菌,直接选取所需实验的细菌对象,操作过程无需对细菌实施分离操作,运用免疫法筛选细菌。免疫学方式并未有统一标准,这是由于抗体和抗原所产生的反应各不相同,总结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食品安全免疫检测法来看,其可包括免疫力检测试剂条、磁珠分离法、免疫酶技术等。免疫法的种类比较繁多,能满足不同类型食品的检测需求,并且,免疫法的检测精准度也十分高,在检测食品时,可利用对食品增菌而短时间内立即得出检测结果,同时,该技术最达到优势在于,抗体和抗原在短时间内就可产生出反应,检测效率较高。免疫磁珠分离检测是一项检测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该技术能浓缩食品微量细菌,从而快速对其菌群展开检测,对各个有害物质的危害性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这项技术对我国的食品检测环节带来了极大帮助,并为食品检测带来了更为可观的发展前景。 

篇2

2012年8月8日,由北京茶业协会和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和老舍茶馆承办的“北京茶叶流通业食品安全发展趋势高峰论坛”在北京老舍茶馆成功召开。该论坛是北京市首次茶叶行业的高层技术论坛,围绕“北京茶叶流通业食品安全发展趋势”的主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严卫星研究员就“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及对食品风险的认识”、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中心农业高技术处葛毅强处长就“中国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科技”做了主旨发言;北京食品科学院王守伟就茶叶中稀土元素对茶叶行业长远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北京市工商局食品处刘薇通报了北京茶叶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检测结果;北京市茶业协会白文祥会长深刻分析了北京茶叶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阮玲、北京市质监局食品处周小丰博士到会。张一元、吴裕泰、老舍茶馆等百余家茶企、茶人参加了会议。

本刊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面对茶叶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本刊编辑成员与在场领导、专家展开了深入、坦诚的交流与探讨,论坛气氛热烈。

本刊应邀参加金古月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开市剪彩及欢迎晚宴

8月22日,金古月北京公司共享营销平台正式落户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金古月北京公司开市剪彩及欢迎晚宴在京举行,金古月总裁胡智学、金古月形象代言人寇振海先生及其他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

金古月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智学先生指出,金古月从卖好茶开始创业,到今天,顺应多元化消费时尚,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体系,创建共享营销平台,为茶界实现零风险创业,共赢未来方案,给北京消费者带来好茶、好米、好参、好酒、好字、好画等,提倡六好乐活方式,即喝好茶、讲好话、读好书、存好心、做好事、睡好觉。

本刊常务副社长邵长泉、执行主编刘林风、运营总监余金玲等应邀参加活动。

篇3

关键词:官方标准;私营标准;食品贸易;SPS协议;EurepGAP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5-0076-06

收稿日期:2010-1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爆发,迫使各国政府加强国内的食品安全管理并提高进口产品的卫生检疫措施,以控制食品安全和保证动植物健康,重塑消费者的信心。与此同时,一些私营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亦制定措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控制。为了防止各国的SPS(Sanitaryand Phytosanitary,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演化为贸易壁垒,乌拉圭回合于1994年通过了SPS协议,用以规范各国食品、农产品贸易中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的使用,从而使成员的官方标准进入规范化进程。遗憾的是,私营标准(Private Standard)目前仍是不受国际规则约束的灰色区域,而且随着私营标准的增多和影响增大,其对食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愈来愈大。私营标准范围广泛,且85%私营标准比官方标准严格(OECD,2006),这对发展中国家食品农产品出口带来严峻挑战。私营标准因而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和SPS委员会的关注焦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食品农产品出口不但受阻于发达国家严格苛刻的官方标准,而且不断遭遇名义上自愿但事实上强制的私营标准的制约(如EurepGAP、BRC是果品蔬菜出口欧盟市场必须遵从的私营标准)。可见,对发达国家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的研究已成为中国食品农产品贸易不可回避的课题。然而,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对私营标准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本文通过对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发展趋势及其与WTO规则间关系的研究,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应对国外的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提供理论依据。

一、官方标准与SPS协议

(一) 官方标准及发展趋势食品安全的官方标准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规、标准、加工和生产方法、检测、检验、出证和批准程序、检疫处理、统计、取样和风险评估方法以及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和标签要求,对国境内的上市产品(包括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进行准人限制,以达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采纳的国际标准也属于官方标准的范畴。官方标准是强制执行的准则,政府机关通过检验、检疫等手段督促所有上市产品满足政府官方标准的要求,否则产品将被退市,生产商和销售商遭受处罚。

目前,发达国家的官方标准,呈现出越来越严格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不断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如欧盟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提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理念,要求食品生产标准化、过程透明化、产品追溯化,是对整个食品供应链控制最严厉的法规。2.不断延伸标准的控制范围和提高控制水平。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号称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药残禁用和控制标准,涵盖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检测项目也增至54782个,仅“暂定标准”一项就涉及到734种农业化学品、51392个限量标准、264种食品、农产品,分别是过去全部规定的2.8倍、5.6倍和1.4倍。3.对食品生产过程和出口企业进行严格管制。美国、日本和欧盟、韩国都实行食品出口企业注册认证制度,出口企业的原料、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都必须严格符合卫生检验规则,生产过程必须实行HACCP管理,更为严厉的是,进口国还派专家实地检验认可,之后产品方可出口。4.不断优化检验方法和提高检验精度。2005年起日本将鳗鱼的检测方法,从检测显性孔雀石绿含量调整为检测隐形隐性孔雀石绿含量,检出率从5ppb提高到2ppb。欧盟、日本将茶叶药残的检测方法从汤茶法改为干茶法,检出精度成10倍提高。5.延长产品的通关时间。2008年9月起,韩国将所有养殖水产品的检测周期由原来的4天延长N8天,大大增加了仓储等管理成本及鲜活产品的质量安全成本。

(二) 官方标准与8P8协议在国际贸易中,为保证各国食品安全的官方标准的规范使用,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SPS协议是WTO框架下规范成员动植物检疫措施和国际贸易行为的游戏规则(董银果,2009)。SPS协议保证了各国采用法规标准等手段控制食品安全的权利,同时对各国的SPS措施制定提出了规范性要求:1.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即采纳国际标准(即国际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国际动物协会OIE制定的动物卫生标准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制定的植物健康标准)或者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另外,如存在科学依据,成员还可使用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SPS措施;2.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向WTO/SPS委员会和其他成员通报新颁布的SPS措施或对原有措施的修改,并留出适当时间供其他国家咨询和评估;3.实行等效一致原则。出口成员对出口产品采取的SPS措施,尽管不同于进口成员采取的措施,或者不同于生产同一产品的其他成员的措施,但客观上达到了进口成员适当的或同一的动植物卫生保护水平(ALOP),进口成员就应当接受这种措施(等效认可);4.必须对贸易影响最小化。在达到相同控制风险水平的情况下,各国应选择对贸易影响最小的SPS措施;5.实行区域化原则。成员对于风险应遵从区域划分的原则,不应因某成员境内的局部区域发生风险,而对整个国家的产品实行禁运。6.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原则。明确了发达国家应帮助、援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国内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控制水平。以上原则和规定确保各成员选择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和实施适当的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各国官方标准确是科学依据支撑下为保护消费者和动植物群体安全所必须的水平,从而对贸易的负面影响最小化。SPS协议是目前规范食品安全措施最具权威的协议,极大地促进和影响着食品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私营标准与SPS协议

(一) 私营标准及发展趋势“Private Standard'’(私营标准)又称“Private Voluntary Standard,缩写PVS”、“Private Food Standard”或“Private FoodSchemes”等等,指非政府机构设立的,用于规范商业团体内部产品质量,满足自身品质需求的自愿性标准、认证和措施。私营标准与官方标准或者国家标准是相对而言的。私营标准主要是在疯牛病、口

蹄疫、二恶英等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爆发后,个体企业、全国性联合体及国际联合体等非政府机构为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所作的努力,其目的是增强市场竞争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目前全球共有400多个私营标准,而欧盟的私营标准占了绝大多数,其体系多样,制定目标和关注范围各不相同,主要关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会责任和动物福利等方面(董银果,2010)。WTO/SPS委员会指出,目前食品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私营标准有10多个,按其制定者不同可以分为个体企业、国家框架和国际框架下的私营标准(董银果,2010)。

一般而言,私营标准发达的地区,官方标准也比较发达。这是因为私营标准起初是为了弥补官方标准的不足,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增强竞争力,后若被政府机构接受,即演化为官方标准,如HACCP。从私营标准与官方标准的这一关系来看,绝大多数的私营标准要比官方标准严格。OECD对零售商的调查问卷显示(表1),85%私营标准高于政府的官方标准。英国的BRC标准与欧盟的食品安全法律相比,更是有许多方面超越了法律的基本要求,单是关于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上就有十几种要求超过了法律的基本条例,另外在工厂环境标准、产品控制和质量控制方面也有一定的补充和超越(表2)。又如英国农药行动组织(PAN UK)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当某种植物保护产品未被授权在某种商品上使用或没有数据能够表明其残留对消费者健康无损害,则在这种商品中的残留不得超过0.01mg/kg,在实际操作中就意味着限量为零。另外,私营标准超越了食品安全的限制,其主要关注点是过程和生产方法(Process or Production methods,PPM),包含的范围广泛,如HACCP、动物福利、有机物、转基因、追溯性、环境影响、劳工标准等方面。

从私营标准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广泛严格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私营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复杂。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安全以及生产过程等提出更多关注,而供应商为保持市场份额甚至进一步扩大顾客群,也需要产品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政府对食品生产的监管力度也逐渐增强,这些因素都促成了私营标准的严格和复杂;2.私营标准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如欧洲的禽肉产业涉及的私营标准就有四种,即荷兰的IKB(Integrate Keten Beheersing)、英国的ABM(Assured British Meat)、比利时的Certus和德国的Q&S(Qualitat and Sicherheit),但在供应链不同阶段覆盖面有所不同,这些标准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3.私营标准管理体系的方法是监测评价全过程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而不是终端产品的技术表现。比如全球食品安全行动(GlobalFood Safety Initiative)和EurepGAP对供应链的生产环境、过程和加工方法提出诸多要求;4.执行具有事实的强制性。虽然许多私营标准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是在实施执行中却具有强制性。如EurepGAP是自愿性标准,目前成员已遍及欧洲12国的30家大额(Grace L.,2006),不符合的供应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私营标准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谁首先制定标准,谁就可以控制市场供应链,引领国际贸易的发展,排挤圈外企业。

(二) 私营标准与SPS协议私营标准在食品国际贸易中正呈现出扩大化使用的趋势。它不仅作为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标准,也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产业供应链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因而,有人认为私营标准将成为管理世界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的最主要形式,而WTO将会成为第二权威,甚至是不相关的管理权威(Henson,2005)。目前来看,私营标准与WTO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SPS协议还存在一定冲突。

1. 是否受SPS协议约束尚不确定。2005年7月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在WTO/SPS委员会上指出,其出口到英国超市的香蕉遭到私营标准EurepGAP的严格限制,使小生产者遭受经济损失;牙买加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对此表示担忧。于是SPS委员会介入调查是否能够约束EurepGAP。SPS协议13条关于SPS的管辖范围是“各国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实体”。也就是说,如果EurepGAP被认定是该规定里的非政府机构,那么SPS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就有权利对其所引起的贸易纠纷进行干预和解决,但“非政府机构”在SPS协议里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TBT协议》把“非政府机构”界定为“中央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府机构以外的机构,包括有执行技术法规的法定权力的非政府机构”。Lee(2006)认为,“非政府实体”并不是单个的经济运营者,而属于私营实体,他们受政府委托具有特定的任务,且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然而,EurepGAP作为一个自愿性标准,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也没有政府委托,与《TBT协议》中的定义并不相符。因此,WTO协议管辖下的欧盟委员会对此没有任何裁判权利,这就使私营标准游离在国际规则之外。

2. 与“科学依据”和“透明度”原则存在冲突。科学依据是SPS协议的首要原则,而私营标准型零售商,并控制了欧洲新鲜农产品87%的市场份却违背了这一原则。私营标准,尤其是出于特定商业目的的私营标准是为了增强竞争力,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设立的,一般不受政府的科学审查,也不必做科学的风险评估。只有它们要演化为官方标准时,才必须满足科学依据的要求。宁波检验检疫局在调查中发现,为满足私营标准的要求,有的企业需定期将原料、样品等空运到客户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合格后产品方可出口,有的客户对生产加工环境特别重视,每年要组织验厂,有的甚至达15次之多,而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的支持。

SPS协定规定各成员应确保所有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及时公布。除紧急情况外,应允许在SPS措施公布和生效之间有合理的时间间隔,以便让出口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产品和生产方法,以适应进口成员的要求。然而,以商业计划为目的的私营标准通常是为满足商业团体及消费者需求而建立的,为使产品更具吸引力,检验过程不透明且一般不公布产品检验的具体细节,这给供应链上的外国生产者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小生产者往往被挤出市场。Dolan and Humphrey(2000)研究了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的农产品出口英国四大超市情况发现,1992年肯尼亚将近75%的水果蔬菜出口由小生产者提供,到1998年则降到不足18%。

3. 等效性原则的不同理解与运用。SPS协议提倡成员达到相同保护目的的不同措施之间的等效认可。然而,私营标准对等效性却有不同规定,EurepGAP、BRC等私营标准对于等效性的要求远

比官方标准严厉。例如欧盟官方标准遵从WTO/SPS协定中的风险结果等效性(equivalence of riskoutcome),强调的是结果的等效概念(戚亚梅,2009),也就是说,出口成员只要能证明自己的最终产品达到进口成员设定的官方控制水平,即使生产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措施并不相同,欧盟也会要求成员遵循等效性原则接受出口成员的产品。但是,EurepGAP等私营标准遵从生产过程的认证(即Process or production methods,PPM),要求产品从生产环境、原料、加工过程到最终产品都必须满足认证要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分析了WTO/SPS协议对官方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而从管辖范围、科学依据、透明度和等效性等方面分析了私营标准与SPS协议的冲突之处。本文认为,发达国家的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均越来越严格,私营食品标准比官方标准更为广泛、更为严格。私营标准尚游离在SPS协议约束之外,而其在科学依据、透明度、等效性等方面都违背了SPS协议的原则。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这些地区不仅是世界上官方标准最严格的地区,而且是私营标准最发达的地区。这对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以为,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政府部门,一是加强我国的标准化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学术团体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二是建立权威的信息系统,通报主要贸易国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的发展趋势,形成预警机制,为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和相应的技术支持;三是成立机构专门研究我国贸易伙伴的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特别是研究我国企业遵从的成本和收益,为企业提供指导;四是将企业外贸中遭遇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状况通过特别贸易关注反映给WTO相关机构,通过磋商和对话解决贸易争端。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与人们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在体现我国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行业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食品行业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是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元素。然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两面性,要辩证的看待问题。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在极大程度上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建立完善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1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食品行业只是单一地重视食品供应体系,高度关注食品供给量问题,而没有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相关食品质量管理人员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供给、生产环境,以及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没有按照相关安全检测标准体系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导致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没有检测出来,从而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致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已经达到谈食品色变的程度。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全社会人们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关系着人们群众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食品安全没有得到保障,那么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一旦食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质量管理是食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管理方法得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加强质量管理是食品行业的永恒课题。

2 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1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食品质量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食品质量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定,同时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资源。食品质量管理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质量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预防食物中毒或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因此,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2.2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市场经济竞争也随之加大,食品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为食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进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兴趣,这是体现食品工业产品凝聚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3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科学健全的食品质量管理对于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要想促进食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在食品加工生产的环节中加强质量管理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及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失误,以免加工环节不符合要求,以致于返工,从而浪费大量的资源。另外,加大力度对食品运输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可以缩短销售时间以及储存时间,加快了资金的运转速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对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2.4 食品质量管理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其达到国际化标准,继而使我国的食品顺利出口,增加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总值。除了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提升食品检测检验标准,严格把好食品生产加工验收关,在根源上保障食品质量的安全性,为海内外的消费者提供放心健康的食品,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出口。

3 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现阶段,我国在针对食品质量管理问题,还没有完全的重视起来,具有以食品卫生管理代替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1)在食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食品的卫生安全,制定多种多样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卫生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理念更新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认证机构,不断开展以绿色为标志的食品的认证工作。不断对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水平,为食品的卫生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2)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元素被迅速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在进行食品加工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不适应现代化食品行业发展的食品供求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加大食品运输供给的覆盖面,提高食品的时效性,在食品出厂之前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对于食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提高食品安全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机制。此外,安全设施作为食品生产基本设施,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和更新,保障食品加工速率,延长食品安全设施的使用寿命。

(3)食品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共同为提高食品安全做出努力。食品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是食品安全卫生意识深入内心,使人们了解到食品安全卫生对他们自身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食品质量工作人员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质量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但是目前我国食品质量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食品质量管理的相关经验。因此,要想食品行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及凝聚力,就要定期组织相关相关人员进行食品知识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食品质量管理观念的创新,实现创新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目标。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增加食品行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食品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平兰,王成涛.发酵食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篇5

1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涵义

食品可追溯性体系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提出,旨在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在发现危害人类健康安全问题时,可按照从原料上市至成品最终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召回未消费的食品,撤销上市许可,切断源头,消除危害,减少损失。欧盟委员会在EC 178/2002条例中将食品可追溯性(Food Traceability)解释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3]。

而ISO9000:2000将可追溯性定义为“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具体地说,是对“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跟踪记录的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具体状况,这样的一种能力叫做食品可追溯。

2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作用

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功能,已成为全球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快速识别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追踪食品的流向,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以消除危害并减少损失。从而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提高食品安全性,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2.1减少食源性疾病的感染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4]。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2减少厂商承担的风险

在食品质量安全危机暴发时,减少厂商承担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食品企业带来信任危机,例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鹿奶粉”特大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购买信心下降,使食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何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并继续维持产品的信誉度,主动去保护品牌和缓解风险,正是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范畴。

2.3减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

当危机出现时,厂商与政府快速识别风险,使疾病危害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值得提出的是,食品可追溯体系并不能降低食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减轻食品危机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倘若危机发生,企业与政府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响应,使危害影响最小化。

3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及途径

3.1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

3.1.1纸制记录。纸制记录的方法就是将“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记录在纸上,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查询,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每一件食品的具置和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生产记录、生产台账等就是纸制记录的形式。

3.1.2条码技术。条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宽度不同的、平行相邻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5]。它包含着商品出产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厂商、产品编号等信息,与产品名称、价格、批号、产地、出厂日期等信息相对应。通常每一种物品对应的编码是唯一的。

3.1.3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6](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7],是一种快速、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射频信号对实体对象进行唯一有效的标识。RFID 系统可以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将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连接在一起[8]。利用RFID技术可以进行防伪,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客观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从技术方面讲,食品安全追溯的发展趋势是将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1.4EPC产品电子代码和DNA技术。EPC产品电子代码是与全球标准代码条形码相对应的射频技术代码,是RFID领域最新的发展[9]。它除了具有全球标准代码能辨识物体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电子产品代码网络提供关于产品的附加信息,例如产地、产品历史等,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单个产品的跟踪与追溯[10]。而DNA技术则分为DNA采集、信息存储、信息比对3个过程。动物DNA标示识别技术,是通过特定的设备提取生物体的DNA样本,将DNA样本作为识别对象的一种新兴的识别技术,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因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可以被应用于食品追溯系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领域[11]。

3.2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途径

为了尽早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揭示食品安全信息、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我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应该从宏观层面上予以支持,加大可追溯体系建设力度。同时,由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会受到食品属性、行业特征、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方政府、食品企业等应在中央的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主动实践,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广具有地域特点的、可行性强的可追溯体系建设经验。

3.2.1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初步统计,1949年至今,我国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达840篇[12]。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对食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销售等各个链条和环节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立法刻不容缓。

3.2.2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实行多头管理,一方面执法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因此应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协调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监管体制,才能实现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

3.2.3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4级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 000余项。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一致等,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3.2.4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的网络体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水平不均衡,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全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监控,有助于协调、解决全国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研究数据的汇总,对食品的多头管理也使信息网络建设成为必要。为此,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3.2.5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目前各大院校基本都设有相关的食品专业,如食品工程、食品卫生与检验等以培养食品安全人才。各食品部门应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宣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介绍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曝光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厂家。

4参考文献

[1] 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管恩平,张艺兵.部分国家食品可追溯性管理实施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5):450.

[3] 莫锦辉,徐吉祥.食品追溯体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1):14.

[4]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4):199-200.

[5] 刘平.条码与商业自动化[J].商场现代化,1994(1):34.

[6] RAO K V S.An overview of backscattere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RFID)[C].Microwave Conference,1999:746-749.

[7] 蒋皓石,张成,林嘉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05(5):1.

[8] 张姝楠,郭波莉,潘家荣.RFID技术在食品全程跟踪与追溯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9):148-151.

[9] 文向阳.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J].中国食品工业,2005(8):48.

[10] 张博.产品电子代码(EPC):全球市场“通行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1):40-41.

篇6

中国肉类协会执行会长李水龙首先从肉类行业发展规划及企业生存发展和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同角度阐述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对肉类行业、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张德志也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消费者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产品种类主要包含肉、蛋、油和儿童类食品。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市场环境起到了监督和督促作用。如何让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意识,对目前市场环境有新的认识,共同建立良好的市场规范,是行业共同的责任。

食药监总局部署2015年工作:改革食品生产监管制度

本刊讯(记者 王翠竹)1月13~14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14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并部署安排2015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2014年,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总局的工作部署,结合食品生产监管实际,以《食品安全法》修订为契机,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食品生产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部署开展8类重点食品监管和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和再审核工作,推动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会议强调,2015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制度改革创新,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引领,继续加强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打造塑料包装机械专区 行业巨头3月再聚羊城

本刊讯(记者 孟雯)目前,塑料包装材料一直经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但从2014年发表的数据来看,塑料包装在包装工业中仍是需求增长最快的材料之一,塑料包装制品的扩大也带动了塑料包装机械的发展。为遵从市场发展趋势,将于3月9~11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特开设塑料包装机械专区,将同PACKINNO 2015所展示的塑料包装制品形成完美对接。

篇7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关系;对策

食品添加剂是消费者广泛关注的话题,深入探讨食品添加剂问题有助于增强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储藏时间,改善食品品质,提高食品营养更成分等。

一、食品添加剂概述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基本没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2009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主要是指为了提高食品品质,或者满足食品保鲜、防腐或者加工工艺的需求,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者人工合成物质。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少量的用来改善食品风味、储存性质、组织结构以及外观的非营养物质。

2、食品添加剂的内涵

站在营养价值的角度上来看,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有着很大的差别,人们不一定必须食用食品添加剂。站在食品安全的角度上来看,企业为了开发食品资源,满足食品加工需求,增强食品吸引力,在生产和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但是消费者主观上并不想直接食用食品添加剂,很多时候都是被迫食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最大区别在使用标准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严格,具体包括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限量以及使用目的等。使用限量是使用标准的重要数据,用ADI值表示。当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较低时,即ADI值低于食品,此时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当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较高时,即ADI值高于食品,则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食品添加剂在技术方面应该明确有必要添加,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证明食品添加剂安全可靠。

3、食品添加剂的类型

食品添加剂分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天然食品添加剂以及营养食品添加剂三大类。国内外将食品添加剂分成23大类,主要包括乳化剂、着色剂、抗结剂、酶制剂、抗氧化剂、水分保持剂、漂白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食品用香料、面粉处理剂、膨松剂、增味剂、消泡剂、营养强化剂、护色剂、凝固剂、稳定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被膜剂、增稠剂、防腐剂等。

二、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的安全性

1、食品添加剂是否影响食品安全

如果食品添加剂用量在合理范围内,则不会影响食品安全。只有当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或者天机非食用物质,才会影响食品安全。

第一,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认识不全面。具体表现是:首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内涵、在食品加工工艺中的作用等方面认识不正确,有的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误解心理,提高经济效益,向消费者承诺其产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从而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加深。许多消费者认为只要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不安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其次,消费者容易混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有的不法分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从而将责任归结到食品添加剂上,进而导致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危害食品安全。

第二,食品添加剂在合理、科学基础上使用对人体健康是无害的。具体表现是:食品添加剂经过严格质量检验,并利用遗传、亚慢性、急性以及传统致畸等毒性试验对其进行安全评价,保证其使用后对人体健康无安全隐患,才能投入使用。按照《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应该采用国家标准GB2760规定的食品种类名称、产品名称,防腐剂、着色剂和甜味剂等产品都标有具体的名称。与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用量规定更加严格,用量更少;随着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工业联系更加密切,对食品工业的创新有着积极作用。食品添加剂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便于操作、价格低廉、储藏方便等优势。将食品添加剂加入食品产品中,能够改变食品色泽,保持食品营养,延长食品保存期,改变食品色泽,提高食品工艺性能,保持食品品质统一性。食品添加剂种类众多,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国明文禁止,在食品中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比如,有的商家在食品中添加吊白块、三聚氰胺或者苏丹红等工业级化工产品或者工业用添加剂,使食品添加蒙受不白之冤,从而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如果正确使用添加剂,对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且有的食品添加剂还是一种营养物质。比如,我国研发了一种新的防腐剂――乳链菌肽。乳链菌肽是一种氨基酸,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功能,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由于其含有丰富的锌、硒、铁、维生素A、维生素E等物质,所以不存在超标使用的问题。

2、食品添加剂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添加剂未来发展趋势是营养化、多功能化、天然化。理想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是有益无害的,其发展主流是营养、多功能、天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关注食品的色、香、味,还关注食品安全、影响和健康,食品添加剂功能更加多样化,人们更加重视食品添加的保健性和安全性。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化学合成技术的提高,食品添加剂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可能会逐渐淡化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

3、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作用

深入研究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目的是保证食品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应该看到,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缺乏食品添加剂,则会减少能消费食品的品种,降低食品的保存时间,甚至有的食品可能会出现曲霉菌素繁衍、变质等不安全因素,影响食品的营养和安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可知,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性,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提高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所采取的措施

1、对食品添加剂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食品安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需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大型食品企业一定的扶助,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食品安全。各大型企业间应该加强食品生产技术交流,完善工艺流程。当市场上出现新产品时,需要进行严格质量检验,严把质量关,反复试验,保证食品安全。各食品公司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各环节质量的控制,遵照卫生标准,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因素。加大食品生产、流通、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保证人们能够吃着安全、放心的食品。

第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法律意识。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如《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等。国家需要加强与食品相关的法律建设,提高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可度。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盟经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和处罚力度。各国和各企业都要向人们宣传与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让人们知道在安全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使用。或者举办与“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娱乐节目,人们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学到与食品添加剂知识,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

2、保证食品安全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综合机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让法律条文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感知、所认可。另外,法律法规也是人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同时,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保证人们能够食用到安全的食品。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综合机制,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净化食品源头安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建立合理的检测体系,严格控制食品不安全的源头。加大新技术研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对食品添加剂实施严格检测。

第二,加大违法的行政处罚力度。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则应该进行严厉的处罚,让其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如果处罚过轻,起不到威慑作用,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才能遏制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状况。

第三,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条件和标准,对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着严格要求,只有符合生产条件才能投入生产,同时,需要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保证书,召回责任书保障食品的安全。

第四,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加强公民食品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对于食品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而言,需要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按照法律法规开展经营活动,明白自身的责任。因此,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水平,应该正确引导公民,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防止其被生厂商所欺骗。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而言,应该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来生产食品,保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同时,需要提高食品生产职工的卫生意识,保证生产各环节的卫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关系着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几年,由于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频频出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因此,需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将其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违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段艳红,文博,黄艳芹等.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5.16(5)238-239.

篇8

食源性致病菌系统解决方案

样品前处理:病原微生物样品核酸提取纯化

Life Technologles提供了针对不同样品类型及应用需求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包括直接裂解法PrepMan Ultra试剂盒,过滤裂解法PrepSEQRapidspin试剂盒,磁珠法P repSEQ磁珠提取试剂盒。LifeTechnologles推出的MagMax核酸制备系统,结合PrepSEQ磁珠提取试剂盒,使核酸纯化过程,更简捷、准确、快速。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

Life Technologies公司在全球最先进的荧光定量PCR平台上,基于TaqMan专利技术,研发了一系列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获得AOAC以及AFNOR的认证,可以测试包括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及大肠杆菌0157等常见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与分型

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MicroSEQ微生物鉴定系统利用最新一代毛细管基因分析平台,通过测序的原理比较DNA序列,可以在5小时内实现细菌和真菌的鉴定,无须测前掌握待检微生物的信息,无需革兰氏染色,判断客观,准确,稳定。

Life TechnoIogles的lon Torrent个人化操作基因组测序仪,采用革新的半导体测序技术,通过密布于半导体芯片上的微反应孔和大规模的并行芯片感应器,组合独特的微流体机械和流体设计,可以在2小时内完成测序,获取10Mb到1Gb以上的高准确度序列,快速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及溯源。

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1月24-26日,Life Technologies公司在三亚举办了“生命科学新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最新应用进展”研讨会。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食品安全领域的最新理念,探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技术,展示尖端技术为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健康保障,以及所创造的产业新机会。会议期间,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首席专家刘秀梅女士、云南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华春、Life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和Life Technologies食品安全及动物健康全球高级总监Nir Nimrodi先生,以下是采访的内容。

记者:微生物检测一直保持着很快的发展速度,但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检测速度和检测效率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Life Technologies作为生物科学的杰出者,在这些方面起到了怎样的表率作用?

Nit Nimrodi:我们对检测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做到快速检测的同时,绝对不会放弃对检测结果可靠性的追求,我们会始终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高质量。传统检测一般采取微生物培养法,这种方法往往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用抗体测定法比微生物培养法的速度要快了一些。第三种方法是Life Technologies的分子方法,该方法将人类基因学研究的结果应用到了食品安全的检定当中,在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领先的方法。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来快速判断污染源,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具体的食源,分子技术是完全可以做到快速检定的。某些情况,在8个小时之内就能得到结果。

Siddhartha Kadia:Life Technologies每年投入20亿人民币,用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针对现有产品改造升级,以便让更多的产品能够满足更快、更有效、且成本更低的检测要求。

记者:今年5月份,德国出现第一例大肠杆菌的病例,随后波及到欧洲的17个国家,危害巨大。LifeTechnologies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对此的反应是什么?

Nir Nimrodi:从今年5月22日到6月18日,在德国及北欧约有3000人感染了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很常见,在我们日常食用的牛肉和水体当中普遍存在,但是这次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菌株,毒性及致命性很强。Life Technologies使用目前世界上测序速度最快的基因组测序仪――半导体测序仪Ion Torrent PGM在3小时内就把这次大肠杆菌的菌株进行了准确的测定。测定结果经过多次的重复试验,一再得到肯定的确认,菌株的独特性也全都得到了表现。两天后,LifeTechnologies又开发出了全套的分子诊断试剂盒,投放到市场中。Life Technologies在拿到样品的5天后,给欧洲的几个实验室提交了全套的分子诊断的试剂盒和仝套的解决方案,让实验室能够快速完成对样品的监测和鉴定的工作。

记者: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如此严重,仅靠事故发生后的应急举描是远远不够的,问题必须从根源上解决,未来应如何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防制工作?

Nit Nimrodi:食源性疾病将来必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都为进一步减少食源性疾病设定了很多目标,公众、媒体、政府和食品生产企业对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采取的措施也更加有力。微生物检查和测试的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多,并拥有越来越多的工艺和步骤,能够切实的减少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去检测的环节是很多的,但大量重要的检测都应用在食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未来在食品生产的其他环节也应该加强安全检测。

李华春:要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防制工作,肯定要依赖于现在的诊断检测技术,早期发现疫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检测,尽快处理疫病,保障食品安全。

记者:食品安全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从检测技术方面来讲,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LifeTechnologies而言,未来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Nit Nimrodi:Life Technologies的技术趋势及解决方案主要取决于客户的需求。Life Technologies会不断和有关政府部门、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去接触,深入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趋势。目前就检测而言,主要有两大需求:首先,检出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解决方案会超出生物科学的领域,半导体技术和其他些纳米技术都会逐渐应用到食品检测。而且在技术创新来源方面,不再只是欧美国家,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来自中国。其次,检测产品会越来越普及。类似这样的简单检测技术和检测工具,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并使用,让将来食品安全检测更加广泛有效。

篇9

食品工业的发展机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食品工业面临的挑战:我国虽然是食品生产和贸易的大国,但还不是食品生产和贸易的强国。

食品消费趋势:方便食品的发展和产品的多样化是今后食品工业展的重要特征;重视食品营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食品工业的重要任务;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要务。

食品行业产业链比较长,是一个复杂而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链条,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监督任重而道远。食品安全问题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加强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工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有机食品的发展

有机食品处于安全食品金字塔的顶端,无疑将成为食品消费高端市场的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优质、营养、健康的安全食品已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市场空间巨大。

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都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品的安全食品。

安全食品是指广义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出自洁净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有关、有害物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的一类无污染的食品的泛称,它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我国有机食品市场现状

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到2006年底,有机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200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1.7亿元,国内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300多家。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有机稻米、蔬菜、茶叶、杂粮等农副产品和山茶油、核桃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中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0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

有机食品市场分析

目标市场与客户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开始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这给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

消费者对目前市场上有机食品的质量信任不足。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价格的接受程度有限:此外,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日常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购买行为。

有机食品是稀缺的、高品质的安全食品,它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它的消费群体。有机食品在高收入群体中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所有绿色食品仅被城镇人口消费的话,绿色食品消费占其可支配消费支出的比例尚不足2%,更何况品质更优、数量更少的有机食品了,有机食品仅仅在占城镇人口20%的高收入群体就巨大的市场。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开始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这给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篇10

原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水产业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战略。

一、典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发展趋势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都是在反复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形成的;并且现在的监管机构体系亦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其大致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是遵循着“统分统”的模式。即20世纪初期的单一监管阶段到20世纪中期的分工监管阶段,再到20世纪末期的统分结合监管阶段。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同时也是走向整合的。

(一)监管体系结构趋于统一。近年来,为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许多国家对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大体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将过去分散的管理部门予以适当统一,从过去重视食物链的重点环节监管转变为现在的加强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对传统的分散的管理部门予以适当协调,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转变为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食品安全监管正呈现出从过去多头监管向现在的集中统一监管;各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越来越趋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模式,强化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倡导由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监管模式。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各国正在逐步走向相对统一。当然,统一的内涵有所不同,有的是监管机关的统一,有的是监管要素的统一,有的是监管方式的统一。无论是哪个层面的统一,都是为了避免多头监管或者重复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和召回制度。欧盟颁布的178/2002号法令中对有关食品的可追溯性、防止有害食品进入市场、食品业者的义务及进出口商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其中,把食品的可追溯性定义为:“对一种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阶段的踪迹均可追溯查寻”,即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都可以找到踪迹。可追溯性规范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获取食品生产中的一切信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明确各生产者应负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机主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召回制度则是为了避免已经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造成对消费者更大的危害,其更多地使用在国际贸易上,只要发现有批量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有可能对大众造成危害,生产经营企业就有义务将食品召回。召回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负有食品安全责任的企业受到应有的处罚,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可以看出,可追溯原则和召回制度是相互支持,相互连贯、共同发挥作用的,是一个明确责任,违规必惩的连续过程,是以技术的手段和法律的武器相互配合的过程。

(三)全程化管理。欧盟制定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的指导原则指出:食品安全政策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综合、完整的途径之上。食品安全要纵贯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横跨所有的食品部门,在各成员国之间,在欧盟的内外部,在国际和欧盟的决策机构以及在政策制定周期的所有阶段。《食品安全白皮书》强调指出,食品安全保障的各项主要内容一定要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以往的食品安全监管往往只注重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以整个食物链为监管对象的全程化管理,强调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崩溃,因此必须对整个食物链,尤其是源头进行强有力的治理。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链的最前端──种植和养殖环节,甚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生产环节,主张通过强化食品消费前各生产经营阶段安全保障的密切联系来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的全面预防;另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链的最末段──消费,主张对消费者的食品储藏、制作和消费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二、我国水产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方面对水产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在水污染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百川归海,海洋环境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尤其是近海环境。有的近海沿岸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有的微生物超标,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较为普遍。因此,水产品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很多海洋生物对某些低含量物质具有富集作用,导致有些水产产品有害物质大大超标,造成水产食品安全隐患。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尤其农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大量氮、磷物质进入水体,在一些舒缓的水体中,短时间内可导致富营养化。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生态系统紊乱,藻类通过生存竞争取得优势,迅速增长,恶性繁殖,占据了其他生物生存空间,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使鱼类等生物缺氧死亡,水生态进一步恶化。我国太湖、巢湖和滇池,沿湖经济发达、城市密布、人口集中,水污染严重,全湖为V类或劣V类水质。三大湖泊时常出现蓝藻暴发,严重影响沿湖城市和乡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市场失灵。首先是外部不经济。食品市场上非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和正规厂商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具体表现在,由于非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伪劣不合格食品,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食用,并给消费者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和不安全感。同时,这种心理负担与不安全感还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其他消费者,这种非正规厂商的伪劣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的恶劣印象,就会影响正规厂商产品的销售,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其次是不完全信息。对于食品这个特殊的产品而言,由于食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消费之后才能确切了解食品的品质,也给了生产销售厂商运用各种手段欺瞒哄骗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机会;并且因为消费者不能事前辨别食品的优劣,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体现为消费者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不合格产品,而正规厂商则会因为产品的滞销而被挤出市场。最后由于在市场机制下,非正规厂商没有披露其产品品质的动机;市场上也没有能够充分担当有偿的信息披露者的角色(或者相对于价格而言,消费者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很高),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来完成信息披露。

2、经营模式。由于农业的自然生产特殊性,家庭农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是我国占主导的农业组织形式。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水产养殖具有一般农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也主要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虽然养殖家庭经营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在每季的养殖过程中也难以切换生产品种,但是如果没有针对具体加工企业(或贩销商)的专用资产投入的话,养殖的资产专用性的并不在销售对象上体现。再加上初级水产品交易的市场化倾向,养殖户很容易更换销售对象(如果价格合适的话)。由于养殖产品往往是信用商品,易于更换销售对象,这使得养殖户具有忽视产品质量安全的冲动和条件。

三、水产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