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如何结合艺术院校毕业生的自身特点,探究新形势下对艺术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名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2010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困难。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到631万人,超过2009年20万人,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了30年来最难时期。据悉,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大多很迷茫。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只有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给自己正确定位,并充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职择业。
二、当前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征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来讲,就业指导工作除了要贯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必须把握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征,体现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一)就业方式:灵活化倾向明显
艺术院校由于它的专业特性,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独特的、形式多样的,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这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相对于其他综合类院校学生长期的职业规划而言,艺术类院校学生更倾向于可以及时实现自身价值、符合专业特点的短期、阶段性职业规划,更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倾向于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灵活性的职业选择。因此,各种灵活就业方式更加适合艺术院校学生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随着自身年龄、阅历的变化,对于自己所想要从事的工作,以及想要实现的艺术理想而做出相应的变更。通过在校的基础专业学习,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他们往往可以突破所学专业的界限,将书本理论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中,并在工作中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工作拓展提供更丰富、更宝贵的经验。
此外,就业方式灵活化不仅仅表现在毕业生对于今后自身职业的规划上,甚至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已表现出来。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就利用做家教、参与艺术培训机构教学,甚至自己开办艺术培训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比如音乐类学生经常一对一地教授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等不同的课程,他们或从事临时性、弹性的、非全日制的工作,或自主创业,而且都有相当的、固定的收入,这都属于灵活就业方式范畴。
(二)择业趋向:大城市区域倾向突出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择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艺术院校学生的工作地域大多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的大中型城市,究其原因:一是艺术院校学生大多出自大中型城市,中国人的本土观念比较浓厚,从大中型城市走出来后愿意向更大的城市发展,从而不愿意走向小城镇,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生对工作地点要求较高,不愿到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就业,他们的期望显然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且西部各地对到基层创业者提供了种种优惠的条件,但有意者寥寥无几。
(三)择业心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趋于加剧
进入艺术院校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业基础训练,使得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热爱与付出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此高的投入必定促使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今后的工作回报具有更高的期望值。再者,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比较优越,良好的生活基础也使他们对今后的工作环境、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生活质量的追求都有更加强烈的欲望,择业心态也更为现实。他们觉得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艺术院校毕业生并不是弱势群体,对于他们来说,面临更多的不是没有工作而是如何找到理想工作的问题,这就使得他们择业时脱离实际,既要求就业单位待遇超高,有发展前途,还要求专业基本对口。
三、对艺术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探究
针对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的特征,艺术院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规划职业蓝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定位,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大学最后一年的临阵磨枪,也不应该是各种就业技巧的生搬硬套。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主要在承大学之前的兴趣爱好、知识专业基础,在发展大学专业方向、大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启个人初步职业发展,启大学生第一次择业求职。职业规划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为踏入社会打下基础。在艺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面向全院同学,引导在校生做好就业储备,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在校生接触就业相关知识。
(二)加强择业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帮助毕业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去基层岗位健康成长、锻炼成才,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努力营造毕业生敢下基层、愿下基层、乐下基层,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艺术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整体推进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三)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的新形势,做好学生自我定位工作
针对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择业心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学院可开设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咨询会,帮助他们做好就业的准备工作,从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出发,指出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结合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向广大毕业生介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择业的特点和趋势,降低他们对就业抱有的过高期望值,转变求稳、求舒适的守旧观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引导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使同学们能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准确地找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注意有的放矢和有效求职。
在新的形势下,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要不断创新就业观念,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随时把握市场信息;此外,还要在专业精湛的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途径 传统艺术 应用艺术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在踏上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不乏有真才实学的艺术追求者,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参加艺术专业考试、进艺术院校作为通往大学校园的一条升学捷径。例如像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专业考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主要的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两三百分,录取分数上的悬殊对艺术类考生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使得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纷纷瞄准了艺术、体育这条道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转行。特别在2005年,由于教育部规定2006年艺术类院校全部停招免试生,数学成绩将在录取时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总分,教育部这一要求无疑提高了艺术类招生的门槛,因此2005年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不计数学考试成绩的最后一年,这使得原本日渐升温的艺术专业招生变得更加火爆,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都争先抢着享用这最后的丰盛“晚餐”。另外,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急功近利心理。许多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是出于名利之心,一些报考音乐类、表演类的学生,他们对艺术并不了解,只是非常羡慕明星们的风光生活,希望能够通过报考艺术院校,实现明星梦、艺术家梦。殊不知全国每年几十万艺术生,能崭露头角的却是寥寥无几,一夜成名的梦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例如,有资料表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有15人,现在还在从事表演的只有两人;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22人,毕业后没有一人成为职业编剧;中戏1999级导演系15人,毕业后只有两人有机会做导演。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艺术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一些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2004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就已有700余所设立艺术类专业,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总数也增加到26万人左右,当年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约在百万人以上,到目前为止这个人数仍然是有增无减。
艺考持续走热的根本原因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由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对艺术事业越来越尊重,对艺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变得更加生活化,它曾经被人们视为生活奢侈品,现在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正因为从事艺术工作和学习艺术的人逐渐增多, 有了这样一个市场,才有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其二,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也日益增多。最近几年艺术专业报名的火热场面正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艺术专业的扩招和火热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呈现旺盛之势。然而,对于艺术专业的火热形势,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通过这种途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并不为过,学生得到了再教育的机会,对其长远发展和成长还是有利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当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毕业生也就只能向其他领域拓展就业空间了。由于每年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仍在增多,报考的生源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人才出现就业竞争也就成为必然。
央视的一份调查也许会让很多艺考生对将来的前景产生一些危机感,这项调查表明,仅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或者大批人马开始涌向考研队伍,而到近几年这种形势更加严峻。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2010届艺术设计传媒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
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 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专家们表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是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的,一些业内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毕竟大城市容量有限 ,选择大城市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尤其在那些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却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 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因此,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途经作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就业途经。这种方式是大多数考生考试报考的原因,因为报考成绩低,能上大学,获得本科文凭。这些人最终可能不会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要改变专业谋求其他的职业。这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家庭安排。上大学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回来就业,当然有的人可能找到好的岗位,但是经过4年的学习会发生变故的比较多;2)准备拿到学历,学习一些别的专业知识,从事自己喜欢的非专业行业,比如,从事相关行业的消费品,教育的服务等等;3)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就业途径,国家提供的机会选干等。
2.专业的就业方式。1)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研究、留校、参加乐团、剧团等;2)考取研究生、博士生继续学习,还有就是出国深造等;3)以自主创业为主要途径。
当前,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风潮逐渐扩大,不论是一毕业就有创业打算,还是放弃稳定工作重新创业,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都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应被束缚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五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总之,对于这些就业新群体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针对以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其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和艺术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较少,无法满足大量毕业生的需求;2)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艺术专业种类较单一,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3)由于艺术专业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功不扎实、艺术悟性有所欠缺;4)毕业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5)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总之,从当前市场需求的形势来看,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比较狭窄,而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日益增长。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正逐渐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特点,而一些设计艺术学科也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领域。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教学特色,即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办学优势。艺术学科已经向着普及性、交叉性、边缘性和大众性发展,并诞生了许多深受考生和社会欢迎的新兴专业,如装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文物修复、设计管理、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类考生太多的问题,而是高校应懂得如何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何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各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滑静.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考[J].艺术百家,2007,2:81.
[2]聂振斌.艺术文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彭时代.论大学艺术教育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03,1:143.
[4]就业路在何方——我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考研秘书网,2005-12-19.
[5]顾荣.陕西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音乐之声网,2005-12-20.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 师资建设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能够体现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职责、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要素。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都要求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相比个人能力,用人单位更重视个人职业道德方面的一些要素,如诚信敬业、创新进取和团队合作等。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了必须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一、目前艺术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一般问题
1.重视程度不高,课程不够健全。各艺术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却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重视不够。虽然也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课程,但课程不够具体,也不能结合学生以后的工作实际――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素质。现行的各艺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内容概念化,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以致学生对这些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使学校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各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理论、规范的传授,缺少一些鲜活的案例来进行实证,也缺少了学生们的主动参与和体会。这样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也不能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影响了职业道德的生成与职业精神的养成。
3.缺乏实践性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一些艺术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在办学中实行工学结合,但实际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在校园中对行业、用人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不多,且学校里接受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也不同于工作后用人单位中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这就造成了学生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要求脱节,与现实的工作联系不紧密。
二、加强艺术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加快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各艺术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应设立专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加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比例,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理念,并了解行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规范、要求,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意识,并能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2.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品德修养、敬业精神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所以各高校应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师队伍,根据本校的特点如男女生比例、专业特点等条件合理分配师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教育观,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需要;更要身正为范,以自己的文明言行进行身教,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将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各艺术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需要挂钩,将教育过程延伸向用人单位,丰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
三、结语
在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过程中,要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环境,建立起科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理论体系,同时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化,使他们能成为既有优秀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型高素质艺术人才。
篇5
开设艺术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校办学,生源质量是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的生源主要是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许多考生和考生家长看到我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普遍对考生文化课和专业课要求都偏低,加上近年来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不断扩招,从而造成人们认识出现误区,认为报考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比较有把握,于是许多考生抱着急于升学的目的,根本不看也不考察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就盲目报考,从而造成了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艺术报考热。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实际看,凡是开设了艺术类教育的综合院校招生无不出现火爆的现象。但是,报考的人多了,招生的名额增加了,生源质量却无法保证,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许多省份采取“文化课划段,专业课从高往低录”的方式录取,出现了同一专业的学生高考文化课分数相差200多分,个别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甚至不足200分,这给学校的教学、特别是文化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以及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
2.办学定位不准确,艺术类教育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起步较晚,多数开设的艺术类教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原来是理工科院校,甚至根本没有文科专业,更不用说艺术类专业了。这些院校或通过高校改革开设文科专业的同时开办艺术类、或通过合并其他高等学校,仓促上马,由于对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对艺术教育缺乏经验,加之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许多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与高等艺术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校甚至只是把它作为学校创收的一条途径。大多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艺术规律把握不准,对理论教学重视有余,而对艺术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缺少艺术教育的特色。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多数是近五年才开办的。教师主要靠两大来源:一是招聘正规老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二是高薪聘请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艺术研究部门以及专业艺术团体的资深人士作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不能够适应艺术教育的要求。先说第一种来源,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学历普遍偏低、教学经验不足,并且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未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很难马上进入教师角色。第二种来源,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中尽管许多人或理论水平较高、或实践能力较强,但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部分中还有一些教师社会活动较多,创作、演出任务频繁,很难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加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师资培养严重滞后,短期内补充困难,使我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4.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艺术实践场所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专业过窄,难以跟上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一些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完全是“拿来主义”,是在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作了少量的调整。有的学校看到人才市场对某专业人才急需,就立即开设新专业,导致有的专业甚至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专用的教材,有些学校几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联合办学,学生使用一个教案,教学内容相差无几,不能适应高等艺术教育的要求。由艺术教育的艺术规律、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所决定,高等艺术院校需要有较好的实习、创作、演出条件,综合性学校在这方面现有的条件普遍不理想。而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必须有相应的创作、演出、实习场所和设备,而各院校由于受资金等限制,普遍存在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
5.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正在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守旧意识太强,基本上还是按照学科专业来设置专业,有的学校在设置专业上只是根据本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学校能开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而没有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即使有些学生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超前意识”太强,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整体发展,一味的“跟风”,一味的迎合人才市场需要。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先天不足。
二、推动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
开设的艺术类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我国艺术类教育招生近年来持续高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高等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人认为高等艺术教育是一种上大学的“捷径”,特别是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文化课要求不高、专业课马马虎虎。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给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学校和考生两方面。学校方面,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放弃短期行为,不断提高对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考生方面,要对艺术教育和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放弃投机思想,明确艺术不仅需要学习技巧更需要创造的天赋。我们的社会和舆论也要加强引导,客观的宣传高等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现状,宣传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情况,特别是要使人们明确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2.把握艺术教育方向,突出艺术教育特色
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艺术类教育,要明确办学方向,摸清艺术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并不断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作能力、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创作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即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特色所在。高等艺术教育只有准确定位,办出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别的鲜明特色,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3.广开渠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大学的好坏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等院校要把师资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要树立“20多岁是好苗子、30多岁是骨干、40多岁是专家、50多岁是大师”的师资培养规划。综合性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看到,高等艺术教育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集理论性、师范性、专业性于一身,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新型教师。因此,开设有艺术类教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应尽快充实、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应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将现有的教师派到专业艺术院校进修、访问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了解专业艺术院校具备哪些软硬件条件,以便改进教学。另一方面,向社会聘请优秀的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艺术创作指导教师,这些人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经验,而且了解艺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抓好课程建设,适应高等艺术教育的要求
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不断的创新实践,理论知识重在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艺术教育重点,理论性教学是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专业课要为艺术实践、创作实践提供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所以,课程设置应该按不同专业以及今后的岗位特殊要求来确定。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巧课可以“三管齐下”,到三、四年级可以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为主。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强调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和实战性。在教材建设上,要组织专家和教师根据新专业重新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要突出专业特色,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当前世界最新的艺术创作思维成果,逐步建立起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体系。
5.加强艺术实践场所建设,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要遵循艺术规律,这就决定了高等艺术教育必须要有较好的艺术实践、创作条件。从目前看,各学校在这方面的条件都很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建立这些艺术实践场所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在实践场所建设方面应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改造,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艺术团体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校外艺术实习、实践基地,社会是学校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实践场所,校外艺术实践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这是校内实践所不能代替的;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因此总体上看,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各高校之间各自为政,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很低。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实践场所的建设上要统筹考虑,减少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好的条件。
篇6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艺术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5-0027-02
截至2007年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一达剑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这是一组来自中国青年报的统计数据,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等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更加严峻。据报道,2005年山东省艺术生就业率不足50%,而一些纯专业艺术高校的就业率更低。而根据广州信息时报2007年1月20日的报道,近两年,在广东省高教厅公布的高校就业率中,广州美术学院连续两年排名倒数三甲位置。通过分析近年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而是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艺术院校毕业生能真正实现个人理想,一出校门就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可谓是凤毛鳞角,少之又少。而现在的艺术团体人才多是饱和状态,只能吸纳很少一部分毕业生,其它有一部分只能改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搞业余文体活动,而更多的毕业生则陷入暂时失业状态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以广州某艺术高校为例,笔者对随机抽取的84名即将要毕业的大四学生调查发现,在回答“毕业后最想做什么”,一题中,有“全职就业、兼职、创业、或其它”四项选择,其中有21人明确表示了想创业,占总人数的25%。另笔者调查发现的84名同学,95%以上的同学都有过兼职的经验。而据笔者平时了解到,该校的艺术生中至少有8成以上的学生曾有过创业的念头,而这种创业的风气本身在校园中又有辐射带z力模范效应。作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多选择留在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专业的灵活多样性决定了他们选择工作方式的多样,或成立注册工作室、或参加演出、或出售作品、或办辅导班等等。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业大环境更加宽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牛创业的优惠政策,在融资、社会保障、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其次、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提供岗位有限,而艺术类学生因为文化素质等方面竞争不过综合类大学校学生,因此,更需要寻求另外的途径解决生存的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大学生选择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之路。再次,创业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太多的约束和管制,注重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个性特点使得他们不愿意受制某一个具体单位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而且艺术类学生多有一技专长,譬如设计、装饰等专业,非常灵活,适合市场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他们最终走向了创业之路。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创业”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牵涉到诸多因素,它的内涵非常丰富,熊彼特(schumpeter,1934)的定义为:实现企业组织的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从中我们可了解到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精神是创业的首要条件。而艺术类毕业生以为平时办“升大班”、摆小摊、开小店以及简单重复的接单等就是“创业”,这种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气候,技术含最低,也很难经得起市场的长久考验。当然,这是解决生存压力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业”,创业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局限于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找饭碗”,更是“造饭碗”的过程。
其次、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准备不够。自主创业,敢为人先,从中看到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勇气,但是,创业路上荆棘丛生,在实践中大多数的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这当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作为创业主体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创业心理准备不足,有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是因为目前的就业压力条件下而被迫创业,这种匆忙上阵使得他们缺少明确的目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二是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艺术类毕业生多有一技之长,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但创业需要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许多艺术院校很少开这方面的课程,外加艺术大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又缺乏实战的经验,这些都导致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创业而力有所不足;再者,艺术类学生讲究个性、清高、追求个人价值的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创业带来不利影响。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争,需要团队的合作,艺术类学生如何协调好与团队的合作着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艺术类大学生本身资金的缺乏、市场经验的不足等都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再次、创业环境还需完善。从大环境上说,创业总是在一定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创业的成功需要良好的土壤、良好的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政策的支持。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些政策,但在实践中难以落实;另外,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持肯定态度,但现在很多地方就业率统计中,学生创业不能计入“就业率”中,导致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不足”,因此,大学生创业尽管兴起好些年了,但发展仍很缓慢,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自主创业作为21世纪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将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由传统的单纯就业到现在的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采取彻实可形的措施,以加强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三、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
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学,创业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创业学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学中的成熟学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这些国家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在我国,创业教育尚在起步期,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还举办了两届“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标志着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式开始。但是,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创业教育在很多艺术类高校只属于“正规教育”外的“业
余教育”,甚至处于缺席状态。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去。要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具体表现在就业指导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等相关能力。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只有专门知识,而缺乏跟创业相关的其它管理、营销等知识,这些就需要艺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师资非常重要,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的经验,实施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纸上谈兵,最好请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来兼职授课,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或培训一批老师具有创新教育的知识和实践经历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
2、搭建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必须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办企业、研究所等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战演习场所。高校尤其是其艺术院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针对美术行业特点,开辟和建立比较稳定的就业基地,充分建立和发挥校园专业市场主体作用。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大学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与温州地方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美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就是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先后为多家单位做装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以及品牌形象设计等等,共计60余家企业100余万元的收入。
篇7
一、艺术生就业难的困境
(一)盲目报考艺术院校的紧张化
提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追溯到高考,盲目地报考艺术专业也是导致艺术生就业难的一个前提条件。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希望通过报考艺术院校避开高考的激烈竞争。甚至有些班主任老师,为了提高班级的升学率,有的家长为了避开普通的高考大军,附和当今社会的大众化追求,都不惜动员学生转为艺术生。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根本没有通盘考虑孩子的兴趣、潜力、功底及未来的就业问题。学生即便通过突击考上了大学,最终也会因为功底不扎实,而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各高校盲目扩招的情绪化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全世界失业人口中一半是青年群体。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大学生以来,大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日益凸现。2008年,加上历年未就业人数,大学生求职总人数超过了600万人。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是扩招前2001年的5倍,占全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如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测算,将要达到700万人以上。为此,“僧多粥少”的原因就容易归罪于“扩招”。
(三)各专业设置的粗糙化
各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课程相差不大,而且有些课程也无需必要开设,各专业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在就业时对岗位的需求供给上有模棱两可的概念。一些学校不是根据每年的社会需求而及时更新所设课程,而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教案几年都没有更新,没有改变,知识结构陈旧,内容空洞化,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四)就业渠道的单一化
目前的就业渠道都是学校推荐、熟人关系介绍、校园招聘、就业网站等模式,而这些只适用于特殊人群,因为推荐的一般都是学生干部或者成绩突出等的关系户。各学校学院应该善于把握平常联系的用人单位,与他们形成一个鼓励学生实习的机制或者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安全就业,又能保证好的岗位不流失。另外,艺术生面临的行业往往需求量不大,即使行业中的较大公司也不过是上百人的就业容量,而且一个人一个位置,如果一个人不离职,那这个岗位他就能做到退休,所以这样的话就导致岗位更加难求,行业对人才的自我消化能力也是不足的。
(五)艺术生心理的扭曲化
1、艺术生“面子感”太强。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校址都设在大中型以上的发达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大学四年,他们享受惯了大城市的繁闹和喧嚣,享受惯了大城市表面的繁华和灯红酒绿,享受惯了大城市的各种高级设施和便利,所以不愿面对毕业后打回生源地,打回家乡,一是认为考上大学后在本地找不到工作,回到家乡会丢面子,会让家乡亲朋好友看不起;二是觉得宁愿在大学所在地漂着等机会,也不愿回家接受父母的施舍;三是当一小部分学生都留在大城市的时候,他们的思想会影响着大部分学生,感染性极强。
2、艺术生“自由感”太强。艺术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不喜欢受约束,使得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位,就业积极性变差。他们精神上追求自由、前卫、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受管制。他们并不着急去找工作,好像内心有底,有保障一样,“不急不急等等看”的就业状态好像是他们的就业方针,似乎没有货比三家就不能做出抉择,有的好单位等不及这些优秀人才,那这好单位也就错过了。
3、艺术生“享受感”太强。每个学校和学院每年都会有大型的招聘会和宣讲会,可是学生对这些单位都看不上,不是觉得单位太小没有发展力,就是觉得单位太差。学生眼高手低,好像目标都是大公司大企业,可是却忽略了所有的单位都是从小经营到大的这一不变的理念,他们没有从自身的水平出发,不看自己适不适合,而是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用人单位。所以,在学校和学院举办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积极热情地招聘,却带来学生一片的寂静,这样不仅给学院老师带来尴尬,长久下去,也会形成恶性循环。
(六)就业单位设在大城市的集中化
艺术生的大部分就业单位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如服装公司、装潢及装饰公司、动漫设计公司、培训琴行等的工厂都会设在地理位置发达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客观的因素制约,如果要让艺术类学生到基层、乡镇就业显然没有说服力,而且这也不符合发挥人才最大作用的市场规律。
二、艺术生就业的出路
解决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做出努力。目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解决党和政府民生,保障社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2009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八项处理意见。依据当前就业形势,要解决这一就业难题,非一朝一夕之势,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把握好国家和各地市政府的各项政策,在此基础上,各方共同寻找解决途径。
第一,国家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鼓励自主创业,为就业工作创造良好前景。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但是,不要说艺术类的学生了,就算其他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本身不情愿,因为大学期间都没有开设过相关的自主创业的课程,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程序上搞不清楚。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2005年18号文《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10年3号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但是文件的支持并不等于各方面良好的保障,所以各方面要加大配合,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前景。
第二,高校与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平台,互相评判,为就业工作做好前提条件。目前,有的高校在培养计划上有设置实习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完成实习期间的规定课程,但是,这一种实习往往没有客观条件限制性,在哪实习?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结果如何?等等。这都是学生自己盖好章拿到学校即可,根本没有一个规范的模板,学生可以靠家人的关系随便找到一家单位轻松过关,但是学校的目的性却没有达到。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的时候,都要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育、培训,否则就无法顺利上岗。所以学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搭建平台,建立实习机制,鼓励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主动地将学生输送到签订的用人单位,这样能保证专业与岗位的对口,尽早强化职业素养,为单位提供有水准的人才,学生也从中积累经验,便于尽快就业。
第三,强化专业和素质教育,为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音乐或者设计类学生要经常进行汇报演出或者作品展,有个互相评判的平台。调整课程专业设置,使其所学内容与各专业贴切,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充分运用。我们有的专业很相近,但是不能因为专业相近课程设置就一样,必须要有重点、有主次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讲解及引导,不能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像哪个行业都可以,但是哪个行业都不能做到精确。学校要根据当年不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下一年的培养计划做出及时的动态调整和革新,迎合市场的需求。
第四,学校要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就业工作做好前提准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增强服务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服务,不要总是老一套空架理论,没有实际意义,要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重视调查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加强艺术生非正规就业研究。在学生初次跨入社会时,通过一段非正规的就业经历,获得对工作的切身体验,重新认识自己,对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
第五,学生要主动调整心态,转变迂腐的就业观念,为就业工作创造积极的心理调适。目前,针对我国人口大国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迅速,原来一个人的岗位都能做个几十年,所以工作难找无疑就是现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虽说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岗位,为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提供了许多窗口,但是岗位的添加还不能满足快速的人口增长。
三、结束语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其他专业。针对目前的工作形式,艺术类就业有着两大特点:渴望工作却不急找工作、灵活就业(比如设计类学生,在网上接到单据,就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并提交;音乐类学生,在琴行找工作,可以一人身兼几家琴行)。
其实,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工作充满了希望。在用人单位招聘条件里,有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懂音乐、具有音乐素养。今年就有一些企业来我院招聘时,专门点名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学生。其实,艺术类的市场很大、很广泛,只不过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的困境在时刻困扰着学生找工作的一系列情绪。当然,艺术类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丢掉“面子”、“自由”、“享受”三大毛病,摒弃主观的一些错误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市场动态,提高就业能力,切实针对自己的条件去调整自己的就业方案,积极促进个人的就业理念,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养成五要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武蕾.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学术探讨,2010(8).
3、雷姣.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J].文化视野,2010(5).
4、张金来.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2010(10).
5、张桥,张敏坚.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高教研究,2010(3).
6、吴勇伟,王秀珍.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因素分析[J].丝绸之路,2010(20).
7、李云先.新形势下艺术生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2).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社会变迁;教育联盟
中图分类号:J2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0-02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其萌生于汉字之始。原始社会陶器上留下的刻画符号与汉字息息相关,它虽不是文字,但对原始文字产生起到了引发作用。东汉时期书法就已成为自觉的艺术,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时至现代中国书法教育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书法教育主要分两大阵营,一方阵营是社会上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面对生源复杂多样。它以教授书法技法为主,也就是拿毛笔写字。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其扎根传统文化之中,而这样的教授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视而不见。培养优秀书法专业人才不仅要手上技法功夫过硬,对其文化修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另一阵营就是当今各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教育。
中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始于1962年,但经历了一番曲折。20世纪初,使广大人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人们对民主科学认识不充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颇。“西风东渐”之下,多数人认为西方的思想、文化一定是好的,全面给予肯定,而对本国思想、文化信心缺乏,这样的认识实为可怕。在书法方面,西方的钢笔、圆珠笔传入,国人将毛笔搁置一旁,硬笔代替了毛笔书写,毛笔书法的实用性开始远去,而成为文化回忆。书法艺术式微,让人担忧至极!
1961年,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会议上,潘天寿提出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开设书法专业。次年,文化部决定,在浙江美术学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从此伊始,现代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提上日程,焕发出古朴光辉!
近些年,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书法专业人才。书法名家也多入职高校来主宰书坛风云变化。截止2014年止,全国开设书法专业学习的高校增至百所,而且还有上升之势,不禁让人想起“”一词。从而出现的生源、师资、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问题需冷静下来有所思,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注重生源,理性招生
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中小学为应试教育,升学考试是其主要任务,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不会被重视甚至不开设。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不多,从而中小学书法学习处在真空状态,中间断层,使大学书法专业生源基础薄弱。而目前看来,学习书法的学生多是文化课高考无望,才在高中开始书法的学习,甚至高三上学期才开始学习书法的人也大有人在,进行半年速成学习参加艺考。而这类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且通过书法半年速成招进高校,其综合素养多是单薄的。更何况有些学生只是冲着大学文凭而无意于书法的深入研究。
这让我们认识到应注意中小学书法人才的培养,避免断层现象的发生。可以在中学阶段根据需要开设艺术班,如书法班、音乐班、美术班等,在这些班上学习的学生文化课和艺术都应两手抓。这样的好处在于:(1)有效的提高升学率;(2)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不至于过差;(3)有利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学习。这样对学生负责,也保证了高校的生源质量。
目前各高校对书法的录取标准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注重书法考试成绩,只要文化课过线,按书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可以招收到目前阶段书法技法水平较高的学生,但文化课成绩往往较低,学生文化素养不足。另一种是注意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文化课和书法成绩都通过,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这样的方式将有一大批书法技法水平较高而文化课相对差些的学生拒之门外。最后一种是文化课和艺考成绩按百分比录取,比如文化课成绩占50%,加艺考专业成绩的50%分数,由高到低录取。相比较而言,此方式不激不厉,注重考生综合水平的考察。由于书法与高中语文知识最为关联,语文单科限定分数在各高校书法招生中也开始实施,这应是招生理性的体现。
在招生数量上,学校之间数量标准大有不同,少至几人,多至百人。对于招至百人的现象让人惊讶,其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可否跟上百余人的书法学习,像在熬大锅粥一样,鱼龙混杂。教育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人数标准,达到怎样的考核标准招收多少人数的考生,切勿让高校盲目招生赚取学费,而枉费大学教育之本,发霉变质。
由于多数学生是考前艺术集训后招至高校,本身的基础尚未牢固,高校书法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应在第一学年多普及基础理论知识,如: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古代汉语、古代书体研究、中国古代书论、古文字学等。以填补基础理论知识的薄弱,然后在今后对书法深入学习中才会道路清晰,有扎实的知识理论做后盾。
二、明确专业名称,合理设置课程
在高校设置书法专业学习现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书法专业一直以来都十分尴尬,此在于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未有书法专业的名称。
1994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艺术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设二级学科,艺术心理学、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广播电视文艺、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学其他学科。此处可以看出美术和书法是平级的二级学科,属于并列关系。但另由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过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四次修订,在目录中均未出现书法专业名称。最近一次修订是2012年9月,艺术学下分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类、设计学类。其中美术类又分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也未见有“书法”字样,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竟然没有名分!何等悲哀!高等院校招生时,因书法不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不得以将书法专业置于其它学科之下,如美术学(书法方向)、绘画(书法方向),属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也有隶属文学院的,如太原师范学院。这些让人感到的是书法专业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分,寄人篱下,夹缝生存之状。望国家教育部门能够在众学科专业中尽快给予书法一席之地!
书法专业以上情况也必然导致各高校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的不规范性、不完善性。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是目前招收书法专业学生的三类高校,各高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专业艺术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法水平,侧重创作能力及创新性。师范类院校注重理论及技法的讲授,其中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他们必须学习的课程。而综合类院校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与其他院相联系,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综合感悟。在大学期间,对于书法生的培养应更侧重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将来迈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过硬的文化理论基础是多数高校对本科生培养所欠缺的。应多督促学生读书,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习书法等艺术,直接会接触或旁涉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艺术的母体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大至儒道禅的哲学思想,小至竹石梅兰的小品趣味,皆蕴含宇宙规律,目击而道存。思考书法的存身之道和创作之源,无不要贯通‘天地人’之三才,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融合升华,互相关照,这是宋儒所谓的‘圆照’之法。若偏执一隅,株守一家,则很难透彻”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小枝,但内涵深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容分割对立而待的。如若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习书法此路难通,只会写字,做一个写字匠罢了。宋黄庭坚在《论书》中云: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②
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后要广泛学习圣贤之学,书才可超凡脱俗。一味追求技法层面是不可取的。学书者多读书而有涵养,其书自然而然不俗气。所以,明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云:
学字既成,先养其心无俗气。③
若无俗气,需先养心。心与书法的关系是微妙的。早在汉代,杨雄《法言・问神》就提出了“心画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④
认为书法是作者内心的写照,通过书法作品可看出创作者内心品性及修养。这也成了后来“书如其人”说的发端。总之,广览圣哲之学是做好“书乃可贵”的重要方面。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云: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⑤
言而总之,高等院校对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文化和技法都要抓,其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显更为重要。应多开设传统文化或是“国学”之类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散思维,提升综合素养。如:中国古代哲学简史、老庄孔孟解读、书法与传统文化、禅学与诗歌美学、文学作品导读、文献学概要、艺术概论、书法美学等等。相信学生在其中会有新的领悟,这是书本中不可学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关注社会变迁,训练立身之本
如今社会变迁日益加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下。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书法艺术招生火热,社会上艺术高考培训班层出不穷,各高等院校也是有扩招书法艺术生之势。随着多年来书法毕业生走向社会补缺书法相关工作职位后,社会对书法毕业生的需求慢慢趋向饱和,在此等情况下需引起各高等院校及书法专业学生的注意。
书法专业属于特殊门类,这就意味着口径窄,就业面窄。现书法毕业生走向社会,多在各中小学、博物馆、艺术馆、拍卖行等地方工作,选择机会甚少。所以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关注社会发展及情境变迁。
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应适当讲授与学科相关的发散性知识内容,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那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说明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书法专业学生学习期间,可开设与书法有关联性的选修课乃至必修课。“书画同源”是由来已久的命题,书法专业学生可开设中国绘画课程,如中国绘画史、白描、花鸟画临摹与创作、山水画临摹与创作、人物画临摹与创作、画家专题研究、中国画赏析、中国美术鉴藏史等相关课程,还可开设更为特殊的课程,如书画艺术市场概论、书画艺术市场投资、书法与瓷器、书画作品装裱与修复、书法材料与制作等,供学生选修,丰富关联学科技能与理论知识,在综合培养上迈出一步,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适应当今社会变迁。
另外,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应加强之间的教学交流,建立卓有成效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联盟平台,笔者看到在“书法江湖”网设有“书法专业院校区”子版块,其中包含32所高校。在“中国书法网”设有“艺术院校”子版块,其中包含50所高校(其中含有高校的书法协会)。在“中国书法研究论坛”网中,设有“艺术院校联盟”栏,其中只有中央美术学院、聊城大学书法系、杏坛学院书法专业3所院校。各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教育的有近百所,而现在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且不具有独立性。应建设独立、完善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联盟平台,将现有的已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全部包含进来,以便高等院校书法教育教学交流,相互学习经验,立足于建立健全当今社会发展变迁下高等院校书法教育体制。
四、结语
总之,书法是中国“古老”的艺术,书法传承意义深远,当今高等院校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主力军。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在高校专业目录中未列及,使之处之尴尬,不禁发人深省。高校的招生、在校学习、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应注重招生生源质量,禁止非理性的盲目的招生。在校学习时,高校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合理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多读多看多想,提高综合感悟。学生要关注社会变迁,调整自身以适应当下社会。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国家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书法的重视有目共睹。韩国女总统朴槿惠访华,主席赠书法作品《登鹳雀楼》。夫人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教印度学生练习书法,用毛笔写“温故知新”。如今,高等院校对书法人才的教育可谓责任重大,书法教育事业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培育出更为优秀的书法人才。
注释:
①祝遂之.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180.
②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55.
③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537.
④汪荣宝.法言义疏(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0.
⑤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96.
参考文献:
[1]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篇9
关键词:潘鲁生 实践教学新体系 高等设计教育
2009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于5月29日―31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在研讨过程中,各院校参会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思考。同时更为难得的是,也有部分专家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学理阐释,如潘鲁生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与内容的理论探索,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研究层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此,笔者用“潘鲁生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一词加以概括。
一、潘鲁生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内涵 ①
实践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根据教学载体和侧重点的不同,潘鲁生将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递进、整合等几个层次:第一是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第二是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第三是项目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空间,通过虚拟的或实际的项目,全面培养、锻炼学生从实际调研、目标规划、创意设计、创作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整体素养;第四是行业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第五是社会实践教学,如果说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色彩,那么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全面培养,包括设计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全面生成、培育过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总体目标在于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使设计人才胜任设计岗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融入产业及文化发展并保有发展潜力,恪守设计伦理、承担设计使命,服务社会并引领生活。
二、潘鲁生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特点分析
1.基于设计学科属性和人才需求
“设计创造的是生活方式,设计本身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也承载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显然,这种全面的素养和能力难以通过孤立的教学环节培养实现,必须通过整体性的实践锻炼、养成。”②
开展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在2009年10月29日世界设计大会教育论坛上公布的关于设计教育的一组数字:截至2009年9月,中国现有设计专业院校总数1412所,设计院校数字又有所增加;普通高等院校714所,高职、高专院校699所;每年招收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由上次统计的298211人增加到2009年新生入学362105人。这意味着,近年来每年有30万左右的新生进入学校学习设计专业,在校生数字估计超过100万人。而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来看,1996―2007年开始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有关就业形势调查显示,在专业性、技术性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往往更愿意雇用素质和技能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劳动者,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之后,一些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受到排斥。显然,就培训成本而言,应届毕业生的培训费用高于有工作经验的劳动力。因此,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看,潘鲁生的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基于设计学科属性和人才需求,是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的教育策略。
2.体系中包含着循序渐进的层次与内容
潘鲁生的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中,课程实践教学是启发,是基础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是核心,是实践教学的深化;项目实践教学是载体,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延展;行业实践教学是导向,是实践教学与实际的具体衔接;社会实践教学是整合,是深入社会领域的更广泛的实践教学。这个体系包含着循序渐进的层次与内容。
诚然,如果没有课堂与艺术表现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潘鲁生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使得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和谐互补、交互辉映,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效能的真正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
3.教学视野的前沿性和开放性
从设计的学科属性看,一方面,技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设计行为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素质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设计技能和艺术功底,还要具备务实的设计观念、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建设态度;不仅要有设计创意的阐释、表达、实现能力,还要有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设计服务的商业运作能力。
该体系基于设计学科属性和人才需求,要求了解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新发明,学习、掌握关于设计创造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和信息;要求了解现代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推动从产品设计师到兼具企业战略眼光和设计管理技能综合性人才的角色转变;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预见能力;更要求从根本上具有设计者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践行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等基本设计伦理观念。由此可见该体系教学视野的前沿性和开放性,同时这一点也是促进实践教学的重要动力。
4.该体系已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提高与完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目前我国独立建制的31所普通高等艺术院校之一,相对于高校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的传统分类理论,该校依据设计艺术学科专业特点,系统分析自身办学条件、发展要素,突破既定的类型划分,提出“实践教学型”的定位,即以教学为主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表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型”高等设计艺术院校。该体系经过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增强了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认识与启示
从国内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发展情况看,大都基本维持在原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实行年级制和专业严格划分制,学生专业方向、知识结构、就业出路等较为单一,这种相对单一的教育模式和知识层面,不可能应对高速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优质化的瓶颈问题。综观潘鲁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践行“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探索,反观我国高等设计教育的现状,可谓有许多办学模式趋同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认识。
在高等设计教育领域,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还游离在“研究型”与“应用型”之间,办学模式趋同,忽略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脱节,庞大的设计教育规模与中国所处的国际产业地位存在巨大反差。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涉及自然、技术、人文和社会诸多学科领域。因此,重能力重素质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教育培养设计人才的标准,也是应用人才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根据这种情况,高等设计院校要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来担负起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庞大需求的任务。
如何打造多元、完善、富于特色的设计教育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潘鲁生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切入点,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统合设计教育要素,整合设计教育资源,对该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因此,在中国设计教育的转型时期,潘鲁生的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为中国设计教育的走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注释:
①这一教育思想的完整论述参见潘鲁生近年的两篇论文:潘鲁生.设计艺术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N].光明日报,2007―12―19。潘鲁生.论新形势下高等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C]//创意与实践――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②潘鲁生.论新形势下高等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C]//创意与实践――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周韶华.潘鲁生的当代意义[J].美术观察,2007(5):76―77.
[2]潘鲁生.设计艺术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N].光明日报,2007―12―19.
[3]潘鲁生.潘鲁生艺术文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4]潘鲁生.论新形势下高等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C]//创意与实践――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于2004年10月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民族音乐科和1996年以后的艺术系。学院现设有音乐学、舞蹈学、表演3个本科专业。由于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凭借良好的声誉和出色的专业水准,在就业市场上基本上是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挑单位。然而近几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艺术热再度兴起,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些从未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学校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再加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给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要想解决吉首大学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学校、企业及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专业教学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长期以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像全国其他的艺术类院校,主要沿用的是传统单一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如: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舞蹈专业、舞蹈表演专业等。大多数学生属于专项技能型,如主修声乐、器乐或主修舞蹈,主修声乐的不能翩翩起舞,主修舞蹈的不能高歌一曲似乎是理所当然,学生仅仅掌握一技之长,一旦走向社会,除了本专业工作以外,面对其他工作就束手无策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使得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感到迷茫、彷徨,感受着现实的残酷。
(二)其他高等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冲击了就业市场。随着近年来“考艺术热”的风气再度兴起,出于经济效益和办学竞争压力的考虑,有些高校也借鉴国家一级艺术院校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开设艺术类专业,招收艺术类学生,这也给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压力。就湖南省来说,早在十多年前,只有湖南师范大学和吉首大学开办有专业的、高水准的艺术类专业,但近年来省内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如与吉首大学毗邻的常德文理学院、怀化学院、益阳城市学院都纷纷开办了艺术类专业,这无疑冲击了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三)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用人单位常以社会经历、技术能力、综合素养作为标准,进行招聘,这就给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困难,因为提供给艺术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有限,毕竟只有少数艺术类毕业生有一些实践经历,专业水平也只限于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非用人单位要求的一专多能,这就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招聘中常处于劣势。
(四)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面对办学竞争压力,为扩大生源,近年来音乐舞蹈学院也不得不降低生源标准,招收一些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这就使得学生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上网、谈恋爱、展示个性上,等到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什么也不会,并且缺乏必备的就业技巧,自然就业竞争力弱,一旦遇到专业知识或是解决实际难题的时候,就处于迷茫状态,甚至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其水平还不如刚入学时的水平。
二、解决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应对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模式。为了应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不再是仅仅培养一技之长的学生,应该朝着培养一技多能的全能型艺术人才而努力。首先我们要通过考察,明确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到培养目标上不与社会脱轨。其次,在培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复合型专业教育模式。从近几年用人单位,譬如歌舞团这样的对口单位,它选择的音乐人才除了会唱,还要求能上台伴舞,并且能主持,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而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专业大多沿袭传统的音乐、舞蹈专业建制,培养的人才多半争当音乐、舞蹈教师,在当今全社会都面临就业危机时刻,显然适合艺术类人才的工作岗位是及其有限的,况且还有很多知名度比吉首大学大得多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投放无疑给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就业市场造成更加紧张的压力,而明显不具备地域优势且逐渐丧失传统优势的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教学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二)毕业生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应该为自己量身定制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设定就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并多多参加学校、学院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主动适应社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开拓视野,积蓄能量。其次,对就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业需脚踏实地,诚实守信。
(三)用人单位也应转变观念。目前的现状来看,一些用人单位为了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力地位,常常以社会经验、实践能力、性别、户籍等为由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进行诸多限制。看来要想艺术类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还需要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发挥其主体作用,摒弃各种高要求及地域、性别歧视观念,承担起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合理地录用人才,协助好政府、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用人单位也应该加强和学校的合作,去学校做好宣讲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以便学生更好地择业。
参考文献
[1] 冯菊香.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探究[J].探索与争鸣,2006(08).
[2] 纪春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