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进程逐步加快,作为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这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城市污水治理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模快速扩张造成污水处理规划的矛盾。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但在城市化密集的状态下,城市污水的处理是采用集中处理还是分散处理成为了污水处理规划中出现的一个矛盾。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具有便于运行管理、节省建设投资等优点,但同时也有系统庞大、建设周期长、协调运作难、近期的管网系统功能差等缺点;分散处理方式,是由开发商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工作,由于其对小区内的污水进行二级处理达标后就近排放,因此具有不受大市政污水设施建设进度影响的优点,但由于其由开发商自建自管,因此也具有因技术、资金和管理不到位导致污水不能达标排放、不利于城市水环境保护的缺点。由于城市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对城市污水系统建设以及优化运行和环境保护都有着极大地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就造成了污水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矛盾。

2、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维护存在资金缺口。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国际援助和政府投资,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尚且不够强大,国际援助也只是能解决小部分的资金问题。因此导致我国的多数城市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维护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短缺得不到及时的扩充与设备更新,导致其污水处理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速度,有些污水处理厂甚至因为资金不到位而无法正常运行。资金欠缺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导致很多在建的污水厂待建甚至停建,无法保证污水处理工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缺口无法保证城市污水厂的建设,达不到城市污水处理的要求,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3、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不完善导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目前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中的运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污水处理厂无法进行持续正常的运行,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污水处理能力。此外,除了污水处理厂整体上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外,操作运行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难以掌握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处理过程和设备,也是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4、多数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不达标。目前存在着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其污水在经过相关的技术处理后达到了国家的污水排放标准而进行排放,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由于目前污水处理厂的设备难以合理处理这些污泥,而造成污泥处理难以达标。这些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污泥,同样会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二、城市污水治理工程中的对策与措施

1、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国家应制定全国性的有法律强制力的排水法,同时建立污水产业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对污水处理产业给予法律上的援助。同时,国家应该针对污水治理产业给予一定的帮扶与鼓励,在有必要的时候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快其产业化转型的进程。而针对地方的各级政府,就应该在充分考察本地区的实地条件,实际污水处理状况的前提下,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下,因地制宜的制定本地区的相关污水处理专项规划政策。力求达到污水处理技术合理、管理水平科学先进。使污水治理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已经颁布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起步比较晚,加上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跟不上社会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现实越来越突出。

2、增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这种单一的集资方式是限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是污水处理过程建设得到切实的提高与发展,就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多污水处理过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比如可采用以下一些筹资方式:个人投资、集资、BOT方式、发行建设债券、发行环保彩票等。从根本上保证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使其在财政上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市污水处理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3、加强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开发研发。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经济实用的生物处理技术,现存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多种多样,如由活性污泥法改进的AB法、AO法、A2O法、SBR法和氧化沟法等技术发展的较快,但却得不到普遍的应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方法的投资运作和维护费用太高,很多城市的财力难以负荷。因此,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较为经济的生物处理法,应用的技术比较单一。因此,为了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快速有效,我们应该致力于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呼吁有关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进行开发研究更为经济、实用的能够快速普及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市污水治理工程得到快速有效地发展。

4、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能力。目前,政府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引进使用了一定量的现代化设备,使得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污水处理中随之而产生的大量污泥,却未能得到有效地处理。这些没有被重视的,未能给予妥善处理的污泥,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污水厂污泥治理工作才刚刚起步,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颗粒、有机物、致病细菌等有害污染物,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都有着极大地危害。因此,我国应加快污泥治理工作,使其达到快速发展,提高其污泥处理能力。对于超标排放的污泥,应该采取填埋、焚烧等相关技术进行妥善处理,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

结束语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路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在环保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推动环保事业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洪臣.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与维护管理[J].水科学进展.2001.(1):189

篇2

关键词:文管所;文物保护;注意问题;硬件设施;人员素质

我们知道,文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宏观控制的,也有微观保护的,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阔,概括起来主要有法规、计划、技术、专项管理等。对于县级文物管理工作来说,它不仅肩负着保护与当地的历史有关文物的责任,而且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因此,县级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就成为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县级文管所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

一、县级文管所在文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管理中存在的失窃事件

县级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文物失窃。这一事件的产生,不仅是文物管理的硬件设施问题,更是文物管理的思想意识问题。笔者研究多年发生的失窃事件,发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原因。县级文物管理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硬件保护设施不健全,维修不及时,更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科技保护措施,如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这些必要的保护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级文管所的财政投入相对比较少,但这并不是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的阻碍,如果我们精打细算的话,能把钱花在关键处,应该说,用于升级文物保护措施的费用还是有的。

其次,文物管理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县级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是两类人,一类是年老体弱的退休人员,一类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青人。前者是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或其他岗位的人员,只是年龄大了,离退休不远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不高,观念老化,行动迟缓,心思早已不在工作上了。所以,文物摆放不合适也不动,文物破损也不管,遇到文物偷盗也只是自顾自。后者则是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工作的性质不了解,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甚至觉得文物保护只是保管一些破罐烂盆,发挥不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懈怠,热情全无,文物倒了不扶,窃了不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如此,结果自明。

(二)文管所领导管理能力的缺失

县级文管所的领导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不强。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调任县文管所的领导,不是离退休不远的老者,就是由于工作不力或无工作能力而退居二线的人员。前者如上所述,只等退休回家,而后者对工作不闻不问,只是一门心思用在如何花去本文物单位仅有的一点管理经费上。他们对文物的保护、修复几乎不予过问,更不用说具有现代文物管理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对文物保护的力度。

二、文物管理局解决文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加大投入,升级硬件设施,提高现代管理水平

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并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是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升级管理设备,提高保护水平的。

首先要各方筹措经费。文管所要多方筹措资金与开源节流并重。一方面要与县领导积极沟通,争取县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请求,甚至向国家申请置办硬件设施的经费,以提升文物保护的硬件设施,如购置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应该努力争取。因为,党和政府比我们更能明白文物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贵和价值,一定会尽力帮助县级文管所做好文物保护的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社会人士求助和募捐。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增强,特别是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们对有一方历史价值的县级文物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向他们提出文物保护的求助募捐时,他们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的。我们也可扩大求助范围,向大城市扩展,向县域内的本地成功人士提出募捐请求。当然,我们需要做好募捐的相关工作,如募捐手续、资金保管、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相关内容向募捐者介绍清楚,证明募捐的正当性和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如果资金巨大,就要成立募捐资金使用管理委员会,以社会监督的方式运行,以提高募捐资金使用的效益。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现代文化企业运行模式,实行私人经营、政府管理和扶持的机制。政府可以象征性地征收一点租金,其他全部由私人来经营和管理,政府还要给予经营者一定的政策或者经费上必要的扶持。

(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素质,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工作

首先,要实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年轻化。如前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既是体力活更是智力活,因此,笔者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年轻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防止失窃事件的发生,仅依靠硬件设施显然是不够的,更何况任何硬件设施都不可能是万无一失,一劳永逸的。

在选聘工作人员时,一定要挑选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人员,在突发失窃事件时,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要懂得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流程,如博物馆温度设置,文物的清洁;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电子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等。这需要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只有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

(三)提高领导者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工作能力

以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坏,领导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文物有深刻的理解,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他的领导工作必然出色,他领导下的文物保护工作必然卓有成效。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也好,当地政府官员也好,要切实从文物保护的实际出发,考虑人员选配,把那些有文物修养,有历史责任,想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做些事的人员选拔上来,并信任他们,重用他们,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从而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第八条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质认定办法和分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

第二章立项与勘察设计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以下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国家文物局为审批机关。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审批机关。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的申报机关、审批机关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保养维护工程由文物使用单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的立项与勘察设计方案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履行报批程序。抢险加固工程中确因情况紧急需要即刻实施的,可在实施的同时补报。

迁移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二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

(二)拟立项目名称、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

布与执行情况;

(三)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能性的技术文件与形象资料(录像或照片);

(四)经费估算、来源及计划工期安排;

(五)拟聘请的勘察设计单位名称及资信。

第十四条已立项的文物保护工程应当申报勘察、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设计文件。重大工程要在方案获得批准后,再进行技术设计。

第十五条勘察和方案设计文件包括:

(一)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

(二)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与相关技术文件;

(三)工程设计概算;

(四)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第十六条施工技术设计文件包括:

(一)施工图;

(二)设计说明书;

(三)施工图预算;

(四)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第三章施工、监理与验收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和迁移工程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报批招标文件及拟选用的施工单位。

第十九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

(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

(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

(五)提交竣工资料;

(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文物保护工程设立优秀工程奖,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或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参照执行本办法。

篇4

关键词:摄影;文物保护;文物摄影;重要性

1 文物摄影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文物摄影应该是对历史审美认知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数码摄影设备以文物为对象的拍摄记录,客观并再现其艺术性。

摄影在文物中的使用除了客观记录它的历史状态,也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要遵循以真实、美观为基础的艺术规律,要求摄影者要具备一定的文物相关知识,要理解文物本身是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构成了文物特性的表现形式。文物摄影时有针对性地调动光线、角度、镜头,充分运用艺术手段来塑造、刻画它。对它有深刻的认知才能从作品中展现出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它所要传达的信息。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1年4月8《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中指出:“拍摄易损文物(如壁画、彩塑、书画、纺织品、漆器等)一律禁止使用强光灯。”灯光照片时还应注意光照时间、光源与器物的距离和灯光热度等。对光源敏感的器物类型,不应长时间光拍,否则会使绘画、织品等脱色、剥落,字迹模糊,甚至引起本身的质变。所以在测光的时候需要对文物的特性有所认知。以最快、最准确的速度拍照,从而缩短器物的光照时间。在选择灯光的时候酌情使用散光灯和聚光灯,不要是器物骤然升温或降温,这样容易使器物受到损坏。争取在初步入库时完成该器物的大部分的摄影任务,不要经常反复拍照同一器物。

z影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光线的布局以及器物的构图,在文物摄影中也同样重要,首先是光的运用就非常重要,它能使所拍摄对象呈现历史沧桑感也能使拍摄对象绚丽多姿。其次是拍摄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一件器物最重要的照片是正面全景照片。(如图1、如图2)作为入库级别高的藏品应用彩色胶片,拍摄彩色反转片和负片(如图3),有条件的单位对重器、珍品也可以拍录像片存档。针对具有重要的文物信息胶片,博物馆会进行电子文档备份(如图4)。

2 摄影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2.1 文物信息的储存与展览

按着文物摄影的分类,去寻找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文物摄影可以按文物的分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古遗址等较大型不可移动文物摄影;另一类是陶瓷、玉器、书画等较细致、可移动的文物摄影。在文物摄影中要注意:具体的细分可大致分为这几个方面:考古摄影、古建筑摄影、石窟摄影、器物摄影。通过文物分类,可以有效地提高摄影团队的合理分工,更细化文物信息的储存和整理,为后期展览提供资料。文物的展览不仅仅是传统摆在橱窗展览的形式,更多的是互联网上的互动展览,虚拟图片360度的展现,如今影像采集、加工、输出全部基于数字技术,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发生了重要改变;文物摄影不再局限于影像工作本身,参与并推动了文博单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作。

2.2 数位宝库的多元化运用

通过文物摄影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把文物这个历史文化艺术品进行了数字化录入,形成了丰富庞大的资料库,是博物馆典藏资源集合的基础,加以延伸出更广博的交叉应用,成为21世纪研究的利器。例如,的资料库包含故宫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故宫书画典藏资料检索系统、清代文献档册目录、善本古籍资料库等,展现了故宫器物、书画、图书文献等丰富的典藏。在数位计划多管齐下整合丰富资源、无限延伸文物的附加值,从典藏资料库、主题网站、多媒体互动光碟与展示、文物衍生产品的运用等。而这些都基于摄影技术在文物上的使用,发挥了文物的价值。利用新媒体对群众经行宣传教育和推广。以数位典藏的资源为数位学习的素材,建立起博物馆数位学习示范中心、数位学习平台,并开发内容教材,提供同步或混合线上教学功能。深入浅出的通过图片了解文物的制作、鉴赏、修复等保护的方法,而非传统拿实物出来比画,更好地延续文物的寿命。

2.3 文化遗产写实的记录

随着国家对历史古迹、文物等历史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博行业,但是由于传统艺人的大量流失,很多传统技术没有沿传下来。而传统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大量的文物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很多考古发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被破坏,基于这些因素,摄影在文物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快速有效地记录被发现的原始状态,更好地为后人研究和复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推进,文物摄影也包含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拍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人心,即使实物形态的文物消失,摄影影像的留存也可以留住那短暂的美好瞬间,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之一,是文化遗产深入人心的好方法。

2.4 辅助鉴定依据及印刷

由于近年来文物作伪严重,结合科技发展,很多企业正在研究怎样通过仪器鉴定真伪。现在中国的雅昌艺术网、江苏省文交所以及南京国典艺术保真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摄影技术,记录每一张书画作品的特征,通过每一个放大的信息点去记录,以辅助鉴定。同时日本的二玄出版社由于运用了高精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宣纸对文物进行再记录再印刷,起到了再传播再保护的功能。更好的帮助人们对文物进行复制和保护。所以,文物摄影实际上是运用多重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才能达到高度的“传神”效果,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式的翻版。

3 文物摄影的应用价值

3.1 艺术价值

人们一般认为文物摄影只是客观记录艺术品的写真造型,而却忽视了,其实我们在遵循古人的艺术杰出作品的时候还在经行二次艺术传播。作为一个文物摄影工作者,必须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认知、熟练运用现代化摄影记录设备和技法,了解古人和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展现完美的摄影作品。

3.2 市场价值

首先是由文物摄影引申而来的3D修复技术,它可以更便利、更快捷替代现今石膏树脂修复的可能性。其次,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当今掀起了第三次收藏热,大小拍卖行竞相举槌拍卖文物艺术品,艺术品图录成千上万的印刷出版,这使得文物摄影拓展了博物馆之外的另一个潜力巨大的应用市场。以及现在各种微拍等,都需要有好的文物摄影作品为基础,去吸引投资爱好者的眼光,进行更好的宣传。减少文物在搬动中遭受损伤的可能性,从而为文物保护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1] 赵广田.文物摄影概论[M].甘肃文化出版社.

[2] 王芬,陈淑卿.考古摄影实验教材[M].

篇5

[关键词]法制教育知识结构

当今的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制进学校,法制在身边,法制不仅需要学校专题组织学生学法,更需要学科教师把法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科,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结合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拓展学生法制教育渠道

法制进课堂,首先把握好教材,将法制教育列入到教学目标之列,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善于开发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因势利导、巧妙的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教育顺势而出,合情合理.我们这地方,没有旅游胜地,文物古迹少之又少,时空上不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壁画……但是借助学科教学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九年级数学(下)《圆》一章中,《垂直于弦的直径》有这样一个引例:同学们知道桥吗?知道赵州桥吗?它是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它的跨度为37.4m(弧所对的弦长),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州桥的主桥拱的半径吗?(精确到0.1m).师生带着自豪、骄傲、保护的情感读题,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相关历史,了解文物的相关知识,就顺其自然地渗透《文物保护法》.又如,给学生直接谈野生动物保护,学生很盲目,因为学生见到野生动物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配方法》一节,出现了一个问题解决题,树林里有一群活蹦乱跳的猴子,分成两队做游戏,一队猴子数是总猴子数的 ,另一队猴子数是12只,那么猴子总数是多少?学生看到图文并茂的题,就弥补了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之情,趁机简介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深入浅出,把平时讲不到、不好讲的法律、道德,从学习内容中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的心里,形式比较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2.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篇6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提出了新的挑战,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不和谐体现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资源禀赋和体验经济内涵、旅游产品形式和游客体验本质的不和谐三个方面。在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基础上,从开发理念、产品设计和旅游服务等角度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的思路,并结合典型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进行案例研究。

关键词:体验经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西安

截止2007年底,国务院确定公布了三批及11座增补城市,共11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强的吸引力在众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城市,同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承载物。它在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要的同时还要肩负历史文物保护的重任。从某种角度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城市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复合体,它们彼此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然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们消费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势必映射到旅游活动中,它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之间是否存在不和谐因子,如何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体验经济与旅游

1998年,美国学者B. Joseph Pine Ⅱ和 James H. Gilmore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欢迎进入体验经济(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文。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从而为个体消费者营造一种难忘的经历。两位学者从“顾客的参与程度”和“与环境的关系”两个层面将体验划分为以下四个组成要素:教育、娱乐、审美和逃避[2]。〖JP+1〗体验经济在服务经济的基础上产生,而又完全不同于服务经济,其实质是强调“顾客参与”和“顾客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顾客的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都将成为“体验”的重要环节,顾客在体验的同时又参与营造了体验的氛围;顾客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吸收(absorption)”还是 “沉浸(immersion)”都极大地体现了消费者的主体性和与消费环境的互动性。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将逐渐占据体验经济时代消费活动的主体。

旅游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典型代表,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些新特征: 首先,从消费结构看,旅游者更多地关注精神享受和情感需要;其次,从消费内容看,旅游者从习惯于标准化产品和一般化服务向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转变;第三,从消费价值看,旅游者由消费“结果”转变为消费“过程”。不再是只关注产品本身,而是关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的感觉和体验;第四,从旅游产品形式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互动参与式双向沟通型产品。最后,从心智模式看,旅游者由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转向对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3]。

二、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不和谐因素

(一)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然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中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表现突出、由来已久又似乎很难调和。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当然相互促进的一面更好协调也更易理解;而在实践当中,旅游开发者则更多地强调其经济特征,强调文物旅游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即使旅游开发者能够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因其视角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正如旅游界众所周知的“水洗三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很多争议,的确令人深思。

(二)资源禀赋和体验经济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体的旅游资源禀赋就决定了其自身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总量丰富、文物价值高、知识含量高,专业特色浓厚,通俗性较差,参与性较低,或者说静态资源多动态体验少。而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是追求审美和愉悦,通过旅游的过程去体验差异和新奇。而且不同于其它城市旅游,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相对而言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感悟能力,具备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素质。然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又要通过旅游媒介(包括旅游中间商、导游服务、目的地居民等)去弥合。旅游媒介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动态体验环节的不足又与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相抵触。

(三)旅游产品形式和游客体验本质

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它的旅游产品形式。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核心产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博物馆类、陵墓类、名人故居、节事类(庆典事件、仿古模拟)、古代建筑、宗教类(宗教建筑、礼仪庆典)等。这种产品形式强调文化性、历史性和知识性。游客体验的本质为“过程消费”而非“结果消费”,体验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以互动参与式取代单项沟通式。某种程度而言,游客也是“生产者”而非单纯“消费者”。体验经济时代,游客趋向于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自身的“沉浸”和愉悦,这种不和谐关系如图1所示。

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论原理

所谓的系统论是指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也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将系统定义为:由若干个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系统往往是一个多极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一个大系统一般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又可分为多个亚子系统,而亚子系统可以再分。现代系统论的出发点在于运用科学方法寻求系统的最优化,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子系统的功能总和[4]。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及其内涵前面已经有所阐释,此处不再赘述。目前国内有关体验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特种旅游开发、景区管理模式创新、旅游产品设计等领域[5-7]。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自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了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并提出了实现和谐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8]。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动力产业之一。和谐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发展强调“人地和谐”,即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和谐;“人态和谐”,即旅游者之间、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和谐;“人企和谐”,则指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利益共赢。和谐理论应用于旅游发展的实践,可以归纳为和谐的发展目标、和谐的经营理念、和谐的旅游环境以及和谐的消费意识。

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模式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结构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最基本构成是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构成要素是旅游者,具体涉及旅游者的欲望、动机、需求、偏好、选择、决策和评价内容;供给子系统则包括核心吸引物(文物、遗址遗迹、历史事件、人物等)、交通、市场营销、信息流和旅游服务等。旅游影响(效应)具有双向性,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效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需求和供给子系统。旅游环境作为支持系统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人文环境则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

(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优化

鉴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构成,其发展优化主要表现在对供给子系统的优化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是旅游者以文物、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吸引物的城市旅游体验活动。旅游体验主要是游客以“三求”为出发点,通过体验过程的“三性”来达到“三感” 的目标。所谓“三求”即求解脱、求补偿、求刺激;“三性”即可感知性、可参与性、可理解性;“三感”即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

1.开发理念优化:突出“三求”,有所选择

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有些资源实行“保护”和“开发”相对分离。即不宜开发的旅游资源暂且不开发,以保护为主,谋求长远利益。对于旅游开发价值高的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满足旅游者的审美愉悦需求。其次,在开发理念上强化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内涵,改变以往资源导向型的旅游开发模式,变“资源导向型”为“资源依托型”。依托于适宜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旅游者“求解脱、求补偿、求刺激”的本源旅游体验要求,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

2.产品设计优化:注重“三性”,不断创新

比较而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蕴含大量的知识背景,旅游者自身的知识素养会直接影响旅游体验的质量;并且,以文物为主体的旅游产品往往存在于非自然的历史时期,如遗址遗迹、古代建筑设施、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凝结了后人对历史的诠释和感悟;关注旅游体验的“三性”,即可感知性、可参与性、可理解性,不断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设计的根本所在。

3.旅游服务优化:追求“三感”,以人为本

旅游服务渗透于游客体验的每个环节,它包括旅游接待的硬件设施,旅游宣传促销和目的地的接待服务等。“以人为本”,为旅游者营造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旅游者效益的最大化是旅游服务的核心。

五、西安城市旅游发展优化

(一)西安的旅游资源赋存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市辖9区4县,在9983平方千米的地域范围,巍峨陡峻、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了西安市的基本地貌。西安市自然旅游资源规模体量大、种类较为齐全,拥有3个主类(缺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中的天象与气候景观主类)、16个基本类型,共67处资源单体;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西安市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全市共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2 081个,占到全部旅游资源的969%,涵盖了4大主类、14个亚类和79个基本类型。可以看出,西安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其中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文物类旅游资源为西安旅游资源的核心。

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能反映在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指标上。西安虽然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分布广,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的国际旅游收入和其他城市相比处于很大劣势,在全国排名曾一度降至17名。体验经济的来临,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充分利用优势的文物旅游资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西安旅游发展优化的具体构想

1.优化资源开发理念:有所选择,强化体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产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这些城市所赋存的文物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要树立“有所选择、注重体验”的理念。不是所有的历史遗存都要开发,也不是所有的文物资源都适合旅游开发。进行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尽可能具有相对高的审美愉悦价值,尽可能符合旅游者的体验要求。西安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旅游资源赋存数量多、品位高。但不能追求“高开发利用率”,而是有所选择、走资源开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西安人文旅游资源中比重很大的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以选择性滞后开发或者不开发。

2.旅游产品优化:细分市场、活力精品

西安旅游产品功能结构相对单一是长期以来旅游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西安旅游产品在设计上应有所区别,突出重点。针对一般国际旅游者特点,突出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产品。激发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西安旅游的国际品牌知名度;其中重点进行秦始皇兵马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和配套,增强参与性、提高感悟性。如博物馆内分设体验区(相关知识竞答、仿陶俑烧制、电脑游戏仿真等)。对国内游客,则融观光、文物、体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为一体,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展示西安周、秦、汉、唐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对省内游客,重点依托关中平原向秦岭山地过渡地带的自然旅游资源,打造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形式。提升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影响力。

3.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优化:追求人性化

旅游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又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旅游服务要具有“个性化”,追求“人性化”。西安可以借鉴欧洲很多旅游城市,在火车站、飞机场、港口等旅游者集散中心设立游客信息中心(Tourist Information),提供涉及主要客源市场语言的旅游宣传册、地图和旅游专线的票务服务。再加上免费的人工帮助,使旅游者体验到亲切感和满足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市场营销在客源地的保持和开拓、市场营销渠道的选择、经销商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特色。针对国际市场:突出西安作为“秦俑故乡、丝路起点、东方古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国内市场:突出西安“西部最佳、中国立体博物馆”等城市旅游形象;省内市场:强化“古城新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旅游形象。可以通过文化传媒、大型节事活动、巡回展览、名人效应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4.旅游环境和旅游效应优化:和谐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系统更多地强调西安作为旅游城市所应具备的有利于游客更好感知西安的通道。该系统的优化存在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耦合,或者说是利益的博弈。最终达到旅游者和城市资源之间的和谐;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和谐;旅游者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旅游影响系统则具有双向性:即针对旅游者又对历史文化名城本身;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如何强化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对旅游者的正面影响,同时减小旅游者对西安的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

六、结论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城市,同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承载物。它在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要的同时还要肩负历史文物保护的重任。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不和谐体现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资源禀赋和体验经济内涵、以及旅游产品形式和游客体验本质的不和谐三个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最基本构成是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其发展优化主要表现在对供给子系统的优化方面。其中开发理念优化要突出“三求”、有所选择;产品设计优化注重“三性”、不断创新;旅游服务优化追求“三感”、以人为本;西安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JP+1〗其中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文物类旅游资源为西安旅游资源的核心。为适应体验经济的本质要求,西安旅游应在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上有所选择、强化体验;旅游产品上细分市场、活力精品;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领域追求人性化、体现个性化;旅游环境和旅游效应系统平衡博弈、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1]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EB/OL].[2008-04-22].gjgy.com/chinawhmc.html.

[2]B.Joseph PineⅡ,James H. 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M].New York: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ssachusetts. 1999.

[3]陈兴,“体验经济”背景下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我国“旅游体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6.

[4]马建华. 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刘敏,石学勇. 体验经济与内蒙古特种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6]李晓琴. 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项目设计与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7(3):69-72.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涉台文物;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4

校本课程作为对传统必修课的补充,担当着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媒介。将涉台文物注入校本课程,是对校本课程内容的新尝试。福建省是涉台文物大省,这使得涉台文物在省内高中推广有了天然的土壤。

一.涉台文物概况及其与闽台的“五缘”关系

涉台文物是连接大陆和台湾之间交流、体现两岸亲缘关系的古建筑、古墓葬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反映大陆和台湾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同源关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据统计,目前福建省有涉台文物1542处,占大陆涉台文物总数的80%以上。它们是我国不可分割领土的实证。

闽台两岸悠久的关系可概括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在地缘上,三明万寿岩遗址出土的锐校砸击石片,早于台湾岛发现的同类石器,揭示了台湾岛在旧石器时代与福建的渊源。血缘上,台湾人口绝大部分是汉人,而汉人中“隶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文缘上,台湾的文化与闽南、妈祖文化等一脉相承,民俗也颇为相似,如祭祖迎神等。商缘上,福建至今还保留反映两岸经济往来的史迹,如龙海林氏义庄等,是闽台两岸商业频繁交往的见证。法缘上,郑成功、施琅等等事实确切表明台湾法理上属于中国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

二.如何利用涉台文物作为校本教材

涉台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维系两岸因缘关系上,还可以将其引入教材,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和了解涉台文物背后的历史,以及其作为“桥梁”的重大作用。

(一)校本教材利用开发涉台文物的重要性

涉台文物是维系两岸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让高中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能够促进祖国的新一代对“根”、“祖”、“源”的认同,从思想和行动上反对和遏制“去中国化”言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认同感。所以,在校本课程中引入涉台文物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地考察、调研,学生能够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思考如今的两岸形势,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无疑是一石二鸟的好方法。

(二)涉台文物的艺术表现力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涉台文物并对两岸关系产生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对其内容进行谨慎筛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从建筑风格上看

涉台文物的建筑风格与台湾传统建筑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台湾的建筑装饰有花鸟、人物、走兽与集瑞四种称呼,屋脊上会有双龙抢珠等装饰,且与中国传统的艳丽色彩无异。大陆的涉台文物古建筑也有类似装饰,位于漳州东山的明德宫,建筑装饰大量采用石、木雕等工艺,所有木制构建均经精细镂雕,并装饰鎏金漆画,金碧辉煌。通过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解读两岸在建筑文化上具有的以中华文化为基底的艺术传承和发展,从而论证闽台文化同宗、同源、同种的关系。

2.从雕刻上看

雕刻虽属于建筑的一部分,但其艺术特色值得引用。台湾建筑最常见的是对柱子的雕刻,这也是大陆很多涉台文物甚至民居都会出现的特色。房屋正立面最常见的是龙柱,此外也有百福柱等特殊范例。这种情况在涉台文物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泉州天后宫殿前的一对青草石雕龙柱,二龙腾飞,巧夺天工。在教学当中,引入大量古建筑雕刻的图片,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现场感受,将达到很好的教育学习效果。

3.从古墓葬上看

古墓葬是涉台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大陆寻根谒祖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个古墓葬都讲述了一段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亲缘历史,如:位于厦门同安区大同碧岳村的叶郡马墓,当年叶氏族人于明成代年间迁居金门,明末清初叶氏族人大量移居台湾,其后裔每年均会回乡祭祖。古墓葬对于学生理解两岸“五缘”关系、增进对闽台祭祖文化的认知,有重要作用。

涉台文物体现和反映的两岸关系远不止这些,还可以加入对于台湾及大陆在艺术、习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证据”,使学生产生对于闽台和两岸关系积极的价值观。

三.可利用的手段和途径

由于涉台文物本身具备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个人考察与田野调研相结合

涉台文物的课堂讲解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效果受到局限,所以户外考察成为一种教学新思路。通过实地观察、询问当地村民,且在个人调查之余配合教师讲解,能够使学生加深印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这也是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二)组织进行涉台文物知识竞赛

阶段性学习之后,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抽样检测”,以知识竞赛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竞技过程中对涉台文物知识加深印象,并且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竞赛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下产生对涉台文物学习的兴趣,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决心。

(三)参加台湾人回乡祭祖活动

台湾同胞对于“大陆寻根”有着强烈的期盼和愿望,每年举行祭祀活动时,许多台湾同胞都会来到大陆祭祖,带学生参观庞大的祭祖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见证闽台两岸一家亲的氛围,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直观教育。

对涉台文物的学习从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等各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但能够达到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又可以产生许多“附属价值”,是值得尝试并可长期研究开发的课题,此应用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海西文化遗产两岸历史记忆[C].《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07论文集》:2008.9.

2.涉台文物连接两岸同胞情[N].香港大公网:2008.3.12.

3.记者丁宇:保护涉台文物弘扬中华文化----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J].《两岸关注》:2011.2.

篇8

1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特点

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料工作相比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1.1所藏图书资料具有专业性

博物馆的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典藏和利用都是围绕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和考古科研工作展开的,其类型大部分是纸质文献,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等,电子文献资料很少。历史类博物馆一般都藏有古籍类文献资料,其不仅具有文献研究价值,还具有文物价值。博物馆所藏的图书资料先要保存好,然后才是合理利用。管理这些文献资料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手段。辽阳博物馆图书资料室隶属于文物保管部,所藏的图书资料主要为历史、文物、考古、美术史以及博物馆学等专业图书和文献资料,其专业特色非常鲜明。

1.2服务对象具有单一性

博物馆所藏的图书资料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本馆职工,为完成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而提供服务。本馆为完成收藏、陈列和宣教工作服务,也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建立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室。目前,本馆图书资料室仅对本馆工作人员开放,如外单位人员需要查找本馆的图书资料,需要事先沟通,经允许后方可查阅。而一些比较珍贵的图书资料与馆藏文物一样,执行严格的保管与使用制度,即使是馆内人员使用也必须严格履行入库查阅手续,外单位人员不允许入库,也就无法查阅。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图书资料的保护,但也限制了外单位人员对这些图书资料的查阅与利用。

1.3服务方式具有直接性

博物馆图书资料与其他图书馆承担的功能相同点在于,都是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的检索、查询和阅读,这种服务的表现形式为知识信息的传递,属于间接。而不同点在于,博物馆的图书资料还能提供一种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为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和陈列展览提供服务。举例来说,博物馆收藏的很多文物需要经常进行考证和研究,研究人员除了需要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借助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的研究考证后,才能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和历史价值等。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中有很多文物、展品和文字图片资料,通过设计、整合达到展示主题内容的目的。在筹备一个陈列展览的过程中,文字图片资料是在已有的文物、展品之后提供的,这就需要查阅详尽的文物史料,以及相关的报刊资料,博物馆所收藏的图书资料就成为该项工作必不可少的信息源。此外,博物馆的讲解宣传工作,需要编写本地区的历史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料,以及馆藏文物简介、讲解稿等,其资料来源首选是本馆的图书资料。

2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发展对策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与博物馆最基本的业务工作密切相关,是反映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作为重点工作抓好抓实。要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准确把握其工作特点是关键,是基础。

2.1提高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

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领导认识提高了,就能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调动人力、物力建设好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提高了,就能够树立在服务中谋地位、做贡献的思想,注重把握机会,在博物馆的业务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从上到下思想统一了,就能够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层次。博物馆长期把图书资料的收藏作为主要的指标,而对所收藏的图书资料如何利用的问题却常常被忽视。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元素,博物馆的图书资料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自然也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因此,必须提高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职能要实现由重“藏”到重“用”的转变,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以辽阳博物馆为例,虽然本馆图书资料室的藏书数量和规模不能与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相比,但自身优势也十分明显,即具有专业性的特质。公共图书馆藏书遵循的是大众化、多样化的原则,与博物馆专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关的文献类型和数量不及本馆系统、丰富和全面。另外,辽阳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些孤本善本,这更是普通读者难得一见的资料,其学术和研究价值是一般资料不可替代的。为了不让这些重要文献资料沉睡库中,充分实现其价值,本馆图书资料室在固定的时间对外开放,方便了专业研究者的利用。

2.2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要实现博物馆所收藏的图书资料的价值,必须强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要把图书资料室的管理计划、文献征集和采购、保管等工作与图书资料的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图书资料借阅制度,避免因为工作人员变化,交接手续不全,或者没有规范的借阅手续而造成图书资料的流失或不完整。二是要创造图书资料保管的良好环境,这是保障图书资料有效利用的基础。要防止因保管条件不达标准,或温度、温度、光线、污染、灰尘等因素造成资料的损害。三是做好图书资料的清点、核对和编目工作,对于馆藏的文献资料都要逐一清点造册,并按照图书馆学专业的要求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统计、排列、编目、上架,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2.3利用多种途径丰富馆藏图书资料

博物馆图书资料的来源主要有采购、征集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在以往的征集和接受捐赠工作中,博物馆往往仅重视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物品,其中文献资料多为有手稿、家谱、契约等,图书资料都是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还有一些古籍资料。对于够不上文物价值的图书资料,或是短期内人们还没完全认识到其真正价值的,都没有列入到博物馆的征集和接受捐赠范围之内,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损失。为此,博物馆应该改变工作思路,扩大征集和接受捐赠文献资料的范围,丰富馆藏图书资料。博物馆用于图书资料采购的经费非常有限,采购图书资料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追求多而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藏书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作用,把最需要、最有使用价值的图书资料纳入馆藏体系。为此,笔者认为,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把文献征集和搜集工作经常化,保证藏书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根据博物馆业务和馆藏的特点,有计划地发函征集或组织人员外出定向征集,也可与书店、出版社和古玩店建立联系,委托代购。二是掌握与博物馆业务有关的书籍出版信息,及时进行预订或采购。三是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与文博事业发展和业务研究有关的信息,如各地报导的考古新发现,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工作动态,进行搜集汇总,及时提供给本馆的有关人员,为业务建设提供参考。

2.4加强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网络化管理

目前,博物馆的网站服务基本上提供的都是馆藏文物信息,博物馆的图书资料信息很难在网上查询。实际上,博物馆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丰富博物馆网络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如果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只局限于图书、报刊、杂志等纸质形式,又不能实行开放式的对外借阅服务,那么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室体现更多的是储藏室的功能。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着重做好博物馆图书资料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与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利用通用性和兼容性好的图书管理软件,对已有馆藏图书资料进行数据加工,并在网站上提供检索入口,使博物馆的图书资料能够让公众共享。另一方面,要整合加工网络资源,将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本地化、馆藏化。网络资源具有无序性、动态性的特点,这给用户选择与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从深层次开发文献信息入手,对馆藏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而实用的组织管理,经过分析、比较、识别、研究,将无序分散的信息形成有序的网上二次信息或三次信息,为网络用户有效检索利用博物馆专业信息资源搭建平台,提供路径。

2.5建设适应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文博专业或历史学专业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学专业的人才很少。图书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图书的分类编目、整理加工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深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图书馆学的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工作也需要借鉴新理念、新技术,也需要培养专门的图书资料管理人才。博物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和文史知识,还应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当前博物馆图书资料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各博物馆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是引进复合型人才,或是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人才。博物馆图书资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人才。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事业建设都离不开文献信息的支撑。图书资料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博物馆特色的图书资料服务体系是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事业建设实践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建设一支适应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则可以为博物馆学研究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篇9

一、教材分析

《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内容虽然抽象,但它并不孤立存在。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与学生切身感受相关联的一条线:《有趣的汉字》、《认识图形标志》、《民间玩具》等,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顺序。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观察雕塑作品的点、线、面及色彩。了解古人雕塑的杰出水平,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爱护祖国珍贵文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造型和色彩基础,感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鼓励他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认识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操作领域:用简洁和朴素的语言与兵马俑沟通,用角色体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觉。

3 情感领域: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性地与欣赏对象进行沟通和对话,激发学生对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重视与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认识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提高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学具准备: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影视片断、图片和陶俑纪念品等。

六、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历史、语文、思想品德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游戏,建构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 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 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七、说学法

1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玩、看、想、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 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是可以与秦始皇和他的兵马俑进行对话的”。

八、说教学过程

1 快乐情境导入

(1)带着学生进行一次快乐之旅

师: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秦始皇。(对秦始皇进行概括性介绍,略)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去―个地方,我们一起做一次快乐的旅行。(请学生观看秦始皇兵马俑影视作品)

师:刚才观看了秦始皇兵马俑影视作品,请大家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

生:老师,我觉得“始皇帝”真是太厉害了!

生:没想到中国古代还曾有过这么一段辉煌的历史!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始皇帝”和兵马俑的故事呢?

生:老师,什么是兵马俑呀?

师: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都要用“活人”也就是“奴隶”来陪葬。但到了商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渐渐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奴隶”的陪葬就改成了用“俑”代替“活人”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打开课件中的图片)

师:这就是“俑”。有商代的“囚徒俑”,战国的“木雕女俑”,秦朝的“武士俑”,汉代的“说唱俑”……。

(2)引入欣赏话题

师:同学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件作品的种类、内容与题材、形式和材质,这样才有欣赏的基础。

师:你们知道如何欣赏雕塑作品吗?

生:老师,我有相关的资料!(学生到展示台出示卡片)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些兵马俑给你们带来的感受。

生;宏伟、庞大、漂亮……。

(设计思路:这个小环节要求学生用点、线、面和色彩表现兵马俑的一个精彩局部特征。通过辨识和观察让学生尝试雕塑作品的点、线、面和色彩,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

(3)揭示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

师:在我国的陕西临潼县城城东五公里处,有一处显赫的皇陵,高43米,这就是秦始皇陵。它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设计思路:整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中,通过学生与“秦始王兵马俑”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师生共同探究雕塑艺术的造型表现方式和相关的欣赏知识,直观地感受兵马俑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通过师生和同学间图片、文字资料的相互交流和感受,畅谈和表现自己对秦始皇兵马俑雕塑作品的不同看法,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包容性。)

2 师生合作体验

(1)出示兵马俑的照片,引导学生进行逐一观察。

师: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些兵马俑都和真人差不多大,而且都做得栩栩如生,真的好神奇噢!

师:对呀!这是写实手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6页,仔细观察这些照片。

①看军队的排列(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

出示欣赏资料: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宝,是秦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②看人物的表情,观察细节(写实、抽象、夸张、变形。)

③看服装和配置,如战马、兵器等。

(2)师生共同探究:分辨谁是将军?谁是士兵?为什么?(发式、胡须、装束)

①先分组观察图片,分析兵马俑的细部刻画。

②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设计思路:本环节为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兵马俑雕塑写实的艺术特色;通过辨一辨,认一认,进行小组内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对秦俑雕刻的细部刻画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描述,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解释,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雕塑作品的内在本质。这样,学生的判断能力得到锻炼,欣赏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展示个性表达

(1)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兵马俑新的感受,并选代表发表看法。

(2)教师进行小结: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世界艺术史增添了光彩。

(设计思路:学生不但要学会欣赏,而且还要学会评价,把自己的看法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教师及时对学生从兵马俑雕塑的欣赏延伸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4 运用知识欣赏

师:你们知道如何欣赏其他雕塑作品吗?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吗?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欣赏美术作品要知道作品的种类、表现形式,雕塑内容与题材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是静物。

师:有谁可以补充吗?

生:还有材质的选择上,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生:还有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师:说得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知道欣赏一件作品该从哪些方面人手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把我们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只要大家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美。

篇10

政府文件出台

激发“受害”景区纷纷响应

自从2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管理的通知》以后,九寨沟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对影视拍摄下了“逐客令”,于3月初正式出台了关于在保护区内影视剧拍摄的规定,明确表示在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严禁影视拍摄。

与此同时,峨眉山、黄山、故宫等全国33个世界遗产地也纷纷响应,并表示将坚决拥护曾共同签订的《世界遗产保护共识――峨眉山宣言》,共同呼吁:以科学的手段保护世界遗产,合理利用世界遗产资源,杜绝影视剧组景区拍摄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为人类保护好共同的宝贵财富。

今年4月,湖北省建设厅也决定让该省的东湖、武当山、清江等30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禁止、限制各类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

“五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在九寨沟景区看到,虽不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但也是接近满负荷运转。“自从媒体报道我们谢绝影视剧进沟拍摄以后,许多人出于关心九寨沟的目的打电话给我进一步了解情况。”九寨沟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冯刚对记者说。

“我想许多人没有太注意到国家有关通知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完全不让拍了,更不是不让游客带摄像机进沟了。”冯刚说。

中国的许多风景名胜曾经依靠影视剧的选址拍摄而名声大噪。拿九寨沟为例,当这片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地带在还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之前,就已经被众多导演看中。

从1981年到1987年,《自古英雄出少年》《神奇的绿宝石》《熊猫的故事》连续三部电影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知”的九寨沟搬上银幕。1987年,红极一时并延续热播20年的连续剧《西游记》在九寨沟内的珍珠滩瀑布取景,让九寨沟美景与挑着担牵着马的唐僧师徒在中国人当中深入人心。近年来国产大片的兴起,《英雄》《神雕侠侣》更是让世界遗产地九寨沟名声大噪。

“拍摄影视剧可以让不为人知的地方迅速成名,对于促进旅游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在浑然天成的风景名胜取景则可以满足导演们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影片增辉。”四川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第宝锋对记者说,“这本来是一件对景区和剧组都能带来好处的事。”

“尽管影视剧组帮助我们免费宣传确实有帮助,但以前我们很多时候也不知不觉中成了‘受害者’。”冯刚说。

影视剧组肆无忌惮

最终得来“紧箍咒”

随着拍摄规模越来越大,对景区的取景也越来越深入;各种影视剧组在景区拍戏行走在一条红线的边缘,景区对剧组也是爱恨交加。

2004年5月至6月,电影《无极》剧组进入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内的碧沽天池进行外景拍摄。为修建三个临时建筑,剧组共毁坏并占用高山草甸及灌木林地500平方米。6月14日,剧组完成拍摄撤离碧沽天池后委托地方有关部门进行场地清理和拆除恢复工作,直到2006年4月底,清理工作因环保部门介入和媒体曝光后才开始进行。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凤武曾表示,风景名胜区不是不可以开展拍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开展的前提是不能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破坏。也不是说风景名胜区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维持原始的状态,但是这种改变是要能够通过自然力在短时间内加以自然修复。

但是,仅仅依靠剧组的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显然不能阻止个别剧组在危险的红线边上越走越远。

2004年,光头歌手李进指责张纪中的《神雕》剧组破坏九寨沟景观,其工作人员在经过上百万年形成的钙化堤上留着数十个清晰的脚印,同时剧组在神仙池钙化层上还搭建了一个人工景观。

《情人结》摄制组在国家一级保护建筑哈工大土木楼内搭建布景,甚至改变了老楼的格局,引起众多批评声。

2005年,以保护金丝猴为主题的《惊情神农架》,被女主演柯蓝批评为:“喧哗声、笑闹声把金丝猴逼得无路可退。”柯蓝还披露,由谢霆锋主演的《情癫大圣》在神农架砍倒大片森林,并“用水泥浇筑成蘑菇形状,使原有地貌无法再复原”。

“关键看有关政府部门制订的红线划在哪里,”第宝锋说,“红线既要明确,又要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规定,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禁止进行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限制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

“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景区和剧组,哪些地方是坚决禁止拍摄的,哪些地方是有条件需要审批才能拍摄的,红线划得很清楚。这也为我们制订自己相应的规定指明了方向。”冯刚说。

《通知》还规定,因特殊情况,确需在上述限制类区域内搭建和设置布景棚、拍摄营地、舞台等临时性构筑物的,影视制作和演出举办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风景区试图寻求保护

与宣传的良性发展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和宣传,九寨沟的名气确实打出去了,”冯刚对记者说,“但是,人类的活动毕竟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像九寨沟这样的世界遗产地。”

“九寨沟每年大约接待200多万游客,这几百万人即使在这里什么也不做,每人喘口气都能对生态产生影响,更不要说剧组拍摄了。怎样做到既能很好的宣传推广九寨沟,又能保持好生态,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在保护景区生态方面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九寨沟管理局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四川大学于4月12日组建了“九寨沟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

“我们邀请美国和中国的相关专家学者进入九寨沟,实地考察这里的水资源、大气、动植物分布、土壤等生态情况,就是为了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冯刚对记者说。

美国加州大学国际战略部主任卡隆吉教授说:“一些影视剧组到风景点拍戏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很多美国人通过《卧虎藏龙》知道了蜀南竹海,通过《英雄》知道了九寨沟。景区和剧组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一定会获得双赢的结果。”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范・阿尔冯对记者说,“在美国,风景区和其他一些组织在保护生态和获得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始终在作斗争。也曾经存在过关于拍摄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