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加强立法

环境制造了人,人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所以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取材于自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污染和破坏环境,所以应该在发展人类自身的同时,也应该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背景和现状

1.1国内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文化素质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国家提出绿色的文明生态理念,越来越多的人相应其号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积极支持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使得公众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激励更多公民参与其中。目前为止,法规方面仍有较多的漏洞,在实际运用中遇到诸多问题,但是国家方面正逐渐积极改善。

1.2国外的背景和现状

美国作为一个法律体系非常完善的发达国家,非常注重信息的公开,他们最先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制度的实施和监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判例法方面,公众参与的部分也进行了适当的扩展,正因为法律和规范的完善性,才加大了美国公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相关研究

2.1研究方法

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笔者用了很多的研究方法,根据基本概念、相关原理等概述内容,采用综合分析和社会调查的方法,根据以往的案例分析,对于我国在此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行深刻探讨。

2.2创新

本文是对环境保护法案的修订法案进行探讨,并综合国内外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介绍基本制度来逻辑分析现今存在的漏洞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3.1概念

主要从概念、主体、特点、途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有完善了这四部分的内容,公众参与的制度才算是完善的。榱嘶肪潮;ぶ贫鹊慕】捣⒄梗完善法律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的设立不仅可以完成以上内容,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实际利益。

3.2主体范围

环保法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它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具有特殊性,它的存在不是保护某一个个体的利益,而是保护人类这个整体,这个法案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发地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事务,所以这个法案参与的主体范围是: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

3.3参与途径

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主要有调查意见、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有的方式简单约束力小,比如座谈会等,有的方式较为正规,需要在正式的场合中进行,这种方式的参与途径,公众需要主动申请,而相关的单位或者有关机关需要强制执行并具有较大的约束力。

4.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越来越高,这与政府、有关单位的鼓励和引导密不可分,而且,我国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公众的参与和法律的完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环境法规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国家,更有利于人类和全世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1有利于公民行使自身的各种权利

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行使环境权最好的方式无外乎公民自己参与环境保护,因为环境的好坏也关乎公众的自身利益,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公民应该学会行使环境权,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甚至提讼。人民在这个过程中认可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加了自己对于政府的信任。

4.2有利于群众对于政府的监督

整个过程的实施还有助于公民对于政府的监督,行使了自己的监督权,其实在现今的环境问题面前,政府立法和强制实施某些措施已经不足以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抗争,公民的加入正可以弥补政府的力量不足,公民的监督和反馈也可以使得政府的执行过程更加公正和公开。

4.3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想要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通过实践的证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而在这其中,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和公共秩序的协调对于政策的设立和制定也很重要,政策的导向影响群众的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只有政府和群众和谐共处,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4.4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政府部门接受群众意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切实的制定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更加有利于我国政治的民主化,还可以不断提高公民的意识和素质,提升公民自主治理环境的能力,提升基层群众的环保意识。

5.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有缺陷就要加以完善,我国法律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因此我国法律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然后根据国外的事例和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进行完善。

首先将公众参与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然后扩大环境法的公众范围,改进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序,公开应该公开的内容,设置强制措施,明确环境评价的范围,扩大环境评价的客体范围。

小结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不仅在立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给了公众一个监督政府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保护了自身利益。只有群众参与立法,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案才能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涛.论环境保护立法中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聊城市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07-112.

篇2

关键词:环保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

一、前言

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对环保保持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我国环保工作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把握环保工作的下一步动向。本文从介绍我国环保工作的存在问题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我国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环保基础工作薄弱

现今管理工作的交叉区和盲区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障碍。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对一个污染企业的治理,涉及到包括环保在内的多个管理部门,而这些部门之间无统一的协调机构,容易相互推诿,影响执法力度,易形成管理上的盲区。另外,环境保护在档案管理、信息交流、监督机制等基础工作方面还比较薄弱,资料的充分利用、信息的及时处理、长期和高效的监督机制等有待加强。

2.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地方个别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对环保重视不够,致使环保政策得不到落实。要想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必须达到GDP的2%以上。而目前只有极个别城市可以达到,许多落后地区特别是小城市投入更少甚至没有。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另外,普通市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我们现在提倡的垃圾分类,大多数人都认识不深,仍把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他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还没有成为主要的生活需要。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我国治理环境污染主要通过禁止排污、严格限制排污等几种方式进行。禁止排污是一种行政手段。在我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中小企业往往是其所在城镇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能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又是当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关闭措施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抵抗,也容易激起当地居民的不满情绪。

4.治理手段有待完善

我国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管理手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符合国情,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2015年新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对环保治理确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能根本治理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采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只是那些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

三、新时期提升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1.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相互结合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还要注重相应管理工作。通过管理,能够针对环保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改善。那么,我们可以建立与环境保护工作相关的专业部门,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效率。

2.明确资源环境的产权

对于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可以设置资源环境的产权,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和制约优势,使利用者认识到资源的有效性和珍惜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对于不同性质的环境资源应设定不同的产权标准,根据资源的特点以及使用者范围的大小,采取不同的产权界定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将城市的水资源分别设立私有产权、公共产权以及特殊产权。从而使得总体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3.完善城市环境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城市环境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就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另外,政府有关的环境管理部门应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度,尤其需要注意并考虑不同城市的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特点。

4.发动公众保护环境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改善中,公众无疑是最大的群体力量,能够发动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促进环境资源信息的,让大家认识环境资源的现状;另外通过媒体及各种宣传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表现良好的个人或者集体进行表扬和激励;最后还应该发动群众的监督作用,对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举报并依法惩罚。

5.探索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

在保护环境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陈旧思维模式与方式,改变落后的工艺和作法,突破现有障碍,降低成本,减轻复杂程度,积极研究探索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高含量先进技术,发展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创新能力。

四、我国城市环保未来发展理念分析

首先,转变传统理念。我们国家传统的环保理念侧重于污染后再治理,对于环境污染的预防做的欠好,一般情况下,环境受到污染之后是非常不易治理的,不仅需要较高的费用,治理效果也太好。我们要树立预防观念,并实行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区实时监测,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预防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要对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进行合理的规定,加大管理力度,按标准严格执行。其次,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如今,我们很多城市的工厂以及企业都没有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主要是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已有的生产设备具有较高的能耗,而效率却很低下,污染物严重影响大气环境。有关科研部门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推广利用搭配,加大研究与推广新的技术,生产研发更加先进设备,综合治理循环利用,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促使环境质量提高。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最后,把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落实下去。城市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国家把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实下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实现资源、人口与环境间的相适应,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把城市环保的工作做好,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还提高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为了更好的落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理念,我们国家首先要把环保工作的体系完善起来,在各个城市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使我们国家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真正得到高效的提升。

五、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环保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我国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关人员应该从环保工作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提升环保效果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军、尚庆雨.我国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10(09):88-89.

篇3

二00三年的上半年,人类处于一种少有的恐慌之中,一种未知的、具有极强传染性的SARS病毒席卷了世界上的多个国家,虽然它的发病区以亚洲国家及美洲的加拿大为主,但由于其传播渠道的特殊性,配合以现代社会的高融通、高流动性,致使各国均感受到了压力。面对人类共同的天敌,面对威胁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危险,人类再次展现了其做为地球主人的力量,再次史无前例地团结在一起,国与国、人与人的分界已模糊,各国人民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病原体,以高度团队的精神去发现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今,严重的疫情已经暂时过去,但疫情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SARS病毒的防治的方法在研究之中,它仍将是一个潜伏的、危险性极强的人类杀手;同时,人类也认识到,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做为人类天敌的病毒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异,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是有序和可持续的,否则,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许同时也在为人类共同敌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在各国发展尤其是地球资源的利用管理上,全球全作的原则越来越突出,地球及人类做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利用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而这些要求涉及到共享共管国际资源、全球环境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则恰恰是国际环境所要体现的,因此可以说,SARS疫情过后的人类发展理念,为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软法”――当今国际环境法重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的热点之一,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及其保护的国际性,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首先,地球是一个总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分国界的,“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形成,环境治理已不可能完全依靠一国的力量来进行,因为一个国家不仅具有思想上利已的局限性,而且从技术操作上,环境问题大多是超国界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无法自行解决的,比如越境污染等问题;其次,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已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不仅与国际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还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安全和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更加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国际环境合作自然成为热点问题,而与之相适应,国际环境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正是其发展的原因决定了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必然具有全球性以及生态性,就是国际环境法在价值理念方面突出以生态利益为中心,强调保护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和世代人类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国际合作,目的在于谋求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环境法与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法律理念是有所区别的,而其法律价值理念的特殊性以及其与生俱来的全球性特征,使得其法律表现形式上有其重要的特征,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国际环境法立法的这一趋势,那就是,国际环境法的法律渊源呈现出“软法”特征。

我们知道,所谓“软法”,是相对于“硬法”而言的,其之所谓“软”,主要体现在立法效力、司法效力以及稳定性等几个方面;立法上,软法的制订者不是各有关国家的立法机关,而是由国际组织或者民间组织制订的;法律执行度上,软法本身不是法,它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只有在被有关国家或其立法机关接受作为法律,才具有约束力;在稳定性上,软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虽然是软法,但也是在各主权国家同意或认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可能随时通过这些国家被赋予法律约束力,从而一跃成为硬法。

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之初,就体现了环境保护国际化和全球化,它的共享共管全球共同资源原则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原则客观上环境保护国际法,要求有完善的、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国际环境法,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国家环境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为国家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表现一国在不损害他国和公有地区环境的前提下,依自己的政策开发环境资源。因此,环境保护的国际化与国家环境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存有冲突和矛盾。而且环境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环境资源的利用,直接影响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因此,国际环境保护的国际化与国家环境主权的协调致使国际环境法呈现出软法趋势。

首先,国际条约朝着“框架公约”的方向发展,国际公约是各国能过对自身权利的让渡,形成国际社会各方均能接受的国际法,从而使各国承担国际义务的形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环境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政策,会影响到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既得利益,因此,各国自身的局限性,很难让它真正意识到小我与国际社会、全人类这个大我之间的关系,因此,国际环境条约在制定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框架公约+议定书+附件”的模式,例如,在国际合作臭氧层方面,1985年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之后在1987年又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附件等。

其次,一些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建议、决议、行动计划等,更加体现了国际环境法当前表现形式的软法特征。

国际环境法发展保护的国际化要求与各国环境主权之间本身的冲突,以及各国对自身既得利益的守护,致使国际环境法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软法趋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环境法所保护全人类利益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在软法的形成组织及形成过程中,虽然往往体现为框架条约和国际组织的建议、决议和行动计划,但国际组织各成员的相互制约、一国的不信守可能招致的后果也使得各国在制定环境政策和国内环境法律时,充分考虑国际环境软法所体现的精神、原则,以使国内法律逐步向国际环境法的要求靠拢,最终走向趋同。

二、由“软法”走向“硬法”――SARS疫情为国际环境法提供的发展契机

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社会的交流增多,国际合作范围从贸易到投资领域日益广泛,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许多生态问题超出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就是生态的全球化,许多环境问题已超出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各国对环境认识上的不一致,更为关键的是国际环境保护义务的承担可能给各国带来的利益上的暂时缺失,使得各国不愿将国际环境保护全部的国际化,更加上各国内部各地方的地方利益的驱使,使得国际环境保护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国际利益与国家利益、全人类大我利益与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小我利益存在冲突,以及滥用环境资源所获得的短期、可预见的效益使得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受到阻碍。国际环境法保护目标的全人类共同利益下出现了个体之间的矛盾。而本次SARS疫情则在一定程度上向地球人展现了不规范利用环境资源的后果,关注短期利益而可能带来的严重恶果,环境对人类的处罚并不是遥遥无期,停留于口头和字面的预测,而是近在眼前,而且来势凶狠。而面对人类共同敌人,国际社会的合作能力则向人们展现了人类合作、各国协作的力量。应该说,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环境保护国际化的要求,而此次的事件,则是人类与共同敌人的一次正面抗争,它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是不可估量的,也认识到国际合作的必要和强大,更使人们逐步思考和接受如何在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加强国际的协作和交流,承担各自更承担的国际义务,国际环境由此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各国及国际社会痛定思痛,在国际环境主权与国际环境保护国际化的冲突协调、各国环境立法的趋同化、发挥国际组织协调作用等方面应进行全方面的思考,从而使国际环境法具有可操作性、要执行性,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国际社会的资源利用。

第一、 国家环境主权的让渡及其与国际环境保护国际化的协调。

生态全球化的冲击,首先的表现就是对国际环境主权的削弱,环境资源已不能单

纯的理解为一个国家独有的资源,资源的可流动性及相互联系使它们更多地体现为人类共享共管的特性,而作为资源的直接拥有者,国家在行使主权时必须考虑到与国际环境保护国际化的协调,其国家环境主权必须进行让渡。首先,对内各国需缩小国家主权权限以尽生态环境国际义务,比如,各国需按不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汽油用量等等。 这些本是一国内部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但在承担国际环境保护义务的前提下,显然这些公共管理权限需进行让渡;其次,各国应服从国际组织对全球公共资源的管理,比如,对于联合国有关对环境资源的认定和管理,各国应予以遵守(关于国际组织的作用,下文将详述);另外,资源的共享共管不体现为各国间共享治理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此点在此次SARS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尤为突出,并且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先例,正是各国间不计利益,将自身研究的成果及时公告,共同享有,才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了病原体,并且不计门户,多种方法并施,才较快地使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共同应付此类事件上提供了成功的先例。最后,我们还应看到,国际环境保护的国际化,不仅要求各国对自身的环境主权予以部分的让渡,而且还可能会使主权的国家保护及其领土的安全提出挑战,比如,越境生态问题。因此,国际环境保护国际化下的国家主权的让渡是必须的,但在国际社会仍体现为各国家成员为主体的平权社会、主权仍然是国际社会各成员的基本权利的情况下,如何把握主权让渡的度,如何协调主权行使与承担国际义务的关系,成为各国乃至国际社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在此需求的引导下,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以法律来解决各国间以及各国与国际社会间的冲突成为必然的协调手段。

第二、 各国国内环境法在国际环境“软法”指导下的趋同化。

国际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自身利益的存在和不愿舍弃的思想,使得

国际环境法多表现为软法的形式,软法虽然没有协定、公约法的约束力,但它毕竟也是各国同意和认可的,会对各国国内的政策的立法产生影响,大量的建议、宣言、行动计划,具有重要的政治和道义上的意义,而这些文件的形成,体现了各国意志的协调,仅仅是没有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公约,但它们的形成和长期适用,使得其中的诸多原则成为国际环境法的原则,并为国际条约及国内法采用,有的则促进了国际习惯法的形成,应该讲,为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际环境软法的形成,正是各国对国际环境保护认识上不断提升的体现,体现了各国对国际环境保护的要求,只是囿于国际造法的形式,国际义务与国家权利的协调等问题尚未形成国际法,但各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所体现的环境法原则、理念体现在自己国内的立法当中,而做为地球村的一员,各国是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更何况环境本身所固的整体性。保护大我既是保护小我,没有了地球这个大我,各国的小我也即难以维系,而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要求法律保护的统一性,因此,在尚难形成具有强制力的国际环境法体系的情况下,在国际环境软法指导下的各国环境立法的趋同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法和前进的重要一步。随着各国国内环境立法的不断趋同,不仅在环境保护立法的原则上各国形成一致看法,而且对于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各国间的协调等方面逐步一致,则使得当前的国际环境软法逐步成为硬法。

第三、 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组织的作用。

全球问题的解决,必须由全球各成员国共同协调,主权国家的存在使国际体系呈

割据状态,不利于环境问题解决,因此国际组织才成为各国间协调问题的最佳场所,同时,国际组织通过各国间权利让渡所获得的管理权则使得国际问题在国际层面解决更成为可能。此次SARS疫情中,世界卫生组织在资源组织、技术支持、各国关系协调上发挥了极大的功能,堪称国际组织处理国际公共事务的典范,得到了国际社会各成员国的充分肯定。对于国际环境的保护和立法,联合国更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所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环境法发展的原则奠定了国际环境法的基础。另外,一些其他的国际组织如世贸组织、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专门性的国际组织,通过其他国际合作领域对环境的要求,使得各国在获得公约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担了环境保护的义务,在与环境有关的其他领域方面形成了国际法,并使成员国承担国际环境保护义务。国际组织的稳定性以及各成员国对组织的认可,包括各组织日益完善的议事程序,均将有利于国际环境法的形成。

篇4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统筹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等状况,立足于地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环境,把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控制在环境资源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制定详实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对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要进行论证和评价,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行旅游开发的决策时,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畅通渠道,保证社会各界和公众有效参与到旅游规划的制度之中,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要把旅游区的环境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2.开发与保护并重

发展旅游业要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一方面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另一方面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建立有效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体系,提高对于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管理能力。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立足当地,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以本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换取合理的开发模式。对于生态脆弱、环境敏感区地区以及具有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地方,要进行严格的保护,适度开发,切不可对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野蛮掠夺,同时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区里的旅游活动。

3.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要建立合理的经济分配机制,使得旅游收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保证当地居民的经济权益,调动当地群众保护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一部分的旅游收益可以投入到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之中,利用市场资源参与到旅游区的开发、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之中,在保证旅游区健康运行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周边产业,推动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良性互动。

4提高环保意识

提高环保意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这需要政府、社会、游客全面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之中。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对环境保护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全体国民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全面参与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在一些旅游开发与规划中要尊重游客对旅游开发的看法,加强游客对于旅游开发的参与度,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的舆论引导,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使得游客自觉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

5.控制游客流量

篇5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意识;雾霾;高中生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28日中国首次单独的霾预警起,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现,“灰霾”、“空气质量总数AQI”、“pm2.5”等词语成为高频检索词。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雾霾高发季节必须佩戴口罩出行,高危预警时工厂停工学校听课已不再是新闻,人们认识到雾霾会对人体、交通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大气污染是除了气候因素之外雾霾的重要成因。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研究和环境教育方兴未艾[1]。《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应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的重要一环。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环境教育应渗透至基础教育多门学科之中。以地理学科为例,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部分[3]。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者大都同意环境意识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后者是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2]。如,俞继灿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4]。在公共媒体和学校教育对环境问题的双重重视下,当前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如何?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位高中生从媒体和学校教育中学习积累的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价值取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依据日常积累素材和网络资料自制了《高中生环境问题认知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并交流、网络征询和发放书面问卷等调查方式,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江陵中学和北门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依照便利原则在2015年5月-8月间进行。删除答题有明显规律和答题不全的问卷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表1为他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个人情况、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其中,个人情况包括学校、班级和性别。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包括15道单选题和10道多选题,例题分别如下:

8.下列哪个标志为中国环境标志:(图略)

环保行为包括15题行为取向和15题价值取向单选题,前者采用4等级计分法。例题分别如下:

1.你是否重复使用购物袋?1从不 2很少 3经常 4总是

13.如果条件允许,你更喜欢的出行方式?A自行车 B出租车 C公交 D开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环境认识水平和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部分,首先按照参考答案改卷并计算总分,再用Excel软件统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的平均得分。将个人资料和环境保护行为部分的等级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在环境保护价值观部分,使用Excel软件对各题分别进行百分比统计。下面是具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参考了中学课程的有关习题和网上搜索到的环境知识问题集,经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确定了最后的25道题目,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学老师认为难度适中、范围恰当。每题按照1分,总分为25分,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部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本研究从下列方面考察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常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生态圈、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等。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较高,其中高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于学校取样较不均衡,本研究没有比较高中生环境知识的学校差异,后两部分亦同,如果有后续研究,可以在充分取样的情况下,进行学校间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环境教育的差异。

(二)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常用于社会和教育调查,把同属一个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常见有4点、5点、6点或7点量表。本研究考察的多是日常行为,采用4点计分,便于研究对象快速作答[6]。

结果表明,高中生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高三学生环境认识不差而环保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忙于学习,空余时间较少,以致于环保行为也较少[5]。

(三)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除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对环保观念和态度的调查对了解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环境教育的成效也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常见环保措施等的观念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80.2%的高中生认为,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

68.7%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很少或还不充分;

42.5%的高中生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植树等环保活动有兴趣;

84.2%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当前使用的环保设施很少或基本没有;

65.2%的高中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考虑环保问题,养成环保习惯;

45.8%的高中生认为,与环保政策相比,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重要;

38.1%的高中生未来希望从事有关环保的工作或愿意参与环保推广活动。

四、研究结论

(一)当前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水平较高。

(二)当前高中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环保行为倾向,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

(三)多数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十分关注,希望有更多途径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科技,认识到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规定。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未来想要从事环保研究及推广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

篇6

【关键词】 绿色税收 建立 完善 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因此,人们通常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随着绿色税收理论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如何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不但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筹集专项资金,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调节,矫正其经济行为,使其从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见,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是改善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有: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等。此外,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的税种还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值得肯定的是,上述税收政策与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1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未形成规范的绿色税收制度。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在征收方式上也不规范,增加了征收阻力。另外,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1.2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税收优惠项目较少,受益面比较窄,且不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此外,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内容十分缺乏。

1.3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各税种自成体系,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不够。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1.4收费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并且征收依据落后,征收阻力大,排污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都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主动治理污染。

2. 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现状,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取消排污费,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首先改排污收费为征税,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税。按污染物设置不同税目,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物不同,征收形式也不同,如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噪音税等,以对因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进行补偿。改征“排污费”为“排污税”以后,由地方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一方面,改变征收标准偏低、不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税负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征收成本,改变资金使用和管理方法,以切实保障我国对环保的投入。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人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2改革和完善现行资源税。

应该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或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林业补偿费、林政保护费、育林基金、电力基金等并入资源税,并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把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入征收范围,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使其税制更加规范、完善;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实际产量为计税依据,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同时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2.3继续调整消费税,尽快开征燃油税。

进一步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进程;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使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汽车用户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游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同时针对目前机动车绝对量不大而污染严重的现象要尽早开征燃油税。可以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计征,用以控制燃油的使用,既保护大气环境,又增加了税收收人。

2.4实施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一般都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按照“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一是对出口的消耗国内大量资源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征高税;二是对进口的那些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和预期污染而又难以治理或治理成本较高的原材料、产品征收较高关税。比如,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治理污染设备、环境检测和研究仪器应免征或减征进口关税;在允许进口的情况下,要大幅提高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关税;改善出口结构,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出口,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

2.5在所得税中体现绿色税收精神。

对企业进行的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固定资产投资可采用加速折旧办法;企业购进的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性摊销;企业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开发费用允许据实列支;对单位及个人给予环保的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

2.6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在现有的减税、免税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保护环境。

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应坚持以调控为主,聚财为辅,本着“谁污染谁纳税” 原则,达到税收的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鸿玲,《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2]金慧琴,《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篇7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在城市的工厂逐渐向农村过渡,这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环境意识导向。乡镇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不顾原始生态系统,肆意破坏。在肥沃的农田、河边、山丘等地方建立一些环保程序未达标的工厂。原来的乡村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让多少在城市居住的人羡慕。可如今的乡村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难掩的恶臭。以上的现象有一部分归结于政府,但还有一部分归结于农村人的意识。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就应担负起这个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长远的。我们要让农村的主人――学生这一代来影响上下五代。让环保教育深入农村的骨髓和血液。当前眼下的关键环节就是我们生物学教师要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后,养成一种环保习惯,进而影响身边人。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基本观点

对环境污染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不胜枚举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程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告诉学生: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这个家园。

二、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媒体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点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在日常生活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随意丢弃废物,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喧哗,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再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与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出发,真正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而且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形势,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四、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8

(一)水资源污染

对于农村发展中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来说,水资源的破坏将会引发一系列无法预估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发育受损、农产品产量降低、农业质量下降等等,而这些表现将直接限制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乡镇中工厂的大规模、多数量建立,随之而来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废水的大量产生,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管,大部分工厂钻了环境的空子,在不处理的前提下随意排放工业废水,这些废水排放的最终目的是土壤或者是河流,而对于农村来说,河流中的水大多是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作物灌溉,工厂污水不合规定的排放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作物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现阶段,因为土壤污染而引发的粮食、蔬菜质量安全不在少数,而这些粮食、蔬菜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这就意味着因为一个地区的土壤污染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人口的健康安全。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还会进一步引发土地沙化问题的产生,我国目前土地沙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并还存在逐年上涨的趋势,这样一来便严重制约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

针对以上已经存在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引起相应的重视,农村环境问题现阶段可能并不太明显,但一旦严重造成的影响及经济损失将无法预估。因此,从现在起就开始预防和治理十分有必要。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应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可以再非农忙时期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系列的宣讲和教育,并针对环境污染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等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化、科学性的分析和讲解,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完善农村环保政策体系

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基于城市、工业所造成的污染防治而建立而,但因为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关的政策在农村并不适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意味着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条件的农村环保政策体系十分有必要。

首先,从生态补偿机制出发,应通过立法手段、市场手段等,促使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等优势地区对劣势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益补偿。现阶段城市造成的污染在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因此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也应该对农村进行相应的生态补偿,必要时可介入政府行为,以确保补偿的实际操作效果。

然后,从环境政策机制出发,随着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的逐渐细化,相应的生产行为也随之增加,而想要针对各项生产行为进行严密的监督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环境保护机制上,因由管制性逐渐向引导性转变,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行为才是趋势。

最后,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对市场消费的积极引导,在促使农民采取环保生产方式的同时,引导大众消费者对农业消费品的自觉监督,从而引导环境政策的有效建立。

(三)合理的城镇化建设

第一,传统形式上的农业模式对以土地为主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荷,从而导致环境承受力的不合理增加,进而引导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区域内生态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因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聚集,这就是所谓的农村向城镇转移,即城镇化建设。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从根本上环境农产业及人口对土地资源的过分依赖。

第二,城镇化是转移农村产业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非农业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协作和效益,非农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地域聚集,城镇作为各项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非农产业最为合适的聚集地。非农产业通过向城镇集中,不仅可以享受城镇的基础公共设施,还能系统化解决农村环境污染。

基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城镇化建设不仅是缓解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佳方式,因此城镇化应得到政府的重视。

篇9

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作为一个职教中心的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课堂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结合热点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等问题发表两点自己的看法。

1、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职业化学教学可以通过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把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日常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两个头号“杀手”SO2和CO在职业化学教材中就有详细的介绍,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避免SO2和CO的产生,SO2和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SO2的特性时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物中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教师可以结合1942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在职业化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采用开放式教学效果较好。我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然后组织分组讨论,达成知识的内化,最后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社会性问题的关心与关注,特别是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达成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的目的。在教学中遇到和环境有关的绿色化学的内容时在讲清楚原理内容后要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因素,知道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污染的成因、解决办法等,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班委会在学生中发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倡议活动,提倡少用合成洗涤剂,保护水环境;拒绝香烟,保护自己和环境;合理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等做法,让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2、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化学实验设计要有的放矢,精心准备,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在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以联系Cl2、HCl的毒性向学生讲清这样做的目的。而在做Cl2、H2S、SO2等性质实验时,特别是实验室分组实验,实验的尾气直接排放到教室中,对学生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可以据此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有毒气体的排放量与工厂的排放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扩展开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收集处理后才能排放,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这样结合实验情境,因势利导,环境教育水到渠成,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以巩固被唤起的环保意识。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改进实验装置,目的是使学生在试验中亲身感受危害环境的物质,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加以利用转化或无害化处理。由此也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的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愿我们大家联合起来,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篇10

    一、提高环保意识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环境破坏现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通过作业强化环保意识

    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总尔言之,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 通过作业、课外活动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四、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的意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