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辐射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磁波辐射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磁波辐射的条件

篇1

关键词:中波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L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37-01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电磁波的应用极为广泛。谈到电磁波,不得不说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潜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时刻受着电磁辐射大大小小的影响,也许看不出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危害,但什么都怕“积累”和“反复”,如果我们长时间受电磁辐射的影响,那我们就不能对它有所忽视了。我们对电磁辐射又了解多少,只有对它充分了解之后,知道它的危害和影响,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对电磁辐射重视起来吧。

1 电磁辐射的概述

电磁波是电场与磁场交替有规则的变化所产生的。而电磁辐射就是电磁波在空中发射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虽说用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但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电磁辐射的本质是一种物质,一种无形的物质。电磁辐射的发射体多种多样,比如地球、电器等。电磁辐射的类型多种多样,中波电磁辐射只是其一。电磁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在发射的过程中带有电能量和磁能量,而人体本身带有电,生命活动具有生物电,其实这些生物电对电磁波是异常敏感的,因此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2 中波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这是不可否认的。电磁波是一把双刃剑,它和电磁辐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它必有它。但电磁辐射对外界物体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对电磁辐射有清楚地认识,了解它危害到“谁”,对“谁”有影响。

2.1 中波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有中波发射塔,必有中波电磁辐射。有中波发射塔,必有“人”。“人”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附近的居民,它们都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人体。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危害和影响。人体在受到电磁辐射后体温升高,进而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器官不能正常工作,生理稳态受到冲击。如心悸、头涨、失眠、视力下降等。人体固有的微弱电磁场也会受到干扰,对血液、淋巴液等有一定负面作用。严重的话,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妇流产。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遗传效应在电磁辐射反复的影响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受损。比如条件反射受抑制、听觉不灵敏、免疫蛋白降低、内分泌紊乱、降低、质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2.2 中波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影响经常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影响电子设备,即通过辐射到设备上,对其形成电磁干扰。另一种是形成电磁耦合,让电磁波在导线起影响,又从导线传递附加到设备上。从现实生活中可知,电磁辐射会使电视和广播不能正常观看和收听。从物理知识可知,仪表失灵,信号不准等都是由电磁辐射造成的。在医院中,医疗器械受到干扰,不能正常使用,病人测脉搏的仪器出现偏差,B超仪的显示屏出现微微抖动等。在学校,学生做一些物理实验时,电磁辐射可能造成信号波形消失或者观测不明显。还有那些易燃物品,如果他们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下就会随时有燃着或者爆炸的可能存在。这种种都是电磁辐射惹的祸。

2.3 中波电磁辐射对建筑器材的危害

据官方资料可知,在2007年,广西建筑工地的起重机受到电磁辐射的强烈影响。影响机理是中波感应在起重机的吊钩处感应出高达千伏的电压。千伏电压,是致命的关键。如果一只手或者其他东西接触到吊钩,就会火花起电。那时发出的声音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是一阵巨响。此中波发射台距离建筑工地可不是一两百米的距离,至少千米的距离。如果距离更近一步,那后果更不堪设想了。

3 中波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里就变为“你有危害影响,我有防护措施”。电磁辐射是两面性的,它的电磁波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电磁波本身的危害和影响也是不可埋没的。对于电磁辐射,我们要正确看待它,不能因为它有一定的弊端,我们就否定它。在我们对电磁辐射的危害有清楚地认识之后,我们要对它提出一些防护措施。

3.1 在人体健康方面的防护措施

人既然在受到电磁辐射的情况下会有一系列的不舒服。那么尽量远离电磁辐射的环境。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可以穿戴电磁防护服,将电磁辐射止于人体外。平时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对人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对电磁辐射后生理紊乱的调理。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尤其对电磁辐射的抵抗力。

3.2 在电子设备方面的防护措施

在学过物理之后,我们都知道防护措施有许多种,比如电磁屏蔽、接地、吸收、过滤等。电磁屏蔽是最厉害的措施之一。电磁屏蔽就是某电子设备经过一些处理后既不干扰其它设备,也不受其它设备的干扰。电磁屏蔽通常是利用一种材料制成一个封闭的物体,使其内外物体互不干扰。另外接地是将产生的感应电流引向大地中,不会是电流过于集中而产生电磁辐射。过滤从字面意思可知让有用的电磁波通过,多余的电磁波被中断,自然就不会在空中产生电磁辐射。吸收其实和过滤大同小异。吸收措施就是将那些多余的电磁信号吸收,不至于大面积的辐射。这种种手段都起到防护作用。

3.3 在建筑器材方面的防护措施

接地和绝缘是两种简便的手段。将吊钩与大地连接,如果吊钩产生巨大感应电压时能迅速将其流入大地。绝缘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戴绝缘手套;二是对吊钩进行绝缘,以及与吊钩接触的部件都应进行绝缘。上面这两种防护措施是从部分进行防护,下面有几种全面防护措施。一是同轴电缆接地;二是安装共振回路衰减装置;三是安装负阻抗衰减装置;四是安装逆相位衰减装置;五是建筑塔机与电磁波长的合理搭配。这五个措施有四个是专业的防护装置,另一个是硬性条件。

4 结语

在对电磁辐射充分认识之后,我们又作何感想呢?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正遭受着电磁辐射的危害。可能电磁辐射的防护对于我们自身和那些发射电磁波的人来说都不太容易,但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携手筑起电磁辐射防护墙吧!

参考文献

[1] 徐辉,.中波广播发射塔周边电磁环境场强分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6):23-24,37.

[2] 颜锦,黄显吞,农高海.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影响及防护的探讨[J].硅谷,2008(13):27-30.

篇2

法则一――保持安全距离

操作电脑时,人应与屏幕保持70厘米的距离,与背面、侧面保持 1米以上距离。

观看电视,一般应距离荧屏3米左右,理想的距离为荧屏尺寸的6 倍。

微波炉运行时,如在附近做其他事,应离开微波炉2.5米以上。

手机通话时,尽量不要紧贴耳朵,天线应偏离头部。非通话时间,手机勿挂于胸间、腰间,最好放入手提包中。

尽量不使用电热毯,特别是孕妇。需要使用时,可睡前先将被褥预热,睡下后立即切断电源,这样做既安全又可减轻电磁波危害。

法则二――减少使用时间

使用电脑,每天不宜超过6小时,使用1小时后需要休息10分钟。孕妇与儿童使用电脑,一天不可超过3小时,青少年勿沉迷于电子游戏机。

观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每天不宜超过3小时;每隔1小时,应起来活动一下,并按摩眼部。看完电视要洗脸,以去除灰尘与微生物。

使用手机时,要长话短说,缩短通话时间。

法则三――合理放置家电

不宜在一个房间内集中摆放多种家用电器,并避免同时开启,以免形成强大的电磁波。卧室中除空调器外,尽量不放置其他电器。

居室内应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家具陈设忌拥挤,应保持宽敞的活动空间。

法则四――适当进行防护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采用能吸收或反射电磁波的物质进行防护,以降低电磁辐射剂量。例如,“纳米帽”可护住太阳穴、三叉神经,减少手机的辐射影响。“纳米服装”有较好的防辐射作用,能吸收95%的电磁波和紫外线。

法则五――合理增加营养

合理营养能提高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平时可多吃新鲜蔬果和富含卵磷脂、维生素A与抗氧化成分的食品,如胡萝卜、豆制品、红枣、橘子、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多饮绿茶。此外,还应经常运动,加强锻炼。

家电中的电磁波

手机:对外传输方式是射频辐射(频率在800~1990兆赫之间),其强度相当于微波中频波段,照射剂量可达600微瓦,这些射线通过头部进入人体后,会产热并带来不良影响。

微波炉:微波是一种频率非常高的电磁波(通常在1000兆赫以上),直线性、反射性、吸收性和穿透性都很强。一般微波炉有三重以上屏障,可防止泄漏,但在受撞击、变形、联锁装置损坏等时,泄漏则不可避免。

篇3

[关键词] 电磁波波长应用

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电磁波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由此创造着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

一、电磁波的产生

任何LC振荡电路原则上都可以作为发射电磁波的振源,但要想有效地把电路中的电磁能发射出去,除了电路中必须有不断的能量补给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频率必须够高。电磁波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是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的,只有振荡电路的固有频率越高,才能越有效地把能量发射出去。要加大固有频率,必须减小电路中的L和C的值。

2.电路必须开放,LC振荡电路是集中性元件的电路,即电场和电能都集中在电容元件中,磁场和磁能都集中在自感线圈中。为了把电磁场和电磁能发射出去,必须把电路加以改造,以便电、磁场能够分散到空间里。

为此,我们没想把LC振荡电路加以改造。改造的趋势是使电容器的极板面积越来越小,间隔越来越大,而自感线圈的匝数越来越少,这一方面可以使C和L的数值减小,以提高固有频率;另一方面是电路越来越开放,使电场和磁场分布到空间中去。最后振荡电路完全演化为一根直导线,电流在其中往复振荡,两端出现正负交替的等量异号电荷。这样一个电路叫做振荡偶极子(或偶极振子),它已适合于做有效地发射电磁波的振源了。实际中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线,都可以看成是这类偶极振子。

二、电磁波的分类

自从赫兹应用电磁振荡的方法产生电磁波,并证明电磁波的性质与光波的性质相同以后,人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1895年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射线,后来称之为X射线;1896年贝克勒耳又发现放射性辐射。科学实践证明,X射线和放射性辐射中的一种γ射线都是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本质上完全相同,只是频率或波长有很大差别。例如光波的频率比无线电波的频率要高很多,而X射线和γ射线的频率则更高。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个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所谓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由于辐射强度随频率的减少而急剧下降,因此波长为几百千米(107厘米)的低频电磁波通常不为人们注意,实际中用的无线电波是从波长λ约几千米(相当于频率在几百千周左右)开始。波长在3千米~50米(频率100千周~6兆周)范围,属于中波段,波长在50米~10米(频率在6~30兆周)范围为短波,波长在10米~1厘米(频率在30~3万兆周)甚至到达1毫米(频率为3X106兆周)以下的则为超短波(或微波)(有时按照波长的数量级大小也常出现米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等名称)。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窄,λ大约在7.6厘米~4.0X10-5厘米之间(在光谱学中习惯于采用另一个长度单位――埃()来计算波长,1月=10-8厘米,用?来计算,可见光的波长约在7600~4000范围内)。从可见光向两边扩展,波长比它长的称为红外线,波长大约从7600直到十分之几毫米,它的热效应特别显著;波长比可见光短的称为紫外线,波长从4000~50,它有显著的化学效应和荧光效应。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类的视觉所不能感受的,只能利用特殊的仪器来探测。无论可见光、红外线或紫外线,它们都是由原子或分子等微观客体的振荡所激发的。近年来,一方面由于超短波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波的范围不断朝波长更短的方向进展;另外一方面由于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线的范围不断朝波长更长的方向扩充。目前超短波和红外线的分界已不存在,其范围有一定的重叠。

X射线可用高速电子流轰击金属靶得到,它是由原子中的内层电子发射的,其波长范围约在102~10-2之间。随着X射线技术的发展,它的波长范围也不断朝着两个方向扩充。目前在长波段已与紫外线有所重迭,短波段已进入γ射线领域。放射性辐射γ射线的波长是从1左右算起,直到无穷短的波长。

从这里我们看到,电磁波谱中上述各波段主要是按照得到和探测它们的方式不同来划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波段都已冲破界限与其他相邻波段重叠起来。目前在电磁波谱中除了波长极短(10-4~10-5以下)的一端以外,不再留有任何未知的空白了。

三、电磁波的应用

无线电的波段划分及主要用途列表如下:

生产中常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来烘烤物体,红外线虽然看不见,但可以通过特别的透镜或棱镜成像或散色,是特别的底片感光;还可以通过图像变换器转换为可见的像。根据这些性质,可进行红外照相,并可制成夜视仪器在夜间观察物体。红外雷达、红外通迅等在军事上均有重要用途。另外,由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份与它所能吸收的红外线的波谱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物质对红外线的吸收情况可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红外线还被用于侦破技术中。紫外线有明显的生理作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农业上常用黑光灯发出的紫外线来诱捕害虫。

篇4

关键词:侦察监视技术 特征信息 遥感方式探测 电磁波 声波

一、目标的探测原理

电磁波是由物质内部电子运动产生的。它在空间的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它的频谱范围很广,包括无线电波、光波、X射线、γ射线。每种频率的电磁波都有相应的波长和波段。通常,将频率为300万兆赫以下的电磁波称为无线电波。光波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频率范围为300万兆赫~300亿兆赫,相应波长为1毫米~0.01微米。声波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频率为20~20000赫的声波为可听波,频率大于20000赫的声波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为次声波。声波在空气中(温度为0℃)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31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1450米左右。

各种目标辐射或反射波的形式和能力是不同的。几乎所有目标都能够辐射红外线,并具有反射电磁波的特性;某些目标(雷达、电台)还能够辐射强烈的电磁波;目标在运动时还不可避免的发出声波,从而为现代侦察监视技术设备的探测提供了目标的特征信息。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就是通过接受和分析目标的红外线、电磁波可见光等特征信息,达到对目标各种情况的了解、掌握和监控。

二、侦察监视技术的分类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已成为军事高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由多种技术组成的庞大、复杂和多样化的技术体系。按照侦察监视技术装备活动的空间分为:地面侦察、水面(下)侦察、空中侦察、航天侦察;按照侦察任务范围分为:战略侦察、战役侦察和战术侦察;按照侦察监视所采取的手段分为: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水声侦察、无线电侦察等;按照实现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原理分为:光学侦察、电子侦察、声学侦察三类。

三、高技术侦察监视的特点

(一)空间多维化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已经达到了陆、海、空、天、电五位一体和各种天候、气象条件下全方位、全时段、多领域的侦察监视能力,形成了运用无线电、光电、水声、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太空、天空、地面(水面)以及水下(地下)等各个区域对各种目标实施不间断的立体的综合性侦察和监视。这个大的体系中,各种侦察技术及其相关的平台可根据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互相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互相印证,以获得准确、完整的情报。

(二)传递实时化

情报的价值首先取决其时效性。现代高技术的侦察监视手段与通信手段的发展,使得获取情报、传递情报和处理情报的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几乎达到了情报获取、传递、处理、利用之间的零时差。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锁眼”KH-11照相侦察卫星,拍摄战场地物图像,经卫星上数/模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后,立即传送到华盛顿国家判读中心,还原成高分辨率(0.15~0.3米)地面图像,供情报人员判读,全部过程在1.5小时即可完成。

(三)手段多样化

现代高技术战争最根本的是以信息为主导的战争,单靠某一种侦察手段是难以完成情报保障任务的。因此必须依靠诸军兵种的所有侦察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技术侦察手段,形成多范围、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侦察能力,才能满足部队作战的需要。各国侦察监视技术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这种系统能把可见光、红外、夜视、电视、激光、雷达等各种侦察监视技术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功能齐备、远近结合的综合侦察系统。美国的“锁眼”KH-12照相侦察卫星,即能目标成像,又能侦测各种电磁波信号;美军“升降式目标侦察系统”在M113型装甲输送车上装有战场侦察雷达、红外、电视、激光测距机/目标指示器,以及射频干扰仪,可对目标的多种频段信息进行侦察定位,为作战行动提供全面的情报侦察保障。

(四)信息精确化

高技术侦察监视可靠性、分辨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较高的空间和较远的距离上,以及各种不良的视觉条件下,仍然可较清楚、完整地获取目标的各种情报信息。如美国的E—3A预警机携带的监视雷达,在无明显杂波的条件下,可分辨出时速为1.8千米的海上目标,甚至可辨认出潜艇的潜望镜达和通气孔,侦察卫星成像分辨率已达1米以内,有的甚至达到了0.1米。此外,有的侦察卫星的合成孔径成像雷达还能在不良气候和夜暗条件,跟踪海上目标和地面车辆,发现隐蔽的武器和地下设施。

(五)情报与作战一体化

具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部队,基本上实现了情报、指挥与控制、攻击一体化。将侦察到的信息,通过自动化指挥系统加以处理,并迅速传递给打击系统,向敌方发动进攻,在许多方面基本实现了侦察与打击之间的零时差。如在海湾战争中,预警卫星将所得到的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的各种参数,立刻传输给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大型分析系统,经过分析计算把结果反馈到海湾前线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期间只需几十秒,做到了边发现边摧毁;海洋监视卫星一旦发现敌舰,立即就可给己方舰艇、导弹指示攻击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总参军训部.军事高技术知识教材[M].出版社,1996年9月

篇5

【关键词】电磁辐射污染;环境评价;监督;管理

跨入21世纪人类在享受电磁技术带来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受到电磁辐射产生威胁和危害。电磁辐射无处不在与我们“形影相随”,当它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造成污染,而电磁污染是一种不易被人感知且危害置后的能量流。如何评价和判定电磁污染,进而防范和控制其不良影响和危害,正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1 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

在电子电路中任何交变电路都会向其周围空间放射电磁能,形成交变电磁场。交变电磁场中,变化的电磁场与磁场交替地产生,由近及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在电磁波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有电磁能输送出去,这种现象称为电磁辐射[1]。电磁辐射分为天然和人为电磁辐射两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适应天然电磁辐射,因此,环境保护所关注的电磁辐射主要是人为的电磁辐射。有指人类活动所产生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磁场、射频电磁的辐射[2],主要来源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电力、铁路、民航指挥塔及飞机等各种射频设备发射的电磁波。频率范围宽广,影响区域较大,能危害近场区的人员。

1.1 电磁辐射对信号接收的干扰

射频强电磁辐射,可以造成通信信息失误或中断;铁路自控信号失误;飞机飞行误航;甚至造成导弹与人造卫星失控,电磁辐射会对有线通信设备产生干扰。

1.2 强电系统对弱电系统的干扰和危险影响

对广播、电视、通信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使图像、信号失真;使电子仪器、精密仪器不能正常工作。

1.3 空间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表现在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头部长期受电磁辐射影响后,轻则引起失眠多梦、头痛头昏、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易怒、抑郁等神经衰弱症,重则使大脑皮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并造成脑损伤;非热效应能减少眼部血流量,引发视觉障碍,导致视觉疲劳和不舒适;长期接触低强度微波的人和同龄正常人相比,体液与细胞免疫指标中的免疫球蛋白降低,使体液与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2 电磁辐射环境评价标准和卫生标准

2.1 我国目前已颁布的电磁环境评价的标准

主要有《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 7349-20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HJ/T 10.2-1996;《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

2.2 我国电磁辐射卫生标准及防护规定

2.2.1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88)

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阈值为界,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小于5V/m为安全区,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较、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12V/m)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已有这些建筑应采取措施。

2.2.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国际非电离协会为了对公众有着良好的保护,比吸收率(SAR)取0.08w/kg剂量值制定国际标准。我国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标准进一步严格,规定在一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相应于频率30M-3000MHz段电场强度限值为12V/m,为了更进一步加强管理,我国设定了普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值为5.4V/m,对应卫生标准中的一级标准为5V/m。

3 电磁污染源调查与环境监测

3.1 调查目的

为了快速开展治理工作,切实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对电磁污染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找准污染源和电磁污染分布规律,为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3.2 调查内容及程序

电磁辐射对生物体作用与场强、频率、作用时间与作用周期、与辐射源的间距、振荡性质、作业现场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电磁场的生物效应随频率的加大而递增,危害程度微波>超短波>短波>长波;脉冲波>连续波[3]。所以首先调查主要射频设备的分布使用情况、发射频率范围和额定功率,周围现场环境、人口分布等情况;再进行布点与监测,电磁污染源产生的场可分为近场和远场,衡量场的大小用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在近场区(与源的距离小于波长的约1/6),E与H之间无固定关系,必须分别加以考虑;当与源的距离大于波长的约1/6的远场区域,E与H的比值波阻抗为定值,测量了电场,就可以得到磁场数据,每个测量部位应有五次读数可求出平均场强值;根据各操作位置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和功率密度按《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并绘制辐射图;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

3.3 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

(1)对环境中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

(2)对污染源进行监督性监测;

(3)为征收排污费或处理电磁辐射污染环境案件提供监测数据;

(4)为编制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有关监测资料,进行有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监测;

(5)对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监测。

3.4 电磁污染源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根据不同目的,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还有近区场强的测量和远区场强的测量。

测量仪器:可使用各向同性响应或有方向性电场探头或磁场探头的宽带辐射测量仪。近区场强仪、超高频近区场强测量仪、远场仪与干扰仪、微波漏能测试仪。

测量位置:辐射体附近的固定哨位值班位置及各辅助设施(计算机房、供电室等)作业人员经常操作的位置,测量部位距地面0.5m、1.0m、1.7m三个部位。

测量时间:在电磁污染源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应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等。

环境条件: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仪器标准中规定的使用条件。测量记录表应注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

4 环境电磁污染的监督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从事电磁辐射的活动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相关的法规,电磁发射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的频率范围和额定功率运行;设备和屏蔽体的结构的合理设计,元件与布线要合理;实行电磁屏蔽、接地等技术衰减源辐射或泄漏;制定防护措施,认真做好预测和测量并根据相关标准的限值确定电磁辐射危害区域,实行防护墙的设置距离应使墙外的电磁辐射被衰减到安全值;在可能产生危害的地方,应确保辐射危险警告标志的设置和使用;不仅需要设置永久性标志,而且在雷达辐射时还应该在某些区域,设置临时性禁止通行的标志;接受环境保护部门对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做好各项电磁辐射活动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

除加强对现有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管理外,对新建、扩建的电磁设备严格按环境管理程序进行申报、登记、环境评价和验收。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电磁辐射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按规定的程序报相应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4]。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环境的保护设施,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

5 结论和建议

管理部门加强电磁兼容性设计审查与管理,认真做好危害预测与分析;对本地区的新建电磁辐射设施的选址应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对产生电磁辐射设备尽量避开人口稠密的区域;对于那些不得不安装在城区的设备,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

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建立和健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重点抓好城市市区和市郊的卫星地面站、移动通信、集群专业网通信、发射台站的审批验收工作和监督工作。

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环境监测工作。地市级辐射监测站对城市居住区进行重点监测和污染源普查,为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处理工作提供方向。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电磁辐射对环境污染及危害的知识,让社会参与监督,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控制和减少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和突发事件产生。

【参考文献】

[1]李雅轩,袁秀英,刘南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9):22-24.

[2]王剑,陈强,杨起俊.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J].山东环境,2000(1):42.

篇6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热效应就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的“加热”作用,引起体温升高,由于电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作用,往往机体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内部组织却已严重“烧伤”。非热效应则是低频波产生的影响,即人体被电磁波辐射后,体温并未明显提高,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已经受到干扰,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累积效应即人体受到辐射来不及恢复又被辐射伤害,久之成为永久性病态。这三种危害具体表现为:

(一)是造成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

(二)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电磁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瑞士的研究资料提出,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户居民,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7.4倍。

(三)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四)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五)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由于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

三、正确认识电磁辐射,提高防护意识,减轻电磁辐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普遍存在,却并不可怕,应该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电磁辐射问题,避免恐慌心理;其次,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电磁辐射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可以减弱它的危害。

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最好在手机响过一两秒或电话两次铃声间歇中接听电话,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要“长话短说”。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特别是电视、电脑、电冰箱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的辐射的危险中。

篇7

关键词:电磁波法,钢筋长度,桩身质量,质量检测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无线电波透视法原理

电磁波法是应用脉冲电磁波来探测隐蔽介质分布和目标物。当仪器向桩身发射高频宽频带脉冲电磁波时,其波形将随通过介质的介电特性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根据接收到反射波的旅行时间、频率和振幅等参数,可以推断介质内部的结构和目标物的埋藏深度及形态。地质雷达在地质勘测领域应用颇多,当地下存在介电或介磁特性分界面时,只要选择合适的采集参数,一般都会有较好效果,经过我们统计分析,这些波形是能够对应到某种缺陷,或者桩身完整情况的。

层析成像基本原理是:检测的时候进行一发多收,或者多次检测,形成收发间射线网络,资料处理时将收发间地质剖面划分成N´M个网格。该方法成像主要计算步骤有:

1) 网格划分,建立初始物理量(波速、电阻率或衰减系数)模型V;

2) 理论物理量与实际观测值的残差t;

3) 建立并求解大型稀疏超定或亚定方程(以下以公式弹性波层析成像为例):

AV=t

式中,A为N´M阶Jacobi矩阵;V为M维曼度(速度的倒数)修正列向量;t为N维走时观测值与理论计算值之差。

4) 计算出V后,对初始波速模型修正,重新代入上述②~④步,直至实测走时与理论走时之差小于预先给定的一个正数,即可成像输出最终结果。从而可直观地了解孔间介质的波速分布,借以解决地质问题。

电磁波的成像因为通过同一网络结点的收发路径多,采集的数据量大,其反演结果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孔间介质的物理量(波速、电阻率或衰减系数),所以该方法广泛运用于岩溶、空洞、断层、破碎带等的勘测。

2 电磁波法检测桩身质量

地下电磁波法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可以跨孔方式探测钻孔间的剖面,也可以单孔方式探测孔周围。系统轻便,能适应小口径孔。

系统包括放置于钻孔中的发射机、接收机及其地下天线,控制发射机、接收机并进行数据采集的地面采集监控器。发射机发射宽频带程控扫频的脉冲信号,接收机同步接收此扫频脉冲信号。数据经地面采集监控器记录并送数据给处理系统处理成图。为实现宽频带程控扫频脉冲信号的发射和同步接收,数据采集并与计算机通讯,应用了频率合成、功率合成、微计算机控制等现代电子技术。使用分段宽频带地下天线。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数据传输与预处理、层析成像(CT)等模块。此系统具有安装简易、用户界面友好、运行速度快等特点。虽然低应变法和超声波法能够粗略的判断桩身质量,原因是其获得参数比较有限,因此电磁波法的差别在于辨别基桩不同介质的能力。笔者将以低应变方法为例证说明电磁波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差异。

图一 低应变法得到的曲线图

图一是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基采集的图像,从中我们一般可以得出。低应变方法是通过桩基检测仪器将反射信号进行放大等在计算机显示得到时程曲线,根据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形,相位,振幅等特征判断阻抗变化的位置,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实际情况,综合评价桩的完整性。如果采用电磁波法检测,由于介质的不同介电常数有如下关系,由下式(引自冯锐,1992)

(1)

式中E为相聚R处的接收天线接收点的场强值;为初始辐射常数,分别是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方向分布函数,θ为天线的辐射角度,L是射线路径,bdl是积分元,β为介质的吸收系数,R是发射与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由于雷达波在泥岩中的传播速度比粘土层中的传播速度快,因此泥岩中的

桩土分界面同相轴出现的较早,但是在上下两层介质中,雷达波在桩体内的历

时时间是相同的。图中桩基在各层介质的底端和实际模型桩基设置相符;此

外,图中泥岩中的同相轴强度小于粘土层中的同相轴强度,这与泥岩与桩体混

凝土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小有关。

3电磁波法检测钢筋笼长度

由式(1)公式的变式可知,当获得不同介质的电磁波吸收系数不同,也因此可用此法来检测钢筋笼的长度:

(2)

由(2)通过将低压直流电源获得的高压高频的交流电分别接在待测钢筋笼和探测器两端,然后将探测器和移动电极一起沿预留在灌注桩边的竖直钻孔下放,并记录测试仪读数绘制磁场强强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在钢筋笼的深度范围内,电磁场强度变化不大;而在超出钢筋笼长度时,电磁场强度为会随探头和电极深度加大而迅速衰减。因此,在电磁场强度随深度变化曲线上的拐点深度即对应钢筋笼的长度。

4结论

(1)在一定条件下,在部分钻孔位置可以同时测到多个桩体的反射信号,但如果钻孔位置布置不当,则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影响较大。因此在布置检测孔时应该避免应检桩基、相邻桩基与检测孔的距离基本一致,最好是应检桩基、相邻桩基与检测孔的距离相差足够大,同时检测孔与相邻桩基不在应检桩基的同一侧。

(2)电磁波法检测桩基的最大优点是:不用外部震源、可在有水、无水孔中应用,可扫频测量,工作效率高,成果直观,稳定性、一致性好。因其探测速度快、精度高应受到重视。根据雷达波反射图像的变化及同相轴的变化对被测物体的状态进行解释及分析.

参考文献

[1]商涛平,童寿兴,王新友。2002,24(9).混凝土表面损伤层厚度的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J].无损检测。373~375.

[2]冯锐,程嘉庚,郭强旭,等。1992.电磁波井间层析技术在城建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35(增刊):438~357.

[3]梁庆华,吴燕清,宋劲。2010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探测的定性分析及其应用。重庆大学学报.11

篇8

【关键词】层析成像;桩基工程;检测技术

既有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沉降或者变形,不仅影响整体的美观而且还对人们的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以及延长使用年限,需要对其基础进行处理、加固,尤其是作为建筑主要承载力的桩基。由于桩基所承载的建筑压力比较大,因此施工前一定要对其现状进行检测,尤其是桩长以及进入直接承受压力土层的深度。为了准确确定桩长以及进入直接承受压力土层的深度,需要在基桩的两侧进行地质钻孔,根据岩芯进行地质分层,并划分风化层,然后使用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进行检测。采用该技术能够保证地基既有的状态,不会对既有建筑造成不良影响。

1 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原理

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原理,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电磁场和天线理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电磁波层析成像工作原理

在光学射线近似条件下,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衰减幅值的传输方程可表示为:

(1)

式中,E0为偶极子天线的初始辐射常数,表示为:

(2)

偶极天线的方向性因子为:

(3)

对于常用的半波天线,方向性因子为:

(4)

在接收点放置一相同天线,当两钻孔平行时,场强的观测值为:

(5)

式中:E0为波源初始辐射值;r为发射点到接收点间的路径长;f(θ) 为方向因子;θ为方向角; e为接收天线的等效高度;β为探测区域介质的吸收系数;E为测得的场强的幅值。

吸收系数为:

(6)

吸收系数与岩石物性参数的关系如下式:

(7)

从式(7)可知,吸收系数受介质的电导率σ、介电常数ε、磁导率μ 以及电磁波圆频率ω的影响,所以在一定频率下,吸收系数是地下不同地质体由于其不同的电导率、介电常数、磁导率综合影响的结果。

电磁波层析成像是将射线通过的空间进行网格化,建立如下反演控制方程:

[D][B]=[Y] (8)

式中:D为M×N阶矩阵,M 为观测次数,N 为重建区域的网格个数,D 的元素dij为i次观测中传播路径被j 个网格截得的距离,i=1,2,…,M,j=1,2,…,N; B 为N 维向量,其元素βj为第j 个网格的吸收系数;Y为M 维列向量,其元素yi = ln (E0・fi/Ei/Ri)。fi为第i次观测中天线方向和场矢量方向有关的因子,Ei为第i次观测的场强幅值。

对于桩基础,其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它与表层土和基岩在电阻率、介电常数、磁导率方面有显著差异,对电磁波的吸收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其吸收系数比其周围岩土体的吸收系数要大得多,这是由于钢筋对电磁波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引起的,在同样间距(间距为3m) 和同样的频率条件下,其电磁波吸收系数是岩土体的5~8倍。表层松散土层与基岩对同一频率的电磁波吸收系数也存在差异。

2 工程概况

本文研究的建筑长108m,宽55m,共3层。设计室内地坪标高321.80m,采用框架结构,桩基础设计荷载约3000kN/桩,共86根桩,桩距9.0m,桩径1200~1800mm,桩承台尺寸1500mm×1500mm×800mm~2100mm×2100mm×800mm。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为填方区,填土厚度15~25m,覆盖层最大厚度(填土厚度与原生粉质粘土厚度)近28.5m,其中,填土堆龄时间约1年,结构松散。基岩为泥岩夹砂岩,岩层倾角平缓。

该建筑物桩基础采用旋挖钻机成桩,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完毕后,发现部分桩的桩周地面附近逐渐出现圆形开裂,桩附近墙面出现较大裂纹。尤其是60、61、62、74 号桩附近区域( 见图2),变形特别明显且持续增大。为了控制建筑的变形,对其基础和处理层应进行工程处理。

图2 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工作布置示意图

为了确定工程处理方案,必须查清桩长以及进入直接承受压力土层的深度。在场地上,设计采取了多种物探方法,最终确定采用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

3 野外工作方法

电磁波层析技术野外工作时采用定发装置,即发射机先固定不动,接收机每接收一对射线的数据就往下移一点再进行接收,当接收机接收完该剖面的所有数据后,发射机再往下移一点进行发射,如此循环,直到该剖面测试结束。如图1所示。本次电磁波层析成像探测孔布置在工程桩的对角(见图2),每桩布置2个钻孔,钻孔深度为进入中风化基岩5m,钻孔间距为3m。

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探测工序及应注意的问题:①测量放孔位置和距离时应采用测量仪器准确确定; ②钻探成孔要求孔斜

本工程经现场试验采用参数为: 发射点与接收点间距小于15m,发射点间距0.5m,接收点间距为0. 5m,工作频率为8MHz,野外工作采用定发装置。为了确定场地回填土和基岩的吸收系数,在桩的一侧钻取两个间距为3m 钻孔,采用大间距探测测试岩土层吸收系数。通过试验得知,场地素填土的吸收系数为0.9~2.5,粘土的吸收系数为1.5~2.9,砂岩的吸收系数为0.9~2.1,泥岩的吸收系数为1.9~3.5。通过桩两侧电磁波探测,孔间距为3m时,有钢筋混凝土段电磁波吸收系数为9.5 ~15.5。

4 资料分析与解释

4.1 典型桩的分析

根据工程桩62号桩和82号桩电磁波层析成像解释成果图(见图3) 可知,有桩段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9.4~15.1,填土、粘土和砂岩段电磁波吸收系数为0.9~2.5。桩与岩土体的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异明显,钢筋混凝土的吸收系数是岩土体吸收系数的5~8倍;素填土来源于场地周围岩土体,成分复杂,其电磁波吸收系数不均匀;原生粘土厚度较薄,电磁波吸收系数与填土的数值大小无明显差异,而基岩的电磁波系数与填土相比,数值差异小但比较均匀。因此,利用电磁波吸收系数大小可准确划分基桩的长度,利用电磁波系数的均匀性,可大致划分基岩的埋深。

图3 电磁层析成像解释成果

4.2 成果资料统计分析

对场地沉降较大区域的7 根基桩进行了电磁波层析成像探测,从电磁波层析成像探测成果可知,沉降较大的60、61、62、74 号桩的桩长均小于基岩的埋藏深度。分析造成沉降较大原因,是由于场地填土较厚,时间较短,固结沉降对桩产生较大的负摩擦力,且基桩未嵌岩,因此造成桩沉降较大。

电测波层析成像探测解释的桩长与工程桩施工验收时超声波检测的桩长,除60号桩和74号桩外基本一致。经地面高密度电法勘测和孔内测斜工作,发现60号桩施工中发生了桩倾斜、不垂直,74号桩电磁波的探测孔发生倾斜,使得该两根基桩偏出电磁波探测剖面,这是造成这2 根基桩电磁波探测桩长与超声波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探测基桩需要靠电磁波层析成像探测孔的地质取样的观察和试验结果才能判断,仅依靠该结果不能准确划分岩土层,当然也不能判断直接承受压力土层的深度。因此,在进行电磁波层析成像探测时,要加强其探测孔的地质钻探成果记录工作。

5 结语

根据建筑7根基桩的电磁波层析成像探测结果,结合探测孔地质钻探资料,得到如下结论:

(1)基桩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其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与周围岩土体相比有显著差异,利用电磁波C层析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探测基桩的桩长。

(2)要准确判断基桩进入承受压力土层的深度,一定要将电磁波所测试的桩长和其地质状况相结合。

篇9

无处不在的辐射

实际上,辐射是一种笼统的定义,它指的是各种能量的传播形式,包括热、光、声、电磁波等能量向四周传播的状态。因此凸显某种形式时,我们可以说具体的XX辐射,譬如光辐射、热辐射、电磁波辐射、核辐射等。

我们常见有多种辐射,由光线传播的可以说是光辐射;产生电磁波时,可以说是电磁辐射。辐射的源头叫辐射源,在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较强的用品有微波炉、电脑、风筒、电视机、手机等。其实笼统来说,光辐射以及伽马射线都可以称为电磁辐射的一种,但我们平常所说的电磁辐射是频率小于可见光的电磁辐射。

除了平常的辐射,还有来自自然界的辐射,其中最明显的是宇宙射线(经过大气层的衰减),放射性材料(如花岗岩、宝石等)释放出来的各种辐射。当然,这些辐射的能量较小,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远离它!核辐射

核辐射是在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辐射。核辐射表现为α射线、β射线以及γ射线。α射线是氦核粒子流,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实际是高速的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频率更高的射线,因此穿透力十分强,是造成人体损伤的主要元凶。另外,核反应时还会放出中子流,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穿透力同样强悍,对人体的危害尤为严重。

现在人们谈核色变,是因为核辐射对人造成的伤害是无形的,而且核辐射是无法通过视觉来察觉,只有用专门仪器才能侦查到。由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阴影,所以本次福岛事件也令人深思。经过多次的抢险也没把反应堆的温度降低,而高浓度的核燃料会有很长的衰变期,因而被损坏的地方需要几十甚至上千年的“封印”。

核辐射如何伤害我们?如何预防?

核辐射主要是通过高能量的粒子撞击人体细胞的分子,导致人体组织的分子间发生变化,同时让细胞发生化学变化,丧失原本的功能。同时,过多辐射剂量的情况下,也会大大增加细胞变异的可能,进而加大患上癌症的机率。

核辐射的伤害有两种:一是外辐射,另一种是内辐射。前者是辐射源在外面的照射所发生,后者是辐射源已经在体内所导致。出现内辐射情况较多是由于服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或吸进了污染的空气等。

防御核辐射的主要措施是穿有防护衣物,如果怀疑有污染物在残留在身体上要立即冲洗,对于阻隔核辐射,一般情况下,闭上门窗就可以。然而,在较强辐射的环境下,阻隔辐射会使用铅、含铅玻璃、钢筋混凝土、水等做成的防护墙。

安全的核燃料

笔者这里顺着话题探讨一个相关的知识,就是核反应,在这个谈核色变的时间,其实有一种十分安全以及效能更高的核反应模式。在人们的认中,核反应有两种:一是核裂变,另一种是核聚变。两者的表现形式正好相反,裂变是大原子裂开成不同的原子产生核能,而聚变则是氢原子聚合变成氦原子,同时放出核能。后者产生的能量更加强大,而且极为安全,并不会带来放射性的元素。遗憾的是,当今几乎所有的核能模式采用的都是核裂变模式,在反应当中不但极不稳定,而且还会产生辐射强烈的核废料。

然而,读者不仅会问既然核聚变不会带来放射污染,那么为何氢弹爆炸也会对地区造成污染?这是因为现时激发核聚变需要用核裂变产生上千万摄氏度的高温,不过实验室中已经可以采用局部的激光产生,这样就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当然,核聚变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千万摄氏度高温、数百万个大气压),达到这样的条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可控核聚变也是一个探讨已久的话题,但是核聚变这种无污染零辐射的核能,它将是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

电磁辐射不具可比性

核辐射和我们日程生活中产生的辐射并不相同,通过上面的介绍,核辐射主要是通过核反应或者核元素衰变发生,当中危害最大的是γ射线以及中子流,它的作用是轰击人体的细胞分子,打断分子间的键位改变细胞的化学性质,导致人体器官的功能受损。核辐射对小孩的危害远大于成年人,因为小孩较多细胞处于分裂期,因此极其容易导致畸变发育。

在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影响,它最明显的表现是热效应,而且并不会改变人体细胞的分子结构以及化学特性,当然,这里说的是在一定辐射功率的情况下,当辐射功率达到某个程度时,对人体的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植物吸收辐射?

读者可能会听过植物在电脑旁边可以吸收辐射,这个说法并没错。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植物所吸收的只是照射到它上面的辐射,并非吸收照射到你身上的辐射!如果真想植物帮你吸收辐射,那么就把它放在你和电脑的直线上,即遮挡物!

当然,这里并非所有桌面上的植物都“一事无成”,只是它的作用被人们曲解以及扭曲炒作。那小小植物的作用其实是增加空气的水分和氧气(光合作用时),这样可以减少因为电脑辐射电离空气分子产生的反效果。然而,电离效应在CRT显示器上尤为严重,如今LCD显示器的副作用已经减轻很多。

另外,由于过长时间使用电脑,显示器的辐射会电离附近的空气,产生正离子导致人们会有厌恶感。因此,可以通过在电脑前摆放植物,依着增加负离子发生器以便改变空气的电性质,来改善电脑使用环境。

如何防止电磁辐射

虽然日常生活的辐射对我们人体影响不大,但长期暴露在有危害的环境还是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适。下面介绍给读者防辐射十招。

1.远离辐射源,通过上文的介绍读者也清楚辐射源具体有那些,电磁波是一种能量的形式,因此随着距的增加受到的干扰将会急速降低。当然距离越近也会导致危害增加大,譬如手机、电风筒以及剃须刀使用时离人体较近。

2.隔离辐射源,此方法是使用障碍物隔离辐射,一般金属的物体可以阻隔辐射,例如避免使用裸机奔跑,或者高频的电器最好不要打开外壳运行。

3.减少受用辐射源的时间,从吸收辐射剂量可以知道吸收辐射和辐射的功率、距离以及时间有关系。因此最好不用药长时间使用高辐射的电器,譬如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

4.避免在高辐射的环境停留,一般高辐射的环境譬如医院的X光检查地方、超高压变电站附近、高功率无线电发生器的地方。

5.除了人工辐射外,还会有自然界的辐射,例如当紫外线强度较高的时候避免外出,避免配搭一些有荧光效应的宝石等。

6.充足睡眠,提高人体抵抗力。

7.多吃蔬菜,因为蔬菜提供大量的贝塔胡萝卜素,可以提高人体细胞的抗辐射能力

8.对于常常对着电脑的人群建议常喝绿茶,因为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脑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

篇10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电磁辐射 信息安全 TEMPEST

论文摘要:利用电磁学的方法分析了计算机电磁信息辐射的原理?引入偶极子分析计算了计算机电磁信息辐射场的频谱与场强;研究了计算机电磁信息辐射接收机的接收原理?进一步定量分析了辐射场强与接收机带宽、噪声系数、接收天线定向性和增益之间的数值关系;阐述了计算机电磁信息泄露的方式和途径?概括了基于实际的军队计算机应用中电磁信息安全与防护的主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要处理、传输、存储的军事机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用?计算机已成为目前最关键、应用最广泛的信息处威胁?给国家和军队造成重大损失。理、传输和存储的电子设备。军队指挥自动化、国防为了确保涉及军事机密的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工程的通讯与指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以及智能化储更安全有效?就必须重视军用计算机的电磁信息的信息技术产品等无不与计算机有关。由于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研制、开发和使用防信息泄漏的计算的特殊构造方式?它在工作时?会向周围空间辐射电机。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电磁信息辐射的研究磁波?这些电磁辐射信号包含丰富的频谱资源?携带属于TEMPEST(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Pluse Em-大量有用信息?一旦被敌方接收并破译?就对计算机anationStandard)的研究范围。

1电磁信息泄露原理

1。1计算机辐射原理

麦克斯韦于1846年归纳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方程组(1))可知?电路中只要有电流的变化就会有电磁波的产生?任何时变电磁场都会向四周空间辐射电磁信号?任何载有时变电磁信号的导体都可作为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信号。

由公式(2)、()3可以看出?偶极子所载信号幅度越大?频率越高;功率越大?辐射场强越强;信号波形越尖锐?其频谱越宽;高频分量越丰富?其辐射场强越强。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硬件有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和其他外设备?电源线、主机与外设备间的互连线缆(信号线、数据线和控制线)?连接主机、外设备与互连线缆的连接器。计算机电路组成复杂?各个部件以及各种时钟电路都存在电磁辐射?产生携带大量信息的辐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就通过计算机的主机、外设备、线缆和连接器向周围空间辐射?产生的电磁信息泄漏伴随计算机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发送的全过程。

从信息种类来分?计算机电磁辐射信息包括视频信息、键盘输人信息、磁盘读写信息等。从辐射部件来分?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可以分为处理器的辐射、通信线路的辐射、转换设备的辐射、输出设备的辐射等。

从辐射方式来分?还可以分为一次泄漏和二次泄漏。对于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中的计算机?周围的电磁波接收和发射装置有可能成为计算机二次泄漏辐射的载体。如果计算机辐射信号以某种形式藕合到计算机周围的发射电路中?它以两种形式二次发射出去:辐射信号藕合在放大器的前级?被放大器直接放大发射出去;辐射信号藕合在混频器前级?与发射机内的本振经混频器混频再经放大器发射出去。二次泄露辐射的强度可能超过一次泄漏的辐射强度?降低了计算机设备的防护等级?增加了信号泄露的危险。

1.2计算机辐射信息的接收

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的极其丰富的谐波资源可达兆赫兹(GHz)以上?电磁辐射最强的频带范围一般在20~so Hz之间?计算机的串口、并口、线缆和连接器?其信息泄露的带宽一般较低?约在01 MH:?只要接收机的带宽大于01 MHz?就能有效地接收计算机的辐射信息。计算机视频信息的电磁辐射较为严重?随着显示器的分辨率越来越高?辐射的频率范围也越来越宽?辐射强度也不断增加?被接收还原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1958年?vna.Eck在论文中提出?可以在1仪x〕m处接收还原视频信息?20世纪90年代英国人称可以在160 m接收还原视频信号。其余部件的辐射?在满足接收机条件的情况下?

当确定了接收机的带宽B、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凡、接收机天线的定向性D(或者增益G)?便可以确定接收机能接收到的最低场强?只要大于最低接收场强的计算机电磁辐射信号均可以被接收机接收。

2安全与防护

为了降低计算机电磁辐射信息泄露的危险?确保涉及军事机密的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更安全有效?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目前的计算机防电磁信息泄露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3种?即信号干扰技术、电磁屏蔽技术和TEMPEST技术。

2.1信号千扰技术

信号干扰技术是指利用相关原理?将能够产生噪声的干扰机放在计算机旁?把干扰机发射出来的噪声电磁波和计算机辐射出来的信息电磁波混在一起?通过不同技术途径实现与计算机辐射信息的相关联?并产生了大量与计算机相同频谱特性的伪随机干扰信号?使干扰信号与计算机设备的信息辐射混合在一起向外辐射?所以能破坏原辐射信号的形态?降低辐射信息被接收后还原的可能。它具有造价低廉、移动方便、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泄漏措施。

信号干扰技术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的视频辐射信息泄漏采取的一种防护措施?缺点是干扰机的干扰噪声(白噪声)和计算机的辐射信号(主要是视频信号)的特性是不同的?可以被接收者区分开?提取到其中的有用信息。而且?信号干扰技术多采用覆盖式干扰信号?容易造成电磁污染和防护对象单一。

2.2电磁屏蔽技术

电磁屏蔽技术是利用电磁屏蔽原理?将计算机关键部分用特殊材料包起来?抑制近场感应和远场辐射、中断电磁辐射沿空间的传播途径?是解决电磁信息泄漏的重要手段。

电磁屏蔽有双重作用:减小电磁辐射泄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屏蔽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采用整体屏蔽、部件屏蔽和元器件屏蔽。如:屏蔽电缆、屏蔽电路、屏蔽机柜、屏蔽室等。屏蔽效果与材料性能、辐射频率、屏蔽体结构和辐射源的距离等有关。屏蔽体都需与大地相连?为屏蔽体上的电荷提供一条低阻抗的电气泄放通路。电磁屏蔽的效果与屏蔽体接地的好坏密切相关?一般屏蔽体的接地电阻都要求。从使用的效果来看?屏蔽室更理想?好的屏蔽室可使信号衰减60一140dB?缺点是造价高。采用电磁屏蔽的方法防止电磁辐射泄漏时?并不是所有的设备和元器件都能完全封闭在屏蔽室?内。比如?电源线、信号线等均与外界有联系?辐射电磁波可以通过传导方式传到屏蔽室外造成信息泄漏。

2.3 TEMPEST技术

TEMPEST技术即低辐射技术?是指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设备时?对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连接线、显示器等采取防辐射措施?从而达到减少计算机信息泄漏的目的。前景较好的是红、黑设备分离技术。采用红黑分离技术制造红黑分离式计算机?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引人红黑工程概念?将计算机设备上的信号分为红黑两种信号?红信号是指能被接收破译?并复现出有用信息的信号;黑信号是指即使被接收到?也不能复现出有用信息的信号。把红信号与黑信号完全隔离开来?然后对隔离后的红信号采取特殊处理措施?使其达到防电磁信息泄漏极限值的要求。在计算机设备中?相应地也定义了红设备、黑设备等概念。红设备是处理保密数据信息的设备?黑设备是处理非保密数据信息的设备。

红黑设备之间是不允许进行数据传输的。通常是在两者之间建立红黑隔离界面?仅仅实现黑到红设备之间的单向信息传输。

软件TEMPEST技术191是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电磁防护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给视频字符添加高频“噪声”并伴随发射伪字符?使敌方无法正确还原真实信息?而我方可正常显示。它替代了过去由硬件完成的抑制干扰功能?成本较低。采用TEM-PEST技术的防护型TEMPEST计算机?使用软件来控制计算机辐射信号的发射?同时加入了专用的攻击程序?当有人企图截获信息时系统能自动保护并进行自卫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