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工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工业现状

篇1

【关键词】 纺织工业 现状 未来 发展 问题 不足 发展趋势 目标 行业 任务

纺织工业是福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纺织产业宏观调整和技术进步措施力度逐步加大。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经济趋稳向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民营、“三资”等经济成份为主体的纺织产业出现了新的投资热潮,民营纺织企业成了福建纺织发展的主力军。

一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是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也是福建纺织工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的五年。全省“规模以增长上”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300亿元,比“九五”增长了344%。五年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近28.5%;利税总额20%;出货值22.3%。产业规模、技术进步、行业结构、产能水平以及主要行业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分布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产业链迅速延伸中,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印染、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纺机纺器等产业结构的行业体系。产能拓展已由沿海纺织业发达地区向内陆、边远山区城镇不断推进,新的纺织产业集群和特色城镇在全省各地接连出现。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在逐步增强。

近几年来,尽管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降低出口退税率等影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047.33亿元,同比增长30.15%,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12%;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创汇达到47亿美元,同比增长6%;完成利税总额63.84亿元,同比增长17.07%;主要产品产量:化纤70.12万吨,纱64.53万吨,印染布16.27亿米,服装8.15亿件。福建纺织经济总量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2位跃升到现在第5位,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已处于全国重要位置。当前,福建纺织工业呈现发展特征有:

1、产业结构、规模产能有很大变化

全省全社会纺织职工人数已突破100万人。主要行业的产能规模有较大发展:化纤业已达到100万吨以上,其中涤纶85万吨,锦纶5万吨;棉纺纱锭已突破350万锭,纱线产能80万吨以上;各类织机30000多台,坯布产能20亿米左右;各类针织机中,大圆机15000多台,经编机5000多台,自动横机4000多台,手机横机30000多台,纬编针织产能80万吨左右,经编产能20万吨以上;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染整能力分别达到30亿米和80万吨以上;服装企业已突破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近千家,服装产能已位居全国第4位。

2、全省纺织工业区域分布出现新格局

我省纺织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福州、厦门、泉州、龙岩、三明等地市。开始出现向内陆、边远地区延伸发展趋势,形成了全省纺织产业发展区域结构新格局。泉州纺织服装业发生巨大变化。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针织、染整、非织造布、服装、纺机纺器等行业的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集中了一批我省大中型优势企业。晋江地区已成为全国纺织、服装生产、物流、贸易中心,晋江市于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福州市纺织产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棉纺织、针织、印染、服装等是纺织重点行业。长乐是福州纺织基地,,近几年棉纺纱锭总量已突破250万锭。长乐市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厦门市凭借地域优势,石化化纤、纺织印染等行业优势明显,总量居全省第三。翔鹭化纤、同纶锦纶、力隆氨纶、东轮织造、华懋染织、华纶印染等重点纺织企业产能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女装为主的服装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三明、南平、莆田等地纺织业老基地,经过调整发展,正在发力向上。永安、南平、三明等地的棉纺、针织、服装等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

3、纺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我省一批以市、县、镇的区域经济为特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形成。“十五”期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四批授予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有2个基地市、1个特色市、10个特色名镇。

晋江的服装业从“三来一补、三闲起步、三资上路”的晋江模式到实施“质量立市”,再到打造品牌之都。对全球十个服装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生产的茄克衫研究比较发现:晋江茄克衫生产数量为全球第一;晋江自主品牌2005年产量6700万件,占国内城镇总销量的41.61%,加上OEM出口的8500万件,2005年晋江茄克销量占全球茄克总销量的12.11%,中国城填每100个身着茄克的男性中就有41个穿产自晋江的茄克。目前,晋江的茄克制造企业超过千家,汇集了七匹狼、柒牌、九牧王、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晋江已形成区域性和集群性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晋江、石狮周边地区形成了服装、化纤、棉纺织、针织、印染、非织造布、纺机纺器、物流仓储、贸易等企业8000多家,从业人数约45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400多亿元;长乐纺织集群。努力拓展棉纺、目前全市化纤企业14家,产能达40万吨;棉纺织企业24多家,纱锭突破250万锭;针织经编规模企业近100家,针织经编、纬编设备8000多台,年产针织面料20多万吨;染整的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长乐金峰、松下镇分别被授予“针织经编”、“经编花边”特色镇;其它地区如厦门、福州、永安、长汀、南平等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也在形成和培育中。

4、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企业大量引起国内外最新技术设备。如,及后加工技术、直体融纺、超细纺丝差别化技术;高档精梳、紧密纺、清钢联、自动络筒、及喷气、剑杆等棉纺织技术设备;针织电子提花、多功能圆纬机、多梭节经编机等技术设备;新型染色、整理机械以及电子测配色系统等技术装备;服装CAD、CAM系统及欧美、日本等先进缝制,整烫设备。

舒适性、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在我省已有较大进步。海岛超细、PTT纤维等已有突出成果;莫代尔、天丝、弹性纤维纱线、织物及其新型染整面料被入围“中国流行面料”。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壮大,在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中,建立一批产品和技术开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取得新成效。佳丽斯床上用品、柒牌男西装套装、喜鹊毛巾、九牧王西裤等12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0多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纺织服装《福建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已近百家。

5、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

翔鹭化纤海岛型超细、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居全国领先水平,配套建设的120万吨的PTA生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南纺股份PU革基布生产线已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非织造布正在向超细、复合方向发展;嘉达纺织引进欧洲新型紧密纺和高性能无梭织造,产能和产品结构大幅度提升,纯棉高支精梳、新型纤维混纺的高档纱线及织物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抗争能力;凤竹纺织不断增加国际一流设备,并建立高水平的生产检测机构和电子信息质量控制系统,面料染整能力达到5万吨/年以上;“佳丽斯”床上用品、“喜鹊”毛巾两家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七匹狼”、“柒牌”、“劲霸”、“九牧王”等服装企业代表福建“闽”派服装在全国服装业中构成靓丽的风景线。

二问题与不足

福建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更显现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技术、管理、创新、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纺织产业经济运行水平还较低

福建纺织工业总量已位居全国第5位,但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实现与位居第6位的上海不相上下,与前4位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对比相差很大。2005年福建纺织服装企业近2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数只有1919家,与浙江、江苏、山东的、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相差更大,纺织经济总量及主要指标与这些省份的比较差距较大。

纺织业产能快速拓展中,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如,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还不高;聚酯和化纤产能及产品的同构现象也较为明显,长丝、短纤产能的利用率、开工率不足等。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带来的原料资源约束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2、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福建纺织产业分布不平衡仍然比较明显。大中型企业大多集中在泉州、福州、厦门等沿海地区,泉州地区纺织工业总量占全省的51.55%;各行业发展比例还不够合理。化纤、棉纺业产能增长过快,部分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经济效益低下。全省衣着、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大约为70:15:15,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相关行业发展滞后;棉、新型、功能差别化纤舒适功能性高档服装、纺织品品种较少;色织、丝绸、麻毛等面料及成衣等十分稀少;非织布开发以及后道应用领域拓展速度较缓慢。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研发能力较低,研发资金投入不能适应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需要。高新技术含量的特种合成纤维尚属开发空白,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技术等还有较大差距,回收利用可再生纤维、循环清洁生产、环保节能、"三废"治理等的研究开发都处于起步阶段。

3、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全省纺织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化纤业的低容量、高消耗切片纺装备比例还占40%左右;棉纺织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以及喷气、喷水、剑杆等新型织机比例还较少;高效多功能圆编机、横编机以及高速、多梭栉经编机只在一部分优势企业拥有;大量低效能、高消耗染色、定型、整理等染整设备还未全面更新改造;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比例还很小。

纺织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全省仅有一所规模较小、功能不够完善的省级纺织研究所;纺织服装院校在数量、学科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得到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和得到政府等部门资助开发资金较少;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地的产品研发、机构设置等不能适应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民营企业以地方性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还占主导地位,在提高现代化管理、务求长远发展、吸引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负面作用;纺织业劳动力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很大,招工十分困难,人员素质提高和劳力紧张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企业信息化水平及电子商务平台较低。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刚刚起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发展趋势

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持续增长。根据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未来5年我国国内人均衣着类纤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增长不断扩大;我国汽车、建筑、卫生、水利、农业、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200多万吨。

我省纺织工业已经构筑起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构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巨大潜力的释放以及纺织产业劳动力充足的资源,将为我省纺织产业发展和新上台阶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未来发展目标与任务

为了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福建省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福建纺织工业的实际出发,努力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发展自主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迅速转变增长方式摆在重要位置;以加快发展衣着用、家纺用、产业用纺织面料和提高产品档次、附加值为突破口,带动化纤、棉纺、服装等前后道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延伸,全面提升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努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宣传和影响力度。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纺织强省的战略目标,为全省纺织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努力。

1、未来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划400亿元,比“十五”期间投资总额300亿元增长30%左右;

2010年工业生产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

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16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其中利润10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

2010年出货值达到62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15%;

产量目标:

2、“十一五”品牌目标

创国际品牌5个

创中国名牌25个。

创福建名牌100个。

3、自主创新主要任务

(1)以面料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要突破影响我省纺织品服装提升的面料瓶颈。加大力度发展衣着、家纺、产业用纺织面料。在面料材质、性能档次、外观风格上有重大变化和创新,使之能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现有面料织造、染整企业及资产存量的改造,在应用国内外最新工艺技术和设备中,不断创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合,在全省建立服装、家纺用、产业用面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进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和关健技术的研究,整合利用面料开发中的织造、染整等行业以及纤维材料、产能、人才技术、资金等的优势资源,理顺化纤、棉纺、织造、染整等行业上下游关系,大幅提升舒适功能、新颖流行、绿色环保纺织面料生产能力,带动纺织服装、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全面升级。

(2)抓紧前景良好的薄弱行业,提高行业发展配套能力

我省家纺、装饰、产业用非织造布等行业相对发展较慢,品种稀少,应运领域较窄。根据国内国际纺织品需求趋势,家纺装饰类、产业用非织造布类的需求量剧增,市场发展容量十分大。“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家纺、装饰类和产业用非织造布。扩大高密精细、环保舒适、电子提花、新型印花、特宽幅、多功能等的床上、室内、宾馆、公共场所的家纺、装饰纺织品的规模;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提升机织、针织产业用纺织品的同时,注重新型水刺、针刺、纺粘、融喷等非织造布产能扩展,大力开发服装制革、鞋材面料、农用、医卫、交通、建筑以及军工等应用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

(3)围绕纺织产品不断创新,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

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品种质量不断创新、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等方面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

现代信息控制技术

努力建设我省纺织行业电子、电脑程序控制应用和信息平台,从市场信息到产品的花型设计、颜色、织物结构设计,到纺纱、织布、染整等生产和管理领域加大开发。在利用电子工业监测和生产辅助手段中,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服装及纺织品设计的规模企业要普遍采用CAD辅助设计系统。

机电一体化高效纺织机械应用技术

高效纺织机械的应用是我省现代纺织业建设的关健内容。“十一五”期间要大量应用高速高产、优质高效、机电一体化的纺织机械,扩大更新使用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造、高效染色整理、高速高效针织织造等设备,以及电子提花、电子自调均整、自动检测等装置。

现代染色后整理技术

我省染整业今后在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染色、印花、产品设计,大力推广电脑测配色,分色制牌、自动添料、无制牌印花等技术,在提高印染后整理质量等方面下大功夫。大力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注意引进高效、低浴比、无水、少浴法、短流程、染色机,广泛应用环保染料、助剂,提高染色废水处理能力和污水回用技术,实现染整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

材料、结构复合化纺织技术

新型纺织复合化技术要不断渗透到纺织各领域产品中去,主要有化学纤维复合技术和加工技术;天然纤维相混纺交织交并技术;多层织物,包括组织结构复合、粘合复合、涂层复合等技术。通过多种纤维的复合技术充分发挥各种材料优良特性,改善织物性能,达到舒适、功能、环保等要求。

高科技产品技术

高科技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品市场中比例不断增长,发达国家高科技纺织品的市场份额增长一倍多,预计国际纺织品市场未来的潜力巨大。我省要重视高科技纺织品的开发应用,要在高性能的化学纤维、高技术的产业用纺织品,特种医疗和保健用纺织品等的开发研究上用功夫,在工业、农业、医疗、水利、交通、建筑以及国防、航天等应用领域上开创新局面。

(4)进一步加大纺织区域和产业集群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发挥纺织服装最发达的泉州地区重心区的规模、产能、产品、产业链配套等区域优势,在全省起到发展带动的效应;以化纤、棉纺业产能优势及技术、人才、检测相对集中的福州、厦门两地为支撑区,加大面料、服装产业链延伸,密切企业与科研部门、院校、国内国际纺织集团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学研结合,促进全省纺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泉州、福州、厦门构成的发展架局,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实现纵向渗透,形成向龙岩、三明、漳州、莆田、南平等地区发展的5条轴线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福建省纺织产业集群。

(5)促进纺织产业链的优化链接

(一)炼化一体化与化纤、纺织行业的链接

我省纺织工业规模和产能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纤维,测算2010年全省要消耗化纤170万吨左右,其中聚酯纤维140万吨左右。因此,2010年前福建化纤仍可保持10%-15%较快增长速度。预计PTA、PX等化纤原料国内缺口短期内难以缓解,“十一五”期间我省可加快发展速度,要全面推进泉港石油炼化基地建设步伐,实现炼化一体化。争机遇、抢时间,使二甲苯(PX)、乙二醇(EG)、精对苯二甲酸(PTA)等合纤原料项目建设规模、产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厦门海沧石化聚酯基地翔鹭石化PTA装置总产能力争达到300万吨以上。PX装置产能争取达到100万吨;泉州石狮石湖港已形成聚酯化纤及其它化纤产业基地,在“十一五”期间PTA扩建到年产能力150万吨,根据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加PX、MEG、PP以及锦纶原料CPL(已内酰胺)等化纤原料;福州长乐地区也应充分考虑化纤原料的拓展,规划PTA年产能力150万吨及 CPL锦纶原料等项目,以与省内地区和国内聚酯、锦纶企业配套。

(二)纺织面料与化纤、棉纺织、服装等前后道行业的链接

以优势骨干面料或服装品牌企业集团为龙头,链接化纤、棉纺纤维材料企业以及染整、服装企业,形成紧密关系,从原料开发到面料加工、服装制作过程实现一体化,统一市场,统一品牌,形成整体效益;以龙头企业或地区面料研发、生产基地为平台,联合化纤、棉纺、织造、染整、服装等企业,形成科工贸联合体,实现产业链链接;企业为科研开发平台,与科研院校以及国际纺织服装科研开发机构、跨国集团结为联合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建设福建纺织行业供应链

建立和完善国内和跨国纺织业供应链体系,做好各环节的衔接配套,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源,形成全球范围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要通过建设电子网络同盟等方式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推进E百工程等形式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健全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加强人才培训,建立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等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纺织行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纺织服装业产业发展速度与协同发展水平。

五主要行业发展重点

化纤行业:在加大结构调整中,克服常规化纤趋同性发展及发展不协调等因素造成行业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提高化纤产业链优化整合力度,加快全省炼化一体化,促进化纤原料、化纤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2010年全省化纤差别化率要提高到60%以上;追踪国外聚酯、涤纶、锦纶、氨纶等的最新技术,提高产品优质化率,发展应用领域新品种,增加经济效益;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我省天然资源,加强国内、国际间化纤高新技术的合作,研发新型禄色环保人造纤维,如玉米、大豆和速生竹、木、麻、草等农林资源为主体的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材料,如PLA(聚乳酸纤维)PDO(丙二醇纤维)、竹浆纤维、竹原纤维、麻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开辟竹、麻等产业经济区和建立人纤浆柏基地。

棉纺织行业:严格控制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调整,联合、兼并等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力推进棉纺织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设备及工艺,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增加国内外新型设备,如新型环锭紧密纺、气流纺、喷气纺、清梳联合机;高效剑杆、喷气等无梭织布机;自动络筒、自动整浆等前织设备。加大新型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的舒适性、功能性新型纱线和面料坯布的开发,提高棉精梳、多种纤维混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开发比例,提升"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棉纺织国内当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要达到65%,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在纱线和坯布品种结构上要逐步解决比例失衡,提高棉及棉混纺精梳高支、新型纺织纤维等纱线及织物坯布的比例,大幅增加本省自用纱线和坯布的生产供应数量。适当增加我省缺门短项的色织、色纺纱线面料、牛仔面料、针织专用纱和工业特殊用纱等。

针织行业:今后开发的重点是广泛采用新原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流行色彩和时尚款式的应用。上档次、上规模,朝着功能性、高档次、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发展重点是:(1)提升品种、质量档次,扩大针织品开发应用领域。针织面料向深度开发,提高针织内外衣、针织T恤、休闲运动衫、针织时装等质量档次和花样款式,进一步研究新型针织面料,开发如高档绒类、仿真面料、休闲T恤面料、功能性面料、新型装饰面料、产业用面料等,并逐步扩大在装饰家纺、工业产业等领域的应用;(2)重视新纤维材料应用,开发新型针织品。针织服装要扩大使用优质棉纱、高支精梳纱、彩棉、色纺纱以及羊毛、真丝等天然纤维纱线。新型舒适性、功能性针织品服装要推进新纤维、新化纤的应用使针织品服装的吸湿透气、柔软滑爽、卫生保健及其他优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3)注重针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加大改造力度,增加高速、高效圆纬机、经编机、自动横机以及针织物连续前处理,新型染色、印花、功能性整理等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针织面料、针织品的开发设计水平,广泛采用电子CAP/CAM辅助系统,建立企业电子信息化平台。

染整行业:大力攻克影响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面料瓶颈。压缩和淘汰规模偏小、能耗大、工艺落后的面料染整企业。以环保、节能和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遏制以环境遭受破坏的染整业“过热”发展,实现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染整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加和引进国内外高效、优质、节能低耗、少污染、安全可靠的染色整理及新型高效节水节能的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设备。加快电子测配色、分色制版以及设备工艺参数在线电子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全省面料染整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面料档次和自给能力,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发展和推广应用染色新技术。如,1、新型纺织材料染色技术。新型功能差别化纤维材料及新型粘胶纤维、竹纤维、竹浆纤维、PLA、Amicor等纤维的染色技术。2、新型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包括有生物酶处理技术、生态染色印花技术、物理整理技术、传统染整工艺改进技术、废水废气整治技术。3、新型后整理技术。如天然纤维防皱、有机硅、防水拒油、抗菌、发泡涂层、纳米材料染整技术等。以提高染整面料柔软抗皱、吸湿透气、抗紫外线、抗静电、耐气候性、抗菌防臭、耐高温、抗腐蚀、耐机城磨损等功能性。

服装行业:进一步建立“质量、品牌、创新、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保持全省服装业快速发展势头。发展特色服装产品、知名品牌,突出泉州休闲服、商务装、西服及厦门、福州女装、童装等品牌服装,不断创新,做细做精,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服装。“十一五”期间创几个国际品牌和一批中国品牌;巩固和完善全省已形成的服装产业集聚集群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科技联合和产业链延伸,促进上游企业产品开发与服装业形成紧密联合开发,形成带动效应,在全省培育一批新型服装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服装业技术进步和规模产能的比较优势,形成向内陆地区强有力的辅射作用,加大服装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内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重视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老年、儿童服装以及适应于农村城镇居民服装新品种开发。努力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服装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开发一批绿色环保、生态保健服装,增加出口;加紧服装行业技术进步。采用国产或引进的性能良好的服装设计、裁剪、缝制、整烫、后整理最新技术设备,逐步推广应用CAD/CAM、ERP、CRM等各种技术性信息配套和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服装产业整体升级。建立绿色环保及功能性服装标准体系,加强服装检测标准及手段体系建设,应对欧美等国绿色环保标准和技术壁垒,提高服装国际竞争力。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充分利用新纤维及织造、非织造、后整理新技术,找准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方向。福建南纺要力争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用纺织品制造和研发中心。全省要开发一批新型高新技术含量产业用纺织品,如利用合成新纤维,经过织造和聚合物涂层处理后形成的膜结构纺织建筑材料;由纳米材料和非织材料经过复合而成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国防、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领域;利用功能材料和加工新型工艺而形成的医疗保健新型功能纺织品;以针刺、水刺、纺粘、融喷等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不断拓展了合成革基布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开发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农用纺织品、生物医用纺织品、新型篷盖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

家用纺织品行业:我省中国名牌产品“佳丽斯”床上用品,“喜鹊”毛巾,以及品牌产品“福莲”洗洁巾等家用纺织品产品的企业规模、产品档次和品牌效应等,在国内外市场已显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家用纺织品产业要在纺织各行业整体发展的带动下,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毛巾、床单、家用纺织品的同时,加大家用纺织品的创新开发,填补缺门。大力开发功能性家纺产品,如把负离子、远红外线、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融入到纺织品研制开发中去,使具有抗菌、防臭、防螨、防霉、驱蚊虫、负离子、远红外、护肤洁肤功能性纺织品成为人们追求美观、健康的自我保护消费用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时尚、公共、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产品朝款式新颖,做工考究,透气吸湿,美观实用、触感舒适方向努力。

纺织机械行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创新,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创造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条件,提高承接国际、特别是台湾、香港等地区纺织机械产业转移的能力,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福建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工业。在大力提升现有针织、印染、服装机械制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棉纺、机织、非织造、化纤等机械、配件物料及配套的软硬件,积极研发纺织检测仪器、仪表等;以创新为主题,努力提高纺织机械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性能、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大力采用电子技术、信息网络化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做到针织圆机系列化,经编机高档化,产品档次争取达到亚洲先进水平;染色机、印花机、前处理、后整理染整设备要提高自动化水平,在增效、优质、节能、节水、低浴比、降耗、清洁环保生产以及适应性方面提高一大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努力开创其它新型行业和应用领域的纺织机械产品。不断推进我省针织机、染整设备以及缝制机械的对外出口。

纺织服装业在福建全省吸纳了就业人口大约100万人,其中80%是来自农村,纺织传统产业在我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的重大作用。目前全省纺织服装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10%以上,在全省主要工业产业中已排名第3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纤维消费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内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在经过贸易摩擦缓冲期以及我国纺织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后,国际纺织品市场增长空间是巨大的。我省纺织服装业仍将保持旺盛活力进入新的上升发展阶段。因此,福建省应对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发展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而在产业政策上明确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严格的市场准入,实施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制度标准。

福建纺织产业处于良好的发展位置,北受到长三角经济区江苏、浙江、上海纺织生产基地的技术、人才、信息的辐射;南有珠三角经济区广东、香港、澳门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和对外出口的优势;东部面临纺织品品服装较为先进的,并在进行纺织产业转移的台湾省;西部有纺织资源、人力、土地优势的我国内陆广大地区。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福建纺织工业加速与周边区域形成对接连为一体,建设海峡西岸新型纺织基地,将对改变福建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面貌,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不断承接国际纺织产业的转移和合作,促进纺织行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

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具体措施,真正把加快纺织科技进步落在实处。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国家纺织科技发展中心《纺织技术进步纲要》等为指导,搞好技术改造;注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我省纺织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要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采取后配时代的对策措施,加快纺织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和谐稳定的纺织品贸易环境,抓紧实施纺织产业品牌发展战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长国际贸易知识,大力开展行业外交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协会、商会等要密切注视国内外纺织服装市场发展,资源配置文化,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认真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纺织协会及专业协会等,及时发出对纺织工业各子行业的投资、生产、经营、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预警,加强对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引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福建纺织服装出口预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海关、商检、外贸、经贸工商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调控网络,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预警和快速反映机制,提高企业防范措施,避免损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福建省纺织产业稳步发展,新上台阶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章:

[1]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国家发改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修改稿)-福建省纺织工业协会.

[3]福建纺织工业2005年经济运行情况-福建省纺织工业协会等.

课题组成员:

1.毛柞康: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工程师

篇2

文章运用了Altman的Z计分模型,通过对我国12(其中有6家为ST上市公司)家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后发现自2009年至2012年,现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的Z值指标正在逐年递减,这表明纺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正在逐年上升。另外文章还分析了财务风险上升的主要原因,并建议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及早树立风险意识,在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同时,注重克服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服装纺织行业;财务风险;Z 值模型

服装纺织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比较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2008 年际金融危机,我国纺织行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本文对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成因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1 纺织业现状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我国纺织行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了非常严重的困难局面,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在2009年开始稳步的回升,从整体上看,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保持良好。然而近两年,我国的纺织业先是经历了棉价“过山车”,再是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最难的则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各种因素导致纺企成本不断上升,而纺企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行业经济风险也逐步增加。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2 纺织行业财务风险模型的构建

2.1 Z 计分模型研究方法简介

本文采用广泛被使用的 “Z 计分模型”计算我国20家钢纺织企业市公司及纺织行业总体自 2009 年至 2012 年的 Z 分值,根据此判断我国纺织企业现在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该模型是运用五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 Z 值)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Z--Score 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来预测财务危机。其中,X1表示营运资金 / 资产总额,是公司的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本关系的一种衡量。X2表示留存收益 / 资产总额,该比率反映企业累计获利能力。X3表示息税前利润 / 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总资产比率可以衡量除去税收或其它杠杆因素外,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X4表示权益市值 / 负债账面价值,综合所有股份(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权益,负债则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债务。X5表示销售收入 / 资产总额,资产周转率是一种能够反映公司资产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可以用来衡量公司在竞争环境中的管理能力。

Altmna通过对Z计分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为 Z=2.675。若Z 值高于 2.675 表示企业较安全,破产的可能性就会极小。若低于 2.675 代表企业则存在财务风险。如果一个企业的 Z 值低于 1.8,则表示该企业已经存在潜在的破产危机,如无有力措施,将很难摆脱困境。Z 值在 1.8~2.675 之间时,代表企业处于灰色地带且企业财务状况很不稳定。

通过采用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和研究,证明 Z-Score 模型在国内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同样有很强的适应性。

2.2 我国纺织上市公司的 Z 值计算

本文选取的12 家纺织上市公司的 Z 值计算,结果如表 1。

2.3 我国纺织上市公司的 Z 值结果评述

2.3.1 从结果来看,我国纺织上市公司的 Z 值这三年年处于逐年下降阶段,2011 年 Z 值就已经小于 1.8,说明纺织行业整体破产的危险非常大。

2.3.2 为了清晰地分析我国纺织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本文还将对 Z 值各取值区间的企业个数及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Z 值高于 2.675财务风险小的企业个数除 2010 年高达 6个,占企业总数的50%之外,2011年、2012 年均都稳定在 3个左右,占纺织企业总数的 25%;Z 值在1.8~2.675 之间财务状况不稳定的企业个数逐渐正在减少,但减少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加入了潜在破产行列;Z 值小于 1.8,已经潜在破产的企业个数则正在上升,至 2009 年已经有超过7家,总数50%以上的企业已经潜在破产,短期内将很难摆脱此困境。

3 我国纺织企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上升的原因分析

3.1 纺织企业行业盈利能力下降

行业利润下降是纺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

一是欧美等主要国际市场乏力致使国际市场的需求减少,严重的影响出口增长。欧债危机持续升,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又在上升,作为国际市场消费主体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低迷,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发达经济体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二是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今年来来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疯狂的棉花”。面对棉价疯涨,从而引发了相关原材料价格的普涨受影响的主要是外贸出口型面料企业和上游的棉纱生产企业。三是人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同时到来的“用工荒”也是导致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而著称的纺织服装企业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成本费用上升

成本费用上升是纺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上升的直接原因

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纺织产品原料主要是棉花和化纤。自2008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企业成本大幅上涨。随着我国的郑棉期货、电子撮合连续不断上涨,缺口很大的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上升的迹象,而近年来来价格持续下降的聚酯行业,也开始止跌反弹,呈现出大涨的势头。而与纺织原料在纺织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高,因此,纺织原料价格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

二是水电汽能源涨价推动成本上升,计划体制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被扭曲了,涨价也是对过往价格过低的纠正,是回归市场的必然选择。而纺织行业能耗高、污染较重、资源利用率低水电汽能源价格上涨必将加大企业的负担。加之,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企业环保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既与国家政策走势,也行业发展趋势相悖,未来将会带来巨大大的风险。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在人力成本逐渐提高,但纺织行业大多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生产的,这种低端产业率水平很低,必将导致人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人力成本,使企业成本的增加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因此,若不采取有力措施,纺织行业极有可能整体步入亏损行列。

3.3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外部环境政策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经济形势变化而引起的对某一行业或某一方面的政策的改变,从而影响了该行业整个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该行业所有企业的财务经营都产生影响的共性风险。

4 风险研究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纺织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风险,这一方面是该行业特点和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表明纺织服装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周期,竞争者越来越多,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是很小。因此若ST公司想要处于良性的发展态势,必须要调整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规避财务风险。在此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克服行业自身存在的缺点和特性。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关于纺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是,财务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公司经营、投资、筹资的整个全过程,企业应树立财务危机的观念从企业战略角度和日常运营角度综合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二是,综合考虑企业的宏观经济状况,与公司业务紧密结合。宏观的政策对纺织企业具有明显的影响,巩固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把握市场动态,适应宏观政策改变的能力。

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管理。一方面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安排将风险内部化,或者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实现避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ltman E,Haldeman R,NarayannP.Zeta analysis-a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77

[2]向德伟.《运用“Z记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3]路英.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管理观察2010,(16):29-30,

[4]徐继红.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8,(4)3-5.

篇3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存在问题;思路;青海湟源

目前,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逐年增多,现有10多种主要病虫鼠害种类,病害主要是:杨树烂皮病、杨树煤污病、青杨叶锈病;虫害主要有:杨白蚧、蚜虫、大青叶蝉、灰拟花尺蛾、桦树卷叶蛾、杨柳小卷蛾、柳沫蝉、锈斑楔天牛、杨干透翅蛾、杨木蠹蛾、沙棘木蠹蛾;鼠害主要有:达吾尔鼠兔、高原鼢鼠。2008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面积为1.34万hm2,其中鼠害发生面积为9 066.7hm2,病害发生面积266.7hm2,虫害发生面积466.6hm2。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鼠害和锈斑楔天牛,其中达吾尔鼠兔发生面积1 966.7hm2(中度发生面积1 666.7hm2,重度发生面积300hm2),高原鼢鼠发生面积7 100hm2(轻度3 966.7hm2,中度1 866.7hm2,重度1 266.6hm2),锈斑楔天牛发生面积933.3hm2(轻度400hm2,中度400hm2,重度133.3hm2)。

1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1.1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湟源县现有森防站1个,共有职工4个,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3名。1999年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方案与标准,已完成了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近几年,国家又在防控体系和检疫的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改善了湟源县森防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湟源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和检疫水平,基本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

1.2植物检疫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蔓延的预防性措施,对促进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做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源头,检疫工作是林业检疫工作的关键[1]。随着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源头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执行产地检疫的申报制,结合“两证一签重点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年均检疫个类出圃苗木500余万株,检疫林木种子200t以上,产地检疫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湟源县林业生产和绿化建设的安全[2]。

1.3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全县中心测报点设立监测点5个,一般测报点6个,监测布局合理、均匀分布,监测覆盖率达88%以上。测报水平和预警能力逐年提高,全县每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信息》10多期,200份左右,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准确测报率每年达83%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湟源县各类数据、信息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如性信息素、诱虫灯等,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1.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木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综合防治和工程治理的理念,开展杨树工程治理,使杨树天牛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每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67万hm2,无公害防治率达到了8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1.5科学技术研究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湟源县先后开展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锈斑楔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另外,湟源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防体系建设仍与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森防机构建设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森防网络体系,森防机构建设与森防工作往往脱节。二是基层人员少而且不稳定,防治手段落后,特别是乡村无防治技术人员和森防器械。三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仪器设备等,无公害防治、抚育防治技术推广跟不上。

3防治思路

3.1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理顺森防机构,提高森防部门执法地位,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建立乡级森防站,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执法、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以形成县、乡、村防治队(下转第218页)

(上接第215页)

伍和防治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保障[3]。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3.2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森防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贯彻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采用人工、物理、营林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科学防治。尤其是对退耕地鼠害和杨树害虫加大防治力度,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减灾控灾目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物防治力度,努力提高无公害防治水平[4]。在防治工作中,应大力推广bt、灭幼脲、性诱剂等生物制剂的使用。

4参考文献

[1] 熊德坤,谭佐碧.万州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林业科技,2009(3):23-24.

[2] 刘小虎.江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j].广西林业,2009(5):39.

篇4

1互助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每年召开1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家座谈会,提前部署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每年将主要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进行作业设计,按设计施工;加强宣传培训。为了使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提高对森防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控灾减灾的意识,县编印适应技术、法律法规等传单,发放《互助林业信息》、森防简讯,编印《林业鼠、兔害综合防治方法》《房木虫害防治技术》《黄斑星天牛宣传资料》《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互助县人民政府关于除治和防御黄斑星天牛虫害的通告》,每年向省、县级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投稿,参加国家、省、县举办培训班。组织人员给林农(退耕户)讲授林业鼠、兔害防治知识,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对林业鼠、兔害、杨树病虫害等进行现场防治,指导当地林农和经营大户使用新型药剂药械;多次聘请国外、国家、省、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指导防治,大大提高了互助县的林业生物灾害工程防治成效。

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时,实施工程防治作业,截至目前全县成立鼠害防治专业队8个,58人,黄斑星天牛防治专业队1个,8人。为解决统一联防问题,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农、林、牧三家联防退耕地鼠害的通知,实现了政府参与、专业防治和群众性防治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专业公司或防治队,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走向市场化。目前,互助县利用森防专业公司或防治专业队如西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部、南门峡、边滩鼠害防治专业队、高寨黄斑星天牛防治专业队等一批防治服务公司、防治专业队正不断涌现,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专业知识,有虫(病)不知何时治、怎么治,不会合理使用农药;二是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较多,留守在家的主要为老、弱、病、残、妇、幼,劳力严重不足,制约了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林业效益比较低,影响了农户开展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由于交通、林分立地条件、有的树较高,一般的防治器械用不上,不能开展有效防治。

3建设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培植和扶持一批专业性防治公司,逐步形成以森防机构为依托、专业性防治公司为龙头的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技物结合,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为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适应全县林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新的防治机制、拓宽防治渠道。成立专业公司,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承包防治,通过签订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合作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在积极倡导专业承包公司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以防治专业队为主导、社会防治组织为骨干、林农互助防治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新体系。鼓励和扶持不同形式的组织或个人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或防治服务专业户,以市场化运作,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偿服务。

互助县是个林业大县,全县林业用地211 194.2 hm2,其中:有林地60 497.8 hm2,疏林地4 051.2 hm2,灌木林地56 665.4 hm2(占26.83%);未成林造林地32 384.8 hm2,苗圃地173.7 hm2,同时互助县又是多种病虫害易发区域,防治任务较大,加之防治上受农村劳动力及其素质的影响,必须在行政推动和农户自愿相结合、统一组织和分散经营相联手的基础上,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推行承包防治、代防代治以及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防治工作。

4参考文献

[1] 赵慧刚.浅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232.

[2] 吕森.罗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85,188.

篇5

摘 要:宁夏工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文章对宁夏在工业危险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宁夏工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工业危险废物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66-02

我国对危险废物管理实行名录制,未列入名录的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鉴定是否为危险废物,文章所指工业危险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不包括医疗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而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药品、杀虫剂、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氧化汞电池等属于社会源危险废物,只要没有集中分类收集,均可以不按照危险废物管理。我国现行的危险废物管理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规主要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

2011年环保部下发《关于印发和的通知》,全国开始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宁夏的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也正式规范化。

1 工业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近年来,宁夏的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建立了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许可等制度;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全国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建成了宁夏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及各地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通过《规划》实施带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市场化发展,截至目前,宁夏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近30家;危险废物管理能力有所提高,成立了省级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局,有专职管理人员。 2011年开始,每年对涉及危险废物企业进行规范化考核,达标率逐年提高。

2 工业危险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线条过于粗放,不利于新形势下的危险废物管理。比如某公司一个厂区内的车间A产生危险废物,车间B处置利用该危险废物,车间B处置车间A产生的危险废物,两车间渐渐发展为两家具有各自独立法人的分公司,需要不需要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转移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没有明确说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是按危险废物类别划分的,各类别多以行业划分,有些行业未列入该名录而造成管理困惑。比如,特种钢丝绳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铅渣明显属于危险废物,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没有列入这种工艺产生的含铅废物,从而给后续的处置留下隐患。

2.2 危险废物监管方面的问题

2.2.1 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确定缺乏依据

截至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关于危险废物的行业环境监察指南,各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数量又没有可参考的产污系数,早期大部门涉危险废物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对危险废物的分析比较模糊,使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确定困难。

2.2.2 危险废物和中间产品界定缺乏依据

有些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品出售给其他企业作为原辅料进行利用,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要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到底危险废物和副产品如何界定,监管部门和企业很难达成一致。

2.2.3 监管机制不顺,硬件设施不全

目前宁夏固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局为事业单位,没有执法权,更没有移动执法的硬件设备,但仍承担辖区内固体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监管职能。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常受到主体资格不明和监管手段单一的困扰。

2.2.4 监管机构断层,监管人员不足

发达的一些地区在县、乡一级可能有固体废物监管人员,而宁夏截至目前,除银川市在环境监察支队设立了固废大队外,其他地级市及以下都没有固体废物监管机构,监管人员也是临时调配兼职或向社会聘用,缺乏稳定性,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进行有效监管。

2.3 危险废物处置方面的问题

2.3.1 个别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无法找到处置单位

宁夏有一家特种钢丝绳制造企业,产生的铅渣是危险废物,以前全国各地的经营许可证没有详细的废物代码时,按照含铅废物转移处置。现全国各地的经营许可证都是具体到行业来源和废物代码,但《国危险废物名录》中未列入这种行业,所以这种铅渣无法确定具体的废物代码而难以找到相关处置企业,影响该企业的发展,也使危险废物管理部门陷入困境。

2.3.2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有限

宁夏的危险废物经营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处置的危险废物种类单一。现有的危险废物经营企业中,只有一家综合性处置企业,常因经营规模不足而只能接受本区域产生的部分危险废物。其余近一半是处置利用废矿物油的,远不能满足处置全区产生的危险废物的需要,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经常面临无处处置的困扰。

3 解决工业危险废物面临的问题对策及措施

3.1 修订相应法规,完善配套性文件

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增补《危险废物名录》,从国家层面明确涉危险废物项目的环评编制工作要求。

3.2 对产生危险废物的主要行业,出台行业危险废物监管指南,明确中间产品和危险废物

对产生危险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主要行业,国家层面应出台危险废物监管指南,并针对该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提出相应利用处置细则,同时明确哪些是中间产品,哪些作为危险废物管理。

3.3 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全区统筹规划,可以采取PPP、TOT等模式进行融资,建设综合性的或区内处于空白的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如废弃的易制毒化学品(公安等部门收缴或接受公众上交的)、废催化剂、废酸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也可以鼓励并扶持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同时制定有关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切实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3.4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理顺监管机制

理顺承担固体废物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能定位。并在各地级市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和相关设施,以适应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固体危险废物网络监管平台,逐步向电子网络监管、电子网络审批方向发展,以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Z].2008.

篇6

1.1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和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2000年以来,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1360万吨增长到2008年3500万吨,累计增长157.35%,年均增长率达到12.54%。纺织工业生产能力逐步提升,棉纺锭2000年3443.5万锭,2007年达到10119万锭;化学纤维产量2000年695.42万吨,2008年达到2404.61万吨。随着生产能力的增长,纺织大类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而且大类产品产量的增长率也较高。其中2000年~2008年化学纤维、纱、布、印染布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77%、15.9%、8.39%和15.26%。

1.2纺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1.2.1纤维结构不断优化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纤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学纤维比重逐渐提高。

1.2.2产品结构逐渐优化

纺织工业最终产品领域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以服装为主逐步发展到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类最终产品同步发展。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比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2004年的68∶19∶13调整为2008年的52∶33∶15,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获得较大发展,但是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仍然偏小。

1.2.3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高档产品比重逐渐提高,从2000年到2008年,精梳纱比重从20•63%提高到27•1%,无结头纱从45•12%提高到64•13%;面料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大幅提高,无梭布比重从2000年的23•51%提高到2008年的65•24%。

1.3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3.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896.25亿美元,比2000年的530亿美元增长了257.74%,年均增长达到17.27%。而且,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纺织品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

1.3.2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29.34%,2008年约30%。贸易顺差从392亿美元增长到1709.7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0.21%。逐步形成了以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为主,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份额不断扩大的多元化格局。

1.3.3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逐渐提高

2000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不但出口数量大幅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日益提高;而且随着我国纺织工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产品质量持续提高和种类日益丰富,出口价格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以2000年为基准,2001年~2008年出口价格累计增长36.11%,年均增长3.93%。

1.4确立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1.4.1经济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织工业不但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比例,而且从利润水平、生产率、产销率等经济效益指标来看,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1.4.2民生产业

纺织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衣着类消费从500元增加到1042元,累计增长108.2%,年均增长11.05%;农村居民人均年衣着消费从96元增加到192.6元,累计增长100.73%,年均增长10.47%。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约从2000年7.5千克提高到2008年的15.5千克。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13亿人口的衣着问题主要依靠中国自己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就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纺织工业凭借其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全行业吸纳就业超过2000万人。2000年~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从1.94万个提高到4.52万个,从业人数从738.46万人提高到1101.38万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8%上升到2007年的13.99%。纺织工业对国家缓解“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纺织工业所用原料中的天然纤维,主要来自我国农村。2007年纺织全行业使用国产天然纤维近900万吨,直接关系到至少1亿农民的收入。其次,纺织企业所用工人大部分是农民工。在纺织全行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农村,每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1000亿元以上。因此,纺织工业从其原料和用工方面直接关系到我国1亿农民的致富问题。

2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

2.1纺织工业发展中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

2.1.1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2008年,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占有率达到65.2%,其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清梳联占有率分别达到53.1%、47.46%和42.1%;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国产化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聚酯及配套长短丝工艺装备占整个化纤产能的70%以上;纺织机械自主开发能力迅速提高,国产比例已达60%以上;印染技术装备和服装加工设备水平也大幅提高。纺织行业1/3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2008年,纺织全行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318亿美元,同期采用国产先进装备达到2748亿元。

2.1.2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纺织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2000年以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年均1千多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在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建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每年以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主题,评选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目前已有百名纺织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获此殊荣;纺织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效果明显,企业三费比例自2000年到2006年间每年平均降低0.1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06年三费比例达到6.55%,比2005年降低0.2个百分点。

2.2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2.2.1金融危机引起的纤维消费需求萎缩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且影响不断深化。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消费信贷投放大幅紧缩,使习惯于信贷消费的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资金来源减少;同时,金融危机造成失业人口迅速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减缓,消费信心下降,衣着类商品消费需求明显疲软。2008年全球纤维产量和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稳定增长后,全球纺织品服装消费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大幅度的需求萎缩。本轮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居民本世纪以来形成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信心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经济均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实质性恢复。而对于中国而言,不仅在2008年4季度出口出现下降趋势,而且2009年总体而言,保出口增长的压力均十分巨大。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出口模式将难以长期持续下去。

2.2.2纺织工业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首先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年来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其投入力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4,阻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仅仅是靠量的扩张赚取低廉的加工费;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高性能的纺机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等仍为行业现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4.3%,用水量的8.5%,废水排放量的10%,其中大部分为印染废水,且平均回用率仅为10%。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加大,纺织企业产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近年来,纺织工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在偏重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目前,我国纺纱能力已超过1亿锭,化纤行业一般产品产能过剩,而差别化纤维品种少,仍需进口;一批效率低、工艺落后的间歇式小聚酯、常规涤纶装置和污染严重的粘胶设备仍时开时停,尚未淘汰;占印染能力近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设备仍在运行。

2.3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2.3.1确定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是: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其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艺开发应用,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

2.3.2全面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体系是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产品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意中心建设、行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

2.4纺织工业创新的支持政策与措施

支持纺织行业相关基础科学研究课题;对纺织行业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平台给予政策性支持,在评估预期成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研究方向给予支持;对创新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创新基金等。

篇7

[关键词]咸阳纺织产业 优劣势 对策

咸阳市政府将纺织产业作为咸阳市的十大产业之一,纺织产业是咸阳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咸阳纺织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咸阳纺织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咸阳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7户,棉纺织行业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咸阳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工率基本处于正常区间,风轮公司由于企业改制减员较多,开工率不到70%,伟达星光纺织公司、永福祥纺织印染公司因市场原因2008年以来处于停产,其余企业都能正常开车生产。随着国家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对企业运行的正面影响已逐步呈现,表现为企稳、回升、向好,1~11月份全市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34.84亿元,同比增长15.51%,全市拥有纱锭95,29万枚(其中乾县40万枚),各类布机7660台,年产纱4.86万吨,年生产棉布、混纺布25387万米,印染布9000万米,年生产服装110余万件,包括西服、休闲服、工服、衬衫、儿童服装、针织服装和床上用品等。

二、咸阳市纺织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为了将咸阳建设成西部经济强市,促进咸阳市纺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咸阳市纺织工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又有多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抓准切入点,选择最优的发展策略。

1.优势(Strength)

(1)地理位置优越

咸阳发展纺织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咸阳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咸阳市里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的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咸阳市服装纺织协会会长刘通曾形象地概括了咸阳的区位作用:“我们可以承接新疆的棉花,再加工成高品质的棉纱及坯布输往东部,使咸阳成为东西部纺织产业区域合作的中转站”。咸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连接东西部的桥梁和纽带。

另外咸阳处于国家所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2)资源丰富

咸阳市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为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咸阳市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区含煤面积为1275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10亿吨,其中彬长矿区是陕西第二大煤田,面积79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100亿吨,在2008年咸阳市共计生产原煤2043万吨,实现产值77.4亿元,预计2009年底原煤产量可以达到2369万吨。咸阳的电力资源也比较丰富,有大唐彬长发电厂和渭河发电厂,在2007年总共发电量每小时722848.60千瓦,2008年总共发电量每小时657474.5万千瓦,因此,咸阳市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咸阳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

另外,陕西省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种植基地,在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棉花产量分别是10.07万吨和682吨,这样的棉花产量完全可以满足陕西省和咸阳纺织产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

(3)科技发展的潜力大

咸阳的科学技术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咸阳市2007的人均生产总值是9723元,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在200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咸阳2008年具有12个公共图书馆,同时还拥有一大批纺织类研究所和专业院校,如陕西纺织服装学校、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等,为纺织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说明咸阳市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力在全国中等城市中属于中上游水平。并且陕西省政府鼓励咸阳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的纺织企业可以依托西安的科研优势,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4)劳动力成本低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省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纺织工业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大批的娴熟工人,和东南沿海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咸阳的劳动力成本较低,2008年在岗职工人数是36.63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20383元,低于陕西省(25942元)和全国水平(29229元),有利于咸阳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且不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2.劣势(Weakness)

(1)科学技术有潜力,但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咸阳市的棉纺织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但重装备引进、轻产品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普遍偏小。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装备优势研发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先进装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产品研发上视野也不够宽阔,仅仅立足于企业自身技术人员,不注重借用“外脑”,也不注重市场调查,使研发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国有企业机制导致企业经营不灵活,负担沉重

咸阳的纺织厂大都是上世纪建立的国有大厂,企业员工大都是终身雇佣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在职员工和离退休员工的三险及福利开支无形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厂生活区的物业、采暖、住房维修等支出仍是由厂里支付,同时厂里还要负责办学校、医院等。每年的巨额开支使用于生产的资金量减少,纺织企业微薄的利润面临近万名员工的生存只能负重前行。如西北二棉作为咸阳纺织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在职职工6500多人,离退休职工有3600多人,等于集团要养活将近10000名职工的生存,企业负担过重,导致利润和经济效率低下。

(3)纺织企业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

咸阳现在拥有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产品总产值占陕西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咸阳市现有各类布织机2.5万台,从业人员4.8万人,主要产品有床单、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产供销链条较为完善,已形成有礼泉“纤手”,乾县“秦彩”,武功“苏绘”,兴平“金梭子”四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知名的品牌,更多是作为香港、上海、江浙和福建等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内销产品也没有真正成为下游企业的直接供应商,依靠中间商定货来销售产品的方式仍大量存在.此种销售渠道对中间商的依赖性较大,在价格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不利于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灵敏度差,加大了营销工作的被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限制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逐步走高和工人工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银行对纺织企业不仅收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也压缩了流动资金的投放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已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二是纺织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依赖于银行贷款,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融通资金。

三、促进咸阳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化高新功能性服装产业基地

通过将咸阳纺织工业与陕西省的纺织工业、山东、福建等地的纺织工业的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在咸阳纺织工业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的棉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技术装备更新速度较慢。棉纺织业不仅生产规模大于下游产业,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成本竞争能力也都位于全国前列,是陕西省纺织工业的优势产业。处于下游的印染针织、棉制品、服装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弱。这些行业一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质量水平低,特别是花色品种和款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开发水平较差。二是缺少品牌优势,特别是下游产业名牌产品少,市场号召力差。

咸阳纺织工业可以依托咸阳特有的纺织服装科研、教育、文化、交通市场、人力资源和机械制造的优势,走特色之路,借力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合力通过艰苦努力,把咸阳打造成“西部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使咸阳成为国内知名的军用、民用功能性纺织材料印染加工基地。

总之,咸阳纺织工业在产业链环节上,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延长咸阳纺织工业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生产下游的服装生产,并定位于生产功能性服装为主;二是可以介入江浙、福建、山东等地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成为他们服装生产最主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三是为了西咸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纺织工业与西安的纺织工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强强联合,做强、做大西咸棉纺织行业,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西北棉纺织供应基地。

2.加大对科研技术的资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发生在咸阳纺织行业的各个环节、各类企业层面上。国家重点支持的纺纱、织造、印染和化纤等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纺织装备的自主化水平,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能够从整体上改变咸阳纺织行业的面貌,提升咸阳纺织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一旦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就可以在纺织行业链条中自主延伸,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力,整合产业链,达到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3.咸阳纺织行业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陕西的农村市场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大在保证纺织工业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8%,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面向内需的纺织市场销售势头良好。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分别是3136元和3511元,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咸阳纺织工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流通渠道,转变营销模式,繁荣城乡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4.进一步推进咸阳纺织企业的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咸阳纺织产业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快国有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首先,通过产权改革将国有棉纺织企业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和经营者出资购买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变现国有资产;其次,积极发展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棉纺织业体制结构的转变;第三,借助入世后各成员国执行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之际,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对外资经营行业所有权控股、投资地区限制,充分利用外资,加快国有大企业的嫁接改造。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咸阳作为曾经的西北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特别是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为此,咸阳纺织工业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服装时装设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政府《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咸阳市委市政府《十一五’工业发展纲要》

[3]成爱武:陕西省纺织工业价值链构成及其竞争能力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4

[4]段文平: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博士论文,2007年

篇8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力家纺企业提供了商业贸易的重要平台。每届博览会,主办方都会邀请众多国内外贸易商、买家和商,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万名专业观众参观。博览会现已成为海外家纺买家在中国的主要采购基地,也是国内家纺行业商家与企业的重要洽谈会。

02.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ChinaKnitting)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力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十肖然发生变化,也赋予了针织产品新的含义。中国国际针织博贤会正是为了帮助企业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广泛的客户和营销渠道;通过时尚概念和流行趋势,成为产品领先进入市场的全新平台。展会期间将针织产品流行趋势,为我国针织产品的设计研发、最新针织材料的应用以及从时尚概念走向时尚产品的进程等方面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0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第二届中国超细纤维合成革产业高新技术与发展论坛

暨合成革功能化市场开发与技术创新交流会

时间:7月8日~10日

地点:北京

主办方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专业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我国合成革的功能化发展与技术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据悉,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超细纤维合成革、合成革与产业用纺织品功能化的发展现状、科技成果与产品开发、上下游产业衔接等发表真知灼见,提出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合成革工业的创新,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信恳交流。

04 2009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创新发展论坛

时间:7月

地点:北京

主办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本次论坛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业和信思化部消费品司的指导下举办,论坛期间除了土工行业标准解析、行业区域布局分析和优秀论文交流外,还将特邀领导解析国家纺织工业振兴规划有关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内容。

05.国家纺织开发中心

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

时间:8月5日~6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纺织开发中心承办的“时尚创意空间”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打造以中国最优秀的面料供应商为展示方,以中国知名的服装品牌和国际买家代表为观众方的高端商业活动。据主办方介绍,活动时间从10月提前到8月,是出于上下游对接的考虑。

06.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中国服装协会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

时间:7月23日

地点:广东虎门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服装协会、美国产业共同商务标准协会

简介: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将围绕纺织服装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展开研讨交流,议题包括质量管控与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品牌渠道建设、准确预测与快速响应、跨国兼并等。参与大会的既有中国国内顶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纤维、面辅料、染整工艺、设计创意、服装品牌等领域的知名企业,也有海外著名品牌的采购商。

07.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第二届中国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论坛暨精品展示

时间:8月下旬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简介:本届论坛以促进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为主题,具体包括汽车内饰产品质量控制、产业链创新管理及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等,主要涉及汽车内饰产品的新纤维、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汽车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发展趋势、标准与检测;工艺流程与品质控制等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08.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

时间:7月28日~29日

地点:山东济南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简介: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是染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使印朵企业了解并掌握重要的节能减排经验和技术,此次研讨会除介绍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外,还将由多个企业现身介绍特色经验。

09.中国流行色协会2010春夏女装趋势研讨会

时间.7月10日

地点.广东深圳

主办方:中国流行色协会

简介:据悉,此次研讨会主要是为了促进协会基地企业设计师和趋势研究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国内其他女装(服饰)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拓展协会服务领域与服务深度。届时,歌力思、爱慕、梦舒雅、凯喜雅、大朗研发中心、华孚、扬纤等众多知名品牌、相关机构都将参与其中,讨论并确定2010春夏女装流行趋势定案。

10.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2019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

时间:7月9日~11日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简介: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女装已颇具市场号召力,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代言。本届展会将汇聚200余家海内外展商,继续保持8500平方米的展出规模。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和2009年深圳国际孕婴童产业博览会亦将同期同地举办。上下游展会的联动,将有力推动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从而促使展会的发展势头不断攀升。

11.内蒙古纺织行业协会

2009中国(内蒙古)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

时间:8月28日~30日

地点:内蒙古包头

篇9

杨世滨在题为“全球视野 全球布局――开创纺织业崭新的10年”主题报告里提到,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纤维加工国、纺织服装出口国。欧美日市场的缓慢复苏、新兴地区的崛起、TPP的推进,对中国纺织制造业造成了冲击,劳动密集型已失去优势。杨世滨指出,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是发展方向,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操作简单、用人更少”,从根本上进行“制造者的革命”,从速度与效率开始,依靠人才力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谢明在“构筑江苏纺织服装新高地”主题报告中,通过一系列行业数据展示了江苏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总体运行基本稳定,增速放缓,实现了利润增幅和税金增幅全国双领先。同时,江苏企业也感到一些压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方面。面对着这样的形势和挑战,谢明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未来企业必须“要不成本领先,要不与众不同”,否则很难存活。

俞建勇在“互联网+纺织工业的创新发展”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当前国际制造业的现状并分析了国内制造业存在的困境。他提到,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快速成长,国内的成本、资源、环境、市场等问题突显,中国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转型升级面临着各种挑战。此时,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互联网+纺织”是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要抓住创新主题,建立多元多跨度的持续创新体系、推动“互联网+”纺织的发展,从而对产业整体价值链进行改革和重构,让生产方式产生根本性变化。未来“互联网+”将参与到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中去。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

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