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篇1

(1)高等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理论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可变性,且通过连续修缮得到提高的。因此一个学生日后的成功离不开多元化的智力效果,而我国大学培养目标往往只注重学生智力开发,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学校安排。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创造力的极大的抹杀。

(2)高等教育考试功能的缺失

与国外高校“宽进严出”风格不同的是我国的高校奉行“严进宽出”的政策。随着我国的高考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造成整个大环境下高校学生专业素质的缩水。考试是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教学管理部门寄希望于通过考试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教师只注重刚性的评价成绩,把考试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由于我国高校学习、考试环境的宽松,出现学生大学四年几乎不上课,找人代考,也照样能毕业的现象。

(3)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多不匹配之处。学校教育采取的手段是用高强度的机械式记忆任务来培养高分学生,教育单位很容易陷入“飞行员误区”。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必需很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的情商、动手能力;而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恰恰是人才的情商,动手能力而并非学习成绩。情商高的人才特点是守时、耐心、专注、责任感、事业心、写作能力、服从意识等等。教育的作用与其说是训练劳动者,不如说是提高他们的情商,让他们成为可以被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上几点反映出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也显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教育的盲目性。

2、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教育模式的革新

有研究表明,个别高校在全年的学校高层会议中,领导层全年未对课堂教学进行听课督导。这势必降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之相反,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他们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中,将关注的视角聚集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以课堂促科研,以科研助课堂,定期召开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及时发现问题焦点,推出解决方案。应行程严格制度规定教授必须对本科教育教学负责,例如,规定教授的职称评聘必须以为本科生授课为依据,优秀者为低年级学生授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教师方面,教学教法必须革新,倡导小班化教学,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在互动教学法中,强化师生交流,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将本科教学视为重要项目,从国家层面向地方和高校层面大力推进,形成多维立体本科教育监管体系。加大力度规划指导各层级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巩固教育基地,增加本科阶段教育资金投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水平。

(2)创建卓越人才特殊培养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的长期努力。卓越人才培养必须有其独特的上升途径,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应放在对绩优生的培养和选拔上,逐步形成因材施教,组织专家教授小组共同探索与国际化相适应的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术精湛具备创新潜能的学生,施行专业导师制,开展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使其在科研和重大建设项目中,实现学术和应用的顺利过渡。

(3)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高水平的科研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例如,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性科研的系统实践。科技创新不可缺少卓越人才资源的连续涌入。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就意味着必须吸纳社会各项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积极共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校企联合的多点开花的新型教育模式。例如,目前“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已经实施。又如,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为核心的系列“卓越计划”,其意旨也在促进产学研互动,实现多部门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互利双赢。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发挥学校和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自优势,促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协同培养,行程校企互惠互利,学生受益的战略联盟。

(4)改革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主体

近年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其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已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是实际情况与“学生主体”这一教育理念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大学里,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被管理对象,一进大学就被安排好的教育计划牵着鼻子走,还会受到诸多的规章制度和办学条件等的束缚。在高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缺乏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些严重的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如何改革教育培养方式,改变教育培养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值得每一个大学校长进行深思。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应当实施学校自主办学,学校自主办学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要求,只有学校能够自愿的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规划的时候,学生才能摆脱规章制度的束缚,真正的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5)建立灵活的双向选择机制

据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2013年的新增毕业本科生人数为631万。如此众多的劳动力进入到各个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还不发达,社会所能容纳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所有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异常火爆。由于众多人数去竞争一个或几个工作岗位,造成用单位人在选择人才时过分的看重人才的学历、证书等一目了然的指标,而对于人才本身的能力等则不甚了解,造成我国就业市场上很严重的“唯学历论”现象。随着时展,不同专业异军突起,形成较为繁荣的专业设置景象,但就高校的总体专业设置方面,仍旧存在着以高校为中心而非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专业设置指导思想。这如同闭门造车,高校的人才培养雷同于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而,学历的高低似乎成为社会舆论中对高等教育质量最为普遍的评价指标。减轻这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本身必须考虑专业设置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双向匹配,并且在对传统基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需要探索实践化,情境化。首先,对于新兴专业,不可以盲目设立,教育管理部门在进行严格考证后,才能进行适当设置。并需要对专业的建设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在传统基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重实践,讲应用,淘汰落后理论,及时引进新鲜案例和解决方案,促进知识的更新,确保培养人才的信息适时性。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基础专业的课程内容选择都必须参照社会的需求和企业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与岗位匹配,提升高等教育的应用性。

(6)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收稿日期:2007―02― 28

作者简介:莫善球(1964―),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大学本科,广东 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人才培养,系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教育模式,不同的 教育模式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

教育模式,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极为丰富的,可以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范围、教育技术以及 认识事物的角度作各种各样的解释。教育实质是教学双方行为沟通并为学习提供方便的社会 现象,其中,实现教学双方行为沟通的形式就构成了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教学双方行为沟 通的形式包含着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两个基本的内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的有机 结合形成相应的教育模式。根据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 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具体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 程的 设计、结构、措施和管理等环节上,并且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人才 培养模式的构成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质量等四个方面。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成人高等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大学本科教育是基础,研 究生教育反映水平,成人高等教育则反映高等教育的活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成人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的“活力”和“能力”上。具体地说, 成人高等教育要全面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培养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需要相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就我国成人高等 教育目前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传承型”、“顺从型”、“守成型”、“标准型”等旧的 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构筑并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反映 高等教育的活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反映在经济领域越来越呈现出多结构性和综合性。面对市 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大专层次的成人教育主要应体现职 业性、生产性,主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这种本 质属性,从微观、静态角度来看,反映为职业针对性的特点,它是职业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 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要从职业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特点出发,挣脱传统学 校教育观念的束缚,走出“普教化”的阴影,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质量 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之培养的毕业生,既具有特定职业劳动的知识和能力 ,又具有职业应变和转换的知识和能力。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问题。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总目标,力 求突出其直接有效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现代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 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各种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就是培养适用于地方生产、流通、管 理、服务等职业岗位第一线直接上岗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职业道德良好的应用技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实质就是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专业设置、师资队 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及组织实施等。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 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 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等进行设置和调整。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包括专升本和高起 本),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考虑,一般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已开设的本科专业来设置的, 也就是说,普通高等教育有什么本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就办什么本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 应当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本专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 ,应该是一支来源多元、相对稳定、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育形式、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手 段等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一个总体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学校实现教 学目标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组 织实施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因此要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管理规定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一系列管理 规章制度。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质就是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它直 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声望及其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衡量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 量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有利于满足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否 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方面应是开放性的,而不是 单纯的、封闭式的自我评价系统;另一方面应是实践性的,注重学校、学生和社会三者的结 合,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以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能否“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要符合相应层次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就应当说质量是合格的。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工作如 何,会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引起人们的普遍忧虑。随着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改 革的不断深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焦点和 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人高 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按需 施教、开发技能、掌握技能、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成人高 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创新、课程建设创新以及实 践教学创新等。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包括教学基本文件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管理的创新 、教学手段设计的创新、教学组织的创新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创新,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恰当安排面授时间;二要建立 严格的面授考勤制度,严格考试制度,全面评定成绩;三要制定教师备课制度,确保教学质 量;四要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学员学习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服 务管理系统等。在教师质量保障上,对成人高等教育主讲教师实行“评聘结合”,建立一支 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质量保障上,实施“学授结合, 教考分离”的教学全程管理程式,同时要设立和健全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完善教学质量管 理监控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力度,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行教学全过程 的检查和指导;在管理体制的质量保障上,要建立“院系一体、校地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 管理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关键是搞好课程开发,在现阶段应包括对原有课程内容、课程 体系的改革。因此,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做好教学分析设计工作,重视课程的相对独 立性、实行开放式课程教学,把好教学组织实施关,制定和进一步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 价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包括实践教学的建设、改革与管理。首先是课程设计的创新, 包括实践教学计划、课程门类的整合、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等;其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 创新,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以及毕业设计 等。要完善有关实践教学的文件,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推进实验课程内容整 合,构筑基础、综合、设计三个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 基地,制定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管理规定,明确指导思想、过程要求、格式要求、 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促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

一、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概况

(一)美国

伴随着终身教育观的深入人心,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与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统计报告,2001年全国参与成人教育的人数共有8509.1万人,远远多于在校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人数(约1500万)。为了切实满足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美国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和工作潜能拓展。如在1994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成人教育要实现“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能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开设方面,美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开设成人高等学位课程和职业领域的专门化课程。成人高等学位课程主要为那些需要提高专业学术水平的专业人士开设,这类课程是按学分制要求选择和开设的;而职业领域的专门化课程,与职业密切相关,它是专门为拓展和加深学习者现有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这些课程随学员的兴趣与需要选择开设。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许多普通高校为成人专门开设了大量非学分课程,这类课程往往体现各自学校的学术优势,如芝加哥大学格拉海姆学院提供的出版课程就依托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声誉。

在学习方式上,美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为学员提供了可选择的多种方式:日校、夜校、周日校等。美国有近1/4的高校开设了夜间和周末学位课程计划,大约有500万人接受部分时间的在职高等教育;还有许多大学设立了“校外培训计划”,学员可以在就近的培训地点接受大学的培训服务。

(二)德国

德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考虑到成人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教师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实用和灵活的特色。

面向学员和面向生活是德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面向学员是指教学中以学员为主体,具体体现在:1,在制定教学规则时,要考虑学员的先决条件,使其先决条件同学习要求相结合;2,学习过程中要考虑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经历;3,学员在课堂上要求扮演积极的角色,以自控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师从讲课者变成学习助手,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养成和提高成人自学策略。面向生活是指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从成人教育教学单纯追求知识,习得工具理性主义转向追求学员个体的成分发展。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式都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要以学员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德国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要求一般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经验,如德国从事成人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就规定,教师必须至少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其中3年是在企业里度过的。成人教育机构往往有强大的兼职教授队伍,这些教授可以把生产实际中最新的技术发展有效地引进课程。

由于法律明确规定,财政有拨款保证,德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都不以盈利为目的,都不追求规模而注重质量。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只要学员拿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间歇式学习。除少数大学规定了必须选修的课程外,其他所有专业和课程不是照搬正规大学,完全是根据社会市场和人们的需求进行设置和调整。

(三)法国

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中央政府和大学区对教育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受这种管理体制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法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还沿袭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育机构一般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条件拟订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强调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一般不会考虑企业和受训人的需求。近年来,法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机构开始重视市场的需求,他们实行了“企事业定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人才目标,培训机构根据企事业的这些目标,派专家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和研究,拟订培训内容、方式、学时安排等,经过与企事业单位协商同意后,选聘参训人员实施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完成后,受训人员返回原单位,按要求实习一段时间,经委托单位验证合格后,由培训机构发结业证书,不合格者则重新参加培训。

近来,法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出现了高移化趋势,即为了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法国积极实施技术工程教育,对有发展前途的初、中级技术人员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将其提升为高级技术人员或工程师。由于高校举办提升培训进修班可以获得国家资助,以往严格控制人数的大学校、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班也扩大了招生规模,特别是增加了对新技术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重振濒于崩溃的经济,日本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日本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成人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快发展,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日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文化素质和提高职业技能。为国民提高文化素质而设立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分制学校以及普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通过电视、收音机等媒介向公司职员、公务员、家庭主妇提供文化课程的学习机会;学分制学校的主要学习者是工作比较繁忙的在职人员,他们没有专门的时间集中学习,但又需要获得一定的文化水平,学分制学校就通过在早晨、晚上和周末开设学分课程,修满学分后,可以获得相应证书。普通高校通过“旁听生和进修生制度”,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员可以通过一年的旁听或进修,对一个或多个学科进行学习或研究。为国民提高职业技能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专业学校、公民会馆,这些学校没有人学考试的要求,学习方式和课程选择也很自由。任何有学习需求的成人,都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己希望学习的课程。

二、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成年人,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上述四国在确定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美国将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

“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能的最终目的。”德国和法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但这两国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也体现出了多样性,如德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充分考虑不同成人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法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移化趋势,就是培养目标多样性的表现,即一方面作好一般技术工人的训练,另一方面加强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日本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更明显,既有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也有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成人可以利用的学习时间一般不固定。上述四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为成人提供的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充分体现除了灵活性的特点。在学习方式上,美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为学员提供的可选择的多种方式:日校、夜校、周日校等。德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只要学员拿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间歇式学习。日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也可以通过在早晨、晚上和周末参加学分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通过“旁听生和进修生制度”,对一个或多个学科进行学习或研究。

(三)开设课程的实用性

成人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学习,一般都希望通过学习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解决一些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上述四国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内容选择上,非常注重实用。比如,美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开设学位课程和职业领域的专门化课程,成人高等学位课程主要为那些需要提高专业学术水平的专业人士开设,这类课程是按学分制要求选择的;而职业领域的专门化课程,与职业密切相关,它是专门为拓展和加深学习者现有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这些课程随学员的兴趣与需要选择。德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从单纯追求知识,习得工具理性主义转向追求学员个体的成分发展。法国的“企事业定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更是紧密联系社会的实际需求。日本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非常自由,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成人教育机构选择自己需要和喜欢的学习内容。

(四)各自模式的特殊性

同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各自所在的地域、教育发展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各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存在共同特征的同时,也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有着别的许多国家没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就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比如,芝加哥大学格拉海姆学院提供的出版课程就依托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声誉;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的酒精与药物研究证书课程计划,利用了该校在心理学专业领域的优势。德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是面向学员和面向生活教育理念,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德国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般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经验,如从事成人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就规定,教师必须至少有五年以上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其中三年是在企业里度过的。法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集中表现在“企事业定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人教育与社会认可紧密联系起来。日本成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了其教育立国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上各类人群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

三、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在培养目标上要确定多元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成人教育的目标都以提高学历为主,甚至有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扩大生源、节约培养成本,不抓培养质量,只管收钱和颁发文凭。这种办学目标已经严重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声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思想家林德曼(Edward Linde-man)认为,成人教育应当以改善人在社会中的生活为目的,允许成人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竞争和发挥作用,成人教育的使命是既要帮助成人实现自我完善,又要让成人变成社会改造的进步力量。另一位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代表赫钦斯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而且也应该使每一位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当前,要想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能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变以提高学历为立足点的单一办学目标,确立提高学历、提高自我素养、提高工作技能、丰富文化生活等多元目标观。

(二)要创新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开展成人高等教育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Malcom Knowles)在《现代成人教育的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一书中指出,成人学习者具有同儿童不同的学习特征,即成人具有自我指导的概念,成人具有丰富多样而且个性化的经验,成人的学习准备与其发展任务的变化密切联系,成人学习动机大多来自个体内在的力量等,因此,成人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人学习的个性和优势,并根据成人的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据此,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成人学习的特征,创新成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灵活有效地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美德法日四国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课程开设要紧密联系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仍然以理论性、学术性课程为主。这是同广大成人学员的基本意愿不相符的。美国学者约翰・斯通(John Stone)和拉蒙・弗里拉(L・Rivera)曾采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对成人学习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大规模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他们出版了《志愿学习者》一书,他们认为,成人学习者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不是为我们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的选择上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吗?

篇4

关键词:保险学;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进一步加大,需求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尤其在质量方面,各种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成为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新宠。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取舍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保持保险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力培养开发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具体而言,要着重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保险人才: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专职型保险中介人才、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一、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因此投保人对险种的需求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满足日益增长且存在明显差异化的保险需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不断完善旧产品,开发新产品。无论是完善旧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都离不开保险产品开发者的辛劳与智慧;这种辛劳与智慧,既源于开发者的勤奋与奉献,更源于开发者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养。而这正是复合型保险开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对于完善旧产品而言,关键在于要求保险产品开发者能够不断洞察市场变化,完善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容;一成不变的产品是不可能有市场的,总有一天它会被激烈的竞争环境所淘汰。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完善旧产品质量与内容,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旧产品只有在不断开发与完善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对于开发新产品而言,则要求产品开发者能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多样化与差异化的好产品。以往传统保险产品的开发通常只注重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保险责任;二、保险期限;三、保险费率;四、保险金额;五、除外责任;六、赔偿。很显然,在社会对保险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保险产品的开发仅仅从上述六个方面出发是不够的;适应现代保险市场发展要求的保险开发人才还应该能够从客户(投保人)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开发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

二、综合型保险管理人才

保险管理包括保险产品开发管理、保险资源配置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与安全管理、保险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等。要做好上述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它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具有综合性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专业技能有充分的了解,能将保险资源与各项保险管理过程,通过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要求保险管理人才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根据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性质,对全局或局部保险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科学的规划,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有效地的配置,并加以组织和控制。

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保险管理人才正面临一次升级换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5年内,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我国缺乏大量既懂保险业务又精通保险管理的综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此,高等院校应该担当起培养高级保险管理人才的重任。通过整合国内各相关院校人力资源,并配合行业内知名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书本和实务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造就一批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强,且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保险管理人才。

三、技术型保险精算人才

精算是保险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保险业起到“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精算师是指应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事,是评估经济活动未来财务风险的专家。他们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对于一名合格的精算师而言,必备的精算技术决定了他既要熟悉保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高等IT、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学、外语等,可以说是一名全能型技术专业人才。精算技术的重要性决定了精算人才的重要性。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目前正面临精算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其原因与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不高,精算教育起步较晚密切相关。我国保险业目前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算教育与资格考试也起步很晚,直到1987年,南开大学才与北美精算协会建立精算学合作项目,才将精算教育系统引入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保监会首批认证43名中国精算师以来到2007年9月,我国共产生了90名中国精算师和458名中国准精算师;此外还有约200名国际认可的精算师。由于不少精算师服务于保险公司以外的领域,任职于教育、研究、监管等部门,因此,这对于目前已有100多家市场主体的我国保险市场而言,高端精算人才的缺乏必然成为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

面对上述不利局面,作为保险精算师的重要培养基地,相关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深化对保险精算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加强保险精算队伍建设,并进一步强化精算师职业品牌建设,使保险精算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专业型保险营销人才

保险营销是决定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尽管我国保险营销在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距市场营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保险营销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相当多营销员的营销观念还是停留在以销售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上。其做法是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有什么产品就买什么产品,很少注重推销和服务。事实上要想做成功的保险营销,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单纯依靠 “能说会道”的嘴巴或一两个新奇的促销手段,是不可能做好保险营销的。

营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说人人都能搞营销,但并非人人都能搞好营销。对于保险营销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保险营销人才,除需要资历、业绩、亲和力、人脉和激情外,保险专业知识、保险团队理念、企业品牌、市场策略等,都要有所积累。良莠不齐的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常有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保险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保险营销人员时,应该以转变观念为导向,引导保险营销人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切实转变营销观念,牢固树立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同时还必须树立服务观念、市场观念与改革观念。

五、专职型保险中介人才

本文所指保险中介,是指专职中介,不包括兼职中介,主要是指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险经纪机构和处于中立地位的保险公估机构,不包括人。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上述两种保险中介的发展都严重滞后。无论是从其数量而言,还是从其在保费收入当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它与保险业的总体发展状况都很不协调。截至2010年,在全国共有2550家保险中介机构,其中保险经纪公司392家,保险公估公司305家,分别占中介机构的15.37%和11.96%。就保费收入而言,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为1.47万亿元,通过上述保险中介实现的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当中所占比重还不足5%[2]。而在美国,仅由保险经纪公司实现的保费收入就超过全部保费收入的60%。

保险中介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受保险公司传统体制制约,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的职能交叉,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不信任,制约了保险中介所能发挥的应有作用。二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机构的认知度不高,人们将中介与“掮客”、“黄牛”等同起来,排斥心理严重。三是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在市场定位、业务开拓、服务质量等方面专业性都还不够强。四是保险中介机构自身业务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险中介机构内部缺乏真正的专职型人才,很难提供高效、准确的中介服务。为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要重视保险中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保险中介机构而言,除必须引进基本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外,还要在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业务领域,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而对于高校而言,则必须以培养专职型中介人才为导向,为保险中介人才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政、企、学”方向一致,共同努力,保险中介机构蓬勃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六、专家型保险投资人才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产。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40余家,保险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保险资金运营余额达到4.6万亿元[3]。巨额的保险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投资,盘活资金的运营率。自新《保险法》颁布以来,监管机构再一次放宽了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除了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外,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上限也获得突破,同时还有多家公司被允许投资海外股市。以投资股票为例,2007年,由于境内股市火热,加上保险机构入市松绑的推动,使得保险资金的投资冲动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强烈。保监会数据显示,2007年1到10月保险公司实现保险资金运营收益2421.85亿元。再以投资海外股市为例,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人保财险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又有20家保险机构获得QDII资格。

在这种背景下,保险公司要确保其投资有所回报,就必须有专业投资人员来打理。而且随着保险资产的越积越多,保险公司对保险投资人员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对其专业技能也必然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除几家大公司的情况略微好点外,在中资中小保险公司中,投资部人员总数多为1-3人,达到5人左右规模的已属凤毛麟角,有少数公司甚至只有投资部总经理一人;部分投资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各高校在注重培养保险投资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质量的提高。确切的讲,高校所培养的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掌握金融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对证券投资理论有充分的了解),熟悉金融投资管理,并能熟练应用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本运作;第二,具备监测和管理资本的使用,确保保险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此外,还必须精通法律知识、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高超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总之,所培养的保险投资人才应该是精通保险、投资、法律、管理的专家型投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总精算师遭遇人才瓶颈[N].金融时报,2008-1-29,(2).

[2] 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EB/OL].省略.cn/2009-08-07(中国保监会网站)

[3] 广发证券.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4.6万亿[N].证券时报,2011-1-12,(A5).

[4] 黄蕾,陈羽.23险企已获QDII资格 多数赴港打新股[N].上海证券报, 2010-1-21,(2).

篇5

>> 保险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文献综述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探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衍变的几点思考 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及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百度百科.创新型人才[EB/OL].http:///view/553529.htm

[4]百度百科.应用型人才[EB/OL].http:///view/613621.htm

[5]百度百科.技能型人才[EB/OL].http:///view/3328241.htm

[6]百度百科.技术型人才[EB/OL].http:///view/4246842.htm

[7]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8]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4601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1.1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1)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具体职业的,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服务的。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面向职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研究做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能胜任具体职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2)技术性。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而技术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实现人才对技术的熟练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3)社会需要的导向性。技术的实现需要社会的协作,得到社会支持,并受到社会多种条件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属于高等层次的教育。(1)教育层次的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它培养的人才属于高等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职业岗位的高层次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兼备动脑与动手能力,具有学历证书和较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双元制”培养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双元”是指企业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该模式下,学员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方面是企业的学徒,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课教育,实施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由校企分工协作的人才培养。(2)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培养模式。CB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分为职业分析、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它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层次按职业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因人而异地确定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时间安排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3)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Technical)培养模式。CBET模式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突出地强调教育训练的结果。作为职业培训,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训练后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这种模式的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出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并完善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4)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TAFE指技术与继续教育,它将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允许间断学习,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它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依据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课程模块,由TAFE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对培训评估合格的学生依据其所完成课程模块的多少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分析以上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组织教育;二是职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专家来制定,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课程开发;三是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校企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紧密;四是社会方面参与培养结果的评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做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上取得了以下共识:一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四是突出实践教学;五是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六是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并达到了一定规模。但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看,结果还不尽人意,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科学论证,不能适合市场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二是实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标准缺乏或不健全,实训条件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实训教学还是以学校为主组织,企业与行业参与不够;四是考试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应试教育”倾向明显,与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目标不符。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3.1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普通本科三段式的课程格局,按模块来设计课程,构建“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3.2 构建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要基于素质、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要加大实训条件建设的投入,通过构建一种实地或仿真职业训练环境和具体技术工艺训练过程的技能训练模拟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多维、互动的应用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融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41-02

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行业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在提高升学率和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却凸现出来。精英教育的理念已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根深蒂固,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扭转高等教育普及情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最终的必然趋势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趋势。教育的理念随着每一次的社会的变革,都会迸发出新的思潮和火花。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彰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提供了原始驱动力。因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进步的最佳推动力就是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主动需要。

(一)培养目标多层次

我国在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由于国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阶段已经较为成熟,需要借鉴国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纵观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重要的就是培养目标多层次。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层次打造高水平人才,以满足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重的职业层次。国外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压制学生不同特点的发挥和表现。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英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吹响了素质教育的号角,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培养人才,不让学校沦为复制的机器,不把学生当作考试的工具,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死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

(二)培养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简单的教与学的情景,教师单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不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变通。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授的仅仅只是知识本身,而并非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并没有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理念。而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注重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充分参与。

(三)培养内容综合性

国外的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综合和全面的,宗旨是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均有牵涉,消除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点渗透,这点和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分文理是很不一样,全方位打造文理科均有涉猎的人才资源,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今正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里的大众化不仅指规模和数量上的占比增加,更是指教育理念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如火如荼推行的同时,又出现了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产生矛盾和分歧的地方(如大众化教育模式和精英教育模式的矛盾等),这些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得到充分的考虑。

(一)继续传统精英教育模式

自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高考制度之后,高考,作为学生一生学习事业最为关键的选拔性考试之一,对其的重视程度是最大的。甚至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高考是改变学生一生命运的决定性考试。这种观念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因而,在全国性的、单一的高考选拔制度下,中国的学生从一开始步入学习生涯,就背负了来自高考的沉重压力和来自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这是何其可悲的事情!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高校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当学生在千军万马中披荆斩棘进入了理想的学府,可是由于在高校内对于毕业政策的宽松,导致在高校的学习时间内真正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另外,现今许多国内高校的教育发展模式不重视实践教学,只是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单纯讲授理论和书本知识,这对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非常不利。特别是那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例如机械等,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作为理论的指导依据,再精确的书本知识也不能涵盖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实践需要严重脱节,使得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明确的职业规划。

(二)以物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为主导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领域更是不例外。针对教育模式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限于学校课堂内,通过教师的谆谆教导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的传递。对于知识的课程设置,是由统一的教学大纲来决定的,不仅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实际,而且剥夺了作为教学过程中主要成员的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话语权。这样就大大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打压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度。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重视知识的升华和变通,不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禁锢下,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被忽略,过分强调正确答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发散思维。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与教情境中的主导性因素,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绝对主角。

(三)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失位

现今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树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甚至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最好的老师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但纵观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一直在学校开设思想教育政治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只是对学生单一地讲授课本知识,但这对于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微乎其微。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平衡内心的情感和精神,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必须充分准备的课题。

三、高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高素质的人才,因而,提高人才的质量是永恒的命题。人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人才的质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这是区别于其他的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在。而人是机动灵活的,如何能在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条件下,在人才数量上突破的同时达到人才质量的要求,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最终关注的问题。

(一)多样化的选拔、评价标准

对于人才的评价和界定,其标准必然不能是单一的。人是灵活机制的个体,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是不同的,因而,评价和界定标准也应该因人而异,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造成的对于人才的片面性评价,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在学校教育中,不能片面地依据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单纯的课本知识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因而,现今许多的教育专家都在提倡逐渐取消高考这种单一选拔模式。但鉴于高考的教育体制在我国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所以改革的进程需要缓慢进行。首先可以逐渐在部分科目上采用过程性评价,取代以前的结果性评价。例如,在一个学期内多次对学业水平进行测试,而不是用高考一次的成绩来决定最终的结果。这种改革方式是借鉴了国外的已经较为成型的教育模式,以期逐步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以一次高考成绩定终身的现状亟需改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全方位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举,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只是用单纯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要逐步改变原有的“严进宽出”的现状,向“宽进严出”的模式转变,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选拔的关键性因素考虑。

(二)主体化教育、人性化管理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在现今的教育改革趋势下,学生是学与教情境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导性因素。学校教育的宗旨不是复制出一批考试的机器,而是培育出一批具有自己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教育模式应该向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向上转变,改变传统的物化教育的模式,赋予每个学生独立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特质,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转变传统的以成绩论英雄的体制,教师应关心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及时为学生开展情感疏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并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上,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现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心,如何在高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在我国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我们不妨尝试明确人才培养的全新目标,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建立起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带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利萍.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培训模式作用浅析[J].魅力中国,2014(20):182-182.

[2]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26-31.

篇8

关键词:高等;会展人才;思考

一、我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现状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高等会展教育呈现出如下3个主要特点。

1.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

我国的高等会展教育最早开始于2001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展览设计专业。但是,我国会展高等教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90余所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会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立了会展培养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会展专业人才6000人左右。中国会展教育发展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2.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

从目前已经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看,涉及学科非常广泛,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有六大类。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广告学类,;艺术设计类;外语类等。从课程设置看,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主要以会议、展览的策划和管理为主,其次为展示设计,装饰搭建以及服务接待方面的课程提供较少。

3.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国内国外合作办学特征明显

从开办会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来看,公办高校约占3/4的份额,民办高校约占1/4,当然也有“公办民助高校”以及“股份制高校”等其他形式。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非常明显,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中,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具有更加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民办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对中国会展教育的青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会展教育比较乐观的市场前景。

二、我国高等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会展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多数高校会展专业脱胎于工商管理或旅游管理专业,对会展人才的培向缺乏明确定位,一些高校对会展人才的类型和结构明确认识,只是看到这是一个热门行业,学生就业形势就盲目跟进,导致其培养出的会展人才名不符实。

2.会展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虽然说我国会展教育进入了“学历教育”时代,但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师资情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会展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使课程讲授空洞,没有针对性;二是会展理论知识匮乏。教师多是半路出家,什么专业的都有,虽然博士、硕士、教授较多,但多是学习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三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会展学科体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界定,教师本身不具备系统的会展理论体系;四是会展教材没有形成系统,教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述种种表现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会展教育的发展。 转贴于

三、对我国高等会展教育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1.要慎重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

要谨慎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谨防在解决“需求不足”的过程中出现“供给过剩”。面对会展业迅速增长的态势,会展教育的发展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经达到年招生3000多人的规模。诚然,这种发展态势对缓解会展业的人才约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会展业毕竟不是一个“大行业”,而且会展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会展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总容量有限,尤其是展会组织环节,更是如此。所以在发展会展教育时,对总体未来市场前景的预测,一定要谨慎乐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谨防出现“供给过剩”。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一是学院人才与行业人才的互动。

一方面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担任一定的咨询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来学院任教,促进人才的互动。二是会展教育的专家、教师直接参加会展相关的行业组织。一方面为行业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相关的行业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咨询建议,另一方面可利用在行业组织的优势为会展教学服务。

3.注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会展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会展实务不是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高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去,了解会展市场发展趋势,掌握会展项目运作流程,为此应多渠道、多形式拓展会展实践教学环节。

4.拓宽合作办学的思路与途径

为凸显会展专业开放性、国际化的特征,高校会展专业应加快合作办学步伐,广泛利用校外甚至国外教学资源,走国际化、合作化办学之路。与国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可与会展产业或会展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吸收国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培养适应我国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也可与当地会展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协会平台交流信息,参与各类会展项目,组织参与相关研讨会或论坛,承接会展科研课题,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与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德艳 董 藩: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46~47.

[2]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

[3]张显春:对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篇9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综述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高度教育也是我国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推动我国高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举措不断,大量的投入和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式现状及问题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Y果与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主题“创新人才培养”和篇名“创新人才”进行检索,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7-2016年,研究层次为高等教育,共计检索到1153篇文献。本文对文献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研究机构。在1153篇文献中,清华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有20篇,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②基金项目。对这一主题资助最大的是国家级基金,其资助的文献共有86篇;③期刊分布。发文量最大的是中国大学教学,有92篇,其次是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了88篇;④研究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科领域;⑤年份。文献数量主要集中在2010―2014年这个时间段内;⑥教育层次。在1153篇文献中,篇名中含有“本科”的文献最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这一层次上。

2 研究综述

当前,就研究成果数量而言,“在高等教育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较大数量,并涌现出许多真知灼见的创新见解。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两点:①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教育体制的问题[1-3]。我国的教学体制过于集权化与行政化,严重侵蚀学术权力,阻碍了学术研究特别是创新性研究活动的开展。②教学主体的问题[1-7]。我国教师的问题主要为优秀教师数目太少、功利心态严重和言传身教不到位等,学生的问题有传统的基础教育导致的先天不足、学习目的缺乏和功利心态严重等;③教学方法的问题[1,3,4,6]。重知识轻思维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和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灌输式教学、缺乏人才的目的培养、忽视创新培养和专业划分不合理等;④教学内容的问题[2,4,6]。以教材为主、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性与通识性处理不当等。⑤评价体系的问题[1,2,4]。主要表现在以传统的笔试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强调答案的唯一标准性,强调考试结果的重要性等。

2.2 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1)改革教育体制

从学校的内部治理制度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度两个层面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行政化管理和功利化管理转向人本化管理和学术化管理,政府的管理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为以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信息服务和监督指导为主的宏观管理[3]。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主要重视学历考察向注重学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和发展的转变[2];②建立广大教师都能参与的科研平台,设立惠及面宽的科研启动资金,提高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进修机会;③在职称评定和奖励政策上看重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3]。

(3)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现有的教育方式从单项式灌输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教育转型[8];②加强信息化教育建设。主要从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入手[9];③教研融合。建立让学生参与科研的教学制度,从加强研究性教学和开展本硕博连读机制入手[4];④产学研一体化。根据合作层次和紧密度的不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划分为非正式研究合作、契约型合作与知识转让、共同参与政府资助项目、人才培养、研发联盟与共建实体、技术孵化等六种模式;⑤实践育人。当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包括项目化运作模式、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化模式等。

(4)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4];②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③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 。

(5)营造创新文化环境

营造创新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新模式;其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教风的制度建设;第三,不断加强学风建设;第四,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6)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而言,评价不能局限于考试分数,注重从笔试、口试、开卷、闭卷、论文、实验、实习、实训、作品评价、发明、研究报告、设计等多种形式和多个方面考核评价学生。其次,对教师的考评也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考评指标包含在内。

3 简要评价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是仍有部分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在研究内容上,一是没有对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二是针对个案的研究比较丰富,缺乏一个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归纳总结。

(2)目前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都是切片式的研究,比如针对某一学校或学科的研究。但是对创新群体成长路径的研究很少,缺乏对创新人才群体的持续跟踪研究。

3.2 研究展望

(1)拓宽研究领域。一是对文理科分别进行综合研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是对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探究其培养方法的差异性;三是加强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一个整体性、统一性的归纳总结,指导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系统设计和培养方式。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质量规格则是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主要包含目标规格体系,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方式体系,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等。

最后,人才的培养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就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盲目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成了为教改而改,盲目删减课程,这对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是不利的。

(3)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职责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这就造成了高职学校普遍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达不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4)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2.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原因

(1)外部因素

一方面是教育体制的制约观念上的偏差,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资源的运行规律,造成了目前职教资源的相对僵化。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是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严重,毕业生众多,但是社会对一线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更加加剧了问题的存在。

(2)内部因素

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除了以上外部因素之外,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不活,是其中更大的一个原因。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还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办学模式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

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对策

3.1培养目标要面向学生发展未来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是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教育、可培训性的劳动者,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产一线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又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3.2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既要突出特色专业又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既要保证专业设置科学,又要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其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最后,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以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3.4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