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篇1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也更加的注重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地采取各种创新的手段方式来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高职就业率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就业率引导作为前提的情况下,高校才能抓住自己办学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模式等。所以说,要想更好的实现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就应该将高职就业率和人才培养模式放在重要的位置,积极的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本文就是探析高职就业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就业率;探析;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益创新,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更大的,但是,由于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日益的增加,高校就业情况也出现了严峻的形式。相比之下,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必将受到一些影响。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将学校的就业率作为评判一个学校好坏、评价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指标。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该学校的发展,让各大学校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就业,因为只有提高了高职学校的就业率,才能对人才的培养具有特别大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的深化高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大限度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当前是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要想紧跟时展的潮流,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学会融会贯通。所以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高职学校应该重视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因为高职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后创造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高职学校应做到的就是应该关注就业率,和高职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然后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的模式。现在高职学校应该加就业率强对学生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究。注重在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技能方面的培养要和企业的需求相关联,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适应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就业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一)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职的就业率能够更好的衡量高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大的体现是在高职学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上。通过就业率,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用人单位对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满意程度。高职通过这些满意程度,能够更好的完善学校一些弊端,更加朱总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的录取人数也能客观的反映出该学校的教学水平。因为就业率本身具有客观、强制的特点,能够更好的激发和创新高职学校对于人才模式的培养。

(二)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高职就业率能够反映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尤其是针对一些就业率较低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就业率低下肯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高职院校对我国的人才市场不是很熟悉了解,他们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而且教学内容比较的死板、不懂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的滞后,没有实际运用性,高职院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社会的需求,这样就业率就会非常的低下。所以说,高职学生就业率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很大的影响。

(三)促进高职办学质量我们都知道,高职就业率对高职办法质量会有一定的质量。如果高职就业率高的话,那么高职学校的学校影响力就会提升,高职学校就会有更多的生源、更多的资金。那样高职学校就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高职办学的质量,聘用更加优秀的教师、引进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或是扩建改建更加宽敞的学校,更好的丰富学校的各种资源,给高职学生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高职学生的学习条件上去了,那么相对应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高,那么最终的影响结果就是高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名气也会提高、就业率随之增加。所以说,高职就业率对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对促进高职办学质量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四)体现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就业率来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能够更好的体现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特点。可以很好地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更好的就业,这就为高职学校积极地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机会。近些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的增加。同西部相比,发达的沿海城市拥有更好的人才岗位机会。而且,国家自从加入了世贸组织,和其他各国往来贸易更加的频繁,这些都为高职人才提供了跟广阔的平台和机遇。而且每年就业招聘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学校开宣讲会,这都大大的促进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说,高职学校通过就业率的分析,能够更好的体现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也能更好的改进创新高职院校对人才模式的培养,以便培育出更好的人才为各个公司企业所用。

三、结语:

无论怎样说,高职学校都应该重视该学校的学生就业率情况,只有高职学校重视就业率,才能提高学校的培养水平,才能更好的建设人才队伍。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更好的实现以就业作为导向的培养方向,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我相信,只要高职院校重视就业率,并且将其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教育事业一定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

[2]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08).

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培养

在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中,人才紧缺问题始终是制约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但是人才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推动外包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解决人才与人才需求矛盾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

1.对专业的要求

在外包企业的招聘要求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应聘人员需要具备金融行业的会计能力。但是,随着外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人才专业的要求逐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企业开始重视人才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反而降低。对于这一现状,高校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时,需要重视对人才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应当抓好人才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2.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从外包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上看,开包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有8点,这8点要求为:(1)应聘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性,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可以和团队进行友好、高效的合作,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2)应聘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外包服务经验,不需要上岗培训就可以胜任外包工作。(3)应聘人员需要积极乐观,可以主动地对待工作上的困难,可以协调好工作与生活,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4)勤劳向上,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缓解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5)可以熟悉的操作金融方面的软件,对各金融平台较为熟悉。(6)语言思维清晰,可以明确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7)诚实守信,具有较高的可信度。(8)生活健康积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无不良嗜好,没有无法犯罪、不守信记录。从这些招聘要求中可以看到,外包企业在对专业技能与经验做了要求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比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勤劳乐观等品质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培养外包企业专业人才时,需要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历层次的要求

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招聘中,对人才的学历层次有一定的要求,从最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0家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招聘要求中,有30%的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学历不做要求,而其它70%的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学历有要求;在有学历要求的外包企业中,有64%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上,其它36%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在大专及大专以上。从这一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企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外包行业人才的匮乏,近一半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人才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这一状况的存在有两个原因:原因一,外包企业人才匮乏,无法招到符合要求的应聘者,因此不得不降低应聘要求;原因二,外包企业的一些岗位不需要专业技能,应聘人员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就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

1.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与外包行业协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包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民办职业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对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政府与外包行业协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政府做出了在5年时间内,培养40万左右的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相关决议,通过财政部门拨款,与外包行业协会共同推动专业外包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多个城市上百家企业申请了人才培养经费,企业纷纷开展专业外包人才培养活动。金融服务外包协会直接创办了“外包人才培养工程”,旨在促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外包行业的建设中,推动外包行业的发展。该模式的主要人才培养路线为:企业提出人才培养名单,在政府或协会中申请经费,资助外包人才的培养,企业同时可以委派专业人员进入高校开设外包专业课程,促进外包人才的培养。高校外包人才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外包企业中工作。

(2)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前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相同之处。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也是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进行外包人才的培养,但是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不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企业对外包人才的培养需求直接反馈给高校,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使高校的外包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贴近。高校学生在学期间可以直接进入到外包企业实习,在实习半年之后,学生可以直接到外包企业工作。

(3)外包企业或民间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些企业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建立了外包人才培养学校,学校中教授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相对接,外包人才在经过学校培训之后,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一些民间机构也建立了类似的人才培养机构,例如:北大青鸟、思远教育等。这些民间人才培训机构培训人才的目的主要在于盈利,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拿到相应的证件,而并非是真正学成专业技能,因此,这类学校只能培养一些操作性的低层次人才。

2.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以就业需求为向导,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培养外包专业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以就业需求为向导,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外包人才的需求。建立外包人才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平台,建设金融服务外包时间教学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加强学生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与国际教育资源相对接,促进外包人才的国际化。比如:通过“合作培养项目”,将外包人才、留学生送到外国培训,进行出国深造;通过“订单式”培养,与国外外包人才培养机构合作,共同开办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等。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资源共享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加强与企业指导老师的交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做好学生与企业的对接,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并且还能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企业对于在职的外包人才也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学习指导,另一方面实现对企业人才的在职培训。还可以通过建立“前校后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工作环境结合企业,为外包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三、结语

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人才资源较为紧缺。因此,需要加快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同时,推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瑶.关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议--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3,03:135-137.

[2]苏娜.我国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调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21-24.

[3]马松.“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J].职教论坛,2015,35:47-50.

[4]李海申,苗绘.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25-31.

篇3

多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综合性的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究,把各种学科的不同特点综合起来,由内而外,形成一个整体的培养孵化平台。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多学科融合的应用也成为必然,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实际与多学科融合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培养综合性人才、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人才。

一、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

目前国内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延续90年代的培养模式系统。过分注重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对一些非优势或者较弱后学科的支持力度很小。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无法跟上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与国外农业院校相比较,国内农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处于落后状态。庞大的人才培养系统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改观。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

2、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国内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过分单一化也是目前的重要表现之一。大部分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处于单一化状态,即“专业教学—专业实习——自主就业”的模式。这种单一化的现象虽然是一种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便有效的方法,但存在着对学生个性化注重不足,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不足

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上普遍不够。诸多农业院校固守传统陈旧的培养模式,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有甚者根本不想去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人员也普遍不足,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者负责对院校内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定期的评估并对其进行研究。

二、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原因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出现改革缓慢,严重落后的局面,与农业院校管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管理者往往倾向于优势学科的创新发明与研究深化工作以及行政类的工作。以优势学科的发展来评价一个院系的发展状况。对于整个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未组织专门化的人员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估。

2、模式创新不足

一套模式方案的出现,往往与其创新人才的多少和质量是分不开的。农业院校之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出现了滞后和短板现象是因为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化创新人才。目前,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主要分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者的身上,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不强,以前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过于繁琐,没有时间也没有专门知识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3、多学科融合渠道不通畅

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仍然处于专业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严重不足。这是由于目前农业院校并没有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合理化渠道。不同学科之间没有能够综合性的运用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这是造成多学科融合下培养人才模式的推进工作进程缓慢的又一重要问题。

三、多学科融合下人才培养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农业院校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院校应当建立完善多学科人才培养的体系,真正实现多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第一,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多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队伍,对多学科融合下的人才培养进行直接化管理统筹,做好一系列的配合和后勤工作。第二,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多学科关于人才培养的交流机制。例如:抽调不同学科的领军教师,集中在某一时间进行会议讨论,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第三,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试点,选调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集中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和方法。

2、完善农业院校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农业院校多学科融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设立一整套符合农本文转自dylw.net业院校实际情况的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应当充分认识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学生自身需求的认知优势,建立一个“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制,对“如何开展农业院校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和“培养怎样农业院校的多学科融合人才”进行研究。

3、利用社会支持建立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农业院校多学科融合培养人才模式的顺利实现,离不开社会对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首先,人才使用的最直接组织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公司、政府机构,他们更了解自身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农业院校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因此,加强社会与农业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合作,意义重大。同时,社会应当支持农业院校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克忠.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莆田学院学报[J].2006,( 12)

[2]陈振中.论高等教育的地位等第现象,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6,(1)

[3]代明君.雷宏.关于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6,(1,2)

[4]孙绵涛.高等教育学概论.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2011407.

篇4

关键词: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创新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崛起和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如培养的人才没有创新能力;又如高校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脱离。因此,在金融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新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变得非常必要。

二、我国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

1、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广

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人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不仅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

2、对金融人才能力要求高

在当前的市场需求环境下,金融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1、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措施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者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融合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据调查,社会用人单位认为,金融专业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见图1) ,这正是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造成的。

图1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认识

数据来源: 根据2005-2007 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在课程体系方面,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理论课程滞后、设置不科学。现在高校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其次,实验教学设备匮乏。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现实中, 国内多数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仍然是软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金有限以及很多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高校无力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和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现行的金融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师规模减小。近年来,各类金融企业发展迅速,给予金融人才的待遇较高,许多教师纷纷离开金融教育岗位。二是我国现有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失横,而且队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关于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

金融专业教育应该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金融专业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完善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为我国金融业不断输出各式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

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输送,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探索分层次递进式系统化的德育实践体系。其次,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的高校还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拓展的信息,将学校的整体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2、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及时设置、更新课程,增加新的内容:首先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补充现实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据调查,销售类和保险类在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中占较大比例,因此高校应开设相应课程。其次是广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办教育。大力引进国内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现代资质技能培训。最后是一些重要的新理论、新学科内容或经济金融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以讲座的形式鼓励教师选择讲授。

3、注重实践教学

在金融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首先,学校要安排好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专业实习。其次,加大校外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的力度。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验基地的业务结合起来,并与实验基地的业务人员-起建立模拟的证券、期货市场环境。最后,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4、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首先,在选拔教师时要文理兼融以适应金融学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鼓励现有年轻教师跨校进修、出国研修和攻读学位,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与金融发展同步前进。最后,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教师流失。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用一定的物力财力作保证是稳定、引进人才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徐异.金融"银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浙江金融,2009,(2).

[3]曾之明,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代教育论坛,2008,(33).

[4]黄青,彭家瑚.论金融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企业经济,2007,(11).

篇5

企业对人才技术能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做事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1)团队合作能力生要体现在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与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

动画行业是一个岗位分配详细、团队协作性很强的行业。经调查多年来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他们招聘的学生,特别是在校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热衷于独立工作不会甚至不愿意与其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工作的能力不具备调动他人或组织他人共同工作的合作能力。

(2)做事的能力生要指对实际技术动手操作的能力。

很多招收动画人才的单位表示,高校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开始工作在生产项目的第一线,这也是相关企业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岗位。但是刚毕业的学生在实际项目技术操作方面大多表现能力不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工作能力特别是缺乏对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变通应用能力。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并加强对学生实际技术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

(3)学习的能力动画产业用人单位认为,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训练。

学生毕业走入的是社会这个最大的学校与以往的学习有专门授课的教师不同社会这个学习的大空间适合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生存,这也是企业需要人才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对人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受到重视不能只注重训练学生如何掌握某个技能,还要注重对技术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专业的设置要基于培养的人才在各个阶段都能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

(4)创造的能力。

加强创意训练,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接应的项目都需要企业独立创作这就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在技术上企业需要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需要的作品。对于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原创是中国众多行业的软肋,近年来在我国对动漫领域的政策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下洛大动漫企业、院校及个人都涌入了对国外动画的模拟性创作的行列大量的所谓的“原创作品”缺少我国艺术文化独特的风格。

二、动画产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有位企业家这样说过要学做事先学做人。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警示语池是企业需要人才的第一准则。所以考核人才首先要考核其做人的能力。这一点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人的德行。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全方面素质的人才为基础推动其不断的发展,这样的人才还要具备诚信素质在当今开放社会和全球社会的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对动漫产业的不断支持下洛地建设动漫产业基地肚会涌入大大小小与动漫相关的公司,动画行业的员工面对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不断地跳槽这就严重威胁着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的泄露,使得用人单位对员工要求最好具有较好的法律常识和较高的道德素质。当然除以上动漫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企业需要的人才还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三、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培养方案的改革

培养方案的建设就好比建设大楼首先要设计图纸一样要建设好的楼房首先要有好的设计图纸加图纸出现问题那楼房也就会有问题甚至有屋无门。人才的培养如同建设楼房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首先要有个好的“图纸”—也就是我们说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环节首先要进行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就必须做好专业调研。专业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人才需求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这是确定人才培养要求和设置培养体系的依据,也是学科专业建设和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掌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清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和内容扰化课程体系很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决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tD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建设的能力。其次要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即细化培养要求制定人才质量标准,确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这是最具实质性的工作池是难度最大的工作。最后要编制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未来几年我国动漫教育必须要在动漫作品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以应对新实际的挑战。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其中的关键。当前中国动漫企业正在面对的重大课题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根据动画行业工作岗位划分专业方向

根据动画行业领域划分及工作岗位的划分,有意识地进行课程设置分化。“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是无法适应动画这个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存的行业,以至于出现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动画各个领域都懂一些,但是没有一项精通的现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技能之后给自己制定一个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教育部门对专业方向的划分就十分重要。根据就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传统手绘动画、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游戏动画、传媒广告创作、建筑动画分类等赴学生按照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习。所以说在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包括综合艺术基础课程、动画艺术课程、专题研究和课题实践。在此类课程设计中其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培养的动画人才进行更加灵活的选择和调整。教育者也可“因材施教”,从而使得学生在社会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专业才能达到“人尽其才”。

五、结语

篇6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目标与原则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客户服务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学生应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顶岗实习、专业公司实践、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构成。

1、学生顶岗实习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学期安排可实行四学期制,第1、2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第3、4学期以工学结合及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接近5:5,进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分为毕业实习和第三、四学期的实习两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本文由收集整理总结出推销员、营业员、市场调研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教师也可以据此引入推销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应用性、综合性(整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

2、专业公司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所有专业搭建平台,倡导“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设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管理工程系目前有东亚旅行社和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两个专业实习,这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专业教师与专业公司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公司的实践及参与情况应体现一定的学时与学分。

3、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软件的应用。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先修课与后续课、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市场营销专业即将安排跨专业选修、跨系别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保持“三个一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院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标准相一致。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

校企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项目策划,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1-50-3

Study on the Talents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Henan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

Wang Huan Cao Sheng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Currently, cross-border e-commerce is growing fast and gathers momentum. Taking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 as a ca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talents ability through some research methods like on-site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etc.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approaches, like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docking among enterprises, enhancing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optimiz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restructuring, perfecting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simulating cross-border transaction and services, etc. to improve the e-commerce talents ability cultivation in our province. The purpose is to build a team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th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and to improve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 cross-border e-commerce talents; 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6%;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高达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7%。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展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因此,电商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切,对电商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跨境电商人才,是高校和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2.1 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主体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将传统贸易形式中双方的展示、交流、成交、支付等环节信息数据化,并凭借跨境物流、邮件或快递的形式实现产品、服务进出口的国际商业活动交易过程的新形式。其涉及活动广、成交环节多、传递速度快。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有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等模式,其中最主要的还是B2B交易模式,占比达93.9%。

2.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在郑州、天津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自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郑州市四个主要对外开放平台之一,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2月20日,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示范园正式开园迎客,该示范园是由世界500强企业韩国韩进集团与河南世航之窗供应链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跨境电子商务项目。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还将持续扩大跨境电商试点范围和经营规模,力争2018年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超过60亿美元。

3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要求

3.1 跨境电商知识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特殊性,要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询盘、还盘和营销技巧等,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通物流与支付、新媒体策略、数据分析等技术。

3.2 外语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须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事实上,与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包括电商交易、电商平台设计与运营、高级交互设计或美工设计、物流管理等都离不开外语能力[1-2]。

3.3 实践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还要熟悉报关、保险、单证等相应的工作程序,掌握跨境贸易电商中的网络营销、快速通关以及便捷物流组织与运营的应用技能。

4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能力需求的实证分析

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对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能力需求采用文献阅读、资料搜集、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调研。本次实证调研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现有人才的能力状况、存在问题及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等核心问题展开调研。以下是具体数据整理和分析:

4.1 企业对人才数量的要求

80%的跨境电商企业认为目前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并且现有的人才无法满足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10%的企业认为现有人才可以维持基本现状,如果遇到“双十一”等大型促销活动,会出现人才不够用的情况,只有6%的企业认为人才可以完全满足企业的发展(图1)。

4.2 企业对人才专业的要求

在被调研的企业中,62%的企业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重要,59%的企业认为外语能力重要,40%的企业倾向于电子商务专业,10%的企业选择物流管理专业,5%的企业无专业限制要求(图2)。跨境电子商务以双方贸易为主体,核心在于双方交流沟通,随着电商平台等技术的发展,兼具国际贸易专业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

4.3 企业对人才层次的要求

总体来看,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层次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不少企业本着“吃苦耐劳、钻研进取、可塑性强、实践能力”等准则进行人才筛选,70%以上的企业愿意选择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对于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译以及计算机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同时这些企业都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晋升通道[3]。

4.4 企业中现有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认为现有的人才存在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匮乏、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较低,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公司的工作,不利于公司业务的发展。

在目前的公司人才结构中,认为综合素质不高的企业占70%,所学知识不扎实占65%,跨境电商知识匮乏占51%,外语水平不高占45%,缺乏国际法律与保险知识占20%,其他占10%(图3)。该结果说明,目前高校向企业输送的人才无法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就业率的提高与学生个人的发展。

5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能力培养的建议

5.1 政府有效信息的

加强政府政策与信息的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在进行贸易时,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政府政策与信息的及时有效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有利于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台。

5.2 企业和跨境电商人才之间服务对接机构的建立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企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的机会,建立校企对接机构,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可以在学校设置模拟跨境电商贸易、跨境电商平台等案例,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开展真实洽谈、售卖、服务环节,增强所学知识的操作性[4-5]。另外,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主管作为校外导师的方式,以主管的亲身经历指导学生实践。

5.3 改善高校教学手段与方式,提高人才外语能力。针对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外贸人员存在翻译、运用和口语能力薄弱等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与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对人才的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人才成为热点问题,学校可以根据跨境电商企业的运营流程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6]。

5.4 加强校企联合与互动,培养人才双向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也要培养其合作交流、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在学校可以利用校企结合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企业,适应社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对接。企业也可与各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利用人才订单的形式,定期向学校“采购”人才。

5.5 优化课程设置与重组,培养人才运用能力。高分低能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调研结果可知,如今跨境电子商务需要的是掌握电子商务、语言服务、物流与保险等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进行人才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际操作,提高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工作能力[7]。

5.6 模拟跨境交易与服务,培养人才翻译能力。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往来离不开人才的翻译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利用实际案例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提高学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当然,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多赢化局面。

参考文献:

[1]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EB/OL].https:///.2013.

[2] 云波.国际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下的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讨[J].商,2013(13).

[3] 李伍荣,林航.取消电子商务专业――关于目前高校电商人才培养的反思[J].电子商务,2007(3).

[4] 何梓源.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状况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5] 王铁桩.河南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经营管理者[J].经营管理者,2013(16).

篇8

关键词: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和对策

引言: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进步对人才也提出个更高的需求。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校来说,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尽量采取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行业更新日渐频繁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专业和行业、职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欢迎。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现状

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化迈向了新的高度,我国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国外资本开始广泛进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如高端制造领域、金融领域、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等。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大型企业都走向世界,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更多的、更高水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数据显示,在2010年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了将近80万人,但是我国高校经济专业毕业生只有14万人左右,即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么,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供需缺口。未来的几年内,国际经贸中缺口最大的将是负责外贸公司投资战略决策的专业人才。虽然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但是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国际经贸已经成为就业率、薪酬都较低的红牌专业,人才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

2.1毕业生就业空间不断扩宽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发展如火如荼,而我国也积极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全新对外开放格局,国内市场竞争开始走向世界,大型企业也进入到国际市场中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展开竞争,这给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企业开始进入到各个领域和行业,外贸企业想要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量,就必须有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支撑;而我国企业不断“涉外”,原材料和产品出口量明显增加,很多大型企业都走向国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涉外活动的增加也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空间在不断扩宽。

2.2激烈的竞争对国际经贸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国际经贸专业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近年来我国大力普及高等教育,高校积极扩招以吸引生源。在高等教育的诸多学科中,经济学历来就是热门专业,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也让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看到近年来财经类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催生出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人才的层次已经由专科生、本科生上升到硕士和博士,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但是也意味着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需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近几年国际经贸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带给了学生更大的压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也就是学生不仅是复合型人才更是应用型人才。

2.2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将会暴露出这种模式的弊端。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没有开设,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是基本没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既不宽也不专,达不到专业型要求也达不到复合型要求,普遍存在高分低能问题,缺少动手实践和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业前景不明朗。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第一,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于常见的经济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第二,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制定或者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案;第三,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解读各个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和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协定;第四,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理论知识,能够为外资企业或者涉外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的建议;第五,对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都较为熟悉,这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第六,应该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和计算机知识,为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4、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1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于我国各大高校来说,培养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应该坚持的原则是“预留出口,理论够用”,理论够用指的是根据企业对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实施深度。全方位的科学的、适度的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基础课设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以及语言沟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结合国际经贸的专业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在设置专业基础课课程时,既要满足高校专业培养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科学设置必修课,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课程,能否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应针对必修课的教学先后顺序进行深入探讨,确保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并且符合教学规律。

4.2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应重视实践课程的软硬投入相结合,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室,但是却忽视了实训大纲、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和考试方式等的软投入,实训起不到实际效果,流于形式。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倾向于软投入,例如学习完“管理学原理”,可以设置相应的岗位让学生参加实训;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的培养,则应倾向于硬投入;第二,应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现在已经没有对口单位来解决学生的毕业实习问题,目前一部分是由教师或者学校推荐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是学生自己获得。专业教师应该针对实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结束语

综上,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结合起来,加大软硬投入,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芮桂杰.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08,(05):32.

篇9

关键词:游戏开发人才培养办学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游戏市场蓬勃发展,庞大的游戏玩家数量,蕴含着巨大市场潜能。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拥有网络游戏玩家6000多万,应运而生的网游企业达上千家。再加上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游戏市场的开发将出现井喷。面对巨大的游戏产业市场,无论是怀有资本梦想的风险投资公司,还是一般游戏开发企业都积极尝试。国家政府部门也将其纳入创意产业范畴,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游戏产业的发展。

然而,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游戏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游戏开发设计人才缺口已高达60万人,其中游戏软件开发工程师、游戏设计师、游戏策划、美编等中高级人才极为紧缺,真正技术熟练者到了“一将难求”的地步。尽管各种教育机构都在积极试水,培养游戏开发人才,但在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游戏开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迫切。如何培养数量合适、质量过硬的游戏开发人才,成为学界与业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背后的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游戏人才培养水平低下,主要有如下原因:

1.从事游戏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较少

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开设游戏开发专业的高等学校并不多,尤其是综合型大学则更少。游戏市场飞速发展,游戏开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游戏开发专业的人才供给量则增长缓慢,导致供需矛盾加剧。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对市场敏感度不高,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对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存在误解与偏见,认为该专业在IT领域是不入流的,是层次较低的一种人才培养,不愿意开设此类专业。

2.办学层次较低,过分追求短、平、快

尽管很多大学已经认识到游戏开发人才的必要性,打破观念的束缚,积极尝试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但毕竟数量不多,再加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游戏开发人才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巨大的市场空缺,刺激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游戏人才职业培训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戏人才的供需矛盾,但是由于职业培训机构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摆脱短、平、快的市场弊端,只能培养一些层次定位较低的技术性人才,那种中高端的人才很难培养,而游戏产业更需要这样的中高端人才。

3.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较为缺乏

我国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则刚刚起步,不论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在教学方法与经验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师资,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戏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尽管一些职业培训机构号称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业界专家,但更多的是流于概念的炒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培训课程名称听起来不错,但在内容上缺乏体系,不适合教学;实战专家尽管做过一些项目,积累丰富的经验,“自己做”与“教人做”,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更何况经验会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失去作用的。

4.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行业支持与保障

尽管我国游戏开发企业求贤若渴,但对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十分重视,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上奉行“在开发中学习、在学习中开发”的模式,很少将员工送出去培训或请专家进来集中培训。尽管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面对巨大的游戏人才缺口,这种培训的数量显然是有限的。游戏开发企业自身既不能很好的给员工以培训,面对各种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又不能提供起码的支持,例如建立实习基地、推行定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一条龙体系等方面的帮助。尽管游戏产业与教育行业各有分工,但培养人才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产业首先支持教育,教育才能回报产业。三、解决的途径

根据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政府积极制定鼓励与规范游戏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

游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尤其是在游戏人才的培养方面更为明显。我国政府较为重视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政府除了聘请国外大型游戏开发公司的核心人员到国内传授经验,设立国家级游戏开发奖等措施之外,还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变“行政干预型支持”为“制度供给型支持”,不仅能制定出一系列鼓励各种类型教育机构创办游戏开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而且也能制定出规范游戏人才培养市场的制度,保证游戏人才培养市场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2.办学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确立办学层次

我国游戏人才需求分为高、中、底三个层次,位于塔尖的是程序员、美术总监、游戏策划,中段的则是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这部分人才需求量也最大,底层的是游戏的运营、支持、服务等方面人才,这部分人才由于进入门槛较底,市场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从类别上看,主要表现为对五类人才的需求,分别为游戏程序员、游戏美术工程师、游戏策划、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游戏市场拓展人员。办学机构应根据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确立自己的办学层次,例如四川大学软件学院依据自身技术优势,培养中高端游戏开发人才,并将其纳入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科规划,还向成都市科技局成功申请了“游戏软件开发公共平台”项目。

3.加强游戏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与教材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游戏开发专业教育的水平。针对目前我国游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落后状况,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联合游戏开发企业,着重强调沟通协调能力、实际制作能力、洞悉消费者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游戏策划组织能力,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不仅强调实战性,更强调理论的概括性、教学的实用性等方面,努力做到理论与实战的融,让学生学的容易,教师教的轻松,业界人员读了有所启发。

4.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游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机构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决定了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多元化的。有的办学机构拥有软件开发优势,例如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再加上自身学术资源丰厚以及办学层次较高,与专门从事网络游戏开发的斯普公司合作,按照软件工程硕士的标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而有的办学机构拥有对市场明锐的判断力,例如汇众益智游戏学院,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整合业界资源,及时为学员提供求职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总之,办学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与市场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5.游戏开发企业应积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办学机构的事情,也是游戏开发企业事情,因为最终的受益者是游戏开发企业,所以游戏开发企业不应仅仅是游戏人才的消费者,还应该成为游戏人才的积极培育者。因此,游戏开发企业应积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采用“送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甚至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办“定向培训班”,为自己的企业量身定制专门的游戏开发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智涛:2010年IT职场大变局.软件工程师,2007年Z1期

[2]周新宁:企业网游人才需求奇缺需要补充,/donews/article/1/125720.html

篇10

关键词:构建思路体系目标培养途径

目前图书编校质量滑坡严重,谬误百出的图书层出不穷,令出版界人士十分尴尬。究其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与校对环节出现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版协曾在全国校对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图书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对工作的质量。校对工作作为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通过校对,可以消灭与原稿不符的差错,确保全书体例的统一和内容的完整,而且还可以发现原稿的疏漏错误。校对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校对操作中的入静心态、敏感性、精细度和忍耐力等对职业的特殊要求,并非谁都具备。这就是说,专职校对是一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校对队伍,是提高校对质量的关键。校对工作是一种既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精力和视力的劳动。年纪轻的往往静不下心来,知识面较窄,经验也相对不足,难以适应校对工作的需要;年纪大的,精力和视力却又相对不济,加之现行的多数出版社的校对工作管理模式是奖金同校对的工作数量挂钩,与业务水平、工作质量关系不大,其结果往往是老校对人员的收入不如年轻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校对人员业务水准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也难以留住人才。

在出版行业中,校对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人事部门在制定职称系列时,从起点到上限两个方面都压低了校对专业职称的级别。一些出版社对校对工作重视不够。在出台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中,虽然提出编校人员按3:1的比例配备,反映了校对人员“量”的规定,但尚缺乏对其“质”的规定,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对队伍的稳定。一些高学历、高水平的业务骨干纷纷离开校对岗位,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又普遍不愿意从事校对工作,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便是严重影响了校对队伍的建设,甚至一些出版社出现校对人员短缺现象,客观上造成校对人员文化层次偏低,业务素质欠缺。

针对市场需求来看,亟待培养出专业的校对人员。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曾在高职院校中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选择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56.6%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白领,只有10.8%的人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蓝领,还有32.6%的人表示不确定。“要有很高的工资待遇”、“能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知识”等等,在择业时最被高职毕业生看重,选择其为重要择业标准的分别占69.9%和68.7%,然后是“适合自己专业所学专长”(约占66.3%)、“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 约占66.2%)、“工作非常稳定”( 约占63.9%),而“工作具有挑战性”仅被33.7%的高职毕业生看重。就这个数据分析,编辑校对专业符合高职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倾向,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较为稳定、收入中等,而且在校对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在校对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可以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四年的校对所积累的知识不亚于一个本科生在校系统地学习四年,校对的工作可以很好的提升自我。同时,在现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形势下,校对专业也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一、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均从事专科层次教育,培养出的基本是专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路应是以传授职业技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训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得知,有些很有规模的图书文化公司急需一大批能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框架

编辑校对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能够熟练进行编辑校对实务操作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目标管理体系。具体要求:

1、必须围绕编辑校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编校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实训环节,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3、编辑校对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必须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者结合。

作为校对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很多,但是作为基础不够扎实的专科生,我们也无法提出超越他们接受能力的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编校实用手册》当中的内容作为基础知识,因为《编校实用手册》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可以通过记忆去完成的,同时,为了定期检验学生所积累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手册中的关键内容编成题目进行测试以督促记忆;校对工作的能力方面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工作能力(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和其他一些专业相关能力;素质方面主要包括人格人文素质、专业素质、适应环境的素质。现在用人单位对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稳定、长期地从事此项工作,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踏实工作的态度。

(三)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应对完成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设置的课程及相互关系进行全盘考虑,紧紧围绕专业目标定位要求考虑课程体系。我认为具体可将课程体系分成三块: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训)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做较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次要求,对于自觉性较高且资质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今后输送到出版社培育出优质人才;对于综合能力不高的学生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耐心,为今后进入一些图书公司从事基础校对工作输送人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高职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砝码。在课程的分配上完全可以加大实践(训)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其能快速融入到工作的氛围之中。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需要将课程独立,并融入到全程教育中。

(四)培养途径

实训环节是编辑校对专业的重要特色,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积极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工作,通过对外承接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稿件在学校给学生进行校对,在校对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的创新意识,并能够帮助学生寻求到工作的成就感。

(五)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考验。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相关出版社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并将经验所得进行整理,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的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二、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学生就业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来设计。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专业建设上要有特色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能将个人所学的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品牌,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择业的过程中也会充满自信。

2、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可建立编校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可以由学生担当,在设立的环境之下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毕业后及时进入角色。

3、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方面的交流,还可以组织优秀学生去参加行业培训或会议,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热情。

4、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可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增减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创新

要求教学方法要特色鲜明、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多赢

可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企业所能提供的教学内容是课堂中无法企及的,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构建要有融合

一则校对人员的招聘信息这样写到“如果你:善疑、多思,任何错误都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如果你:不能容忍图书上的错误,必立刻改之而后快;如果你:喜爱读书,善于从书稿中学到东西;如果你: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必要时能连续工作20小时;如果你:字迹清楚,能埋头工作,精神高度集中;恭喜你!你具备了加入我们的通行证!”由此可见,校对工作是对脑力体力的双重考验。

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课程设置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职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

社会素质的培养。社会素质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使人形成好的涵养、好的气质,是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可通过讲座、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来培育形成。而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以成功;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以情绪感染情绪,一个班级里好的氛围占主导势必带动整个班集体的积极因素。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提高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切实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六)学生管理要有系统